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
見而無知見也。乃至菩薩悲智相成出沒無
礙。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融通有三。
一悲無不智故則世無不離。是以常在世間
未曾不出。二智無不悲故離無不世。是以恒
超世表無不遊世。三雙融故動靜無二唯是
一念。所謂無念無念等故。世與出世無有障
礙。如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説法。示
現涅槃。爲度衆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
建立。非是顛倒。亦非虚誑。何以故。菩薩了知
一切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動實際無住。不
見有一衆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亦自了
知無所修行。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可得者。
而依於一切法令所願不空。是爲第九如實
住。又頌云。菩薩能於一念頃。觀等衆生無數
佛。又復於一毛端中。盡攝諸法皆明見。以此
眞見故成無縁慈。普令法界衆生見聞獲益。
所以經云。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以
諸衆生福徳力故。自行往反壞諸暗冥。若入
此宗鏡中則無一法可取。皆同性故。無一法
可捨。絶異相故。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
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夫云善者。莫非知宗。
方爲究竟之上善。若救人成同體之悲。若救
物歸無相之理。則善外無法。何棄之乎
宗鏡録卷第二十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一切眞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
歴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
 答。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
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爲事行。不達自心無爲。
則迷事失宗果歸生滅。若體理行事雙照無
違。只恐一向偏修理事倶失。如大寶積經云。
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恒沙。不如刹那頃思惟
於此經。又只爲一心是萬行之原因。茲能起
同體之悲。無縁之化。如起信鈔云。若信一味
空理。則欣厭都絶。若信一向法相。則聖凡懸
隔。斯皆不能起行修進。今令信一心是凡聖
之原。但由迷悟使之有異。是則必能起行修
進望佛果故。是知眞心不守自性。隨縁昇降
果報歴然。又隨縁不失自性。縁假無實境智
冥寂。所以起信論云。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
生。而復即念。因縁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
不失不壞。雖念因縁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
不可得。若云果報不失。即須具修萬行。若云
性不可得。當知唯是一心。且萬行之初無先
五戒。若依事相報在人天。藏教但證無常。通
教空無自性。別教歴別因果不融。唯圓教觀
心即具法界。所以大涅槃經云。雖信別相不
信一體無差別相名信不具。信不具故。所有
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聞亦不具足。何謂
信不具。未了一法即一切法。信豈圓耶。何謂
戒不具。未知戒性如虚空。戒豈具耶。何謂聞
不具。未聞如來常不説法。是爲具足多聞。聞
豈具耶。若入宗鏡。寧唯戒善。乃至諸佛果徳
菩薩萬行靡有一法。而非所被。則念念了知
法法圓滿。且如五戒者。戒從心生。心因戒立。
若心不起。爲四徳萬行之基。若心妄生。作六
趣三塗之本。則無善而不攝。無惡而不收。故
台教云。此五戒亦是大乘法門。束此五戒爲
三乘。即對三無失三不護三輪不思議化三
密三軌三身三佛性三般若三涅槃三智三徳
等無量三法門。横竪無邊際。與虚空法界等。
亦是無盡藏法門。亦是無量義三昧。擧要言
之。即是一切佛法也。天台金光明經疏云。五
戒者。天地之大忌。上對五星。下配五嶽。中成
五藏。犯之者。陵天觸地。自伐其身也。一不殺
者。害命名事殺。不害命名事不殺。法門解者。
析法名理殺。體法名理不殺。若作意防護如
馬著勒。如牧牛執杖者。報在人道。百二十年
唯得肉眼。若任運性成如河注海者。報在六
天。極長者九百二十六億七千萬歳。唯得天
眼。若加修定戒無常苦空無我等慧者。報在
變易壽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若加修常無
常等慧。報在蓮華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
分得常壽。比佛猶是諸根不具壽命損減。若
圓教人持事不殺戒。又持理不殺戒。不壞身
因常隨一相。不斷癡愛起於明脱。體陰界入
無所傷毀。若子若果不生不滅。成就智慧居
寂光土。常壽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得命
自在。脩短自任。是則名爲究竟持戒諸根具
足命不損減。圓人何但持是之戒。唯殺唯慈。
亦作事殺。亦作理殺。如仙預大王。殺五百婆
羅門。與其見佛之眼。與其十劫之壽。又作法
門殺者。析蕩塵累淨諸煩惱。如樹神折枝不
受怨鳥。如劫火燒木灰炭雙亡。故楞伽經云。
殺無明父。害貪愛母。斷隨眠怨。壞陰和合。斷
七識身。若有作者。現證法身。此逆即順。鴦崛
云。我誓斷陰界入不能持不殺戒。一切塵勞
是如來種。斷此種盡乃名爲佛。成就金剛微
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垂形九道。隨其所宜示
長短命。任其所見用缺具根。而化度之。二不
盜者不與取名事盜。與取名事不盜。法門者。
如佛言。他物莫取名法門不盜。菩提無與者。
而取菩提。是名法門盜。若持戒作業求可意
果者。無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糞果。害如毒
食。有智之人所不應求。云何殷勤飮苦食毒
而自傷毀。洄洑困苦。豈過有流。三障障佛。第
一義天之所捨離。是盜非不盜也。又二乘以
四諦智觀身受心法。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涅
槃心起即取他物。即非時取證。即不待所説
因。燋種不生。見苦斷集。修道造盡。非求法
也。謂有涅槃成涅槃見。若有著空諸佛不度。
身長三百由旬。而無兩翅。墮三無爲坑。飢餓
羸痩體生瘡癬。豈非貧窮困苦耶。又不見佛。
不聞法。不入衆數。豈非第一義天遠離耶。此
猶名盜。非不盜也。若別人從淺至深。捨一取
一。來已更復來。去已更復去。悉是辱於去來
相亦是不與而取。取已而捨。亦是貧窮。捨已
更取數數去取。即是困苦。不與第一義天相
應。即是遠離。此猶名盜。非不盜也。圓人觀法
實相。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
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諸
取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下
故不捨。如是觀者。觀如來藏具足無缺。是如
意珠隨意出寶。即脩羅琴任意出聲。即是大
富。大富故無取。即第一義天故不遠離。是名
究竟持不盜戒。圓人亦有盜法門者。菩提無
與者而取菩提。如海呑流不隔萬派。如地荷
檐四重*檐。衆生悉度。煩惱悉斷。法門悉
知。佛道悉成。三不婬者。男女身會名事婬。法
門解者。若心染法是婬。若關禁七支。如猿著
&T016254;一油鉢過諸大衆。割捨樂觸樂求於未
來淨潔五欲。如市易法。如銅錢博金錢。此乃
増長欲事。非不欲也。若斷欲界麁弊之欲。染
著色無色界禪定之樂。如氷魚蟄蟲。墮長壽
天。是爲一難貪著禪味名大縛是染欲法非
不欲也。若憎生死愛涅槃。棄之直去。渉路不
迴。諸有色聲不能染屈。如八風不動須彌。若
聞菩薩勝妙功徳甄迦羅琴聲。迦葉起舞不
能自持。毘嵐風至破如腐草。是染欲。非不染
欲也。若菩薩惡生死如糞穢。惡涅槃如怨鳥。
捨於二邊志存中道。起順道法愛生名頂墮。
是菩薩旃陀羅。既無方便。此慧被縛不能勝
怨。已所修治爲無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圓人觀一心三諦。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淨。
即中何所邊。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無我
人十六知見依正等愛。即假故無空無相無
願等愛。即中故無佛菩提轉法輪度衆生等
愛。三諦清淨名畢竟淨。唯佛一人具淨戒。餘
人皆名汚戒者。圓人又有染愛法門。如和須
蜜多女。人見人女。天見天女。見者即得見佛
三昧。執手者得到佛三昧。嗚者得極愛三昧。
抱者得冥如三昧。亦如魔界行不汚菩薩。變
爲無量身。共無量天女從事。皆令發菩提心。
又先以欲拘牽。後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
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將聲止聲。四不妄
語者。法門者。未得謂得。凡夫癡人於下苦中
横生樂想。竪我慢幢。打自大鼓。執有與無
諍。執無與有諍。起六十二見破慧眼不見於
眞實。備口四過。三十三天黄葉生死謂是眞
金。非想自地謬計涅槃。此非妄語。誰是妄語
耶。二乘競執瓦礫。歡喜持出生滅度想。生實
未盡。寧得滅度。生安樂想。所作未辦。寧得安
隱。其實未得一切解脱。未得謂得。豈非妄語
耶。佛爲別教人。四門説實相。執於一有隔礙
三門。乃至執非有非無。不融有無。夫實相者。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云何以字。字於無字。云
何以數。數於無數。豈非妄語耶。圓人如實而
觀。如實而説。如實觀者。非内觀。乃至非離内
外觀。亦不以無觀得是智慧。如實説者。一切
實乃至非實非不實等。如是皆名諸法實。經
云。諸佛皆實語。即是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圓
人亦有妄語法門。無車説車誘戲童子。無樂
説樂止彼啼兒。若有衆生因虚妄説得利益
者。佛亦妄説。又言。我是貪欲尸利等。我是天
是人。實非天人。將虚以出虚令得不虚耳。五
不飮酒。法門解者。迷惑倒見名酒。夫酒爲不
善諸惡根本。飮酒招狂。外道等是即世間醉
也。大經云。從昔已來常爲聲色所醉流轉生
死。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二乘無明酒未吐。如
半瘧人。大經引醉歸之。世間無常樂。而言我
淨。如來實我淨。而言無常樂。如彼醉人見日
月轉。此二乘醉也。菩薩無明未盡。不了了見。
夜覩畫像。譬如醉人朦朧見道。迦葉云。自此
已前我等悉名邪見人也。此是菩薩醉。圓人
行如來行。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雖
有肉眼。名爲佛眼。所可見者。更不復見。是
則五住正習一時無有餘。酒法既除。何所可
醉。圓人亦有飮酒法門。鴦崛云。持眞空瓶盛
實相酒。變化五道宣揚哮吼。波斯匿醉轉更
多恩。末利后飮。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
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門者。逆順倶當。失其柄
者。操刀傷手是知能以塵勞煩惱爲佛事者。
斯乃見一切法皆實相矣。於一心實相中。不
見有世間過患障礙之法。則何所捨。亦不見
有出世殊勝尊妙之法。則何所取。但爲未入
實相門中。見有凡聖種種差別。而生忻厭者。
遂乃徇彼機宜。隨其所作。善巧方便而化導
之。皆令入此一際平等無諍無失自證法門。
究竟常樂。如是開示不負前機。若解肘後之
方。似探嚢中之寶。實爲第一之説。括盡初終
開大施之門。復誰前後。得自己法身之髓。到
一心智海之源。初阿已攝無邊。過茶無字可
 問。夫戒是軌持。全依事相。大綱所立。出
自四分等律文。今宗鏡中云何於萬行之門。
皆稱第一。答。夫萬行之由。皆爲契眞顯本。
若違眞逐末不識教宗。凡一切衆生。皆本具
自性之律。若鈍根者。則漸以相示。若上器者。
直從性明。如傅大士云。持律本爲制生心。我
今無心過戒律。首楞嚴云。持犯但束身。非
身何所束。如是之機。如是之教。豈須戒耶。已
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於初心凡夫及出假
菩薩。亦不壞於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
初心自行根劣故。須理事相資。以久行化他
圓滿故。須權實雙備。且如凡夫二乘菩薩諸
佛凡持戒者。莫不皆由一心所起。以凡夫全
不自知垢淨之戒因從自心生。罪福之戒果
當自心受。二乘雖知由心轉變。執有前塵。權
小菩薩雖不執前境實有。住無自性空都不
了外本無空皆自心變。諸大菩薩正了唯心。
空有雙泯。無明未盡。功徳未圓。理行猶虧。尚
居因位。諸佛則圓證眞唯識性。離念清淨。故
經云。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盡名破戒者。如
六行法云。次就戒明人心別有六不同。先明
麁凡依戒起罪。謂有愚人。身雖持戒不知看
心。復不護口。自謂己能。毀他破戒。由此惡説
壞人敬信。便成罪業當生惡道。次明凡夫。身
口持戒未學觀慧。唯成福行。次明二乘。出世
道戒。謂二乘人觀生空時。離凡我倒則成道
戒。次明大乘小菩薩。觀相空慧心淨明時。離
取相罪即名爲戒。次明大乘大菩薩戒。謂觀
唯心。本無外色。無色可破。相空亦無。離取相
過。故名爲戒。此則不同小菩薩戒雖離著有
仍著空相。此大菩薩知空亦空。無空可著。則
證大空。故智論云。破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
取相著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空亦復空。以
此文證著空是過。大根離之。故名爲戒。次明
佛戒。謂證唯心離念常淨。無明垢盡即成佛
戒。但佛心中具諸功徳。離過義邊。則名爲戒。
諸大菩薩雖具功徳。無明未盡。則不同佛。故
佛淨戒與因有異。如上所説六種持戒。雖即
優劣不同皆是一心所作。以凡小不了唯心。
證空取相。取相者。成罪福之垢。證空者。背
圓常之門。若入宗鏡之中自成戒徳。則不爲
空有諸縁所動。豈非第一耶。戒法既爾。萬行
例然。所以華嚴論云。夫小乘戒爲情有宗。爲
如來創爲凡夫造業處。言是應作是不應作。
説善不善。如此立教未爲實有。如此有教。且
約凡情虚妄之處。横繋諸惡。以教制之令生
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衆生有爲作業。虚
妄非實徳故生人天。無常虚妄非實未得法
身智身。非爲實有宗。且爲情有宗。於小乘中
爲軌持教也。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云。身
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衆七
遮和尚羯磨壇頭等。是梵行耶。如是諦觀求
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爲清淨梵行。如梵
行品説。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
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以持佛性戒
故。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眞法界。如是持戒
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
凡夫行。非賢聖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
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
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
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
故不同小乘有取捨故。然雖無取捨於理行
二門。亦不廢具修。如寒山子詩云。五嶽倶成
粉。須彌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心田。生
長菩提子。遍蓋天中天。爲報慕道者。愼勿遶
十纒。夫九結十纒性雖空寂。初心學者且須
離之。是以諸佛所説深經。先誡不可於新發
意菩薩前説。慮種子習重發起現行又觀淺
根浮信解不及如。淨名經云。佛説婬怒癡性
即是解脱。又云。不斷婬怒癡亦不與倶故云
得之者。隱傍之者現。若於婬怒癡。情生味著
得其事者。則道隱。若傍善觀之了其性者。則
道現。雖了而不著。故云亦不與倶。若非久行
根熟菩薩。方能理事無礙。如先徳偈云。久種
善根深。逢塵塵不侵。不是塵不侵。自是我無
 問。法身無像眞土如空。皆是一心無別
依正。云何教中廣談身土 答。只於自心性
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義名身。自心性義
名土。清涼疏問。法性身土爲別不別。別則不
名法性。性無二故。不別則無能依所依。答。經
論異説統收法身略有十種。一依佛地論。唯
以清淨法界而爲法身。亦以法性而爲其土。
性雖一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論云。在有
情數中名爲佛性。在非情數中名爲法性。假
説能所。而實無差。唯識論云。雖此身土體無
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謂法性屬佛爲法
性身。法性屬法爲法性土。性隨相異。故云爾
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識論云。此之身土倶非
色攝。雖不可説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
邊。譬如虚空遍一切處。故如虚空言通喩身
土。二或唯大智而爲法身。所證眞如爲法性
土。故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爲法身故。
若爾云何言身相如虚空。智體無礙同虚空
故。三亦智亦如而爲法身。梁攝論中。及金光
明經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
此則身含如智。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爲
法身。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隨爾依
於此義。諸契經中皆説如來身土無二。此則
依眞之言顯無能所。方曰依眞。成如空義。五
此上四句合爲一無礙法身。隨説皆得。土亦
如之。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説
逈然無寄。以爲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單就境
智以辯。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所行恒沙功
徳。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徳必證理
故。融攝無礙。即此所證眞如體大爲法性土。
依於此義。身土逈異。今言身相即諸功徳。言
如虚空即身之性。華嚴經云。解如來身非如
虚空。一切功徳無量妙法所圓滿故。八通收
報化色相功徳。無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攝論
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又法華經云。微妙
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然有三義。一相即如故
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並
是功徳法故名爲法身。其所依土。則通性相。
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見。衆生見燒淨
土不毀。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
依持。通有四句。一謂色身。依色相土。二色
身。依法性土。三法身。依法性土。四法身。依
色相土。此上猶通諸大乘教。九通攝三種世
間皆爲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並此
中智正覺攝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
身。于何不具。此唯華嚴。十上分權實。唯以第
九屬於此經。若據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
爲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又諸土無礙
通有十種。諸教説土。或謂但是無常。或云心
變。理事懸隔一多不融。故今要辯無礙。一理事
無礙。謂全同眞性而刹相宛然。經頌云。華藏
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故。二成壞
無礙故。謂成即壞壞即成等。三廣狹無礙。不
壞相而普周故。經頌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
量國土悉周遍等。四相入無礙。經頌云。以一
刹種入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亦是一多無
礙。五相即無礙。經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
六微細無礙。經頌云。清淨珠王布若雲。炳
然顯現諸佛影等。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
隱顯等殊見不同故。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
見一切刹。刹内塵中見刹亦然。重重無盡如
帝網故。九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
爲眷屬。經頌云。毘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刹海
皆清淨。種種刹即眷屬也。十三世無礙。一念
融故。如上無礙皆是一心。若有異法相參則
不能融攝。如大集經云。佛言。善男子。云何菩
薩自淨其國如諸佛土。若菩薩知一切法無
國無非國。至一切處。無至無不至。若菩薩見
法對六情。皆知是佛法。亦不見凡夫法佛法
有異。作是念。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至一
切處故。一切諸法及佛法。但假名字。亦非是
法。亦非非法。是故我等不應取著。以自土淨
故知諸佛國淨。此與法平等等。眼界是佛界。
耳鼻舌身意法界是佛界。我不應分別有尊
有卑。菩薩如是至一切法平等處。是爲菩薩
自淨其國如諸佛土。則知主伴依正不離五
蘊。五蘊性空即是平等。又見法從縁。則知國
由心現。國由心現故有而即空。空爲法性。萬
法由生。見法性原是眞智慧。所以諸佛他受
用土隨根不同。見有差別故。法華經云。我淨
土不毀。衆生見燒盡。昔人云。如人於餓鬼火
處見水。餓鬼於人水處見火。亦如羅刹宮殿
與人宮殿。同在一處。互不相見。他受用土亦
復如是。若自受用土。故是遍周。不即三界。不
離三界故。若法性土。即起滅常如。故知佛土
難思。不可作存滅染淨之見矣。又古徳釋有
三義。一自性身土既同所證。明是體同如一
室之空。二自受用如千燈光同遍室内。三他
受用及變化二土正證於前。亦相似名同而
隨機見異。如首楞嚴經云。循業發現者。隨衆
生業果皆能顯現。如釋迦出世。國土狹小海
水増盈。彌勒下生世界寛弘四大海減。菩薩
在會無諸丘坑。聲聞處中穢惡充滿。故知隨
諸一切有情而出應現。寛狹淨穢總是衆生
心量所成。佛果無作。裕公云。心則諸佛證之
以爲法身。境則諸佛證之以爲淨土。則二皆
所證。智爲能證。慈恩疏云。問。淨土以何爲
體。答。准攝論云。以唯識智爲體。爲佛及菩薩
唯識智爲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爲
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又云。
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
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
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云。青色青光黄色黄
光等是也。天台無量壽疏云。夫樂邦之與苦
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
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昇沈。行開
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喩於形端則影直。源濁
則流昏。乃至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爲宗實相爲體。記云。妙觀至道者。
業行雖多。以心觀爲要術。一念心起淨土宛
然。無作體如故言微行。一心三觀皆空假中。
能所雖分互照不思議。境要在心原。即觀功
也。横周豎窮平等無二。三觀因圓三徳果滿。
皆由心要義成。故言至道要術。肇法師云萬
事萬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又
云。佛土常淨。豈待變而後飾。蓋是變衆人之
所見耳。是以衆生見爲土石山河。皆是自業
之影起。菩薩純爲妙慧即是眞智之所爲離
凡聖心無眞俗境。如華嚴論云。此華嚴經明。
縁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縁不寂。無事不眞。
十方世界一眞性海大智圓周。爲國土境界
總爲性海。爲一眞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説
故。爲華嚴中純眞境界總爲智故。十住菩薩
以慧爲國。十行菩薩以智爲國。十迴向十地
以妙爲國。不説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
經爲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教故。是無情是有
情有生有滅故 問。一切身土八微所成。云
何唯心而無質礙 答執色極微有質礙性。是
小乘宗。非通大旨。人水鬼火豈在異方。毛海
芥山誰論巨細。一塵一識萬境萬心矣。若迷
心而觀色。則通塞宛然。若了色而明心。乃是
非絶矣。所以古徳云。若知色即空。觀色非耶。
若迷色不空。觀色是耶。若知空即色。觀空非
耶。若觀空異色。觀空是耶。此乃解惑異途自
分妍醜。何關色空二境。以辯邪正耶。若曉此
宗途。常色觀而恒正。若迷斯旨趣。雖空觀以
恒邪。且夫衆生不了二空。皆爲執心色實有。
觀心不妙照境無功。既不解即色明空。又不
能微細剖析。罔知麁細色聚。焉窮眞妄心原。
今對深淺之機。略標性相之義。令圓頓之根
不鑑。使中下之智無遺。如先徳云。如來出世
本爲度生。有情迷執根深。妄計實有我法。佛
即巧設方便。令除顛倒之心。於色聚中遣其
分析。顯彼二執我法皆空。觀心析時有如刀
用顯所析者。色雖無量不越兩般。一者倶礙。
二者所礙。倶礙色者。謂五根五境。能造四大。
此乃總體。於中別者。即青黄赤白此四是實。
長短方圓麁細高下。若正若不正。此十是假。
依實有故名爲形色。能礙於他亦被他礙。故
名倶礙。依此分析成極略色。極略色即法處
收。復有光影明暗煙雲塵霧逈色表色空一
顯色等。皆是假有。由被他礙不能礙他。名所
礙色。依此假想分析之時。名極逈色極逈色
即法處攝。三顯示行相及所依定者。謂瑜伽
師作觀行時。依四靜慮根本定心。與慧倶時。
託彼根境及與外色爲質。於自識上變影而
縁。於一色聚之中。初析爲二。觀此二分。色上
我法都無。了了分明不沈不掉。復恐二分色
裏我法猶存。更以慧心析爲四別。如是乃至
隣虚一相更不可析。名色後邊。若更析之便
爲非色。依斯假立極略極逈二種極微。推覓
我法實體都無。達遍計空悟依他假。便能引
起。二空無漏根本智生。即證二空。所顯眞理。
又佛國者。如今一國之内。皆天子所握領。無
不屬於國者。今亦爾。隨心一想一縁。有情無
情。若色若心。皆是實智所照之境。無不了其
性相。故名佛國。天台淨名疏云。隨成就衆生
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説法淨。隨説法淨則
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
切功徳淨。是故寶積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心性本淨猶如
虚空。即是性淨之境。境即國也。觀智覺悟。此
心名之爲佛。初觀名因觀成名果。若論自行。
即是心王無染。若論化他。即是心數解脱。智
慧數爲大臣。能排諸數上惑。以還心原清淨
土也。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又隨四教所明
四心。此四種心淨即四種佛國悉淨。此四種
心只是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
皆悉淨也。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心淨
則智行倶清。意虚則境界咸寂。凡曰垢淨。無
有不由心者。乃一淨一切淨矣。或見成住壞
空。皆是衆生善惡業現。如首楞嚴經云。思報
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
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
間獄。古釋云。思者意也。國土不壞。由心分別
見國土壞。由意思影像法塵生滅報處還然。
能受生滅之遷變。又生人見國土。死人則見
壞。皆由意生法生。心滅境滅。十四科淨土義
云。經有恒沙佛國者。皆是聖人接物之近迹
佛實無土。何以明之。夫未免形累者。故須託
土以自居。八住已上永脱色累。照體獨立神
無方所。用土何爲。而言有者。以衆生解微惑
重未堪眞化故。以人天福樂。引之令行戒善。
或以三乘四果。誘之勸修道品。然渉善之功
自然冥歸菩提。因起貪報之惑。故流轉生死。
實即土屬衆生。故無國而不穢。淨屬於佛。故
無國而不淨。故經云。我淨土不毀。此之謂矣。
問。所明淨土敬如高旨。但尋玄宗。不以事爲
淨。淨取無穢。此即行業不同報至不雜。是以
石沙之人不得同天踐七珍之土。今疑畜生
業與人異而同履石沙之地。以乖所立義耶。
答。畜生所以得與人同踐石沙者。良由一毫
微善同人倶免燒煮之痛。以善微故不及人
爲苦。然&T055114;與石沙爲善。輕重雖異而事實
相隣。所以猶與人同踐石沙之地。善勝事精。
而域絶故。石沙之人絶階於七珍之土也。問。
淨穢似無定質。如釋摩男捉瓦成金。餓鬼見
水成火。云何淨穢域絶耶。答。因縁之法誠有
此理。但經云。如釋摩男此莫不是示旨。欲明
法無定相以祛衆生封滯之甚耳。餓鬼惑故
見水爲火。不遂是火也。所以域絶者。石沙之
人。不得同生安養故也。釋云。淨取無穢者。不
以形爲淨。取無形爲淨。又云。七珍無石沙之
穢爲淨。不取七珍爲淨。若畜生與人善業相
隣。所以同履石沙。善勝事精者。人天業殊故。
人絶階七珍之土。畜生不及。人爲苦者。縁遭
鞭楚烹宰及自互相食噉等苦。人無此事故。
云不及人爲苦。鑪&T055114;者。輕趣與人同處故。經
云。諸小地獄在鐵圍山間。或海邊曠野等是
也。若阿鼻獄等即與人別居。天善爲勝。七珍
事精。所以與人限域隔絶。問中難釋摩男明
人中即受天報。何故云人絶階於七珍之土。
又擧餓鬼。欲明人不絶鬼限域。可即人報成
鬼報耶。答云示旨者。示現意也。意除封迷。常
之極。所云不遂是火者。餓鬼雖自業惑所迷
見水爲火。然水不從惑成火。遂者從也。因縁
之法誠有此理者。謂如來説法有二種門。一
謂因縁門。二謂因果門。因縁門者。即無定質。
因果門者。即有定義。又經明一切世間淨穢
國土。皆是菩薩行所成。衆生業共感若娑婆
縁熟即華藏是娑婆。若華藏縁熟即娑婆是
華藏。若無行無感世界不成。則離心之外更
無一法。如華藏世界海者。略有二因。一約衆
生如來藏識。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無住本。
是謂風輪。亦妄想風。於此海中有因果相恒
沙性徳。即是正因之華。世出世間未來果法。
皆悉含攝。故名爲藏。若以法性爲海。心即是
華。含藏亦爾。然此藏識相分之中。半爲外器。
不執受故。半爲内身。執爲自性生覺受故。如
來藏識何縁如此。法如是故。行業引故。二約
諸佛。謂以大願風持大悲海。生無邊行華含
藏二利。染淨果法重疊無礙。故所感刹相状
如之。所以重重無盡。皆是凡聖之心眞如性
故。上之大海既是藏識。今明心華之内攝諸
種子。一一種子不離藏識海。故有多香海。然
一一具於性徳故。皆有莊嚴故。又夫一切諸
法隨縁幻生。體用倶無隱顯互起。或多中現
一。一中現多。若不知起盡之根由。則任運但
隨境轉。或隨好境而忻集。或逐惡縁而怖生。
若能明了一切凡聖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
此一印衆怖潜消。所以持地經云。佛告阿逸
多菩薩。於一切法。於一切菩薩法。莫生恐怖。
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聲聞法。
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乃至於
靜於亂。亦莫恐怖。於假於實。亦莫恐怖。於信
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
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薩於一切法莫生
恐怖。阿逸多。我於往昔修如是等無異法
故。得成正覺。悉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之境界。
而於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證隨機演説。能
令聞法諸菩薩等。獲得光明陀羅尼印。得法
印故。永不退轉。釋曰。了一無畏法。能除五
怖畏。入此一心門。當生歡喜地。又云。心淨得
佛土功徳淨。故云欲得淨土果者。當淨其心。
擧果勸因。謂由心也。云何稱淨。若行者不得
心。處則心無起滅。無起滅故。是曰淨心。又大
品經云。空故。離故。不生故。寂滅故。名之爲
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明因則是心。此明
心外無境界隨心而生。心既清淨外報相亦
淨。淨穢從心自無體質。豈有相礙而異處。是
故行業不同各各異見。行業同故所以見不
異。如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淨穢之異皆由心
作。若無心分別垢淨何生。見垢實性即無淨
相。豈有二法相待而論差別乎。故華嚴經頌
云。佛刹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衆生心。如
是見有殊。所以對機立教。於分別門中論衆
生淨心。非唯一種不可雷同。古釋有四。一眞
實淨。謂無漏善心。二相似淨。謂有漏善心。三
究竟淨。謂佛世尊。四不究竟淨。謂十地已下
乃至凡夫。又四句料簡體相淨穢。一體淨相
穢。謂佛現穢土相。佛心清淨無漏故。經云。爲
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二體
穢相淨。如十地已還本識。及有漏六七識。并
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現淨土。是有漏故
名體穢。以依如來清淨佛土。自識變似淨土
相現。名相淨。三體相倶淨。如佛及十地已還
無漏心中所現淨土。四體相倶穢。如有漏心
所現穢土。若分別淨土淨心。更有多種。復有
究竟淨心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無漏淨
心。有有相淨心無相淨心。有伏現行淨心。斷
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他力淨心。諸佛隨機。
説無定法。若論大旨尚不得一淨。何況多門。
此乃一心眞如不守自性。隨縁對處有淺有
深。或垢或淨。不可滯理。妨事守一疑諸迷卷
舒之門。起通局之見。雖同一旨。約相差別不
無。雖云有異。順體一如不動。何者若言其一。
則安養寶方。娑婆丘隴。若言其異。十方佛國
一道清虚。若言其有。無邊淨刹猶若虚空。若
言其無。妙土交羅如天帝網。所以精超四句
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詮。理不可以一義
宣。故如上所説。身土唯心。但將世間所見所
聞之法驗之。自然可解。且如河嶽不靈爲人
所感。何者土木瓦石。豈有所知。皆精志在人。
從識所變。或非人所附。倶不出心。如皇唐
國史。徳宗皇帝貞元七年。驃國有使重譯來
朝。上乃親聘使者云。自秦漢已來。未曾通於
中國。上又問。何以知朕臨朝。對曰。我國三年
牛馬頭向東而臥。水無巨浪。海不揚波所以
知中夏有華風。乃陛下之聖徳。乃至珠還合
浦。劍去呉都。虎負子而過江。鳳呈祥而入境。
牛虎無計度分別珠劍本屬於無情。豈能感
徳知恩抱強負弱。全是人心之所變。眞唯識
義之所成。如篤善則天堂現前。習惡則火車
盈側。命富則珠珍溢藏。業貧則茆土攅身。但
以宗鏡照之。萬事難逃影響矣
宗鏡録卷第二十一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眞心無形妙體絶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
 答諸佛法身如眞金。相好似金莊嚴具。
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如
起信論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
云何能現種種諸色。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
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
性即心自性。説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
説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
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
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