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澤。平疇曠野。城邑村落。有若垤土柸水。蠭
衙蟻穴。子飛少墜。即覺腥穢不可聞。極力上
振迺否俄至一處。二童子忽下至地。曰住。子
亦隨之而下。見有坦道如繩其平如掌。細眎
其地。非沙非石。光耀滑膩。逐路有渠。皆文石
爲砌。寛可十餘丈許。中種五色蓮花芬香非
常。渠上有樹。枝葉晃耀。好鳥和鳴。間有金橋
界渠欄楯交羅。樹内隱隱。朱樓畫閣。整麗無
比。見樓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人。皆睨予而
笑。童子行疾。子常追之不及。迺大呼曰。卿可
於前金橋邊少待。我當有所言。童子如言。予
始及之。共倚橋上寶欄少息。予揖二童子。問
卿何人。此地何處。幸爲我言。二童子曰。予靈
和先生之侍者也。先生欲與卿有所晤言。特
遣相迎耳。予問曰。靈和先生何人也。二童子
曰。即令兄中郎先生是也。今生西方淨域。易
今稱矣。相見自爲卿言。可疾往。予遂與二童
子復取道。俄至一處。有樹十餘株。葉如翠羽。
花作金瓣。樹下有池。泉水汨汨。池上有白玉
扉。一童先入。如往報者。一童導予入内。所過
樓閣。凡二十餘重。皆金色晃耀。靈花異草。拂
于檐楹。至一樓下。俄見一人。下樓相迎。神
情似中郎。而顏色如玉。衣若雲霞。可長丈餘。
見予而喜曰。吾弟至矣。因相携至樓上。設拜
共坐。有四五天人。亦來共坐。中郎謂予曰。此
西方之邊地也。凡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
生此地。亦名懈慢國。其上方有化佛樓臺前
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蓮。衆生皆托體
于其中。時滿則散居各處樓臺之上。與有縁
清淨道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故勝解易成。
不久陞進爲淨土中人耳。予私念。如此美妙
之處。尚是邊地耶。仍問中即曰。兄今生在何
處。中郎曰。我初亦以淨願雖深。情染未除生
于此地少時。今已居淨域矣。然終以乘急戒
緩。僅與西方衆生。同一地居。不得與諸大士
同升于虚空寶閣。尚需進修耳。幸宿生智慧
猛利。又曾作西方論。讃嘆如來不可思議度
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游諸刹土。凡諸佛説
法之處。皆得往聽。此實爲勝。非諸衆生所能
及也。拉予行中郎冉冉上升。予亦不覺。飄然
輕擧。倏忽虚空千百萬里。至一處。隨中郎
下。無有日月。亦無晝夜。光明照耀。無所障
蔽。皆以琉璃爲地。内外映徹。以黄金繩。雜
厠間錯。界以七寶。分劑分明。地上有樹。皆
旃檀吉祥。行行相値。莖莖相望。數萬千重。一
一葉出衆妙花。作異寶色。下爲寶池。波揚無
量。自然妙聲。其底沙純以金剛。其中生衆寶
蓮葉。作五色光。池之隱隱。危樓逈帶。閣道
傍出。棟宇相承。窓闥交映。階墀軒楹。種種滿
足。皆有無量樂器。演諸法音。大約與大小阿
彌陀經所載。覺十不得其一抄一忽耳。予愛
玩不捨。已仰而睇之。見空中樓閣。皆如雲
氣上浮。中郎曰。汝所見淨土地行。諸衆生光
景也。過此以上。爲法身大士住處。甚美妙千
倍萬倍于此。其神通亦千倍百倍于此。吾以
慧力能游行其間。終不得住也。又過此以上
爲十地等覺所居。即吾亦不得而知也。又過
此爲妙覺所居。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即等覺
諸聖亦莫能測度矣。語罷。復引予至一處。無
牆垣。而有欄楯。其中院宇。光耀非常。不知倶
以何物爲之。第覺世間之黄金白玉。皆如土
色矣。共坐一樓下少談。中郎曰。吾不圖樂之
至此極也。然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則尚不止
此。大都乘戒倶急。則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則
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爲業力所牽。流入八
部鬼神衆去。予親見同學諸人矣。弟之般若
氣分頗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
戒定。亦狂慧也。歸至五濁。趁此色力強健。實
悟實修。兼之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
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
有龍殊六齋遺法。見存遵而行之。諸戒之中。
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啓鸞刀。口貪滋
味。而能生于清泰者也。雖説法如雲如雨。何
益于事。我與汝于空王劫時。世爲兄弟。迺至
六道輪迴。莫不皆然。幸我此生。已得善地。恐
汝墮落。故以方便神力。攝汝至此。淨穢相隔。
不得久留。予更問伯修諸人生處曰。生處皆
佳。汝後自知。言已忽凌空而逝。俄已不見。予
起歩池上。忽如墮者。一駭而醒。通身汗下。
時殘燈在篝。明月照窓。更已四漏矣



西方合論卷之一
  第一刹土門
夫一眞法界。身土交參。十佛刹海。淨穢無
別。秖因衆生行業有殊。諸佛化現亦異。或
權或實。或偏或圓。或暫或常。或漸或頓。一月
千江。波波具涵淨月。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
燈。理即一諦。相有千差。若非廣引靈文。衆生
何所取則。爰約諸教。略叙十門
  一毘盧遮那淨土  二惟心淨土
三恒眞淨土    四變現淨土
五寄報淨土    六分身淨土
七依他淨土    八諸方淨土
九一心四種淨土
十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
一毘盧遮那淨土者。即諸佛本報國土。十蓮
華藏世界海。一一蓮華藏。最下世界。皆有
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刹。清淨莊嚴。一一廣
大刹。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刹圍遶。倍
倍増廣。一一華藏世界。皆滿虚空。互相徹入。
淨穢總含。重重無盡。如法而論。一草一木。一
毛一塵。各各皆具此無盡法界。佛及衆生。無
二無別。或曰。此是衆生實報莊嚴。不同權教。
推淨土於他方。是爲實教。或曰。衆生雖具此
實報。爭奈眞如無性。不能自證。漫漫長夜。無
見日期。波波劫海。無到岸期。雖云地獄起妙
覺之心。佛果現泥犁之界。其如眼前銕床銅
柱何哉。辟之餓鬼渇死於海邊。貧人數錢於
金窟。秖見其虚。何名爲實。若非假之方便。
由權入實。衆生豈有證毘盧之日也。答曰。若
約諸佛化儀則可。實相土中無此戲論。夫毘
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即無量壽
表義。豈有勝劣。祇因如來爲一分取相凡夫
故。説有阿彌陀。在於西方。亦如大雲經中。阿
彌陀佛告一菩薩言。有釋迦在於娑婆世界
也。未當釋迦爲生。則釋迦遍一切。而阿彌陀
爲所遍之一處。當阿彌爲主。則阿彌遍一切。
而釋迦牟尼爲所遍之一處。如一人之身。當
自自時。不妨爲一切人之他。當他他時。不妨
爲一切人之自。以是義故。自他不成。自他不
成。即自亦遍一切處。他亦遍一切處。豈定有
他方可執。是故西方毘盧。非自他故。何以故。
毘盧無不遍故。若言權言方便。即有不遍。有
不遍者。毘盧之義不成
二惟心淨土者。直下自證當體無心。即是淨
土。如維摩經云。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
土。菩薩成佛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
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徳衆生。來生
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
衆生。來生其國。經文繁多。不能廣引。大約謂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淨土淨。
法爾如故。此語豈非西方註脚。多有執心之
士。卑此法門。以爲單接鈍根者。由於心外見
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豈非心淨。心本含
土。蓮邦豈在心外。故知。約相非乖惟心。稱心
實礙普度矣
三恒眞淨土者。即靈山會上所指淨土。引三
乘中權教菩薩。令知此土。即穢恒淨。諸衆信
而未見。夫穢性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薩
居穢常寂。恒空故。菩薩入俗常空。正顯淨義。
但以衆生執海難清。識繩易縛。言業本空。則
恣情作業。言行無體。即肆意冥行。犯永嘉之
所呵。墮善星之所墜。以至生遭王難。死爲魔
眷者。往往而是。嗟夫。使盡大地皆菩薩。則斯
言誠爲利益。天下之菩薩少。而凡夫多。則斯
言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
四變現淨土者。如法華經。三變淨土。移諸人
天。置於他方。維摩經。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時
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寶嚴飾。此是如來
暫令顯現。亦是法爾。然智如鶖子。尚且如盲。
劣根衆生。無縁復見。且人天置諸方外。全無
接引之縁。神力暫現還無。詎是恒常之土。豈
若安養淨邦。塵劫常住。阿彌慈父。十惡不遺
者哉。國土勝劣。居然可知
五寄報淨土者。如摩醯首羅天。如來於彼成
等正覺。此爲實報淨土。起信論云。菩薩功徳
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
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
然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藏和尚
云。何故。受用報身在此天者。以寄報十王。顯
別十地。第十地寄當此天王。即於彼身示成
菩提。然彼天雖云無漏。未若蓮邦直出三界。
何以故。在色究竟故
六分身淨土者。如涅槃經。佛答高貴徳王云。
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
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猶如西方極樂世
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爲化衆生故。於此世
界。現轉法輪。又央崛經。佛謂央崛曰。我住無
生際。而汝不覺知。央崛云。若住無生際。何以
生於此土。佛云東方有佛。汝往問之。央崛往
問彼佛答言。釋迦者。即是我身。大意謂。彼
淨土是佛實報。此是分身。雖彰一佛之報境。
未具攝化之義。佛分上即有。衆生分上即無。
未爲殊勝
七依他淨土者。如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
坐蓮華臺。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
億國。一國一釋迦等者。以初地化百佛刹。則
有百葉之花。二地化千佛刹。故花有千葉。若
至三地應見萬葉。四地億葉。次第倍増。爲是
依他受用身分示報境。入地乃見。非如蓮池
會上。十念衆生。頓見淨佛國土故
八諸方淨土者。如東方藥師佛。南方日月燈
佛。上方香積佛。佛佛各有淨土。諸經所迷不
可具載。皆是諸佛實報莊嚴。經中或有以佛
神力。暫令顯現。或諸大菩薩。詣彼供養。縁彼
佛未言攝生故。諸衆生亦無縁生彼。即如妙
喜世界。釋迦雖記有往生者。未聞無動有普
引之言。且其國有鐵圍須彌諸山。及鬼神婦
女。當知。嚴淨不如安養也。又如藥師如來。以
十二大願。度諸有情。經中亦言有信心者。應
當來生。稽彼願力。多是解脱一切憂苦。究竟
安樂。未若阿彌如來。純以念佛。攝一切人往
生彼土
九一心四種淨土者。一曰凡聖同居土。二曰
方便有餘土。三曰實報無障礙土。四曰。常寂
光土。一凡聖同居土者。自分二類。初同居穢
土。次同居淨土。穢土之中凡居聖居各二。凡
居二者。一惡衆生。即四趣也。二善衆生。即人
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
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
在。皆名實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
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爲利有縁應生同居。皆
是權也。是等與四趣共住。故名穢土。次同居
淨土者。如極樂中有衆生。妙喜國中。有鐵圍
男女之類。以無四惡趣。故名淨土。余接同居
穢土之中。既有諸聖。亦可名同居淨土。如娑
婆世界。在華藏世界第十三重。亦云華藏也。
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破見思惑。
證方便道。塵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
生界外。名曰有餘。故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
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
也。三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
菩薩所居。盡塵沙惑。分破無明。得眞實果。而
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
國。故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以觀實相
發眞無漏。感報殊勝。七寶莊嚴。且淨妙五塵。
故名爲實。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名無障礙。
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
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爲國。亦名法
性土。但一眞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説身土。
離身無土。離土無身。諸佛如來所遊居處。妙
宗曰。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
相。非如大虚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
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大經曰。因滅是色。獲
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王稱爲法性
五陰。是爲極果。然十方刹土。隨心異見。七寶
砂礫。當處差別。故霅川曰。極樂國土。四土不
同。何則約人天二乘。即前二種土。約菩薩佛。
即後二種土。故知。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等身。不妨更有丈六之身。華藏海會無
邊佛土。不妨更有尼連河土。何以故。是法
爾故。非是神力變現故
十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者。即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其中所有大功徳海。大
悲智海。大願力海。若具説者。假使盡十方
世界諸佛菩薩。聲聞辟支。天人鬼畜。下至
蜎飛蠕動。及一切無情。草木瓦礫。隣虚微塵
之類。一一具無量口。口中一一具無量舌。舌
中一一出無量音聲。常説倍説。熾然説。無間
説。經百億萬塵沙阿僧祇劫。亦不能盡。今且
略釋。一身土不思議義。二性相不思議義。三
因果不思議義。四往來不思議義。五畢竟不
可思議不思議義。一身土不思議義者。阿彌
身中有無量衆生。衆生身中有無量阿彌。國
土亦然。是故一衆生念阿彌。一阿彌見。衆衆
生念阿彌。衆阿彌見。衆生念念阿彌。即念念
阿彌見。若衆生身中。無阿彌者。阿彌不見。
如陽燧身中。不能得水。非本有故。阿彌身
中無衆生者。阿彌亦不見。如石女求生兒必
不可得。以非應得故。是故身中含身。身中
含身身。土中含土。土土中含土。身土交含
重重無盡。是身土不思議義。二性相不思議
義者。若離性言土。土即心外。是幻化故。幻
化者即斷滅相。衆生不生。若即性言土。性
是有形。是一定故。一定者即無變易。無變
易衆生亦不生。即性即相。非性非相。存非
非亡。存即即壞。是性相不思議義。三因果
不思議義者有二義。一因先果後義。如念佛
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
因。度衆生是果。二因果無前後義。即念即見。
即成即度。一時具足。如人三十至四十歳。三
十是因。四十是果。然三十四十無間斷相。若
無四十。三十不立。無三十者。四十不成。是故
當知。非離三十至四十。故若離三十至四十
者。中間即有分限相。而我此身。無分限故。若
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間即有相續相。而我此
身。乃至相續不可得故。念佛因果亦復如是。
是因果不思議義。四去來不思議義者。若阿
彌陀佛。因念而來。此衆生因憶佛而生彼。即
有去來。有去來。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險
易。如人近京師則觀君易遠則難。果爾。念佛
求生。應有難易。而阿彌僕僕道途。亦無説法
之日矣。故般舟三昧經曰。不於是間終生彼
間佛刹。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又先徳云。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天鼓鳴遠近齊
聞。非去來故。如水中月。東行則東。西行則
西。非去來。故是去來不思議義。五畢竟不可
思議不思議義者。如澄潭山影。如春陽百草。
如衆生業力。如日月光相。如胎中根。如身中
我。如齒堅舌柔。如眉横髮長。是畢竟不可思
議不思議義。所以十方諸佛。吐心吐膽。亦只
道得箇希有難信而已。雖有遍覆三千大千
舌相。詎能分疏其萬一哉。孔子曰。夫婦之愚。
可以與知。及其至也。聖人不知。至哉言也。無
量法門。一以貫之矣
西方合論卷之一



西方合論卷之二
  第二縁起門
夫樂鮑肆者。不念檀旃非實不念。以不厭故。
乍使引之晤室。熱旃炙沈。不終日而悲其昔
之穢。厭離之不早也。夫生死臭穢。愈於鮑肆。
衆生貪嗜。倍彼蠅蚋。諸佛爲鬻香長者。見一
輩人天。沒溺濁海能不惻然。是故阿彌導師。
廣開香嚴之肆。釋迦慈父。確指淨域之門。盡
大地無非貧兒。一佛號便爲資本。欲驗誠言。
莫離十念。塞鼻膻腥。久當自厭。今約西方起
教。略分十義
  一一大事故   二宿因深故
三顯果徳故   四依因性故
五順衆生故   六穢相空故
七勝方便故   八導二乘故
九堅忍方故   十示眞法故
一一大事者。衆生處五濁世。如因處獄。但以
罪之輕重。受等不等罰。或干小法。或投極網。
辜雖不同。至於縲絏之苦。笞杖之罰。未有一
人得免者何也。以入獄者皆罪人。處人天者。
皆是業報。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一入獄。未
有時刻不求出離者。則以知獄之煎苦。難忍
難堪棘牆之外。更有許大安樂世界故也。今
衆生以煩惱爲家。以生死爲園觀繋心衣冠
之囚長。適情金玉之桁楊。豈知大鐵圍山。是
我棘牆三界。法場之外。各各自有家郷田地
也。諸佛憫此。酸心痛骨。是故爲分別淨穢。指
以脱歸路程。而歳久抛棄之人。了無歸處。諸
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則往來獄門。爲治
道途。一則長伺獄外。修飾旅館。如是之恩。何
身可報。嗟夫燭三界之長夜。掲億生之覆盆。
諸佛既不惜垂手。衆生獨何苦戀戀也。經曰。
如來爲一大事。出現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
衆生種種。反戀此毛頭許事。以小易大。甘心
痩死何哉
二宿因深者。有三。一者正因。二者正願。三者
正行。一正因者。即是三世諸佛與諸有情。自
清淨體。如萬象依空。山川依地。穀依種子。花
果依仁。若無此因。佛果不成。何以故。一切
悲智。純依此因而得建立。故長者合論曰。如
來藏身。即法身也。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稱
爲藏。若不見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
不辦。總屬生滅。法身者。即正因是。二正願
者。如本經。法藏比丘於自在王如來所。發
四十八大願。一願不成不取菩提。此是依自
性無量悲智。發如是不可思議願力。非是心
外見有衆生。發願欲度。以衆生非心外故。三
正行者。如本經言。發是願已。如是安住種種
功徳。修習如是菩薩行。經於無量無數億那
由他百千劫内。又如一向出生菩薩經云。阿
彌陀佛昔爲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
七千歳中。脅不至席。不念愛欲財寶。不問他
事常獨處止意不傾動。復教化八千億萬那
由他人。得不退轉。此是自性行持。自性精進。
非是有作有爲功徳。雖歴億劫。不離一念。以
微妙法門。離一切行一切劫故。是謂正因。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