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五代 梁 唐 晋 漢 周
第四十三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
太祖 太宗
第四十四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
眞宗
第四十五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
仁宗 英宗 神宗
第四十六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
哲宗 徽宗 欽宗
第四十七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
高宗 孝宗 光宗
第四十八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
寧宗 理宗
第四十九卷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
禪林寺碑梁肅 天台止觀統
梁肅 智者大師傳論梁肅 聖
安寺無姓和尚碑柳宗
 無姓和
尚碑陰記柳宗
 龍興寺淨土院
柳宗
 法智大師行業碑趙抃
止觀坐禪法要記陳瓘 三千有
門頌陳瓘 與明智法師書陳瓘
南湖淨土院記陳瓘 自天台禪林
寺碑。至與
喩貢元書。共十七篇。南藏目録以第
五十卷收之。始終心要至宗門尊祖議
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從本紀
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
五十卷收
後十三篇
第五十卷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仁王
般若經疏序晁説
 明智法師碑
晁説
 南湖智者大師賛眞隱
居士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
 重刋
刪定止觀序呉克
 與喩貢元書
呉克
 始終心要唐荊溪
禪師
 四十
二章經疏序孤山 與駱御史
孤山 南岳止觀序慈雲 書紳
論語子張
書諸紳
 圓頓止觀十法界圖
宗門尊祖議沙門
志磐
第五十一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
奉法 屢朝拜佛 天書御製
聖君護法 試經度僧 特恩
度僧 進納度僧 士夫出家
沙門封爵 僧職師號 不拜
君父 不稱臣僧 崇禮高行
沙門著書
第五十二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二 宿命
前身 放生禁殺 祈禱災異
國朝典故 諸國朝貢
第五十三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
佛牙 &T053340;山舍利 鳳翔佛骨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
出化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東土
譯經 經目僧數 天台傳教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神尼
異行 名山勝迹 聖教感通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第五十四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
出興 三教厄運 三教訞僞
三教談論 僧道角法 僧先
道後 内律分財 僧制治罰
僧籍免丁 賜謚封塔 褒恤
終亡 臨終瑞相 君臣慢法
韓歐排佛 化胡僞經 事魔
邪黨 毀法惡報
佛祖統紀目録



佛祖統紀卷第一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來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
本垂迹開迹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
之謂也。迹者。八相之謂也義見
釋籤
由法身以
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迹相融倶不
思議。自非法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之談。則
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別叙五時
散引群經。會歸一實。用明一代化事始卒
之義。則若本若迹。無餘蘊矣
沙玄釋本迹有六義。謂本者。理本。即是實
相一究竟道大論佛言唯一究竟
道無衆多究竟道也
迹者。除諸法實
相其餘種種。皆名爲迹。又理之與事。皆名
爲本科云理
眞事俗
説理説事皆名教籤云眞俗是理
説此眞俗爲教
又理事之教。皆名爲本。禀教修行。名之爲
迹。如人依處則有行迹尋迹可得處也
又行能證體。體爲本。依體起用。用爲迹。
又實得體用。名爲本。權施體用。名爲迹。又
今日所顯者爲本。先來已説者爲迹。此之
六義。通論諸佛本迹也。其別論者。唯在今
佛。亦有六義。一約理事明本迹者。從無
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眞
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此釋本迹
之相○籤
云。無明爲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爲
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爲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
爲本。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
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爲本。故云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既通。是
故眞諦指理也。一切諸法事也
由實相眞本垂於俗迹。尋於俗迹即顯眞
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云。觀一切法空如
實相以明本迹相顯理融○籤云。此理
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
二明理教
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倶不可説皆
名本也。昔佛方便説之即是二諦之教。教
名爲迹釋本
迹相
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
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
相顯
理融
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
便力故。爲五比丘説引文
三教行爲本迹
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爲本。則有修因致
果之行釋本迹相○應
有以爲迹三字
由教詮理。而得起行。
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相顯
理融
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
道已。來世得作佛引文
四約體用明本迹
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爲本。初
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釋本迹相○
應有以爲迹

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迹雖殊不思議
相顯
理融
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
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作如此説引文
五約實權明本迹者。實者。最初久遠得法
應二身。皆名爲本。中間數數唱生唱滅。種
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爲迹釋本
迹相
若非初
得法應之本。則無中間法應之迹。由迹顯
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
理融
文云。是我方
便。諸佛亦然引文
六約今已論本迹者。前
來諸教已説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迹
已即是迹。即指迹門。及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
本門。本門已前。皆名爲已。涌出已後。方名爲今
今經所説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爲本
釋本
迹相
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説
之迹。非已説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不
思議一本迹相
顯理融
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
引文
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實成。既
未垂迹。故唯

最後已説。但迹而非本已説迹門。未顯
本時。故唯屬迹
中間
亦迹亦本中間相望。互爲本迹。又中間垂迹。
名爲亦迹。顯本之時。名爲亦本
若無
本時之本。不能垂得中間最後之迹。若無
已説之迹擧今日
迹門
不能顯得今説之本今日
本門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已上並六
重本迹文
若執迹爲本
者。斯不知迹亦不識本。有言文殊觀音調
達。或稱爲師。或稱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
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疑本。
則二義倶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圖
理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理)但以
因縁有從顛倒生故説(事)
 安樂行迹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理)
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説(教)
 方便品迹
教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教)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行)
 方便品迹
體用吾於成佛已來甚大久遠(體)
但以方便教化衆生(用)
 壽量品本
實權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權)
今當爲汝説最實事(實)
 藥草喩本
已今諸佛法久後(已)
要當已眞實(今)
 方便品本
釋籤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門是諸
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名
爲已。涌出已後。方名爲今。故云已説事理
乃至權實。名之爲迹。今説事理。乃至權實。
皆名爲本。故知若無迹中事理乃至權實。何
能顯於長遠之本。又已今之言。雖異前五。
亦是一往。指於壽量。名爲今本。若望初本。
則應又簡已今不同。法華已前。諸經已今。
仍屬於迹。今經所明。乃是直明久遠之本。
即是已説已今爲迹。今説已今爲本。方是實
説。所以六門引證之文。前三引迹。後三引
本者何。然前三復通本之與迹。倶有事理
乃至教行。體用等三。通中復別。既云本用本
權。非迹文能顯。況以本門爲今。灼然不可
引迹。爲是義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
前之三文。既在於因。本因狹故。但以迹例
本。故但引迹門
  讀教記云。六重本迹。唯體用一重。是引本
文。餘五皆迹。籤云前三引迹後三引本
者。斯蓋記主點經玄意。實權已今即指迹
文爲本門也。故云今説已今爲本方是
實説。然則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
通。但以迹例本。後三既是通中復別。故
須指迹爲本。可觀通別二字。此例甚多。
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壽量品。我成佛已
來甚大久遠。又方便品。我本立誓願普令
一切衆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記。内祕
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妙樂釋之云。初正
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
本意故。若顯露説。即迹中本迹。下文顯
已。通得引用。又妙樂釋方便品十雙權
實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門。第八本門。本
雖未至。權實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迹。文既玄
釋不同。今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從本
垂迹。後三是發迹顯本。故云三引迹文。
或云前三是因爲迹。後三是果爲本。或
云圓談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別含本
意。故云三引本文
觀音別行玄記云。若理事。理教。教行。體用。
四重本迹。不獨今經。諸部容有。若塵點劫
前。最初成佛。而爲實本。中間今日示現成
佛。皆爲權迹。此名權實本迹。本門開竟。
此身即本迹門已説。及諸部談。皆名爲迹。
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諸經絶議。故云
諸教不明。法華方説。菩薩地涌品云。佛
告諸菩薩。娑婆世界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
一一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於我滅後護持
讀誦廣説此經。時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無
量菩薩同時涌出。聞佛音聲從下發來。各
詣虚空七寶妙塔。向二世尊頭面禮足。時
彌勒大衆欲決所疑。以偈問佛。大衆諸菩
薩。是從何所來。從誰初發心。修習何佛道。
我於此衆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
説其因縁。佛告彌勒。是諸菩薩。我得菩提
已。教化示導。令發道意略開近顯遠
動執生疑
時彌勒
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來得阿耨菩提。始
過四十餘年。云何少時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
所化多此執
近以
疑遠
此菩薩衆。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
能盡。斯等久遠已來常修梵行次疑所化衆
多行位深
妙。此執
遠以疑近
壽量品。佛告大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謂我出釋氏宮。去伽耶不遠。坐於道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開近顯遠
斷惑生信
然我實
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破近
顯遠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説法教化。亦於餘
處阿僧祇國。導利衆生玄云。初證之果。名本果
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
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處。故
云常在此土。及於他國而作佛事
於是中間。我説
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皆以方便
分別文句云。拂執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説。處
處行因。處處得記。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燈佛者。即拂
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復一條。皆我
方便非實説也。妙樂云。是釋迦菩薩入滅。不得云是然
燈。涅槃亦非釋迦。爾時於然燈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
槃。不可二佛一時興故。是故。但以得記弘法壽終爲果
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
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説名字不同
年紀大小非生
現生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非滅示
滅。此
爲以形
益物也
又以種種方便説微妙法此以聲
益物也
如來
見諸衆生樂於小法徳薄垢重者。爲是人
説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
然我實成佛以
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
入佛道。作如是説非生。妙樂云。壽量久成塵
點尚倍。中間被拂。伽邪非
眞。此論身眞
實明遠本也
學無學品云。佛言。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
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
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文句。昔與我同發大心。即是同
學。由我精進。前超得佛。由彼
多聞。猶
故持經
常不輕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滅盡之
後。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是有二萬億
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有一比丘。
名常不輕。凡見四衆。皆悉禮拜讃歎。而作
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
衆之中。有生瞋恚惡口詈言。我等不用如
是虚妄授記。經歴多年。衆人或以杖木瓦
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
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
語故。増上慢四衆。號之爲常不輕。是比丘。
臨欲終時。於虚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
説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更増壽命。廣爲
人説。時増上慢四衆。爲作不輕名者。見其
得大神通。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
億衆。令住菩提。命終之後。得値二千億佛。
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説是法華經。復
値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爲諸四衆。
説此經典。於後復値千萬億佛。亦説是經。
功徳成就。當得作佛。時常不輕者。則我身
文句。釋迦出世。踟躇不説。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
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
輕以大而
強毒之
達多品。佛言。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
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
求於無上菩提。爲欲滿足六波羅密。勤
行布施。不惜身命。捐捨國位。委正太子。宣
令求法。時有阿私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
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説。王
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
座。身心無懈倦。普爲諸衆生。勤求於大法。
遂致得成佛。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
者。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
我具足六波羅密
化城喩品。佛言。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滅
度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
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其
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聞父得成菩提。
往詣佛所。請轉法輪。皆以童子出家。而
爲沙彌。時佛受請。過二萬劫已。説是大乘
經名妙法蓮華經八千劫。即入禪定八萬
四千劫。時十六沙彌。各升法座。亦於八萬
四千劫。爲四部衆。廣説法華。一一皆度六
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令發菩提心
昔與説
法結縁
一一菩薩。所化衆生。世世所生與菩
薩倶。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中間更
相値遇
彼十六
沙彌。今皆得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説法。
一名阿彌陀云云。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結師
古今
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衆生
從我聞法。爲阿耨菩提會弟子古今一。初會
現在弟子。此章先明
不退者
住菩提
此諸衆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
教化阿耨菩提。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次明
退轉
者今住
聲聞
所以者何如來智惠難信難解釋退
住意
所化無量衆生者。汝等諸比丘正結
古今
及我滅後。
未來聲聞弟子是也次會未來弟子。○玄云十六王
子。弘經結縁。皆是中間所作非
本因也。過是已前。所行道
者。名之爲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來此八千返。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
華光王座梵網
已上大机所
明本迹之文
瑞應經云。佛言。吾自念宿命無數劫時。本
爲凡人。初求佛道以來。受形五道。生死無
量。計吾故身。不能以數色主
菩薩本行經云。我於無量無邊諸佛所。種諸
善根。爲轉輪聖王。値無量佛。最初値遇三
十億佛。同名釋迦初阿僧祇始。此佛以其在始故
云最初○大論云。如來先世爲
瓦師。名大光明。時有佛名釋迦文。與弟子倶。到瓦師
舍宿。瓦師施草座燈明密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
如今
佛名
  妙玄云。迹因多種。或言。昔爲陶師。値先
釋迦佛。三事供養。發願得記。名字皆如先
佛。即是初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故
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爲摩納。値然
燈佛。五華奉散。布髮掩泥。躍身虚空。得
無生忍。佛與授記。號釋迦文。既云斷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爲寶海梵志。
刪提嵐國寶藏佛所。行大精進。十方佛送
花供養。既爲寶藏佛父。又是彌陀之師。
稱其功徳。不可思議故。知是別圓佛行因
之相
次値八億佛。同名然燈。次値三億佛。同名
弗沙。次値九萬佛。同名迦葉。次値六萬佛。
同名燈明。次値一萬八千佛。同名娑羅王。
次値一萬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値一萬
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値二千佛。同名憍陳
如。次値六千佛。同名龍佛。次値一千佛。同
名紫幢。次値五百佛。同名蓮華上。次値六
十四佛。同名螺髻倶舍論。名爲罽那尸棄。此云寶
髻即此經螺髻是也。翻譯名義
云。吾佛初僧祇滿値此佛。與
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
次値一佛。名正行
二阿僧祇
始此佛
次値八萬八千億辟支佛。次値一佛。
名善思。時彌勒爲轉輪聖王名毘盧遮那。
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先四十劫。次値一佛。
名示海幢。我爲轉輪聖王。名曰牢弓。於
彼佛所。發菩提心。願於未來。得成佛果。
教化衆生空王佛所。同阿難最初發心。古釋迦佛
所。爲瓦師時發心今値海幢佛所。爲牢
弓聖王時發心。此等
皆是如來方便之説
次無量劫。値帝釋幢等無
量諸佛。次値一佛。名曰然燈三祇滿時
値此佛
爲儒童。以青蓮華。供養彼佛。爲我授記。
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即
依瓦
師因地發願。以授名號。自此之後。諸佛授記。皆同此名。
金剛經云。我於然燈佛前。得値八百四十萬億那由他佛。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法華云。
中間我説然燈佛等。皆以方便分別
時然燈佛。住世
八百四十萬億歳。爾乃滅度。我上爲四天王。
下爲轉輪王此當銀
等三輪
乃至上爲梵王。下爲
聖王此當
金輪
各三十六返此竪論菩薩
受報之身
及其變化隨
時而出。或爲儒林之宗國師道士。不可稱
此横論菩薩變
化之身不一
從是之後。又値勝一切佛。壽
八萬億歳。彼佛記我。過十億劫。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三阿僧祇
始於此佛
次値蓮花上佛。壽八
萬歳。彼佛記我。過十萬劫。當得作佛。號
釋迦牟尼此後當得作佛。下
並有號釋迦牟尼佛
次値最上行佛。
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一千劫。當得作佛。
次値上名稱佛。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五
百劫。當得作佛。次値古釋迦佛。壽八萬歳。
彼佛記我。過一百劫。當得作佛按古釋迦。
在初僧祇。
當指最初三十億同名者。此既在然燈後。不當
安古字。恐以今釋迦相望言之。故亦稱古云
次値帝
沙佛。壽六萬歳。彼佛記我。過九十五劫。當
得作佛。次値弗沙佛。壽六萬歳。我翹一足。
説偈讃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
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
者。彼佛記我。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大論
云。
以一偈賛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
後得成菩提○諸經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
次値見眞義佛。壽四萬歳。彼佛記我。過九
十三劫。當得作佛。次値毘婆尸佛。壽八萬
歳。彼佛記我。過九十一劫。當得作佛。次値
尸棄佛。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三十一劫。
當得作佛。次値毘舍浮佛。壽六萬歳。彼佛
記我。過三十劫。當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藥王經。過去莊嚴
劫千佛。始自華光。終毘舍浮。現在賢劫。
始倶留孫。終於樓至。是知毘婆尸至毘
舍浮三佛。皆在過去莊嚴劫。拘留孫至
釋迦四佛。皆現在賢劫。七佛前後相繼。
止隔一劫。今諸經多言毘婆尸在九十一
劫。餘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遠甚。似不
在莊嚴劫之數。然三祇滿時。正値毘婆
尸。自此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説
自合。蓋除前讃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兩
義。雖是方便分別。然恐此土翻譯。部別不
同。今姑並存。以爲援文者之證校閲者
云。若
謂七佛前後相繼。止隔劫一者。則應毘婆尸佛。當記過
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葉佛。當記過一劫。而得成佛。
何謂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説自合。下文又云。已
上四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相繼出世。倶與止隔
一劫之言相違。
覽者詳之
次値拘留孫佛。壽五萬歳。彼佛記我。汝於
來世。當得作佛。次値拘那含牟尼佛。壽四
萬歳。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
値迦葉佛。壽二萬歳。彼佛記我。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賢劫中。
住二十劫。第九減劫。
相繼出世。故
此文通指來世
我如是。奉事諸佛。修學佛
意。爾乃生兜率天宮。住一生補處位已上
並菩
薩本行經○涅槃經。此天欲界最勝故。
補處菩薩。皆示生其中。爲教化衆生故
我今出世。
人壽百歳。少出多減中阿
含經
釋迦人壽一萬歳
時合出。爲觀衆生無機可度。乃至百歳。
見苦逼迫。劫將欲末故出乎世大論○已上
並小機所明
本迹
  按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
人善瑞應本行二
經並名儒童
時燈照王太子普光
名定光。法華金剛本
行諸經。並名然燈
啓父出家。成菩提道。善
慧初爲五百外道講論道義。各以銀錢
上之。與外道別。當往普光佛所欲施
供養。見王家青衣持七莖青蓮花過。追
問此花賣否。答言。當送宮内欲以上佛。
善惠請以五百銀錢。顧五莖花。用以供
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花。以獻於佛。願我
後來。常爲君妻。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花。
悉墮於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
臺。後散二花。住佛兩邊。佛讃善惠。汝
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此經。與本行經。並作阿僧祇而瑞應作九十一劫。如此
延促不同。雖是方便分別。然諸經並以毘婆尸記九十
一劫爲正。則瑞應
所出。亦可爲用
善慧。見地濁濕。心自念言。
云何令千輻輪足蹈此而過。即脱鹿皮
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又解髮以覆
之。如來踐已。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
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惠。以偈讃佛
文多
不載
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須髮自落
袈裟著身。即成沙門。善惠命終之後。上
生爲四天王。下生爲轉輪王。乃至上生
爲第七梵天王。下生爲聖王。各三十六
返。或爲仙人。或爲外道六師婆羅門小
王。各盡其壽。不可稱數。時善惠者。即我
身是。青衣者。邪輸陀羅是因果經○案瑞應
經稱瞿夷賣花女
者。取第一夫人爲言也。若本經與法華皆
云邪輸者。取羅睺生母也。今以後義爲正
四教儀
引大論云。如來修菩薩道時。從古釋迦
至尸棄佛。値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
常修六度。次從尸棄至然燈。値七萬六
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
養。布髮掩泥受記號釋迦文。次從然燈
至毘婆尸佛。値七萬七千佛。名三阿僧
祇滿。經如許時。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種
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優婆塞戒經。我
於釋迦最初發心。
於迦葉佛。滿三阿僧祇。竊詳三祇滿時。正在
毘婆尸。今言迦葉者。兼百劫種相好言之也
述曰。竊考如來本迹之義。以由已今相
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機見爲之
分別。今約諸部。共談之。粗法華開顯之
妙。較而論之。則大小機見不容不審。例
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別。由機見之
不同也
叙聖源
序曰。如來之先起自大人。厥後轉輪次第承
襲。夷攷典籍。略陳氏族之源。蓋將以表章
吾佛示生弈世聖王尊貴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諸天化生爲人云
云。於是議立一人有威徳者。賞善罰
惡號平等王。衆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
長阿含經○詳
見三世出興志
初民主王號大人。第二王名珍
寶。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靜齊。第五王
名頂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長阿含。四分
律。此三十三
王。皆子孫相承。
諸王之名備見本經
自善思王後有十族轉輪聖
王相續而出。第一眞闍王子波延迦眞闍即阿
含善思王
有五轉輪王。第二多羅業。有五轉輪王。第
三阿波葉。七轉輪王。第四犍陀利。八轉輪王。
第五迦陵迦。九轉輪王。第六瞻婆。十四轉輪
王。第七拘羅婆。三十一轉輪王。第八般闍羅。
三十二轉輪王。第九彌尸利。八萬四千轉輪
案本行經。最後一王。
即大茅草王仙是也
第十懿摩彌。百轉輪王
樓炭經彌沙塞名欝摩。長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師
摩。即甘蔗王。爲善生王之先也。梁祐律師。釋迦譜云。釋
種以懿
摩爲先
名釋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來爲刹帝利之聖種而終
莫能委瞿曇釋迦前後立號之義。須知言
瞿曇者。有四義焉或純淑。或最勝。此從本
徳。以爲稱也。或甘蔗。或日種。此就本縁以
爲言也。其稱釋迦者。則有三名。據徳建
號。則曰能仁。依處稱名。則云舍夷之與
直林。然釋迦之起。實見於甘蔗王之四子。甘
蔗梵語。既爲瞿曇。則釋迦之稱。實自瞿曇
出。前瞿曇。後釋迦。雖有二稱。其實一姓。
前人有以日種甘蔗舍夷並列爲五氏者。
本末紛揉。無所取裁。今故備論後當毋

夫姓者所以繋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
以別子孫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則有四
流。一曰刹帝利者。王種也。二曰婆羅門者。
淨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賈也舊云
毘舍
四曰戍
陀羅者。衆人也舊云
首陀
凡茲四姓。前二是貴。
後二是賤此説出
西域記
隨時所尚。佛生其中釋
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
順之時。居淨行以標徳
昔阿僧祇劫。有
菩薩爲國王。父母早喪。遜國與弟。從婆羅
門瞿曇學道。受瞿曇姓本經。翻純熟。應法
師。翻最勝。此皆從師
徳爲
乞食還國。人無識者。謂之小瞿曇。於
城外甘蔗園中。以爲精舍。賊盜官物。路由
園過。捕盜尋迹。執小瞿曇。王令以木貫
身射之。大瞿曇見。悲哀棺歛取血泥團之。
還置精舍。著左右器。大瞿曇言。是道士若
其至誠。願天神有知。使血化爲人。却後十
月。左化爲男。右化爲女。因名瞿曇氏純淑
之姓十二
遊經
過去有轉輪聖王。名大自在即第九
族彌尸
子孫相承。八萬四千王。最後王。名大茅
草。垂老無子。委政大臣。剃髮出家。衆號王
仙。諸弟子時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
草籠盛懸樹上。慮虎狼也。獵人望見。謂是
白鳥。乃射殺之。血滴於地。後生甘蔗二本。
日炙開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養護。
以報諸臣。衆謂王種命相師占之。立名
善生。號甘蔗王。女名善賢。立爲第一妃。又
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種菩薩
本行
  述曰。瞿曇一翻甘蔗。則當據本行。二本
甘蔗之縁。一翻泥土。則當取十二遊經
血泥之事。是知諸經梵語則曰瞿曇。華言
則稱甘蔗泥土。華梵互出其實一義
甘蔗王第一妃善賢。生子名長壽。第二妃
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衆。四
名別成菩薩
本行
  述曰。彌沙塞云。欝摩王第四子尼樓。本行
經尼倶。此翻爲別成。祐律師。指懿摩王。
是釋種之先。第四子莊嚴。是白淨所承。南
山。指懿摩。即第十輪王。去菩薩一百
世。第四子莊嚴。即白淨所承。其説略同
別承莊嚴。兩譯不
同。秖是尼倶一人
時善賢妃欲立長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
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數年間欝爲強國
本行經。往靈山建國。城號迦
毘羅。其王名別成。遠近欽服
父王悔憶遣使往召
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之曰。我子釋迦
此云能仁
本行經
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故名爲釋
此云直林
長阿含經
近雪山北舍夷林築城營舍。因
名舍夷國五分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國。又以名
氏。竊詳舍夷。恐翻爲直。即前雪山直林
之義。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貴姓。此但約
義。未見所出
別成王子拘盧。拘盧子瞿拘盧菩薩
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莊嚴即別
懿摩百輪王最後
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
名大善生。南山釋迦譜云大善生。即
如來七
世祖也
自百輪王後。六世祖烏婆羅王。五世
祖涙婆羅王。四世祖尼求羅王。三世祖尼浮
羅王。二世祖師子頬王。一世父淨飯王。師子
頬四子。一淨飯王諸經或
云白淨
有二子。長悉達太
子。次難陀。二白飯王二子。長調達諸經或云
提婆達多
次阿難陀。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或云倶利
太子。五
比丘
之一
次阿那律或云阿
&T072933;樓馱
四甘露飯王二子。長婆
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
長阿含經
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
但作閻浮提王大方便經○當知師子頬淨飯
二世。獨王南洲。但鐵輪王耳
法王正統世繋圖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
孫嫡承凡三十三世。爲善思王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
三世。後有十族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
族有五轉輪王
 多羅業王此第二族亦
有五轉輪王
阿波葉王此第三族有
七轉輪王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
八轉輪王
 迦
陵迦王此第五族有
九轉輪王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
四轉輪王
 拘羅婆
此第七族有三
十一轉輪王
 般闍羅王此第八族有三
十二轉輪王
 彌尸
利王此第九族有八萬四千轉輪王。最後一王名大
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彌王
懿摩彌王此第十族有百轉輪王。懿摩彌亦名甘蔗
王。釋種以此王爲本始。此王有二妃。第
一妃生長子名長壽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
名金色王。三名象衆王。四名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拘盧王第三
 瞿拘盧王第四世。展轉至最
後百世名善生王
 善生
悉達太子
七世祖也
 烏婆羅王六世
 涙婆羅王五世
 
尼求羅王四世
 尼浮羅王三世
 師子頬王二世
祖所
生四
 淨飯王生二子。一悉
達。二難陀
 白飯王二子調達。
阿難
 
斛飯王二子。摩訶
男。阿那律
 甘露飯王二子婆沙跋提。已
上名四王。生八子
  述曰。樓炭稱懿摩百輪王。阿含四分。皆
云最後王名大善生。言最後者。第一百
也。南山指大善生爲七世祖。此依長阿
含。烏婆羅等六王至太子。爲一百七世
可也。而又云。去菩薩一百世者。當是脱
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
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
或兄弟迭興。分爲十類。必有親疎始終之
義存焉。然受天明命。統王四洲。其所以
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總之。凡八萬
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
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萬四千二百五
十王也



佛祖統紀卷第二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二
下兜率
序曰。四明法師之言云。如來昔於大通之時。
覆講法華。與無邊衆生作一乘之因矣。以
由中間退大樂五塵。如來大悲恐其墮苦。
於是更以小乘。而爲救拔。或用衍三而爲
導引。如此大小種種成熟。堪於今世悟入
佛乘。是故如來爲此一事出現於世。然其機
發復少差殊。故於一代而分五時。有機堪
能直入於實者有機但能迂入於實者。
雖此二類。熟在一時
嚴於華
頓談別圓被二種機者。此機從始即見勝
相。若其中間習小深者。雖於今世入一佛
乘。而於小先熟。故爲此機示現劣身。初説
三藏諸味調熟。來至法華方開佛慧。此機
於始唯見劣身。故天台師曰。小機則示三
藏佛身説法。大機應以舍那佛身説法。是
故降神母胎。即示兩相故。然華嚴頓後。方
施小化。譬如窮子急追不至徐語方來。前
頓後漸其義已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
示兩相。須知諸文所論。初頓後漸。蓋是化
縁施設之語。今此所説大小雙應。終歸一
乘。方盡鑑機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無
大機。念欲息化。諸佛勸諭。方施小乘。次文
却云無量劫來。讃涅槃法。生死永盡。我常
是説。是故思機。然後施小。此等之説。皆是
儀式。不可據此以難今文預鑑群機。原始
要終。度物之意也並別
行記
今觀二聖師所論。
則知如來出興。秖一八相。自大機而觀之。
則始終無改。無非華嚴。自小機而觀之。
則遊化鹿苑。諸教次第。謂之舍那。謂之釋
迦。一體而兩名。由機有不同耳。然則大小
二始。頓漸兩説。五時施化。一乘會歸。是皆如
來。隨順機宜。善巧方便。令入佛慧之道。今
故得以述之
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佛刹微塵
數菩薩。皆與菩薩。同願同行。乃至普賢神通
行願。悉皆同等。又以神通。普現兜率天宮。
一一宮中。悉現十方一切世界閻浮提内受
生影像華嚴經○大機
所見下兜率相
託母胎
序曰。如來降神母胎。雙垂兩應。大機則見
乘旃檀樓閣。小機則見乘六牙白象。大小
在機。而於如來應本。未始有動。此託胎之
相也
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旃
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華嚴
從兜率下。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