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No. 2053_ 慧立本 ) in Vol. 50

[First] [Prev]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列代之區域。納恒沙之法界。遂使給園精舍
並入隄封。貝葉靈文咸歸册府。玄奘往
因振錫聊謁崛山。經途萬里。恃 天威
如咫歩。匪乘千葉。詣雙林如食頃。搜揚
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
遺旨。並已載於白馬。還獻紫震。尋蒙下
瞾賜使翻譯。玄奘識乖龍樹。謬忝傳燈
之榮。才異馬鳴。深愧瀉瓶之敏。所譯經論
紕舛尤多。遂荷 天恩留神構序。文超
象繋之表。理括衆妙之門。忽以微生。親承
嚮。踊躍歡喜。如聞受記。無任欣荷之
極。謹奉表詣*闕陳謝以聞 帝省表
復手報書曰 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
於内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爲鄙拙。唯
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
書。謬承*褒讃。循躬省慮。彌益厚顏。
不足稱空勞致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七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
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宮奉覩
  聖文。又製述聖記。其詞曰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眞如聖教者。諸法之
玄宗。衆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
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
所敷。縁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
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啓三藏之祕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
慶。歴遂古而鎭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
朽。晨鍾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
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
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
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徳被
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
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説之偈。遂使
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
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
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
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
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
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徳者哉。玄
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
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迻
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歩迦維。
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
印度之眞文。遠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
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
典。利物爲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勅。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
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
智燈之長焔。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勝
縁。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性常住。齊三光
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 御
製衆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
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
略擧大綱。以爲斯記。法師進啓謝曰。玄
奘聞。七耀摛光。憑高天而散景。九河灑
潤。因厚地而通流。是知。相資之美。處物
既然。演法依人。理在無惑。伏惟
皇太子殿下。發揮 睿藻。再述
天文。讃美大乘。莊嚴實相。珠迴玉轉。霞爛
錦舒。將日月而聯華。與咸韶而合韻。玄
奘輕生多幸沐浴殊私不任銘佩。奉啓陳
謝。時降
令書曰。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内典諸文
殊未觀覽。所作序記。鄙拙尤繁。忽得來書。
褒揚讃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勞師等遠
臻。深以爲愧
釋彦悰箋述曰。自二 聖序文出後。王公百
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詠徳音。内外揄
揚。未浹辰而周六合。慈雲再蔭。慧日重
明。歸依之徒。波迴霧委。所謂上之化下。猶
風靡草。其斯之謂乎。如來所以法付國王。
良爲此也。時弘福寺寺主圓定。及京城僧等。
請鐫二序文於金石。藏之寺宇 帝可之。
後寺僧懷仁等。乃鳩集晋右軍將軍王羲之
書。勒於碑石焉。庚辰
皇太子以文徳聖皇后早棄萬方。思報昊
天。追崇福業。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輔
令曰。寡人不造。咎譴所鍾。年在未識。
慈顏棄背。終身之憂。貫心滋甚。風樹之切。
刻骨冥深。毎以龍忌在辰。歳時興感。空
懷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
遠。瞻奉無逮。徒思昊天之報。罔寄烏鳥之
情。竊以覺道洪慈。寔資冥福。冀申孺慕。是
用歸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内舊廢寺。妙選
一所。奉爲文徳聖皇后。即營僧寺。寺成之
日。當別度僧。仍令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仰
規忉利之果。副此罔極之懷。於是有司詳
擇勝地。遂於宮城南晋昌里面曲池。依淨覺
故伽藍而營建焉。瞻星揆地。像天闕
給園。窮班倕巧藝。盡衡霍良木。文石梓桂
櫲樟栟櫚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堊金翠備
其飾。而重樓複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
千八百九十七間。床褥器物備皆盈滿。
武聖皇帝。又讀法師所進菩薩藏經美之。

勅春宮作其經後序。其詞曰
蓋聞。羲皇至&T049417;。精粹止於龜文。軒后通幽。雅
奧窮於鳥篆。考丹書而索隱。殊昧實際之
源。徴緑錯以研幾。蓋非常樂之道。猶且
事光圖史。振薫風于八埏。徳洽生靈。激
瀾於萬代。伏惟。皇帝陛下。轉輪垂拱。而化
漸鷄園。勝殿凝旒。而神交鷲嶺。總調御於
徽號。匪文思之所窺。綜波若於綸言。豈繋
象之能擬。由是教覃溟表。咸傳八解之音。
訓浹寰中。皆踐四禪之軌。遂使三千法界。
盡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入堤封而作
鎭。尼連徳水。邇帝里之滄池。舍衞菴園。接
上林之茂苑。雖復法性空寂。隨感必通。眞
乘深妙。無幽不闡。所謂大權御極。導法流
而靡窮。能仁撫運。拂劫石而無盡。體均具
相不可思議。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語矣。
爰自開闢。地限流沙。震旦未融。靈文尚
隱。漢王精感。託夢想於玄霄。晋后翹誠。
降修多於白馬。有同&T045006;酌。豈達四海之涯。
取譬管窺。寧窮七曜之隩。洎乎皇靈遐暢。
威加鐵圍之表。至聖發明。徳被金剛之際。
恒沙國土。普襲衣冠。開解脱門。踐眞實路。
龍宮梵説之偈。必萃清臺。猊吼貝葉之文。咸
歸册府。灑茲甘露。普潤芽莖。垂此慧雲。
遍霑翾走。豈非歸依之勝業。聖政之靈感者
乎。夫菩薩藏經者。大覺義宗之要旨也。佛
修此道。以證無生。菩薩受持。咸登不退。六
波羅蜜關鍵所資。四無量心根力斯備。蓋彼
岸之津渉。正覺之梯航者焉。貞觀中年。
毒歸化越熱阪而頒朔。跨懸度以輸賝。文
軌既同。道路無擁。沙門玄奘。振錫尋眞。
出自玉關。長驅奈苑。至于天竺。力士生處
訪獲此經。歸而奏上。降
詔翻譯。於是畢功。余以問安之暇。澄心妙
法之寶。奉述
天旨。微表讃揚。式命有司。綴于終卷。自是
帝既情信日隆平章法義。福田功徳無輟
於口。與法師無暫相離
勅加供給及時服臥具數令換易。秋七月
景申夏罷。又施法師納袈裟一領。價直百金。
觀其作製。都不知鍼線出入所從。帝庫
内多有前代諸納。咸無好者。故自教後宮
造此。將爲稱意。營之數歳方成。乘輿四巡。
恒將隨逐。二十二年 駕幸洛陽宮。時
蘇州道恭法師。常州慧宣法師。並有高行。學
該内外。爲朝野所稱。帝召之既至。引入
坐言訖。時二僧各披一*納。是梁武帝施其
先師。相承共寶。既來謁 龍顏。故取披服。
  帝哂其不妙。取*納令示。仍遣賦詩以
詠。恭公詩曰。福田資像徳。聖種理幽薫。不
持金作縷。還用綵成文朱青自掩映。翠綺
氛氳。獨有離離葉。恒向稻畦分。宣公
詩末云。如蒙一披服。方堪稱福田。意欲
之。帝並不與。各施絹五十匹。即此*納
也。傳其麗絶。豈常人所宜服用。唯法師
盛徳當之矣。時并賜法師剃刀一口。法師表
謝曰。沙門玄奘伏奉勅賜*納袈裟一領剃
刀一口。殊命荐臻。寵靈隆赫。恭對惶悸。如
履春氷。玄奘幸遭邕穆之化。早預息心之
侶。三業無紀。四恩靡答。謬迴天睠。濫叨雲
澤。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銛逾切
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
網。起餘譏於彼己。懼空疎於冐榮。慚恧屏
營。趍承俯僂。鞠心跼蹐。精爽飛越。不任悚
荷之至。謹奉表謝以聞。塵黷聖鑒。伏深戰
慄。帝少勞兵事。纂暦之後。又心存兆庶。
及遼東征罰。櫛沐風霜。旋旆已來氣力頗不
如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遂留心八
正牆塹五乘。遂將息平復。因問。欲樹功
徳何最饒益。法師對曰。衆生寢惑非慧莫
啓。慧芽抽殖法爲其資。弘法由人。即度僧
爲最。帝甚歡。秋九月己卯詔曰。昔隋季失
御。天下分崩。四海塗原。八埏鼎沸。朕屬當
戡亂躬履兵鋒。丞犯風霜宿於馬上。比加
藥餌猶未痊除。近日已來方就平復。豈非
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徴耶。京城及天下諸州
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計海内
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計度僧尼一萬八千
五百餘人。未此已前。天下寺廟遭隋季凋
殘。緇侶將絶。蒙茲一度並成徒衆。美哉君
子所以重正言也。帝又問。金剛般若經
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
之施。非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
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
不。法師對曰。此經功徳。實如聖旨。西方之
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
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
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爲煩惱。而分別之
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
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
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喩
*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衞國也。留支
所翻婆伽婆者少可。帝曰。師既有梵本。
可更委翻。使衆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
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
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帝甚悦。冬十月
車駕還京。法師亦從還。先是 勅所司。
於北闕紫微殿西別營一所。號弘法院。既
到居之。晝則帝留談説。夜乃還院翻經。更
譯無性菩薩所釋攝大乘論十卷。世親論十
卷。縁起聖道經一卷。百法明門論一卷。戊申
大子又宣令曰。營慈恩寺。漸向畢功。
輪奐將成。僧徒尚闕。伏奉勅旨度三百
僧。別請五十大徳。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其
新營道場。宜名大慈恩寺。別造翻經院。虹
梁藻井。丹青雲氣。瓊礎銅沓金環華鋪。並加
殊麗。令法師移就翻譯。仍綱維寺任。法師既
奉令旨。令充上座。進啓讓曰。沙門玄奘啓。
伏奉令旨。以玄奘爲慈恩寺上座。恭聞
嘉命。心靈靡措。屏營累息。深増戰悚。玄
奘學藝無紀。行業空疎。敢誓捐罄。方期光
賛。憑恃皇靈。窮遐訪道。所獲經論。奉勅
翻譯。情冀法流漸潤。克滋鼎祚。聖教紹
宣。光華史册。玄奘昔冒危途。久嬰痾疹。
駑蹇力弊。恐不卒業。孤負國恩。有罰無
赦。命知僧務。更貽重譴。魚鳥易性。飛沈
途。伏惟皇*大子殿下。仁孝天縱。愛敬因
心。感風樹之悲。結寒泉之痛。式建伽藍。將
弘景福。匡理法衆。任在能人。用非其器。
必有蹎仆。伏願叡情遠鑑。照弘法之福
因。慈造曲垂。察愚鄙之忠款。則法僧無
悔吝之咎。魚鳥得飛沈之趣。不任瀝懇
之至。謹奉啓陳情。伏用悚悸。十二月戊辰。
又勅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將九部樂。萬年
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彦。各率縣内音聲
及諸寺幢帳。並使豫極莊嚴。己巳旦集安
福門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陳列
於通衢。其錦綵軒轞魚龍幢戲。凡千五百
餘乘。帳蓋三百餘事。先是内出繍畫等像二
百餘躯。金銀像兩躯。金縷綾羅幡五百口。宿
於弘福寺。并法師西國所將經像舍利等。
爰自弘福引出安置於帳座及諸車上。處
中而進。又於像前兩邊各嚴大車。車上竪
竿懸幡幡後即有師子神王等。爲前引
儀。又莊寶車五十乘坐諸大徳。次京城僧衆
持香花唄讃隨後。次文武百官。各將侍
衞部列陪從。*大常九部樂挾兩邊。二縣音
聲繼其後。而幢幡鐘鼓訇磕繽紛。眩
浮空震曜都邑。望之極目不知其前後。皇
太子遣率尉遲紹宗副率王文訓。領東宮
兵千餘人充手力。勅遣御史大夫李乾祐
爲大使。與武侯相知撿挍。帝將皇太子
後宮等。於安福門樓手執香爐目而送
之甚悦。衢路觀者數億萬人。經像至寺門」
勅趙公英公中書褚令。執香爐引入安置
殿内。奏九部樂。破陣舞及諸戲於庭訖而
還。壬申將欲度僧。辛未 皇太子與仗衞
出宿故宅。後日旦從寺南列羽儀而來。至
門下乘歩入。百寮陪從。禮佛已引五十大
徳相見陳造寺所爲意。發言嗚噎酸感。
人侍臣及僧無不哽泣。觀蒸蒸之情。亦今
之舜也。言訖昇殿東閣。令少詹事張行成
宣恩宥降京畿見禁囚徒。然後剃髮觀齋。
及賜王公已下束帛訖。屏人下閣禮佛。與
妃等巡歴廊宇。至法師房。製五言詩
於戸曰。停軒觀福殿。遊目眺皇畿。法輪含
日轉。花蓋接雲飛。翠烟香綺閣。丹霞光寶
衣。幡虹遙合彩。空外逈分暉。蕭然登十
地。自得會三歸。觀訖還宮。是時緇素歡欣
更相慶慰。莫不歌玄風重盛遺法再隆。
古以來未曾有也。其日
勅追法師還北闕。二十三年夏四月駕幸
翠微宮。皇太子及法師並陪從。既至處分
之外。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
聖遺芳故迹。皆引經詶對。帝深信納。數攘
袂嘆曰。朕共師相逢晩。不得廣興佛事。
帝發京時。雖少違和。而神威睿慮無減平
昔。至五月*己巳。微加頭痛。留法師宿宮
中。庚午帝崩於含風殿。時祕不言。還京
發喪。殯太極殿。其日 皇太子即皇帝位
於梓宮之側。踰年改元曰永徽。萬方號慟。
加喪考妣。法師還慈恩寺。自此之後專
務翻譯無棄寸陰。毎日自立程課。若晝
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過乙之後。方
乃停筆攝經已。復禮佛行道。至三更暫眠。
五更復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擬明
所翻。毎日齋訖黄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
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座之任
僧事。復來諮禀。復有内使遣營功徳。前
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躯。
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餘
人。咸請教誡盈廊溢廡。皆詶答處分無遺
漏者。雖衆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
猶與諸徳説西方聖賢立義諸部異端。及少
年在此周遊講肆之事。高論劇談竟無疲怠。
其精敏強力過人若斯。復數有諸王卿相來
過禮懺。逢迎誘導。並皆發心。莫不捨其驕
華肅敬稱嘆。二年春正月壬寅。瀛州刺史賈
賾。蒱州刺史李道裕。穀州刺史杜正倫。
恒州刺史蕭鋭因。朝集在京。公事之暇相命
參法師請受菩薩戒。法師即授之。并爲廣
説菩薩行法。勸其事君盡忠臨下慈愛。群
公歡喜辭去。癸卯各捨淨財。共修書遣使
參法師。謝聞戒法。其書曰。竊聞身非欲食。
如來受純陀之供。法無所求。淨名遂善徳
之請。皆爲顯至理之常恒。示凡聖之無二。
又是因機以接物。假相而弘道。爲之者表
重法之誠。受之者爲行檀之福。豈曰心縁
於彼此。情染於名利者哉。仰惟。宿殖徳
本非於三四五佛。深達法相。善識一十二
部。獨悟眞宗。遠尋聖迹。遊崛山之淨土。浴
恒水之清流。入深法界。求善知識。收至文
於百代之後。探玄旨於千載之前。津梁庶
品。不噭不昧。等施一切。無先無後。*賾等
識蔽二空。業淪三界。猶蠶絲之自纒。如井
輪之不息。雖復順教生信隨縁悟解頂禮
歸依受持四句。隱身而爲宴坐。厭苦而求
常樂。而遠滯無明。近昏至理。未能悟佛性
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識。心非無取。義渉有
無。不能即八邪而入八正。行非道而
佛道。譬渉海而無津。猶面牆而靡見。昨因
事隙。遂得參奉。曲蒙接引。授菩薩戒施以
未曾有法。發其無上道心。一念破於無邊。
四心盡於來際。菩提之種。起自塵勞。火中
生蓮。曷足爲喩。始知如來之性。即是世間。
涅槃之際不殊生死。行於波若。便是不
行。得彼菩提。翻爲無得。忽以小機。預聞
大教。頂受尋思。無量歡喜。然夫檀義攝六。
法施爲優。尊位有三。師居其一。弘慈利物。
雖類日月之無心仰照懷恩竊同葵藿之
知感。大士聞法捐躯非所企及。童子見佛
奉土。輒敢庶幾。謹送片物表心。具如別
疏所願照其誠懇生其福田。受茲微施隨
意所與。使夫墜露添海。將渤澥而倶深。
飛塵集岳。與須彌而永固。可久可大。幸甚
幸甚。春寒尚重。願動止休宜。謹遣白書。諸
無所具。賈敦*賾等和南。其爲朝賢所慕如
是。三年春三月。法師欲於寺端門之陽造
石浮圖。安置西域所將經像。其意恐人代
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浮圖量高三十
丈。擬顯大國之崇基。爲釋迦之故迹。將
欲營築附表聞奏
勅使中書舍人李義府。報法師云。師所營
塔功大恐難卒成。宜用甎造。亦不願師辛
苦。今已勅大内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
助師。足得成辦。於是用甎仍改就西院。
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倣西域制度。不
循此舊式也。塔有五級。并相輪露槃。凡
高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
二千。凡一萬餘粒。上層以石爲室。南面有
兩碑。載二聖三藏聖教序記。其書即尚書右
僕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筆也。初基塔之日。三
藏自述誠願。略曰。玄奘自惟薄祐生不遇
佛。復乘微善預聞像教。儻生末法何所
歸依。又慶少得出家目覩靈相。幼而慕法
耳屬遺筌。聞説菩薩所修行。思齊如不
及。聞説如來所證法。仰止於身心。所以歴
尊師授博問先達。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
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
滯二常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
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是以面鷲山以
増哀。慕常啼而假寐。潜祈靈祐。顯恃國
威。決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萬死之地。
是聖迹之處。備謁遺靈。但有弘法之人。遍
尋正説。經一所悲所見於未見。遇一字
所聞於未聞。故以身命餘資繕寫遺
闕。既遂誠願。言歸本朝。幸屬休明。詔許
翻譯。先皇道跨金輪聲振玉鼓。紹隆
象季允膺付屬。又降發 神衷。親裁三藏
之序。今上春宮。講道。復爲述聖之記。可謂
重光合璧振彩聯華。渙汚垂七耀之文。鏗
鋐韻九成之奏。自東都白馬西明草堂。傳譯
之盛。詎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生靈薄運
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
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
樹豐碑鐫斯序記。庶使巍峨永劫。願千佛
同觀氛氳聖迹與二儀齊固。時三藏親負
簣畚擔運甎石。首尾二周功業斯畢。夏五
月乙卯中印度國摩訶菩提寺大徳智光慧天
等。致書於法師。智光於大小乘及彼外書
四韋陀五明論等。莫不洞達。即戒賢法師門
人之上首。五印度學者咸共宗焉。慧天於
小乘十八部。該綜明練。匠誘之徳。亦彼所推
重法師遊西域日。常共切磋。彼雖半教
有功。然未措心於方等。爲其執守偏見。法
師恒詆訶。曲女城法集之時。又深折挫。彼
亦媿伏。自別之後欽佇弗忘。乃使同寺沙
門法長。將書并齎讃頌及&T073554;兩端。揄揚之心
甚厚。其書曰。微妙吉祥世尊金剛座所摩訶
菩提寺諸多聞衆所共圍繞上座慧天。致書
摩訶支那國於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
阿遮利耶。敬問無量。少病少惱。我慧天苾芻。
今造佛大神變讃頌及諸經論比量智等。今
附苾芻法長將往。此無量多聞老大徳阿遮
利耶智光。亦同前致問鄔波索迦日授稽首
和南。今共寄白&T073554;一雙。示不空心。路遠莫
怪其少。願領。彼須經論録名附來。當爲抄
送木叉阿遮利耶。願知。其爲遠賢所慕如
此。五年春二月法長辭還。又索報書。法師
答并信物。其書同文録奏。然後將付使人。
其詞曰。
大唐國苾芻玄奘。謹修書中印度摩掲陀國
三藏智光法師座前。目一辭違俄十餘載。
域遐遠。音徽莫聞。思戀之情。毎増延結。
彼苾芻法長至蒙問。并承起居康勝。豁然
目朗。若覩尊顏。踊躍之懷。筆墨難述。節候
漸暖。不審信後何如。又往年使還。承正法藏
大法師無常。奉問摧割不能已已。嗚呼可
謂苦海舟沈。天人眼滅。遷奪之痛何期速歟。
惟正法藏。植慶曩晨。樹功長劫。故得挺沖
和之茂質。標懿傑之宏才。嗣徳聖天。繼
輝龍猛。重然智炬。再立法幢。撲炎火於邪
山。塞洪流於倒海。策疲徒於寶所。示迷衆
於大方。蕩蕩焉。巍巍焉。實法門之棟幹也。又
如三乘半滿之教。異道斷常之書。莫不韞
綜胸懷貫練心府。文*槃節而克暢。理隱昧
而必彰。故使内外歸依。爲印度之宗袖。加
以恂恂善誘曉夜不疲。衢罇自盈酌而不竭。
玄奘昔因問道得預參承。并荷指誨。雖曰
庸愚。頗亦蓬依麻直。及辭還本邑。囑累尤
深。慇懃之言。今猶在耳。方冀保安眉壽。
賛玄風。豈謂一朝奄歸萬古。追惟永往
彌不可任。伏惟法師夙承雅訓。早昇堂室。
攀戀之情。當難可處。奈何奈何。有爲法爾。
當可奈何。願自裁抑。昔大覺潜暉。迦葉紹
宣洪業。商那遷化。毱多闡其嘉猷。今法將
歸眞。法師次任其事。唯願清詞妙辯。共四
海而恒流。福智莊嚴。與五山而永久。玄奘
所將經論。已翻瑜伽師地論等大小三十餘
部。其倶舍順正理。見譯未周。今年必了。即
日大唐天子。聖躬萬福。率土安寧。以輪王之
慈。敷法王之化。所出經論。並蒙神筆製序。
令所司抄寫國内流行。爰至隣邦。亦倶遵
習。雖居像運之末。而法教光華。邕邕穆穆。
亦不異室羅筏誓多林之化也。伏願照知。
又前渡信渡河失經一馱。今録名如後。有
信請爲附來。并有片物供養。願垂納受。路
遠不得多。莫嫌鮮薄。玄奘和南。又答
天法師。書曰
大唐國苾芻玄奘。謹致書摩訶菩提寺三藏
慧天法師足下。乖別稍久。企仰唯深。音寄不
通。莫慰傾渇。彼苾芻法長至辱書。敬承
休豫。用増欣悦。又領白&T073554;兩端讃頌一
夾。來意既厚。寡徳愧以無當。悚息悚息。節
氣漸和。不知信後體何如也。想融心百家之
論。迻慮九部之經。建正法幢。引歸宗之客。
撃克勝鼓。挫鍱腹之賓。頡頏王侯之前。抑
揚英俊之上。故多歡適也。玄奘庸弊。氣力已
衰。又加念徳欽仁。唯豐勞積。昔因遊方在
彼遇矚光儀。曲女城會又親交論。當對諸
王及百千徒衆定其深淺。此立大乘之旨。
彼竪半教之宗。往復之間。詞氣不無高下。
務存正理。靡護人情。以此遞生淩觸。罷
之後。尋已豁然。今來使猶傳。法師寄申
謝悔。何懷固之甚也。法師學富詞清。志堅操
遠。阿耨達水。無以比其波瀾。淨末尼珠。不
足方其曒潔。後進儀表。屬在高人。願勗良
規。闡揚正法。至如理周言極。無越大乘。意
恨法師未爲深信。所謂耽翫羊鹿。棄彼白
牛。賞愛水精。捨頗胝寶。明明大徳。何此惑
之滯歟。又坯器之身。浮促難守。宜早發大
心。莊嚴正見。勿使臨終方致嗟悔。今使還
國。謹此代誠并附片物。蓋欲示酬來意。
未是盡其深心也。願知。前還日渡信渡
河失經一馱。今録名如別。請爲附來。餘不
能委述。苾芻玄奘謹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八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
  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
御製寺碑文
六年夏五月庚午。法師以正譯之餘。又譯理
門論。又先於弘福寺譯因明論。此二論各一
卷。大明立破方軌現比量門。譯寮僧伍競造
文疏。時譯經僧栖玄將其論示尚藥奉御呂
才。才遂更張衢術指其長短。作因明註解
立破義圖。序曰
蓋聞一消一息。範圍天地之儀。大哉至哉。變
通爻畫之紀。理則未弘於方外。事乃猶拘
於域中。推渾元而莫知。窮陰陽而不測。
豈聞象繋之表。猶開八正之門。形器之先。更
弘二智之教者也。故能運空有而雙照。
冥眞俗而兩夷。泛六度於愛河。駕三車於
火宅。是知法王法力。超群生而自在。自覺
覺人。摧衆魔而獨悟。業運將啓。乃雷震而
耀。化縁斯極。亦火滅而薪盡。觀其應迹。
若有去來。察此眞常。本無生住。但以弘濟
之道。有縁斯應。天祚明徳。無遠不臻。是以
蔕疇昔神光聊見於曩時祥瑞。有歸淨
土咸款於茲日。伏惟 皇唐之有天下也。
運金輪而臨四有。&MT01805;極而撫萬方。
耀慧日於六天。蒸法雲於十地。西越流沙。
遂荒妙樂之域。東漸於海。掩有歡喜之都。
振聲教於無邊。通車書於有頂。遂使百億
須彌。既咸頒於望祑。三千法界。亦共沐於
皇風。故令五方印度。改荒服於藁街。十八
韋陀。譯梵文於祕府。乃有三藏玄奘法師者。
所謂當今之能仁也。聰慧夙成。該覽宏贍。徳
行純粹。律業翹勤。實三寶之棟梁。四衆之
綱紀者也。毎以釋教東遷爲日已久。或恐邪
正雜擾。水乳不分。若不稽實相於迦維。驗
眞文於摩竭。何以成決定之藏。爲畢竟之
宗者乎。幸逢二儀交泰四海無塵。遂得拂
衣玄漠。振錫葱嶺。不由味於&MT04939;醤。直路夷
通。豈藉佩於杜衡遙途近易。於是窮河源
於西域。渉恒水於東維。採貝葉於鷲山。窺
金文於鶴樹。所歴諸國。百有餘都。所獲經
論。向七百部。並傳以藩馹聿歸上京。因得
面奉聖顏對揚宗極。此因明論者。即是三
藏所獲梵本之内之一部也。理則包括於
三乘。事乃牢籠於百法。研機空有之際。發
揮内外之宗。雖詞約而理弘。實文微而義
顯。學之者。當生不能窺其奧。游之者。數
載未足測其源。以其衆妙之門。是以先事
翻譯。其有神泰法師靖邁法師明覺法師等。
並以神機昭晣。志業兼該。博習群經。多所
通悟。皆蒙別 勅。追赴法筵。遂得函丈請
益。執卷承旨。三藏既善宣法要。妙盡幽深。
泰法師等。是以各録所聞。爲之義疏。詮表
既定。方擬流通。無縁之徒。多未聞見。復有
栖玄法師者。乃是才之幼少之舊也。昔栖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