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國清百録 (No. 1934_ 灌頂纂 ) in Vol. 46

[First] [Prev]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34

國清百録序
 隋沙門潅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歳次乙未。初隱天台。所
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其山者多
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歳在
戊戌。降陳宣帝勅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
題篆牓送安寺門。到太隋開皇十八年其歳戊
午。太尉晋王於山下。爲先師創寺。因山爲稱
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
勅江陽名僧云。昔爲智者創寺。權因山稱。
今須立名。經論之内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
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云禪門。一云五淨
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璪啓國清之瑞。勅云
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勅取江都宮
大牙殿牓。填以雌黄。書以大篆。遣兼内史通
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爲
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滅。處證妙法。出作
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
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迎信命。
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倶棄。
余覽其草本。續更撰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
百條。呼爲國清百録。貽示後昆。知盛徳之在






國清百録序
 丹丘沙門有嚴述 
夫事無鴻纖。但有補於見聞。使人警寤而趨
善道者。則不可以不録而貽諸後也。昔我
祖智者禪師。本靈山聖衆之一人也。陳隋朝
出現世間。代佛宣祕爲人天眼目。六十餘州
直指人心。具佛知見加修圓行。則妙果不遠。
復其所談教法外餘事委積。章安尊者撮其
可録者凡一百條。以國清爲目。天聖年中。
伏蒙聖朝編入大藏。既緘以函帙。故世人罕
得而見之。禪師自開皇十七年丁巳入滅。至
紹聖四年足五百歳。明年春四明陳宗逸。始
謀鏤版印行果。冠冕法俗因得以讀之。有以
知禪師釋部中豪傑之士也。雖不得而見其
面。讀其文亦得以見其心。見心愈於見面也。
奉命序述。以冠首云



國清百録卷第一
 隋沙門灌頂纂 
立制法第一并序
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植淳善不可
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
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
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晩學。如新猿馬。若
不控鎖。日甚月増。爲成就故。失二治一。蒲
鞭示恥非吾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
若妨起應須増損。衆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衆解脱。
若依衆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
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缺。都無一行
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
爲恒務。禪禮十時一不可缺。其別行僧行法
竟。三日外即應依衆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
罰三禮對衆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衆懺。
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
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衆衣。衣無鱗隴
若縵衣悉不得。三下鐘早集敷坐執香罏互
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
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衆懺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衆爲緩故。精進勤修四
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
實罰一次維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爲安立利益。反作損耗
割衆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衆
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己
瘥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衆。食器聽用鐵瓦。
薫油二器甌椀匙筋。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
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蹚觸己鉢。吸啜
等聲含食語話。自爲求索私將醤菜。衆中獨
噉。犯者罰三禮對衆懺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内寺外。悉不
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
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
計高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衆
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
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横相誣。被誣者不
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衆時過衆主不
受。學衆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衆。來犯重
誣他者。治罰如前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
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屡懺無慚愧心
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衆。若能改
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肯懺。此是非方
之人。不從衆網則不同止
敬禮法第二并序
此法正依龍樹毘婆沙。傍潤諸經意。於一日
一夜。存略適時。朝午略敬禮用所爲三。晡用
敬禮略所爲。初夜全用。午時十佛代中夜。後
夜普禮
一心敬禮常住三寶。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
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
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已如法
行道。行道竟敬禮常住三寶歎佛呪願。呪願
云。色如閻浮金。面逾淨滿月。身光智慧明。所
照無邊際。摧破魔怨衆。善化諸人天。乘彼八
正船。能度難度者。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
歎佛功徳三界天龍皇國七廟師僧父母造寺
檀越一切怨親等。會眞如共成佛果。上座當
用智力自在説
敬禮常寂光土毘盧遮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蓮華藏海盧舍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南方歡喜世界旃檀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南方衆相世界寶施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北方衆音世界華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上方衆月世界廣衆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無憂道樹下毘婆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邠陀利樹下尸棄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羅道樹下毘首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尸利沙樹下迦求村馱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優曇鉢樹下迦那含牟尼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拘樓陀樹下迦葉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那迦道樹下彌勒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舍利形像支提寶塔
敬禮十二部經清淨妙法
敬禮三乘得道一切賢聖僧
爲梵釋四王八部官屬持國護法諸天神等。
願威權自在顯揚佛事。敬禮常住諸佛
爲諸龍王等。願風雨順時含生蒙潤。敬禮常
住諸佛
爲天台山王王及眷屬峯麓林野一切幽祇。
願冥祐伽藍作大利益。敬禮常住諸佛
爲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七廟聖靈。願神遊
淨國位入法雲。敬禮常住諸佛
爲至尊聖御。願寶暦遐長天祚永久。慈臨萬
國拯濟四生。敬禮常住諸佛
爲皇后尊體。願百福莊嚴千聖擁護。敬禮常
住諸佛
爲皇太子殿下。願保國安民福延萬世。敬禮
常住諸佛
爲在朝群臣百司五等。願翼賛皇家務盡成
節。敬禮常住諸佛
爲經生父母歴世師僧四輩檀越財法二恩。
願早超苦海永出愛河。敬禮常住諸佛
爲基業施主命過檀越往化諸僧等。願六度
早圓七財具足。敬禮常住諸佛
爲州牧使君六曹參佐此縣鎭將五郷士女。
願風祥雨順闔境豐寧。敬禮常住諸佛
爲創寺已來開治墾伐田園厨庾行住運動凡
所侵傷。願命過歸眞將來無對。敬禮常住諸

爲法界怨親識性平等斷除三障誠心悔罪至
心懺悔。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
於前發露諸黒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
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懺悔已禮
諸佛
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在得道者。今請轉
法輪安樂諸群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勸請已禮諸佛
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
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
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隨喜已禮諸佛
至心迴向我所有福徳一切皆和合爲諸衆生
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
向於菩提。迴向已禮諸佛
至心發願。願諸衆生等。悉發菩提心。繋心常
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衆生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徳等。發願已歸命禮
諸佛
一切普誦。誦已當梵。梵已懺悔。懺悔已禮佛
恭敬
自歸於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和合無礙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次依時説偈竟唱隨意
普禮法第三恭敬呪願
等悉如前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寂滅道場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忉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炎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兜率陀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他化自在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重會普光法堂上盧舍那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祇洹林間善財童子盧舍
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七處九會圓滿頓教盧舍
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戒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定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慧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佛得菩提善心常不退
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法薩婆若入大總持門
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
盧舍那佛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請觀世音懺法第四直録其事觀
慧別出餘文
經云。三七日七七日。悉應六齋建首當嚴飾
道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安佛像南向觀世
音像。別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
十人。已還當西向席地。地若卑濕置低脚床。
當脱淨衣。左右出入洗浴竟著淨服。當日日
盡力供養。若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安畢。各
執香罏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
了音聲者唱云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一心頂禮七佛世尊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
六字章句陀羅尼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聲聞縁覺賢聖僧
禮竟燒香散華而作是言。是諸衆等各各互
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養十方法界三寶。
念想竟口發誠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衆。以起
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
事。普熏諸衆生。皆發菩提心。供養訖當向於
西方。結跏趺坐繋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
喘氣。爲衆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
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虚空。
又當慈念念一切衆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
久運念已安詳徐覺。一人裝香火。各各互跪
召請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佛三遍奉請前
所禮三寶
召請竟云我今已具楊枝淨水。唯願大悲哀
憐攝受
次三稱三寶名觀世音名。次合掌説偈。願救
我苦厄去訖。偈後四長行經文。次誦消伏毒
害呪。説呪後七行經文或三遍
或七遍
次更稱三寶名。
誦破惡業障陀羅尼呪。次更稱三寶名。誦六
字章句呪竟。自以智力披陳懺悔。破梵行人
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次當發願懺
願竟。一心作禮。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如
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竟三自歸。自歸竟令一
人登高座。唱誦請觀音經。午前初夜施上方
法。餘時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爲一日一夜規
矩。至第二乃至第七七日。亦復如是
金光明懺法第五直録其事觀
慧別出餘文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
功徳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寛更安大辯座。
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
菜。又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洒諸方。當日日
洗浴著新淨衣。經云。七日七夜應用六齋。建
首初日午時各執香罏。一人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一切三寶。是諸衆等各
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心默供養訖。口
説是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如上法。作
是説已。當召請
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奉請東方阿閦佛
一心奉請南方寶相佛
一心奉請西方無量壽佛
一心奉請北方微妙聲佛
一心奉請寶華瑠璃世尊
一心奉請寶勝佛
一心奉請無垢熾寶光明王相佛
一心奉請金炎光明佛
一心奉請金百光明照藏佛
一心奉請金山寶蓋佛
一心奉請金華炎光相佛
一心奉請大炬佛
一心奉請寶相佛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一心奉請信相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常悲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法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内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
摩訶薩
一心奉請舍利弗一切聲聞縁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
密迹散脂大辯功徳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
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亦請此處地分鬼神
三遍
召請
復述心建懺之意。隨智力所陳自在説。説竟
三稱寶華瑠璃世尊。金光明經。功徳天。三稱
竟以雜盤食灑諸方。當説波利富婁那。以去
至今。我所求皆得吉祥。若竟唱一切恭敬還
一一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三遍旋。旋竟三
自歸。自歸竟方共坐食。此是午前方法。餘時
如常。唯專唱誦金光明經也
方等懺法第六略出五意觀
慧出餘文
勸修第一。經言。我去世後此方等典。在閻浮
提。猶如日月照明世間衆生遭恩得見四方。
言閻浮提者。無明域也。聞方等經深識因果。
如見日月鑑覽四方。故知深經妙法能示世
間相。所謂示是道是非道。非道即世間苦集。
道即出世道滅。如是四法。皆由方等照了分
明。經又言。是方等經無量勢力。能令一切
人天脩羅地獄餓鬼悉至道場。如是章句甚
爲希有。能滅一切大罪業報者。豈非示世間
因果。所以者何。既擧五道即是明苦。復云。
滅罪業豈非是集。經又言。若能修行得全
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
寶。乃至二乘受記成佛。豈非示出世因果。解
通四諦事理分明。已如上説。行轉三障今當
説。經云。若犯三自歸。乃至六重菩薩二十四
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能至心懺。
若不還生無有是處。當知方等能滅一切惡
業罪障必無疑也。又云。地獄餓鬼極惡報
處。以經威力聞即悟道。改醜陋形。又云。身
有白癩一心懺悔。若不除瘥亦無是處。當知
此經能轉一切重惡報障。金口誠言決無虚
也。若行此實法初華聚觀世音來。次寶王釋
迦佛來。乃至第七日諸佛大衆皆來。量根説
法發菩提心。而不退轉者。當知此經能破煩
惱障。明文在茲孰當不信。是故行者以寂滅
相。行六波羅蜜。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佛實法。
隨意往生妙樂世界及諸佛前。破諸煩惱出
無明殼。長與苦別。具足聖道上菩薩位。度
脱一切衆生。廣爲三界而作父母者。若非方
等慈力莫由。譬如日月欲除闇瞑生長萬物。
此經亦爾。能滅非道顯示正路。是大法王良
藥無價寶珠豐樂國。若聞此經如囚聞赦。如
病得醫。如貧得寶。如行到家。歡喜踊躍亦復
如是。爲法故尚不悋惜身之與命。況復其餘。
若聞此經當知不從小功徳來。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故云
辯若文殊於一劫中。教化一切令登補處格
其功徳不及下分寶者。況上分耶。又一切聲
聞辟支佛。十信補處如恒河沙。同入深禪思
惟。功徳不如一分。又四天下寶。奉施如來。不
如有人施持經者一食充躯。何唯疑審如是
否。七佛即現證實不虚。三世如來。皆由此法
得成佛道
方便第二。行者既聞方等有大勢力。令我増
壽法中生心。譬如死已還生。亦可爲母。豈
不發心建勇猛意。傷己昏沈無量劫來。不修
出要慚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慄。如履氷
谷。念此毒箭要急當拔。煩惱重病勤加救治。
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念是事已歸依十二
夢王。求乞瑞夢。若不感者徒行無益。倍加
懇到餐啜無忘。隨見一王即是聽許。見是事
已辦諸供具。既不能碎骨賣身。亦須破慳竭
力。若先有道場。更應光淨。若其無者當須營
立。便利湯火燥浴等處。皆令穩便。辦好華香
燈油果菜不限廣狹。若不能日日初後叵無。
自力不能當求外護。委以經紀須新淨衣一
通。無新浣故。依一明解内外律師發露受二
十四戒。受呪預誦使誦十佛十法王子十二
夢王名。憶持勿忘。棄捨一切色聲香味觸等。
深生厭惡。知色如熱金。聲如毒鼓。香如惡風。
味如沸蜜。觸如虺蛇。皆不可著。著則傷害。又
斷奠一切世間縁務。生活人事技能作作。勿
使經懷。盡其根源莫令惱亂。又捨貪瞋癡等
不善覺觀。無餘思念求世福樂。唯志無上清
淨菩提。心心相續入善境界
方法第三。前諸方便弄引淳熟。渇仰顒顒不
惜身命。剋日定時道場行法。初入之始月有
二日。道伴多少十人已還。香泥泥地散誕圓
壇。彩畫莊嚴擬於淨土。燒香散華懸五色蓋
及諸繒幡。請二十四躯像。設百味食。一日三
時洗浴著新衣。手執香罏。一心一意散禮一
拜。互跪運念念此香雲。遍覆十方普雨一切。
寶一切味衣服臥具。樓閣殿堂絃出法聲。上
供諸聖下施衆生。承佛神力廣作佛事。利益
一切皆入佛道。與虚空法界等。作是念已當
奉請三寶。使聲聲運念涙流于臉。如向死地
求於大力
一心奉請南無寶王佛乃至十佛
具出經文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袒持陀羅尼方等父母
一心奉請十法王子華聚雷音
一心奉請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縁覺
一心奉請梵釋十二夢王凡三遍
召請
次歎佛
    世尊智慧如虚空 悉覩衆生去來相
    十方一切悉見聞 我當稽首禮法王
次一一禮十佛十王子等竟。互跪發露披陳
哀泣。雨涙首悔三寶。具實志誠不諛不諂。不
致覆藏。隨行者智力自在説。次發願。願共法
界怨親。改革洗浣熏修清淨。次百二十匝旋。
誦百二十遍呪。一匝一呪。聲不麁不細遲疾
允當。旋誦訖當禮十佛十王子。更略披陳發
願。然後却坐思惟。觀一實相。觀法出餘文。思
惟竟更起整服。禮佛一拜。更旋百二十匝。誦
百二十遍呪。呪旋訖禮三寶。自陳罪咎。還坐
思惟。如是作已。周而復始。唯第二日略去召
請。餘事終竟七日也
逆順心第四。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依小乘
經。如斷多羅樹畢竟不生。無懺悔此。依大乘
經。聽許洗浣。如呪枯生果。如死者還生。雖有
此法要須至心。但理無逆順事有違從。就惡
論者。違於涅槃。順於生死。略爲十。一無明
醉惑。觸境生著。二内心既醉。外爲惡友所迷。
耽惑非法惡心轉熾。三内外縁具。自破己善
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四既不修善
唯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作。五所造惡事
雖復未廣。而惡心遍布。欲奪一切樂與一切
苦。六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暫
停。七隱覆瑕疵諱藏罪過。内懷姦詐外現賢
善。八邪健保常増上作罪。不畏惡道。九魯
扈羝突無慚愧心。了不羞恥。十撥無因果不
信善惡。斷諸善法作一闡提。如是十心無明
爲本。増加添足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闇入
闇。織作結業無解脱期。是爲生死違順也。
既識無明始終。今欲懺悔修善改惡。須違生
死順於涅槃。運十種心以爲對治。一正信因
果。爲善得善。爲惡得惡。雖無現行華報。當來
果報不失。雖念念滅。而善惡之業終不敗亡。
信爲功徳之母。信爲入道初門。順於涅槃。
翻破不信闡提心也。二當慚愧。我此罪不預
人流。慚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慚愧悔過。是
爲白法。亦是三乘行出世白法。是爲慚愧翻
破無慚黒法也。三怖畏無常。命如山水。亦
如假借。一息不還隨業流轉。冥冥獨往。誰
訪是非。唯憑福善爲險資糧。當競泡沫食息
無暇。是爲觀於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四
發露懺悔罪即消滅。如露樹根枝葉彫悴。是
爲發露翻破覆藏。五斷相續心畢竟捨惡。果
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爲決定翻破相續。六發
菩提心普與一切樂。願救一切苦。横竪周遍。
翻破遍惡心也。七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
不休。是爲修功翻破三業無事作惡也。八守
護正法。不令外道惡魔毀壞佛法。誓欲光顯
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九念十方佛無
量功徳神通智慧。願加護我是爲念佛。翻破
念惡友心。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
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罪云何有。罪福無主
非内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
字之心名爲罪福。名字即空還源返本畢竟
清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無
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十二因縁
大樹壞。亦名出世因果。分明得見四方。此之
謂也
表法第五。行者。既識十心逆順。以正觀心歴
衆事。一一縁中皆表勝法。心心相續觀道無
間。入不二門。言方等呪者。觀實相理。理不可
説。而無不説。赴四機縁作四方法。説於實
相故名爲方。雖作是説説即無説。無説即空。
空故不見説與不説。無邊無中名之爲等。又
復逗機有説。説於此呪呪於三障。能呪之法
既不可説。所呪之罪亦不可説。無罪故無生
死。無呪故無涅槃。畢竟清淨故名方等呪也。
香泥塗地采畫莊嚴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徳。
畫表智慧。福慧二種莊嚴法身也。五色蓋者。
表於五陰。不即佛性不離佛性。起無縁慈普
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縁逆順
觀也。凡二十四支。順觀十二覺三佛性。逆觀
十二覺三佛性。所謂無明愛取是了因佛性。
行有是縁因佛性。識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覺
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味食者。表一切
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禪悦味也。一日三時洗
浴者。即表縁一實修三三昧。遣蕩無明塵沙
見。思垢膩顯淨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滅
忍覆二邊醜陋也。遶百二十匝者。即表十二
因縁。凡十種觀有百二十支。束而言之但是
三道。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識名色等
是苦道。循環三道常爲觀境。故遶百二十
匝也。一呪對破一支即破三道。三道破即是
三障破。經云。發菩提心。而得不退即證破煩
惱障也。若犯諸戒。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證破
業障白癩除瘥。即證破報障也。觀誦呪聲聲
不可得。如空谷響無我。觀遶旋足。足不可
得。如雲如影。不來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
之心。不從意根生。非外塵合生非離生。又非
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滅故生。亦非前念生
滅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滅生。又非生生
亦非不生生。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
生生。畢竟無一念。不知從何生。但有生名
字。名字非内外中間名無名。故觀心既爾從
心所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觀一切法悉與
修多羅合。如是觀時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
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觀力故豁然開悟。空
慧明徹如水性冷。飮者乃知。唯獨明了。餘人
不見。所得智慧禪定功徳。皆不可説。如此悟
時自識遮障。不俟分別。若未階此位。止獲事
功徳者。應當護口。勿向人言。若陳説者。得障
道罪。青盲&MT04145;瞎白癩頑癡。又復行者本誓。七
日中途懈退亦得障道罪。何以故。欺本心欺
諸佛欺一切衆生。深須愼之。其間諸相不能
自了。當向方等師面決也
  訓知事人第七
吾少嬰勤苦備歴艱關。遊學荊揚雍豫。唯著
一納三十餘年。冬夏不釋體。上至天子。下至
士民。雖有所施受而不私。一果一樓。入衆已
後尚不希念。況故侵之。所以然者。衆寶尊重。
若能増益名甘露苑。若有減損。即蒺&T067436;園。自
飽自傷。因倒因起。可以意得。何俟多言。夫人
發心隨有所作。爲讀誦聽學講説經行懺悔供
養捨力。未有首尾愼莫中止。中止者違本心。
若再有所作。至前止處留難。即起修業不成。
今生現障後彌障道。此行人大忌。應須竭力
善始令終。業既坦然報亦圓滿。此亦可意得。
昔有一寺師徒數百。晝夜禪講時不虚棄。有
淨人竊聽説法。聞已用心毎揚簸洮汰。繋念
存習。謂以淨心揚簸不善。以禪淨水洮汰不
淨。隨有所作念念用心。一時執爨觀火燒薪。
念念就盡無常遷逝。復速於是。蹲踞竈前。
寂然入定火滅湯冷。維那懼廢衆粥。以白上
座。上座云此是勝事。衆宜忍之。愼勿驚觸。聽
其自起。數日方覺往上座所。具陳所證。叙
法轉深。上座止曰。爾向所言皆我境界。而今
所説非我所知勿復言也。因而顧問。頗知宿
命不。答云薄知。又問。何罪爲賤何福易悟。答
云。此賤身者。前世之時。乃是今日徒衆老者
之師。亦是少者之祖師。徒衆所學皆昔所訓。
爾時多有私客。恒制約不敢侵衆。忽有急客
輒取少菜忘不陪備。由此譴責。今爲衆奴前
習未久。薄修易悟宿命罪福。其事如是。一衆
聞此悲不能勝。鑑鏡若斯豈可不愼。同學照
禪師。於南嶽衆中。苦行禪定最爲第一。輒用
衆一撮鹽作齋飮。所侵無幾不以爲事。後行
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増長至數十斛。急令
陪備。仍賣衣資買鹽償衆。此事非久亦非傳
聞。宜以爲規。莫令後悔。吾雖寡徳行遠近頗
相追尋。而隔剡嶺難爲徒歩。老病出入多以
衆驢迎送。此是吾客私計功醻直。令彼此無
咎。吾是衆主驢亦我得。既捨入衆非復我
有。我不合用。非我何言。擧此一條。餘事皆

  陳宣帝勅留不許入天台第八
京師三藏雖弘皆一途偏顯。兼之者寡。朕聞
瓦官濟濟。深用慰懷。宜停訓物。豈遑獨善。一
二曹義達口。具得朕意也。四月一日臣景

  太建九年宣帝勅施物第九
智顗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
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蠲兩戸民。
用供薪水。主者施行。二月六日臣景歴
  太建十年宣帝勅給寺名第十
具左僕射徐陵啓。智顗禪師。創立天台宴坐
名嶽。宜號修禪寺也。五月一日臣景歴
  至徳三年陳少主勅迎第十一凡五
春寒猶厲道體何如。宴坐經行無乃爲弊。都
下法事恒興希相助弘闡。今遣宣傳左右趙
君卿。迎接遲能即出也。正月十一日。臣徴神
筆。一二君卿口具。便望相見在促
少主第二勅。得使人趙君卿啓。并省來答表。
志存林野兼有疾病。願停山寺不欲出都。不
具一二。巖&MT03184;高深乃幽人之節。佛法示現未
必如此。且京師甚有醫藥。在疾彌是所宜。
故遣前主書朱宙迎接。想便相隨出都。唯遲
法流不滯。會言在近。二月八日臣徴神筆。朱
宙口述一二
少主第三勅。前雖遣兩使殊未委悉。意存三
寶故有相迎。今復遣龍宮寺道昇。並令面陳
一二也。二月二十八日臣徴
少主勅。東陽州刺史永陽王。聞王在州迎顗
禪師大弘法事。甚會朕心。今迎出都。王宜敦
諭申朕意也。正月十日臣徴
路次迎陵。勅書迎候。近得永陽王啓。知禪師
遂能屈徳隨朕使出都。甚有欣遲當稍次近。
路渉險道殊足爲勞。今遣勅左右黄吉寶迎
候。但未知欲安止何寺。想示使人仍令前還。
即勒所由料理房舍也。遲近會言此未委悉。
三月二十四日臣徴
  至開陽門舍人陳建宗等宣少主口勅第
十二凡十
二勅
禪師舟渚日久固勞道徳。今遣主書陳建宗
齎輿往。必希上至敬寺。三月二十六日
在至敬宣口勅。仰延略成勞。動但禪靜必依
空閑今。葺靈曜寺。權充宴坐。勅主書羅闡相
送。四月
在靈曜寺宣口勅。護國之力莫過數演。仰屈
於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還寺就講。今遣舍
人施文慶往。論相開法施也
在靈曜寺。主書羅闡宣口勅。送眞金像一躯
光跌
五十
釋論一部。闞寶縷&MT04130;案一面。山羊&T061219;
尾一柄
虎面香罏一面
東田口二
羅闡又宣口勅。不許讓口。且留山中使役勿
勞輸送。羅闡宣口勅送。扶月供夏服一通。細
蕉五端。絹布各十匹。綿十觔。黄屑二斗。扶月
白米五石。錢三千文。果菜付隨。由扶月送學
士三人弟子三十人。人各給夏服。扶月供依
舊式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扶月供扶月薄。少無所
致讓。受已捨施彌會功徳之心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嚫衣物。法施無盡。財物
有竭。所送不多忘懷納受。九月二十四日
羅闡宣口勅。施檳榔二千子。節子一百枚。䓉
席一領。羅闡宣口勅。請講。國家一年舊有仁
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
指撝。今遣主書羅闡取意
口勅。於光宅寺講仁王經。今欲於寺捨身。僧
得大施。敬屈講仁王經。日自欲聽聞。今遣後
閤舍人李善慶。往達知一二
口勅。治光宅寺。光宅是梁武龍潜之地不整
處多。今勅善量隨由就功一二。羅闡取來

國清百録卷第一



國清百録卷第二
 隨沙門灌頂纂 
  少主后沈手令書第十三
妙覺和南。今遣内師許大梵往。稽首乞傳香
火。願賜菩薩名。庶藉熏修菩提眷屬。謹和南
答令名海慧菩薩
沈后扶月供。熏陸沈檀各十觔。黄屑一斗。細
紙五百張。燭十挺。赤松澗米五石。錢一千

  右件月月供光宅寺。三月十二日
  少主皇太子請戒疏第十四
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衞護國土。
汲引天人。昭觸。光輝託迹朋友。比丘入夢符
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徳斯炳。是以
翹心七淨渇仰四依。庶三自之歸可弘。五戒
之法永固。竊尋内外兩教。大小二乘。重道尊
師。由來尚矣。伏希俯從所請。世世結縁遂其
本願。日日増長。今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
僧法會。奉請爲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MT01805;。略
申誠欵。殊未宣悉。弟子淵和南。正月十三

皇太子扶月供。熏陸香一合。檀香三十觔。中
藤紙一垛。乳酥一斗。錢二千文
  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陳永陽王手自書第十五凡三
秋氣凄冷。願安樂行耳弟子寡末。未能治道。
願欲延屈方憑開導。今遣左右陳文強往。悉
其一二。弟子陳伯智和南。八月十日
王第二書。弟子少奉正眞。長而彌篤。州中事
隙時得用心。但至止以來實有欽睠。前書要
師出鎭講説。未辱還告。良以欝陶佇聽之情
不忘瞬息。重遣今信必望翻然。學徒多少並
希携帶。故前有白尋勒人般所遲來儀。會言
在促。弟子陳伯智和南
王第三書。使人山返仰具高懷。域誠不果更
深爲恨。本知山水得性爲物忘懷。復須安忍。
今遣迎接佇望光臨。弟子陳伯智和南。高麗
昆布人參等送去。是物陋返仄
  永陽王解講疏第十六
菩薩戒弟子陳靜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寶
幽顯冥空現前凡聖。伏惟法王法力。憫三界
之顓愚無漏。無爲開一乘之奧典。深宗絶稱
仰蓮華以立名。實智難思借寶珠而喩理。殷
勤弘接。始則大事因縁指掌言提。終令小乘
解悟。接須彌擲世界。未是爲難。開祕密導
蒼生。斯爲勿易。天台顗闍黎。遊浪法門貫
通禪苑。有爲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仰屈
來儀闡揚極教。高軒層殿廣闢齊宮。聖衆雲
集仙群霧委。倶奉傳燈之曜。共把懸河之流。
法侶忻慶神祇踊躍。弟子飄蕩業風沈淪。愛
水雖餐法喜弗袪。蒙蔽之心徒仰禪悦。終懷
散動之慮。但日輪馳鶩曦和之轡不留。月
鏡迴軒嫦娥之影難駐。適啓金函。便收寶軸
法輪輟軫。鷲嶺之説何期。清梵停音。漁山
之唱方息。有離有會。歎息奚言。愛法敬法潺
湲無已。謹於今月十三日。解講功徳仰設法
會。并度人出家。又觀音菩薩法身大士。拯危
拔難利益人天。奉造靈儀即日鎔鑄。用斯福
善。上資清廟聖靈。又奉爲即日至尊。願御
膳勝常安。徳宮太后菩薩寢興納豫。皇太子
起居萬福。諸王諸主咸保嘉慶。末及弟子自
身并息。諶等内外眷屬。一切因縁。壽命長
遠身心快樂。唯願顯揚三寶。通達五乘。戒
與秋月倶明。禪與春池共潔。生生世世與闍
黎及講衆黒白。見聞覺知恒結善友。恒將濟
度還同智積。奉智勝如來便似藥王覲雷音
種覺。或見生安樂世界。或處兜率天宮。倶蕩
三乘行。倶向一乘道。恒沙菩薩爲等侶。恒沙
國土爲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覺
分。同趣三菩提。虚空有邊此願無盡。仰希幽
顯證明。法界怨親同入願海。迴向薩雲若。爲
無所得故
  永陽王手書屬眞觀惠裴二法師第十七
裴是東王蕭釋門師觀出
梁湘浙江永陽王嘗師事之
靜惠和南。更雪寒重。願禮懺不迺仰疲。弟子
眩怳無理。眞觀法師願得入山攝慮禪寂。今
以彼書仰呈裴公。又正束裝待小晴適便當
就路。但觀公非唯義解。又誦法華。既朗慧燈
方澄定水。仰惟闍黎。徳侔安遠道邁光猷。遐
邇傾心振錫雲聚。紹像法於將墜。以救昏蒙。
顯慧日之餘光。用拯澆俗。兼孔山陰捨良田
以供耕墾。姚寶女捨淨財以給&MT04877;菜。禪堂行
就修緝。糧廩不慮闕。無諸善因縁。亦各隨喜
弟子。劣薄竭誠供養。願勿以資待繼意徒衆
爲憂。憑茲福業庶遣煩勞。藉此熏修冀荷冥
祐。弟子陳靜惠和南
王送經像入天台。金銅坐像一躯。涅槃經一
部。燭一百挺。大幡二十張。絹一百匹。淨人白
石。淨人阿甘
  右牒
  陳義同公沈君理請疏第十八
菩薩戒弟子呉興沈君理和南。竊聞大乘者。
大士之所乘也。高廣普運直至道場。復作四
依周旋六道。仰惟徳厚深會經文。於五誓之
初請開法華題。一夏内仍就剖釋。道俗咸瞻
延佇嘉唱。慈悲利益不違本誓耳。謹和南
  陳左僕射徐陵書第十九陵書最多門人競持去
追尋止得三紙并願書
陵和南。昨預沈儀同法席。餐奉甘露無畏之
吼。衆咸歸伏。然正法炬。朗諸未悟。自慶餘年
得逢妙説。尋事諮展。此不申心。謹和南
陵和南。注仰之心難可敷具拔。公至蒙三月
二十日旨。用慰積歳傾心麥冷體中何如。願
一日康勝。山中春夏無餘障惱耳。遲復存旨。
弟子二三年來。溘然老至眼耳聾闇心氣昏
塞。故非復在人。兼去歳第六兒夭喪。痛苦成
疾由未除愈。適今月中又有哀故。頻歳如此
窮慮轉深。自念餘生無復能幾。無由禮接係
仰何言。敬重璪公今還白書不次。弟子徐陵
和南
陵和南。放生星聞。公家極相隨喜事。是拔公
口具謹不多諮。唯遲拔公廷出。數百里水全
其命根。如此功徳算數無盡。隨喜無量。此不
委諮。弟子徐陵和南
陳徐陵五願上智者禪師。陵和南。弟子思出
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弱。冀願力莊嚴。一
願臨終正念成就。二願不更地獄三途。三願
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託生。四願童眞出家
如法奉戒。五願不墮流俗之僧。憑此誓心以
策西暮。今書丹欵仰乞證明。陵和南
  陳吏部尚書毛喜書第二十凡五
累年仰系不易可言。承今夏在石像行道。欣
羡無極。又聞欲於天台營道場。當在夏竟耳。
學徒遠近歸依者理應轉多。安心林野法喜
自娯。禪講不輟耳。四十二字門令附。雖留多
時讀竟不解。無因諮訪爲恨轉積。南嶽亦時
有信照禪師在嶽嶺。徒衆不異大師在時。善
公於山講釋論。彼亦悒悒遲望。還綱維大法。
不者歸鍾嶺攝山。亦是棲心之處。何必適遠
方詣道場希勿忘。京師邊地之人。豈知迴向
傾心無時不積。未因接顏色東望欷懣。敬徳
信人今返白書不具。弟子毛喜和南
弟子諸弟及兒等。悉蒙平安。第二任鄱陽郡。
第三爲豫章王司馬。第四大廷卿。第五入閤
任度支郎。大兒由在東宮爲中書舍人。仰蒙
垂顧。以大善知識大同學。輒復遠諮
喜次書。秋色尚熱道體何如。禪禮無乃損徳。
弟子老病相仍湯藥無效。兼不得自閑。轉有
困爾。仰承移往佛隴。永恐不復接顏色。悲慨
倶深。仰惟本以曠濟爲業。獨守空巖。更恐
違菩薩普被之旨。近與徐丹陽諸善知識共
詳量。等是一山。鍾嶺天台亦何分別。必希善
加三思。不滯於彼我。京師彌可言師一二
因。拔師口具其間。願敬道徳。弟子毛喜和南」
喜次書。適奉南嶽信。山衆平安。弟子有答
具述甲乙。後信來當有音外也。今奉寄牋香
二片。熏陸香二觔。檳榔三百子。不能得多示
表心勿責也。弟子毛喜和南
喜又書。慶講。今者仰餐敷説。訓往綽然。道俗
嗟味。般若照明。豈是拙辭所能稱述。弟子毛
喜和南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第二
十一
  陳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東海徐孝克撰
夫太易無體。品類所以咸享。太一無名。至人
於是設教。仰觀俯法遠取旁求。兼三以才。吹
萬維物。建官台鉉則五嶽作鎭。辨方伯牧。
故四涜分流。闢伊闕覽八紘。鑿龍門陂九澤。
播厥習險因之以利民。相生卜洛樹之。以君
長坎之。時用大矣哉。我皇帝。作聖凝神乘
圖御籙。無爲無欲道契汾陽。垂拱垂衣徳隆
至治。辰象貞明管灰合序。方外無虞海内有
截。被風雅於華戎。盛雍熈於曩代。巍巍乎難
得而稱者也。至如光啓法式榮敷道樹。化彰
十善。弘濟四生。天台修禪寺智顗禪師。蔬練
自居苦節行矣。奉揚皇風總持像季。禪師。
俗姓陳氏。頴川人也。乃有&T008134;之後焉。四友
驚座逖聽多美六奇。列爵世載。其賢祖詮早
世。父起祖梁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
侯。禪師童眞出家。聰敏易悟。寓居荊峽。
遊化幽并。自北徂南。兼行禪智。禹穴勝探
台山是卜。白鷄路出青髓巖開。攀桂結字蕭
然憩止。林交五柳既馥栴檀之氛。塔現三層
終縣水精之色。雲崖天樂不鼓自鳴。石室金
容無形留影。秀嶺嶔崟浪波浩瀚。洪濤蜃氣
冐遠苞空。巨壑喬松干雲翳日。翔集飛走叢
育珍怪。地中藏玉觀曲杖而易辨。淵内沈珠
見圓流而可別。神通開士如意桑門。振錫呪
泉騰空舞鉢。受丹仙容汎急水而時來。避官
眞人乘迴風而迴至。厥土宏麗靈讖斯在。禪
師福慧鎡基聲光利益。宣猛將軍臨海内史
計尚兒子勳之胄。世顯方術賣藥登仙。聞于
昔漢。剖符作守。即此明時。請轉法輪講金光
明經一部。前雲騎將軍臨海内史陳思展。及
其猶子陳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繍優秩家
邦。奉屈禪師次講法華經典。白牙團扇初開
律藏之門。玉柄塵尾旁闡經王之偈。繋珠始
訓親友醉除。夢鼓將鳴梵魔疑遣。因迺雙明
誡勸廣辯殃福。尚兒仍奬諭簄主嚴續祖羊
公賀等群賢。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誠恪勤
白業諧辯。嗟如棠之往。累歎釣濮之來縁。各
捨簄業及魚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縁樹下懸唱
善哉。五旬座上遙聞彈指。巨海無際一時清
謐。衆生無邊同荷安快。掌&T016254;世界未粤難思。
手把虚空非名希有。桂陽王殿下皇枝之貴。
思懋間平情崇孔釋。吐懸河之旨撃節證明。
示半月之形深心隨喜。五侯三傑曾不間然。
黄髮青衿咸同踊躍。藏諸篆素青編落簡。樹
以貞碑芳聲靡絶。假令山止海運。惠施之美
猶傳。龜吉筮凶鐫勒之功。無毀孝克才慚十
倍。學墮三餘春蒐秋獮。久捐染截。書紳畫
地曾何圖寫。雖復張池。並黒寧擬妙辭。峴石
徒刋非能墮涙仰熏心之上善。羨山水之清
音。寸志片言乃爲銘曰
    設位觀像 剖極開渾 蕩蕩爲大
    蒼蒼以尊 膏川涙涜 地脈河源
    導疏咨禹 蓋取維軒 嗟乎坎徳
    至矣坤元 淳風樂土 君臨御寓
    明明孝治 穆穆聖主 道冠當今
    功高前古 慶協嘉瑞 美均撃拊
    仁沾動植 澤及遐宇 釋種高族
    身資瓢&MT01205; 匪慕分圭 歸心染服
    辭彼縁慮 言施幽谷 志託松筠
    形隨槁木 七覺善誘 五禪清肅
    無遠弗届 無思不服 將軍邦宰
    肩印銷罪 淑女良夫 民業珍賄
    靡宏十明 寧追百倍 不見所欲
    忘懷無待 各捨貨泉 同成佛海
    決漭冥蒙 瞻眺唯空 屏師送雨
    列子揚風 鯤鱗以北 極外之東
    遠水銜日 曾波駕蓬 地上之比
    山下之蒙 涇清渭濁 朝宗會同
    天台維節 林泉掻屑 頂列三辰
    峰危九折 瀑布高瀉 神状姝潔
    響若奔雷 皎如素雪 隆冬不凝
    炎旱無竭 石橋杳邈 晨暉映徹
    仰止青霄 俯臨丹穴 鳥路雲通
    人途徑絶 渤澥難邊 含情泝沿
    嗷嗷岌岌 萬萬千千 鼓鰓掉尾
    相望自然 壁網無挂 任鉤不牽
    歌舼靜拽 響爼停羶 行滿業大
    弘生爲最 斷樹誠規 翳樊斯誡
    噌參靈鶴 敬康神蔡 隨感明珠
    于期軒蓋 嘉會信徴 潜騰是頼
    逝矣虞淵 波瀾易遷 高岸深谷
    蓬海桑田 石餘幾拂 芥盡何年
    大地將隕 須彌洞然 風傾金際
    火及初禪 猗歟水性 報轉常圓
  隋高祖文皇帝勅書第二十二
皇帝敬問光宅寺智顗禪師。朕於佛教敬信
情重。往者周武之時毀壞佛法。發心立願必
許護持。及受命於天。仍即興復仰憑神力法
輪重轉。十方衆生倶獲利益。比以有陳虐亂
殘暴。東南百姓勞役不勝其苦。故命將出師
爲民除害。呉越之地今得廓清。道俗乂安深
稱朕意。朕尊崇正法救濟蒼生。欲令福田永
存津梁無極。師既已離世網修己化人。必希
奬進僧伍固守禁戒。使見者欽服聞即生善。
方副大道之心。是爲出家之業。若身從道服
心染俗塵。非直含生之類無所歸依。仰恐妙
法之門更來謗讟。宜相勸勵以同朕心。春日
漸暄道體如宜也。開皇十年正月十六日。内
史令安平公臣李徳林。宣内史侍郎武安子
臣李元操。奉内史舍人裴矩行
  秦孝王書第二十三凡二
冬暮寒切道體何如。法務勤辛有以勞悆。安
州方等寺奉爲皇帝修立。屈法師向彼行道。
甚不可言。已令所司發遣供給。願以熏修爲
懷不憚利渉也。道深敬徳遣白不具。弟子楊
俊和南。十二月十七日
次書傾仰毎深甚熱。禪師道體何如。修習不
乃勞心也。未由有展企結。良深願珍徳遣白
不具。弟子楊俊和南。五月十九日。奉施沈香
等如別。至願檢領
沈香十觔。牋香十觔。熏陸少許
  右牒薄伸供養
  晋王初迎書第二十四
金風御節玉露調時。道體休和安樂行不法
師抗志名山棲心。慧定法門靜悦戒行。熏修
籍甚。徽猷久承音徳。欽風已積味道。爲勞冀
託舟航。用披雲霧。故遣使人往彼延屈。希能
輕擧以沃虚襟。佇望來儀不乖眷意也。弟子
楊廣和南
  王治禪衆寺書第二十五
深具謙挹之旨。但高人遊處觸地是安。然法
宇僧坊須盡嚴正。經云四事供養。一不可虧。
已勒有司修葺。願忘懷受施也。弟子楊廣和

  王受菩薩戒疏第二十六
使持節上柱國太尉楊州總管諸軍事楊州刺
史晋王弟子楊廣稽首。奉請十方三世諸佛
本師釋迦如來。當降此土補處彌勒。一切尊
經無量法寶。初心以上金剛以降諸尊大權
摩訶薩埵。辟支縁覺獨脱明悟二十七賢聖。
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頂。十八梵王六欲天
子帝釋天主四天大王。天仙龍神飛騰隱顯。
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衞法防身護命。護
淨戒無量善神。咸願一念之頃。承佛神力倶
會道場。證明弟子誓願。攝受弟子功徳。竊
以識暗萌興即如來性。無明俯墜本有未彰。
理數斯歸。物極則反。欲顯當果必積于因。
是調御世雄備歴生死。草木爲籌不可勝計。
恒沙集起固難思議。深染塵勞方能厭離。法
王啓運本化菩薩。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隨逗
根宜權爲方便。如彼衆流咸宗大海。弟子基
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漸。福理
攸鍾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逕。希優游於大
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但開士萬
行戒善爲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喩造宮室
必因基址。徒架虚空終不成立。弗揆庸懜。
抑又聞之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吾
將安仰誠。復釋迦能仁本爲和尚。文殊師利
冥作闍黎。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
感而遂通。薩陀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童子
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敢爲臆説。深信佛語
聿遵明導。天台智顗禪師佛法龍象。童眞出
家戒珠圓淨。年將耳順定水淵澄。因靜發慧
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盛風。名稱普聞衆
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檝遠延毎畏
縁差値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
霧即銷煩惱。謹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
十三日。總管金城設千僧蔬飯。敬屈禪師授
菩薩戒。戒名爲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親
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
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弟子
即日種羅睺業。生生世世還生佛家。如日月
燈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勝十六沙彌。眷屬
因縁法成等侶。倶出有流到無爲地。平均六
度恬和四等。衆生無盡度脱不窮。結僧那於
始心。終大悲以赴難。博遠如法界。究竟若
虚空。具足成就皆滿願海。楊廣和南
王嚫戒師衣物等。聖種納袈裟一縁。黄紋舍
勒一腰。綿三十屯。欝泥南布袈裟一縁。黄絲
布襪一具。絹四十匹。欝泥絲布偏袒一領。黄
紬臥褥一領。布三十禪。欝泥絲布坐褥一具。
烏紗蚊幬一張。紙二百張。欝泥絲布裙一腰。
紫綖靴一量。錢五十貫。欝泥雲龍綾被一縁。
龍鬚席一領。蝋燭十挺。欝泥羅頭帽一領。須
彌氈一領。銅硯一面。高麗青坐布一具。烏皮
履一量。墨二挺。黄絲布背襠一領。南榴枕一
枚。和香一合。鐵錫杖一柄
象牙管一管。
塵尾一柄。烏油鐵鉢一口
斑竹筆二管。銅
七筋一具。犀角如意一柄
白檀曲几一枚。
銅重盌三口。鍮石香罏奩一具。山水繩床一
張。銅掻勞一口。銅香火七筋一具。白檀支
頬一枚。銅澡灌一口。楠榴夾膝一枚。桃竹蠅
拂一柄。鐵翦刀一口。蒱移文木案并褥。犀裝
爪刀一口。鐵剃刀一口。黄絲布隱嚢一枚。紫
檀巾箱一具。鐵鑷子一具。白瓦唾壺一口并籠
柿心筆格一枚。銅燭&T016254;一具。鍮石裝柿心經
格一具。犀裝書刀一口。白團扇一柄。師嚴
教尊右四
字爪
喜捨供養右四
字龍
習惱餘氣右四字
懸針
縁覺
侵斷右四字
垂露
咸登常樂右四字
飛白
豈如菩薩右四字
倒薤
施所受右四
字魚
聲聞是證右四字
科斗
戒定慧滿右四
字篆
集滅道右四字
大篆
穀皮屏風一具爪篆龍魚科斗飛
白垂露倒薤等書
人善心年十一
  右牒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禀戒名。
總持菩薩。
書疏。即用法諱
弟子。總持和南
  王謝書第二十七
柳顧言還奉旨。垂示六種捨施及留受用。弟
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來旨既以
轉施。功徳彌爲増上。悲敬福田深是平等。固
非蔽識所能周見。事事仰依其所留者。既以
不多願恒留受。用故遣報諮。謹和南
  王參書第二十八
弟子總持和南。履長戒辰在俗咸慶伏。惟吐
納禪慧。與時休和。弟子禀受以來。粗堪靜攝。
謹遣參承。謹和南
  王請留書第二十九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來誨須往荊楚。辭致首
尾仰具高懷。但祇禀淨戒事成甫爾。宿昔凝
滯匪遑諮決。闍梨和尚經稱勝田。種子雖投
嘉苗未植。方用心形永伸供養。庶憑善誘日
灑塵勞。凡厥共縁依止有地。斯亦舟航兼運
利益弘多。如來化導何必止還天竺。菩薩應
變本無定方。深願坦然以虚受物。遲延展禮
面當諮遜。謹和南
開府柳顧言。宣口教云。智者爲當長去更有
還期。弟子意不欲相去遼遠。脱能旋迴不敢
留停。鎭下近山隨樂住。止又欲奉留待。二月
十八日同度延陵鎭。仍共至棲霞履行。於彼
送別
  王重留書第三十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須取明。二日垂別修復
未周。便深傾欷。弟子前昨晝夜熟更。惟忖智
者。至止以來未經一夏。兼荊潭路遠安居。將
促江波浩蕩。行程難期。既去此處。又不至前
所半途。結夏投止亦難。又按經律。一夏供養
安居僧。福田無量。況乎師道及大衆力。凡
夫淺薄本資勝縁。菩薩大慈須受應供。暮春
行謝首夏向臻。九旬忽違四事虚棄。修心與
理於情匪安。今欲仰留度夏發遣。冀不半途
飄露脱疑。邑下喧湫須依林壑安居。攝山亦
當爲便。若法歳將滿。預勒蒋州裝船。南出石
頭西浮彌易。既乘爽節因得順風。去留之宜
事理咸會。此間彼處仰聽擇一。意不可盡辭
豈多宣。謹和南。三月一日
  王許行書第三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復逮今旨欲遂前心。功徳因
縁豈敢違忤。謹遵宿願。即命所司發遣發日。
離晨仰聽詳擇。庶解夏非遠。秋水乘流。賜答
求期。必當無爽。用茲歡喜。以蠲悲欷。謹和

  蒋州僧論毀寺書第三十二
奉誠寺慧文。龍光寺法令。光宅寺智勝等。稽
首和南。伏見使人齎符壞諸空寺。若如即目
所覩全之與破。及有僧無僧。毀除不少。伏惟
大王菩薩。植信嵩明興建三尊。慈仁化物豈
不弘護佛法。留心塔寺。但此處僧徒。忽見毀
廢咸懷憂恐。大王雖照同朝日。而聖徳高遠
衆情傾仰。無因簡徹。伏惟智者禪師。道俗歸
止有所言勸。悉善爲先。文等不揆庸微。馳來
奉告。必願運大慈悲。垂爲申達。異未壞之
寺。庶得安全。敢藉護持。輒此祈仰。謹和南。
開皇十二年二月八日
  述蒋州僧書第三十三
今獲蒋州奉誠寺慧文律師書。敬呈如別。仰
惟匡持三寶行菩薩慈。近年寇賊交横。寺塔
燒燼。仰乘大力建立將危。遂使佛法安全道
俗蒙頼。收拾經像處處流通。誦徳盈衢銜恩
滿路。昔居戎在陳尚得存心。況息武興文。方
應光顯。至如慧文所述。𢭆剔伽藍必由所官
人多生僻解。致令外僧惶惑憂懼不寧。貧道
常念無堪謬當知識。若論愛惜形命。豈敢言
忤公門。特是佛法相關。亦由香火事大意之
所爲。唯憂冥道。寧忘即日之身。必存未來之
議。若不述愚心則虚當四事。復乖三稔香火。
是何人乎。是何人乎。在所官司唯悕事辦。
豈慮因果將來善惡耶。當願聖徳尊嚴。履萬
安之路。福祿隆重高而不危。修菩薩行棟梁
佛法。牆塹三寶澤覃四海。風芳萬代。若謂寺
多洲少國或不聽。方便善權仰由安立。若須
營造治茸城隍。江南竹木之郷。採伐彌易。
仰希弘紹。提拔將沈。故寺若存新福更長。冀
蒙矜允幽顯沾恩。法事仰干追深愧踖。沙門
某敬白。三月十一日
  王答蒋州事第三十四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高旨騰蒋州僧所及。竊
以僧居望刹。食惟分衞。所立精舍本依聚落。
近年奉詔專征。弔民伐罪。江東混一。海内又
寧。塔安其堵市不易業。斯亦智者備所明見。
而亡殷頑民不慚懷土。有苗恃險敢恣螳蜋。
横使寺塔焚燒。如比屋流散鐘梵輟響。鷄犬
不聞。廢寺同於火宅。持鉢略成空返。僧衆無
依。實可傷歎。彼地福盡方成丘墟。所餘堂塔
本不壞毀。其有現僧亦許房住。唯虚廊檐宇
會當倒壓。所以移來還充寺館。其外椽版權
借築城。若空寺歩廊。有完全者亦貸爲府廨
須一二年間民力展息。即於上江結筏以新
酬故。本勒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漏。恐遠
僧未能曲見。頓用仰誣。必願言提冥諸其掌。
猥延滿軋戀側良深。謹和南
  述匡山寺書第三十五
江州匡山東林寺者。東晋雁門慧遠法師之
所創也。遠是彌天釋道安之高足。安是大和
尚佛圖澄之弟子。三徳相承如日月星。眞佛
法梁棟皆不可思議人也。而遠内閑半滿外
善三玄。徳布遐方聲高霄漢。初詣山足依止
一林。共耶舍禪師頭陀其下。若説若默修西
方觀。末於林右建立伽藍。因以爲名。東林之
寺。遠自創般若佛影二臺。謝靈運穿鑿流池
三所。梁孝元構造重閣。莊嚴寺宇即日宛然。
峯頂寺者是齋慧景禪師。感山人延請因棲
其峯。次梁慧歸在後登躡。方建伽藍。峰有
水泉忽然枯涸。歸燒香呪願清流盈滿。天降
甘露於泥洹日。是以先徳名蹤。垂芳不斷。
松霞清曠。觸處蕭條。公私往還莫不歸向。自
大化江左。貧道因至彼山。憩泊東林。時遊
峰頂以歳爲日。羡翫忘勞。然山下伽藍偏近
驛道。行人歸去頗成混雜。今奉請爲兩寺檀
越。庶藉影響衆得安心。禮誦虔誠用酬洪澤。
并乞勒彼所由。永禁公私停泊。沙門某敬

  王答匡山書第三十六
弟子總持和南。垂誨述江州潯陽廬山東林
寺峰頂寺。須令弟子並爲檀越主。山嶺盤秀
下屬江湖。香罏層峰上虧雲日。仙人之所戻
止。隱倫於焉不歸。況乎慧遠法師勝依結構。
謝客梁元穿池重閣。景師息心神應峰頂。智
者憩歴踵武前賢。師嚴道尊實深隨喜。所恨
寡薄無益將來。庶藉熏修方證常樂。兼陳二
寺偏近驛道。行人往來頗成混雜。須勒彼州
令去公私。使命不得停止。即付所司。依事頒
下。謹和南。三月一日
  王與匡山三寺書第三十七
極暄法師道體何如。衆内咸宜也。雁門遠法
師四依菩薩。翻飛朔野棲息南山。自斯以後
名徳相繼。智者見令爲寺檀越。顧修寡薄非
敢克當。奬導既引良深隨喜。敬徳指此承問。
楊廣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與禪閣寺書春序將謝道體何如。僧衆清善
匡山佛寺興自慧遠法師。法師師於彌天道
安。安師於佛圖澄。妙徳相承莫之爲最。江東
龍藏悉本雁門。雁門上人創迹廬阜。自梁及
晋止有東林。陳晩澆漓別生禪閣。僧徒好異
豈稱至和。智者爰居還須合一。想均願海更
無異味。行人將送過指此相聞。楊廣和南。三
月二十一日
與峰頂寺書。暮春暄和寺衆清勝。禪悦法喜
致足恬懷。鑪峰香氣煙霞共遠。智者經託勝
地。爲在總内令爲檀越。誠深隨喜。更追厚愧
善當敬勗。楊廣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王謝法門書第三十八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今日齋竟。即事登舟睽
阻方遙。彌以傾欷垂示法相。雖文旨淵賾源
本難尋。而教門方便開悟易益。恭承善誘永
以受持。庶藉津梁得無退轉。自服膺至道毎
沾弘護。將事遵途復降良藥。沐浴慈被伏用
悽荷。謹和南
  王遣使往匡山參書第三十九
弟子總持和南。親信傳中詵還。逮去月朔
告。用慰延結熱猶熾願道體休和。仰承經過
攝山鍾岫。寺塔安善徒衆和肅。仍留二十僧
權停開善。進至匡嶽結夏安居。東林禪閣還
爲一寺。峰頂精舍復皆隨喜。敬縁勸發獲此
熏修。用耨身田方流法雨。金光明福喜荷彌
深。弟子去月十四日。始度朱方風土異宜。流
金在節攝衞多不調適。毎有劣然二十九日
來。石頭稍已平復。自江浦違心馳情彭&T045006;
日爲歳。無時暫忘。願未解夏前。預整裝束
法歳若滿。即事西浮。彼間酬願務令在促。非
但弟子蔽識希護。周爰深恐。禪慧學徒咸思
鑚仰。宣尼在陳致歎自衞。便歸屈道紆情事
非爲己。今遣主薄王灌指往祇承。并貢別牒
用忘存省。敢略繁辭。謹和南。七月一日
法衣六件。鹽一百斛。米一百斛
  右件其鹽米悉出江州正倉王灌齎合魚開

  王重遣匡山參書第四十
弟子總持和南。東林山寺使至。逮八月八日
誨。用慰馳結仰承。已往衡山。至當稍久。法
縁若竟願即沿流。冀在歳陰必期展覲。弟子
渡江還。去月初移新住。多有造次。未善安立。
來旨勗以法事。實用慚悚。始於所居外援。建
立慧日道場。安置照禪師以下。江陵論法師
亦已遠至於内援。建立法雲道場。安置潭州
覺禪師已下。即建深善輒以諮知。仰承相次
爲營。功徳深荷扶助。難用遠陳。而發此至江
州遂下請僧料。云何能得相資。前施鹽米。
其米迴入東林。鹽以上路盈長之外。乃可別
營功徳。今山僧返路行用仰酬尋。別遣使迎
延。願預整歸計。江山遼夐豈盡誠曲。謹和南。
十月十日
  王遣使潭州迎書第四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歳聿云暮寒氣殊重。禪悦經
行願常安樂。弟子頃來毎多勞疾。但睽覲稍
久唯用傾結。仰度所營功徳已當究竟。今遣
左親信伏達奉迎。願便事沿流延遲諮具。謹
和南。十一月十五日
  王遣使荊州迎書第四十二
弟子總持和南。暄和道體勝悆。仰揆衡嶽法
事久當圓滿。江陵功徳復應成就。隨喜之至
難用勝言。弟子今入朝覲。行次陝州。馳仰之
誠與時而積。故遣使人迎候。希便進道。來月
下旬唯遲祇接。路首怱促豈復委宣。謹和南。
二月二十二日
  王入朝遣使參書第四十三凡六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移歳馳誠載勞。兼事入
朝彌増延屬。武關雖阻荊近於呉。是以暫停
陝州。遣使承接行人返命。具奉覶縷。非唯年
尊疾動。又以結夏安居理事。相推固須停止。
弟子還鎭非久。便願沿流仰會江都。庶應旦
夕將聖徳果。亦復差機。因縁多端請不勞慮。
謹和南。九月十日
弟子總持和南。僧使智邃來奉五月二日誨。
用慰馳結。仰承衡嶽功徳圓滿。便致荊巫履
渉虧和。深以傾悚。弟子於江都入朝。至陝關
眩瞀停岐陽。腹内又不調適。去月末還京輦。
如欲相承猶自羸薾。末即祇覲。望雲延願珍
納。行人今返辭豈宣具。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於荊州當陽縣境玉泉
山陲。爲建造伽藍招提行道。圖寫地形具以
賜示。伏以布金遍地。買園建立。奉置三尊。
永流萬代。唱誦所不能讃。算數所不能量。孰
意輕微頓蒙創造。循復來旨爽然失厝。既事
出神心。理生望表。無容違拒。苟作形迹即具
聞奏。嘉號乃覃名符天冠。道場聲滿恒沙世
界。福報仰歸遜辭難渉。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旨令撰衡嶽禪師碑文。郭
有道之無愧辭。高徳逾此。陸士衡之披文想
質。弟子多慚。既蒙奬成不無剋勵。邯鄲絶妙
深恐難工。還鎭病瘳庶或勉強。循覽行状用
難思議。佛澄道安寧復過是。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賜萬春樹皮袈裟一縁。述
是梁武帝時。外國唯献四領。今餘一。而是建
初烏瓊法師所披。謹尋菩薩戒稱。所著袈裟
皆染使壞色。況復自然嘉樹。妙彩天成。相
應之言。無勞外假。萬春表長生之稱。二翼合
善譬之辭。永服周旋恒充布薩常事。半月豈
唯元日。著如來衣。深荷慈奬。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率施別牒。五彩旛錦。香罏檀
等十種。示表微誠。薄申是貺尠陋追悚。謹和

五色四十九尺旛二張。五色斑羅經巾二枚。
絹五十匹。錦香罏檀十張。熏陸香二觔。剃刀
十口。鵄納袈裟一領。油鐵鉢十口。雄黄七觔。
青須彌氈五領
  右牒
  文皇帝勅給荊州玉泉寺額書第四十四
皇帝敬問。修禪寺智顗禪師。省書具至。意孟
秋餘熱道體何如。熏修禪悦有以怡慰。所須
寺名額今依來請。智邃師還指宣往意。開皇
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兼内史令蜀王臣秀
宣。内史侍郎武安子臣李元慘。奉内史舍人
長坦男臣鄭子良行
  王在京遣書第四十五凡二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已久馳係實深。獻歳非
遙傾遲虔禮。暮春届節當遣奉候。謹和南。九
月二十四日
王在京。重遣弟子總持和南。適逮近旨用尉
馳情。春暄願道體康勝。玉泉創立道場嚴整。
禪衆歸集靜慧日新。隨喜之深難以辭諭。弟
子始服三石散竟。調息勞心秋仲歸蕃。請夏
訖沿下在於拜覲。差當匪奢其間珍徳。今遣
統軍魯子譽。往祇承。謹和南
  王從駕東嶽於路遣書第四十六凡二
弟子總持和南。仲秋轉冷仰惟道體康悆。弟
子即日粗可行。未由虔禮但増延結。願珍徳。
謹遣修承。謹和南
於路次書總持和南。寒氣漸嚴仰惟康豫。動
寂怡神興居安悦。弟子陪奉鑾駕旅次。長奉
遠憑勝力。行往安隱。瞻言祇覲庶或匪遙。願
珍重此不宣具。謹和南。十月十九日
  王還鎭遣迎書第四十七
弟子總持和南。獻歳春明仰惟道體勝豫禪
悦法喜。衆咸集業功歸有在。悉由明導。敬憶
江都暫欲西上。先到衡嶽用賽師恩。次往渚
宮以報生處。虔承此旨衞送。大江陽子臨流
具申來請。即蒙開許還至觀濤。年來歳往寒
暑屡變。恭聞功徳圓滿遠難讃述。弟子多幸
生在佛家。過庭所聞匪直詩禮。轉輪斯奉實
惟日暮。今者陪扈鑾&MT04135;。發自京師言停洛陽。
又止歴下。柴望之禮本自虞書。巡會之聲盛
於姫典。至尊憲章。先古允叶。人神相風。指
南奉朝東岱。以今月十一日吉辰宗事云畢。
于時天地載廓。日月増華。休氣神光燭近被
遠。靈芝競吐山谷。連木並秀宮壇。瘖聾矇躄
之徒。無毉而自愈。扶老携幼之侶。不謀而同
到。臣子殫見事非虚飾。一物得所萬里斯應。
師資至重敢不稍聞。第率從便蕃即辭行所。
夾鍾將末。必届楊州。今遣奉迎便願沿下。餘
春未盡必希拜覲。其間珍徳續復祇承。謹和
南正月二十日
  王謝天冠并請義書第四十八
總持和南。前揆菩薩天冠率爾式之樣。深嫌
不工。即用呈簡。爰逮今製思出神衿。圖比目
連。妙逾郢匠。開士五明此居其一。金剛種智
茲焉標萬。是智因地化物不可思議。接引隨
方奚能盡達。冠尊於身。端嚴稱首跪承頂戴。
覽鏡徘徊有飾陋容。増華改觀。弟子多幸謬
禀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觸仰
勝縁。度脱舟航何慮不果。但戒爲基址。信實
行先。保解毘尼。昔年虔受。身雖疎漏心護
明珠。而定品禪枝屏散歸靜。猥以凡薄荷
國鎭蕃。爲子爲臣難虧難怠。豈藉四縁能入
三昧。此非臆斷實荷誠説。經稱非禪不智非
智不禪。定解相資能證無漏。又電光斷結。其
例甚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欲服膺智
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同治國。未知底滯
可開化不。師嚴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
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若未堪敷化且
暫息縁。如可津梁便開祕藏。書云。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況覃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
瀝素欵。成就事重。請棄飾辭。謹和南。六月二
十一日
  讓請義書第四十九
答爰逮累翰殷勤至法。匹夫行善止度一身。
仁王弘道含生荷頼。蓋登地菩薩應生大家。
所以發心興隆大道。曷可量也。孰可比哉。貧
道山僧本懷夙至。於天台舊居。言念無捨。
庶因世境安樂。更得寄趾幽林。仰爲行道。
非唯城邑。近歳謬承人汎。擬迹師資。顧此疎
蔽。似非時許。況聖澤日隆復垂今命。省諸庸
鄙彌匪克堪。貧道禀承師教。禪慧頗持耳去
眼流如華上水。採聽經論其功既淺。頼荷禪
門憑定修習。比於專學數論區分。理乃弗違
業乖至熟。自非如來明達種智。高圓擅材殊
能誰肯雙揖。況乎去聖滋遠曉悟甚微。徒欲
承恩懼乖深寄。有招幽譴兼虧聖徳。特願更
迴神慮。別俟勝賢。妙果芳因使無斷絶。經稱
一句染神歴劫不朽。大智慧海信爲能入。固
知深解大乘。佛法久住功徳易滿。智慧最高
守質抱愚。仰希聽覽徒申庸俚。終不自宣。沙
門某白
  王重請義書第五十
弟子總持和南。仰逮還旨猶乘謙尊。循復久
之恍如自失。切以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歴求
法縁。厝心有在。若習毘曇則滯有情著。若修
三論。又入空過甚成實。雖復兼擧。猶帶小
乘。釋論地持但通一經之旨。如使次第遍修。
僧家尚難盡備。況居俗而欲兼善。當今數論
法師無過此地。但恨不因禪發。多起諍心。
達者無違。求那明偈。仰惟厚習善根非一生
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嶽禪師親所記&T040879;
説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此事。于
時心喜已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式
瓦官大集。衆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
瓊繼軌纔獲交綏。忍師讃歎唯唱希有。弟子
仰延之始便事勝集。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
所聽聞衆咸瞻仰。適承前往荊楚講法華經。
舊學名僧莫不歸服。故知非禪不智。驗乎金
口。比聞名僧所説。智者融會盡有階差。譬若
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擧始得佛意。弟子即
日而不依請。譬彼彌勒今當問誰。唯願未得
令得。未度令度。樂説無窮法施無盡。復使顧
言。稽首虔拜。謹和南。六月二十五日
國清百録卷第二



國清百録卷第三
 隋沙門灌頂纂 
  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送初卷義疏。跪承法寶。
粗覽綱宗。悉檀内外耳未曾聞。故知龍樹代
佛不可思議。今所著述肉眼未覩明闇。謹復
研尋遲此覲接。謹和南
  王論荊州諸寺書第五十二
弟子總持和南。荊州玉泉十住兩寺。近既賜
令檢校。今須書及江陵總管。當勒所由終聽
僧使。奢促弟子仰蒙淨戒。宿世因縁稍希義
理。智波羅蜜爰降開許。始制義疏。方憑啓沃
向入慧門。昔年仰請棲霞時往。觀行政爲密
邇。朝發暮到應可諮決。不異邑居。行道本貴
安心。寧勞過遠。天台之路幸願輟情。屈己爲
人菩薩有賜。於專契弗敢違。前都不知淨人。
善心已墮僧數。濟度無隔唯用隨喜。謹和南。
七月二十七日
  重述還天台書第五十三
前所諮天台山事。本聽後期爰逮報示。不然
夙志棲霞。乃言咫尺非關本誓之心。天台既
是寄終之地。所以恒思果遂。毎囑弟子。恐命
不待期。一旦無常身充禽鳥。焚燒餘骨送往
天台。願得次生還棲山谷。修業成辦乃可利
人。但仰赴義門多慚芻淺。發心既重輒課庸
微。去聽慈恩庶無怱促。政言天台營理本擬
十方。安立僧徒非專爲己。昔年修葺願創伽
藍。形可隨縁香燈難絶。故欲遣修葺冀憑方
便。同途校具。淨人得蒙勝擧。并祈一旨事並
前諮。方乞寺名屈作檀越。懼多煩沓未敢同
時。處處結縁功徳彌大。玉泉十住許垂恩爲。
唯待教旨即遣僧使。冀藉光威三寺遙荷。伽
藍未整功徳已圓。仰鬧頻煩言何能謝。沙門
某白。三月二十日
  王答書第五十四
總持和南。復垂誨旨益具仁慈。開士虚懷隨
感。必應本誓願力。何患不果。政言服道日淺
未堪違遠。深憑護念開示悟入。玉泉十住天
台本居。仰由勝功能得建立。方須影響永至
金剛。江陵書及會稽教下。並勒所司以時發
遣。謹和南。七月二十九日
  王與上柱國蘄郡公荊州總管達奚儒書
第五十五
智者禪師徳尊望重。近年紆道爰授淨戒。今
修治彼州十住寺。造立西徂玉泉寺。並見請
爲檀越。復聞公等多結勝縁。大乘運通良深
隨喜。師今遣僧使志果法才二人。還就玉泉
寺法璨道慧法師。十住寺道臻法師。經理想
加心影響。奬成妙業。公私覃福幽顯同頼。法
事遠白不復暄涼也。楊廣呈。八月二日
  答度人出家書第五十六
切以今月嘉辰。菩薩應世奉爲至尊皇后。報
恩功徳鎔寫靈像。度人出家。現在因縁福業
無量。使五沙彌爲弟子。輒當恭旨。作説戒師。
年歳既小別須和尚。必選名徳爲作依止。並
賜法衣。即於衆前歡喜頂戴。沙門某敬白。七
月十九日
  答放徒流書第五十七
開府學士柳顧言。宣教金光明行法究竟。如
十五月清淨圓滿。恩放徒流矜免鞭罰。上開
府潘惠達。儀同張四娘等。凡四十五人。賜令
斟酌。謹即依事詢詳切。以一人出世多人利
益。淳善御俗仰屬輪王。案此經云。若犯王法
繋縛枷鎖。諸苦惱等悉令解脱。又灌頂經云。
王當放赦屈厄之人。徒鎖解脱。王得其福。天
下太平雨澤以時。人民安樂。教旨符應經
文。豈非宿植徳本慈善根力。謬以多幸忝此
大縁。率勵僧徒清齋洗浣。龍王注雨甘澤並
周。爰開獄門杻械解脱。徒流原宥莫不蹈舞。
殿庭稱恩感戴加復。送以勝幡仍懸寶塔。登
高散華燒香朗燭。並留供設説法開示。咸令
向善。其僧法運等。雖著法衣不能修心。身犯
國憲取穢道流。思乃上來戰深下恥。白大衆
留七日。晨夜訓賚暫依擯黜。使慚誡奬耳。沙
門某敬白。十月十六日
  答施物書第五十八
開府柳顧言。宣教以法歳圓滿。爰降勞問。并
施金色新製香罏奩一具。法衣一通。綿絹百
段。燭三十挺。紙二千張。上厨果食等。刹那不
住節序相催。老至易悲觀心難諦。幸憑弘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