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樂邦文類 (No. 1969A ) in Vol. 47

[First] [Prev]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後龍舒淨土文。廣勸人受持。乃曰。甞以秈
禾穀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稱此
號。乃滿二千碩穀之數。佛既自以此教人。
則其功徳不可思議也。切縁寶王論。不載
所出經論。尤爲缺典。今恐稱誦者欲知。故
茲録示
樂邦文類卷第一



樂邦文類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三十二家
  念佛三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禪師
阿彌陀經通讃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岳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宗頤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淨土往生傳叙 飛山禪師 戒珠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 成大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淨土十疑論跋 待制陳 瓘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龍舒淨土文序 状元張 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 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淨土警策序 呉興法師 元頴
淨土自信録序 無功叟王 闐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珪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寶城易記録序 待制陳 瓘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濬
稱讃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 楶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呉克已
  三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晋逸士劉 遺民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軾
東海若跋 橘洲禪師 寶曇
弔武侍&T072556;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録 賛寧
蓮華勝會録文 慈覺禪師 宗賾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 遵式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MT01743;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讃十七首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讃 唐翰林李 白
繍西方淨土㡧讃 唐侍郎白 居易
繍阿彌陀佛讃 同前
西方淨土讃 孤山法師 智圓
無量壽佛讃 大智律師 元照
畫阿彌陀像讃 文忠公蘇 軾
李伯時畫彌陀讃 寂音禪師 惠洪
安樂國讃三十章 提刑楊 傑
善導彌陀道場讃 同前
白蓮咸教主眞讃 同前
禪月作遠公詠 太史黄 庭堅
遠法師賛 給事程 倶
劉遺民*賛 同前
陶靖節*賛 同前
謝康樂*賛 同前
陸道士*賛 同前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 有嚴
  念佛三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則
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虚神朗。氣虚則智恬其
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
御心唯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
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智
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
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爲。而無弗爲。及
其神變也。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三
光迴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懷矣。又諸三昧
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窮玄極寂。尊
號如來。神體合變應不以方。故今入斯定
者。昧然忘知。即所縁以成鑒。鑒明則内照交
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曁而聞見行焉。
於是覩夫淵凝虚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
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毎消。滯情
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以茲而
觀。一覿之感。乃發久習之深覆。豁昏俗之重
迷。若匹夫衆定之所縁。故不得語其優劣。居
可知也。是以奉誠諸賢。咸思一揆之契咸寸
陰之頽景。懼來儲之未積。於是洗心法堂。整
衿清向。夜分忘寢。夙霄惟勤。庶夫貞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
援超歩。拔茆之興。俯引約進。秉策其後。以覽
衆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廬山集。又載王喬
之念佛三昧詩。見
下第
五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天台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
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
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喩形端則
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
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教藉縁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
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
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
俗有縁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
方。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
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
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
三輩而横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
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爲宗。實相爲體。所言佛説觀無量
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擧正報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
説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

  阿彌陀經通賛疏序 慈恩法師窺基
詳夫理絶衆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徳。非
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津
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
宮。獲眞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増強。
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呑萬善。是以高
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
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
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逈抛空有之門。獨
頴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説者慈心演法。
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
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衆詮。貫
者通連妙理。故云佛説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智圓
夫心性之爲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
感物隨縁而變。則爲六凡焉。爲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歐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忻。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忻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忻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之謂乎。雖寶樓金池爲悦目之翫。
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
鳥聲有入耳之娯。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
寶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
掌耳。經云。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
矣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
偏讃淨方。其有旨哉。佛説阿彌陀經者。其偏
讃之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
備。足可以誘弱喪而係童蒙焉。於是約龍樹
之宗。準智者之説。依經辨理。爲之義疏。若
極深研幾。則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眞風。爲益
於後昆爾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仁岳
或曰。虚空無涯。世界無量。其間有凡有聖。
有淨有穢。何爲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眞則
不然。諸佛證眞。空界殞裂。至論應化身土之
事。亦隨衆生妄念所感。蓋使夫革凡成聖捨
趣淨。然後純純乎。如諸佛之證也。噫衆
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無縁慈悲。
出堪忍世界。以若干方便。開諸度門。繇是五
時設教。三乘授道。雖頓漸不同。同歸于理。
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則曰補處之
有慈氏。極樂之有彌陀。乃至十方淨佛國土。
示若鏡像。導如津梁。隨其所應。利有攸往。然
而補處雖近。十方倶遠。諸大乘經。莫不稱讃
乎極樂爲最彌陀爲勝。依正既異。壽命且長。
衆生信而願生者多矣。神化之蹟粲在群藉。
佛言。將來法滅。唯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
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縁爾。茲經
也。始慈恩法師甞有譔釋。復有疏本。亦題基
公之名。相傳云。此無名師。假託而行也。校其
文旨。實大同而小別。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後
出。盛傳于時。以病中援毫。詞簡義略。凡用
敷訓。似未盡於方等之詮乎。走不敏探智者
之教。頗歴歳紀。常欲以一家法要并淨土諸
説覆述斯文。竊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
耳順。退藏故園。伏念玉泉報恩。九旬揮於犀
柄。圭峯思孝七月薦於蘭盆。緬挹清芬遂獲
操染。卷成析爲上下。以新疏目之。別舊章也。
若乃言之無文。吾何敢以前説並駕。或言下
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讓云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宗頤
夫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
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
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
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三種淨
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爲寂照之方
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
韋提希豁然大悟。授記往生。佛世尊親勅受
持。廣説斯事。經傳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圓
機。誰陳法施。常山比丘瓊安等。憫衆生之日
用不出塵勞。嗟妙境之無邊。願爲郷導。同心
鏤板。庶廣受持。非勢至之同倫。即遠公之舊
社。聊伸序引。普告未聞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遵式
此經文句雖約。與大本意同。上聖赴縁。廣略
異耳。依正主伴。於是備焉。願行方軌。有加諸
説辭簡義博諷易功多。良在茲矣。初則廣讃
依正。引物忻求。次則六方引同訓勉生信。三
則擧難況易。使聞者知歸。第一廣讃依正者。
初讃次勸修願行。佛告長老下。標立所讃。彼
土何故名爲極樂下。先讃依果。即珠網麗天。
瓊林矗地。池流八徳。蓮吐四光天樂韻於
六時裓華散於億刹他禽演於道品。風樹
傳於法音舍利弗於意下。廣讃正報。先讃
化主。相好八萬。擧光明以遍收。功徳喩沙。言
壽命以統括。成佛十劫。簡過未以釋疑已上
化主
舍利弗下。讃眷屬。聲聞雖衆。皆發大心。菩薩
云多。率居補處。生者咸歸於定聚。趣途即預
於阿鞞已上
眷屬
次衆生聞者下。勸修願行。先願。
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
之厚薄。不在責時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亂。其
人臨命終下。明得果。我見是利下結勸。次如
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訓勉生信。先引同。
次於汝意下勸信。亦是勸持。如我今者下。第
三擧難況易。五濁得道爲難。淨土修行則易。
並如文請。先熟尋節段。然後誦文。則起盡有
倫。功不虚棄。如或清晨靜夜。收視聽以端居。
口誦心游。蕩神明於幽極。氛累斯滌。淨境弗
迷。廣舌勸持。豈不然也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維西方淨土者。瓊林寶網珠閣瑤池。超倍刹
於玉毫。耀千光於沙界。諸佛同讃。群賢所宗。
告曼殊咸願生乎其國。天親彌勒。皆誓往
於彼方。大聖尚然。況常徒者也。至若散因定
業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長騖。睠九品以高升。
直到薩雲無復退轉。故彼佛本願云。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
僧。殺阿羅漢。殺父。殺母也
今既幸無逆罪。不謗
大乘。豈有願求而不遂也。況復十六觀云。下
品下生者。具足諸罪。四重五逆謗方等法地
獄火現。十念稱佛。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即生
彼土。斯則又許逆罪之輩十念得生。況無此
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願生者。無不
遂心。故天台智者臨終讃曰。四十八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
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淨行道力實不唐
捐。又本願云。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繋念我
國。迴向欲生。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應校
量業行久近者。十念信樂。尚生彼國。況復一
日信樂者。況復一月一年一生而信樂者耶。
又應校量滅罪輕重者。一念滅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重罪者。即
前五逆也
一念稱佛滅罪既爾。況復十
念所滅罪耶。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
滅罪耶。重逆尚滅。況輕罪乎。又應校量念佛
功徳比餘善根優劣之相者。經云。若人以四
事極好之物。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阿羅
漢辟支聖人。所得福徳。不如有人一合掌。一
稱南無佛陀。如彼大千聖福。假使百分千分
百千億分。算數譬喩皆所不及。一稱佛名者功
徳無量。一稱佛名功徳尚爾。況復十念佛者。
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彌陀佛者所
得功徳耶。復次應知。念佛之人。現世安隱。
衆聖守護。離諸災厄。且近校量今時風俗。競
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隱。信邪殺命。造
罪結寃。必無福慶而可利人。虚招來生地獄
罪報。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殺生害
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豈非積不善耶。殃
咎何疑也。若言殺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
故仁慈化世。勝殘去殺。禽魚遂性。令登壽域。
咸稱善耶。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典。
既未逃於世論。眞誘俗之權方。周公雖稱事
神。不達彙征之道。仲尼焉能事鬼。蓋迷六趣
之源。老氏經既混於九流。莊子未移於百氏。
惟釋宗所辨。曲盡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
修羅處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鬼。其猶俛首
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
之既久。物黨方類。死墮其中。世其迷哉。且三
界大師萬徳慈父。歸之者罪滅。尚之者福生。
諸經具説。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
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
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二
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
守護。三者常爲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
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
羅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
中。五者一切火難水難。寃賊刀箭。牢獄枷
柚。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
消滅。所殺寃命。彼蒙解脱。更無執對。七者夜
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者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爲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
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
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衆。持金
蓮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
樂。諸有智人。請觀念佛。所獲現世福利功徳。
豈同世人祠祀之法。現無福利未來受苦耶。
又復當信一切大乘經典。皆讃西方莊嚴淨
土勸令往生。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
部諸經。皆示行相。及讃功徳。又諸菩薩天親
龍樹。皆各造論稱讃淨土。又此方諸法師禪
師。各造論著疏。光讃西方。道安法師往生論
六卷。慧遠法師造觀經疏一卷。天台智者造
十疑論觀經疏彌陀經疏。各一卷。道綽禪師
撰安樂集三卷。善導和尚。立五會教勸人念
佛。造觀經疏一卷二十四讃六時禮文各一
卷。懷感法師。得念佛三昧造決疑論七卷。慈
愍三藏。撰淨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師。造彌
陀經疏二卷。鎭國沙門澄觀。造觀經疏一卷。
有誰聞此衆聖稱楊誘勸往生。而不信樂。除
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斯更復引自古及今。
西天東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條顯
驗之事。具示將來諸有賢達。願共往生云也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設多方便而引取之。但
唯安養淨業。捷直可修。諸大乘經。皆啓斯要。
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者也。若比丘四衆及善
男女諸根缺具者。欲得速破無明諸闇。欲得
永滅五逆十惡犯禁重罪及餘輕過。當修此
法。欲得還復清淨大小戒律。現前得念佛三
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蜜門者。當學
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
歸。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觀音勢
至。現在其前。送紫金臺。授手接引。五道横
截。九品長騖。謝去熱惱。安息清涼。初離塵
勞。便至不退。不歴長劫。即得無生者。當學
是法。欲修少法而感妙報。十方諸佛倶時稱
讃。現前授記。一念供養無央數佛。即還本國。
與彌陀坐食。觀音議論。勢至行歩。眼耳洞
視徹聞。身量無際。飛空自在。宿命了了。遍見
五道如鏡面像。念念證入無盡三昧。如是稱
述。不可窮盡。應當修習此之勝法。如所説者。
皆實不虚。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稱美此事。以
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淨土衆經
立此行法。若欲廣知。尋經補益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維安養寶刹。大覺攸賛。三輩高升。夕孕金
華。列宿猶暫於海滴。晨游玉沼。世燈彊喩
於河沙。良以。十方爰來。四生利往。雖騰光而
普示。終稽首而偏求。故其竺國皇州自今觀
古。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爲盟。此則覺徳
鴻儒。盡摛毫而作誓。自茲迴向綿續。唱和相
尋。誠爲道徳之通衢常樂之直濟者也。但世
多創染割截。未識方隅。忽遇問津。靡暫濫吹。
或攘臂排爲小教。或大笑斥作權乘。以其言
既反經。人惑常典。易不云乎。居其室出其言
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遂輒述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詞愧不文。理存或
當。視菽麥而且辨。挹涇渭而永分。翦伊蘭
之臭林。植栴檀之香幹。信解行願。原始要
終。不數千言而能備擧者。實茲二門矣
  淨土往生傳叙   飛山禪師戒珠
給孤園中聖賢之衆畢集。是時衆無一詞之
請。如來遽然而告曰。過是西方十萬億國有
淨土焉。其土廣博。百寶成焉。又曰。衆生思
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願焉。説者曰。十二
分教以羅萬有。此乃無問自説之一分也。其
義猶何。猶母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
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擁之也。然如來捨兜率
降迦維。其説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隨機有
授。其間龍天釋梵聲聞縁覺大菩薩衆。棄頭
目捐髓腦。外於國城珍寶。殷勤三請者非一。
如來或辭或默。止止而不説者有之。至是而
乃自説。誠悲五濁異生流浪而不息者長劫。
夫將厭五濁。期生于淨土。必在乎專念。念言
之至以繋乎想十六觀。所以第資焉。經稱諸
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
擧其漸之之謂也。行始於有修。智始於有習。
無上極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確乎其不可
拔者也。故一念轉三塗之苦。十念階九品之
華。此雖大乘方等諸經。皆所互陳而互發。
非止一經言而發之也。漢魏已來翹誠西向
&MT03353;聞其有人者。實以大法初流。經文之未備
矣。西晋時。劉曜寇蕩京雒。僧顯避地江東。始
由三事因願。驟感祥異。然其拳拳之志。以遭
亂世。遺風勝業代或無聞。東晋之末。遠師憩
跡廬阜。其同意法師釋道炳竺道生佛陀耶
舍。洎在家英豪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一
百二十有三人。締結方外之游。希風來集。遠
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夢游之躯不可以
長存。因指無量壽國。結之遐游。焉其已也。又
言。其國清淨。無三塗無六趣。衆生依向不
生而生者。寶幢爲之前導。金蓮爲之受質。於
是相與而有蓮社之稱焉。今之以蓮社云云。
蓋其始也。或時以爲淨社。義亦詳矣。自遠而
下。淨土之修益振。故宋有曇弘。齊有慧進。
梁有道珍。李唐之間。頴悟通識之士。如道綽
善導者。累復有焉。余以像季之餘。値佛遺法。
緬懷淨業。其亦有年。毎以前賢事跡散於諸
傳。淪於異代。不得類例相從條然以見。繇是
歴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諸師所撰傳記十
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師新傳。且得顯等七
十五人。其傳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詞或有所
叢脞。因復修正而發明之。外有鴻業慧明等
六十二人。在其生平想像。至於捨生之際。不
甞以矚勝相。備之不足起深信。乃無以備之。
後之明哲。或患其所不足。摭而備之者。亦余
之闕有補焉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飛錫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辭甚清逸。問
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徑。法華三昧不輕之
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爲無上深妙禪門
者。願聞其致。對曰。吾拱默九峰。與世異營。
天書曲臨。自紫閣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華
勝場。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
問者也。子將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擧。
吾不敏也。甞試論之。今則略開二十門。以明
斯旨耳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序 圓澄法師義和
六道凡夫三乘賢聖。其根本悉是靈明清淨。
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衆生。但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
隨迷悟之縁。作業受苦。名曰衆生。修道證
眞。遂名諸佛。佛憫衆生顛倒妄想。執著而不
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説華嚴經。欲令衆生。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至於
善財證入法界。參諸知識。最初吉祥雲比丘。
教以無礙智慧念佛門。又解脱長者。教以唯
心念佛門。又普遍吉淨光夜神。教以觀徳相
念佛門。其後華嚴諸祖。慮念佛者。莫得其要。
於善知識解脱門中。復設諸門。意使諸佛與
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彼此該收。
塵塵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無礙圓融。儻得
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
於曠劫。夫不龜手之藥一也。有終身洴澼洸
者。有裂土而封者。蓋用有工拙。而利有大小
念佛法門一也。有渉時之久。致力之多。而平
素失其指歸。逮乎垂亡。他境強奪尠能超邁。
此終身不免於洴澼洸之謂也。唯華嚴觀行。
得圓至功於頃刻。見佛境於塵毛。諸佛心内
衆生。新新作佛。衆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眞。至
簡至易。雖然諸佛拔苦與樂之心一也。不思
議力一也。唯西方彌陀世尊。接引娑婆衆生
願力偏重。即本師故。是以流通經中。普賢行
願獨指彌陀。極爲至切義和晩年退席平江能
仁。遍搜淨土傳録與諸論讃。未甞有華嚴圓
融念佛法門。蓋巴歌和衆。雪曲應稀。無足道
者。嗚呼不思議法門。散乎大經與疏記之中。
無聞於世。離此別求。何異北轅而之楚耶。於
是備録法門。著爲一編。使見聞者不動歩而
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
念。諸佛則背塵合覺故明。衆生則背覺合塵
故昏。欲使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因目其篇曰
無盡燈云爾。乾道元年九月望。臨安府慧因
院。華嚴教觀義和序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成大
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世但以音聲爲佛事。此
書既出。當有知津者。乾道丁亥季夏七日。呉
郡范成大書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元照
元照自下壇來。便知學律。但禀性庸薄。爲行
不肖。後遇天台神悟法師苦口提誨。始知改
跡。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於佛祖微
言。薄有所領。竊自思曰。初心晩學。寧無夙
善。但不遇良導。作惡無恥。虚喪一生。受苦長
劫。於是發大誓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通達
佛理。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復見高
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
十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衆
生也。由是堅持所見。歴渉歳年。於淨土門。略
無歸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色力
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頓覺前
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志雖洪大。力未堪
任。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
要須常不離佛。又引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
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譬如
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秖可傳枝。自是盡
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甞
暫捨。研詳理教。披括古今。頓釋群疑。愈加深
信。復見善導和尚專雜二修。若專修者。百即
百生。若雜修者。萬千一二。心識散亂。觀行難
成。一志專持四字名號。幾生逃逝。今始知歸。
仍以所修。展轉化導。盡未來際洪賛何窮。方
便多門。以信得入。如大勢至。以念佛心。獲悟
圓通。入三摩地。復自思念。已前所造無量罪
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既成。苦果必克。
縱百千劫所作不亡。業性雖空。果報不失。内
懷慚恥。曉夕兢惶。於是躬對聖前。吐露肝膽。
五體投地。苦到懺悔。仍發大願。普攝衆生。同
修念佛。盡生淨土。欲常修習。須立軌儀。故集
諸文。布成此法。從始至末第列十門。並準聖
言。咸遵古式。事從簡要。法在精專。所貴自
備修持。豈敢貽諸先達。後賢披覽。知我志焉」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世之學佛者。其始莫不皆曰爲生死事大故
也。及乎聲利所動世縁所汨。則死生大事置
而弗論。或爲人所扣撃。則他辭託跋。不能自
決。或云此不須問。或云不必須知。或云符到
奉行莫作計挍。或云隨處受生出入自在。或
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復男子身。或云把定
精神見善惡相不得隨去。或令預候知時。或
教臨終奪陰。或云百骸潰散一物長靈。或云
形散氣消歸去寂滅。如是種種臆度矯亂。皆
不出凡夫外道斷常二見。逮乎四大解分病
苦所迫。識神無主。隨業輪迴決無疑矣。借令
定日剋時。坐脱立化。世術可致。未足爲奇。斯
由不見十六觀經。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彌陀
願力。而堅持所見。自甘塗炭。豈不爲之悲哉。
姑蘇逸上人。久歴叢林。不滯偏見。屬意觀
經蓋有年矣。將恐道俗未閲經本。乃命工圖
繪九品之相。具引經文。以示其説。隨於經後。
各以偈頌爲之激勵。且使知死生事大者。有
超越之路。而不溺於異見枉受輪轉。若乃因
相以擧目。因文而動懷。是必有信者解者修
者生者焉。以至疑者謗者。莫不皆爲往生因
種。則斯文於世。豈小補哉。青山安忍子。仰之
不已。輒復命筆。隨喜讃嘆云
  天台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傑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
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
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
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
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爲諸業轉矣。
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衆生冥
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
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
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丁寧
勸往生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
唯以濟度爲佛事。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
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
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無量壽經云。十方
衆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徳本。至心
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
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
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内衆生塵塵極
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
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
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
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
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純一故。諸惡
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衆善。
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
得上上品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
衆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衆生何。夫造惡業
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
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遠法
師。博通教乘出稱夙徳。甞與耶舍尊者劉遺
民諸英豪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
爾。其後七百年。梁周隋唐至于 國朝。其
僧俗修奉獲感應者非一。咸見于淨土傳記。
豈誣也哉。然賛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
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爲首冠。援引
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釋群陰。
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
能至於是也。傑頃於都下。甞獲斯文。讀示所
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悟益深。願廣其
傳。因爲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
  淨土十疑論後序   待制陳瓘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
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説十信。疑此則遍疑智
者所以説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
此。得究竟處。淨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説法
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説法。未甞間斷。疑障其
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不聞
不覺。安住惡習。讃嘆不念。隨喜麁心。妄指蓮
胞以爲虚誕。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
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眞實安在。信憑業識。
自隔眞際。於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
絶聖路。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於
穢濁中。發大音聲。讃彼淨土上妙之樂。於生
死中。爲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趍彼岸。晝夜度
生。無有休息。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
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
西光影無二。彌陀説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
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於此法中。若未
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
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萬
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能順其母能耡其根。
則向之所謂障縁衆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
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順
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
在此而遍歴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
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云何不信。云
何而疑。能自信己。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
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明智大師
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所以又
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而請予申廣其説以
助其傳。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左宣義郎前
簽書鎭東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陳瓘序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傑
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往
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
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也。彌陀光明如大
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
趣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捨
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
捨去來。故華嚴解脱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影
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
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淨土無欲。非欲界
也。其國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無色界
也。一切衆生。未悟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沈。
未甞休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脩羅方瞋。戰
爭互勝。旁生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渇
困逼。地獄長夜。痛楚號呼。得生人趣。固已爲
幸。然而生老病死衆苦嬰纒。唯是淨方更無
諸苦。蓮苞託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無老苦
也。身非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
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上善人聚會無怨
憎會也。華裓香食珍寶受用。無求不得無窮
困也。觀照空寂無蘊苦也。悲濟有情。欲生則
生。不住寂滅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轉
非凡夫也。三界蕩然。譬如四裔。丘陵坑坎穢
腐所積。溪&MT03184;阻絶孰爲津梁。乃有狂人迷路
於此。惡獸魑魅惱害雜居。刀兵水火。或時傷
暴風霜。霹靂淩厲。摧懾罔知城域。可以庇覆
飮食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樂。有
佛釋迦。是大導師。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
壽佛是淨土師。爾諸衆生。但發誠心。念彼佛
號。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則無諸惱。不聞知
者。固可哀憐。亦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
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
足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
曰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
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常修淨土。
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讃。十方菩薩有同往之
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
天親教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讃
首稱十勝。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
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車可滅。
舟石不沈。現華報者。莫甚於張馗。十念而超
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妙因。
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
棄般舟三昧經云。跋陀惒菩薩。請問釋迦
佛。未來衆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念阿
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云。
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廼至能發一
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
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
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自欺
自慢。自棄己靈。流入轉迴。是誰之咎。四十
八願悉爲度生。一十六觀同歸繋念。一念既
信。已投種於寶池。衆善相資。定化生於金地。
無輒悔墮誤認疑城。即時蓮開得解脱道。唯
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直指
淨土決疑集者。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編也。博
采教典該括古今。開釋疑情。徑超信地。其載
聖賢之旨。在淨土諸書。最爲詳要。蓋安養國
之郷導也。若登彼岸。舟固可忘。來者問津。斯
言無忽。元豐七年九月十日序
  次公此序反覆詳盡。其論三種不求生。最
爲一篇警策。但謂淨土非三界。及云身非分
段。有違經論。謹引二文。以正其非。釋籤云。
若大論中。明安養國非三界者。秖是非此
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無量
壽經。阿難白佛。彼安養界既無須彌。忉利
諸天依何而住。佛反質云。此土夜摩乃至
色界。依何而住。阿難默領。反質意者。此
夜摩等。既許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
空而住。具明土相。復有多種共別不同。如
無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此
同居淨土既其不同。同居穢土亦應不等。
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
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龍舒淨土文序 状元張孝祥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繋念甚簡。
證果甚速。或者疑之甞爲之言。阿彌陀佛
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衆生背覺。合
塵淪於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爲是
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三昧
莊嚴其國。備極華好。復以辯智而爲演説。令
諸衆生歡喜愛樂。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
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
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于座。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
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
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
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虚中端靜簡潔。
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捐
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
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䔫
茹。重研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遑恤。
閒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
之者。信其爲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
君於宣城。留兩月始見其淨土文。凡修習法
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者。鋟木
傳焉。諉序其書。故爲之題其端云。虚中名
日休。十月旦。歴陽張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宗杲
龍舒王虚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餘。留心佛乘。
以利人爲己任。眞火中蓮也。佛言。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
來應世。嘉其志。爲題其後。若見自性之彌
陀。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虚中爲此
文功不唐捐矣。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
文懶窠云。雙徑妙喜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古
衆生心淨則佛土淨。法性無生而無不生。有
佛世尊。今現説法。在極樂國。號阿彌陀。縁
勝劫長。悲深願大。無邊際光明攝受。不思議
淨妙莊嚴。珠網麗空。瑤林矗地。池含八徳。
華發四光。韻天樂於六時。散*裓華於億刹。
諸佛共讃。十方來歸。彌陀心内衆生。新新攝
化。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往生。質託寶蓮。不離
當處。神超多刹。豈出自心。如鏡含萬象而無
有去來。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圓頓機。
則皆一生補處。明方便門。則有九品階差。念
本性之無量光。本來無念。生唯心之安養國。
眞實無生。解脱苦輪。十念亦超於寶地。會歸
實際。二乘終證於菩提。如大舟載石而遂免
沈淪。若順風揚帆而終無留難。悟之則甚近
而不遠。迷之則益遠而無人。嗟夫學寡障多。
疑深觀淺。斥爲權小。閴若存亡。則以馬鳴龍
樹爲未然。天台智覺爲不達。不信當受菩提
記。不肯頓生如來家。籠鳥鼎魚翻爲游戲。隙
駒風燭妄計久長。虚受一報身。枉投諸苦趣。
豈知大雄讃勸金口叮嚀。侶聖賢於刹那。具
相好於俄頃。樂受則永抛五濁。悲増則迴救
三塗。於此不知。是爲可憫。自魏晋大經初出。
則有遠顯諸賢繼修。事列簡編。驗彰耳目。福
唐釋戒珠。採十二家傳記。得七十五人。蒐補
闕遺。芟夷繁長。該羅別録。増廣新聞。共得一
百九人。隱顯畢收。緇素並列。會江河淮濟於
一海。融瓶盤釵釧無二金。標爲險道之津梁。
永作後來之龜鑑。元豐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齊玉
或曰。淨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接鈍根化凡
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何藉於他力乎。
對曰。佛世文殊普賢。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
者智覺。皆願生淨土。應盡是鈍根乎。釋迦勸
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亦願生淨土。應盡是
凡器乎。此等聖賢。應皆不逮今人之利根勝
器乎。況若以此爲權。指何爲實。權實之判。非
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別。咨爾有識。
當信佛言。招報非輕。切勿容易。昔孫莘老學
士。始以此疑之。因會楊次公主客王敏仲侍
郎。論道契合。遂釋其疑。故莘老云。四方言禪
者。唯黄蘗慧林爲最盛。臨濟之後有慈明。
慈明傳江西黄*蘗之道。次公實傳之。雲門之
後唯雪竇。雪竇傳懷。懷傳本。本公居慧林時。
敏仲早得其法。次公敏仲皆儒者學禪。得師
如此。方且汲汲。以淨土爲依歸。則知。淨土非
聖人之權設。眞禪侶之棲止也。苟能即心淨
土本性彌陀。生則隨念往生。去則實無所去。
則亦焉有彼此之異。而横相是非於其間也
哉。觀夫莘老之言。則信眞善知識。不違佛訓。
不欺自心。事理倶圓。實可宗仰。願諸仁者。當
以死生大事爲心。無以人情取捨自礙。頼如
是願力。念阿彌陀佛。發決定信。誠起娑婆險
惡之程。作淨土水雲之客。濯足於八種功徳
池水。掛錫於七重行樹叢林。入清淨海衆中。
參彌陀善知識。覽勝境而得不退轉。聞妙法
而易悟無生。七寶樓邊四華池畔優游泮渙。
樂莫大焉。庶以此願爲憑。前程定無間阻。苟
或謂之不然。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淨土警策序   呉興法師元頴
一切諸佛。歴劫修行所成國土。安立衆生。蓋
以衆生流轉生死。未遇知識。阻聞法要。不獲
脱苦也。而衆生或宜以苦事迫切者。則聖人
於大悲心行折伏也。衆生或宜以樂事誘引
者。則聖人於大悲心行攝受也。攝受則有殊
勝莊嚴。珍妙樓閣。大丈夫相。安隱之事也。折
伏則有胎卵濕化四生。九有百憂九惱五苦八
苦之相也。然於聖人之心。豈曰差別乎。且釋
迦牟尼。亦有清淨國土。如西方極樂。阿彌陀
佛必有五濁世界。如娑婆堪忍也。所以一期
化物。有彼有此。有淨有穢者。由諸佛結縁異
也。由衆生誓願異也。若達彼岸登果位。無必
固也。世智下凡不曰分別。其可知覺乎。不曰
取捨。其可造措乎。群經廣有警策之語。偏讃
西方阿彌陀佛所居淨土。今纂集之。庶裨補
遺化激勸土俗。嗚呼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而世人或沒於苦海。則自甘其分。或迷於富
貴。則自逞其得。而不知生生死死於瞬息間
也久矣。至有謂心淨佛土淨空身即法身。及
大期忽終。無所安立。當是時也。與夫守志淳
一。著相修行之人。億劫不殆故。覽斯文其有
發未發之心歟
  淨土自信録序   無功叟王闐
古之大聖人。立言垂教。被于百世之下。其志
猶欝而未暢。晦而未明者。蓋有之矣。即吾佛
淨土法門是也。余遍覽諸經。深求其旨。往生
功徳。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獲不退而已矣。
何則此土修行圓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見
及邪三毒。永不起慈。爲斷惑發悟。剏入聖
流。則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
至於凡夫地中。雖伏惑發悟。菩薩一經生死
非常之變。則忘其所證所修。是故遇縁或退。
仍墮苦塗者容有之。乃若凡聖同居淨土。如
極樂國等。雖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識
獲生者。即長辭四趣。又助縁大備。壽數莫量。
縱至鈍根。一生熏修。無不證聖果。寧復有退
失事乎。如來讃勸之本意。不過如此。且圓機
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導之即預優品。若
夫愚朴輩。但能稱佛發願者。而莫不往生。嗚
呼觀淨土一門。則知聖人無棄物矣。彼守癡
空之徒。効無礙無修。起自障心。絶他學路。乃
高其言曰。淨土末事也。何足道哉。可不哀耶」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仲珪
娑婆苦境也。欲脱衆苦。必修西方。西方樂國
也。欲生極樂。必信佛言。譬如有人行於曠野。
暮夜昏黒群賊在後。執持利器競來逼逐。四
顧旁皇逃避無所。呼天叫地誰來救卹。忽遇
老父。而告之言。此去不遠。有長者居。福徳威
勢。盜賊不侵。樓閣眞實。快樂自在。烟霧所
障。汝不能睹。汝但決往。吾不汝誑。其人聞
語。歡喜勇躍。策歩高驤。不復迴顧。注目一心。
更無他想。俄頃之間。至長者所。群賊苦惱。
杳絶蹤跡。種種快樂。無異所聞。彌陀攝受衆
生長者居也。安可不往。釋迦指導群迷。老父
言也。安可不信。世之人於西方之説。懵不能
知。比比皆是。知矣而不信。信矣而不修。修不
能力者。十亦常八九焉。我今重覆設此譬喩。
其不知者。可以解會。而不信不修不力者。亦
可加勉矣。夫修西方而決願往生者。豈有他
哉善盡其力如遇老父於避賊之時而已矣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鎬
予甞讀冲虚至徳經。而得林類之言。以謂。
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雖知死之與生一
往一返。然求其説而未得者。意其死於是者。
不過捨是報身而已。生於彼者。必竟落在什
麼處。此所以求其説而未得也。今觀福清禪
師所述明師勝地論。始知世外別有兜率内
院西方淨土。爲諸人依託之地。非念慮積習。
不能到也。予因三復其説。究其本性空寂之
中。非斷滅相。此生報盡。還有他生。若存堅固
願力。成就善根。且無沈淪惡道之憂。決有超
登勝報之地。乃今而後始知。兜率西方不隔
毫端。常自現前。但堅此心。即能見佛。如妙喜
云。見自性之彌陀。了唯心之淨土者。誠可爲
此論一言之蔽也。師妙喜之的嗣。於明師得
依託之地。故能以三處正論。饒益衆生。參政
大資周公得而序之。謂師之言。信而有證。
且愛其宗通説通。於實相教相。不相違背。而
老婆心切。有如是諄諄之言也。諸仁者。儻能
因周公之序。以求老師之心。則兜率西方不
勞問途。便請驀直去也。獨醒居士林鎬敬跋」
  乾道中。婺之蘭溪。釋子光道號雲水。少習
台教。厥後南詢。得法於大慧杲公。晩住莆
田福清。作依託明師勝地論三卷行於世。
其大概謂佛法高妙。若増上勝縁。唯明師
勝地爲堪依託。蓋凡學道者貴見性。見性
者貴修習。見性未明。必務求師。修習未成。
必務於地。得其師則模範正。得其地則心
跡安。一曰人間中國聖賢所居。二曰兜率
陀天彌勒説法。三曰西方淨土彌陀闡化。
是三處皆名勝地。並得依託修行。至中下
兩卷。則專明西方法門。勸人修習。文多不
能具載。但書林公一跋。聊爲叙其大旨云
  寶城易記録序   待制陳瓘
安養不在彼。浮雲非我有。此涑永公所謂安
樂土也。餘既得罪台州。自壬辰八月。捐書不
復爲文。革心改過。專趣此土。路長身老。恨發
心之晩也。比閲晁文元公道院集。論空不空
三昧。因繋之以辭。而曰。辭者貫心而易記
耳。其辭則四句偈也。文元公深入佛海。言無
枝葉。至於貫心之辭。則亦未忘。而且欲其易
記焉。公之所謂易記者。豈主於記其辭而已
竊慕焉。凡貫心之辭。欲已而未能已者。
筆之于此。名之曰寶城易記録云
  了齋依延慶明智法師。得台教淵源。晩歳
專意西方。誠爲得所。其紀所行之法。擬晁
公貫心易記之辭者。彼曰。吾即今自定日
用之法。先入空三昧。旋滅一切忘念。如
空華谷響。經視聽而無留礙也。又入不空
三昧。安住一眞法界。如額珠髻寶。常愛戴
而無失墜也。此法交濟更不異時。精密久
長。百法無敵。貫心易記。因繋之以辭。曰心
空如太空。豁然無可觸。一眞法界中。靈照
常安住
  遠法師齊忌禮文序   正言沈&MT01805;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説種種法接引衆生。於
種種門最捷徑者。無以易於西方安養之教
也。嗚呼無無量壽佛之四十八願。則西方之
教。無以啓其端。無釋迦如來之演説諸經。則
無量壽佛之願。無以傳於世。前佛作願於前。
後佛説經於後。此道章明著較可信無疑。然
而多門之法。或擇之而不精。精詳之士。或傳
之而未習。譬之肘後之方載聞簡牘。有擇之
而精。傳之而習。以開後悟。此恩此施。顧與製
是方於心載是方於書。其厚薄何如哉。惟茲
修行安養之方。無量壽佛實製之。釋迦如來
實筆之擇之傳之習之。以貽後人者。東晋遠
公其人也。西湖秀士李濟。予同年執友。樂清
令尹李公素。見素之子遭家多難。幼失所怙。
兩罹鼓盆。孤苦之中坐進此道。曩從證通主
人師友。爲西資社。蓋有意乎遠公之遺法也。
三年于茲。來者益盛。凡預此社。而精進不
懈者。奇祥異覩。妙果殊證。如經所説。往往有
之。則同社相與。稱頌自慶。益期進修。李君唯
念凡今若此。雖前佛後佛開大法門。而遠公
之徳。其何可遂忘。退而考諸傳記。作禮文一
通以示同志輒爲識其始末。因爲之言曰。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得仲尼而後明。至
&T021952;仲尼之所傳。以深入乎數聖人之道。而
爲後人之資者。孟軻氏其人也。以西方教法
觀之。則遠公者猶吾儒之孟子耳。子其何嫌。
雖然李君之是文也。固將尊其所以爲遠公
者。則遂從而學之。如吾儒之於孟子哉。若夫
且拜且誦。而徒爲觀美焉。非李之所祈望於
同社者也。乾道二禩四月望序
  稱讃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楶
淨土與娑婆。凡聖對治之法也。以苦樂言之。
則淨土樂而娑婆苦。以清濁言之。則淨土清
而娑婆濁。以壽夭死生言之。則淨土壽而常
生。娑婆夭而必死。然衆生多沈滯於娑婆之
境。而罕有知往生淨土之路者。亦以其業報
所蔽之耳。釋迦法王。爲此土教化之導師彌
陀世尊。爲彼方接引之慈父而衆聖群賢。又
發明釋迦彌陀之大願。指示衆生。使修淨業
爲超脱輪迴之計。若乃娑婆煩惱之纒縛。淨
土莊嚴之境界。如來經旨開喩甚明。諸上善
人闡揚尤著。今李子濟。從而爲稱讃詩。擬諸
詠史。凡若干篇。一披卷帙。則彌陀海衆淨土
勝境。如在目前。使人心開意悟即願往生。則
子濟開導群迷。其功豈淺淺哉。子濟儒家者
流。四世登科有聲士類。來處清白。兼通佛理。
凡留心於西方之教。如飢之必食渇之必飮
夏之葛冬之裘。有不能自已者。蓋地可動金
可革。而子濟信心堅固。截然不撓。則他世化
生。必爲九品會中之人矣。楶因敬覽。謹隨喜
而爲之序云
  西歸蓮社叙 月堂法師惠詢
昔廬山遠法師。偕慧持曇順。結劉遺民雷次
宗周續之一十八人。并同志一百二十有三
人。修淨業以西歸爲盟。號白蓮社焉。自此厭
娑婆忻淨域者。繼踵其修。故晋宋之世至于
隋唐。高僧賢士世世行之。由是臨終。有見乘
紫金臺者。有銀臺金蓮者。有祥光異瑞者有
聽空聲讃歎者。有聞異香盈室者。至有目撃
彌陀行來迎者。徴感非一詳于本傳。故我皇
朝林下高人都邑賢哲。忻樂精修猶爲特盛。
矧茲小菴溪聲遶屋。松翠凝門。池淨紅蓮。水
涵皓月。境靜地幽。車馬之塵不到。則可以
策勵進行。爲此身孕質青蓮之託也。謹遵先
範募一十八人。爲念佛三昧西歸蓮社。須端
方貞亮。始終無易節者。請得預焉。建社主菴
行因謹募。住持延慶寺月堂惠詢勸縁書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呉克己
余甞考前代士夫學出世法。能知如來設教
本意。不爲空有所陷者。在晋則有若劉仲思。
在唐則有若柳子厚。在我朝則有若楊次公。
仲思入遠公蓮社。臨終唯請僧。讀無量壽法
華二經。子厚作無姓和尚碑。稱其止讀法華
經。且指極樂土正路爲生物所歸。次公作天
台無相院碑。亦稱智者大士建化天台。以法
華三昧爲極致。以安養國土爲依歸。蓋不讀
法華。則無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養。則
無以證我心本具妙法。如來諄諄示誨。智者
懇懇洪經。乃知佛祖垂慈初無異轍也。今代
士夫。棲心佛乘。力求出離者。固不爲少矣。然
爲異見所奪者。尚未免焉。印公法師。勸發信
士。捐金鏤木。流布慈雲懺主淨土行願法門
及略傳。其殆有意救斯弊乎聞之喜而不
寐。遂捃摭三君子言行。爲作證明。庶實心
賢達。知有佛法正宗。相與造修。倶脱苦輪云
爾。彼爲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雖南陽國
師復生。亦無可柰何者言尚奚施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東晋逸士劉遺民
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
爲蓮社。令遺民著誓辭。其辭曰。維歳在攝提
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
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
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
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惟
斯一會之衆。夫縁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
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
臂之潜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
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
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渉。而不可迹
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荷求之無生。則
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叩篇開
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忻歡百於子
來。於是靈圖表暉。景侔神造。功由理諧。事
非人運。茲實天啓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
剋心剋念。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續
參差。功福不一。雖晨祈云同。而夕歸攸隔。
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
矜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倶
遊絶域。其有警出絶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
於雲嶠。忘兼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後升。勉思
彙征之道。然後妙觀大儀。啓心貞照。識以悟
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
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妄安而彌
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而
長辭。紹衆靈之繼軌。指太息以爲期。究茲道
也。豈不洪哉。並棄世榮慕西方之訓。終時各
感佛來迎也
  東海若 禮部柳子厚
東海若陸遊。登孟諸之阿。得二瓠焉。刳而振
其犀以嬉。取海水雜糞壤蟯蚘而實之。臭不
可當也。窒以密石。擧而投之海。逾時焉而過
之曰。是故棄糞耶。其一徹聲而呼曰。我大海
也。東海若呀然笑曰。怪矣今夫大海。其東無
東其西無西。其北無北其南無南。旦則浴日
而出之。夜則滔列星涵太陰。揚陰火珠寶之
光以爲明。其塵霾之。雜不處也。必泊之西澨。
故其大也。深也潔也光明也。無我若者。今汝
海之棄滴也。而與糞壤同體。臭朽之與曹。蟯
蚘之與居。其狹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
不亦羞而可憐哉。子欲之乎。吾將爲汝抉石
破瓠。盪群穢於大荒之島。而同子於向之所
陳者可乎。糞水泊然不悦曰。我固同矣。吾又
何求於若。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穢者自
穢。不足以害吾潔。狹者自狹。不足以害吾廣。
幽者自幽。不足以害吾明。而穢亦海也。狹幽
亦海也。突然而往。于然而來。孰非海者。子
去矣。無亂我。其一聞若之言。號而祈曰。吾毒
是久矣。吾以爲是固然不可異也。今子告我
以海之大。又目我以故海之棄糞也。吾愈急
焉。涌吾沫不足以發其窒。旋吾波不足以穴
瓠之腹也。就能之窮歳月耳。願若幸而哀我
哉。東海若乃抉石破瓠。投之孟諸之陸。盪其
穢於大荒之島。而水復於海。盡得向之所陳
者焉。而向之一者。終與臭腐處而不變也。今
有爲佛者。二人同出於毘盧遮那之海。而泊
於五濁之糞。而幽於三有之瓠。而窒於無明
之石。雜於十二類之蟯蚘。人有問焉。其一人
曰。我佛也。毘盧遮那五濁三有無明十二類
皆空也。一切無善無惡。無因無果。無修無證。
無佛無衆生。皆無焉。吾何求也。問者曰。子
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與事一而二。二而
一者也。子守一而定。則大患者至矣。其人
曰。子去矣。無亂我。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
矣。吾盡吾力。而不足以去無明。窮吾智。而不
足以超三有離五濁。而異夫十二類也。就能
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問者乃
爲陳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説。
於是聖人憐之。接而致之極樂之境。而得以
去群惡。集萬行居聖者之地。同佛知見矣。向
之一人者。終與十二類同而不變也。夫二人
之相違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
取一。甚矣
  東海若後跋二家 東坡橘洲
軾久欲書柳子厚所作東海若一篇。刻之而
置之淨住院無量壽佛堂中。元祐六年二月
九日。與海陵曹輔。開封劉季孫。永嘉侯臨。會
堂下。遂書以遺僧從本使刻之。眉山蘇軾記」
淨土之旨。無善惡無取舍無靜亂無男女。一
念眞正。決定往生。或者置疑於其間。先佛豈
不能也。柳子厚東海若。是亦子莊子亡羊之
詞。吾能自信不疑。何慮淨土之不生也。爲
普照書此。爲來者勸。紹熙五年三月望。橘洲
老衲敬書
  右東海若一篇。誠爲樂邦文類之冠。本朝
東箂呂祖謙集。麗澤文粹。亦曾編入。竊恐
呂公。徒愛西方之文。未必履行西方之行
而作西方之歸也。嗚呼昔人。以淨土爲誕
妄。柳公故作斯文以譏其失。大哉。達佛旨
者也。近世沮茲道者猶多。豈不愧於柳乎。
愚頃過霅上。於李子濟家。得東坡碑刻及
跋文。乃知前輩高明亦有賞音者。今併橘
洲之跋。以刊之。庶發人之深信也
  弔武侍御畫佛文 文公韓愈
侍御武君。當年喪其配。斂其遺服櫛珥鞶帨
于篋。月旦十五日。則一出而陳之。抱嬰兒
以泣。有爲浮屠之法者。造武氏而諭之曰。是
豈有益耶。吾師云。人死則爲鬼。鬼且復爲人。
隨所積善惡受報。環復不窮也。極西方有佛
焉。其土大樂。親戚姑能相。爲圖是佛而禮之。
願其往生。莫不如意。武君撫然辭曰。吾儒者
其可以爲是。既又逢月旦十五日。復出其篋
實而陳之。抱嬰兒以泣。殆而悔曰。是眞何益
也。吾不能了釋氏之信不。又安知其不果然。
於是悉出其遺服櫛&MT00871;。合若干種。就浮屠師。
請圖前所謂佛者。浮屠師受而圖之。韓愈聞
而弔之曰。晢晢兮目存。丁寧兮耳言。忽不見
兮不聞。奔誰窮兮本源。圖西佛兮道予懃。以
妄塞悲兮慰新魂。嗚呼柰何兮弔以茲文
  韓文公。以平時排佛之心。而作此文。有所
謂以妄塞悲之語宜也。雖然彼徒知妄之
爲非。意以斥佛。殊不知妄亦有合於教意。
且夫第一義諦一法不可得。則凡佛之所
以爲像。教之所以爲言。與夫今淨土之所
以爲門。莫非妄也。苟濟於道。孰曰非乎。然
則文公之説。未必非陽抑而陰助之耳。則
今類見於此。亦宜也
  結社法集文 通慧僧録賛寧
晋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高士逸
人。輻湊于東林。皆願結香火。時雷次宗宗炳
張詮劉遺民周續之等。共結白蓮華社。立彌
陀像。求願往生安養國。謂之蓮社。社之名始
於此也。齊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淨住法。亦
淨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徳邑會文。
歴代以來。咸就僧寺爲法會社也。社之法以
衆輕成一重。濟事成功。莫近於社。今之供社。
共作福田。修約嚴明。愈於公法。行人互相徹
勵。勤於修行。則社有生養之功大矣。近聞周
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
唱佛歌讃。衆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
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
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曾不尋其
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
  蓮華勝會録文 慈覺禪師宗賾
夫以念爲念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
無念爲無念以無生爲無生者。邪見之所惑
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
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
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
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
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
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刹。此不可
得而致詰也。故經云。若人聞説阿彌陀佛。執
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
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本聖之意。豈直以娑
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
充滿。以是爲可厭。極樂世界黄金爲地。行樹
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以是爲可忻。蓋以
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託淨縁。以爲増上。何
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現在説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
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爲勝友。娑婆
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
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
妖婬。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
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縁具。無若西方。淺信
之人。横生疑謗。竊甞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
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
則殷勤讃歎。而娑婆衆苦。何止俗舍之喧煩。
極樂優游。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爲美。而
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決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
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
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衆。皆樂
棲遲。少衆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
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倶會一處。既欲
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衆。其惑三也。此方
之人。上壽不過百歳。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
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
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
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託蓮苞
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
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迷
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
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縁慈。運
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
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
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
薩。其惑五也。故經曰。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
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繋之所不能
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
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
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
來。佛光照體。萬惑潜消。法味資神。六通具
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
類身。遍塵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
心。遍行三昧。洒定水於三千。引衆生於火
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
彌陀。蓋解脱之要門。乃修行之捷徑。是以了
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
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嗚呼人
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
大海衆。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
向同縁。願生彼國。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
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
功。則十萬之遙。可不勞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
三十計。風貌清美。擧措閑雅。揖謂宗賾曰。欲
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録。
秉筆問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賾
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賾問曰。令兄
何名。白衣云。家兄名普賢。白衣者遂隱宗賾
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
菩薩名宗賾以爲。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
有賢聖幽賛。然預此會者。亦豈小縁。普賢變
名易號。不知誰何。今更以二大菩薩爲首云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普勸道友曰。念阿彌陀佛。或百聲千聲乃至
萬聲。迴願往生西方淨土。各於日下。以十字
記之。念佛之時。一心專注。不得異縁。常念娑
婆衆苦。五濁煎熬。況乎一失人身。何時可復。
幸諸道友。終始精勤。寶蓮華中。決定見佛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願弟子某申普及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從今已
去。安住第一義諦。修行淨業。孝養父母。奉
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
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勸進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義。以
至誠心。稱佛名號。觀佛依正十六妙境。念
佛本起四十八願。籌量三輩。深入五門。隨
順三種菩提門。信受十方諸佛教。或以散心
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經起行。畢命爲期。
惟願阿彌陀佛法力冥加。神通顯益。令我等
凝神覺路。暗蹈大方。進止威儀不離見佛。如
執明鏡自見面像。及於夢中。得見彼國衆妙
樂事。慰悦我心。令生増進。承佛威神。遠離
魔事。所有無量劫來業惑塵勞。皆爲梵行。善
根功徳。同入性海。積集諸縁。併用迴向。臨
命終時。無諸障難。七日已前預知時至。身無
痛苦。心不顛倒。身心安樂。如入禪定。遇善
知識教稱十念。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
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
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
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説妙
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還。
究竟至於一生補處。化身自在。周遍十方。無
量國中。成等正覺。極重苦處。游戲設化。念念
之中。令不可説不可説衆生發菩提心。念念
之中。令不可説不可説衆生住普賢行。福慧
資糧悉得圓滿。同成無上正等菩提。各各莊
嚴淨土。各各攝化衆生。如我世尊。等無有異。
所有虚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
切無盡時。我願究竟。常無盡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遵式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眞實功徳佛名號
    惟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彼佛衆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倶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從我昔所造下。並
華嚴行願品經文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掄
如是我聞。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一名無量光。
一名無量壽。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助佛揚
化。皆以大願力。濟度諸衆生。其國以七寶莊
嚴。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
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更無
諸苦。亦無輪轉故。又名極樂世界。以此返觀
我等見今所受之身所處之世。較彼國土。淨
穢壽量苦樂生死。豈止天地之相遠耶。而昧
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礙。顛倒執迷。
不思解脱。捨此生彼。豈不哀哉。故我今者勸
諸有縁。結此蓮社。假使難知難辨。猶當勉力
精勤。況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
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
遂可爲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
功乃無有盡。衆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爲乎。噫
夢幻非眞。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
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衆生何。願
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
勸縁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師友
維隆興元年歳次癸未四月八日。釋師友洎闔
會大衆。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海衆。
願運洪慈。俯察微志等惟念。宿福深厚。生
處中華。恭覩大藏七經純談淨土依正莊嚴
功徳勝妙。返觀此處三惡八難。多不善聚。
生老病死壽命短促。自力修行難進易退。先
聖憫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門。易修易往。激勸
求生。古今聖賢。弘此道者。其書山積。湖海
無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衆生。往彼
國者多如駛雨。我於是以亮情天發。不約而
同。秉志有歸。僉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終期此
報。決取往生。我等尚慮性習不同。世務縈絆。
口談極樂。意戀娑婆。理事不明。行願有闕。
晨祈云同。夕歸攸隔。於是謹涓吉日。聚會
投誠。稽首梵容。立茲*弘誓。仰願慈尊舒紫
金手。撫摩我頂。啓紅蓮舌。密授我記。庶我此
生已去。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不値邪師。不失
正念。命終之日。無病無苦。身心悦樂。隨從如
來。同歸安養。蓮華早開。悟無生忍。游歴十方
界。奉事諸佛身。濟拔苦衆生。同成無上道。虚
空有盡。我願無窮。若見若聞。倶沾利樂湖州
沈大
卿洎諸寄居士夫。一百餘人建此法
會。抵今慶元庚申歳。三十餘年不廢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擇瑛
    願我永離三惡道 願我速斷貪瞋癡
    願我常聞佛法僧 願我勤修戒定慧
    願我恒隨諸佛學 願我不退菩提心
    願我速見阿彌陀 願我決定生安養
    願我分身遍塵刹 願我廣度諸衆生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讃 翰林李白
我聞。金方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刹。
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恒
沙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
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説法。湛然常存。沼
明金沙。岸列珍樹。欄楯彌覆。羅網周張。硨磲
瑠璃。爲樓殿之飾。玻瓈碼碯。耀階砌之榮。
皆諸佛所證。無虚言者。金銀泥畫西方淨土
變相。蓋憑翊郡秦夫人。奉爲亡夫湖州刺史
韋公之所建也。夫人蘊氷玉之清。敷聖善之
訓。以伉儷義大。希拯拔於幽途。父子恩深。
重修於景福。誓捨珍物。精求名工。圖金
創端。繪銀設像。八法功徳波動青蓮之池。七
寶香華光映黄金之地。清風所拂。如生五音。
百千妙樂。咸疑動作。若已發願未及發願。若
已當生未及當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國。功徳
罔極。酌而難名。讃曰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顏
    目淨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華散香
    圖畫了在眼 願託彼道場
    以此功徳海 冥祐爲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放玉毫光
  繍西方淨土㡧讃 侍郎白居易
西方阿彌陀佛。與閻浮提有願。此土衆生。與
彼佛有縁。故受一切苦者。先念我名。祈一切
福者。多圖我像。至於應誠來感。隨願往生神
速變通。與三世十方諸佛不侔。噫佛無若干。
而願與縁有若干也。有女弟子弘農郡君。姓
楊氏號蓮華性。發*弘願捨淨財。繍西方阿彌
陀佛像。及本國土眷屬一部。奉爲故李氏長
姉楊夫人滅宿殃追冥祐也。夫範金設繪。不
若刺繍紋之精勤也。想形念號。不若睹相好
之親近也。即造之者。誠不得不著。感不得不
通。受之者罪不得不滅。福不得不集。爾時蓮
華性焚香合掌。跪唱讃云
    金方刹 金色身 資聖力 福幽魂
    造者誰 弘農君 受者誰 楊夫人
  繍阿彌陀佛讃 同前
繍西方阿彌陀佛一躯。女弟子京兆杜氏。奉
爲妣范陽縣太君盧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
所造也。五綵莊嚴。一心恭敬。願追冥福。誓
報慈恩。讃曰
    善念一念 千念相屬 繍始一縷
    萬縷相續 功績成就 相好具足
    金身螺髻 玉毫紺目 報罔極恩
    薦無量福
  西方淨土讃 孤山法師智圓
曰天理湛寂。詎可以淨乎穢乎。延乎促乎。彼
乎此乎。而思量擬議者哉。然而悟之。則爲聖
爲眞。爲修徳爲合覺。爲還源爲涅槃。迷之則
爲凡爲妄。爲性徳爲合塵。爲隨流爲生死。大
矣哉。聖人之先覺也。憫其未覺焉。於是乎土
現清淨。壽延無量。端拱東向。而慈眼無偏視。
俾我群迷厭穢而忻淨。惡此娑婆而取彼安
養矣。既而升寶刹覲法王。目神變耳妙訓。則
湛寂之性。不遠復矣。達十方太虚。悉我心現。
矧依空之土。復何有哉。噫如是證悟者。孰不
由其厭穢忻淨。惡促好延。捨此取彼之心而
致乎。而況達忻厭而無忻厭。了好惡而無好
惡。知取捨而無取捨者耶。是故釋迦現穢土
而俾厭。彌陀現淨土而俾忻。其有旨哉。吾慈
母馬氏。生厭穢境。死忻淨刹。壽七十有一而
終。寢疾之際。以所造淨土無量壽像。囑吾以
供養承事焉。十載于茲矣。嗚呼母人之徳。其
在免子於溺墜水火而已。而吾母也。始能捨
吾爲佛徒。次能資吾以學法。末又約吾以往
生。是能誨我於道也。蓼莪之歎。風樹之悲。歳
月其邁。而吾心不衰。遂齋莊馨爐。染毫作淨
土讃。庶祐我母陟乎聖階 覺海澄圓廣大
無邊無促無延
群蒙失道自劫家寶生死浩

大覺軫慈淨國爰居俾我來思
金臺既
升覩佛儀形悟我妙明
像以相覩讃以道取
福我慈母
  無量壽佛讃 大智律師元照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
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淨穢雖隔。豈越
自心。生佛乃殊。寧乖己性。心體虚曠。不礙往
來。性本包容。何妨取捨。是以擧念。即登於寶
界。還歸地産之家郷。彈指仰對於慈容。實會
天眞之父子。機生負徳。枉受沈淪。今日投誠。
必蒙拯濟。三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
依承。歴塵刹而稱讃
  畫阿彌陀像讃 文忠公蘇軾
蘇軾之妻王氏。名潤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
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師。臨終之夕。遺言
捨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過爲畫阿彌陀像。紹
聖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涼寺。
讃曰
    佛子在時百憂繞 臨行一念何由了
    口誦南無阿彌陀 如日出地萬國曉
    何況自捨所受用 畫此圓滿天日表
    見聞隨喜悉成佛 不擇人天與蟲鳥
    但當常作平等觀 本無憂樂與壽夭
    丈六全身不爲大 方寸千佛夫豈小
    此心平處是西方 閉眼便到無魔嬈
  李伯時畫彌陀讃 寂音禪師惠洪
政和八年五月十五日。宜春黄先之。携李伯
時所畫阿彌陀像。來東山爲示觀伯時畫
多矣。大率顧陸之意。畫意不畫態故。不施五
色。而伯時知之耳。問其所得曰。李仲元仲元
中爲袁法官。以遺所厚善者。先之苦求得之
諦視其筆跡。非今輩所能爲。其伯時之筆
審矣。稽首爲之讃曰
    以慈爲室 以忍爲衣 法空爲座
    示同體悲 四十八願 爲世所歸
    如日沒時 烏接翅飛 大哉甘露
    妙法總持 令我觀門 洞開坦夷
    諦觀自心 妙絶知思 是歸依處
    眞不思議 律我意馬 使不妄馳
    光明現前 見白蓮池 不假中陰
    屈伸頃時 忻然化生 如八歳兒
    何以至此 請審思之 皆我精進
    相力所持 稽首妙湛 不動巍巍
    令一切衆 絶癡暗疑 有同願者
    但瞻導師 脱然蝉蛻 出五濁泥
  安樂國讃三十章章四句 提刑楊傑
    淨土周沙界 如何獨指西
    但能從一入 處處是菩提
    有念同無念 無生即是生
    不勞移一歩 透徹覺王城
    厭煩求淨土 不是不慈悲
    欲得醫他病 先須自療治
    彌陀願力重 光明照塵沙
    一念若相應 即生如來家
    天宮多五欲 樂國絶三塗
    生者不退轉 如來語豈誣
    劣夫從聖王 一日四世界
    聖力不思議 譬喩當得解
    莫疑宿業重 十念功徳輕
    萬年有闇室 日照當時明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化人修淨土 摩詰有遺風
    愛戀當猛斷 日熾氷自泮
    未證三昧者 應作如是觀
    五濁汚泥水 不染白蓮華
    如何游蕩子 年老未還家
    阿彌陀教觀 濁世有深縁
    末法銷除盡 重留一百年
    勿謂十萬億 路遠自厭倦
    譬如千里境 頃刻夢中遍
    勿謂歴劫罪 一念不可消
    譬如積年木 一豆火能燒
    弱羽不離枝 嬰兒不離母
    念念阿彌陀 決定生淨土
    十方諸如來 一音廣長舌
    發願即得生 稱讃誠實説
    水鳥及風聲 法音無間斷
    菩薩皆伴侶 決定不退轉
    黒業必殞墜 如石投諸水
    願力猶巨舟 乘之得安濟
    有念非無漏 無心未是精
    虚空造宮室 何日是功成
    安養受諸樂 娑婆備衆苦
    當發無上心 願得生淨土
    欄楯及羅網 寶木皆七重
    莊嚴無與等 天樂散香風
    池水八功徳 池底純金沙
    上有寶樓閣 車輪四色華
    天雨曼陀羅 盛以寶衣裓
    供養十方佛 食時還本國
    心淨即土淨 大士語豈遙
    刹刹見如來 那伽常在定
    已證無生忍 重乘般若船
    游戲生死海 援溺濟無邊
    生理不可得 即是眞無生
    自他凡與聖 一一是強名
    即此娑婆界 混然凡聖居
    塵塵全體現 妄動即差殊
    佛言彌陀國 去此實不遠
    普告修行人 切勿生異見
    佛爲法藏時 四十八誓願
    願願度衆生 攝受無限量
    若有諸衆生 一稱我名號
    若不生淨方 我不成佛道
    父常念其子 子常念其父
    念念若相應 還家依位住
  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讃 同前
    東峯壇級石嵳峩 十佛隨聲信不訛
    後善導依先善導 今彌陀是古彌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輝照萬波
    乘般若舟游淨域 度生還亦到娑婆
  道場在嚴州烏龍山。
後善導即少康法師也
  白蓮咸教主眞讃 同前
台州東掖山白蓮道場傳天台教咸法師。元
祐七年七月十一日。召大衆出衣盂所有。以
散之云。吾二十三日。當還淨土。至日於方丈
門外。坐禪圓寂。前六日以遺書。遣淨人嚴妙
觀。齎來京師。與予爲別。乃述眞讃。以寄山中
諸徒
    三觀通明念念圓 祖師爐拂秖心傳
    遺書封了加趺坐 不住白蓮生白蓮
  傚禪月作遠公詠并序 太史黄庭堅
遠法師居廬山下。持律精苦。過中不受蜜湯。
而作詩換酒。飮陶彭澤。送客無貴賤。不過虎
溪。而與陸道士行。過虎溪百歩。大笑而別。故
禪月作詩云。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
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故
傚之
    邀陶淵明把酒椀 送陸修靜過虎溪
    胸次九流清似鏡 人間萬事醉如泥
  遠法師賛 給事程倶
    法師*弘道 實相是談 像浮江滸
    神運伽藍 戒珠義海 聳世觀瞻
    肇開淨業 蓮杜興賢
  劉遺民
    仲思綜博 二林領袖 大化現前
    不忘正受
  陶靖節*賛
    淵明高蹈 性與道倶 世出世士
    莫得親疎
  謝康樂*賛
    康樂遒上 豪氣不除 慧業則有
    非寂滅徒
  陸道士
    陸公玄虚 寄傲簡寂 江湖相忘
    一笑莫逆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有嚴
吾聞。西方有無上正遍知。壽命無量阿僧祇。
光明遍照沙界兮無邊際。慈悲普覆群生兮
無盡期。聞名稱念者。皆不退轉。歸命發願者。
衆苦皆脱離。黄金爲地。或瑠璃。晝夜六時天
華飛樓閣幢旛。千萬兮遍空界。寶林珠網。音
樂兮微風吹。莊嚴美妙不思議。土無日月常
光輝。是故繋念者。神魂西馳。父母之邦兮。
常思歸性無苦域兮。今順性而捨其。性有樂
邦兮。今順性而取之。去去過十萬億佛土。不
是遠路跂。内憑願力。外仗佛威。一刹那間。便
到七寶蓮華池
  樝菴老生平學佛守戒律。一節如氷霜。事
文翰高談如珪璧。講練有餘力。而繋念無
暇時。其淨業既成。一夕見在金池上。執樂
者數人。似欲擧音以&T051759;其來。不數日而終。
先乃成自餞一篇。是知決定爲西方游矣。
聞者莫不嘆慕其不可及也。嗚呼唯心本
性人人皆具焉。何羨魚多而不結網而有
獲耶。子雲所謂蜾蠃之祝曰。類我類我。久
則肖之矣。安有不修而能證者哉。此自餞
之意。固足以爲來者勸也。門人元祐。持其
文示予。因跋其尾云。隱庵左知微謹題
樂邦文類卷第二



樂邦文類卷第三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記碑一十九首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 子厚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畫西方淨土㡧記 翰林白 居易
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 智圓
淨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 傑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延慶寺淨土院記 待制陳 瓘
延慶重修淨土院記 朴菴首座 清哲
開元寺三聖立像記 大智律師 元照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靈山安養菴記 給事程 倶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 
南嶽山彌陀塔記 牧菴禪師 法忠
澄江淨土道場記 法眞禪師 守一
寶積院蓮社畫壁記 司封鍾離 松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眞閣黄 策
馬侍郎往生記 同前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 以寧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 皐
  傳一十四傳
  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
東晋蓮社始祖遠法師傳
歴代蓮社繼祖五法師傳
梁京師法悦僧主傳
後魏壁谷神鸞法師傳
梁廬山道珍禪師傳
隋天台法智法師傳
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
梁貞節處士庾詵傳
大宋無爲子楊提刑傳
大宋光州王司士傳
大宋錢*唐胡宣義傳
大宋龍舒居士王虚中傳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傳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子厚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牟尼如
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
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
毒八難。衆寶以爲飾。其人無有十纒九惱。
群聖以爲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
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
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晋時廬山
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時。其後天
台顗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
微妙。迷者咸頼焉。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
衆。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
淨土堂于寺之東偏。常奉斯事。逮今餘二十
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
下。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無
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眞源。通假有借無之
名。而入於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并。故雖往
生之因。亦相用不捨。誓葺茲宇。以開後學。有
信士圖爲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憑公。
作大門以表其位遂周延四阿。環以廓廡。
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旛。以成就之。嗚呼
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
天台十疑論。書*于牆宇。使觀者起信焉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維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于聖安寺。凡爲
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里
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
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于釋師。以系道本。吾
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名。惡乎
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郷也。法界吾宇也。戒爲
之墉。慧爲之戸。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吾閭里
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菩薩大士。其衆
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也。吾宗族不大乎。
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讀法華經金剛般若
經。數逾千萬。或譏以有爲曰。吾未甞作。嗚呼
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爲得其説。
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
宗。生物流動趣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爲得其
歸。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願。凡聽信者不惑
其道。或譏以有跡。曰吾未甞行。始居房州龍
興寺。中徙于是州。作道場。于楞伽北峯。不
越閫者五十祀。和尚所嚴事皆世高徳。始出
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
就受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
遠師。居長沙安國寺。爲南岳戒法。歳來侍師
會其終。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師塔東若干歩。
其銘
    道本於一 離爲異門 以性爲姓
    乃歸其根 無名而名 師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郷不居
    大族不親 淵意内朗 冲虚外仁
    聖有遺言 是究是勤 惟勤惟默
    逝如浮雲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陳
    爰有大智 出其眞門 近以顯示
    俾民惟新 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
    爰授樂國 參乎化源 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無迹
    晦明倶如 生死偕寂 法付後學
    施之無斁 葬從我師 無忘眞宅
    寫是昭銘 刻茲玄石
  畫西方淨土㡧記 翰林白居易
我本師釋迦如來説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
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
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徳相好光明無
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衆生。無賢愚
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擧手合掌。必
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
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
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爲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
願於此衆生。此衆生有大因縁於彼國土明
矣。不然者東南北方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
傅上柱國憑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
當衰莫之歳。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萬。命
工人杜宗敬。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
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彌陀尊佛坐
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
屬圍遶。樓臺妓樂。水樹華鳥。七寶嚴飾。五彩
張施。爛爛煌煌。功徳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
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
徳。迴施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有如我老者如
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瞻
部。便覩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
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
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讃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錢*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智圓
聖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蓮社主圓
淨大師常公。歸寂于錢*唐西湖昭慶本寺之
上方草堂。壽六十二。臘四十四。越二月三日。
弟子輩號咽奉全身。瘞于靈隱山鳥窠禪師
反右。建塔以識之禮也。其年冬門人之上
首曰虚白者。克荷師道。自状其事。再款吾廬。
請吾之辭。傳師之美。以勒豐碑。且言。先人
之遺旨也。吾辭不得命。乃文而序之。粤西聖
之爲教也。清靜而無爲。仁慈而不殺。抗辭幽
閎意眇指。大備諸夏。禀化之徒。得其小
者近者。則遷善而遠惡。得其大者遠者。則歸
元而復性。噫廬山遠公。其得乎大者遠者。與
考槃居貞。修辭立誠。識足以表微。行足以作
程。是故時賢仰其高企其明。自是有結社之
事焉。人到于今稱之。而莫能嗣之。惟公理行
謹嚴。修心貞素。聞廬山之風而悦之。且曰。睎
驥之馬。亦驥之乘。吾雖無似。敢忘思齊之誡
耶。於是乎乃飾其躬。乃刳其心。乃矢結社之
謀云。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神必假乎像。
行其化必憑乎言。以爲西湖者天下之勝游。
乃樂幽閑而示嘉遯焉。無量壽佛者群生之
仰止。乃刻栴檀而爲之形容焉。華嚴淨行品
者。成聖之機要。乃刺身血而書其章句焉。其
地既得。其像既成。其言既行。朝賢高其誼。海
内藉其名。繇是宰衡名卿邦伯牧長。又聞公
之風而悦之。或尋幽而問道。或覩相而知眞。
或考經而得意。三十餘年。爲莫逆之交。預白
蓮之侶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
有以見西湖之社嗣於廬山者。無慚徳矣。甞
試論之。遠也上地之聖也。公也初心之賢也。
實階位不同。名聲異號。然而遠出衰晋。公生
聖朝。彼招者悉隱淪之賢。此來者皆顯達之
士。絶長益短。古今相埓。不曰盛與美與。公
毎顧門人曰。國初以來。薦紳先生宗古爲文。
大率效退之之爲人。以擠排釋氏爲意。故我
假遠公之跡。&T047695;以結社事。往往從我化。而叢
碑委頌。稱道佛法。以爲歸嚮之盟辭。適足以
枳棘異涂牆塹吾教矣。世不我知。或以我爲
設奇沽譽者。吾非斯人之徒也。君子曰。昔藥
山惟儼。能迴李&T037173;之心。俾知佛。而僧傳善之。
今茲衆賢。庶幾實相。欽崇大覺。朝宗于性海。
共極于義天。非公之力。而誰與其護法之功。
代爲不侔矣。公諱省常字造微姓顏氏。世爲
錢*唐人。七歳厭俗。十七具戒。若乃託胎之
祥瑞。受業之師保傳講習禪之美。砥名礪節
之事。則有社客群賢碑序。及門人所録行状
在焉。此不復云。直書其結社之道已。其文曰」
西聖之大。維遠得之廬山之高。維公悦之西
之社。群賢慕之。有始有卒。不磷不緇。我
縁既終。我滅于茲。神游無何。名揚聖時。欲知
我道兮。視此豐碑
  淨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傑
杭州南山淨慈道場比丘法眞大師守一。結
同志洎檀越。用金銀眞珠珊瑚琥珀硨磲碼
碯。造彌陀佛像。聖相殊妙。感應非一。無爲子
瞻仰讃歎。碎七寶以爲微塵。聚寶塵以爲佛
身。見寶塵即見佛。佛無不是寶。見佛身即見
寶。寶無不是佛。七寶世間寶也。衆生貪取無
有厭足。不得即瞋癡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
七寶既已爲尊像矣。則非世間所用。乃出世
之寶也。遇寶像者。應生恭敬。嚴奉禁戒。純固
定力。了達智慧。此淨土之因也。佛身等於
大虚故。不設五藏。以衆生心爲心。故會中之
人。各書彌陀一願。毎四十八人而彌陀之願
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願願不忘衆生也。髻
螺千有二百。一一實以舍利。堅固願力也。像
成之日。以八種香湯。灌沐如來。表八功徳水
也。人隨意以飮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淨。則
一切身清淨。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淨。然則
不離娑婆。頓超極樂。一見寶像。成就大縁。豈
思議之可及哉乃作偈云
    和聚七寶 成如來身 寶即是佛
    佛外無寶 佛即是寶 寶外無佛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 讃歡巡遶
    念念彌陀 當與有情 同超極樂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淨土則無不得生。不
生則已。一生則永不退轉。世尊所謂阿鞞跋
致阿惟越致者歟。夫具縛有漏凡夫。初憑信
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見未能頓忘。何以知
其不退轉耶。蓋以彌陀願力常所攝持。大光
常照。上善常聚。壽命永劫。水鳥樹林。風聲樂
響。演暢妙乘。聞其聲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未甞聞斷故也。衆生病之。佛爲醫王。法爲
良藥。僧爲視病人。三者現前。病不得而萌矣。
以是而言。則一生淨土。何從而有退轉哉。錢
唐僧監法寶大師從雅。平生修擧彌陀教觀。
參究宗風。樂爲偈頌。頗得其趣。又精於醫術。
多施藥以濟人。人或以貨資酬之。則曰非我
能也三寶之功。必轉施三寶。乃造寶閣。立彌
陀大像。環以九品菩薩。海藏經典在其後。清
淨蓮池在其前。定觀奧室分列左右。誓延行
人。資給長懺。以結淨土之縁。豈獨以比丘身。
慕佛大醫。用法良藥而已者哉。實能運慈施
療。利與衆同也。其於念三寶之心。可謂不敢
間斷矣。入是道場者。觀一切相爲非相。則能
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法如幻法。則能入淨
土之眞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比丘之正
見。故從一如來而見無量如來。入一淨土而周
無量淨土。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矣。無念
而念。無證而證。無修而修。淨土果海。豈易量
哉。法寶僧監。建立寶閣淨土道場。誘集淨業
之侶。以期安養。則報縁之至。必果遂其所
願也。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書主客
員外郎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無爲楊傑述
  延慶寺淨土院記 待制陳瓘
明州延慶寺住持比丘世有講席。以天台觀
行爲宗。自法智大師知禮。行學倶高。聽徒心
嚮。繼其後者。又皆得人。今百有餘年矣。間有
苦行精修之士。來依道場。元豐中比丘介然。
修西方淨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爲期。期
滿謂其同行比丘惠觀仲章宗悦曰。我等各
據一室成此勝縁。後之來者。加衆而室不増
多。今延慶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錢二千餘
萬。構屋六十餘間中建寶閣。立丈六彌陀之
身。夾以觀音勢至。環爲十有六室。室各兩間。
外列三聖之像。内爲禪觀之所。殿臨池水。水
生蓮華。不離塵染之中。豁開世外之境。念處
倶寂。了無異縁。以堅決定之心。以顯安樂之
土。所以順佛慈而報國恩者。豈獨我四人而
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惠觀等答曰。以無
作任運之心。作有爲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
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積。更七寒暑。凡介
然之所欲爲。無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
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設千
佛之供。復然三指以増淨誓。既成所難成。又
捨所難捨。而原其用心無私己之意。於是見
者聞者。莫不隨喜。淨習之士踊躍欣慶。而十
有六室。常無虚位。期滿者去。發心者來。依勝
境而獲善利者。不知其幾何人也。夫淨土之
教古佛所説。誠心之士諦受不疑。如來之叙
九品。以至誠爲上上。智者之造十論。破疑心
之具縛。縛解情忘識散智現。則彌陀淨境。何
假他求。若臨明鏡自見面像。得者不由於識
受。昧者安可以情曉。超識習而不惑。度情塵
獨造者。其唯誠乎。故曰誠者成也。成自
成他。唯此而已。譬猶清淨滿月普現諸水。影
像非一。月體無二。攝流散而等所歸。會十方
而總于一。亦如十鏡環繞中然一燈。光體交
參。東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無西鏡。名隨
相立。西不自西。智與理融。境將誰執。安可以
在纒執方之見。而測度如來無礙之境乎。慈
恩有言。曰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定指一
方。何以繋心專注。此善智識隨方扶教。專
護相宗。然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
生爲最勝。乃知通人無吝。吝則多私。境強習
重。蓋由觀淺心浮。易往無人。良以疑深障重。
若欲盡除障垢。當以決定爲心。濕薪如山。豆
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頓明。釋迦文方便至
深。無量壽説法無間。觀世音如母念子。大勢
至如子憶母。古聖樣轍安可不遵。幻境虚無
有何可捨。解脱長者不往安樂土。普賢大士
親覩無量光。親覩者初無動移。不往者如是
而往。普融無礙。然後空假倶中分別未忘。寧
免權實互諍。若此則心安無日得忍何期。乃
知念念現前。然後決不退轉。故曰。若不決定
成等正覺者。我誓不取菩提。於菩提心有退
轉者。我誓不取正覺。此乃法藏比丘之本願。
而諸上善人之所隨學也。發如是心。行如是
行。起如是願。趣如是果。而不違法藏之大誓。
則寓跡于茲刹。棲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
之士也。其爲勝利。豈有窮哉。比丘介然唱一
善念。四明信士應答如響。而所以利益一方
者。其廣若是。可以不記其事乎。今住持延慶
明智大師中立法智之曾孫也。行業完實。人所
信服。能以誠心。修淨土觀。於介然之事有助
爲多。故併書之。大觀元年八月初一日。延平
陳瓘記
  草菴録曰。陳瑩中作淨土院記。深賾佛祖
之壼奧者。今言淨土。或得於佛。則失於祖。
或得於理。則失於事。得於此必失於彼。而
了翁不數百字。籠罩説説。得淨土之全。
豈非天資高者也。然此記高。固已膾炙人
口。至於晁公説之作明智法師碑磅&MT01197;。台宗
文章遒勁。世盛推美。誠與了翁之記並駕
矣。其記有曰。師毎以淨土法門誘其學者。
欲使人人知釋迦有淨土彌陀來穢土。他
時所志於心者。一日必矚於目。乃依十六
觀經。而出視之。爲彌陀大像。以臨池。周之
以十六觀寮。蓮池鳧雛。天鳳&MT04119;翔。觀士槁
坐。人音斷絶。一渉其境者。道心百陪。寧論
信與不信。故自疑其身之非聖非凡。其費
具萬萬。而施者却之愈來。工度累歳年。而
落成不周歳。任其役者。僧曰介然。不勞不
矜。若未甞有所事。蓋是境也。古未之有。今
不知何爲而有。既二淅之所無。則天下之
所無。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華道場。其能
勝此者
  延慶重修淨土院記 朴菴首座清哲
眞常寂光本來明妙。忽然念起受此飄零。大
覺聖人。欲令返其妄而復乎本。設權巧而漸
誘。是故釋迦現穢土俾其厭。彌陀現淨土俾
其忻。或忻樂而修淨行。必生彼國。彼則境界
勝妙。而皆助發眞常。所以聽風柯而正念成。
升寶樓而三昧顯。不假方便。自然得道。是故
淨土法門。亦還源之徑策也。然廣淨土之道
者唯廬山遠公同奇節逸群之賢。結蓮社於
爐峯之下。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刹。由是後
世皆宗尚之。至乎南嶽禪師始居大蘇山。傳
龍樹一性之宗。別置禪室。示人修證。故天台
智者。初到此山。授與普賢道場。修法華三昧。
因而發大總持。入佛境界。自後四方咸取則
焉。有以見古人垂範雖異歸元一也。聖宋元
符間。比丘介然。續古規模。立佛化事。於延慶
西隅空閑寂寞之濱。建大寶閣。環爲十有六
室。依經以十六觀名之。朱欄屈曲碧沼澄明。
状樂邦清淨之境也。像刻*栴檀。池栽菡萏。
繼廬山蓮社之風也。懺室精嚴禪堂深寂。遵
大蘇道場之制也。唯守志奉道者居焉。晨香
夕燈。無生佛事。澄神内照。豁然明悟於自心
寂光之境者多矣。此爲四明勝絶之地。但歳
月浸遠。棟宇墮損。修三昧者。無以自安。紹興
丁丑有比丘清潤嗟勝境之將頽。念欲發硎斯
事。自視力弱。難以動人。遂以此事。白住持覺
雲法師。師曰。事貴在誠。儻眞誠一發。尚能關
感諸佛。何檀信而不能動耶。況汝已能剏建
妙觸宣明之室。使人咸悟水因成佛子住。此
得非誠之所致乎清潤一聞斯語。拳拳服膺。遂
出于檀信。翕然從之。或捨楩楠之材會稽之
箭。使梁棟有欹斜者正之。椽箯有蠹朽者新
之飜碧瓦整建瓴。無致乎上漏下濕而四圍
周之。以句欄遮暘。戸牖窓几。甃砌階除。丹青
寶閣。邊河之岸。峻築高牆。俾靜室觀理之人。
而不知有市&MT01617;之喧紅塵之涴。則一新輪奐。
宛同大廈初成之日。足可以進簾月焚柏香。
居者妙行不休。施者植福無盡。庶幾東林之
風。南嶽之道。不遠而復者。功由此也。經營
四載而能事畢矣。用錢三千貫。刊銜二千名。
使此方人不跬歩。而目撃十萬億刹之外。風
吟寶葉。波動金渠。湛然如玉井磨秋。便覺已
到故國。頓忘客塵。爰翅逃虚空者。遽聞足音。
豈不快哉。令一切人因此發軫即觀安養依
正。皆由此境之所引發而躍如也。較其増修
之功。而莫大焉。時乾道五年南至日比丘清哲

  開元寺三聖立像記 大智律師元照
三聖立像。見于觀無量壽佛經。釋迦世尊無
縁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啓淨土法門。
曲示念佛三昧。將使神棲淨域。故令繋想聖
縁。十六妙觀。於是乎設也。是以落日懸鼓。指
其向方。大水凝氷状其寶地。林泉樓觀。以次
而觀焉。莫不皆以百寶莊嚴。世無與比。光色
炳煥。不可具名。已而方欲廣宣觀彼佛身光
明相好衆會階差。俄於太虚中。現出三聖。
令韋提希見。以爲發請之端。經曰。佛告韋提
希。吾當爲汝分別解説除苦惱法。説是語時。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侍立左
右。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見彼佛及二
菩薩。未來衆生。當云何觀而得見耶。佛令先
觀華臺。次觀形像。後觀佛身左右侍者九品
徒衆。念佛三昧於茲備矣。自廬山遠師已來。
天下僧坊。結繋念淨社。立彌陀三聖。蓋出於
此經。的見於斯文耳。四明慈溪靈龜山福源
蘭若釋子戒深。自入道禀具。常持是經。而篤
志淨業有年數矣。以謂修一已不若誘諸人。
行一時不若存諸久。於是糾募衆信。躬往錢
唐。命工雕造三聖立像。江山千里往返經營。
歴渉數歳。始獲圓就。所費幾千緡。立于城南
開元寺經藏院之懺堂。四衆具瞻。歎未曾有。
一日挐舟度江。抵于芝園蘭若。解嚢結夏。
捻香稽首。請爲文記。予忝屬意此道故。樂爲
書之。或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
切衆生心想中。今刻木爲像。世物所成。用此
爲佛。不知其可乎。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
以其無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
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況他物乎。
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離相故。世
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好乎。故
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
非相非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微塵四生
六道。翾飛蠕動莫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
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相好。而獨非佛乎。諸
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灰布膠漆金彩。假彼
衆縁和合而成。求於衆縁。皆世間之物。各有
名體。孰爲佛乎。然縁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
爲佛。一切衆縁。莫非佛體。豈可捨此別求佛
乎。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
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
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眞俗不二。雖復對像。是
眞見佛。經云。若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
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是知末法住
持像設爲勝。上中下根莫不沾益。是以紫檀
琢削。優闐剏啓於西乾。白&T073554;丹青。迦竺始流
於東夏傳模既廣。瑞應尤多。生靈覩相以知
歸。佛化承風而久住。其有誠心達本。直造上
乘。至於擧手低頭。終成縁種。克論搏濟。詎可
勝言。凡到道場。宜加兢謹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彌陀教觀。載于大藏。不爲不多。然佛化東流
數百年間。世人殆無知者。晋慧遠法師。居廬
山之東林。神機獨拔。爲天下倡。鑿池栽蓮。建
堂立誓專崇淨業。號爲白蓮社。當時名僧巨
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生釋門之俊彦。劉遺
民雷次宗文士之豪傑。皆伏膺請教。而預其
社焉。是故後世言淨社者。必以東林爲始。厥
後善導懷感。大闡於長安。智覺慈雲盛振于
*淅右。末流狂妄。正道梗塞。或束縛於名相。
或沈冥於豁達故。有貶念佛爲麁行。忽淨業
爲小道。執隅自蔽。盲無所聞。雖聞而不信。雖
信而不修。雖修而不勤。於是淨土教門。或幾
乎息矣。嗚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擧觀
經。讃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
四衆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
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倶登上品矣。
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厚白樂天乎。然皆
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以是觀之。自非負
剛明卓拔之識。達生死變化之數者。其孰能
信於此哉。近世宗師。公心無黨者。率用此法。
誨誘其徒。由是在處立殿造像。結社建會。無
財無少長。莫不歸誠淨土。若觀想若持
名。若禮誦若齋戒。至有見光華覩相好。生身
流於舍利。垂終感於善相者。不可勝數。淨業
之盛。往古無以加焉。生當此時。得不知幸乎。
臨安縣實杭之巨邑。九仙山乃邑之佳境。無
量院又境之精舍。先是道者。於院之東南隅
建觀音堂。復於堂後建彌陀殿。其徒用淵乃募
士女一千人。率財計三百緡。雕造八尺彌陀
像。元祐八年上元日。集衆瞻禮淵乃述誠説
偈。發大弘誓。嫈像腹中。是日供五百羅漢。
設會飯僧以落之。越明年四月八日。莊嚴圓
備。儀相妙好。輝彩煥發。由是一方之人得以
歸向。百世之下得以流通。其有禮足瞻顏稱
名送想。莫不拔業根於苦海投蓮種於寶池。
若夫畫地聚沙。皆成佛道。低頭擧手。同歸
一乘。而況竭力經營。存誠繋念。克論其利。尚
可量耶聞予屬意此道。果以記文爲請。遂
援毫直書。以塞其命
  靈山安養菴記 給事程倶
河沙刹中有一世界。號安養國。有無量壽如
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境界。皆以七寶。
裝飾成就廣博嚴事。其國衆生。皆是宿具福
智。化生蓮中。住不退地。其國壽命。無有邊
量。一日一夜。此土一劫。其國六時。皆有天樂
微妙音聲。及雨寶華。而共娯樂。其國華木。皆
是蓮華。如車輪大。及寶行樹交映。周徹其國。
鳴禽皆是如來變化所作。於一切時。演無量
義。以是種種希有之事故名安養。從是安養
國東方。過十萬億國有世界。號曰娑婆。諸國
土中。無數伽藍。有一伽藍。曰靈山聚。復有精
舍。號安養菴。是中有人。衣壞色衣。淨除
髮處乞士衆。名曰修意。是菴無有化生。蓮中
但有胎卵濕化諸有情類。爲其衆生。是菴無
有無邊。壽命但有五十七十至百歳。爲其壽
限。是菴六時無有雨華及諸天樂。但於晝夜。
飡飯食粥。撞鍾撃鼓。是菴周匝。無有寶樹
及大蓮華。但見山中草木華茂。是菴無有變
化衆鳥演無量義。但聞蟲鳥自鳴自已。以是
現前種種之事。亦名安養。是乞士者。游諸國
土。親事知識。得法藏已。受用自在。還歸此
山。結菴安居。時北山中有一居士。適游伽
籃。至安養菴。謂大衆言。現前種種。如上所
説。與安養世界。在一切處。非安養國。若作斷
見。彼釋迦文。寧爲虚語。若取法相。汝則孤負
無量壽尊。咄諸男子各依位住。坐大道場。如
不信承。請詣毘耶離城。當俟螺髻梵王爲汝
解説。崇寧五年八月甲子。北山程倶謹記
  維摩經曰。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舍利弗作念言。我世尊意豈不
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時螺髻梵王言。我
見釋迦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穢惡充滿。王言。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故見不淨。佛即以足指案地。時
大千界珍寶嚴飾。佛言。我土常淨若此。爲
度下劣故示衆惡。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
其福徳飯色有異。若人心淨便見此土莊
嚴。天台維摩疏釋曰。梵王所見。以自在天
爲類者。欲界天也。類同居淨土莊嚴殊妙。
西方淨土亦同居淨。彼經亦擧第六天爲
類。梵王所睹穢國即淨。身子於生死涅槃。
垢淨有隔。不依佛慧故但見垢。寶器譬寂
光。飯異譬三土。依於寂光所見不同也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MT01743;
甞讀天竺書。知出世間有所謂極樂國者。
國有佛號阿彌陀。梵語也。此翻爲無量。以其
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又曰無量壽。又曰無
量光始亨國履位。捐去弗居。超然獨覺。悟心
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其國悉以上妙衆
寶莊嚴。曲盡華好。地皆黄金。無山川丘谷之
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飢寒老病
生死之苦。無五趣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
方便。現希有事。善導衆生忻樂起信。於日用
中。能發一念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
圓滿具足。融會眞如。同一法性。幻身盡時。此
性不滅。一刹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以取
寓物敬聞其説。刻勵精進。無有間斷。惟佛
惟念。亦既有年。闔門長少靡不從化。乃闢弊
廬廬。東偏鑿池種蓮倣慧遠結社之遺意。日
率妻子課佛萬過。而又歳以春秋之季月涓
良日。即烏戍普靜之精舍。與信道者共之。於
是見聞隨喜。雲集川至。倡佛之聲。如潮汐之
騰江也。夫慧遠創爲茲社。距今閲數百禩。
其間緇素。景慕餘風。祖述其高致者。代不乏
人。率湮沒無聞。卒與草木同腐獨何幸。今
乃蒙
太上光堯壽聖皇帝。親洒宸毫。書蓮社二大
字爲賜。雲章奎畫。自天而下。光氣昭倬。焜耀
萬目。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既拜手登受。竊
惟陛下臨御三紀。兼愛南北。仁及草木。徳及
昆蟲。則似佛之普度一切。昭昭大明。如日之
中無所不照。則似佛之光明無量。功成定治。
付託
聖子。夷睹大寶。褰裳去之。則又似佛之超然
獨覺悟心證聖也。至若春臺壽域。亘八紘而
無垠。鼓舞之神民由之而不知。蓋與極樂國
土曾無間然。以是管窺聖心佛心。惟一非二。
豈阿彌陀佛他心道眼洞觀無礙。知炎祚之
中否。憫群生之失寧。故現帝王身。以應
濟世乎。不然何與佛合契乃如此也。是則佛
壽無量。聖壽亦無有量。居然可知曩侍寵
錫。又出非常。不獨傳示雲林以侈千一之遇。
使天下後世凡獲瞻仰。普得念佛三昧。究竟
成就無上菩提。其爲饒益詎可量。已謹刊諸
金石。周對敭丕顯之休命。乾道二年月日。均
州防禦使充兩*淅西路副都總管秀州駐剳
&MT01743;謹記
  南嶽山彌陀塔記 牧菴禪師法忠師即忠
道者也
於戲生靈之苦。莫苦於殺戮也。爰自數年以
來。寇盜四起。兵火交作。其遭非理殞亡。横屍
墮首。填于溝壑者。蓋不可勝數也。加復疫氣
流作。民亦苦之。有信士鄭子隆者。夙懷善種。
悲念特發。觀斯罹亂之苦。知怨業之有對也。
以怨報怨。安能已矣哉。斷惟佛力可以拯濟
也。乃運精誠結同志者。萬人共念西方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尊號。八萬四千藏。願既圓滿。
復化檀越。同出淨財。僦工礱石。建窣睹波一
所凡七級。高三丈有二。立于南嶽羅漢洞妙
高臺之右。藏念佛人名于其中。萃茲勝利願
國泰民安。品物咸亨。凡陣亡疫死者。並脱幽
淪之苦。趣生淨方。偉哉皇覺之道。有折攝
二門。調機濟物。故釋迦現穢土。以折之令起
厭苦之念。彌陀現淨土。以攝之俾發忻樂之
志。穢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飢疫之苦
惱。淨土者。寶池金地之莊嚴。法喜禪悦之安
樂。故天台云。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
淨。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
因斯以論。則知淨穢在此而不在彼也。體正
觀之者。達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
然履茲痛惡。而凡情迷夢。猶尚以苦爲樂。倒
置之甚。亦可悲夫。或曰忻淨厭穢。取捨未忘。
豈聖人以二見之道而化人耶。曰經不云乎。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
於衆生。蓋熾然忻厭。不見有忻厭之想。斯爲
得矣。窣*睹告成於紹興癸丑歳仲夏日。牧菴
苾芻法忠爲紀其事。遂稽首讃曰
    劫石可消 惟是窣*睹 不傾不搖
    同茲壽嶽 天長地久 不磨不朽
    遭兵疫者 既脱幽苦 高蹈淨土
    惟斯社人 旁及群靈 與其彙征
    善哉佛子 興此勝事 讃何能已
  澄江淨土道場記 法眞禪師守一
天台鳳師學智者教。傳于澄江。人既順化矣。
乃念茲世。於諸度門。孰爲善巧最徑要者。唯
淨土法門。爲得其歸。於是資彼樂施。敬嚴像
設。建立道場。教人修行念佛三昧。與衆祈嚮。
仍屬予以記之。予謂淨土之説經論尚矣。諸
師訓辨亦已詳矣。報驗間發不吾欺也。世猶
有疑焉者。蓋以無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
華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況復一心不亂。於此求生。何獨
不然哉。且見善不明用心不一。則彼雖世間
萬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獨吾佛之説
也哉。要之唯當信受而已。不應疑其有無也。
然則淨土果有耶。曰不也。果無也。曰不也。亦
有亦無耶。曰不也。非有非無耶。曰不也。是則
淨土果。烏乎在。離此諸見即名淨土。即見如
來。若聞是説。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決定
得生。而無所生。以非莊嚴而莊嚴也。信心清
淨。一念華開。全體現前。衆相具足。是心即
佛。補處何疑。已度生滅。得無量壽。其或於此
未能信解。餘方便中九品具在。稱力取修亦
不唐捐耳
  寶積蓮社畫壁記 司封鍾離松
宣和初慈受禪師住慧林。毎苦口語人曰。修
行捷徑莫越淨土。時魏居士展轉化導。亡慮
萬人。江民表左司公望。作念佛三昧詠。大勸
于世。予未弱冠。隸業上庠蚤預斯社。又因
僧兄木訥首座。諄諄警策。知有自性彌陀唯
心安養。迨今年殊七十。雖兵火飄零。晨昏不
懈。其得力處蓋不少。矧予曾高異驗。寶珠備
載。若王敏仲尚書葛仲忱大夫馬仲玉提
皆先世懿親。事蹟炯炯在人耳。則予家
有此淨縁尚矣。乾道庚寅夏。予蒙恩奉祠。僑
寓蘇壽解后寶積實講師。遐想蓮社清風。擬
追東林高躅。會東平李侯洎諸名徳。倶刻意
熏修。多歴年所。遂莫逆於心。相與爲社。同聲
稱佛。協誠篤願。率載閲月一集。咸知此生不
負禀質之靈。報盡決有歸眞之所。豈不休哉。
一日社友呉君。喟然歎曰。發菩提心。必具悲
智二行。審欲求生聖域。正須啓迪群迷。安得
寫十界九品。俾萬目瞻敬知所省覺。爲廣大
無窮之利耶。言未既諸君翕然稱善。於是同
社捐金以成之。聞者隨喜以助之。選工施彩。
幻出二圖于門廡。復捃摭教藏。發明旨趣。一
以示萬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徑路。較餘功徳。
眞所謂百千萬億分。不及一者歟。噫光陰電
掣因果影隨。勿倚壯而廢日。勿肆情而造愆。
瞻茲簡易法門。能即迴光返照。則不離當處。
超脱苦輪。諸佛境界。悉現前矣。呉君名克巳
字復之。東陽佳士也。少年頴悟。窮經博古。尤
邃於易。内典淵奧。靡不究通。甞論瞿曇出世
一大事因縁。發吾覆多矣。繪事告成。往來
改觀。可不記諸檀侶以垂不朽。予因序其梗
&T019598;云。越四載癸巳九月朔。左朝請大夫前主
管台州崇道觀鍾離松書
  先君司封頃時奉祠呉門。念蓮社可以歸
心。迺糾率復爲之。會者幾百人。綽有廬阜
之風。繪二圖于壁。併書其事。立石寶積
精舍。越十一載。而先君無疾而化。享壽八
十有六。距今又十五載矣。四明曉師。會
樂邦文類。造門求之。予嘉其志。且欲
斯文不朽。遂出以授之。慶元己未十月旦。
男迪功郎監行。在草料場。鍾離謹志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直閣黄策
我觀衆生顛倒妄想。耽著五欲。不求出離。未
有能發決定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至於寃
憎會遇。恩愛別離。老病死相危險逼迫。顛沈
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歸依佛寶。以
冀脱死。故凡心念口言。歸命慈尊願賜接引
往生淨國者。唯越國夫人王氏。則不然。夫人
荊王之妻。宜其耽著五欲不求出離。而獨傾
心約己。歸依無量壽佛。願生西方。與夫衆苦
見前不可堪忍。始求出離者。豈可同日而語
哉。世謂夫人宿植徳本。受佛記&T040879;。却來人間。
代佛設教。爲唱導師。躬率内外富貴等人。同
修淨觀。悉歸佛土。理或然乎。夫人事西方精
恪端潔。不捨晝夜。給侍奔走之人。無有異念。
惟一庶&MT04120;。懈慢不勤。夫人訓告之曰。我盡室
皆勤。唯爾怠墮不從人告。幻惑在會。恐失
道心。不可在吾左右也。其妾悚悟悲悔。精
進思惟。淨念相繼。久之謂同事曰。吾其行矣。
一夕異香遍室。無疾而終。明日同事之妾。告
夫人言。昨夜夢化去之妾。託致起居。夫人
訓責我勤修西方。今獲往生感徳無量。夫人
曰。使我亦夢乃可信爾。是夜夫人夢遇亡妾。
叙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第從
行。夫人隨之見二池塘。白蓮華小大間錯。或
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曰。何以如此。妾
曰。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境人也。纔發一念
善根。已萌遂成一華。唯其勤墮不同。是以榮
悴各異。蓋精進者鮮榮。間斷者枯悴。若悠久
不息。念定觀成。形消命盡化生其中矣。中有
一蓮華。華葉忽落。復有人朝服而坐。其衣飄
揚。隨風散滅。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
曰。何人也。妾曰楊傑也。又一華開。衣朝服而
坐者。然其華悴而葉存。夫人復問之。妾曰馬
玗也。夫人曰。我當生何許。妾導夫人前邁。約
數里許。妾請夫人延望。唯見一壇。金碧照輝。
光明交徹。妾曰夫人化生之地。乃金壇上品
上生也。既覺悲喜兼集。徐訪楊傑馬所在。
則傑已死而無恙。夫人始生之日。秉爐爇
香。望觀音閣而立。頃時子孫左右。趣夫人受
献壽之儀。則已立化矣。嗚呼異哉。富樂之人。
常於佛事不暇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之
者。又患於不能斷疑。至於困苦發心者。多失
於遲暮。固知聞正信發正念修善縁。豈易事
哉。楊傑次公。洞明宗説。而人不知其密修淨
觀。臨終乃有將錯就錯之偈聞夫人軼事。
乃銓次之。以助發信受往生者。而未信之士。
必將感發于斯文。而歸向於淨觀佛國也。宣
和五年季冬。隨縁居士黄子虚記荊王即哲
宗皇帝叔
  馬侍郎往生記 同前
宣和五年冬。予得越國夫人往生淨土事。迺
爲之記。六年呉思道訪馬於淮之南。加考
實焉。益知前記。蓋馬氏自少師忠肅公。守
杭州日。慈雲式懺主。以安養佛事授之。自是
擧族遵奉。相繼不違。大夫公諱字東玉者。
乃其孫也。公自幼篤志佛教。元豐中有僧廣
初者。以天台智者十疑論授之。公大喜曰。吾
得所依矣。復得慈雲十念迴向法。行之二十
五年不少懈。尚書公王示以蓮社圖決疑集
往生傳。於是誦佛益精進。尤以放生爲佛事。
勸導信入者。不可勝計。倅當塗守淄川新定。
民皆化之。平日未甞以私怒笞責一人。錢唐
照律師。勉以繋念法。其在官。閲教藏誦經呪。
皆有常規。崇寧元年。感疾經夏。盥櫛念佛易
衣幘。端坐而終。有氣如青蓋。出戸騰空而上。
家人長幼貴賤。夢公往生上品者。後以十數
日。皆如合契。時現光相於几筵。八月中有婢
臥疾。亦念佛而逝。教授公諱永逸字強叟者。
公之子也。行天竺十念。習十六觀。三十餘年
矣。誦觀音甞覩其相。今年四月感疾。即命治
後事。見彌陀觀音勢至倶來接引。結印示滅。
頂熱有異香。舍利如珠璣。其弟夢乃祖曰。某
已生淨土。十日華開矣。柩上有五色金光。華
者以數四。自後瑞應。種種非一。夫人姓王氏。
亦行十念法。及誦破地獄偈彌陀佛號。甞夢
地獄主者。謝爲地獄衆持偈之賜。其後寢疾
修持不息。念佛而絶。親戚侍妾。亦夢王氏生
極樂國。夫人與娣姒方氏有報應往生傳
越國夫人之事。知馬公之生淨土。由馬公而
知其子婦亦登樂國。故復叙其略。以示信士。
亦結未來之因乎。隨縁居士黄策子虚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以寧
余甞聞道於正覺禪師。覺請讀起信論。時
方多事。奔走戎馬間未遑省察。及謫官天台。
始得起信論於隣僧。翻閲再三。竊有疑焉。是
書爲大乘人。作破有蕩空。一法不留之書也。
而末章以繋念彌陀求生淨土爲言。其旨何
也。晩過雪峯問清了禪師。了曰。實際理地不
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
棄有著空。然後證菩提耶曰。寧有是。了曰。
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始豁然有慰於
其心。比經行福清。聽遠近知識。談馮夫人事。
益契了老之説。可信不誣。夫人名法信。政和
門司贈少師諱珣之女。生十六年。嫁爲鎭洮
軍承宣使。今妙明居士陳思恭之妻。夫人少
多病體力尪孱。若不勝衣。及歸陳氏病日以
劇。數呼醫謀藥。殆無生意。醫辭曰。夫人病非
吾藥能力。於時慈受深禪師。爲王城法施主。
夫人徑造其室。求己疾之方。慈受憐之。教以
持齋誦佛。默求初心。夫人耳其語。諦信不疑。
齋居未踰月。忽語所親曰。晨素善矣。雜以晩
葷。徒亂人意。盍盡徹之。自此屏葷血。却鉛華
膏沐之奉。依掃塔服。專以西方淨觀爲佛事。
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
也。語默動靜亦西方也。酌水献華亦西方也。
翻經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
以爲西方之津梁。自壬寅迄壬子十年之間。
亡墮容亡矜色。心安體胖。神氣昌王人皆尊
高之。一日忽提筆。書數語異甚。若厭世仙去
者。隨縁認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爲耕田。打疊
身心早脱去。免將鼻孔被人牽。族黨怪之。夫
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縁盡行即西
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壬子九月。示疾久
之。氣息纔屬。十二月壬寅夕。矍然而寤。語侍
旁者曰。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
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
生其國。若夫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佛
化。及十六觀經中所説。無二無別。*唯證方
知。非所以語汝曹也。侍疾者。亟呼妙明語其
故。乃相與合掌策勵。俾繋念勿忘。又明日甲
辰。安臥右脇。吉祥而逝。三日而後歛。家人輩
往往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及茶毘擧尸如
生。凝然不壞。夫人享年三十六。以妙明顯仕。
恩封廣平郡夫人。妙明爲思恭初未知道。
夫人實勸發之。又懶不怡生。夫人實經紀其
有亡。平居接内外親姻。及拊馴其子姪僮
媵。一一有恩意。死之日哭者失聲。至於煉頂
灼臂。以薦冥福。非有以得其心。能若是乎。以
思恭貧甚。又甞筍輿獨走二千里。乞糴於其兄
宣君徳裕。時閩偸縱横。使令者能道其往
來應變方略。如世健男子。蓋夫人志力剛果。
不可搖奪。故其辦道勇決所成就亦如是。是
可嘉也已。以寧老且病。於無量壽國。方且問
途。聞夫人事。樂爲之記。非徒信覺了二禪師
之語。亦以爲將來熏修者不勸云。紹興三年
二月二十一日。阿彌陀佛弟子正信菴以寧
待制記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皐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
英純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稟奇蒼精。皆應
乎人文。以奉若時政。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
言。了空相於一念。留眞骨於己斃。殆非元聖
示現。感於人心。同夫異縁。用一眞化。前歳有
獻鸚鵡鳥者曰。此鳥聲容可觀。音中華夏。有
河東裴氏者。志樂金仙之道。聞西方有珍禽。
群嬉和鳴。演暢法音。以此鳥名載梵經。智殊
常類。意佛身所化。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齋
之禁。比及午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固可以
矯激流俗端嚴梵倫。或教以持佛名號者曰。
當由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善聽。
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
念。即鳴言阿彌陀。歴試如一。曾無爽異謂。
以其有念爲縁生。以無念爲眞際。縁生不答
爲縁起也。眞際雖言言本空也。毎虚室戒
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竿。靜鼓天風。下上其
音。念念相續。聞之者莫不洗然而嘉善矣。於
戲生有辰乎。縁其盡乎。以今年七月。悴爾不
懌。已日其馴養者知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
歸乎。爲爾撃磬。爾其存念。毎一撃磬。一稱彌
陀佛。洎十撃磬而十念成歛翼委足。不震不
仆。揜然而絶。按釋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
得佛慧者歿有舍利。知其説者。固不隔殊類
哉。遂命火以闍維之法焚之。餘燼之末。果有
舍利十餘粒。烱爾耀目。瑩然在掌。識者驚視
聞者駭聽。咸曰。苟可以誘迷利世。安往而非
菩薩之化歟。時有高僧慧觀甞詣五臺山巡禮
聖跡。聞説此鳥。涕涙悲泣。請以舍利。於靈山
用陶甓。建塔旌異也謂。此禽存而由道。歿
而有徴。古之所以通聖賢階至化者。女媧蛇
躯以嗣帝。中衍鳥身而建侯紀乎&T002003;書。其誰
曰語怪。而況此鳥有弘於道流。聖證昭昭。
胡可默已。是用不愧。直書于辭。貞元十九年
八月十四日記
  右記見唐文粹。余翻閲諸書。又見於異類
中。進修西方。獲感驗者凡三事。龍舒文曰。
潭州有人。養一鴝鵒。俗號八八兒。偶見
僧念彌陀佛。即隨稱不絶。因捨與僧。後
亡乃棺以葬之。俄口生蓮華一枝。有頌曰。
有一非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
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爲人豈不知。戒殺類
曰。當塗漁人劉成李暉天寶春。載魚往丹
揚。泊舟浦中。李&T021952;幹劉獨在。遽見船中
大魚振鬣搖首。稱阿彌陀佛劉驚奔于岸。
俄聞萬餘魚倶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大
恐盡投魚于江。李至不信。劉即用己財酬
之。明日忽於荻中。得錢萬五千。題云還汝
魚直。自信録曰。黄巖正等寺觀師。甞畜一
鴝鵒。能言語。纔聞念佛則隨之。其後唯呼
阿彌陀佛。一日立死。穴土葬之。未幾於舌
端生一紫蓮華。靈芝師甞讃之。有立亡籠
閑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大奇之句大哉。
物之奇異若此聞。大彌陀經曰。阿彌陀佛
現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下至蜎
飛蠕動。莫不過度之。是知。佛之爲化。不
以品類爲間。凡有善心者。悉濟度之。惟夫
人爲萬物之靈。柰何聞見。而不能景慕者。
蓋亦多矣。今觀鱗羽之梭化。豈人倫之不
若乎
  記類終
  淨土往生事跡。先賢作傳凡數家。所載者
亡慮半千人。往往古今。若出家若在家。
下至小夫婢類。能知我佛攝生本願。潜修
密嚮。命終感召者。不可以數量計。又安能
盡入吾門遷董之筆耶。今姑擇其已載者
及未載者一十餘傳。蓋欲將來知源流識
模範。非止爲發起信心而已矣
  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
唐南山律師歴代三寶感通録云。昔天竺雞
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請阿彌陀佛
云。娑婆衆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請垂降
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聖
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下。
五通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洎漢明感夢
使往祈法。便獲迦葉摩騰等至雒陽。後騰姉
子作沙門。持此瑞像。又達此國。所在流布。未
幾齎像西還。而此土畫像。不甚遍傳南北多
故。經像湮沒。此之瑞跡殆將不見。隋文開
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得本。説
其因依與上符合。是以復傳於世。時遇北齊
畫工曹仲達者。善于丹青。妙畫梵跡。傳模茲
像。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皆其遺筆也。法
苑珠林所載亦同。又唐續高僧傳云。江都安
樂寺有僧慧海。*唯專淨業。俄感齊州僧道銓
齎無量壽像遺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薩。乘空
往請尊容。既冥會素懷。殷勤禮懺。是像忽煥
發神光。於是懇苦願生。沒齒爲念。一夜忽起。
面西作禮。加趺而逝。即隋大業五年也。近
乾道間西湖居士李子濟。求僧志叶。復圖茲
像於貝多葉。行於呉地。宗曉因縁得之。瞻想
聖儀。如佛眞在。聊書始末。永發信心云爾
  蓮社始祖廬山遠法師傳
時教雖本佛説。然而洪時教者。必以天台爲
始祖。律藏雖本佛制。然而張律藏者。必以南
山爲始祖。禪宗雖本佛心。然而傳佛心者。
必以達磨爲始祖。勸生淨土。固出大覺慈尊。
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應以遠
公法師爲始祖焉。法師諱慧遠俗賈氏。雁門
人。少游學通經史莊老。年二十餘。問道道安
法師。因聽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
議。皆糠粃耳。因削染事之。至二十四。大曉經
論。凡諸疑難。莫不條析。僞秦建元中襄陽&T009044;
亂。因屆尋陽。見廬峯清峻。意頗樂之。刺史
桓伊。即創東林以居焉。自是三十年。影不出
山。跡不入俗。毎送客以虎溪爲界。桓玄震主
之威。相見不覺致敬。晋安帝自江陵還都。或
勸師候覲。師稱疾不前。帝復遣使問勞。時有
劉遺民雷次宗宗昺洎諸高僧一十八人。並
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遠拉一百二十三人爲
蓮社。令遺民著誓辭。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
期生安養。謝靈運負才傲物。一與遠接。肅然
心服。爲鑿二池。引水栽白蓮求入社。師以心
雜止之。陶淵明范寧。累招入社。終不能致。
故齊已詩云。元亮醉多難入社。謝公心亂入
何妨。遠於淨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
系想。三覩聖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
月晦日。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彌陀佛身。
滿虚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
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
説苦空。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
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吾先。何來之
遲。既而乃與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淨土
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吾往生決矣。次日即寢
疾。期七日而後行。汝徒當自勉。無以情慮拘
也。至期果令終。壽八十三。即義熙十二年丙
辰八月六日也。遺囑露屍林下。弟子奉葬西
嶺。謝靈運作銘張野爲序。唐大中二年。謚號
辨覺大師。昇元三年。改謚正覺。大宋興國三
年。追謚圓悟大師。墳爲凝寂之塔。師有雜文
二十卷。號廬山集。靈芝元照律師作序。板刊
紹興府庫。識者敬焉
  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
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爲始祖。自師歸寂。抵今
大宋慶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間繼
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
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賾師。是五
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啓度門異世同轍。皆
衆良導。傳記所載。誠不可掩。以故録之。爲繼
祖焉
一善導師者。不知何許人。唐貞觀中。見西河
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導大喜曰。此眞
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迃僻難成。*唯此觀
門。速超生死。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續至
京師。撃發四部。毎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
不休。雖寒氷亦須流汗。出即爲人説淨土法。
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諸
有嚫施。用寫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
三百餘壁。京華道俗。受化者不計其數。或問
導曰。念佛生淨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
願。於是導乃自念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
從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後謂人曰。
此身可厭。諸苦變易。乃登柳樹。向西願曰。
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
墮。言已投身自絶。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
如此。賜寺額爲光明焉。天竺往生略傳曰。阿
彌陀佛化身。自至長安。聞滻水聲。和尚乃曰。
可教念佛。遂廣行勸化。三年後滿長安城。皆
悉念佛。後有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
二法照師者。唐代宗大暦四年。於衡州湖東
寺。啓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祥雲覆其寺。雲
中有樓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
滿虚空中。復於道場之外。遇一老人。指見文
殊。因往五臺。大聖現竹林寺。照入寺之講堂。
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爲衆説法。照遂作禮
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
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爲其要。文殊曰。汝所請
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
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照又問曰。當云何
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
當繋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説已爲照
摩頂而退。師續於并州行五會教。化人念佛。
徳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
遣使尋覓。至于太康。果見照師勸化之盛。
遂勅迎入内。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按柳文
南嶽彌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時。有僧法照爲
國師。初居廬山。由正定以趣安樂國。見蒙惡
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
肖焉。乃從而學。傳教天下。準此法照師於遠
公也
三少康師。縉雲仙都人。貞元初至洛下白馬
寺。見殿内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
方化導文。康曰。若於淨土有縁。當使此文再
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康曰。劫石可磨。我
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献。倏
見善導遺像。升於空中謂曰。汝依吾事利樂
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路逢一僧。曰汝
欲化人。當往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
師至彼人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
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群兒務
錢。隨亦念之。後經月餘俟錢者多。康曰。可念
十聲與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念佛之
人。盈於道路。續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
三級。集衆午夜行道。康高聲唱阿彌陀佛。衆
共和之。師一唱佛聲。衆見一佛從口而出。連
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師曰。汝見佛
者。決定往生。衆滿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遺
囑道俗。當於安養起増進心。於閻浮提生厭
離心。言已放光數道。掩然而逝。塔於臺子
巖。天台韶國師。甞重修之。世稱後善導者。即
師是也
四省常師者。大宋淳化中。師住錢唐南昭慶
院。專修淨業。結淨行社。王文正公爲社首。
翰林承旨宋撰碑。翰林學士蘇易簡作淨行
品序。状元孫題社客於碑陰。亦系以記。士
夫預會。皆稱淨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
千大衆。孤山圓公。作師行業記并蓮社碑。記
中引蘇序曰。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
其法。猶無嗔恨。況陋文淺學而有悋惜哉。宋
碑曰。師慕遠公。啓廬山之社。易蓮華爲淨行
之名。遠公當衰季之時。所結者半隱淪之士。
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賢。方前
則名士且多。垂裕則津梁曷已。因二公之言。
想當時之盛。亦可&T019598;見矣
五宗賾師者。師賜號慈覺。元祐中住眞州長
蘆寺。宗説倶通。篤勤化物。有葦江集行于
世。内列種種佛事。靡不運其慈念。蓋師自
他倶利。願力洪深。故能遠紹佛化也如此。人
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師居長蘆。海衆雲
臻。爰念無常之火。四面倶焚。豈可安然坐而
待盡。乃遵廬阜之規。建立蓮華勝會。普勸修
行念佛三昧。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百千聲
乃至萬聲。迴願往生西方淨土。各於日下。以
十字記之。當時即感普賢普慧二大菩薩預
會。證明勝事。非所作所修契聖。曷至是耶。靈
芝稱爲近代大乘師。信乎其爲大乘師矣
以上五師。紹隆大法行業如此。繼遠爲祖。孰
曰不然乎
  梁京師法悦僧主傳
梁京師正覺寺法悦。齊末爲僧主。精修福業。
四部所歸。甞聞宋明帝造丈八金像。四鑄不
成。於是改爲丈四。悦乃與白馬寺智靖。率同
縁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
銅。屬齊末亂離。至梁初方以事奏聞。降勅聽
許。材官工巧。隨用資給。以天監八年五月三
日。於小莊嚴寺營鑄。本量佛身四萬斤銅。鎔
瀉尚未至胸。百姓以銅投之爐冶。隨鑄不滿。
又聞奏。勅銅三千斤。庫始就量送。而鑄處已
見傳。詔載銅爐所。遂併銷鎔。一鼓便就。來人
倶失。臺内銅至。方知先到靈感所致。及開模
量度。乃涌成丈九。而光相不差。有二大錢。見
在衣條。莫測神異。初像素既成。有道昭師夜
間禮懺。忽見素晃然大明。鑄後三日。有僧道
度。助費開模。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倐然不
見。及移像還光宅寺。久不得雨。頗有埃塵。忽
夜有微雨沾潤。僧祐師經行像所。忽見像邊
有光焔上下。猶如燈燭。是夜淮中賈客。並聞
催督治橋。如有數百人聲。自佛法東流。金像
靈瑞莫過于此
  後魏壁谷神鸞法師傳
釋曇鸞雁門人。少游五臺。因感靈異。誓而出
俗。三乘頓漸。具陶文理。師性好方術。聞江南
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陶即以所學仙
經十卷授之。師喜躍自得。以謂神仙必可致
也。後還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意頗得之。問
支曰。佛道有長生乎。其能却老爲不死乎。支
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遂以
十六觀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
十道無長往。盈虚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
其爲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
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
承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
修三福業。想像九蓮。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侵。
不懈于始念。魏主憐其志尚。號爲神鸞。一夕
正持誦。次忽一梵僧昂然入室曰。吾龍樹也。
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
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
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迴。言訖而失。鸞以
所見勝異。必知死期至矣。即集衆盛陳教誡。
因令高聲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目而終。
一衆同聞管絃絲竹之聲由西而來。良久乃寂。
魏主感之。勅葬汾西。條其行業以立碑焉
  龍舒淨土文曰。按楞嚴經有十種仙。皆壽
千萬歳。數盡還入輪迴。爲不曾了得眞性
故。與六道衆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
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得之亦不免
輪迴。爲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
者。乃眞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爲眞實。故寒
山詩曰。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
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自古得仙者。
唯鍾離呂公。而學二公者。豈止千萬。自予
親知聞。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于下土。
蓋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
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爲長生
也大矣。不修此法而學仙者。是捨目前之
美玉。而求不可得之碔砆。豈不惑哉
  梁廬山道珍禪師傳
釋道珍。梁天鑒中憩錫廬山。聞昔遠公結社
淨方。心頗慕之。然其所行。心尚猶豫。異時忽
夢海上數十人櫓舟前邁。珍問之。對曰。將適
彌陀國也。珍曰。願將隨往得否曰以子之意。
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
一經存。而子未之誦。及未曾浴僧。如何求適
也。珍夢覺嗟嘆愧悚。若於勝法有差焉。遂專
其經。大設沐浴。後二年一日。忽堂虚戸扃。有
捧銀臺而至者。曰法華報盡當陞此臺。又
曰。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
此耳。珍謝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
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也。然珍少言語。雖睹
其事。未甞矜示於人。乃自書之。藏於經函。其
亡之夕。所居之山。崖&MT03184;萬疊。若烈火千炬。
交相輝爍。郷民望之驚異。及旦即山問之。乃
知珍亡。其所見者。往生之驗矣。異日經函獲
其所紀。因得傳世
  隋天台法智法師傳
釋法智。游學于東越。有通大小乘經義者。智
必師之。以故強學多聞。人罕儔匹。末年以徑
直之門莫如念佛。於晨興暮息。繋念不弛者
七年。已而議曰。犯一吉羅承其罪也。歴一中
劫。此誠可信。以其故而爲之也。一稱阿彌陀
佛。而滅億劫重罪。則予也切有疑焉。或告智
曰無疑也。教以念佛。久則功。功則化。化則三
昧現前。今子之疑是疑佛也。夫佛語豈有可
疑者耶。釋尊出廣長舌。十方諸佛同讃淨土。
正爲衆生信根難立。故勸發之耳。智斷其疑。
乃於國清寺絶去諸縁。一心念佛。想念既極。
感觀音勢至現身。異日又感天冠寶瓶光映其
身。智謂道俗曰。吾生淨土。蓋有日矣。誰能具
膳餞我。衆笑而對曰。唯恐道人之不能耳。吾
等不辭矣。遂剋後三日會食。食罷。智無他衆
或疑其相侮。因宿其房伺候之。夜未央智於
繩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
來。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已天曉。舳艫相
望。率皆驚起
  大宋永明智覺禪師
師諱延壽。本丹揚人。後遷餘杭。總角之歳。
誦法華經五行倶下。經六旬而畢。甞爲北郭
税。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後盜官錢。並
爲放生用。事發坐死。領赴市曹。錢王使人視
之。若悲懼即殺之。否則捨之。而彼澹然無異
色。乃捨之。因投明州翠巖出家。次參韶國
師。發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巖。九旬習定。有
鳥尺鷃。巣于衣裓中。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
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何得擅入。對曰。久
積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旋遶。次見普賢前
供養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
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
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
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鬮。二曰誦經萬善
莊嚴淨土鬮。冥心自期曰。儻於此二途。有一
功行必成者。須七返拈著爲證。遂精祷佛祖。
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並得誦經萬善生淨土
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振錫金華天柱峯。
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于口。從
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山。晩詔住永明寺。
徒衆常二千日課一百八事。學者參問指心爲
宗。以悟爲決。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聞
山中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
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爲立西方香嚴殿。
以成師志。至大宋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晨起焚香告衆。跏趺而逝
  梁貞節處士庾詵傳
庾詵字彦寶。新野人。幼聰驚。經史百家。無
不該綜。至於棊算機巧。並絶一時。而性託夷
簡。特愛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弊
衣。不修産業。一時乘舟。從沮中還。載米一百
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及至家寄者曰。君
三十石我一百五十石。詵默而不言。恣其取
足。凡處事類此也。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
爲平西府記室。至普通中。詔爲黄門侍郎。並
稱疾不起。晩年尤遵釋教。宅内立道場。六時
禮懺。誦法華經。日終一遍。忍於後夜見一道
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爲上行先生。授
香而去。大通四年因寢。忽夢覺曰。願公復來。
不可久住。言終而亡。年七十八。擧室咸聞空
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武帝聞而
敬之。謚號貞節處士。以顯高烈見南
  大宋無爲子楊提刑傳
公諱傑字次公。無爲郡人。道號無爲子。雄才
俊邁。年少登科。官至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
刑獄事。而又尊崇佛法。明悟禪宗。江西臨濟
下棒喝承當之輩。猶謂常流。復闡楊彌陀教
觀。接誘方來。括其所談。乃謂。衆生根有利
鈍。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也。
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彌陀願力。直超
安養。更無他趣。決取成功矣。龍樹所謂易
行之道。依他力故也。公作天台十疑論序。王
古直指淨土決疑集序。法寶僧監彌陀寶閣
記。安樂國三十讃。備陳西方要津。誠爲萬世
往生龜鑒矣公有輔道集。專紀佛乘。東坡作
序。其略曰。無爲子宿禀靈機遍參知識。凡所
謂具爍迦羅眼者。次公目撃而道存焉。公晩
年作監司郡守。乃畫丈六彌陀尊像。隨行觀
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
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虚空中之乎
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宣和中有荊王夫
人神游淨土。見公坐蓮華上。則往生必矣。然
則本朝士大夫洪賛淨方。入正定聚者。唯公
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豈非天欲久其道
世必生其人者歟
  大宋光州王司士傳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無爲郡人。因陳本郡
&MT03128;水利。大司農考得其實。請于朝廷。推恩
乃有是命。其爲性信厚。未甞與人較短長。頗
通算數之學。而至老手不釋卷天衣懷禪師。
住鐵佛道場時。亦甞請問。而郷里以善人歸
之。熙寧末年扶護先妣長壽太君喪。歸葬
故里。得暇閲大藏教典。因以淨土妙縁。擧示
老舊。司士是時已能誠信嚮慕。但未具深心
爾。至元祐初自省闈乞守丹揚。待次錦
溪上。司士時見訪叩請。未甞拒也問曰。經典
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
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答曰。實際理
地。無佛無衆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
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爲心耶。此以理奪
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衆生乎是佛乎若是
佛境。則非衆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
試自忖思。或未出衆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
典至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
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
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曰。雖知諸
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正謂是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
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忻躍
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守丹*揚。忽夢
司士云。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
乃再拜而出。翌日因召丹徒令陳安止語其
夢。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其後得司士之子
術哀訃。乃司士未亡前七日。預知時至。與郷
舊爲別。吾弟亦在坐。屡發見謝之語。是知
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日無爲
  次公此傳誠不可棄。但論事理相奪。未若
台宗所謂圓觀事理一念具足也。其言一
信不疑。即是不間斷者。司士轉身只此一
則語。昔善導化人有曰。若人欲速得往生。
應起無間修。所謂恭敬禮拜稱名讃嘆憶
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相
間故。曰無間修。又若貪瞋癡來間者。但隨
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日隔時。常使清淨亦
名無間修。若能畢命。誓不中止。決定往生。
此文出大藏集諸經禮懺儀群字函。次公
閲藏。以淨土縁。擧示司士。非若是乎
  大宋錢*唐胡宣義傳
宣義諱闉字達夫胡侍郎之子。性識聰敏。心
地通圓。唯專書史。尤樂吟詠。晩年致政西
湖。日有游從之樂。胸襟平夷。出處簡率。其於
佛乘。雖已信嚮。曾未專修。一日其子告清照
律師云。大人感疾。請師垂訪。師往見之曰
平生與達夫相善。未曾語及末後一著大
事。豈可不知安身立命之處乎。達夫曰。心淨
則土淨也。師曰。宣義時中曾有雜念染汚否。
答曰。既處世間。寧免雜念。師曰。若如此又安
能心淨土淨耶。達夫即問。一稱阿彌陀佛。能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也。師曰。阿彌陀佛。
據法華經。歴塵點劫修行。楞嚴經云。我憶往
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阿彌陀佛。
經爾許時成身成國。依正莊嚴。有大威徳。有
大誓願。光明神力不可思議。以是一稱萬徳
洪名。衆生無始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猶如赫
日消於霜露矣。達夫遂大省悟。方知彌陀願
力功勳如是。乃一心念佛。又累日請僧助念。
律師宣白。稱胡公宣義。達夫即言。須稱胡闉
之名。次日再請。其徒先往。律師後至。達夫問
曰。此來何晩。已煩觀音勢至降臨甚久。師與
大衆。尤加鄭重。稱佛之次。胡公安然而往。
然則公享八十四壽。平日不曾修習。一旦病
苦逼迫。無所依投之際。纔聞彌陀法利。頓決
疑情。便超樂國。所謂一念迴光。立即翻邪爲
正。即此人也。知此道者。善繼前轍。庶不辜
於今世也
  大宋龍舒居士王虚中傳
國學進士王日休字虚中。君自行之智。化他
之悲。已見張于湖序文。茲不再述。公龍舒人。
有淨土文。因以爲號。其文盛行天下。修淨業
者。莫不覽之。乾道中廬陵李彦弼。染時疾垂
革。棺槨已備。忽夢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案摩
肢體。弼驚問。答曰。予龍舒居士也。弼因以疾
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又曰。汝還記闕
仲雅教汝捷徑否。弼曰。毎日念佛不輟。弼覺
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後見公畫像。儼如夢
睹弼敬重公。稱生死骨肉。遂遣子姪遠從其
學。一日忽迴曰。居士於某夜講書。罷如常禮
念。至三鼓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
來接我。屹然立化。邦人此夜。有夢二青衣引
公西行者。又三日前遍別道友。勉進淨業。有
不復相見之語。噫自非了*唯心本性之道。達
生死變化之數。不臻于是。或疑李之夢因想
以成。弼曰。其指白粥愈病。又安可欺哉。時丞
相益國公周必大睹君奇跡。製爲之賛曰
皇然而無求。惕惕然而無憂。閔頽風之將墜。
攬衆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原。誘之以寂
滅之樂。世知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爲。故中道
奄然。而示人以眞覺。李君謹愿。無以報徳。
遂刊公像并事跡以傳遠。自是廬陵家家供
事之。後九年盰眙軍有信士聶允迪。欽公景
行超卓。宜以嫈之不朽。故勒石于報恩彌陀
殿。至慶元四年。越有致政簽判曾公迅。覺
世虚幻。清淨自居。仰止龍舒志圖西邁。頃以
兄宦游得茲石刻。且欲人人思齊。因洊鋟木
布于江浙。其善誘之心。誠與王君相表裏宗曉
一日扣公室。即蒙出示。因摭始末。用傳不朽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傳 橘洲禪師寶
東歸。過所謂羅睺羅道場者。至起信堂。
有比丘語曰。寺有勝事。子知之不顧堂下
四檜曰。得非歳寒面目尚無恙乎。比丘曰不
然。引登懺摩之堂。發一函視之。即刺繍妙
蓮華七軸也方合十指爪。歎未曾有。比丘
曰。此薛君之室。道人朱氏法名如一之所作
也。朱即欽成皇后淵聖中宮兩世之姪。自歸
於薛。視世故如塵泥。年二十餘。即告其夫。
清淨自適。道裝素服。潔齋如也。甞以黄絹。
命經生書是經。手以碧茸繍其上。線蹊鍼孔
去來綿密。無有間斷。如筆既試。如墨新乾。閲
十年而後有成。復繍彌陀觀音。無異繪畫。自
經首題。敬致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唱禮
者三。法華之文幾數萬言。三月而能皆誦。閲
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亦翻水千偈。餘經可知
*甞鋟木爲圖。勸人誦阿彌陀。擘窠婁書。滿
十萬聲而止。所化之數僅二十萬人。道人則
旦旦誦之。莫夜叩之。無一豪惰意。尤喜禪
悦。結廬於墓。一室事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一
婢供齋蔬與同甘苦。雖然丈夫。有所不能堪
也。今年春盡易故奩具。爲三日會。會道俗以
萬計。飯千苾芻。爲寶幢貯法華同念佛人姓
名。迎歸是寺。城内外歡動。傾士大夫之室。莫
不聳觀。十二月以微疾命醫。醫以丹砂進。道
人竟不起。臨瞑目時。再起加趺。薛君曰。吾
家無是法也。請就寢後事即如儀。道人右脇
而終。年三十有七。實紹熙四年十二月十一
聞比丘語。爲之慨然。比丘屬識其事。
爲來世勸。敬書以賛之。賛曰
道人之身春容月影耳。以靈山最後之旨迴
向淨土。眞鐵心石腸耶。吾知其於世間不復
來矣。老龐曰。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斯言其有
旨哉
樂邦文類卷第三



樂邦文類第四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雜文三十三首
  維摩疏示四種佛國 天台智者大師
觀經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 智覺禪師 延壽
彌陀通賛示西方要義 慈恩法師 窺基
寂照集揀西方要義 出直指淨土決疑集
西資鈔揀示偏讃西方 孤山法師 智圓
請四明法師住世書 文公楊 億
復楊文公請住世書 四明法師 智禮
答楊文公問 同前
延慶募衆念佛疏 同前
往生淨土決疑門 慈雲懺主 遵式
義學編論席解紛 淨覺法師 仁岳
淨土修因或對 樝菴法師 有嚴
淨土魔佛或對 同前
唯心淨土説 圓辯法師 道琛
唯心淨土文 姑蘇禪師 守訥
勸修西方説 解空法師 可觀
淨土略因 待制晁 説之
淨土餘説 草庵法師 道因
淨土自信録記 無功叟王 闐
淨業專雜二修 京師比丘 善導
辨横竪二出 桐江法師 擇映
晨朝十念法 天竺懺主 遵式
念佛方法 同前
校量念佛功徳 同前
往生坐禪觀法 同前
念佛修心術 山堂法師 彦倫
寶王論揀示往生義 草堂禪師 飛錫
念佛方便文 司諫江 公望
無常院安彌陀佛像 出無盡燈
臨終正念訣 京師比丘 善導
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出寶珠集
入觀睡時發願見佛 出大藏集諸經禮
懺儀
慶懺禮佛會疏 草菴法師 道因
  維摩經疏示四種佛國
 天台智者大師説 
佛國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爲四。一染淨
國凡聖共居。二有餘國方便人住。三果報國
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妙覺所居。前二是應。
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後
一但是眞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
一染淨國又二。初同居穢者。凡聖同居國也。
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衆生即四趣也。二
善衆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