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執自身爲常樂我淨。菩薩云。此但是凡夫執
心倒見。離却妄執心外。其凡夫身上實無常
樂我淨之境。必若有者。應異生不假修行而
得解脱。既不爾者。明知唯有妄識。故唯識論
云。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
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脱。第四隨
三智轉智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即是菩薩
起智。觀自所變之境皆不離我能變之心。是
其唯識。爲八地已去菩薩。能任運變大地爲
黄金。攪長河爲酥酪。此是境隨眞智轉所變
事皆成。轉者改換舊質義。即改轉大地山河
舊質成金銀等。衆生實得受用。鍛錬作諸器
具皆得。若離心有外實境者。如何山河等。能
隨菩薩心。便變爲金銀等物。以相分本質皆
悉轉故。故知一切諸境皆不離菩薩能變之
心。乃至異生亦能變火爲水。變晝爲夜。點
鐵成金等。此皆是境隨事智轉所變事皆成。
亦是唯識。若是迦多演那所變宮殿金銀等。
皆不成就。故知離心更無實境。論云。凡變
金銀宮殿者。是實定果色。從初地已去方能
變。若約自在。八地已上菩薩於相及土皆得
自在。以上品定心有大勢力。所變金銀宮
殿等皆得成就。如變金銀鍛錬作諸器具。實
得受用。其所變金銀是實定果色。皆不離菩
薩内心。是其唯識心外無境。若諸聲聞及
地前小菩薩。若變金銀宮殿時。即託菩薩所
變金銀宮殿。以爲本質。第六識所變金銀等。
皆不成就。無實作用。然所變金銀是假定果
色。不離聲聞諸小菩薩内心。是其唯識心外
無境今迦多演那縁是聲聞。未得上品定故。
所變金銀雖無實作用。然不離内識心外無
境。所以唯識論云。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
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是
實如何可變。又古徳云。色自在心生故。心能
變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攪長河爲酥
變大地爲黄金。悉無難事。二隨觀察者智
轉智者。無性菩薩云。謂諸聲聞獨覺菩薩等。
若修苦空等觀得相應者。或作四諦觀時。隨
觀一法之上。唯有無常苦空無我等衆相顯
然。非是諸法體上有此衆多苦空等義。但是
苦空等衆相。即是諸法之體。既若無常相。於
聖人觀心上有者。故知一切諸法。皆不離觀
心而有。所以唯識論云。二隨觀察者智轉智。
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境
若是眞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者。爲
菩薩根本智證眞如時。眞如境與智冥合。能
所一般。更無分別。離本智外更無別境。即境
隨眞智轉。是故説唯心。汝小乘若執有心外
實境者。即證眞如時。一切境相何不現前。故
唯識論云。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現證實
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
容不現。第二世事乖宗難。此是經部師難云。
論主若言唯有内識無心外境者。如何現見
世間。情與非情等物。有處定時定身不定作
用不定等。就此中自有四難。一處定難。二時
定難。三身不定難。四作用不定難。初難云。論
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識無心外境者。且如世
人將現量識。正縁南山處。其識與山倶在其
南。山不離識。可言唯識。忽若將現量識縁
比之時。其山定在南。且不隨縁者心轉來向
北。既若縁北之時縁南山心不生者。明知離
識之外有實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識。第二時
定難者。難云。若正縁南山時。識現起山亦隨
心起。即可成唯識義。且如不縁南山時。其縁
山心即不生。然山且在不隨心滅。即是離心
有境。何成唯識義。此上二難。皆是難現量識。
亦難比量。若約比量心者。即山相分亦於餘
處心上現故。第三有情身不定難者。難云。若
言一切皆是唯識者。且如有衆多有情。同在
一處。於中一半眼有患眩瞖者。或十或五。或
有見空華。或有見頭髮。或有見蒼蠅。或有全
不見物者。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識變起所變
髮蠅等相分。皆不離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
識。且如一半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
處。所見一般物皆同境。既是一者。明知離心
有境何成唯識
宗鏡録卷第六十二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六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第四作用不定難者。於中分出三難。第一難
云。復有何因。患眩瞖者所見髮蠅等。即無髮
蠅等實用。餘不患眩瞖者。所見髮蠅等物。是
實用非無。汝大乘既許皆是唯識者。即須一
時有實作用。不然一時無實作用。今既不同
未審何者是其唯識。第二難云。復有何因有
情於夢中所得飮食刀杖毒藥衣服等。即無
實作用。及至覺時若得便有實用。第三難云。
復有何因尋香城等即無實作用。餘甎土城
等便有實作用。論主答前四難。引三十唯識
論頌云。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
等。如夢損有用。若依此頌。答前四難即足。且
第一答前處定難者。論主云。汝還許。有情於
夢中有時見有村園。或男或女等物。在於一處
即定。其有情夢心有時便縁餘處。餘處便不見
前村園等物。即夢心不定。汝且總許是唯識
不。經部答云。我宗夢中雖夢境處定。夢心不
定。然不離有情。夢心皆是唯識。論主云。我覺
時境色亦復如然。雖山處長定。其有情能縁
心不定然。皆不離現心。總是唯識。立量云。我
宗覺時所見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識爲宗。因
云。境處定心不定故。喩如汝宗夢中之境皆
是唯識。第二答前時定難者。論主云。且如有
情於夢中所見村園等物。其夢心若縁時可
是唯識若不縁時應非唯識。經部答云。我夢
中之境。若夢心縁時亦是唯識。若夢心有不
縁時。然不離夢心。亦是唯識。論主云。我覺時
境色亦復如然。我今長時縁南山。山不離心。
是唯識。有時縁山心雖不生。然不離現心。亦
是唯識。頌云。處時定如夢。此一句答前二難。
第三答身不定難。論主云。汝經部還許衆多
餓鬼同於一處於中有三有五。業同之者即
同見膿河定。又有三五。隨自業力所見不定。
即同於一處。或有見猛火。或有見糞穢。或有
見人把棒欄隔。如是餓鬼同於一處。一半見
境定。一半所見各異。汝總許是餓鬼唯識不。
答云。雖見有同異然。不離餓鬼自業識所變。
皆是唯識。論主云。我宗唯識亦復如然。雖一
類悉眩瞖者所見各別有一類不患眩瞖者所
見即同。然不離此二類有情識之所變。皆是
唯識。頌云。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此兩句
頌答此一難。成唯識。寶生論偈云。身不定如
鬼者。實是清河無外異境。然諸餓鬼。悉皆同
見膿滿而流。非唯一覩。然於此處實無片許
膿。血可得。何容得有溢岸而流。雖無實境決
定屬一。理定不成。此即應知觀色等心。雖無
外境不決定性。於身非有遮却境無。即彼成
立有。境之因。有不定過。於無境處亦有多身。
共觀不定。如何實無膿流之事。而諸餓鬼不
別觀之。由其同業。感於此位。倶見膿流。慳悋
業熟同見此苦。由昔同業各熏自體。此時異
熟皆並現前。彼多有情同見斯事。實無外境
爲思憶故。準其道理仁亦如斯。共同造作所
有熏習成熟之時。便無別相。色等相分從識
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識方得起。豈非許
此同一趣生。然非決定。彼情同業。由現見有
良家賤室貧富等異。如是便成見其色等應
有差別。同彼異類見成非等。故知斯類與彼
不同。彼亦不由外境力故生色等境。然諸餓
鬼雖同一趣。見亦差別。由業異相。所見亦然。
彼或有見大熱鐵團融煮迸灒。或時見有屎
尿横流。非相似故。雖同人趣。薄福之人金
帶現時。見爲鐵鎖赫熱難近。或見是蛇吐其
毒火。是故定知。雖在人趣亦非同見。若如是
類無別見性。由其皆有同類之業。然由彼類
有同分業。生同分趣復有別業。各別而見。此
一功能隨其力故。令彼諸人有同異見。復以
此義亦答餘言。有説別趣有情鬼傍生等。應
非一處。有不別見。由別作業異熟性故。此雖
成趣業有差別。同觀之業還有不異。即諸有
情自相續中。有其別異業種隨故。彼任其縁
各得生起。第四總答作用不定中三難者。論
主云。汝經部等還許有情夢中所得刀杖飮
食等無實作用是唯識不。答云爾。又問。只如
有情於夢中有時遺失不淨及失尿等事。即
有實作用。汝亦許是唯識不。答云爾。論主例
答。汝既許夢中有實作用及無實作用倶是
唯識者。即知我宗患眩瞖。及不患者。并夢中
現覺兼假城實城。此三般皆是有實作用。亦
如汝夢中有實無實作用皆是唯識。論主以
量成立云。我宗覺時。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識。
宗因云。有實作用故。如汝夢中境色。不然汝
夢中境色是有法。應非唯識。宗因云。有實無
實作用故。如汝覺時境色。唯識頌云。如夢損
有用。此一句答上難境。又都將一喩。總答四
難。三十唯識頌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
等能爲逼惱事。故四義皆成。且如世間處定
時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等事。亦如地獄中受
罪有情各見治罰事。亦有處定時定身不定
作用不定。此皆唯識。但是諸有情惡業増上。
雖同一獄。然受苦時。所見銅狗鐵蛇牛頭獄
卒治罰之具。或同或異。如是苦器逼害罪人。
此皆是罪人自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
等物。今世間事法亦復如然。若罪人同一獄
者。是總報惡業力。若各別受苦者。即是別報
惡業力。諸經要集云。夫云罪行妄見境。染
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自他皆成惡業。是
以經偈云。貪欲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
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爲貪欲。將入於地獄。
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強見起染。如
夢見境起諸貪瞋。稱彼夢者。謂實不虚。理實
無境。唯情妄見故。智度論説。如夢中無善事
而善。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衆生亦
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等。故知心外
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染。心外雖無地
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如正法念經云。
閻摩羅人非是衆生。罪人見之。謂是衆生手
中執持焔然鐵鉗。彼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
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
非是衆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
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
既現則無暗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
是。惡眼惡口如衆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
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
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衆生
惡業應受苦者。自然其中妄見地獄。問曰。見
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見彼地
獄處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有此境。云何言
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人惡業
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閻羅在
中。又唯識論中。問曰。地獄中主烏狗羊等。爲
是衆生。爲非衆生。答曰。非是衆生。問曰。以
何義故非是衆生。答曰。以不相應故。此以何
義。有五種義。彼地獄主及烏狗等。非是衆生。
何等爲五。一者如地獄中罪衆生等受種種
苦。地獄主等若是衆生。亦應如是受種種苦。
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種種苦惱。以是義故彼
非衆生。二者地獄主等若是衆生。應遞相殺
害。不可分別此是罪人此是主等。而實不共
遞相殺害。可得分別此是罪人此是獄主。以
是義故彼非衆生。三者地獄主等若是衆生。
形體力等應遞相殺害。不應偏爲受罪人畏。
而實偏爲罪人所畏。以是義故彼非衆生。四
者彼地獄地常是熱鐵。地獄主等是衆生者。
不能忍苦。云何能害彼受罪人。而實能害彼
受罪人。以是義故彼非衆生。五者地獄主等
若是衆生。非受罪人。不應於彼地獄中生。而
實生於彼地獄中。以是義故彼非衆生。此以
何義。彼地獄中受苦衆生。造五逆等諸惡罪
業。於彼中生。地獄主等不造惡業。云何生彼。
以如是等五種義故。名不相應。問曰。若彼
主等非是衆生不作罪業不生彼者。云何天
中得有畜生。此以何義。如彼中有種種鳥諸
畜生等。生在彼處。於地獄中何故不爾。畜生
餓鬼種種雜生令彼爲主。答曰。偈言。畜生生
天中。地獄不如是。以在於天上不受畜生苦。
此偈明何義。彼畜生等生天上者。彼於天上
器世間中有少分業。是故於彼器世間中受
樂果報。彼地獄主及烏狗等不受諸苦以是
義故。彼地獄中無有實主及烏狗等。除罪衆
生。又寶生論云。如上所言。得差別體。地獄苦
器不同受之。或諸猛火由業力故便無燒苦。
斯則自非善友。誰能輒作斯説。凡是密友性
善之人。不論夷險常爲思益。爲欲顯其不受
燒苦。故致斯言。然於此時助成立義。即是顯
出善友之意。由其不受彼之苦故。意欲成立
非那洛迦。今復更云。由其業力説有大火。言
不燒者。斯則眞成立唯識義。由無實火但唯
業力能壞自性。既定不受如斯苦故。便成此
火自性元無。然有實性。是宗所許。若也許其
是識現相。事體元無。此由業力故無火。斯成
應理。由其先業爲限劑。故若異此者。彼増上
業所招之果。既現在彼。如何不見。如無智
者欲求火滅更復澆酥。今唯識宗轉益光熾。
由斯衆理證此非成那洛迦類。故知唯心所現
正理無差。如觀佛三昧海經觀佛心品云。是
時佛心如紅蓮華。蓮華葉間有八萬四千諸
白色光。其光遍照五道衆生。此光出時。受苦
衆生皆悉出現。所謂苦者阿鼻地獄十八小
地獄十八寒地獄。乃至五百億刀林地獄等
 問。若衆生惡業心感現地獄事。理即可然。
且如觀佛心時。云何純現地獄 答。此略有
二義。一若約理而觀。佛之心性本含法界。無
一塵而不遍。無一法而不通。二若約事而觀。
佛唯用救苦爲意。以物心爲心。則地獄界全
是佛心。運無縁慈不間同體。所以觀佛心品
云。佛告天王。欲知佛心光明所照。常照如
此無間無救諸苦衆生佛心所縁。常縁此等
極惡衆生。以佛心力自莊嚴故。過算數劫。令
彼罪人發菩提心。乃至爾時世尊説是語時。
佛心力放十種白光。從佛心出。其光遍照十
方世界。一一光中無量化佛乘寶蓮華。時會
大衆見佛光明。如玻瓈水。或見如乳。見諸
化佛。從佛胸出。入於佛臍。遊佛心間。乘大寶
船。經往五道受罪人所。一一罪人見諸化佛。
如己父母善友所親。漸漸爲説出世間法。是
時空中有大音聲告諸大衆。汝等今者應觀
佛心。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縁縁苦衆
生。乃至次行大喜。見諸衆生安隱受樂。心生
歡喜。如己無異。既生喜已次行捨法。是諸
衆生無來去相。從心想生。心想生者。因縁和
合假名爲心。如此心想猶如狂華從顛倒起
苦從想起。樂從想生。心如芭蕉中無堅實。廣
説如經十譬。作是觀時不見身心。見一切法
同如實性。是名菩薩身受心法。依因此法廣
修三十七助菩提分。若取證者是聲聞法。不
取證者是菩薩法。又寶生論云。時處定如夢
者。有説。由心惑亂。遂乃便生時處定解。然於
夢中無其實境決定可得。故世共許如何將
此。比餘定事。爲作過耶。乃至爾時於彼夢中。
實亦無其時處決定相状在心。由何得知。如
有頌言。若眠於夜裏。見日北方生。參差夢時
處。如何有定心。又云。此之夢心有何奇異。營
大功業不假外形。而能巧利構茲壯麗。或見
崇墉九仞飛甍十丈。碧條靃蘼紅華璀璨。匠
人極思亦未能雕。若言於他同斯難者。彼無
此過。不假外色功力起故。但由種熟仗識爲
縁。即於此時意識便現。又未曾見有經論説
於彼夢中生其別色。百法鈔云。論主言。如於
夢中與女交會流洩不淨。夢被蛇螫能令悶
絶。流汗心迷。雖無實境而有實作用。此是唯
識不。經部答云。此是唯識論主云。汝既許
夢中有實作用無實作用皆是唯識。即我宗。
夢中現覺眩瞖者。不眩瞖者。假城實城。此三
般有實無實作用。如汝夢中。亦是唯識。論主
立量云。有瞖無瞖等是有法。有用無用其理
亦成宗因云。許無實境故。如夢中染汚等。所
以唯識論云。如夢損有用。第三明聖教相違
難者。小乘難意云。論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識
無心外實境者。何故世尊於阿含經中説有
十二處。若一切皆唯識者。世尊只合説意處
法處。即不合説有十色處。今世尊既説有十
二處者。明知離却意法處外別有十色處。是
心外有。何言一切皆是唯識。論主答中分三。
初假答。二正答。三喩答。初假答引三十唯識
頌云。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爲成内外
處。佛説彼爲十。言識從自種生者。即五識自
證分現行。各從五識自種而生。將五識自種
便爲五根。言似境相而轉者。即五識自證分。
從自種生已。而能變似二分現。其所變見分
説名五識。所變相分似外境現。説名五境。其
實根境十處皆不離識。亦是唯識。此是假將
五識種子爲五根。答經部師。以經部許有種
子。問設許有種子。豈不執離識有。答。彼許種
子在前六識中持。亦不離識有。論主云。其所
變相分。似外五境亦不離識。有能變五識種
即五根。亦不離識有。雖分内外十處。然皆是
唯識。言佛説彼爲十者。以佛密意。爲破外道
執身爲一合相我故。遂於無言之法。強以言
分別説有根塵十處。有大勝利故。唯識頌云。
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解云。爲若有智者。
即依此佛説根塵十處教文。便作觀云。我於
無量劫來。爲惡慧推求。愚癡迷闇妄執自他
身。爲一合相我。因此生死沈淪。今依教觀。自
他身但有根塵十處。以成其體。於一一處中
都無主宰自在常一等用。何曾有我。因此便
能悟入無我之理。成我空觀。此即大乘假將
五種子爲五根。假答小乘也。小乘又難云。若
爾者。且如五塵相分色。是五識所變故。可如
汝宗。是唯識其本質五境色。未審是何識之
唯識。謂五識及第六。皆不親縁本質五境。即
此本質五境。豈不是離心外有。何成唯識。因
此問故。便是論主第二正答。唯識論云。依
識所變非別實有。解云。此依大乘自宗正解。
即約已建立第八識了。既論主云。五塵本質
色此是第八識之親相分。相分不離第八識。
亦是唯識。第三喩答者。即論主擧喩答小乘。
世尊建立十二處之所以。唯識論云。如遮斷
見説續有情。但是佛密意破於衆生一合相
我。假説有十二處名。令衆生觀十二處法都
無有我。便入我空。次依唯識。能觀一切諸法
之上皆無實軌持勝性等用。既除法執便成
法空。小乘難云。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實軌持
自在勝性等用成法空觀者。即此唯識之體。
豈不亦空。因此便成。第四唯識成空難。論主
答云。唯識體即不空。非所執故。我前言空者。
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心執有實軌持勝性等
用。遍計虚妄之法此即是空。非空離執唯識
之體。即如根本智正證如時。離言絶相其遍
計虚妄一切我法皆不現前。於此位中唯有
本智。與理冥合不分能所。此識體亦空便無
俗諦。俗諦無故眞諦亦無。眞俗相依而建立
故。唯識論云。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説
爲不可治者。第五色相非心難。唯識論云。若
諸色處亦識爲體何縁不似色相。顯現一類。
堅住相續而轉。小乘難意云。若言一切外色
皆心爲體。由心自證分變似能取。説名見分。
變似可取説爲相分者。何故所變色相即顯
現。其能變心即不顯現。又若外色以心爲體
者。何故所變色即一類相續而轉。且如外色
山河大地等。即千年萬年一類更無改變。又
相續不斷得多時住。若有情能變心即有改
變不定。又不得多時。今外色既不似内心
者。明知離心有外實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識。
答云。唯識論云。名言熏習勢力起故。此但
由一切有情無始時來。前後遞互以名言虚
妄熏習。作心外堅住相續等解。由此勢力有
此相現非是眞實有心外堅色等。外人又問。
既言唯識者。有情何要變似外色而現。答。唯
識論云。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
淨法是故諸識變似色現。論主云。一切有情
若不變似外色現者。便無染淨之法。且如一
切凡夫。由先迷色等諸境顛倒妄執。由此雜
染便生雜染體即二障。汝外人若不許識變
似外色現者。即有情不起顛倒顛。倒妄執既
若不起。即雜染煩惱不生。雜染既若不生。淨
法因何而有。所以攝論頌云。亂相及亂體。應
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言亂相
者。即所變色相。言亂體者。即能變心體。應許
爲色識者。即前所變亂相。及與非色識者。即
前變心是體。若無餘亦無者。若無所變似外
色境爲亂相者。亦無能變之識體。故知須變
似外境現。所以諸色皆不離心。總是唯識。第
六現量違宗難者。唯識論云。色等外境。分
明現證。現量所得。察撥爲無。小乘難意云。且
如外五塵色境。分明五識現證。是現量所得。
大小乘皆共極成。何故撥無言一切唯識。三
十唯識論中亦有此難云。諸法由量刋定有
無。一切量中現量爲勝。若無外境寧有此覺。
我今現證如是境耶。意云。論主若言無外實
境者。如何言五識現量取外五塵境。若是比
量非量遍計所起。遍計所執。強思計度構畫
所生相分。不離於心。可成唯識。今五識既現
量得外實五塵境者。何故亦言皆是唯識。答。
唯識論云。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
生外想。論主云。且如現量五識。正縁五塵
境時。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不生
分別。不執爲外。但是後念分別意識。妄生分
別便執爲外。言有實境。問。且小乘許現量心
中不執爲外不。答許。問。與大乘何別。答。唯
識鏡云。若是大乘即五識。及同時意識。皆現
量。不執爲外。若小乘宗即唯是五識不執爲
外。論主云。汝小乘既許五識縁境是現量不
執爲外者。明知現量心中皆無外境。是其唯
識。外人又問云。其五識所縁現量五塵境。爲
實爲假。答是實。難云。若爾者即是離心外有
實五塵境何言唯。識答五識縁五塵境時。雖
即是實。但是五識之所變。自識相分不離五
識。皆成唯識。故唯識論云。故現量境是自相
分。識所變故亦説爲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
妄計有故説彼爲無。意云。五識各有四分。其
五塵境是五識之親相分。由五識自證分變
似色等相分境現。其相分又不離見分。皆是
唯識。若後分別意識起時。妄執心外有其實
境。此即是無。不稱境體而知故。問。且如五識
中。瞋等煩惱起時不稱本質。何言唯是現量。
答。雖不稱本質。然稱相分亦是現量。由心無
執故。其第六意識相應瞋。若與執倶時相分。
本質皆不稱。若不與執倶起時。即同五識。
問。何故五識無執。答。由不通比非二量故無
執。故知五識現量縁境。不執爲外。皆是唯
識。又小乘都申一難。若唯識無外境者。由何
而得種種心生。既若無境牽生心。即妄心由
何而起。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答。論頌
云。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
彼分別生。一切種識者。即是第八識。此識能
持一切有爲之法種故。即一切種子。各能自
生果差別功能。名一切種識。功能有二。一現
行名功能。即似穀麥等種能生芽功能是。二
第八識中種子名功能。有能生現行功能故。
今言一切種識者。但取本識中種子功能。能
生一切有爲色心等法。即色爲所縁。心便是
能縁。即色是境不離心。是唯識。即此心境但
從本識中而生起。何要外境而方生。如是如
是變者。如是八識從種生。即是八識自證分。
轉變起見相二分。相分不離見分。是唯識。以
展轉力故者。即餘縁是展轉力。以心法四縁
生色法二縁起。彼彼分別生者。即由彼見相
二分上妄執。外有實我法等分別而生。故知
但由本識中種而生諸識。不假外妄境而亦
得生。故知一切皆是唯識。又唯識論云。問曰。
如汝向言。唯有内識無外境界。若爾内識爲
可取爲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諸境
界。若不可取者。則是無法。云何説言唯有内
識無外境界。答曰。如來方便漸令衆生得入
我空及法空故説有内識。而實無有内識可
取。若不如是。則不得説我空法空。以是義故。
虚妄分別。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問曰。又
復有難。云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説有
色等。一切諸入而非實有色等諸入。又以識
等能取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説言無色等入。
答曰。偈言。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
可見。是故無塵法
宗鏡録卷第六十三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六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第七夢覺相違難。唯識論云。若覺時色皆如
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
時於自色境不知唯識。答。唯識論云。如夢未
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
應知亦爾。未眞覺位不能自知。至眞覺時方
能追覺。未得眞覺恒處夢中。故佛説爲生死
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即第七是生死長
夜根本。能令起惑造業三界輪迴。直須至眞
覺位時方知一切皆是唯識。所以唯識樞要
問云。若諸識生似我法時。爲皆由我法分別
熏習之力。爲亦不由。若皆由者。八識五識無
二分別。生果時應不似二。若不由者。此中
何故但説我法熏習爲因。答。二解倶得。其皆
由解者。一切有漏與第七二分別倶故。或第
六識二分別引故。後生果時皆似我法。其不
由解者。此説第六根本。兼縁一切爲因。縁發
諸識令熏習故。後生果時似我法相起。或非
外似外。六七計爲似外起故。如夢者。夢娑剌
拏王事。此云流轉。其王容貌端正。自謂無雙。
求覓形容欲同等比顯己殊類。時有人言。王
舍城中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無比。遣
使迎之。迦旃延至。王出宮迎。王不及彼。人視
迦旃延無看王者。王問所以。衆曰。迦旃延容
貌勝王。王問。大徳今果宿因。迦旃延答曰。我
昔出家王作乞兒。我掃寺地。王來乞食。我掃
地竟令王除糞掃。除糞掃訖方與王食。以此
業因生人天中得報端正。王聞此已尋請出
家爲迦旃延弟子。後共迦旃延。往阿槃地國
山中修道別處坐禪。阿槃地王名鉢樹多。將
宮人入山遊戲。宮人見王形貌端正圍遶看
之。鉢樹多王。見娑剌拏王。疑有欲意。問娑剌
拏王曰。汝是阿羅漢耶。王答言非。次第二
問餘三果。皆答言非。又言。汝離欲不。答言
非。鉢樹多王瞋曰何故入我婇女之中。遂鞭
身破。悶絶而死。至夜方惺。至迦旃延所。迦旃
延見已心生悲愍。其諸同學方爲療治。娑剌
拏王語迦旃延曰。我從師乞。暫還本國。擧軍
破彼阿槃地國。殺鉢樹多王。事畢當還從師
修道。迦旃延從請語曰。汝若欲去且停一宿。
迦旃延安置好處令眠。欲令感夢。夢見擧軍
征阿槃地國。自軍破敗。身被他獲。堅縛手
足赤華挿項。嚴鼓欲殺。王於夢中便大恐怖。
叫喚失聲云。我今無歸。願師濟拔作歸依處
得壽命長。迦旃延以神力手指火喚之令寤。
問言。何故。其心未惺尚言災事。迦旃延以火
照而問之。此是何處。汝自看。其心方寤。迦旃
延語言。汝若征彼必當破敗如夢所見。王曰。
願師爲除毒意。迦旃延爲説一切諸法。譬如
國土假名無實。離舍屋等無別國土。乃至廣
説種種因縁至一極微亦非實事。無此無彼。
無怨無親。王聞法已得預流果。後漸獲得阿
羅漢果。故知萬法唯識夢覺一如。覺中所見
即明。了意識。夢中所見即夢中意識。分別之
意既同。差別之境何異。迷悟若此。曷疑慮
焉。昏覺如斯。可洞達矣。第八外取他心難若。
論主言外色實無是内識之境者即可然。且
如他人心是實有。豈非自心所縁耶。意云。且
如此人心。若親縁得他人心著。即離此人心
別有心爲境。若此人心縁他人心不著者。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