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十行十迴向十地。直至等覺佛前普賢。猶是
自利利他門者。登妙覺位佛後普賢。方是利
他之行。如佛告比丘。功徳果報甚深。無有
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
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
徳可得。我欲心亦不休。當知。行海無邊。非
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裏。如癡兒見人指門
前竿云在天半。即計量言從地至天止兩竿
許。佛法戲論亦復如是
五稱法行者。法界海中。無量無邊。菩薩行海。
亦無量無邊。虚空著彩。粉墨徒勞。法界無方。
轍跡安用。是故菩薩自性行者。非有非無。非
行非不行。唯是稱法自在之行。一者菩薩度
一切衆生。究竟無餘涅槃。而衆生界不減。如
登場傀儡悲咲宛然唯一土泥。空無所有。是
稱法行。二者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
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
過。如淫女離魂逐所歡去。乃至生子而身常
在父母前。是稱法行。三者菩薩自身入定他
身起定。一身入定。多身起定。從有情身入
定。從無情身起足。如猛虎起屍跪拜作舞。唯
虎所欲而屍本無知。是稱法行。四者菩薩於
一小衆生身中。轉大法輪。燃大法炬。震大法
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衆生。而
此小衆生。不覺不知。如天帝樂人。逃入一
小女子鼻孔。遍索不得。而此女子不覺不知。
是稱法行。五者菩薩欲久住世。即以念頃。衍
作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
以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縮爲念頃。如
小兒看燈中走馬。計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
是稱法行。是故若證如是不思議行者。一念
之中。三世諸佛淨土。攝入無餘。是謂菩薩
莊嚴淨土之行。以無思智照之可見。非是情
量所能猜度。何以故。以自性超一切量故
西方合論卷之六



西方合論卷之七
  第七往生門
夫究竟涅槃。唯除如來。二乘破有執空。假
名寂滅。菩薩發眞無漏。分破無明。何況劣
根淺解。大海一滴。輒逞狂慧。斷無後有。以
恣情爲遊戲。以修行爲纒縛。自殺殺他。何
異酖毒。如佛在時。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増
上慢。謂得阿羅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
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
爲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
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此等猶是
坐禪持戒。一念妄證。遂沈黒獄。而今禪人
得少爲足。蕩心逸軌。其惡報又不知當如何
也。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三祇途遠。
入餘門者。多有退墮。是以古今聖流。皆主張
此一門。今略示六種。以定指南
  一菩薩生人中者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
三菩薩生長壽天者
四菩薩生界外者
五菩薩初發心時生如來家者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
衆生者
一菩薩生人中者。如般若經云。有菩薩人中
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毘跋致。是菩薩根
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
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夫人中火宅。百苦
相纒。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鵞入水
水不令濕。若諸小菩薩。非深種善根。尺進
丈退。何由得諸三昧。如舍利弗千六十劫行
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
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嚊
之。唾而棄地。又以脚&T050460;。舍利弗思惟言。如此
弊人等。難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脱生死。思
惟是已。于菩薩道退迴小乘。又如飛行仙人。
以王夫人手觸。神通頓失。迦文往因。以歡
喜丸媚藥。&T030247;就婬女。賢聖猶爾。何況初心。
豈若一念阿彌。三昧疾現。寄質蓮邦。永離
貪欲者哉。論曰。菩薩以不見現在佛故心鈍。
即知。菩薩常當近佛。以近佛根利。疾得般若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爲一生補處菩薩。皆生
兜率。菩薩欲隨下生者。亦生彼處。十疑論
曰。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又有女人。
長諸天愛欲。天女微妙諸天耽玩。自不能捨。
不如阿彌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煩惱惡
業。畢竟不起。遂致無生之位。如師子覺菩
薩生彼。爲受天樂。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尚著五欲。何況凡夫。又彌勒上生
經。得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
義。是則兜率内院。尚不求生。何況欲界諸
天妙欲之藪。豈有需飮而入焦石之郷。避溺
而沈大海之底者哉
三菩薩生長壽等天者。智度論曰。菩薩無方
便入初禪。乃至行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
禪時。不念衆生。住時起時。不念衆生。但著
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
薩慈悲心薄故。功徳薄少爲初禪果報所牽。
生長壽天。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
八萬大劫。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
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
故。或説。無想天名爲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或説。從初禪至第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
以著味邪見。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説。佛問比
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上甚
多。不可爲喩。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
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何以故。以本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於禪中。集諸
福徳。方得還生人中。聞佛法故。若是最初
發心。求生淨土。即常得聞法直。至不退。豈
有如是等過
四菩薩生三界外者。有二種。一二乘三種菩
薩。折伏現行煩惱。捨分段而生界外。悲智狹
劣。于嚴土利他。不生喜樂。爲如來所呵。若
不迴心行六度等行。畢竟不入大乘智海。二
法身菩薩。如般若經。佛告舍利弗。有菩薩
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
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讃歎諸
佛。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
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無有聲聞辟支。
乃至無二乘之名。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所
至到處。其壽無量。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生
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斷結使得
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
通。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所至世界。皆一乘
清淨。壽無量阿僧祇劫。菩薩生彼。爲樂集諸
佛功徳故。當知。菩薩具六神通。方得生彼。
甚爲希有。凡夫往生者。以佛力故。又則念力
不可思議。以念念中具六神通故
五菩薩初發心時。生如來家者。爲上上根人。
頓示本智。初心創發。十住位上。即與佛同。如
華嚴經。有一&T058601;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
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是假名菩薩。以雖
見佛性。未彰智業。長者決疑論云。初發心
住。明以從禪定。顯得根本空智慧門。無明始
謝。智慧始明。初生如來智慧之家。名住佛
所住故。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
門法門。以此見道。無古今中邊等見。經歴
五位。錬磨習氣。増長慈悲。名爲修道故。言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方可修道。如善財南行。
求諸勝友。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不云増
長佛道。爲根本智以定顯得無作無修。但學
菩薩行根本智。自明自顯。若不得正覺之體。
諸行並是無常。皆是人天有生死業報也。又
云。經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以正智。
于分段身。觀行心成。兼修善業。來生入變易
身。以今生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
修觀行業。來生得神通變化生也。如十善業。
尚生天上。得業報神通。如龍大力鬼。尚以
無明惡業。猶有神通。何況道眼開敷。慈善
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于來世。不獲
大用神通者也。宗鏡録曰。初心成佛者。非謂
不具諸功徳。如經説普莊嚴童子。一生得聞
善熏習。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
一縁起。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
在初歩。然此初歩之到。非謂無於後歩。明
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問。既久修
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善根者。即
在三乘教攝。從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
足。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衆川入
海。纔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餘百
川水之極深。不及入大海之一滴。即同三乘
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又此時劫不定。
或一念即無量劫。如十玄門時處無礙。又大
乘明一念成佛有二。一者會縁以入實性。無
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纔滿。取最後
念。名爲一念成佛。如人遠行以後歩爲到。若
一乘明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後一念成佛。
即入一乘。以後即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
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然一念成者。即與
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淺深之殊。如人
始出門。及以久遊行他土。雖同在空中。而
遠近有別。是故十信十住等五位。各各言成
佛。而復辨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若二大
士言。即知。禪門悟達之士。不得廢一切行。
銷磨無始結習也。夫居此濁惡。進一退萬。若
不近佛。垢膩交集。行何由成。如善財初發心
悟道時。徳雲比丘。教以憶念一切諸佛法門。
及入彌勒閣後。普賢菩薩。爲發十大願王。導
生極樂。此是一切如來入道榜樣。華嚴所
説一眞法界門。不同餘教。有權有實。是經
不信。即眞闡提。雖使釋迦讃歎。普賢勸進。
彌勒作證。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
生者。菩薩功徳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能
現十方利益衆生。起信論曰。證發心菩薩。于
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
轉法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
示超地。速成正覺。爲怯弱衆生故。或説我于
無量阿僧祇。當成佛道。爲怠慢衆生故。而
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
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
故。如智度論言。釋迦世尊。從過去釋迦文
佛。至尸棄佛。爲初阿僧祇。從尸棄佛。至然燈
佛授記時。爲二阿僧祇。從然燈佛。至毘婆
尸佛。爲三阿僧祇。婆沙論。叙三阿僧祇劫。修
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然後獲五分法身。唯
識謂。地前歴一僧祇。初地滿二僧祇。八地
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獲究竟法身。難曰。
長者合論。皆云。不離一念。歴阿僧祇。何得
執定永劫。乘第一義。答曰。長者但言三祇本
空。時體不可得。非是無時。如人眼耳鼻舌身
現在。説六根本無。不是廢却六根言無也。譬
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著。欲取而不可得。
智者教言是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
破可見。諸佛菩薩三世行業亦然。雖一切不
可得。而非是無行。且如龍樹馬鳴二大菩薩。
皆是禪門傳衣之祖。豈肯自誑誑他。誤賺後
來。當知。生死事大。非是一知半行。所能唾
出。智度論曰。有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
來集諸無量福徳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
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
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
先集無量福徳。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譬如
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
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
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聞。云
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有
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
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徳。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
至。先世福徳因縁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
如乘羊者。有人前世少有福徳利根。發心漸
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
阿耨多羅二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説。是知。漸修頓證。各各
不同。菩薩欲取佛位。無驟至者。故先徳云。
雖齊佛覺。未逮極果非爲究竟。是故悟達之
士。決當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俟忍
力堅固。入世利生。方爲究竟佛果故
西方合論卷之七



西方合論卷之八
  第八見網門
夫一切迷情。依諸見起。履之則爲稠林。溺
之則爲熱海。如蠶作繭。即住處爲受縛之因。
似蛾赴燈。依光明作喪生之本。故先達云。行
起解絶。所以將趨聖室。先入普賢之門。欲修
正因。首割邪見之網。今約諸家負墮。略分十
則。無法可捨。是見必訶。抛家蕩子。慣憐羈旅
之人。落第寒生。備識窮途之苦。幸順佛言。
莫依魔教
  一斷滅墮 二怯劣墮 三隨語墮
四狂恣墮 五支離墮 六癡空墮
七隨縁墮 八唯心墮 九頓悟墮
十圓實墮
一斷滅墮者。有二種一。諸儒生。滯現在身。
疑未來斷滅。二新發意學人。執空相。疑一
切斷滅。此等尚不信有生。云何信往生及淨
土等事。今爲略釋。一釋儒生等者。楞嚴經。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
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
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佛言大
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
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
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言此身。死後全
滅。智度論問曰。人死歸滅。滅有三種。一者
火燒爲灰。二者蟲食爲糞。三者終歸於土。今
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于後身。以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