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説法。書偈。安坐而亡。
葬全身於受業
法師會賢。早爲南屏高弟。初弘教於華亭超
果。學者如市。將行化外邑。必得老成貳講
者。乃撃鼓集衆。其人對衆答曰。必欲代講
於老師。凡所説義許悉破之。師忻然曰。幸
蒙破立祖道之光也
  述曰。南屏晩見法智。其所立義有時而
違。今賢師所説。不爲貳講之見取。疑此
師一禀南屏之言。故貳講得以破之。然
世無聞其名。可謂烈士。乃師忻然許其
破不以爲忌。眞賢乎哉
三學法師法嗣
法師若水。三衢人。久依三學。號爲有成。欲
事廣詢乃易名若水。外現未學處處遊歴。
初住天柱崇福。講演不倦。課密語有神功。
祖忌將臨。戒庖人備芽筍。庖以非時。日
暮噀盂水於後圃。夜聞爆烈聲。明旦視之。
筍戢戢布地矣。民人以疾告。呪水飮之。愈
者莫紀其數
浮石法師法嗣
法師溫其。金華人。依浮石學教爲成才。治
平初。於城北葺景雲舊宇以開講席。夏大
旱。日演光明經虔扣諸天。已而甘澤遍洽。
郡守盧革爲奏其地永爲天台演教之所。
賜師法雲之號。嘗造九祖像。極爲精麗。東
陽教學之行師之力也。弟子七十二人。普月
大師善嵩。主慈覺。化成一境。居式主。景徳
有虎子之稱
廣慈法師法嗣
法師希最。霅川施氏。賜號妙悟。四歳出家。
以天禧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於廣慈。
同門畏愛號爲義虎。治平中。始敷講於嘉
禾。隆平繼徙居於勝果。有空室祟所棲。師
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法來遣。若法力
沒當復來此。數日撃物颺火變怪百出。師
訶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
爲廣説輪轉因縁。衆僧聲呪爲其破障。忽空
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大略悔
過。且云蒙師説法之力。當往生他化天。自
此遂絶。師因淨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
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
淨覺在靈芝。對衆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
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之。乃作評謗
以極辨之。其略有云。近覩雪謗盛製。所謂
救生法二身。雪増減二謗者也。然此書。一
往可觀。再言有失。解謗雖已煥然。雪謗
猶自氷執。今據吾祖之格言。以評闍梨之謬
解。淨覺見之曰。四明之説其遂行乎。元祐庚
午秋。集衆書偈安坐而化。闍維之日得舍
利數百
  述曰。淨覺既屢起破師論。及雪謗之出。
而法智已在疾不復辨。於是淨覺自謂已
勝。無忌憚矣。不有妙悟。誰能評之。
起四明之宗以信後世者。於妙悟功最

法師法宗。錢唐顏氏。十歳依廣慈爲師。十
二受具戒。專研教觀。十九往從廣慧。初師
服勤十年。廣慈閒居。師歸侍左右。日親法
誨。依止觀修大悲三昧。綿歴九載。人目之
爲懺主。凡禱事祈疾悉獲聖應。建淨土道
場。刻西方三像。燼五指供佛。毎月集四十
八人。同修淨業。名卿賢士多預其會。政和
丁酉春微疾。夢彌陀聖衆授手接引。後三日
浴身易衣盥口趺坐。倏然而逝。師素聞天
竺光明懺期之勝因。預同修。至五日於禪
觀中見慈雲法師侍僧數十。師作禮問曰。
自昔同修者。皆得往生否。慈雲曰。後之元
照。已得往生。擇瑛尚欲三塗弘經後時瑛師
果有此願
汝宜勤修以成本願。言訖而隱
法師覃異。餘姚杜氏。師龍泉清序。遇皇祐
普度恩得剃髮。習教觀於天竺明智。後入
雷峯廣慈之室。孜孜扣撃。二十年無倦志。學
成歸里敷講故山專勤淨業。誦法華至五
千部。普賢彌陀。誦各萬卷。崇寧元年秋示
疾。集衆告曰。吾生淨土時至。當乘金臺
隨佛西邁。即澡身端坐。結印而逝。火餘
舌根。舍利如綴此卷四十人。本紀止録
十人。餘二十七人不録
佛祖統紀卷第十三



佛祖統紀卷第十四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師法嗣廣智下
第三世
  明智中立法師 文慧宗正法師 空相思
恭法師
扶宗忠法師法嗣
  草堂處元法師 永嘉法詮法師
超果湛法師法嗣
  海慧若圓法師
法眞咸法師法嗣神照下
第三世
  白蓮道卿法師 安國元惠法師 四明淨
杲法師
神悟謙法師法嗣
 北禪淨梵法師 白蓮善珪法師 徳藏擇
瑛法師 金華子方法師 壽安良弼法師 
淨住思照法師 一相宗利行人
樝菴嚴法師法嗣
  天台法麟法師 天台應通法師
慈辯諫法師法嗣南屏下
第三世
  車溪擇卿法師 慧覺齊玉法師 圓覺蘊
慈法師 普明如靖法師 天竺應如法師 
法雲宗敏法師 佛智慈雲法師 佛照智
堅法師 慧覺清月法師 圓明普賢法師 
上竺明義法師 高麗義天僧統
群峯初法師法嗣
  梵慈智普法師
南屏文法師法嗣
  憲章仲閔法師
超果賢法師法嗣
  精微彦倫法師 清辯蘊齊法師 寶積彦
端法師
景雲其法師法嗣
  覺慈善嵩法師 景徳居式法師
神智文法師法嗣廣智下
第三世
法師中立。鄞之陳氏。賜號明智。母夢日輪入
懷遂有娠。夜不三浴。則啼號不止。九歳出
家於甬東之棲心。受經一誦永憶不忘。治平
中試經開封府。中選得度。初依廣智學教
觀。及神智斷主南湖復依之。熙寧中神智
開幃。設問答者二百人。無出師右。乃擧
居座元。久之去謁扶宗於永嘉。將歸。宗
曰。子行必紹法智之席。及神智謝事。乃俾
師爲繼。元祐初。高麗僧統義天遠來問道。
甫濟岸遇師升堂。歎曰。果有人焉。遂以師
禮見。傾所學折其鋒竟不可得。師令門
徒介然。始作十六觀室。以延淨業之士。已
而辭去曰。吾年六十。當再來。即退處東湖
之隱學。數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寶雲。一新
棟宇。於伽藍神腹得願文云。後百年當有
肉身菩薩重興此地。聞者異之。後退隱白
雲菴。日宣止觀至不思議境。歎曰。吾道至
此極矣。有不思議境則有不思議心。乃作
不思議辯正。又指五章裂大綱目。寄果明
因以成解行。擧佛攝生全生是佛。作止觀
裂網指歸釋疑。文慧正師亡。郡請再主延慶。
果符六十再來之言。甞升座説法。慈霔無
盡。下座問侍者曰。吾適道何語。侍者答以
所聞。師曰。吾覺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語
之所出也。歳懺行江浙延慶爲最盛。擇其
徒修法華懺者。七年。行法將圓。禪觀中見
一大舟。衆欲乘不可。唯師坐其中以行。自
是辯慧泉涌超勝於昔。政和五年四月辛亥。
謂門人法維曰。吾聞異香心甚適悦。謂
觀堂行人曰。吾當與汝輩長別。即面西坐
逝。塔於崇法祖塔之東。講三大部淨名光
明數十過。誦法華踰萬部。與人除病却
鬼救災旱。不能畢記其驗。孔老之書無
不遍讀。其對儒士講説。則反質之曰。此道
在孔聖如何。在詩書如何。儒士不知對。
則援引委辯之曰。無乃若是乎。聞者心服而
退。師在永嘉。扶宗謂曰。吾常見摩利支。韋
馱於夢中求護法。他日幸於南湖懺室置
其位。及師主席乃立像自師始。陳瑩中嘗
讃師曰。嚴奉木叉。堅持靜慮。以身爲舌。
説百億事言戒定慧
皆備具也
法師宗正。賜號文慧。依神智學教觀。深造
閫域。治平初。繼主南湖。大弘宗教。先是寶
雲祖。藏骨於育王山西北隅。後七十七載。
師自南湖往禮敬。顧甃甓有毀。將遂蕪沒。
乃飾工累石。起方墳以顯其處。且復爲石
塔記以識其事。時謂微師此文。寶雲之藏
幾不可考。法師思恭。湖之烏程人。賜號體
眞。年十九剃髮。詣神智學教觀。及歸里
時。空相癈於積潦。師克志興復。爲屋三百
楹。從容無求。而施者自趨。功成修長懺三
載以答志願。及老歸呉山解空。建炎元年
九月。別衆坐逝。荼毘烟所至皆凝舍利。塔
於院東南隅。弟子戒澄等四十三人。皆傳道
有成。分化浙水
扶宗忠法師法嗣
法師處元。永嘉人。久參扶宗。遂繼法明之
席。郡侯仰其道化。任以僧正。澄清品流莫
不厭服。所著輔賛記三卷。其論經體則推
本法智廣智源流之説。論無住本三種觀法。
答扶宗通相三觀。其説明正學者宗之。崇寧
二年。閒居東溪草堂。述義例隨釋六卷。初
荊溪以止觀文廣。例爲七科。名爲義例。俾
學者知解行之大旨。雖法智製述之多不
暇爲記。師因義神智爲纂要。以初乘觀法
性徳之境爲眞如理觀。修徳之境爲唯識事
觀。師謂狂妄徒疑後學。乃決志注釋以斥
纂要之非
法眞咸法師法嗣神照下
第三世
法師淨杲。四明人。學法眞爲高弟。撰金剛
經疏。欲講即講。不俟衆集。有臣律師者
入冥府。司名者曰。誤追也。臣潜窺其籍。有
云明州淨杲闍黎。講金剛般若經一百遍。
既反詣師以問。師曰。但十遍耳。恐以義勝
褒爲百遍
神悟謙法師法嗣
法主淨梵。嘉禾人姓&T034309;。母龔氏。夢佛光滿
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護。十歳從勝果師
永懺主出家。常念阿彌陀佛。或問年少何爲
念佛。答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掛搭去。年十
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師學。未久復往謁
神悟。屢親講説大契夙心。元祐初主姑蘇
大慈。講三大部十餘過。餘文稱是。受業門
生殆遍呉地。信人禀戒幾滿城邑。嘗率二
十七人修法華三昧。以二十八日爲期。如
此三會。感普賢大士授戒羯磨。至稱淨梵
比丘。則洪音震響如撞巨鐘。三昧將圓。有
二僧作禮曰。今春到石橋禮聖迹。忽見空
中散華異香非常。一僧遽曰。姑蘇梵法主。
期懺散華至此。語畢不見。因來瞻禮。長洲
令黄公彦。刻記於石云。異哉師之道力。其
與北京進法師。夢釋迦授戒。南嶽夢四十二
人加羯磨法。異世同效。師製期懺規式。二
浙至今行之。嘗依讖譯光明。別製懺儀。與
衆同修。感格屢見。禪觀之處衆見金甲神王
跪於座前。後於一處期懺。見韋天按行懺
室。行人有遭其點察者。輒障起而退。夜居
西院。時暑酷熱衆不安臥。師方披三衣坐
水閣上。忽風雪飛集涼氣逼人。旦謂衆曰。
夏行冬令衆皆歎仰。知爲神龍翊衞變熱
爲涼也。元符中夢黄衣請至冥府。王者迎
就座。令吏檢祥靄簿云。淨梵比丘。屢經多
劫長講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送還。政和
中太守應公婢。爲崇所嬈歌笑不休。請師
施戒即刻神定。葛氏請師爲亡夫施戒。即
見夫恭敬於師遶座三匝稱已得解脱。宣
和初。郡守賈公。敬師高行。補爲管内法主。
建炎元年十月坐亡。闍維得舍利甚多。藏
塔於横塘般若
法師擇瑛嚴之。桐江兪氏。母夢二日貫懷。
後二歳散二男。倶出家。皆試經得度。長名
子欽。受業錢唐淨住。次即師也。入道於杭
之壽寧。熙寧中參神悟於施水寶閣。深悟止
觀之道。閲不二門金錍。不寢者數月。以所
得白師。神悟曰。法華妙旨歸乎自心。宜善
護持勿自輕也。當湖魯氏。於徳藏創一
院。以迎師大開法施。久之遨遊杭秀蘇湖
間。元符二年春。於杭祥符示疾。俄舊身凭
几。西向諷彌陀經。卷終而逝。嘗述淨土修
證儀。其讃有阿彌陀佛眞金色之偈。至今人
皆誦之。又辯西方此土二種觀門之相。以
勸專修淨業者文見淨
土本傳
行人宗利。會稽高氏。七歳受業於天華。既具
戒。往姑蘇依神悟。即入普賢懺室。要期
三載。忽夢亡母謝曰。蒙汝懺功已獲生處。
又見普賢從空過前。懺畢復往靈芝謁大
智律師。増受戒法。夢大智在座呼宗利名。
口吐白珠令呑之。又於靜定中神遊淨
土見寶池蓮華寶林境界。尋詣新城碧沼。
專修念佛三昧。經歴十年。復遊天台雁蕩
天封。皆建淨土道場晩歸受業天華。建無
量壽佛閣接待雲水。政和元年天旱。詣日鑄
山帝舜祠祈雨。感龍王現金色身。甘雨沾
足。建炎末入道味山。題所居曰一相菴。會
稽道俗請師主繋念。至第三夜。繪像頂珠
忽放光明大如箕。預會者益堅固。紹興十
四年正月晦。告弟子曰。佛來也。吾將歸安
養矣。書頌爲別曰。吾年九十頭已白。世上
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
坤窄。端坐即逝。是日近山人見異僧滿山
谷。莫知所從來。瘞全身於菴居之後
法師思照。錢唐陽氏。十四歳從淨住從雅。
聽法華方等於南屏。復往東掖參神悟。大
有契入。既而刺血書法華七軸。專修念佛
三昧。築小菴曰徳雲。後連小門。爲觀落
日之所。刻三聖像。毎夜過午即起念佛。月
二十三日。率道俗繋念終其身。三十年。一
旦語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
也。請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從坐
化。時宣和元年春也。闍維之際。頂骨牙齒。皆
瑩明如玉石。師於淨土七經一字一禮。華
嚴。首楞嚴。金光明。無量壽。普賢行法。遺教。
梵網。無量義。略教誠。四分戒本。皆然。唯法
華十過。總得二百七十卷。誦法華千部。無量
壽佛經五藏。阿彌陀經十藏云
慈辯諫法師法嗣
法師擇卿。天台人。天資聰敏博學強記。受教
於上竺慈辯。嘗曰。四明旨意吾已得之。唯起
教觀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車溪
壽聖車溪屬三州四縣。東爲秀州崇徳縣。唐時名青鎭。
古塔。元祐二年。初建壽聖院。請師開山。高宗朝
改廣
未嘗屈節豪貴。聚徒三百施者自至。
年三十後。即廢卷禪坐。晩居車溪。毎遇講
演。但令侍者日供講帙。辯説如流聽者説
服。慧解曇應領徒三十人至車溪値説無
量義經。聞擧難云。妙樂有云。能生一實法華
異名。所生無量爲法華序。不知能生一實
是隔偏之圓即偏之圓。所生無量是同體之
權異體之權。應語同行曰。此師言有典刑。
足堪問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規者。悦衆以
聞。詢其名則指言朋觀二師。師曰。此二人
教門大才也弗之問。嘗夜坐方丈。聞廊廡
有天樂聲遣人迹之。聲出朋師房。師附壁
隙窺之。見朋觀數輩於燈前戲。擧手作
無聲樂。師益異之。平時喜茶。臨終之頃謂
門人曰。晨鐘鳴即來報。至時啜茶一甌。書
偈而化。時大觀二年仲冬也。塔於院南芙蓉

法師齊玉以避時諱
暫改齊璧
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
法號慧覺。早親釋學。日記數千言。始參祥
符神智。後依慧辯。一日赴僧次遜辭之。或
問其故。答曰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
之功。慈辯得通相三觀之旨。祕不肯説。而
屢扣不已。乃於密室跪鑪以授。初出居苕
溪寶藏。毎於歳終大興淨業之社。遷横山
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衆曰。我
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
羅尚受九百千歳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
罪乎五篇
七聚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億
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
當度脱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則父母
豈不失望。大衆聞之無不傾誠懺悔擧身
自撲至損額失聲者此雖勸修尊行。正用扶
律談常爲被末代之意
和六年。遷居上竺。先是慈辯之去。繼之者
或不振。學徒謀曰。得玉公乃興。郡守翁彦
國聞之乃具禮以迎。講道敷化不異慈辯。
嘗中夜頂像行道。一僧失規責之曰。汝無
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罵爲畜
生有瑫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歳大
旱井竭。師運心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
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建炎元年秋。謂首
座修慧曰。吾床前多寶塔現。慧曰。和上流
通法華之瑞證也。師曰。所願見阿彌陀佛
耳。即集衆念佛。頃之擧首加敬曰。佛已來
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於山西草堂之側。
諡妙辯。塔曰慧寂。門弟傳教者。密印大師。
修慧等二十人。所著普賢行法經疏。及自釋
疏。祖源記。無量義經疏。雜珠記釋孤山
所造疏
安般
守意法門。尊勝懺法
法師蘊慈。四明慈溪人。賜號圓覺。初依壽
安弼師。既而復謁慈辯。其學大成。時門下十
高弟。師爲説法第一。初居西湖菩提。遷會
穊圓通。崇寧初。能仁虚席。以師爲請。有文
首座能行人。各然二指禱佛冥被。師既至。
一衆説服。智因暑熱。講散偃息臥榻。適首
座至白曰。此山師席。講退之頃不入懺室
則居禪堂。未有高枕自安者。師媿謝曰。敢
不承教。自此祈寒盛暑不敢少懈。毎當如
厠則沐浴更衣。雖行道遇雪必手掬以爲
淨。著十類説權實指迷。世行其文
法師如靖。賜號普明。早入慈辯室。杭人有
以私憾害其兄者。後深知悔以聞一律師
答之曰。殺人償命何足爲問。其人即投西
湖而死。欲償兄命免爲後怨。既不見
反悔投水。因衆人入雷峯受戒。鬼隨以入。
聞戒師説人造罪許懺悔。其鬼乃怒律師。
蚤知可悔必不投水。日夜隨律師索命。
語以修薦。百方皆辭。久而言曰。爲我請靖
佛子。施大乘戒則可脱。及爲授戒法。乃見
形致謝而去。後主覺悟學徒雲擁。唯一室
空閉。云有惡鬼居之。師中夜入室坐禪忽
聞哮吼。見一人頭飛走地上俄化爲人。師
謂之曰。汝何得擾人。鬼曰。凡出見人本欲
求度。人見自畏非擾之也。師乃爲説法授
戒語之曰。汝可入吾袖。鬼即如教。覺重甚。
携至林中放之。化成天人。殷勤謝師。飛
空而沒。建炎二年遷上竺。初是有爲鳴童
卦者。或以上竺住持爲問。童云。待問土
地。良久曰。今早。天符已下請靖法師矣。閲
月而師至。三年十一月。金虜破杭。師預感
夢。知此山厄運不可免。語其徒令避去。
及虜至。或謂可以禮&T051759;。即聲鐘集衆。虜疑
其將抗已。放兵大掠。火其屋而去
  述曰。靖師之徳。可以脱索命之鬼。可以
度空室之祟。可以感上竺之符。而不能
却兀朮之寇止上竺之焚。蓋當群生同
分業感兵厄火災。所不得而幸免也
法師應如。婺之浦江胡氏。默記多聞。尤善持
論。來學上竺。慈辯深器之。嘗往靈山訪同
志。出六能義反覆辨詰。彼義墮負。師即掲
竿繋帛。謂之曰。西竺破敵則竪勝幡。道場
降魔亦表勝相。今法戰既勝當掲一竿。人
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辯得南屏通相三
觀之旨祕不授人。玉慧覺祈請尤力許。中
夜爲密説師知之。陟梯掲瓦伏身竊聽。飛
雪翻空背若被鎧。旦白慈辯曰。我於通相
三觀若有冥授。即録其言以示一衆。慈
辯怒曰。應如盜法。紹聖初。主越之圓通。嘗
因講散謂侍者曰。今日東風吹。教法過淛
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聞。師三十歳
便亡卷。毎臨座侍者供講帙以俟。紹興三
年遷上竺。兀朮焚蕩之餘。唯存藏室。有勸
化人營建者。師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
自有修造者至。及師亡。普覺惟日。果以繼
席興土木事。五年九月。車駕幸大士殿。師
奏對如流。上喜賜萬歳香山以供大士。師
不尚著述。嘗以偈示人曰。吾傳智者一性
之宗。三千實相妙空假中。一念法界生佛體
同。凡聖一如善惡理融。毘盧身土湛若虚空。
達斯旨者法法圓通。左之右之受用無窮。
山家稱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
及師也。一夕別大衆歸寢而終。塔於寺西
北隅。嗣法崇先懷志。白蓮慧仙。皆足世其
業。師有教義。名指難集
法師宗敏。秀當湖魯氏名族也。賜號法雲。年
十五具戒。遍參講席。如超果照廣化明南屏
玩無不歴事。後入慈辯室頓有發明。辯謀
首座非其才。乃請與之抗論。座爲之屈。紹
聖初主杭之菩提。元符中遷孤山。樞密蒋
之奇。時來謁問楞嚴大旨。爲談心要之妙。
之奇言下有契。敬以師禮。久之退處報恩
六一泉之上報恩勤師。與歐陽公爲詩
友。東坡名其泉爲六一
宴坐三十
年。世高其風。兀朮陷杭寺爲煨燼。乃還止
當湖菴居。紹聖七年冬示寂。命以衣盂修
報恩塔。即山椒而葬焉。後十八年。有司以其
地爲延祥觀。遷其塔於山北鳥窠之側。弟
子慧靜。取全身闍維之。視容貎如其生。
薪盡火滅。收舍利百粒如菽
僧統義天。王氏高麗國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辭榮出家。封祐世僧統。元祐初入中國問
道。至四明郡以明智慧照館接之。義天上
表。乞傳賢首教。勅兩街。擧可授法者。以東
京覺嚴誠禪師對。誠擧錢唐慧因淨源以自
代。乃勅主客楊傑送至慧因受法。諸刹迎
餞如行人禮。初至京師。朝畢勅禮部蘇軾
館伴。謁圓照宗本禪師示以宗旨。至金山
佛印坐納其禮。楊傑驚問印。曰義天異域僧
耳。若屈狥俗。諸方先失一隻眼。何以示
華夏師法乎。朝廷聞之以爲知體。至慧因
持華嚴疏鈔咨決所疑。閲歳而畢。於是華
嚴一宗。文義逸而復傳。及見天竺慈辯。請
問天台教觀之道。後遊佛隴禮智者塔。爲之
誓曰。已傳慈辯教觀歸國敷揚。願賜冥護。
見靈芝大智爲説戒法。請傳所著文既還
國乃建刹號天台。奉慈辯所傳教文。立其
像爲初祖。歳遣使通音問。及施金書華嚴
三譯於慧因。建閣藏之今俗稱
高麗寺
見飛山別傳
議爲跋曰。甚矣。古禪之與今禪名實相遼
也。古之所謂禪者。藉教入禪者也。今之所
以禪者。離教説禪者也。離教者。執其名而
遺其實。藉教者。因其詮而得其旨。救今
人矯詐之敞。復古聖精純之道。珠公論辯斯
其至焉。近者遼國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
再定經録。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與
焚棄。而比世中國禪宗章句多渉異端。此所
以海東人師疑華夏爲無人。今見飛山高
議。乃知有護法開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
者。豈不頼珠公力乎戒珠。作別傳議。於禪教
之際深有發明。壽九十三。
葬骨
飛山
  述曰。昉師辨祖謂。智炬撰寶林傳詭説
百端。如達磨隻履西歸立雪斷臂等。事
與南山續高僧傳多不同云云。世又謂壇
經談性不異吾宗。而於念佛求往西方。
以貶斥。義天言遼國焚棄二書者。蓋
以此也
南屏文法師法嗣
法師仲閔。三衢人。受業祥符。來依南屏文
師。以雄辯見稱義虎。政和初。還郷主浮
石。學者驟至。嘗放言曰。吾座下不五百衆
不講大部故一生唯講光明觀音。順寂之
日。集衆昇堂。登師子座趺足而坐。忽見銀
臺自西至。師曰。吾平生解第一義。誓取金
臺。今乃若此。瞑目而化。所著憲章集五卷。
其自序曰。釋氏子有所述。必求公卿。爲之
序其首。跋其尾駕其説俾行於世。且衣
冠之士。豈知吾之是。識吾之非。儻是而無
序。天能喪乎哉。或非而有序。人能駕乎哉」
超果賢法師法嗣
法師彦倫。學超果賢師爲有成。大觀元年
主仙潭。撰教義名精微集四卷。賜號妙
慧。又撰金剛經疏二卷。法師蘊齊。錢唐周
氏。號清辯。幼歳試經得度。傳教觀於法明
會賢師。嘗患疫疾百藥不治。遂力課觀音
尊號。夢一婦人以鑿開其胸易其心手捫
摩之。患即愈疇昔所覽靡不通記。走筆成
章率歸典雅。咸謂辯才之證。主錢唐道林。
常熟上方。姑蘇東靈。錢唐南屏。姑蘇廣化。三
衢浮石。政和復歸上方。閒居於方丈。述
頂山記。釋天台戒疏凡三卷。建炎四年正
月。集衆誦彌陀經。稱佛號畢即刻而化。
塔舍利於上方。門人法清及景徳法雲克傳
其道。雲編翻譯名義七卷。大爲梵學檢討之
助。類亦附以教義云
景雲其法師法嗣浮石下
第三世
法師居式。金華人。嗣景雲住景徳撰圓覺
疏四卷此卷三十七人本
紀遺失十七人
佛祖統紀卷第十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