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樂邦文類 (No. 1969A ) in Vol. 47

[First]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指樂邦
令歸依。列聖幽讃。宿耆受生者不一。載諸竺
墳。燦如星陳。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以聲色
求。而不知求諸心。故大鑒示以惟心。俾知欲
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善逝説觀佛。而示是心
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
是法藏發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之因行
也。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弟視九品。恬嬉具
縛。夫恬嬉具縛。則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
群生之流浪無已也。不求諸心。則愈求愈遠。
三聖之觀。皆外逐於相也。聖人因病以致藥。
衆生因藥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稱樂邦。所
以使理即者。縁般若而修證。拯流浪於苦輪
也。言唯心。所以使觀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見
三聖於眞常也。善逝指人以寶藏。大鑒啓之
以元鑰。大鑒示人以因華。善逝接人以果地
也。披其華而遺其果。猶夫無華矣。有其藏而
不能啓。猶夫無藏矣。事樂邦者。能外夫唯心
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極三世而不可際
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廣被無邊而不可窮
也。淨而四聖。染而六凡。吾心之四聖六凡也。
不曰唯心。將安所而求樂邦也。誠知。唯心必
不能無事於樂邦也。蠢爾含生。遠自無始。於
無生而妄生。於無我而執我。三縛十使。習染
久矣。非藉濟願船棲靈聖域。則菩薩尚迷於
隔陰。聲聞有昧於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
不退哉。文殊七佛導師也。無生忍非不證也。
而受記往生。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者也。第
一義非不聞也。而發願導歸。不事樂邦。將何
修而盡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彌陀佛。於
因地所莊嚴。吾心之勝土爲樂邦。原我之初。
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則迷而流浪。爲佛
心中之衆生。佛則覺而修證。爲衆生心中之
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
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
念念度生。無間於我。而衆生執不可得而我
之幻我。背覺合塵。役役而顛冥於三界。悲夫。
故盡修乎樂邦者。所以盡修乎吾心也。盡修
乎吾心。所以遠離顛倒。而證我所同於阿彌
陀佛者也。諸佛別無所證。全證衆生本性耳。
凡阿彌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離我心故。
樂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無相。即相非相故。
即相非相。則依正皆眞。生佛同體矣。依正皆
眞。生佛同體。則樂邦之過去尊音王如來。未
嘗入滅。未來功徳山王如來。久已成佛。現在
阿彌陀如來。在十萬億佛刹外。而靡所隔也。
八萬四千隨形好。隨念隨見。我心非往。彼佛
不來。如鏡中燈。如水中月。鏡非攬燈。燈自現
鏡。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爾。法法爾。毫
相常觀而非觀。寶臺無生而往生。若然者。謂
之惟心乎。謂之樂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
上人。梓宋曉師所集樂邦文類。乞予言辨其
卷。遂爲稽首佛祖。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
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説爭衡於世。久之浸
息。獨儒老釋三之教。幾於並行。大率皆主於
勸善戒惡。其言不同。而其歸則一。然釋宗比
道家爲尤盛。余未甞讀佛書。初無心佞佛。惟
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戒。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習西方淨土之教
者。其説曰。凡夫生於五濁惡世。業網縈覆。
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
偏指一方。使人繋心專注。果由是而之則達
無方所矣。雖然不得其門而入。亦徒爲耳。曾
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見於善故。
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
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繋念。若因是而
論。則彌陀果覺即我性是極樂遐方即我心。
是一念到處應用無虧。亦何高下遠近之有
哉。比丘宗曉。留心教典。類成此書。其大藏
經論。古今儒釋所著。無非西方淨土教門。或
闡揚奧義。以警未達。或明示顯應。以誘方來。
至於長行短偈片言隻字。無一不備。其善用
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請曰。某留
心於此有年。將以刊板化一爲多廣示學者。
儻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則某克苦編
鏤不爲枉矣。余取其書讀之。諸家所示。頗有
深趣。眞可以發明往生大旨。啓迪人之善心。
徐復究其理。蓋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無始
迷妄不貪則悋。縁此病根是生衆苦。若令離
苦惱而獲安隱。當以是而對治之。譬如神醫
用藥。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又如明鏡受塵。
揩摩有力。則本明如舊。夫如是則此書眞復
性還元之策。豈可寢之哉。嗚呼道在邇不必
求諸遠。事在易不必求諸難。昔無著師。禮五
臺見文殊説偈有曰。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
淨心成正覺。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
心爲本。其務西歸者。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
斷無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
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徳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
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MT01743;。龍驤鳳翥八法倶
全。眞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
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萬乘。退藏
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
有斯擧焉。歴考自古帝王興隆釋教。或建立
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
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染翰發揮淨邦。俾
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聖君者。至今薄海内
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洋洋乎盈耳。乃知至
徳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
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
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大小偏圓
教法有殊。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
乘悉歸眞實。故出世本懷。至是始暢矣。又念
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
本願。取土極樂。可以横截愛河徑超佛地故。
於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
妙方便。診卹沈淪。父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
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晋遠公法師。神機秀發。
肇開化源。引水栽蓮。締結淨社。爾時預者一
百二十有三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爲上
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餘載。
遺風遺烈。凛然尚在。故得張&MT01743;所修。遠踵其
事矣。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託法。故茲社
之興。專以彌陀爲宗主。諸經爲司南。自晋唐
以來。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讃美斯事。雖其間
説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同
歸滄海。使夫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曉侵尋
晩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天地。徳
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啓迪群蒙。況愚忝簉
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嚢括諸經。網羅
衆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
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
和璧爲天下之至寶。苟韞櫝而藏諸。則人孰
得而共之。遂於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
於經呪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
餘首。析爲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倣儒家柳
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
與吾同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録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縁之始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歳度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