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念處 (No. 1918_ 智顗説 ) in Vol. 00

[First] [Prev]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切衆生同入偏眞法性。非中道不空法性
故。法華云。我等同入法性。不見佛性。二乘
倶得此理。並有坐道場轉法輪。而羅漢不斷
習氣。只是四枯莊嚴。支佛小深侵習亦是四
枯。菩薩不斷習。以誓願力熏行處處受生。調
熟衆生。學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名通
教佛。只是四枯莊嚴雙樹但三藏。是拙度觀
門既拙解空亦淺如迦*栴延五義是通教體。
假入空觀門既深。三藏是事觀爲疎。通教理
觀爲密。三藏附事爲僞。通教縁理爲眞。比
至證得眞。時無復爲別異也
四念處卷第二



四念處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説
*門人章安灌頂記 
開章爲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處。大意者。
四句雖略。網羅罄盡若絶若説。若世出世已
如上辯。今依不生生而明別也。中論名假名
即此句也。別家四門且指大。經云佛。性如闇
瓶盆井中七寶有門也。衆生佛性猶如虚
空。畢竟清淨無門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
無酪性亦有亦無門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
門也。雖列四門若説若行。多用亦有亦無門
也。問有門可明佛性。空門云何有性復濫通
家。答別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見佛性。通家
但空局不但空廣廣局。云何相濫衆經諸門。
列位位數増減。華嚴初無十信。後無等覺。於
十住中多明圓義。於登。地中多明別義。若住
若地皆説界外行位不語界内云云。方等前分
對縁。散説得道而已。未論地位。至瓔珞總結
階級。明五十二地。前後數整界内。亦分明諸
般若前分。亦對縁散説亦未有階次。勝天王
但明十地。前無三十心。後無等覺。新金光
明無前無後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無等覺。推諸經意如軍師蕩寇竟。方叙勳
勞。定其爵祿。所以前散後結。問法華是後經
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後。法華是一期
之後。良以。瓔珞結諸方等仁王結般若竟。法
華在後不明次位。但決了諸權而入於實。涅
槃亦不明次位。同開佛性入祕密藏。但地義
深微非聖證不了凡下莫知。對縁増減隨機
廣略出沒宜爾。但順佛語依修多羅。不得執
訶彼。各興諍競非法毀人誣佛謗典云云
南岳師。釋大品三處明位。初四十二字門初
阿後茶。皆具一切法。判屬圓教四十二位也。
次明初地修治地業。乃至第十修治地業。判
屬別教位。後明乾慧地乃至佛地。判屬通教
位。此深得經意文義朗然。然佛一期諸
經。門門不同位位數異。行人採用各異。若論
數整須依瓔珞。若扶三觀次第。須依大品。若
凡夫得。預須依涅槃數整可解。扶三觀者。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欲以道種
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
及習。當學般若。初五方便伏見思從假入空
觀。十住是道慧斷見思。從空入假學道種慧
斷塵沙。若從假入空破遍假。從空入假破
偏空。至十迴向中。學不假不空一切智伏無
明。登地得一切種智。若至等覺一時斷煩惱
及習。若不明等覺。只十地斷煩惱習也。是以
三觀相扶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爲習種
性。十行爲道種性。十迴向爲性種性。十地聖
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略則七位廣説五十二
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滿次第。相扶
始自凡夫得預修學。具有別圓界内界外。四
四諦意。菩薩住堪忍地。鐵輪位中修生滅四
諦。十住中修無生四諦。十行中修無量四諦。
十迴向中修相似。無作四諦。登地見中。得一
切種智。五行十功。間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
修學耶。答涅槃扶律而説故名贖命。若別圓
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
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問三藏生滅慧。云何
贖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斷
不明佛性。今倶引見佛性。當知三慧被決不
同。先曰若論戒則五支諸戒小乘所無也。若
論定從八背捨。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
化衆生豈同二乘。問何以得知答。一以義推
可見二。以聲聞相異問。別教登地猶用界内
通。名名四依義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
得用既以通名名斷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
暖等位耶。又復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
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見諦斷道何
意不用耶。所言別教其義有八。謂理教智斷
行位因果云云。理別者。三諦之理。理隔不融
信而修之。從淺至深歴別有異。從淺與
別。深與前別。當體間隔。是名理別。教別者。
佛日先照菩薩。二乘聾加。豈況凡夫瓔珞仁
王。地論。攝論不明界内故凡聖異聞。大論明
一與聲聞共説。二不共説。不共説即教別
也。大經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屬三人。釋論
釋之實是一法。爲向人説令易解故。三慧爲
三。如一時説三相此即教別也。智別者。圓
意難顯。要假方便然後可見。如因作入無作
因。無常以入常外人難因無常果云何常。佛
答汝因是常而果無常。何故不聽我法中因
無常而果是常云云別菩薩欲學常住佛性。
先修無量四聖諦。後觀諸法實相中道。佛性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次第梯蹬先觀空。次
學恒沙佛法。後開如來藏。次第修三眼三智。
是名智別斷惑別者。如無量義云。衆生欲性
無量。欲性無量説法無量。説法無量故藥病
無量。藥病無量故通塞無量。分別校計生滅
無生滅。無量無作苦集滅道皆無量。覆如來
藏藏闇故造作二十五有業。受諸生死。愍此
長夜發菩提心。興四弘誓自脱無量繋縛。亦
脱衆生無量繋縛。是名斷惑別行位因果等
別可知也。問無作既勝。何不縁無作發菩提
心。答別家以無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發心
正意。意者縁無量發心。至果方成無作耳。問
若爾初地已得無作。何意不縁發心耶。答初
地分得妙覺時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滅果
方無生。通則不爾。發心即觀無生。別人初
縁無量後乃無作。圓人發心初則無作大意
云云二停心者。前三藏數息不淨等。停心
疎遠事僞。通以觀息不生不滅。停心即事而
理近密眞。今別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雖爾。望於三
藏是密是眞。望於實相非近非密非眞非理。
前別後別。居季孟之間。此義可知云云
經云。菩薩作是思惟。出家間曠猶若虚空。一
切善法因之増長。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
惡法因之而生。往詣僧坊聞佛有無上道。無
上正法。大衆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
人也。無上道是慧。聖行正法是定。聖行大衆
是戒。聖行此是非因之因也。菩薩受持時如
秉浮嚢度於大海。爾時愛見羅刹來乞浮嚢。
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塵。令汝安隱得入涅
槃。謂稱情暢樂名涅槃。鈍使造惡多墮三塗。
利使執見破戒亦墮三塗。或執見修善多牽
天上。久後還墮。若不隨愛見能生五支諸
戒。一根本業清淨戒。謂四重也。二前後眷屬
餘清淨戒。前後是方便偸蘭遮等。餘是諸四
篇等也。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護
持正念念清淨戒。道共戒也。迴向菩提大乘
戒也。後有九種與釋論十種相似。一清淨戒
謂受得清淨也。二善法戒。謂動不動皆毘尼
也。若護持不犯生止行兩善謂法也。三不缺
戒。謂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體
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薩初信
心。經云。汝等但發菩提心。則出家禁戒具足
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隨順戒。對十
行隨道戒也。八究竟戒。九迴向戒。斷界内
正習也。十具足諸波羅蜜戒者。登初地乃至
等覺也。於一戒中具足爾許法門。即是別家
停心如前數息。身命之要。今戒爲法本道之
根源。故以戒爲停心也。菩薩雖信佛法。常
住之理内解分明。猶自覺觀不住是直而非
善。爾時更學定聖行停心。即共念處也。依經
即是隨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繩長知
長繩短知短。元治覺觀發根本淨。特勝通
明等。淨如開倉見穀粟。經云。復有梵行。謂見
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處實觀也。次不淨觀
治貪欲。經云。復有聖行。謂除却皮肉。諦觀白
骨一一節間有我不耶。作此觀時即見骨中
青黄赤鴿。色是背捨欲界定相四色轉明。心
與色青合。故一切皆青。餘亦爾。是未到地
相。爾時不壞内色不壞外色。内外倶不滅色
相。以是不淨心觀内外色。即見額上骨中八
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禪覺支相。聲
聞但有光不見。佛菩薩多修念佛見佛。或爲
説法。即初背捨。初禪攝内無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外色者。内滅却骨人以不淨心觀外色。
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屍等。二骨人
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須觀者。去
欲界近用以防過。故界内色外色皆不淨。故
言以不淨心觀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觀
法滅却骨人。今但言證法見骨人。自然消磨
不見。但有八色及外不淨。故言内無色外觀
色。此骨人滅時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禪謝。
二禪内淨起。起時八色一陪更明。青黄赤鴿
非復前比。亦有内淨喜樂一心。四支不同根
本。特勝通明中是爲二背捨二禪攝也云云
三淨背捨身作證時是三禪相。舊云。三禪無
勝處。四禪無背捨。釋論明淨背捨身作證。三
徧身樂得爲證。四禪無樂。何所爲身作
證。成論人以三禪共爲一淨背捨。今用三四
兩禪。從容共爲一淨背捨無嫌。三禪身證爲
背初門。成就在第四禪。第四禪具足勝處
也。何故言淨。大論云。縁淨故淨。八色是淨。
法未被練不得淨。今三禪四禪法。起來觸
此八色爲作淨縁。三四禪等此是色界極淨
之色。用此爲縁故言縁淨觸。八色更淨故言
縁淨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禪中淨有四義。
三如前兩背捨即是縁淨故淨此意也。四空
四背捨無色更無別法但以空無相心修。若
凡夫人自地地愛染。聖人深心智慧利直去
不迴。故名背捨。問舊云。此無別法但以無
漏修此可然。前何意無別法。不可指舊禪爲
別法。不可指邪禪鬼定外道。事爲別法云云
今次四禪得修若不得禪。作觀不成設修。雖
不發無漏亦名修背捨。而不名解脱。若有宿
習發此何嫌。但滅受一背捨不得無漏修則
不成。故不論發宿習也。九次第師子超越等。
三藏中無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
大不淨。亦名大背捨。良以。假想厭力小。若假
想厭背大。皆由縁處廣狹。若觀骨人不淨
除却皮肉。或觀一屍一兩城邑聚落等所有
正報。故言小不淨小背捨。若大不淨。絓是
依報國土。錢財穀帛山川林園。江河池沼大
地一切色法悉皆不淨。蟲膿流出臭腥流潰。
山如聚膿。河海穢濁。衣服如臭屍皮。飮食
皆蟲汁。大經云。觀好美羹作穢汁想。飯如
蟲聚。宅如塚墓。大地無可愛處。若幻術誑人
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蝋金鐵遇暖則流。遇
冷氷結。凡夫遇淨縁成淨。遇不淨縁便不淨。
達此道理得其轉變。良以。昔曾修得今發宿
習。故大地依正悉是不淨。初學乍有興廢。數
習成性任運不淨。譬如鑚火發不擇薪。乃至
江河乾竭。此觀亦爾。初止一屍二屍一兩聚
落。若成大勢一切依正無非不淨。故言大不
淨觀也。又福人感色淨。又人心著淨重於穢
輕。破此大著皆爲不淨。不可定執。山河國
土而言爲淨。如僧護見地獄。一百二十五所。
所見大地是身爲他所耕。叫喚苦惱。是名田
地獄。又見身是樹衆苦競集。宛轉呼咤若山
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
昔觸境生著起愛。今觸境穢惡受苦。今爲轉
此愛染修大不淨觀。破淨顛倒亦名大不淨
大背捨。若凡夫所修八禪。但除下地不能除
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
無漏不能除上。地若無漏縁通則自地下上
皆能除也。若内觀骨人外觀色名初背捨。初
禪攝若。内無色外觀色外。八色正依皆不淨
時名二背捨。二禪攝。此兩背約依正判大小。
若三禪入淨背捨則不論。何者根本是小所
得。不淨成小背捨。若根本是大成大背捨。乃
至四空滅受例如此云云若約兩不淨爲勝處。
還依依正判大小。若約多少好醜成小勝處。
亦約依正。多少好醜成大勝處。所以厭*背
心未能轉變自在。勝處更來熟之。一屍少二
屍多。十少百多一國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
爾。初未能多少。少習既成即能多。今發還爾。
若好若醜者。此約兩報爲好醜。端陋慧愚富
貧貴賤。而論好醜。好醜皆不淨。此亦小不
淨耳。大則好山惡山好國惡國好醜皆不淨。
則大也。次依正倶醜骨人所放八色爲好。
此兩倶不淨者而名好醜。此爲勝處。初禪攝。
若内無色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勝知
勝見二禪攝。雖無骨人。而外有八色。復有依
正。若多若少好醜如前云云。勝知勝見者。了
此心於色不爲色所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
勝見。淨不淨等皆於己心能得自在觀解成
就故言勝知勝見。行者如此觀勝之時。豈更
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貪他。上古賢隱推位
讓國。還牛洗耳。皆昔經成此。今於五欲無
復染意。若不得此心貪之至死後。四勝處在
四禪中。三禪味樂多不能轉變。於聲聞法如
此。菩薩豈無勝處耶。大論云。青黄赤白。瓔
珞云。地水火風。此亦無在。四色是名地水是
其體。此中但多少轉變無好醜。何以故。内外
色盡故。但八色流光故無好醜。四勝處在第
四禪中。十一切處亦在四禪中。初禪覺觀多。
二禪喜動三禪樂動。不得廣一切處。唯此不
動念慧則能一切處。以一青遍十方皆青。餘
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將一青色入一黄色
遍一切處。一黄入黄亦遍一切處。而青黄
不失。餘色相入亦如是爲一切入。此是内心
所放八色遍一切處。那言取少樹葉爲縁遍
一切處。若内心無此力外不能遍。不應取外
色爲縁也。大論取優鉢羅華者。爲人不解借
外諭内。不可以諭爲是。亦有此義。若通明觀
中無骨人不放八色。是時修八解脱。借外爲
縁可爾。今不壞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
樹葉此不成義。今不用云云。次明菩薩修縁
念處。於依正中轉變自在具諸波羅蜜。慳心
既破尚不惜身。何得爲身貪求他物是名檀。
得是觀時終不爲。此依正。偸殺妄語。危他自
安。順理行心名尸。若彼觸己終不生瞋。發
言動身口加報。是名忍辱。終不倚此不淨生
身。懈逸耽著恣情以自穢雜。是名精進。善巧
方便四隨得所。所觀調適念慧現前。或不
淨背捨勝處神通變化。願智熏修*絓是諸禪。
於中轉變得成三昧。百千變化一切道一切
定。皆在此禪而得具足。是名爲禪。作此觀
時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滅
道悉皆不淨。能觀所觀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無所有故。畢竟清淨無一可得。不生不滅。名
般若波羅蜜。是名於勝處中轉變爲一切法
門。是心定故隨意自在。隨作隨成勝處之觀。
如好馬能破前陣。復能調制其馬。欲去欲住
迴轉自在。作諸法門亦復如是不可窮盡。是
名菩薩於四念處修勝處觀。觀中廣修諸法。
悉於勝處修習。若發宿世善根時。亦於勝處
中發。是時觀淨無魔入壞此法。何以故。心
得自在。無障礙故。作於心師心使於魔。魔
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多轉入五種佛子
之位。或即入五品弟子之位。何故爾。並是
助道力大。大助開門入清涼池劑。此是觀禪
發相也。若九次第定師子越越等。有二位依
三藏。阿那含人得無漏。心地調柔方能修九
定。凡人修不得。大乘人修習者。如發心二
不別。別教菩薩。歴別修習但不取證也。若案
經前有持戒對數息。次有不淨觀。一一節間
求我不得。即對界方便。光中見佛即是念佛
停心劑。此是性念處對四停心也。次修縁念
處觀。學四無量心。修法縁慈定分明開發觀
法無我不可得故是界方便。觀四無量心者。
通論慈悲始終皆有無縁即以實相爲慈。
即如來。慈即解脱。慈即法身。此乃實相之理
無縁之慈。不修衆生法縁之慈。不修衆生法
縁事慈。正修無縁大慈事慈自發。應須識知
所言事慈者。即衆生縁慈發有兩義。一發此
慈熏定。定法轉深因此慈定即發根本。二者
或先得欲界。或得未到地。或得根本。於根本
中有慈。亦言發此慈一切衆生得樂之相。無
怨無惱。歡喜稱心適意。或得人中樂。或得
天中樂。若修得慈定分明想其得樂。無一衆
生而不得樂。此名慈心定。但此定縁衆生有
三種。若縁親人得樂名爲廣。縁中人得樂
名爲大。縁怨人得樂。與親人等名無量。又縁
一方衆生得樂名爲廣。縁四維名爲大。縁十
方名無量。此定有兩。一隱沒。二不隱沒。若縁
衆生得樂。心中明淨決定所縁之處。實不見
此衆生得受於樂。但想而已。是爲内不隱沒
而外隱沒。自有内心明淨作得樂想。而外所
縁十方衆生。分明見其得樂。或得人中。或得
天中。其相分明。是名内外不隱沒。若慈定中。
見三種人得此樂相後。始復發根本五支。五
支功徳倍勝根本。如砂糖石蜜和水。豈方單
冷悲喜捨。附定起亦如是。菩薩修此禪定内
思力強故。住堪忍地。在十信位。中靡所不
作。故迦葉問。菩薩有縁得破戒不。答有縁亦
得。如仙豫殺五百。施甘露鼓十劫之壽。乃
至爲衆生地獄云云。次性共念處。合修生滅
四諦。調心探觀無生四諦助伏見惑。至斷見
時還用無生四諦斷。故大經云。苦是逼迫相。
集是能生相。滅是寂滅相。道是大乘相。如
三藏中。要須禪助伏見惑。暖法方得發。今亦
如此。菩薩知此惑障深重。不可即斷。借生
滅方便發十住暖法也。問十住十信中退不。
答經明六心退七心不退。問別教只用此戒。
與聲聞異不。答雖同而異。菩薩戒具足五支
及究竟諸波羅蜜。二乘不能究竟。或身智
亡入無餘灰斷。問禪復若爲。答聲聞法中斷
欲界方得修初禪。菩薩不爾。於十信修共念
處觀。學背捨安忍成就。爲衆生修一切護持
正法。畏於二乘道如惜命者。二乘豈能如此。
菩薩修十信。初心即具十行。經云。十法爲
道。一信有十。十信有百。乃至十地只是十
法。但一受不失勝者受名耳。四念處亦如此。
只是觀解轉深。名轉勝。即是別家乾慧地初
賢位。問此十信與圓十信云何。答圓伏無明
見思自盡。六根清淨皆能互用。故言若干種
一時皆悉知。身如淨明鏡能現諸色像。唯獨
自明了餘人所不見問別與通十觀若爲。答
通用十法傳傳簡別。若三藏十法。止破外道
成三乘人。外人不知暖法人所行處。況有十
法。通教十法異三藏。三藏後心亦不知通家
初心。通家初心亦不知別教初心。況後心耶。
別教十法異者。一善識正因縁。無明佛性之
境。通教但識無生眞諦幻化境耳。二眞正發
眞正。無量四聖諦。心求常住佛果。能度法
界衆生。通家只發心縁無生四眞。令得有餘
涅槃。度界内衆生。三止觀調適者。止成一切
禪。觀成一切種智。通家但通三乘共止觀。願
智頂禪耳。四破法*遍者。破界内界外法。次
第*遍。通家止破界内二諦*遍耳。五善識通
塞者。如來藏顯爲通。取相塵沙遮障爲塞。通
家只約四諦見愛中論通塞耳。六三十七道
品調適者。大經云。修無量三十七品。是大
涅槃因。通家但是偏眞。小涅槃因耳。七善修
助道者。修十波羅蜜。一切萬行恒沙佛法。開
三脱門。通家但開四諦。助三脱門耳。八善
識。五十二地七位廣略皆知。通家只三乘共
十位耳。九安忍強軟兩賊者。忍法界衆生。二
十五有。有空強軟。通家只忍愛見爲強軟耳。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於大涅槃不生貪著。況
小涅槃。通家守果愛小涅槃。是生死貪著故。
如此分別十法大異。又具十番觀門。入十信
成堪忍。地上菩薩位亦可以十法對十信。菩
薩修三種念處發諸境界種種諸法。或眞或
僞或益或損不出於十。十者謂陰界入。煩惱
病患業相魔禪見慢二乘菩薩等今不委釋。
如彼具明。若不頂墮得入初賢位。問別教六
即如何。答中道佛性爲理即。解五十二地。文
義通暢無*礙名字即。十信爲觀行即。三十
心爲相似即。登地至等覺爲分眞即。妙覺爲
究竟即也。第三念處觀者。遠縁如來藏理。其
理難明而假方便。眞實得開。至如三藏通教。
用世間方法世間行人五種七種。以爲方便。
別教以出世方法出世行人三十心等。以爲方
便。譬如鑚火暖在前出。亦如入海先見平相。
法華。以無漏爲涅槃相。當知*析假是三藏
方便。體假是無生方便。*析體無量是別方便
方便性念處。顯眞實性念處。方便共念處。顯
眞實共念處。方便縁念處。顯眞實縁念處。生
滅無生滅無量。皆是別家方便。方便若成可
稱火相平相。方便不成無暖無平大海。難得
其觀。云何初以五停心遮煩惱風。善直成就
慧燈照了。陰身不淨。五種穢惡。受有百八。
悉皆是苦。介爾違順念念無常。善中無我。惡
中亦無我。非善非惡何處有我。別相總相循
環宛轉寂入涅槃。此觀成時開五停成十信。
亦名外凡。亦名乾慧地。亦名善有漏五陰。能
伏界内淨等四顛倒。帖然不動。聲聞厭苦欲
速涅槃。菩薩不爾。捨生滅四諦觀。正修無生
四諦觀。觀苦本不生。不生故。不滅。不生故不
有。不滅故不無。不常不斷畢竟清淨。淨若
虚空尚無有苦。云何顛倒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是觀成時進入十住。入理解心名爲内凡。
亦名暖法亦名不有漏亦無漏。約界内名亦
無漏。約界外名亦有漏。故名似解十行十迴
向。似解亦漏無漏。登地乃名無漏。正用無生
四諦慧。斷界内見思。故大經云。菩薩解苦無
苦而有。於眞三諦亦如是。故云入理般若名
爲住。有二種般若。若發中道是圓般若。若發
空是偏般若。於界内爲眞於界外爲假。亦名
一品相似中道。論其所斷。斷界内通惑盡。與
通七地齊。亦得界外相似慧眼。故須菩提云。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即
此義也。又斷界外上品塵沙。又伏無明。猶
是暖法内凡也。地人以五佛子。謂四果。支佛
開五爲十。對十住。今不爾。大論云。先於五佛
子果人中歎。今何故獨歎菩薩。答聲聞諸
菩薩未得果。大乘菩薩得果。故獨歎菩薩。今
不用前五佛子對十住。若欲作者。取法華五
品弟子。開五品爲十。對十信。故仁王云。十善
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十善即十信。
十信尚斷惑。況十住耶云云。若欲前進。應捨
無生四諦正修無量四諦。無明與法性合。起
無量取相。感無量生死。無量塵沙招無量果
報。無量無明受無量報身。則有色受想行識。
皆是苦諦。無量受陰所有煩惱皆是集諦。無
量能觀之智皆是道諦。無量集盡苦除皆是
滅諦。如是無量根性。無量藥無量授藥法。
無量方便。菩薩爲此而起大悲。發四弘誓。未
界内外五陰。乃至餘有一生在者皆令得
度。未解通別見思四諦塵沙無明者。皆令得
解。未安偏道者。並令得安。未入小涅槃者。皆
令得入。常樂我淨四徳具足。修是觀時進入
十行。從理進趣。方修一切衆行。故名爲行。亦
名登頂。斷界外中品塵沙。得界外相似法眼。
見恒沙佛法相似如來藏云云。若進入十迴向
者。應捨無量四諦。正觀無作四諦。云何觀初
從有門觀佛性。但無明重故不見。大品云。諸
法如是有。如是無。所以是事不知名曰無明。
無明覆心不見佛性。四門倶塞巧用四隨。四
門倶開。門雖有四。只是不二法門也。觀此
無明。爲從無明生。爲從法性生。瓔珞及地論
皆解云。從法性生。攝論云。從無明生。依阿
黎耶識起。此識是無記。如地有金土。依染
如土。依淨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識依業
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識所起善惡業。
六識謝滅種子。依*黎耶攝持得生。故名他
依。彼論偈言。此識無始時一切所依止。三藏
學士述難小乘人云。汝六識中起善惡業。六
識謝過。善惡亦應隨滅。若滅現不得起。若不
滅無。*黎耶依何攝持。今還難之。汝偈道他
依汝那道依黎耶。黎耶是無明。客法爲他法
性是本。法爲自。若法性爲自。黎耶成他。但依
地何處有自。若他等是客法喚六識爲他。何
意不得喚黎耶爲他。又難六識依黎耶六識
爲他。黎耶依法性黎耶亦是他云云。若黎耶他
是自性。自性應是他。如此定時。隨彼意答。若
自若他倶被破耳。問一切善惡從無明生。法
性生無明。法性共生爲離無明。法性生法
性生是自生。無明生是他性生。無明法性合
故生是共性生。離無明離法性生者。是無因
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
是故説無生。無生説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無明
爲自。法性爲他者。亦作此破云云。師云。雖四
句不立。而人多執共生。譬如眠法與眠心合
即生眠。眠故有無量夢事起云云。無明與法
性。合生無量六道事。六道事皆從無量煩惱
生。又生無量不思議塵沙煩惱。起無量界外
事。菩薩修四念處。尋此無量煩惱。無量事相
依無明起。若得無明即得法性。得法性故見
佛性。若通教只尋六識。如幻如化即空之觀。
但斷枝條。不尋根本無明。不見如來藏。以不
見故不得無明不得法性。不得無明不得法
性故。不見佛性。如尋夢得眠。不得眠心。良由
六識中觀淺。但是化城止息。不能深觀。如來
藏恒沙佛法。菩薩深觀如來藏。破無量取相。
破無量塵沙。破無量無明。破無量身相。破無
量受相。無量心相。無量法相。識無量病相。知
無量藥。作此觀時即入十迴向。迴因向果迴
事向理。迴己濟他故名迴向。此位正是解行
終心。麁惑已融似中慧淨。斷界外下品塵沙。
伏無明轉強。如向山趣前漸易見。相似中道
見恒沙佛法。斷恒沙煩惱入相似是自行。出
界假是化他。他持解自性禪。是三十心位。未
至初地大經明初依之人。具煩惱性。能知如
來祕密之藏。未得第二第三住處。正是三十
心位。又地持明三十心爲三分。一觀分。二止
分。三二分同類。正是地前方便道中。修三種
念處。觀分是修性念處。止分是修共念處。二
分同類。是修縁念處也。相似中道觀。於一
刹那頃。眞解開發。登於初地。斷一品無明。得
一分無作。四諦解五行。成就諸功徳滿。若通
對位。一一位中各有三種念處。若別對者。十
住修性念處觀。十行修共念處觀。十迴向迴
別向圓。修縁念處觀。至初地。三種念處。分成
就。若對大品。欲以道慧。當學般若對十住。性
念處位。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對十行。共念
處位。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對十迴向縁
念處位。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對十地
位。一往如此。若登地中道顯時。眞性法身。
分成就一切禪。一切禪有三。一現法樂禪。
二出生三昧禪。三利益衆生禪。登初地時。
名味皆轉觀分轉。名現法樂禪。能生十力種
性。三摩跋提破無明。法身顯現佛性。一法
界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一法界。非一非一切。
二諦自在。能百佛世界作佛。諸佛加之。能
爲十地菩薩説法。菩薩不諦謂是眞極。法華
中佛加聲聞。爲菩薩説法。諸佛子等從我聞
法佛爲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諸聲聞尚
爾。況加諸菩薩等。色心神通相好光。天
地形聲兩益。法眼開朗知衆生根。有機即應
善巧分別。猶如虚空不可窮盡。聞説法者皆
得道果。此是觀分。亦是觀身内。法性理顯
名性念處力也。止分轉。名出生三昧禪。出生
百八三昧。普現色身。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
入其中。住首楞嚴修治。於心猶如虚空。能
一法門一切法門。一切法門一法門。非一非
一切。無*礙自在。破無明顯眞我性。十波羅
蜜。諸陀羅尼門。如來藏海理内之事。皆悉明
顯。若化衆生。假作名字。説種種五陰。破種種
顛倒。説種種法藥。破種種病。作無量醫王。應
病與藥令得服行。皆令悟入菩薩正位。是名
檀波羅蜜。以施衆生。故經言。有法門名無盡
燈。即此意也。下九波羅蜜例爾。彼解十波羅
蜜對十地。初檀滿但是約位耳。直於禪中修。
具百波羅蜜觀法界。神通遍照。法界一切衆
生。衆生蒙光。罪垢煩惱皆悉除滅。是名止分。
亦是共念處力云云。二分同類。以修縁念處
觀。得法界縁起。以無縁慈悲修身。赴機得如
來一身。爲無量身。無量身爲一身。非一非無
量。自在能現十法界像。處處應現。往只同是
一五陰。用有強弱。界内力弱。只見偏眞。界外
力強能見圓滿。今時三種念處。具足三徳。性
念處顯爲法身。共念處顯名摩訶般若。縁念
處顯名解脱。所調伏衆生之處名爲解脱。復
次亦以性念處爲般若。共念處爲解脱。縁念
處爲法身。法身即法性。見法性即見佛性。即
得中道。得中道即得菩提。得菩提即住大涅
槃。即得諸佛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遍法
界用故住大涅槃。種種示現三種念處名三
點。不縱不横爲大涅槃。得色解脱。受想行識
五種涅槃具二十徳。名四念處。坐道場轉法
輪。若圓爲雙樹。非偏非圓中間入涅槃。諸行
功徳莊嚴。名常樂我淨。是稱歎新醫。從遠方
來曉八種術。遠方者。從法身地。起慈悲誓
願應衆生。衆生根縁不同。是以現種種身。説
種種法。法華云。長者驚入火宅。爲度衆生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愚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
三菩提云云。登初地時。得二十五三昧。凡十
番破二十五有。破二十五空。破二十五無
明。得無畏地。不畏三惡四趣有邊。不畏聲聞
縁覺空邊。不畏大衆威徳。二邊中間皆不畏。
以修性念處故云云。得自在地。若至地獄不受
熾然碎身等苦。至一切處無一切苦。能以須
彌入芥子。芥子含須彌。毛孔注滿四海。海内
一毛孔。以修共念處力云云。得二十五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一切事一切理。皆無所
畏。皆自在皆名王三昧。以本修縁念處故。初
地既如此。從二地乃至妙覺。可以意知。不俟
更説。當知四念處。有如此大功徳力。何況
後諸法門耶。有眼有意者。自當耽味。何俟
囑耶
四念處卷第三



四念處卷第四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説
*門人章安灌頂記 
第四圓教四念處者。爲三。一大意。二停心。三
念處。大意開四門云云。若説若行。多用非有
非無門云云。餘法易知。別圓須解。一明位有
高下。二明法之偏圓。三明斷不斷。四明具不
具。五明通不通。位高下者。別教十信伏界
内見思。十住斷界内見思。又斷界外上品塵
沙。十行斷中品塵沙。十迴向斷下品塵沙伏
無明。登初地見中道斷無明。乃至等覺。妙覺
斷無明盡。圓教初有五品弟子。名外凡。十
信名内凡。皆圓伏無明。而界内見思。自然
而盡。如火燒鐵。鐵雖未融。垢在前去。正慧觀
無明。無明未除。見思前盡。若登初住斷一品
無明。乃至十住斷十品無明。與別家十地齊。
若登初行。又斷一品無明。與別家等覺齊。若
至二行。與別家妙覺齊。若登三行。所有智
斷。別人不識其名。況知其法。四行乃至十行
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所有智斷。皆非境
界。但知十二品斷無明。爲己家之極果。不
知是他家之下因。譬如構塼石爲基。以金寶
飾上。豈如從基至頂。悉累金剛。非唯高
有殊。亦寶非寶別。法説譬説。簡別朗然。不須
惑矣。二法偏圓者。類如小乘斷通惑。不除別
惑。聞甄迦羅彈琴。迦葉起舞。天冠問曰。耆
年解脱何故如此。迦葉答言。聲聞之惑我己
斷盡。此是菩薩勝妙功徳。故吾於此不能自
安。如四方風不動須彌。毘嵐風至碎如腐草。
當知聲聞斷通。不能知別。無漏力弱不能自
安。別教初心止伏見思。地前止。斷界内見
思。登地分分伏無明。分分斷無明。此則偏斷
圓伏也。若作界外。別説者。登地斷別見。
二地至六地。斷別欲界思。七地斷別色無色
界思。此亦偏斷之義耳。又作不思議六塵義
者。入無量禪。作無記變化色住。復入力禪
捨。復入力禪起。復入力禪。無量百千億劫。倒
修凡夫事。至八地已上。猶是無色界果報。
不可思議六塵。何以得知地持解。等覺無垢
地。始得離見。見清淨禪。當知離欲界色無色
惑。倶至等覺。乃盡方是圓義。若八地始離
無色界果報者。是偏斷之義也。故大經云。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