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門歸敬偈 (No. 1896_ 道宣述 ) in Vol. 45

[First]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96

釋門歸敬儀上卷
沙門釋道宣大唐龍朔元年於京師西明寺述
  敬本教興一謂佛化厥初禮儀莫識。聖法乘時行
斯謁敬。所以廣引誠教。爲信首之
初宗。庶有
不惑於教喩
濟時護法二謂季俗根鈍非敬不弘。故濟時機綜
習惟遠。遂使相從奔競上下相遵。
既不亂倫
三寶由盛
因機立儀三謂時渉澆淳情分利鈍。致立教者開
抑殊途。或彼佛徳高滅罪稱最。或
此方本淨二
業能明等
乘心行事四謂事在未亡因心行用。約縁課業條
流須識。由心通三性事染六塵。因
福起罪莫
知道業
寄縁眞俗五謂法被權道情投業理。心形兩位指
月雙筌。或以鄙俗淺度不識分量罔
入眞。
實爲沈俗
引教徴迹六謂末法根鈍多封性習。須引聖言以
爲教量。今以四依檢行四印徴明。
無渉浮言
飾詐斯絶
約時科節七謂心行等級勤惰不恒。故立法撿心
分時策行。是知。克念修聖。斯言
有歸。不爾流
溺還同無始
威儀有序八謂敬相顯心虔誠有被。今須引誠教
具列容儀。則容止若思。言詞安定
不以法繩。則
手足無所措矣
功用感通九謂業假行成功由心起。心懷染淨業
亦眞虚。此由想見未清善惡交集。
不示縁報
迷滯難明
程器陳迹十謂聽言觀行時俗罕依。
故立條例以清心路
  敬本教興篇第一 謂興立敬本非正信而不
弘。無信必不興敬。有敬必
先懷信。篇明信
本敬隨後生故也
序曰。自法王之利見也。必以靜見爲先。故論
云。何處何時誰起此見。一切諸見佛悉斷
故。文良證也。然則習熏日久取會無由。事須
立敬設儀開其信首之法。附情約相顯於成
化之功。然後肝膽塗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
極尊則敬逾天屬以父母生身也。報施在於一生。
佛起法身也。酬遠終於累劫。
或功高難賞徳深不謝慧
深益厚。非酬所及也
曉教義之遠大則道越常
以七略被時。立身立國之政淪歴於三有也。
八藏所宗亡空絶有之法。畢超於九居也。
斯以言則識形心兩途事理雙軌。形則縛於
俗習苦陰常纒。故當折挫以歸依。剖析剖析
觀其慢惑也。心則封於迷倒。倒在生常故須
鏡生滅以懲之。追想追想知其妄著也。深惟
四山恒逼。非念念而莫知切於身也。八倒纒
綿。非新新而不曉節於心也。所以剖析靜於
慢惑非愛斷者所欣。追想厭於妄著。是異生
者所背。固當撫攬誠教以法糾徴。則生身不
徒委於下塵。無識不徒生於上趣矣。敢序斯
致。引文證之。小乘論云。敬者以慚爲體也。由
我徳薄前境尊高故行敬也。今反無慚。不恥
深可笑也。大乘論云。由信及智故敬於彼。信
故非邪智故興敬。故引誠教。信智及慚敬之
本矣。本起經曰。佛初誕降周行十方。擧手
指天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以時俗所重九十
六部號爲大聖人
天師也。爲絶邪歸正故示此相。唯佛獨尊餘
皆邪道。既曰尊嚴。歸依弘護非信敬之不成
三界皆
苦無可樂者三界衆生三苦交集。無思厭背貪附更
深。故立此言令興厭離。有厭苦身令
思苦本。觀達業惑深是苦因。不沒諸
見便得解脱。餘則以苦捨苦長淪苦中
此之一經成
歸敬之本也。定信守之宗也。理須依憑託附
以登高遠之趣也。故論云。歸依者迴轉之
語也。由昔背正從邪流蕩生趣。今佛出世興
言極尊。遂即迴彼邪心。轉從正道故也。於是
乃立歸法有五等之差。始於背俗之初終於
入道之極。皆歸三寶以爲心師之迹也所
極矣。所爲大矣謂初以身從終
除心惑故也
安得傲然情無懾
憚。況復加以謗訕流言通俗。自沈苦海出濟
無期。重使身心惡習念念逾増。亦使威儀失
節時時結業。覆器之喩塵露於目前。捕鼠之
誣頻繁於胸臆。可不誡歟可不誡歟。又依佛
見瓶沙王經曰。如來於伽耶山成道。度迦葉
已念瓶沙王昔有先請。將諸徒衆往赴彼國。
王及士衆并沙門或云桑門沙門那者。竝是天竺
道士之佳號。俗中之常目。亦
是彼國修淨行者。
此云淨志以義目之
初聞佛至皆悉遠迎未知禮
敬。或有禮足而坐者。或擧手問訊而坐者。或
稱姓名。或叉手合掌。或默然而坐者。皆疑。迦
葉是宿舊師。今從佛來。未知誰爲所依者。迦
葉知已欲決衆疑。升空而下禮敬佛足。以手
摩捫以口嗚之自云。佛是我師。我爲佛之弟
子。又持扇在佛後搖之。此第二經明禮敬。正
儀之萌兆也。文中不足。有者言之。手摩口
嗚者愛重之極。不能己已也。遠敬在於所卑
故始於足。自餘稱名顯相。使疑者決之非正
敬也。智度論云。外道是他法故來則自坐。白
衣如客法。故命之令坐。一切出家五衆身心
屬佛。故立不坐。若得道羅漢如舍利弗等皆
坐聽法。三果已下竝不聽坐。以所作未辦結
賊未破故。此第三文明位列敬相也。今有安
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
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諸。故知。遶旋行立爲敬
故行。安得長傲禮懺獲罪。此言易矣。臨機
難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爾雖
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故増一阿含經云。無
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
今猶無敬多睡癡等斯爲良證。大悲經云。佛
過去時行菩薩道。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
母耆年善友外道。諸仙沙門婆羅門。無不傾
側謙下敬讓。由是報故成佛已來。山林人畜
無不傾側禮敬於佛。此第四文明致敬之因
本也。如俗禮云。無不敬。儼若思安定詞。傲不
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是也。依經律論明
立敬儀。佛告比丘。汝等共相恭敬。迎逆問訊
從何爲始。比丘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貴
族者。或云神智高達者。或云佛所宗親者。或
云道登聖果者。以事擧之。佛言。汝等所言皆
是長慢。無可觀者。應隨順法訓流布於世。於
我法律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敬儀有四。
道不禮俗一也。僧不禮尼二也。守戒者不禮
犯戒者三也。前受戒者不禮後受戒者四也。
自餘五衆存亡乃殊。皆約年夏次第而設敬
也。因引古事。昔有鵽鳥獼猴大象。同在一
林以爲朋友。乃相謂曰。先生宿舊禮應供養。
如何同住不識禮敬。象云。我見此樹生齊吾
腹。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鳥言。我於遠林
食此樹子墮出而生。我應最長即時大象背
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遍而行。仍説偈云。有敬
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得名譽。將來生善
道。於是人皆効之悉行禮敬。諸有智人以喩
取解。經云。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
高心。常思惟智慧。又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今貪慢而著隨則其愚不可及也
  濟時護法篇第二 謂護持濟物非
三寶而不隆
序曰。夫以立像表眞恒俗彛訓。寄指筌月出
道常規。但以妄想倒情相沿固習。無思悛革
隨業漂淪。是以經言。爲善若登清升若爪之
土。爲惡若崩沈滯如下之地。此言在斯。誠
爲極誡。何以知耶。但以慢山上聳俯視於人
物。我室四蒙包藏於見愛。慢無納法之實。經
明覆器之賓。我有懷著之功。論顯納烟之義。
器仰無思不服。有服必拔慢根。室壞便歸
太虚。見愛安形無地理例然也。背此非凡所
行。情事得也。乖斯是聖遊履適化然也。然則
封迷長劫。佛世有退席之人。不識分量。季
俗豐輕生之士。此竝不思之徒也。當知我身
屬於他縁。冥冥不知來處。我神屬於惑業。忽
忽莫測何心。經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
今日復明日不覺死時至。冥冥隨業縁。不知
生何道。此至言也。乾豆莫干其慮吁可悲哉。
且自等智有三。我同牛羊之智出道唯一。牛
羊異我非倫。人道道縁。不行還同畜獸。獸道
報重頑厚非其所聞。今既形有輕清識心機
擧。厭勞生於往劫。欣解網於將來。固當立像
表儀傾塵聚。而頂禮寄縁引領。蕩煩累於新
心。是則情異牛羊。乘明智而弘道。身如木
石假彫琢而成器。可不然乎。可不然乎。鼠入
角而至窮。更知何趣。名引言而顯實理極於
斯。況復五滓交横四山常逼。而能安忍於時
事還是昏昏之所媚乎。所以大聖知時通化
陶誘。立正三寶導濁識之所歸。開明四印示
迷生之不昧。固得住法萬載。功由歸敬之勳。
神升四天諒藉傳揚之力。廣如慈經所出。豈
虚搆哉。今此之述本被後進之初心。曲授稱
功體非前良之早慮。固須叮嚀指掌鋪覶相
状。識三寶有數種之權謀。解七衆無貳師之
希向。言唯質露意在修行想有識者。知無繁
於翰墨。故佛言。吾言不在綺飾。令人受解爲
要。敢附斯轍筆記序云。今於此篇顯三寶相
相隨見起。隨機四位。初謂一體。二謂縁理。三
謂化相。四謂住持。各有名相。初言一體三寶
者。一是非二之名。體謂本識之謂。但以無
始心體性淨如空。妄想客塵封迷隨染。致使
相從至于今日。經生歴死無由厭曉。故經云。
諸法本來性相空寂。衆生妄計彼此得失。輪
迴生死不得解脱。經云。一切衆生竝有佛性。
即我本識出障嘉名。迷故曰凡悟便名聖。所
以貧女寶藏力士額珠性常清淨有而無用。
爲惑所覆無由光顯。如經深叢覆寶移流雜
味。然其本性光淳無玷。所以前修聞此勵力
勤觀。日故劫新遂證斯徳。及成妙覺轉依法
身。身非始生寄縁修顯。後進聞此興大志求。
彼去已還我云何住。遵途進徳還登位極。自
昔已來此乘無權。皆成正覺逈出樊籠。俯應
群心興悲赴感。我之與佛無始實同。彼以先
覺故先出有。我獨不悟盤桓下凡。一思此事
悔熱何及。今若不修後生何據。所以承遵梵
網以網魚龍經喩内毒如龍難。
觸欲貪如鯨呑海
揖佩三身憑依三
學。爰初投足先奉戒宗。戒本有三。三身之
本。一律儀戒謂斷諸惡。即法身之因也由法
身本
淨惡覆不顯。今修
離惡。功成徳現故
二攝善法戒謂修諸善。即報身
之因也報以衆善所成成善無高止作。
今修止作二善。用成報佛之縁
三攝衆生
戒即慈濟有心功成化佛之因也以化佛無心隨
感便應。今大
慈普濟意
用則齊
約佛有三。隨義三別境非心外。百慮
咸歸理實如此。不可餘見。或迷此及試重廣
之。然則功徳之本非戒不弘。道初俗歸必先
敬受。隨境起心無非三戒。如約一生心不懷
惡攝律儀也。有慈起善攝善法也。將濟離苦
護衆生也。内縁既爾。三佛皆然。離合待時不
定三一。故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斯本從
跡也。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此跡異本也。
故摩竭道成高山先照。祇園開政下乘後席。
衆説備之可用通鏡。故先顯由縁後明性相。
欲明性體因言致理。不是飾非終歸顯實。將
使通明性體。解若心燈後被。以文筌登岸捨
筏可也。言一體三寶者。行者既知心性本淨
悟解無邪名爲正覺。覺即佛也。性淨無染法
也。性淨無壅僧也。今覺於本名始覺也。本
實體淨名先覺也。如此安心如此練身。俯仰
周循無念不剋。俗云。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
念作狂彼沈俗士尚此放言。豈惟出道翻無
此致。都不可也。問曰。卿發斯言欲何標據。念
念總是識心。言言都非智略。如何依準得
一擧而騰九萬耶。答曰。夫以聖道遠而難希。
淨心近而易惑。爲山基於一簣。爲佛起於初
念。故萬里之剋離初歩而不登。三劫之功非
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發足常歩此心。開
示不由外來。悟入誠因内起。迷時謂禮外境。
悟已還禮自心。故經云。心想佛時是心是佛。
如是斂念會必精勤。積熏不已自然清淨。忘
此外求甫當行道。徒役身心終爲世福。故身
子不思經劫而居退忘。難陀整慮終朝而拔
其神。上明一體三寶也。二明縁理三寶者。理
謂。至理天眞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説無
始有終。但爲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剪
纒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
終。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爲五分法
身。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也。前之三學從
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
準此可以類知。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脱身
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脱身。解脱知見
以乃出纒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唯
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爲六道作大
歸依。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
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
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徳自身他身盡處也。
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故經云。
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得名。無爲即無漏之
別目也。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爲世法之所
陵慢。故稱寶也。如世珍寶爲生所重。今此
三寶爲諸群生三乘七衆之所歸仰。故名正
歸。若無專信雜事邪神。雖受歸戒不得聖法。
故經云。歸依於佛者。眞名清信士。終不妄歸
依其餘諸天神。斯何故耶。以眞三寶性相常
住堪爲物依。自餘天帝身心苦惱。有爲有漏
無力。無能自救無暇。何能救物。惟出世寶有
力能持。言歸依者如憑王力得無侵害。今憑
正寶威福無涯。故使神龍免金翅之誅信士。
超夜叉之難。五種三歸皆歸此寶。或即名之
同相三寶。由理通三世義盡十方。常住三寶
此爲至極。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
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
能立願歸依奉爲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
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脱生
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但
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縁還失。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縁此得名歸依。故
感善神隨逐護助。上明佛竟。後之二寶縁此
而生。如前廣叙。以開靈府。此理三寶能生化
相。弘道利生罪福通感。故調達出血業成劫
罪。耆域出血業成梵福。以化佛無心猶如光
焔。儀像非情體唯無記。所感罪福還約法身。
由顯相状法身依故。以法本非形無漏無色。
不以相顯群有何依。故立像表眞。厥趣斯矣。
是知。化佛供毀一自法身。無有興亡獨稱常
住。言極繁矣。意在通之。但以澆淳在數倚伏
赴機。故列三法限於萬載。所以金河西竭玉
關東鶩。代出八九年逾六百。三遭殄除終還
興顯有何致。斯暦數未也。萬載已後澆風不
追。固無傳授天祿終也。由慈氏運開縁生道
會。淳源將發交謝應期。不虚設也。此明理寶
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故出耀云。
道之在心不問老少。惟在剛烈乃名道耳。信
心以存何往不剋。文良證也。可不鏡哉。三
明化相三寶者。謂釋迦如來爲佛寶也。所説
滅諦爲法寶也。先智苦盡爲僧寶也。此化相
三寶或名別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
載但可追遠用増翹敬。以賢劫中三佛已往。
無我第四群生何依。長淪苦海解脱無路。是
以能仁膺期出世説法度人。開八正之妙門
示一直之平道。近出人天之欲泥。遠登賢聖
之津筏。將趣斯道階漸有由。説理三寶令物
歸向。豈非眞理常住乘權御實。疎解形心稱
爲佛子。受道之賓證澄無之本淨。筌蹄之喩
顯性空之玄理。事義光矣。神用明矣。群生
依資生滅盡矣。既而能事已隆告以數終之
運。非色現色表法身之不亡。無形留骨示化
迹之無泯。所以碎身以生物信。全眼以導神
功。斯道莫思恩徳非謝。故當敬養塔像興起
信根。先備此心方知由委。四明住持三寶者。
人能弘道萬載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於
斯開位。遂使代代興樹處處傳弘。匪假僧揚
佛法潜沒。至如漢武崇盛初聞佛名。既絶僧
傳開緒斯竭。及顯宗開法遠訪華胥。致有迦
竺來儀演布聲教。開俗成務發信歸心。實假
敷説之勞。誠資相状之力名僧寶也。所説名
句表理爲先。理非文言無由取悟。故約名教
説聽之縁名法寶也。此理幽奧非聖不知。聖
雖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寶也。但以群生福淺
不及化源。薄有餘資猶逢遺法。此之三寶體
是有爲具足漏染。不足陳敬然是理寶之所
依持。有能遵重相從出有。如俗王使巡歴方
隅。不以形徴故敬齊一。經云。如世有銀金爲
上寶。無銀有鍮亦稱無價。故末三寶敬亦齊
眞。今不加敬更無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歸
何寄。故當形敬靈儀心存眞理。導縁設化義
極於斯。經云。造像如麥獲福無窮。以是法身
之器也。論云。金木土石體是非情。以造像
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莫不表顯法身致令
功用無極。故使有心行者對此靈儀。莫不涕
泣横流不覺加敬。但以眞形已謝唯見遺蹤。
如臨清廟自然悲肅擧目。摧感如在不疑。今
我亦爾。慈尊久謝唯留影像導我慢幢。是須
傾屈接足而行禮敬。如對眞儀爲我説法。今
不見聞心由無信。何以知耶。但心用所擬三
界尚成。豈此一堂頑癡不動。大論云。諸佛常
放光説法。衆生無始罪故對面不見。是須一
像既爾。餘像例然。樹石山林隨相標立。導我
心路無越聖儀。又作是念。見雖是色了色心
生。心外無塵名爲眞觀。言從心起。實唯識
有名爲俗觀。漸次増明念念無絶。時功既積
熏習逾増。觀道修明不迷縁假。名願樂位修
道人。焉道爲人修人能修道。故稱行者名爲
道人。今則聞告懷嫌誠當實籙。日損之謂於
斯自明。可不誡哉
  隨機立教篇第三 謂智有昏明
敬存理事
序曰。禮者履也。敬而已矣。經云恭敬塔廟謙
下比丘者是也。然則性渉昏明推歩通局。多
沿名相少懷經遠。所以隨文綜習。道聽途傳
曾不討論妄行章句。俗中尚云。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況佛法玄奧理事兼該。聞
即依行沈淪非一。至如經明淨土佛徳無涯
尋聲不敢移心。愛重不忘心口。乍聞穢土諸
佛情無一欣。便言無徳可歸有罪未能消蕩。
何憎愛之若此。誠不足以詳之。又聞論説多
寶別時引情自謂精進果決。便即禮念絶縁。
濁下愚凡行斯膠固。性習雖久終須漸移。如
不更新凡無成聖。綜執前迷負愧彌重。以茲
紹嗣誠非遺寄。是知。教門善巧隨機淺深。深
者行十使而無瑕。淺者示五燒而有淨。淨方
不一隨意欲而受生。佛智莫窮任時縁而冥
會。其猶朗月在空流光小大之器。震雷雲裏
飛聲顯晦之間。聞在前縁不可一其情道。器
惟積習誠難等其利鈍。從此而觀方知。螺髻
身子染淨各封其心。忍土安樂穢潔互陳其
略。故文云。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即其
證也。寧不知。彌陀雜穢復示此。而通引乎。豈
不知。六種震動發蒙心之晝昏。三輪示現統
群情之夜朗不虚設也。經云。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縁種種譬喩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
導衆生令離諸著。著是病本隨言即封。聞淨
著淨聞染著染。論云。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
火焔。衆生亦爾。善不善法中皆著唯不著性
空。故佛説四依依智不依識。若肉眼見聞如
牛羊無異。正教如此何得致迷。固當杜五過
於未然。祖四依而作則。斯言極矣。復欲何哉。
恐好事者須禀教量。故出一二用弘其道。道
貴清通。義非壅結。仍須識分以自揣摩。無容
冒罔自謂超挺。生報茫然孰識夷險。必有
斯人則自溺苦海。誰能濟拔。今約兩縁立儀
表行。入道多門不過理事。理謂道理通聖心
之遠懷。事謂事局約凡情之延度。聖非自聖。
終假導而漸明。凡非定凡亦因開而達解。是
知。愚智深淺賢聖位階由解行之遠近。致利
鈍之乖異。故論云。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
即是無分別智。菩薩約位且列五十餘階。故
知。無分之智念念利鈍。此言有旨。然使鈍士
依事引方土之歡娯。且以安身身安而後道
也。利人行理剋正念。而濯性靈用以清心。心
清而出有也。然利鈍千差昏明等級。薄知綱
領標控神解。故歴諸篇通斯一致。則披者不
昧於由徑。行者無滯於發足矣
  乘心行事篇第四 謂識心迷倒
三毒常纒
序曰。上已顯其機縁。心行備矣。識眞俗之交
務。鑒理事之相由。文明祖習之經。義曉疎
通之理。至於附相行事。故習難傾。三賢猶
染其塵。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葉起舞。舍利
作瞋。難陀悦於練色。陵伽興於慢相。斯竝正
使雖盡餘習未亡。猶増惱於六塵。自網弊於
三受。況乃下凡煩惑無始習熏。今生道種正
論倫而不忍。以斯昏濁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良以界稱忍土。經云強識念力。義當以正信
而鞭後。以正解而導前。解則見理朗然求邪
倒而難獲俗云。夫志士有所之當口興心誓。行人所
不能行謂仁義也。割人所不能割謂情欲也。
忍人所不能忍謂苦樂也。彼沈俗士心無法澄尚有斯致。
況出道者正教滿目不能行之。臨終方悔自取沈溺
信則識眞仰止知窳惰之易亡。如此栖神可
謂乘心行事。如此整慮可謂無蟥稻梁。焉有
他食在腹而業繋無知。他衣覆形而行増愚
惑。誠不可也。若夫心塵使性知誰不無。識
則無邪常須節約。若任而縱者無解脱期。故
經譬覺賊論。示御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豈
虚累哉。下凡煩惱微細難知。麁而易覺勿過
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厭患。貪瞋一發業構三
塗。癡慢爲本故増垢結。是故行人隨有作業。
先須執御預知輕重。今約禮敬之儀備條過
状。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識過尋悔返淨
可期。昏昏任性徒霑釋種。所以仰對尊容貪
拜。廣歎求諸佛之護念。畏惡業之牽挽。等
羝羊之前却同難陀之欣奉。雖爲善興終歸
雜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或矜高自擧忌他
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雖從税内實騰
驤。或依時位列相從。禮謁目睞同徒妄生嫌
怪。見有接聲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見有
威容細行者。言其造事詐作。見有在地蹣跚
者。言其大無筋骨。見有音聲濁鈍者。言其大
不生善。如斯衆也。通悉結收。業網所拘報
増鬼録。或高履長裙剔削光潔。揚彫綵之華
麗。曜龍鳳之文綺。或磨刮骨肉鎣飾面門。上
高殿而揚聲處靜衆而長噫。山字在肩有竦
凌雲之状。&MT03032;肘廣脇志逾鵬趐之形。稜層長
慢抵築朋流。忽突増癡處處呈拙。如此胥徒
名癡毒也。故論云。三三合九種謂身口意此三
能起業也。自
作教他見作隨喜此三能成業也。
現報生報後報此三名業果也
從三煩惱起
毒起受三惡道也。從三善
起受人天也。廣如彼解之
以此文證。故知。起業
必由毒生。常須觀度方識毒相。故使行福而
雜罪者。還承惡因惡道雜受。故大丈夫論云。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憶念後作
大力龍。修施陵懱人後生金翅鳥。施本捨慳
故感財報。嗔心行事還興毒害。故龍受形。見
觸傷等三種害物竝由瞋生。況今行敬本爲
除慢。更増慢墮。已是業科。復起貪嗔明招
苦報。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聲駐軍馬由
興鈴供。罪福雜受其相紛綸。略引數條知非
妄作。昔元魏時勒那三藏見此敬養。勤惰不
倫便出七種禮佛法。文極繁委廣如後明。然
凡所作業三性爲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
必依縁縁通内外。不起則已。起必性收。善
惡兩性作業感生。無記之縁多歸癡種。種雖
無記亦有善惡。夢業受生如論具引。是知。捨
受昏蒙難爲醒決。故當臨事籌理。必不陷溺
清心
  寄縁眞俗篇第五 謂身心所行功存眞俗。前
雖明於事理亦是眞俗所
收。但彼據於初
心此則正存終行
序曰。眞俗二諦由來尚矣。不由功用任運現
前。故論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今時行敬
亦準聖言不虚設也。然須達解兩諦所由。故
論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眞。知唯有識通達俗。
若不達俗無以通眞。若不通眞無以遣俗。以
俗無別體故也。正論成觀。令人受行。良以眞
俗修復空有交津。迷想見則生途日増。悟形
心則高軌潜起。豈不以形纒桎梏報果不可
頓銷。謂隨俗也。心可名談披析莫知其趣。謂
通眞也。在言易淨。眞理可用心求。據行難
明無始習熏故爾。是知。心惑綿遠雖觀而集
起紛紛。身相事顯屈折而便傾高慢。慢爲恒
俗所恥。卑退有識同遵。既爲道俗通嫌故。當
行觀厭折挫摧拉。加功剥削方覈情根。所以
大聖垂訓。法喩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沿逸
欲。或比行厠畫瓶。或擬危城杯器。故有將崩
朽宅三火恒然。逃隱空聚五刀恒逐。井河引
喩逼形器於刹那。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
義當領斯監擧力勵專征。割略科程課時賦
業。合掌翅跪&T023637;若臨深。欽重仰止悚猶乘薄。
諦惟形聚但見塵叢。擧目澄睛無非靈像。理
須嗚咽涕呬慨我沈淪。聖容久謝惟承餘迹。
過由我生何不悲悼。猶有微善宅報在人。又
矚遺塵親尊影塔。脱生餘道對目莫知。猶如
我今不見眞佛。由此悲慶交懷無容怠惰。所
以專志顒仰夕死如生。故數數重述。意存常
制。今明眞俗行敬事理相由。良以凡習寄縁。
憑心舟濟。形假澡沐心便清遠。是須莊嚴道
場位置尊像。斯即開神明之正路。亦乃通聖
道之明津。初擧三身之方土普賢觀云。法身毘盧
遮那遍一切處。其佛
住處名常寂光。餘
應化身以類標列也
次顯十佛之光化如龍樹十住論
中具列善徳等

稱揚相量各有戒儀。懺悔勸請甄別位置
亦如彼論。解其除罪
方法大明。廣如彼説
斯竝性絶色心形非識有。故
經云。色聲見求名行邪道。但以無始倒凡隨
情妄執。約相猶迷邪正。何能頓遣見聞。所
以大聖觀機未得垂道。權説福業用接愚心。
故擧淨方之勝相。發動迷心之背向。且攝邪
心令從正法。漸漬既久心性轉明。方示非眞
令行理觀。據此修捨實是知機。若彼下愚未
聞眞道。即爲化説色聲非眞。心路蒼茫莫知
投寄。福業不行道心無渉。遂即雙廢長處罪
流。由此方便引令出有。故示西方極樂世界。
令心翹注不得轉移。但此下愚貪滯難拔。縱
任想像何時通悟。故行事福漸行理觀。身本
頑癡不可繩持。心是道因從縁便悟。謂此形
儀本唯識有。迷於本習妄見我人。故須徴研
令行敬養。令見我身俯仰上下唯塵生滅來
往屈申。此隨俗也。重觀此身但塵非我。妄謂
我所能有行敬。據此一理名通眞也。眞本非
心今隨心起名隨俗也。知眞非心名道眞也。
如是念念以後奪前。漸漸増明久而明利。若
隨故習忽此不修。還同無始生死輪轉。是以
力勵隨念剋思。一一科程令其升進。然則聖
凡之道自古相傳。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
之迹。聖非自聖終因漸悟觀達之功。故凡
可爲聖。以佛性爲宗元。聖不爲凡以悟解爲
歸敬。是知。理事行務且隔形心。至於動用
眞俗竝觀。所以隨其發足畢約兩縁。知無顯
眞知識是俗。種從縁起方可有階。若身心兩
分眞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日。有人心路
慖惶情投莫準。聞余此及勃爾興言。撫掌大
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虚誕。嗟乎不學浪有
渉言。吾聞。眞俗竝觀登住方修。如何下凡僣
他上聖。理義不可急須改之。余曰不可改也。
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通學。今
則在凡不學何有剋聖之期。故須發足竝修。
修明自然位聖。是知。修道行人常觀正理。不
可執文便乖義實。故四依撿失念念準承。當
須依智不依於識。識俗所習智是道筌。聖立
正儀無容輒濫。文明上地止據階縁。覈其雙
遊終歸妙覺。故經云。常在三昧見諸佛土不
以二相。斯文可依。如執未開更爲廣引。經
論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淨二地戒淨。豈可
經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淺深。開
行相之階漸。令諸修趣之士踐跡可期。若爲
説萬行齊修方衢同進。則心路茫然不知蹤
緒。故有教迹殊異。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
日月矣
  引教徴事篇第六 教謂聖教。事即禮敬。
故引四依以證三善
序曰。有人言。上列機縁文理備矣。深知。信爲
道元功徳母。智是出世解脱因。但以根鈍時
澆信堅難具。行淺徳劣智正易迷。如何不知
大聖立事理之教乎。乃欲統群機之大小。迷
於五乘之化。遺隨宜之方便。悟於一道之致。
蒙又惑焉未喩斯理。答曰。經教引心意存懷
遠。取其大致未可專文。故經云。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是知。深有所以熙。何未悉其致。
致爲指也。得月而指自忘。俗流常詠得意忘
言。豈意道門猶行封滯。然則四堅果信成行
起於下凡。在凡不行聖信無由而剋。義實如
此。即須念念徴責歩歩推繩。猶自迷妄叢生。
豈類全無思擇。如不思擇非行道人。故經云。
雖誦千義不行何益。文良證矣。今立正儀行
敬須本教宗。教有權實不同。行亦昏明殊則。
先須通其立本然後附本興懷可也。經説四
依區分三位。足爲末代之龜鏡。信是衆行之
宗師。大聖致詞終不徒設。準教行事畢正無
邪。初人四依。謂從初賢至於極聖。人資無漏
法體性空。據此依承理無邪倒。但以無相好
佛尚惑魔形。況有識凡夫能無受亂。故立法
依顯成楷定。初明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
法乃軌模。性空正理體離非妄。即用此法
爲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今行事者隨
情妄依。多棄法依人。起則致乖遺寄陷溺身
心。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
性空。乘持此心以爲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
理。一分觀厭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
法性眞道。二明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説止
是張筌。義爲達理化物之道。證解已後絶慮
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喩。
人懷目撃之談。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
月喩妙指無宜不曉。今謂得義乃是言。眞行
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
義還是誦言。但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靜退詳
研方知此過。不爾奔飛追聲不及。又可思惟。
三言依智不依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
色耳聲耽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
共行。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爲識
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
聖心。愚迷履歴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
知。知倒難清名爲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
如是加功漸増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
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
不已解異牛羊。有人問云。卿立此論明智異
愚。如何達觀猶稱凡識。答聖智無涯積空顯
徳。豈惟一述即謂清昇。此但得語隨言還執。
深知。此執無始習熏。三祇無間方能傾盡。雜
血之乳不可偏言。起伏之相於是乎在。如經
初地行施。餘隨分修。高軌立儀令人修學。何
言一解剩能窮智。必智可窮。未曰高勝。今人
口誦其空心未忘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倶
是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心隨轉用。豈不
如鳥之遊空。自當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所
以修道正士念念分心。捨前詳後新新轉妙。
一俯一仰恭敬尊重。竝足合掌收攝怠惰。分
分増明仍猶過習。如何氷執一觀便休。此乃
凡懷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見覺。故當籌
此分有出期。還執出見猶承愛種。載思載削
氣味淳深。重徴此味還由自起。知唯識有何
日消亡。在凡道行域心齊此。更有勝道非復
在言。言既莫存焉資翰墨此一途也。重惟翰
墨實是心相。如前開責無非道縁。竝委登機
臨陣交決如論中。欲是初軍。憂愁第二。
嗔恚第三。廣如常途所引。
但出聖
道無始未經。今欲革凡理變恒習。自揣形服
都非俗流。如何想觀全乖道望。誠可笑也。四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竝聖
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
皆決。但爲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
聖隨情別説。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
界上下法我説惟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
心也。又云。如如與眞際涅槃及法界。種種
意生身佛説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
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故佛以法約定權機。何以知然。且如欲有亂
禮佛誦經觀想念佛等。
竝是世善不能出有
體封下界。經中有説爲
不動業及以成佛竝非了義。以此凡愚少厭
欲苦。令修淨觀多生退沒。故隨意樂説爲道
業。然其此業因亂果定。覈其修證成相似報。
得生善趣事淨國土。終非事業剋於佛果。後
因前業重更修明。靜智澄清方遂前願。故論
云。若有誦持多寶佛名。得生淨土者別時遠
意。且就一權自分麁細。福道交加純雜備有。
恐新聞者有致煩昏。故且筆削。餘如凡聖行
法次第廣解。此之一篇分定邪正。不解不行
則非所述。行四依者。律中自明三乘行者。通
所資用。所謂納衣乞食樹下塵藥各有開制。
如常共傳。餘有四種墨印四種廣説如別顯
之。故不備載矣
  約時科節篇第七 謂六時禮敬。
三業加勤
序曰。夫爲務學之士無時不行。固得念念策
心新新習起。豈可前念背惡遂剋苦而靜塵。
後念陵善便縱意而揚怠。所以論美四修
謂長時無間
恭敬無餘也
經歎一慮謂行住食息
常爾一心也
然後方能正想
革絶凡懷。但爲倒想沸騰難爲執捉。教稱野
鹿又等圓珠。不可徴治無由待對。事須商量
分次以法籌之。是以論云菩薩晝三夜三禮
念諸佛。致使宗文之士崇遵此教。遂分六時
以淨三業。餘時捨縱且習由來。此則福淺罪
深無由拔本。又理都不然情亦不可。何以知
乎。夫以六時之候接俗恒儀。類彼八齋同於
五戒。言雖有數事義無窮。準此以論。故知。擇
日分時可以例準。經云。汝等晝則勤心修習
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莫有廢此謂。晝夜
一心常行道
觀。撿據身心
無人無法故也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此謂。日夜剋心
惑致昏昧。故以
言誦經用
散情意
以此文證通日連夜安有閑時。然自末
代下凡煩惱濁重。約令恒作退住俗流。或竊
服疑陽因修歳月。寄心無地投形無所。連日
通夜一敬不行。任業流溺知何不起。故設六
時以接愚惑。微得漸集猶勝沈昏。後漸明閑
連時接運。猶謂爲好好故須除。凡夫起行各
有異倫。曾習便欣未行便捨。致有去取衆務
紛然。竊聞泥洹法域入有多門。萬行雖殊宗
歸捨著。但以罪業違理。一向不行福業順生
觀時修捨。出世道業由來未經。故須專志不
容寧捨。經雖廣説不出此三。約理求文斯皆
統攝。然今隨習各有生心。或樂禪靜則以禮
拜爲麁疎。樂禮拜者。又以禪思爲坐睡。讀誦
講解偏誚默念之徒。苦節獨住特忿清談之
叟。是則相從奔競莫委其情。朋騰任情不可
比擬。夫以大聖立教卓出恒倫。序其指歸終
爲離著。至於隨境流觀陶甄性靈。廣張聲教
都惟可學。學在三位以攝教源。祖而修奉不
越斯位。乃至分時督課。前修舊行日夕三時
禮悔相續。可謂儀形有據。不墜彝倫外攝群
小。開俗信於未然。内斂恒情増天龍之護助。
若此行之不徒設也。且禮念之法自有威儀。
三學言歸俗多分異。元立三學同傾一惑爲
宗。以三征之不可分爲三別。如論所云。戒如
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明喩即目何用
深思。尋喩乃三約賊唯一。事分三義宗成一
滅。故重張之意存通領。旦如禮敬一法用息
慢高。如不屈躬斯名犯戒。常念在心斯學定
也。常知無我斯名慧也。一敬如此餘行同然。
是則萬行殊途三學攝盡。今學教者皆三別
蹤。又執自計以破他部。擬前喩説理不容非。
固須一事沿修隨分二學。更爲重顯。如佛立
戒。無境不修名作持惰名止犯。犯從止起畏
犯修持。持名隨戒戒名警策。是爲戒學安心
此學。非定不行名定學也。深思此學爲滅倒
情。縱而不學還順生死。爲絶苦本非學不明。
力勵徴責名慧學也。如此漸境漸境託心。凡
倒漸輕聖解漸厚。積功不已無往不成。千里
一歩。如前具述。時序可惜無容自欺
釋門歸敬儀卷上



釋門歸敬儀卷下
  威容有儀篇第八 謂斂束形儀敬道順俗。
内長信心外生物善故
序曰。聖者立儀同法齊觀。道宗乃異形敬畢
通。備列群經無宜不用。如有乖軌亂倫自招
殃咎。故違明誥罪深難宥。今生居叔世。代稱
滓濁煩惑日増。何時傾蕩。如不篤課於何成
濟。所以寄此形骸澄練性識。屈折柔軟慢我
將摧。必若縱緩憍高彌増故習。此語繁矣。無
奈患深。徒施攻撃膏盲難及。如不信此言可
試讀此文。撿此心行鏗然不動可謂上智。下
愚中流之人義有向背。故經云。今以若干苦
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眞用行供養佛人。經云。
隨順我語名供養佛。書云。聞諫如流。斯言
可録。狠戻不信。惡馬難調。命盡計窮。會思此
告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倫致序心曲。
今明諸經所叙威儀相状。中邊時俗各有異
儀。隨國行之以敬爲本。此乃初心非學不解。
故須季歴用曉未聞。久行碩徳固非所望。然
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遶多。此則
不遶而饒拜。彼則肉袒露足而爲恭。此則巾
屨備整而稱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
等。且自統詳儀節事有機縁。容預朝覲則三
業殷勤。時序忽切則四支削略。斯竝行藏在
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盡衷彼我通意可也。
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家威儀大道
人威儀。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
文證明知。歸信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
叙以命之。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
之官。斯非内教。然禮貴從俗故也。一曰稽首
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爲稽計奚
即久稽
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
如諸候相拜也。即以頭叩地虚搖而不至地
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
頭至手。所謂拜手者。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
戰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者。謂拜而後稽
顙。謂齊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
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
先作稽首拜後作稽顙。顙是額也。以額觸地
無容儀也。六曰凶拜者。稽顙而後頓首拜。謂
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者。謂先屈一膝。即
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説奇拜但一拜以答臣
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讀爲報。報拜者。再
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
拜於神與尸也。九曰肅拜者。但俯下手今時
揖者是也。亦指婦人拜。又肅或至三也。空首
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上竝俗禮正文。鄭
康成依位釋之如此。今據内教以禮敬爲初。
大略爲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爲其本。身爲
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内。如來歎爲禮見法
身。華色初至寶階。如來毀爲拜於化佛。故
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
能所未免想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爲障道。故
佛約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縁空觀境
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
澄。想倒空時縁念斯絶。今居凡地力極制御。
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
得單行。謂知無境是漸向眞。謂知唯識是漸
背俗。如此策修長時不已。分分増明三祇方
就。前已明訖數數須知。經中明敬有衆位之
差。故先目録後依具解謂初識敬事之儀。
然後依之而隨接
南無稽首敷坐具脱革屣 
偏袒五輪著地頭面禮足右膝著地
胡跪一心合掌右繞曲身瞻仰
初言南無者。經中云那謨婆南等。傳梵訛僻。
正音槃淡。唐言我禮也。或云歸禮。歸亦我之
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云歸命者。此義立
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俗有重南
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
以和南諸佛迷生彌復大笑。言和南者謂度
我也。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濟而得出也。準
此以言豈非和南先在尊師。義通上聖念救
拔也。故經中來至佛所。云南無無所著至眞
等正覺等。是名口業稱讃如來徳也。且夫貴
賤不同尊敬致異。天竺設敬先以身禮後以
頌歎。如無量義經。八萬菩薩來詣佛所。頭面
禮足遶百千匝散華燒香。以衣寶瓔珞并缽
器百味。充滿盈溢色香具足。又設幢幡軒蓋
衆妙妓樂。處處安置鼓作衆器而供養佛。即
前互跪合掌一心。倶共同聲説頌讃曰。大哉
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
御師。道風徳香熏一切。如是等頌有三十餘
章。例諸大經竝有讃頌。如唐境俗中天子以
下美敦盛徳。其流極廣。或以聲歎或以文頌。
時俗敬尚其風彌遠。所以香口比丘報。由歎
佛正業所感爲人所名。據其行事應在拜後。
因此稱揚遂及歎耳。二明稽首者古文爲稽。
今則爲稽。俗所常行不必從古。白虎通云。稽
者至也。首者頭也。言下拜於前頭至地。即
説文云。謂下首者爲稽也。三蒼云。稽首頓首
也。謂以頭頓於地也。然今行事頓首爲輕。謂
長立頓首於空也。故晋時釋慧遠與俗士書。
但云頓首而不揖也。謂非是曲身而但立也。
故長揖司空不必身曲。然頓首頓顙俗中恒
度。首頭之總名顙額之別目。然古儀有稽首
稽首頓顙頓顙。上敬天子殷重之謂。故重言
之準此。頓顙以額至地而拜也。三明敷坐具
四明脱革屣者。中梵極敬。此土群臣朝謁之
儀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脱。有時上殿則劍履
皆捨。此古法也。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
爲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即令脱却。自餘寒
國隨有履之。行事之時既脱足。已可踐土地
應在坐具。尋討經律無敷坐具之文。但云脱
屣禮足。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制坐具縁云。
爲身爲衣爲僧臥具。既爲身衣明知前設。又
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
文敷者。故如來將坐如常自敷。準此比丘自
敷而坐。不合餘人爲敷。今見梵僧來至佛前
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讃於
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無坐
具明矣。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爲敷
坐具。此乃行憍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設席方
始禮者。亦不可也。如見尊長即須下拜安待
覓席耶。以事詳準隨時設禮。不可待席。有則
從席。無則從地可也。如在清廟闕庭公衙之
所何有設席。以此準例則敬慢兩分。五明偏
袒右肩。或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謂肉袒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
短右袂。便於事是也。今諸沙門通著衫襦。少
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爲兩片。號爲襦袒。
此則名義倶失。不可尋之。故行事時袒出
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故大莊嚴論云。沙
門釋子者右肩黒是也。外道通黒。沙門露右
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
老乃偏袒之。安以衣遮名爲偏袒。一何可歎
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極也。六明五
輪著地者。亦云五體投地者。地持亦云當五
輪著地而作禮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頂名
爲五輪。輪爲圓相。五處皆圓。今有梵僧禮拜
者。多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
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今時行禮觀時進退。
若佛像尊師却坐垂足。方可如上五輪接足。
如其加坐則隨時而已。亦見有人聞有頂足
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頂戴。一
何觸惱。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設敬。
如是例知。七明頭面體足者。正是拜首之正
儀也。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
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
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如俗中重尊友
者。不斥其名字相名爲足下者。義類同也。又
如天子太子有所稱謂。不敢及形或稱乘輿
車駕。或云陛下殿下。皆敬儀一也。然中邊行
敬其家不同。此土設敬遠拜爲重。天竺設敬
近形接足拜乃爲至極。故經中陳如久不見
佛。來禮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則頭面禮足
之相具也。善見云。辭佛法遶佛三匝已四方
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頂上。却行絶不
見佛。更作禮迴前而去。智度論其禮有三。初
謂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
上禮。若聞諸佛功徳。心敬尊重恭敬讃歎。知
一切衆生中徳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
過於父母師長君主。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
遜畏難故云恭也。推其至徳故云敬也。美其
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之爲歎。隨以一
事至佛。其功不可盡也。八明右膝著地者。經
中多明胡跪互跪長跪。斯竝天竺敬儀屈膝
拄地之相也。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
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
地。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謂有所
啓請。悔過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即以右膝
拄地。右&MT01827;退罪
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使三處翹翹曲身前就。故得心有
專志請悔方極。此謂心隨其身。行慢失矣。今
行事者都無思審。徑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
&MT01827;著地者。兩膝竝坐者。經中名爲駱駝坐也。
此竝身既慢惰心亦從之。來欲請福反收慢
罪。既乖禮意又増慢習一成苦業。獸中報受
可不思哉。故律中請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
跪者。謂尻苦高
不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
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
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
身而立者是也。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
左右兩膝交互而跪。經中比丘亦有兩膝至
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
其本縁。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撿諸字書
跽即天竺國屈膝之相也。俗禮云。授立不&T049673;
&T049673;謂屈膝俗所諱之。凡有所授膝須起立。九
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
子者。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謂隨前縁而行事
也。莫不斂束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
故制掌合而心一也。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
事校量心堅硬而散亂也。將欲反源更始須
加功用。當開指而合掌修善行。不得合指而
開掌從惡習也。又兩足據地多乖儀節。敬俗
不立況行道乎。亦須準前十倍努力。當*斂指
而開跟如敬俗流。不得*斂跟而開指作八字
立。令無識者笑也。斯言苦楚斯事現行。萬
失不覺不抂濫也。有心行者既覩斯文。撫臆
論心一何縱誕。固當如上。準酌漸漸依行。心
性調柔方可論道。道在清通無繋無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門門指
掌庶或可觀。十明在繞恭敬者。經律之中制
令右遶。故左行繞塔爲神所訶。左遶麥𧂐爲
俗所責其徒衆矣。且述知之。今行事者順於
天時。面西而北轉。右肩袒侍而爲敬也。比
見有僧非於此法。便面東而北轉爲右繞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閲其蹤竝
從西迴而名右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然撿
經中匝數無定。或云一匝三匝七匝百匝千
匝無數匝者斯何故耶。皆謂隨務緩急致有
不同。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不不能已已。周
旋敬重申己信重之心也。故内外清信來至
佛前。禮而後遶遶已復禮。加敬重沓無得恒
準。總而言之以敬爲本。故語曰。禮與其奢
也寧儉。故知。禮與其敬寧重。重則隨心。顯晦
萬途其致一矣。故孔門賛素王。曰仰之彌高
鑚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已前約
相且列十條。餘有曲身低頭注目瞻仰隨心
機用。何可備之。然一以貫之多陷前列。至
於律制頗亦殊倫。故下座之禮先備五法。一
偏袒。二脱屣。三禮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
座於下座前悔。則有四法除其禮足。是知。餘
四通於尊卑。禮足一法不行下位。此謂懺罪
故立四儀。自餘常時四法都削下座互跪亦據請
悔之儀。常途修
承理不
行也。
上總明禮相策撿心行。文事備矣。方
便成矣。禮儀既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
加敬。目不妄禮視必瞻顏。口不妄語語必歎
徳。如前所顯甚易可知。若至臨陣多負重責。
故論云。佛世尊前無異言也。可不思哉可不
思哉。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經懷無由鏡
曉。勿怪覶縷事義須之。諺云。教兒嬰孩教
婦初來。言雖淺俗其喩深遠。故阿難白首而
迦葉呼爲少年。非謂歳積而爲老也。以不善
教誨而非老也。理固隱審觀行如何。然三寶
爲敬謁之尊。是以明其相状古徳遺
告云
行者云何
至心歸命常住法身。所謂如來成就十力四
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
念處等。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功徳智慧微妙
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間普
覆一切。無障無礙無所分別。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識識。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
擧右手安接衆生。放大光明除無明暗。百福
莊嚴萬徳圓滿。雨甘露雨轉正法輪。濟益衆
生出生死海。是故號佛衆聖中尊無上法王。
我今歸命。次又歸命十二部經。上中下善義
味清淨。自然具足開現梵行。最上第一度於
彼岸。甚深實相平等大慧。自性清淨。心行
處滅言語道斷。而此正法境界無礙。爲衆生
説不違實義。由是無上出世良藥破滅衆生
無始煩惱。故我今日至心頂禮。次又歸命三
乘淨僧。所行三慧是菩薩道。披弘誓鎧策精
進馬。執忍辱弓放智慧箭殺煩惱賊。直心深
心決定正趣無上第一平等正道。不離念佛
念法念僧。受行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
諸衆生。常以四攝攝諸含識。爲尊爲導爲依
爲救。定置衆生佛菩提道。是故號僧法朋善
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間。是良福田眞供養者。
故我頂禮清淨僧海。今所撰集爲始行人。若
不標顯起心無寄。若語令念佛則落漠煩拏。
故曲示相起心標意。如此專注永絶遲疑。心
性醒悟作業清白。不爾順舊癡鈍無明。雖加
箴艾病深不覺。有人聞余此告掉笑輕之。余
云不。要必捉探收束聞名即禮。作意策御方
可及耳。現見俗人禮佛拜拜不虧。道人在道
趁拜希有。其人聞此猶故不信。及禮五十三
佛情露慢散都不聞之。事竟乃悟方始慚恥。
余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當奈何當
復奈何。如怪此言對陣方委。勒那三藏見此
下凡悲心内充。爲出七種禮法。文極周委。鈔
略出之。初名我慢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
高尊自徳無師仰意。恥於下問諮受無所。心
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
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似禮内増慢惑。猶如木
人。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輪不具。此是慢業。
名我慢禮。二唱和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
粗正威儀身心虔敬起伏相順。片有相扶其
福薄少。非眞供養。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
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
曜。心相成就實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
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
足。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
導利人天爲上爲最。功徳雖大未是智心後
多退沒。四發智清淨解達佛境界禮佛者。行
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
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虚
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
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
禮一佛遍通一切。如是種種香華供養例同
於此。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
異故。三乘名異解脱床同。故知。一禮則一
切禮。一切禮則一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
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
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一拜一
起爲尊爲勝。是名眞實果報殊大。由心無限
故使淨業無窮。五明遍入法界禮敬供養者。
行者想觀。自己身心法從本已來。不在法界
佛法身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
解冠達自身一切身遍滿法界。是名法界不
増不減清淨法門。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
於一佛。一佛之身遍於法界。法界之中所有
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遍一
切。我身隨佛亦遍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
身中具足莊嚴。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縁遍
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縁果報不離法界。身隨
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縁起一切事成。如一室
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
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
我供養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
者見盲者不覩。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
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是故行人常須縁觀。
所得功徳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
何顛倒妄造業耶。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
縁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衆生自有佛性
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縁起熾然。但爲迷解有
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脱
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
許。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己
正法性故。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是故行
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
常厭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
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修明引出
佛性也。三祇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
此解微妙。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
修習也。七明實相三寶自他平等禮者。大意
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
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
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
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
禮敬。禮不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
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
遊眞俗竝運。心乃虚蕩身實累縁。在凡行學
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然
以隨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淺識深
著五欲。計我見者莫説此經。以聞不解重増
謗毀。不如不聞行凡事福
  功用顯迹篇第九 勤惰雖殊無非功用。
勤則聖美。惰則凡非。
上備明其勤惰。其相備矣。下濁迷凡多懷曲
見未能行用。先出謗疑故列群經。用杜氷執。
庶有心行者知予意之在斯焉。是知。初心後
進必須憑師善友。今依止三寶常樂親近。故
大智度論云。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諸佛。壞
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
故不應遠離諸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道
不離糧食。熱時不離涼風。寒時不欲離火。度
水不離好船。病苦不離良醫。是故菩薩常不
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
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
離諸佛。今欲親覲諸佛聞出世法。作何方便
修行正行。以凡無始約相修福。故還約相行
遠離法。論云。未位大清淨已來終無住故。所
以先置道場。安設尊像幡蓋華香隨力供養。
有十種相見佛善根。一者禮拜。二者讃歎。三
者發願迴向。四者觀佛相好。五者專念修慈。
六者三歸十善。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讀誦經
戒。九者供養舍利造佛形像。十者修行正觀
萬行雖殊
據理唯一
今以釋尊遺法所修行者。竝付慈佛
令悟聖果。文相既廣理固難違。或願生淨土。
例亦無壅。以正覺義齊拯濟情一解脱便止。
何有乖離。且以慈氏標宗。餘則十方準例。初
明禮拜得見佛者。行者以至誠心質直心。專
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禮拜彌勒
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故上生經
云。若有敬禮彌勒佛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
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
滅度後四衆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
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
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
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
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時授記。増
一云。禮佛有五功徳。一者端正以見相好
生尊上故
二得
好聲以見佛時。三自稱曰
南無如來眞等正覺故
三多饒財以其花香燈明
隨力供養故
四生處高貴以見佛時心無染著。又能
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禮故
五生天上
以念佛功
徳法爾故
二明讃歎佛徳者。以清淨心口業加
歎。如成佛經梵王讃曰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稽首無比大精進
又如文殊問經讃佛曰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眞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讃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於惡趣
如菩薩本行經曰。正使無數億計人成辟支
佛。有人百歳四事供養。功徳甚多。不如有
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讃歎如來功徳無量。
又如善生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
重心讃歎如來。是二福徳等無差別。大悲經
云。一稱佛名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盡也。三明發願迴向者。行者善根力劣。
以願扶持。如行無目平地顛仆。故須願行相
須如輪渉遠。應作是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修善根施諸衆生。皆共迴向無上佛道。生
彌勒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願命終時心無
障惱。隨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故智度
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樂處常願往生。及
至命終各生其中。又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
徳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
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
故福徳増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四明修念
佛相好者。行者專心閑室端坐。正念如來身
相。閉目開目了了分明。罪業重者多時乃見。
以此想觀知惡重輕。倶是妄想而善惡天別。
不可思議。生死切人不容自怠。若素不作意
後遭重病。周慖困悶寄心無地。一切惡業自
從心生。無善種子如何排業。若素懷善常念
佛故。隨其心相須見即見。故觀佛三昧經云。
我滅度後。佛諸弟子捨惡去閙少語省事。晝
夜六時乃至須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亂注意
不息。若見殊相或不見者。是人除却九十六
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劫數生死之罪。設復
有人但聞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佛言。如來相好八萬
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徳。是故我今爲來世
人説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惡觀法。若有惡人。
聞此毫觀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護之。除
三劫罪後生佛前。五明專念佛徳。修習慈悲
名眞供養者。行者以清淨深心於一切時。念
佛大恩令出生死。如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
之養。佛恩深重。爲諸衆生入三有獄。殷勤
教誡令修正行得出生死。無數劫苦。故我今
日常念佛恩。況念佛故生善種子。功徳果報
不可窮盡。故金光明經云。於佛起業果報無
邊。又如觀佛三昧經云。佛人中寶祐利處多。
聞名禮拜供養者尚獲重報。何況繋念思佛
正相。又上生經曰。佛滅度後。若有精勤修諸
功徳。威儀不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三
昧讀誦經典。如是等人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應當繋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
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往生於兜率
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縁爲説妙法令得
不退。大悲經云。若志誠心念佛功徳。乃至
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
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増一云。衆生三業
造惡。臨終憶如來功徳者。必離惡趣得生天
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華
嚴云。若能須臾念佛者。智慧光明滅癡暗也。
又智論云。菩薩常愛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値
諸佛。大悲經云。假使三千世界滿中。聲聞辟
支佛有人。於一劫中一切樂具供養。乃至滅
後起塔。盡形供養功徳雖多。不如有人於如
來所起一淨信。思惟信解諸佛智慧不可思
議。以此善根勝前無比。何以故。如來功徳大
慈大悲五分法身無量無礙。由是境界不可
思議。若有敬養亦不可思議。是故果報亦不
可思議。次又依教修習慈悲四無量心。何故
如是。以諸佛心所謂大慈。今不修習行不同
佛。無由得見。故念佛時行修慈觀。行者初
心欲修慈時。閑處端坐繋念十方一切衆生。
皆如己親無恚礙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給。或
一念頃一時一日。能生功徳。隨心分量不可
限故。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命時。見十方
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
清淨佛土。余見世間性行柔軟。臨於安隱如
意自在。本性麁疎臨終荒忽。眼光先落失音
不語。雖有善教不相領解。即事以求行慈爲
極。今忽不行。止是惡業無慈悲心。須投惡道。
故經云。如是修慈見無量佛。若修法縁無縁
慈者。具四無量獲得佛道。六明受三自歸
十善戒者。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
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徳無有限量。七衆約戒。
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
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但受飜邪三歸。日別
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其受法
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心生
口言
一心向佛。如上
三説名得歸法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
法竟歸依僧竟如此三説
自誓受訖。
如善生經云。若人
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
擧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
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挍量功徳經云。四有
州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
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
所得功徳不可思議。以諸福中惟三寶勝故。
若起謗毀獲罪無邊。以善惡例同故。耆域調
達同出佛血。以心有善惡。致使劫壽獲於苦
樂。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
天上。有懷妊者。爲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
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
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
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擧息要受三
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
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
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處胎經云。佛告
彌勒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
億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
一稱南無佛。餘廣如正念經。受歸果報生天
樂相。次明受十善法者。謂身三口四意三善
行。此之十業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
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惡即名爲善。今
謂不然。先須願祈不造衆惡。依願起行有可
承準。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内無軌轄。後遇罪
縁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衆惡。大聖知機
故令受善。若謂我不作惡便是善者。汝不作
善亦應是惡。如是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
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
至深重方成業道。故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
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
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故野
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經
云。我滅度後四衆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
日至第七日。繋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
行十善道。以此功徳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
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説。尚感彼天何況
一生而不剋獲。問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
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如
小火所起能燒大山。一善乃微能破大惡。又
一念邪見誹謗大乘時。雖極短長劫受苦。因
果道理業不思議。不可以凡情臆度。次明受
法有師從受。無師自誓如上三歸。三自歸已
口自發言。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衆生。起慈
仁意不起殺心。如後九善例此。而不復繁文。
七明發菩提心者。菩提云覺。自覺覺他故名
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種子。須發覺求作
意觀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
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若不先建此
心。起行則便迷沒。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
發心有理有行。在縁乃二於義則通。不爾眞
俗兩乖。非正法義。言理發者。即是自心五
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淨
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
過俗法。言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
如是衆經例遣想故名發心。謂此心體本清
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名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
度衆生。所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故智
論云。若人發心言我定當作佛。已過諸世間
應受勝供養。又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
休不息。有人以指擧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
足爲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
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發菩提心論云。有十
大正願常志修行。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
種善根。施與衆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
増長生生所生終不忘失。爲陀羅尼之所守
護。二願以此善根生處。値佛常得供養。不
生無佛國中。三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
影隨形。既得親近爲我説法成就五通。四願
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五
願以無厭心。爲衆生説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六願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
佛聽受正法。廣攝衆生。七願我隨順清淨法
輪。一切衆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
一切煩惱。八願隨逐衆生。將護與樂捨身命
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九願我雖行正法。心
無所行亦無不行。爲化衆生不捨正願。十願
我此十大願遍衆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
若衆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衆生界不可盡
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行者如是發正願。已
次受菩薩三聚淨戒。其文易了故不備之。須
見者如正行儀下卷。八明讀誦佛正經典者。
以此大乘了義經教。宣説甚深清淨空法。由
從如來法身所流。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餘乘所有經典皆
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無相違背。是故
功徳得見諸佛。如大品説。若有受持般若文
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種種供養。不墮惡趣
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亦以供養諸
佛。涅槃云。若爲恐怖故利養及福徳。書是
經一偈。則生不動國。若爲希福利一日讀誦
經。或自身財寶施於説法者。若能聽書寫受
持及讀誦諸佛之祕藏。則生不動國。又金剛
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
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値佛乃
至念佛法身。功徳無邊。九明供養舍利造佛
形像者。如大品云。佛見是利故入金剛三昧。
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隨力供養者。是
人天上人中受樂。乃至苦盡福猶不盡。又無
上依經云。假使娑婆世界碎爲微塵。皆是四
果辟支佛等。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其福
雖多不如。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
如阿摩勒大。戴刹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
像如麥大。此之功徳勝前無量不可思議。若
不迴向無上道者。以此功徳聚盡娑婆世界
微塵數。作六欲天王轉輪聖王不可説盡。又
涅槃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
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
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
土常嚴不爲三災所動。十明修習正觀者。至
理眞極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
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
生。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爲得名。
此謂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
空。行者修學當依地持。論云。修行法者託虚
寂靜身不遊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覺。常一
坐食不雜種食。思量如來所説諸法。知非有
無。以其所知遍通諸法令得善解。以此文證
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非
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爲妄想。致有
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増長。今達本性可謂還
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
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
念。如上已明。此是實觀。餘名虚解。華嚴經
云。觀察諸法及衆生國土世間悉寂滅。心無
所依無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
佛智當離諸妄想。有無倶通達疾作天人師。
行者修行此觀一時一念。功徳無邊。故迦葉
經云。大千衆生所有福徳如彌尼王不如。有
人修遠離法。淨心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
如是少忍功徳非譬喩所能及之。又普賢觀
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
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
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眞是佛子。
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爲其和尚。是
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
一切人天供養
  程器陳迹篇第十 謂表心因觀形沐道。
内省自疾託事興詞。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盡。非業莊嚴何假傍及。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隨時救急總撮亦備。
今有觀方志道相從問津。季代常徒禮敬爲
切。領余撰銀擬用箴銘。不堪苦及。遂復陳
叙。凡此十篇止存三業。上弘佛道下攝自他。
詞甚丁寧。義存遣著。庶其覽者知其意焉。如
或有虧請俟箴誨
釋門歸敬儀下卷
  歸敬儀者統眞俗之宗。歸究事理之極致。
文簡義豐。是以廣勸五衆開印板。遠期三
會貽利益而已時也。日本永仁三年乙未
閏二月 日
 寓東山泉涌小比丘觀昭謹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