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
識觀及正念。唯心當法相宗。若眞如實觀與
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約法性融通
門。皆歸一旨無復分別。今論正宗。取勝而言。
約法性宗説。若總包含如海納川。以本攝末。
豈唯性相。無有一法而遺所照
問。此宗鏡中如何信入 答。但不動一心不
住諸法。無能所之證。亡智解之心。則是無信
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雙寂。如大般
若經。文殊師利云。繋縁法界。一念法界。不動
法界。知眞法界不應動搖。謂若言我入法界
已動法界。能所兩亡入相斯寂。故不動法界
是入法界。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云何方便
而得證入無性觀者。菩薩先須當心觀照本
性靜寂。悟入滅盡定得心識性。證見清淨唯
清唯淨。證見聖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靜。悟達
本原返照見淨。唯照唯瑩。唯瑩唯淨。唯寂唯
聖。則是名爲菩薩得入無動涅槃無性觀。故
知若有能證則爲有人。若有所證則爲有法。
以唯一眞法界故則心外無法。不可以法界
更證法界。如無生義云。如經言。舍利弗讃比
丘言。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諸比丘言。大師世
尊猶尚不能消供養。何況我等。大師解言。此
是佛不住佛則無有佛亦無福田能消供養
者。此正是眞福田人。佛若住佛即是有佛。亦
是有福田能消供養者。此即非是眞福田也。
類此住神通智慧則有智慧。此則非眞智慧。
若無所住乃是眞有智慧。又思益經論釋云。
離於法界更無有人受供養者故。以彼法界
本來清淨故。是以此録削去浮華唯談眞實。
不依名字直顯心宗。如普賢觀經云。昔在靈
山演於一實之道。又究竟一乘寶性論偈云。
雖無善巧言。但有眞實義。彼法應受持。如取
金捨石。妙義如眞金。巧語如瓦石。依名不依
義。彼人無明盲。若親見性入宗鏡中。乃是自
信法門決定無惑。則日可使冷月可使熱。縱
千途異説終不能易。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
佛言。憍尸迦。如來弟子見諸世間。猶如幻化。
無有疑網。所以者何。彼信如來即自見法。是
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間人既自見
已。彼人終不更取他言。憍尸迦。如人裸露在
道而行。設有一人語衆人言。此人希有錦衣
覆身。憍尸迦。於意云何。彼雖有言。自餘衆人
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親見故。佛
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諸佛如來諸有弟子。自
見法故不取他言。其義亦爾。釋曰。若見自法
何法非自。或凡或聖。若是若非。凡有指陳。皆
不出自心之際。如是信者。方到法原。如入法
界體性經云。佛復告文殊師利。汝知實際乎。
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實際。佛言。文殊
師利。何謂實際。文殊師利言。世尊。有我所
際。彼即實際。所有凡夫際彼即實際。若業若
果報。一切諸法悉是實際。世尊。若如是信者。
即是實信。世尊。若顛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
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
説不可得也。是知若信唯心實義者。則不爲
言語所轉。聞深而不怖。聞淺而不疑。聞非深
非淺而不癡。如清涼演義云。聞深不怖者。即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聞説於空。謂同斷滅。故
令人怖。故大品云。既非先有後亦非無。自性
常空勿生驚怖。聞淺不疑者。淺謂渉事。方便
多門則令疑惑。今知隨宜。何所疑耶。聞非深
非淺。謂無所據。使身心湛然知非深爲妙有
非淺爲眞空。離身心相。方爲勇猛。可造斯境。
又此三句亦即三觀。初空次假後中道。三句
齊聞一念皆會。則三觀一心何疑不遣
宗鏡録卷第十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
廣闢賢愚之路。張八教網。遍摝人天之魚。何
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門。則
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心之
宗。是以病行憩聲聞於化城。兒行誘凡夫於
天界。兼但對帶。俯爲差別之機。開示悟入。唯
證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倶顯一
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眞法之味。所冀研心究
理。得正覺之原。如法華玄義云。一心五行即
是三諦三昧。聖行即眞諦三昧。梵行嬰兒行
病行即俗諦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圓
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
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
二十五無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
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又
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眞際。和光
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唖。
説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
悲應之。婆婆啝啝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
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状有所畏。有入假機
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
子床寶机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
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
駃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
不並不別。説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圓應衆機如阿脩羅琴。若漸引入圓。如
前所説。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説。入圓等證更
無差別。爲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
頓人見如此。説此一心法門横通竪徹。攝盡
恒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爲萬法之宗。遂稱無
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經疏云。
如王子飼虎尸毘貸鴿。皆捨父母遺體。非捨
己身。己身者。法性實相是也。釋論云。持戒爲
皮。禪定爲血。智慧爲骨。微妙善心爲髓。爲他
説戒。能遮罪修福無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
羅蜜者。是施己皮也。説諸禪定神通變化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者。是施己血也。説法皆悉
到於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應是
肉也。説甚深法相諸佛行處不一不二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將
此充足飢餓衆生。況餘飮食。餘飮食者。即是
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眞諦之髓耳。法華
經云。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義也。是
以能説此法門者。是徹佛眞心施於己髓矣。
又此一心宗若全揀門則心非一切神性獨
立。若全收門。一切即心妙體周遍。若非收非
揀則遮照兩亡。境智倶空。名義雙絶。可謂難
思妙術。點瓦礫以成金。無作神通。攪江河而
爲酪。轉變自在隱顯隨時。或卷或舒。能同能
別。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
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本
心。一一皆含眞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
祕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經云。文殊言。諸法
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華嚴經頌云。若於佛
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
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一切境界無
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蜜。二乘
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至入涅
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
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
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若波羅蜜。思
益經云。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
者。汝當爲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
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
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
於虚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虚空。此諸
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
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東西
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説虚空
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
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
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虚空。
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
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衆生邪見外道。徒
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暫出。
故密嚴經偈云。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知諸
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鑚酪者。嘗之
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楞伽經偈
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於妄想鏡中。愚
夫見有二。法集經云。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欲願見涅槃。應觀虚妄分別寂滅
之心。如是之處得於涅槃。是名勝妙法集。大
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云。爾時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告妙徳
等五百長者。我爲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
我今爲是啓問如來。云何爲心。云何爲地。乃
至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
勝祕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爲一切凡夫入如
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爲一切菩薩趣大菩
提眞實正路。此法名爲三世諸佛。自受法樂
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
藏。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
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眞實導師。此
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衆生願。此法
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徳本原。此法能
消一切衆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衆生
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衆生生死險難。此
法能息一切衆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
衆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衆生老病死
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縁種子。此法能與
生死長夜爲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衆而
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旍旗。此法
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即是最勝法
幢。此法即是撃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此法即是大師子王。此法即是大師子吼。此
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
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三界之中以
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觀者。究竟
沈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
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
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縁。三界唯心。心
名爲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
觀察。如説修行。自利教他。讃勵慶慰。如是之
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
尊。如佛所説。唯將心法爲三界主。心法本元
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
説爲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
住諸法之内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
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
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
縁。今者世尊。爲大衆説三界唯心。願佛哀愍
如實解説。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
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我説衆喩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
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水流。念念生
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刹那間
遍歴方所故。心如燈焔。衆和合而得生故。心
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塵
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
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
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
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
是所説。心心所法。無内無外。亦無中間。於諸
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
世。非有非無。心懷染著從妄縁現。縁無自性
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
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
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爲。無爲之
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説。非心法者
亦不可説。何以故。若無爲是心即名斷見。若
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
悟者。名見眞諦。悟眞諦者。名爲賢聖。一切聖
賢性本空寂。無爲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
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
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爲
法性平等故。如衆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
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
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虚。此無垢性。是第
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
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
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
心地觀法。大智度論。問云般若波羅蜜是菩
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説是種種
道。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
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
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虚空。故知越此弘修絶
進歩之地。離斯方便無成佛之期。乃至從初
得道畢至涅槃。於中能化所化。師弟始終本
末同時。機應一際倶不出自心矣。如台教云。
心王即如來。心數即弟子。但衆生刹那相續
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衆生。心王十數邪一切
法邪魔眷屬也。心王十數正則一切法正。今
時學道行人須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當内
起慧數思惟分別。因此發半滿智慧。自行化
他。即同舍利弗莊嚴雙樹也。如是一一約心
數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顯由心也。若能
諦觀心性。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來。
具足莊嚴娑羅雙樹也。若觀行心明者見心
王。即是法王。心數即大弟子。莊嚴雙樹之義。
猶如眼見。問。台宗觀心語密。疏豈盡心。還原
集云。法華經云。受持行誰經。稱揚何佛道。華
嚴經云。色經論受想行識經論。若隨自意語
亦得云。眼經論耳鼻舌身意貪嗔癡經論。所
以然者。經云知眼無生無自性。説空寂滅無
所有。六根同此經。經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
經論耳。空法即是耳。經論諸界亦爾。道理必
須實照。不可虚談爲自欺也。行住坐臥受持
陰界入。爲行誰經。於色上發智。即是受行色
經。乃至隨一切處。悟即是受持一切處經。是
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動故。即
是其義。若堅信深思則如法住經云。如法住
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稱揚何佛
道者。瓔珞經云。實智性爲法身若見實性即
是稱揚法身佛。聞身有實性。即於陰界入。得
空三昧六度七覺三賢十地妙覺等。以報前
功。即是稱揚報身佛。得前諸法應衆生身。即
是稱揚應身佛。此則於身内。一念見三佛。衆
生不觀察。雖近而不見。大集經云。無出之出。
是名佛出。無禪之禪。是名正禪。無脱之脱是
名正脱。魔逆經云。魔請文殊解縛。文殊云。無
人縛汝。汝自想爲縛也。魔即語云。我畢竟永
不解脱。經云。本自無縛其誰求解。若使法界
有繋縛者。我即解脱。此眞實不生不滅也。當
於心行中求。無智人中莫説此經。恐生邪見。
藥反成病。知離名爲法。覺法名爲佛。知離者。
色性離。受想行識亦自離。從一性空法而假
出三寶之名。黄蘗和尚云。爾若擬著一法。印
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來。印著空即空界
無想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
與虚空不一不異。虚空不空本印不有。見十
方虚空世界諸佛出世。如電一種。觀一切蠢
動。如響一種。千經萬論只説汝之一心。一切
法不生不滅。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滿菩
提。圓華開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滿結自心華。
世界縁興始於識浪。如昔有東國元曉法師
義相法師。二人同來唐國尋師。遇夜宿荒止
於塚内。其元曉法師因渇思漿。遂於坐側見
一泓水。掬飮甚美。及至來日觀見元是死屍
之汁。當時心惡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聞佛
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美惡在我實非
水乎。遂却返故園廣弘至教。故知無有不達
此者。頓息遊心。任負笈携嚢。廣歴三乘之學
肆。縱尋師訪友。遍參法界之禪扃。若欲絶學
栖神。究竟應須歸於宗鏡。如大涅槃經云。佛
言。云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衆生
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釋曰。大乘
者。所言大者。即衆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無
内。無一塵而能入。至大無外。無一法而不含。
所言乘者。以運載爲義。能運行人直至薩婆
若海。是知此海不遙心寶常現。則趙璧非貴
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滄波。卞和虚傳荊岫。若
入宗鏡。不動神情。刹那之間。其寶自現。何須
遍參法界廣歴叢林。當親悟時實非他得。如
寒山子詩云。昔年曾入大海中。爲探摩尼誓
懇求。直到龍宮深密藏。金關鎖斷鬼神愁。龍
王守護安身裏。寶劍星寒勿處搜。賈客却歸
門内去。明珠元在我心頭。杜順和尚偈云。遊
子謾波波。巡山禮土坡。文殊只者是。何處覓
彌陀。石鞏和尚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圓鏡。亦
有中人喚作性。分身百億我珠分。無始本淨
如今淨。日用眞珠是佛陀。何勞逐物浪波波。
隱顯即今無二相。對面看珠識得麼 問。一
切萬法皆唯識性者。云何有虚有實。立色立
空。眞俗二諦之門。性相雙通之道 答。森羅
影現。皆唯心之本宗。差別跡分。盡唯識之妙
性。唯識之性略有二種。一者虚妄。即遍計所
執。二者眞實。即圓成實。於前唯識性所遣清
淨。於後唯識性所證清淨。又有二種。一者世
俗。即依他起。二者勝義。即圓成實。於前所斷
清淨。於後所得清淨。又相即依他起。該有爲
之門。性即圓成實。通無漏之道。又色即依他
起之相。空即圓成實之性。斯則虚實眞俗性
相有空。徹本窮原皆唯識性矣。慈恩云。識性
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爲主。歸心泯
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眞。識簡
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是以佛心如海。無一流
而不入。佛心如鏡。無一像而不生。佛心如珠。
無一寶而不雨。佛心如地。無一種而不成。萬
像現於法身。諸義生於般若。則一文一字一
念一塵。皆入不二之法門。盡住不思議解脱
矣。如金剛三昧經云。若住大海則括衆流。住
於一味則攝諸味。無行經偈云。菩提非菩提。
佛陀非佛陀。若知是一相。是爲世間導。故知
能了此一際無相之宗。可爲明爲導爲師爲
匠。普救群迷。不憩化城。直至寶所。故經云。
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増減。現無
量神力。又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譬如有大
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
界中事一切皆盡。乃至此大經卷。雖復量等
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
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
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内於諸衆
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
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衆生。作是念
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衆生
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佛
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
一切衆生。具足在於衆生身中。但諸凡愚妄
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
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
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
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
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
與佛無異。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
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
切衆生。釋曰。大千經卷者。即如來智慧。在一
微塵中即是全在一衆生心中。一切微塵皆
亦如是。即一切法界衆生皆含佛智。以情塵
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抂蔽靈臺。如鬪沒
額珠醉迷衣寶。不因指示何以發明。故先徳
云。破塵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曉。是知水
未入海則不醎。薪未入火則不燒。境未歸心
則不等。但以宗鏡收之萬法皆同一照。是非
倶泯逆順同歸無一心而非佛心。無一事而
非佛事。未見刹那頃不是如來得菩提時。無
有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故先徳云心
非境外故無得。境非心外故無相。即心是境
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難入。如肇法師云。即事
無不異。即空無不一。極上窮下。齊以一觀。乃
應平等也。台教云。如地無差別草木若干。若
干無若干。無若干若干。又如約心論法。約法
論心。心有諸數。法無諸數。心不離法。法不離
心。無數而數。數而無數耳。所以起信論云。復
次眞如依言説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爲二。一
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
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徳故。所言空者。從
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
別之相。以無虚妄心念故。當知眞如自性。非
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倶
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
異倶相。乃至總説。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
分別皆不相應。故説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
空故。所言不空者。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
眞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
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眞如者。古
釋云。遣妄曰眞。顯理曰如。觀和尚拂此義云。
無法非眞。何有妄可遣耶。則眞非眞矣。無法
不如。何稱理可顯耶。故如非如矣。斯則無遣
無立。爲非安立之眞如矣。此釋甚妙。故信心
銘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
捨。今無遣無立道自玄會矣。豈有眞妄當情
乎。如百論序云。儻然靡據而事不失眞。蕭焉
無寄而理自玄會。反本之道著于茲矣。可謂
無心合道理事倶通。又眞如自相。唯離念境
界。則不可以有無思。故云非有相非無相非
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倶相。何者若有二
可得名倶。今有即無故。則有外無無可與有
倶。今無即有故。則無無外有可與無倶故。
亦有亦無相違不立。言不倶不立者。若定有
有無。遮彼有無有倶非句。今有即無何有非
無。今無即有何有非有。故雙非亦寂。故知言
亡四句無句可亡。了此無句即眞亡矣 問。
一心平等理絶偏圓云何教中又説諸法異
答。隨情説異。雖異而同。對執説同。雖同而
異。將同破異。將異破同。雖同雖異。非異非
同。如云捉子之矛刺子之楯。亦如騎賊馬逐
賊以聲止聲。所以云。朝四暮三。令衆狙而喜
悦。苦塗水洗養嬰兒以適時。皆是俯順機宜
善權方便。如莊子云。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
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曰。朝三
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
皆悦。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曰是也。注
云。夫四之與三。衆狙妄生喜怒。非之與是。世
人競起愛憎。聖人還以是非止世人之是非。
狙公又將四三以息衆狙之三四。達人於一。
豈一勞神明於其間哉。大涅槃經云。譬如女
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求覓良醫。
良醫既至。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
告女人。兒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方乃
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
言。我乳毒塗不可復觸。其兒渇乏欲得乳母。
聞毒氣便捨遠去。其藥消已母乃洗乳喚子
與之。是時小兒雖復渇乏。先聞毒氣。是故不
來。母復告言。爲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
消我已洗竟。汝便可來飮乳無苦。其兒聞已
漸漸還飮。經合譬意。譬無我等猶如毒塗。説
如來藏如喚子飮。或時説我。或説無我。皆爲
適機如彼塗洗。如義海云。謂塵事相是異。剋
體唯法是無異。只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
以不失體故。只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
以不壞縁方言理也。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
異法中能説諸法異。如森羅雖異不能自異。
虚妄雖同不能自同。以無體故。法法常生。以
無用故。塵塵恒寂。皆是世間分別衆生妄情。
於平等法中自生差別。向無二相處強立多
端。猶若畫師邈成高下之相状。或如金匠鍛
出大小之器形。萬法體常虚。但唯自心變。大
莊嚴論偈云。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凸。如是
虚分別。於無見能所。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
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眞分別
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
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云何不須怖畏。以
自心變故。如畫凹凸。由自手畫故
宗鏡録卷第十一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唯一心法。云何教中廣立名字
答。如來名號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説種種名。
解脱亦爾。多諸名字。故大般若經云。如一切
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
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
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設。所以者何。以一切法
與名倶自性空。大方等大集經云。爾時佛告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
有諸法。若無諸法云何説空。無名字法説爲
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名下之法亦復如
是。是以法從心生。名因法立。所生之心無處。
能生之法亦然。則心境皆空倶無處所。論云。
心能爲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
當知世出世名字。皆從心起。以心隨縁應物
立號。略有五義。而立假名。一從義故。二隨縁
故。三依俗故。四因時故。五約用故。云何從
義。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故知因
義立名。因名顯義。云何隨縁。涅槃經云。其味
眞正停留雪山。隨其流處得種種名。隨其流
處者。即是隨染淨之縁。得凡聖之號。云何依
俗。經云。一法有多名。實法中即無。不失法性
故。流布於世間。云何因時。涅槃經云。佛性因
時節有異。説淨不淨。何者。在垢染時稱衆生。
處清淨時名諸佛。云何約用。如因心立法隨
法得名。處聖稱眞。居凡號俗。似金作器隨器
得名。在指曰鐶。飾臂名釧。則一心不動。執別
號而萬法成差。眞金匪移。認異名而千器不
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盡金成。名相不能
干。是非焉能惑。又如圓器與方器名字不同。
若生金與熟金言説有異。推原究體萬法皆
空。但有意言名義差別。動即八識凝爲一心。
得旨忘縁觸途無寄。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善
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爲調伏諸衆生
故。譬如醫王所有醫方。悉爲療治一切病苦。
善男子。如來世尊。爲國土故。爲時節故。爲他
語故。爲人故。爲衆根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説。
於一名法説無量名。於一義中説無量名。於
無量義説無量名。云何一名説無量名。猶如
涅槃。亦名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
作。亦名無爲。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
脱。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
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
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
暗。亦名無礙。亦名無諍。亦名無濁。亦名廣
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
云何一義説無量名。猶如帝釋。亦名帝釋。亦
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蘭陀。亦名摩
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
名金剛。亦名寶頂。亦名寶幢。是名一義説無
量名。云何於無量義説無量名。如佛名爲如
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訶。義異名異。亦名三
藐三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
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
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
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亦名大龍王。
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
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脱。亦名大丈夫。亦名天
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
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
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
中説無量名。復有一義説無量名。所謂如陰。
亦名爲陰。亦名顛倒。亦名爲諦。亦名四念處。
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爲有。亦名爲
道。亦名爲時。亦名衆生。亦名爲世。亦名第一
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
惱。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縁。亦名聲聞辟支
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
未來。是名一義説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
爲衆生故。廣中説略。略中説廣。第一義諦説
爲世諦。説世諦法爲第一義諦。云何名爲廣
中説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説十二因縁。云何
名爲十二因縁。所謂因果。云何名爲略中説
廣。如告比丘。我今宣説苦集滅道。苦者所謂
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無
量解脱。道者所謂無量方便。云何名爲第一
義諦説爲世諦。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
死。云何名爲説世諦爲第一義諦。如告憍陳
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陳如。是故隨人隨意
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善男子。我若當於
如是等義作定説者。則不得稱我爲如來具
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當知香象所負非
驢所勝。一切衆生所行無量。是故如來種種
爲説無量之法。何以故。衆生多有諸煩惱故。
若使如來説於一行。不名如來具足成就。知
諸根力故知。法本無名因心建立。是以大聖
隨順世諦。曲徇機宜。廣略不同一多無定。將
有説攝歸無説。用有名引入無名。究竟咸令
到於本心寂滅之地。故經云。佛告舍利弗。汝
愼勿爲利根之人廣説法語。鈍根之人略説
法也。又名因體立體逐名生。體空而名無所
施。名虚而體無所起。名體互寂萬法無生。唯
一眞心更無所有。永嘉集云。是以體非名而
不辯。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假其名。語名必
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此但名。其無體耳。
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夫兎無角而施名。此則
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無體而施名。
則名無實名也。名無實名。則所名無所名。所
名既無。則能名不有也。何者設名本以名其
體。無體何以當其名。言體本以當其名。無名
何以當其體。當無當而非體。名無名而非
名。此則何獨體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然
而無體當名。由來若此。名之有當何所云爲。
夫體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體。名非自設。假
他體以施我名。若體之未形。則名何所名。若
名之未設。則體何所明。然而明體。雖假其名。
不爲不名而無體耳。設名要因其體。無體則
名之本無。如是則體不名生名生於體耳。今
之體在名前。名從體後辯者。此則設名以名
其體。故知體是名原矣。則名之所由縁起於
體。體之元緒何所因依。夫體不我形。假縁會
而成體。縁非我會。因會體而成縁。若體之未
形。則縁何所會。若縁之未會。則體何所形。體
形則縁會而形。縁會則體形而會。體形而會。
則明形無別會。形無別會則會本無也。縁會
而形。則明會無別形。會無別形即形本無也。
是以萬法從縁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
空。性之既空。雖縁會而非有。縁之既會。雖性
空而不無。是以縁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
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空則
縁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
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
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
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則
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
體既空言思自絶。可謂萬機泯跡獨朗眞心
 問。唯心妙旨一切無名者。若衆生之號
乃假施爲。諸佛之名。豈虚建立 答。因凡立
聖聖本無名。從俗顯眞眞元不立。並依世俗
文字對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無寄。若是上
機大士。胡假名相發揚。對境而念念知宗。遇
縁而心心契道。如大智度論云。如經説。師子
雷音佛國寶樹莊嚴。其樹常出無量法音。所
謂一切法畢竟空無生無滅等。其土人民生
便聞此法音。故不起惡心得無生法忍。當此
之時何處有三寶名字。但了無生之旨自然
一體。三寶常現世間。若取差別之名。即失眞
常之理。但了一切法無自性。則一切處佛出
世。無一法而非宗。如先徳云。佛出世者。今如
來出現。全以塵無性。法界縁起菩提涅槃。以
爲如來身也。此身通三世間。是故於一切國
土。一切衆生。一切事物。一切縁起。一切業
報。一切塵毛等。各各顯現菩提涅槃等爲佛
出世也。若一處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現。何
以故。由不了處仍是無明。是故不成佛不出
現也。是以諸佛出世知機知時。俯爲下根示
生減劫。空拳誘引黄葉提撕若上上機人則
諸佛不出不沒。故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華嚴經頌云。如心諸佛爾。如佛衆生然。心佛
與衆生。是三無差別。只是一法名別理同。何
者覺此無依無住絶待不思議心不動時。入
十信之初號不動智佛。不覺此絶待眞心不
守自性隨縁差別時名法身。流轉五道。號曰
衆生。但有迷悟之名。不離一心之體。更有何
法而作凡聖名字爲差別乎。如文殊般若經
云。佛言。佛法無上耶。文殊答。無有一法如微
塵許名爲無上。又經云。如世尊説此法時。無
有菩薩得是三昧諸陀羅尼門。亦復無彼諸
佛所説語言句義。乃至不説一文字句。無人
聽聞。無人得解。無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實言
者。於後末世五百歳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
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眞實語 問。既萬機
泯跡獨朗眞心者。云何教中説此是凡夫法
此是聖人法 答。以一切法縁生無性故。不
得凡夫法。不得聖人法。以無性縁生故。若眞
若俗不相混濫。如云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
即一切因果歴然。雖即歴然不失無性之理。
雖即無性不壞縁生之道。然又雖但了一心。
而於諸法一一了知分明無惑。如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無種種性。無無量性。無可算數性。無可稱量
性。無色無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決定了
知。此是諸佛法。此是若薩法。此是獨覺法。
此是聲聞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
善法。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是過失
法。此是無過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
乃至此是有爲法。此是無爲法。是爲第七如
實住 問。一心之法云何盡能周遍含容出
生圓具一切法耶 答。夫心者。神妙無方至
理玄邈。三際求而罔得。二諦推而莫知。無像
無名。不可以測其深廣。無依無住。不可以察
其指蹤。細入無間之中。不可以言其小大包
乾象之外。不可以語其深。至道虚玄。孰能令
有。幽靈不墜。孰能令無。迹分法界而非多。性
合眞空而非。體凝一道而非靜。用周萬物
而匪勞。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状如芥粟有大
功能。淨妙五欲七寶琳瑯。非内畜非外入。不
謀前後不擇多少。不作麁妙稱意豐儉。降雨
瀼瀼不添不盡。利濟無窮。蓋是色法。尚能如
是。豈況心神靈妙寧不具一切法耶。故經云。
佛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
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
密意説言。唯有一乘。乃至譬如虚空遍一切
處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業。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皆同一味。不障一切聲
聞縁覺及諸大士所修事業。寒山子詩云。余
家住此號寒山。山巖栖息離煩喧。泯時萬像
無痕跡。舒即周流遍大千。光影騰輝照心地。
無有一法當現前。方知摩尼一顆寶。妙用無
窮處處圓。還原觀云。定光顯現無念觀者。謂
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
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
現奇功心無念慮。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
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
明顯現廓徹虚空。不爲二乘外道塵霧煙雲
之所障蔽。清涼疏云。猶一日宮千光並照。隨
擧一法有無量門。然有二義。一約相類。如一
無常門。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得失成壞。三
災四相。外器内身。刹那一期。生滅轉變。染淨
隱顯。皆無常門。餘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盡
也。謂法性寂寥雖無諸相。無相之相不礙繁
興。是以依體普現。若月入百川。尋影之月月
體不分。即體之用。用彌法界。體用交徹。故不
思議。輔行記。問云。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
但觀於心何須觀具。答。一家觀門永異諸説
該攝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者。
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雖具。若
不觀之。但言觀心則不稱理。小乘奚嘗不觀
心耶。但迷一心具諸法耳。問。若不觀具爲屬
何教。答。別教教道從初心來。但云次第生於
十界。斷亦次第故不觀具。或禀通教即空但
理或禀三藏寂滅眞空。如此等人何須觀具。
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觀有巧拙。即離不
同。是故此兩教不須觀具。尚不識具。況識空
中。若不爾者。何名發心畢竟二不別。成正覺
已何能現於十界身土。又復學者。縱知内心
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爾。苟順凡情生内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
性。心佛衆生三無差別。能知此者。依俙識心。
華嚴論云。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
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諸佛故。
以智等衆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
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爲智過虚空量故。
如世虚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虚空。一念
而能分別過虚空等法門。是故經頌言。一切
虚空猶可量。諸佛説法不可説。又頌云。普光
明智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所以無量義
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無
量義。所謂一心。一一法皆生無量義者。以心
遍一切法一一法無非心故。以略代總。故知
略心能含萬法歴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
法。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爲觀。觀慧彌成如海
呑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達故爲遍爲小。以
不能諦觀故住有住空。是以聲聞覩斯大事。
自鄙無堪。或號泣而聲振大千。或云同共一
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薩聞茲妙旨懺悔前
非。或云從無量劫來爲無我之所漂流。或言
我等歸前盡是邪見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
達自心廣大圓融能包能遍故。何以能包能
遍。以無相故。如太虚無相不拒諸相發揮。能
含十方淨穢國土。所以昔人云。夫萬化非無
宗。而宗之者無相。虚相非無契。而契之者無
心。内外並冥縁智倶寂。是故若能如是體道
千萬相應。可謂正法中人眞佛弟子。若違斯
旨妄起有心。悉墮邪修不入宗鏡。如古徳謌
云。只爲無心學無學。亦復正修於不修。若人
不知如此處。不得稱名爲比丘。洞山和尚云。
吾家本住在何方。鳥道無人到處郷。君若出
家爲釋子。能行此路萬相當。所以初祖大師
云。若一切作處即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
見相時則一切處見鬼。何者若作時無作者
無作法。即人法倶空。覺此成佛。若迷無作法
則幻相現前。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
熱病所見。豈非鬼耶。所以古徳云。萬法浩然
宗一無相。又云。念滿一萬八千遍。遍遍入於
無相定。亦云。無相道場無相法門等。是以若
於宗鏡發眞最省心力。華嚴經云。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古徳云。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即斯
意矣。又此一心皆因理事無礙。得有如是周
遍含容。如理事無礙觀云。但理事鎔融存亡
逆順通有十門。一理遍於事門。謂能遍之理
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
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眞理不可分故。
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眞理無不圓足。二
事遍於理門。謂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
理。要無分限。此有分限之事於無分限之理
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是
故一塵不壞而遍法界也。如一塵一切法亦
然。思之。又一理性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
全體在於一内。二不唯分故。常在一中全在
一切處。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恒在他方。
二不唯無分故。遍一切處而不移本位。又一
由理性不唯無分故。不在一事外。二不唯分
故。不在一事内。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處
而無在。二不唯無分故。常在他處而無在。是
故無在無不在。而在此在彼。無障礙也。此全
遍門。超情離見。非世喩能況。如全一大海在
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於大海。而波
非大。同時全遍於諸波。而海非異。倶時各匝
於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時。不妨
擧體全遍諸波。一波全匝大海時。諸波亦各
全匝互不相礙。思之。釋曰。以海爲眞理。以波
爲事。況理事相遍而非一異。則海處波而不
小。同濕性而廣狹無差。波匝海而非大不壞
相而一多全匝。問理。既全遍一塵。何故非小。
既不同塵而小。何得説爲全體遍一塵。一塵
全匝於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廣大。何
得全遍於理性。既成矛盾義甚相違。答。理事
相望各非一異。故全收而不壞本。先理望事
有其四句。一眞理與事非異故。眞理全體在
事中。二眞理與事非一故。眞理體性恒無邊
際。三以非一即非異故。無邊理性全在一塵。
四以非異即非一故。一塵理性無有分限。次
事望理亦有四句。一事法與理非異故。全匝
於理性。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三
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於無邊理性。四
以非異即非一故。一塵匝無邊理性而塵不
大。思之。問。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
爲有理性。爲無理性。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
遍一塵。若塵外無理。則非全遍一切事。義甚
相違。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得全在
内而全在外無障無礙。各有四句。先就理四
句。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
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則在内。二全體在一塵
中時。不礙全體在餘事處。是故在内則在外。
三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時。是故亦在内
亦在外。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
非外。前三句明與一切法非異。此之一句明與
一切法非一。良爲非一非異故内外無礙。次
就事四句。一一塵全匝於理時。不礙一切事法
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法各匝理
性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在外則在内。三
以諸法同時各匝故。是故全内亦全外無有
障礙。四以諸事法各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内
非外。思之。釋曰。以理在一爲内在多爲外。事
亦以一爲内以多爲外。何故如是。一多内外相
遍相在而無障礙。唯是一心圓融故。寄理事
以彰之。以體寂邊。目之爲理。以用動邊。目之
爲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倶
心。所以一切無礙。如上無邊分限差別之事。
唯以一理性鎔融。自然大小相含一多即入。
如金鑄十法界像。若消鎔則無異相 如和融
但是一金。以理性爲洪爐。鎔萬事爲大冶。則
銷和萬法同會一眞。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
別體要因眞理而得成立。以諸縁起皆無自
性故。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波要因於水能
成立故。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虚而理
實。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猶如波
相虚令水體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思之。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攬理成。遂令事相皆
盡唯一眞理平等顯現。以離眞理外無片事
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於已
壞波令盡。六事能隱理門。謂眞理隨縁成諸
事法。然此事法既匝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
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經云。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故令衆生現時法身不現也。七眞
理即事門。謂凡是眞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
我理故。事必依理。以理虚無體故。是故此理
擧體皆事。方爲眞理。如水即波動而非濕。八
事法即理門。謂縁起事法必無自性。擧體即
眞故。説衆生即如不待滅也。如波動相擧體
即水無異也。九眞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
非是事。以眞妄異故。實非虚故。所依非能依
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十事法非
理門。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異故。能依
非所依故。是故擧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
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濕故。華嚴經云。
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爲一。又云。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釋曰。理事逆順自在者。事理相
望各有四義。四義中皆二義逆二義順。謂依
理成事眞理即事順也。以理奪事眞理非事
逆也。事能顯理事法即理順也。事能隱理事
法非理逆也。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故云自在。
成不礙壞。壞不礙成。顯不礙隱。隱不礙顯。故
云無礙。正成時即壞等。故云同時。五對皆無
前却。故云頓起。又上四對何以約理望事。但
云成等不云顯等。約事望理但云顯等不云
成等。深有所以。何者事從理生。可許云成。理
非新有。但可言顯。事成必滅。故得云壞。眞理
常住。故但云隱。其即之與一離之與異大旨
則同。細明亦異。理無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
萬差。故言。與理冥一理絶諸相。故云離事事
有差異。故云異理。上約義別有此不同。若統
收者應成五對無礙之義。一相遍對。二相成
對。三相害對。四即相對。五不即對。五中前四
明事理不離。後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對之中
共有三義。成顯一對是事理相作義奪隱及
不即二對是事理。相違義。相遍及相即二對。
是事理不相礙義。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
相即。由相即故相遍。由有第三相違故有第
五不即。又若無不即無可相遍。故説眞空妙
有。各有四義。約理望事即眞空四義。一廢己
成他義。即依理成事門。二泯他顯己義。即眞
理奪事門。三自他倶存義。即眞理非事門。四
自他倶泯義。即眞理即事門。由其即故而互
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事門。以自存故。擧體
成他故遍他也。後約事望理。即妙有四義。一
顯他自盡。即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
事能隱理門。三自他倶存義。即事法非理門。
四自他倶泯義。即事法即理門。又初及三即
事遍於理門。以自存故而能顯他故遍他也。
故説約空有存亡無礙。眞空隱顯自在理事。
鎔融者。鎔冶也。謂初銷義。融和也。謂終成
義。以理鎔事。事與理融觀之於心即名此觀。
觀事當俗。觀理當眞。今觀理事無礙。中道第
一義觀。自然悲智相導成無住行。又理事十
門總分五對。一理事相遍。二理事相成。三理
事相害。四理事相即。五理事相。非理即性空
眞理一相無相。事即染淨心境互爲縁起。起
滅時分此彼相貌。不可具陳。相遍二門是全
遍全同。理不可分故。華嚴經頌云。法性遍在
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三句即全遍。末句即不可
分。相成二門依理。成事則如因水成波。似依
空立色。眞如不守自性。能隨萬縁。事能顯理。
則如影像表鏡明。識智表本性。華嚴經頌云。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諸法。即見
盧舍那。相害二門。以理奪事。如水奪波。事能
隱理。似煙欝火。相即二門眞理。即事如水不
離氷。若但是空出於事外。則不即事今即法。
爲無我理。離事何有理耶。事法即理則縁起
無性。一切衆生亦如也。相非二門能所有異
眞妄不同。則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相即
則非二。相非則非一。非一故不壞俗諦。非二
故不隱眞諦。此眞諦性空之理空而不空。斯
俗諦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礙
空。不空之空。空不絶有。彼此無寄遞互相成。
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 法
是無。即沈斷。倶成見網。不入圓宗。如上圓融
約理事無礙訖
宗鏡録卷第十二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