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戊申 孔子微服過宋
己酉 孔子厄於陳
庚戌 二十八年。魯哀十一年。孔子自衞返魯。
  作春秋定六經。時年六十一歳矣
三十二
甲寅
 第九祖伏馱密多者。提迦國人。姓毘
  舍羅。既受佛陀難提*傳囑。後至中印度行
化。時有長者香蓋。携一子而來瞻禮尊者
曰。此子處胎六十年。因號難生。復甞會
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爲法器。令遇尊
者。可令出家。祖即與落髮授戒。羯磨之際
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十粒現前。自此精
進忘疲。既而師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
*傳於汝。汝護念之。乃説偈曰。眞理本無
名。因名顯眞理。受得眞實法。非眞亦非僞。
尊者*傳法已。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衆
以香油旃檀闍維眞體。收舍利建塔于。那
爛陀寺即敬王三十三年甲寅歳
庚申 孔子絶筆于獲麟
壬戌 王四十年。魯哀十六年夏四月八日孔
  子薨于曲阜。四十三年呉滅矣
甲子
丙寅 二
 元王仁敬王
治八年○越王勾踐
始覇矣
三十三
癸酉
 貞定王介元王
在位二十八年
辛卯 世尊示滅五百年矣
三十四
己亥
 第十祖脇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難生。
  初將誕。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座。座上安一
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衆。既覺遂生。後値
伏馱尊者。執侍左右。未甞睡眠。謂其
不至席。遂號脇尊者焉。初至華氏國憩一
樹下。右手指地而告衆曰。此地變金色。當
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
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問曰。汝從何來。
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何處住。曰我
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祖
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祖因説偈曰。此
地變金色。預知於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
而成已。夜奢復説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説
眞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祖知其
意即度出家復具戒品。乃告之曰。如來大
法眼藏今*傳於汝。汝護念之。乃説偈曰。
眞體自然眞。因眞説有理。領得眞眞法。無
行亦無止。*傳法已。即現神變入于涅槃化
火自焚。四衆以衣裓盛舍利。隨處興塔焉。
即貞王二十七年己亥歳也
辛丑 考王嵬一名隗
貞王子
治十五年
丙辰 威烈王午考王
在位二十四年
甲子 三
 王十九年。魏斯好賢即文侯之徳
丁丑 ○通鑑始于此。宋司馬光集
戊寅 王命趙魏韓爲諸侯。自此號爲七雄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 華亭念常 集 
戊寅 韓魏趙 雷氏曰魏趙韓齊燕楚及
秦。是爲七雄
  韓武子其先與周同姓。後事晋封于韓。自武
子至王安。十二君。一百九十六年
魏武子畢公萬之後。與周同姓。武王克殷。封于畢
○時秦王嘗欲伐魏。或曰。文侯師田子方受
子夏經。義客段干木過其閶。君禮人賢國民稱仁。上
下和合。未可圖也。有賢人孟軻鄒衍淳于髡之徒矣○
惠王時有女子。化爲丈夫○其先畢萬事于晋。晋獻公
封於魏。在河東郡。至悼公在絳陽。文武復魏。自畢萬
至王假。凡九世。通計一
百年。至秦始皇滅之
趙武子其先與秦同祖。殷飛廉二子惡來季勝。季勝
趙之先。後造父爲穆王御。封于趙城因姓
趙氏。至敬侯都邯鄲。自後至大王嘉爲秦將王賁虜
之。凡十一世。計一百八十七年。齊燕楚秦見上注
庚辰 安王驕一名龍威
烈王之子
治二十六年
辛巳 二年晋分爲三晋。趙魏及韓。同謀滅晋
  三分其地也
丙申 ○齊滅
戊戌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華氏國人也。姓瞿
  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脇尊者。尋詣波羅
奈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因問曰。我欲
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
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
知不是。曰此是踞義。祖曰。彼是木義。復問。
踞義者何。曰與師平出。又問。木義者何。祖
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惺悟。稽首歸依。遂
求剃度。祖謂衆曰。此大士者。昔爲毘舍離
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
力分身爲蠶。彼乃得衣。王後復生中印度。
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焉。如來記云。吾
滅度後六百年。當有賢者馬鳴。於波羅奈
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是
時。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
説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
顯法。非一亦非二。付法已。即現神變湛然
圓寂。衆興寶塔以閟全身。即安王十九年
戊戌歳也
丙午 烈王喜安王子。王時天
雨金子櫟陽
治七年。是歳日食
癸丑 顯王扁烈王
在位四十八年時蘇秦遊
説六國
甲寅 二年秦惠始稱王矣
甲子 三
 王十二年
辛未 世尊示滅六百年矣
甲午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徳最爲殊勝。
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國
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師謂衆曰。
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踊
出一金色人。復化爲女子。右手指師而説
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
上。宣通第一義。説偈已瞥然不見。師曰。將
有魔來與吾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
冥。師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即指空
中現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巖。師儼
然於坐魔事隨滅。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
蟭螟。潜形坐下。師以手取之示衆曰。斯乃
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
能動。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
遂復本形作禮懺悔。師問曰。汝名誰邪。眷
屬多少。曰我名迦毘摩羅。有三千眷屬。師
曰。汝盡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極爲
小事。師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
未嘗知。師即爲説性海云。山河大地皆依
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毘摩羅聞言遂
發信心。與徒衆三千倶求剃度。師乃召五
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
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
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付法已。
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
後示滅。四衆以眞體藏之龍龕。即顯王四
十二年甲午歳也
辛丑 愼靚王定顯王
治六年王時六國
皆自稱王
丁未 &T049543;王延愼靚
王子
治五十九年東西周分治爲諸侯
所侵。王與居人無
  異。王徙都
太子治束
甲子 四
 十八年
丙子 三十年宋滅矣
壬辰 第十三祖迦毘摩羅。華氏國人也。初爲
  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
法。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
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
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太子曰。
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
師可禪寂于此否。祖曰諾。即入彼山。行數
里逢一大蟒。祖直進不顧。遂盤繞祖身。祖
因與受三歸依。蟒聽訖而去。祖將至石窟。
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祖曰。汝
何所止。答曰。我昔嘗爲比丘多樂寂靜。
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
嗔恨想。命終墮爲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
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謝耳。祖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樹
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爲龍衆
説法。我亦聽受耳。尊者遂與徒衆詣彼龍
樹。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徳
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
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
大聖繼眞乘否 祖曰。汝雖心語吾以意知。
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已悔謝。尊
者即與度脱及五百龍衆倶受具戒。復告
龍樹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
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説是眞實際。悟此隱
顯法。非愚亦非知。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
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瘞之。即&T049543;
四十六年壬辰歳也
乙巳 ○王與六國攻秦。昭王怒攻西周。王懼伏于秦。盡
獻其邑。是年秦使將軍摎攻之。取九鼎寶器。王
  漸而卒。已上八百六十七年内
三百二十五年載春秋周滅
  右周合三十七君八百六十七年
  秦  雷氏曰昭襄孝文莊襄始皇胡亥子
嬰。秦朝六君。四十九年
丙午 昭襄王稷惠文
王子
姓嬴氏。王水徳。都咸陽今京
兆也
  治五年。至始皇時建亥正通。覇五十一年
辛亥 世尊示滅七百年矣
  孝文王戊昭王
元年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施
苑囿除喪。在位三月。運數一年
壬子 莊襄王楚孝文王子以
呂不韋爲相
治三年○次年癸丑
  日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乙卯 始皇政莊襄子昭。四十八年正月旦日。生于鄲邯。
其年十三。莊襄崩。代立爲秦王。自號始
  皇。欲至萬世。獨稱曰朕。改年朝賀。皆自二月朔。衣
服旌旗皆尚黒。置守尉監築長城。名民曰黔首。用呂
不韋趙高李斯爲相。蒙恬白起王翦爲將。併呑六國平
一天下。分三十六郡。自後驕縱周遊天下。因之會稽
瑯琊還至沙丘。忽患病。
七月丙申崩于平臺矣
治三十七年壽五
甲子 四
 下令逐諸侯客李斯諫而止
辛未 滅韓
癸酉 滅趙
丙子 滅魏
戊寅 滅楚
己卯 虜燕王喜
庚辰 滅齊
壬午 二十八年。東巡郡縣。上鄒嶧山及登瑯
  琊。刻石頌徳。又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値風
雨於松下。因封五大夫。又遣徐福求仙

癸未
 沙門室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
  惡其異俗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碎獄門而
出之。帝懼即厚禮遣之。時國事區區。弗克
敬奉
丁亥 築長城
戊子 焚書
己丑 坑儒作阿房宮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西天竺國人也。亦
  名龍勝。始於毘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
彼國之人多信福業。聞尊者爲説妙法。遞
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
覩之。尊者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
人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廣非
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
心。尊者復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
切衆唯聞法音不覩師相。彼衆中有長者
子。名迦那提婆。謂衆曰。識此相否。衆曰。
目所未覩安能辯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
佛性體相以未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
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虚明。言訖
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説偈言。身現圓月
相。以表諸佛體。説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
彼衆聞偈咸願出家以求解脱。尊者即爲
剃髮。命諸聖授具其國先有外道。五千餘
人作大幻術。衆皆宗仰。尊者悉爲化之令
歸三寶。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
之於世。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
大法眼藏今當付汝。聽吾偈言。爲明隱顯
法。方説解脱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
凝然禪寂。迦那提婆與諸四衆共建寶塔
以葬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巳丑歳也
壬辰 二世胡亥始皇少子。帝崩。李斯祕之。獨趙高胡
亥知之。高遂矯詔。殺扶蘇而立爲帝。
  二十一即
位。治三年
癸巳 ○劉季起沛。項羽起江東。率諸侯
伐秦。陳勝呉廣起。天下大亂矣
甲午 ○爲趙高殺
于望夷宮
    三世子嬰扶蘇子○初趙高使婿閻樂殺二世。乃引
璽佩之。百官莫從。將上殿。殿欲壞者三。
高知天命不與。乃立子嬰即位。三世殺趙高于齊
宮。夷其三族○後沛公入關。子嬰即係頸以組。白
馬素車奉璽降于軹道。爲秦王四十六日○沛公既
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壩上○項羽後入關。遂殺
子嬰。秦
遂滅矣
右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
居帝位凡十五年。而漢滅之
 西漢 雷氏曰漢高惠呂文景武昭昌邑宣元成
衰平孺。十有四君。二百十四
乙未 高祖邦字季。姓劉氏。王火徳。治十二年。初用秦
太初元年。改用夏正。都長安。今京兆
  也。豊沛中陽里人。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黒子。
初爲泗上亭長。單父呂公。妻之以女。因徙徒驪山到
豊西澤中放之。徒中壯士願從者十人。初行山澤斬當
路白蛇。後人見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爲赤帝子斬
之。秦二世元年。布衣起于沛而滅秦爲漢。以蕭何爲
相。韓信爲將。張良爲謀。即漢有三傑焉。共滅項羽
于烏江。生于秦昭四十六年。壽六十二歳。大定
天下。丁未夏四月。崩于長樂宮。葬長陵
西楚覇王項羽名藉下相人也。楚將項燕之孫。身
長八尺。目有重瞳。勢可拔山力能
擧鼎。呉中子弟皆憚之。秦二世元年。從季父項梁起
江。東至三年滅秦。自號西楚。都彭城。立五年。漢會
諸侯于垓下。大潰破之。
追至烏江。自刎而死矣
丙申 二年冬十月。五星聚東井。十一月召諸
  縣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抵謫
罪。餘去秦法項羽使英布殺義帝于綝。
丁酉 是年滅韓趙魏三國
戊戌 滅齊
己亥 滅燕。與項羽約洪溝爲界。以分天下
庚子 會諸將圍羽於垓下。虞&T073115;自刎
辛丑 改咸陽爲長安
丁未 孝惠盈字日滿高祖子。母呂氏。十七即位。見母
殘酷。使人請太后曰。吾終不能治天下。
  遂縱酒色婬樂。甲寅八月崩于
未央宮。葬安陵。壽二十四歳
治七年始有笛帝時丘仲作之。笛者滌也。滌蕩邪
穢納于雅正。龍笛有七孔。竹笛五
孔。羌笛
三孔也
癸丑 起長安西市修建倉
甲寅 高后雉姓呂氏 單父呂公女。少帝幼太后臨朝稱
制。立諸呂爲王。欲謀天下。幾危劉氏。劉
  章周勃誅
諸呂矣
治八年壽七
十一
乙卯 ○地震○六月晦日食○行八銖錢
丙辰 ○秋星晝見
戊午 五年南越王自稱武帝
己未 ○春星晝見○行五分錢
庚申 正月日食
壬戌 文帝恒高祖次子。母薄&T073115;。初呂后封諸呂爲王。
陳平周勃劉章共誅諸呂三千人。以立文
  帝。性資寛惠温純謹潔。衣不華飾。百姓富樂。自即位
後。凡下二十七詔利民太平。甲申崩未央宮。葬㶚陵。
壽四
治二十三年
甲子 四
 文帝三年也
十一
庚辰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南天竺國人也。姓
  毘舍羅。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大
士將及門。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鉢。
水置於座前。提婆見之。即以一針投之而
進。忻然契會。樹即爲説法。不起於坐現月
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師語衆曰。今此
瑞者。師現佛性表説法非聲色也。師得法
後至毘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徳。一日
園樹生大耳如菌。味美甚。唯長者與第二
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
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時尊者知其宿因。
遂至其家。長者問其故。尊者曰汝家昔曾
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霑
信施故報爲本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
以享之。餘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
十有九。尊者乃説偈曰。入道不通理。覆身
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
偈彌加歎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
舍次子隨師出家。尊者曰。昔如來記此子。
當第二五百年爲大教主。今之相遇蓋符
宿因。即與剃髮執侍。至巴連弗城。聞諸外
道欲障佛法計之既久。尊者乃執長旛入
彼衆中。彼問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
後。又曰。汝似賤人。祖曰。汝似良人。又曰。
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又曰。我欲得佛。
祖曰。我灼然得佛。又曰。汝不合得。祖
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又曰。汝既不得。云
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
我故自當得。彼辭既屈。乃問祖曰。汝名何
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聞祖名。乃
悔過致謝。時衆中猶互興問難。尊者折以
無礙之辯。由是歸伏。乃告上足羅睺羅多
而付法眼。偈曰。本對傳法人。爲説解脱理。
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説偈已。入奮迅
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衆興塔而供養
之。則前漢文帝十九年庚辰歳也
乙酉 景帝啓文帝子。母竇氏。三十二歳即位。好黄老
二子。令宮人皆誦之。因改于書爲經。庚
  子崩未央宮。葬
陽陵。壽四十八
治十六年
丁亥 ○三年用晁錯策。七國皆反。遣周亞夫將三十六
將攻之。復用袁盎之謀。斬錯以謝七國。天下
  大定
辛亥 世尊示滅八百年矣
戊戌 ○帝滅笞法定箠令○疑周亞夫
功大欲獄之。遂嘔血而死
十二
辛丑
 武帝徹改建元景之中子。母王夫人。嘗得策
文曰。二十七倒策。果七十二
  歳崩于五祚殿。葬
于茂陵。十七即位
治五十四年依運暦圖辛丑建元。
東方朔爲太史
乙巳 ○帝好仙術。敬方士文成五利等○鑄半兩錢。貪
地好殺○命司馬遷等。造漢太祖暦。以正月爲
  歳首。色尚黄。數用五。興太學修郊祀定音律作詩樂。
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矣
丁未 改元光
癸丑 改元朔
己未 改元狩○淮南王安衡山王賜以謀
反誅戮。其黨。累數萬人
庚申 ○用孫寛爲相。衞青霍去病爲將。北伐
  匈奴。開河朔之地○又平南越王○東滅
朝鮮爲郡縣。西歴五國。執昆耶王收休屠
王○後遣張騫西往身毒國。尋浮圖教。果
獲之
甲子 四
 四月初作誥官之有誥始此
乙丑 改元鼎
十三
戊辰
 第十六祖羅睺羅多者。迦毘羅國人也。
  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
美。中流復現五佛影。祖告衆曰。此河之源
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
誌一千年後當紹聖位。語已領諸學衆泝
流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
衆伺之。經三七日方從定起。祖問曰。汝身
定邪心定邪。曰身心倶定。祖曰。身心倶定。
何有出入。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
井金體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
無動靜。何物出入。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
許金出入。金非動靜。祖曰。若金在井出者
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
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義
不然。曰彼理非著。祖曰。此義當墮。曰彼義
不成。祖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曰我義雖
成法非我故。祖曰。我義已成我無我故。曰
我無我故復成何義。祖曰。我無我故故成
汝義。曰仁者師於何聖得是無我。祖曰。我
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曰稽首提婆師而
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祖曰。
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
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尊者
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繋。語已即以右手&T016254;
金鉢擧至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衆。而大
衆忽生厭惡之心。尊者曰。非我之咎汝等
自業。即命僧伽難提分坐同食。衆復訝之。
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分坐
者。即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迹。
汝輩亦莊嚴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證無漏者
也。衆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云過去佛
者。即竊疑焉。羅睺羅多知衆生慢。乃曰。世
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丘陵江河溝洫。水
悉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無八苦行十
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世界丘墟草木
枯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信眞如唯愛
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
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大衆見之
即時欽慕悔過作禮。於是尊者命僧伽難
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
離。法非有無相。内外云何起。付法已安坐
歸寂。四衆建塔當前漢武帝二十八年戊
辰歳也
辛未 改元封
丁丑 改太初
辛巳 改天漢
乙酉 改太始
己丑 改征和
庚寅 ○巫蠱起。江充等㭾蠱於太子宮。太子與皇后謀
斬。充與丞相劉屈釐大戰長安。死者不啻數萬
十四
乙未
 昭帝弗武之子。母趙婕好九歳即位。霍光受遺
詔。以周公輔政。至戊申四月崩未央宮。
  葬于平陵。壽
二十二歳
治十三年改始元
辛丑 改元鳳上官桀子。安與霍光爭權。
帝終知霍光之忠烈矣
丁未 改元平
十五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者。室羅筏城寶莊
  嚴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讃佛事。七歳
即厭世樂。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故。父
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乃許其在家出家。
號僧伽難提。復命沙門禪利多爲之師。積
十九載未嘗退倦。尊者毎自念言。身居王
宮胡爲出家。一夕天光下。屬見一路坦平。
不覺徐行。約十里許。至大岩前有石窟焉。
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
訪尋其子不知所在。經十年尊者得法受
記已。行化至摩提國。忽有涼風襲衆身心
悦適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徳之風
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
力攝諸大衆遊歴山谷。食頃至一峯下。謂
衆曰。此峯頂有紫雲如蓋。聖人居此矣。即
與大衆徘徊久之。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鑑
直造尊者前。祖問。汝幾歳邪。曰百歳。
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歳。曰我不會理
正百歳耳。祖曰。汝善機邪。曰佛言若人
生百歳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
了之。祖曰。汝手中當何所表。曰諸佛大
圓鑑。内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
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舍令出家。祖携至
本處。受具戒訖。名伽邪舍多。他時聞風吹
殿銅鈴聲。祖問。鈴鳴邪風鳴邪。舍多曰。非
風非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曰倶寂
靜故。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
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縁
起。縁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付法已。右
手攀樹而化。大衆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
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衆力
不能擧。即就樹下起塔。當前漢昭帝十三
年丁未歳也
戊申 昌邑王名賀。哀王髆之子。武之孫。在位二十七
日。狂縱淫戲無度。罪犯一千一百二十
  七事。霍光與田延年白太后解璽送之。昌邑廢爲海昏
侯。誅昌邑。群臣不能輔道者二百餘人。唯王吉龔。遂
以數諫
十六 宣帝詢改本始武帝曾孫。戻太子孫。生而
足下有毛。初名病已。及太子
  被巫蠱事。已在襁褓。頼丙吉救養在於掖庭。外家
霍光廢昌邑。奏太后就民間迎之即位。遠方來朝。號
中興主。壬申十二月崩未
央宮。壽四十三。葬杜陵
治二十四年時穀一
石五錢
壬子 改地節
丙辰 改元康
庚申 改神爵
甲子 四
 改五鳳
戊辰 改甘露
辛未 ○帝興自民間。知民疾苦。魏相丙吉爲相。黄覇
龔遂爲太守。從耿壽昌奏。置常平倉以利民
  世尊示滅九百年矣
十七 時北天竺富婁叉國。有大論師。名憍尸
  迦。三子同號婆蘇槃豆。此曰天親。長曰阿
僧佉。此云無著。首暢大乘。阿瑜闍國大講
堂中。請聖慈尊説瑜伽論。廣明五分十七
地義。次曰伐蘇畔徒。此云世親。首學小乘
造倶舍論。後從兄化演暢眞宗。造唯識等
窮探大義。幼曰比隣持弗婆提。此云獅子
覺。造集論釋大有研尋。異矣哉。三弘中道
並譽五天。妙栴檀林寧容荊棘。倶求知足
歸眞應期。御世談玄難可詳矣
壬申 改黄龍
癸酉 元帝奭改初元宣之子。二十七歳即位。戊子五
月崩于未央宮。葬渭陵。壽四十
  三。用
治十六年
戊寅 改永光
癸未 改建昭
戊子 改竟寧
十八
己丑
 成帝驁改建始字太孫。元帝子。二十即位。以
諸舅王鳳等爲列侯。更遞爲相。
  五侯專政。賢臣屏退。
甲寅三月崩未央宮
在位二十六年壽四十五
葬延陵
癸巳 改河平
丁酉 改陽朔
辛丑 改鴻嘉○光祿大夫劉向傳比觀
典籍往往見有佛經
乙巳 改永始
十九
戊申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摩提國人也。姓欝
  頭藍。父天蓋。母方聖。嘗夢大神持鑑。
時有娠。凡七日而誕。肌體瑩如琉璃。未嘗
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閒靜。語非常童。持鑑
出遊。遇難提尊者得度。領徒至大月氏國。
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
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徒衆。曰是佛弟子。彼
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戸。祖良久自扣
其門。羅多曰。此舍無人。祖曰。答無者誰。
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關延接。尊者曰。
昔世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
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値吾。應斯嘉運。
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投誠出家。受具
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縁能發萌。於
縁不相礙。當生生不生。付法已。踊身虚空
現十八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衆以舍
利起塔。當前漢成帝二十年戊申歳也
己酉 改元延
癸丑 改綏和都水使者劉向集列仙傳。檢藏得梵本佛
經六十餘卷。編入仙傳。則知自周以來自
  之人未
識爾
乙卯 哀帝欣改建平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十九即
位。六年庚申六月崩未央宮。葬
  義陵。壽
二十五
在位六年
己未 改元壽景憲使西域大月氏王。
令木子口投獻浮圖經
辛酉 平帝衍改元始元帝庶孫。中山孝王興之子。三
歳封爲王。元壽二年九月即位。
  時方九歳。王莽秉政。已丑
崩未央宮。葬康陵。壽十四
治五年加王莽爲大司馬。又
升爲太傅。號安漢公
甲子 四
 立莽女爲后○莽加宰衡
丙寅 孺子嬰宣帝玄孫。廣戚侯顯之子。莽既鴆平帝。
嬰在襁褓。年二歳即位。莽初行周公故
  事。一如天子。吏民稱
臣。帝至戊辰而崩矣
治三年
二十
戊辰
 改初始王莽以僞符
瑞遂即位矣
  新室姓王氏都長安。
以十二月建平
雷氏曰莽玄盆子
合十八年
己巳 莽字巨君王皇后弟。成帝之舅。王曼之子。元城
人。初封新都侯。以女爲正帝后。後纂
  奪即位。國號大新。至地皇
四年。爲漢光武軍師殺之
在位十五年改元建國
甲戌 改天鳳
庚辰 改地皇
二十一
壬午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者。大月氏國婆羅
  門之子也。昔爲自在天人欲界第
六天
見菩薩瓔
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欲界第
二天
聞憍尸迦説
般若波羅蜜多。以法勝故升于梵天
以根
利故善説法要。諸天尊爲導師以繼。祖時
至遂降月氏。後至中天竺國。有大士闍夜
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嘗縈疾瘵。
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隣家久爲旃陀
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
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
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
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
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
是語已。頓釋所疑。祖曰。汝雖已信三業。而
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
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
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
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爲無爲。皆如夢幻。
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既
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
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爲對求
人説。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祖曰。此是
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後學。
言訖既於坐上以指爪&MT01853;面如紅蓮開。出
大光明照耀四衆而入寂滅。闍夜多起塔。
當新室十四年壬午歳也
癸未 淮陽劉玄字聖公。景帝七代孫。光武族兄。景帝
生長沙王發。舂陵侯買。戴侯熊渠。蒼
  梧太守利子張生聖公爲王素懦弱羞愧汗流擧手不能
言二年因。牧馬于郊下因。縊殺之光。武使鄧禹葬于

治二年改元更始
甲申 劉盆子太山式人。陽城王章之後。憲武侯萌之
子。初與樊崇起莒皆朱眉破莽。建武三年
  降于光武。
遂封趙王
治一年
二十二 東漢都洛陽姓劉
氏王火徳
雷氏云光明章和殤安北郷
順冲質桓靈獻遭
  殃。合十三
主百九十五
乙酉 世祖光武帝秀字文叔南蔡人。高祖九世孫。景
帝子。長沙王發生舂陵侯買。欝
  林太守外鉅鹿都尉回。南頓令欽之子生。有赤光照
室。既長用嚴子陵策。復興漢室。遂即位於鄗南。後移
都洛。丁巳二月崩于南宮
前殿。壽六十二。葬原陵
治三十三年。改元建

戊戌 封孔子爲褒城侯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年此後護法諸大菩薩
等相次出世造論矣
丙辰 改中元○京師有醴泉出飮者疾愈矣
戊午 明帝莊光武第四子。十歳通春秋。三十即位。大
興儒學。乙亥崩于東宮前殿。壽四十八。
  葬顯
節陵
治十八年。改元永平
二十三
辛酉
 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至殿
  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
按周書異記。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
日。平旦之時。暴風忽起宮殿人舍咸悉震
動。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四方盡
作青紅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
曰。西方有大聖人生也。王曰。於天下何如。
對曰。此時無他。後一千年聲教被及此土。
王使鑴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以年計
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夢將
必是乎。帝信以爲然。即遣中郎將蔡愔博
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
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持
優填王第四造白&T073554;像并四十二章經。愔
等奉迎而歸于洛矣
甲子 四
二十四
戊辰
 教流此土。十二月三十日。愔等迎二
  沙門。至于洛陽。帝令模像置清涼臺及顯
節陵并洛京西門以示萬姓。梵漢二經。安
蘭臺石室
二十五
己巳
 詔以釋迦寶像奉安顯節陵及清涼臺
  供養。帝於城西雍門外立寺。與騰蘭居之。
以白馬駝經而來。遂名白馬寺。騰蘭初譯
四十二章經。帝幸其寺。騰蘭進曰。寺東何
館。帝曰。昔有阜無因而起。夷之復然。夜有
光怪。民呼爲聖冡。因祀之。疑洛陽神也。騰
曰。按天竺金藏詮所誌。阿育王藏如來舍
利。於天下凡八萬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
中十有九處。此其一也。帝大驚。即日駕幸
聖冡。而騰蘭隨往拜起。忽有圓光現冡上。
身現光中。侍衞呼萬歳。帝喜曰。不遇
二大士安。知上聖遺祐哉詔。塔于上受。制
度於騰蘭塔。成九層高。二百尺明。年光又
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尺許。如琉璃中見。天
香郁然。帝駕幸拜瞻。光隨歩武旋繞。自午
及申而滅矣
庚午 法蘭出十地斷結經
辛未 楚王英皇弟也。學黄老與佛。作圖讖
以謀反。廢徙丹陽自殺。累及千餘人
二十六
壬申
 釋道比較焚經。是年正月一日。五嶽諸
  山道士褚善信等上表欲相比較。時南嶽
道士褚善信等。西嶽道士劉正念等。北嶽
道士桓文度等。東嶽道士焦徳心等。嵩嶽
道士呂惠通等。諸山道士費叔才祁文信
等。一千三百一十人。表以奏聞。勅納表。遣
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
可集白馬寺築壇火驗。時道士等將眞元
五訣符録等五百九卷。茅成子等二十七
家二百三十五卷。通計七百四十八卷。置
之壇上。褚費之徒焚香呪已。遂使火之。諸
子道書皆滅灰燼。褚費二人自感而死。次
將梵本火然赫奕。宛如鼎新更増光潔。時
摩騰法師神變凌空冷然偈曰。狐非師子
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
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
處化群生。乃至弘宣法戒藏等神通勝事
驚心。士庶投誠出家者衆。時有司空陽城
侯劉善峻等一千餘人。出家慕道。四嶽道
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抽簪落髮。夫
人王婕妤等與宮媛二百三十餘人。厭俗
歸眞。南嶽道士葬褚善信不蒙披剃。既而
明帝設齋。親與下髮廣施衣鉢。大啓玄宗
廣度僧尼。高崇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
三寺安尼。寺之得名自斯而始。備如佛道

  石室論云。昔西域聖人之教。既非衰周
暴秦之君能致。然西漢二三英主有可
致之徳。而聖教亦不致獨現夢於顯宗。
凡近古高僧皆推聖人。去世登千載而
後教至。曾未有考著顯宗之徳。有必感
聖人之理。此予通論所以作也。夫兩漢
有天下。傳一十四世。有君徳者二祖四
宗而已。二祖蓋立極之主。固無可議。若
三宗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唯顯宗
爲至焉。有太宗恭儉之美。而文雅威重
過之。有世宗經略四夷之勳。而無世宗
淫侈之弊。有中宗政治之明。而崇儒尚
徳過之。斯蓋兼有三宗之長。而無三宗
之短。是以班固傅毅頌其勳徳。於漢爲
最盛。然世之學者不以班傅爲信。徒見
鍾離意傅謂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爲
明。遂以此爲顯宗實録。嗚呼豈篤論哉。
昔仲尼平章討論五帝三王治具以貽後
世。迨其歿。遭暴秦燔毀之餘。世宗僅能
擧之而已。至顯宗乃始躬行儒術尊養
三老五更饗社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
經問難。於是時冠帶縉紳之士。圜橋門
而觀聽者。億萬計。濟濟乎洋洋乎。由三
代以來儒風之盛。莫甚於永平時也。及
章和之後。諸儒開館授道著籍者。動逾
千數。蓋永平之化行。猶周南麟跡之應
也。初雖獄訟繁劇。帝臨政刻意裁斷精
嚴。蓋善善惡惡之實。猶孔子爲司寇七
日而誅少正卯。暫臨夾谷而盡誅優倡。
此誠不可以少假仁恕也。謂之褊察則
過矣。予謂使孔子復生。必曰顯宗吾無
間然矣。由顯宗包擧西漢三宗之美。躬
行古帝王之道。此所以精爽與吾佛感
通。而聖教因之被于中夏。與儒相表裏
而廣天下以善也。夫豈偶爾哉
二十七
甲戌
 第二十祖闍夜多者。北天竺國人也。智
  慧淵冲化導無量。後至羅閲城敷揚頓教。
彼有學衆唯尚辨論。爲首者名婆脩盤頭
此云
遍行
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爲衆
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衆曰。此遍行頭
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衆曰。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歴
於塵劫。皆虚妄之本也。衆曰。尊者蘊何徳
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
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
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
無所希。名之曰道。時遍行聞已發無漏智
歡喜讃歎。尊者又語彼衆曰。會吾語否。吾
所以然者。爲其求道心切。夫絃急即斷。故
吾不賛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遍
行曰。吾適對衆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
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安樂國。師於智者月
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
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
童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
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
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
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飮無上甘
露。而反生熱惱邪。唯願大慈以妙道垂誨。
祖曰。汝久植衆徳。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
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
理事竟。付法已。不起於坐奄然歸寂。闍維
收舍利建塔。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歳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 華亭念常 集 
  東漢
丙子 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子。十九即
位。戊子正月崩于章徳殿。壽三
  十一。葬
敬陵
治十三年
庚辰 帝命鄭玄等諸生作白虎通
甲申 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美。先帝致佛之
功。載漢書○有神雀鳳皇白鹿白烏之瑞
丁亥 改章和
己丑 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歳即位。乙巳崩
章徳前殿。壽二十七。葬愼陵
  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元興
丙午 殤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誕百餘日。即位于
元興元年十二月。時鄧太后臨
朝稱制。次年八月崩崇徳
前殿。壽齡二歳。葬康陵
在正位一年

丁未
 安帝祐改永初章帝孫清河孝王慶之子。年十
三即位。乙丑二月因南巡狩。幸
  于葉。崩之車輦。壽
三十二。葬恭陵矣
治十九年
甲寅 改元初

丁巳
 第二十一祖婆脩盤頭者。羅閲城人也。
  姓毘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而無子。父
母禱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夢呑明暗
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名賢衆。
至其家。光蓋設禮。賢衆端坐受之。嚴一出
拜。賢衆辟席云。回禮法身大士。光蓋罔測
其由。遂取一寶珠。跪獻賢衆。試其眞僞。
賢衆即受之。殊無遜謝光蓋不能忍。問曰。
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徳。尊者辟之。
賢衆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
子。生當爲世燈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
也。賢衆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脩盤
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云野
鵲子
昔如來
在雪山修道。芻尼巣於頂上。佛既成道。
芻尼受報爲那提國王。佛記云。汝至第二
五百年。生羅閲城毘舍佉家。與聖同胞。今
無爽矣。後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脩盤頭。
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
薩與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
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
尊者曰。羅閲城土風與此同異。尊者曰。彼
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曰二
師者誰。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
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
其一也。吾雖徳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
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尊者曰。善哉
大王。能遵佛旨。即與受具付法。偈曰。泡幻
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
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
住。四衆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茶毘得
舍利建塔。當後漢安帝十一年丁巳歳也
庚申 改永寧
辛酉 改建光
壬戌 改延光
甲子 四七 王十八年也
丙寅 北郷侯懿章帝孫。濟北王壽之子。閻太后立之。
是年三月即位。至十月而薨。治二百
  七十
二日
順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 梁商父子秉
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壽三十。
葬于憲陵。永
寧初爲太子
在位十九年
壬申 改陽嘉
丙子 改永和
壬午 改漢安
甲申 改建康
乙酉 冲帝炳改永嘉順帝子。母曰虞貴人。建康甲申
八月即位。時年二歳。梁太后臨
  朝。梁冀輔政。次年三月而崩
玉堂前殿。壽三歳。葬于懷陵
運數一年
丙戌 質帝纉改本初章帝玄孫。渤海王鴻之子也。八
歳即位。聰惠夙成。甞朝會日。
  梁冀曰跋扈將軍。冀惡之。
鴆于玉堂前殿。壽九歳葬靜陵
在位一年

丁亥
 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孫。蠡吾侯翼之子。十五
即位。梁冀輔政。永康丁未崩于
  徳陽前殿。壽三
十六。葬宣陵也
在位二十一年

己丑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本世子當嗣
  位。讓之叔父舍國出家。既至洛京譯經二
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絶筆于靈帝建寧
三年。因附舟浮游次廬山之&T052981;亭廟。艤舟
祠下廟神靈甚。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乞
神竹者。未許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處。
過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請福。神輒
降語曰。舟有沙門。乃不與倶來耶。高至廟
下神復降與高語奮。因泣曰。弟子家此湖。
千里皆所轄。坐宿多嗔今報形極醜。又旦
夕且死必入地獄。有縑千段并雜寶玩。當
爲建寺塔爲冥福。高許之。徐曰。能出形相
勞苦乎。神曰。形惡奈何。高曰。第出之。於
是出其首帳中。蓋巨蟒也。高梵語呪之。蟒
若雨涙俄不見。高舟未發。有少年跪前。高
又呪之乃去。舟人問誰氏子。高曰。廟神已
脱蟒形。故來謝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
安是也。由高而名蓋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 改和平。是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
  云支讖。至洛陽。少時習語大通華言。遂譯
經。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興
元年桓帝於宮中鑄黄金浮圖老子像。覆
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嚮化。事
佛彌盛
辛卯 改元嘉
  世尊示滅一千一百年矣
癸巳 改永興
乙未 改永壽
戊戌 改延熹

乙巳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者。那提國常自在
  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脩祖師。出家傳法
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種族。歸
依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
塔。欲取供養衆莫能擧。王即大會梵行禪
觀咒術等三衆。欲問所疑。時尊者亦赴此
會。是三衆皆莫能辨。尊者即爲王廣説塔
之所因阿育王造塔
此不繁録
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
致也。王聞是説。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尊
者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
域有大法器。吾當化令得度。曰師應迹十
方動念當至。寧勞往邪。尊者曰然。於是焚
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
教導鶴衆。道果將證宜自知之。時鶴勒那
爲彼國王寶印説脩多羅偈。忽覩異香成
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傳佛心
印祖師摩拏羅將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師
神力何如。答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
廣宣玄化。時王與鶴勒那倶遙作禮。尊者
知已即辭得度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
勒那供養。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
已經九白印土以一
年爲一白
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
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
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旃
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爲衆欽
仰。又問。我有何縁而感鶴衆。尊者曰。汝第
四劫中。甞爲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
咸欲隨從。汝觀五百衆中無有一人堪任
妙供。時諸子曰。師常説法。於食等者於法
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赴會。
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以
福微徳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惠故。爲鶴
衆相隨。鶴勒那聞語曰。以何方便令彼解
脱。尊者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
來際。而説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時鶴衆聞偈飛
鳴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
印王起塔。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歳也
丁未 改永康
  大教至東夏一百年矣

戊申
 靈帝宏改建寧章帝玄孫。瀆亭侯萇之子。十二
即位。己巳四月崩南宮。壽三十
  四。葬
文陵
在位二十二年寶武
立之
壬子 改熹平

癸丑
 是年天竺沙門竺佛朔至洛陽。譯道行
  般若經。棄文存質深得經意。至光和中同
支讖譯般舟三昧經共三卷。是歳安息國
優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同清信士嚴佛
調譯經七部。于時復有沙門支曜康巨康
猛詳曇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終漢世譯經
凡三百餘部
丙辰 詔刻五經文字。立于太學門外
戊午 改光和

甲子 四
 改中平○道始黄巾作叛初鉅鹿張角假
術治病謀反。
  自稱大賢良師。又稱黄天。不數年結三十六萬人。皆
著黄巾。以甲子年同起殺人。建安癸未焚燎郡縣。内
太恐。擧左中郎將皇甫嵩討滅之張角病死。
斬其尸。二弟皆戰敗。倶斬而盡。傳首京師
戊辰 ○綦稠自稱天
子起兵作亂
己巳 ○益州黄巾馬相自稱天子○黄巾賊起。鬻
獄賣官。宦者卜常侍弄權。天下大亂
  洪農王辯靈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術收閹人無
少長斬之。又改昭寧。太原牧董卓入朝。
因廢帝爲洪農王。尋又殺
之。立陳留王爲少帝矣
在位一百七十日

庚午
 獻帝協改初平靈帝中子。昭寧九年九月。董
卓廢皇子辯立之。九歳即位
  位三十年董卓自稱太師。劫土遷都長安。
三年王允呂布共誅卓滅其族矣

癸酉
 帝初平中。牟子未詳名字。世稱牟子。既
  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
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
不信。以爲虚誕。會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
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爲神仙
辟穀長生之術。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
術士莫敢對焉。先是牟子將母辟世。年二
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
吏。時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
意。竟不就。是時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
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牟子以爲榮
爵易讓使命難辭。會牧弟豫章太守爲中
郎將笮融所殺。牧遣騎都尉劉彦將兵赴
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乃謂牟子曰。弟
爲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嘗遣劉
都尉行。恐界外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
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塗
於通路何如。牟子重違其意諾之。適其母
卒。遂不果行。久之歎曰。老子絶聖棄智修
身保眞。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
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於是鋭
志於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爲酒
漿。翫五經爲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
爲背五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
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
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爲何謂乎。牟子曰。佛
者覺也。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佛乃道徳
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者。恍惚變
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
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
傷。在汚不染在禍無殃。不行而到。無作而
光。故號爲佛也
問曰。何謂之爲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
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爲。牽之無前引之無
後。擧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
聲。四表爲大蜿蜒其外。毫釐爲細間關其
内。故謂之道
問曰。孔子以五經爲道教。可拱而誦履而
行之。今子説道虚無恍惚。不見其意不
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
習爲重所希爲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立
事不失道徳。猶調絃不失宮商。天道法四
時。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
道。道之爲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
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
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
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
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
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衆事
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
力所能堪也。僕以爲煩而不要矣。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
所以別於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絶
山阜。跛羊凌其巓。深不絶涓流。孺子浴其
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呑舟之魚不遊數
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
之巣。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
容大也。佛經前説億載之事。却道萬世之
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
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
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
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衆衆益富。何不
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飮水。飽
而自足。焉知其餘哉。問曰。佛經衆多。欲得
其要而棄其餘。直説其實而除其華。牟子
曰否。夫日月倶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
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
綌御暑。舟輿異路倶致行旅。孔子不以五
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博道術恣人
意耳。佛經雖多。其歸爲一也。猶七典雖異。
其貴道徳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説多者。隨
人行而與之。若子張子游倶問一孝。而仲
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
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悦禮
樂。奚爲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踰經傳美
聖業哉。竊爲吾子不取也。牟子曰。書不必
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
病者良。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子貢云。
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
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倶不見於七經也。
四師雖聖。比之於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
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
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舍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或有所闕。佛不見記何足怪疑

問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
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牟
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覩馲駝言馬腫
背。堯眉八彩。舜目重瞳。臯陶鳥啄。文王
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
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
足蹈二五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疑

問曰。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
傷。曾子臨沒。啓予手啓予足。今沙門剃頭。
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
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
夫訕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
何以樹徳。徳將不樹頑嚚之儔也。論何容
易乎。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
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甦。
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
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絶於水矣。孔子曰。
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
孝經曰。先王有至徳要道。而泰伯斷髮文
身。自從呉越之俗。違於身體髮膚之義。然
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徳矣。仲尼不以其斷
髮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徳不拘於少。
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視色。可謂讓
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呑炭漆
身。聶政皮面自刑。伯&T073115;蹈火。高行截容。君
子爲勇而死義。不聞譏其毀沒也。沙門剃
除鬚髮。而比之於四人。不已遠乎
問曰。夫福莫踰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
沙門棄妻子捐貨財終身不娶。何違其福
孝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牟
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孟
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爲道之妙也。
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觀
三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
禮節。崇仁義視清潔。郷人傳業名譽洋溢。
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隋
珠後有虓虎。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
命而後其利也。許由栖巣木。夷齊餓首陽。
聖孔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
無後無貨也。沙門修道徳。以易遊世之樂
反淑賢以貸妻子之歡。是不爲奇孰與爲
奇。是不爲異孰與爲異哉
問曰。黄帝垂衣裳製服飾。箕子陳洪範。貎
爲五事首。孔子作孝經。服爲三徳始。又曰。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髮被赤
布。見人無跪起之禮儀。無盤旋之容正。何
其違貎服之制。乖搢紳之飾也。牟子曰。老
子云。上徳不徳。是以有徳。下徳不失徳。是
以無徳。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巣居穴處。以
崇質朴。豈復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然
其人稱有徳而敦龐。正信而無爲。沙門之
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則黄帝堯舜
周孔之儔。棄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見博
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
佛與老子無爲志也。仲尼栖栖七十餘國。
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爲
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問曰。佛道言。人死當更復生。僕不信此言
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
已復呼誰。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
生。不還則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
也。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
五穀之根葉。魂神如五穀之種實。根葉生
必當死。種實豈有終已。得道身滅耳。老子
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
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
曰。爲道亦死。不爲道亦死。有以異乎。牟子
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爲惡既死神當其殃。
愚夫闇於成事。賢智預於未萌。道與不道
如金比草。禍之與福如白方黒。焉得不異。
而言何易乎
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輒説生
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夫
履道者當虚無淡泊歸志賀朴。何爲乃道
生死以亂志。説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
子之言。所謂見外而未識内者也。孔子疾。
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經曰。爲之
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
生死哉。周公爲武王請命曰。旦多才多藝
能事鬼神。夫何爲也佛經所説生死之趣。
非此&MT02035;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
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
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
耳。鐘鼓豈有自鳴者。桴加而有聲矣
問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也。孟子譏陳相更學許行之術曰。吾聞用
夏變夷。未聞用夷變夏者也。吾子弱冠學
堯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學夷狄之術。
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
語耳。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而闇道徳之
實。&T055761;炬燭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孔子所
言矯世法矣。孟軻所云疾專一耳。昔孔子
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
不容於魯衞。孟軻不用於齊梁。豈復仕於
夷狄乎。禹出西羌而聖哲。瞽叟生舜而頑
嚚。由余産狄國而覇秦。管蔡自河洛而流
言。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
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爲天中也。佛經所説
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是以吾
復尊而學之。何爲當含堯舜周孔之道。金
玉不相傷。隋璧不相妨。謂人爲惑。特自惑

問曰。孔子稱。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
也寧固。御孫曰。儉者徳之共。侈者惡之大
也。今佛家以空財布施爲名。盡貨與人爲
貴。豈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
也。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御孫之論刺莊
公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歴山恩不及
州里。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見用。恩
流八荒惠施四海。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
困屢空貴其履道。許由不貪四海。伯夷不
甘其國。虞卿捐萬戸之封。救窮人之急。各
其志也。僖負羈以盤飱之惠。全其所居之
閭。宣孟以一飯之故。活其不貲之軀。陰施
出於不意。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家財發善
意。其功徳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
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
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
問曰。人之處世。莫不好富貴而惡貧賤。樂
歡逸而憚勞倦。黄帝養性以五肴爲上。孔
子食不厭精鱠不厭細。今沙門被赤布。日
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若茲何聊之有。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
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聖人爲腹不爲
目。此言豈虚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
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許由
巣父栖木而居。自謂安於帝宇。夷齊餓于
首陽。自謂飽於文武。蓋各得其志而已。何
不聊之有乎
問曰。若佛經深妙靡麗。子胡不談之於朝
廷。論之於君父。修之於閨門。接之於朋友。
何復學經傳讀諸子乎。牟子曰。子未達其
源而問其流也。夫陳爼豆於壘門。建旌旗
於朝堂。衣狐裘以當蕤賓。被絺綌以御黄
鍾。非不麗也。乖其處非其時也。故持孔子
之術入商鞅之門。齎孟軻之説詣蘇張之
庭。功無分寸過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聞
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
道而大笑之。吾懼大笑。故不爲談也。渇不
必待江河而飮。井泉之水何所不飽。是以
復治經傳耳。問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
不智。又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君子恥其
言過行。設沙門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
復談是非論曲直乎。僕以爲此徳行之賤
也。牟子曰。來春當大饑今秋不食。黄鍾應
寒蕤賓重裘。備預雖早不免於愚。老子所
云。謂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
道一言而天下悦。豈非大辨。老子不云何。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
哉。今之沙門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
猶言也。如其無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
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
言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行不能言。國之用
也。能行能言。國之寶也。三品各有所施。何
徳之賤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賤也
問曰。如子之言。徒當學辨達修言論。豈復
治情性履道徳乎。牟子曰。何難悟之甚乎。
夫言語談論各有時也。蘧瑗曰。國有道則
直。國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曰。國有道
則智。國無道則愚。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
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故智愚自
有時。談論各有意。何爲當言論而不行哉」
問曰。云佛道至尊至快無爲淡泊。世人學
士多譏毀之。云其辭説廓落難用虚無難
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於衆口。大音不
比於衆耳。作咸池設大童發簫韶詠九成。
莫之和也。張鄭衞之絃。歌時俗之音。必不
期而柎手也。故宋玉云。客歌於郢爲下俚
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激角。衆莫之應。此
皆悦邪聲不曉於大度者也。韓非以管闚
之見而謗堯舜。接輿以毛釐之分而刺仲
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夫聞清商而謂之
角。非彈絃之過。聽者之不聰矣。見和璧而
名之石。非璧之賤也。視者之不明矣。神蛇
能斷而復續。不能使人不斷也。靈龜發夢
於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網。大道無爲非俗
所見。不爲譽者貴。不爲毀者賤。用不用自
天也。行不行乃時也。信不信其命也
問曰。吾子以經傳理佛之説。其辭富而義
顯。其文熾而説美。得無非眞誠是子之辯
也。牟子曰。吾非辯也。見博故不惑耳。問
曰。見博其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
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爲
華未成實矣。吾既覩佛經之説。覽老子之
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爲之行。還視世事猶
臨天井而窺谿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五
經則五味。佛道則五穀矣。吾自聞道以來。
如開雲見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説。褒讃佛行
稱譽其徳。高者陵青雲。廣者踰地圻。得
無踰其本過其實乎。而僕譏刺頗得疹中
而其病也。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猶以塵埃
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謗。猶握瓢
觚欲減江海。操耕耒欲損崑崙。側一拳以
翳日光。擧土塊以塞河衝。吾所褒不能使
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
  論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祐律
師載之宏明集。可謂所從來遠矣。觀其
崇徳辨惑閒邪御侮。發揮大教之耿光。
蓋閎覽博物之君子也。當是時。吾佛法
源濫觴之初。凡西域沙門至中國者。由
騰蘭而下不過十人。所新出經三百餘
卷。倶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諸經。皆所未
至。牟子乃能玄鑑頴悟契佛心宗。得法
味若是之深。比夫漢末禰衡陳元龍孔北
海諸公。虚負奇資終於不聞道。不過爲
一俗士而死矣。然則牟子賢矣哉。惜其
書不能備載。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大
抵世之惑也者。雖世尊在世。尚莫能
無。矧今去聖逾二千載。欲天下之廓廓
皆正信。其可得哉。雖然是書正不可不
以垂世也
十一 漢書西域傳。史官范曄論曰。西域風土
  之載前史未聞也。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
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自
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
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故設
戊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護之帥總領其
權。其後甘英乃抵條支。而歴安息臨海以
望大秦。拒五門陽關四萬餘里。靡不周盡
焉。若其境俗性習之優薄。産載物類之區
品。川河障嶺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梯
山棧谷繩行沙渡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
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至於佛
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雖列
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
靡所傳述。予聞之説也。其國則殷乎中土。
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神迹詭異則理絶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
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非道祕往運數開
叔葉乎。不然何誣異之甚也。漢自楚王英
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
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詳其清心釋累之
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
殺蠲救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夭之
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
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
多惑焉。蓋導俗無方適物異會。取諸同歸
措夫疑説。則大道通矣。曄字蔚宗。生晋末
仕於宋。凡史籍議論釋氏。自曄而始
十二 袁宏漢紀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覺悟
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爲主。不殺生專
務清淨。其精者號爲沙門漢言息心。蓋息
意去欲而歸於無爲也。又以爲人死精神
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貴行善修道。以錬精神不已。以至無
爲而得爲佛也。佛身長一丈六尺。黄金色
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
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初明帝夢見金人
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
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因遣使天竺問其
道術。圖其形像而還。有經數千萬卷。以虚
無爲宗。包羅精麁無所不統。善爲宏闊遠
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内。所明在視聽之
外。世俗之人。或以爲虚誕。然歸於玄微。深
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
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東坡居士曰。
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雖淺近大略
具足矣。野人得鹿。正爾煮食之耳。其後賣
與市人。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然鹿之所
以美。未有絲毫加於煮食時也。袁宏漢紀。
論佛世罕見全篇。東坡大全集所載。袁宏
論佛説。乃唐章瓌太子注漢書楚王英傳。
所引用漢紀者。當以此全篇爲正云
甲戌 改興平
乙亥 穀一石二十五萬。麥與
豆一石。各二十萬錢
丙子 改建安。帝東歸洛
丁丑 曹公遷都。許昌。以操
爲司空。劉備爲豫州牧
是年千歳寶掌和尚
  至自西土
十三
戊寅
 沙門康猛竺大力。譯四諦及興起本行
  等經。六部凡十一卷於洛陽
辛巳 曹操與遠紹將顏良戰于官渡。
爲關雲長走馬。入寨刺殺顏良
己丑 呉周瑜破曹
公於赤壁矣
十四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勒那梵語。鶴即華言。
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
  戀慕
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
金光。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即夢須彌
山頂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覺而有孕。
年七歳遊行聚落。覩民間淫祀。乃入廟叱
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歳費牲牢傷
害斯甚。言訖廟貎忽然而壞。由是郷黨謂
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羅尊
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國王名無
畏海。崇信佛道。尊者爲説正法次。王忽見
二人緋素服拜尊者。王問曰。此何人也。師
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爲説法。故來禮
耳。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土
總有多少。尊者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
有迷盧日月。我若廣説即不能盡。王聞忻
然。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縁衆。以上足龍
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彊記。事婆羅門。厥
師既逝弟復云亡。乃歸依于尊者。而問曰。
我欲求道。當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無
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尊者曰。汝
若有用即非功徳。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
云。我所作功徳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言
已。即入佛惠。時尊者忽指東北問云。是何
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復有黒氣五道横亘其中。尊者曰。其兆云
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
此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
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説偈曰。
認得心性時。可説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
時不説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
罹何難。尊者乃密示之。言訖現十八變而
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尊者復現
空中而説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衆聞偈遂不
復分。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即後漢獻帝
二十年己丑歳也
十五
丙申
 ○道始作靈寶張陵客蜀。居鵠鳴山作此經。又
造章醮道書二十四卷。以惑百
  姓。陵傳子衡。衡傳子魯。自號三師。結寇謀叛。後曹
操入蜀率衆降之。黄衣始滅。三張鬼法自茲始
己亥 ○正月魏王曹公薨。子丕襲位。三月改建康。十月
帝禪位于丕國號魏。改元黄初。封帝爲山陽公。
  四子倶列侯。青龍三年山陽公方崩。
壽五十四。以漢天子禮葬于禪陵
  東漢十二君。一百九十五年
三國蜀呉附
魏年紀
五主王土徳姓
曹氏都于鄴
雷氏曰魏武文明
齊芳高貴
陳留歸晋。
五主四八
十六
庚子
 武帝操字孟徳。沛國譙人也。漢相國參之後。爲
漢相破黄巾定天下。自撰兵書三十卷。又
  注孫子兵法。漢封魏王。壽
六十六薨。葬洛陽高陵
太祖武皇帝
文帝丕字子桓。武帝子。受漢禪即位。丁未五
月崩嘉福殿。壽四十歳。葬于首陵
改黄
初。治七年
十七
辛丑
 蜀姓劉氏二
主都于蜀
雷氏曰蜀唯二主
四十四年
  先主備字玄徳。涿群人也。漢景帝孫。中山靖王勝之
後。三顧茅廬。擧諸葛亮孔明爲謀相。關羽張
飛爲將。立蜀三年崩永安
宮。葬惠陵。壽六十三歳
謚曰昭烈大帝改年
章武
姓孫氏
都金陵
雷氏曰權亮休浩
四主六二
十八
壬寅
 大帝權字仲謀漢將軍堅之子。蓋孫武子之後。呉
郡富春人。黄龍元年春即正位于南郊。遷
  都建業。太元二年改神鳳。
夏四月薨壽七十一。葬蒋陵
謚大帝改年
黄武
治三十一年
論曰。自漢以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後鼎峙
始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鹿於江峽。
五嶽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啓帝圖。或
三分而陳霸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
侯。劉宗馮劍閣而規雍&MT02036;。孫氏英略高枕
長江。横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呑噬
爲心。各跨疆場牙嚴關塞。廣延俊又以佐
股肱。厚禮賢能賓爲國寶。良匠妙法復此
徂來。僧會適呉。舍利耀靈於江左。迦羅游
魏。禁律剏啓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
塔由斯特立。譯人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
時便題名目。故有呉品蜀晋耀焉。重疊再
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且三國
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獨無於代録。今大呉
次紀。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云
甲辰 蜀後主禪字公嗣。先主子。改元建興。在位四十
一年。崩于洛矣。魏青龍二年。武侯
  卒。景元四年降于
魏。蜀遂滅矣
十九 沙門維祇難此云
障礙
天竺國人。同沙門竺律
  炎至武昌郡。譯經二部。及祇難卒。律炎復
於揚都譯經三部凡三卷。時優婆塞支謙
者字恭明。月氏國人。初遊洛邑。受業于支
亮。亮字紀明。受業于支讖。世稱天下博知
不出三支。謙博覽經籍爲人細長黒痩。眼
多白而睛黄。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黄。身雖
細是智嚢。及辟地歸呉。主見而大悦。拜爲
博士。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二十
丁未
 明帝叡。改太和字元仲。聰悟能文文之子也。
景初三年庚申崩嘉福殿。壽三
  十六。葬于
高平陵
在位十三年
二十一 陳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
  歳誦詩書十餘萬言。善屬文。太祖見而異
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論下筆成章。
顧面試。奈何倩人乎。及長於世間藝術無
不精練。邯鄲淳見而駭嘆。稱爲天人。植毎
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爲至道之宗極。轉讀
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游魚
山聞有聲特異清颺哀婉。因倣其聲爲梵
&T005678;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始
魏武欲立爲嗣。植荒酒自穢。以故得免。文
帝頗嫉其才。抑而不用。甞求自試。帝不允。
既而十一年中。三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
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
終焉志。遂營墓遺誡其子令薄葬。植在日
不甚信黄老。著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
弘明集
己酉 呉稱帝遷建業。改元黄龍
壬子 呉改嘉禾
癸丑 改青龍
丁巳 改景初。建丑爲正月
戊午 蜀改延熙○呉改赤烏
二十二
庚申
 齊王芳。改元始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秦王
詢。宮省事祕人皆不知。年
  八歳承魏祚。至嘉平
六年。爲司馬懿廢之
治十三年
二十三
辛酉
 康僧會至呉。按呉書。赤烏四年有康
  居國大丞相子姓康名僧會。棄俗歸緇。以
遊化爲任。行至建康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呉人初見謂爲妖異。有司奏聞。主欲幽之。
詔至問状。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
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爲
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爲誇己曰。
舍利可得當爲塔之。苟無驗則國有常刑。
會假請七日。謂其屬曰。大法廢興在此一
擧。當加意洗心潔齋懇求。至期無驗。乃展
二七又無應。權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眞慈。
夫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
衆懼無天色。五鼓矣聞鏗然有聲。起視缾
中五色錯發。大呼曰。果吾願矣。黎明進之。
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
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
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於是建塔度人立
寺。以其所名佛陀里。寺曰建初。奉會居

二十四 闞澤字徳潤。會稽山陰人也。家世爲
  農。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爲人傭書自給。所
寫既畢即能誦。由是博覽群籍。虞翻見而
稱之曰。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仕呉官
太子太傅。僧會入呉。呉主因問澤曰。漢明
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縁不及東方。澤曰。永
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
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
等乞與西僧角法。於是善信負妄而死。其
徒以尸歸葬南嶽。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
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歳深方至本國。呉主
曰。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業。老莊修身自
玩。放蕩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爲。澤曰。孔
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
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出宗
炳明

甲子
二十五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中印度人
丁卯  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
  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
相捨相不語之五衆。尊者詰而化之。四衆
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衆
被責憤悱而來。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
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曰我雖來此心亦
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
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曰定
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祖
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
習。彼曰。如淨明珠内外無翳。定若通達必
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
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内外悉定。我
心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内外。仁者
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
蒙師開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攝五衆名聞
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
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
矣。而終未舒。願尊者示其宿因。尊者覩之。
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
衆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爲僧。有童子名婆
舍。吾甞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
理固然矣。長者遂舍其子出家。祖與受具。
以前縁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曰。吾師密
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
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説知見時。
知見倶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尊
者説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
國隨機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當魏
齊王芳元始八年丁卯歳也。尊者以難不可
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
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
乃盜爲釋子形像潜入王宮。且曰。不成即
罪歸佛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既敗。王
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于
斯。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衆。復自秉劍至
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
空。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
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悋於頭。
王即揮劍斷尊者首。涌白乳高數尺。王之
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
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
深明因果。即爲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
事具聖胄集
及寶林傳中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爲正嗣。外傍
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師。祖罹難時。乃在
魏高貴郷公己卯歳也
二十六
己巳
 改嘉平
庚午 嘉平二年。西竺曇摩迦羅及婆芬陀至
  洛陽。與康僧顗等翻譯衆經。四分律鈔云。
自漢以來法流濫觴。比丘特剪髮而已。未
有律儀。供會齋懺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
一同漢式。迨嘉平間。天竺曇摩迦羅此云
四時
梵僧曇無徳。康僧藏師地梨茶耶。乃阿瑜
闍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後妙善律宗。准
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爲日用。立羯
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辛未 呉改太元
  世尊示滅一千二百年矣
壬申 呉王亮字子明。權之少子。十歳即位。改元建興。
治七年。後孫綝黜亮爲會稽王。立兄孫休
二十七
甲戌
 高貴郷公髦字士彦。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
己卯爲司馬昭弑之。壽二十
  改正元。治六年
呉改五鳳
丙子 改甘露○呉改太平
戊寅 蜀改景耀
  呉王休字子烈。權第六子。孫綝廢亮立之。
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壽三十崩
二十八
己卯
 罽賓國賊。竊釋子形服作亂。王怒以
  爲釋子不知恩。遂毀伽藍罷釋氏。二十四
祖師子尊者遇害而寂
二十九
庚辰
 陳留王奐。改景元武帝孫。燕王宇之子。是
年六月大將軍司馬師。弑
  其君高貴郷公。復立常道郷公。即奐也。是爲元帝。咸
熙二年二月讓位晋王。晋王固辭。八月薨。孫晋炎繼
其位。帝又讓之。炎受
而立之。是爲西晋矣
治五年
三十
辛巳
 沙門朱士衡。於洛講道行般若經。義有
  闕文發足于闐求正本。漢地講經自此而

癸未 蜀改炎興。魏鄧艾兵至。後主出降國亡
  右蜀漢二主。四十三年而魏
併之
甲申 魏咸熙元
  呉王皓字元宗。孫和之子。初號明主。後恣淫虐。甞
燒鋸斷人頭。或剥人面皮鑿人眼睛。在位十
七年。死於洛陽。壽
四十二。改元興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
持華亭念常集 
  西晋
  雷氏曰宣景文武惠懷愍帝
西晋四主五十二年
  高祖宣帝懿姓司馬氏。王金徳都洛陽。字仲達。河
内軀人也。高陽氏之後。祖雋頴川太
守。父防京兆尹。帝乃防之次子。事魏忠
烈。大有賢能。壽七十三崩。葬高原陵
景帝師字子元。宣之長子。壽四十
八。崩于許昌。葬峻平陵
文帝昭字子上。景之母弟。壽五十
五。崩于露寢。葬峻平陵
乙酉 武帝炎字安世。文之長子。寛惠仁厚。好莊老之
書。咸熙二年受魏禪降。封晋賓爲陳留
  王。遷于鄴。用天子儀衞之。帝自滅呉之後。奢侈縱
恣。後宮殆將萬人。甞乘華車至于所寢。己酉四月崩
含章殿。壽五十
五。葬峻陽陵
在位二十五年。改元大始
 呉孫皓始即位。改甘露元年。下令遍毀
  神祠被及梵宇。臣僚諫。先帝感瑞剏寺。
不可毀也。乃遣臣張昱往告康僧會。會挫
其辭理辯鋒出。昱不能屈。歸以會才高聞。
皓召至。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
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烏翔而老人
見。以仁徳育萬物。則醴泉冽而嘉禾茁。善
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
之。爲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
明訓。皓曰。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會
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跡。佛教不止
淺言。故詳示其要。皆爲善也。聖人唯恐善
之不多。陛下以爲嫌何也。皓無以酬之。遂
罷。他日宿衞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蒙
不潔以爲笑樂俄得腫疾晝夜呻吟。占者
曰。坐犯神祠。禱諸廟不効。宮人有奉佛者
曰。乃不請福於佛耶。皓仰視曰。佛神若是
怪乎。曰佛之威靈視神如天淵。皓乃悟曰。
吾以慢像致此耳。趣迎像龕而供事之。仍
請會説法悔罪。會爲開示玄要。并取本業
百二十願。分二百五十事。使皓行住坐臥
増益善意。及授之五戒。少頃疾愈。由是奉
會爲師。崇飾寺塔
 太始元年。月氏國沙門曇摩羅奈。晋言法
  護。至洛陽。護學究三十六國道術。兼通
其語。及自天竺大齎梵本婆羅門經達於
玉門。因居燉煌。世號燉煌菩薩。後游洛
邑及之江左。永嘉中隨處譯經。未甞暫停。
時優婆塞聶承遠執筆助翻。垂四百卷。及
承遠卒。其子道眞者。詢禀咨承法護。筆授
外道眞自譯經六十餘卷。時晋沙門釋法
炬法立支敏度及優婆塞衞仕度等。譯出
衆經。外炬與立等毎相參合。廣略異同編
次部類。凡一百四十餘卷。復有沙門畺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