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廬山蓮宗寶鑑 (No. 1973_ 普度編 ) in Vol. 47

[First] [Prev]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王侍郎諱古。字敏仲。東都人也。曾任尚書禮
部侍郎。因作發運使。遂居儀眞。禀性至仁
寛慈愛物。大弘佛教開闡化原。曩遇京師乃
尊宿叢林之淵藪。嘗與之論道。及游江西黄
龍翠巖。與晦堂楊岐輩同爲禪侶深契宗旨。
又悟彌陀淨土法門之勝。博考諸經深究往
生貫穿經文發明佛意。乃作直指淨土決疑
集三卷。楊次公提刑作敍載之本傳。侍郎纂
集大彌陀經四十八願。十六觀經九品往生。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忠國師對肅宗隨意
往生念佛三昧寶王論。及諸經論。備陳往生
淨土要門該羅具録。如稱念南無三十六萬
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亦於藏經中。節出至於諸菩薩論。淨土法門
之要皆悉編集。侍郎平日修行觀念之心未
嘗間歇。數珠持念常不去手。行住坐臥悉以
西方淨觀爲佛事。有僧神遊淨土。見侍郎與
葛繁大夫。同在淨土而作佛事。乃往生安養
之證驗也。弘通淨土開示要津。助阿彌陀普
化一切。自廬山十八賢之後繼此道。以助佛
揚化者。獨次公敏仲著名於當時流傳數百
世之下。弘通彌陀大教。廣度攝化之盛無有
窮盡。則晋代朝士之高致。唯二公獨得之。乃
能光顯前賢。克繼其遺風也
  已上諸祖得道宗師。並係大藏高僧傳往
生傳寶珠集中録出。如慈照宗主道化盛
行于世。王臣僧俗悉皆崇向念佛得道者
甚衆。及觀諸傳録中都不備載無文可考。
今搜訪慈照宗主事蹟已入集。其餘應有
一切在家出家念佛得道名行之士。專
高賢用心尋究實録。廣爲發揚即當補入
刊行。庶免埋沒前修之徳。仰亦法門之光
幸也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派卷第四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信説
夫唯心樂國普遍十方。自性彌陀圓融一智。
妙應於色聲之境。流光於心目之間。就中反
妄歸眞。直下背塵合覺。昔我法藏發弘誓。啓
極樂之玄途。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韋提之妙
域。是乃廣長舌覆而同賛。諸餘經盡而獨留。
蓋以利生之喜捨心増。應化之慈悲量大。教
分九品乃別開方便之門。觀明一心。實徑直
還源之路。聖凡際會如久客歸於家郷。感
應道交似稚子投於慈母。昧斯至理觸類皆
迷。信此圓談事無不達。況復慈光願攝佛力
難思。順水乘船不勞自力。推門落臼豈有他
哉。有願必迎無機不被。舟石可濟獄火頓消。
菩薩聲聞生彼者無量無數。前賢後聖得道
者可撿可尋。&T064543;鵡頻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飛
蝡動悉蒙教化恩慈。聖境非虚佛言不妄。何
乃愛河浪底沈溺而不憂。火宅焔中焚燒而
不懼。密織癡網。淺智之刃莫能揮。深種疑
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禍樂
災却誹清淨之邦。貪戀煩惱之世。焦蛾爛蠒
自處餘殃。籠鳥鼎魚翻稱快樂。皆由善力微
而業力勝。信根少而罪根多。是以三界茫茫
四生擾擾。盡貪生而兀兀孰解知歸。悉逐業
以悠悠。不求出要。過去生死却石難窮。未來
輪迴芥城何盡。匪夙生之有幸豈得遇於斯
因。撃鼓開囹圄之門宜應速出。逢舟濟沈淪
之難詎可遲疑。敬順金文善隨佛學。不聞不
解者可痛可傷焉。矧茲五濁惡世四面火焚。
惟佛一人力能救援既聞妙法宜植淨縁。
一念信誠萬徳因種。思齊先哲希悟眞常。普
皆如説奉行盡心頂禮信受
  斷疑生信
經云。得爲人難。六根完具難。生中國難。値佛
道難。興信心難。蓋嘗論信之難興者。縁有
其疑也。不斷其疑何由生信。故金剛經云。正
信希有。法華經云。以信得入。王龍舒云。佛爲
人醫王能救一切病。不能救命盡者佛能度
一切人。不能度不信者。蓋信者一念之眞誠
也。若人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身則
隨住。是知此身隨心念動。有念欲去而身被
牽繋者。色身壞時惟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
無處不到。所以一念信心念佛。求生淨土則
必到淨土。況吾佛世尊諸大菩薩。又有本誓
願力接引往生乎。或問之曰。今有一生持戒
念佛。臨終不得生淨土者何也。答曰。此蓋信
力不深。行願之有虧也。兼不曾發菩提之大
心。又不曾斷十惡之邪行。雖曰修行未嘗言
行相應。雖曰念佛未嘗淨念相繼。既無眞實
之功。焉得淨土之報也。淨名經云。隨其心
淨則佛土淨。六祖壇經云。心中若無不善西
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難到。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而來迎。請大師故。見世
人不務淨心只是口念佛名。於其心外求佛
妄想執著。而不自淨其心。心造諸惡是謂自
喪其佛。又何更別求佛哉。所以道迷即衆生
悟即佛也。圓通法門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蓋憶念者是心念也。信心清淨。信
行願倶備也。楞嚴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
脱。十惡化爲十善。六識化六神通。所以正
信心中憶念佛名。淨念相繼自性彌陀現前。
此感彼應臨命終時。安得不見佛而生淨土
乎。凡修淨業者。當信佛之言。而行佛之行。
心口既不相違。因果決然不昧耳。若也聞而
不信信而不行。由畫餅之不充飢也。心既無
信則生疑謗。既興疑謗則自昧其心。自昧其
心則淨土遠之遠矣。故香山周居士。述慈照
蓮宗懺序云。導師者化物有方誨人存理。以
深信爲能入破諸闡提。專念佛爲行門令心
不亂。加菩提願心爲根本度脱衆生。備此三
者乃極樂佛土上上品之可登。毘盧果海流
流而易到也。又云。此事人人本具箇箇圓成。
無信行願三字因茲淪墜。嗚呼凡爲人者。不
在福徳不在尊貴。不在聰明不在相貌。但具
信行願者。乃生淨土之資糧也。四料楝云。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約遠也。若一念信心念佛即到西方。是約
近也。故云亦近而亦遠在人之信願。信不隔
絲毫疑而生死轉。又云。從是西方過迢迢十
萬程。資糧若具足何愁去不成是也。所以道
信爲萬善之首。信爲百行之宗。華嚴以十信
爲成佛之始。法華以正信爲入道之門。五根
以信根爲先。五力以信力爲最。是故三世諸
佛諸大菩薩歴代祖師。修諸功行具大願力
入佛境界成就菩提。未有不從這箇信字而
入也。鸞法師遇留支觀經。即焚仙經。而修
淨業豈不是這信字也。白侍郎行也彌陀。坐
也彌陀。不出這信字也。蘇學士佩帶彌陀畫
像。行坐隨身。言是西方公據者。蓋亦不出
這信字也。張善和一生殺牛。臨終自見地獄
相現。遇僧教令念阿彌陀佛。念未十聲見佛
接引往生淨土。即脱地獄。豈不是信得及而
致然耶。華嚴經云。信爲道元功徳母。信能長
養諸善根。信能超出衆魔路。信能得入三摩
地。信能解脱生死海。信能成就佛菩提。嗟乎
今時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不信
往生淨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諒哉人天路
上以福爲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
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
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
哉。凡我同盟切須深信諸佛所説。眞實非虚。
脱苦良方無如念佛。專修淨業期出輪迴。時
不待人愼勿疑悔。可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
向何生度此身
  勸發信心
夫阿彌陀佛者。諸佛中尊四生之父。歸信者
滅罪河沙。稱念者得福無量。凡欲念佛要起
信心。若無信心空無所獲。是故肇法師云。是
事如是者信之相也。是事不如是者不信之
相也。夫信爲入道之初宗。智爲究竟之玄術。
諸經首稱如是者信也。後曰奉行者智也。故
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此
是釋迦本師勸信處。又云。汝等當信是稱讃
不可思議功徳。此是六方諸佛勸信處又云。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
即見佛。此是往生論勸信處。又云。信者順之
詞。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
無豐約非信不傳。此是肇法師勸信處。又云。
念佛法門不問道俗。不論男女不拘貴賤。修
此法者唯要信心。此是大行和尚勸信處。問
曰。既言信者未知信何法門。答曰。信意者
信憑經中佛説念佛定生淨土。信念佛定滅
諸罪。信念佛定得佛護。信念佛定得佛證。信
念佛臨終定得佛來迎接。信念佛不問衆生。
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
地。信念佛生淨土。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勸信
念佛。受此法持此念。則往生淨土必矣。故
大行和尚遣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則知之他
心通故。口惟稱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身惟
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是以大行和尚以
此念佛法。勸人生信心也。又喩云。信心者
猶如深栽果樹。根深故風吹不動。後著果實
濟人飢渇。念佛之人亦復如是。要由深信得
到西方。若無信心空無所獲。是故經言。十住
菩薩一起信心念佛之後。縱遇惡縁寧捨身
命不退信故。維摩云。深信堅固猶如金剛。法
珍普照如雨甘露。念佛三昧從深信生。君看
淨土恒沙佛。盡是當年正信人
  天竺慈雲式懺主往生正信偈
    稽首西方安樂刹 彌陀世主大慈尊
    我依種種修多羅 成就往生決定信
    住大乘者清淨心 十念念彼無量壽
    臨終夢佛定往生 大寶積經如是説
    五逆地獄衆火現 値善知識發猛心
    十念稱佛即往生 十六觀經如是説
    若有歡喜愛樂心 下至十念即往生
    若不爾者不成佛 四十八願如是説
    諸有聞名生至心 一念回向即往生
    唯除五逆謗正法 無量壽經如是説
    臨終不能觀及念 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氣絶即往生 大法鼓經如是説
    一日一夜懸繒蓋 專念往生心不斷
    臥中夢佛即往生 無量壽經如是説
    晝夜一日稱佛名 慇懃精進不斷絶
    展轉相勸同往生 大悲經中如是説
    一日二日至七日 執持名號心不亂
    佛現其前即往生 阿彌陀經如是説
    若人聞彼阿彌陀 一日二日若過等
    繋念現前即往生 般舟經中如是説
    一日一夜六時中 五體禮佛念不斷
    現見彼佛即往生 鼓音王經如是説
    十日十夜持齋戒 縣繒旛蓋然香燈
    繋念不斷得往生 大彌陀經如是説
    若人專念一方佛 或行或坐七七日
    現身見佛即往生 大集經中如是説
    若人自誓常經行 九十日中不坐臥
    三昧中見阿彌陀 佛立經中如是説
    若人端坐正西向 九十日中常念佛
    能成三昧生佛前 文殊般若如是説
    我於衆經頌少分 如是説者無窮盡
    願同聞者生正信 佛語眞實不欺誑
    佛既顯言易往生 幸各正信無疑惑
  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夫四果之明不能測如來之奧。十地之聖不
能窮極果之妙。矧茲凡夫生無慧目。陷三界
有必固之妄。指淨土謬難轉之疑。疑之於身
知五蘊之未滅。疑之於心知萬惑之未遣。疑
之於行知六度之未濟。由漂沈未濟之行。期
濟於已濟之域。在於其己猶惑之。況他人哉。
此物情難信爲道俗所共疑也。隋智者大師
興物冥。智將神會。乘時翼教異跡由著。
因其所異考其所證。不知其三賢之人乎。十
聖之人乎。其爲應正等覺妙神化于難思乎。
蓋亦思之不能知也。但大師念定總持昭
行業期生淨土。間無容髮發大師之所有。
存者其十疑之文乎。然其文遠取諸經。近取
諸論。去就其意以取諸傳。無離經以備事。無
飾辭以増巧。審辭達意。能極九品之所生。乃
見大師之用心也。見大師之心者。其於淨土
之有疑。所謂高天無雲群星列彩。經紀之所
相殊。躔次之所相異。粲粲然無一而隱者也。
予得其文載念能仁所稱淨土者。累焉諸佛
證而成之者。或舌相以覆大千。或潮音而演
梵説。余雖陋學不得以相輝映烏可無言哉。
故於論首略陳一二以罄予所懷。雖辭膚理
淺不足起大師之化。在其先佛證成之義且
有歸矣
  無爲楊提刑直指淨土決疑序
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信凡夫往
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
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也。彌陀光明如大
圓月遍照十方。水澄而清則月現全體。月非
趣水而遽來。水動而濁則月無定光。月非捨
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
捨去來。故華嚴解脱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
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亦
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
即見。是知衆生注念定見阿彌陀佛。此乃稱
性實言非權教也。淨土無欲非欲界也其國
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無色界也。一切
衆生未寤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沈未嘗休
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修羅方嗔戰爭互勝。
旁生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渇困逼。地
獄長夜痛楚號呼。得生人趣固已爲幸。然而
生老病死衆苦縈纒。惟是淨邦更無諸苦。蓮
託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無老苦也。身
無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無父
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上善人聚無怨憎會
苦也。花裓香食珍寶受用無求不得苦也。觀
照空寂無蘊苦也。悲濟有情欲生則生。不住
寂滅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轉非凡夫
也。三界蕩然。譬如四裔丘陵坑坎腐穢所積。
溪壑阻絶孰爲津梁迺有狂人迷路。*于此惡
獸魑魅惱害。雜居刀兵水火。或時傷暴風霜
霹靂凌厲摧懾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飮食衣
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樂。有佛釋迦
是大導師。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壽佛是
淨土師。爾諸衆生若生彼土則無諸惱。不聞
知者固可哀憐。亦有善士發三種心。不求生
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
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
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量。
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常修淨土。十
方如來有廣舌之讃。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
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欺
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
親教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讃首
稱十勝。智者析理明辯十疑。彼皆上哲精進
往生。謂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車可滅舟
石不沈。現華報者莫甚於張馗。十念而超勝
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妙因。世
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棄哉。
般舟三昧經云。跌陀和菩薩問佛。未來衆生。
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
見十方諸佛。寶積經云。他方衆生聞無量壽
如來名。迺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
善根回向願生彼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自欺自慢自棄己靈流入輪迴是
誰之咎。四十八願悉爲度生。一十六觀同歸
繋念。一念既信已投種於寶池。衆善相資定
化生於金地。毋輒悔隋誤認疑城。即時蓮開
得解脱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
無魔事。決疑諸者王敏仲侍郎之編也。開釋
疑情徑超信地。其載要旨最爲詳審。蓋安養
國之郷導也。若登彼岸舟固可忘。來者問津
斯言毋忽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信卷第五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行卷第六
一十
四章
  念佛正行説
夫常光界本無色象有應則形。菩提道既闢
要途非行不至。維摩經云。五百長者子寶積。
白佛言。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
聞得佛國土清淨。願説菩薩淨土之行。佛言。
寶積。衆生是菩薩淨土。肇法師云。至人空
洞無象應物故形。形無常體況國土之有常
乎。蓋群生萬端行業不同殊化異被致令報
應不一。是以淨者應之以寶玉。穢者應之以
砂礫。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乃曰眞
土。然則土之淨穢繋乎衆生。故曰衆生之類
是菩薩淨土也。夫如來淨土者以無方爲體。
故雜行衆生同視異見。異見故淨穢所以生
焉。無方故眞土所以形焉。若夫取其淨穢者
衆生之報也。本其無方者佛土之眞也。豈曰
殊域異處凡聖二土。然後辨其淨穢哉。道生
法師曰。淨土行者行致淨土非造之也。若欲
造於土者衆生類矣。容以濫造不得不先明
造本。以表致義然後説行。羅什法師曰。寶
積問淨土之相。世尊答言。衆生是菩薩淨土
者。蓋説果上之因也。清涼國師云。諸佛心内
衆生新新作佛。衆生心中淨土念念證眞。經
云。菩薩隨所化衆生。取於淨國土。爲饒益
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
意無礙。若於虚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
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非於空也。當知直心深
心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肇法師曰。土之淨者
必由衆生。衆生之淨必因衆行。行淨則衆
生淨。衆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理不可差
也。土無洿曲乃出於直心。故曰直心是菩薩
淨土。直心謂質直無諂。此心乃萬行之本。生
法師曰。樹心種徳深固難拔深心也。乘八萬
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此之三心
始學之行也。欲弘大道要先直心。心既眞直。
然後入行能深。入行既深則廣運無涯。此三
心爲之次序也。備此三心。次修六度以至萬。
行。什法師曰直心者誠實心也。發心之始在
於誠實。道識彌明名爲深心。正趣佛慧名
大乘心。經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四攝法是菩薩淨土。
方便是菩薩淨土。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迴
向是菩薩淨土。十善是菩薩淨土。如是寶積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
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説行。
隨如説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
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隨佛土淨則説法淨。隨説法淨則智慧淨。隨
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徳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