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遊心法界記 (No. 1877_ 法藏撰 ) in Vol. 45

[First] [Prev]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77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亦非一也。
蓋世間之性賢與不肖也。賢無事。而不肖鑿
也。出世之性三衍。定性局。不定通。而進者
性如。盡者性藏已。若夫出出世之性謂七大
焉。三千焉。帝網焉。即不思議運之稱以名于
法界也。然以法界爲自性者其惟別教一乘
乎。茲之教蓋娑竭之所降。非海不受。豈不稱
之別也。麟猊之所遊非白牛不倶。其謂之一
宜矣。所謂別教一乘者普賢是也。普賢者心
色而已矣。夫海由水滴深。山從累土高。智積
材而博。心統性而厚。是故心以法界爲性矣。
於乎法界不可須臾離也。李唐魏國西寺
賢首大師所撰遊心法界記乃彌勒觀之脊
梁。普賢道之轡軫也。苟或秉路反己。晝茅宵
綯欲不至其得乎。如夫内城不解而爲他所
保者則弗與焉。其身不正而媚乎浮圖者恥
也。豈不思諸。匹夫之修徳者是君。和順畜中
而英華發外。雖聖或不修則不肖矣。普賢惡
有他哉。亦人之類已。南邁童子從遊金猊而
覓師於百十。此進普賢行之碩跡也。跡爲則
象爲鑒。法界記之所由起也。記者以先信焉。
夫商丘開之。信僞猶能泳水得珠。矧其眞矣。
愨矣乎。何謂信。不疑是已。心一而止分別。一
以貫之。眞矣。忠矣。横六合而莫逆也。若夫投
于五熱豈思作意邪。故有云。信理亡是非。信
性亡安危。亡也者唯也。唯而嚮事者信也。眞
矣。愨矣。奚不爲哉。云何是信。曰信乎心之法
界。信乎遊心法界。群生心有何界邪。曰目短
於自見。故鏡照物。智短於自知。故心觀界。其
苟觀之奚不遊心于法界歟。夫一拳之轡綱
以御八尺龍馬。九層之開閉受制於寸關。故
曰。五寸之矩以盡天下之方。能譬哉。心奚不
遊於法界哉。人之遊山焉野焉自爾矣。然不
行不遊。行乎其行。聞焉必進。熏焉必動。遊之
能證入焉者亦自爾矣。假使目視鼻向無信
其亦如聾唖耳。法界乎廣矣大矣。聾唖聰辨
孰不法界者。乾坤其無罅哉。嗚呼亦大矣。其
苟或壞則雖法界弗與矣。亦未由見道今也
 東方國運隆盛人文丕彰。蕩蕩大和眞風
競起。則十宗奮動。四輪咸發。蓋探靳虯藏者
信手而得焉。皇矣 聖道之昭也伯令之曠
也。人事備富技器不乏。惟我天平延喜之事
則古矣。自是以來未有若是盛也。昔者吾先
師白天老人遊南都東大寺。得遊心法界記
一部以欲示大方弗果。亡幾師逝矣。噫逝矣。
吾其何爲。夫不爲乃已。爲之何所不爲。于是
小子飛錫而西也千里翩翩然來東大寺。乃
遂得其眞本而挍之以垂不朽也。此記寥寥
乎未出人間尚矣。今而公於世。此非吾 聖
徳昭曠之所致歟。伏豫 明徳其有爲乎。何
所不爲。且也金剛場因果無二菩薩者乃苦
界直入報土開引之證也。如小子山於其浩
浩恩波未能涓渧報之也。是以繼白老人之
志願梓以布諸海内
享保戊申仲夏日
 武陽沙門白蘋雅山謹題於京師之寓舍 

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猗歟盛哉吾本邦也。自往富乎聖典。反勝於
震旦高麗之徼或可倍蓰矣。至今儼然而存。
世編猶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況聖教乎。茲
有蓮宗之賓。叩余遂云。久褚是書。爲我師之
遺志將壽之於梓。其可可也歟。予聞太歡且
奬。因爲作序云。夫遊心法界記者何也。其文
源出華嚴。而記實賢首祖師之談也。舊經偈
曰遊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境界。蓋謂
遊心者能觀之智行也。法界者所觀之諦理
也。如虚空者直是不俟三轉而誦。虚即假也。
空即空也。如虚如空即中也。非虚非空義在
厥中。夫此文者是大節也。天台止觀嘗掲斯
文作三諦觀。而不啻此文獨大節義。抑且如
眞言三藏曰。彼華嚴中而文而句咸具顯略
深祕二門之義。誠哉。是判豈可輒得測度耶。
斯偈既言。是人乃佛境界。則明匪祇果海鎔
融而已。萬惑繁冗。是知佛境界劍林刃山西
來之祖意介爾有心。三千宛焉。創心起觀之
扃也。祕要入理之樞也。微塵刹刹靡不諸聖
人出於世之處。良以難與劣慧而語。幾止而
已矣。頃有腐儒。著斷簡云。東海不出聖人。西
海不出聖人者。於虖胡爲愚之壅哉。最小見
矣。徒認一介孔丘以爲聖人。&MT05727;僭區區支那
而想中國。獨獲牝獸傳稱靈祥。以思瑞應兮。
夫吾法中乍儗麟角獨覺僅小聖者。尚無其
徳及千萬分之一焉耳。噫所謂眞之蛙見矣。
蓋與夫坐井觀天曰天小者亦不甚逖。不足
復言。予自今念震丹雖闊於我正法未東漸
之前適有曰聖人而出者。而後不復出。豈不
聞乎。東漢天子自夢金人則西方有聖人出
昭昭然而著矣。街童巷婦而不可欺。何況東
海我日域者神聖之國也。上下神祇皆盡神
孫。蔑有不爲神之民者。然則凡諸託生於中
者所有蠢動皆戴於神之天共鳩乎神之地。
實爲神之民者則其猥曰東海不出聖人者。
上誣罔乎神譏刺於祖巨諷於國之姦賊者其
愆莫逾于斯也哉。而所以其幸國家未誅戮
彼或弛而免於充軍者。政之寛仁故歟。或由
草賊歟。斗筲之輩不足算耳。固是千鈞之弩
不爲鼷而發機之謂與。宜矣。大率自古諷國
敵于朝廷之屬罕無人之不罪者神能罰之。
神之俾免者或天必喪焉。天之爲憐者或理
自亡矣。更無否者。矧乎彼謗正法之人奚待
閻王新闢於底根之邦乎。自已既造阿鼻之
業。天授生身坼而陷。莫如之何。予便爲渠追
薦且懲後者。退而顧之是書其文雖從金口
而宣其義親自祖手發暉。而復文義雖既來
自支竺流之見聞獨在我邦。永霑其益則驗
知。夫神聖之所護今尚儼存不可疑猜焉。此
皆沐我國家之阜恩者也。猗歟。盛哉。我本邦

  旹
享保歳旅戊申蕤賓穀旦
大日本洛京華嚴寺住持沙門僧&MT04537;鳳潭畔睇
敬書于遊心觀之壁



華嚴遊心法界記
 京兆西崇福寺釋法藏撰 
夫約理題詮。詮如理而非異。據門陳教。教即
門而不殊。故能驟五位以分鑣。趣一乘而並
鶩。是知隨機攝教闢諸經於心端。順理圓通
總萬途於智海。海呑衆涜味竟無差。心流五
乘意終無異。今以粗陳綱要總以五門。隨自
所宣引之如左。言五門者。一法是我非門。二
縁生無性門。三事理混融門。四言盡理顯門。
五法界無礙門
第一法是我非門者。即愚法小乘三科法也。
如四阿含等經及毘曇成實倶舍婆沙等論明

第二縁生無性門者。即大乘初教。即前諸法
縁生無性也。如諸部波若等經及中百等論
明也
第三事理混融門者。即大乘終教。空有雙陳
無障礙也。如勝鬘諸法無行涅槃密嚴等經
及起信法界無差別等論明也
第四言盡理顯門者。即大乘頓教。離相離性
也。如楞伽維摩思益等經明也
第五法界無礙門者。即別教一乘。奮興法界
主伴絞絡逆順無羈也。如華嚴等經明也。問。
如是次第據何聖教。答。按法華等經有如是
次第。故經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又云。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又云。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等。楞伽經云。乃至此爲佛子説
等。華嚴經云。乃至説無盡佛法等。如是次第
不等。皆爲機機各不同施門故異。隨人定教。
教逐人分。以教裁人。人依教轉。人教相藉。次
位有殊。會意而言唯歸一路。此云何知。按
華嚴經云。張大教網亘生死海。濟天人龍置
涅槃岸等是也。當如經取意。不可執教爲定
以道心源隨語生解用裁其法。此即皆非應
理。與教相違背道歸冥解益遠矣。此云何知。
按法華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等。問。如上
以義定教教即然耶。答。此但且擧大例作如
是斷。若門門具論經經之中皆具此五。是云
何知。按大品等經云。欲得聲聞果者當學般
若波羅蜜。乃至欲得菩薩道者當學般若波
羅蜜。又密跡力士經云。轉四諦法輪時無量
衆生得阿羅漢果。乃至無量菩薩得成佛等。
寶積經亦然。可准知之。問。據上教門不一機
復有殊。深淺既自兩分。故知方便亦異。仰陳
其状並述所由。致使習者不詣邪途證者勿
乖於理。答。大聖無私。等太陽而鑒物。至人無
念若天鼓而雷音。隨機所現短長。是故有斯
差別。但自宜聞有異致令法教不同。隨宜入
者爲良藥。不相應者爲毒藥等。又維摩經云。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等。問。有機教相應者未
知。隨上諸門等以何方便而得入耶。答。言隨
門入者方便無窮隨宜不定。由機故爾。非爲
法然。唯以類通一不差失。如次應知。第一入
三科法門方便者。即蘊界處法也。蘊者積集
也。即五蘊法。界者差別等也。即十八界法。處
内者外六處也。即十二處法也。言三者是數。
科者是類。法者是自性軌持。門者是通智遊
入。是故總名爲三科法門也。就此門中開
爲二觀。一者總相觀。二者別相觀。初者三科
雖異唯色與心故名總相。即審諦觀察唯法
而無我人。故名爲觀也。此云何知。按涅槃經
云。若色此父四陰應非。乃至和合是父者
無有是處等。又維摩經云。起唯法起。滅唯法
滅等。即以總收別。唯總而非別。故名爲總相
觀也。此約利根入法方便也。二別相觀者。即
於上總相之中分別而觀故名別相觀。言分
別者色中分爲十一。謂内五根外六塵。雖復
内外有殊剋體總名爲色。故云色法有十一。
心法有七者。初從眼耳終至末那。始終雖差
並同心稱故云心法即七也。色心合擧故有
十八。各別不同故云別相。即於此三處觀察
人我能所倶離故名爲觀也。十二入等可准
知之。此云何知。按涅槃經云。著我衆生爲界
分別觀等。又云。六入不爾一向無人等。今即
以分別總唯別而非總故名別相觀也。同異
等准之。問。既云觀法即以人無我者云何觀
察人無耶。答。且如今之色等法。眼等識得時
實無分別。不是不得。雖得而無分別。此即是
法。眼等識親證如色等無異。及其意識不了
謂實我人。妄縁分別謂實人我。於一事中有
眞妄齊致。何者意識分別不稱法也。言眞妄
者即眼等識親證是眞。意識妄縁爲妄。眞妄
既玄。差別不等。是故證法人無也。此云何知。
按維摩經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又云。起唯
法起滅唯法滅等。色法既眞實。心法亦即如
色無差。能了識知塵。是即遊行無礙也。此即
入初門之勝便契眞理之妙因。略述大意如
斯。廣辨如餘章説。有相應者當審思之。一一
指陳以事徴一百八義具在斯焉
第二入諸法皆空相無不盡之方便者。於中
復分爲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相觀。言無
生觀者。即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
即爲空。空無毫末故曰無生。以性自不生故。
此云何知。按大品等經云。一切法皆空無有
毫末相。空無有分別。同若如虚空一等。又三
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等是也。二無
相觀者。相即無相也。何以故。此法離相故。此
云何知。按維摩經云。法離於相無所縁故等。
又般若經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言觀者
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爲觀也。問。一切法
即既空無相。云何成觀耶。答。只以法即空無
相是故得成爲觀。何者能觀是慧。所觀是無
相。今慧照彼無相之境故名爲觀也。若也不
見諸相。即無是即還成倒執。何成觀類耶。問。
作如是觀者治何病耶。答。治上執法等病。何
者法實非有妄見爲有。由妄見有故乃謂眞
如涅槃可證。即謂生死有爲可捨。爲斯見故
是即爲病。今體諸法即空無相有見不生。故
成治也。此云何知。案中邊論云。無能取所取
有而有能取所取無。是二不二爲空相也。是
故觀法無生相無不盡也。略陳其状準以思
之。更有異門。依前可解
第三入事理兩門圓融一際方便者。復有二
門。一者心眞如門。二者心生滅門。言心眞如
者。是理即眞諦也。心生滅者。是事即俗諦也。
此即明空有無二自在圓融隱顯倶同竟無障
礙。言無二者縁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
復還成有。二而無二。一際不殊。兩見斯亡。空
有無替。何以故。眞妄交映令該徹故。何者空
是不滅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異空之
有。即有而常空。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離有
邊有。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離無邊空。空有
圓融一無二。故雙離倶邊空有一體互形奪
故兩雙離邊。此云何知。按維摩經云。深入縁
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不復餘習等。又華嚴
經云。因縁故法生。因縁故法滅。若能如是解
斯人疾成佛等。依此義故得有止觀雙行悲
智相導。何者以有即空而不有故是止境也。
以空即有而不空故爲觀境也。空有全收而
不礙二。故止觀二法融也。空有二而不二故
是止觀二法離也。即以能觀之心契彼境故
是止觀融也。言悲智相導者。觀有即空而不
失有。故悲導智而不住空。觀空即有而不失
空。故智導悲而不滯有。以不住空之大智故
恒隨有以攝生。即大悲也。以不滯有之大悲
故常處空而證滅。即大智也。滅即是不滅之
滅。滅而非滅。不礙存也。生即是無生之生。生
而不生。不待壞也。以生非生故生相紛然而
不有。色即空也。以滅非滅故空相湛然而不
空。空即色也。空相湛然而不空。故即生死涅
槃而不異。生相紛然而不有。故即涅槃生死
而不殊。何以故。空有圓融一不一故。亦可分
爲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以空即有故
不住涅槃。空有一塊而不礙兩存。故亦住生
死亦住涅槃。其猶水波高下動轉是波濕性
平等是水。波無異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無
異波之水。即水以明波。心猶水波。波水一而
不礙殊。水波殊而不礙一。不礙一故處水而
即住波。不礙殊故住波而即居水。何以故。水
之與波別而不別故。此云何知。按維摩經云。
衆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亦得説言涅槃即
衆生相故不復更生也。又云。非凡夫行非賢
聖行。是菩薩行等。是此意也。解云。凡夫著有
賢聖住無。今既有無無二而二故。是故雙離
兩生頓絶百非。見心無寄故名觀也。問。作是
觀者治何等病耶。答。治上空有兩見之病。何
者空有無二謂之爲二。是故捨有而趣於空
遂情等惡取空見。捨空趣有反上同然。由彼
倒執而興此門。准以思之可類通耳
第四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便者。即於上
空有兩門離諸言論心行之境。唯有眞如及
眞如智獨存。何以故。圓融全奪離諸相故。隨
一切動念即皆如故。竟無能所爲彼此故。獨
奪顯示染不拘故。此云何知。按法華經云。諸
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等。又云。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等。維摩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等。問。若云空有圓融語觀咸絶者既離言
觀。云何證入耶。答。非是無語不言。但以語即
如故不異於眞是以無言。觀行亦爾。准上可
知。此云何知。按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各説
二而不二。各入不二法門。次至維摩。維摩默
答。寂無言説名入不二法門。文殊歎曰。善哉
善哉當知無有言説名字名入不二法門等。
解云。何故顯默不二者。心法本自不二更不
待言而方不二也。又但默然無言即是説入
不二法門。何者以諸菩薩解得無言是眞不
二以語説觀行即是法故。亦即思益經中聖
默然是此意也。問。空有無二遂令大士無言
性相鎔融。致使觀心無措者信如其説。今修
學者未審。以何等方便而得入耶。答。即於空
有之上消息取之。何者以空全奪有有空而
無有。有見蕩盡也。以有全奪空空有而無空。
空執都亡也。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無二
雙見倶離也。即以交徹無礙而不壞兩相雙
存。非見咸泯也。得是方便而入法者是即契
圓珠於掌内諸見不拘。證性海於心端逍然
物外。超情離念逈越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
絶。故既妄心永滅諸見雲披唯證相應。豈關
言論。有相應者當自思之。故論云。如人飮冷
水。唯證者自知等。楞伽經云。眞實自悟處覺
想所覺離。結意在言外。勿執言思。理不出言。
莫捐言解。審諦研竅後漸分明。行坐臥中無
令暫替。久作不已當自顯然。深可信矣。此云
何知。按法華經云。譬如有人渇乏須水於彼
高原穿鑿求之。由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
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畢近
等。又十地經云。如人夢渡河水因勇猛中而
得覺等。若也用功間斷纔作還休求悟終自
難明。望解虚盈歳月。何者無始習業厚重難
穿。雖有覺心隨見隨滅。若不翹懃懇切無以
彰於行心。隨日過以爲懷徒自疲於筋力。是
故行者存意思之也。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
譬如人攅火未熱數休息火勢隨止滅。懈怠
者亦然等。問。作是觀者治何等病。答。治諸法
觀行之病。何者凡所動念皆是妄也。此云何
知。按維摩經云。法離一切觀行等。智論云。動
即魔網。不動是法印等。如上諸義並是入法
界之妙軌。忘諸見之良規。倶陳入理之方並
述蠲痾之法。若據其自位盡究竟無餘。論其
一切歸即權實有異也。此云何知。按法華經
云。開方便門示眞實相等。解云。開方便門者
即前權教也。示眞實相者即後所入一也。又
釋。以上教義但以除非顯理爲功。長養機縁
爲徳。是故名爲方便也。法華經云。於餘深法
中示教利喜等。問。云前之四説皆是方便。後
法界無礙門即爲究竟説者此云何知。答。此
據聖教非寄愚情也。故華嚴經賢首品偈云。
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縁覺
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由爲
易。能信此法甚爲難等是也。九地初偈云。若
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衆
苦。若復有衆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縁法爲
説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於
衆生爲説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爲示於佛身説無盡佛法。今按此文故知前
之三教是開方便門後之一説爲示眞實相。
定無疑也。何者以賢首品中明信終菩薩化
用自在與十地不殊。爲欲簡教有權實兩教
故作是説也。又九地菩薩爲説法師。先知教
之權實不等機有利鈍不同。是故於九地之
初先明教有差別也問。若後之一説獨爲究
竟前前諸説皆是方便者。何故法華經中不
言止息故説三而但言説二耶。答。大乘自有
二種。一者實教。二者權教。若以開權異實許
二入滅即三乘名殊。小不向大皆爲究竟。不
言止息。今就泯權歸實實教大乘即眞不待
迴故。所以但言息處説二。不言説三也。此云
何知。按法華經云。菩薩乘者即佛乘也等。此
就泯權説也。若言大乘無權實者。何故華嚴
經云無量億那由他劫修習道品善根行六波
羅蜜。不聞此經雖聞不信此等由爲假名菩
薩等。今按此文故知權實分耳。又解。若權教
大乘即是實教一乘者。既於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菩薩道。不聞此經是何人也。既云行菩薩
道不可名曰小乘。權教即是實教一乘如何
現行不信。既不聞不信一大乘經。謂殊分。豈
愚智之能裁聖自無施有異。縱無經文可證
據義懸別不同。守株之類可恐。陳己非於聖
説。權教定非實教棄情隨法信焉。更有文義
不同。廣如餘經論説。今欲入法界無礙者要
先發得徹到信心。何者以信爲初基。衆行之
本。一切諸行皆藉信生。是故最初擧信爲始
也。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信爲道元。功徳母
増長一切諸善法。乃至信爲寶藏第一法。爲
清淨手。受衆行等也。是故欲入法界無礙要
須發此徹到信心。若不發得如是之信心無
以入於法界無礙也。何以故。器不堪受無礙
法故。若得此心現前能堪受無礙法也。此云
何知。按涅槃經純陀請辭云。吾有調牛良田
除去株杭。唯希如來甘露法雨雨我身田令
生法牙。解云。此是純陀已發徹到信心希佛
爲説大般涅槃也。言有調牛者。純陀自述發
信心已得身口等七處調柔也。良田者。即此
徹到之信唯在於法。更無名利等念也。唯希
如來甘露法雨者。信心堅實堪受法也。雨我
身田令生法牙者。一聞不退。菩薩萬行皆解
行也。又華嚴經云。皆由直心精進力故等。若
能發得如上心者即見煩惱能除無行不成
也。何以故。是堅信力能破諸見成大事故。此
云何知。按華嚴經云。信力堅固不可壞等。又
言。譬如水精珠能清諸濁水等。即其事也。問。
今令發此信心未委。云何是信而言發耶。答。
令以事求。是即可見。何者且如於一衆僧所
發至信心是時得僧。日時既至發於信者求
索飯食是時信者一切皆無。又復量有所求
之樂時中極促不得久屡。當爾時間具有六
種難事。言六者何。一日時催促難。二逈無資
産難。三外求不得難。四信心不動難。五能捨
身命難。六歡喜慶悦難。第一日時催促難者。
日至時到心無異相。唯求供養百味無厭。第
二逈無資産難者。是時信者隨身資産一切
皆無唯求妙饌種種供養。無有少念猶豫之
心也。第三外求不得難者。自己逈無又外求
不得。於如是際勇猛無疲。第四信心不動難
者。雖遇逼惱心定如初。縱有衆苦集身念無
改易也。第五能捨身命難者。既求不得。又内
盡資縁。唯在於身臠割供養。第六歡喜慶悦
難者。捨此身命心竟無身由自難言。何期三
寶甚爲易遇。捨此身命如恒河沙由未稱我
一念供養之心。云何今日忽遇寶聚發此堅
信一向無迴。如墮高巖中無有息。如童子捨
命亦是此意也。若能如是佛説此人皆堪受
法界究竟三昧。何以故。於法苦行不怯怖故。
如説能行教相應故。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
此經不入一切衆生之手。唯除菩薩即其事
也。解云。手者信手也。不入者若無此信不能
解置法界無礙之法。是故華嚴不入手也。何
以故。信心虚僞不應教故。於是人所而不要
故。唯除菩薩者。以菩薩心口相應畢竟無謬。
於菩薩行勇猛能爲堪可進修諸餘行等。華
嚴妙典玄挈手中。何以故。法界無礙此人要
故。若無如是信者雖有衆解悉皆顛倒。何以
故。無信之解不應行故。顛倒之解即非解故。
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譬如水所漂懼溺而
渇死。不能如説行多聞亦如是。又云。譬如貧
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等。即其事也。若能具上堅信現前方可入於
法界三昧。何者以機感所宜性相應也。此云
何知。按法華經云。乃至深信堅固。如是之人
乃可爲説。又云。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爲
説等。是故行者將欲求入法界無礙者。先自
撿知信虚實不可妄説即以爲眞。豈可在他
能爲苦事自己取樂而不饒他。此乃爲人上
不能成。何得妄言生信。然今法燈漸滅邪見
繁興。唯濁害以爲懷。乃曰大乘令爾聽學。唯
高於口而竟不潤於心。用陵蔑以爲功。將是
非爲確理。此但苟求名利指斥賢良。乃言。但
自識心何假妄修諸行。幸願有心君子勿執
見而懷。當自癈壞羚羊縁崖之渉小徑翹企
自勵若履氷而蹈火。請察斯言。仰據聖教業
果不失諸佛同云。如影隨形。豈爲烏有。要心
眞實萬行擬宜也
言華嚴三昧者。解云。華者菩薩萬行也。何者
以華有生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内外
兩殊生感力有相似。今即以法託事故名華
也。嚴者行成果滿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
圓潔。隨用讃徳故稱曰嚴也。三昧者理智無
二交徹鎔融。彼此倶亡能所斯絶。故云三昧
也。亦可華即嚴。以理智無礙故。華嚴即三昧
以行融離見故。亦可華即嚴。以一行頓修一
切行故。華嚴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礙一多
故。亦可華嚴即三昧。以定亂雙融故。亦可三
昧即華嚴。以理智如如故。如是自在無有障
礙。或定或亂。或即或入。或智或理。或因或
果。或一或異。性海實徳法爾圓明。應如理思
絶於見也。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一切自在
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如是如是。廣如經
辨。此解行爲言名爲華嚴三昧。如其據果亦
名海印三昧。此即同時前後爲名。頓現互融
爲目。猶如大海現四兵像像類各差頓現前
後。然即像形非一水竟不殊。像即水而湛然
水即像而繁雜。歴然前後。終始難源。宛爾繁
興寂然無相。齊頭頓現。隱顯難知。互入無羈。
鎔融絶慮。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如是不思
議思議不可得。深入不思議。思非思寂滅等。
廣如經辨。又海者即諸像重重無盡際限難
源。窮一竟無有窮。隨一宛然齊現。是故云海
也。印者衆像非前後。同時品類萬差。即入無
礙一多兩現。彼此無違。相状不同。異而非異。
故云印也。定者類多差別唯一不殊。萬像競
興廓然無作。故名爲定也。亦可海即印。四像
宛然故。海印即三昧。作即不作故。亦可爲四
句。一唯海而非印。不壞像而即水故。二唯印
而非海。不隱水而即像故。三亦海亦印。以像
海圓融一而異故。四非海非印。以海像鎔融
互形奪故。亦可海即印。自在無礙故。乃至亦
即亦不即非即非不即。無二性故。准思之。如
是之義後文當顯。准彼知此。按此義邊故名
法界無礙也。將欲入此三昧方便非一。總而
言之不過二門。一者解。二者行。就前門中復
有二門。一者縁起相由門。二者理性融通門。
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有法無自性故。無自性
者空有圓融成幻有也。是故於此開作二門。
就初門中復有二説。一者開説。二者合説。初
者一切諸法有力無力也。言有力無力者且如
縁起之法。若無此彼不成。何者以彼有力能
成此也。既彼能成此。以能成他故。是有力此
不自有故依他。是無力以彼有力故能攝此。
以此無力故能入彼。是故一切皆在彼中隱。
復彼有一切。一切不即彼。何以故。此但是力
用互無非空有互奪故。是故一成即一切成。
一壞即一切壞。故下文云。以一佛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
徳故能爾等。又云。一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
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説法等云云。廣如經辨。
良以方力無力故然。是故得一即得一切者
由此門也。如是自在法爾。如斯亦非神力變
化故爾。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法自爾故。又
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
者無所畏等。即其事也
第二合説者。彼有力能攝此時即是此有力
能攝彼時。何者以彼有力由無力故成。無力
由有力故立。是故有無別有全以無爲有。無
無別無全以有爲無。以有爲無故是故有即
無。以無爲有故是故無即有。無即有故無無。
有即無故無有。有有故全無。無無故全有。今
即以全有之無爲有。全無之有爲無。如是圓
融一際而不礙。有力無力兩存擧一即一切
咸收不妨。重重無盡。何以故。互相交徹一多
成故。其猶因陀羅網皆以寶成。由寶明徹影
遞相現。於一珠中現餘影盡。隨一即爾。更無
去來也。今且向西南邊取一顆珠驗之。即此
一珠能頓現一切珠之影。此一珠既爾。餘一
一亦然。既一一珠皆一時頓現一切珠影。即
此西南邊珠復現一切珠中一切珠影。此珠
既爾。餘一一亦然。如是重重無有邊際。即此
重重無邊際之影皆在此一珠中炳然遞現。
餘皆准此。若入一珠中即入十方重重一切
珠中也。何以故。此一珠中有十方重重一切
珠。故十方重重一切珠中有此一珠故。是故
入一珠時即入重重一切珠也。一切亦然。反
此思之即於一珠中得入重重一切珠。而竟
不出此一珠。於重重一切珠中入一珠。而竟
不離此重重一切珠也。問。既言於一珠中得
入重重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
入重重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一珠。是故
得入重重一切珠。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
重一切珠也。何以故。此一珠之外無重重一
切珠故。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重一切珠
也。問。若離此一珠内無重重一切珠者。此網
即但一珠所成。如何言結多珠成耶。答。只由
唯獨一珠方始結多爲網。何以故。由此一珠
是多珠故。若去一珠網全無故。問。若如是者
此網即唯一珠所成。不得言結多爲網也。答
言結多成者。即是結一珠即多珠之一珠也。
何以故。以一珠即一切珠之一故。若無此一
一切無故。是故此網唯一珠成也。一切準此。
問。此但據義相攝。就彼義邊説云一珠即是
一切珠。可實一珠是一切珠耶。答。今所説者
但在一珠中説一切珠。不離此一珠中説一
切珠也。若不信一珠即是一切珠者。但以墨
點點西南邊一顆珠著時即點著十方重重一
切珠也。何以故。一切珠上皆有點故。若言十
方重重一切珠不即是西南邊一顆珠著者。
豈可一時遍點十方重重一切珠耶。縱令遍
點即應前後有點云何一時一切珠上皆有點
耶。是故一切珠即是一珠者定無疑也。西南
一珠既爾。十方重重一切珠亦然也。既珠重
重無際點一皆周。主伴始終一成咸畢如斯。
如喩例法思之。法不即然。非喩爲喩也。據一
分相似故以爲言。喩但影周質不即入也。此
云何知。按華嚴經云。以非喩爲喩。即其事也。
如上之義可審思之
第二理性融通者。復有二門。一者空不空門。
二者是不是門。初空不空者彼有力能成此
爲不空。以與他爲體故。此亦然也。此無力依
於彼爲空。以此非自有由彼有故。彼亦然也。
兩法互由二而不二故名空不空也。是故全
空而即有有即徹空有。全有而即空空即徹
有空。徹有空故一切在有而即空。徹空有故
一切在空而即有。何以故。眞非分限故。是以
事隨理而圓通。理隨事而差別。此云何知。按
涅槃等經云。佛性隨流成其別味等。又維摩
經云。法同法性入諸法故等
第二是不是門者。以一切有皆是一有也。何
以故。由有即空故。既有即空空無別異。是故
一有即是一切有。故云是也。一切是一不礙
彼此歴然。故云不是也。何以故。以有即是空。
一切即以一有成故。如是無礙準思取解。此
云何知。按華嚴經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如
是諸一非一。具足同時即入鎔融圓成一塊。
或隱或顯。乍有乍無。合即圓融顯現。離乃炳
然不雜。形奪孤立等山嶽之陵太空。力用雙
融若滄波之生溟渤。生伴交映終始難源。隨
智爲端頭不可得。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
任放辨才説不待次。言辭不斷等。已説解分

自下第二別明行者。即於上解中審諦取之。
何者且如一中有一切時。即是一切中有一
時。即一與一切即入一時。何以故。以諸有法
性自爾故。藏心隨染迴轉成故。如是交參掩
映。即異即同一時致令解心絶奇覺念亡措。
乞之頓觀相無施功用泯。追尋乞計繁興萬
像統十世而難終。鼓躍涛波該一念而無卷。
潜百千於毫末促十方於微塵。展一即一切
而難源。卷一切即一叵測。是故舍那朗圓光
於性徳若太陽之曄九天。普賢運悲海於縁
生等重雲之亘千嶽。所以地分三處天闢四
門。聚則如宿鶴投江。散則似驚鸞墮海。論其
解也如彼。語其行也如斯。應准思之。勿拘其
教。言不及義誠有斯文。觀不逢源信如其説。
是故行者存意思之。問。如上所言教義文。即
解行倶陳。云何就解爲言而得不言其行耶。
答。行法離見亡言。言見倶爲方便隨言見而
入證。入證言即無言。不了無見非眞。妄執將
正行是故妄解不稱行心也。此云何知。按楞
伽經云。言説別施行眞實離文字。乃至愚者
廣分別等。問。既言行法離見亡言。言見莫之
能入。今既知行亡言離見。此見豈非見耶。答。
若知此見是解。此解即爲解。若即以此見爲
行非但不是行。亦復不是解也。何以故。妄見
之解即非解故。此云何知。按維摩經云。無以
生滅心行説實相法等。問。行若爾者豈可除
名離相等兔角之空無絶慮亡言若入寂之灰
斷。此乃還成倒執。既行人有常斷之愆。爲眞
反立邪宗令聖智有無因之咎。何得今云語
觀咸非修行者歟。泯相灰心豈即爲眞者矣。
意在防過過乃彌彰。恐滯情源情隨見起。如
何上説所作咸非。若云離彼解心未知何者
爲行。請陳其状令物見聞。答。云行離念亡言
者。與法相應絶情見也。何以故。無念之見性
融通故。理智交徹見無見故。任放自在念不
動故。此云何知。如説不動是法印動則魔羅
網。解云。若動見此之見看彼即彼此倶不見。
而言見彼此者即是妄縁非是正見也。故名
魔羅網也。不動見此之見即見彼者即彼此倶
見。故名爲法印也。問。既如是者云何可見耶。
答。只於上門中方便取之。何者又如説云一
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等。解云。以一中解無
量時即是無量中解一時。何以故。一法法爾
具一切故。是故不動此見即見彼也。若此唯
有無有彼者即不見此也。由見不稱法故名魔
網也。今見一時即見一切。故名爲一。以稱法
見故名爲法印也。依上道理此即應知。即入
重重准思可爾。是故若動即入魔網也。故華
嚴經云。如有良醫自知無常以諸妙藥用塗
其身。命終之後由藥力故屍不乾&T024802;亦不散
壞。還復如常行於醫法。解云。醫人者即行心
也。自知無常者諸見盡也。以諸妙藥用塗其
身者。行契妙理悲願修也。言命終之後屍不
&T024802;者。法流水中離功行也。不散壞者。雖離
功行不凝住也。還復如常行醫法者。熾然爲
作諸有法也。雖復爲作而竟無心醫法不失。
華嚴三昧亦復如是。雖離諸見能於諸法實
徳化用竟無妨也。何以故。得心自在如心爾
故。稱法修行作無作故。問。若如是者今據何
事而得然耶。答。但約理事即爾。亦不遠指眞
常。何者以諸理法即如來藏實徳用也。問。現
理非眞。是衆生之妄境。云何此法即是而不
遠指眞常耶。答。今剋要而言此一事中有眞
妄兩異。如一衆生眼耳鼻舌諸相。是無明用
以順泳生死不成熟故。無性即空是眞如體。
以湛然常住不遷變故。如莊嚴具。形相是博
士所成。即博士功用相虚而金體自竅。而性
凝然。雖復金體自竅而性凝然不失相状紛
雜。相状紛雜而不礙凝然者。謂金與相状一
體而差別也。菩薩聲聞是眞如用。何者以反
流出纒所成熟也。餘如前説。準可知之。此云
何如。攝論云。生死涅槃依無別。又云。無染即
無淨等。今明斯義方爲妄境故。然妄境若不
現前無以施教綱。何以故。縁未相應如虚空
故。問。縁起未如虚空。不言因縁縁起集成未
審何先何後耶。答。縁起集成竟無前後。同時
炳現終始難源。圓即一際無傾缺。即諸峯
競攀重重頓現前後無違。念念遞彰新舊恒
別。不妨同時異。無礙別時同。爲一即一切而
不多。作多即一而不一。却則紛然滿目。取即
圓寂無蹤。但可證而不可知。只可行而不可
見。即所以文殊立指南之則。普賢樹摩頂之
儀。彌勒置彈指之能。摩耶示見正之徳。此即
名表隨門證異明妄徹於眞源。並託事以彰
人。故顯眞該於妄末。今但粗陳其説梗概而
論。唯妙覺之遊衢豈妄心之履徑也。問。既云
因縁故有未委力用如何。答。言因縁起者要
具力無力也。因既親生。縁名假發。且就流轉
爲言即無明業種爲因。是即力也。淨心隱體
爲縁。即無力也。何以故。以流轉即順無明而
違淨心故。既以違淨心而成染法故知無明
爲有力也。故不増不減經云。法界身流轉五
道名曰衆生等。若就出纒爲語反前知之。維
摩經云。衆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等。言有力
無力者事一而名異也。何者以無明有力即
以淨心無力爲有力。既以無力爲有力。是故
淨心即無明也。淨心有力亦爾。反以思之。文
同前例。問。若有力即無力云何爲有力。無
力即有力云何爲無力耶。答。只由有力即無
力故名爲有力。無力即有力故得爲無力。若
有力不以無力無有力者即一切各有自性。
即無有力無力也。今既有力即無力。是故一
切即一而不礙一切歴然。一即一切而不礙
一相堪然。如是道理極難申述。當思之耳。問
果起要藉因縁。因縁互從無定。現今世間諸
法未審親自何生耶。答。既云果法起必從縁。
縁法體無自性。既責果從何立實從縁力即
是無生也。何以故。以力無力即無性故。既有
力尚自從他。何有能生於果。是故果立親自
無生也。無性亦準以思之。問。若據此説即因
果無別云何乃有因果異耶。答。力無力者爲
縁。無性空理爲因。即由此因縁不二約法方
成爲果。果無別果。即因成爲果。因無別因。即
果立爲因。因成即果故。果即不果。果立爲
因。故因即不因。因即不因而果立。果即不果
而因成。其猶&MT00296;&T034884;&T034884;無別&T034884;。即聚&MT00296;
&T034884;&MT00296;無別&MT00296;。即散&T034884;&MT00296;。應準思之。問。若
如是者果即是因。因即是果。云何乃言因能
生果耶。答。只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故此
因方能生果。何以故。因果一際而別不同。故
據論此事。但可審思取入。非語能宣。若也親
證無言即因果歴然而不失。若不窮源盡見
還歸常斷之談也。問。若如是者但是性起。云
何得有縁起門耶。答。即上力無力相由名爲
縁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奪果方生故。即彼此
相由而無自性。無性爲果而生。生即不生名
爲性起。何以故。即果自體而是性故。其猶壁
上畫樹乍看謂言從壁上生。剋體全總是壁。
應准思之。問。若自體全性是即無生。云何今
説果法生耶。答。以力即無力生即是無生。即
無力即有力無生即是生。何者以有力無力
無二性也。是故由斯道理皆爲滅見之方。不
可執此不行。解方終不差病。事須用功無怠
久習方成。懷勿以解爲修而即將爲正行也。
此但増於見愛。終無歸本之期。暫疲倦於波
瀾竟無獲珠之日。何以故。唐捐歳月無功勳
故。此云何知。按法華經云。如王髻中明珠不
以與人有功勳者而賜之等。解云。王者所謂
心王。髻中明珠者。即明此行心最尊勝。即華
嚴三昧也。不與人者。無實功行不證法也。唯
有功勳而賜之者。有實功行能破諸見得此
三昧也。是故行者要實修行不可虚言妄爲
眞證。如斯妙理宜審思之。更有異門。如餘章
説。問。既見如上道理爲但只見而已。即爲是
行邪。爲亦須布施持戒等修諸行耶。答。若如
是見已布施即爲大布施。持戒等亦然。何以
故。由稱布施等法故。既知稱法。是故懃修布
施持戒等也。故論云。然知法性無有慳貪。是
故修行檀波羅蜜等。今就事顯。是即可知。何
者且如布施一物與一人時。於中即有五種
具足。一自身具足。二他身具足。三財物具足。
四時善具足。五處所具足。自身具足即身身
無盡。他身財物亦然。時善具足即世世難窮。
處所亦爾。如是一身布施一物。於一時處中
即一切前後時劫中一切方處中。以無盡財
物布施滿足無盡衆生。如是等事非所思量。
皆於一念而頓成就。如如非實。實是妄縁。何
者以一法既一時即具一切法也。其由一錢
具十錢等。此云何知。按華嚴經云。毘目多羅
仙人執善財手。令善財入供養門中供養佛。
多劫多身等。即其事也。是故得知。如是等法
皆是順門也。既順門如是。違門亦然。此云何
知。按華嚴經云。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等。
問。如上所説就法可然。是得今時凡情即見
耶。答。今時凡情不得即見。何以故。由具煩惱
障智眼故。問。若如是者云何上言得如是見
已布施持戒皆名大耶。答。言得如是見者。但
信解等見非證入見也。即彼信解等心明徹
得見彼法。如眼現見。故名爲見也。依因此見
得成證見。依此信見受身如見。是故菩薩身
得自在等。何以故。以見爲身故。其猶衆生
煩惱具而受於身。是故此身而因見得。既知
如是存意思之。如上所明廣如經説。今更重
明眞空妙有之義總有二重。一者麁。二者細。
所言麁者。即謂諸法從縁皆無自性。無自性
故是即名空。以有即空空不異有。是故此空
名眞空也。由無自性有方得成。以不異無性
而成有故。是故此有名爲妙有。雖復空有圓
融得成眞空妙有而由是破病之説未是其論
眞空妙有也。何者以空有故名空。以有空故
名有也。若有不有空是即不名有。若空不空
有是即不名空。何以故。以空不自空。以有不
自有故。此即但是遮言非是直説眞空妙有
也。何以得知。以空由有故名眞空。若不由有
而説空者是即斷滅非眞空也。以有由空故
名妙有。若不由空而説有者是即常見非妙
有也。此即但遮彼異見之失。非是直顯空有。
縱令逈超四句絶離百非。而由是破病之談
未是顯眞之談也。此之空有無二融通即當
終教絶方便説也。此云何知。按法鼓經云。一
切空經是有餘説。唯有此經是無餘説。即其
事也
第二細者。即前空有倶空爲趣入之方便也。
既空有倶空方是入之巧方便者。是知彼法即
不有也。此云不空不有。非是此法無故言不
空不有。以是空有故言不空不有也。夫言有
者爲遮情過故。令此不爲有情過之言。是故
不空不有亦得空不空故是空。以有此空法
故。何得言空者情計未盡不見空也。故般若
云。空不空不可得者是此義也。亦可有不有
故是有。以有此有法何得言有。今若欲作彼
空有之見解而言是空有者即非空非有也。
以是自解故。如人取物更著異物是即非物。
此即是普賢文殊等機所見。即冥契不二無
有念動。即是究竟行圓更不得遮。但逐法顯
耳。是故創於二七日唯爲大菩薩説者意存
於此也。華嚴經云。所謂如説能行如行能説
等。此即空有一體兩相不亡。何者即彼空不
空之空有不有之有是也。問。若言此眞空妙
有是直顯不待遮故名直顯空有者。云何乃
言空不空有不有也。答。此是顯言不是遮説。
何者直明此空不空。有不亦有爾。取意思之。
問。若言此空即是顯法不是遮情者。如前所
説空亦即是顯法。云何乃言是遮非顯。何者
前所説空亦即是不空之空。何以故。若有此
空即非空故。前既已説何言非。後復重論如
何即是耶。答。後非前説。何者後直顯實。不是
空故明空。前即以空故明空。不是不空故明
空也。有亦爾。准思知之。此即與前全別不同。
勿濫爲其類也。又約所取亦別不同。如空故
空即智慧之所得。如不空故空。即是慧智之
所證。慧智即爲行契證。智慧即爲解決擇。解
即入行之前縁。慧智即究竟之眞證。是故兩
説不可同互而語哉也。問。若如言爾者未知
頓終二教更何所言耶。答。頓終二教法在圓
中。何者以彼空有無二圓融交徹是即爲終。
即融通相奪兩相盡邊是即爲頓。一多處此即
爲圓。三法融教詮故別。是故華嚴寄彼二教
辨也。又此諸法縁起相由即云彼中有此此
中有彼。是即但得其門不關其大縁起義也。
何者以大縁起法而定一異不可得相由而成
融通無礙故。且如一中有一切時。即是一切
中有一時。今欲定其門説。故知但得其門不
得其法也。既不得彼法而言一切中有一一
中有一切者。此但是妄接非稱大縁起法也。
如人見水向東駃流於上有泡。言泡中有水。
而計泡於手中即言手泡内有水者。此是妄
心中有非稱水有也。以泡離水即無何得有
泡。而言泡中有水此是縁起已壞。不可言有
也。夫言一者必具一切方是一也。若不具一
切即不是一。一切亦爾。此大縁起法法爾具
足。必須心中證。彼知不可説得向人者方見
縁起之氣分也。若作可説得解是即不見也。
終日言由妄爲言也。必須絶解寔修是即順
爲正見。若也解心爲得是即一世虚行。深信
之耳。餘如別説。既知是已常須繋念相續勿
令惡見聞之。乃至證見如常見世間物等者。
方名入大縁起法界也。若不得如是念者須
向靜處繋念現前。不可口言即爲入也。若口
有而心無者即如狂人耳。可准思之
華嚴遊心法界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