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勸發菩提心集 (No. 1862_ 慧沼撰 ) in Vol. 45

[First]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當用五事。一以善心向之。二擇好言與語。三
以身敬之。四當慈慕之。五沙門道人人中雄
師。當敬事之問度世事。沙門道人當以六意
視凡夫。教布施乃至智慧爲六。沙門道人教
去惡爲善。開示正道恩。大於父母也
  婦行門
玉耶經云。佛告玉耶。女人不當自恃端政輕
慢夫婿。何者端正。去邪態八十四垢。定意一
心。是爲端正。不以顏色面白髮綵爲端政也。
女人身中有十惡事。何等爲十。一者女人初
生墮地。父母不喜。二者育養視無滋味。三者
女人心常畏人。四者父母恒憂嫁娶。五者與
父母生相離別。六者常畏夫聟。視其顏色。歡
悦輒喜。嗔恚則懼。七者懷姙産生甚難。八者
女人少爲父母所撿録。九者中爲婿禁制。十
者年老爲兒孫所呵。從生至終不得自在。是
爲十惡。佛告玉耶。婦事公姑夫婿有五善三
惡。何爲五善。一者爲婦當晩臥早起。櫛梳髮
綵。整頓衣服。洗拭面目。勿有垢穢。執於事
作。先啓所尊。心常恭順。設有甘美。不得先
食。二者夫婿呵罵。不得嗔恨。三者一心守夫
婿。不得念邪婬。四者常願夫婿長壽。五者夫
婿出行。婦當整頓家中。常念夫善不念夫惡。
是爲五善。何等三惡。一者不以婦禮承事公
姑夫婿。但欲美食。先取噉之。未瞑早臥。日出
不起。夫若呵教。嗔目視夫。應拒獨罵。二者不
一心向夫婿。但念他男子。三者欲令夫死早
得更嫁。是爲三惡。佛告玉耶。世間復七輩婦。
一婦如母。二如妹。三如善知識。四如婦。五
如婢。六如怨家。七如奪命。母婦者。愛念夫
婿。猶若慈母。侍其晨夜。不離左右。供養盡
心。不失時宜。夫若行來。恐入輕易。見則憐
念。心無疲厭。憐夫如子。如妹婦者。承事夫婿
盡其敬誠。若如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
有二情。尊奉敬之。如妹事兄。善知識婦者。侍
其夫婿。愛念懇至。依依戀戀。不能相棄。私密
之事常相告示。見過依呵。令行無失。善事相
教。使益明智。相親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也。
婦婦者。供養大人。竭誠盡敬。承事夫婿。謙
遜順命。夙興夜寐。恭諾言令。口無逸言。身無
逸行。有善推讓。過則稱己。誨訓仁施。勸進爲
道。心端意一。無有邪瞻。靖修婦節。終無&T055762;
廢。進不犯儀。退不失禮。唯和爲貴。婢婦者。
常懷畏愼。不敢自慢。競競趣事。無所避彈。心
常謙恭。忠孝盡節。言以柔濡。性常和穆。口不
犯亂邪之語。身不入放逸之行。貞良純一。質
朴直信。恒自嚴整。以禮自將。夫婿納幸不以
憍慢。設不接遇。不以爲怨。或得捶杖。分受不
恚。及見罵辱。默而不恨。甘心樂受。無有二
意。勸進所好。不妬聲色。遇己曲薄。不訴求
直。務修婦節。不擇衣飡。專精恭敬。唯恐不
及。敬奉夫婿。如婢事大家。是爲婢婦也。怨家
婦者。見夫不歡喜。恒懷嗔恚。晝夜思念欲得
解離。爲夫婦心常如寄客。偘偘鬪諍。無所畏
避。亂頭勤不肯作使。不念治家養活兒子。
或行婬蕩。不知羞恥。状如犬畜。毀辱親里。譬
如怨家。奪命婦者。晝夜不寢。毒心相向。當何
方便得相遠離。欲與毒藥。恐人覺知。或至親
里。遠近寄之。作便嗔恚。詳共賊之。若持寶
物。雇人害之。或使傍夫伺而殺之。怨枉夫命。
是奪命婦。佛告玉耶。五善婦者。常有顯名。言
行有法。衆人愛敬。宗親九族并蒙其榮。天龍
鬼神皆來擁護。使不枉横。萬分之後得生天
上。七寶宮殿在所自然。天上壽盡下生世間。
當爲富貴王侯子孫端正聖智人所奉敬。其
二婦者常得惡名。今現在身不得安寧。數爲
惡鬼衆毒所病。臥起不安。惡夢驚怖。所願不
得。多逢災横。萬分之後魂魄受形。當入地獄
餓鬼畜生。展轉三塗。累劫不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翻經沙門慧沼撰 
受菩薩三聚淨戒門 得捨門 自受菩薩戒
 八勝五想門 聽法門 説法門 攝生
方便門 求法門 入法門 應護正法門
六度依莊嚴論十種分別門 七似饒益門

 菩薩五悕望門 六決定應作門 六度
瑜伽九種分別門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相
施等清淨門謂施見心語智并藏
隱六方離十四也
 七非田不應施
與門 四攝如度九種門 各九得果門 十
業得短命報門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多病
不病門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生下上族門
 禮塔十功徳門 施蓋十功徳門 施旛十
功徳門 施飮十功徳門 施衣十功徳門
施器及飮食得十功徳門 施香十功徳門
施燈十功徳門 恭敬合掌十功徳門
  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
戒法
將欲受菩薩戒。先教發殷淨心。或復一年下
至七日。持齋禮拜。捨諸惡業。習諸善事。長養
淨心。然可爲受。若有事縁。不得先教發殷淨
心。欲受戒時。發深重心。方與受之。深重心
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脱一切衆生心是。
若先未曾歸依三寶者。教令歸依。若已曾歸
依者。不須教之。歸依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
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如是
三唱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從今已往稱佛爲師。不敢歸餘邪魔外道。唯
願三寶慈悲攝受
次教請己爲受菩薩戒師云
弟子某甲等。今於師所求受菩薩戒。大徳於
我不憚勞者。慈愍故。
戒師答*云。好
次教請釋迦如來爲受戒和上*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正
等覺。爲受菩薩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
薩戒。慈愍故。
次教請曼殊室利爲阿闍梨*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爲
受菩薩戒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
戒。慈愍故。
次教請彌勒菩薩爲教授師*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彌勒菩薩摩訶薩。爲受菩
薩戒教授師。我依教授師故。得受菩薩戒。慈
愍故。
次教請十方諸佛爲證戒師*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諸佛如來應正等覺。
爲受菩薩戒證戒師。我依證戒師故。得受菩
薩戒。慈愍故。
次教請十方菩薩爲同法侶*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爲
受菩薩戒同法侶。我依同法侶故。得受菩薩
戒。慈愍故。
次教發菩提心云。菩提心者。廣則無邊。略有
三種。一者厭離有爲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
者深念衆生心。厭離有爲心者。即是廣説生
死過患。令深生厭離。五法相似生死大海。
得大海名。一處所無邊相似故。二甚深相似
故。三難度相似故。四不可飮相似故。五大寶
所依相似故。求菩提心者。即是廣説三身菩
提所有功徳。令起忻求。深念衆生心者。即是
廣説怨親等想。令倶生慈愍發心度脱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汝發菩提心未。教答
云發
次教懺悔云
弟子某甲等。仰啓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兩足中尊一切諸法離欲中尊一切僧寶諸衆
中尊。弟子某甲等。自從無始生死已來至于
今日。貪瞋癡等無量煩惱惱亂身心。廣造衆
罪。所謂破塔壞寺。焚燒經像。用盜三寶財物。
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礙留難隱弊覆藏。於
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無戒。持戒破戒打
罵呵責。説其過惡。禁閇牢獄。或奪袈裟。逼令
還俗。策役驅使。責其發調。斷其命根。或殺
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漠。破和合僧。起
大邪見。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所謂
身業不善。行殺盜婬。語業不善。妄言綺語兩
舌惡口。意業不善。貪瞋邪見。汚父汚母。汚比
丘比丘尼。汚僧伽藍所。破齋破戒。飮酒食肉。
輕毀三寶。惱亂衆生。自作教他。見作隨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數知。今日誠心發
露懺悔。一懺已後斷相續心。盡未來際永不
敢作。唯願三寶慈悲證明。令弟子等罪障消

次説菩薩三聚戒相。一者律儀戒。誓斷一切
惡盡。二者攝善法戒。誓修一切善盡。三者饒
益有情戒。誓度一切衆生盡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汝是菩薩非。答言
言菩薩者。信是身中實有菩薩種姓。堪受菩
薩淨戒。名爲菩薩。非已有證名爲菩薩
爲受令諦聽發深重心*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
一切菩薩學處。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所謂律
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學處此諸
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
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等從今時盡未來
際不得犯。能持不。教答言能。
次受戒師自稱己名。請佛證明。起立手執香
爐。若在高座不須起立*云
弟子某甲等。仰啓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今於此索訶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主地
某聚落某伽藍此道場中。有衆多菩薩。來於
我所三説求受菩薩戒。我已爲作證。唯願慈
悲亦爲作證。禮拜
三請
次當爲説三品心受戒。於十方諸佛所。有三
品相現。或凉風或妙香。或異聲或光明等。種
種相現。彼諸菩薩各各問佛。何因縁故有此
相現。彼佛各答*云。於某方處索訶世界。在
某處所。有某甲衆多菩薩。於某甲師所。説受
菩薩戒。今證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現。彼彼
菩薩咸生歡喜。各各皆言。於如是等極惡處
所。如此具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能發如是
極勝之心。受菩薩戒。甚爲希有。深生憐愍。於
汝等所。起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
持淨戒。不惜身命而勿毀犯
次爲説持犯之相。乃至持一草繋。亦有持犯
菩薩戒相。不能廣説。今略説重者。謂四波羅
夷。波羅夷者。此云他勝處。善法益己。名之爲
自。惡法損己。名之爲他。若犯此四。惡法増
長。損害於自。名他勝處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一者若有菩薩。於戒
師所三説求受菩薩戒竟。爲名聞利養。自讃
毀他。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
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
答言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二者若有菩薩。於戒
師所。三説求受菩薩戒竟。有財有法。有來求
者。慳不施與。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
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三者若有菩薩。於戒
師所。三説求受菩薩戒竟。先時共他鬪諍違
競。他來求悔。以瞋恨心不隨彼請。已不於他
速求懺悔。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
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
不。答言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四者若有菩薩。於戒
師所。三説求受菩薩戒竟。起邪見心。毀訾三
寶。誹謗大乘。言非佛説。非眞菩薩。假名菩
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
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起行既訖
次教發願*云
弟子某甲等。願以如是懺悔受戒所生功徳。
迴施一切衆生。未離苦者願皆離苦。未得樂
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願
發菩提心斷惡修善。未成佛者願早成佛。又
以如是所生功徳。願共一切衆生。捨此身竟。
得生覩史多天。奉見彌勒。龍華三會願登初
首。聞法悟道。證無生忍。獲大神通。遊歴十
方。歴事諸佛。恒聞無上大乘正法。又以如是
所生功徳。願共一切衆生。生生世世永離地
獄身。永離畜生身。永離餓鬼身。永離邊地下
賎身。永離不自在身。永離女人身。常於佛法
中。清淨修行。與一切衆生作大善知識。願一
切衆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見我身者斷惡
修善。聞我説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得
成佛
  得捨門
菩薩地四十云。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
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増長攝受
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
樂清淨。是即名爲相似菩薩。非眞菩薩。菩薩
若用軟中品纒。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
薩淨戒律儀。上品纒犯即名爲捨。若諸菩薩
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
生愛樂。見是功徳。當知説名上品纒犯。非諸
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
儀。如諸苾芻犯他勝處法。即便棄捨別解脱
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
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
解脱戒。犯他勝處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略
由二縁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
正等大菩提願。二者現行上品纒。犯他勝處
法。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
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捨無上菩
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纒犯他勝處法。若諸
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値遇善友爲欲覺
寤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準七十五。有四縁捨。一決定發起受心不同
分心。二於有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
語言。三總別毀犯四他勝法。四以増上品纒。
總別毀犯隨順四種他勝處法。又此菩薩一
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
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
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纒違犯如上他
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
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
説。長老尊念。或言大徳。我如是名違犯菩薩
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
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説。若下品纒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
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
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深重意樂
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
是於犯還出還淨
  自受菩薩戒法瑜伽四
十一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
足功徳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
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
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於十
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
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
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
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
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
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
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説已應
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準應受法
  *八勝五想門
初説行殊勝相。一趣道勝。二發心。三福田。四
功徳。五受罪輕微。六處胎。七神通。八果報
勝。發五觀心。第一觀一切衆生猶如聖人想。
第二猶如父母想。第三猶如師長想。第四猶
如國王想。第五猶如家想。又發四願。第一所
有功徳與十方一切衆生同有。第二願十方
一切衆生度生死煩惱海。第三願十方一切
衆生共通十二部經。文義了了。第四願十方
一切衆生倶至無上正等菩提
  聽法儀瑜伽四
十四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
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能得
廣大倶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已得廣
大倶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
四作大果勝功徳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
上妙迹。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悦想。於
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
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若諸菩薩欲從善
友聽聞法時。於説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
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
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
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
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
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
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詞不善藻
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依於文。
五於壞語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麁惡多
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説諸法。我今不應從彼
聽法。瑜伽三十八。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
於善説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略
説猛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爲欲聽聞一善
説法。假使路由猛焔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
便可得聞是善説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
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又諸菩薩於
自身分。及於一切資身衆具飮食等事。所有
愛重方後愛重。於百分中不及其一。乃至鄔
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菩薩如是於善説法
生敬重心。常樂聽聞諸善説法。無有勞倦亦
無厭足。淨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
徳故。愛敬法故。住法師所。無詰難心。有敬重
心。無高慢心。專爲求善。非顯己徳。爲欲安立
自他善根。不爲利養恭敬因縁。菩薩具足如
是功徳。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
正法。云何無染心。謂聽聞時。其心遠離貢高
雜染。遠離輕慢雜染。遠離怯弱雜染。由六
相故離高雜染。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
聽。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
失。由其四相離輕雜染。於聽法時。恭敬正法。
恭敬説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説者。又
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遠離怯弱雜染。
云何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
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三聆音屬
耳。四掃滌其心。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何
故求法。謂諸菩薩求内明時。爲正修行法隨
法行。爲廣開示利悟於他。若求因明時。爲
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論是惡言説。爲
欲降伏他諸異論。爲欲於此眞實聖教未淨
信者令其淨信。已淨信者倍令増廣。求聲明
時。爲令信樂典語衆生於菩薩身深生敬信。
爲欲悟入詁訓言音文句差別。於一義中種
種品類殊音隨説。若求醫明時。爲息衆生種
種疾病。爲欲饒益一切大衆。若諸菩薩求工
巧明。爲少功力多集殄財。爲欲利益諸衆生
故。爲發衆生甚希奇想。爲以巧智平等分布
饒益攝受無量衆生。求此五明。爲令無上正
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
  *説法門
菩薩爲他説法有二。一隨順説。二清淨説。隨
順説如別解脱戒經中説。清淨説於己有怨
諸有情類。應住慈心爲説正法。於惡行者。住
利益心。應説正法。於諸有情無樂有苦放逸
下劣有情。應當安住利益安樂哀愍之心爲
説正法。不以嫉纒増上力故自讃毀他。以無
染心。不希利養恭敬讃歎。爲他説法
  *攝生方便門
四種方便於諸有情普攝調伏成熟。何等爲
四。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
隨轉方便。是行布施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
以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爲欲令彼聽受
所説奉教行故。若諸菩薩次行愛語。於彼彼
處有愚癡者。爲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餘故。
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名能攝方便。
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
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於其善處勸導
調伏安處建立。名令入方便。若諸菩薩如是
方便令趣入已。最後與其於正事業同共修
行。令彼隨轉。由是因縁。令所化者不作是説。
汝自無有淨信尸羅慧捨智慧。何頼於善勸
導於他。諫誨呵擯。與作憶念。是故同事名隨
轉方便
  *求法門
大乘莊嚴經論求法有四因縁。一爲色。二爲
非色。三爲神通。四爲正法。爲色者。相好因
故。爲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爲神通者。自在
因故。爲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説。
菩薩求法具足四相。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
故。二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如財物想。不散
義故。四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
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
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
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求法有三種
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諦第一諦
實不倒故。二他利大。由法作世間依怙以第
一義安置故。三自利大。由一切功徳如海滿
足故
  *入法門
十住毘婆沙入寺品云。菩薩若入寺。應行諸
威儀恭敬而禮拜供養。諸比丘在家菩薩若
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
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空行者住處。無想行
者住處。無願行者住處。行慈悲喜捨者住處。
正行正念者住處。若見諸比丘隨所見業。見
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若
我恒沙劫。常於天祀中大施不休廢。不如一
出家。又念。在家多諸過患。出家皆無。隨應廣
説。念出家者所行法事所得功徳我何時得。
廣説三乘所有行相。是在家菩薩已慕尚出
家。若入塔寺敬禮佛時。應生三心。一我當何
時得於八部受諸供養。二何時當得神力。舍
利流布世間利益衆生。三我今深心行大精
進得大菩提。我作佛已入無餘涅槃。次隨所
作詣諸比丘。請諸法性相詣論師所。問戒持
犯詣律師所。坐禪習定詣禪師所等
  *應護正法門
菩薩五因縁故應受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
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
故。四利益無量衆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
瑜伽七十云。由三過故不能無倒聽聞正法。
一散亂故。二愚癡故。三不恭敬故。有五種相
爲聞修器。一謙下心。二奉行心。三攝受義心。
四善攝受義心。五恭敬心。文殊問般若經云。
六時不聲。禮佛時。聽法時。衆和合時。吃食
時。正食時。大小便時。何故。如是天清淨心爲
聞法故。以彼聲故。心不得定故。諸天還以天
去故。惡鬼來作不饒益事
  *六度十種分別門
大乘莊嚴論第七度攝品云。此中六波羅蜜
有十種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
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徳。十
互顯。初數六。復次釋第一云。爲攝自利三事
故唯有六。一増進。二不染。三不倒初。四如次
令四事進。一資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
就。由持戒故。三眷屬成就。由於忍辱。四發起
成就。由於精進。一切事業由此成故。第五禪
定。能令煩惱不染折伏煩惱故。由此力故。第
六般若。令業不顛倒一切所作如實知故。第
二復次爲攝二利六事故數唯六。初爲攝利
他三事故。在前三度令起正勤。一者施彼。二
不惱彼。三忍彼惱。後爲攝自利三事故在後
三。一者有因由。依精進故。二者心住。由心不
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第三復
次爲攝利他六事故。如其次第於彼受用令
不乏故。不惱彼故。忍彼惱故。助彼所作令不
退故。以神通力令歸向故。以善説法斷彼疑
故。如是利他即成自利。第四復次爲攝大乘
四種因故度唯有六。一不染。二極敬。三不退。
四無分別。修行施時。於財不染。無顧戀故。受
持戒時。於諸學處。起極敬故。行忍進時。二不
退。忍於衆生非衆生所作苦。得不退故。進於
行善時。得不退故。行禪定般若時。此二無分
別。止觀平等攝故。第五復次爲攝大乘六道
故。道者何義。答有方便者爲道。由施故。於資
財不著爲道。由戒故。於境不亂爲道。由忍故。
於生不捨爲道。由進故。於彼諸善増長爲道。
由定故。令煩惱清淨爲道。由般若故。於智障
清淨爲道。第六復次同唯識等攝三學釋。第
二顯相者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滿願。
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如次治慳等六。合智
者。與無分別智共行。由通達法無我故。滿
願者。施於求財隨欲給與。戒於求戒以身口
意護而教授之。忍於悔過與之歡喜。進於作
業隨欲助之。定於學定隨欲授法。智於有疑
隨欲決斷。成生者。先以施攝。後以三乘法隨
其所應而成熟之。先安立於戒等中。後以三
乘成熟亦爾。第三次第者有三因縁。一前後。
二下上。三麁細。以施爲先。引後戒等故。以施
爲下。戒等上故。以施爲麁。戒等細故。皆以次
知。第四釋名者。能除貧窮故名爲施。能令清
涼故名戒。能破瞋恚故名忍。能建立善故名
進。能持心故名定。解眞法故名慧。第五修習
者。同雜集唯識論等。第六差別者。各有六義。
一自性。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自
性者。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施因者。由無貪
善根與思倶生故。施果者。由財及身成就故。
身成就故者。即攝命等五。謂得命。得色。得
力。得樂。得辨。施業者。自他二攝。滿足及大
菩提。滿足施相應者。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
故。品類者。法財無畏故。自性者。由住具戒乃
至受學諸學足故。因者。滅是涅槃。爲求涅槃
度諸有邊受行戒故。果者。善道及不悔等。次
第至心住。因戒得故。業者有三。一能持。任
持一切功徳如大地故。二能靜息一切煩惱
故。三者無畏。由不能起一切怖憎等諸罪縁
起。相應者。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故。
品類者。謂二得一受。得即波羅提木叉二法。
得即定道戒。餘煩不述。
更檢文。
八對治者。檀離七著
故。一資財著。二慢緩著。三偏執著。四報恩
著。五果報著。六障礙著。七散亂著。此中障礙
著者。謂檀所治貪隨眠不斷故。散亂著者有
二。一下意散亂。求小乘故。二分別散亂。分別
三輪故。餘六障治初五翻前。謂戒離破戒著
等。戒等離障礙著者。彼障礙隨眠皆斷故。戒
等離分別著者。隨其三輪不分別故。九功徳
者。一恒時捨。謂諸菩薩一切時施自身命與
一切求者故。二離求不求報恩及以愛果。由
大悲爲因故。三建菩提。由施建立一切衆生
三乘菩提。四無盡。由無分別智所攝。乃至涅
槃。其福無盡。無窮利益一切衆生。復次六度
有清淨功徳。且施彼求乞者。於菩薩所生三
種喜。一得見時喜。二遂願時喜。三求見求遂
時喜。由不見不遂時不生喜故。菩薩一切於
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故。一得見時生
喜。二遂彼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彼時生喜。
此中應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薩。何以故。菩
薩大悲具足故。六度有八無上。一者依。二類。
三縁。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檀依
者。以依菩薩故。類者有三。一物施。以捨自身
命故。二無畏施。以救濟惡衆生故。三法施。以
説大乘法故。縁者。以大悲爲縁起故。迴向者。
以求大菩提故。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
爲因故。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三輪故。田者
有五人。一求人。一苦人。三無依人。四惡行
人。五具徳人。依止者。由三種依止故。一依止
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
  *七似饒益門
莊嚴第十二。菩薩有七似饒益。一似母。二似
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侶。五似健奴。六似闍
梨。七似和上。似母者。譬如慈母於子作五饒
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
語。菩薩饒益衆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衆生。
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
作。五教習以多聞。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
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爲娉室。四付善
友。五爲絶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
起信以爲聖體種子。二令學増上戒定以爲
工巧。三令得解脱喜樂以爲娉室。四令勸請
諸佛以爲善友。五爲遮諸障礙以爲絶債。譬
如善友於己作五饒益業。一密語爲覆。二惡
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佐助。五遮習惡
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奸非。三耽酒。四博
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者祕其深説。二犯
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
者教令速證。五魔事者即令覺知。譬如有智
同侶於己作五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
恒與樂。四恒與利。五不乖離。菩薩五業亦然。
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
受故。二與不顛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
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譬如健奴爲主作
五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
打罵。四作事精好。五解巧於便。菩薩亦爾。一
成熟衆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
間樂。五與出世利。譬如闍梨於弟子作五饒
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顏。
四口知愛語。五心無悕望。譬如和上於弟子
所作五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
禁斷諸過。四攝持以財。五教授以法。菩薩亦
然。一令滿二聚。二令得解脱。三令斷諸障。
四與世間樂。五與出世利
  *菩薩五悕望門
菩薩五處常起悕望。一怖望六度増長。二六
蔽損減。三成就衆生。四勝進諸地。五悕望無
上菩提
  *六決定應作門
菩薩由六度増上得六種決定。一者財成決
定。由施常得大財成就故。二生勝決定。由戒
常得隨意受生故。三不退決定。由忍諸苦常
不退故。四修習決定。由進恒時習善無間息
故。五者定業決定。由禪成就衆生業永不退
故。六者無功用決定。由智得無生忍。無分別
智自然住故。菩薩爲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
決定應作六事。一必應供養。二必應學戒。三
必應修悲。四必應勤善。五必應離諠。六必應
樂法。如次能滿六波羅蜜。菩薩必應常作六
事。一厭五欲。不著施果報故。二自省過。謂晝
夜六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三者
耐苦。四者修善。五者不味。謂不噉禪味。恒
欲界受生故。六者不分別。如次能令六度圓
滿
  *六度九種分別門
瑜伽三十九。施波羅蜜九門。乃至智波羅蜜
亦爾。頌云。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
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説施。
一自性者。能施一切所應施物。無貪倶生思
及因所發。能施一切無罪施物。身語二業定
有果。見隨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名施
自性。二一切施者。略有二種。一内所施物。二
外所施物。但施己身名内所施。若慜食吐活
命衆生數數食已吐所飯食施。名内外雜施。
除上所説施。餘一切所應施物。名唯外施。知
内外施於彼衆生唯令安樂不作利益。或不
利益亦不安樂。即不施與。翻此即施。廣有無
量應施不施。思準可知。三難行施者。財物尠
少。自忍貧苦惠施於他。第一難行。所可愛物
極生耽著。能自開意惠施於他。第二難行。極
大艱辛所獲財物惠施於他。第三難行。四一
切門者。一自財物。二他所得。三施親養愛僕。
四施他來求。五善士施者。略有五相。淨信而
施。恭敬而施。自身而施。應時而施。不損惱他
而行惠施。六一切種施者。有十三相。一無依。
二廣大。三歡喜。四數數。五田器。六非田器。
七一切物。八一切處。九一切時。十無罪。十一
有情物。十二方土物。十三財穀物施。一遂
求施者有八相。一匱飮食。二匱車乘。三匱衣
服。四匱嚴具。五匱資什。六匱塗飾香鬘。七匱
舍宅。八匱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上
七準此。八此世他世樂施者。略有九相。財有
三。一妙淨如法物而行惠施。二調伏慳悋垢
而行惠施。三調伏積藏垢而行惠施。無畏有
三。一拔濟師子虎狼等畏。二拔濟王賊畏。三
拔濟水火等畏。法施有三。一無倒説法。二稱
理説法。三勸修學處。如是九相能令衆生此
他世樂。財無畏此世。法施他世。九清淨施者
有十相。一不留滯施。二不執取施。三不積聚。
四不高擧。五無所依。六不退轉。七不下劣。八
無向背。九不望報恩。十不希異熟。速施不留
故。不妄執著故。不積聚頓施故。謙下非競勝
故。不依名譽故。不悔廣大不自輕故。勝妙物
施故。於怨親中悲心等施故。悲愍施不希報
故。不希當果故
戒九門者。一自性門有四種。一從他正受。二善
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由從他受。外觀愧故。善淨意樂。違犯内慚故。
還淨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縁故。離諸惡作。初
二爲依。生慚愧故。由慚愧故。能護尸羅。由能
護故。離諸惡作。又初二是法。後二是前二法
所引。又初二第四能令不毀。犯已還淨令犯
還出。具四功徳。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衆
生。哀愍世間諸人天等故。二一切戒者有二
種。謂在家分戒。出家分戒。此二略三即三聚
戒。三難行戒者略有三種。一謂諸菩薩現具
大財。族姓増上能棄。受持菩薩淨戒。名第一
難。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
何況全犯。名第二難。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
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無誤犯輕。何況
犯重。名第三難。四一切門戒者略有四種。一
者正受戒。二本性戒。三串習戒。四方便相應
戒。正受者。受先所受三聚淨戒。本性者。住種
姓位。本性仁賢。身語二業恒清淨轉。串習者
多生修習三種淨戒。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惡
法深厭。善法樂修。深生忻慕。相應戒者。依四
攝事。於諸有情善業恒轉故。五善士戒者略
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讃戒
功徳。見同法者。深生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
除。六一切種戒者。以要言之。六種七種。言六
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
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
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
不棄捨故。五堅固戒。利養恭敬本隨煩惱不
伏不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
戒莊嚴故。如聲聞地説。言七種者。一止息戒。
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
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
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増上心異熟戒。六可愛
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七遂求戒者略
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
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邪虚妄離間麁
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於他
亦然。不遂求。倶不悦故。如是審思惟己命難
因縁。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悦意
事。八此世他世樂戒者略有九種。謂諸菩薩
爲諸有情。應遮而遮。應開而開。應攝正攝。應
調正調。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名爲
四種。復有所餘五度倶行淨戒。即爲五種。説
名爲九。能令自他現後安樂。名二世樂戒。九
清淨戒者略有十種。一初善受戒。爲三菩提
不爲命故。二不太沈戒。於違犯時生悔愧故。
及不太擧戒。達離非處生悔愧故。三離懈怠
戒。於睡臥等樂不耽著故。四離諸放逸所攝
受戒。修習如前五支不放逸故。五正願戒。遠
離利養不願生天。自要修行故。六軌則具足
所攝受戒。於諸威儀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
淨命所攝具足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故。
八離二邊戒。遠離受用苦樂邊故。九永出離
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於先所受無損失
戒。於受無缺故。能如是習得五勝利。一十
方佛護念。二將終生歡喜。三持戒爲善友。四
大功徳藏滿。五現後戒成性
忍九門者。一自性者。或思擇力。或由自性。堪
忍怨害。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此名
自性。二一切忍者。在家出家各具三忍。耐怨
害忍。起念五想略如能斷疏。云何名忍。自無
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爲
忍。安受苦忍者。事有八。一依止處苦。二世法
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
六勤勞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
處苦有四。即飮食等四事。世法苦有九。謂衰
毀譏苦壞盡老病死。威儀處苦有四。即四威
儀。攝法苦有七。一供養三寶。二供事尊長。三
諮受正法。四諮受已廣爲他説。五以大音聲
吟詠讃誦。六獨處思察。七修瑜伽所攝止觀。
乞行處苦有七。一毀形捨俗。二壞色衣服。三
進止不縱住自兢攝。四依他活命。五盡壽乞
求非久積用。六盡壽離婬。七盡壽離觀舞倡
打歌同齡携從等法。思勝解忍者。能於八種
生勝解故。一三寶功徳處。二眞實義處。三
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
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
行處。由二因縁於彼諸處善能安立。一長時
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三難行忍者有三。於
劣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名第一難。居尊
位。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名第二難。
於其種姓婢賎有情所作増上不饒益事。堪
能忍受。名第三難。四一切門者略有四種。一
於親所作不饒益事。二於怨所作。三於中所
作。四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
受。五善士忍者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
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
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
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
堪忍。勸他行忍。讃忍功徳。見能行忍。慰意慶
喜。六一切種忍有六七種。六者。了知不忍受
非愛異熟。由怖故忍。於生哀憐心悲愍親愛
心親善故忍。無上菩提爲忍圓滿故修行忍。
夫出家者具忍辱力。非不行忍。由法受故修
行於忍。種姓串習住自性故修行於忍。一切
有情唯見諸法故修行忍。七種。謂於一切不
饒益忍。從一切所忍。一切處忍。一切時忍。一
切身忍。不捶打故。語忍不出非愛故。意忍不
憤發故。七遂求忍者略有八種。於諸有苦來
求索者。要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
情類。悲不惱忍。於諸犯戒。悲不惱忍。復有五
種耐勤苦忍。堪耐除有情苦勤苦。耐求法勤
苦。耐法隨法行勤苦。耐爲他説法勤苦。耐
爲有情所作正所有勤苦。八此世他世樂忍
者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
悉能堪忍。於寒熱能忍。於飢渇能忍。於蚊虻
能忍。於風日能忍。於蛇蝎能忍。於劬勞憂惱
能忍。於墮生老病死苦有情。哀愍而行能忍。
如是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爲一
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縁。
亦能令他修行二世安樂行。名二世樂。清淨
忍者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
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
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
一益已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
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疾厭纔謝便
受等
精進九門者。一自性。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
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
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勤。名進自
性。一切者。在家出家各有三種。一擐甲。二攝
善。三饒益。擐甲者。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
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爲脱一切有
情苦。以千大劫等日夜。處那落迦。不在餘趣。
證得菩提。假使過此百千倶胝倍數時劫方
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菩提非不
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
薄。名擐甲精進。攝善精進者。能爲六加行
能成辨六度。此復有七。一無動精進。一切分
別本隨惑異論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進。殷
重加行故。三無量進。能現證一切明處故。四
方便相應進。所應得義無倒順行等通達故。
五無倒進。爲欲證得義願所引故。六恒常
進。無間加行故。七離慢進。由勸精進離高
擧故。由此疾證無上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
縁。云何饒益有情進。此有十一。如戒品説。彼
戒此進。彼此差別。難行進者。略有三種。一無
間遠離衣想食想臥想身想。於善無間修無
懈廢。名第一難。如是精進盡衆同分。於一切
時曾無懈廢。名第二難。平等通達功徳相應。
不緩不急。無倒能引義利精進。名第三難。一
切門者。略有四種。一離染法進。二引自法進。
三淨除業。四増長智進。善士進者。略有五種。
一無所棄捨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
減進。如先所受隨長養故。三無下劣進。勇猛
熾然長時策勵。無怯無退故。四無倒進。能引
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進。能
於無上正等菩提。速進趣故。一切種進者。六
種七種。總有十三種。六者。一無間進。謂一切
時修加行故。二殷重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
三等流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進。數
數思擇善品加行故。五無動進。一切苦觸不
能動故。六無喜足進。少劣證中不喜足故。即
經所説有勢等五。云何七種。一與欲倶行進。
數於菩提猛利欲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
進。本隨煩惱不染纒心。能於善法等習而住
故。三勝進進。若本隨惑染心纒心。爲顯精進。
如救頭然故。四勤求進。勤求明處無厭倦故。
五修學進。於所修學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
利他進。於前説十一種相應知其相故。七善
護進。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犯如法
悔故。二世樂如忍應知。清淨者略有十種。一
相稱進。二串習。三無緩。四善攝。五應時修
習。六通達衆相。七不退弱轉。八不捨軛。九平
等。十迴向。大菩提相稱者。爲斷彼彼諸隨煩
惱。修彼相稱對治法門。如爲斷貪修不淨故
等。餘準應知
靜慮九門者。自性。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
爲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
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靜
慮自性。一切靜慮者。略有二種。即世出世。
此各有現法樂住能引菩薩等持功徳饒益有
情。所有靜慮身心輕安離過泯相。名現法樂。
能引十方解脱願智等。名爲能引。饒益靜慮
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
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有苦
爲除。於諸有情依如理説。於有恩者知恩報
恩。於怖爲救。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匱乏者
施於衆善。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
徳讃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爲物現通。
恐怖引攝。名一切靜慮。難行者略有三種。已
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靜慮。爲利有情還生
欲界。名第一難。依止靜慮。能發無量超過二
種所行境菩薩等持。名第二難。依止靜慮。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名第三難。一切門有四。
一有尋有伺靜慮。二喜倶行靜慮。三樂倶行
靜慮。四捨倶行靜慮。善士有五。一者無愛味
靜慮。二慈倶行。三悲倶行。四喜倶行。五捨倶
行靜慮。一切種者。六種七種。言六種者。一善
靜慮。二無記變化。三奢摩他品。四毘鉢舍
那品。五自他利正審思惟。六能引神通威力
功徳靜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縁靜慮。二義縁。
三止相縁。四擧相縁。五捨相縁。六現法樂住。
七能饒益他。遂求有八。一於諸毒藥霜雹災
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於界違所生
衆患能除靜慮。三於諸飢饉火災旱等現前
在時。興致甘雨靜慮。四於怖畏能拔濟。五於
乏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飮食。六於乏
財位所化有情。能施財位。七於十方界放逸
有情。能正諫誨。八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應作
正作靜慮。此世他世樂有九。一神通變現調
伏有情靜慮。二記説變現調伏有情。三教誡
變現調伏有情。四於造惡者示現惡趣。五於
失辨才能施辨才。六於失念能施憶念。七制
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讃頌摩咀理迦。能令
正法久住。八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
資生衆具能隨造靜慮。九於生惡趣所化有
情。爲欲暫時息彼衆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
清淨略有十一。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
慮。二由出世淨無有染汚。三由加行淨。四由
得根本淨。五由根本勝進淨。六由入住自在
淨。七捨淨慮已還復證入自在淨。八神通變
化自在淨。九離一切見趣淨。十一切煩惱所
知障清淨靜慮
慧九門者。一自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
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縁一切五明處
轉。即慧自性。二一切有二。謂世出世。此各有
三。一能於所知眞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
如所説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
作一切有情義利慧。難行慧者有三種。能知
甚深法無我智。名第一難。能了有情調伏方
便智。名第二難。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
智。名第三難。一切門者略有四種。於二藏中。
勝妙聞思二慧。及所應作隨轉。所不應作止
息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呬多地無量慧。善
士慧者有五。一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内正
作意倶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倶行慧。四於
諸法中善決定慧。五捨煩惱慧。復有異門。一
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
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倶生慧。宿智資糧所
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佛已入大地諸菩
薩衆。所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淨
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一切種六
七。六謂四諦盡無生智是名六慧。七謂法智。
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
道理中正道理智。遂求慧有八。一依法異門
智。謂法無礙慧。二依法相智。三依法釋詞智。
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即三無礙解。五菩薩
一切摧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
七菩薩一切正訓營爲宗屬家産慧。八菩薩
一切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二世樂有九。謂
諸菩薩於内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餘四
明處能善明淨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即用如
是於五明處善明淨慧。以爲依止。於他愚癡
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
現教導讃勵慶慰慧。清淨有十。於眞實義有
二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於流轉有
二慧。謂取正因果故。於執受義有二慧。謂
倒不倒如實了知故。於方便義有二慧。謂應
作不應作如實知故。於究竟義有二種慧。謂
染淨如實了知故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十五云。謂諸菩薩所有布施略有五種。功
徳相應得入布施到彼岸數。一者無著。二無
戀。三無罪。四無分別。五迴向。如施戒等當知
亦爾。無著者。謂於一切種施等障法中。無有
罣礙。無戀者。謂於有染及彼果中。心無繋著。
無罪者。謂遠離一切種施等隨煩惱。無分別
者。謂於施等不觀遍計所執自性。迴向者。謂
以一切施等諸行願得菩提果。於前九門皆
隨決了
  *七相施等清淨門
七十四云。菩薩所行惠施。由七種相乃得清
淨。謂施淨。戒淨。見淨。心淨。語淨。智淨。垢淨。
皆有十相。初清淨十相者。一廣大施。謂衆多
差別故。二平等施。無僧減故。三應時施。當彼
所樂故。四上妙施。色等具足故。五清淨施。非
不淨物所雜穢故。六如法施。無罪相應故。七
隨樂施。謂隨求者所愛樂故。八利益施。隨彼
所宜故。九或頓或漸施。觀彼求者故。十無間
施。無斷絶故。戒淨十相者。一發勤精進所
獲財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物施。三
離垢汚物而用惠施。四如法施。五如法所得
施。六息除諸惡施。七諸伏調根施。八殷重恭
敬施。九自手而施。十於己僕從先行恩養。然
後惠施來求者。見清淨十相者。一不計度我
能行施。二不將己量他施。三不觀他當反報
施。四不觀當來有富樂施。五不觀令無果施。
六不觀施不相似果施。七不觀施有顛倒果
施。八不觀殺害爲伴侶施。九不觀奇變吉祥
相施。十不爲聲譽稱讃施。心清淨十相者。一
憐愍心施。二珍寶心。謂於施所。三平等心施。
四調伏垢心施。五欣樂心施。謂由七相。一於
未來求者。發歡喜心故。二於已來求者。初見
便淨信故。三於正施時。生悦豫心故。四生靜
定心故。五生無足心故。六生不惱心故。七施
已不追悔心故。六忍辱心施。無厭倦故。七以
慈心施惱害者。八以悲心於有苦者。九以喜
心施於有功徳者。十以捨心施於親友所。語
清淨十相者。一先於施物。恣彼乞者。二彼若
至時。稱善來進。三遠離嚬蹙。平面而視。含笑
先言。四以耎言共申安慰。五從此無間言當
施汝可愛財物。六正發施言。七彼若遮障。縱
容分布不出麁言。八於乞者不毀不呰。九若
無施物。正言詞謝許得隨與。十於乞者終不
對面呵責笑弄。令改容愧。智清淨十相者。一
由惠施智清淨。二由求者智清淨。三由施物
智。四由施加行智。五由以施成熟有情智。六
由方便善巧智。七由諸欲過患智。八由除垢
智。九由友遠離攝受智。十由隱覆六方智清
淨。惠施智淨者。了施名言體相故。求者智
淨者。住福田想故。施物智者。於工巧業善巧
速能集物而惠施等。加行者。勿令求者生疲
倦等故。方便善巧智者。教導令行施等。除十
四垢業。由友遠離攝受智者。離四惡友近四
善友而行施故。隱覆六方智者。謂隱覆六方
而行惠施。此次三門如
法華安樂品。
垢清淨十相者。一遠離
懈怠垢。二遠離貪垢。三遠離瞋垢。四遠離癡
垢。五遠離障垢有四障。一不串習。二匱乏。三
耽湎。四觀果。此離非道理垢。六善分布。七由
圓滿施。此離減少垢有二。一事圓滿。二意
樂圓滿。事圓滿有七。一施資産。二施國土。三
施有情。四施莊嚴。五施舍宅。六施居處。七施
内身。八由清淨施。離不清淨垢。由十種清淨。
即無著無取等。九善觀察施離惡慧垢。謂觀
察施物。觀察意樂。觀察其田。觀物者。觀用勝
積。觀施勝用。以饒他故。觀意樂四。於因無倒
意樂。果中無著意樂。於生悲愍意樂。於智圓
滿意樂。觀田五相。一於是處乞求可得。二
於是處已有乞求復加貧匱。三於是處已有
貧匱復無依怙。四於是處有無依怙復行惡。
行。五於是處雖無此等而有修行。十具方便
徳而行惠施離無方便過垢。謂串習施不顧
身命悲愍有情。眞實義智無上菩提勝解教
導強力逼迫處任恩報生及神力
  *七非田不應施與門
非田不應施有七。一乞求者極大暴惡。曾爲
怨害歸依怨害而有所求。二勸爲善事終不
能得。三心壞染汚爲染汚事而有乞求。四爲
損惱而有乞求。五乞求者或自是魔。或魔所
魅非處乞求。六乞求父母或復隨一非所施
物。七能爲無義
  *四攝如度九種門
四攝九門頌如前度。自性愛語。於諸有情常
樂宣説悦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爲愛
語自性。一切愛語者。略有三種。一設慰喩語。
恒對有情遠離嚬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
笑爲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
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
情。二者設慶悦語。由此語故。若見有情妻子
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
悦。或知信戒聞捨慧増。亦復慶悦。三設勝
益語。宣説一切種徳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
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言而爲
饒益。難行愛語者。略有三種。於能殺害怨家
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爲説如前三
語。名第一難。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
心無疑慮。思擇爲説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
理如法如善攝取。名第二難。於其諂詐欺誑
親教軌範尊者長老眞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
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爲説如前三
語。名第三難。一切門語有四。一欲斷諸蓋趣向
善者。爲説先時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
爲説増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
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
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爲令當
來離疑惑故。爲説正法論議決擇。善士愛語
略有五種。爲所化生能説。如來及諸菩薩有
因縁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
變法。若所説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名有因
縁。若所説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
名有出離。若所説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
律正行。名有所依。若所説法能正顯示出一
切苦不退還行。名有勇決。若所説法作三神
變。一切所説終不唐捐。名有神變。一切種
愛語六種七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
愛語。二應制法遮制。三開示諸法法門。四開
示無倒法相。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六
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七種者。一慰喩愛
語。二慶悦。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
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
安愍種種驚怖。五如理宣説所攝。六爲欲令
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擧呵。七請
他有力饒益愛語。遂求有八。謂依四淨語起
八聖語。四淨語謂四善語業。八聖語謂見言
見等。二世樂有九。一説正法斷親屬難愁憂
愛語。二説正法斷財位難愁憂。三説正法斷
無病難愁憂。四説正法斷淨戒難衆苦。五説
正法斷正見難衆苦。六説正法讃美淨戒圓
滿。七説正法讃美正見圓滿。八説正法讃美
軌則圓滿。九説正法讃美正命圓滿愛語。清
淨愛語有二十種。如前力品。自性利行。由彼
愛語。爲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
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
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略名自性。一
切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
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復由三門。一
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三於現後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
者。謂勸導以法業徳招集守護増長財位。由
此能令獲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
安住。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正勸導棄捨財
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由此能令
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
現後利勸導利行者。正勸導在家或出家者。
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由此能令現得輕安後
生淨天。或無餘依界般涅槃。難行利行者略
有三種。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
利行。名第一難。難勸導故。於有善因現前
耽著廣大財位衆具圓滿有情利行。名第二
難。廣大放逸耽著轉故。於諸外道著本異道
邪見邪行有情利行。名第三難。彼於自宗愚
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一切門利行有
四。不信有情於信勸導。犯戒有情於戒勸導。
惡慧有情於慧勸導。慳悋有情於捨勸導。善
士利行略有五種。於眞實義勸導有情。於應
時宜勸導。於攝妙義勸導。於諸有情柔濡勸
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一切種利行有六七
種。六謂若諸有情應正攝受正攝受之。應正
調伏正調伏之。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處中住
者令入聖教。已入聖教令其成熟。已成熟者
令得解脱。七謂隨所化生於善資糧守護長
養。隨小大乘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
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二
乘種即於二乘而正安處。若大乘種即於大
乘安處。遂求利行者有八。謂見有情於應慚
處爲無慚纒之所纒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纒。
於餘七纒亦爾。二世樂有九。謂於他有情。依
淨身業。勸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一
切窣羅若迷麗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
語業。勸離一切妄語。離離語。離麁語。離穢
語。依淨意業。勸離貪瞋癡。清淨利行有十。依
外清淨有五。一無罪利行。二不轉。三漸次。四
遍行。五如應。諸惡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
名無罪行。於非解脱非定清淨處。求爲眞解
脱。求爲定清淨。即於其中能正勸導。名不轉
行。知劣中妙。隨次爲説下中上法。教誡教授
令漸次修行。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
求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名遍行利。於諸
有情。若於自義善法三品功能差別可勸導
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於彼如彼
方便勸導。名如應利行。依内清淨有五利行。
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於
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
無倦。深生歡喜。而行利行。雖現安處最勝第
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
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慢我執。而行利行。
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虚僞。眞實哀憐。而
行利行。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
之心。而行利行。故總成十。同事者。若聽是
義。於是善根。勸化受學。或等或増。自現受
學。與他同事。所化有情知同己事。受學決定
堅固不退。以作是思。定能爲我利益安樂。彼
自現行。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
菩薩如是同事。得詰難言。汝不受學。云何勸
導教授於他。汝應從他諮受教誡。有諸菩薩
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謂與等力而
不自顯。有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謂
現生下劣而導他故。有是他同事亦自顯現
與他同事。謂見可化善根搖動。爲令堅住。現
與同事。或増或等。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
同事。謂自行放逸棄捨他事
  *各九得果門
前施乃至同事九門所得果者。一切施等。若
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此三流至
下諸門。
能感無
上正等菩提金剛之身正法久住果。難行能
感如來希奇法果。一切門得最勝有情天人
所供養果。善士門得一切有情門最尊勝果。
一切種得無量殊勝福徳所攝相好莊嚴身
果。遂求門能感如來座菩提座魔不能惱不
傾動果。二世門得如來最勝靜慮解脱等持
等至樂果。清淨門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
果。謂所依淨。所縁淨。心淨。智淨。無邊可愛
無罪勝果
  *十業得短命報門
業報差別經云。有十種業。能令衆生得短命
報。一自行殺生。二勸他令殺。三讃歎殺。四見
殺隨喜。五於怨憎所欲令喪滅。六見怨滅已
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
者建立天祀屠殺衆生。十者教人鬪戰互相
殘害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一自不殺生。二勸
他不殺。三讃歎不殺。四見他不殺心生歡喜。
五者見彼殺者心方便救免。六死怖者安慰
其心。七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見諸患者起
慈悲心。九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十以諸飮食
惠施衆生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多病報。一好喜打拍一切
衆生。二勸他令打。三讃打。四見打歡喜。五惱
亂父母令心憂惱。六惱亂賢聖。七見怨病苦
心大歡喜。八見怨病愈心生不樂。九於怨病
所與非對治。十宿食不消而復更食。復有十
業。能令衆生得無病報。初四翻前四。五供養
父母及諸病人。六見賢聖病瞻視供養。七見
怨病愈心生歡喜。八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
勸他施。九於病苦起慈悲心。十於飮食自能
節量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令衆生得醜陋報。一好行忿怒。二好懷
嫌恨。三惑誑於他。四惱亂衆生。五於父母所
無愛敬心。六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侵奪賢
聖資生田業。八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見醜
陋毀呰輕賎。十習諸惡行。十業令衆生得端
政報。一不瞋。二施衣。三愛敬父母。四尊重賢
聖。五塗飾佛塔。六掃灑堂宇。七掃灑僧地。八
掃灑佛塔。九見醜陋者不生輕賎起恭敬心。
十見端政者悟曉宿因
  *十業生下上族門
十業令得下族姓報。一不敬父。二不敬母。三
不敬沙門。四不敬婆羅門。五於尊長不敬護。
六於師長不奉迎供養。七見尊者不奉迎請
坐。八於父母所不尊教誨。九於賢聖所不受
教誨。十輕蔑下族。十業得上族報。翻前即是。
十業令生得少資財報。一自行盜。二教他行。
三讃他盜。四見盜歡喜。五於父母所減損生
業。六於賢聖侵奪資財。七見他得利心不歡
喜。八障他得利爲作留難。九見他行施無隨
喜心。十見飢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十業令
生得多資財。翻前可知
  *禮塔十功徳門
次文廣辨雜業差別之報。禮佛塔廟得十種
功徳。一者得妙色好聲。二有所發言。人皆信
伏。三處衆無畏。四天人愛護。五具足威勢。六
威勢衆生皆來依附。七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八具大福報。九命終生天。十速證涅槃
  *施蓋十功徳門
奉施寶蓋得十功徳。一者處世如蓋覆護衆
生。二身心安穩離諸熱惱。三一切敬重無敢
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大威徳者。以爲眷屬。六者恒作轉輪聖王。七
者恒爲上首修習善業。八九十報如禮佛後

  *施旛十功徳門
奉施繒旛得十功徳。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
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者豪富自在具大
財寶。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諸方。四者形貌端
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處施行堅固。六者
有大名稱。七有大威徳。八生在上族。九命終
生天。十速得涅槃
  *施飮十功徳門
以鐘鈴施得十功徳。一得梵音聲。二有大名
聞。三識宿命。四所出言人皆敬愛。五常有寶
蓋以自莊嚴。六有妙瓔珞以爲服飾。七者面
貌端嚴見者歡喜。餘三如禮佛後三
  *施衣十功徳門
奉施衣服得十功徳。一者面目端嚴。二肌膚
細滑。三塵垢不著。四生便具足微妙衣服。五
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具慚愧服。七見者敬
愛。餘三準前
  *施器及飮食得十功徳門
器皿飮食各得十功徳。如盂蘭盆經賛述説。
不能繁叙也
  *施香十功徳門
奉施香華得十功徳。一者處世如華。二身無
臭穢。三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隨所生處鼻
根不壞。五超勝世間爲物歸依。六身常香潔。
七愛樂正法。受轉正法。受持讃誦。餘三如

  *施灯十功徳門
以燈明施得十功徳。一照世如燈。二隨所生
處肉眼不壞。三得於天眼。四於善惡法得善
智慧五除滅大闇。六得智慧明。七流轉世間
常不在於黒闇之處。餘三如前
  *恭敬合掌十功徳門
恭敬合掌得十功徳。一者得勝福報。二生於
上族。三得勝妙色。四得勝妙聲。五得勝妙蓋。
六得勝妙辨。七得勝妙信。八得勝妙戒。九得
勝妙多聞。十得勝妙智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原夫此書者。發心修行之要路。菩提涅槃
之大基。求佛行人不可不崇。依之先年之
比。故清淨光院家有御發願被開上卷。其
後關東名越光明寺苾芻靜照特發誓願。
勸化數十貫之淨財。式備中下開版費用。
令同法苾芻照慧勤策誘賢幹縁矣。冀流
通永代。開發大心者
正應三年庚寅三月二十五日
 西大寺沙門 睿尊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