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廬山蓮宗寶鑑 (No. 1973_ 普度編 ) in Vol. 47

[First]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情盡宛然
    毘盧海藏全無迹 寂光妙土亦無踪
    劫火洞然毫末盡 青山依舊白雲中
  頭頭見道
    寂光金寶及泥沙 到處無心便是家
    了得箇中玄妙意 優曇元是白蓮花
  處處逢源
    心心念念彌陀佛 頭頭處處古毘盧
    微塵刹海如星布 撮在山僧一畫圖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教卷第二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宗説
明教大師曰。能仁之垂教也。必以禪爲宗而
佛爲祖。祖者乃其教之大範。宗者乃其教之
大統。大統不明則天下不得一其所詣。大範
不正則天下不得質其所證。夫古今之學佛
輩競以其所學相勝者。蓋由宗不明祖不正
而爲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後世學
者。不能盡考經論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
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諸禪者不諒佛之
所詮。概見乎教内。紛然自相是非古今。何嘗
稍息。予嘗探大藏或經或傳校驗。其所謂禪
宗者佛祖之心也。佛説一大藏教。未嘗不以
心爲宗也。嗟乎衆生之根器異也。又安得以
一法而明之。我佛平等設化。於是對其病而
投其藥耳。且夫淨土一宗念佛之法。有實有
權有頓有漸。皆以顯如來所證之實理。廓衆
生自性之本源。以念佛三昧攝一切人。明心
見性入於佛慧。或問之曰。念佛其可明心見
性入佛慧乎。予謂之曰。心爲萬法之宗。操
之在我則何道不成。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
無生忍。究其因地純於念佛。上用功念念無
間打成一片。所以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
三摩地。斯爲第一。蓋佛者心也。念佛念心
心心不二。心既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貫通無
前後際。三際倶斷是眞道場。塵塵顯示刹刹
全彰。是謂入於如來正遍知海。具足如來一
切種智。念佛之旨大略如斯。遠公祖師得是
三昧。而以此三昧示一百二十三人。同修同
證思專想寂以至究竟。吾祖於是深存遠圖
大援群生。且以晋地新經未來。禪法甘露國
所未聞。實相宗本人有異説。乃命弟子踰越
葱嶺遠迎禪師究尋經本。故明教大師定祖
圖云。秦僧智嚴於罽賓國。懇請跋陀羅偕來
諸夏。傳授禪法。初至長安。後至廬山遂出禪
經。與遠公同譯。譯成遠公爲之序。跋陀羅甞
謂遠公曰。西土傳法祖師。自大迦葉直下相
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滅度。名
不如蜜多者。所以繼世弟子曰般若多羅。方
在南天竺國行化。以此慧燈次第相傳。達磨
多羅後爲二十八祖。我今如其所聞而説是
義。遠公聞跋陀羅言。故序云達磨多羅西域
之雋。禪訓之宗。寶林傳。所謂跋陀羅甞與
遠公言。其傳法諸祖世數固驗於禪經矣。故
張野序遠公塔銘云。心禪諸經出自廬山。師
毎謂禪法精微非才莫授。功高易進者惟念
佛一門。導之以止觀。專之以淨業。此假修
以凝神。積習以移性。入於如來無盡法門。實
由斯矣。故此淨土之教至于天台智者大師。
乃示三觀證乎一心。總綰三乘之要行。普收
五性之機。宜直付觀行之眞財。悟入如來之
知見。故知念佛之要者由觀經爲標指也。斯
經以佛國淨境爲宗。以觀智妙行爲趣。以實
相彌陀爲體。以滅惡生善爲用。是知無量功
徳共莊嚴之。種種勝行而歸趣之。言説問答
而詮辨之。誓衆星之拱北辰。如萬流之朝東
海也。是故韋提不經地位頓證無生。五逆十
念稱名便登極樂。即圓頓教之所攝也。此之
念佛三昧法門權實頓漸折攝。悟迷圓攝一
切會歸眞宗。猶車之有輪。如鳥之有翼。入
道之由可謂至矣。可謂盡矣。是以集夫正受
之方。示彼修行宗要。開明心目直指根源。庶
使念佛進修之士。明其宗而不昧其祖也。若
夫一句當機。淨土唯心顯矣
  定明宗體
慈恩通賛云。此方先徳總判經論有其四宗。
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顯實宗。涅
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眞實中道義。故捨化
城而歸寶所等。故彌陀經乃第四宗也。依文
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有其八。一我
法倶有宗。二有法無我宗。三法無去來宗。四
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眞實宗。六諸法但名宗。
七勝義皆空宗。八應理圓實宗。故華嚴及彌
陀經是八宗收
  李長者華嚴合論十種淨土權實宗體
夫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眞源。蕩蕩
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總括於塵沙。方廣
靈門淨穢互參於無極。但隨現修業用見境
不同。致使聖境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
於它國。指穢境於娑婆。或此處爲化儀。示上
方爲實報。文殊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
處西方安樂妙土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啓蒙
的信無依。今以略會諸門令使創修有托。約
申十種以定指南
第一阿彌陀經淨土此爲一分。取相凡夫未
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想不移。以專誠故
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未實
第二無量壽觀經淨土此爲一分。未信法空
實理衆生。樂妙色相者。令使心想想彼色像。
想成就故而生佛土。此權非實
第三維摩經淨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
暫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第四梵網經淨土。雖説一大花王而有千葉。
一一葉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衆
生。然彼千葉及彼華王。爲三乘菩薩見未廣
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如來於彼坐蓮花座。
成等正覺以爲實報。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
提場中成等正覺者是化。此爲三乘權教菩
薩染淨未亡者。説此閻浮提及六天等是欲
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羅天是無漏故。心存
染淨彼此未忘。此爲權教未爲實説
第六涅槃經所指淨土。如來有實報淨土在
西方。過二十二恒河沙佛土者。爲三乘權教
一分染淨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是
穢土權。推如來報境淨土在西方。此權非

第七法華經三變淨土。此爲三乘權教菩薩
染淨未亡者。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權非

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此引三乘中權教菩
薩染淨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穢即淨。諸衆信
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
第九唯心淨土。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惟眞
智不念淨穢稱眞任性。心無罣礙無貪無癡。
任大悲智安樂衆生。是實淨土。以自淨故令
他亦淨。是故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實淨土。第十毘盧
遮那所居淨土。即居十佛刹蓮花佛國土。淨
穢總含無穢無淨。無有高下彼此自他之相。
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相障隔。略言十佛塵
刹國土。爲知無盡佛國不出一塵。爲無大小
故不立限量。故以法爲界不限邊際。相海純
雜色像重重。此實淨土非是權收
  念佛參禪求宗旨説
慈覺賾禪師云。念佛不礙參禪。參禪不礙念
佛。法雖二門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運爲
不著二諦。下智之人各立一邊。故不和合多
起紛爭。故參禪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參禪。皆
因執實謗權。執權謗實。二皆道果未成。地獄
先辦。須知根器深淺各得所宜。譬如營田人
豈能開庫。開庫人安可營田。若教營田人開
庫。如跛足者登山。若教開庫人營田。似壓
良人爲賤。終無所合也。不若營田者且自營
田。開庫者且自開庫。各隨所好皆得如心。是
故念佛參禪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
可謂處處緑楊堪繋馬。家家門首透長安
  淨土非鈍根權説
天台思梵講主。久居臨平山解行明峻。深造
教觀性相淵源。毎與士大夫往復。隨有所問
答釋粲然。一日有通判鄭公。問曰。教中所明
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此專爲鈍根方便權
説。上根頓悟一超直入佛地。豈假他佛淨土
耶。師云。吾宗先達呵此説云。佛在世文殊
普賢。佛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者大師智覺
禪師。皆願往生淨土應是鈍根乎。若以此爲
權教。將何爲實耶。昔孫莘老亦疑於此。因會
楊次公王敏中。辯論遂息此疑。信此淨土非
聖人之權設。是圓實之眞宗也。注念彼佛必
生淨土。斯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
  眞歇了禪師淨土宗要
彌陀不離衆生心是三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
擧一全收。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
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互遍。
此珠不可爲彼珠。彼珠不可爲此珠。參而不
雜。離而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方所。彌陀淨土
即千珠之一。十萬佛國即一佛國。各千珠之
一。聖人善巧方便示人。專念阿彌陀佛乃千
珠。直指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九
界衆生微塵刹海。十際古今一印頓圓。了無
餘法矣
  寂室大師示淨土實見
不修淨業者云。游心禪定悟性眞宗。或聞説
淨土必曰。淨土唯心我心既淨則國土淨。何
用別求生處。寂室曰。且維摩經中云。如來以
足指按地。見娑婆國土悉皆嚴淨。而衆會不
見。惟螺髻梵王得知。今之説悟性者。能如梵
王所見淨土不。況汝居卑室陋屋必羨之以
大廈高堂。脱粟藜羹者。必羨之以珍羞上味。
弊袍短褐者。必羨之以綾羅輕縠若云心淨
土淨。則不消如是分別也。況當老病死苦世
間違情之時。顏色與未悟者同。是則口唱心
淨土淨之言。身被穢土苦惱之縛。其自欺
之甚也。不然應須信教仰理。於淨土從而修

  大智律師示念佛事理不二
師嘗爲慈慧文法師。作淨土集序。其略曰。古
今學佛多惑事理。謂理則纖塵不立。言事則
萬象森羅凝心。住寂則爲理。動用操修則爲
事。遂引古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
不捨一法。斯迺理事敵立空有並馳。予嘗變
其語曰。實際理地不少一塵。佛事門中不存
一法。何則由實際理具一切法豈少一塵乎。
由佛事門離一切相豈存一法乎。如此方見
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文法師淨行序念佛宗要
夫達無心之有心。識有念之無念。有無不住
能所胡存。是則念念圓明心心虚寂。苟昧斯
旨則法法成疣。的契其宗則門門通妙。今可
無乖實際而示圓修。俾負重致遠者。獲遂於
息肩。流浪迷津者速登於彼岸。求生西方。
無先念佛觀門者也。予輒爲修淨業者。薄採
經論大綱。述成西方淨行法門。示彼所修令
得其趣。有覩茲文而復不能起信修行者。煩
乎狂熱投圊。唯露一髮欲垂拯救。末如之何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宗卷第三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派卷第四
二十
二章
  念佛正派説
佛由心造。道在人弘。弘道之要無先乎念佛。
念佛則是正心。正心故能合道。道之宗極曰
佛也。佛者覺也。一切衆生有此本覺之性。因
一念有差所以不覺。裴相國云。終日圓覺而
未嘗圓覺者衆生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
者如來也。是故薄伽梵成道摩竭陀。説有談
空觀根逗教。於諸法之外別開念佛一門。截
衆苦之根源。入聖流之要路。故經云。從是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
有佛號阿彌陀。國中無三毒八難。有七寶衆
妙莊嚴。以法爲身群聖爲友。苟能誠信發願
歸心彼土者即得往生。出乎三界九有之表。
證諸佛無上妙道。其言無所欺也。粤自大教
東流至佛圖澄而盛。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門
有遠公戒珠義海龍姿鳳章。於是教門綱紀
從茲大備。師著念佛三昧詠親勸。于時晋
賢慕師之徳。爭趨正覺之場同究斯道。名動
帝王道尊一代。彌天推爲高弟。羅什結爲勝
友。識量廣大獨出於古今矣。至夫抗言爲道
爲萬世宗師。垂裕於人天者遠公也。隋有智
者。魏有曇鸞。唐有善導。大振宗風。宋有坦
公。疏詮甘露省常結社。慈覺勸修壽禪師融
萬善以同歸。元宗主撮諸經而成懺。廣施方
便曲盡慈悲。故我祖師欲令大地衆生。見本
性彌陀達唯心淨土。普皆覺悟菩提之妙道。
乃立普覺妙道四字爲定名之宗觀。夫四字
一鏡洞照無邊同一體用。何以知其然。總而
言之。喩如人之一身。而有頭目手足。爲其
用也。未甞有一而可分也。自非願廣悲深。而
孰能取信於天下後世哉。竊甞論之曰。等衆
生界名曰普。智達斯理名曰覺。徳用無邊名
曰妙。千聖履踐名曰道。又普者即自心周遍
十方之體也。覺者即自心智照不迷之用也。
妙者即自心利物應機之行也。道者即自心
通達中正之理也。恒沙諸佛所證者此道也。
歴代祖師所得者此道也。十方生淨土者已
學此道也。未來修行者當學此道也。又況諸
佛菩薩示現世間。作大導師。各有悲願不捨
衆生。或爲王臣將相居士宰官。出俗在家逆
行順化。莫不以斯道而覺斯民也。三界群
無量劫來至於今日。往來六道如蟻璇磨
無由出離。佛祖憫彼故設方便以誘導之。
俾夫趣吾之所趣。吾之所趣者非六道非三
乘。乃如來正覺之趣。得吾所趣之道者。亦
以此道化乎未趣。趣此所趣。譬如一燈燃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