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林寶訓 (No. 2022_ 淨善重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夫做官爲國安民。乃曰。我不受贓不擾民。且
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山堂
小參
眞淨住歸宗。毎歳化主納疏。布帛雲委。眞淨
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慚無徳何
以克當李商老
日渉記
眞淨曰。末法比丘鮮有節義。毎見其高談闊
論。自謂人莫能及逮乎。一飯之惠。則始異而
終輔之。先毀而後譽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
中正而不隱者少矣壁記
眞淨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豐滿。豐滿則溢。
稱意之事不可多謀。多謀終敗。將有成之必
有壞之。予見黄龍先師。應世四十年。語默動
靜未嘗以顏色禮貌文才牢籠當世衲子。唯
確有見地履實踐眞者。委曲成褫之。其愼重
眞得古人體裁。諸方罕有倫比。故今日臨衆
無不取法日渉
眞淨住建康保寧。舒王齋襯素縑。因問侍僧。
此何物。對曰。紡絲羅。眞淨曰。何用。侍僧曰。
堪做袈裟。眞淨指所衣布伽黎曰。我尋常披
此。見者亦不甚嫌惡。即令送庫司估賣供衆。
其不事服飾如此日渉
眞淨謂舒王曰。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
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
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日渉
眞淨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惻然嘆息至於
泣涕。時湛堂爲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
形質枯死殘蠹似不可逃。何苦自傷。眞淨曰。
法門之興頼有徳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
替用此可卜日渉
禪林寶訓卷第一



禪林寶訓卷第二
 東呉沙門淨善重集 
湛堂準和尚初參眞淨。常炙燈帳中看讀。眞
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
治。縱學而奚益。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
之深。子若爲盡之。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
妨道業。直須杜絶諸縁當求妙悟。他日觀之
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湛堂即時屏去所習
專注禪觀。一日聞衲子讀諸葛孔明出師表。
豁然開悟。凝滯頓釋辯才無礙。在流輩中鮮
有過者
湛堂曰。有道徳者樂於衆。無道徳者樂於身。
樂於衆者長。樂於身者亡。今稱住持者。多以
好惡臨衆。故衆人拂之。求其好而知其惡。惡
而知其好者鮮矣。故曰。與衆同憂樂。同好惡
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孰不歸焉二事癩可
贅疣集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權。善弘道者要在變通。
不知變者。拘文執教滯相殢情。此皆不達權
變故。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
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謂古人不達權變
能若是之酬酢。聖人云。幽谷無私遂至斯響。
洪鐘&T034024;受扣無不應。是知通方上士。將返常
合道。不守一而不應變也與李商
老書
湛堂曰。學者求友須是可爲師者。時中長懷
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識差勝於我。
亦可相從。警所未逮。萬一與我相似則不如
無也寶峯
實録
湛堂曰。祖庭秋晩。林下人不爲囂浮者。固自
難得。昔眞如住智海。嘗言。在湘西道吾時。衆
雖不多猶有老衲數輩履踐此道。自大潙來
此不下九百僧。無七五人會我説話。予以是
知。得人。不在衆多也實録
湛堂曰。惟人履行。不可以一詶一詰固能盡
知。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
理或不可窮。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
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況近世
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只伺過隙。與
衆違欲與道乖方。相尚以欺相冐以詐。使佛
祖之道靡靡而愈薄。殆不可救矣答魯
直書
湛堂謂妙喜曰。像季比丘外多狥物内不明
心。縱有弘爲皆非究竟。蓋所附卑猥而使然。
如搏牛之虻飛止數歩。若附驥尾便有追風
逐日之能。乃依托之勝也。是故學者居必擇
處遊必就士。遂能絶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
昔福嚴雅和尚。毎愛眞如喆標致可尚。但未
知所附者何人。一日見與大寧寛蒋山元翠
巖眞偕行。雅喜不自勝。從容謂喆曰。諸大士
法門龍象。子得從之遊。異日支吾道之傾頽。
彰祖教之利濟。固不在予多囑也日渉
湛堂謂妙喜曰。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
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勿隨勢利苟枉自然。
不爲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寶峯
記聞
湛堂曰。予昔同靈源侍晦堂于章江寺。靈源
一日與二僧入城。至晩方歸。晦堂因問。今日
何往。靈源曰。適往大寧來。時死心在旁。厲聲
呵曰。參禪欲脱生死。發言先要誠實。清兄何
得妄語。靈源面熱不敢對。自爾不入城郭。不
妄發言。予固知靈源死心皆良器也日渉
湛堂曰。靈源好閲經史。食息未嘗少憩。僅能
背諷乃止。晦堂因呵之。靈源曰。嘗聞用力多
者收功遠。故黄太史魯直曰。清兄好學如饑
渇之嗜飮食。視利養紛華若惡臭。蓋其誠心
自然非特爾也贅疣
靈源清和尚住舒州太平。毎見佛眼臨衆周
密不甚失事。因問其要。佛眼曰。用事寧失於
寛勿失於急。寧失於略勿失於詳。急則不可
捄詳則無所容。當持之於中道。待之以含緩。
庶幾爲臨衆行事之法也拾遺
靈源謂長靈卓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時。昔
慈明放意於荊楚間。含恥忍垢見者忽之。慈
明笑而已。有問其故。對曰。連城與瓦礫相觸。
予固知不勝矣。逮見神鼎後譽播叢林。終起
臨濟之道。嗟乎道與時也苟可強乎筆帖
靈源謂黄太史曰。古人云。抱火措于積薪之
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固以爲安。此誠喩安
危之機。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間不容&MT05516;。夫人
平居燕處罕以生死禍患爲慮。一旦事出不
測。方頓足扼腕。而捄之終莫能濟矣筆帖
靈源謂佛鑑曰。凡接東山師兄書。未嘗言世
諦事。唯丁寧忘躯弘道。誘掖後來而已。近得
書云。諸莊旱損我總不憂。只憂禪家無眼。今
夏百餘人。室中擧箇狗子無佛性話。無一人
會得。此可爲憂。至哉斯言。與憂院門不辦。怕
官人嫌責。慮聲位不揚。恐徒屬不盛者。實霄
壤矣。毎念此稱實之言。豈復得聞。吾姪爲嫡
嗣。能力振家風。當慰宗屬之望。是所切祷
者日
靈源曰。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
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徳累行不知其
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
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
古不易之道也筆帖
靈源謂古和尚曰。禍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
自召安可不思。或專己之喜怒。而隘於含容。
或私心靡費而從人之所欲。皆非住持之急。
茲實恣肆之悠漸。禍害之基源也筆帖
靈源謂伊川先生曰。禍能生福福能生禍。禍
生於福者。縁處災危之際切於思安深於求
理。遂能祇畏敬謹。故福之生也。宜矣。福生於
禍者。縁居安泰之時。縱其奢欲肆其驕怠。尤
多輕忽侮慢。故禍之生也。宜矣。聖人云。多
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
之理。是知福不可屡僥倖。得不可常覬覦。居
福以慮禍。則其福可保。見得而慮喪。則其得
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亂者也筆帖
靈源謂伊川先生曰。夫人有惡其跡可畏其
影却背而走者。然走愈急迹愈多而影愈疾。
不如就陰而止影自滅而迹自絶矣。日用明
此可坐進斯道筆帖
靈源曰。凡住持位過其任者鮮克有終。蓋福
徳淺薄量度狹隘。聞見鄙陋又不能從善務
義。以自廣而致然也日録
靈源聞覺範貶竄嶺海嘆曰。蘭植中塗。必無
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古今才
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沈能保
其身者少。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於
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
發人之惡也。在覺範有之矣章江
靈源謂覺範曰。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
釋。非不肖所望。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
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
解塞自悟門。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
難極妙證。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
尤増隱昧也章江
靈源曰。學者擧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
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
不以意選學者。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
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其間修身勵行聚
學樹徳。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一事過差而
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
無纇。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
咎。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爲言。
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以
降孰無過失哉。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
矣。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御
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
然。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繋異同之趣。是
由捨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
精微不能無謬矣
靈源曰。善住持者以衆人心爲心。未嘗私其
心。以衆人耳目爲耳目。未嘗弘其耳目。遂能
通衆人之志。盡衆人之情。夫用衆人之心爲
心。則我之好惡乃衆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
者不謬。又安用私託腹心而甘服其諂媚哉。
既用衆人耳目爲耳目。則衆人聰明皆我聰
明。故明無不鑒聰無不聞。又安用私託耳目
而固招其蔽惑耶。夫布腹心託耳目。惟賢達
之士務求己過。與衆同欲無所偏私。故衆人
莫不歸心。所以道徳仁義流布遐遠者。宜其
然也。而愚不肖之意。務求人之過。與衆違欲
溺於偏私。故衆人莫不離心。所以惡名險行
傳播遐遠者。亦宜其然也。是知住持人與衆
同欲。謂之賢哲。與衆違欲。謂之庸流。大率布
腹心託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惡成敗相返如
此。得非求過之情有異。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靈源曰。近世作長老渉二種縁。多見智識不
明。爲二風所觸喪於法體。一應逆縁多觸衰
風。二應順縁多觸利風。既爲二風所觸。則喜
怒之氣交於心。欝勃之色浮於面。是致取辱
法門譏誚賢達。唯智者善能轉爲攝化之方。
美導後來。如瑯琊和尚。往蘇州看范希文。因
受信施及千餘緡。遂遣人。陰計在城諸寺僧
數皆密送錢。同日爲衆檀設齋。其即預辭范
公。是日侵早發船。逮天明衆知已去。有追至
常州而得見者。受法利而迴。觀此老一擧。使
姑蘇道俗悉起信心増深道種。此所謂轉爲
攝化之方。與夫竊法位苟利養爲一身之謀
者。實霄壤也與徳和
尚書
文正公謂瑯琊曰。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
語者。嘗問一吏。諸山有好僧否。吏稱北寺瑞
光希茂二僧爲佳。予曰。此外諸禪律中別無
耶。吏對予曰。儒尊士行僧論徳業。如希茂二
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閫衣惟布素。聲名利養
了無所滯。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師敬之。若其
登座説法代佛揚化機辯自在稱善知識者。
非頑吏能曉。逮暇日訪希茂二上人。視其素
行一如吏言。予退思。舊稱蘇秀好風俗。今觀
老吏尚能分君子小人優劣。況其識者耶。瑯
琊曰。若吏所言誠爲高議。請記之以曉未聞
瑯琊
別録
靈源曰。鍾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
利。以卑自牧以道自樂。士大夫初勉其應世。
元曰。苟有良田何憂晩成。第恐乏才具耳。荊
公聞之曰。色斯擧矣翔而後集。在元公得之
贅疣
靈源曰。先哲言學道悟之爲難。既悟守之爲
難。既守行之爲難。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
守。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惟行
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爲任。若心不等
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爲流俗阿師。是宜
祇畏
靈源曰。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
出示語句。其理自勝。諸方欲効之不詭俗。則
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猶
謙光導物不啻饑渇。嘗曰。我無法寧克勤諸
子。眞法門中罪人矣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徳。有古人之風。安重
寡言。尤爲士大夫尊敬。嘗曰。衆人之所忽。聖
人之所謹。況爲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
應詎可爲之。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
有萌於心。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
當退思修徳以待方來。未見有身正而叢林
不治者。所謂觀徳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誠實
在茲記聞
靈源謂圓悟曰。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
蓄厚養。發用必峻暴。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
招禍辱。圓悟禪師曰。學道存乎信。立信在乎
誠。存誠於中。然後俾衆無惑。存信於己。可
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是知誠不
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云。
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惟善知識當教人以
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易曰。惟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
能盡人之性。而自既不能盡於己。欲望盡於
人。衆必紿而不從。自既不誠於前。而曰誠於
後。衆必疑而不信。所謂割髮宜及膚。剪爪宜
侵體。良以誠不至則物不感。損不至則益不
臻。蓋誠與信不可斯須去已也明矣與虞察
院書
圓悟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上
皆稱改過爲賢。不以無過爲美。故人之行事
多有過差。上智下愚倶所不免。唯智者能改
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徳日
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是
以聞義能徙常情所難。見善樂從賢徳所尚。
望公相忘於言外可也與文
主簿
圓悟曰。先師言。做長老有道徳感人者。有勢
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虎狼之
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
圓悟謂隆藏主曰。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
情。則叢林不可理。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
下。則人情不可得。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
則下不可接。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悦順
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惟賢達之士不惡言
過不悦順己。惟道是從。所以得人情而叢林
理矣廣録
圓悟曰。住持以衆智爲智衆心爲心。恒恐一
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
是求。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
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
小而除之何害。蓋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
故賢者愼初聖人存戒。涓涓不遏終變桑田。
炎炎靡除卒燎原野。流煽既盛禍災已成。雖
欲救之固無及矣。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徳。
此之謂也與佛
智書
圓悟謂元布袋曰。凡稱長老之職助宣佛化。
常思以利濟爲心。行之而無矜。則所及者廣
所濟者衆。然一有矜己逞能之心。則僥倖之
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雙林
石刻
圓悟謂妙喜曰。大凡擧措當謹始終。故善作
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終。謹終如始則無敗
事。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轉爲裳。行百里之半
於九十。斯皆嘆有始而無終也。故曰。靡不有
初鮮克有終。昔晦堂老叔曰。黄蘗勝和尚亦
奇衲子。但晩年謬耳。觀其始得不謂之賢雲門
菴集
圓悟謂佛鑑曰。白雲師翁動用擧措必稽往
古。嘗曰。事不稽古謂之不法。予多識前言往
行遂成其志。然非特好古。蓋今人不足法。先
師毎言。師翁執古不知時變。師翁曰。變故易
常。乃今人之大患。予終不爲也蟾和尚
日録
佛鑑懃和尚自太平遷智海。郡守曾公元禮
問。孰可繼住持。佛鑒擧昺首座。公欲得一
見。佛鑑曰。昺爲人剛正。於世邈然無所嗜好。
請之猶恐弗從。詎肯自來耶。公固邀之。昺曰。
此所謂呈身長老也。竟逃于司空山。公顧謂
佛鑒曰。知子莫若父。即命諸山堅請。抑不得
已而應命蟾侍者
日録
佛鑒謂詢佛燈曰。高上之士不以名位爲榮。
達理之人不爲抑挫所困。其有承恩而効力
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爲日録
佛鑒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
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慾則貪愛
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
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
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
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
正來學南華
石刻
佛鑑曰。先師節儉一鉢嚢鞋袋。百綴千補猶
不忍棄置。嘗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
矣。詎肯中道棄之。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裰。
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温。夏服則涼。先師
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水石。蓄此
奚爲終却之日録
佛鑑曰。先師聞眞淨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
禮。嘆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
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江西叢林自此寂
寥耳日録
佛鑑曰。先師言。白雲師翁平生疏通無城府。
顧義有可爲者。踊躍以身先之。好引拔賢能
不喜附離苟合。一榻翛然危坐終日。嘗謂凝
侍者曰。守道安貧衲子素分。以窮達得喪移
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日録
佛鑑曰。爲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
用志不大。古人歴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
之安。蓋事難則志鋭。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
爲福轉物爲道。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
而投暗。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爲智。強
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爲高。以此欺人。而不知
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
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
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
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
有所困。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與秀紫
芝書
佛鑑謂龍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
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
恨。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三者
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爲小人忽慢。住持不振

佛鑑曰。凡爲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
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MT05516;猥媟之事於己
不去。遂被小人窺覷。雖有道徳如古人。則學
者疑而不信矣山堂
小參
佛鑑曰。佛眼弟子唯高菴勁挺不近人情。爲
人無嗜好。作事無儻援。清嚴恭謹始終以名
節自立。有古人之風。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龍學
佛眼遠和尚曰。莅衆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
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
事擧措施爲。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
用。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
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豈可虚作氣
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苟一行失之于前。雖
百善不可得而掩於後矣與眞
牧書
佛眼曰。人生天地間。禀陰陽之氣而成形。自
非應眞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
不可卒去。惟聖人知不可去人之利欲。故先
以道徳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隄防
之。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
全其道徳矣與耿龍
學書
佛眼曰。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蓋文字語
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昔
達觀頴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
辯。聰曰。子之所説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
則未覩其奧。當求妙悟。悟則超卓傑立。不乘
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迴觀文
字之學。何啻以什較百以千較萬也龍間
記聞
佛眼謂高菴曰。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
物齊衆。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夫人之情猶
水也。規矩禮法爲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
人之情不制則肆亂。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
不可一時亡規矩。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
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規矩之立昭
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擴乎如大道。行之者
不惑。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近代叢林。有
力役規矩者。有死守規矩者。有蔑視規矩者。
斯皆背道失理縱情逐惡而致然。曾不念先
聖救末法之弊。禁放逸之情。塞嗜慾之端。絶
邪僻之路。故所以建立也東湖
佛眼謂高菴曰。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
擧千鈞之重者。不自擧其身。猶學者明於責
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眞牧
高菴悟和尚曰。予初遊祖山見佛鑑小參。謂
貪欲瞋恚過如冤賊。當以智敵之。智猶水也
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
貪欲瞋恚何。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爲善知
識也。遂求掛搭雲居
實録
高菴曰。學者所存中正。雖百折挫而浩然無
憂。其或所向偏邪。朝夕區區爲利是計。予恐
堂堂之躯。將無措於天地之間矣眞牧
高菴曰。道徳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
之。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淨。志氣
狹劣行之不力。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蓋
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
古人地位耳與耿龍
學書
高菴聞成枯木住金山受用侈靡。嘆息久之
曰。比丘之法所貴清儉。豈宜如此。徒與後生
輩習輕肥者。増無厭之求。得不愧古人乎眞牧
高菴曰。住持大體以叢林爲家。區別得宜付
授當器。擧措係安危之理。得失關教化之源。
爲人範模安可容易。未見住持弛縱而能使
衲子服從。法度凌遲而欲禁叢林暴慢。昔育
王諶遣首座。仰山偉貶侍僧。載於典文。足爲
令範。今則各狥私欲。大墮百丈規繩。懈於夙
興。多缺參會禮法。或縱貪饕而無忌憚。或縁
利養而致喧爭。至於便僻醜惡靡所不有。烏
乎。望法門之興宗教之盛。詎可得耶龍昌
高菴住雲居。毎見衲子室中不契其機者。即
把其袂正色責之曰。父母養汝身師友成汝
志。無饑寒之迫無征役之勞。於此不堅確精
進成辦道業。他日何面目見父母師友乎。衲
子聞其語有泣涕而不已者。其號令整嚴如
旦菴
逸事
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嘆息
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
與食。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單乎。或
値時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不幸不救。不問
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知事或他辭。高菴
叱之曰。昔百丈爲老病者立常住。爾不病不
死也。四方識者高其爲人。及退雲居過天台。
衲子相從者僅五十輩。間有不能往者泣涕
而別。蓋其徳感人如此山堂
小參
高菴退雲居。圓悟欲治佛印臥龍菴爲燕休
之所。高菴曰。林下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
外。予以從心之年正如長庚曉月。光影能幾
時。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
必有諸己然後可樂耶。未幾即曳杖過天台。
後終于華頂峯眞牧
高菴曰。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
其徳業。歴試以發其器能。旌奬以重其言。優
愛以全其操。歳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
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
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MT04537;則川
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
奬之道。亦有所未至矣。當叢林殷盛之時。皆
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
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
之則至。奬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絶。此學
者道徳才能消長之所由也與李都
運書
高菴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徳禮義。住持人尊
道徳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恥貪競。
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凌暴之弊。住持
有動色之諍。則學者有攻闘之禍。先聖知於
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於叢林。使人具瞻不
喩而化。故石頭馬祖道化盛行之時。英傑之
士出威儀柔嘉雍雍肅肅發言擧令。瞬目揚
眉。皆可以爲後世之範模者宜其然矣與死
心書
高菴曰。先師嘗言。行脚出關。所至小院多有
不如意事。因思法眼參地藏明教見神鼎時。
便不見有煩惱也記聞
高菴表裏端勁風格凛然。動靜不忘禮法。在
衆日屡見侵害殊不介意。終身以簡約自奉。
室中不妄許可。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辭以裁
之。衲子皆信服。嘗曰。我道學無過人者。但平
生爲事無愧於心耳
高菴住雲居。見衲子有攻人隱惡者。即從容
諭之曰。事不如此。林下人道爲急務。和乃修
身。豈可苟縱愛憎壞人行止。其委曲如此。師
初不赴雲居命。佛眼遣書勉云。雲居甲於江
左。可以安衆行道。似不須固讓。師曰。自有叢
林已來。學者被遮般名目。壞了節義者。不爲
不少。佛鑒聞之曰。高菴去就衲子所不及記聞
高菴勸安老病僧文曰。貧道嘗閲藏教諦審
佛意。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墮心起
吾我見。毎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鉢乞食不擇
貴賤心無高下。俾得福者一切均溥。後所稱
常住者。本爲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非少
壯之徒可得而食。逮佛滅後正法世中亦復
如是。像季以來中國禪林不廢乞食。但推能
者爲之。所得利養聚爲招提以安廣衆。遂輟
逐日行乞之規也。今聞數刹住持不識因果
不安老僧。背戻佛旨削弱法門。苟不住院老
將安歸。更不返思常住財物本爲誰置。當推
何心以合佛心。當推何行以合佛行。昔佛在
日或不赴請留身精舍。遍巡僧房看視老病。
一一致問一一辦置。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
敬。隨順方便去其嗔嫌。此調御師統理大衆
之楷模也。今之當代恣用常住。資給口體結
托權貴。仍隔絶老者病者。衆僧之物掩爲己
有。佛心佛行渾無一也。悲夫。悲夫。古徳云。
老僧乃山門之標榜也。今之禪林百僧之中
無一老者。老而不納益之。壽考之無補。反不
如夭死。願今當代各遵佛語。紹隆祖位安撫
老病。常住有無隨宜供給。無使愚昧專權滅
裂致招來世短促之報。切宜加察
覺範和尚題靈源門榜曰。靈源初不願出世
隄岸甚牢。張無盡奉使江西。屡致之不可。久
之翻然改曰。禪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偸安
不急撑拄之其崩頽跬可須也。於是開法於
淮上之太平。予時東遊登其門。叢林之整齊
宗風之大振。疑百丈無恙時不減也。後十五
年見此榜于逢原之室。讀之凛然如見其道
骨。山谷爲擘窠大書。其有激云。嗚呼使天下
爲法施者。皆遵靈源之語以住持。則尚何憂
乎祖道不振也哉。傳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靈源以之石門
歸雲本和尚辯佞篇曰。本朝富鄭公(弼)問道
於投子顒禪師。書尺偈頌凡一十四紙。碑於
台之鴻福兩廊壁間。灼見前輩主法之嚴。王
公貴人信道之篤也。鄭國公社稷重臣。晩年
知向之如此。而顒必有大過人者。自謂於顒
有所警發。士夫中諦信此道。能忘齒屈勢。奮
發猛利期於徹證而後已。如楊大年侍郎李
和文都尉。見廣慧璉石門聰并慈明諸大老
激揚酬唱。班班見諸禪書。楊無爲之於白雲
端。張無盡之於兜率悦。皆扣關撃節徹證源
底。非苟然者也。近世張無垢侍郎李漢老參
政呂居仁學士。皆見妙喜老人。登堂入室。謂
之方外道友。愛憎逆順雷揮電掃。脱略世俗
拘忌。觀者斂衽辟易网窺涯涘。然士君子相
求於空閑寂寞之濱。擬棲心禪寂發揮本有而
已。後世不見先徳楷模。專事諛媚曲求進顯。
凡以住持薦名爲長老者。往往書剌以稱門
僧。奉前人爲恩府。取招提之物苞苴獻佞。識
者憫笑而恬不知恥。嗚呼吾沙門釋子。一瓶
一鉢雲行鳥飛。非有凍餒之迫子女玉帛之
戀。而欲折腰擁篲酸寒跼蹐。自取辱賤之如
此邪。稱恩府者出一己之私無所依據。一妄
庸唱之於其前。百妄庸和之於其後。擬爭奉
之眞卑小之耳。削弱風教莫甚於佞人。實姦
邪欺僞之漸。雖端人正士巧爲其所入則陷
身於不義失徳於無救。可不哀歟。破法比丘
魔氣所鍾誑誕自若。詐現知識身相。指禪林
大老爲之師承。媚當路貴人爲之宗屬。申不
請之敬。啓壞法之端。白衣登床膜拜其下。曲
違聖制大辱宗風。吾道之衰極至於此。嗚呼
天誅鬼録萬死奚贖。非佞者歟。嵩禪師原教
有云。古之高僧者。見天子不臣。預制書則曰
公曰師。鍾山僧遠鸞輿及門而床坐不迎。虎
谿慧遠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當世待其
人尊其徳。是故聖人之道振。後世之慕其高
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預下士之禮。其出其
處不若庸人之自得也。況如僧遠之見天子
乎。況如慧遠之自若乎。望吾道興吾人之修。
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須其人存諸何以益
乎。惟此未甞不涕下。淳熙丁酉。余謝事顯
恩。寓居平田西山小塢。以日近見聞事多矯
僞古風凋落。吾言不足爲之重輕。聊書以自
警云叢林
盛事
圓極岑和尚跋云。佛世之遠正宗淡薄。澆漓
風行無所不至。前輩凋謝後生無聞。叢林典
刑幾至掃地。縱有扶救之者。返以爲王蠻子
也。今觀疎山本禪師。辯佞詞遠而意廣。深切
著明極能箴其病。第妄庸輩智識暗短醉心
於邪佞之域。必以醍醐爲毒藥也叢林
盛事
東山空和尚答余才茂借脚夫書云。向辱枉
顧荷愛之厚。別後又承惠書益自感愧。某本
巖穴間人與世漠然。才茂似知之。今雖作長
老居方丈。只是前日空上座。常住有無一付
主事。出入支籍。並不經眼。不畜衣鉢。不用常
住。不赴外請。不求外援。任縁而住。初不作明
日計。才茂既以道舊見稱。故當相忘於道。今
書中就覓數脚夫。不知此脚出於常住耶。空
上座耶。若出於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
用常住。一渉私則爲盜。豈有善知識而盜用
常住乎。公既入帝郷求好事。不宜於寺院營
此等事。公閩人。所見所知皆閩之長老。一住
著院則常住盡盜爲己有。或用結好貴人。或
用資給俗家。或用接陪己知。殊不念其爲十
方常住招提僧物也。今之戴角披毛。償所負
者。多此等人。先佛明言可不懼哉。比年以來
寺舍殘廢僧徒寥落。皆此等咎。願公勿置我
於此等輩中。公果見信則他寺所許者。皆謝
而莫取。則公之前程未可量也。逆耳之言不
知以謂如何。時寒途中保愛語録
浙翁琰和尚云。此書眞閻老子殿前一本赦
書也。今之諸方道眼不知若何。果能受持此
書。則他日大有得力處。浙翁毎以此擧似於
人。璨隱山亦云。常住金穀除供衆之外。幾如
鴆毒。住持人與司其出入者纔霑著則通身潰
爛。律部載之詳矣。古人將錢就庫下。回生薑
煎藥蓋可見。今之踞方丈者。非特刮衆人鉢
盂中物以恣口腹。且將以追陪自己非泛人
情。又其甚則剜去搜買珍奇廣作人情冀遷
大刹。只恐他日鐵面閻老子與計算哉拈崖
漫録
禪林寶訓卷第二



禪林寶訓卷第三
 東呉沙門淨善重集 
雪堂行和尚住薦福。一日問暫到僧。甚處來。
僧云。福州來。雪堂云。沿路見好長老麼。僧
云。近過信州。博山住持本和尚。雖不曾拜識
好長老也。雪堂曰。安得知其爲好。僧云。入寺
路徑開闢廊廡修整。殿堂香燈不絶。晨昏鐘
鼓分明。二時粥飯精潔僧行見人有禮。以此
知其爲好長老。雪堂笑曰。本固賢矣。然爾亦
具眼也。直以斯言達于郡守呉公傅朋曰。遮
僧持論頗類范延齡薦張希顏事。而閣下之
賢不減張忠定公。老僧年邁。乞請本住持。庶
幾爲林下盛事。呉公大喜本即日遷薦福東湖
集范
延齡事出
皇朝類苑
雪堂曰。金隄千里潰於蟻壤。白璧之美離於
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貪慾
瞋恚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謹行之
精進守之堅確修之完美。然後可以自利而
利他也與王十
朋書
雪堂曰。予在龍門時。昺鐵面住太平。有言。昺
行脚離郷未久聞受業一夕遺火悉爲煨燼。
昺得書擲之於地。乃曰。徒亂人意耳東湖
雪堂謂晦菴光和尚曰。予弱冠之年見獨居
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
踐之。聖賢事業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身出
家學道。以至率身臨衆如衡石之定重輕。規
矩之成方圓。捨此則事事失準矣廣録見獨居士
者即雪堂父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