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所居而顯其人。南岳亦爾。傳謂傳授亦
曰傳受。受彼所傳故云之也。次列。三示教
境及名。並如文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漸則去釋行相中云漸如梯磴者。梯
者。説文云。木階也。極高用梯。次高用磴。故
大經第八云。爲欲化度諸世間故。種種示
現差別之相。如彼梯蹬。大論四十云。譬如
登樓得梯則易。八十八云。譬如登梯始從
初桄漸漸向上。上處雖高亦能得至。故用
譬漸也。磴字亦可從足謂升躡也。從木
者。非此所用。從石者。謂山坂漸高也。亦
可義用。正應從阜。作此蹬字亦梯類也。可
以升高也。始自人天終至實相故也。金剛
寶者。大經二十二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
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衆
色則不定。大論三十八又云。如玻瓈珠隨
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爾。或常無常。經
以一行隨於衆行。論以一理應於衆理。理
行雖殊同名不定。故金剛*玻瓈珠名雖殊
譬意亦等。大論五十九云。金剛寶者帝釋所
執。與修羅戰碎落閻浮。釋曰。理行如珠。
教法如日。情如衆物。觀如現色。圓頓者。圓
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
李奇云。圓錢也。即圓全無缺也。體非漸成
故名爲頓。體雖極足須以二十五法爲前
方便。十法成觀而爲正修。今序中語略具如
下文。如通者騰空者。近地之空與萬仞同
體故云不二。通者譬頓行人。騰譬修行觀
理。空譬頓理不二。爲三根等者。此三止觀
對根不同。事雖差殊同縁頓理。離圓教
外無別根性。當知此三並依圓理分此三
行名三根性。是故漸次不同於別。或一日
一月一生修之可獲。故玄文第十判教中云。
漸觀者從初發心爲圓極故。修阿那般那
乃至無作。故知頓人行解倶頓。漸人解頓行
漸。不定解頓行或頓漸。有人云。是別都不
見文旨。次廣解中初結前生後。初釋漸。云
漸初亦知實相等者。謂依頓理方起頓解。
望彼頓人故云亦知。依頓起解故云難解。
依解起行復曰難行。漸云易行以易解
故。文雖互擧語必兩兼。爲難解理而起漸
行。此中番數但有五重。義則十三。言五重
者。一歸戒。二禪定。三無漏。四慈悲。五實相。
義十三者。初番有六。謂三惡三善。第三番
四謂兩教二乘。并前六義合爲十也。餘三不
開合爲十三。於十三中實相是所縁之境。
望頓是同不應數爲不同之限。故下問答
中云。漸次中有十二不同。即此意也。此預點
出至下易知。不定至後頓者。漸次列名在
不定前故云前漸。圓頓列在不定文後故
名後頓。第二本中列不定文在漸頓後。即
云不定者約前漸頓。或漸或頓不專一法
故名不定。若從始至終專漸爲頓方名漸
頓。當知不定初亦知圓。從更前更後去釋
不定相。前後秖是前漸後頓。或時觀頓或
時觀漸。淺深者。約前五番互論淺深。事理
者。或界内爲事界外爲理。眞諦俗諦三悉一
悉更互亦爾。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觀者。諸法
雖多若論行相不出此二。如下安心及破
遍等。亦不出此故今列之。從或指去釋不
定體。文有二對。初約四悉。陰是世界如初
觀陰入。即觀陰入爲第一義。名指世界
爲第一義。如觀眞理但能生善滅惡而已。
名指第一義以爲二悉。次約止觀者。或正
用觀而宜息觀。或正用止而宜照止。以
照止故止即成觀。以息觀故觀即成止。或
雖無昏散進道功微。煩惑不破眞理不啓。
皆須改途若息若照。故觀成所息止成所
照。不同常儀故云不定。下料簡中不定中
四指此兩雙。疑者云去。料簡前文。初疑問
中言教境等者。同是大乘教同縁實相境
同名爲止觀。此三既同何故三種行相頓
是差別。次從然下答。先總答。云同不同等
者。行相各別何妨三同。雖曰三同何妨行
別。漸次中去別答中。應名漸次與不定
相對於圓頓以辨同異。今文但釋漸次行
相漸後結云故言不定者。以不定法無階
位故。故寄漸後而結不定。漸中即有十二
不同如前分別。兩教二乘是無漏四。而今乃
云無漏總中三者何耶。別而言之離爲四
人。若總名無漏則合却三人。但存一位。今
擧總合開一中兼三。故名無漏總中三也。
若沒本位離開爲四。并善惡各三及以禪定
慈悲各一。故成十二。若准無漏離爲四別。
慈悲亦應有三不同。文無者略。言從多者
以漸不定十二不同行相多故名漸不定。約
理則非多非少。約相則頓少二多。漸中實
相及以圓頓。其相是同不須別説。故但結二
不同於圓。而用釋向同不同等。次從此章
同大乘去重問者。向雖明漸不定不同。
重更問三番差別。故更將同問三差別。故
結難云何名辨差。又初問者。許有三異將
同問異。故結文云相頓爾異。後問意者。由
前答異將異問同。是故結云何故名爲辨
差。二問雖並三同居先。文意實以二義互
擧。是故二答並云同與不同等也。又由前
答中但出漸相以對於頓。不定行相寄漸
明之。今欲具辨三種相別。故更還以三同
問起。故下答中具出二相。言此章者此中
舊名辨差章故。既曰三同何故此章辨三
差別。章名雖廢問亦何傷。然下重答。同義如
前。九不同者於前十二合三無漏依總爲
一。故但有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將此
漸次及以不定對頓即成三差別也。理而
言之漸不定中所縁實相與頓理同。爲答
來問故對二説。倶名不同故云從多。次一
切下證同不同。以無爲法證不同而同。而
有差別證同而不同。良由諸聖證無爲法。
用此無爲而能分別故云差別。如諸羅漢
得小無爲尚分別小。故諸菩薩得大無爲
能分別大。所以分別是無爲用故云以無爲
法。依第二本答。云漸次中十二不同。不定
中有四不同。總有十三不同。若無第三重
修本文。第二本文何由可解。十二與四乃
有十六而云十三。標乃從開會數從合。應
知十二約開無漏十三約合無漏對不定
説。問。無漏開四慈悲不開。答。開亦不違。玄
漸觀中列四慈悲。開合隨便不可一准。有
人云。無漏總中三者即三觀也。無漏空也。總
假。中中。自濫參聽衆有逾一紀。實未曾聞
有斯異釋。中即實相實相是同。如何數爲
不同之限。一不可也。一宗教門文無説假以
爲總者。二不可也。漸次九中已有無漏。慈
悲與假其義又同。不應重數以三足九。三
不可也。借使以三足善惡六但應成九。今
云十二。四不可也。縱兼實相但成一十。今
云十二。五不可也。又第二本文無無漏總中
之言亦云十二。今以此三配於三觀。復
含漸次。亦但十二。六不可也。或云諸番達
即是觀。止即是止者。三途何故但止無觀。常
住何故但觀無止。借使以此爲止觀者中
間四番四止四觀。初後二番一止一觀。則但
有十。若開善惡各立止觀。則九不同十八
止觀。若數常住復爲現文。文云漸九。七
不可也。復應思擇漸初雖復知圓。不同但
中及十行中時長行遠。略知此二已異別教。
故知此三知圓理同而行相小別。當知南岳
唯授天台圓頓之理。約行須以漸不定助。
問。南岳大師知四教不。答。南岳委知而不
細判。何者。如智者釋位而引南岳用大品
文四十二字。以爲圓位。歡喜等地以爲別
位。乾慧等地以爲通位。又南岳自釋四十二
字門。兼申大品經文。亦作三教義釋。既知
三教大品文中處處以衍對藏爲小。故知
南岳亦知四教。又此四教非始南岳。慧文
禪師既依大論。大論釋經經明三教。當知
此教傳來久矣 至天台來分別始盛。有云。
四教神僧授與此語無憑。神僧但云自今已
去。自行化他吾常影響。三昧既天機秀發。四
教何待神僧。承躡有由深符聖旨。是故三
觀總攝四教。又此三止觀名字雖似八教中
三其相永別。彼八教中指華嚴爲頓。鹿苑
去爲漸。不定寄在前四味中。下料簡中但是
借名。以將祕密對三爲難。非正意也。圓
頓者去。釋圓頓中。初約止觀。初縁實相至
眞實者。即是止觀所縁之境。縁之與造雖
屬能觀。意且正明所縁妙境。從繋縁去次
釋能觀即念爲繋。寂而常照。即繋爲念。
照而常寂。能所尚一況止觀耶。一色一香無
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
不二境智冥一。所縁所念雖屬於境。且語
能縁以明寂照。自山家教門所明中道唯
有二義。一離斷常屬前二教。二者佛性屬
後二教。於佛性中教分權實故有即離。今
從即義故云色香無非中道。此色香等世人
咸謂以爲無情。然亦共許色香中道。無情佛
性惑耳驚心。今且以十義評之使於理
不惑。餘則例知 一者約身。言佛性者應
具三身。不可獨云有應身性。若具三身
法身許遍何隔無情。二者從體三身相即無
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
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
諸法何獨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獨法
身。三約事理。從事則分情與無情。從理則
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然。四者約
土。從迷情故分於依正。從理智故依即是
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稱何隔無
情。五約教證。教道説有情與非情。證道説
故不可分二。六約眞俗。眞故體一俗分有
無。二而不二思之可知。七約攝屬。一切萬
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餘豈復甄隔。但云有
情心體皆遍。豈隔草木獨稱無情。八者因
果。從因從迷執異成隔。從果從悟佛性恒
同。九者隨宜。四句分別隨順悉檀。説益不
同且分二別。十者隨教。三教云無圓説
遍有。又淨名云。衆生如故一切法如。如無佛
性理小教權。教權理實亦非今意。又若論
無情何獨外色。内色亦然。故淨名云。是身無
知如草木瓦礫。若論有情何獨衆生一切
唯心。是則一塵具足一切衆生佛性。亦具十
方諸佛佛性。從己界去約諦明頓。即無作
諦。至四弘中略明諦相。此中略示無作觀
耳。故四念處釋無作四諦云。一念心中具
十界苦名爲苦諦。具十界惑名爲集諦。苦
即涅槃名爲滅諦。惑即菩提名爲道諦。次
從法性去單以一止觀結無作諦。次結體
不二。從漸與不定去廣引證圓。先且簡二。
次正引證。前已廣略二重解釋今復引證故
曰更明。第二本中從此至佛法之恩並屬
商略。今並迴爲引證文也。舊商略名沒而不
彰良由此也。次正引證中先引經。如了達
等者。舊經第五賢首品中文殊以二偈。問了
達深義淨徳賢首菩薩。菩薩以十五行五言
偈答。今文從菩薩於生死至窮劫不能盡。
略彼偈中二行文來。言生死者。擧極下位
博地初心。若不爾者。云何能顯圓頓功深。
不可動者理極事遍。不爲所動非謂不退
爲不動也。言一念者。擧極少時功深徳廣。
深窮無涯廣遍無際。高岸峻處曰崖。窮者
極也。如來説不能盡者。理既玄妙非説可
窮。擧極位人尚不能説。況餘凡聖説能窮
盡。從此菩薩去至建立衆生者。彼經次前
十五行偈後。賢首復以六百九十二行七言
偈答。於中三十行已來明於圓信。次六十
行鈎鎖相連辨修行相。次明六根互用等相。
今略依彼開爲六文立圓因果。何謂圓聞
秖聞三障即是三徳。至旨歸章及通徳中具
明其相。言圓信者。依理起信信爲行本。
如法句第三云。舍衞江東其水深廣。五百餘
家剛強欺誑。佛知可度往至樹下。有來禮
者有問訊者。佛化爲一人從水上來。水纔
至踝衆人怪問曾見有人水上行不。有何
道術。化人答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聞佛
在此樂欲見之。問他人言水深淺耶。*他
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過無別術也佛
言。執信便度生死之淵。度數里河何足爲
奇。村人聞之悉從佛化。今亦如是。若信三
道即是三徳。尚能度於二死之河。況三界耶。
此之三道秖是三諦。諦既是境應須觀智。三
觀爲因觀成爲智。具如後釋。三智具如大
品三智品中三觀具如瓔珞下卷云。爾時敬
首菩薩白佛言。佛上所説若因若果。若賢若
聖一切功徳。今此會中十四億那由他人。誰
能不起此座受學修習。從始至終入菩薩
位。時佛頂髮放一切光。復集十方百億佛土
佛菩薩衆。即於衆中告文殊普賢法慧功
徳林金剛幢金剛藏善財童子。汝見是衆中
敬首菩薩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一
切菩薩所修 觀法門不。汝等各領百萬大
衆。皆應修學如是法門。若爾。唯應上地修
此三觀何關凡下。答經文既云所領百萬皆
應修學。何獨上地。如首楞嚴經中道品云。
乃至凡夫亦能信受明無明無三。以無三故
成無三智行無三行。乃至老死皆如是説。
故十二支一一皆以三觀觀之。亡泯能所
故曰無三。大瓔珞第八云。攝意入定分別
三觀。亦不見人入定意者。遊心十方無量
世界。承事供養觀一切法。是則名爲具足禪
度。是故當知三觀未圓禪度未滿。名字彰
顯略如上引。若以義求攝一切法。具如下
文攝法中説。故三觀智文理有憑。問。聞圓法
中作三徳名。信應依聞何故圓信作三觀
名及以遮照深廣等耶。答。三徳是境三觀是
行。行必依境。且從行説。空即般若。假即解
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遮即解脱。無遮無照
即是法身。究竟即法身。清淨即般若。自在即
解脱。深即般若。廣即解脱。非深非廣即是法
身。信必起行。是故從行得名不同。又三觀
從因。遮照從用。深廣從體圓行中言一向
者。若不一向即屬餘二。餘二非不一向專
求。但行相別故屬餘二。言直入中道者。勿
謂但中也。但是不爲偏空偏假所牽。是
故名爲不動不寂。從勝爲名故云直入。人
不見之即便謂爲先觀但中都無此理。次
圓位中秖是三諦三徳。初顯初開入初住位。
一住一切住者。初住之中具一切位。如阿字
門具足一切諸佛功徳。功徳雖多不出三
徳。故云一切究竟等也。圓莊嚴中有法譬
合。法中還以一心三諦爲所莊嚴。一心三
觀爲能莊嚴。至此位時外用自在故云莊
嚴。正受空功徳。出説假功徳。雙入出不入出
中功徳。中有雙遮雙照故也。對徳及用比
説可知。根謂六根塵謂六塵方謂十方。物謂
隨塵各有種類。正報等者。經文廣約男女
身等。方塵物等。即是依報。次譬文者。中譬
雙入出。旦譬起出説。夕譬入正受。夜半
譬不入出。故長阿含經二十二云。閻浮提日
中。弗婆提日沒。瞿耶尼日出。欝單越夜半。經
文次第四方遍説。彼經又云。閻浮爲東于逮
爲西。閻浮爲西瞿耶爲東。瞿耶爲西單越
爲東。單越爲西于逮爲東。以由日月轉故。
爲日出之處爲東。今但以四方見異爲
譬。合中言亦如是者。應具將上三諦三觀
等來合此中。建立中言盲瞽者盲秖是瞽。
失光生盲皆名爲盲玉篇云。無目曰瞽。又
云。有瞳無眹曰瞽。眹字直忍
有目無瞳曰
瞍。又塗令失光亦名爲瞽。故自古令習
樂者塗令失光。今以無縁者不納教光心
眼如瞽。故擧龍王爲譬等者。説文云。龍者能
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潜淵。管子
曰。欲小如蠶子。欲大滿天地。此俗典説。未
能盡於龍之功用。今依華嚴。娑竭羅龍王
凡有所雨竪遍六天横亘四域。經中廣明
始自金剛終至他化。四域者人四洲也。六
天者欲六天也。即譬六位已破無明見第
一義故名爲天。四十位爲四。等覺妙覺爲
二。若從因説應從住前乃至等覺。法身説
法尚令等覺斷最後品。況初住耶。此中應
以本迹高下四句釋之。四域譬四機四門
四悉等得益不同。故知六番唯頓四機通漸。
明此位人具二建立。通譬被物機見不等。
亘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興雲等者。經云。
龍王示現自在時。從金剛際至他化。興雲
周遍四天下。其雲種種莊嚴色已下
私略
    他金樂赤兜率白 夜璃忉瑙四王玻
    海上金剛緊那香 諸龍如華修如山
    閻青越金二洲雜 電亦隨感皆不同
    他化日光樂月光 兜閻浮金夜白寶
    忉金四王色最妙 閻青寶色三洲異
    雷震不同復差別 他化梵音樂妙音
    兜妓樂音夜天女 忉緊羅女四天乾
    人中海潮音等別 八部所見各各異
    雨不同相亦差別 他化香華樂瞻蔔
    兜摩尼寶夜幢蓋 忉如意珠四甘膳
    北越瓔珞二瞻蔔 南閻浮提清淨水
    諸龍等見各不同 並譬菩薩自在用
雲譬現身。雷譬説法。電譬放光。雨譬慈悲。
如是三業能令衆生所見各別問。莊嚴建立
有何差別。答。並是不可思議一心三智。能
嚴法身名爲莊嚴。外益於彼名爲建立。故
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度生即建
立也。合如文。初心尚爾等者。擧況也。此指
圓位初發心住。不同前文六根淨等。二住已
去乃至等覺名爲中心。妙覺一位名爲後心。
故擧初住以況中後。故初住已上亦云六
根互用故也。如四念處云。六根互用凡有
二種。一似二眞。似如法華。眞如華嚴。今依
華嚴初住已上即眞互用。此引華嚴證三
中頓。如何却謂爲漸圓耶。如來殷勤等者。
正引法華示妙法體。法體秖是同體境智。
即是説人不輕故領者歡喜。何者。於方便品
初。寄言絶言廣歎略歎不出權實。故章初標
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甚深歎實無量歎
權。乃至章末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諸法權也。實相實也。此並寄言歎權
實也。止不須説即絶言歎。故云殷勤稱歎
此法。故長行末身子請云。世尊何故殷勤稱
歎。指此文也。稱歎意者。良有以也佛成道
來四十二年。方顯眞實。垂欲爲説仍加三
請。已許説竟五千起去。後方廣約五佛章
門開權顯實。故知開顯何易可聞故云如
來殷勤稱歎。第二卷初身子領解云歡喜踊
躍。故云聞者歡喜。次引諸經明求者志大
故所行法妙。並是釋成所傳之法也。言常
啼等者。爲求法故。七日七夜閑林悲泣故
名常啼。西音薩陀波崙。大品二十六云。佛
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爲求般若波羅蜜
故。當如薩陀波崙。此菩薩今在大雷音佛
所行菩薩行。須菩提言。彼云何求般若波
羅蜜。佛言。此菩薩求般若波羅蜜時。不惜
身命不求名利。聞空中聲曰。善男子。從此
東行莫念疲睡飮食晝夜寒熱等事。莫觀
左右莫壞身相。若壞身相則於法有礙。
有礙故往來五道。不得般若波羅蜜。菩薩
言。我從教也。爲求般若故。爲衆生故。作
大明故。求菩提故。復聞空中聲曰。汝於
三空應生信心。親近供養善知識。善知識
者。能説三空及以種智。令心歡喜。於是菩
薩受教東行。又復念言。不問空聲向何處
去。去近遠從誰聞。啼泣七夜如喪一子。空
中有佛告言。過去諸佛求般若時。亦復如
是。從是東行五百由旬有城名衆香。其城
有曇無竭菩薩。日三時説般若。聞供養者皆
得不退。汝往詣彼當聞般若。聞已歡喜。又
念我何時得見。作是念時。無量智慧無量
三昧皆現在前。於是便往云云。善財南求者。
善財童子初託胎時於其宮内有七大藏。其
藏皆出七寶樓閣。自然周匝有七種物。從
於七寶生七種牙。善財生已。牙高二七尋
廣於七尋。又其宅内五百寶器盛滿衆寶。又
七寶器更互生寶。以是因縁諸婆羅門善明
相者。字曰善財。尋善知識漸漸南行百一
十城。所見知識。並云我已先發菩提心。諸
善知識皆云我唯知此一法門。新經至第五
十見彌勒。第五十三見文殊普賢。則不復
云唯知一法。故知即是前漸後頓。今從後
頓是故指之。具如入法界品云云。藥王燒手
者。藥王菩薩本於寶藏佛所發願。療治衆
生身心兩病。今故號汝名爲藥王。於日月淨
明徳佛所。名一切衆生喜見。彼佛滅後起塔
供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爲供養塔故。於
其塔前然百福莊嚴臂。經七萬二千歳。令
無量阿僧祇人發菩提心。然後發誓兩臂還
復。此亦爲求權實妙體。普明刎頭者。得名
未知。此從仁王經名。大論名曰須陀摩王。
方音不同耳。仁王云。昔天羅國王太子名班
足。初登位時受外道陀羅教。令取千王頭
以祭塚神。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唯少一王。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
其王具白。願聽我一日飯食沙門頂理三
寶。班足許之。普明却還依七佛法請百法
師。一日二時講般若八千偈竟。第一法師
爲王及眷屬説四非常偈。眷屬得法眼。王
得空平等三昧。法眼等名雖似小乘。爲治
此王令捨依正。既云依於七佛之法以講
般若。豈獨小乘。況是共部。空義本通。今從
不共是故指之。一日三捨去明理圓法妙恩
深難報。彼金剛經將四句偈以校捨身。今
借彼文擧多況少。日捨三恒經百千億
尚不能報般若一句。況如法華頂戴荷負。
雖多劫荷戴其身猶存。豈能報於圓乘之
澤。般若共別。意不殊前。在肩曰荷在背曰
負寧者。説文云。願辭也亦豈也。一經一説
等者。擧略指廣。如上所引常啼等類。各是
一經。一經之内。略存一説。以此例諸並應
可見。疑者云去請證餘二。此即問也。上來
已證圓頓三昧。漸與不定爲何所憑。然經
論去答。先明答意。圓是本意是故先引。漸
與不定亦各有憑。因茲重復通證三義。聖
教既多不可委引。故云略擧。次別答者。於
中初引四經各證三義。次引無量義唯證
於漸。次引六經獨證於圓。圓是正意故重
引也。復引華嚴通結前文所引諸教。初引
淨名中所言漸者。華嚴頓後漸教之始。義
同漸觀故引之也。下去諸文證漸不定皆
是借教以證於觀。義勢相似豈可全同。若
攬教成觀復非碩異。佛樹者。亦曰元吉樹。
亦曰道樹菩提樹等。從此得道等故。既降
魔已證得擇滅。見於諦理離生死法名甘
露滅。斷徳成也。覺道成者發得眞道能斷
之智。名覺道成。智徳成也。滅道成故四諦具
足。從勝而説但云滅道。三轉等者。謂示勸
證。一轉各生眼智明覺名十二行。輪具二
義。一者轉義。二摧碾義。以四諦輪轉度與
他摧彼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
爾。壞煩惱怨安住諦理故於大千轉此法
輪。言大千者。如倶舍云。四大洲日月。蘇迷
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
倍。説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
世無二佛故於大千。瑞應云。萬二千天地
之中央也。此四諦理體無結惑故云本淨。
又云。本不可説名爲本淨。爲破他惑不獲
而轉。八萬諸天得法眼淨。倶隣五人並得初
果。故云天人得道不虚可以爲證。世尊爲
佛寶。法輪爲法寶。五人爲僧寶。故云三寶
現世間也。次證不定即顯露不定也。言一
音者名通大小今意在大。言小乘者如毘
曇云。佛爲四王作聖語説於四諦。二解二
不解。佛又作毘陀羅語説。一解一不解。佛
又作梨車語説。四王倶解。問。若聖語説二
天不解。佛若能者豈有不解。若不能者偈
云何通。偈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而現種種
若干義。衆生皆謂獨爲我解説諸法不爲
他。答。一音者梵音也。若大會中有多貪等。
皆謂世尊獨爲我説。以此四天各念不同。
故佛三説以赴彼念。復破衆生謂佛獨能聖
語説法。復有衆生須變形言而受化者。有
不須變。是故不同大乘一音。今之所引
如起信等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又如八十好
中。一音能報衆聲。殊方異類莫不獲益。如
來本非一切音辭。而能遍赴一切音辭。並
與此文不定義同。華嚴楞伽並云如來具
有六十四音者。此並方便未爲盡理。今言
恐畏歡喜等者。且約四悉明不定相。恐畏
者三界可畏即世界也。歡喜者喜可生善即
爲人也。厭離者能離於惡即對治也。斷疑者
疑斷見理第一義也。次證頓者。不有不無義
通四教。簡三存圓以證於頓。理本無説四
悉被機故諸法生。無我等者結成圓頓。無我
造受結不有。善惡不亡結不無。通四簡三
亦如向説。有云。無我造受破勝數論。三藏
可爾通義不然。故今不用。次引大品中初
證漸者。大論八十問云。始行菩薩云何修行。
此之三種有何差別。有云。無別語異意同。
有言。有別約初中後。或約三學以立三名。
又檀梨名行。尸禪名學。羼般名道。問。何故
次第。答。諸法雖空次第得故。般若亦然。入
一切法四禪乃至第一義空。摩尼珠者。論云。
是摩尼寶所在水中隨作一色。如以青裹
水爲之青。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
華嚴並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音。若法
華云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似如體別。
眞性如珠體。習性如物裹。聞教如置水。習
發如現色。理性不殊而能現於諸法之色。
發心即坐道場等者。既云初發心。又云轉
法輪。知是初住八相成道分身百界現轉法
輪。即圓義也。次引法華者。既非華嚴教人。
又非諸教入頓。起自鹿苑中渉二味故名
爲漸。言不信等者。若不信頓且用餘深。
圓教非餘而是深也。別教是餘亦復是深。藏
通是餘而亦非深。指昔頓漸。並是用三而
助於頓。昔未被會於餘於深。或信不信故
名不定。漸與不定並從昔説。來至法華
無復二名。若以人從漸教中來。即名法華
爲漸頓者。此人亦從不定中來。法華何不
名不定頓。人自多途法華常頓。各賜等一
思之可知。捨方便者約廢權邊。次引大經
者。十三云。從牛出乳譬從佛出十二部經。
乃至從熟酥出醍醐。譬從般若出大涅
槃。中間次第以對三味。取次第邊義同於
漸。置毒文在第二十七。宿習了因名爲置
毒。藉今聞思毒發不同。似不定觀故且爲
證。雪山忍草者。二十五云。雪山譬佛。忍草
譬教。牛譬機縁。食譬修行。出譬入住。頓機
扣佛説圓頓教。聞能修行解發入位。初從
酪出未重融錬名爲生酥。*酥中精妙名爲
醍醐。次引無量義者。三乘次第故名爲漸。
並以雨譬三乘法輪。説最劣乘名爲微渧。
以初轉故名爲先墮。發三界惑名淹欲
塵。聞轉法輪見必先盡。思惑雖衆以欲爲
本。欲通三界故名爲諸。道品之後具三三
昧名曰開門。得二解脱名爲扇風。除生死
熱眞法清涼。聲聞乘也。次降因縁等者。霔
因縁雨息無明塵。慧雲既騰邪光揜曜。此
中乘也。後霔大乘一切皆雨。佛乘若闡遍
被衆機。大乘意通故云一切。若引彼文證
餘二者。從於一法一法頓也。或二或三即
不定也。漸文顯著且從顯説。次獨證圓者。
如來龍王圓頓教雨。不雨三教下類之地。二
乘不聞亦不能説故如聾瘂。淨名空室表
常寂光。十方諸佛常集其中。是故入者唯嗅
佛乘。引楞嚴者。理性如丸觀行如燒。諸法
頓發名具衆氣。引大品者。如廣乘品欲
得諸法皆云當學般若。引法華者。自法
華前未曾開權不名具足。引大經者。理
具諸法如海水也。修觀行者如在浴也。
行攝一切名爲已用。淮南子云。海不讓水
積小成大。始從龍王終至大海。皆判六
即方盡其理。有人云。餘地不及遍雨。唯嗅
而隔餘香。擣和不如本具一切不如即是。
海具不如河具。當知此人不曉喩旨。夫立
喩者皆約現事。故引極事喩最上法。法必
頓足何須難喩。雪山喩象意亦如之。次重
引華嚴以結前者。高山在初雖初見日不
及餘地。未曰通方。是故雖頓而棄小行。
幽谷蒙照勝隱高崖。不及平川未名普
益。故不記&T040879;但獲偏眞。谷者山川之幽邃
也。次上來去結歎也。此約九世以歎眞法。
是故三世皆 重言如此等法名爲佛師。
華嚴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種三世。謂過去
説過去。過去説未來。過去説現在。未來説
過去。未來説現在。未來説無盡。現在説過
去現在説未來。説現在平等現在説三世
平等。能説此十則能説於一切三世彼華
嚴經爲成十句。故於九外更加平等。故大
瓔珞倶翼天子問佛。三世皆有諸佛不。佛
言。汝爲問何等三世。過去耶。現在耶。未來
耶。此亦九世意也。無始皆爲過去過去所攝。
故云無萌。穀芽初啓曰萌。豆等初啓曰句
當知止觀去總結説也。理性四徳即佛師也。
通指前文如了達等。次示三文部別處所。所
傳之法不出此三。凡欲修行爲依何部。是
故應示部別處所。初既信等者結前生後
也。次第禪門等者。目録云。大師於瓦官説
也。大莊嚴寺法愼私記初分。尚未治定。草
木初成傳與天台頂禪師。治定以成十卷。
陳主亦曾請南岳大師講大品經。大師曰。
夏内不畢且説六度。六度又廣。且説禪
度此無文記。今天台説者開爲十章。一大
意。二釋名。三明門。四銓次。五心法。六方便。
七修證。八果報。九起教。十歸趣。但至修證
餘三略無。於修證中開爲四別。一世間禪。
二亦世間亦出世間。三出世間。四非世間非
出世間。四中但至第三出世。出世又二。一對
治無漏。二縁理無漏。但至對治。對治爲九。
謂九想。八念。十想。背捨。勝處。一切處。九次
第定。奮迅。超越。釋此九竟。乃云修行之相。
豈可盡具。若使盡記已下諸文應三十卷。
傳云。大師嘗在高座云若説次第禪門年
別一遍。若著章疏可五十卷。傳文即是章
安所出。目録亦是山衆共記。卷或大小不同
何妨。六妙門者亦爲十章。一歴諸禪。二相
生。三便宜。四對治。五相攝。六通別。七旋轉。
八觀心。九圓頓十證相。此十章中前六通大
小及以漏無漏。從第七去獨菩薩法。又前七
約事觀心唯理。又前八屬偏第九唯圓。又前
九約修第十約證。文兼事理及有漏等。修
發不同故名不定。十二禪者。謂四禪四空
四無量。乃至六度皆以十門六妙歴之。驗
其所發。雖以尚書令而爲請主。修發亦何
間於道之與俗。圓頓文者即是今文章安自
説所記也論其大分雖如向説。一一部中
非無旁正。如次第禪門正明次第旁亦具
二。文雖未終亦有其意。非漏非無漏即頓
文也。修發不同一十六句即不定也。六妙門
中正明不定旁亦具二。圓頓即頓。相生即
漸。今圓頓文亦兼餘二。例如三藏亦有通
別。從雖有去勸誡也。一勸勿執三以爲定
有。二勸勿執三爲定差別。雖三差別皆
通實相。豈可定執而相是非。故下文云。知
文非文。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之損患。莊子
云。生爲懸疣附贅。死爲決肒殨癰肒字戸貫
釋名云。疣者丘也。出於皮上如地有丘。定
三爲損定有爲増。故引以爲増減三謗。
次引論者。大論二十讃般若偈云。若不見
般若是則爲被縛。若人見般若是亦爲被
縛。若人見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脱。是事甚希有甚深有大名。用
前兩行對今文意。於法起見名見被縛。迷
於法相名不見縛。稱法起見名見得脱。見
無見相名不見脱。謂定有三謂三定別名
爲見縛。迷於三文及三文意名不見縛。知
三無三同契一極。名見得脱。亡於能契及
以所契。名不見脱。次疑者去立難釋疑。先
難中擧不可説以難示人。理本無説何須
示三。言通別者。不分大小但語諸法故
名爲通。引生生等四句不同對教差別故
名爲別。身子對天女藏不可説也。無説無
示圓不可説也。略擧初後中二比知。即通別
也。通之與別皆不可説。何故而以三文示
人。從然但引下答也。文通二意何故但以
不説難説。今此三文即是説也。不許執文
即不可説。如何偏謂三文爲説。故總斥云
但見一邊不見其二。初引大經正以可説
對酬前難。此通明可説。次引法華。無數方
便即大可説。爲五比丘即小可説。此別明可
説也。亦擧初後中二例知。次引大經十二
文者乳於生盲實不可説而亦可以貝粖
等示。眞如之理實不可説。而亦可以常等
四説。今三止觀亦復如是。總持即是不思議
俗。此俗亦非文字可説。雖不可説亦假俗
諦文字説之。是則二諦倶可説也。眞理無説
尚因説悟。何況俗諦而言無説。是故有説
必依二諦。已引説文酬於不説。引淨名等
融通二途。初文明説無説體性相即。文字是
色法色法即實相。實相既無別説即是無説。
次引大經者。如來本無説逗物名多聞。多
聞不離理無説即是説。次引思益亦融二
途故云常行。次引法華至見佛者。重明
可説以翻前難。導謂示導。論語云。導謂爲
之正教也。次引大經空中雲雷等。明説之
意莫非感應。前明因縁其義尚通。今重別
以譬顯感應。第八云。譬如空中震雷起雲。
一切象牙上皆生華。無雷不生亦無名字。
經合譬云。聞常住教則見佛性。故今結云。
何時一向無説也。説者是應聞者是感。形聲
二輪倶有感應。今爲酬難故且云説。言象
牙等者。疏有三解。一云。草名象牙。二云。是
畜生象牙上生華文。三云。象牙之上生於草
華。雖三不同莫不皆堪譬感應意。象牙與
雷天懸地殊。尚因天雷而生於華。況聖説
被物與機相稱而無益耶。虚空法身也。震
雷説法也。起雲現身也。象牙機縁也。生華益
得也。謂有觀行等四益不同。次從若競至
無聞者明説法意。有法譬合。初文法者。如
上所引二途相資。無得偏競而生僻難。此
明失由由執競也。次離説去示無説理。雖
云無説須有所依。次大悲去正明説意。
一以凡師大悲利物故説。二以衆生惑重根
鈍須説。既不遇聖依凡準教。以大悲心
遺著而説。次如月去擧譬也。眞常性月隱
煩惱山。煩惱非一故名爲重。圓音教風息
化歸寂。寂理無礙猶如太虚。四依弘教
如動樹擧扇。故假三文示眞常理。理不
可示。大悲力熏使因文比知。知風識月。
説文云。月者闕也。有盈有虧故名爲闕。故
可以譬理有半有滿。廣雅云。鏡月扇月。次
從今人下合也。滅後禀教故云今人。親承
梵音以慧内照故云玄覽。今人意鈍非直
玄照而知故云則難。假文助意文有所據。
令意不惑故云則易。從若封文去。令破
封情達文成觀。若執文生過則以文爲
境。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非文空觀也。
達一切文假觀也。非文不文中觀也。能觀
此文三智具足故云得一切解。次從爲此
下結通前難。三種通爲實相之門。實相是
一三文能達。故三即是達一之門。云何難言
皆不可説。已略説縁起者。章安序竟即自
結之○次今當下明正説開爲十章。章者
文藻也。詩云。彼都人士出言有章。今此大
小無不成章。且從大段。故略開十。一一
無非止觀故也。止觀大意乃至第十止觀旨
歸。説者皆應以止觀消之。十是下明用十
數意。言數方者。方猶法也如華嚴中凡諸
法門以十爲數。次明十章功能。始則標期
在荼等者。始謂大意荼究竟義。故四十二
字云。入諸法邊境處不可得故不終不生。過
荼無字可説。大論五十三釋云。秦言畢。若
聞荼字。即知諸法畢不可得。若更有者荼字
枝流。是則大意已標宗極。標謂章首。期謂
剋終。何者。大意五略。初發大心期心大處。
大處秖是旨歸三徳。三徳即是究竟荼義。終
謂旨歸。旨歸三徳即是自他萬行所至。故云
至極。善始等者令亦善也。始謂大意終謂
旨歸。自他始終修證妙法。無不在此十章
之内。乃至七善咸在其中。生起中初釋生起
義。生起者何秖是次第。次至理下明通別。理
本無生亦無宰主。以有自他因果事故。故
名因縁。釋有通別。通者章章皆具生起二
義。別者。生在前章謂能生於後。起在後
章謂後從前起。縁由等者釋二異名。生起
亦名縁由趣次。謂前章爲後章縁由。後章
爲前章趣次。此從別也。若從通者章章無
非縁由趣次。與生起義同故云亦復如是。
故婆沙問。生起何別。答。二義同是有爲法故
無有差別。若作別者。生是因義起是果義。
如從因生果果復爲因而生後果。故此大
意雖最居首。亦由不了無明爲因。生今
了知故云開覺。始自發心終至大處意在
開覺。應知婆沙與今通異。所謂下明生起
相。由於大意識止觀名。既開覺已不復求
於偏小涅槃。名不流動。不復更爲三惑所
染。名爲大淨。不動名止大淨名觀。此名通
於自他因果。是故不即判其淺深。名爲能
詮體爲所詮。由此名故知有所詮。故名
爲得非謂證得。體即攝法者。體謂實相實
能兼權。是故權實攝一切法。所攝權實不
出偏圓。故以偏圓判於權實。餘文可知。
雖生起十章文且在於依解起行。故後三
章略而不釋云云次秖爲下結生起意。此以
十章而生起者。秖爲不達眞無生起。是
故説於十章生起。旨歸雖是無生無起。亦
由生起至無生起。故無生起從九章生。故
前文云通是生起。若契理已無復十章。旨
歸尚亡況復前九。故云心行處滅等。又非但
由有生起得無生起。亦由無生得有於
生。如契祕藏遍應法界。次分別者。始從
眞俗終至横竪。略以十門分別十章。初云
十章功徳等者。明分別意。若無十門分別
十章。恐人不知十章豐富。如嚢中寶等者。
譬分別意也。十意義富如嚢有寶。諸門分
別如探示人。大論六十五云。若不取相
以無著心説有九種。令他讀持能正憶念。
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開出。如開寶
藏隨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視不明指示好
醜。小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
別。謂世出世。五者顯現。或時毀善以助不
善。貴令衆生得開解故。六者説法。説佛意
趣。七者解釋。如嚢有寶繋口人則不知。應
爲解佛經嚢1釋其道理。八者析重令輕。種
種譬喩令易解故。九者淺易。如水難度派
令易度。般若水深能令淺易。今文雖引
探嚢一文。意盡含於餘之八義。説者應須且
釋八意。次正釋分別。初從*今十章去徴
列。次從初八章去答釋。釋中云即俗而眞等
者。應云初七及以第九。從多逐便故云初
八。八非眞證故名爲俗。即此俗體性本是
眞。故云即俗而眞。所感果報是界外俗。俗
由眞證證體起用用即是俗。故云即眞而
俗。觀是聖法依法入觀。故云聖默。義通住
前一切凡夫。正觀一分是定等者。或云止觀
於義實通。然與列章名目不便。前列章云
正修止觀。今略修止但云正觀。正修不
出止觀二法。有止屬定有觀屬慧。慧兼
餘章。餘章之中若約解邊非無止義。並屬
於解。解即觀收。果報在當故屬解攝。果報
屬果者。文闕起教亦在果收。大意至起教
是目者。亦隨語便。準理應云初五章及起
教是目。目譬於解。前之五章即自行目。起教
一章令他生目。方便至果報是足者。足譬
於行。方便正觀有功用行。果報位在初住
已上。無功用行。自然作意雖少不同同屬
於行。若準第五卷初云前六重是解。是則方
便亦屬解收。*今以方便得爲行始且判
屬行。大意至正觀是共等者。位雖在凡義
通深淺故名爲共。以從初住至等覺來
猶名正觀。從勝立名。名爲果報及起教等。
是故此二不共下凡唯在聖位故名不共。
言通別者。通謂通於因果自他。別謂別在
八章相別。言横竪者。體相一章正辨深淺
故名爲*竪。餘八望體一往爲横。當位委論
不無同異。唯有釋名一向是横。餘兼横竪。
如大意一一往則横。若以發心望於果報。
豈非*竪耶。攝法六門門門相望此則是横。
當門自論門門皆*竪。偏圓五門門門相望。可
得是横。當門仍*竪。方便五科。科科相望。亦
得名*竪。當科仍横。如先具縁次方訶欲。
欲入正觀方須棄蓋。蓋去進道隨患而調。
雖具四科必須五法。約此次第故名爲
竪。一一五中如衣望食以色望聲並無深
淺。餘科亦然故不名*竪。正觀一往雖名爲
横。始從五品終至六根。通屬正觀義當於
*竪。果報當位此即是横。始自初住終至等
覺。此則是*竪。起教一章遍施教網隨縁益
他此則名横。經歴五味過現入當亦名爲
竪。次料簡者。初問中言略指等者。若以此
文是大師料簡。不應將<#0158_6/>啇略。以爲略指。
以此啇略屬章安序。以對大師章初大意
爲料簡者。義甚不便。況啇略中文無不定。
故彼文云。略述佛經粗彰圓意。次引無量
義以明漸次。明漸次竟即云今置漸論
頓。與下答文云別則略指三門義復不便。
今謂文中雖無私謂之言。此是章安私料簡
也。即指辨差略釋三門以爲此問。雖在序
中義兼於正。故第一本未有序文。亦於文
初列三止觀。及大意中諸文多以三止觀
結。第二本初所以列者。即是先序師資所
傳。章安著序合著序中。故料簡中相對爲
問。故問三略與此大意同異云何。答有通
別。通則略名與大意一。如分別中云。大意
略餘八廣。別則不爾。略則三種止觀不同。
大意唯明圓頓止觀。三中之一故云一頓。
勿謂三外別立一也。若別立者則有多妨。
一者成天台不禀南岳。二者大意與八章
成別。大意望八但有廣略不應別故。三
者當文自相違妨。四諦四弘十種發心秖約
四教。如何三外別立一耶。若大意一頓於餘
章。何故釋名得有絶待圓伊三徳。顯體之中
不次第教眼智境界不思議得。偏圓五章章
章立頓。二十五法法法圓解。正觀十境倶
不思議。無縁慈悲安心法性。不次第破一心
通塞。無作道品正助合行。離愛無著位登初
住。如此等文悉皆明頓。如何却謂以爲漸
耶。若云大意唯一頓者。如何文内復明四
教。具如四弘文後料簡。次下諸問並是大師
料簡所傳。初問中云約教論顯等者。以三
觀名與八教中三教名同。藏等四教在漸
中攝。除藏等四唯頓等四。是故但以密教
對難餘三三觀之教既是顯教。顯密倶教倶
可修觀。亦應約祕修密觀耶。是故讀者
至此。應知頓等三觀與八教中頓等三異。
以彼八教但在乳等四時教故。今此三文倶
縁圓理。答意分二今不論密。次問者。分顯
密異許如向辨。故云分門可爾。任我所問
須論密觀爲得不耶。次答中先立二門謂
得不得。次從教是下正答。初正約化主論
得不得。密屬聖人聖能雙益。*今論凡師故
闕於密。故修觀者無密益義。故云聽者因
何作觀。次或得下義立於得。位雖在凡凡
師多種。五品已下猶名不得。六根淨位雖
無三輪口密之益。能傳妙音遍大千界。不
同佛化故云能傳。禀教之人仍無密益。次
從若修觀者去。約所化者論得不得。先明
不得故云發所修顯。顯謂頓等三止觀也。
禀教之人不合修密故云不發不修者。況
復密教所詮同顯。則無別立修密觀義。故
云不修。次發宿習去。約所化者義立於得。
如修生滅而發無作。顯露不定似密不定。
義立密觀故云得論。問初淺後深是漸者。
通總而論。善惡乃至達常住來通得名漸。
答是不定者。理深事淺約四悉説。亦可約
漸展轉相望互爲深淺。問小乘亦是等者。重
難前答。小乘亦是如來初説。何意言非。此
中有兩重難意。一難大小倶是佛説。何故獨
云三是小非。二難小乘爲大之漸。三既云
是小何獨非。答意者。小有二義。若約教道
猶爲大隔。是故云非。法在漸初人元知大。
從微至著尚攝人天。約斥奪説以小爲
非。據未開權不知實者。是故漸中乃至毫
善咸屬於大。故得名爲從微至著。問示三
文者等者。問示處中許示三文。此三文者
爲是何等。先雙定之。色爲是門色爲非
門。若是門者下雙難也。先難是門。門名能
通實相成所。何名爲門。若非門者下次難
非門。色名中道道名能通。能通即門何名
非門。次答中意者。文是色法色亦實相。文若
是門。門爲法界。法界即實。故云並是。從衆
生多顛倒去。釋門所以。以文爲色作能通
門者。但爲衆生迷於實理故名文爲門。於
文見理文即實相。有何能所。是故却照文
之與門無非三諦。文即俗諦非文即眞。雙
非即是第一義諦。觀門爲三例亦可見。如
是觀時文門豈別。倶名能通並是所至。言
顛倒者。顛即頂也。頂墜於下故名顛倒。廣
雅云。顛倒也。論語注云。顛沛僵仆也。次解
釋中言嚢括等者。嚢者袋也。故字統云。有
底曰嚢。無底曰槖使風具也。非今文
意。括者結也。塞也。關閉也。嚢有括結收於
一嚢。章有大意攬於始末。釋名爲始旨歸
爲末。故知大意如嚢有括盛持結束十章
之法。冠戴初後者。冠首飾也。平聲呼之。周
禮云。在首曰冠。亦可去聲謂冠於首。故
知大意冠十章首。冠初如冠冠於身。戴後
如身戴於冠。大意有發心故冠初。大意有
旨歸故戴後。既通初後故云意緩。有人云。
冠象於天戴象於地。此大意章亦如天地
覆載其間。若作此釋應改爲載字。今從前
釋故不須改。撮下九廣以爲五略。示九
章旨故云大意。又九章皆大略述彼意故
云大意。故此五略皆大爲名。前是共釋。次
是別釋。若共若別悉可以喩嚢括故也。生
起中云云何至下化者。五章雖復發心居
初。亦縁衆生而爲誓境。凡小昏倒不自覺
知。菩薩勸捨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雖
復期心五百由旬。望寶所路不肯進趣。是
故勸行四種三昧。云何至其心者。發心不
唯求實報果無明分盡。此果自獲。以發心
之人情多昧旨。故説果報而慰悦之。爲令
初心聞而策進。故大經第二純陀難文殊
作貧女譬云。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
者加復病苦飢渇所逼。遊行乞匃止他客
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驅逐令去。多爲
蚊虻蜂螫毒蟲之所唼食。經遊恒河抱兒
而度。於是母子遂共倶沒。如是女人慈念功
徳。命終之後生於梵天。雖不求梵天梵天
自應。章安釋云。如譬無縁慈。生子譬圓解。
論其始終應具六慈。生天即分眞究竟慈
也。章安通以慈等對之。若準彼大經意一
一細合者。無功徳法財故名爲貧。理慈柔
和故名爲女。未契實理名無居家。未有
萬行名無救護。具足八苦故云病苦。又無
定慧名饑渇所逼。五塵求解。名遊行乞匃
方便解起名寄止他舍。因發圓解名爲寄
生。權不受實名爲令去。猶具見思名蚊虻
等。渉歴二死名遊恒河。不捨圓解名抱
兒而度。眞解生時似解先謝名爲倶沒。承本
解力名慈功徳。眞證開發名生梵天。言妙
報者。通途始從初住已去乃至等覺。今文
且指初住。亦有衆生不聞初住妙報功徳。
謂唐喪其功故説妙報而慰悦之。云何裂
大網至出籠者。破謂裂破。既感果報設
教利人破他疑網雖本爲開衆生智眼實
機未顯。如法華前衆生於教權實空有事
理互迷。若爲判已開權顯實使權實不濫。
令識教本意。破執教疑網達一理無外。
了法門大體知衆教有歸。聞雪謂冷至動
等者。引證執教迷旨之人。故大經十三云。
於佛法中竊取少分。虚妄計有常樂我淨。
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爲何似。
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
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何似。答言。如稻米
粖。盲人復言。如稻米粖色柔軟耶。答言。不
也。盲人復言。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如
雪。盲人復問。如雪冷耶。答言。不也。盲人復
問。爲何所似。答言。如鶴。盲人復言。如鶴
動耶。答言。不也。盲人雖聞如是四説。終不
能見乳之眞色。外道亦然。雖聞四名終
不能識常樂我淨言旨所歸。如彼盲人迷
乳眞色。今迷教者例説可知。今融通等者。
理本無説説必被機。四悉四門諸觀諸諦適
時利物未及通方。便各計一隅情執未
破。今爲融會重疑颯然。如繋鳥在籠情無
所適。解執滯結開權教籠。如遊太虚縱
廣無礙。令有智盲者縱未識乳。且不各執
貝等起諍。云何歸大處至自在者。化物既
周歸於祕藏。祕藏之體無始終等。無始而
始。始修三觀。無終而終終至三徳。無塞而
塞假名三障。無通而通假名三徳。初文是
理法。若知已下是修得。若得此意何但至
果自在無礙。因時體解始終無二。爲譚大
意故總言之。文意秖在前之二略。生起五
略顯十廣者對顯也。生起五略彰十次第。
五十不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注云云者
未盡之貌。云者言也。説文云。象雲氣在天
迴轉之形。言之在口如雲潤物。廣雅云。云
者有也。下文尚有如雲之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廣解中言方言者。唐梵二方言音不同。
次簡非中初簡心者。凡厥有情皆悉堪發。
是故但簡積聚草木。二雖名心無此發故。
以諸衆生無始横計。指此横計即可發故。
道亦有去次簡道也。道名既通須以諸非
簡之令是。今略爲十並是所簡。心是能行
道是能通。如世間路。人是能行路是能通。
言通別者但是能通皆名爲道。別而言之
如爾雅云。一達名道路長遠故。二達名岐
旁。三達曰劇旁。四達曰衢。五達曰康。六
達曰莊。七達曰劇驂。八達曰崇期。九達
曰逵。今十非心通名道者。路長遠故。亦
可趣別如彼逵故。若其心念念下別釋十
非。皆云念念者。謂約強盛判屬彼道。初
貪瞋癡其相最甚故名爲專 用止不息名
攝不還。用觀不破名拔不出。又恣縁外境
故攝不還。内心馳流故拔不出。約大分説
日増月甚。據理應云念念増甚。境強心重
判屬上品。意三行七故成十惡。下去準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