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珂雪。告諸比丘。汝等禮拜菩薩本身。阿
難白佛。如來世尊出過一切。爲諸有情之
所恭敬。何因縁故禮此身骨。佛告阿難。由
此速能證得菩提。爲報法恩我今敬禮。因
爲大衆説薩埵本縁。彼薩埵者即我身是。
故知佛地因果由止觀教。雖得佛果敬禀
教身。是故佛今而禮身骨。無生下次明横
攝。此即先結前生後。大品下正示横門。問。
前無生竪門。亦見四十二字之初。何故而今
乃以字門爲横。答。前於無生一門竪入。故
有因果相望淺深。所以名竪。今以二十四
字各各相望。已自成横。又各各攝於四十二
字。則一一字中所攝又横。故知横竪備攝其
中。此亦非横非竪而論横竪。此意下欲廣
示相釋義功能。故先提起。但云因果横竪
無生意猶難見。是故更須約佛藏等。今此
文中釋佛藏義。先事次觀。事釋中先正引經
以明外用。次合無生門。言外用者。經上卷
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説。皆是如來不思議
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虚空。石筏渡
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脚爲梯登至梵
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
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
説一切諸法。無相無爲無生無滅。令人信解
甚爲難有。甚爲希有。若少有所得與佛法
僧諍。入於邪道不聽出家受戒。飮一杯
水。當知經明無生外用。以顯妙理因果無
生。是則不了一體三寶常住。不聽出家。言
不聽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此即同前第
三卷末勝鬘後解。彼經下内合無生者。吹唾
秖是智斷之用。智斷不二故吹唾同時。若有
自言得無生者。請驗外用。須識下次明觀
心釋佛藏義。觀心即是修智斷因。是故更
須約觀心釋。一刹那起名一衆生。即起即
滅名爲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當劫
盡三災義也。三毒貪爲首。三災火爲端。以
不思議止觀。觀此三毒云云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五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大經下以涅槃釋義。然無生義散在諸
教。名相委悉不過大經。故引四句六句釋
無生義。不出自他智斷能所事理思議不思
議。悉無生也。即是因果光揚能顯義也。並在
第十九經也。初釋四句言不聞聞一句。有
種種義者。經初列不聞聞等四句。次以不
生生等四句。釋不聞聞等。復以不至至等四
句。釋不生生等。故云不聞聞等有種種義。
今處中説又順無生。故用不生生等釋無
生義。然古人以不聞聞不生生等四句在前。
一一但是轉釋而已。故多釋不聞聞等四
句。餘句但例。有云。聞不聞即俗而眞。不聞
聞是即眞而俗。聞聞但俗。不聞不聞但眞。又
云。不聞聞從眞起應。聞不聞攝應還本。不
聞不聞法身凝然。聞聞是應迹不已。不生生
等古亦多解。興皇以雪山偈銷。不生生是諸
行無常。生不生是是生滅法。生生是生滅滅
已。不生不生是寂滅爲樂。又將四出偈銷。
言四出者此偈四處出之。古人名爲涅槃
四柱。謂九十五二十五二十六。不生生本無
今有。生不生本有今無。生生三世有法不生
不生無有是處。又云。如來證涅槃等四句對
之。章安云。準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解
於一句半句。得見佛性入於涅槃。當知並
是見佛性句。不聞聞了因性。聞不聞縁因
性。不聞不聞正因性。聞聞境界性。例此以
釋不生生等。亦應可見。雖古多釋未會經
旨。依章安解復是一途章安云。並不如此
智斷因果倶無生也。但爲銷經別作一途。
彼經佛欲説此不聞聞等。放光照於十方
世界。時東方有瑠璃光菩薩。初來之時。一切
大衆非青見青。乃至非白見白等。諸菩薩
等見此光明。皆相問言。此是何光。皆默不
答。次問文殊。文殊答言。光明者即是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乃至即是如來即是大慈。
佛言。汝今莫入甚深第一義定。應以世俗
而爲解釋。文殊言。東方去此二十恒沙有
世界名滿月。彼有菩薩名瑠璃光。於彼
見光而問彼佛。彼佛答言。西方去此二十
恒沙有世界名娑婆。佛名釋迦。爲諸菩薩
説不聞聞等。彼菩薩而白彼佛。欲來此聽
不聞聞等。從彼發來先現此相。如古諸釋
各自一途。將何以表光召之旨。將何以生十
方大疑。將無枉辱彼佛遣命。何足以補遠
來之情。偈雖廣攝諸師意略。故知不可聊
爾而釋。欲了此文須曉大師用經文意。
若釋餘文及下爲他。則以生生居初用對
四教。以隨生等義便故也。此中銷經釋無
生義。是故具依經文次第。初列四句。次案
此下略擧攝相。不生生者自行因也。即初住
位。不生不生自行果也。位在妙覺。生不生者
即化他能。生生者即化他所。若不爾者。何
名爲遍。故破遍門義同一部。一部秖是自他
因果能所故也。不生生者下次釋四句。自爲
四文。然諸句中凡云經釋。並是大經佛自釋
也。凡云今解。即是大師釋佛所解。皆引佛
藏吹唾結之。初句闕結義亦應有。初不生
生者。牒經初句。安住下經解也。今解下大師
釋也。欲明所安故先釋世諦。次明能安
故後釋安住。理本不二非共非離。約事
且云無明共等。能生所生能安所安亦復如
是。以止觀安故世諦方成不思議境。安即
觀也。此觀初成名觀行位。以圓觀解託於
世諦。觀是聖孕。聖託胎故名託聖胎。又聖
種中生名託聖胎。若入初住名出聖胎。聖
出胎故名出聖胎。從聖生故名出聖胎。
契一分理故言不見。不見即不生智徳成
也。此釋不生。獲佛知見下次釋生字。論云
下引論證者。諸法即是無明世諦。般若生是
佛知見開。此説下結示。經釋不生不生下牒
第二句也。次不生不生下經解也。名大涅槃
總標也。生相下釋兩不生。生相盡故即智斷
徳滿。修道得故明果由因契。今解下大師
釋。二徳已圓釋生相盡。即指妙覺爲寂滅
果。因果下以佛藏結。結謂結同。經釋下列
第三句。世諦下經解也。今解下大師釋也。由
無明故與法性合出生諸法。故名無明以
爲根本。但破根本諸法不生。死是不生之
異名耳。此釋下重明此句所用義旨。以此斷
徳釋初智徳。若無斷徳智不成就。是故須
以斷徳釋智。若初句中智徳成。即初句中
下生字也。若此句中斷徳成。即此句中下不
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簡兩句中不生字也。
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兩處不生其
名雖同事理則異。初句智徳縁理名爲不
生。此句破事惑盡得不生名。以理望事事
則爲下。故云下破。以事望理理則是上。故
云上縁。次初句下簡兩句中生字也。初句
下生字屬智。此句上生字屬惑。兩處生字其
名雖同。初句生字屬智智即是脱。此句生字
屬惑惑即是縛。故云大異。兩處倶有生與
不生。是故須簡名同義異。智斷二徳既無
前後。若以第三釋於第一。亦可第一以釋
第三。以智斷同時故也。體雖不二必先運
智以斷於惑。豈惑自斷而方智生。是故且
以第三釋初。又假使第三列在於初。亦可
第一以釋第三。言不累書且依文次。又從
義便是故爾耳。初句下佛藏結。此既釋初。
是故結中亦望初句相即而結。文似前後
用必同時。故云一時不可前後經重釋下述
經重釋第三句也。此初牒經重釋也。今解
下大師釋經重釋義也。經文但云一生不
生。經前後釋自分兩義。故今大師判出兩文
不同之相。先謂前解。既云斷徳知是自行
之惑滅也。此中重釋既云四住菩薩。即是菩
薩斷四住已能自在生。先斷四住即如通
教菩薩。尚能自在利益衆生。況入初住眞
因分開。以通教人斷四住劣。顯於圓人斷
五住勝。惑滅下亦以佛藏重結兩解。惑滅
顯唾以結初釋 化興顯吹以結重釋。經釋
下牒第四句經也。一切下經解也。今解下大
師釋。菩薩何意下牒向重釋。以爲能化。有
漏是生。相續不斷故名生生。生生即是所化
之境。是故下重牒能化示生之意。意在所
化。是爲下結成無生功能故也。前之三句並
是化他之能。因果智斷。此句即是化他所也。
四住下大師重以地持六住中之四住。釋佛
重釋四住菩薩也。地持六住即當別義。向佛
尚以通劣而顯圓勝。豈無以別顯於圓
耶。況復幸有地持別文。是故引之以顯圓
 論六住者從十住去方受住名。若人無
有種性等者。指十信菩薩故云雖生善道
等。不在六人數中者。即六住所不攝故也。
以此六人皆不退故。故名爲住。復言究竟
者乃是菩薩地窮。非永究竟。種性成就即十
住滿。已斷見思故云無退。得在一人者六
中初人也。乃至行向並由住中。斷見思已
方能進行。故云數數増進。即第二住親爲
初地方便故也。前種性中已入空觀。非不
亦爲別地方便。去地遙故。至迴向中親修
中觀。故云方便。淨心是初地者。破同體見
故云離我地前凡夫並未斷故。即是別教見
道位也。行道迹者。別修道位破同體思。決定
究竟並破思也。經稱下以論判經。至行道
迹名眞出假。帶教道説故立見思。次第至
此尚能大益。況復圓教五住盡耶。況復一體
智斷成耶。經又下次釋六句。經中所以重
明六句者。前之四句直明因果能所無生。
無生之名雖即是破。未破無生。是故今明
皆不可説。又前四句雖云無生。未知爲是
何等無生。故六句中思議不思議。生與無生
一切倶破。是故六句皆不可説。乃顯今文破
遍正意。先正釋六句皆不可説以明自行。
於中初列經句。案此下略明句意。若破下
大師先且銷經本句。一一句下皆云不可説
者。即是破義。初文是略判也。言思議不思議
惑者。應云思議不思議解惑。文中存略但
云惑耳。次第解惑即是思議。不次第解惑是
不思議。解是能破。惑是所破。故解惑相從。同
名思議不思議也。惑之與解倶須遍破。尚
不可作不思議説。況思議耶。故一一句下
皆云不可説。問。思議須破不可思議何用
破耶。答。理非遍圓故皆須破。若破圓者
破圓異偏。不破圓理故云不破聖人心中
所得涅槃。爲未得者執成戲論。是故破耳。
何者下釋。先釋四句思議解惑。於中先破
惑。次破解。初惑中兩句。初釋成可思議。次
釋成不可説。初句云界外惑者。理體不生
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言枝末
者。界外之惑已是於生。從生惑上復生於
惑。故云生生。界外即是無明惑也。界内即是
見思惑也。有麁細故有内外故。是故判爲
可思議惑。此惑下示相待相。初明生生是所
化境。所言並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
有能故成相待。所化既不可得下釋不可
説。明能化所化皆不可説。猶如幻人爲幻
人説法。問。能化既是別惑。何故乃云自在。
答。已斷通惑。即於通惑名爲自在。若於別
惑仍是繋縛。枝之與本並是法性。即觀法
性而亡於惑。名不可説。次若破下破思議
解者。亦初釋兩句成可思議。次總釋成不
可説也。界外之解言雙遣者。從前得名。亦
是異時相望名雙。應言破惑。今言破分段
變易者。因中説果。以惑破故生死必破。破
界内惑令生不生。故云生不生。問。界外之
惑既是能化。與界内解有何差別。答。界内
之解破界内惑。而得解名。生界外已於彼
具縛。名界外惑。雖當分名惑而能化於界
内之惑。體雖不別得名處殊。此解下示相
待相。十六門異故云種種。從淺至深皆屬
自行。前後次第及化他位。望四教説。乃成
多種因果不同。如第一卷四弘中説。理尚下
釋不可説。四種道諦是能趣行。滅理法性是
所趣理。理體尚無何得種種能趣所趣。故皆
不可説。次破不思議中亦先惑次解。此之解
惑但點無明對於圓理。不分内外枝本之
殊。是故名爲不思議也。初破惑中先且釋
成不可思議。故云秖是無明。無明不可得下
明不可説。不可得者秖是不可説耳。次破不
可思議解者。亦先示於不思議相。故云秖
是圓解。於此判出圓因圓果。理不偏圓下
明不可説。理非偏故不可偏説。理亦非圓
何可圓説耶。將彼下明用句意。佛自下次
明大師釋佛所釋。故句句中皆先擧佛自
釋。次今解下明大師所釋。意扶佛釋但小
廣耳。一一句中皆云依佛此旨者。大師自
云。已申佛意。重述佛旨以符己見。生即顛
倒下明不可説也。次釋第二句亦先擧經
釋。今解下明大師釋又二。先釋生生。八相
所遷全是有漏。八相所遷具如前釋。問。八
相中云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
由有大生引起小生。故令小生能生於大。
生生故不生等者明不可説。有漏之生即是
空中。空中不可言思所得。故不可説。但
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對幻假説。其實
須云幻假即是不思議假。何者。今但以此
假即是空中。此假任運成不思議。故不別
説。前第一卷四弘文中意亦如之。次釋第三
句者亦先牒經釋。次今解下明大師釋亦
二。先釋生不生。生即名爲生者釋上生字。
般若生時由諸法不生。生不自生下釋不生
字。即以四句推破諸法。諸法破已尚無無
句。何有四句。是故般若非四句生名爲不
生。又般若生時下重釋也。反以不生生而
釋生不生。生即無生者。良由般若生時世諦
已死。故得雖生而生自在。即是生不生也。
若般若生下釋成不可説也。若般若生牒上
初解中第二解。又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時。
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釋中後解也。言而生三
界也。此之兩生皆不可作生而説者。體非
次第故也。次釋第四句。亦先牒佛解。今解
下大師釋亦二。先釋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
可説。據此下判句也。既云極果知是界外解
也。次釋第五句。亦先擧經。今解下大師釋。
亦先釋於生。界内外生秖是無明者。覽前
兩句思議之惑。秖是一念從縁生惑。此惑秖
是障中無明。縁生即空即中下明不可説。界
内外生生義雖殊。今觀同是一念縁生。即空
即中。何者。以見一念即畢竟空。即法性中。
前對生生是可思議。見此思議是空是中。
今見一念即具三惑。名不思議惑。道理即
是即空即中。大意同前。次釋第六句。亦先
牒經今解下大師釋也。亦二。先釋不生者。
亦*覽前兩思議之解。即是此中不思議解。
故云及界内外解並皆是得。得即詣理。理絶
心口下明不可説。不可復作圓理而説。理
無説故名不可説。佛以下隨結破遍也。偏
圓解惑悉皆不生。皆不可説故名爲遍。依佛
藏下總以佛藏。通結前來四句六句。言前四
句亦吹亦唾者。結初四句。初四句中初句即
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吹。次第二句者
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當知前三句
中。句句之中有吹有唾。第四句者。若單約
所化則義屬於吹。吹不獨用義須即唾。若
以所顯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後兩句者。
謂六句中後兩句也。以此兩句兩向用之。
在六句末同名爲唾。唾秖是破。破者秖是
不可説耳。故六句中句句皆云不可説也。若
將結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議之解惑。
解惑相即智斷不二。與吹唾義同。故用結
前四句智斷。此乃但用上生不生。不論二
句下不可説也。故用生字以結前吹。用不
生字以結前唾。若兼後二句下不可説亦
結前者。結前吹唾皆悉相即。亦不可作相
即而説。又楞伽云下復以楞伽釋成六句。
先釋楞伽。次結大經與楞伽同。初釋楞伽
義者。彼經第四無常品云。大慧白佛。如佛
所言。我於某夜成最正覺某夜入般涅槃。
中間不説一字。不已説。不當説。不今説。
是佛説。世尊。依何密語。作如是説。佛言。
依二密語謂自證法及本住法。然一代施化
豈無權智被物之教。但約此二未曾有説。
故云不説耳。今云自法但約自證耳。自法
者下釋向經中所列二法。亦先列經釋也。
初釋自法中。云彼如來者。謂過去諸佛及
以現在十方諸佛。與彼佛證一體無殊。不
多不少名不増減。離言説等者。重釋自證
所離之法。釋曰下今釋經意。離言説等者。彼
經第七云離言説者。不可議也。離妄想者。
不可思也。離文字者。離假名文字也。凡能
詮教無非假名。約自證法有何文字。言二
趣者。複疎釋前言説假名。恐情妄計但離
能説能思能名。即以所説所思所名。謂爲眞
體。故複疎云二趣倶離。何者。於自證中不
見能所名離二趣。本住下次釋本住法
也。謂佛自行所行之道。及佛本若實相之
理。並非修成非作法故遍一切處。不可
改易故名爲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擧
譬云並非行者至者所作。故本有道爲人
所行。豈行者作。本有理城由本道至。亦由
行人而能至理。故並不由至者能作。經初
又云。本住法者。如金在鑛及所至城。鑛似
兼別城必從圓。經曰下引彼經助釋也。彼
經次文即以古城爲喩。佛問大慧。彼城及
道并城中物。是彼入者之所作耶。答曰。不
也。士夫行人但隨本有常住之道。至實相城
得於萬徳祕藏之物。以受如意涅槃之樂。
本期涅槃故云如意。當知下總結前意。非
口言者。不可議也。非分別者。不可思也。稱
本法故不可變異。此義下會同中。乃以
生生爲本法者。前釋生生指有漏法。今
指有漏體全是理。問。前釋何故云是所化。
今何故云是本法耶。答。一切所化無非本
法。故曉法師云。水窮波末波徹水源。生隨
順縁生不可説者。結前生生不可説。故前文
釋云。生即空中故不可説。今亦如是。隨順縁
生不可説生即空中故。第二三句準前可知。
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斷究竟也。餘並同前。
大經云十因縁下次明可説。凡諸文中不可
説後。必明可説者。先自證已必化他故。十
二因縁中不云生死者。此屬未來。今明從
過至現。以成機根故不取也。故大經中續
前不可説文後。即云十因縁法爲生作因。
所言十因爲生作因者。以宿種子在無明
行中。來至今世。復依本習起愛取有。復由
現在聞法發習。此中因縁且語衆生十因
縁邊。亦應義兼感應因縁。謂感佛四説即
因縁義。彼地持文立四種性。於中聲聞種
性謂永入滅者。非今所用。然瑜伽論解深
密經等。並方等部攝。挫云永入策發令起。
如淨名中迦葉自叙云。於此大乘已如敗
種。敗種豈有更生之理。至法華會中根獲
記。是故今文且附方等。但以四性對於四
教義味泯合。問下料簡中初文令立第四句
也。赴機是立六句是破。前四句中有智有
斷。即是義當亦破亦立。答中亦以大經文
答。彼文釋五行竟。次明十功徳云。十事功
徳不可思議。非難非易等。當知十徳皆證
中道。此五行十徳自古多釋。瑤亮云。五行
是略十徳是廣。各以二徳對於一行。宗師
破云。初六對三相貌可爾。後四對行全不
相應。光宅云。行與功徳一體異名。並從因
以至果。開善云。五行淺十徳深。五行者。始從
初心終至地前。十徳者。始從初地至金剛
心。若作別義開善最親。若依圓義光宅似
當。具如玄文明圓五行。然亦不是全用彼
經。但彼經文兼圓帶別。十地證道雖與圓
同。地前教道未曾聞故。故云不可思議聞者
驚怪。河西云。若準梵本應云希有奇特。鈍
根小智聞則驚怪。譯者略之。但云不可思議
等。章安釋云。深無底故驚。廣無邊故怪非
分別智能知故非難。泥洹智不洎故非易。
非眞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
非心故非非相。無去來今故非是世法。無
中邊故無有相貌。絶四離百故世間所無。
疏中不釋非方圓尖邪。今助釋曰。非別故
非方。非通故非圓。非空故非尖。非有故
非邪。若作非破非立爲言者。非破故非
難。非立故非易。非破故非内。非立故非
外。非立故非相。非破故非非相。非破故
非圓。非立故非方。非立故非尖。非破故
非邪。次問者。圓有四門若無生攝盡。何用
諸門。答意者。今説無生則云無生攝盡。若
説餘門則應一一各云攝盡今從行便且
云無生。乃至開爲三十二門。何但四耶。既
云從於智斷二徳以立門名。三十二門未
甞別異。隨擧一門攝三十一。月無増減等
者。譬不異而異。約惑智邊説有増減。見
有増減月體常圓。諸門依於智斷二徳。但
從能入差別不同。而其理體未嘗生滅。大
經云。因須彌山故有虧盈。倶舍復云。近日
自影覆。諸小乘經多云白銀瑠璃漸漸互現。
故有増減。今取此意譬無増減。意甚便也
若無生下以門結遍。問無生門門稱無生等
者。門稱無生則應一切悉稱無生。前諸句
中何故復云無生生等。無生生是初四句中
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故是第三句。
引三生句以難無生。答意者。三句明生。並
是無生功能故也。次正明破法遍中初列三
章。一一章門皆云從始至終盡其源底者標
中探説章中之意。盡源故横周。盡底故竪
窮。竪破灼然有始有終。於一一見一一品
思無非法界故也。横門一一亦各復有從
始至終。不二門中不無横竪。如是皆悉横
竪不二。若欲且從三章各説者。三惑各遍
名爲横周。通至實相名爲深窮。一一惑智
理非横竪。横中一一亦復如是。又横攝一
切名爲横周。一一至極名爲竪深。不二門
中具攝諸横名爲横周。無不圓極故云竪
深。雖有三文但成二義。謂次不次。横竪但
成次第故也。雖有二義共成一心。當知
竪中具足有横及以不二。餘二類之。故云
竪則論高。乃至無竪而不廣也。法華大車意
亦如是。當知秖是高廣大車。故知横竪但
論相入不得不二未免縱横。雖横竪皆
遍須識不二。故次釋云非横非竪。隨文見
者奈何迷深。故一家釋義前總次別。後還結
撮歸於元意。意雖若是爲顯不二。還依章
門横竪解釋。則於一中。横竪甄分淺深不
亂。一無生門下先列竪章。亦先列竟。次如
此下述竪章意。此文分明寄三顯一。如何
棄此漫指偏文。大論下引論證於寄三顯
一意也。是故此中文三義三。意在度入歸
於不二一心中破。故知下文句句之中。皆有
一文一義一意。不煩文故且立六處。華嚴
下重引華嚴意。以顯今文。彼經二根而分
兩意者。此亦先次後論不次。故似於彼。彼
説次者。意亦爲成圓頓不次。與今似同。若
論今文約觀但是借別顯總。全非別教意
復成異法華唯一則開鈍成利。人無不開
法亦無二。正當今意。今欲下顯文元意。諸
教既爾。今亦依之。故示讀者。預於文前遙
點六處結撮要意。一破見位後二破思位
後。三四門料簡中。四出假利益位五結破法
遍文後。六修中觀文初。頻此六文殷懃指
的。顯露彰灼讀者尚昏。儻沈密隱映如何取
解。故逆提綱領至文重示。此仍不論標
章指意等直指文内有此六重初釋從見
假入空中。先明從解得名。次釋當體受稱。
初文中且通釋云見惑等者。明見所從而
生及以能障功能。如焔下擧譬。焔夢者見惑
也。空覺者眞體也。此惑下合。然見則見理下
釋從解得名。見惑下列釋。單四見中亦先列
四見。於一下先明有見中利鈍十使。初利中。
謂有於我者。外人計我。或如麻豆及母指
等。或計遍身神身四句及一異等。計我不
忘名爲我見。計我斷常名爲邊見。由計
斷常不信因果。復計此我以爲自然冥初
世性世性即是二十五諦及六諦等。或計從
於父母微塵梵天等生。皆名邪見。執邪爲
名非因計因。名戒取見。謂因此見通
至非想。信此非餘名爲見取。是己法者愛
下。明因見惑起於鈍使。如是下歴三界四
諦結八十八使。如文可見。三界合有五十
二鈍三十六利鈍五十二者。謂欲界二十。四
諦各五。上界無瞋但一十六。上二界合成三
十二。并欲二十合五十二。利三十六者。三
界各十二故也。如欲界中苦下具五。道下
有三除身邊。集滅各二除身邊戒取。合十
二也。上二界亦然。三十六及五十二。合八十
八。問。四諦下惑依何理教。減不同耶。答。依
阿毘曇上界不行恚。問。何故身邊唯在苦
耶。答。此見依身故名身見。依於身見而起
邊見。餘三非身故無此見。又見苦斷故故
在苦下。問。戒取何故唯在苦道。答。唯彼所
起。問。戒取計因苦諦是果。何故在苦。答。
計多苦行望爲實因。故在苦下。非出道故
妄謂出道。是故復於道處能起。集滅異此
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無邊見。集滅非道
不生戒取。又復戒取在於苦道二諦下者。
本是内道見苦能斷。本外道者見道能斷。故
唯在二。問。八十八中初果所斷。既唯見惑。
何故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見見爲根
本。但斷於見根壞條枯。若迷事思此中不
攝。故文云是己法者愛。即指五見爲己法
也。問。修所斷中何故無疑。答。見道已斷理
合無疑。餘三見下但例於有則三見可解。
但以無等而爲根本。如計我是無乃至非
有非無也。若歴下明歴六十二各生八十
八。瀾力旦反又
力丹反
瀾漫游波也。漫亦散漫。縱逸
也。言此倒惑如波之逸。五十校計下明生
百八也。此經是後漢安世高譯。所立法相稍
異諸經。經云。佛在王舍。十方菩薩問佛。何
故諸行因縁不同。佛言。校計五根及以意
識。爲一切法本得十方佛智。問。云何具足
行道。謂常守根識修校計者。爲黠菩薩。
若不修校計者爲癡菩薩。問。云何不修校
計爲癡修校計爲黠。佛以五十法答。一
一法中皆云校計。故云五十校計。一一法中
皆有百八。初盡百八癡次盡百八欲。乃至
得百八眞證百八盡力。諸菩薩問。云何百
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
陰有集。不知爲癡。轉入意地亦如是。識
亦如是。是爲意三。見好色中色惡色。不自
知著不自知滅。有陰有集。乃至觸亦如
是。彼經但列六根各六。雖無三世之語。而
結云百八。故知是約刹那而爲三世也。既
以心意識三爲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
起名心。籌量名意。別知名識。意三既爾。故
使所依五根亦爾。三世三箇三十六故。故有
百八經又問云。我設知百八癡滅爲癡爲
黠。佛言。未黠。諸菩薩言。何故爾耶。佛言。猶
有百八癡乃至未得百八盡力。以念念中
不離六根刹那三世。故一一見皆一百八。乃
至五十箇百八煩惱。故彼經云。擧心動念生
死無盡。若準大論六根各三受。三受對三
塵。三世爲百八。此則約果報以論三世。若
諸論中。復以十纒加八十八爲九十八。加
十思惟合一百八。言十纒者。論云。纒八無
慚愧。嫉慳并悔眠。及掉擧昏沈。或十加忿
覆。故知念念有多百八。理含義別。大論又總
以十四難而攝六十二見。謂三世各四句。
并根本二句。有此難者不應爲答。當知下
結也。心昏眼盲。盲故不見。昏故不覺。即是
無明心昏。智慧眼盲。故不見不覺眞諦之
理。世講者下斥謬也。以彼不知倶是見故。
謬生去取。講者私解也。此語下明其謬見違
經負心。世人但云初三是見。二四非見。則
六十二中但有其半。故云欠少。是故違經。
言負心者。若實作此見。但有違經之失。若
隱知虚説則有負心之過。中論下且證有
無倶是性計。計即是見也。無既成見。當知
第四句悉亦是見。又此下驗無非證。故知屬
見。諸外道下是邪人所得。驗知是見初文通
擧外道所計。以辨人非。言本劫本見等者。
長阿含十三云。佛告善念梵志。此本末見不
出六十二也。本劫本見一十八。末劫末見
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
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見二十劫成敗。二見
四十劫。三見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説一一句
皆云神
及世
間常
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
二計由戲笑。三計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説
廣如
初句
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
三上下方有邊。四方無邊。四以捷疾智説
廣如初句。此三四句初皆云。或有沙門婆
羅門。以種種方便定意。觀見二十劫
第四四句者。
一我不知不見善惡有報無報耶。二我不
知不見有他世無他世耶。三我不知不
見何者善何者惡耶。四愚癡暗鈍隨他問答
此四句頭皆
説異問異答
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衆生未來
無因縁而有。二者捷疾智説。次末劫末見四
十四句者。初四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
此終後生有色有想。二生無色有想。三生
有色無色有想。四非有色非無色有想廣如
初句
二四句者。以有邊無邊對有想作四句。第
三四句者。以有樂無樂對有想作四句。第
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無量
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無色
對無想作四句。如初四句。唯以無想替
有想。次四句者。以有邊無邊對無想爲四
句。如初文中次四句説。但改無想以替有
想。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有色無色對
非有想非無想爲四。次四句者。有邊無邊
對非有想非無想爲四句。此兩二四并前
四四。合三十二句。復有斷見七句。一若沙
門婆羅門作是論。我身從父母乳哺衣食
長養而生。終歸磨滅。二者欲界諸天生。具
足斷滅。三者色界諸天生。具足斷滅。四者空
處。五者識處。六者不用處。七者非想非非想
廣如欲
界句説
次常見有五句。計一切衆生現在涅
槃。一計現在五欲自恣得涅槃。二初禪。三
二禪。四三禪五四禪並計得
涅槃
合十二句。并前
三十二句。合四十四句。經釋甚廣。數雖六十
二不出單四句見也。捉頭拔髮者。即六十
二見中有無等見互相是非。如大經十八。耆
婆爲闍王作外道譬中云。見二小兒相牽
鬪諍捉頭拔髮。章安釋云。二小兒者斷常有
無。互相是非如捉頭拔髮。因既不善果苦
無邊。故生死浩然。如長爪等者。次擧長爪
亦不出四句。大論第一云。有外道梵志名
長爪。亦名先尼。亦名婆蹉。亦名薩遮迦。亦
名摩楗提。是大論師計一切論可破。一切
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故無實法可信可敬。
如舍利弗本末經中説。舍利弗母即是其姉。
姉夢見一人。具如法華疏舍利弗縁中云云
學訖還國。覓甥不見。往難世尊云。一切論
可破等。佛以一句責云。汝見是忍不。思惟
於久不得一法入心。乃云沙門瞿曇著我
置二負門中。若我答忍是負門麁。衆人皆
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現見妄語。若
答言我見不忍是負門細。無人知者。即便
答言。是見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見將何破
他。衆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慢爲。長爪於
是不能答佛。自知墮負。世尊不彰我過
不言是非。心調柔軟得法眼淨。即屬單四
句中非有非無見攝。若準下文并此中意。長
爪義當單四見中。後之三見及無言見。若
言一切不受即似無見。高著下擧況釋也。
即指長爪爲外道中高流上輩。所學已著
尚未出單。況餘暗鈍隨時問答者耶。今判
下今家判前本末見等。並不出單。次明複
見。句別具二故名爲複。一一並縁法塵
而起云云於一一下明複見生惑。具足下明
具足句。句法至四。今一中具四故名具足。
雖復單複不同。並以四爲句法。故並云四。
但三四中單複具異。得三四句名耳。單則四
人。複則八人。具十六人複中一往列句。雖
似單四句上各加有無。然有有同單有無
無同單無。但於有上加無無上加有。第三
第四各加兩句。句法應云亦有亦無有。亦
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今文開
於兩亦雙非。合有無也。此開合者或寫誤。
或別有意。第二本中都不列句。但直標云
複具而已。此乃修補時添。應是元聽具聞列
釋。今加不云私謂故也。是則四單之上。更
加六句以爲複句。具足四句一往亦似於
單四上。各加四句。然亦有有同單有無無
同單無。兩亦之上雖加兩亦。同單兩亦。雙
非之上雖加雙非。同單雙非。是則於前單
上。成加一十二句。於前複上但更加六。并
前單複則成十六。是則於一四句之上。離
之乃爲二十八人。計但成於十六句耳。
六十二中並無複具。次一句下具所生惑。次
明絶言見。一一下諸四句後。各有絶言各
生若干。諸惑不已故云一一。又約下次明
依於佛法生見。亦有絶言并所生惑。餘並
如文。復次下當體名見見秖是假。假者秖是
不實爲義。得名雖殊見體不別。所以重於
當體立假名者。欲於一一立三假義。知
見體是假。是故先云見體是假。假謂三假。
又前文云。從解得名見理方斷。云何見理
必推三假。是故復云當體名假。應以四句
破假。假破故見理。亦應合云假所生惑。此
釋三假爲破惑故不應生惑。若無四句
及性相空還生於惑。故此未明出在後文。
法塵下釋三假相中。先約心釋。因内因外
和合方成。故所生法名因成假。念不實故。
故前念滅。滅已復生。生者必滅。計能相續。
名相續假。他待於己故立他名。己待於
他假立於己。相待不實名相待假。若竪待
者意亦如是。言三無爲者。一虚空。二擇滅。
三非擇滅。舊名數縁非數縁也。倶舍頌云。
此中空無礙。謂太虚空無礙爲性。非謂所見
空一顯色及竅隙等。頌云。擇滅謂離繋隨
繋事各別。隨三界繋見見品品皆名爲繋。
所繋不同名爲隨事。離一繋故得一擇滅。
擇力所得滅名爲擇滅。擇謂斷智。推度令
滅故名擇滅。非擇滅者。頌云。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此非擇滅。二類不同。謂根塵
闕縁及所證位。諸無知惑不得續起。名礙
當生。如縁一色時。於餘諸色及餘四塵
得非擇滅。爲正縁色礙餘色等。當不生故
名礙當生。三皆無心待我爲有。故有是假。
開善下此明他解。後文當破。次約色者。四
大色身體全不實。是三假故。前念滅時假後
念續。故名爲假。待中亦應具有横竪。待往
滅身名爲不身。竪待也。他非我身名爲不
身。横待也。夫相待文皆有二義。並須思知。
次約依報者。正報既假依報亦然。依必隨
正如影隨形。委釋如論師者。如成論師委
明三假。今文雖釋義猶似略。已明色心依
正三假。足曉破見故無旁及。但此下明隨
理三假。言大乘者。即衍門三教。無明幻化
其名並通。外四大柱既從四微和合所成。
外四大柱復現鏡中。鏡中豈有能成四微。能
成尚無豈有所成鏡中幻柱。鏡柱如幻故云
幻柱。以幻喩像故復云幻。鏡柱無者本是
外柱。由鏡明故像現其中。鏡是外柱現
像之縁。若爾。外柱亦爾。柱體則由外四大
種而令木現。復由工匠假立柱名。當知外
柱亦復如是云云。言四微者色香味觸。由四
大和合造此色柱。於外即是所造之柱。於
像即是能成之柱。由有四微所造柱故。而
令鏡中所成柱現。故於鏡中推能造微及
所成柱。永不可得。因成既無安有續待。故
但況云況歴時節者。即以相續況也。以幻
化長短者。即以相待況也。故總結云寧復
可得。以一況字冠下二句。大論四十六。廣
明衍門三假之相。雖云隨理理有權實。通
教隨權理。別圓隨實理。今云三假附無明
起。故知無明亦通深淺。今既破見且從竪
義。且通教三假也。別圓三假在第六卷修
中觀中三番是也。故有次第三不次第三等
云云。又通論雖爾。若別論者。如章安云。聲聞
觀因成。縁覺觀相續。菩薩觀相待。雖此爲
首後必具三。擧易況難者。如向鏡柱以例
外柱。即其相也。言不實者。但以諸法從因
縁故。念念不住故待他假設故。當知鏡柱
與外柱等。無非三假不實義同。雖同不
實像等易解外柱難解。故大乘經共立十
喩。言十喩者。大論第七云。如幻者。譬如幻
師幻作種種。雖無有實然是色法而可見
聞。諸法亦爾。無明幻化而可見聞。二如焔
者。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猶如野馬。無
智謂水。諸法亦爾。結使光諸行塵憶想風。生
死曠野中轉。無智之人謂之爲實。三水月
者。月在空影在水。實相之月在實際空。於
凡夫人心水之中。我所相現。四虚空者。空但
有名而無眞實空不可見。遠視光轉令見
縹色。諸法本無遠無漏智。故見諸相。五如
響者。深山中語及打木聲從聲有聲。無智
謂有。一切語言亦復如是。但是口中優陀
那風觸於七處。和合有聲。六如城者。日初
出時見城樓櫓行人去來。日高則滅。無智謂
實。諸法亦爾。妄計吾我。七如夢者。夢中無
實謂之爲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諸結眠
中無而生著。得道覺已乃知無實。八如影
者。見不可捉。諸法亦爾。雖情謂實求不可
得。九如鏡像者。非鏡非面四句叵得。但有
名字。諸法亦爾。非自等四但有名字。十如
化者。諸天聖人能有所化所化無實。諸法
亦爾。皆無生滅。猶如化人本自無生。何有
老死。又釋論下會異也。謂會三有及三聶
提與三假同。大論四十六。廣釋三有三聶
提義。並在三假品中明之。故得會同。然論
文三有與三假名義有同有異。則相待名
同。餘二名異。二異名中法同因成。假名但
覽法假而立。故不同相續。文中但釋而
不見會。今文列釋意者。本在會同故須會
之。假名即當相續假也。何者。以於法上
假立名故。則謂諸法相續名住。今文初釋
相待有中。全用彼文。如五寸之物待一尺
爲短待三寸爲長。彼此亦爾者。在此則以
彼爲彼。在彼則以此爲彼。物東等者。如
彼人在物東則以此物爲西。故云則以此
爲西。在西則東者我在物西則以此物爲
東。一物未嘗異。由人在於物之東西。却謂
物之在我東西。當知物上假名東西。次釋
假名有中。云雖有不同因縁等者。和合法
上立一假名。此之假名是有是無。能詮故有。
不實故無。是故不同因縁實有及兎角無。何
者。如酪四微非酥四微。方有酪名。故知
酪名不同兎角。如瓶等名下。則有實瓶。兎
角名下。無實兎角。龜毛亦爾雖有復不同
於實法之體體則有實名則假立。是故假有
不同實有。言色等四事因縁和合者。此非
和合造酪因縁造酪。應以乳因人縁方名
爲酪。因縁所成必具四事。故名四事爲和
合法。和合具四假立酪名。又如下重約端
&T073554;立重重實法重重假名。釋假名有。論中
廣破端&T073554;無常無我。如坐禪人觀於端&T073554;
作地水火風青黄赤白等。或復都空。是故端
&T073554;但有名字。今文略撮論文甚廣。從一極微
色香味觸以爲實法。假名毛分。毛分者。毛
中小分名爲毛分。故極微微等皆名毛分。
合聚故名爲毳。毳即細毛。尚書云。皆生濡
毳細毛以自温也。故知七水爲一兎。兎亦細
毛之類也。乃至成衣。衣是假名。&T073554;是實法。
如是展轉迭爲假實。假名有無例如前説。
論又云下次會三聶提。聶提西音翻假施設。
欲會令同故先問起。答下先會名。次釋義。
法中既云五衆和合。故與因成義同。次受
假中受謂領納。由根莖枝葉故樹可領納。
領納樹故有樹始終。即名相續是故與前
假名有同。用是名字下會相待假。用於樹
名及枝葉名。取二名下二種之法。樹名之下
枝葉爲法。枝葉名下四大爲法。二名二法若
待非樹有樹名生。一切諸法乃至心所亦復
如是。論云。行者先壞名至受。次壞受至
法。以壞法故得諸法實相。依論次第。即先
破相待以至相續。後破因成。若論三假起
之次第。則必先因成乃至相待。展轉生計展
轉破之。故破相待以至因成。得實相空次
第稍異。文意各別善須思擇。瓔珞下引證三
假。初引瓔珞者。彼經具有。故總證也。彼本
業下卷云。諸法縁成假法無我。有法相待一
切相虚。相續名一空不可得。皆上句明其假
相。次句明其總破。以破因成故求我叵
得。破相待故一切相虚。破相續故空不可
得。次第復不與大論文同。佛旨深遠我別
有意。大品下別引三經各證一假。此即衍
門三假義也。大品者。有外縁故令内思生。
思生即是所生之法。大經文者。第十二釋外
道計常中云。如讀誦法。從一阿含至一阿
含者。如人欲誦四阿含經。能從一部以
至一部者。由相續故。阿含此云無比法
也。食法亦爾。相續故飽。外計實故。謂相續
常。故今破之。相續是假具如後破。淨名等
者。從破邊説云不相待。四句破已。待不可
得無一念住。引此衍文者。爲欲顯於小
衍同有故也。所謂下具列小衍各具三假。
前文雖明小門三假。未云四門各具三假
及所生惑。今對衍門故重列之。如來下明
生惑之由。由生著故。佛教本意示人無諍。
諍者人過何關法非。但三藏門拙易生諍
耳。然大論文本斥三藏以爲諍法。即以衍
門爲無諍法。故論云。佛法有二。一者諍處。
二無諍處。餘經已説諍處。今欲示人無諍
法。故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乃至有相無相
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以分二門亦
復如是。今則通以佛法大小。皆本示人無
諍之法。故云生語見故。於十六門而起假
也。如天甘露本令長生。愚食不消反令壽
促。佛教亦爾。本令通至常住涅槃。以生諍
故反入三途。言語見者。語謂言教。依門各
計隨生一見。既不能達語下之旨。名爲語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五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六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明破假觀中文自爲兩。謂略廣二破。
初略破者。略秖是總。先序略境次明略觀。
境四觀二合爲六略。言境四者。一者見略。
不列有等四句。但云必屬一見。二者假略。
不明三假之相。但云虚妄無實。三者所生
惑略。不列八十八等。但云浩浩如前。四者
所防過略。不出生過之相。但云具如後説。
言觀二者。一止觀略。不云推至性相二空。
但云雙寂不二。二者結略。不云眼智無生。
但云從假入空。此六略意。並通此下四見
首也。後廣此六故名爲廣。言如前者。具
如五十校計所明。言如後者。如此卷末得
失中説。前之四略。次第在文可以意得。應
當下明止觀略。初文是止。從又觀去是觀。
此中亦是止觀總用。亦是別而不別。乃至爲
成下文六十四番不別而別。故知直用四
性以推三假。具含止觀。初文云颺依焔者。
颺字弋障弋彰二反並通。風飄曰颺即焔之
動轉也。必依於焔方有動故。焔必依空實
處無故。焔颺倶是動轉之法。如見及無明倶
是動法。如動依焔。焔依於空。空無所依。
如見依無明。無明依法性。法性無所依。何
者。法性無體全是無明。故云空無所依。眠
喩同焔。何者。眠心如法性。昏眠如無明。夢
事如諸見。無明爲本諸見爲末。無明無依
諸見無住。故云雙寂。次釋觀中云無明既
即是法性。不二秖是不異。亦可不二從性不
異從相。法性本來下釋上不二不異。無明既
其即是法性。法性不爲無明所染。名本清
淨。在無明時法性不滅。出無明時法性不
起。又在無明時法性不起。無明破時法性
不滅。無明與法性其體一故。故無明體亦
不生滅。故云無明亦復如是。故知無明無始
不起。今即法性亦復無滅。無人計人故並
云誰。若謂此下重釋無明同法性故。法性
無起下重以法性之體。以釋無明。能觀等
者。無明法性並是所觀。即空之觀即是能觀。
非但所觀無明法性。體性不二。能觀觀智即
無明是。無明如空故觀智亦空。如此下略結。
明通故共立無明法性之名。今依次第。
且約破見之無明眞諦之法性。故云從假入
空。次廣釋中先破有見者。雖對四見離總
名別。據未分信法迴轉等別。仍名爲總。初
立利根信法兩行。如前略破其文已足。爲
未解者更須後廣。其鈍根下欲明廣觀先
述廣意及用廣法。若不用廣則増衆失。故
云今依中論廣觀之法。中論正被末代之
人。世觀心者何爲棄之。龍樹不任爲師。
知復師於誰乎。故此下文並是龍樹中論觀
法。故云今亦如是。今亦下依論立觀。若一
念下重述前來所明三假。爲所破之假。當
觀下正明用觀。初文先以四句破因成假。
於中先列四句。若心下次正推破。初破自
生中。云前念爲根後念爲識者。根無別
體。還指無間滅意爲體。根名能生。由
前意滅生後意識。故倶舍云。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爲意。身者體也。無間滅時爲意根
體。爾時五識亦依無間滅意。以爲親縁。用
五色根以爲疎縁。而生五識 五識無間
分別生時。即名意識。今此文意不是五識。
是第六識。縁於有見以爲法塵。即名爲識。
即以此識對根研責。故云根爲有識故生
識。根爲無識故生識。大論問曰。前念若滅
何能生後。答。有二義。一念念滅。二念
念生。有此二故。故滅得生。恐生斷見
是故須立。今爲破故。是故須責。生滅雖
殊根之與識倶是自心。從根從識倶屬自
性。於自性中根識互責求不可得。又心之
與識倶對於塵。以立心名。是故文中兩名
互用。終不得以法相。分別心意識異而
拘此文。故此初立皆云生心。下句難中並
云生識。故此文意兩名無在。爲從根生問
滅生也。爲從識生問生生也。若根生下
先破上句。小宗雖許根能生識。今破滅生
是故須責。若從識生則前識不滅。復生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