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No. 1923_ 慧思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妄想生妄想 轉輪十二縁
    知過二業患 現不造三因
    老死更不續 反流盡生源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四念處觀
  身念處觀如音品
觀身不淨時。先觀息入出生滅不可得。次觀
心心相。若先觀色。麁利難解。沈重難輕。若先
觀心。微細難見。心空無體。託縁妄念。無有實
主。氣息處中。輕空易解。先觀入息從何方來。
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都無歸趣。不
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出息從何
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不見去
相。亦無滅處既無入出。復觀中間相貌何似。
如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體。生
滅由心。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即觀此心
住在何處。復觀身内。都不見心。復觀身外。亦
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復作是念。心息
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
但從貪愛虚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畢
竟空寂。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
六分色如空影。如虚薄雲。入息氣出息氣。如
空微風。如是觀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
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
死。亦無涅槃。一相無相。一切衆生亦復如
是。是名總觀。諸法實相。如是觀竟。欲得神
通。觀身四大。如空如影。復觀外四大。地水
火風。石壁瓦礫。刀杖毒藥。如影如空。影不能
害影。空不能害空。入初禪時。觀息入出。從頭
至足。從皮至髓。上下縱横。氣息一時。出入無
礙。常念己身。作輕空想。捨麁重想。是氣息
入無聚集。出無分散。是息風力能輕擧。自見
己身空如水沫。如泡如影。猶如虚空。如是觀
察。久修習竟。遠離色相。獲得神通。飛行無
礙。去住遠近。任意自在。是身念處。不淨觀
法。九想十想。及觀氣息生滅出入空無障礙。
亦能獲得如意神通。先證肉眼。次觀天眼。能
見無量阿僧祇十方三世微細色等。亦見衆
生生死出沒善惡業報。皆悉知之。明了無礙。
總攝十力十八不共法。能作大身。遍滿十方。
能作小身。細如微塵。一能作多。多能作一。重
能作輕。輕能作重。醜陋作端正。端正作醜陋。
長短大小。青黄赤白。悉能變化。虚空作地地
作虚空。地作水火。水火作地。能令變作。金銀
七寶石壁草木。亦復如是。皆能變作。金銀七
寶。象馬車乘。城郭樓櫓。宮殿屋宅。房舍燈
燭。日月大珠。及如意珠。飮食衣服。床榻被
褥。簫笛箜篌。五欲衆具。衆生所須。盡給與
之。然後説法。令入佛道。能自變身。作十方
佛身。名字不同。色像差別。亦復能令皆作金
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上肉髻光明。普
遍滿十方。間無空處。十方遠近。如對目前。過
去未來。亦復如是。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亦復
能作菩薩縁覺阿羅漢身釋梵四王諸天身
轉輪聖王諸小王身。能作四種佛弟子形。男
變爲女。女變爲男。亦作六趣衆生之身。如是
凡聖衆色像。一念心中一時行語言音聲。亦
復如是亦復能作臭爛死屍縛魔波旬。令捨
高慢遠離魔業。求佛正道。臭爛屍觀。非獨繋
縛波旬魔王。亦能降伏一切婬女。令捨要欲
發清淨心信求佛道是禪波羅蜜身念不淨
觀法。初修行時。能斷五欲一切煩惱。能除五
蓋。能斷十纒。若人修習。如偈所説
    氣息輕空風火觀 飛行十方無障礙
    皮肉筋骨不淨觀 獲得如意大神通
    總名八大自在我 一切形色能變化
    總名十四變化心 非但變化如上事
    能令大地六種動 變十方穢爲淨土
    是身念處不淨觀 總説如是大功徳
    若廣諸説不可盡 三十七品亦在中
    今已總説身念處 種種功徳差別法
  受念處品
復次禪波羅蜜中受念處觀如偈説
    能斷一切受 今當更總説
    斷除三受法 一切受亦盡
三受者。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
受。如十二因縁中説。不苦不樂受。但是無明。
有名無色。苦樂二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滅壞苦憂悲惱。如是三受和
合共成事。不能一一獨生煩惱。内受外受内
外受。内受是六根名爲六情。外受是六塵。名
爲六境。内外受名六識。亦名爲心思惟分別。
如是内外。有三十種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
受。是名三十。皆由無明不能了故。貪善惡業。
遍生六趣。若能修習戒定智慧。淨三毒根。名
曰六度。是故論言智度。大道佛從來生死往
來故。曰大道智慧。斷三受故名爲度。是故佛
言。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一切貪瞋癡。三
受以爲根。破戒是惡趣門。持戒是善趣門。若
修戒定智。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亦得名
爲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佛無上大菩提門。
六根名爲門。心爲自在王。造生死業時。貪著
六塵。至死不捨。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名
爲無上死王。譬如世間五月時雨大惡雹。五
穀果樹。摧析墮落。人畜皆死。是惡雹雨。譬如
金剛。無能制者。斷諸善根。作一闡提。是故名
爲死金剛雨。譬如世間金翅鳥王。飛行虚空
四大海中。擒捉諸龍。自在無礙。食噉令盡。無
能制者。是故名爲死金翅鳥。譬如世間惡轉
輪王。飛行虚空。遍四天下。擒捉諸王。自在無
礙。壞他事業。無能制者。是故復名死轉輪王。
一切天人王。無能制者。唯除一人。大力神僊。
幻術呪師。智如金剛。能伏一切。乃能伏此生
死心王。亦復如是。二十五有。無能制者。唯除
菩薩。修戒定慧智獲得初禪。至第四禪及滅
受想定。成就四念處。法忍具足。得大神通。乃
能降伏生死心王。一切凡夫及二乘人。不能
降伏如是死王。爲無常法之所遷故。不能降
伏。唯有法大力菩薩生分盡者。乃能降之。無
習氣故。苦受内苦外苦。内苦者。饑渇悲惱。愁
憂瞋恚。嫌恨宿怨。不適意事。怨憎會時。内心
大苦。如是等苦。名爲内苦。復次求物不得。若
得更失五欲衆具。愛別離故。父母兄弟。妻子
眷屬。抄劫死亡。若遭惡病。無藥可治。必死
無疑。憂悲啼哭如是等苦。皆名内苦。聞外惡
聲。罵辱機刺。内懷忿怒。亦名内苦。外苦者。
若爲王法所加鞭杖拷楚。牢獄繋閉。杻械枷
鎖。名爲外苦。亦名内外苦。若師子虎狼。諸惡
毒獸。風雨寒熱。如是等。此名爲外苦。若自身
有病。諸根不具足。名身苦。若爲他役使。擔負
重載。若行遠路。中間嶮難。無止息處。如是等
苦。是名身苦。應學慈悲修空。忍之不生瞋恚。
於怨憎處。應作是念。是我先世。惱害彼人。今
但自責。不應瞋他。虎狼獅子。狂象惡王。亦復
如是。於貪求處。應求捨心。不應瞋惱。觀惡音
聲。如空中響。彼聲不來。耳不往受。隨聞隨
滅。誰罵誰受。則無瞋恚。聞好音聲。稱揚讃
歎。如前觀之。亦不生喜。禮拜供養。一切樂
受。應作是念。彼自求福。便於我處。自作功
徳。不聞我事。不應歡喜。譬如廢田。有人耕
種。自求報故。地不應喜。復有異人。多持糞
穢。毒刺惡草。積種在中。掘鑿穿穴。高下不
平。彼人自生。如是惡心。地亦不瞋。亦不念
彼徒自苦惱。有人問言怨害罵辱。能忍不瞋。
是事可爾。禮拜供養讃歎樂受。何以不喜。答
曰。彼今雖復供養讃歎於我。後若遇惡縁。即
便瞋我。若打若殺。不應生喜。苦受樂受。皆如
幻化。無有定相。不應瞋喜。如彼大地。無憎愛
心。菩薩欲求無上佛道。應先修學大地三昧。
亦應學如虚空三昧。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
不應貪著。應作是念。苦樂中間故。有不苦不
樂。若無苦樂。則無不苦不樂。一切皆是無常
生滅。不曾暫停。生滅無故。無生滅處。求不可
得。如是觀時。即無三受。得三解脱。男女等
相。亦復如是。如幻如化。無生無滅。不可得
故。如身念處。五陰如相。不可得故。無十八
界。故無一切受。何以故。六根六塵六識空故。
求不可見。名之爲空。求亦不得。名之空空。亦
無有空。復次禪波羅蜜中。觀受念處。無生無
滅。無一切受。即是涅槃。觀察涅槃。亦不可
得。無名字故。即無涅槃。如是觀時。初學能
斷一切煩惱。又得一切宿命通。自觀己身現
在初生五陰歌羅邏時。生滅不住。亦見過去
無量阿僧祇劫五陰生滅。以身念處天眼力
故。住初禪中。能見如是宿命神通。一切生處
壽命長短。苦樂受報。飮食衣服。種性名字。生
死出沒。國土世界。欲性善惡。悉見悉知。現在
未來宿命因縁。及一切事。悉見悉知。如過去
世。亦知諸天六趣衆生三世宿命。知己不異。
亦復能知諸佛菩薩縁覺聲聞一切宿命。一
念心中。稱量盡願。明了無礙。於一切衆生中。
得自在壽命。隨其所感。長短不同。爲衆生故。
現一切身。受一切命。欲度十方三惡道衆生。
欲度餓鬼。觀受念處。住初禪中。用如意通。施
美飮食。令其苦息。而爲説法。欲度畜生時。觀
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
第二禪。用如意神通。令諸衆生離畜生業得
人天。令其歡喜。而爲説法。欲度地獄衆生時。
觀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二禪。從二禪起
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第三禪。以如意通。變
化十方阿鼻地獄及諸地獄。悉爲天堂。一切
苦具。變爲瓔珞。如其苦息。如第三禪樂。隨
應説法。欲度福徳大力衆生時。觀受念處及
三念。入初禪。初禪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三禪。
三禪起。入第四禪。住火一切處。放大光明。遍
照十方。住地一切處。十方大地六種震動。住
風一切處。戒定慧香。遍熏十方。住水一切處。
現月愛三昧。十方重病苦惱衆生。悉得消除。
身心安樂。住地一切處。穢惡世界。變爲淨土。
池流華果。七寶莊嚴。放眉間光。召集十方諸
大菩薩。悉求集會。口光頂光。放中間光。集三
界天王轉輪聖王阿脩羅王及諸小王并諸天
人。放下光明。普及三塗一切衆生。集會聽法。
悉爲受記。受記之法。凡有九種。三乘及六道。
是名九種差別受記。如摩訶般若放光論中
説。若放頂上肉髻光明。遍照十方。集大菩薩。
并集過去多寶佛等。又及十方分身應化無
量諸佛十方世界。爲一切佛土滿中諸佛。移
諸天人三塗八難。置於他土。不令在會。無餘
雜衆。當知此會。但説一乘。爲一生補處菩薩
受如來記。若放眉間大光明。同頂光中事。當
知此會。爲大聲聞密行菩薩過十地入佛境
界者受如來記。如法華中説。二種放光受記
之法。但説佛果事一乘佛智慧。無餘雜衆故。
不説九道記。問曰。佛大慈悲平等説法。衆生
普聞。復何意故。説法華時。三變世界八方通
同爲一佛土。初第一變。八方五百萬億那由
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同於娑婆。上下兩方。
亦復如是。第二變化。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同娑婆。第三變
化。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
世界。同於娑婆。如是三變。各放眉間白毫光
明。移諸天人阿脩羅等三塗八難。置於他方。
不得聞法。當知如來心不平等。答曰。是事不
然。如來智慧。非汝境界。不應難言佛不平等。
彼以何故。妙法華會但説一乘頓中極頓諸
佛智慧。爲大菩薩受如來記。難信難解。是故
漏盡二乘人。新發意菩薩及以不退諸菩薩
等。疑惑不能解。何況餘人。譬如世間轉輪聖
王。莊嚴四天下。集諸轉輪王。共論聖王事。唯
有王邊智慧大臣。乃能信解。得近王座。同論
王事。諸餘惡臣。愚闇無智。則不堪聞。不得同
座。何況餘小王及諸僕使。而近王座。如來頓
教。亦復如是。唯有一生補處無垢大士。得佛
智慧。受如來記者。乃得聞之。此會不説引導
之教。是故餘人不得在座。餘人若聞不解故。
即生疑謗。墮於地獄。是故移之置於他土。四
衆五千。亦復如是。譬如閻浮提人眼不得見
上界諸天。若得見者。兩眼雙瞎。薄福徳故。不
堪見此諸天光明。是故見者兩眼雙瞎天人
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尚不得見肉眼
眉間受記光明。何況聞説受如來記也。若得
聞者。則生誹謗。永失信心。斷諸善根。作一闡
提。將護彼意。不得聞之。譬如世間饑餓病痩
絶食來久薄腹者。不得一往多食乾麩及以
強餅&T049699;麫驗酒。一往飽食。必死不疑。五千四
衆天人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薄福徳
故。不堪得聞受如來記。問曰。諸佛神通無量
方便。一音説法隨類得解。何故移之置於他
土。答曰。如汝所問。他土之音。有二義。一者
本土。是如來藏。一切衆生不能解故。貪善惡
業輪迴六趣。二者一切衆生。無量劫來。常在
六趣。輪迴不離。如己舍宅。亦名本土。天人阿
脩羅等薄福徳故。不能感見三變座席。復不
感聞本無如教甚深妙聲。是本無如如來如
一如無二如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餘人不解。五千四衆天人阿脩羅三塗八
難。不聞本無如。不得究竟解故。是故名爲置
於他土。復次五千天人阿脩羅及難處。異座
異聞。得解薄少。永捨六趣。是故復名置於他
土。實不移却。不覺不知。不離本座。物解不
同。故言他土。欲重宣受念義。而説偈言
    行者初觀受念時 三種受法難捨離
    苦受能生諸怖畏 亦生九惱諸怨害
    常懷忿難作方便 得怨便時斷其命
    或淨五欲起怨心 或諍名利作怨害
    或貪住處獲利養 見勝己來欲殺害
    或加誹謗惡名流 或時願人令殺害
    是苦受法有三種 内受外受内外受
    若欲斷除諸苦受 當觀怨家如赤子
    亦如父母及兄弟 亦如諸師及同學
    生生無不從彼生 是無量劫之父母
    我曠劫來曾生彼 一切皆是我赤子
    此觀成時瞋恚盡 獲得大慈大悲心
    怨家悲歎生悔心 如見父母悉歸命
    我往昔曾彼受學 一切皆是我大師
    或修俗禮及五經 或學出世解脱道
    學善法故好名流 忍惱害故得神通
    一切皆是我和尚 亦是諸師及同學
    應當孝順勤供養 恭敬供養如佛想
    若受上妙五欲樂 人天王處自在樂
    三界天王人王樂 無常至時皆碎破
    一切樂受是苦本 樂報盡故苦報至
    貪受榮華謂是常 愛別離時地獄至
    苦樂受盡則無苦 不苦不樂則無生
    具五方便除五欲 亦除五蓋障道因
    五欲五蓋煩惱盡 具足五支入初禪
    二禪三禪第四禪 還入初禪觀五陰
    見身如泡空如影 出入息如空中風
    見過去世無量劫 諸受五陰生滅空
    斷五欲故煩惱盡 斷五蓋故獲五通
    斷五欲故獲如意 斷五蓋故獲三明
    是故諸佛而説偈 言内外怨賊皆已
    除無明父亦滅退 若能斷貪諸愛盡
    自覺覺他名解脱 諸行魔母既滅盡
    無明魔父亦破碎 既斷煩惱獲六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 自能斷除三受已
    亦斷衆生一切受 得自在受無量命
    亦知一切解脱受 知受凡聖九道記
    亦受補處如來記 若欲説法度衆生
    先現希有奇特事 深入禪定放光明
    普照十方諸世界 變諸穢惡爲淨土
    七寶行樹以莊嚴 三塗八難悉解脱
    等齊人天來聽法 以受念處觀察之
    然後爲其演説法 或令世界淨穢異
    衆生各見不相知 形色音聲種種別
    衆生各聞皆不同 各見佛同爲説法
    都不見他前有佛 雖復差別各各異
    能令一時各解脱 隨衆生壽命長短
    能自在受種種命 或見短壽入涅槃
    或見長壽無量劫 是受念處初學時
    能斷苦樂諸繋縛 初觀諸受内外苦
    亦觀諸受内外空 不苦不樂受亦空
    斷陰界入破無明 觀三受性非空有
    則無繋縛無解脱 法性無佛無涅槃
    亦無説法度衆生 衆生與佛一如如
    本末究竟無差別 坐道場得成佛道
    即是導師方便説 如人夢中得成佛
    放光説法度衆生 此無佛道無衆生
    佛法性相亦復然 衆生迷惑不覺知
    深著苦因不暫捨 諸苦所因貪爲本
    捨貪求心無相依 見諸受空無生滅
    證苦無生苦聖諦 内外假合名爲集
    無十八界集聖諦 生滅滅已名寂滅
    證無寂滅滅聖諦 陰無縛解無邪正
    證平等慧道聖諦 四諦無二是一諦
    實無差別四種諦 一諦空故即無諦
    無諦巧慧佛三諦 一切衆生從本來
    無生無滅無縛解 五陰如性非明闇
    凡夫與佛無一二
三十七品亦在其中。觀受念處多故。受念處
爲主。獨稱其名略説受
念處竟
  心念處品
復次行者。初學禪時。思想多念。覺觀攀縁。如
猿猴走。不曾暫停。假使行者。數隨心觀。亦不
能攝。即作是念。三界虚妄。皆心所作。即觀是
心從何處生。心若在内。何處居止。遍觀身内。
求心不得。無初生處。亦無相貌。心若在外。住
在何所。遍觀身外。覓心方所。都不見心。復
觀中間。亦不見心。如是觀時。不見内入心。不
見外入心。不見内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
界中心。當知此心空無有主。無名無名行。無
相貌。不從縁生。不從非縁生。亦非自生。是是
名者。能觀心念。心念生滅。觀念念生滅。觀念
念相。不可得故。亦無生滅。如觀我心。他心亦
然。復觀心性。無有心性。無有心性。亦無相
貌。畢竟無心。亦無不見心。如是觀竟。身心
空寂。次第入禪。能起神通。復次菩薩摩訶薩。
觀心念處。學得一切禪定解脱起如意神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衆生。應先觀其心入初禪。
次第入至第四禪。乃至滅受想定。還入初禪
心。觀念處。内心外心内外心。亦復觀察三毒
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縁。如是觀
竟。觀諸解脱遍一切他心智三昧。以他心智
如意神通。亦入天眼宿命漏盡神通遍觀中。
如是諸神通已觀七覺分。住他心智三昧。用
念覺分擇分覺分及精進覺分遍觀十方一切
衆生心心性欲。用十力智分別之。一一衆生。
感聞何法。聞何音聲。見何色像。於何解脱門。
而得解脱。如是觀竟。用喜覺分神通三昧。悉
令十方六道衆生皆大歡喜。用除覺分定覺
分捨覺分。用如意神通。普現色身。上中下根。
隨機説法。悉令解脱。此心念處。初修學時。身
心得證。自斷一切心想妄念諸結煩惱。亦能
如已教他人學。但未得神通。不能明力。不識
衆生種種根性所念各異。不稱其機。利益甚
少。作是思惟。但是學時。未是説時。不應強説
非時之言。若修禪定。獲大神通如意自在。得
他心智差別三昧。一念悉知凡聖差別之心。
通達無量阿僧祇劫過去未來。如現在世。如
是學竟。乃可説法。思惟既竟。還入初禪觀於
身心。空如影。息如空風。心無相貌。輕空自
在。即得神通。住第四禪。放大光明。一者色光
遍照十方凡聖色身。二者放於智慧光明遍
照十方九道凡聖上下智慧。悉能遍知彼是
處非處。及知宿世因縁果報。亦如身念處受
念處三昧。如是竟現一切身。十方遠近。如對
眼前。各爲説法。悉令解脱。欲説法時。現希有
事。悦可衆生。令大歡喜。以神通力。十方世界
穢惡之處。變爲淨土。金銀瑠璃一切衆寶。間
錯其地。充滿世界。上妙栴檀。七寶行樹。華果
茂盛。行列相當。臺館樓櫓。城邑聚落。七寶房
榻。如意寶珠。光明相照。若日月現。猶如如來
所居淨土。諸佛菩薩充滿其中。各現神通。降
伏天魔。破諸外道。或有諸佛。寂然禪定。上下
身分。放大光明。猶如段雲。遍滿十方光明中
現一切佛事。或有菩薩。現不思議。四大海水。
置一毛孔。水性之屬。不覺往來。須彌王置芥
子中。亦不迫迮。還置本處。諸四天王及忉利
天。不覺不知。三千世界置一毛端。亦不傾側。
一切大衆不覺寛迮。如故不異。人天交接。兩
得相見。一切人天未得道者。及諸聲聞小行
菩薩。皆得見此不思議事。十方諸佛諸四天
王。及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護羅伽等。悉
與菩薩對面共語。能以一面對一切面。如鏡
中像面亦不異然後説法。悉令聞者一時得
道。是名菩薩住心念處如意神通如願三昧。
三十七品一切佛法。悉在其中。觀心念處本。
是故心念處爲主。獨擧其名宣心議。而説偈

    内心外心中間心 一切皆是心心數
    心性清淨無名相 不在内外非中間
    不生不滅常寂然 非垢非淨非明暗
    非定非亂非縁慮 非動非住非來去
    非是非死非涅槃 非斷非常非縛解
    非如來藏非凡聖 不了名凡了即聖
    行者初學求道時 觀察心數及心性
    觀察心數名方便 覺了心性名爲慧
    初坐禪時觀不淨 觀出入息生滅相
    不淨觀及出入息 是心心數非心性
    觀心心數斷煩惱 心性即是煩惱性
    心數心性平等觀 具足禪慧成大聖
    不淨初學斷五欲 久修獲得如意通
    初觀息解假名空 久修飛行無障閡
    二觀具足成一觀 獲得三明見三世
    身念受念及法念 覺了三念由觀心
    内假外假内外假 此三假名非實法
    心念非假非眞實 求了三假當觀心
    一名心相二名性 三假由相不由性
    從無明縁至老死 皆是心相之所造
    此假名身及諸受 善不善法及無記
    皆由妄念心所作 觀妄念心無生處
    即無煩惱無無明 心性無念不可觀
    觀四念處心想盡 煩惱盡故即盡智
    若觀心性了四念 解無生法無生智
    無妄念心無縁慮 無雜染故無六道
    若人隨順妄念心 持戒坐禪欲求道
    如雨綵衣其色變 不證無漏著禪味
    不得解脱歸四趣 何況破戒無禪定
    顛倒亂心著文字 心性清淨如明珠
    不爲衆色之所汚 譬如清淨如意珠
    雜色物裹置水中 能令清水隨色變
    青物裹時水則青 黄赤白黒皆隨變
    珠色寂然不變異 心性清淨如意珠
    善惡業雜縁色雜 十善有漏禪生天
    行十惡業生四趣 持戒清淨修禪智
    證得無漏解脱道 從生死際至涅槃
    心性寂然不變異 譬如世間如意珠
    隨人所求皆應現 珠無心相無異念
    隨所求念悉周遍 心性無體無名字
    隨學者業凡聖現 若人欲求解脱道
    具足十善觀三性 心性眼性及意性
    具足三信三解脱 觀身心空持淨戒
    證眞如解名信戒 觀身如影如化生
    觀心無主無名字 觀罪不罪如夢幻
    乃至失命不破戒 持戒畢竟證寂滅
    速離得相之分別 持戒雖空不雜世
    亦不著空隨世法 深入涅槃解脱意
    不捨世間十善行 獲得無漏禪智慧
    無定亂心定信時 修四念處斷四倒
    證四眞諦一諦相 是名般若波羅蜜
    諸法如性如慧信 若人具足此三信
    是人乃可得法施 信施戒聞慧慚愧
    是此七財名導師 若不具足此七法
    是人不應昇高座 既無信證自不知
    向衆妄語何所説 此人誑自亦誑他
    怱怱亂心謗佛説 如富長者自有財
    所行法施名實施 若人修道證解脱
    如富長者行實施 受者學者皆効此
    先學自證如實説 不應怱怱亂後世
    佛意甚深難可知 如教修行證乃解
    此性雖空無生滅 隨喜惡業必有報
    譬如虚空無明暗 風雲靜亂有明暗
    若平旦時無風雲 日出虚空大明淨
    若風黒雲暴亂起 虚空塵霧大黒風
    是虚空性無垢淨 不爲明暗之所染
    衆生心性亦如是 生死涅槃不能染
    衆生心性亦如是 不爲斷常之所染
    衆生心性若無常 念念滅壞無業報
    衆生心性若是常 如空不變無業報
    心性亦非非無常 除煩惱故得解脱
    生死解脱不失故 若言心性非無常
    求道不應得解脱 若捨生死得解脱
    當知解脱即無常 若生死性不可捨
    當知則無有解脱 若言生死不可捨
    此人所説不可捨 若言生死是可捨
    此人所説不可依 若言死法不可捨
    衆生則不得解脱 是義應然何以故
    衆生非是生死法 衆生若是生死法
    捨生死則捨衆生 衆生若是自捨者
    亦應自捨解脱法 衆生之性即心性
    性無生死無解脱 如虚空性無明暗
    無有生死無解脱 衆生心性如明珠
    生死解脱喩如水 萬惡萬善喩衆色
    隨善惡業種種現 顛倒妄念造善惡
    隨業受報遍六道 若持淨戒修禪智
    法身處處皆應現 雖隨業影種種現
    心性明珠不曾變 舍利弗問一比丘
    比丘汝今得解脱 比丘答言舍利弗
    我今獲得諸煩惱 法今不在於涅槃
    亦復不在於生死 若言生死即涅槃
    即陰計我是外道 若言生死非涅槃
    離陰是我是外道 若言不即不離是
    亦非不即非不離 此人具足六十二
    悉是邪見外道輩 衆生非是衆生相
    亦復非是非衆生 生死涅槃假名説
    唯佛與佛乃知此 略説心
義竟
  法念處品
復次菩薩初學坐禪觀法念處者。善法不善
法無記法。善法者。有二種。一者有漏十善道。
及有漏四禪四空定。是世間善法。二者出世
間善。無漏四禪四空定四四定滅受想定三
十七品。是出世間善法。不善法者。有二種。一
者身口意十惡法。二者身口意作五逆罪。復
有一人。重於五逆。是人學道。値惡知識。魔鬼
入心。常説是言。我解大乘甚深空義。犯四重
罪。婬欲熾盛。飮酒食肉。不持齋戒。作如是
言。諸法悉空。誰垢誰淨。誰是誰非。誰作誰
受。作是念已。即便破威儀。破正命。無量衆
生。懶墮懈怠。不能求道。見此易行惡趣空法。
即便破戒。共相朋黨。謗佛謗法。罵比丘僧。輕
毀一切比丘。令使疑惑悉皆破戒。斷諸佛種。
罪重五逆。命終悉入阿鼻地獄。常詐稱言。我
如善根法師。解甚深義。餘精進者。悉是勝意
比丘。不如我等。如是欺誑。壞衆生故。但著惡
趣空。實不識佛法。毀三寶故。罪重五逆。大集
經中。佛告頻婆娑羅王。未來世有諸惡比丘。
行婬破戒。飮酒食肉。向四衆説。我解如此大
乘空義。多領無量破戒眷屬。四衆無力。不能
治之。佛復語王言。我今以此大乘經法。付囑
國王。令治破戒諸惡比丘。王若不治。死入地
獄。頻婆娑羅王聞已。悉之是名惡法。法行比
丘。則不行此破戒惡法。無記法者。一非十善。
二非十惡。中間散亂無記之心。善惡不攝。是
名無記。復次阿毘曇中。色中一可見十則説
有對。無記謂八種。餘則善不善。此是十二入。
色中一可見者。眼有二入。但見前境。善惡衆
色不自見。眼根覺是名一可見。若見人等。怨
親中人記之。妄別經久。後得相見時。猶故相
識。我曾某處共居。相見餘衆生非衆生色。亦
復如是。皆屬一色入。是故説言色中一可見。
十則説有對者。耳對音聲。鼻對香臭。舌對於
味。身對衆觸。意對法。是故説言十則説有對。
無記謂八種者。耳根對聲。不能相見。不知處
所。不見色像。不能記録。亦復不識寃親中人
及餘音聲非人響聲。若眼不見。心意不覽。悉
不能記。但能相對。譬如有人於説法座下坐。
心縁外事。境外境界。眼亦不觀。乃至縁座。都
不曾聞法師語聲。鼻舌身根。亦復如是。不能
記録故名無記。設有記者。悉意等三事和合。
乃能記之。獨不能記。四根對四塵。故言八種
不能相記。是故説言無記謂八種。餘則善不
善者。意法相對。悉能記録善不善事。我曾某
處作如是功徳若干善法。我曾某處作若干
重罪。若干輕罪。我於某處不作善惡。隨宜而
住。都無所作。我曾某處得若干好物。若干不
好物。善不善法。亦復如是。然其意根。都無處
所。能懸屬正當五塵之事。譬如神龜懸悟密
事悉能記録。不名無記。但得名爲善不善法
心。能總覽十二入法。六識由心。意但少分。不
能盡知。攀縁計校。名之爲心。屬當受持。名之
爲意。是故大集經中。坐禪學道法行比丘。但
觀三性。一者心性。二者眼性。三者意性。此三
法輕利用事強故。復次法念處。内法外法内
外法。内法者。是六情。外法者是六塵。名爲六
境。内外法者。名爲六識。亦名六神。名十八界
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二因縁。悉是其中。
今但總説餘者。亦攝一切。一切煩惱。無明爲
主。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爲愛
造業。名之爲行。至心至念。名之爲識。識共色
行。名曰名色。六處生貪。名爲六入。因入求
受。名之爲觸。念色至法。名之爲受。貪著心
者。即名爲愛。四方求覓。名之爲取。如是法
生。名之爲有。次第不斷。名之爲生。次第斷
故。名之爲死。衆苦所逼。名之爲惱。乃至識
法因縁生貪。亦復如是。如是十二因縁。一人
一念中心。悉皆具足。名爲煩惱。生老病死。十
二因縁。非是解脱。夫解脱者。因眼見色。生貪
愛心。名爲無明。爲愛造業。名之爲行。未覩色
時。名爲獨頭無明。亦名無始無明。亦名不共
無明。若眼不對色。則不能生愛。無伴共合故。
無愛行二法。不能於中種識種子。是故名爲
無明。獨頭無明。不共無明。二乘聲聞。及諸行
人。初入道者。不能斷此無始無明。諸佛菩薩。
及二乘行人。但斷有始共伴。無明共愛合故。
名之爲伴。能作行業。名爲始生。是身初因。是
故爲無始無明。無明爲父。愛心爲母。行業和
合。生識種子。亦得名爲種識種子。種未來身
故名爲種。名色是芽故名生。如是別知乃能
斷除。求解脱者。應觀察生死父母。斷令皆盡。
不令有餘。夫觀察者。眼見色時。應作是念。空
明根塵。意識屬當。妄想和合。共生眼識。覩衆
色像。假名爲眼。復作是念。何者是眼。空是眼
耶。明是眼也。塵是眼也。意是眼也。爲當識
獨生名爲眼也。眶骨是眼也。精涙是眼也。瞳
人是眼也。若空是眼。無色無對無所見故。不
應是眼。若明是眼。無根無覺無所知故。不應
是眼。若根是眼。精涙瞳人。匡骨白異。空明未
現。覩不見色。空明設現。精盲之人。眼不破。
不能見色。當知空明及根。都無有眼。若色是
明。色性無知。不能自見。空無生處。無情無
對。不與根合。當知色塵空無有眼。何以故。假
使根塵對。空明不現。意不屬當。即不見色。當
知根塵空無眼。復作是念。意是眼也。若意是
眼。能見色者。盲瞎之人。意根不壞。不能見
色當知無眼。假使不盲有眼之人。眼不對時。
意根不壞。不能見色。以是定知意非是眼。意
空無根。無生無滅。無名無字。眼空無根。無有
生滅。亦無眼名字諸因縁故。無集無散無識
名。如是觀時。不見眼始來處。無始法亦無。求
無始法。不可得故。名曰無始空無。有無始可
破故。亦無無始空。爲世流布故。名爲方便慧
明解。無始空是名方便慧。無始空亦無。無無
性亦無。名之爲慧性。若破和合。共伴無明。是
方便智。若破無始無明。名之爲度。故名爲智
度菩薩母。方便慧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
由是生萬行。得蒱蔬則生如來家故。名不生
生。更有一解。若斷有始和合無明。是名無生。
若知無始無明。能斷能知。無所斷故。是名無
生法。名之爲慧。是名中慧。破有始無明。名爲
盡智慧。亦得名爲盡智。有爲煩惱盡故。名爲
盡智。斷無始無明。名爲無生智。若知無無始
則無始空。名無生法忍。無法亦無不見。不無
無亦不有。是觀無明生亦無。亦不見無性。不
見無無性。亦非是不見。非非無所見。無有無
所見。亦非非無。有無所見。不名有所得。不名
無所得。名爲如如性。無生法忍慧非智之所
及。十八種空智所能攝無名可説故。亦非是
無明。是故佛言五陰之法。既非是有。亦非是
無。不斷不常不在中道。無空無無相亦無有
無作。不合亦不散。名相法亦無。既見有衆生。
不見無衆生。涅槃非是有。亦復非是無。是名
法念處。雖知諸法爾。精進禪定。苦行求佛道。
不墮惡趣空。誓度一切衆。其心不退轉。更略
説。復次眼見色時。即反觀察内求覓眼。誰能
見色。何者是眼。從何處生。如是處生。如是觀
時。都不見眼。亦無生處。亦不見。亦無生。名
無字。都無明貌。復觀於色。從何處生。誰使汝
來。如是觀時。不見生處。亦無使來者。求其生
處。不可得故。如空中影。如夢所見。如幻化。
無生無滅。即無有色。無所得故。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六識爲枝條。心識爲根本。無明波
浪起。隨縁生六識。六識假名字。名爲分張識。
隨縁不自在。故名假名識。心識名爲動轉識。
遊戲六情作煩惱。六識縁行善惡業。隨業受
報遍六道。能觀六根空無主。即悟諸法畢竟
空。觀妄念心無生滅。即斷無始無明空。解六
識空得解脱。無六識空無縛解。何以故。六識
非有。亦非空。無名無字無相貌。亦無繋縛無
解脱。爲欲教化衆生故。假名方便説解脱。解
脱心空。名金剛智。何以故。心不在内。不在外。
不在中間。無生滅。無名字。無相貌。無繋無縛
無解脱。一切結無障礙。假名説爲金剛智。更
總説心作。二分名心相。二分名心性。相常共
六識行心性畢竟常空寂。無有生滅。無三受
則無一切諸煩惱。復次修行者。欲破業障諸
煩惱。作如是思惟。由我有身故。諸業聚集生。
我今此身。從何處來。本無從何生誰之所作。
如是觀時。即知此身因過去世無明行業和
合聚集。而來生此。我今不能見過去世造業
因縁。但觀現世從生已來所作善惡。比知過
去。作是念竟。觀我現在世殺生偸劫邪婬善
惡及無記心。先觀婬欲。愛境強故。我於某處
某年某時。共某甲。誰使我作業。在何處。業若
屬我遍身。内外中間。觀察都不見業。業若在
身外。在何方所。遍觀察之。都無處所。既不見
業觀造業心。業若與心倶。心念念滅。業亦應
滅。如是觀時。亦不見不滅。初念見和合。觀察
即空。無念無滅。默然正定。念起即更觀數數
重觀察。不念見和合。念生不復生。既無妄念
心。則無現在世。過去亦爾。復作是念。心行若
無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念念滅盡故。心行
若是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常法如空。不變
易故。但虚妄念如夢所見。無作夢者。何況見
夢法。心相如夢者。諸行如夢法。無夢無夢法。
亦無觀夢者。夢非是生滅。亦非無生滅。觀夢
者亦然。觀察心相及行業。不斷不常觀亦爾。
是名觀心相破一切業障。名之爲解脱。即觀
心性時。心性無生滅。無名無字。無斷常。無始
無原。不可得。當知無心無無心。亦無心名字。
如是觀察竟。坐禪眼不睡。覺觀不復生。次第
入諸禪。觀身如泡影。次第發五通。獲得如意
通。誓度衆生。是名字脱也
  坐禪修覺意
復次修法念處。應勤坐禪。久久修習。得一切
定解脱三昧如意神通。發願誓度一切衆生。
先觀衆生感聞何法而得入道。若修多羅。若
優婆提舍。若毘尼。若阿毘曇。若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若説三毒對治之法。若四大。
若五陰。若十二入十八界。若十二因縁。若四
念處。若四禪。若四眞諦。若不説法直現神通。
若疾是遲是處非處。如是各各感聞。不同色
像音聲。名字差別。各各不同。皆得聖道。或有
衆生。不可教化。假使説法神通變化無如之
何。或有衆生。若先説法。及現神通。不能生
信。要先同事自恣五欲。及餘方便破戒之事。
欲心得息。隨應説法。即可得道。如是觀竟。示
諸衆生。一切世事。應可度者。乃得見耳。餘人
不見。如是籌量。觀弟子心。而爲説法。是名好
説法。不令著機。十號中名修伽陀佛。如是觀
察入初禪。初禪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三禪。三
禪起入四禪。四禪起入四空定。四空定入滅
受想定。滅受想定起住第四禪。觀四念處。入
法念處三昧如意神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
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諸大菩薩三界人天悉
來集會。四念處力。能令大衆各見世界淨穢
不等。各不相知。現不思議神通變化無量種
異。感見佛身。亦復如是。於一法門。無量名
字。差別不等。現無量身。爲衆説法。各不相
知。獨見一佛。一念心中一時説法。見聞雖復
各不同。得道無二。只是一法。是名菩薩法自
在三昧。法念處成就故。三十七品亦在其中。
但法念處爲主。獨稱其名。總説法念處竟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