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經安樂行義 (No. 1926_ 慧思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26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説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
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
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
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觀一
切衆生皆如佛想。合掌禮拜如敬世尊。亦觀
一切衆生皆如大菩薩善知識想。勇猛精進求
佛道者。如藥王菩薩難行苦行。於過去日月
淨明徳佛法中。名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聞
法華經精進求佛。於一生中得佛神通。亦如
過去妙莊嚴王。捨國王位以付其弟。王及群
臣夫人太子内外眷屬。於雲雷音王佛法中
出家。誦法華經專求佛道。過八萬四千歳
一生具足諸佛神通受記作佛。爾時人民壽
命大長八萬九千歳。與今閻浮提八十年四
百日等。於三天下八十四年等。今時人壽命
短促。惡世劫濁苦逼惱多。是故於此求道易
得。觀一切衆生皆如佛想者。如常不輕菩薩
品中説。勤修禪定者。如安樂行品初説。何以
故。一切衆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如佛
藏經中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湛然清淨。衆
生但以亂心惑障。六情暗濁法身不現。如鏡
塵垢面像不現。是故行人勤修禪定。淨惑障
垢法身顯現。是故經言。法師父母所生清淨
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坐禪時不見
諸法常與無常。如安樂行中説。菩薩觀一切
法。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欲求無上道 修學法華經
    身心證甘露 清淨妙法門
    持戒行忍辱 修習諸禪定
    得諸佛三昧 六根性清淨
    菩薩學法華 具足二種行
    一者無相行 二者有相行
    無相四安樂 甚深妙禪定
    觀察六情根 諸法本來淨
    衆生性無垢 無本亦無淨
    不修對治行 自然超衆聖
    無師自然覺 不由次第行
    解與諸佛同 妙覺湛然性
    上妙六神通 清淨安樂行
    不游二乘路 行大乘八正
    菩薩大慈悲 具足一乘行
    湛深如來藏 畢竟無衰老
    是名摩訶衍 如來八正道
    衆生無五欲 亦非斷煩惱
    妙法蓮華經 是大摩訶衍
    衆生如教行 自然成佛道
    云何名一乘 謂一切衆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樂
    亦如師子吼 涅槃中間佛
    世尊實性義 爲一爲非一
    佛答師子吼 亦一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 云何名爲一
    謂一切衆生 皆是一乘故
    云何名非一 非是數法故
    云何非非一 數與及非數
    皆不可得故 是名衆生義
問曰。云何名爲妙法蓮華經。云何復名一乘
義。云何復名如來藏。云何名爲摩訶衍。云何
復名大摩訶衍。如大品經説摩訶言大。衍者
名乘。亦名到彼岸。云何更有大摩訶衍。云何
復名衆生義。答曰。妙者衆生妙故。法者即是
衆生法。蓮華者是借喩語。譬如世間水陸之
華。各有狂華虚誑不實。實者甚少。若是蓮華
即不如此。一切蓮華皆無狂華。有華即有實。
餘華結實顯露易知。蓮華結實隱顯難見。狂
華者喩諸外道。餘華結果顯露易知者。即是
二乘。亦是鈍根菩薩次第道行優劣差別。斷
煩惱集亦名顯露易知。法華菩薩即不如此。
不作次第行。亦不斷煩惱。若證法華經畢竟
成佛道。若修法華行不行二乘路。問曰。餘華
一華成一果。蓮華一華成衆果。一華一果者
豈非一乘。一華成衆果者豈非次第。答曰。諸
水陸華。一華成一果者甚少。墮落不成者甚
多。狂華無果可説。一華成一果者。發聲聞心
即有聲聞果。發縁覺心有縁覺果。不得名菩
薩佛果。復次鈍根菩薩修對治行。次第入道
登初一地。是時不得名爲法雲地。地地別修
證非一時。是故不名一華成衆果。法華菩薩
即不如此。一心一學衆果普備。一時具足非
次第入。亦如蓮華一華成衆果。一時具足。是
名一乘衆生之義。是故涅槃經言。或有菩薩
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思益經言。或有菩薩不
從一地至一地。從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聲
聞及鈍根菩薩。方便道中次第修學。不從一
地至一地者。是利根菩薩。正直捨方便不修
次第行。若證法華三昧衆果悉具足。問曰。云
何名衆生妙。云何復名衆生法耶。答曰。衆生
妙者。一切人身六種相妙。六自在王性清淨
故。六種相者。即是六根。有人求道受持法華
讀誦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
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
所生清淨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
界。亦知一切衆生業縁色心果報。生死出沒
上下好醜一念悉知。於眼通中具足十力十
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
具足。此豈非是衆生眼妙。衆生眼妙即佛眼
也。云何名種種。有二。一名凡種。二名聖種。
凡種者。不能覺了。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
即是無明爲愛。造業名之爲行。隨業受報。天
人諸趣遍行六道。故稱行也。相續不絶名之
爲種。是名凡種。聖種者。因善知識善能覺了。
眼見色時。作是思惟。今見色者誰能見耶。眼
根見耶。眼識見耶。空明見耶。爲色自見意識
對耶。若意識對盲應見色。若色自見亦復如
是。若空明見。空明無心。亦無覺觸不能見色。
若眼識能見。識無自體假托衆縁。衆縁性空
無有合散。一一諦觀。求眼不得。亦無眼名字。
若眼能見。青盲之人亦應見色。何以故。根不
壞故。如是觀時。無眼無色亦無見者。復無不
見。男女等身本從一念無明不了妄念心。
此妄念之心。猶如虚空身如夢如影如焔如化。
亦如空華求不可得。無斷無常眼對色時則無
貪愛。何以故。虚空不能貪愛。虚空不斷無明
不生於明。是時煩惱即是菩提。無明縁行即
是涅槃。乃至老死亦復如是。法若無生即無
老死。不著諸法故稱聖種。凡種聖種無一無
二。明與無明亦復如是。故名爲眼種相妙。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六自在王性清淨者。一
者眼王。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
一切煩惱皆屬貪愛。是愛無明無能制者。自
在如王。性清淨者。如上觀眼義中説。用金剛
慧覺了愛心。即是無無明無老死。是金剛慧
其力最大。名爲首楞嚴定。譬如健將能伏怨
敵。能令四方世界清淨。是金剛智慧亦復如
是。能觀貪愛無明諸行即是菩提涅槃聖行。
無明貪愛即是菩提金剛智慧。眼自在王性
本常淨無能汚者。是故佛言。父母所生清淨。
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故般若經説六
自在王性清淨。故龍樹菩薩言。當知人身六種
相妙。人身者即是衆生身。衆生身即是如來身。
衆生之身同一法身不變易故。是故華嚴經歡
喜地中言。其性從本來寂然無生滅。從本已
來空永無諸煩惱。覺了諸法爾。超勝成佛道。
凡夫之人若能覺此諸陰實法。如涅槃中。迦
葉問佛。所言字者其義云何。佛告迦葉有十
四音名爲字義。所言字者名爲菩提。常故不
流。若不流者即是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
金剛之身。問曰。云何名常故不流。答曰。眼常
故名爲不流。云何名常。無生故常。問曰。云何
無生。答曰。眼不生故。何以故。眼見色時及觀
眼原求眼不得。即無情識亦無有色。眼界空
故即無斷常。亦非中道眼界。即是諸佛法界。
覺知此眼無始無來處亦無無始。猶若虚空
非三世攝。如般若經中。曇無竭菩薩語薩陀
波崙言。善男子空法不來不去。空法即是佛。
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
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是故當知眼界空故。
空者即是常。眼空常故。眼即是佛眼無貪愛。
愛者即是流。流者即是生眼。無貪愛即無流
動。若無流動即無有生眼。不生故無來無去。
無生即是佛眼。既無生即無有滅。滅者名爲
盡。眼既無滅。當知無盡眼既非盡。無來無去
亦無住處。眼無盡即是佛。菩薩以是金剛智
慧知諸法如。無生無盡眼等諸法如即是佛
故名如來。金剛之身覺諸法如故名爲如來。
非獨金色身如來也。得如實智故稱如來。得
眼色如實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實
智故名如來。金剛之身如法相解。如法相説。
如言無生。來言無滅。佛如是來。更不復去。乘
如實道故名如來。問曰。佛何經中説眼等諸
法如名爲如來。答曰。大強精進經中。佛問鴦
崛摩羅。云何名一學。鴦崛答佛。一學者名一
乘。乘者名爲能度之義。亦名運載。鴦崛摩羅
十種答佛一答有二種足。二十答。今且略説
以鴦崛摩羅第五答中乃至第六答。以此二
處四種答中總説眼等如來義。云何名爲五。
所謂彼五根此則聲聞乘。非是如來義。云何
如來義。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
見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耳根。於諸如來常決
定。分明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鼻根。於諸如
來常決定。分明嗅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舌根。
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甞具足無減修。所謂
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觸具足無減
修。所謂彼意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識具
足無減修。云何名爲六。所謂六入處是則聲
聞乘。非是如來義。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
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耳入處。於諸
如來常明聞。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鼻入
處。於諸如來常明嗅。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
謂舌入處。於諸如來常明甞。來入門具足無
減修。所謂身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觸。來入門
具足無減修。所謂意入處。於諸如來常決定。
分明識淨信。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是故初發
心。新學諸菩薩。應善觀眼原。畢竟無生滅。耳
鼻舌身意。其性從本來。不斷亦非常。寂然無
生滅。色性無空假。不沒亦不出。性淨等眞。如
畢竟無生滅。聲香味觸法。從本已來空。非明
亦非暗。寂然無生滅。根塵既空寂。六識即無
生。三六如如性。十八界無名。衆生與如來。同
共一法身。清淨妙無比。稱妙法華經。是故大
集中。佛告淨聲王。汝名曰淨聲。當淨汝自界。
自界眼界空。即持戒清淨。眼界空寂故。即佛
土清淨。耳鼻舌身意。性畢竟空寂。是名諸如
來。修習淨土義。問曰。云何名爲安樂行。云何
復名四安樂。云何復名二種行。一者無相行。
二者有相行。答曰。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
於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
復次四種安樂行。第一名爲正慧離著安樂
行。第二名爲無輕讃毀安樂行。亦名轉諸聲
聞令得佛智安樂行。第三名爲無惱平等安
樂行。亦名敬善知識安樂行。第四名爲慈悲
接引安樂行。亦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
佛道涅槃安樂行。復次二種行者。何故名爲
無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
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爲無相行也。常在
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臥飮食語言。一切威
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
未到地。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空
處地。識處。無所有處地。非有想非無想處地。
如是次第有十一種地差別不同。有法無法
二道爲別。是阿毘曇雜心聖行。安樂行中深
妙禪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
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
想。故名無想行。復次有相行。此是普賢勸
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
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
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
相行。此行者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
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剛杵
擬行者眼。障道罪滅。眼根清淨得見釋迦。及
見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至心懺悔。在諸
佛前五體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種陀羅尼門。
一者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二者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
清淨。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
種慧佛眼清淨。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
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極大遲者
三生即得。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
經劫不得。是故名爲有相也。問曰。云何名爲
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一切法中無受陰
故曰樂。自利利他曰行。答曰。一切法者。所
謂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縁。
是名一切法也。菩薩於是一切法中用三忍
慧。一者名爲衆生忍。二者名法性忍。三者名
法界海神通忍。衆生忍者。名爲生忍。法性忍
者名爲法忍。法界海神通忍者名爲大忍。前
二種忍名破無明煩惱忍。亦名聖行忍。聖人
行處故名聖行。凡夫能行即入聖位。是爲聖
行。大忍者。具足五通及第六通。具足四如意
足。而對十方諸佛及諸天王。面對共語一念
能覺一切凡聖故名大忍。於諸神通心不動。
聖道具足名爲聖忍。三忍者。即是正慧離著
安樂行。問曰。云何名爲生忍。復名衆生忍云。
何名不動忍復名之爲安。答曰。生忍名爲因。
衆生忍者名之爲果。因者衆生因。果者衆生
果。因者是無明。果者是身行。正慧觀於因破
無明斷一切煩惱。一切法畢竟無和合。亦無
聚集相亦不見離散。是菩薩知集聖諦微妙
慧是名生忍。若無和合不動不流即無有生。
衆生忍者名爲身行諸受。受爲苦。受有三。苦
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何以故。破打罵時觀
苦受。打爲身苦。罵爲心苦。飮食衣服細滑供
養名爲身樂。及諸摩觸亦名身樂。稱揚讃歎
名爲心樂。卒得好布施。眼見未受。及其受已
亦名心樂。觀此無明受及與苦樂。受苦時。起
忍辱慈悲不生嗔心。受樂時。觀離受心不貪
著。受不苦不樂時。遠離捨心不生無明。一切
諸受畢竟空寂無生滅。故此三受皆從一念
妄心生。菩薩觀此供養打罵讃歎毀呰。與者
受者如夢如化。誰打誰罵誰受誰喜誰恚。與
者受者皆是妄念。觀此妄念。畢竟無心無我
無人。男女色像怨親中人頭等六分如虚空
影無所得故。是名不動。如隨自意三昧中説。
菩薩自於十八界中心無生滅。亦教衆生無
生滅。始從生死終至菩提。一切法性畢竟不
動。所謂眼性色性識性。耳鼻舌身意性。乃至
聲香味觸法性。耳識因縁生諸受性。鼻舌身
意識因縁生諸受性。無自無他畢竟空故。是
名不動。自覺覺他故名曰安。自斷三受不生。
畢竟空寂無三受故。諸受畢竟不生。是名爲
樂。一切法中心無行處。亦教衆生一切法中。
心無所行修禪不息并持法華。故名爲行。如
鴦崛摩羅眼根入義中説。亦如涅槃中佛性
如來藏中説。安樂行義者衆多非一。今更略
説。一切凡夫陰界入中。無明貪愛起受念著。
純罪苦行不能自安。生死不絶。是故無樂。名
爲苦行。一切二乘諸聲聞人陰界入中能對
治觀。不淨觀法能斷貪婬。慈心觀法能斷瞋
恚。因縁觀法能斷愚癡。別名字説名爲四念
處。是四念有三十七種差別名字名爲道品。
觀身不淨及能了知。此不淨身是無明根本
空無生處。不淨觀法能破身見男女憎愛。及
中間人皆歸空寂。是名破煩惱魔。觀十八界
三受法外苦受陰内苦受陰。知是苦受陰身
心所行受念著處一切皆苦。捨之不著内樂
受外樂受内外。樂受。觀此樂受。心貪著故能
作苦因。捨之不受知樂受一切皆空。苦樂二
觀能破世諦。心住眞諦初捨苦樂。便得不苦
不樂。以貪著故。復是無明。復更觀此不苦不
樂受。無所依止無常變壞。何以故。因捨苦樂
得不苦樂。苦樂二觀既無生處亦無滅處。畢
竟空寂不苦不樂從何處生。如是觀時。空無
所得亦無可捨。既無可捨亦復不得無可捨
法。若無世諦則無眞諦。眞假倶寂。是時即破
陰入界魔。觀心無常生滅不住。觀察是心本
從何生。如此觀時。都不見心亦無生滅。非斷
非常不住中道。如此觀已即無死魔。法念處
中觀一切法。若善法。若不善法。若無記法。皆
如虚空不可選擇。於諸法中畢竟心不動。亦
無住相得不動三昧。即無天子魔因捨三受
得此解脱。名爲苦樂行。因果倶名爲聲聞非
菩薩道。鈍根菩薩亦因此觀無取捨爲異。何
以故。色心三受畢竟不生。無十八界故。無有
内外受取。既無受即無可捨。觀行雖同無三
受間故巧慧方便能具足。故是名安樂行。安
樂行中觀則不如此。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
道。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
後惡世。云何能説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
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説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
説是經。云何名爲菩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
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
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爲住忍
辱地。略説有三種忍。一者衆生忍。二者法忍。
三者大忍。亦名神通忍。衆生忍者有三種意。
第一意者。菩薩受他打罵輕辱毀呰。是時應
忍而不還報。應作是觀。由我有身令來打罵。
譬如因的然後箭中。我若無身誰來打者。我
今當勤修習空觀。空觀若成無有人能打殺
我者。若被罵時。正念思惟。而此罵聲隨開隨
滅。前後不倶。審諦觀察亦無生滅如空中響。
誰罵誰受。音聲不來入耳。耳不往取聲。如此
觀已都無瞋喜。二種意者。菩薩於一切衆生
都無打罵。恒與軟語將護彼意。欲引導之。於
打罵事心定不亂。是名衆生忍。衆生若見菩
薩忍即發菩提心。爲衆生故。故名衆生忍。第
三意者。於剛強惡衆生處爲調伏。令改心。故
或與麁言毀呰罵辱。令彼慚愧得發善心。名
衆生忍。云何名辱。不能忍者即名爲辱。更無
別法。問曰。打罵不瞋慈悲軟語可名爲忍。剛
惡衆生處菩薩是時不能忍耐。状似嗔想打
拍罵辱。摧伏惡人。令彼受苦。云何復得名爲
忍辱。答曰。打罵不報。此是世俗戒中外威儀
忍。及觀内空音聲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
此是新學菩薩息世譏嫌。修戒定智方便忍
辱。非大菩薩也。何以故。諸菩薩但觀衆生有
利益處。即便調伏爲護大乘護正法故。不必
一切慈悲軟語。涅槃中説。譬如往昔仙豫國
王護方等經。殺五百婆羅門。令其命終入阿
鼻地獄發菩提心。此豈非是大慈大悲。即是
大忍。涅槃復説有徳國王護覺徳法師。并護
正法故。殺一國中破戒惡人。令覺徳法師得
行正法。王命終後即生東方阿閦佛前。作第
一大弟子。臣兵衆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
三弟子。諸破戒黒白惡人。命終皆墮阿鼻地
獄。於地獄中自識本罪。作是念言。我爲惱害
覺徳法師。國王殺我。即各生念發菩提心。從
地獄出。還生覺徳及有徳國王所。爲作弟子
求無上道。此菩薩大方便忍。非小菩薩之所
能爲。云何而言非是忍辱。覺徳法師者迦葉
佛是。有徳國王釋迦佛是。護法菩薩亦應如
此。云何不名大忍辱也。若有菩薩行世俗忍。
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
惡魔非菩薩也。亦復不得名聲聞也。何以故。
求世俗忍不能護法。外雖似忍純行魔業。菩
薩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護
衆生。不得專執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薩
將護惡人。不能治罰。令其長惡惱亂善人。敗
壞正法。此人實非外現詐似。常作是言。我行
忍辱。其人命終與諸惡人倶墮地獄。是故不
得名爲忍辱。云何復名住忍辱地。菩薩忍辱
能生一切佛道功徳。譬如大地生長一切世
間萬物。忍辱亦復如是。菩薩修行大忍辱法。
或時修行慈悲軟語。打罵不報。或復行惡口
麁言。打拍衆生。乃至盡命。此二種忍皆爲護
正法調衆生故。非是初學之所能爲。名具足
忍法忍者。有三種意。第一意者。自修聖行。觀
一切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亦無斷常。所謂
一切法觀眼根空。耳鼻舌身意根空。眼色空。
聲香味觸法皆空。觀眼識空耳鼻舌身意識
空。無我無人無衆生無造無作無受者。善惡
之報如空華。諸大陰界入皆空。三六十八無
名號。無初無後無中間。其性本來常寂然。於
一切法心不動。是名菩薩修法忍。第二意者。
菩薩法忍悉具足。亦以此法教衆生。觀上中
下根差別方便。轉令住大乘。聲聞縁覺至菩
薩三種觀行合同一。色心聖行無差別。二乘
凡聖從本來同一法身即是佛。第三意者。菩
薩摩訶薩以自在智觀衆生。方便同事調伏
之。或現持戒行細行。或現破戒無威儀。爲本
誓願滿足故。現六道身調衆生。是名菩薩行
法忍方便具足化衆生。大忍者名神通忍。云
何名爲神通忍。菩薩本初發心時。誓度十方
一切衆生。勤修六度法。施戒忍辱精進禪定。
三乘道品。一切智慧。得證涅槃。深入實際。上
不見諸佛下不見衆生。即作是念。我本誓度
一切衆生。今都不見一切衆生。將不違我往
昔誓願。作是念時。十方一切現在諸佛。即現
色身。同聲讃歎此菩薩言。善哉善哉。大善男
子。念本誓願莫捨衆生。我等諸佛初學道時。
發大誓願廣度衆生。勤心學道既證涅槃。深
入實際不見衆生。憶本誓願即生悔心顧念
衆生。是時即見十方諸佛同聲讃歎。我亦如
汝念本誓願。莫捨衆生。十方諸佛説是語時。
菩薩是時聞諸佛語。心大歡喜即得大神通。
虚空中坐盡見十方一切諸佛。具足一切諸
佛智慧。一念盡知十方佛心。亦知一切衆生
心數。一念悉能遍觀察之。一時欲度一切衆
生。心廣大故名爲大忍。具足諸佛大人法
故。名曰大忍。爲度衆生。色身智慧對機差
別。一念心中現一切身。一時説法一音能作
無音音聲。無量衆生一時成道。是名神通忍。
柔和善順者。一者自柔伏其心。二者柔伏衆
生。和者。修六和敬持戒修禪智及證解脱法。
乃至調衆生瞋恚及忍辱持戒及毀禁皆同涅
槃相。所謂六和者。意和身和口和戒和利和
及見和。善順者。善知衆生根性。隨順調伏是
名同事六神通攝。柔和者名爲法忍。善順者
名爲大忍。而不卒暴者。學佛法時。不怱怱卒
暴。取證外行威儀。及化衆生亦復如是。心不
驚者。驚之曰動。卒暴怱怱即是驚動。善聲惡
聲乃至霹靂。諸惡境界及善色像。耳聞眼見
心皆不動。解空法故。畢竟無心。故言不驚。又
復於法無所行者。於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縁
中諸煩惱法。畢竟空故無心無處。復於禪定
解脱法中無智無心亦無所行。而觀諸法如
實相者。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縁。皆是眞如實
性。無本末無生滅。無煩惱無解脱。亦不行不
分別者。生死涅槃無一無異。凡夫及佛無二
法界。故不可分別。亦不見不二故言不行不
分別。不分別相不可得。故菩薩住此無名三
昧。雖無所住而能發一切神通不假方便。是
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初入聖位即與等。此是
不動眞常法身非是方便縁合法身。亦得名
爲證如來藏乃至意藏
法華經安樂行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