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林寶訓 (No. 2022_ 淨善重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之眞卑小之耳。削弱風教莫甚於佞人。實姦
邪欺僞之漸。雖端人正士巧爲其所入則陷
身於不義失徳於無救。可不哀歟。破法比丘
魔氣所鍾誑誕自若。詐現知識身相。指禪林
大老爲之師承。媚當路貴人爲之宗屬。申不
請之敬。啓壞法之端。白衣登床膜拜其下。曲
違聖制大辱宗風。吾道之衰極至於此。嗚呼
天誅鬼録萬死奚贖。非佞者歟。嵩禪師原教
有云。古之高僧者。見天子不臣。預制書則曰
公曰師。鍾山僧遠鸞輿及門而床坐不迎。虎
谿慧遠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當世待其
人尊其徳。是故聖人之道振。後世之慕其高
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預下士之禮。其出其
處不若庸人之自得也。況如僧遠之見天子
乎。況如慧遠之自若乎。望吾道興吾人之修。
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須其人存諸何以益
乎。惟此未甞不涕下。淳熙丁酉。余謝事顯
恩。寓居平田西山小塢。以日近見聞事多矯
僞古風凋落。吾言不足爲之重輕。聊書以自
警云叢林
盛事
圓極岑和尚跋云。佛世之遠正宗淡薄。澆漓
風行無所不至。前輩凋謝後生無聞。叢林典
刑幾至掃地。縱有扶救之者。返以爲王蠻子
也。今觀疎山本禪師。辯佞詞遠而意廣。深切
著明極能箴其病。第妄庸輩智識暗短醉心
於邪佞之域。必以醍醐爲毒藥也叢林
盛事
東山空和尚答余才茂借脚夫書云。向辱枉
顧荷愛之厚。別後又承惠書益自感愧。某本
巖穴間人與世漠然。才茂似知之。今雖作長
老居方丈。只是前日空上座。常住有無一付
主事。出入支籍。並不經眼。不畜衣鉢。不用常
住。不赴外請。不求外援。任縁而住。初不作明
日計。才茂既以道舊見稱。故當相忘於道。今
書中就覓數脚夫。不知此脚出於常住耶。空
上座耶。若出於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
用常住。一渉私則爲盜。豈有善知識而盜用
常住乎。公既入帝郷求好事。不宜於寺院營
此等事。公閩人。所見所知皆閩之長老。一住
著院則常住盡盜爲己有。或用結好貴人。或
用資給俗家。或用接陪己知。殊不念其爲十
方常住招提僧物也。今之戴角披毛。償所負
者。多此等人。先佛明言可不懼哉。比年以來
寺舍殘廢僧徒寥落。皆此等咎。願公勿置我
於此等輩中。公果見信則他寺所許者。皆謝
而莫取。則公之前程未可量也。逆耳之言不
知以謂如何。時寒途中保愛語録
浙翁琰和尚云。此書眞閻老子殿前一本赦
書也。今之諸方道眼不知若何。果能受持此
書。則他日大有得力處。浙翁毎以此擧似於
人。璨隱山亦云。常住金穀除供衆之外。幾如
鴆毒。住持人與司其出入者纔霑著則通身潰
爛。律部載之詳矣。古人將錢就庫下。回生薑
煎藥蓋可見。今之踞方丈者。非特刮衆人鉢
盂中物以恣口腹。且將以追陪自己非泛人
情。又其甚則剜去搜買珍奇廣作人情冀遷
大刹。只恐他日鐵面閻老子與計算哉拈崖
漫録
禪林寶訓卷第二



禪林寶訓卷第三
 東呉沙門淨善重集 
雪堂行和尚住薦福。一日問暫到僧。甚處來。
僧云。福州來。雪堂云。沿路見好長老麼。僧
云。近過信州。博山住持本和尚。雖不曾拜識
好長老也。雪堂曰。安得知其爲好。僧云。入寺
路徑開闢廊廡修整。殿堂香燈不絶。晨昏鐘
鼓分明。二時粥飯精潔僧行見人有禮。以此
知其爲好長老。雪堂笑曰。本固賢矣。然爾亦
具眼也。直以斯言達于郡守呉公傅朋曰。遮
僧持論頗類范延齡薦張希顏事。而閣下之
賢不減張忠定公。老僧年邁。乞請本住持。庶
幾爲林下盛事。呉公大喜本即日遷薦福東湖
集范
延齡事出
皇朝類苑
雪堂曰。金隄千里潰於蟻壤。白璧之美離於
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貪慾
瞋恚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謹行之
精進守之堅確修之完美。然後可以自利而
利他也與王十
朋書
雪堂曰。予在龍門時。昺鐵面住太平。有言。昺
行脚離郷未久聞受業一夕遺火悉爲煨燼。
昺得書擲之於地。乃曰。徒亂人意耳東湖
雪堂謂晦菴光和尚曰。予弱冠之年見獨居
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
踐之。聖賢事業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身出
家學道。以至率身臨衆如衡石之定重輕。規
矩之成方圓。捨此則事事失準矣廣録見獨居士
者即雪堂父也
雪堂曰。高菴臨衆必曰。衆中須知有識者。予
因問其故。高菴曰。不見潙山道擧措看他上
流。莫謾隨於庸鄙。平生在衆不沈於下愚者。
皆出此語。稠人廣衆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
易習識者難親。果能自奮志於其間。如一人
與萬人敵。庸鄙之習力盡。眞挺特沒量漢也。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廣録
雪堂謂且菴曰。執事須權重輕。發言要先思
慮。務合中道勿使偏頗。若倉卒暴用鮮克有
濟。就使得成而終不能萬全。予在衆中備見
利病。惟有徳者以寛服人。常願後來有志力
者審而行之。方爲美利。靈源嘗曰。凡人平居
内照多能曉了。及渉事外馳。便乖混融喪其
法體。必欲思紹佛祖之任啓迪後昆。不可不
常自檢責也廣録
應菴華和尚住明果。雪堂未嘗一日不過從。
間有竊議者。雪堂曰。華姪爲人不悦利近名。
不先譽後毀。不阿容苟合。不佞色巧言。加以
見道明白去住翛然。衲子中難得。予固重之
且菴
逸事
雪堂曰。學者氣勝志則爲小人。志勝氣則爲
端人。正士氣與志齊爲得道賢聖。有人剛狠
不受規諫。氣使然也。端正之士。雖強使爲不
善。寧死不二志使然也廣録
雪堂曰。高菴住雲居。普雲圓爲首座。一材僧
爲書記。白楊順爲藏主。通烏頭爲知客。賢眞
牧爲維那。華姪爲副寺。用姪爲監寺。皆是有
徳業者。用姪尋常廉約不點常住油。華姪因
戲之曰。異時做長老。須是鼻孔端正始得。豈
可以此爲得耶。用姪不對。用姪處己雖儉。與
人甚豐。接納四來略無勌色。高菴一日見之
曰。監寺用心固難得。更須照管常住勿令疎
失。用姪曰。在某失爲小過。在和尚尊賢待士
海納山容。不問細微誠爲大徳。高菴笑而已。
故叢林有用大碗之稱逸事
雪堂曰。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
扣之。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賛
祐之。是以主招提有道徳之師。而成法社必
有賢智之衲子。是爲虎嘯風冽龍驤雲起。昔
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南
岳石頭得藥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所以
千載一合論説無疑。翼然若鴻毛之遇風。沛
乎似巨魚之縱壑。皆自然之勢也。遂致建叢
林功勳増佛祖光耀。先師住龍門。一夕謂予
曰。我無徳業不能浩歸湖海衲子。終愧老東
山也。言畢潸然。予嘗思之。今爲人師法者。
與古人相去倍萬矣與竹
菴書
雪堂曰。予在龍門時。靈源住太平有司以非
意擾之。靈源與先師書曰。直可以行道。殆不
可爲。枉可以住持。誠非我志。不如放意於千
巖萬壑之間。日飽芻粟以遂餘生。復何惓惓
乎。不旬浹間有黄龍之命。乃乘興歸江西
座記
雪堂曰。靈源好比類衲子曰。古人有言。譬爲
土木偶人相似爲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
先欲小。人或非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
以大。爲土偶人。耳鼻先欲小。口目先欲大。人
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可以小。夫此
言雖小可以喩大矣。學者臨事取捨。不厭三
思。可以爲忠厚之人也記聞
雪堂曰。萬菴送高菴過天台回。謂予言。有徳
貫首座。隱景星巖三十載。影不出山。龍學耿
公爲郡。特以瑞巖迎之。貫辭以偈曰。三十年
來獨掩關。使符那得到青山。休將瑣末人間
事。換我一生林下閒。使命再至終不就。耿公
嘆曰。今日隱山之流也。萬菴曰。彼有老宿能
記其語者。乃曰。不體道本沒溺死生。觸境生
心隨情動念。狼心狐意諂行誑人。附勢阿容
狥名苟利。乖眞逐妄背覺合塵。林下道人終
不爲也。予曰。貫亦僧中間氣也逸事
雪堂生富貴之室。無驕倨之態。處躬節儉雅
不事物。住烏巨山。衲子有獻鐵鏡者。雪堂曰。
溪流清泚毛&MT05516;可鑒。蓄此何爲。終却之行實
雪堂仁慈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
口。無峻阻不暴怒。至於去就之際。極爲介潔。
嘗曰。古人學道於外物淡然無所嗜好。以至
忘勢位去聲色。似不勉而能。今之學者。做盡
伎倆終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堅事不一。把
作匹似間耳行實
雪堂曰。死心住雲巖。室中好怒罵。衲子皆望
崖而退。方侍者曰。夫爲善知識。行佛祖之道
號令人天。當視學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慘怛
之憂垂撫循之恩用中和之教。奈何如仇讐
見則詬罵。豈善知識用心乎。死心拽拄杖趁
之曰。爾見解如此他日諂奉勢位苟媚權豪。
賤賣佛法欺网聾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
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恥改過懷慕不忘異
日做好人耳聰首座
記聞
死心新和尚曰。秀圓通嘗言。自不能正而欲
正他人者。謂之失徳。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
者。謂之悖禮。夫爲善知識失徳悖禮。將何以
垂範後乎與靈
源書
死心謂陳瑩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
忿懥則不得其正。少有嗜慾亦不得其正。然
自非聖賢應世。安得無愛惡喜怒。直須不置
之於前以害其正。是爲得矣廣録
死心曰。節儉放下最爲入道捷徑。多見學者。
心憤憤口悱悱。孰不欲繼踵古人。及觀其放
下節儉。萬中無一。恰似庶俗之家子弟不肯
讀書要做官人。雖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爲
廣録
死心謂湛堂曰。學者有才識忠信節義者上
也。其才雖不高謹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懷邪
觀望隨勢改易此眞小人也。若置之於人前。
必壞叢林而汚涜法門也實録
死心謂草堂曰。凡住持之職。發言行事要在
誠信。言誠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誠信所感必
淺。不誠之言不信之事。雖平居庶俗猶不忍
行。恐見欺于郷黨。況爲叢林主。代佛祖宣化。
發言行事苟無誠信。則湖海衲子孰相從焉
黄龍
實録
死心曰。求利者不可與道。求道者不可與利。
古人非不能兼之。蓋其勢不可也。使利與道
兼行。則商賈屠沽閭閻負販之徒。皆能求之
矣。何必古人棄富貴忘功名灰心泯智。於空
山大澤之中。澗飮木食。而終其身哉。必謂利
與道行之不相違礙。譬如捧漏巵而灌焦釜
則終莫能濟矣因與韓
子蒼書
死心曰。晦堂先師昔遊東呉。見圓照赴淨慈
請。蘇杭道俗爭之不已。一曰。此我師也汝何
奪之。一曰。今我師也汝何有焉一本見
林間録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道過南昌。邀
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或謂死心喜怒
不常。死心曰。覺範有徳衲子。郷者極言去其
圭角。今罹横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
義處之。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西山
記聞
死心謂草堂曰。晦堂先師言。人之寛厚得於
天性。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
爲小人侮慢。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
可移。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實録
草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於熒熒。壞山之
水漏於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
也漂木石沒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
盛也焦都邑燔山林。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
火。曷常異乎。古之人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
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及其
情性相亂愛惡交攻。自則傷其生他則傷其
人。殆乎危矣。不可救也與韓子
蒼書
草堂曰。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
持所以安也。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戻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其或
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捨
僉議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致使進善
之途漸隘。任衆之道益微。毀其未見未聞。安
其所習所蔽。欲其住持經大傳遠。是猶却行
而求前。終不可及與山
堂書
草堂曰。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一
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昔大陽平侍者。道
學爲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識者非之。遂致
終身坎坷逮死無歸。然豈獨學者而已。爲一
方主人尤宜祇畏與一書
記書
草堂謂如和尚曰。先師晦堂言。稠人廣衆中
賢不肖接踵。以化門廣大不容親疎於其間
也。惟在少加精選苟才徳合人望者。不可以
己之所怒而疎之。苟見識庸常衆人所惡者。
亦不可以己之所愛而親之。如此則賢者自
進。不肖者自退。叢林安矣。若夫主者好逞私
心。專己喜怒而進退於人。則賢者緘默。不肖
者競進。紀綱紊亂叢林廢矣。此二者實住持
之大體。誠能審而踐之。則近者悦而遠者傳。
則何慮道之不行衲子不來慕乎疎山
石刻
草堂謂空首座曰。自有叢林已來。得人之盛
無如石頭馬祖雪峯雲門。近代唯黄龍五祖
二老。誠能收拾四方英俊衲子。隨其器度淺
深才性能否發而用之。譬如乘輕車駕駿駟
總其六轡奮其鞭策。抑縱在其顧盻之間。則
何往而不達哉廣録
草堂曰。住持無他要在戒謹。其偏聽自專之
弊。不主乎先入之言則小人諂佞迎合之讒。
不可得而惑矣。蓋衆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論
難見。須是察其利病審其可否。然後行之可
疎山
實録
草堂謂山堂曰。天下之事是非未明不得不
愼。是非既明以理決之。惟道所在斷之勿疑。
如此則姦佞不能惑。強辯不能移矣清泉
記聞
山堂震和尚。初却曹山之命。郡守移文勉之。
山堂辭之曰。若使飯粱囓肥作貪名之衲子。
不若草衣木食爲隱山之野人清泉才菴
主記聞
山堂曰。蛇虎非鴟鳶之讐。鴟鳶從而號之何
也。以其有異心故。牛豕非鴝鵲之馭。鴝鵲集
而乘之何也。以其無異心故。昔趙州訪一菴
主値出生飯。州云。鵶子見人爲甚飛去。主网
然。遂躡前語問州。州對曰。爲我有殺心在。是
故疑於人者人亦疑之。忘於物者物亦忘之。
古人與蛇虎爲伍者。善達此理也。老龐曰。鐵
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斯言盡之
與周居
士書
山堂曰。御下之法恩不可過。過則驕矣。威不
可嚴。嚴則怨矣。欲恩而不驕威而不怨。恩必
施於有功。不可妄加於人。威必加於有罪。不
可濫及無辜。故恩雖厚而人無所驕。威雖嚴
而人無所怨。功或不足稱而賞之已厚。罪或
不足責而罰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驕怨矣
與張尚
書書
山堂曰。佛祖之道不過得中。過中則偏邪。天
下之事不可極意。極意則禍亂。古今之人不
節不謹。殆至危亡者多矣。然則孰無過歟。惟
賢達之士改之勿吝。是稱爲美也與趙超
然書
山堂同韓尚書子蒼萬菴顏首座賢眞牧。避
難于雲門菴。韓公因問萬菴。近聞被李成兵
吏所執。何計得脱。萬菴曰。昨被執縛。饑凍連
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埋屋。其所繋屋壁無
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餘人。公曰。正被所執
時如何排遣。萬菴不對。公再詰之。萬菴曰。此
何足道。吾輩學道以義爲質。有死而已。何所
懼乎。公頷之。因知前輩渉世禍害死生皆有
處斷矣眞牧
山堂退百丈。謂韓子蒼曰。古之進者有徳有
命。故三請而行。一辭而退。今之進者惟勢與
力。知進退而不失其正者。可謂賢達矣
山堂謂野菴曰。住持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
於己爲是以他爲非。則愛惡異同不生於心。
暴慢邪僻之氣無自而入矣幻菴
山堂曰。李商老言。妙喜器度凝遠節義過人。
好學不勌與老夫相從寶峯。僅四五載。十日
不見必遣人致問。老夫擧家病腫。妙喜過舍
躬自煎煮。如子弟事父兄禮。既歸。元首座責
之。妙喜唯唯受教。識者知其大器。湛堂嘗曰。
杲侍者再來人也。山僧惜不及見。湛堂遷化。
妙喜繭足千里。訪無盡居士於渚宮求塔銘。
湛堂末後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日渉
妙喜杲和尚曰。湛堂毎獲前賢書帖。必焚香
開讀。或刋之石曰。先聖盛徳佳名詎忍棄置。
其雅尚如此。故其亡也無十金之聚。唯唐宋
諸賢墨蹟僅兩竹籠。衲子競相詶唱。得錢八
十餘千助茶毘禮可菴
妙喜曰。佛性住大潙。行者與地客相歐於口
切捶
佛性欲治行者。祖超然因言。若縱地客摧
辱行者。非惟有失上下名分。切恐小人乘時
侮慢事不行矣。佛性不聽。未幾。果有莊客弑
知事者可菴
妙喜曰。祖超然住仰山。地客盜常住穀。超然
素嫌地客意欲遣之。令庫子行者爲彼供状。
行者欲保全地客。察超然意抑令供起離状。
仍返使叫喚。不肯供責。超然怒行者擅權。二
人皆決竹箆而已。蓋超然不知陰爲行者所
謀。烏乎小人狡猾如此可菴
妙喜曰。愛惡異同人之常情。惟賢達高明不
被其所轉。昔圓悟住雲居。高菴退東堂。愛圓
悟者惡高菴。同高菴者異圓悟。由是叢林紛
紛然有圓悟高菴之黨。竊觀二大士。播大名
于海上。非常流可擬。惜乎昧於輕信小人諂
言惑亂聰明。遂爲識者笑。是故宜其亮座主
隱山之流爲高上之士也智林
妙喜曰。古人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率徳循行
思免無咎。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所美莫善
於好聞其過。然豈古人之才智不足識見不
明。而若是耶。誠欲使後世自廣而狹於人者
爲戒也。夫叢林之廣四海之衆。非一人所能
獨知。必資左右耳目思慮。乃能盡其義理善
其人情。苟或尊居自重謹細務忽大體。賢者
不知不肖者不察事之非不改。事或是不從。
率意狂爲無所忌憚。此誠禍害之基。安得不
懼。或左右果無可諮詢者。猶宜取法於先聖。
豈可如嚴城堅兵無自而入耶。此殆非所謂
納百川而成大海也與寶和
尚書
妙喜曰。諸方擧長老。須擧守道而恬退者。擧
之則志節愈堅。所至不破壞常住成就叢林。
亦主法者救今日之弊也。且詐佞狡猾之徒不
知羞恥。自能諂奉勢位結托于權貴之門。又
何須擧與竹
菴書
妙喜謂超然居士曰。天下爲公論不可廢。縱
抑之不行其如公論何。所以叢林擧一有道
之士。聞見必欣然稱賀。或擧一不諦當者。衆
人必慼然嗟嘆。其實無他。以公論行與不行
也。烏乎用此可以卜叢林之盛衰矣可菴
妙喜曰。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歴
觀古人鮮有不節儉放下者。年來衲子遊荊
楚買毛褥。過浙右求紡絲。得不愧古人乎
妙喜曰。古徳住持不親常住。一切悉付知事
掌管。近代主者自恃才力有餘。事無大小皆
歸方丈。而知事徒有其虚名耳。嗟乎苟以一
身之資。固欲把攬一院之事。使小人不蒙蔽。
紀綱不紊亂。而合至公之論。不亦難乎與山
堂記
妙喜曰。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盛衰相
乘乃天地自然之數。惟豐亨宜乎日中。故
曰。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天地盈虧與時消
息。而況於人乎。所以古之人當其血氣壯
盛之時。慮光陰之易往。則朝念夕思戒謹
彌懼。不恣情不逸欲。惟道是求。遂能全其令
聞。若夫墮之以逸慾。敗之以恣情。殆於不可
救。方頓足扼腕而追之晩矣。時乎難得而易
失也
林書
妙喜曰。古人先擇道徳。次推才學而進。當時
苟非良器。置身于人前者。見聞多薄之。由是
衲子自思砥礪名節而立。比見叢林凋喪學
者不顧道徳。少節義無廉恥。譏淳素爲鄙朴。
奬囂浮爲俊敏。是故晩輩識見不明。渉獵抄
寫。用資口舌之辯。日滋月浸。遂成澆漓之風。
逮語于聖人之道。&MT02774;若面牆。此殆不可救也
與韓子
蒼書
妙喜曰。昔晦堂作黄龍題名記曰。古之學者。
居則巖穴。食則土木。衣則皮草。不係心於聲
利。不籍名於官府。自魏晋齊梁隋唐以來。始
剏招提聚四方學徒。擇賢者規不肖。俾智者
導愚迷。由是賓主立上下分矣。夫四海之衆
聚于一寺。當其任者誠亦難能。要在終其大
捨其小。先其急後其緩。不爲私計專利於人。
比汲汲爲一身之謀者。實霄壤矣。今黄龍以
歴代住持題其名于石。使後之來者見而目
之曰孰道徳孰仁義孰公於衆孰利於身。嗚
呼可不懼乎石刻
張侍郎子韶謂妙喜曰。夫禪林首座之職乃
選賢之位。今諸方不問賢不肖。例以此爲僥
倖之津途。亦主法者失也。然則像季固難得
其人。若擇其履行稍優才徳稍備。識廉恥節
義者居之。與夫險進之徒亦差勝矣可菴
妙喜謂子韶曰。近代主法者無如眞如哲。善
輔弼叢林莫若楊岐。議者謂。慈明眞率作事
忽略殊無避忌。楊岐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
慮不辦。雖衝寒冒暑未嘗急己惰容。始自南
源終于興化。僅三十載總柄綱律。盡慈明之
世而後已。如眞如者。初自束包行脚逮于應
世領徒。爲法忘躯。不啻如饑渇者。造次顛沛
不遽色無疾言。夏不排窓。冬不附火。一室翛
然凝塵滿案。嘗曰。衲子内無高明遠見。外乏
嚴師良友。尠克有成器者。故當時執抝如孚
鐵脚倔強。如秀圓通諸公。皆望風而偃。嗟乎
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鑒也可菴
記聞
子韶同妙喜萬菴三人詣前堂本首座寮問
疾。妙喜曰。林下人身安然後可以學道。萬菴
直謂不然。必欲學道不當更顧其身。妙喜曰。
爾遮漢又顛邪。子韶雖重妙喜之言。而終愛
萬菴之語爲當記聞
子韶問妙喜。方今住持何先。妙喜曰。安著禪
和子不過錢穀而已。時萬菴在座。以謂不然。
計常住所得。善能撙節浮費。用之有道錢穀
不勝數矣。何足爲慮。然當今住持。惟得抱道
衲子爲先。假使住持有智謀。能儲十年之糧。
座下無抱道衲子。先聖所謂坐消信施仰愧
龍天。何補住持。子韶曰。首座所言極當。妙喜
回顧萬菴曰。一箇箇都似爾。萬菴休去已上並
見可菴
萬菴顏和尚曰。妙喜先師初住徑山。因夜參。
持論諸方。及曹洞宗旨不已。次日音首座謂
先師曰。夫出世利生素非細事。必欲扶振宗
教。當隨時以救弊。不必取目前之快。和尚前
日作禪和子持論諸方。猶不可妄。況今登寶
華王座稱善知識耶。先師曰。夜來一時之説
焉。首座曰。聖賢之學本於天性。豈可率然。先
師稽首謝之。首座猶説之不已。萬菴曰。先師
竄衡陽。賢侍者録貶詞。掲示僧堂前。衲子如
失父母涕泗愁歎。居不遑處。音首座詣衆寮
白之。曰人生禍患不可苟免。使妙喜平生如
婦人女子。陸沈下板緘默不言。故無今日之
事。況先聖所應爲者不止於是。爾等何苦自
傷。昔慈明瑯琊谷泉大愚。結伴參汾陽。適當
西北用兵。遂易衣混火隊中往。今徑山衡陽
相去不遠。道路絶間關。山川無險阻。要見妙
喜復何難乎。由是一衆寂然。翌日相繼而去
廬山智
林集
萬菴曰。先師移梅陽。衲子間有竊議者。音首
座曰。大凡評論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詎
可於無過中求有過。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跡。
誠何以慰叢林公論。且妙喜道徳才器出於
天性。立身行事惟義是從。其量度固過於人。
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爲法門
異時之福耶。聞者自此不復議論矣智林集
音首座謂萬菴曰。夫稱善知識。當洗濯其心
以至公至正接納四來。其間有抱道徳仁義
者。雖有讐隙必須進之。其或姦邪險薄者。雖
有私恩必須遠之。使來者各知所守一心同
徳。而叢林安矣與妙
喜書
又曰。凡住持者。孰不欲建立叢林。而鮮能克
振者。以其忘道徳廢仁義捨法度任私情。而
致然也。誠念法門凋喪。當正己以下人選賢
以佐佑。推奬宿徳疎遠小人。節儉修於身徳
惠及於人。然後所用執侍之人稍近老成者存
之。便佞者疎之。貴無醜惡之謗偏黨之亂也。
如此則馬祖百丈可侔。臨濟徳山可逮智林
音首座曰。古之聖人以無災爲懼。乃曰。天豈
棄不穀乎。范文子曰。惟聖人能内外無患。自
非聖人外寧必内憂。古今賢達知其不能免。
嘗謹其始爲之自防。是故人生稍有憂勞。未
必不爲終身之福。蓋禍患謗辱雖堯舜不可
逃。況其他乎與妙
喜書
萬菴顏和尚曰。比見叢林絶無老成之士。所
至三百五百一人爲主。多人爲伴據法王位。
拈槌竪拂互相欺誑。縱有談説不渉典章。宜
其無老成人也。夫出世利生代佛揚化。非明
心達本行解相應。詎敢爲之。譬如有人妄號
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烏乎
去聖逾遠。水潦鶴之屬。又復縱横使先聖化
門日就淪溺。吾欲無言可乎。屬菴居無事。條
陳傷風敗教爲害甚者一二。流布叢林。俾後
生晩進知前輩兢兢業業。以荷負大法爲心。
如氷凌上行劍刃上走。非苟名利也。知我罪
我。吾無辭焉智林
萬菴曰古人上堂先提大法綱要審問大衆。
學者出來請益遂形問答。今人杜撰四句落
韻詩。喚作釣話。一人突出衆前。高吟古詩
一聯。喚作罵陣。俗惡俗惡可悲可痛。前輩念
生死事大對衆決疑。既以發明未起生滅心

萬菴曰。夫名行尊宿至院。主人陞座。當謙恭
叙謝。屈尊就卑増重之語。下座同首座大衆。
請陞于座庶聞法要。多見近時。相尚擧古人
公案。令對衆批判。喚作驗他。切莫萌此心。先
聖爲法忘情。同建法化互相詶唱。令法久住。
肯容心生滅興此惡念耶。禮以謙爲主。宜深
思之
萬菴曰。比見士大夫監司郡守入山有處。次
日令侍者取覆長老。今日特爲某官陞座。此
一節猶宜三思。然古來方册中雖載。皆是士
大夫訪尋知識而來。住持人因參次略提外
護教門光輝泉石之意。既是家裏人。説家裏
兩三句淡話令彼生敬。如郭公輔楊次公訪
白雲。蘇東坡黄太史見佛印。便是樣子也。豈
是特地妄爲取笑識者
萬菴曰。古人入室先令掛牌。各人爲生死事
大。踊躍來求決擇。多見近時無問老病。盡令
來納降款。有麝自然香。安用公界驅之。因此
妄生節目。賓主不安。主法者當思之
萬菴曰。少林初祖衣法雙傳。六世衣止不傳。
取行解相應世其家業祖道愈光子孫益繁。
大鑑之後石頭馬祖皆嫡孫。應般若多羅懸
讖要假兒孫脚下行是也。二大士玄言妙語
流布寰區。潜符密證者比比有之。師法既衆
學無專門。曹溪源流派別爲五。方圓任器水
體是同。各擅佳聲力行己任。等閒垂一言出
一令網羅學者。叢林鼎沸非苟然也。由是互
相詶唱顯微闡幽。或抑或揚佐佑法化。語言
無味如煮木札羹炊鐵釘飯。與後輩咬嚼目
爲拈古。其頌始自汾陽。曁雪竇宏其音顯其
旨。汪洋乎不可涯。後之作者。馳騁雪竇而爲
之。不顧道徳之奚若。務以文彩煥爛相鮮爲
美。使後生晩進不克見古人渾淳大全之旨。
烏乎予遊叢林及見前輩。非古人語録不看。
非百丈號令不行。豈特好古。蓋今之人不足
法也。望通人達士。知我於言外可矣
萬菴曰。比見衲子。好執偏見不通物情。輕信
難迴愛人佞己。順之則美逆之則疎。縱有一
知半解。返被此等惡習所蔽至白首而無成
者多矣已上並見
智林集
萬菴曰。叢林所至邪説熾然。乃云。戒律不必
持。定慧不必習。道徳不必修。嗜慾不必去。又
引維摩圓覺爲證。賛貪瞋癡殺盜婬爲梵行。
烏乎斯言。豈特起叢林今日之害。眞法門萬
世之害也。且博地凡夫。貪瞋愛慾人我無明。
念念攀縁。如一鼎之沸。何由清冷。先聖必思
大有於此者。遂設戒定慧三學以制之。庶可
迴也。今後生晩進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徳
不修。專以博學強辯搖動流俗。牽之莫返。予
固所謂斯言乃萬世之害也。惟正因行脚高
士。當以生死一著辨明持誠存信不爲此輩
牽引。乃曰。此言不可信。猶鴆毒之糞蛇飮之
水。聞見猶不可。況食之乎。其殺人無疑矣。識
者自然遠之矣與草
堂書
萬菴曰。草堂弟子。惟山堂有古人之風。住黄
龍日。知事公幹必具威儀。詣方丈受曲折。然
後備茶湯禮。始終不易。有智恩上座。爲母修
冥福透下金二錢。兩日不尋。聖僧才侍者。因
掃地而得之。掛拾遺牌。一衆方知。蓋主法者
清淨。所以上行下効也清泉
萬菴節儉以小參普説當供。衲子間有竊議
者。萬菴聞之曰。朝饗膏梁暮厭麁糲。人之常
情。汝等既念生死事大。而相求於寂寞之濱。
當思道業未辦。去聖時遙。詎可朝夕事貪饕
眞牧
萬菴天性仁厚處躬廉約。尋常出示語句。辭
簡而義精。博學強記窮詰道理。不爲苟止而
妄隨。與人評論古今。若身履其間。聽者曉然
如目覩。衲子嘗曰。終歳參學。不若一日聽師
談論爲得也記聞
萬菴謂辯首座曰。圓悟師翁有言。今時禪和
子。少節義勿廉恥。士大夫多薄之。爾異時儻
不免做遮般蟲豸。常常在繩墨上行。勿趨勢
利佞人顏色。生死禍患一切任之。即是不出
魔界而入佛界也法語
辯首座出世住廬山棲賢。常携一筇穿雙屨。
過九江東林。混融老見之呵曰。師者人之模
範也。擧止如此。得不自輕。主禮甚滅裂。辯笑
曰。人生以適意爲樂。吾何咎焉。援毫書偈而
去。偈曰。勿謂棲賢窮。身窮道不窮。草鞋獰似
虎。拄杖活如龍。渇飮曹溪水。饑呑栗棘蓬。銅
頭鐵額漢。盡在我山中。混融覽之有愧月窟
辯公謂混融曰。像龍不足致雨。畫餅安可充
饑。衲子内無實徳外恃華巧。猶如敗漏之船。
盛塗丹艧。使偶人駕之。安於陸地。則信然可
觀矣。一旦渉江湖犯風濤得不危乎月窟
辯公曰。所謂長老者。代佛揚化。要在潔己。臨
衆行事。當盡其誠。豈可擇利害自分其心。在
我爲之固當如是。若其成與不成。雖先聖
不能必。吾何苟乎月窟
辯公曰。佛智住西禪。衲子務要整齊。惟水菴
賦性沖澹奉身至薄。昂昂然在稠人中。曾不
屑慮。佛智因見之呵曰。奈何&T044144;苴如此。水菴
對曰。某非不好受用。直以貧無可爲之具。若
使有錢亦欲做一兩件皮毛同入社火。既貧
固無如之何。佛智笑之。意其不可強。遂休
月窟
禪林寶訓卷第三



禪林寶訓卷第四
 東呉沙門淨善重集 
佛智裕和尚曰。駿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
銜轡之禦也。小人之強横不敢縱情者。刑法
之制也。意識之流浪不敢攀縁者。覺照之力
也。烏乎學者無覺照。猶駿馬無銜轡。小人無
刑法。將何以絶貪慾治妄想乎與鄭居
士法語
佛智謂水菴曰。住持之體有四焉。一道徳。二
言行。三仁義。四禮法。道徳言行乃教之本也。
仁義禮法乃教之末也。無本不能立。無末不
能成。先聖見學者不能自治。故建叢林以安
之。立住持以統之。然則叢林之尊非爲住持。
四事豐美非爲學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
善爲住持者。必先尊道徳守言行。能爲學者
必先存仁義遵禮法。故住持非學者不立。學
者非住持不成。住持與學者。猶身之與臂。頭
之與足。大小適稱而不悖。乃相須而行也。故
曰。學者保於叢林。叢林保於道徳。住持人無
道徳。則叢林將見其廢矣實録
水菴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預防之。是
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經大
傳遠。今之人謂求道迂闊不若求利之切當。
由是競習浮華計較毫末。希目前之事。懷苟
且之計。所至莫肯爲周歳之規者。況生死之
慮乎。所以學者日鄙叢林日廢。綱紀日墜。以
至陵夷顛沛。殆不可救。嗟乎。可不鑑哉雙林
實録
水菴曰。昔遊雲居。見高菴夜參謂。至道逕挺
不近人情。要須誠心正意勿事矯飾偏邪。矯
飾則近詐佞。偏邪則不中正。與至道皆不合
矣。竊思其言近理。乃刻意踐之。逮見佛智先
師。始浩然大徹。方得不負平生行脚之志與月堂書
水菴曰。月堂住持所至以行道爲己任。不發
化主不事登謁。毎歳食指隨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充化。導者多却之。或曰。佛戒比丘
持鉢以資身命。師何拒之弗容。月堂曰。我佛
在日則可。恐今日爲之必有好利者。而至於
自鬻矣。因思月堂防微杜漸深切著明。稱實
之言。今猶在耳。以今日觀之。又豈止自鬻而
已矣法語
水菴謂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瑯
琊。結伴參汾陽。河東苦寒衆人憚之。惟慈明
志在於道。曉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錐自刺。嘆
曰。古人爲生死事大不食不寢。我何人哉。而
縱荒逸。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一旦辭歸。汾陽嘆曰。楚圓今去。吾道東矣西

水菴曰。古徳住持率己行道。未嘗苟簡自恣。
昔汾陽毎嘆。像季澆漓學者難化。慈明曰。甚
易。所患主法者不能善導耳。汾陽曰。古人淳
誠尚且三二十年方得成辦。慈明曰。此非聖
哲之論。善造道者千日之功。或謂慈明妄誕
不聽。而汾地多冷因罷夜參。有異比丘謂汾
陽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説法。不三年
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陽嘗有頌曰。胡僧金錫
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爲敷揚西
記聞及
僧傳
投子清和尚畫水菴像求賛曰。嗣清禪人。孤
硬無敵。晨昏一齋。脇不至席。深入禪定。離出
入息。名達九重。談禪選徳。龍顏大悦。賜以金
帛。力辭者三。上乃嘉歎眞道人也。草木騰煥
傳予陋質。炷香請賛。是所謂青出於藍而青
於藍者也見畫
水菴曰。佛智先師言。東山演祖嘗謂耿龍學
曰。山僧有圓悟。如魚之有水鳥之有翼。故丞
相紫巖居士賛曰。師資相可。希遇一時。始終
之分。誰能間之。紫巖居士。可謂知言矣。比見
諸方尊宿。懷心術以御衲子。衲子挾勢利以
事尊宿。主賓交利上下欺侮。安得法門之興
叢林之盛乎與梅山
潤書
水菴曰。動人以言惟要深切言不深切所感必
淺。人誰肯懷。昔白雲師祖送師翁住四面。叮
嚀曰。祖道凌遲危如累卵。毋恣荒逸。虚喪光
陰。復敗至徳。當寛容量度。利物存衆。提持此
事報佛祖恩。當時聞者孰不感慟。爾昨來召
對宸庭。誠爲法門之幸。切宜下身尊道以利
濟爲心。不可矜己自伐。從上先哲謙柔敬畏
保身全徳。不以勢位爲榮。遂能清振一時美
流萬世。予慮光景不長。無復面會。故此切囑
見投
子書
水菴少倜儻有大志。尚氣節不事浮靡不循
細檢。胸次岸谷徇身以義。雖禍害交前。不見
有殞穫之色。住持八院經歴四郡。所至兢兢
業業以行道建立爲心。淳熙五年退西湖淨
慈。有偈曰六年灑掃皇都寺。瓦礫翻成釋梵
宮。今日功成歸去也。杖頭八面起清風。士庶
遮留不止。小舟至秀之天寧。未幾示疾。別衆
告終行實
月堂昌和尚曰。昔大智禪師慮末世比丘驕
惰。特製規矩以防之。隨其器能各設攸司。主
居丈室衆居通堂。列十局頭首之嚴肅如官
府。居上者提其大綱。在下者理其衆目。使上
下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從是
以前輩遵承翼戴。拳拳奉行者。以先聖之遺
風未泯故也。比見叢林衰替。學者貴通才賤
守節。尚浮華薄眞素。日滋月浸漸入澆漓。始
則偸安一時。及玩習既久。謂其理之當然。不
謂之非義。不謂之非理。在上者惴惴焉畏其
下。在下者睽睽焉伺其上。平居則甘言屈體
以相媚悦。得間則狠心詭計以相屠獪。成者
爲賢。敗者爲愚。不復問尊卑之序是非之理
彼既爲之。此則傚之。下既言之。上則從之。前
既行之。後則襲之。烏乎非彦聖之師乘願力
積百年之功。其弊固則莫能革矣與舜和
尚書
月堂住淨慈最久。或謂。和尚行道經年。門下
未聞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月堂不對。他日
再言之。月堂曰。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
也。其愛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
之也。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内充
才器宏遠。止欲速其爲人。逮審其道徳則淫
汚。察其言行則乖戻。謂其公正則邪佞。得非
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也。予深
恐識者笑。故不爲也北山
記聞
月堂曰。黄龍居積翠。困病三月不出。眞淨宵
夜懇祷。以至然頂煉臂仰祈陰相。黄龍聞之
責曰。生死固吾分也。爾參禪不達理若是。眞
淨從容對曰。叢林可無克文不可無和尚。識
者謂。眞淨敬師重法。其誠至此。他日必成大
北山
記聞
月堂曰。黄太史魯直嘗言。黄龍南禪師器量
深厚。不爲事物所遷。平生無矯飾。門弟子有
終身不見其喜怒者。雖走使致力之輩。一以
誠待之。故能不動聲氣而起慈明之道。非苟
然也一本見黄
龍石刻
月堂曰。建炎己酉上巳日。鍾相叛於澧陽。文
殊導禪師厄於難。賊勢既盛。其徒逸去。師曰。
禍可避乎。即毅然處于丈室。竟爲賊所害。無
垢居士跋其法語曰。夫愛生畏死人之常情。
惟至人悟其本不生。雖生而無所愛。達其未
嘗滅。雖死而無所畏。故能臨死生禍患之際。
而不移其所守。師其人乎。以師道徳節義。足
以教化叢林垂範後世。師名正導。眉州丹稜
人。佛鑒之嗣也一本見廬山岳
府惠太師記聞
心聞賁和尚曰。衲子因禪致病者多。有病在
耳目者。以瞠眉努目側耳點頭爲禪。有病在
口舌者。以顛言倒語胡喝亂喝爲禪。有病在
手足者。以進前退後指東劃西爲禪。有病在
心腹者。以窮玄究妙超情離見爲禪。據實而
論無非是病。惟本色宗師明察幾微。目撃而
知其會不會。入門而辨其到不到。然後用一
錐一箚。脱其廉纖攻其搭滯。驗其眞假定其
虚實。而不守一方便昧乎變通。俾終蹈於安
樂無事之境。而後已矣語録
心聞曰。古云。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傑。
衲子有智行聞于叢林者。豈非近英傑之士
耶。但能勤而參究去虚取實。各得其用。則院
無大小衆無多寡。皆從其化矣。昔風穴之白
丁。藥山之牛欄。常公之大梅。慈明之荊楚當
此之時。悠悠之徒。若以位貌相求。必見而詒
之。一旦據師席登華座。萬指圍繞發輝佛祖
叔世之光明。叢林孰不望風而靡。矧前輩皆
負環偉之材英傑之氣。尚能區區於未遇之
際。含恥忍垢。混世同波而若是。況降茲者歟。
烏乎古猶今也。此猶彼也。若必待藥山風穴
而師之。千載一遇也。若必待大梅慈明而友
之。百世一出也。蓋事有從微而至著。功有積
小而成大。未見不學而有成。不修而先達者。
若悟此理師可求友可擇。道可學徳可修。則
天下之事何施而不可。古云。知人誠難聖人
所病。況其他乎與竹
菴書
心聞曰。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他説。
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間雪竇以辯
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巧。繼汾陽爲頌古。
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逮宣政間。
圓悟又出己意離之爲碧巖集。彼時邁古淳
全之士。如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
能迴其説。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
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
術壞矣。紹興初。佛日入閩見學者牽之不返。
日馳月騖浸漬成弊。即碎其板闢其説。以至
祛迷援溺剔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
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然非佛日高明遠
見乘悲願力救末法之弊。則叢林大有可畏
者矣與張子
韶書
拙菴佛照光和尚。初參雪堂於薦福。有相者
一見而器之。謂雪堂曰。衆中光上座。頭顱方
正。廣顙豐頤。七處平滿。他日必爲帝王師。孝
宗皇帝淳熙初。召對稱旨。留内觀堂七宿。待
遇優異。度越前來。賜佛照之名聞于天下記聞
拙菴謂虞尹文丞相曰。大道洞然本無愚智。
譬如伊呂起於耕漁爲帝王師。詎可以智愚
階級而能擬哉。雖然非大丈夫。其孰能與焉
廣録
拙菴曰。璇野菴常言。黄龍南禪師寛厚忠信
恭而慈愛。量度凝遠博學洽聞。常同雲峯悦
遊湖湘避雨樹下。悦箕踞相對。南獨危坐。悦
瞋目視之曰。佛祖妙道不是三家村古廟裏
土地作死模樣。南稽首謝之。危坐愈甚。故黄
太史魯直稱之曰。南公動靜不忘恭敬眞叢
林王也幻菴
拙菴曰率。身臨衆要以智遣妄。除情須先覺。
背覺合塵則心蒙蔽矣。智愚不分則事紊亂
晝監
寺書
拙菴曰。佛鑑住太平。高菴充維那。高菴齒少
氣豪。下視諸方。少有可其意者。一日齋時鳴
楗。見行者別器置食于佛鑑前。高菴出堂厲
聲曰。五百僧善知識作遮般去就。何以範模
後學。佛鑑如不聞見。逮下堂詢之。乃水齏菜。
蓋佛鑑素有脾疾不食油。故高菴有愧。詣方
丈告退。佛鑑曰。維那所言甚當。縁惠懃病乃
爾甞聞聖人言。以理通諸礙。所食既不優於
衆。遂不疑也。維那志氣明遠。他日當柱石宗
門。幸勿以此芥蔕。逮佛鑑遷智海。高菴過龍
門。後爲佛眼之嗣
拙菴曰。大凡與官員論道酬酢。須是剗去知
解勿令他坐在窠窟裏。直要單明向上一著
子。妙喜先師嘗言。士大夫相見有問即對。無
問即不可。又須是箇中人。始得此語有補於
時。不傷住持之體。切宜思之與興化
普菴書
拙菴曰。地之美者善養物。主之仁者善養士。
今稱住持者。多不以衆人爲心。急己所欲惡
聞善言。好蔽過惡恣行邪行。徒快一時之意。
返被小人就其好惡取之。則住持之道。安得
不危乎與洪
老書
拙菴謂野菴曰。丞相紫巖居士言。妙喜先師。
平生以道徳節義勇敢爲先。可親不可疎。可
近不可迫。可殺不可辱。居處不淫。飮食不溽。
臨生死禍患視之如無。正所謂干將&T054893;鎁難
與爭鋒。但虞傷闕耳。後如紫巖之言幻菴
記聞
拙菴曰。野菴住持。通人情之始終。明叢林之
大體。嘗謂予言。爲一方主者。須擇有志行衲
子相與毘賛。猶&MT05516;之有梳面之有鑑。則利病
好醜不可得而隱矣。如慈明得楊岐。馬祖得
百丈。以水投水莫之逆也幻菴
拙菴曰。末學膚受徒貴耳賤目。終莫能究其
奧妙。故曰。山不厭高。中有重巖積翠。海不厭
深。内有四溟九淵。欲究大道要在窮其高深。
然後可以照燭幽微應變不窮矣與覲
老書
拙菴謂尤侍郎曰。聖賢之意。含緩而理明。優
游而事顯。所用之事不期以速成。而許以持
久。不許以必進。而許以庶幾。用是推聖賢之
意。故能亘萬世而持之無過失者乃爾幻菴
侍郎尤公曰。祖師以前無住持事。其後應世
行道迫不得已。然居則蓬蓽取蔽風雨。食則
麁糲取充饑餒。辛苦憔悴有不堪其憂。而王
公大人至有願見而不可得者。故其所建立。
皆磊磊落落驚天動地。後世不然。高堂廣厦。
美衣豐食。頤指如意於是波旬之徒。始洋洋
然動其心。趑趄權門搖尾乞憐。甚者巧取豪
奪。如正晝攫金。不復知世間有因果事。妙喜
此書。豈特爲博山設。其拈盡諸方自來習氣
不遺毫&MT05516;。如飮滄公上池之水洞見肝腑。若
能信受奉行。安用別求佛法見靈隱
石刻
侍郎尤公謂拙菴曰。昔妙喜中興臨濟之道
於凋零之秋。而性尚謙虚未嘗馳騁見理。平
生不趨權勢不苟利養。嘗曰。萬事不可佚豫
爲。不可奢態持。蓋有利於時而便於物者。有
其過而無其功者。若縱之奢佚則不濟矣。不
肖佩服斯言。遂爲終身之戒。老師昨者遭遇
主上留宿觀堂。實爲佛法之幸。切冀不勌悲
願。使進善之途開明。任衆之道益大。庶幾後
生晩輩。不謀近習。各懷遠圖。豈不爲叢林之
利濟乎然侍者
記聞
密菴傑和尚曰。叢林興衰在於禮法。學者美
惡在乎俗習。使古之人巣居穴處澗飮木食
行之於今時。則不可也。使今之人豐衣文采
飯粱囓肥行之於古時。亦不可也。安有他哉。
習不習故。夫人朝夕見者爲常。必謂天下事
正宜如此。一旦驅之就彼去此。非獨生疑而
不信。將恐亦不從矣。用是觀之。人情安於所
習駭其未見。是其常情。又何足怪與施司
諫書
密菴謂悟首座曰。叢林中。惟浙人輕懦少立。
子之才器宏大量度淵容。志尚端確加以見
地穩密。他日未易言。但自韜晦無露圭角。毀
方瓦合持以中道。勿爲勢利少枉。即是不出
塵勞而作佛事也與笑
菴書
密菴曰。應菴先師嘗言。賢不肖相返不得不
擇。賢者持道徳仁義以立身。不肖者專勢利
詐佞以用事。賢者得志必行其所學。不肖者
處位多擅私心。妬賢嫉能嗜慾苟財。靡所不
至。是故得賢則叢林興。用不肖則廢。有一于
斯必不能安靜見岳和
尚書
密菴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
非莫辨。住持人達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
慧侍者
記聞
密菴曰。衲子履行。傾邪素有不善之迹者。叢
林互知。此不足疾。惟衆人謂之賢。而内實不
肖者。誡可疾也與普
慈書
密菴謂水菴曰。人有毀辱當順受之。詎可輕
聽聲言妄陳管見。大率便佞有類邪巧多方。
懷險詖者好逞私心。起猜忌者偏廢公議。蓋
此輩趨尚狹促所見暗短。固以自異爲不群。
以沮議爲出衆。然既知我所用終是而毀謗
固自在彼。久而自明不須別白。亦不必主我
之是而訐觸於人。則庶可以爲林下人也與水
菴書
自得輝和尚曰。大凡衲子誠而向正。雖愚亦
可用。佞而懷邪。雖智終爲害。大率林下人操
心不正。雖有才能而終不可立矣見簡
堂書
自得曰。大智禪師特剏清規。扶救末法比丘
不正之弊。由是前賢遵承拳拳奉行。有教化。
有條理。有始終。紹興之末。叢林尚有老成者。
能守典刑。不敢斯須而去左右。近年以求失
其宗緒。綱不綱紀不紀。雖有綱紀安得而正
諸。故曰。擧一綱則衆目張。弛一機則萬事墮。
殆乎綱紀不振叢林不興。惟古人體本以正
末。但憂法度之不嚴。不憂學者之失所。其所
正在於公。今諸方主者。以私混公以末正本。
上者苟利不以道。下者賊利不以義。上下謬
亂賓主混淆。安得衲子向正而叢林之興乎
與尤侍
郎書
自得曰。良玉未剖瓦石無異。名驥未馳駑駘
相雜。逮其剖而瑩之馳而試之。則玉石駑驥
分矣。夫衲子之賢徳而未用也。混於稠人中
竟何辨別。要在高明之士。以公論擧之。任以
職事。驗以才能。責以成務。則與庸流迥然不
同矣與或
菴書
或菴體和尚。初參此菴元布袋於天台護國。
因上堂。擧龐馬選佛頌。至此是選佛場之句。
此菴喝之。或菴大悟。有投機頌曰。商量極處
見題目。途路窮邊入試場。拈起毫端風雨快。
遮回不作探花郎。自此匿跡天台。丞相錢公
象先慕其爲人。乃以天封招提勉令應世。或菴
聞之曰。我不解懸羊頭賣狗肉也。即宵遁去」
乾道初。瞎堂住國清。因見或菴讃圓通像曰。
不依本分。惱亂衆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長
安風月貫今昔。那箇男兒摸壁行。瞎堂驚喜
曰。不謂此菴有此兒。即遍索之。遂得於江心。
固於稠人中。請克第一座天台
野録
或菴乾道初。翩然訪瞎堂于虎丘。姑蘇道俗
聞其高風。即詣郡擧請住城中覺報。或菴聞
之曰。此菴先師囑我。他日逢老壽止。今若合
符契矣。遂忻然應命。蓋覺報舊名老壽菴也
虎丘
記聞
或菴入院後。施主請小參。曰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變。昔江西南岳諸祖。若稽古爲
訓考其當否。持以中道務合人心。以悟爲則。
所以素風凌然逮今未泯。若約衲僧門下。言
前薦得屈我宗風。句下分明沈埋佛祖。雖然
如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由是緇素喜
所未聞。歸者如市語録
異此
或菴既領住持。士庶翕然來歸。衲子傳至虎
丘。瞎堂曰。遮箇山蠻杜拗子。放拍盲禪治爾
那一隊野狐精。或菴聞之以偈答曰。山蠻杜
拗得能憎。領衆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
柄。拍盲禪治野狐僧。瞎堂笑而已記聞
或菴謂侍郎曾公逮曰。學道之要如衡石之
定物。持其平而已。偏重可乎。推前近後。其偏
一也。明此可學道矣見曾
公書
或菴曰。道徳乃叢林之本。衲子乃道徳之本。
住持人棄厭衲子。是忘道徳也。道徳既忘。將
何以修教化整叢林誘來學。古人體本以正
末。憂道徳之不行。不憂叢林之失所。故曰。
叢林保於衲子。衲子保於道徳。住持無道徳
則叢林廢矣見簡
堂書
或菴曰。夫爲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
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得一身之榮。
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
衲子。使後學有師叢林有主也與圓
極書
或菴遷焦山之三載。寔淳熙六年八月四日
也。先示微恙。即手書并硯一隻。別郡守侍郎
曾公逮。至中夜化去。公以偈悼之曰。翩翩隻
履逐西風。一物渾無布袋中。留下陶泓將底
用。老夫無筆判虚空行状
瞎堂遠和尚謂或菴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
誠不可教。故楮小者不可懷大。綆短者不可
汲深。鴟鵂夜撮蚤察秋毫。晝出瞋目之不見
丘山。蓋分定也。昔靜南堂傳東山之道。頴悟
幽奧深切著明。逮應世住持。所至不振。圓悟
先師歸蜀。同範和尚訪之大隨。見靜率略凡
百弛廢。先師終不問。回至中路。範曰。靜與公
爲同參道友。無一言啓迪之何也。先師曰。應
世臨衆要在法令爲先。法令之行在其智能。
能與不能以其素分。豈可教也。範頷之虎丘
記聞
瞎堂曰。學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後可以正
己正物。其心既正則萬物定矣。未聞心治而
身亂者。佛祖之教由内及外。自近至遠。聲色
惑於外。四肢之疾也。妄情發於内。心腹之疾
也。未見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
蓋一心爲根本。萬物爲枝葉。根本壯實枝葉
榮茂。根本枯悴枝葉夭折。善學道者先治内
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内。故導物要在清心。正
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萬物不從化者。未
之有也與顏侍
郎書
簡堂機和尚。住番陽筦山僅二十載。羹藜飯
黍若絶意於榮達。嘗下山聞路旁哀泣聲。簡
堂惻然逮詢之。一家寒疾僅亡兩口。貧無斂
具。特就市貸棺葬之。郷人感嘆不已。侍郎李
椿年謂士大夫曰。吾郷機老有道衲子也。加
以慈惠及物。筦山安能久處乎。會樞密汪明遠
宣撫諸路達于九江。郡守林公叔達虚圓通法
席迎之。簡堂聞命乃曰。吾道之行矣。即忻然
曳杖而來。登座説法。曰圓通不開生藥鋪。單
單只賣死猫頭。不知那箇無思算。喫著通身
冷汗流。緇素驚異。法席因茲大振懶菴
簡堂曰。古者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
立業。則與人共其功。道成功著。則與人共其
名。所以道無不明功無不成名無不榮。今人
則不然。專己之道。惟恐人之勝於己。又不能
從善務義。以自廣也。專己之功。不欲他人有
之。又不能任賢與能。以自大也。是故道不免
於蔽。功不免於損。名不免於辱。此三者乃古
今學者之大分也
簡堂曰。學道猶如種樹。方榮而伐之。可以給
樵薪。將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壯而伐之。
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爲梁棟。得非
取功遠而其利大乎。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
大而不狹。其志遠奧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
卑。雖適時齟齬窮於饑寒殆亡丘壑。以其遺
風餘烈。亘百千年後人猶以爲法而傳之。郷
使狹道苟容邇志求合卑言事勢。其利止榮
於一身。安有餘澤溥及于後世哉與李侍
郎二書
簡堂淳熙五年四月。自天台景星巖再赴隱
靜。給事呉公佚老于休休堂。和淵明詩十
三篇送行。其一曰。我自歸林下。已與世相疎。
頼有善知識。時能過吾廬。伴我説道話。愛我
讀佛書。既爲巖上去。我亦爲膏車。便欲展我
鉢。隨師同飯蔬。脱此塵俗累。長與巖石居。此
巖固高矣。卓出山海圖。若比吾師高。此巖還
不如我生山窟裏。四面是孱顏。有巖號景
星。欲到知幾年。今始信奇絶。一覽小衆山。更
得師爲主。二妙未易言我家湖山上。觸目
是林丘。若比茲山秀。培塿固難儔。雲山千里
見。石泉四時流。我今纔一到。已勝五湖遊
我年七十五。木末掛殘陽。縱使身未逝。亦能
豈久長。尚冀林間住。與師共末光。孤雲俄暫
出。遠近駭蒼黄愛山端有素。拘俗亦可憐。
昨守當塗郡。不識隱靜山。羨師來又去。愧我
復何言。尚期無久住。歸送我殘年師心如
死灰。形亦如槁木。胡爲衲子歸。似響答空谷。
顧我塵垢身。正待醍醐浴。更願張佛燈。爲我
代明燭扶疎巖上樹。入夏總成陰。幾年荊
棘地。一旦成叢林。我方與衲子。共聽海潮音。
人生多聚散。離別忽驚心我與師來往。歳
月雖未長。相看成二老。風流亦異常。師宴坐
巖上。我方爲聚糧。倘師能早歸。此樂猶未央。
紛紛學禪者腰包競奔走。纔能説葛藤。癡
意便自負。求其道徳尊。如師蓋稀有。願傳上
乘人。永光臨濟後吾邑多緇徒。浩浩若雲
海。大機久已亡。頼有小機在。仍更與一岑。純
全兩無悔。堂堂二老禪。海内共期待十一古無
住持事。但只傳法旨。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
死。庸僧昧本來。豈識西歸履。買帖坐禪床。佛
法將何恃十二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我
雖不爲高。心麁能知止。師是箇中人。特患不
爲爾。何幸我與師。倶是隣家子十三師本窮和
尚。我亦窮秀才。忍窮倶已徹。老肯不歸來。今
師雖暫別。泉石莫相猜。應縁聊復爾。師豈有
心哉景星
石刻
給事呉公謂簡堂曰。古人灰心泯智於千巖
萬壑之間。澗飮木食若絶意於功名。而一旦
奉紫泥之詔。韜光匿跡於負樁賤役之下。初
無念於榮達。而卒當傳燈之列。故得之於無
心。則其道大其徳宏。計之於有求。則其名卑
其志狹。惟師度量凝遠繼踵古人。乃能棲遲
於筦山一十七年。遂成叢林良器。今之衲子。
内無所守外逐紛華。少遠謀無大體。故不能
扶助宗教。所以不逮師遠矣高侍者
記聞
簡堂曰。夫人常情罕能無惑。大抵蔽於所信。
阻於所疑。忽於所輕溺於所愛。信既偏則聽
言不考其實。遂有過當之言。疑既甚則雖實
而不聽其言。遂有失實之聽。輕其人則遺其
可重之事。愛其事則存其可棄之人。斯皆苟
縱私懷不稽道理。遂忘佛祖之道。失叢林之
心。故常情之所輕。乃聖賢之所重。古徳云。謀
遠者先驗其近。務大者必謹於微。將在博採
而審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異也與呉給
事書
簡堂清明坦夷慈惠及物。衲子稍有詿誤。蔽
護保惜以成其徳。嘗言。人誰無過。在改之爲
美。住鄱陽筦山日。適値隆冬雨雪連作。饘粥
不繼師如不聞見。故有頌曰。衲被蒙頭燒榾
柮。不知身在寂寥中。平生以道自適。不急於
榮名。赴廬山圓通請日。拄杖草屨而已。見者
色莊意解。九江郡守林公叔達目之曰。此佛
法中津梁也。由是名重四方。其去就眞得前
輩體格。歿之日。雖走使致力爲之涕下
侍郎張公孝祥致書謂楓橋演長老曰。從上
諸祖無住持事。開門受徒迫不得已。像法衰
替乃至有實封投状買院之説。如郷來楓橋
紛紛皆是物也。公之出處人具知之。啐啄同
時元不著力。有縁即住縁盡便行。若裨販之
輩欲要此地造地獄業。不若兩手分付爲佳
寒山寺
石刻
慈受深和尚謂徑山訥和尚曰。二三十年來
禪門蕭索殆不堪看。諸方長老奔南走北不
知其數。分煙散衆滿目皆是。惟師兄神情不
動坐享安逸。豈可與碌碌者同日而語也。欽
歎欽歎。此段因縁自非道充徳實行解相應。
豈多得也。更冀勉力誘引後昆。使曹源涸而
復漲。覺樹凋而再春。實區區下懷之望也筆帖
靈芝照和尚曰。讒與謗同邪異邪。曰讒必假
謗而成。蓋有謗而不讒者。未見讒而不謗者
也。夫讒之生也。其始因於憎嫉。而終成於輕
信。爲之者諂佞小人也。古之人有輸忠以輔
君者。盡孝以事親者。抱義以結友者。雖君臣
之相得父子之相愛。朋友之相親。一日爲人
所讒。則反目攘臂擯逐離間。至於相視如寇
讎。雖在古聖賢所不能免也。然有初不能辯
久而後明者。有生不能辯死而後明者。有至
死不能辯終古不能明者。不可勝數矣。子游
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此所以誡
人遠纔也。嗚呼纔與謗不可不察也。且經史
載之。不爲不明。學者覽之。莫不知其非。往往
身自陷於讒口噎欝至死。不能自明者是必
怒。受讒者之不察爲讒者之諂佞也。至有群
小至其前復讒於他人。則又聽之以爲然。是
可謂聰明乎。蓋善爲讒者。巧便闘構迎合蒙
蔽。使其&MT02774;然如爲鬼所魅。至有終身不能察
者。孔子曰。浸潤之譛膚受之愬。言其浸潤之
來不使人預覺。雖曾參至孝。母必疑其殺人。
市非林藪。人必疑其有虎。間有不行焉者。則
謂之明遠君子矣。予以愚拙疎懶不喜諂附
妄悦於人遂多爲人所讒謗。予聞之竊自省
曰。彼言果是歟。吾當改過。彼則我師也。彼言
果非歟。彼亦徒爲耳。焉能浼我哉。於是耳雖
聞之而口未嘗辯。士君子察不察在彼才識
明不明耳。吾孰能申其枉直求知於人哉。然
且不知久而後明邪。後世而後明邪。終古不
明邪。文中子曰。何以息謗曰無辯。吾當事斯
語矣芝圖
懶菴樞和尚曰。學道人當以悟爲期。求眞善
知識決擇之。絲頭情見不盡。即是生死根本。
情見盡處須究其盡之所以。如人長在家愁
什麼家中事不辦。潙山云。今時人雖從縁得
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
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行
門令渠趣向。潙山古佛故能發此語。如或不
然眼光落地時。未免手脚忙亂依舊如落湯
螃蟹也
懶菴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
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現前常住。四者十方現
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其罪非
輕。先聖後聖非不丁寧。往往聞者未必能信
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處。未嘗不以此
切切介意。猶恐有所未至。因述偈以自警云。
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
譚曾未信。他年爭免鐵城關。人身難得好思
量。頭角生時歳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
失却半年糧
懶菴曰。涅槃經云。若人聞説大涅槃一句一字。
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
不作説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達磨大師航
海而來不立文字者。蓋明無相之旨。非達磨
自出新意別立門戸。近世學者不悟斯旨。意
謂禪宗別是一種法門。以禪爲宗者非其教。
以教爲宗者非其禪。遂成兩家之説。互相詆
呰譊譊不能自已。噫所聞淺陋一至於此。非
愚即狂。甚可歎息也心地
法門
禪林寶訓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