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或離此
別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縁木求魚。徒歴
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
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
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
果先成。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
登彌勒毘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
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
受如來之記名。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
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
仗此證眞。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
不現。無一色非三摩鉢地。無一聲非陀羅尼
門。甞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
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烟島雲林。咸提妙旨。歩
歩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蔔之香。掬滄海而
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
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倶還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檝以之安流。妙
峯以之高出。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
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擧一心
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
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録。分爲百卷。大
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
疑情。後引眞詮。成其圓信。以茲妙善。普施含
靈。同報
佛恩其傳斯旨耳





宗鏡録卷第一
 標宗章第一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
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禀後學有歸。是以先
列標宗章。爲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
疑情得啓。因答而妙解潜生。謂此圓宗難信
難解。是第一之説。備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
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
獲兎忘罤。自合天眞之道。次立問答章。但以
時當末代罕遇大機。觀淺心浮根微智劣。雖
知宗旨的有所歸。問答決疑漸消惑障。欲堅
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
之大道。遍採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眞心。
後陳引證章。以此三章通爲一觀搜羅該括
備盡於茲矣。問。先徳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
龜上覓毛兎邊求角。楞伽經偈云。一切法不
生。不應立是宗。何故標此章名。答。斯言遣
滯。若無宗之宗則宗説兼暢。古佛皆垂方便
門。禪宗亦開一線道。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
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絶後陳。然機前無教。教
後無實。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
二頭。所以大智度論云。以佛眼觀一切十方
國土中一切物。尚不見無。何況有法。畢竟空
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況凡夫顛倒有法。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
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爲宗。是故西
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此
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已上約
祖佛所立宗旨。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杜順
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
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
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
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
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増。處凡身
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
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
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衆生自心之體。靈知
不昧寂照無遺。非但華嚴之宗。亦是一切教
體。佛地論立一清淨法界體。論云。清淨法界
者。一切如來眞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
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徳。無
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
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
證。二空無我所顯。眞如爲其自性。諸聖分證。
諸佛圓證。此清淨法界即眞如妙心。爲諸佛
果海之源。作群生實際之地。此皆是立宗之
異名。非別有體。或言宗者尊也。以心爲宗。故
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言體者性也。以心
爲體。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
心爲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覺聖
智普光明智等。若約義用而分。則體宗用別
者會歸平等。則一道無差。所以華嚴記問
云。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者。結成入
普。所以此會説等妙二覺。二覺全同普光明
智。即是會歸之義。問。等覺同妙覺於理可然。
妙覺之外何有如來普光明智爲所同耶。答。
説等覺説妙覺。即是約位。普光明智不屬因
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絶因果。故楞
伽經。妙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猶佛
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
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
果。普光明智亦復如是。體絶因果。爲因果依。
果方究竟。故云。如來普光明智。或稱爲本者。
以心爲本。故涅槃疏云。涅槃宗本者。諸行皆
以大涅槃心爲本。本立道生。如無綱目不立
無皮毛靡附。心爲本故其宗得立
問。若欲明宗只合純提祖意。何用兼引諸佛
菩薩言教以爲指南。故宗門中云。借蝦爲眼
無自己分。只成文字聖人不入祖位
答。從上非是一向不許看教。恐慮不詳佛語
隨文生解失於佛意。以負初心。或若因詮得
旨不作心境對治。直了佛心又有何過。只如
藥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時有
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和尚爲什麼
自看。師云。只爲遮眼。問。學人還看得不。師
云。汝若看牛皮也須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師。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訶迦葉爲初祖。
次第相傳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
本師之語訓示弟子。令因言薦道見法知宗
不外馳求。親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誰論頓
漸之門。見性現證圓通。豈標前後之位。若如
是者。何有相違。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
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
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淨禪師等。並博通
經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
自胸臆妄有指陳。是以綿歴歳華眞風不墜。
以聖言爲定量。邪僞難移。用至教爲指南。依
憑有據。故圭峯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是釋
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
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
弘佛經。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及
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十萬偈。觀
風化物無定事儀。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
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
設證聖果亦非究竟。今且録一二以證斯文。
洪州馬祖大師云。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
唯傳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經印衆生心。恐
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經云。佛語心爲宗。無
門爲法門。何故佛語心爲宗。佛語心者即心
即佛。今語即是心語。故云。佛語心爲宗無門
爲法門者。達本性空更無一法。性自是門。性
無有相亦無有門。故云。無門爲法門。亦名空
門。亦名色門。何以故。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
色。無形相故謂之空。知見無盡故謂之色。故
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隨生諸法處。
復有無量三昧門。遠離内外知見情執。亦名
總持門。亦名施門。謂不念内外善惡諸法。乃
至皆是諸波羅蜜門。色身佛是實相佛家用。
經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名法
性家焔。亦法性功勳。菩薩行般若時火燒三
界内外諸物盡。於中不損一草葉。爲諸法如
相故。故經云。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今知自性
是佛。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更無一法可得。
乃至眞如不屬一切名。亦無無名。故經云。智
不得有無内外無求。任其本性。亦無任性之
心。經云。種種意生身。我説爲心量。即無心之
心無量之量。無名爲眞名。無求是眞求。經云。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
心。不取善不作惡。淨穢兩邊倶不依法。無自
性。三界唯心。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
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經云。見色即是見心。南
陽忠國師云。禪宗法者。應依佛語一乘了義。
契取本原心地。轉相傳授與佛道同。不得依
於妄情及不了義教横作見解。疑誤後學倶無
利益。縱依師匠領受宗旨。若與了義教相應
即可依行。若不了義教互不相許。譬如師子身
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而能破滅
佛法矣。時有禪客問曰。阿那箇是佛心。師曰。
牆壁瓦礫無情之物。並是佛心。禪客曰。與經
大相違也。經云。離牆壁瓦礫無情之物名爲
佛性。今云。一切無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審心
之與性爲別不別。師曰。迷人即別悟人不別。
禪客曰。與經又相違也。經云。善男子。心非佛
性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未審此意
如何。師曰。汝自依語不依義。譬如寒月結水
爲氷及至暖時釋氷成水。衆生迷時結性成
心。悟時釋心成性。汝定執無情之物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故華嚴經云。應觀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今且問汝無情之物爲在三界
内爲在三界外。爲復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應言無
性。汝自違經我不違也。鵝湖大義禪師。因詔
入内。遂問京城諸大師。大徳汝等以何爲道。
或有對云。知見爲道。師云。維摩經云。法離見
聞覺知。云何以知見爲道。又有對云。無分別
爲道。師云。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
而不動。云何以無分別爲道。又皇帝問。如何
是佛性。答不離陛下所問。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執入道。以無方之辯。祛必定之執。運無
得之智。屈有量之心。思空山本淨禪師語京
城諸大徳云。汝莫執心。此心皆因前塵而有。
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執實有者。則失本原。
常無自性。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
塵縁影爲自心相。楞伽經云。不了心及縁則
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維摩經
云。法非見聞覺知。且引三經證斯眞實。五祖
下莊嚴大師一生示徒。唯擧維摩經寶積長
者讃佛頌末四句云。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
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
所依。學人問云。此是佛語。欲得和尚自語。師
云。佛語即我語。我語即佛語。是故初祖西來。
創行禪道。欲傳心印。須假佛經。以楞伽爲證
明。知教門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謗内學禀承。
祖胤大興玄風廣被。是以初心始學之者。未
自省發已前。若非聖教正宗。憑何修行進道。
設不自生妄見。亦乃盡値邪師。故云。我眼本
正。因師故邪。西天九十六種執見之徒。皆是
斯類。故知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如
上略引二三。皆是大善知識。物外宗師。禪苑
麟龍。祖門龜鏡。示一教而風行電卷。垂一語
而山崩海枯。帝王親師朝野歸命。叢林取則
後學禀承。終不率自胸襟違於佛語。凡有釋
疑去僞顯性明宗。無不一一廣引經文備彰佛
意。所以永傳後嗣不墜家風。若不然者。又焉
得至今紹繼昌盛。法力如是證驗非虚。又若
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
言使冥合眞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
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
前。天眞之道不昧。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
之力。初心安可暫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
揚纂集。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
駃馬見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
&T016254;出。擧意便知有。如今宗鏡尚不待擧意。
便自知有。故首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如先徳頌云。便是猶
倍句。動目即差違。若問曹谿旨。不更待揚眉。
今爲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宗鏡。助顯眞
心。雖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被群機。
但任當人各資己利。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
含。五嶽自高。不礙太陽普照。根機莫等樂欲
匪同。於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眞見時無別。如
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爲羅。理國者
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爲國。如内徳論云。夫
一水無以和羹。一木無以構室。一衣不稱衆
體。一藥不療殊疾。一彩無以爲文繍。一聲無
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衆善。一戒無以防多
失。何得怪漸頓之異令法門之專一。故云。如
爲一人衆多亦然。如爲衆多一人亦然。豈同
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
虚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
諸身頓現。須以六相義該攝斷常之見方消。
用十玄門融通去取之情始絶。又若實得一聞
千悟獲大總持。即胡假言詮無勞解釋。船筏
爲渡迷津之者。導師因引失路之人。凡關一
切言詮。於圓宗所示。皆爲未了文字性離即
是解脱。迷一切諸法眞實之性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眞實。
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
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融通色空
倶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
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
是識心横生分別。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權門。
廣備教乘方便逗會。纔得見性當下無心。乃
藥病倶消。教觀咸息。如楞伽經偈云。諸天及
梵乘。聲聞縁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説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
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説爲一乘。引導衆生
故。分別説諸乘。故先徳云。一&MT03098;在目千華亂
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瞖除華盡妄滅證眞。
病差藥除氷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
理一言轉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
心明本來是佛
問。如上所標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廣開
釋。答。上根利智宿習生知。纔看題目宗之一
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斷纖疑頓明大旨。則
一言無不略盡。攝之無有遺餘。若直覽至一
百卷終。乃至恒沙義趣。龍宮寶藏鷲嶺金文。
則殊説更無異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後
廣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際。終無異旨
有隔前宗。都謂迷情妄興取捨。唯見紙墨文
字嫌卷軸多。但執寂默無言欣爲省要。皆是
迷心徇境背覺合塵。不窮動靜之本原。靡達
一多之起處。偏生局見唯懼多聞。如小乘之
怖法空。似波旬之難衆善。以不達諸法眞實
性故隨諸相轉墮落有無。如大涅槃經云。若
人聞説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
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説相。如是義
者。名無相相。釋曰。若云即文字無相是常見。
若云離文字無相是斷見。又若執有相相亦
是常見。若執無相相亦是斷見。但亡即離斷
常四句百非一切諸見。其旨自現。當親現入
宗鏡之時。何文言識智之能詮述乎。所以先
徳云。若覓經了性眞如無可聽。若覓法鷄足
山間問迦葉。大士持衣在此山。無情不用求
專甲。斯則豈可運見聞覺知之心。作文字句
義之解。若明宗達性之者。雖廣披尋。尚不見
一字之相。終不作言詮之解。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紙墨之見耳。故信心銘云。六塵不惡。還
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如斯達者。則六
塵皆是眞宗。萬法無非妙理。何局於管見而
迷於大旨耶。豈知諸佛廣大境界菩薩作用
之門。所以大海龍王置十千之問。釋迦文佛
開八萬勞生之門。普慧菩薩申二百之疑。普
賢大士答二千樂説之辯。如華嚴經普眼法
門。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寫於此
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
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又如大
涅槃經中。佛言。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爲諸衆生所宣説者。如手中葉。
只如已所説法教溢龍宮。龍樹菩薩暫看有
一百洛叉。出在人間。於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來東土。故不足言。豈況未所説法耶。斯乃
無盡妙旨非淺智所知。性起法門何劣解能
覽。燕雀焉測鴻鵠之志。井蛙寧識滄海之淵。
如師子大哮吼狸不能爲。如香象所負擔驢
不能勝。如毘沙門寶貧不能等。如金翅鳥飛
烏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見。但逐物而意移。或
説有而不渉空。或言空而不該有。或談略爲
多外之一。或立廣爲一外之多。或離默而執
言。或離言而求默。或據事外之理。或著理外
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圓宗。演廣非多。此是
一中之多。標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談空不
斷。斯乃即有之空。論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説亦得。此即默中説。或無説亦得。此即
説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顯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
無二如眞性常融會。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
理之事一一無礙。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
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隱眞諦故。以全理
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壞俗諦故。斯則存
泯一際隱顯同時。如闡普眼之法門。皆是理
中之義。似舒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文。故
經云。一法能生無量義。非聲聞縁覺之所知。
不同但空孤調之詮偏枯決定之見。今此無
盡妙旨標一法而眷屬隨生。圓滿性宗擧一
門。而諸門普會。非純非雜不一不多。如五味
和其羹。雜綵成其繍。衆寶成其藏。百藥成其
丸。邊表融通義味周足。搜微抉妙盡宗鏡中。
依正混融因果無礙。人法無二初後同時。凡
擧一門。皆能圓攝無盡法界。非内非外不一
不多。舒之則渉入重重。卷之則眞門寂寂。如
華嚴經中。師子座中莊嚴具内。各出一佛世
界塵數菩薩身雲。此是依正人法無礙。又如
佛眉間出勝音等佛世界塵數菩薩 此是因
果初後無礙。乃至刹土微塵。各各具無邊智
徳。毛孔身分。一一攝廣大法門。何故如是奇
異難思。乃一心融即故爾。以要言之。但一切
無邊差別佛事。皆不離無相眞心而有。如華
嚴經頌云。佛住甚深眞法性。寂滅無相同虚
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
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
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又攝大乘論頌云。即
諸三摩地。大師説爲心。由心彩畫故。如所作
事業。故知。凡聖所作眞俗縁生。此一念之心
刹那起時。即具三性三無性六義。謂一念之
心。是縁起法。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是遍計
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即依三性説三無
性。故六義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義。即
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眞俗萬法不出三性三無
性故。法性論云。凡在起滅。皆非性也。起無
起性故。雖起而不常。滅無滅性。雖滅而不斷。
如其有性。則陷於四見之網。又云。尋相以推
性。見諸法之無性。尋性以求相。見諸法之無
相。是以性相互推悉皆無性。是以若執有性
墮四見之邪林。若了性空歸一心之正道。故
華嚴經云。自深入無自性眞實法。亦令他入
無自性眞實法心得安隱。以茲妙達。方入此
宗。則物物冥眞言言契旨。若未親省不發圓
機。言之則乖宗。默之又致失。豈可以四句而
取六情所知歟。但祖教並施定慧雙照。自利
利他則無過矣。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
自障心絶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還得
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不。還逢縁對
境見色聞聲擧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
道相應不。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
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不。還因差別問難
種種徴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不。還於一切
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爲
障礙未曾一刹那中暫令間斷不。還於一切
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爲間隔盡識得破
不。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内。一一得見微細
體性根原起處不爲生死根塵之所惑亂不。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喫飯
執作施爲之時一一辯得眞實不。還聞説有
佛無佛有衆生無衆生。或讃或毀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動不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
倶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
出世得不疑不。若實未得如是功。不可起過
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
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絶學無疑
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禪
觀相應。或爲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
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
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
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倶來。
又如以師子筋爲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
悉皆斷壞。此宗鏡力亦復如是。擧之而萬類
沈光。顯之而諸門泯跡。以此一則則破千途。
何須苦渉關津別生岐路。所以志公歌云。六
賊和光同塵。無力大難推托。内發解空無
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覽得旨之時。可驗
斯文究竟眞實
宗鏡録卷第一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境寂衆生界空。有何因縁而興教迹。
答。一實諦中雖無起盡。方便門内有大因縁。
故法華經偈云。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縁起。以
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縁。隨縁
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縁無量。古徳略標
有其十種。一由法爾故。二願力故。三機感故。
四爲本故。五顯徳故。六現位故。七開發故。八
見聞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諸大菩薩所
集唯識論等。大意有其二種。一爲達萬法之
正宗破二空之邪執。二爲斷煩惱所知之障
證解脱菩提之門。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眞地。
不在文字句義敷揚。今爲後學慕道之人方
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懷。一爲好略之
人撮其樞要。精通的旨免覽繁文。二爲執總
之人不明別理。微細開演性相圓通。載二
生死之根。躡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經之大旨。
直了自心。遵諸聖之微言。頓開覺藏。去彼依
通之見。破其邪執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
在指。迴光返照。使見性不徇文。唯證相應。斯
爲本意。不可横生知解沒溺見河。於無得觀
中懷趣向之意。就眞空理上興取捨之心。率
自胸襟疑悟後學。須親見性方曉斯宗
問。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爲背己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
有此説。若隨詮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
捨。所以藏法師云。自有衆生。尋教得眞會理
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恒誦習而不礙
觀空。則理教倶融合成一觀。方爲究竟傳通
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何原矣
問。諸大經論自成片段。科節倫序句義分明。
何假撮録廣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窮之罔知其際。義天高廣
仰之不得其邊。今則以管窺天將螺酌海。如
掬滄溟之涓滴。似撮太華之一塵。本爲義廣
難周情存厭怠。亦爲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
徇不了義之因縁。罕窮横竪之門。莫知起盡
之處。所以刪繁簡異採妙探玄。雖文不足而
大義全。縁不備而正理顯。搜盡一乘之旨抉
開萬法之原。爲般若之玄樞作菩提之要路。
則資糧易辦速至大乘。證入無疑免迂小徑。
所以馬鳴菩薩造起信論云。或有自無智力
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於廣
説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行。我今爲彼
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
造此論。瑜伽論云。有二縁故説此論。一爲如
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爲平等利益安樂
諸有情故。又爲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憶
念採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決擇倍興
盛故。又爲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採集衆
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今斯録者。雖無廣大
製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鈔録前
後文勢不全。所冀直取要詮且明宗旨。如從
石辯玉似披沙揀金。於群藥中但取阿陀之
妙。向衆寶内唯探如意之珠。擧一蔽諸以本
攝末。則一言無不略盡。殊説更無異途。亦望
後賢未垂嗤誚。所希斷疑生信。但以見道爲
懷。非徇虚名以邀世譽。願盡未來之際。遍窮
法界之中。歴劫逾生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
入此宗。去執除疑見聞獲益。承三寶力如被
護持。誓報佛恩廣濟含識。虚空可盡茲願匪
移。法界可窮斯文不墜
問。了義大乘廣略周備。解一義具圓通之見。
聞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煩解釋
答。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性相雙辯理事倶圓。
若中下之徒須假開演。莊嚴之道讃飾之門。
格量其功不可爲喩。所以法華經偈云。譬如
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
出。聞法歡喜讃。乃至發一言。則爲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般若
頌云。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
誰能讃其徳。般若雖叵讃。我今能得讃。雖未
脱死地。則爲已得出。又古聖云。若菩薩造論
者。名莊嚴經。如蓮華未開見雖生喜不如已
剖香氣芬馥。如金未用見雖生喜不如用之
爲莊嚴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報十方諸
佛之恩。論希有則如華擅優曇之名。説光揚
則似金作莊嚴之具。是以菩薩釋大乘密旨
聞於未聞。能斷深疑成於圓信。法利何盡。功
徳無邊。如大般若經云。復次憍尸迦。置贍部
洲諸有情類。若四大洲諸有情類。若小千界
諸有情類。若中千界諸有情類。若大千界諸
有情類。若復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
情類。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同作是
言。我今欣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濟拔有情
生死衆苦。令得殊勝畢竟安樂。有善男子善
女人等。爲成彼事。書深般若波羅蜜多。衆寶
莊嚴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普施與彼受持讀
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於意云何。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由此因縁。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
多世尊。甚多善逝。爾時佛告天帝釋言。若善
男子善女人等。書深般若波羅蜜多。衆寶莊
嚴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於彼衆中隨施與一。
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無量門巧
妙文義廣爲解釋。分別義趣。令其解了。教授
教誡令勤修學。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
聚。甚多於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大涅槃經
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衆生。聞是
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縁。法聲光明入毛孔
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
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故知得聞宗鏡
所録一心實相常住法門。皆是曩結深因。曾
親佛會。甚爲大事。非屬小縁。若未聞熏。曷由
値遇。又大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諸善男
子善女人。常當繋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
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當知是人。
隨我所行。至我至處。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
聖。修持契會。住佛所住之中。進止威儀。行佛
所行之跡。釋摩訶衍論云。第一顯離疑信入
功徳門者。謂有衆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
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
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決定心發堅固心。
發尊重心發愛信心。當知是人眞實佛子。不
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恒相續轉轉
増長盡於未來。亦爲諸佛親所授記。亦爲一
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如論云。若人聞是
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爲諸
佛之所授記。第二比類對治示勝門者。謂
有人。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衆生。
皆悉無餘令行十善。或有衆生於一食頃。於
此甚深法觀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徳。彼
第一人所得功徳甚極微少。譬如芥子碎作
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徳甚極廣大。譬
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量。故如論云。假使有
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徳不
可爲喩。第三擧受持功讃揚門者。謂若有人。
受持此論觀察義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間。所
得功徳無量無邊。不可言説不可思量。若假
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菩
薩。以十方世界微塵數舌。各各皆悉於十方
世界微塵數之量。不可説劫讃揚其人所有
功徳。亦不能盡。所以者何。法身眞如之功徳。
等虚空界。無邊際故。何況凡夫二乘之人。能
稱歎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間受持人。尚所得
功徳不可思議。何況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乃至百日中。受持讀誦思惟觀察不可思議。
不可説中不可説。故如論云。復次若人受持
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徳無量
無邊不可得説。假令十方諸佛。各於無量無
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徳亦不能盡。何以故。謂
法性功徳無有盡故。此人功徳亦復如是。無
有邊際。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訶衍。同三世諸
佛之所證。義理何窮。等十方菩薩之所乘。功
徳無盡。偶斯玄化慶幸逾深。順佛旨而報佛
恩。無先弘法。闡佛日而開佛眼。只在明心。此
宗鏡中若得一句入神歴劫爲種。況正言深
奧總一群經。此一乃無量中一。若染此法即
是圓頓之種。可謂甘露入頂醍醐灌心。耀不
二之慧燈。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
意地之妄塵。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風之卷危
葉。繁疑積滯。猶赫日之爍輕氷。猶如於諸王
中爲金輪之王。於諸照中爲晨旭之照。於諸
寶中爲摩尼之寶。於諸華中爲青蓮之華。於
諸諦中爲眞空之門。於諸法中爲涅槃之宅。
故金剛三昧經偈云。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
成。能於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師。爲明爲導。如
勝天王般若經云。一切法中心爲上首。大智
度論云。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爲師。祖師
云。一切明中心明爲上。法華經偈云。第一之
導師。得是無上法。又若未入宗鏡非唯不得
見道。實乃理絶修行。即本立而道生。歸根方
究竟。如觀本質知畫像而非眞。若了藏性見
塵境而爲妄。故經偈云。非不證眞如而能了
諸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眞。是以若得本
即得末。故華嚴經中海會菩薩用法界微塵
以爲三昧。又出現品云。此法門名爲如來祕
密之處。乃至名演説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
究竟法。故先徳云。剖微塵之經卷。則念念
果成。盡衆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未悟宗鏡
焉信斯文。若暫信之功力悉等。不易所習盡
具法門。即塞即通即邪即正。所以昔人云。遇
斯教者應須自慶。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墜
長空而乘靈鶴矣 問凡申弘教開示化人。
應須自行功圓歴位親證。方酬本願開方便
門。則所利非虚不違正教。今之所録有何證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薩言教。故稱曰録。
設有問答解釋。皆依古徳大意。傍讃勸修述
成至教。豈敢輒稱開示妄有指陳。且夫祖佛
正宗。則眞唯識性。纔有信處。皆可爲人。若論
修證之門。諸方皆云。功未齊於諸聖。且教中
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
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
祖位。今集此宗鏡證驗無邊。應念皆通寓目
咸是。今且現約世間之事。於衆生界中。第一
比知。第二現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
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
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爲。則可比知。覺時所
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在三
世境界。元是第八阿頼耶識親相分。唯本識
所變。若現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
未來之境。是獨散暗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
殊。倶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
二現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
見青白物時。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
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了意識。
計度分別爲青爲白。以意辯爲色。以言説爲
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塵鈍故。體不
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
性悉是意言。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
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
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
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
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
然現前。若想不生境終不現。此皆是衆生日
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
並可證知。故先徳云。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
觀自心。意言爲境。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
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經云。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詮正宗。廣
在下文誠證非一。如成實論云。佛説内外中
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
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
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
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爲聖教。有福無罪。且
如説小乘自證法門。尚順正理。何況純引一
乘唯談佛旨乎。六行法云。諸大智人欲學道
者。莫問大小皆依理教。若見權教雖是佛説。
知非實語。即不依從。若見凡人説有理者。雖
非佛語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學佛法者。善解
如來教有權實。依佛實教宣説道理。則過凡
愚謬執權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説。人雖是凡
法則同佛。如瓶傳水寫置餘瓶。瓶雖有異所
寫水一。是故凡夫結雖未盡。不妨有解能説
實義。但使解理心數思量。此初觀理則異餘
凡。謂思人空則是二乘。若觀法空則是菩薩。
故攝論云。初修觀則是凡夫菩薩以此文證。
初學觀者。雖未斷結即是菩薩。以能解理同
大聖故。説則合理。一一可依。寶篋經云。猶如
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嘴未現便出迦陵
頻伽妙聲。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
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謂空無相無作
行音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
陵頻伽鳥中乃須鳴呼。菩薩若至一切聲聞
縁覺衆中。終不演説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至
菩薩衆爾乃演説。以此文證。凡夫地中過雖
未盡不妨深解。説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諸凡
夫説有理者。皆是宿習非今始學。若非宿習
今學至老。唯謂他語自仍迷理。以迷理故。雖
得多言。未解權實。説則乖理。若解理者不揀
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如阿濕婆
恃。因舍利弗見之求法即偈答言。我年既幼
稚。學日又初淺。豈能宣至眞。廣説如來義。舍
利弗言。可略説其要。便説偈言。諸法因縁生。
是法説因縁。是法因縁盡。大師如是説。舍利
弗一聞即獲初果。轉教目連。再説得道。以此
證知。智人求法唯重他徳不恥下就。不同凡
愚我慢自高。雖知他勝恥不肯學。凡夫無始
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諸愚人迷
實教者。未能自悟唯應訪徳。以迷理者。雖有
世智若無勝友常迷道故。如勝天王般若經
云。如生盲人不能見色。如是煩惱盲諸衆生
不能見法。如人有眼無外光明不能見色。行
人如是。雖有智慧無善知識不能見法。以此
證知。人雖有智未能自悟。要須良友。故付法
藏經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縁。佛自
勸人。逐善知識。不合守愚一生虚過。是故
諸佛有遺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菩薩尚變身作畜生。爲人説法顯此奇異。令
聞者信受。皆令悟道入平等法。豈令心生高
下耶。故華嚴演義。難云。此旨微密極位方知。
何以凡情輒窺大教。釋云。依憑教理聖教許
故。涅槃經云。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之藏。
毘盧遮那品頌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
以佛智慧光見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
也。今宗鏡中始終引佛智慧之教光。顯佛所
行之道跡。若深信者。則是以衆生之心光。見
衆生之行跡。若難云。凡夫不合知者。斯乃邪
見不信人耳。故大集經云。若有人言。我異佛
異。當知是人即魔弟子。又云。了了見者。知一
切法無二相也。又云。觀諸法等名之爲佛。所
以學人問忠國師云。如來説般若。即非般若。
是名般若既盡是非。云何是般若。答。能見非
名者是般若。問。佛亦如是説。答。古今不異。
得則千佛等心萬聖同轍
問。諸佛方便教門皆依衆生根起。根性不等
法乃塵沙。三十七品助道之門。五十二位修
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爲宗鏡
答。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
寶藏萬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諸大菩
薩縁覺聲聞一切衆生皆同此心。諸佛已覺。
衆生不知。今爲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
不虚。以應得故非謬。故華嚴經頌云。譬如世
間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歡喜。
寶藏處者。即衆生心。纔入信門自然顯現。方
悟從來具足。豈假功成。始知本性無差。非因
行得。可謂最靈之物。至道之原。絶妙之門。精
實之義。爲凡聖根本作迷悟元由。如萬物得
地而發生。萬行證理而成就。諸門競入衆徳
攸歸。作千聖趣道之基。爲諸佛出世之眼。是
以若了自心頓成佛慧。可謂會百川爲一濕。
摶衆塵爲一丸。融鐶釧爲一金。變酥酪爲一
味。如華嚴經頌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阿差末經云。但正自心不尚餘學。禪要經云。
内照開解即大乘門。見自心性。謂之曰照。衆
聖所遊。謂之曰門。入楞伽經偈云。心具於法
藏。離無我見垢。世尊説諸行。内心所知法。月
燈三昧經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順菩薩
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徳故。速得成於無上道。
勝鬘經云。世尊。我見攝受正法有斯大力。如
來以此爲眼爲法根本。爲引導法爲通達法。
釋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義心也。心外妄計
理外別求。皆墮邊邪。迷於正見。所以得爲如
來正眼。攝盡十方之際。照窮法界之邊。總歸
一心。是名攝受正法。起信論云。復次眞如自
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諸佛無有
増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恒究竟。從無始
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徳。謂大智慧光明義。遍
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心義。常樂
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恒沙數。
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絶。依此義故。
名如來藏。亦名法身。問。上説眞如離一切相。
云何今説具足一切功徳相。答。雖實具有一
切功徳。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
眞。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
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
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
有境界。名爲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
眞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
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於眞如立遍
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眞了知。非本性清
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
具起過於恒沙虚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
立眞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徳相
義。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内法
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徳即一心自性。不見有
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一非
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絶。故説眞如
名如來藏。亦復名爲如來法身。然此一心非
同凡夫。妄認縁慮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
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眞心。如入法
界品云。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
虚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咸稱眞法界
具無邊徳。故先徳云。元亨利貞乾之徳也。始
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徳也。本乎一心。專一
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虚
妙。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
外。朗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
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
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
法資始也。萬法虚僞。縁會而生。生法本無。一
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
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徳用無邊皆同
一性。性起爲相。境智歴然。相得性融身心廊
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逈
出思議之表也。又先徳云。如來藏者。即一心
之異名。何謂一心。謂眞妄染淨一切諸法無
二之性。故名爲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
虚空。性自神解。故名爲心。是以若於外別求。
從他妄學者。猶如鑚氷覓火壓沙出油。以氷
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濟用徒勞功力。又若
但修漸行空住權乘。則似畫無膠如坏未鍛。
以坏畫非堅牢之器。欲求究竟。無有是處。若
能諦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從木出火從麻
出油。不壞正因速得成辦。又如畫得膠如坏
經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爲悉皆究
竟。若未信入取捨萬端。隨境生迷爲法所害。
不觀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不達有以興
慈。但著有而起罪。皆爲不了空有一心。致茲
得失。若入宗鏡纔發心時。非唯行成理即頓
具。便同古佛一際無差。如大涅槃經云。拘尸
那城。有旃陀羅。名曰歡喜。佛記是人。由一發
心當於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眞之道
法華玄義云。心法者。前所明法。豈得異心。但
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爲難。然心佛
及衆生是三無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爲易。涅
槃經云。一切衆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謂佛性
也。能觀心性名爲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衆
生法也。華嚴經云。遊心法界如虚空則知諸
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
假也。三種即佛境界也。是爲觀心仍具佛法。
又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
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
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
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界
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
擇。何道可從。又如虚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
藉縁。有心心無生力。心無生力。縁亦無生。心
名無。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則不生。尚
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從心
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點空
設假。假亦非假。無假無空。畢竟清淨。豈止三
觀。萬行乃至十方虚空。尚從心變。豈況空中
所生物像。如首楞嚴經頌云。空生大覺中。如
海一漚發。所以華嚴疏云。空有二法倶稱眞
之理。則有與空皆性空也。鈔釋云。空有稱眞
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
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名爲眞空。若以外空
亦心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空。從縁
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謂十方
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聖付囑
難遇機縁。若對上根豁然可驗。如寒山子詩
云。自古多少聖。語路苦叮嚀。人根性不等。高
下有利鈍。眞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
心淨明。便是心王印。先徳云。欲知法要心是
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此心門者。三世
之佛祖。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
即心眞如門。一切諸法無有缺少。一切法行
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
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
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爲功
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
如華嚴經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發菩提
心。唯一人善財童子達本心原。遊一百一十
城。問菩提萬行。所學三昧門。皆如幻化而無
實體。故知從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眞心。
自然眞實。如唯識樞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
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捨離心外取
境。一切境不離心故。有義但説教唯識。成論
本教。釋彼説故。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
所説之理。分別唯識性相故。有義但取行唯
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有義但取果唯識。求
大果故。安樂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
釋彼説。唯取教理説。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
即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於理爲勝。是知唯
識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該羅。無法不是。故
云萬法唯識。述宗鏡之正意。窮祖佛之本懷。
唯以一法逗一機。更無別旨。故法華經云。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經云。師子吼
者。是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又云。衆生
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
此該萬法。應別立眞如爲宗 答。眞如是識
性。識既該萬法。即是有爲無爲諸法平等之
性。故經云。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司馬彪
云。性者。人之本也。蔡邕云。性者。心之本也。
故古師云。唯識論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
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簡爲義。識以了
爲義。離識之外無別唯體即識。有遮心外之
用。故名爲唯。唯之名獨性相倶收。眞如是識
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識相。心所以識爲主。皆
不離識故。總名唯識。又問。三界是有漏法。由
屬三界愛結所繋。故名三界。其無爲無漏法
不爲三界愛結所繋。即不名三界法。經何故
但言三界唯心。即不攝無爲無漏等法。此豈
非唯識而但言三界耶。答。三界所治迷亂之
法。尚名唯識。無爲無漏法性是能治體非迷
亂。不説自成。故但言三界唯心也。又諸部總
句有爲無爲染淨諸法皆心爲本。薩婆多等
云。無爲由心故顯。有爲由心故起。由心起染
淨法勢用縁強故。説心爲本 問立心爲宗。
具幾功徳之門。能起見聞之信 答。眞心自
體非言所詮。湛如無際之虚空。瑩若圓明之
淨鏡。毀讃不及義理難通。以功徳過患二門
絶對待故。今依先徳約相分別心。略有五義。
一遠離所取差別之相。二解脱能取分別之
執。三遍三際無所不等。四等虚空界無所不
遍。五不墮有無一異等邊。超心行處過言語
道。又此無住之心雙泯二諦。故無出俗入眞
之異。既無出入不在空有。故經言心處無在。
無在之處。唯是一心。一心之體。本來寂滅。不
可以有無處所窮其幽迹。不可以識智詮量
談其妙體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擣萬種而
爲香丸。爇一塵而具足衆氣。似入大海水中
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執礫而盡成眞金。攬
草而無非妙藥。空器悉盈甘露之味。滿室唯
聞薝蔔之香。衆義同歸。若太虚包含於萬像。
千途競入。猶多影靡礙於澄潭。若論一心性
起功徳無盡無邊。豈以有量之心讃無爲之
徳。任盡神力未述一毫。以信入之人悉皆現
證。即凡即聖。感應非虚。堅信不移。法空之虚
聲自息。明誠可驗。靈潤之野焔俄停。豈假神
通心魔頓絶。匪憑他術識火自消。除不肖人
焉明斯旨。如昔人云。依智不依識者。謂識現
行隨塵分別眼色耳聲耽迷不覺。大聖示教。
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爲識外。今人口誦其
空心未亡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倶是心相
封迷故爾。後得通達隨心轉用。豈不同鳥之
遊空自常如是。布之火浣不足怪也。但群生
識性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説。然據至道但
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
界依報以明心。又云。如如與眞際涅槃及法
界種種意生身。我説爲心量。此據出世法體
以明心。終窮至實畢到斯原。隨流感果還宗
了義 問。一心爲宗可稱綱要者。教中何故。
廣談諸道。各立經宗 答。種種諸法雖多。但
是一心所作。於一聖道立無量名。如一火因
然得草火木火種種之號。猶一水就用得或
羹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門亦復如是。對小
機而稱小法。逗大量而號大乘。大小雖分眞
性無隔。若決定執佛説有多法。即謗法輪成
兩舌之過。故經云。心不離道。道不離心。如大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讃迦葉菩薩。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
祕密。故作是問。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諦。
善男子。如我先説。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
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説無有錯
謬。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衆生故
作如是種種説法。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衆
生種種病原。隨其所患而爲合藥。并藥所禁
唯水一種不在禁例。或服薑水。或甘草水。或
細辛水。或黒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
水。或鉢晝羅水。或服冷水。或服熱水。或蒲萄
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衆生
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如來亦爾。善
知方便。於一法相。隨諸衆生。分別廣説種種
名相。彼諸衆生隨所説受。受已修習除斷煩
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復次善男
子。如有一人善解衆語。在大衆中。是諸大衆
熱渇所逼。咸發聲言。我欲飮水。我欲飮水。是
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説言是水。或言
波尼。或言欝持。或言娑利藍。或言婆利。或
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
水名爲大衆説。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
爲諸聲聞種種演説。從信根等至八聖道。復
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
種瓔珞。所謂鉗鎖鐶釧釵鐺天冠臂印。雖有
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
以一佛道隨諸衆生。種種分別而爲説之。或
説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復説二種。所謂
定慧。復説三種。謂見慧智。復説四種。所謂
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乃至復説二十道。所
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
處。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爲衆生故種
種分別。復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
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T065025;火牛馬糞火。
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爲衆生故種種
分別。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識分別説六。若至
於眼則名眼識。乃至意識。亦復如是。善男
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爲化諸衆生故
種種分別。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見者
則名爲色。耳所聞者則名爲聲。鼻所嗅者則
名爲香。舌所甞者則名爲味。身所覺者則名
爲觸。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爲
欲化衆生故種種分別。善男子。以是義故。以
八聖道分名道聖諦。善男子。是四聖諦。諸佛
世尊次第説之。以是因縁。無量衆生得度生
死。又云。若言十善十惡可作不可作善道惡
道白法黒法。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陀羅尼經。云無有一切
諸法。是名一字法門。又經云。佛言。三世諸佛
所説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
一心門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終不立餘
門。爲中下未入者。則權分諸道。是以祖佛同
指賢聖冥歸。雖名異而體同。乃縁分而性合。
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説一乘。淨名無非道
場。涅槃咸歸祕藏。天台專勤三觀。江西擧體
全眞。馬祖即佛是心。荷澤直指知見。又教有
二種説。一顯了説。二祕密説。顯了説者。如楞
伽密嚴等經起信唯識等論。祕密説者。各據
經宗立其異號。如維摩經以不思議爲宗。金
剛經以無住爲宗。華嚴經以法界爲宗。涅槃
經以佛性爲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別義。
何者以眞心妙體不在有無。智不能知。言不
可及。非情識思量之境界。故號不思議。體虚
相寂。絶待靈通。現法界而無生。超三世而絶
跡。故號之無住。竪徹三際横亘十方。無有界
量。邊表不可得。故稱法界爲萬物之根。由作
群生之元始。在凡不減。處聖非増。靈覺昭然
常如其體。故曰佛性。乃至或名靈臺妙性寶
藏神珠。悉是一心隨縁別稱。經云。三阿僧祇
百千名號。皆是如來之異名。只爲不知諸佛
方便。迷名著相隨解成差。但了斯宗豁然空
寂。有何名相可得披陳。如龍王一味之雨。隨
人天善惡之業。所雨不同各見差別。華嚴經
云。譬如娑竭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饒
益衆生咸令歡喜。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
天處及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
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爲無斷絶。於他化自在
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爲美妙。於化樂天
雨大摩尼寶。名爲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
莊嚴具。名爲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爲
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衆妙香。名爲悦
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爲覆蓋。於龍王
宮雨赤眞珠。名爲踊出光明。於阿脩羅宮雨
諸兵仗。名爲降伏怨敵。於北欝單越雨種種
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
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
但以衆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是以龍王一
味之雨。隨諸天感處不同。猶如諸佛一心法
門。逐衆生見時有別
宗鏡録卷第二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教明一切萬法。至理虚玄。非有無之詮絶
自他之性。若無一法自體。云何立宗
答。若不立宗學何歸趣。若論自他有無。皆是
衆生識心分別。是對治門。從相待有。法身自
體中實理心。豈同幻有不隨幻無。楞伽經云。
佛言。大慧。譬如非牛馬性牛馬性。其實非有
非無。彼非無自相。古釋云。馬體上不得説牛
性是有是無。然非無馬自體。以譬法身上不得
説陰界入性是有是無。然非無法身自相。此
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
向智背天眞。無得無歸情生斷滅。但有之不
用求眞規宛爾無之自然足。妙旨煥然。則寂
爾有歸恬然無間。頓超能所不在有無。可謂
眞歸能通至道矣 問。以心爲宗。如何是宗
通之相 答。内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
入聖智門。以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
是解時。因解成行。行成解絶。則言説道斷心
行處滅。如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宗通者。謂縁
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説文字妄想。趣無漏界
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虚妄覺想。降伏一切
外道衆魔。縁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所以悟心成祖先聖相傳。故達磨大師云。明
佛心宗。寸無差悟。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
偈云。亦不覩惡而生慊。亦不觀善而勤措。亦
不捨愚而近賢。亦不抛迷而就悟。達大道兮
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
之曰祖 問。悟道明宗如人飮水冷暖自知。
云何説其行相。答。前已云。諸佛方便不斷今
時。密布深慈不令孤棄。已明達者終不發言。
只爲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於楞伽
會上爲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説此二
通。一宗通。二説通。宗通爲菩薩。説通爲童蒙。
祖佛俯爲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説通。只
爲從他覓法隨語生解。恐執方便爲眞實迷
於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宗通者。謂縁自
得勝進相。遠離言説文字妄想。乃至縁自覺
趣光明輝發。若親到自覺地光明發時。得云
如人飮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
驗象眞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在談
其鵠雪。當此具眼人前。若更説示則不得稱
知時名爲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
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説。終不執
指爲月。亦不離指見月。如大涅槃經云。譬如
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
臣受王勅已。多集衆盲以象示之。時彼衆盲
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
時大王。即喚衆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衆盲
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爲何類。其觸牙者。
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
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
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
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
如彼衆盲。不説象體。亦非不説。若是衆相悉
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喩如
來應正遍知。臣喩方等大涅槃經。象喩佛性。
盲喩一切無明衆生。是諸衆生聞佛説已。或
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
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
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説色名爲佛性。譬如
眞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盤。然
其黄色初無改易。衆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
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説色爲佛性。乃至説
受想行識等爲佛性。又有説言。離陰有我。我
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説象。雖不得實非不
説象。説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
法。善男子。是故我説衆生佛性非色不離色。
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説有
我而實無我。衆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
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爲蓮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