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止觀 (No. 1867_ 杜順説 ) in Vol. 45

[First] [Prev]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67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敍
夫五教止觀也者。華嚴初祖帝心尊者所造。
且一乘十玄門也者。第二祖至相大師所撰
也。偕釋于大不思議經。而始起五教。廼立十
玄。是顯於無閡重重因陀羅珠網之寶册。示
乎圓融隱隱錠光頗黎鏡之玉章也。或日書
林井氏袖彼二小策子來謂云。頃日彫刻入
梓。因思欲及于遐邇。而卷軸至少。若別行者
恐煩披閲。是故合集以行焉。因乞措一辭於
卷首。繇旃應索書而爲叙
惟時元祿第九丙子八月穀旦寓智積覺眼空
敬識



華嚴五教止觀
 京終南山文殊化身 杜順 説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
  一法有我無門小乘
 二生即無生門大乘
始教
三事理圓融門大乘
終教
 四語觀雙絶門大乘
頓教
五華嚴三昧門一乘
圓教
  第一法有我無門
夫對病而裁方。病盡而方息。治執而施藥。執
遣而藥已。爲病既多。與藥非一。隨機進修異。
所以方便不同。今偏就五停心中。爲衆生著
我者。説界分別觀。衆生從無始已來。執身爲
一。計我我所。然計我有二種。一即身執我。二
離身執我。言離身執我者。謂外道計身内別
有神我者是也。廣如經論中破。於此不更繁
文。言即身執我者。執我如來慈悲爲破此病
故。都開四藥以治四病。其中別門各有藥病。
具如後釋。言四病者。一執身爲一我。二執四
大。三執五陰。四執十二入。言四藥者。一色心
兩法。二四大五陰。三十二入。四十八界是也。
次釋。若衆生執身爲一我而成病者。即説色
心二法爲藥。亦云。此中乃有色心二法。云何
爲一我耶。衆生聞此遂即轉執色心爲實成
病。即爲開一色即爲開一心。色爲四色。即
四大是也。開一心爲四心。即五陰中四陰是
也。此乃是四色四心。云何但執一色一心爲
一我耶。衆生又即轉執四色四心成病。佛即
爲合四大爲一色。即五陰中色陰是也。合四
心爲一心。即十二入中意入是也。衆生聞此
又更轉執成病。佛即爲分一色爲十一色。言
十一者。即十二入中内五根外六塵。成十一
色也。開一心爲七心。即十八界中六識並意
識是也。此乃是十八界。云何直執一色一心
爲有我耶。衆生聞此遂悟得入空也。然十八
界中各有三種。謂内界外界中界。又就三種
中各分爲二。一者病三。二者藥三。言病三者。
一内執六根。總相爲我者是也。二外執六塵。
總相爲我所者是也。三總計中間六識。總相
爲我見者是也。謂我見我聞我覺我知者是
也。次言藥三者。一分内六根爲六界。謂眼界
等是也。治前計我之病也。二分外六塵爲六
界。謂色界等是也。治前計我所之病。三分中
間我見聞等爲六識識。謂眼識界耳識界等
者是也。治前我見聞等病。是已上三處合明。
帶數標稱分齊差別。彼此不同。總擧題綱名
爲十八界法也。所言界者別也。十八者數也。
故言十八界。即於前一一法上。各有六重。一
者名。二者事。三者體。四者相。五者用。六者
因。所言名者。眼根口中是説言者是也。所言
事者。名下所詮一念相應如幻者是也。所言
體者。八微事也。言八微者。堅濕煗動色香味
觸者是也。所言相者。眼如香&T043060;華。亦云如蒲
桃埵是也。所言用者。發生眼識者是也。又有
四義。一眼識作眼根。二發生眼識。三眼識屬
眼根。四眼識助眼根者是也。所言因者。頼耶
識根種子者是也。耳根如斜跋窠相。鼻根如
覆爪甲。舌根如偃月刀相。身根如立地蛇相。
意根據小乘。如芙蓉相。若據大乘。以四惑倶
生爲相。四惑者。我貪我慢我癡我見也。意根
體者阿頼耶識是也。事者名下所詮與意識
内縁一念相應執我者是也。除意根體事。餘
根準眼根思之可知。第二外六塵者。一一是有
六種。一者名口中言説色塵者是也。二者事
名下所詮一念與眼識相應者是也。三者體
八微者是也。四者相青黄赤白者是也。五者
用引生眼識者是也。六者因阿頼耶識中色
色種子者是也。聲塵以大小長短音聲爲
相。香塵以香臭等爲相。味塵以酸鹹甘辛苦
爲相。觸塵冷暖澁滑硬軟輕重等爲相也。法
塵以方圓長短形量等爲相。其法塵以無明
爲體。除法塵體。外餘五塵準色塵思之。中間
六識者。一名口中言説眼識者是也。二事者
名詮不及妙得不亡者是也。三體者用如來
藏爲體。四相者清淨圓滿爲相也。五用者得
境了知爲用也。六因者以阿頼耶識中眼識
種子者是也。然意識中事者。名下所詮與正
理不相應者是也。以一切往礙爲相。除意識
事相。外餘五識準眼識思之。其名事等一界
既六。總計十八界都一百八界也。有經用此
爲一百八煩惱。所治之病既爾。能治之藥亦
然。倶根塵識等竝以藏識爲體。故楞伽經云。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恒起諸識浪。騰躍
而轉生。據此經文。是爲可證。若行者觀此十
八界。斷前等煩惱。得離我我所。此即解
能觀之心。是智所觀之境。無人名得人無我
智也。人我雖去。法執猶存。法執者謂色心也。
問此中法執色心與前破一我色心何別耶。答
前則一身爲有人。故擧色心以破見。乃至如
是展轉開一身爲十一色。開一心爲七心等。
至此始知從衆縁和合生。故人見始亡。鑒理
未明。猶執衆縁。以爲實有。有斯異也。此略出
説小乘破我執。明界分別觀竟
  第二生即無生門
生即無生門者。就此門中。先簡名相。後入無
生門。今初簡名相者。且就世間。隨取一物徴
即得。今且就一枕上徴。問不違世間。喚作何
物。答是枕。問復是何。答是名。又問。此是何
枕。答是木枕。又問。木枕復是何。答不是名。
又問。既不是名。喚作何物。答是句。又問。枕
喚作何物。答不是句。又問。既不是句。喚作何
物。答是名。又問。名將何用。答名將呼事。又
問。素將來。答枕到來也。即指到來者。是何。
止不須語。此是默答。更問。定是何物。答不是
枕。又問。既不是枕。枕向何處去。答是名。又
問。名在何處。答口中言説者是。又問。此既不
是枕。喚作何物。答離言。又問。何以得知離
言。答由眼見故假言詮。又問。若假言詮。喚作
言何物。答是事。又問。事有多種。或是相事。
或是色事。或是理事。答此是相事。又問。相亦
有多種。或邪或方圓等相。答此是方相。又問。
方相有多種。言多種者。名同事別。答此是枕
名下方相。又問。名相事八識之中是何心攝。
答眼識門中第六意識心中名相事。又問。從
何處得此名相事忽然於意識心中現耶。答從
種子來。問何以得知。答此枕名相不得作席
名相。故得知從種子來也。問種子從何處得。
答從邪師邊得。又問。當得之時云何得。答由
於見聞熏成種子故。又問。此名相事既在意
識心中。即合心内看。何故心外向前看。答向
前看時。此名相全在心裏。又問。何以得知。答
眼識但見色。名相事在意識心内。又問。我迷
人唯見名相。汝智者既見色者。相貌云何。何
者是色。却問迷人。汝見名相。相貌云何。迷人
答曰。四稜六面者是智人。問曰。向稜處看。當
見稜耶見色耶。迷人審諦觀察答云。唯見色
不見稜。餘稜面上亦同此問答。迷人問曰。既
全是色者。名相何在。智人答曰。名相在汝心
中。迷人不伏。智人問曰。有何所以不伏。迷人
答曰。如我現見佛授記寺門樓。名相是我心
中向前看者。名相亦遂在我心中。何故一人
取得。一人取不得。智人却問曰。汝取名相來。
迷人答言。已取得訖。智人問曰。取得何物。迷
人答曰。取得名相。又問。名相軟耶硬耶。答云
硬。智人云。放著硬但取名相。莫取硬來。迷人
答。硬及名相倶得。又問。便可見耶。答不可
見。更問。見何物。答但見名相。迷人却問。既
取名相得。唯取得名相何在。智人答云。名相
在迷人心裏。迷人不伏。名相在心中。智人問
曰。何以不伏。迷人答。既種種名相倶在我心
中。何故不齊得硬。答得硬。若得硬者。是現名
相。不得硬者。以是過去名。又難曰。意識不
得現量境。云何得有過去現量境耶。答二種
名倶在過去。於中有獨行不觸行差別故。又
問曰。既二種名相皆是妄識。經云。何有獨影
像。有帶質影像。答言帶質者亦是獨影心縁
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現量。故今説別。以共
眼識不共故説別也。又問。分別何故不同。答
曰。分別有顯了有憶持。二種不同。是故有託
質影。有不託質影。分別不同故也。迷人又問
曰。我唯見二種名相。汝智者見何法。答曰。智
人唯見色法。不見名相。此簡名竟。次入無生
門者。夫智人觀色法者。且如色法。眼識得時
實無分別。不是不得而無分別。此即是法眼
識親證如色無異。及其意識不了妄計我。生
假分別。倒見沈淪。於事中眞妄齊致。何者
意識分別不如法也。言眞妄者。眼識得故名
眞。意識縁故爲妄。眞懸差別不等。是故證
法無人。何以故。法無分別故。經云。法無分
別。若行分別。是即分別。非求法也。色法既
爾。心法亦然。準以思之。如色無異。故經云。
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等。是則入初門之
方便。契自位之妙門。略説大意如斯。廣釋如
經論中説。又諸法皆空相無不盡。於中復爲
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相觀。言無生觀者。
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則爲空。空
無毫末。故曰無生。經云。因縁故有。無性故
空。解云。無性即因縁。因縁即無性。又中論
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又經云。若一切
法不空者。則無道無果等。第二無相觀者。相
即無相也。何以故。法離相故。經云。法離於
相。無所縁故。又經云。一切法皆空。無有毫末
相。空無有分別。由如虚空有門論云。無性法
亦無。一切皆空故。觀如是法離情執故。故名
爲觀。問一切法皆空。云何成觀耶。答只以一
切法皆空故。是故得成觀也。若不空者。即是
顛倒。何成觀也。問作如是觀者。治何等病耶。
答治上執法之病。何者。法實非有。妄見爲有。
由妄見故。即謂眞如涅槃可得。生死有爲可
捨。爲斯見故。是故成病。今知法空。如法無
謬。故成於觀。故經云。如如與法界。菩提及實
際。種種意生身。我説爲心量等。又經云。以無
分別空故云觀也。諸法皆空相無不盡。略申
綱紀。準以思之。前門則得人無我智。此始教
菩薩則得人法二空。亦名法無我智也
  第三事理圓融觀
夫事理兩門圓融一際者。復有二門。一者心
眞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心眞如門者是理。心
生滅者是事。即謂空有二見。自在圓融。隱
顯不同。竟無障礙。言無二者。縁起之法似有
即空。空即不空。復還成有。有空無二。一際圓
融。二見斯亡。空有無礙。何以故。眞妄交映全
該徹故。何者。空是不礙有之空。即空而常有。
有是不礙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
離有邊有。空即不空。離無邊空。空有圓融一
無二。故空有不相礙。互形奪故雙離兩邊。故
經云。深入縁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
習。又經云。因縁故法生。因縁故法滅。若能如
是解。斯人疾成佛。又經云。甚深如來藏。恒與
七識倶。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又經云。染
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染而染。難可了知。依是
義故。得有止觀雙行悲智相導。何者。以有即
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觀。
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觀。空有互奪
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觀。言悲智相導者。有即
空而不失有故。悲導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
不失空故。智導悲而不滯有。以不住空之大
悲故。恒隨有以攝生。以不攝生。以不滯有
之大智故。常處空而不證滅。滅則不滅之
滅。滅而非滅。生則無生之生。生而非生。生非
生故。生相紛然而不有。滅非滅故。空相法然
而不
空。空相法然而不空。
故生死涅槃而下一
生相紛然而不有。故涅槃生
死而不殊。何以故。空有圓融一不一故。亦可
分爲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以空即有
故。不住涅槃。空有一塊而兩存故。亦住生死
亦住涅槃。以空有相奪兩不存故。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其猶水波爲喩。高下相形是波。濕
性平等是水。波無異水之波。即波以明水。
水無異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水一而不礙
殊。水波殊而不礙一。不礙一故處水即住波。
不礙殊故住波而恒居水。何以故。水之與波
別而不別故。經云。衆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亦得涅槃即衆生性不復更生。又經云。如來
不見生死不見涅槃。生死涅槃等無差別。又
經云。於無爲界現有爲界。而亦不壞無爲之
性。於有爲界等亦然。又經云。非凡夫行。非賢
聖行。是菩薩行。解云。凡夫行者著有。賢聖行
者住無。今既有無無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
雙離兩失。頓絶百非。見心無寄。故名觀也
  第四語觀雙絶門
夫語觀雙絶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
是也。即於上來空有兩門。離諸言論心行之
境。唯有眞如及眞如智。何以故。圓融相奪離
諸相故。隨所動念即皆如故。竟無能所爲彼
此故。獨奪顯示染不物故。經云。唯如如及如
如智獨存等。又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
宜。又經云。法離一切觀行。又經云。若解眞實
者無菩提。問若云空有圓融語觀雙絶者。即
離觀行。云何證入耶。答非是默而不言。但以
語即如故。不異於法。是以無言。觀行亦爾。反
上可知。故經云。有三十二菩薩。各説二而不
二不二而二。名入不二法門。次至維摩。默答
寂無言説。名眞入不二法門。文殊歎曰。善哉
善哉。默然無言。是眞入不二法門。解云。維摩
雖默無言。即是説法。何以故。以諸菩薩皆得
解故。何者。言説觀行即是法也。問空有無二
遂令大士無言。性相鎔融致使觀心無措者。
信如其説。今修學者未審。以何方便而證契
耶。答即於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以空
攝於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於空。空
而非空。空執都亡。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
無二兩見不生。交徹無礙礙而不礙兩相倶
存。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故契圓珠而
自在諸見勿拘。證性海而無罵。蕭然物外超
情離念。逈出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絶。故使
妄心氷釋諸見雲披。唯證相應。豈關言説。是
以維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談欲彰
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無言。理出言端。不
説即説。不説即説故。絶情慮之思議。言即無
言故。殄解心之圖度。以斯融奪。豈筆説能申。
唯證相應。當自知耳。故經云。如人飮冷水唯
自知也。此意在言外。勿執言思理。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諦解研竅。復自顯然。委細瑩磨。
故應明耳。但須勤加用力專志勿移。行住坐
臥中無令暫廢。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
矣。故經云。如人渇須水。穿鑿於高原。施功不
已。漸見濕土。知水必近。又經云。譬如人鑚火
未熱而止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又論
云。如人夢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覺也。若也
用功間斷。纔作還休。求悟終自難期。望解虚
盈歳月。何者。無始習業垢重難穿。雖有覺心。
隨見隨滅。若不剋勤懇切。無以成於行心。隨
日妄以爲懷。徒自疲於筋力。夫是行者存意
思之
  第五華嚴三昧門
但法界縁起惑者難階。若先不濯垢心。無以
登其正覺。故大智論云。如人鼻下有糞臭。沈
麝等香亦爲臭也。故維摩經云。無以生滅心
行説實相法故。須先打計執。然後方入圓明。
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縁。即是法界縁起也。
不必更須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
可從始至終一一徴問。致令斷惑盡迷除法
絶言見性生解方爲得意耳。問曰。云何見色
等諸法。即得入大縁起法界耶。答曰。以色等
諸事本眞實亡詮。即妄心不及也。故經云。言
説別施行。眞實離文字。是故見眼耳等事。即
入法界縁起中也。何者。皆是無實體性也。即
由無體幻相方成。以從縁生非自性有故。即
由無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相渾融全收一
際。所以見法即入大縁起法界中也。問既言
空有無二即入融通者。如何復云見眼耳等
即入法界中耶。答若能見空有如是者。即妄
見心盡方得順理入法界也。何以故。以縁起
法界離見亡情繁興萬像故。問既知如是。以
何方便令得入耶。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種。一
者徴令見盡。如指事問云何者是眼。如已前
小乘中六種簡之。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中
收。無有一法非名者。復須責其所以知眼等
是名。如是展轉責其所以。令其亡言絶解。二
者示法令思。此復有二門。一剥顛倒心。既盡
如指事。以色香味觸等。奪其妄計。令知倒惑。
所有執取不順於法。即是意識無始妄見熏
習所成。無始急曳續生三界。輪環不絶。若能
覺知此執即是縁起。當處無生。二者示法斷
執。若先不識妄心示法。反成倒惑。若不示法
令見。迷心還著於空。所以先剥妄心。後乃示
法令見。三者顯法離言絶解。就此門中亦爲
二。一遮情。二表徳。言遮情者。問縁起是有
耶。答不也。即空故。縁起之法無性即空。問是無耶。
答不也。即有故。以縁起之法即由無
始得有
故問也
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
故。縁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
莊嚴具思之。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
存故。以縁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問定
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縁起
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有奪空盡唯有
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雙泯。二表徳者。問縁
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無故。問是無耶。答
是也。無性即空故也。問亦有亦無耶。答是也。
不礙兩存故。問非有非無耶。答是也。互奪雙
泯故。又以縁起故是有。以縁起故是無。以縁
起故是亦有亦無。以縁起故是非有非無。乃
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
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
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即四句準
之如是。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縁起自在故也。
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縁起法也。何以故。圓融
一際稱法見故。若不同前後見者。是顛倒見
非正見也。何以故。前後別見不稱法故。問如
是見已。云何方便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
即於縁起法上。消息取之。何者。即此縁起之
法即空無性。由無性故幻有方成。然此法者
即全以無性性爲其法也。是故此法即無性
而不礙相存也。若不無性。縁起不成。以自性
不生皆從縁故。既全收性盡。性即無爲不可
別。隨其大小性無不圓。一切亦即全性爲
身。是故全彼爲此。即性不礙幻相。所以一具
衆多。既彼此全體相收。不礙彼此差別也。是
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故經云。法同法性。入
諸法故。解云。法者即擧縁起幻有法也。同性
者。縁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全收彼爲此。以
彼即空而不礙彼相故。既此彼全收相皆不
壞。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但彼此相收。
一切亦復如是。故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
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又云。於一法
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解了一法。如是相收
彼此即入。同時頓現無前無後。隨一圓融即
全收彼此也。問法既如是。智復如何。答智順
於法。一際縁成。冥契無簡。頓現不無先後。故
經云。普眼境界清淨身。我今演説人諦聽。解
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即明
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餘智境界也。境界者。
即法。明多法互入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
之境界也。清淨身者。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
終始難原縁起集成見心無寄也。然帝釋天
珠網者。即號因陀羅網也。然此帝網皆以寶
成。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渉入重重。於一珠中
同時頓現。隨一即爾。竟無去來也。今且向西
南邊。取一顆珠 驗之。即此一珠能頓現一
切珠影。此珠既爾。餘一一亦然。既一一珠
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餘一一亦然。如是重
重無有邊際。有邊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
在一珠中。炳然高現。餘皆不妨此。若於一
珠中坐時。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
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即著一切珠也。一切反此。準以思之。既
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於一
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問既言於一
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
入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
切珠。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
珠也。何以故。
離此珠内無別珠故。問若離此
珠内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
一珠所成。如何言結
多珠成耶。答只由唯獨一珠方始始結多爲
網。何以故。由此一珠獨成網故。若去此珠。全
無網故。問若唯獨一珠者。云何言結成網耶。
答結多珠成網者。即唯獨一珠也。何以故。一
是總相具多成故。若無一。一切無故。是故此
網一珠成也。一切入一。準思可知。問雖西南
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方各各有
珠。云何言網唯一珠成耶。答十方一切珠者。
總是西南方一顆珠也。何以故。西南邊一珠
即十方一切珠故。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
十方一切珠者。但以墨點。點西南邊一珠者。
一珠著時即十方中皆有墨點。既十方一切
珠上皆有墨點。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
也。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豈可
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縱令遍點十
方一切珠者。即是一珠也。此一爲始既爾。餘
爲初亦然。重重無際點點皆同。杳杳難原。一
成咸畢。如斯妙喩類法思之。法不如然。喩同
非喩。一分相似故以爲言。何者。此珠但得影
相攝入。其質各殊。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
華嚴經性起品云。爲饒益衆生令悉開解故。
以非喩爲顯現眞實義。如是微密法無量劫
難聞。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云云。經云以
非喩爲喩等也。諸有行者準喩思之
    盧遮那佛過去行 令佛刹海皆清淨
    無量無數無邊際 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相爲衆生 十方受化靡不現
    一切佛刹微塵中 盧遮那現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聲 調伏一切衆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




終南山杜順禪師縁起
其禪師有一弟子。奉事以經三十餘年。其弟
子常思。向五臺禮拜文殊菩薩他日忽然諮
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臺禮拜。願和上慈悲
放某甲去。和上再三苦留不得。其禪師遂放
去。汝去早來。吾待汝。遂拜辭和上。經旬月方
到五臺。志誠頂禮。忽遇一老人云。汝彼從何
處來。弟子答言。從終南山來。汝有何意來。故
來禮拜文殊菩薩。老人云。文殊菩薩不在此
間。弟子問老人曰。在何處。老人報云。在終
南山。杜順禪師是。其弟子驚怪報老人曰。是
弟子和上奉事經三十年。老人曰。汝雖奉事。
由來不識。汝火急即迴夜頭到即見。若隔宿
即不見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極怪。來經一月
方到。今日却迴。若爲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語。
即迴須臾到西京。其日薄晩甚怪。便且過
諸善知識家。皆是不錯逡巡。間鼓聲動。即擬
趁南門出。早被閉了。甚悵望不得出城。遂
却善知識家。寄宿之鼓動。即出城急
行到山。其和上昨夜早已滅度訖。其人甚怨
恨。不得見和上別。極悲哽果。如五臺老人言。
方知是文殊菩薩。其禪師述華嚴法界觀十
玄止觀義海等章。見行於世。此乃是文殊菩
薩化身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