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No. 1880_ 法藏法藏述 ) in Vol. 45

[First] [] 663 664 665 666 6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80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晋水沙門淨源述 
法非喩不顯。喩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見一眞
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師子以況之。見群生之
器匪齊也。故用諸法章以導之。富哉。非吾祖
賢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奧。則何以流慈
訓世。隨機有授。非天册聖帝卑萬乘之心。尊
三寶之教。則奚能因喩了法。由法達性者乎。
然而斯文。禪叢講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現
行于世者殆及四家。清源止觀禪師注之於
前。昭信法燈大士解之於後。近世有同號華
藏者。四衢昭昱法師。五臺承遷尊者皆有述
焉。暦觀其辭。或文煩而義闕。或句長而教非。
遂使修心講説二途。方興傳習之志。反陷取
捨之情。源不佞。毎念雅誥嘗疚于懷。既而探
討晋經二玄。推窮唐經兩疏。文之煩者刪之。
義之闕者補之。句之長者剪之。教之非者正
之。其間法語奧辭。與祖師章旨炳然符契者。
各從義類以解之。于時絶筆於雲間善住閣。
故命題曰雲間類解焉。元豐三年歳次庚申
四月八日序
華嚴金師子章 華嚴標所宗經。金師子章
正立其名。擧喩顯法。序文備矣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京即長安漢高祖
所都也。大薦福寺。唐中宗所建也。沙門。乃釋
子生善滅惡之稱。次二字名諱也。出家傳道
翻宣茂徳。具如聖宋高僧傳。并唐閻少監碑
銘。若夫判五章教道。則隴西美之。於釋論集
六重觀門。而河東推之於塔銘耳。抑又遵此
章旨而爲規式。則雜華圓覺二疏載之詳矣。
述者樂記云。明也。鄭玄曰。訓其義也
初明縁起 夫至聖垂教以因縁爲宗。縁有
内外之殊。世出世之異故。標第一明諸縁起

二辨色空 前明縁起莫逾色空。幻色俗諦。
眞空眞諦。二諦無礙唯一中道。故次辨色空

三約三性 空宗。俗諦明有。即遍計依他也。
眞諦明空。即圓成實性也。故次第三約三性

四顯無相 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
圓成。理有情無。性有相無。故次第四顯無相

五説無生 前之四門。眞俗有無皆成對待。
今此一門。唯辨妙性本無増減。故第五説無

六論五教 夫妙性無生。超群數而絶朕。然
機縁有感。逐根性以類分。故次第六論五教

七勒十玄 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前四小大
始終漸頓皆偏。今示圓融。故次第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雲華十玄根於觀門。剛藏六相
源乎大經。經觀融通相玄交徹。故第八括六

九成菩提 六相遒文。一經奧旨。非情識所
窺。唯智眼所覩。將遊薩婆若海。故第九成菩

十入涅槃 菩提智果。覺法樂也。涅槃斷果。
寂靜樂也。照而常寂。心安如海。故第十入涅

  明縁起第一
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縁 金喩眞如不守自
性。匠況生滅隨順妄縁
遂有師子相起 喩眞妄和合。成阿頼耶識。
此識有二義。一者覺義。爲淨縁起。二者不覺
義。作染縁起
起但是縁故名縁起 經云。諸法從縁起。無
縁即不起。即理事無礙門。同一縁起也。上句
示縁。中句辨起。下句總結。然釋此初章。非獨
摭起信申義。亦乃採下文爲準
  辨色空第二
謂師子相虚唯是眞金 幻色之相既虚。眞
空之性唯實諸本無虚字唯
五臺注本有之
師子不有金體不無 色相從縁而非有。揀
凡夫實色也。空性不變而非無。揀外道斷空

故名色空 色蘊既爾。諸法例然。大品云。諸
法若不空。即無道無果。上句雙標色空。次句
雙釋。下句雙結
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 空是眞空。不礙
於色。則觀空萬行沸騰也
不礙幻有。名爲色空 色是幻色不礙於空。
則渉有一道清淨也。總而辨之。先約性相不
變隨縁。以揀斷實。後約不住生死涅槃。以明
悲智
  約三性第三
師子情有。名爲遍計 謂妄情。於我及一切
法。周遍計度。一一執爲實有。如癡孩。鏡中見
人面像。執爲有命質礙肉骨等。故云情有也」
師子似有。名曰依他 此所執法。依他衆縁
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虚相。如鏡中影。故
云似有也
金性不變。故號圓成 本覺眞心始覺顯現。
圓滿成就眞實常住。如鏡之明故云不變。有
本作不改。亦通上文依空宗申義。蓋躡前起
後也。此章引性宗消文。亦以喩釋喩也。若依
教義。章明三性各有二義。遍計所執性有二
義。一情有。二理無。依他起性有二義。一似
有。二無性。圓成實性有二義。一不變。二隨縁。
今文各顯初一。皆隱第二。仰推祖意單複抗
行。義有在焉
  顯無相第四
謂以金收師子盡 既攬眞金而成師子。遂
令師子諸相皆盡
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 眞金理也。師子事
也。亦同終南云。以離眞理外無片事可得
故名無相 名號品云。達無相法住於佛住。
無量義經云。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然名號品
約果。無量義約理。理果雖殊。無相一也
  説無生第五
謂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 上句妄法隨
縁。下句眞性不變。偈云。如金作指環。展轉無
差別
金外更無一物 離不變之性無隨縁之相。
問明品云。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増減 成事似生。
而金性不増。則起唯法起也。體空似滅。而金
性不減。則滅唯法滅也
故曰無生 大經云。蘊性不可滅。是故説無
生。又云。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疏云。無
生爲佛法體。諸經論中皆詮無生之理。楞伽
説。一切法不生。中論。不生爲論宗體
  論五教第六
一師子雖是因縁之法。念念生滅 以師子
屬乎縁生。原人論辨小乘教。亦云。從無始來
因縁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
實無師子相可得 論次云。凡愚不覺執之
爲實
名愚法聲聞教 因説四諦。而悟解故號聲
聞。既除我執。未達法空。故名愚法。有本作愚
人法名聲聞教。然此一教下攝人天。由深必
收淺故上該縁覺。以其理果同故。例如約人
辨藏。唯出聲聞藏耳
二即此縁生之法 躡前起後也。初文師子
二字。亦通此用。下三皆然
各無自性徹底唯空 始自形骸之色。思慮
之心。終至佛果一切種智。皆無自性徹於有
表唯是眞空。以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也
名大乘始教 始初也。大品云。空是大乘之
初門。此教有二。一始教。亦名分教。今但標始
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無性
倶不成佛故。今合之唯言始教耳
三雖復徹底唯空不礙。幻有宛然 空是眞
空。不礙幻有。即水以辨於波也
縁生假有。二相雙存 有是幻有。不礙眞空。
即波以明於水也
名大乘終教 縁起無性。一切皆如。方是大
乘至極之談。故名爲終。此亦有二。一終教。對
前始教立名。二實教。對前分教立名。分猶權
也。始權而終實。以有顯實宗故。然終實二宗。
并始分二教。皆大乘漸門耳
四即此二相。互奪兩亡 以理奪事而事亡。
即眞理非事也。以事奪理而理亡。即事法非
理也。亦同行願疏中。形奪無寄門
情僞不存 反疏上句。理事雙亡。則情識僞
相。無所存矣
倶無有力。空有雙泯 由前互奪故皆無力。
理奪事則妙有泯也。事奪理則眞空泯也。心
經略疏云。空有兩亡。一味常顯
名言路絶。棲心無寄 通結心言罔。及寶藏
論云。理冥則言語道斷。旨會則心行處滅
名大乘頓教 頓者。言説頓絶。理性頓顯。一
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
頓現非漸。此亦有二。一逐機頓。即此文示之。
二化儀頓。即後圓教收之
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 情盡見
除也。大疏亦云。情盡理現諸見自亡。混成一
塊者。約法則混成眞性。約喩則一塊眞金故。
裴相序云。融瓶盤。釵釧爲金
繁興大用。起必全眞 用則波騰鼎沸。全眞
體以運行
萬象紛然。參而不雜 萬法起。必同時一際
理無先後。釋上二節。依還源觀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 無量中解一也。大經
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一即一切。因果歴然 一中解無量也。禪詮
都序云。果徹因源位滿。分稱菩薩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 一有力收多爲用。則
卷他一切。入於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
無性也。多有力收一爲體。則舒己一位。入於
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歴然也。文雖先
後。義乃同時。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圓教 所説。唯是法界縁起無礙。相
即相入重重無盡。此亦有二。謂同教一乘。圓
全收諸教宗。別教一乘。圓全揀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 師子六
根。與金同時成立。以表人法因果體用悉皆
具足。妙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
道場中
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大疏云。如海一渧具
百川味
二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
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 眼耳互收。純一
事故
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 會諸根之同。例
眼耳之別
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爲圓滿藏 眼即耳
等皆雜也。如菩薩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無
量無邊諸餘行徳。倶時成就故名爲雜。耳非
眼等皆純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
邊。更無餘行名之爲純。即教義章云。純雜
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
名諸藏純雜具徳門 此名依至相立。賢首
新立廣陜自在無礙門故。大疏云。如徑尺之
鏡。見千里之影
三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 多容一
則六根成立。多容多則師子無殊
於中理事各各不同 金性喩理。師子喩事。
二雖互容。性相各別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 此經偈云。以一佛土
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
無比功徳故能爾
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
燈。光光相渉
四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
諸根諸毛。各攝全體
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
舌即身 諸根相即。體非用外
自在成立。無障無礙 經云。一即是多。多即
一。文隨於義。義隨文
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大疏云。如金與金色
二不相離
五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
相顯性隱
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 性顯
相隱
若兩處看。倶隱倶顯 性相同時。隱顯齊現
隱則祕密。顯則顯著 賢首品云。東方入正
受。西方從定起
名祕密隱顯倶成門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
晦明相並
六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 若觀金
時師子似隱。唯顯一金。觀師子時金性似隱。
具顯諸根
定純定雜。有力無力 一體眞金純而有力。
六根分異雜而無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輝 此主彼伴。交光互參」
理事齊現。皆悉相容 教義章云。猶如束箭。
齊頭顯現
不礙安立微細成辦 經云。一塵中有無量
刹。刹復爲塵説更難
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大疏云。如瑠璃瓶。盛
多芥子
七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
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 以一切攝
一切。同入一中。即交渉無礙門偈云。一切佛
刹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
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帶此
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 又以一切攝一切
帶之。復入一中。即相在無礙門。偈云。無量刹
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華座
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 梵語。釋迦提
桓因陀羅。此云能仁。天主網珠。即善法堂護
淨珠網。取譬交光無盡也
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大疏云。若兩鏡互照。
傳耀相寫
八説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眞性
 妄法生滅無明也。如來藏不生滅眞性也
理事合論。況阿頼識令生正解 理事即眞
妄。論云。眞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頼耶識。此
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即令生眞性正解。不覺
即令生無明正解。若約善財參諸知識。遇三
毒而三徳圓。皆生正解
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大疏云。如立像竪臂。
觸目皆道
九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 隨工匠縁。
時時遷謝
刹那之間。分爲三際 攝前標後
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
普賢行品云。過去中未來。未來中過去。亦離
世間品。答普慧之問也
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爲一段法門
 如師子諸根諸毛。本純一之金也
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
爲一念 通玄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
當念
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大疏云。若一夕之夢。
&T037173;翔百年
十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
由心迴轉 謂全心一事。隨心遍一切中。即
一隱多顯也。全心之一切。隨心入一事中。即
多隱一顯也。以表師子與金悉皆迴轉。而無
定相耳
説事説理。有成有立 經云。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
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賢首亦改此一門。爲
主伴圓明具徳門。故大疏云。如北辰所居。衆
星拱之
  括六相第八
師子是總相 一即具多。爲總相
五根差別是別相 多即非一。名別相
共從一縁起是同相 多類自同。成於總
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 名體別異現於同
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 一多縁起理妙成
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壞住自法常不作。
教義章中。有入句偈文。上引六句。隨文注之。
末後二句結歎。勸修云。唯智境界非事識。以
此方便會一乘。彼章廣寄一舍。以喩六相。後
學如仰祖訓。宜悉討論耳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覺也 翻梵從華。新舊二

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
壞。本來寂滅 淨名云。衆生即寂滅相。不復
更滅
離諸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爲
 離諸取捨之言。義屬上句。文連下句。謂
不捨一切有爲。而取寂滅無爲。則義屬上句
也。既取捨情亡。自然流入一切智海。則文連
下句也。第八不動地亦明斯旨。薩婆若。云一
切智。今明果徳爲道。故深廣如海耳
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爲
覺。起信論云。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
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説無始無明。即同此
文無始已來所有顛倒也。論又云。若得無念
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乃至本來平等同一
覺故。即同次文。元無有實。名之爲覺矣
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究竟極果也。
亦名究竟覺。一切種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
峯疏。圓覺以一切種智。釋圓明。賢首述還源。
由圓明而證菩提。今文謂具一切種智而成
菩提者。通而辨之。雖發辭小異而歸宗大同
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無量方便。乃至得名
一切種智。皆屬同教。又按昭信鈔文。叙五教
機各成菩提。唯取圓宗。以因果二門相攝即
別教耳
  入涅槃第十
見師子與金二相倶盡。煩惱不生 二相倶
盡。所觀境空也。煩惱不生。能縁心泯也。内外
雙亡。玄寂著矣
好醜現前。心安如海 新記云。如金作器巧
拙懸殊。即好醜現前也。記次文云。一以貫之
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上句覆疏二相倶
盡。下句覆疏煩惱不生
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纒離障。永捨苦源。名
入涅槃 惑業都盡。無集諦之妄想也。三苦
皆亡。無苦諦之逼迫也。無漏智發出纒離障。
則道諦已修也。解脱自在永離苦源。則滅諦
已證也。入者。了達解悟之名。涅槃義翻。圓寂
經云。流轉是生死。不動名涅槃。然涅槃一
章。誠雜華之淵蘊。故晋譯寶王性起。而搜
玄探玄。鉤深以索隱。唐翻如來出現。則舊疏
新記。聯芳而續焔。且高麗國中斯文尚備。而
傳授不絶。況此諸部盡出中華。願諸後昆。求
師鑚仰同報雲華賢首清涼圭峰之劬重徳耳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63 664 665 666 6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