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念處 (No. 1918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問道品是有漏是無漏。答大論對位。各有
差降。或有漏無漏云云。成論。明念處不退數
人。明暖法退爲闡提。頂退爲五逆。成論。明
念處伏惑成假名空數人但是聞慧。今明若
通説從初至後皆是道品逐勝分品節級受名
云云。大論。云初從師受前用念持名念處。四
種精進名正勤。四種定生名如意足。五善根
生名五根。五煩惱破名五力。分別道用名七
覺。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此乃勝者受名皆
通念處。位只是有漏耳。故論云。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陰。名爲暖法。若不許四念處
通至八道。亦不得八道通四念處。故婆沙云。
若八正在七覺前。決定是無漏。若八正在七
覺後。亦有漏亦無漏。此通修語耳。若八正是
見道位。判在前七覺在後是證道位云云
四念處卷第一



四念處卷第二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説
*門人章安灌頂記 
分章爲三。大意。停心。念處。大意者。前性共
縁只見生滅之理。發眞斷結乃至極果。猶是
四枯拙度。今無生四聖諦即事而眞。麁細等
觀皆如幻化。四榮巧度。大經云。聲聞有苦有
苦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眞諦。大品云。欲得
聲聞。欲得縁覺。欲得菩薩。皆當學般若。故名
通教四念處也。通義有八。謂理教智斷行位
因果。理通者。同縁即色是空故。教通者。同禀
無生之説故。智通者。諸法不生般若生故。斷
通者。須陀洹若斷同是無生法忍故。行通者。
同乘摩訶衍乘故。位通者。同是乾慧地乃至
佛地故。因通者。同學般若波羅蜜故。果通
者。同到薩婆若故。三人八義不殊。故名通也。
復次通有三義。一因果皆通。二因通果不通。
三通別通圓。因果倶通者。如上八通説。近
通偏眞四枯拙度。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別果
來接。通因得見佛性成四榮雙樹。通別通圓
者。別圓因果皆與通異。藉通開導得入別圓
因。成非枯非榮雙樹之果也。若通因果。正
是小大半滿。分門亦是析體拙巧。聲聞藏。
菩薩藏。羊鹿異路。何者三藏未斷惑。猶是
凡夫住下忍位伏見思惑以誓願。乘五通住
生死化衆生。二乘斷正使拙度保涅槃。不
能前進。故從此分門。若三人同以無言説
道。斷煩惱者是滿字。摩訶衍門多所含容。即
開爲三。一通二別三圓。體諸法如幻化不生
不滅。不斷而斷三人通位。從乾慧性地。爲伏
道見地。至七地斷正盡。縁覺根利能侵習。位
齊八地。若菩薩斷正盡。留習扶誓受生死化
衆生。八地九地斷塵沙無知。學道種智。此即
通教通三乘人意也。若通別者。初因通門得
入十住。斷界内惑盡。十行斷界外塵沙。學道
種智。十迴向學中道。十地破無明見佛性。是
爲通於別意也。通圓意者。初因通門入十信。
斷界内惑。任運自盡登住見佛性。斷無明。十
行十迴向。並斷別惑。此通圓意也。故知大
乘斷伏永異小乘如習。應中有菩薩從初發
心與薩婆若相應。是聲聞一切智通通教意。
若菩薩從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者。通別意也。若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
法輪度衆生。是菩薩爲如佛。通圓意故。大
論擧三人諭。謂歩馬神通。馬雖勝歩不及神
通。一念即至。譬圓教力大不妨餘也。又大論
明燈炷云。乾慧爲初炎。佛地爲後炎。此即通
家名乾慧。非斷道。而爲初炎者。乃是論主申
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燈炷爲初炎
耳。若言二地是菩薩斷道者。此取性地爲斷
道。至六地與羅漢齊。或取八人地。是斷道此
以三地爲斷道。七地齊羅漢。而今不取二地
三地。乃取乾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
道爲初炎耳。復有人言。歡喜爲初炎。佛地爲
後炎。此約別教斷道爲初炎。別家初地見常
住理斷無明。見中道故名歡喜。是初炎。復
有人言。初住爲初炎。佛地爲後炎。是圓教
意。初住見中性圓斷一品無明。故初住爲初
炎。此是通教通別通圓之義。通教四門者。大
論云。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
切非實非不實。爲向道人説。聞即得悟。皆名
第一義悉云云。中論觀法品。又作四句證
諸法實相。三人共得即其例也。若幻化有門
則通五人。四門門門有五人。是則二十人。三
藏雖四多用有門。通多用空門。別多用亦空
亦有門。圓多用非空非有門。天親雖説別圓。
多明別階級。龍樹雖明幻化影像十諭諭之。
有不離無。無不失有。非有非無。不思議之
理教也。問若爾三藏亦有三人同入。何不名
通。通亦有三人之殊。何不名別。答三藏三人。
一人不入故不名通。通雖三人而皆入但空。
不得稱別云云。問通是滿字門。而稱通者何
故停灰斷耶。答譬如朱雀臺門。雖通貴庶有
停私室者。有至府省者。有見天顏者。如前所
通。通通別通圓。此義可知。又譬如因心
有眠有夢。夢諭於空。眠諭於假。心諭於中。聲
聞觀四諦無生。如幻如化以入空。縁覺觀十
二縁無生。如幻化以入空。菩薩觀六度無生。
如幻化以入空。不深見假中。故同住灰斷。若
能尋夢得眠。尋眠得心。非但見空亦見不空。
亦見非空非不空。釋大意竟。二五停心者。名
數同前。云何有異。魚目明珠質同。理別曲直。
體*析巧拙。料簡已如前。大經明果報五陰。
已受想行識。亦是一法。凡夫爲苦爲惱。二
乘縁不淨無常出生死。菩薩觀陰即是於眞
更無別理。如薄福者覩金成蛇。爲之所害福
人見寶得而用之。苦諦既然三諦亦爾。衆生
不知。沒在於苦造二十五有。輪環宛轉無解
脱期。菩薩爲此而起大悲發弘誓願。拔苦與
樂雖發誓願。所度如度虚空。雖誓斷如空共
鬪。雖安如空種樹。雖滅實無得度。觀一切無
所有。無所有故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畢竟清淨。行者雖作此觀。其心浮逸如犬逐
塊。若欲攝散睡眠昏熟如鼉得暖。當知不
修停心。心不得住。雖作此解是直作善。如
有眼無足不得入池。若善用四悉檀。修五停
心者。即得住觀。如密室無風照物得了。當
知阿那波那。三世佛入道初門。又云。亦爲甘
露門。光明云。即開甘露門入處食等云云。既
信解已當修五停。謂阿那波那等云云。覺觀
多者當觀入息。不生出息不滅。不生不滅。息
即是空。無能觀所觀。皆不可得。不可得即
眞。眞即心停也。多貪欲者當觀。貪欲非垢無
貪欲。非淨非垢故不生。非淨故不滅。不生不
滅故即空。空即眞眞故心停。多瞋恚者。當
觀於慈。慈恚即不生亦不滅不生不滅即是
空。空即眞眞故心停。又觀罵者是誰。誰受罵
者何等是罵。罵者與諸佛等。受罵者與畢竟
空等。罵法與薩婆若等。打者受打者打法
亦如是。一一音聲不能見罵。衆多音聲亦不
能罵。唯當自責過去煩惱多。今世瞋恚盛
若不能忍。心則螫毒生死無畔。應當息之令
停也。著我多者當觀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見
四大六種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何處有我。即
破我見。五愚癡者。對因縁觀三世因縁。破
斷常二世破果報。我一世破性。我善用五法
治心。心則安住得觀無生。無生現前即破煩
惱。有直有善名爲初賢。大論云。觀行是智慧
性。何故言三昧。答若不定心中修。此是顛
倒智慧如前説狂愚之人。豈是賢聖善直之
意也。作是修時。種種諸境發一陰界入境。乃
至菩薩境。善當識別。去取得宜。無生正觀破
之。一一皆是摩訶衍故。乃至二十種壞禪覺。
十種成禪覺。皆須識知。故大經云。迦羅迦果
有九分。鎭頭迦果纔有一分。城中人不識食
之即死。行者若明十法。即鎭頭迦。十法者。
一善識無生正因縁境。如空無相無方維上
下。心性亦爾。二眞正發心。三止觀修習。四破
愛見諸法。遍五善識通塞。愛見中。苦集爲
塞滅道爲通。六用三十七品調適。七修助道
開三脱門。八善識次位。九安忍。十順道法
愛不生。此十法成乘即入菩薩位。得三乘道
云云。問何等煩惱障定慧。答有人言愛生煩
惱障。慧散動無知障定。復有人言百八煩惱。
障定性得繩障慧。今不爾但隨偏多爲障也。
問通家若爲明六即。答無生理即。幻化名字
即。乾慧地觀行即。性地相似即。八人已上
爲分眞即。佛地爲究竟即云云。三明四念處
者。念是無生觀慧。處是所觀境。先明屬愛煩
惱者。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
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觀空無色觀色無空。
能觀智境並不生不滅。智即是境境即是智。
非智滅境智性自境。即生無生故名無生。非
謂無有生名無生。觀内身外身内外身。一切
色法。若麁若細。皆如幻化 即是約身修性念
處。受心法皆是苦性。苦性即空皆如幻化。若
作共念處者。亦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背捨
勝處一切處皆即空。是爲共意。縁念處者。縁
佛無生方等十二部經。乃至知衆生根性即
云云。云何修身性念處色。若麁若細。總而
觀之。如夢如幻響化。此色縁不淨。如我此
身歌羅邏時。父母二滴爲縁。業煩惱爲因。因
縁和合生此報身。九孔常流膿嚢涕唾。三十
六物性相種子究竟不淨。貪愛計淨是顛倒
見。若見不淨即破淨倒。中論劫初穀子不生
世間現見。故劫初穀不滅世間現見。故因縁
合集名爲生。因縁散名爲滅。散故不常。集故
不斷。是名世間不常不斷。此文正表内種子。
十二因縁和合不生不滅也。問若種子生即
從自生。若從遺體生即是他性生。自種子遺
體合即是共生。若非種非遺即無因生。若從
種子生何用遺體。若從和合復屬何縁。若無
父母之他云何得種子之自。無自故從誰生
汝種子。能自生未有父母之他。無種子之自。
若已有種子之自。即不從他也。問汝過去業
與六識心倶不。若其事滅業附心識來於現
在難。六識生滅業亦生滅。不爲自生。若滅
不應附心來。若不依阿梨耶識。義不成也。若
從父母生是從他生。汝自性尚不能生。云何
從他生難。猶有自性故即有他性能生。若無
自性父母爲誰作他。若自他共能生者。汝於
自他若能生共可能生。倶既不能和合亦不
生若能生即有兩過。自既不生。他亦不生。即
兩不能生兩法相助成生。爲是自爲是他。如
兩砂無油合亦無油。若自他不能生。合時
亦不能。若合能生者並亦應兩砂無油。合時
應有油若兩合無油。當知自他本不能生。合
亦不能生。如一盲不見二盲。亦不見。若謂非
種子非父母生。從無因生難。無因得果果復
應無。如無泥而能生瓶者。亦應從木生等是
無因。故從因縁生尚不可。況無因耶。是則因
果倒亂罪人獲福云云。壞世間法。若無世諦
即無出世。是大邪見人。若四句責生不可得。
是則無生。無生而生是名假生。假生非生但
有名字。是字不生亦不不生。是字無所有
故自他共無因。畢竟不見身生處不可得。若
無生處亦無滅處。生滅不生滅。非生滅非不
生滅。清淨平等正觀。觀身細色如隣虚塵。即
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即具四微所成色香
味觸。色爲自香味爲他即因成假義。若從色
生即是自性。若從香味生即是從他性本。合
是共生離色離香味。是無因生。四句檢之生
不可得。是故説無生無生而説生。是名假生。
是名細色無生。如論云。若有極微色是則四
微所成。又云。若有極微色即有。十方分則不
名極微。四微成色此即因成假。觀此假因成
如夢幻。細色麁色無生。是苦聖諦。思益云。
菩薩知苦無生名*苦聖諦。此色身四句因成
中檢無生名身念處。問此色爲從滅生。爲從
不滅生。爲從滅不滅生。離滅不滅生。若從不
滅生是自生。若從滅生則從他生。若從滅不
滅生是共生。離生則無因生。論云。不自不
他不共不無因。四句生皆不可得。是故説無
生。無生而説生是名假生。色不淨破淨倒。又
問此色爲待色。待無色乃至共離皆不可得。
是則無生無生而説生。是則假生是皆不淨。
破淨倒是性。身念處以智慧性。觀屬愛身色
生相。得慧解脱須陀洹。乃至慧解脱阿羅
漢。若作是觀時未能得道。於中生著是愚癡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隨
情。三種念處如前三藏中説。若隨理三種念
處。即如通中説。隨情是事相。隨理是無生。
念處乃至心法亦如是。共念處者。行人觀念
處修八背捨。事中諸禪乃至熏修等。如明眼
開倉見穀粟。種種不淨不同。大論明骨想。即
解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乃至燒想。
諸論師疑文誤。何意從骨想。即解十力無所
畏耶。今師云人不得論意。此中爲修共念處。
又不壞骨人成倶解脱。三明六通八解。悉皆
具足。受心法亦如是。爲成摩訶衍故非論誤
也。縁念處者。縁佛十二部經。四辯説法。悉
皆無礙教化衆生。心縁普*徧也。四念處四
種精進名四正勤。四種定名四如是足。五善
生名爲根。破煩惱名爲力。分別道用。名七
覺。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次破屬見煩惱。觀
身如幻化。非垢非淨若起見謂淨不淨。亦淨
亦不淨非淨非不淨。是事實餘妄語。是見皆
依色。若謂此淨等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
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有邊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即陰離陰。十
四難約三世五陰六十二身見。是汚穢無記
五陰即具三假。淨法塵對意根生意識者。爲
意生爲塵生。爲合生爲離生。若意生是自生
乃至離生是無因。即破因成假。若意根滅生
不滅生。亦滅亦不滅生。非滅非不滅生。皆
墮四句則破相續假。若待無有識生。若待有
有識生。若待亦有亦無識生。若待非有非無
而識生。皆墮四句則破相待假。所破能破。例
十二是破有見中十四難。六十二見不淨。無
見中亦三假十二句能破。亦例十二句亦淨
亦不淨。亦有亦無見。三假十二句破能觀。亦
十二句例破非淨非不淨。非有非無見。亦十
二句破能觀。亦十二句破用。性念處觀之破。
身念處九十六句破生見。不可得成無生。身
性念處。次觀受念處破生見。經云。受受。受
不受。受亦受亦不受。受非受非不受。又云。行
亦不受。云何受受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不受。
行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亦受亦不受非行非
不行亦不受。云何受非受非不受受受故。是
有見是見依受起。受不受故是無見。是見依
受起受亦受亦不受故是亦有亦無見。是見
依受起受非受非不受故。是非有非無見。是
見依受起。是事實餘妄語過去如去不如去。
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有邊無邊。乃至
非有邊非無邊。即陰離陰爲十四難。約三世
有六十。即陰離陰合成六十二。有見中三假
能所二十四破生見無見中。三假能所亦二
十四。無生見亦有亦無見中三假。能所二十
四句。亦生亦無生非有非無見中。三假能所
二十四句。破非生非無生合成九十六句。破
生見成無生受。性四念處。次觀心性四念處。
觀心常無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是見依識起。
過去如去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有邊
無邊。乃至非有邊非無邊。即離爲十四難。約
三世爲六十即離爲六十二見。常見中三假
能所二十四句。無常見中三假二十四句。亦
常亦無常見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非常非
無常見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九十六句。破
生見成無生也。法性四念處觀有我無我亦
有我亦無我。非有我非無我。是見皆依法起
過去四見。未來四見。即難爲上四難。約三世
五陰爲六十二。有見中三假能所破。有二十
四句破。後例爾。九十六句破我見。是名四念
處。乃至八正道。是破屬見中三十七品。故經
言。我斷一切諸見纒等。以智慧刀。割斷破裂
也。若共念處觀九想八背等。一切禪亦名得
解。觀非實觀也。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
是。縁念處觀見中有一切佛法。無生四諦教
理名字句義。通達無壅隨衆生根性。樂欲。便
宜對治。第一義而爲説法。是爲破屬見。煩惱
中修三種。別相四念處觀。問何意通教明非
苦非樂。是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是。苦
果非苦。非樂。應是樂。答此作四句若通論非
苦非樂。此異通四句不可説。有因縁故説非
苦非樂。結成生滅苦樂。是三藏意。若非苦非
樂結成無苦無樂之苦樂屬通教攝也。淨名
云。迦栴延五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
義。結受念處。如大品不淨觀。即是摩訶衍皆
不可得。故以是不淨心觀色。自念我身未脱
是法。未免三界生。猶應受百千生死。故言未
脱。引廣乘品成身念處觀諸法不生不滅。是
無常義。結成心念處觀。於我無我而不二。是
無我義結成法念處觀。若作非常非無常。
常非垢非淨。結成淨非苦非樂。結成樂非我
非無我。結成我即成別教義。常樂我淨斷惑
歴別來證也。若作非垢非淨。雙照垢淨。非
苦非樂雙照苦樂。非常非無常。雙照常無常。
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結成圓教。圓心修
習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也。於乾慧地中修總
相三種四念處。如前三藏中分別。但有如幻
如化體法即空之異耳。是爲無生總相四念
處。但是總相念處修身即空陰入界一切法
亦如是。是名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觀此
位是總相念處。修四正勤。如意根力覺道。
三十七品。共縁念處。亦如是。雖未發暖相。
似無漏法水。而總相觀五陰。智慧深利勝。別
相念處。是故名總相念處。屬乾慧地外凡也。
辟支迦羅名目大小。如前亦修三種念處十
二因縁。過去無明只是不淨煩惱。五陰諸行
只是善惡五陰。從識乃至受是果報 記五
陰愛取煩惱五陰。有是善惡五陰。未來生死。
是果報無記五陰。若麁若細總而觀之如幻
如化。是名性念處因縁覺也。共縁念處例前
亦有性。共縁三種觀三人大小也。菩薩發菩
提心慈悲誓願。觀此身受心法。三種念處。修
性身時觀此身色。若無生如幻如化。能發
*暖頂等法。成五停心。別總四念處。名伏忍
四善根。名柔順忍發眞斷結。八人地名無生
忍。須陀洹名無生法忍果。斯陀含名遊戲神
通。阿那含名離欲清淨。阿羅漢名已辦地。
八名辟支佛地。九地名菩薩地。十地名佛
地。性念處觀成。破界内見思通惑。得一切智
與羅漢齊。八地修界内道種智。破界内塵沙
無知。是共念處。九地已上學一切種智是縁
念處。十地當知爲如佛。佛是通教佛。成就
四枯。莊嚴雙樹。故云四念處坐道場。斷通
惑正習盡見偏眞之理。於二諦中觀照純熟。
是名坐道場。般涅槃者。即有餘無餘二種涅
槃。轉法輪者。轉通教無生偏眞之法輪。令
一切衆生同入偏眞法性。非中道不空法性
故。法華云。我等同入法性。不見佛性。二乘
倶得此理。並有坐道場轉法輪。而羅漢不斷
習氣。只是四枯莊嚴。支佛小深侵習亦是四
枯。菩薩不斷習。以誓願力熏行處處受生。調
熟衆生。學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名通
教佛。只是四枯莊嚴雙樹但三藏。是拙度觀
門既拙解空亦淺如迦*栴延五義是通教體。
假入空觀門既深。三藏是事觀爲疎。通教理
觀爲密。三藏附事爲僞。通教縁理爲眞。比
至證得眞。時無復爲別異也
四念處卷第二



四念處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説
*門人章安灌頂記 
開章爲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處。大意者。
四句雖略。網羅罄盡若絶若説。若世出世已
如上辯。今依不生生而明別也。中論名假名
即此句也。別家四門且指大。經云佛。性如闇
瓶盆井中七寶有門也。衆生佛性猶如虚
空。畢竟清淨無門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
無酪性亦有亦無門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
門也。雖列四門若説若行。多用亦有亦無門
也。問有門可明佛性。空門云何有性復濫通
家。答別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見佛性。通家
但空局不但空廣廣局。云何相濫衆經諸門。
列位位數増減。華嚴初無十信。後無等覺。於
十住中多明圓義。於登。地中多明別義。若住
若地皆説界外行位不語界内云云。方等前分
對縁。散説得道而已。未論地位。至瓔珞總結
階級。明五十二地。前後數整界内。亦分明諸
般若前分。亦對縁散説亦未有階次。勝天王
但明十地。前無三十心。後無等覺。新金光
明無前無後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無等覺。推諸經意如軍師蕩寇竟。方叙勳
勞。定其爵祿。所以前散後結。問法華是後經
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後。法華是一期
之後。良以。瓔珞結諸方等仁王結般若竟。法
華在後不明次位。但決了諸權而入於實。涅
槃亦不明次位。同開佛性入祕密藏。但地義
深微非聖證不了凡下莫知。對縁増減隨機
廣略出沒宜爾。但順佛語依修多羅。不得執
訶彼。各興諍競非法毀人誣佛謗典云云
南岳師。釋大品三處明位。初四十二字門初
阿後茶。皆具一切法。判屬圓教四十二位也。
次明初地修治地業。乃至第十修治地業。判
屬別教位。後明乾慧地乃至佛地。判屬通教
位。此深得經意文義朗然。然佛一期諸
經。門門不同位位數異。行人採用各異。若論
數整須依瓔珞。若扶三觀次第。須依大品。若
凡夫得。預須依涅槃數整可解。扶三觀者。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欲以道種
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
及習。當學般若。初五方便伏見思從假入空
觀。十住是道慧斷見思。從空入假學道種慧
斷塵沙。若從假入空破遍假。從空入假破
偏空。至十迴向中。學不假不空一切智伏無
明。登地得一切種智。若至等覺一時斷煩惱
及習。若不明等覺。只十地斷煩惱習也。是以
三觀相扶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爲習種
性。十行爲道種性。十迴向爲性種性。十地聖
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略則七位廣説五十二
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滿次第。相扶
始自凡夫得預修學。具有別圓界内界外。四
四諦意。菩薩住堪忍地。鐵輪位中修生滅四
諦。十住中修無生四諦。十行中修無量四諦。
十迴向中修相似。無作四諦。登地見中。得一
切種智。五行十功。間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
修學耶。答涅槃扶律而説故名贖命。若別圓
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
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問三藏生滅慧。云何
贖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斷
不明佛性。今倶引見佛性。當知三慧被決不
同。先曰若論戒則五支諸戒小乘所無也。若
論定從八背捨。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
化衆生豈同二乘。問何以得知答。一以義推
可見二。以聲聞相異問。別教登地猶用界内
通。名名四依義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
得用既以通名名斷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
暖等位耶。又復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
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見諦斷道何
意不用耶。所言別教其義有八。謂理教智斷
行位因果云云。理別者。三諦之理。理隔不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