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樂邦文類 (No. 1969A ) in Vol. 47

[First] [Prev]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鏤不爲枉矣。余取其書讀之。諸家所示。頗有
深趣。眞可以發明往生大旨。啓迪人之善心。
徐復究其理。蓋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無始
迷妄不貪則悋。縁此病根是生衆苦。若令離
苦惱而獲安隱。當以是而對治之。譬如神醫
用藥。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又如明鏡受塵。
揩摩有力。則本明如舊。夫如是則此書眞復
性還元之策。豈可寢之哉。嗚呼道在邇不必
求諸遠。事在易不必求諸難。昔無著師。禮五
臺見文殊説偈有曰。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
淨心成正覺。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
心爲本。其務西歸者。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
斷無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
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徳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
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MT01743;。龍驤鳳翥八法倶
全。眞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
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萬乘。退藏
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
有斯擧焉。歴考自古帝王興隆釋教。或建立
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
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染翰發揮淨邦。俾
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聖君者。至今薄海内
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洋洋乎盈耳。乃知至
徳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
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
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大小偏圓
教法有殊。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
乘悉歸眞實。故出世本懷。至是始暢矣。又念
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
本願。取土極樂。可以横截愛河徑超佛地故。
於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
妙方便。診卹沈淪。父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
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晋遠公法師。神機秀發。
肇開化源。引水栽蓮。締結淨社。爾時預者一
百二十有三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爲上
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餘載。
遺風遺烈。凛然尚在。故得張&MT01743;所修。遠踵其
事矣。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託法。故茲社
之興。專以彌陀爲宗主。諸經爲司南。自晋唐
以來。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讃美斯事。雖其間
説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同
歸滄海。使夫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曉侵尋
晩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天地。徳
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啓迪群蒙。況愚忝簉
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嚢括諸經。網羅
衆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
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
和璧爲天下之至寶。苟韞櫝而藏諸。則人孰
得而共之。遂於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
於經呪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
餘首。析爲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倣儒家柳
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
與吾同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録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縁之始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歳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鉢飮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説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脱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願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讃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呪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録
出三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眞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眞言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録出
一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此經中録出
三呪如下
一字眞言 溥遍解脱心眞言 不空大灌
頂光眞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
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毘婆沙論 念佛爲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徳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値佛專勸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録
余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淨業人
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載經題
函號。以助撿閲之易耳
佛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
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説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呉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
度人道經
佛説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
藏中今缺。天台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
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
 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
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説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並譯出法
藏比丘二十四願。無量壽與大寶積會。則
譯出四十八願。世有單本。四十八願經一
卷。此乃於無量壽經録出。非別有本也。又
無量壽莊嚴經。譯出三十一願。輔行曰。願
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
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
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顯佛
説。是同隨機不等。至於結集翻譯皆不同
也。然則同異之説。未敢定判覽者詳之。五
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
文多引用之
佛説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台觀經疏。指此經爲小本。前無量壽經
爲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義當
中本
稱讃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
讃。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讃。此亦譯師。適
時廣略不同。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脱去四
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淨除業
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説法文體簡古。古
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皷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
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
般舟同本異譯。專説現在佛悉在前立三
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
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説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説神呪爲衆生延壽。命終
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結壇誦呪。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
支譯
婆藪婁豆。此翻天親。天台十疑論所指往
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淨土諸經。或能觀
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
往生神呪在内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
半卷別以偈頌禮讃西方。及懺悔發願等
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
集記諸祖六時禮讃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並專談淨土。故十
疑論云。藏中有數十餘部經論。殷勤指授勸
生西方是也。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其不
審乎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縁之始
化城喩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
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
爾時彼佛。説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
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爲四部
衆。廣説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是十六菩薩所
化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倶。十六沙彌。今於
十方現在説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彌
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衆生。汝等
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
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
聞衆。爲説是經
  台宗明法華本迹。迹中以大通爲首。此文
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結縁從是時十
六菩薩下
二中間
相逢値從是十六
菩薩下
三今日還説法華從若如
來下
三總括迹中一期他化盡矣。釋迦既爾。彌
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於大通時覆講。爲
物結縁。其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號阿彌
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爲第九王子。爲
衆講説。是知。彌陀爲物結縁明矣。故妙
玄六云。大通爲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
説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于時聽
衆。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
即斯意也。如是銓量非唯顯。佛佛施化道
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淨土者。並第九王
子當時結縁之衆矣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
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
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生時。有百千諸
天。來共供養。因爲作字。號曰寶藏。其後出
家。剃除須髮。成菩提道。還號寶藏。如來廣
爲聖王説於正法。王請如來及諸聖衆。三月
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
五十歳。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
如來。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
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等。王白
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淨世界。以何業
故取不淨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
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
惡。王言。我今眞實欲得菩提。不願取不淨佛
土。我已先於十歳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淨
佛土。我今發願。願成道時。世界之中。無有
地獄畜生餓鬼。衆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
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淨無有
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餘佛
世界。若有衆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
我界。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
人破壞正法等安養記云。悲華經備有
二十四願。但文略耳
輪王發深
願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
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淨莊嚴。悉如大
王所願。如是四佛出現。入滅過一恒河沙阿
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
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
如來等。爾時寶藏如來。尋爲第一不眴太子
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切衆生。生大悲心。
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今
當字汝爲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已。彼土
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
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號徧出一切光
明功徳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
所願。取大世界。如汝所願。汝當成菩提道。號
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因
是字汝爲得大勢至三聖因願授記劫國名號經。
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録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
佛號寶功徳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爲衆
廣説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
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徳。生年十六。從彼如
來。聞是法本。即於七萬歳中。精勤修習。未曾
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
位。不樂自身。得値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
佛脱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剃髮而作沙門。
作已復於九萬歳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爲衆
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
百千那由他衆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徳。住不
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徳比丘。豈異人乎。即
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
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
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
説法。心懷悦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
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説法言。譬如大
海。人以昇量。經歴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
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何願不得。佛因
廣説二百一十億佛刹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麁
妙。法藏聞説。皆悉睹見。發起勝願。其心寂
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願。
當具説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不取正覺云云法藏説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
天雨妙華。法藏誠諦不虚。超出世間。一向專
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於無上
正眞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
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
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
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衆生功徳善力行業
之地。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喩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徳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
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
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
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
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
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歴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
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
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
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
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得三摩提。斯爲第一
  長水疏曰。無量壽亦名無量光。一專爲憶
如佛。一人專忘。謂不念者。如是衆生見
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與衆生憶念
相應。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滅心
縁佛相好。專注一境心無間。然見佛相好。
如鏡現像。復觀所念之佛。倶爲虚妄。本無
自性。從念想現。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
何而有。不見一法畢竟空寂。本來離念。離
念相者。等虚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來平等法身。故曰入無生忍。我既得
度。衆生與我無異。無異之性互相關渉。故
念佛者。我皆攝之。念屬意根。意即諸根所
依。故云都攝。念即無念。故云淨念。不以念
間故云相繼。集解曰。以證驗修。念佛之心。
不可單約事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
三惑。無生忍位。方可得入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佛在贍波大城。法會説西方安樂世界阿彌
陀佛。若人能持名號。臨欲終時。彼佛大衆。
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歡悦。所生之處。永
離胞胎穢欲之形。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其國
號清泰聖王。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
刹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
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
稱。智慧弟子。名曰攬光。神足精進。名曰大
化。魔主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若
人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
專念敬禮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念念不
絶。十日之中。必見彼佛。并見十方如來及所
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所不能覩呪廣
不録
  孤山彌陀疏曰。鼓音王經。既有女人及惡
逆者。豈非彌陀現穢土耶。天竺決疑曰。天
親論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
降生時。成正覺已。國土隨淨。必無女人。其
母或轉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復命終。如
悉達母。二家所説。天竺爲正。以經所説遠
離胞胎穢欲。佛勸人往生故。但對機不等。
與諸經少差降耳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説法
  霅川新疏曰。極樂之土有四不同。所謂同
居方便實報寂光。前三傳傳而論。有苦有
樂。唯寂光乃至極之樂耳。同居中有二。謂
同居穢同居淨。今經所明。是同居淨。佛意
意令行人至寂光之樂。而彼未宜。且令取
於同居之淨。既至彼淨。則究竟寂光之樂
可期矣。大哉聖人善權。其若是乎
十疑論問曰。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凡夫
劣弱。云何可到。答爲對凡夫肉眼生死心
量説耳。西方去此十萬億刹。但使衆生淨
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
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爲此觀經云。彌
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
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
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

自信録曰。極樂去十萬億刹。凡夫命終頃
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嚴曰。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因縁和合。虚妄有生。因縁別離。虚妄名滅。
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
眞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以
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縁離。故娑婆當處
幻滅。清淨縁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
生。間不容髮。亦何頃刻之可論乎。抑見終
日取捨。而未甞取捨者矣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若人聞
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
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則反顯可
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謂等閑發願散亂稱
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執謂執受。
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
不忘
霅川疏曰。福徳雖多。大略如觀經中。三種
淨業可也。天台判三種淨業爲散心。十六
妙觀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徳因縁即散
心。一心不亂即正受。孤山判此經是散善。
觀經屬定善。予不韙彼説。且普門品疏。釋
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
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
應。是理一心。用彼驗此。一心亦然。普門品
中。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云
一心不亂。何苦貶爲散善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
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
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
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天台觀經疏曰。初業共凡夫。次共二乘。後
是大乘不共之法。第一敬上接下慈心行
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離四
過。意斷三惡。第二在家戒。亦即十戒。具
足衆戒者。道俗備受微細。不犯威儀者。三
千悉不缺也。第三發菩提心是願。起意趣
向名爲發心。佛果圓通。説爲菩提。讀誦大
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説之爲乘。妙宗
曰。此三種業。得前者。不得後後。得後後
者。必得前前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状
如懸鼓
  觀經疏曰。落日懸皷。用標送想之方。妙宗
曰。繋心之法。須觀落日者。欲令定想趣於
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即以所見落日。
爲境想之。今起觀中之日。以圓人知。能想
心本具一切依正。今以具日之心。縁於即
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法界
心。縁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
空假中。此心堅住明了。則日觀成也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
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
心繋念。諦觀彼佛
  觀經疏曰。諸佛如來下。泛明諸佛。是故應
當下。徧觀彌陀。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
也。衆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如白日升
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也。又
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界爲體。得此
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言入心想也。是心
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是心是佛者。
問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故言
即是。始學名作。終成即是。妙宗釋曰。欲想
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本覺
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佛無別所證。全
證衆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
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復彌陀與一切佛。
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
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是故泛明諸佛。以爲
彌陀觀體。從法界身下。是約感應道交釋。
從又法界身下。是解入相應釋。融心解
曰。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
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是心作佛者。
明即心變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無
佛。佛外無心。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指不
自觸刀不自傷。般舟所謂我所念即見心
作佛心者。不知心等止觀。約此而立中觀。
般舟與此文同也。如來恐人著相觀佛故。
於眞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
身。妙宗又曰。今之心觀。非直於陰觀本性
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
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
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若論作是。即
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
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
作。則三諦倶破倶立。全作而是。則三諦倶
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
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
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
即徳。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觀。乃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妙
宗。文出此中。義遍初後。是故行者。當用此
意修淨土因。不可不知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爲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
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疏曰至誠心者。即實行衆生。至之言
專。誠之言實。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
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故
十地經云。入深廣心。涅槃云。根深難拔。故
曰深心。善導釋曰。身禮拜彼佛。口稱
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眞實故名至誠心。
以眞實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
界。信知彌陀本願稱名下至十聲得生。乃
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爲一
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
説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
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
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
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
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觀經疏曰。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
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
佛爲勝縁也。問云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
終身造惡耶。大論自有此責。是心雖少時。
而力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
爲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
命名爲健人也。妙宗曰。此雖造惡。已曾修
觀。故使臨終勸念。定心則成。亦是乘急戒
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
故十疑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
並是宿善業強。始遇知識。作此解釋。方合
定善之義。若本不修三昧者。則屬前悔有
重義也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説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説。應
時即見極樂世界。心生歡喜。逮無生忍。世尊
悉記。皆當往生
  觀經疏問曰。論説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
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論説女人根
缺不生者。就彼爲言。生彼國者。淨根離欲
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生
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論曰。彼無女人。
及無盲聾瘖瘂人。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
瘂人。心念彌陀悉生彼國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佛言其中輩人。雖不去家捨欲。當持經戒。分
檀布施。常信佛語。欲生佛國。其人命終。自見
阿彌陀佛。往至佛國。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
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諸善得福。不信彌陀
佛國往生。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不信。無所
專據。續其善願爲本故得往生。其人壽終。不
能得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
邊七寶城中。心大歡喜。便止其中。七寶水池
蓮華化生。其城縱廣二千里。快樂如忉利天。
不見彼佛。但見光明。心自悔責。其人於城中
五百歳。乃得往至阿彌陀佛。聞經聞解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佛告慈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
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
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慈氏
白佛。何因何縁。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言。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徳。願生彼國。不
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
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
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
宮殿。壽五百歳。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
至勝智。作諸功徳。信心迴向。此諸衆生。於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
相光明。智慧功徳。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
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佛言。其人作是以
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得福。
不信往生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命
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夢中見阿
彌陀國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
作諸善。今當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
悔過者。疑差減少。悔無所及。其人命終。即生
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
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於七寶浴池。蓮
華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於其城
中五百歳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
經。心不開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
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虚空中。復去阿彌陀佛
大遠。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其
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次如上第
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時。中悔狐
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徳。皆自然
得之爾。當知。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
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觀經疏釋日觀中云。教令正觀。爲除疑心。
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徳。落在邊地復
受胎生故。作此觀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經
云。不了佛智則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觀。令
除疑惑。即顯此觀。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觀
觀落日者。則迷佛智。日觀既爾。餘觀例然。
故知。大師依乎佛智立今觀法。若凡小善
乃至臨終迴向佛智作衆惡者。須依佛智
求滅罪障。既有乘種生彼。速見三寶。不生
邊地及胎宮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刹有懈慢國。
決樂安隱。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從此國
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
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
  彌陀經鈔曰。此懈慢國。即無量壽經所謂
疑城。佛恐衆生念佛生疑。故現此國也。問
既云懈慢。何得快樂。答若對極樂即爲懈
慢。若對娑婆即爲快樂也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清淨佛國。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坐禪者。有在虚空講經
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
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未得阿
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
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
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歡喜。又彌陀經云。彼佛
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又觀經中中三品
人。生彼聞法。皆得阿羅漢果
  十疑論曰。彼無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
淨良伴。觀經疏問曰。依往生論。二乘種不
生。觀經中輩小乘得生何耶。答正處小行
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以其
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元
證小果。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妙
宗曰。迴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
不執偏眞而爲究竟。不久證大也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願第十八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
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下卷云。諸有聞
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迴向願生即得
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云。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觀
經逆罪得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
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
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生。
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定。修餘
善業爲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得往生。
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説得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衆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修諸功徳。願生彼國。是人壽終。無
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生七
寶華中。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
輩人。至心願生彼國。雖復不作沙門。大修功
徳。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
現其身。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
其國。住不退轉。功徳智慧次上輩也。其下輩
人。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作諸功徳。當發無
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此
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徳智慧次中
輩也
  觀經疏曰。觀經九品。爲令識位之上中下。
即是大本三品也。孤山刊正記曰。大本三
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三輩純明善行。不
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三品。皆曾發心。
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
行因與今全別。輔正解曰。天台以今經九
品。會同大本三輩。乃約彼此位次高下相
同而會。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以會三品也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
端心正行。主行爲善。率化其下。轉相勅令。各
自端守。廣殖徳本。布恩施惠。忍辱精進。一心
智慧。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
量壽國爲善百歳。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
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故於此修善十
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歳。以他
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故。唯此多惡無
有自然。心勞形困。飮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
誨諭。教令修善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不退菩薩往生
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
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
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
徳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不但我刹諸菩
薩往生。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刹。有百八十億
菩薩。皆當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國諸菩
薩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往生者甚多無
數。若我具説。一劫尚未能盡。今略説耳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歳度人
若有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
當專心説行。吾説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
其國土。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
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
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歳。其有衆生値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有不信讃歎稱揚阿
彌陀佛名號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
具受衆苦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佛告彌勒。諸天人等。無量壽國。微妙安樂。清
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
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
得超絶去。往生安養國。横截五惡道。惡趣自
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徳。可獲
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
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
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
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
佛刹。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等。其有衆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
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見
此光明。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
  無量壽經 寶鉢飮食自然盈滿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所處宮殿。衣服寶器。自
然在前。金銀瑠璃等鉢。隨意而至。百味飮食。
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
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
已化去。時至復現。又平等覺經。大彌陀經並
云。阿彌陀佛菩薩阿羅漢。悉有自然七寶鉢。
鉢中百味飮食。不類世間天上乃八方上下。
飮食中精味香味無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
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惡。食訖
化去。皆清淨無染所食。但用作氣力耳。往生
論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爲食
  安養記曰。初言實無食者。次二經謂用氣
力故食。準欲界未離段食。故須食之。據滿
願子成佛。法喜禪悦食。更無餘食想。則淨
土亦容實無食者。當知。彼土百味四微。既
隨意而具。食與不食。安可一途。二經各説。
乃適時好尚耳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壽量品心王菩薩言。此娑婆世界釋迦佛刹
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
極樂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刹。爲
一日一夜。如是次第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
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刹。爲一
日一夜。又彌陀經云。彼佛國土晝夜六時
  慈恩彌陀通賛曰。淨土晝夜各有六時。問
淨土人絶無明。國無昏曉。何言晝夜。答華
開金沼化生。爲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
作時昏之想。霅川新疏曰。當知。六時應是
晝三夜三。彼國衆生。身有光明。無須彌山。
不以日之出沒分其晝夜。若如釋籤。謂諸
天以華開華合以表晝夜。則慈恩之説或
然。此則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時分耳。如華
嚴所説。則西方六時。誠不可用此間寅卯
等校其長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説。以無證
據故。予閲悲華經。彼明蓮華尊佛世界乃
曰。彼佛常有光明。以華合鳥棲菩薩入定。
即知夜分。若風吹華散。諸鳥和鳴。菩薩從
禪定起。知是晝分
  文殊説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繋
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
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繋心一佛。專稱
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
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何以故。念
一佛功徳。亦與無量諸佛功徳無二。皆成一
如。成最正覺
  天台止觀云。常坐三昧。出文殊説文殊問
經。名一行三昧。九十日爲一期。結加正
坐。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若坐
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内外障侵
奪。却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
歸。與十方佛名。功徳正等。輔行釋曰。隨一
佛方面等者。隨向之方。必須正西。若障起
念佛所向便故。經雖不局令向西方。既令
專稱一佛。諸教所讃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
爲一準。與十方佛等者。釋疑也。恐有人疑。
何故獨令稱彌陀。是故釋云。功徳正等也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佛言。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
四衆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
佛。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刹。其國名須摩提。
在衆菩薩中央。説經一切常念彼佛。譬如夢
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娯樂。覺已説之。若人念
彼佛一日晝夜。若過七日七夜。阿彌陀佛。於
覺不見。夢中見之。心作念時。諸佛國土。大山
須彌。幽冥之處。悉爲開闢。不持神足到其佛
刹。便於是間。坐見彼佛。聞所説經。譬如舍衞
有三婬女。時羅閲國有三男子。本未曾見。聞
之婬意即動。夢到其所。與共棲宿。婬事宛然。
用是念故。見佛當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
端正無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夢中食
甘美飮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
也。佛於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
佛三昧力持。本功徳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見
佛。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到何所。自念佛無
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
自見心是佛心是。恒薩阿竭。心是我身心。
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
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
使念爲空耳。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
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
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
不得坐三月。除飯食左右。四者爲人説經。
不得望人衣服飮食。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
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如是十方悉見
諸佛
  止觀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經。般舟翻爲佛
立。佛立有三義
此三昧成。能於定中。見
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開遮。
身開常行。避惡知識。常獨處止。常行乞食。
不受別請。嚴飾道場。盥沐其身。改換衣服。
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要期誓願。使我
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二口
説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
倶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
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徳
等。但專彌陀爲法門主。擧要言之。歩歩
聲聲。念念唯在彌陀。三意止觀。三月常念
彌陀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
縁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縁至千
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
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
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曉了。本無所
有。壞本絶如夢見七寶親屬。覺已不
知在何處。又如婬女夜夢從事。覺已念之。
不來不往。樂事宛然。又如夢食美食。覺
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是名如
相念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
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
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
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
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
人欲得智慧如大海。於此坐不運神通。悉
見諸佛者。當修是三昧。是三昧於諸功徳。
最爲第一。此三昧是諸佛父母。一切如來
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意止觀中。先念三十二相。以爲
觀境。又念我當下。正明於境。以修三觀。我
所念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見佛。二
西方從因感果佛。今具二義。共爲一境。爲
順理故。從初義釋。三昧既成。隨念即見。見
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見佛時名
見自心。若見自心。即見佛心。以彼佛心是
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
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己心佛心即
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觀判般舟文。心
佛叵得爲空。夢事宛然爲假。心不見心爲
中。説則三相歴然。修則一念備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
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
四物觀己而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
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
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
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惟。今此佛
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
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
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
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
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
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
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所思
既滅。能想亦空。當知。菩薩因此三昧。證大
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同本異譯。此中所明中
道觀法。文相顯著。故更重録
  華嚴經 解脱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長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
如來。隨意即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
來。我若欲見。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
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無
有行處。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
住處。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
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
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
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
術。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
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
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
自心此出貞元
華嚴經
  清涼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下。正辨唯心。即
心無心。便入眞如。了彼相虚。唯心現故。
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體之妙用。能念
念念。何動寂之相干。既了唯心。了心即
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況志一不撓。精研
造微。佛應克誠。于何不見下列四喩。通顯
唯心。喩無來往。別喩兼明不出入等。四喩
皆具四觀。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
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無礙。即華嚴意
夢。喩不來不去。影喩不出不入。幻喩非有
非無。響喩非合非散。三觀齊驅。以性融相。
則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見徳雲
  華嚴經 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
行願品。普賢菩薩。於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
王。其一一願皆云。虚空界盡。衆生界盡。我
此大願。無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
相大臣。宮殿内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
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
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
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説不可
説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乃至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
得往生極樂世界。又下偈云。願我臨欲命終
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
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
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貞元疏曰。問不求生華藏。期生極樂何耶。
答有四意。一者有縁故。二欲使衆生歸憑
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行願
鈔曰。有縁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
歸憑情一者。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則
初心茫茫。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不離華
藏者。極樂去此。但十萬億佛土。華嚴中所
有佛刹。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即本師者。如
經第三十九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
等共圍繞。疏判云。讃本尊遮那之徳也。疏
又曰。華藏刹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
萬億。並未出於刹種之中。豈非本師隨名
異化也
道純法師曰。問普賢行願。是華嚴流通。何
故於世界海中。偏指極樂。既信解圓宗。十
方佛刹。皆可往生。結歸西方。必有深旨。答
普賢爲善財海衆。説願王已。結歸西方者。
蓋爲信解圓宗人。入文珠智。修普賢行。福
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
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
普利衆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衆。
直至成佛。故經曰。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
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
百倶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
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
淨土決疑集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
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説修行。於此命
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
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爲貪欲所惱。
亦復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爲憍慢嫉
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荊溪法華記曰。若有女人等者。此中秖云
聞是經典如説修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
觀經等也。問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説修行。
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徳品中。直觀此土
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衆
即一切衆。以惑未斷故。故安樂行。是同居
淨土行之氣分也。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
淨。問同居類多。何必極樂。答教説多故。由
物機故。是攝生故。令專注故。宿縁厚故。約
多分故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説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功徳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
向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世尊何等名爲
十種心。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
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爲十。一者於
諸衆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衆生。
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
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
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
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
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
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
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
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
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
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經第九
十二卷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讃西方
普廣菩薩白佛言。何故經中讃嘆阿彌陀佛
刹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
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
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
法。不能專一。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讃嘆。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小
佛言。欲生清淨佛刹。不生障礙。而此衆生。
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
寂靜處。正念結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
他縁。或一日夜。或七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見
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
色身無量無邊。佛身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
念亦觀。皆能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
光相。專精繋意。無令心亂。彼光出已。從行者
頂入。爾時安心。謹莫驚怖。念此青光。於自身
中。支體遍行。見身火然。乃至成灰。風來散
滅。如是念時。無有一相。十方皆空。如是修
者。能於一彈指頃。到一佛刹及無量刹
  此經所明念佛。雖不定指西方。竊見慈雲
懺主念佛方法。引證念佛大小之義。故此
録之庶覽彼文者。知經始末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
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
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
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説。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
行往生。返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説。是人名無
眼人。名無耳人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
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
神得其便也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白佛言。我念過去。寶威徳上王佛時有
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護。子在母
胎。以敬信故預。爲其子受三歸依。生年八歳。
童子見佛。恭敬作禮。一見佛故。即得除滅百
千萬億生死之罪。從是已後。常生淨土。得
百千億念佛三昧門。故今釋尊復記之曰。文
殊師利。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證入初地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刹
    生彼佛國已 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嚴淨普賢行 滿足文殊願
    盡未來際劫 究竟菩薩行
  入楞伽經 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徳比丘
    厥號爲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楞伽經有三本。此出七卷成文。實叉難陀
所譯。在四字函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淨土
佛在舍衞。有長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達。常
有大願。不樂世俗。自念萬物無常。當歸於死。
天地亦當敗壞。何況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
知罪福。貪欲無厭。我年三五。以許他男。我
家兄弟。受取匹帛。我身當往受諸苦難。不如。
今日清淨。當發上願。求覓安隱長樂之處。可
以自娯。便正一心。自誓身命。爾時天帝現於
空中。告善信言。若當自歸西方安隱清淨法
國。先向十方禮拜。慈心敬意念必達也。女便
歡喜。澡浴燒香。向十方禮。天又告曰。汝當説
頌讃嘆阿彌陀佛。善信依教。帝釋即化端生
男子。手抱黄金。以頌調之。善信答頌。訶男女
過。帝釋叉手勞之。欲何求索。普世無雙功徳
洋洋。不可稱量。善信聞已歡喜。地爲大動。説
偈歸佛。佛即與大衆倶飛到其家。善信禮佛。
佛便放光微笑。爲授二十四戒。善信聞已而
得七住。即於佛前化爲男子。父母兄弟。皆受
五戒此縁出經律異
相第三十八卷
  首楞嚴經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
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倶時
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
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
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擧非遠。即爲飛仙。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
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爲毛群。輕爲
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
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
飮。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
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説法。虚
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
地獄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佛言。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
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
倶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
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
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
於疑城。五百歳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若
人起憐憫心。正念現前。於財寶妻子。心無愛
戀。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
我。耳聞天樂。眼見天童。捨此報身。定生天
界。若人生於柔軟善心。起福徳心。身無病難。
憶念父母妻子。於善於惡。心不錯亂。其心正
直。遺囑家財。辭別而去。定生人界。若人於夫
妻男女。惡眼瞻視。擧手捫空。便利不覺。身常
嗅穢。兩目紅赤。仆面而臥踡身左脇。百節酸
疼。或見惡相。口不能言。聲吟叫喚。寃債現
前。心識散亂。狂惑顛倒。遍體如氷。手捻死拳
身硬如石。此人命終。定入地獄。若人好舐其
唇。身熱如火。常患飢渇。好説飮食。張口不
合。貪戀財寶。命卒難斷。開眼而去。此人定入
餓鬼。若人身染重病。如在雲霧。心神昏散。怕
聞佛名。多愛食噉血肉之味。不受勸化。愛戀
妻兒。踡手足指。遍身流汗。出麁澁聲。口中咀
沫。此相現前。定入畜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出大藏
衝字
爾時金剛手菩薩。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白
佛言。我爲當來雜染世界惡趣衆生。説無量
壽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
土。入菩薩位。不以少福無慧方便得生彼刹。
依此教法。決定得生上品初地。應先入曼荼
羅。得灌頂已。然後從師受此儀軌。當於勝地。
塗拭淨室。建立方壇。上張天蓋。周匝懸旛。
上壇分布八曼荼羅。磨白壇香。用塗聖位。壇
西安無量壽像。持誦者東坐面像。坐卑脚床。
行者毎日澡浴。登壇三時散種種華。置二閼
伽。或新寶器。滿盛香水。置於壇上。於壇四
角。安四賢瓶。香華飮食。隨力所辦。一一加
持。殷勤供養。行者即觀察一切有情本性清
淨。爲諸客塵所蔽。不悟眞理。是故説此三密
加持。能令自他清淨
  右儀軌一卷。三藏不空所譯。自此文後。列
淨三業及普禮結界献座觀想並結印誦呪
總二十四章。非不精切。願依法行持者撿
之。今於中録其簡。而可行者。三章于后。庶
資廣淨業云
  無量壽如來拳印眞言
次結如來拳印。以左手四指握拳。竪大指以
右手作金剛拳。握左大指即成。以此拳印地。
眞言加持七遍。變其世界。如來拳眞言曰

歩欠平聲
由結此印。眞言威力故。即變此大千世界。成
極樂刹。七寶爲地。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量
莊嚴。如經所説。行者由數習此定。毎於定中。
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在大衆會。聞説契經。
臨命終時。心不散動。三昧現在。刹那迅速生
蓮華中。證菩薩位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眞言
次結無量壽如來根本印。二手外相叉作拳。
竪二中指頭相拄。如蓮華葉形。結此契已。誦
無量壽眞言七遍。以印於頂上。散陀羅尼曰」
 曩謨囉怛曩
娜莫阿哩野
弭跢
怛佗&T008862;夜囉曷
藐三沒馱耶怛儞也佗唵阿蜜㗚
阿蜜㗚
納婆
微閉反
引六
阿蜜㗚
多三準上
阿蜜㗚
&T008862;阿蜜㗚

多悉弟阿蜜㗚
多帝際自曳
反十
阿蜜㗚二合
十一
多尾訖磷二合

阿蜜㗚
多誐曩吉
丁以
迦㘑
阿蜜㗚
多嬾弩枇娑嚩

薩嚩囉佗

馱寧
薩嚩磨訖禮二合
捨乞灑
孕迦㘑娑嚩二合
引十
此眞言纔誦一遍。身中十惡四重無間罪。
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苾芻苾芻尼。犯根本
罪。誦七遍。即時還得清淨。誦滿萬遍。獲得不
廢忘菩提心三昧。菩薩心顯現。身中皎潔圓
明。如淨月輪。臨命終時。見無量壽與大衆倶
來迎安慰。即生極樂上品上生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曰 唵
阿蜜㗚
多帝
際賀囉吽
此眞言能誦十萬遍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
終決定。得生極樂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出大藏
高字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極樂刹大善法堂中坐。
爾時無量壽如來。告觀自在言。一切衆生。疾
病短壽者。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法
門。若人受持讀誦。速得無病長壽安樂。即時
觀自在請佛宣説呪廣
不録
若人書寫此法。安置塔
中。廣大供養。右繞千匝。恭敬禮拜。則獲智
慧。若七日壽命延至七年。若七年壽命延至
七十。獲得如是長壽安樂。無諸疾病。得宿命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爾時無量壽如來。入普照吉祥三摩地。從定
出已。即説一切如來無量壽總持法門曰」
阿蜜哩
阿蜜哩
阿蜜哩
&MT01332;
吠阿蜜哩
多尾訖㘓
阿蜜

多誐彌儞阿蜜哩
多哩那
誐誐曩計哩帝
羯哩薩哩嚩
吉梨二合
舍叉演羯哩曳娑嚩二合
若人用此法門。加持淨土作塔。又復書此總
持。安在塔内。香華供養。延於壽命。及増智
慧。若人於此塔前。倍興供養。日日誦持滿八
百遍。發自利利他平等之心。如是依法消除
八難。是人命終。不生地獄畜生焔摩羅界。如
蛇蛻皮。即生極樂。獲大果報。受勝妙樂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一字眞言
觀世音菩薩。説一字眞言曰唵喉中擡聲引
呼。此下三呪
唵字。並
同此呼
如是眞言大悲心觀觀世音。如法受持。應善
修行者。能害過現重罪。一切垢障。盡皆消滅。
當得一切諸佛菩薩。天仙龍神。悉皆歡喜。當
捨命後。往於西方極樂國土。住極喜地。蓮華
化生
  溥遍解脱心眞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於佛前諦觀一切。説溥
遍解脱心眞言曰
此道呪二百一十二句。文廣不録此下三呪。經
中具有結壇捻
印立像等法。
文渉一卷
又溥遍解脱心眞言曰 唵沒
&T020612;
灑陀馱囉馱囉地利地利度嚕度嚕
縒曼嚲入縛攞畝佉𤙖莎縛
又溥遍解脱心一字眞言曰 唵惡輕呼
莎縛


若人六時。倍復精進。如法嚴治身器。依法持
誦。滿一落叉。是業成熟。觀世音菩薩。現金
色身。當滅無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現者。復
倍精進。誦滿二落叉或三落叉。是業成熟。觀
世音定當現身執手。指示西方淨土阿彌陀
佛。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復得阿彌陀佛手摩
其頭。謂同彼土一切菩薩福命功徳。捨此身
後。往於西方安樂國土上品蓮華。具諸相好。
識宿命智。得不退轉
  不空大灌頂光眞言出不空羂索神變經
第二十八卷潔字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即伸右手。摩清淨蓮華
明王頂。時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所有十方刹
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一時
皆現。亦同授與清淨蓮華明王灌頂三昧耶。
爾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各
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同説不空大灌
頂光眞言曰 唵喉中擡聲
引呼一
旖暮伽無計
者娜摩訶畝&MT01332;
囉麼抳鉢頭
麼入
縛攞跛囉
&MT06286;嚲野𤙖
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得聞此
大灌頂光眞言三七遍。即得除滅一切罪障。
若諸衆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
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眞言。
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
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若地獄餓鬼修
羅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毘盧遮那如來
眞言。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
諸罪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
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秀州海鹽普照院釋智圓。母喪以遺骨。盛
於小匣。日誦毘盧灌頂呪。加持土沙。覆
于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頂骨。忽涌於土面。
初不以爲然。仍舊覆之。翌日復爾。衆皆驚
駭。時武夷公權作記以廣其事。大智律師。
作讃以美之。文見芝園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呪出彌陀不思
議神力傳養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宋元嘉年。
求那跋陀奉制譯。合計五十九字一十五句。若
人能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
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
終時。任運往生。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
此呪。那舍三藏誦此呪。天平寺銹法師。從那
舍口授此呪。其人云。經本外國不來。若欲受
持。當嚼楊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
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所有四重五逆
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
爲諸惡鬼神之所惑亂。若誦滿二十萬遍。即
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
陀佛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跢夜哆地
他阿彌唎都婆毘阿彌唎哆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毘迦蘭諦阿彌利哆毘迦
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隷
莎婆

  此呪有六哆字。藏中經本。注多曷切。此爲
正呼也。龍舒文。恐人不正此音。並改爲掇
字。擅改呪文。世所不許。有二他字。倶透戈
切。跢字都餓切。地字澄買切。唎字上聲。
與里同音。枳字止音。此呪人所誦持。並不
與上一十五句相應。失本眞也。欲期傚驗
者。須正此句讀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天親菩薩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量光如來 願生安養國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廣大無邊際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衆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爲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衆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我作論説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
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
陀佛。爲生彼國意故。二者讃嘆門。口業讃嘆
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三者作
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欲如實
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觀察門。以智慧觀察。欲
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一觀察彼國土莊嚴。
二觀察彼佛莊嚴。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五
迴向門。所有功徳善根。以方便迴向攝取衆
生。不捨一切世間故。又觀察門三種莊嚴。略
説入一法句。謂清淨句。眞實智慧無爲法身
故。菩薩如是修五門。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
提故
  毘婆沙論 念佛爲易行道 龍樹菩薩
論第四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
易。陸道歩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
如是。難行則久可得是墮聲聞
縁覺地者
或有勤行精
進。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
必定得阿耨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偈曰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爲現身 是故我歸命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供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縁
    歎彼佛功徳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莊嚴 殊彼諸天宮
    功徳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十疑論曰。難行道者。在五濁惡世。求阿鞞
跋致。甚難可得。略述有五。一外道相善亂
菩薩法。二無頼惡人破他勝徳。三顛倒善
果能壞梵行。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唯
有自力。譬如跛人歩行一日不過數里。易
行道者。謂信佛教念佛三昧。乘彌陀願力
攝持。決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須臾千里。
亦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
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徳者。求生淨土
論四十三問曰。菩薩法應度生。何以但至清
淨無量壽佛國土中。答菩薩有二種。一者慈
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徳。樂多集
功徳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爲衆
生者。至無佛法衆處。讃歎三寶之音。又論四
十五曰。菩薩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徳。然後度
衆生。有先成就衆生。後自成就功徳者
  妙宗鈔問曰。觀經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穢
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淨土耶。答今十向
菩薩。求生淨土。乃是大論。先自成就功徳
人也。故十疑論明。未得無生忍已還。要須
常不離佛故須求生十向菩薩。約別教
説。約圓即十信位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論三十六曰。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
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
釋迦文佛國。又三十八卷曰。此間閻浮惡故。
釋迦壽應短。餘處好故。佛壽應長
又涅槃經二十二曰。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
乃至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我
於彼土。出現於世
  觀經疏曰。應佛皆爲兩量。逐物隨縁參差
長短。妙宗釋曰。佛佛既皆三身圓證。應身
被物。物壽長短。豈不隨順。各示兩量故。彌
陀現長。亦能現短。釋迦現短。亦能現長
  起信論 娑婆不値佛專勸念佛馬鳴
菩薩
復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性弱。
以住此娑婆。自畏不能常値諸佛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
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欲念佛因縁。隨願
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求離惡道。如修多
羅説。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
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眞如法身。常勤修
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賢首起信疏曰。往生有三位。一如蓮華未
開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縁故
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已去。華開見佛。入十
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三三
賢位滿。入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
佛土。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
彼土境勝。九品悉皆不退。故今託彼勝境
修觀。縱理未顯。見愛倶存。捨報必生無退
轉處。起信令觀彼佛眞如法身者。自非一
心三觀。將何觀之。今家以三觀釋經。與馬
鳴之意。更無少異。故十疑論。令想彌陀法
身報身光明相好。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
觀。想彼三身。捨此求彼。初心不退。其義
皆成也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觀無量壽佛。有二種人。鈍者先自觀察額上
一寸。除却皮肉。但見赤骨。繋念在縁。不念他
念。心若餘縁。攝之令還。次觀赤骨。辟方一
寸。令白如珂。又復通變其身。皆作白骨。無有
皮肉。更變此骨身。使作瑠璃光色清淨。從此
瑠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遠。遍滿閻浮。唯
見光明。不見諸物。還攝光明。入於身中。既入
之後。乃於光中。觀無量壽佛。結加趺坐。顏容
巍巍。如紫金山。繋念在佛。不令他縁。常如與
佛對坐不異。若利根者。但當先作明想晃然
空淨。乃於明中觀佛。便可得見。行者若欲生
彼國者。當作是觀。次觀諸法畢竟空相。而於
衆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以迴向。願生彼
國。便得往生
  右法見大藏圖字函。詳其文非佛説。又不
載菩薩所造。而是鳩摩羅什所譯。必西竺
教典之類也。今録於此願。資思修云爾
  阿彌陀佛尊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
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婆
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
土。佛言。我有異方便。令汝於一聲中念得多
穀之數。遂令念上佛名
  右佛尊號因縁。諸淨土經。並不見出。始因
唐飛錫禪師寶王論。以此佛號。立一念多
佛門。次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承之。
後龍舒淨土文。廣勸人受持。乃曰。甞以秈
禾穀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稱此
號。乃滿二千碩穀之數。佛既自以此教人。
則其功徳不可思議也。切縁寶王論。不載
所出經論。尤爲缺典。今恐稱誦者欲知。故
茲録示
樂邦文類卷第一



樂邦文類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三十二家
  念佛三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禪師
阿彌陀經通讃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岳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宗頤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淨土往生傳叙 飛山禪師 戒珠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 成大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淨土十疑論跋 待制陳 瓘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龍舒淨土文序 状元張 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 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淨土警策序 呉興法師 元頴
淨土自信録序 無功叟王 闐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珪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寶城易記録序 待制陳 瓘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濬
稱讃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 楶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呉克已
  三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晋逸士劉 遺民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軾
東海若跋 橘洲禪師 寶曇
弔武侍&T072556;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録 賛寧
蓮華勝會録文 慈覺禪師 宗賾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 遵式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MT01743;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讃十七首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讃 唐翰林李 白
繍西方淨土㡧讃 唐侍郎白 居易
繍阿彌陀佛讃 同前
西方淨土讃 孤山法師 智圓
無量壽佛讃 大智律師 元照
畫阿彌陀像讃 文忠公蘇 軾
李伯時畫彌陀讃 寂音禪師 惠洪
安樂國讃三十章 提刑楊 傑
善導彌陀道場讃 同前
白蓮咸教主眞讃 同前
禪月作遠公詠 太史黄 庭堅
遠法師賛 給事程 倶
劉遺民*賛 同前
陶靖節*賛 同前
謝康樂*賛 同前
陸道士*賛 同前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 有嚴
  念佛三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則
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虚神朗。氣虚則智恬其
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
御心唯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
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智
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
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爲。而無弗爲。及
其神變也。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三
光迴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懷矣。又諸三昧
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窮玄極寂。尊
號如來。神體合變應不以方。故今入斯定
者。昧然忘知。即所縁以成鑒。鑒明則内照交
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曁而聞見行焉。
於是覩夫淵凝虚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
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毎消。滯情
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以茲而
觀。一覿之感。乃發久習之深覆。豁昏俗之重
迷。若匹夫衆定之所縁。故不得語其優劣。居
可知也。是以奉誠諸賢。咸思一揆之契咸寸
陰之頽景。懼來儲之未積。於是洗心法堂。整
衿清向。夜分忘寢。夙霄惟勤。庶夫貞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
援超歩。拔茆之興。俯引約進。秉策其後。以覽
衆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廬山集。又載王喬
之念佛三昧詩。見
下第
五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天台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
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
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喩形端則
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
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教藉縁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
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
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
俗有縁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
方。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
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
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
三輩而横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
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爲宗。實相爲體。所言佛説觀無量
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擧正報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
説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

  阿彌陀經通賛疏序 慈恩法師窺基
詳夫理絶衆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徳。非
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津
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
宮。獲眞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増強。
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呑萬善。是以高
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
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
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逈抛空有之門。獨
頴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説者慈心演法。
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
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衆詮。貫
者通連妙理。故云佛説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智圓
夫心性之爲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
感物隨縁而變。則爲六凡焉。爲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歐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忻。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忻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忻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之謂乎。雖寶樓金池爲悦目之翫。
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
鳥聲有入耳之娯。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
寶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
掌耳。經云。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
矣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
偏讃淨方。其有旨哉。佛説阿彌陀經者。其偏
讃之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
備。足可以誘弱喪而係童蒙焉。於是約龍樹
之宗。準智者之説。依經辨理。爲之義疏。若
極深研幾。則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眞風。爲益
於後昆爾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仁岳
或曰。虚空無涯。世界無量。其間有凡有聖。
有淨有穢。何爲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眞則
不然。諸佛證眞。空界殞裂。至論應化身土之
事。亦隨衆生妄念所感。蓋使夫革凡成聖捨
趣淨。然後純純乎。如諸佛之證也。噫衆
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無縁慈悲。
出堪忍世界。以若干方便。開諸度門。繇是五
時設教。三乘授道。雖頓漸不同。同歸于理。
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則曰補處之
有慈氏。極樂之有彌陀。乃至十方淨佛國土。
示若鏡像。導如津梁。隨其所應。利有攸往。然
而補處雖近。十方倶遠。諸大乘經。莫不稱讃
乎極樂爲最彌陀爲勝。依正既異。壽命且長。
衆生信而願生者多矣。神化之蹟粲在群藉。
佛言。將來法滅。唯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
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縁爾。茲經
也。始慈恩法師甞有譔釋。復有疏本。亦題基
公之名。相傳云。此無名師。假託而行也。校其
文旨。實大同而小別。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後
出。盛傳于時。以病中援毫。詞簡義略。凡用
敷訓。似未盡於方等之詮乎。走不敏探智者
之教。頗歴歳紀。常欲以一家法要并淨土諸
説覆述斯文。竊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
耳順。退藏故園。伏念玉泉報恩。九旬揮於犀
柄。圭峯思孝七月薦於蘭盆。緬挹清芬遂獲
操染。卷成析爲上下。以新疏目之。別舊章也。
若乃言之無文。吾何敢以前説並駕。或言下
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讓云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宗頤
夫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
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
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
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三種淨
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爲寂照之方
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
韋提希豁然大悟。授記往生。佛世尊親勅受
持。廣説斯事。經傳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圓
機。誰陳法施。常山比丘瓊安等。憫衆生之日
用不出塵勞。嗟妙境之無邊。願爲郷導。同心
鏤板。庶廣受持。非勢至之同倫。即遠公之舊
社。聊伸序引。普告未聞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遵式
此經文句雖約。與大本意同。上聖赴縁。廣略
異耳。依正主伴。於是備焉。願行方軌。有加諸
説辭簡義博諷易功多。良在茲矣。初則廣讃
依正。引物忻求。次則六方引同訓勉生信。三
則擧難況易。使聞者知歸。第一廣讃依正者。
初讃次勸修願行。佛告長老下。標立所讃。彼
土何故名爲極樂下。先讃依果。即珠網麗天。
瓊林矗地。池流八徳。蓮吐四光天樂韻於
六時裓華散於億刹他禽演於道品。風樹
傳於法音舍利弗於意下。廣讃正報。先讃
化主。相好八萬。擧光明以遍收。功徳喩沙。言
壽命以統括。成佛十劫。簡過未以釋疑已上
化主
舍利弗下。讃眷屬。聲聞雖衆。皆發大心。菩薩
云多。率居補處。生者咸歸於定聚。趣途即預
於阿鞞已上
眷屬
次衆生聞者下。勸修願行。先願。
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
之厚薄。不在責時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亂。其
人臨命終下。明得果。我見是利下結勸。次如
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訓勉生信。先引同。
次於汝意下勸信。亦是勸持。如我今者下。第
三擧難況易。五濁得道爲難。淨土修行則易。
並如文請。先熟尋節段。然後誦文。則起盡有
倫。功不虚棄。如或清晨靜夜。收視聽以端居。
口誦心游。蕩神明於幽極。氛累斯滌。淨境弗
迷。廣舌勸持。豈不然也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維西方淨土者。瓊林寶網珠閣瑤池。超倍刹
於玉毫。耀千光於沙界。諸佛同讃。群賢所宗。
告曼殊咸願生乎其國。天親彌勒。皆誓往
於彼方。大聖尚然。況常徒者也。至若散因定
業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長騖。睠九品以高升。
直到薩雲無復退轉。故彼佛本願云。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
僧。殺阿羅漢。殺父。殺母也
今既幸無逆罪。不謗
大乘。豈有願求而不遂也。況復十六觀云。下
品下生者。具足諸罪。四重五逆謗方等法地
獄火現。十念稱佛。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即生
彼土。斯則又許逆罪之輩十念得生。況無此
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願生者。無不
遂心。故天台智者臨終讃曰。四十八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
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淨行道力實不唐
捐。又本願云。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繋念我
國。迴向欲生。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應校
量業行久近者。十念信樂。尚生彼國。況復一
日信樂者。況復一月一年一生而信樂者耶。
又應校量滅罪輕重者。一念滅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重罪者。即
前五逆也
一念稱佛滅罪既爾。況復十
念所滅罪耶。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
滅罪耶。重逆尚滅。況輕罪乎。又應校量念佛
功徳比餘善根優劣之相者。經云。若人以四
事極好之物。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阿羅
漢辟支聖人。所得福徳。不如有人一合掌。一
稱南無佛陀。如彼大千聖福。假使百分千分
百千億分。算數譬喩皆所不及。一稱佛名者功
徳無量。一稱佛名功徳尚爾。況復十念佛者。
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彌陀佛者所
得功徳耶。復次應知。念佛之人。現世安隱。
衆聖守護。離諸災厄。且近校量今時風俗。競
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隱。信邪殺命。造
罪結寃。必無福慶而可利人。虚招來生地獄
罪報。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殺生害
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豈非積不善耶。殃
咎何疑也。若言殺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
故仁慈化世。勝殘去殺。禽魚遂性。令登壽域。
咸稱善耶。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典。
既未逃於世論。眞誘俗之權方。周公雖稱事
神。不達彙征之道。仲尼焉能事鬼。蓋迷六趣
之源。老氏經既混於九流。莊子未移於百氏。
惟釋宗所辨。曲盡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
修羅處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鬼。其猶俛首
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
之既久。物黨方類。死墮其中。世其迷哉。且三
界大師萬徳慈父。歸之者罪滅。尚之者福生。
諸經具説。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
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
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二
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
守護。三者常爲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
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
羅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
中。五者一切火難水難。寃賊刀箭。牢獄枷
柚。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
消滅。所殺寃命。彼蒙解脱。更無執對。七者夜
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者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爲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
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
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衆。持金
蓮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
樂。諸有智人。請觀念佛。所獲現世福利功徳。
豈同世人祠祀之法。現無福利未來受苦耶。
又復當信一切大乘經典。皆讃西方莊嚴淨
土勸令往生。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
部諸經。皆示行相。及讃功徳。又諸菩薩天親
龍樹。皆各造論稱讃淨土。又此方諸法師禪
師。各造論著疏。光讃西方。道安法師往生論
六卷。慧遠法師造觀經疏一卷。天台智者造
十疑論觀經疏彌陀經疏。各一卷。道綽禪師
撰安樂集三卷。善導和尚。立五會教勸人念
佛。造觀經疏一卷二十四讃六時禮文各一
卷。懷感法師。得念佛三昧造決疑論七卷。慈
愍三藏。撰淨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師。造彌
陀經疏二卷。鎭國沙門澄觀。造觀經疏一卷。
有誰聞此衆聖稱楊誘勸往生。而不信樂。除
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斯更復引自古及今。
西天東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條顯
驗之事。具示將來諸有賢達。願共往生云也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設多方便而引取之。但
唯安養淨業。捷直可修。諸大乘經。皆啓斯要。
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者也。若比丘四衆及善
男女諸根缺具者。欲得速破無明諸闇。欲得
永滅五逆十惡犯禁重罪及餘輕過。當修此
法。欲得還復清淨大小戒律。現前得念佛三
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蜜門者。當學
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
歸。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觀音勢
至。現在其前。送紫金臺。授手接引。五道横
截。九品長騖。謝去熱惱。安息清涼。初離塵
勞。便至不退。不歴長劫。即得無生者。當學
是法。欲修少法而感妙報。十方諸佛倶時稱
讃。現前授記。一念供養無央數佛。即還本國。
與彌陀坐食。觀音議論。勢至行歩。眼耳洞
視徹聞。身量無際。飛空自在。宿命了了。遍見
五道如鏡面像。念念證入無盡三昧。如是稱
述。不可窮盡。應當修習此之勝法。如所説者。
皆實不虚。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稱美此事。以
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淨土衆經
立此行法。若欲廣知。尋經補益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維安養寶刹。大覺攸賛。三輩高升。夕孕金
華。列宿猶暫於海滴。晨游玉沼。世燈彊喩
於河沙。良以。十方爰來。四生利往。雖騰光而
普示。終稽首而偏求。故其竺國皇州自今觀
古。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爲盟。此則覺徳
鴻儒。盡摛毫而作誓。自茲迴向綿續。唱和相
尋。誠爲道徳之通衢常樂之直濟者也。但世
多創染割截。未識方隅。忽遇問津。靡暫濫吹。
或攘臂排爲小教。或大笑斥作權乘。以其言
既反經。人惑常典。易不云乎。居其室出其言
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遂輒述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詞愧不文。理存或
當。視菽麥而且辨。挹涇渭而永分。翦伊蘭
之臭林。植栴檀之香幹。信解行願。原始要
終。不數千言而能備擧者。實茲二門矣
  淨土往生傳叙   飛山禪師戒珠
給孤園中聖賢之衆畢集。是時衆無一詞之
請。如來遽然而告曰。過是西方十萬億國有
淨土焉。其土廣博。百寶成焉。又曰。衆生思
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願焉。説者曰。十二
分教以羅萬有。此乃無問自説之一分也。其
義猶何。猶母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
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擁之也。然如來捨兜率
降迦維。其説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隨機有
授。其間龍天釋梵聲聞縁覺大菩薩衆。棄頭
目捐髓腦。外於國城珍寶。殷勤三請者非一。
如來或辭或默。止止而不説者有之。至是而
乃自説。誠悲五濁異生流浪而不息者長劫。
夫將厭五濁。期生于淨土。必在乎專念。念言
之至以繋乎想十六觀。所以第資焉。經稱諸
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
擧其漸之之謂也。行始於有修。智始於有習。
無上極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確乎其不可
拔者也。故一念轉三塗之苦。十念階九品之
華。此雖大乘方等諸經。皆所互陳而互發。
非止一經言而發之也。漢魏已來翹誠西向
&MT03353;聞其有人者。實以大法初流。經文之未備
矣。西晋時。劉曜寇蕩京雒。僧顯避地江東。始
由三事因願。驟感祥異。然其拳拳之志。以遭
亂世。遺風勝業代或無聞。東晋之末。遠師憩
跡廬阜。其同意法師釋道炳竺道生佛陀耶
舍。洎在家英豪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一
百二十有三人。締結方外之游。希風來集。遠
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夢游之躯不可以
長存。因指無量壽國。結之遐游。焉其已也。又
言。其國清淨。無三塗無六趣。衆生依向不
生而生者。寶幢爲之前導。金蓮爲之受質。於
是相與而有蓮社之稱焉。今之以蓮社云云。
蓋其始也。或時以爲淨社。義亦詳矣。自遠而
下。淨土之修益振。故宋有曇弘。齊有慧進。
梁有道珍。李唐之間。頴悟通識之士。如道綽
善導者。累復有焉。余以像季之餘。値佛遺法。
緬懷淨業。其亦有年。毎以前賢事跡散於諸
傳。淪於異代。不得類例相從條然以見。繇是
歴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諸師所撰傳記十
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師新傳。且得顯等七
十五人。其傳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詞或有所
叢脞。因復修正而發明之。外有鴻業慧明等
六十二人。在其生平想像。至於捨生之際。不
甞以矚勝相。備之不足起深信。乃無以備之。
後之明哲。或患其所不足。摭而備之者。亦余
之闕有補焉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飛錫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辭甚清逸。問
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徑。法華三昧不輕之
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爲無上深妙禪門
者。願聞其致。對曰。吾拱默九峰。與世異營。
天書曲臨。自紫閣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華
勝場。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
問者也。子將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擧。
吾不敏也。甞試論之。今則略開二十門。以明
斯旨耳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序 圓澄法師義和
六道凡夫三乘賢聖。其根本悉是靈明清淨。
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衆生。但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
隨迷悟之縁。作業受苦。名曰衆生。修道證
眞。遂名諸佛。佛憫衆生顛倒妄想。執著而不
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説華嚴經。欲令衆生。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至於
善財證入法界。參諸知識。最初吉祥雲比丘。
教以無礙智慧念佛門。又解脱長者。教以唯
心念佛門。又普遍吉淨光夜神。教以觀徳相
念佛門。其後華嚴諸祖。慮念佛者。莫得其要。
於善知識解脱門中。復設諸門。意使諸佛與
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彼此該收。
塵塵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無礙圓融。儻得
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
於曠劫。夫不龜手之藥一也。有終身洴澼洸
者。有裂土而封者。蓋用有工拙。而利有大小
念佛法門一也。有渉時之久。致力之多。而平
素失其指歸。逮乎垂亡。他境強奪尠能超邁。
此終身不免於洴澼洸之謂也。唯華嚴觀行。
得圓至功於頃刻。見佛境於塵毛。諸佛心内
衆生。新新作佛。衆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眞。至
簡至易。雖然諸佛拔苦與樂之心一也。不思
議力一也。唯西方彌陀世尊。接引娑婆衆生
願力偏重。即本師故。是以流通經中。普賢行
願獨指彌陀。極爲至切義和晩年退席平江能
仁。遍搜淨土傳録與諸論讃。未甞有華嚴圓
融念佛法門。蓋巴歌和衆。雪曲應稀。無足道
者。嗚呼不思議法門。散乎大經與疏記之中。
無聞於世。離此別求。何異北轅而之楚耶。於
是備録法門。著爲一編。使見聞者不動歩而
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
念。諸佛則背塵合覺故明。衆生則背覺合塵
故昏。欲使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因目其篇曰
無盡燈云爾。乾道元年九月望。臨安府慧因
院。華嚴教觀義和序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成大
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世但以音聲爲佛事。此
書既出。當有知津者。乾道丁亥季夏七日。呉
郡范成大書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元照
元照自下壇來。便知學律。但禀性庸薄。爲行
不肖。後遇天台神悟法師苦口提誨。始知改
跡。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於佛祖微
言。薄有所領。竊自思曰。初心晩學。寧無夙
善。但不遇良導。作惡無恥。虚喪一生。受苦長
劫。於是發大誓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通達
佛理。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復見高
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
十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衆
生也。由是堅持所見。歴渉歳年。於淨土門。略
無歸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色力
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頓覺前
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志雖洪大。力未堪
任。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
要須常不離佛。又引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
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譬如
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秖可傳枝。自是盡
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甞
暫捨。研詳理教。披括古今。頓釋群疑。愈加深
信。復見善導和尚專雜二修。若專修者。百即
百生。若雜修者。萬千一二。心識散亂。觀行難
成。一志專持四字名號。幾生逃逝。今始知歸。
仍以所修。展轉化導。盡未來際洪賛何窮。方
便多門。以信得入。如大勢至。以念佛心。獲悟
圓通。入三摩地。復自思念。已前所造無量罪
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既成。苦果必克。
縱百千劫所作不亡。業性雖空。果報不失。内
懷慚恥。曉夕兢惶。於是躬對聖前。吐露肝膽。
五體投地。苦到懺悔。仍發大願。普攝衆生。同
修念佛。盡生淨土。欲常修習。須立軌儀。故集
諸文。布成此法。從始至末第列十門。並準聖
言。咸遵古式。事從簡要。法在精專。所貴自
備修持。豈敢貽諸先達。後賢披覽。知我志焉」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世之學佛者。其始莫不皆曰爲生死事大故
也。及乎聲利所動世縁所汨。則死生大事置
而弗論。或爲人所扣撃。則他辭託跋。不能自
決。或云此不須問。或云不必須知。或云符到
奉行莫作計挍。或云隨處受生出入自在。或
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復男子身。或云把定
精神見善惡相不得隨去。或令預候知時。或
教臨終奪陰。或云百骸潰散一物長靈。或云
形散氣消歸去寂滅。如是種種臆度矯亂。皆
不出凡夫外道斷常二見。逮乎四大解分病
苦所迫。識神無主。隨業輪迴決無疑矣。借令
定日剋時。坐脱立化。世術可致。未足爲奇。斯
由不見十六觀經。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彌陀
願力。而堅持所見。自甘塗炭。豈不爲之悲哉。
姑蘇逸上人。久歴叢林。不滯偏見。屬意觀
經蓋有年矣。將恐道俗未閲經本。乃命工圖
繪九品之相。具引經文。以示其説。隨於經後。
各以偈頌爲之激勵。且使知死生事大者。有
超越之路。而不溺於異見枉受輪轉。若乃因
相以擧目。因文而動懷。是必有信者解者修
者生者焉。以至疑者謗者。莫不皆爲往生因
種。則斯文於世。豈小補哉。青山安忍子。仰之
不已。輒復命筆。隨喜讃嘆云
  天台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傑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
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
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
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
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爲諸業轉矣。
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衆生冥
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
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
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丁寧
勸往生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
唯以濟度爲佛事。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
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
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無量壽經云。十方
衆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徳本。至心
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
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
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内衆生塵塵極
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
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
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
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
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純一故。諸惡
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衆善。
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
得上上品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
衆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衆生何。夫造惡業
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
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遠法
師。博通教乘出稱夙徳。甞與耶舍尊者劉遺
民諸英豪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
爾。其後七百年。梁周隋唐至于 國朝。其
僧俗修奉獲感應者非一。咸見于淨土傳記。
豈誣也哉。然賛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
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爲首冠。援引
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釋群陰。
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
能至於是也。傑頃於都下。甞獲斯文。讀示所
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悟益深。願廣其
傳。因爲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
  淨土十疑論後序   待制陳瓘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
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説十信。疑此則遍疑智
者所以説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
此。得究竟處。淨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説法
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説法。未甞間斷。疑障其
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不聞
不覺。安住惡習。讃嘆不念。隨喜麁心。妄指蓮
胞以爲虚誕。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
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眞實安在。信憑業識。
自隔眞際。於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
絶聖路。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於
穢濁中。發大音聲。讃彼淨土上妙之樂。於生
死中。爲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趍彼岸。晝夜度
生。無有休息。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
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
西光影無二。彌陀説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
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於此法中。若未
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
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萬
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能順其母能耡其根。
則向之所謂障縁衆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
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順
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
在此而遍歴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
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云何不信。云
何而疑。能自信己。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
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明智大師
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所以又
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而請予申廣其説以
助其傳。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左宣義郎前
簽書鎭東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陳瓘序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傑
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往
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
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也。彌陀光明如大
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
趣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捨
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
捨去來。故華嚴解脱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影
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
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淨土無欲。非欲界
也。其國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無色界
也。一切衆生。未悟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沈。
未甞休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脩羅方瞋。戰
爭互勝。旁生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渇
困逼。地獄長夜。痛楚號呼。得生人趣。固已爲
幸。然而生老病死衆苦嬰纒。唯是淨方更無
諸苦。蓮苞託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無老苦
也。身非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
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上善人聚會無怨
憎會也。華裓香食珍寶受用。無求不得無窮
困也。觀照空寂無蘊苦也。悲濟有情。欲生則
生。不住寂滅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轉
非凡夫也。三界蕩然。譬如四裔。丘陵坑坎穢
腐所積。溪&MT03184;阻絶孰爲津梁。乃有狂人迷路
於此。惡獸魑魅惱害雜居。刀兵水火。或時傷
暴風霜。霹靂淩厲。摧懾罔知城域。可以庇覆
飮食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樂。有
佛釋迦。是大導師。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
壽佛是淨土師。爾諸衆生。但發誠心。念彼佛
號。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則無諸惱。不聞知
者。固可哀憐。亦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
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
足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
曰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
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常修淨土。
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讃。十方菩薩有同往之
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
天親教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讃
首稱十勝。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
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車可滅。
舟石不沈。現華報者。莫甚於張馗。十念而超
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妙因。
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
棄般舟三昧經云。跋陀惒菩薩。請問釋迦
佛。未來衆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念阿
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云。
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廼至能發一
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
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
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自欺
自慢。自棄己靈。流入轉迴。是誰之咎。四十
八願悉爲度生。一十六觀同歸繋念。一念既
信。已投種於寶池。衆善相資。定化生於金地。
無輒悔墮誤認疑城。即時蓮開得解脱道。唯
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直指
淨土決疑集者。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編也。博
采教典該括古今。開釋疑情。徑超信地。其載
聖賢之旨。在淨土諸書。最爲詳要。蓋安養國
之郷導也。若登彼岸。舟固可忘。來者問津。斯
言無忽。元豐七年九月十日序
  次公此序反覆詳盡。其論三種不求生。最
爲一篇警策。但謂淨土非三界。及云身非分
段。有違經論。謹引二文。以正其非。釋籤云。
若大論中。明安養國非三界者。秖是非此
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無量
壽經。阿難白佛。彼安養界既無須彌。忉利
諸天依何而住。佛反質云。此土夜摩乃至
色界。依何而住。阿難默領。反質意者。此
夜摩等。既許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
空而住。具明土相。復有多種共別不同。如
無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此
同居淨土既其不同。同居穢土亦應不等。
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
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龍舒淨土文序 状元張孝祥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繋念甚簡。
證果甚速。或者疑之甞爲之言。阿彌陀佛
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衆生背覺。合
塵淪於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爲是
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三昧
莊嚴其國。備極華好。復以辯智而爲演説。令
諸衆生歡喜愛樂。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
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
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于座。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
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
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
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虚中端靜簡潔。
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捐
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
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䔫
茹。重研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遑恤。
閒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
之者。信其爲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
君於宣城。留兩月始見其淨土文。凡修習法
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者。鋟木
傳焉。諉序其書。故爲之題其端云。虚中名
日休。十月旦。歴陽張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宗杲
龍舒王虚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餘。留心佛乘。
以利人爲己任。眞火中蓮也。佛言。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
來應世。嘉其志。爲題其後。若見自性之彌
陀。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虚中爲此
文功不唐捐矣。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
文懶窠云。雙徑妙喜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古
衆生心淨則佛土淨。法性無生而無不生。有
佛世尊。今現説法。在極樂國。號阿彌陀。縁
勝劫長。悲深願大。無邊際光明攝受。不思議
淨妙莊嚴。珠網麗空。瑤林矗地。池含八徳。
華發四光。韻天樂於六時。散*裓華於億刹。
諸佛共讃。十方來歸。彌陀心内衆生。新新攝
化。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往生。質託寶蓮。不離
當處。神超多刹。豈出自心。如鏡含萬象而無
有去來。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圓頓機。
則皆一生補處。明方便門。則有九品階差。念
本性之無量光。本來無念。生唯心之安養國。
眞實無生。解脱苦輪。十念亦超於寶地。會歸
實際。二乘終證於菩提。如大舟載石而遂免
沈淪。若順風揚帆而終無留難。悟之則甚近
而不遠。迷之則益遠而無人。嗟夫學寡障多。
疑深觀淺。斥爲權小。閴若存亡。則以馬鳴龍
樹爲未然。天台智覺爲不達。不信當受菩提
記。不肯頓生如來家。籠鳥鼎魚翻爲游戲。隙
駒風燭妄計久長。虚受一報身。枉投諸苦趣。
豈知大雄讃勸金口叮嚀。侶聖賢於刹那。具
相好於俄頃。樂受則永抛五濁。悲増則迴救
三塗。於此不知。是爲可憫。自魏晋大經初出。
則有遠顯諸賢繼修。事列簡編。驗彰耳目。福
唐釋戒珠。採十二家傳記。得七十五人。蒐補
闕遺。芟夷繁長。該羅別録。増廣新聞。共得一
百九人。隱顯畢收。緇素並列。會江河淮濟於
一海。融瓶盤釵釧無二金。標爲險道之津梁。
永作後來之龜鑑。元豐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齊玉
或曰。淨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接鈍根化凡
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何藉於他力乎。
對曰。佛世文殊普賢。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
者智覺。皆願生淨土。應盡是鈍根乎。釋迦勸
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亦願生淨土。應盡是
凡器乎。此等聖賢。應皆不逮今人之利根勝
器乎。況若以此爲權。指何爲實。權實之判。非
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別。咨爾有識。
當信佛言。招報非輕。切勿容易。昔孫莘老學
士。始以此疑之。因會楊次公主客王敏仲侍
郎。論道契合。遂釋其疑。故莘老云。四方言禪
者。唯黄蘗慧林爲最盛。臨濟之後有慈明。
慈明傳江西黄*蘗之道。次公實傳之。雲門之
後唯雪竇。雪竇傳懷。懷傳本。本公居慧林時。
敏仲早得其法。次公敏仲皆儒者學禪。得師
如此。方且汲汲。以淨土爲依歸。則知。淨土非
聖人之權設。眞禪侶之棲止也。苟能即心淨
土本性彌陀。生則隨念往生。去則實無所去。
則亦焉有彼此之異。而横相是非於其間也
哉。觀夫莘老之言。則信眞善知識。不違佛訓。
不欺自心。事理倶圓。實可宗仰。願諸仁者。當
以死生大事爲心。無以人情取捨自礙。頼如
是願力。念阿彌陀佛。發決定信。誠起娑婆險
惡之程。作淨土水雲之客。濯足於八種功徳
池水。掛錫於七重行樹叢林。入清淨海衆中。
參彌陀善知識。覽勝境而得不退轉。聞妙法
而易悟無生。七寶樓邊四華池畔優游泮渙。
樂莫大焉。庶以此願爲憑。前程定無間阻。苟
或謂之不然。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淨土警策序   呉興法師元頴
一切諸佛。歴劫修行所成國土。安立衆生。蓋
以衆生流轉生死。未遇知識。阻聞法要。不獲
脱苦也。而衆生或宜以苦事迫切者。則聖人
於大悲心行折伏也。衆生或宜以樂事誘引
者。則聖人於大悲心行攝受也。攝受則有殊
勝莊嚴。珍妙樓閣。大丈夫相。安隱之事也。折
伏則有胎卵濕化四生。九有百憂九惱五苦八
苦之相也。然於聖人之心。豈曰差別乎。且釋
迦牟尼。亦有清淨國土。如西方極樂。阿彌陀
佛必有五濁世界。如娑婆堪忍也。所以一期
化物。有彼有此。有淨有穢者。由諸佛結縁異
也。由衆生誓願異也。若達彼岸登果位。無必
固也。世智下凡不曰分別。其可知覺乎。不曰
取捨。其可造措乎。群經廣有警策之語。偏讃
西方阿彌陀佛所居淨土。今纂集之。庶裨補
遺化激勸土俗。嗚呼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而世人或沒於苦海。則自甘其分。或迷於富
貴。則自逞其得。而不知生生死死於瞬息間
也久矣。至有謂心淨佛土淨空身即法身。及
大期忽終。無所安立。當是時也。與夫守志淳
一。著相修行之人。億劫不殆故。覽斯文其有
發未發之心歟
  淨土自信録序   無功叟王闐
古之大聖人。立言垂教。被于百世之下。其志
猶欝而未暢。晦而未明者。蓋有之矣。即吾佛
淨土法門是也。余遍覽諸經。深求其旨。往生
功徳。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獲不退而已矣。
何則此土修行圓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見
及邪三毒。永不起慈。爲斷惑發悟。剏入聖
流。則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
至於凡夫地中。雖伏惑發悟。菩薩一經生死
非常之變。則忘其所證所修。是故遇縁或退。
仍墮苦塗者容有之。乃若凡聖同居淨土。如
極樂國等。雖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識
獲生者。即長辭四趣。又助縁大備。壽數莫量。
縱至鈍根。一生熏修。無不證聖果。寧復有退
失事乎。如來讃勸之本意。不過如此。且圓機
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導之即預優品。若
夫愚朴輩。但能稱佛發願者。而莫不往生。嗚
呼觀淨土一門。則知聖人無棄物矣。彼守癡
空之徒。効無礙無修。起自障心。絶他學路。乃
高其言曰。淨土末事也。何足道哉。可不哀耶」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仲珪
娑婆苦境也。欲脱衆苦。必修西方。西方樂國
也。欲生極樂。必信佛言。譬如有人行於曠野。
暮夜昏黒群賊在後。執持利器競來逼逐。四
顧旁皇逃避無所。呼天叫地誰來救卹。忽遇
老父。而告之言。此去不遠。有長者居。福徳威
勢。盜賊不侵。樓閣眞實。快樂自在。烟霧所
障。汝不能睹。汝但決往。吾不汝誑。其人聞
語。歡喜勇躍。策歩高驤。不復迴顧。注目一心。
更無他想。俄頃之間。至長者所。群賊苦惱。
杳絶蹤跡。種種快樂。無異所聞。彌陀攝受衆
生長者居也。安可不往。釋迦指導群迷。老父
言也。安可不信。世之人於西方之説。懵不能
知。比比皆是。知矣而不信。信矣而不修。修不
能力者。十亦常八九焉。我今重覆設此譬喩。
其不知者。可以解會。而不信不修不力者。亦
可加勉矣。夫修西方而決願往生者。豈有他
哉善盡其力如遇老父於避賊之時而已矣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鎬
予甞讀冲虚至徳經。而得林類之言。以謂。
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雖知死之與生一
往一返。然求其説而未得者。意其死於是者。
不過捨是報身而已。生於彼者。必竟落在什
麼處。此所以求其説而未得也。今觀福清禪
師所述明師勝地論。始知世外別有兜率内
院西方淨土。爲諸人依託之地。非念慮積習。
不能到也。予因三復其説。究其本性空寂之
中。非斷滅相。此生報盡。還有他生。若存堅固
願力。成就善根。且無沈淪惡道之憂。決有超
登勝報之地。乃今而後始知。兜率西方不隔
毫端。常自現前。但堅此心。即能見佛。如妙喜
云。見自性之彌陀。了唯心之淨土者。誠可爲
此論一言之蔽也。師妙喜之的嗣。於明師得
依託之地。故能以三處正論。饒益衆生。參政
大資周公得而序之。謂師之言。信而有證。
且愛其宗通説通。於實相教相。不相違背。而
老婆心切。有如是諄諄之言也。諸仁者。儻能
因周公之序。以求老師之心。則兜率西方不
勞問途。便請驀直去也。獨醒居士林鎬敬跋」
  乾道中。婺之蘭溪。釋子光道號雲水。少習
台教。厥後南詢。得法於大慧杲公。晩住莆
田福清。作依託明師勝地論三卷行於世。
其大概謂佛法高妙。若増上勝縁。唯明師
勝地爲堪依託。蓋凡學道者貴見性。見性
者貴修習。見性未明。必務求師。修習未成。
必務於地。得其師則模範正。得其地則心
跡安。一曰人間中國聖賢所居。二曰兜率
陀天彌勒説法。三曰西方淨土彌陀闡化。
是三處皆名勝地。並得依託修行。至中下
兩卷。則專明西方法門。勸人修習。文多不
能具載。但書林公一跋。聊爲叙其大旨云
  寶城易記録序   待制陳瓘
安養不在彼。浮雲非我有。此涑永公所謂安
樂土也。餘既得罪台州。自壬辰八月。捐書不
復爲文。革心改過。專趣此土。路長身老。恨發
心之晩也。比閲晁文元公道院集。論空不空
三昧。因繋之以辭。而曰。辭者貫心而易記
耳。其辭則四句偈也。文元公深入佛海。言無
枝葉。至於貫心之辭。則亦未忘。而且欲其易
記焉。公之所謂易記者。豈主於記其辭而已
竊慕焉。凡貫心之辭。欲已而未能已者。
筆之于此。名之曰寶城易記録云
  了齋依延慶明智法師。得台教淵源。晩歳
專意西方。誠爲得所。其紀所行之法。擬晁
公貫心易記之辭者。彼曰。吾即今自定日
用之法。先入空三昧。旋滅一切忘念。如
空華谷響。經視聽而無留礙也。又入不空
三昧。安住一眞法界。如額珠髻寶。常愛戴
而無失墜也。此法交濟更不異時。精密久
長。百法無敵。貫心易記。因繋之以辭。曰心
空如太空。豁然無可觸。一眞法界中。靈照
常安住
  遠法師齊忌禮文序   正言沈&MT01805;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説種種法接引衆生。於
種種門最捷徑者。無以易於西方安養之教
也。嗚呼無無量壽佛之四十八願。則西方之
教。無以啓其端。無釋迦如來之演説諸經。則
無量壽佛之願。無以傳於世。前佛作願於前。
後佛説經於後。此道章明著較可信無疑。然
而多門之法。或擇之而不精。精詳之士。或傳
之而未習。譬之肘後之方載聞簡牘。有擇之
而精。傳之而習。以開後悟。此恩此施。顧與製
是方於心載是方於書。其厚薄何如哉。惟茲
修行安養之方。無量壽佛實製之。釋迦如來
實筆之擇之傳之習之。以貽後人者。東晋遠
公其人也。西湖秀士李濟。予同年執友。樂清
令尹李公素。見素之子遭家多難。幼失所怙。
兩罹鼓盆。孤苦之中坐進此道。曩從證通主
人師友。爲西資社。蓋有意乎遠公之遺法也。
三年于茲。來者益盛。凡預此社。而精進不
懈者。奇祥異覩。妙果殊證。如經所説。往往有
之。則同社相與。稱頌自慶。益期進修。李君唯
念凡今若此。雖前佛後佛開大法門。而遠公
之徳。其何可遂忘。退而考諸傳記。作禮文一
通以示同志輒爲識其始末。因爲之言曰。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得仲尼而後明。至
&T021952;仲尼之所傳。以深入乎數聖人之道。而
爲後人之資者。孟軻氏其人也。以西方教法
觀之。則遠公者猶吾儒之孟子耳。子其何嫌。
雖然李君之是文也。固將尊其所以爲遠公
者。則遂從而學之。如吾儒之於孟子哉。若夫
且拜且誦。而徒爲觀美焉。非李之所祈望於
同社者也。乾道二禩四月望序
  稱讃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楶
淨土與娑婆。凡聖對治之法也。以苦樂言之。
則淨土樂而娑婆苦。以清濁言之。則淨土清
而娑婆濁。以壽夭死生言之。則淨土壽而常
生。娑婆夭而必死。然衆生多沈滯於娑婆之
境。而罕有知往生淨土之路者。亦以其業報
所蔽之耳。釋迦法王。爲此土教化之導師彌
陀世尊。爲彼方接引之慈父而衆聖群賢。又
發明釋迦彌陀之大願。指示衆生。使修淨業
爲超脱輪迴之計。若乃娑婆煩惱之纒縛。淨
土莊嚴之境界。如來經旨開喩甚明。諸上善
人闡揚尤著。今李子濟。從而爲稱讃詩。擬諸
詠史。凡若干篇。一披卷帙。則彌陀海衆淨土
勝境。如在目前。使人心開意悟即願往生。則
子濟開導群迷。其功豈淺淺哉。子濟儒家者
流。四世登科有聲士類。來處清白。兼通佛理。
凡留心於西方之教。如飢之必食渇之必飮
夏之葛冬之裘。有不能自已者。蓋地可動金
可革。而子濟信心堅固。截然不撓。則他世化
生。必爲九品會中之人矣。楶因敬覽。謹隨喜
而爲之序云
  西歸蓮社叙 月堂法師惠詢
昔廬山遠法師。偕慧持曇順。結劉遺民雷次
宗周續之一十八人。并同志一百二十有三
人。修淨業以西歸爲盟。號白蓮社焉。自此厭
娑婆忻淨域者。繼踵其修。故晋宋之世至于
隋唐。高僧賢士世世行之。由是臨終。有見乘
紫金臺者。有銀臺金蓮者。有祥光異瑞者有
聽空聲讃歎者。有聞異香盈室者。至有目撃
彌陀行來迎者。徴感非一詳于本傳。故我皇
朝林下高人都邑賢哲。忻樂精修猶爲特盛。
矧茲小菴溪聲遶屋。松翠凝門。池淨紅蓮。水
涵皓月。境靜地幽。車馬之塵不到。則可以
策勵進行。爲此身孕質青蓮之託也。謹遵先
範募一十八人。爲念佛三昧西歸蓮社。須端
方貞亮。始終無易節者。請得預焉。建社主菴
行因謹募。住持延慶寺月堂惠詢勸縁書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呉克己
余甞考前代士夫學出世法。能知如來設教
本意。不爲空有所陷者。在晋則有若劉仲思。
在唐則有若柳子厚。在我朝則有若楊次公。
仲思入遠公蓮社。臨終唯請僧。讀無量壽法
華二經。子厚作無姓和尚碑。稱其止讀法華
經。且指極樂土正路爲生物所歸。次公作天
台無相院碑。亦稱智者大士建化天台。以法
華三昧爲極致。以安養國土爲依歸。蓋不讀
法華。則無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養。則
無以證我心本具妙法。如來諄諄示誨。智者
懇懇洪經。乃知佛祖垂慈初無異轍也。今代
士夫。棲心佛乘。力求出離者。固不爲少矣。然
爲異見所奪者。尚未免焉。印公法師。勸發信
士。捐金鏤木。流布慈雲懺主淨土行願法門
及略傳。其殆有意救斯弊乎聞之喜而不
寐。遂捃摭三君子言行。爲作證明。庶實心
賢達。知有佛法正宗。相與造修。倶脱苦輪云
爾。彼爲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雖南陽國
師復生。亦無可柰何者言尚奚施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東晋逸士劉遺民
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
爲蓮社。令遺民著誓辭。其辭曰。維歳在攝提
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
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
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
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惟
斯一會之衆。夫縁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
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
臂之潜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
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
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渉。而不可迹
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荷求之無生。則
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叩篇開
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忻歡百於子
來。於是靈圖表暉。景侔神造。功由理諧。事
非人運。茲實天啓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
剋心剋念。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續
參差。功福不一。雖晨祈云同。而夕歸攸隔。
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
矜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倶
遊絶域。其有警出絶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
於雲嶠。忘兼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後升。勉思
彙征之道。然後妙觀大儀。啓心貞照。識以悟
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
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妄安而彌
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而
長辭。紹衆靈之繼軌。指太息以爲期。究茲道
也。豈不洪哉。並棄世榮慕西方之訓。終時各
感佛來迎也
  東海若 禮部柳子厚
東海若陸遊。登孟諸之阿。得二瓠焉。刳而振
其犀以嬉。取海水雜糞壤蟯蚘而實之。臭不
可當也。窒以密石。擧而投之海。逾時焉而過
之曰。是故棄糞耶。其一徹聲而呼曰。我大海
也。東海若呀然笑曰。怪矣今夫大海。其東無
東其西無西。其北無北其南無南。旦則浴日
而出之。夜則滔列星涵太陰。揚陰火珠寶之
光以爲明。其塵霾之。雜不處也。必泊之西澨。
故其大也。深也潔也光明也。無我若者。今汝
海之棄滴也。而與糞壤同體。臭朽之與曹。蟯
蚘之與居。其狹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
不亦羞而可憐哉。子欲之乎。吾將爲汝抉石
破瓠。盪群穢於大荒之島。而同子於向之所
陳者可乎。糞水泊然不悦曰。我固同矣。吾又
何求於若。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穢者自
穢。不足以害吾潔。狹者自狹。不足以害吾廣。
幽者自幽。不足以害吾明。而穢亦海也。狹幽
亦海也。突然而往。于然而來。孰非海者。子
去矣。無亂我。其一聞若之言。號而祈曰。吾毒
是久矣。吾以爲是固然不可異也。今子告我
以海之大。又目我以故海之棄糞也。吾愈急
焉。涌吾沫不足以發其窒。旋吾波不足以穴
瓠之腹也。就能之窮歳月耳。願若幸而哀我
哉。東海若乃抉石破瓠。投之孟諸之陸。盪其
穢於大荒之島。而水復於海。盡得向之所陳
者焉。而向之一者。終與臭腐處而不變也。今
有爲佛者。二人同出於毘盧遮那之海。而泊
於五濁之糞。而幽於三有之瓠。而窒於無明
之石。雜於十二類之蟯蚘。人有問焉。其一人
曰。我佛也。毘盧遮那五濁三有無明十二類
皆空也。一切無善無惡。無因無果。無修無證。
無佛無衆生。皆無焉。吾何求也。問者曰。子
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與事一而二。二而
一者也。子守一而定。則大患者至矣。其人
曰。子去矣。無亂我。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
矣。吾盡吾力。而不足以去無明。窮吾智。而不
足以超三有離五濁。而異夫十二類也。就能
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問者乃
爲陳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説。
於是聖人憐之。接而致之極樂之境。而得以
去群惡。集萬行居聖者之地。同佛知見矣。向
之一人者。終與十二類同而不變也。夫二人
之相違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
取一。甚矣
  東海若後跋二家 東坡橘洲
軾久欲書柳子厚所作東海若一篇。刻之而
置之淨住院無量壽佛堂中。元祐六年二月
九日。與海陵曹輔。開封劉季孫。永嘉侯臨。會
堂下。遂書以遺僧從本使刻之。眉山蘇軾記」
淨土之旨。無善惡無取舍無靜亂無男女。一
念眞正。決定往生。或者置疑於其間。先佛豈
不能也。柳子厚東海若。是亦子莊子亡羊之
詞。吾能自信不疑。何慮淨土之不生也。爲
普照書此。爲來者勸。紹熙五年三月望。橘洲
老衲敬書
  右東海若一篇。誠爲樂邦文類之冠。本朝
東箂呂祖謙集。麗澤文粹。亦曾編入。竊恐
呂公。徒愛西方之文。未必履行西方之行
而作西方之歸也。嗚呼昔人。以淨土爲誕
妄。柳公故作斯文以譏其失。大哉。達佛旨
者也。近世沮茲道者猶多。豈不愧於柳乎。
愚頃過霅上。於李子濟家。得東坡碑刻及
跋文。乃知前輩高明亦有賞音者。今併橘
洲之跋。以刊之。庶發人之深信也
  弔武侍御畫佛文 文公韓愈
侍御武君。當年喪其配。斂其遺服櫛珥鞶帨
于篋。月旦十五日。則一出而陳之。抱嬰兒
以泣。有爲浮屠之法者。造武氏而諭之曰。是
豈有益耶。吾師云。人死則爲鬼。鬼且復爲人。
隨所積善惡受報。環復不窮也。極西方有佛
焉。其土大樂。親戚姑能相。爲圖是佛而禮之。
願其往生。莫不如意。武君撫然辭曰。吾儒者
其可以爲是。既又逢月旦十五日。復出其篋
實而陳之。抱嬰兒以泣。殆而悔曰。是眞何益
也。吾不能了釋氏之信不。又安知其不果然。
於是悉出其遺服櫛&MT00871;。合若干種。就浮屠師。
請圖前所謂佛者。浮屠師受而圖之。韓愈聞
而弔之曰。晢晢兮目存。丁寧兮耳言。忽不見
兮不聞。奔誰窮兮本源。圖西佛兮道予懃。以
妄塞悲兮慰新魂。嗚呼柰何兮弔以茲文
  韓文公。以平時排佛之心。而作此文。有所
謂以妄塞悲之語宜也。雖然彼徒知妄之
爲非。意以斥佛。殊不知妄亦有合於教意。
且夫第一義諦一法不可得。則凡佛之所
以爲像。教之所以爲言。與夫今淨土之所
以爲門。莫非妄也。苟濟於道。孰曰非乎。然
則文公之説。未必非陽抑而陰助之耳。則
今類見於此。亦宜也
  結社法集文 通慧僧録賛寧
晋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高士逸
人。輻湊于東林。皆願結香火。時雷次宗宗炳
張詮劉遺民周續之等。共結白蓮華社。立彌
陀像。求願往生安養國。謂之蓮社。社之名始
於此也。齊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淨住法。亦
淨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徳邑會文。
歴代以來。咸就僧寺爲法會社也。社之法以
衆輕成一重。濟事成功。莫近於社。今之供社。
共作福田。修約嚴明。愈於公法。行人互相徹
勵。勤於修行。則社有生養之功大矣。近聞周
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
唱佛歌讃。衆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
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
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曾不尋其
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
  蓮華勝會録文 慈覺禪師宗賾
夫以念爲念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
無念爲無念以無生爲無生者。邪見之所惑
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
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
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
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
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
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刹。此不可
得而致詰也。故經云。若人聞説阿彌陀佛。執
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
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本聖之意。豈直以娑
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
充滿。以是爲可厭。極樂世界黄金爲地。行樹
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以是爲可忻。蓋以
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託淨縁。以爲増上。何
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現在説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
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爲勝友。娑婆
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
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
妖婬。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
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縁具。無若西方。淺信
之人。横生疑謗。竊甞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
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
則殷勤讃歎。而娑婆衆苦。何止俗舍之喧煩。
極樂優游。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爲美。而
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決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
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
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衆。皆樂
棲遲。少衆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
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倶會一處。既欲
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衆。其惑三也。此方
之人。上壽不過百歳。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
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
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
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託蓮苞
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
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迷
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
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縁慈。運
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
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
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
薩。其惑五也。故經曰。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
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繋之所不能
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
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
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
來。佛光照體。萬惑潜消。法味資神。六通具
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
類身。遍塵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
心。遍行三昧。洒定水於三千。引衆生於火
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
彌陀。蓋解脱之要門。乃修行之捷徑。是以了
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
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嗚呼人
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
大海衆。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
向同縁。願生彼國。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
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
功。則十萬之遙。可不勞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
三十計。風貌清美。擧措閑雅。揖謂宗賾曰。欲
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録。
秉筆問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賾
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賾問曰。令兄
何名。白衣云。家兄名普賢。白衣者遂隱宗賾
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
菩薩名宗賾以爲。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
有賢聖幽賛。然預此會者。亦豈小縁。普賢變
名易號。不知誰何。今更以二大菩薩爲首云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普勸道友曰。念阿彌陀佛。或百聲千聲乃至
萬聲。迴願往生西方淨土。各於日下。以十字
記之。念佛之時。一心專注。不得異縁。常念娑
婆衆苦。五濁煎熬。況乎一失人身。何時可復。
幸諸道友。終始精勤。寶蓮華中。決定見佛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願弟子某申普及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從今已
去。安住第一義諦。修行淨業。孝養父母。奉
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
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勸進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義。以
至誠心。稱佛名號。觀佛依正十六妙境。念
佛本起四十八願。籌量三輩。深入五門。隨
順三種菩提門。信受十方諸佛教。或以散心
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經起行。畢命爲期。
惟願阿彌陀佛法力冥加。神通顯益。令我等
凝神覺路。暗蹈大方。進止威儀不離見佛。如
執明鏡自見面像。及於夢中。得見彼國衆妙
樂事。慰悦我心。令生増進。承佛威神。遠離
魔事。所有無量劫來業惑塵勞。皆爲梵行。善
根功徳。同入性海。積集諸縁。併用迴向。臨
命終時。無諸障難。七日已前預知時至。身無
痛苦。心不顛倒。身心安樂。如入禪定。遇善
知識教稱十念。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
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
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
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説妙
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還。
究竟至於一生補處。化身自在。周遍十方。無
量國中。成等正覺。極重苦處。游戲設化。念念
之中。令不可説不可説衆生發菩提心。念念
之中。令不可説不可説衆生住普賢行。福慧
資糧悉得圓滿。同成無上正等菩提。各各莊
嚴淨土。各各攝化衆生。如我世尊。等無有異。
所有虚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
切無盡時。我願究竟。常無盡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遵式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眞實功徳佛名號
    惟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彼佛衆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倶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從我昔所造下。並
華嚴行願品經文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掄
如是我聞。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一名無量光。
一名無量壽。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助佛揚
化。皆以大願力。濟度諸衆生。其國以七寶莊
嚴。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
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更無
諸苦。亦無輪轉故。又名極樂世界。以此返觀
我等見今所受之身所處之世。較彼國土。淨
穢壽量苦樂生死。豈止天地之相遠耶。而昧
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礙。顛倒執迷。
不思解脱。捨此生彼。豈不哀哉。故我今者勸
諸有縁。結此蓮社。假使難知難辨。猶當勉力
精勤。況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
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
遂可爲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
功乃無有盡。衆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爲乎。噫
夢幻非眞。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
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衆生何。願
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
勸縁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師友
維隆興元年歳次癸未四月八日。釋師友洎闔
會大衆。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海衆。
願運洪慈。俯察微志等惟念。宿福深厚。生
處中華。恭覩大藏七經純談淨土依正莊嚴
功徳勝妙。返觀此處三惡八難。多不善聚。
生老病死壽命短促。自力修行難進易退。先
聖憫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門。易修易往。激勸
求生。古今聖賢。弘此道者。其書山積。湖海
無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衆生。往彼
國者多如駛雨。我於是以亮情天發。不約而
同。秉志有歸。僉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終期此
報。決取往生。我等尚慮性習不同。世務縈絆。
口談極樂。意戀娑婆。理事不明。行願有闕。
晨祈云同。夕歸攸隔。於是謹涓吉日。聚會
投誠。稽首梵容。立茲*弘誓。仰願慈尊舒紫
金手。撫摩我頂。啓紅蓮舌。密授我記。庶我此
生已去。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不値邪師。不失
正念。命終之日。無病無苦。身心悦樂。隨從如
來。同歸安養。蓮華早開。悟無生忍。游歴十方
界。奉事諸佛身。濟拔苦衆生。同成無上道。虚
空有盡。我願無窮。若見若聞。倶沾利樂湖州
沈大
卿洎諸寄居士夫。一百餘人建此法
會。抵今慶元庚申歳。三十餘年不廢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擇瑛
    願我永離三惡道 願我速斷貪瞋癡
    願我常聞佛法僧 願我勤修戒定慧
    願我恒隨諸佛學 願我不退菩提心
    願我速見阿彌陀 願我決定生安養
    願我分身遍塵刹 願我廣度諸衆生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讃 翰林李白
我聞。金方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刹。
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恒
沙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
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説法。湛然常存。沼
明金沙。岸列珍樹。欄楯彌覆。羅網周張。硨磲
瑠璃。爲樓殿之飾。玻瓈碼碯。耀階砌之榮。
皆諸佛所證。無虚言者。金銀泥畫西方淨土
變相。蓋憑翊郡秦夫人。奉爲亡夫湖州刺史
韋公之所建也。夫人蘊氷玉之清。敷聖善之
訓。以伉儷義大。希拯拔於幽途。父子恩深。
重修於景福。誓捨珍物。精求名工。圖金
創端。繪銀設像。八法功徳波動青蓮之池。七
寶香華光映黄金之地。清風所拂。如生五音。
百千妙樂。咸疑動作。若已發願未及發願。若
已當生未及當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國。功徳
罔極。酌而難名。讃曰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顏
    目淨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華散香
    圖畫了在眼 願託彼道場
    以此功徳海 冥祐爲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放玉毫光
  繍西方淨土㡧讃 侍郎白居易
西方阿彌陀佛。與閻浮提有願。此土衆生。與
彼佛有縁。故受一切苦者。先念我名。祈一切
福者。多圖我像。至於應誠來感。隨願往生神
速變通。與三世十方諸佛不侔。噫佛無若干。
而願與縁有若干也。有女弟子弘農郡君。姓
楊氏號蓮華性。發*弘願捨淨財。繍西方阿彌
陀佛像。及本國土眷屬一部。奉爲故李氏長
姉楊夫人滅宿殃追冥祐也。夫範金設繪。不
若刺繍紋之精勤也。想形念號。不若睹相好
之親近也。即造之者。誠不得不著。感不得不
通。受之者罪不得不滅。福不得不集。爾時蓮
華性焚香合掌。跪唱讃云
    金方刹 金色身 資聖力 福幽魂
    造者誰 弘農君 受者誰 楊夫人
  繍阿彌陀佛讃 同前
繍西方阿彌陀佛一躯。女弟子京兆杜氏。奉
爲妣范陽縣太君盧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
所造也。五綵莊嚴。一心恭敬。願追冥福。誓
報慈恩。讃曰
    善念一念 千念相屬 繍始一縷
    萬縷相續 功績成就 相好具足
    金身螺髻 玉毫紺目 報罔極恩
    薦無量福
  西方淨土讃 孤山法師智圓
曰天理湛寂。詎可以淨乎穢乎。延乎促乎。彼
乎此乎。而思量擬議者哉。然而悟之。則爲聖
爲眞。爲修徳爲合覺。爲還源爲涅槃。迷之則
爲凡爲妄。爲性徳爲合塵。爲隨流爲生死。大
矣哉。聖人之先覺也。憫其未覺焉。於是乎土
現清淨。壽延無量。端拱東向。而慈眼無偏視。
俾我群迷厭穢而忻淨。惡此娑婆而取彼安
養矣。既而升寶刹覲法王。目神變耳妙訓。則
湛寂之性。不遠復矣。達十方太虚。悉我心現。
矧依空之土。復何有哉。噫如是證悟者。孰不
由其厭穢忻淨。惡促好延。捨此取彼之心而
致乎。而況達忻厭而無忻厭。了好惡而無好
惡。知取捨而無取捨者耶。是故釋迦現穢土
而俾厭。彌陀現淨土而俾忻。其有旨哉。吾慈
母馬氏。生厭穢境。死忻淨刹。壽七十有一而
終。寢疾之際。以所造淨土無量壽像。囑吾以
供養承事焉。十載于茲矣。嗚呼母人之徳。其
在免子於溺墜水火而已。而吾母也。始能捨
吾爲佛徒。次能資吾以學法。末又約吾以往
生。是能誨我於道也。蓼莪之歎。風樹之悲。歳
月其邁。而吾心不衰。遂齋莊馨爐。染毫作淨
土讃。庶祐我母陟乎聖階 覺海澄圓廣大
無邊無促無延
群蒙失道自劫家寶生死浩

大覺軫慈淨國爰居俾我來思
金臺既
升覩佛儀形悟我妙明
像以相覩讃以道取
福我慈母
  無量壽佛讃 大智律師元照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
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淨穢雖隔。豈越
自心。生佛乃殊。寧乖己性。心體虚曠。不礙往
來。性本包容。何妨取捨。是以擧念。即登於寶
界。還歸地産之家郷。彈指仰對於慈容。實會
天眞之父子。機生負徳。枉受沈淪。今日投誠。
必蒙拯濟。三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
依承。歴塵刹而稱讃
  畫阿彌陀像讃 文忠公蘇軾
蘇軾之妻王氏。名潤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
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師。臨終之夕。遺言
捨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過爲畫阿彌陀像。紹
聖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涼寺。
讃曰
    佛子在時百憂繞 臨行一念何由了
    口誦南無阿彌陀 如日出地萬國曉
    何況自捨所受用 畫此圓滿天日表
    見聞隨喜悉成佛 不擇人天與蟲鳥
    但當常作平等觀 本無憂樂與壽夭
    丈六全身不爲大 方寸千佛夫豈小
    此心平處是西方 閉眼便到無魔嬈
  李伯時畫彌陀讃 寂音禪師惠洪
政和八年五月十五日。宜春黄先之。携李伯
時所畫阿彌陀像。來東山爲示觀伯時畫
多矣。大率顧陸之意。畫意不畫態故。不施五
色。而伯時知之耳。問其所得曰。李仲元仲元
中爲袁法官。以遺所厚善者。先之苦求得之
諦視其筆跡。非今輩所能爲。其伯時之筆
審矣。稽首爲之讃曰
    以慈爲室 以忍爲衣 法空爲座
    示同體悲 四十八願 爲世所歸
    如日沒時 烏接翅飛 大哉甘露
    妙法總持 令我觀門 洞開坦夷
    諦觀自心 妙絶知思 是歸依處
    眞不思議 律我意馬 使不妄馳
    光明現前 見白蓮池 不假中陰
    屈伸頃時 忻然化生 如八歳兒
    何以至此 請審思之 皆我精進
    相力所持 稽首妙湛 不動巍巍
    令一切衆 絶癡暗疑 有同願者
    但瞻導師 脱然蝉蛻 出五濁泥
  安樂國讃三十章章四句 提刑楊傑
    淨土周沙界 如何獨指西
    但能從一入 處處是菩提
    有念同無念 無生即是生
    不勞移一歩 透徹覺王城
    厭煩求淨土 不是不慈悲
    欲得醫他病 先須自療治
    彌陀願力重 光明照塵沙
    一念若相應 即生如來家
    天宮多五欲 樂國絶三塗
    生者不退轉 如來語豈誣
    劣夫從聖王 一日四世界
    聖力不思議 譬喩當得解
    莫疑宿業重 十念功徳輕
    萬年有闇室 日照當時明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化人修淨土 摩詰有遺風
    愛戀當猛斷 日熾氷自泮
    未證三昧者 應作如是觀
    五濁汚泥水 不染白蓮華
    如何游蕩子 年老未還家
    阿彌陀教觀 濁世有深縁
    末法銷除盡 重留一百年
    勿謂十萬億 路遠自厭倦
    譬如千里境 頃刻夢中遍
    勿謂歴劫罪 一念不可消
    譬如積年木 一豆火能燒
    弱羽不離枝 嬰兒不離母
    念念阿彌陀 決定生淨土
    十方諸如來 一音廣長舌
    發願即得生 稱讃誠實説
    水鳥及風聲 法音無間斷
    菩薩皆伴侶 決定不退轉
    黒業必殞墜 如石投諸水
    願力猶巨舟 乘之得安濟
    有念非無漏 無心未是精
    虚空造宮室 何日是功成
    安養受諸樂 娑婆備衆苦
    當發無上心 願得生淨土
    欄楯及羅網 寶木皆七重
    莊嚴無與等 天樂散香風
    池水八功徳 池底純金沙
    上有寶樓閣 車輪四色華
    天雨曼陀羅 盛以寶衣裓
    供養十方佛 食時還本國
    心淨即土淨 大士語豈遙
    刹刹見如來 那伽常在定
    已證無生忍 重乘般若船
    游戲生死海 援溺濟無邊
    生理不可得 即是眞無生
    自他凡與聖 一一是強名
    即此娑婆界 混然凡聖居
    塵塵全體現 妄動即差殊
    佛言彌陀國 去此實不遠
    普告修行人 切勿生異見
    佛爲法藏時 四十八誓願
    願願度衆生 攝受無限量
    若有諸衆生 一稱我名號
    若不生淨方 我不成佛道
    父常念其子 子常念其父
    念念若相應 還家依位住
  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讃 同前
    東峯壇級石嵳峩 十佛隨聲信不訛
    後善導依先善導 今彌陀是古彌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輝照萬波
    乘般若舟游淨域 度生還亦到娑婆
  道場在嚴州烏龍山。
後善導即少康法師也
  白蓮咸教主眞讃 同前
台州東掖山白蓮道場傳天台教咸法師。元
祐七年七月十一日。召大衆出衣盂所有。以
散之云。吾二十三日。當還淨土。至日於方丈
門外。坐禪圓寂。前六日以遺書。遣淨人嚴妙
觀。齎來京師。與予爲別。乃述眞讃。以寄山中
諸徒
    三觀通明念念圓 祖師爐拂秖心傳
    遺書封了加趺坐 不住白蓮生白蓮
  傚禪月作遠公詠并序 太史黄庭堅
遠法師居廬山下。持律精苦。過中不受蜜湯。
而作詩換酒。飮陶彭澤。送客無貴賤。不過虎
溪。而與陸道士行。過虎溪百歩。大笑而別。故
禪月作詩云。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
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故
傚之
    邀陶淵明把酒椀 送陸修靜過虎溪
    胸次九流清似鏡 人間萬事醉如泥
  遠法師賛 給事程倶
    法師*弘道 實相是談 像浮江滸
    神運伽藍 戒珠義海 聳世觀瞻
    肇開淨業 蓮杜興賢
  劉遺民
    仲思綜博 二林領袖 大化現前
    不忘正受
  陶靖節*賛
    淵明高蹈 性與道倶 世出世士
    莫得親疎
  謝康樂*賛
    康樂遒上 豪氣不除 慧業則有
    非寂滅徒
  陸道士
    陸公玄虚 寄傲簡寂 江湖相忘
    一笑莫逆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有嚴
吾聞。西方有無上正遍知。壽命無量阿僧祇。
光明遍照沙界兮無邊際。慈悲普覆群生兮
無盡期。聞名稱念者。皆不退轉。歸命發願者。
衆苦皆脱離。黄金爲地。或瑠璃。晝夜六時天
華飛樓閣幢旛。千萬兮遍空界。寶林珠網。音
樂兮微風吹。莊嚴美妙不思議。土無日月常
光輝。是故繋念者。神魂西馳。父母之邦兮。
常思歸性無苦域兮。今順性而捨其。性有樂
邦兮。今順性而取之。去去過十萬億佛土。不
是遠路跂。内憑願力。外仗佛威。一刹那間。便
到七寶蓮華池
  樝菴老生平學佛守戒律。一節如氷霜。事
文翰高談如珪璧。講練有餘力。而繋念無
暇時。其淨業既成。一夕見在金池上。執樂
者數人。似欲擧音以&T051759;其來。不數日而終。
先乃成自餞一篇。是知決定爲西方游矣。
聞者莫不嘆慕其不可及也。嗚呼唯心本
性人人皆具焉。何羨魚多而不結網而有
獲耶。子雲所謂蜾蠃之祝曰。類我類我。久
則肖之矣。安有不修而能證者哉。此自餞
之意。固足以爲來者勸也。門人元祐。持其
文示予。因跋其尾云。隱庵左知微謹題
樂邦文類卷第二



樂邦文類卷第三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記碑一十九首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 子厚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畫西方淨土㡧記 翰林白 居易
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 智圓
淨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 傑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延慶寺淨土院記 待制陳 瓘
延慶重修淨土院記 朴菴首座 清哲
開元寺三聖立像記 大智律師 元照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靈山安養菴記 給事程 倶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 
南嶽山彌陀塔記 牧菴禪師 法忠
澄江淨土道場記 法眞禪師 守一
寶積院蓮社畫壁記 司封鍾離 松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眞閣黄 策
馬侍郎往生記 同前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 以寧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 皐
  傳一十四傳
  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
東晋蓮社始祖遠法師傳
歴代蓮社繼祖五法師傳
梁京師法悦僧主傳
後魏壁谷神鸞法師傳
梁廬山道珍禪師傳
隋天台法智法師傳
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
梁貞節處士庾詵傳
大宋無爲子楊提刑傳
大宋光州王司士傳
大宋錢*唐胡宣義傳
大宋龍舒居士王虚中傳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傳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子厚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牟尼如
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
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
毒八難。衆寶以爲飾。其人無有十纒九惱。
群聖以爲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
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
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晋時廬山
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時。其後天
台顗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
微妙。迷者咸頼焉。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
衆。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
淨土堂于寺之東偏。常奉斯事。逮今餘二十
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
下。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無
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眞源。通假有借無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