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寶藏論 (No. 1857_ 僧肇著 ) in Vol. 45

[First] [Prev]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57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眞空。色可色非眞色。眞色無形。眞
空無名。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爲萬物之
根源。作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
氣含於大象。大象隱於無形。爲識物之靈。靈
中有神。神中有身。無爲變化。各禀乎自然。微
有事用。漸有形名。形興未質。名起未名。形各
既兆。遊氣亂清。寂兮寥兮。寛兮廓兮。分兮別
兮。上則有君。下則有臣。父子親其居。尊卑異
其位。起教叙其因。然後國分其界。人部其
家。各守其位。禮義興行。有善可稱。有惡可
名。善人所重。惡人所輕。於是即是非而競生。
其智有解。其愚有縛。上施煩形。下無寂樂。失
自然之志。拘物外之約。迷無爲之爲。動有作
之作。其名教既行。使上下之應諾爾乃聲立
五音。色立五色。行立五行。徳立五徳。差之毫
釐。過犯山嶽。律禁未然。令防未欲。無放蕩之
寛。有多方之局。所以然者。爲人而不知足。斯
爲濁亂之時。有弟有師。師有所訓。弟有所依。
天地寥落。宇宙寛廓。中有煙塵。清虚翳膜。巍
巍之形。内神外靈。妄有想慮。眞一闇冥。其妄
有識。其眞有惑。非取而取。非得而得。是故理
則無窮。物則無極。動兮亂兮。内發三毒。視兮
聽兮。外受五欲。其心慌慌。其身忙忙。觸物
動作。如火煌煌。故聖人立正教。置眞謨。使無
知之侶。上下相依。修無爲。息有餘。漸至乎如
如。如如之理。同本眞軌。不可以修證。不可以
希冀。惟寂滅性耳。夫眞也者。無洲無渚。無伴
無侶。無涯無際。無處無所。能爲萬物之祖宗。
非目視。非耳聞。非形色。非幻魂。能爲三界之
根門。其正者先離形。次泯情。不依物。不拘
生。可以合大道通神明。有用曰神。有形曰身。
無爲曰道。無相曰眞。應物而號。隨物而造。常
住常存。不生不老。理合萬徳。事出千巧。事雖
無窮。理終一道。無有證者。無有得者。然不證
不得。恒處心惑。其心不眞。惑亂餘人。恍然
惚然。如有魍魎。似有思想。究兮推兮。了無
指掌。如空忽雲。如鏡忽塵。彼此縁起。而以妄
存。有妄曰愚。無妄曰眞。眞氷釋水。妄水結
氷。氷水之二。其體不異。迷妄曰愚。惺眞曰
智。其氷也冬不可釋。其水也春不可結。故愚
不可即改。智不可即待。漸釋漸消。以通乎大
海。斯可謂自然之道。運用玄玄。非念慮所測。
當可以綿綿。不可以勤勤。夫進道之由。中有
萬途。困魚止瀝。病鳥棲蘆。其二者不識於大
海。不識於叢林。人趨乎小道其義亦然。此
可謂久功中止。不達如理。捨大求小。半路依
止。以小安而自安。不及大安而安矣。其大也
愰蕩無涯。含識一體。萬物同懷。應則千變。化
則衆現。不出不沒。用無有間。有心無形。有用
無人。示生無生。示身無身。常測不測。常識不
識。爲而無爲。得而無得。鏡象千端。水質萬
色。影分塵界。應用無極。無形而形。無名而
名。物類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無有
情。衆謂之聖。衆謂之明。種種稱號。各任其
名。然其實也。以無爲爲宗。無相爲容。等清
虚。同太空。究無處所。用在其中。其得者一。
其證者密。得則不一。證則不密。然非不一。然
非不密。其體陰離。其用陽微。言不盡理。行不
盡儀。斯可謂太微。夫山草無窮。泉水無竭。谷
風無休。鐘聲無歇。物尚如斯。何況道乎。有必
速亡。無必久長。天地雖變。虚空獨常。夫學道
者習無餘。不學道者習有餘。無餘道近。有餘
道疎。知有有壞。知無無敗。眞知之知。有無不
計。於有不有。於無不無。有無不見。性相如
如。閴然無物。而乃用出。若不如是。多妄多
失。中有夢慮。主習衆疾。非凶爲凶。非吉爲
吉。吉凶之事。翳障眞一。故爲道者。不可以同
迷。夫學道者有三。其一謂之眞。其二謂之隣。
其三謂之聞。習學謂之聞。絶學謂之隣。過此
二者謂之眞。不學道者亦有三。其上謂之祥。
其次謂之良。其下謂之殃。極樂謂之良。極苦
謂之殃。不苦不樂謂之祥。然此三者皆不入
眞。常斯爲不道。騰神浩浩。風海波濤。心塵動
擾。悲哉哀哉。三界輪迴。出沒生死。六道去
來。不可以道濟。不可以眞携。乘聖共愍。如
母念孩。所以偃化非時。忍待有機。大道如此。
古今同儀。不可以率爾。不可以驅馳。神中有
智。智中有悲。悲救不得。徒自困疲。然謂可
度。復事如故。察察精勤。恒興夢慮。惶惶外
覓。轉失玄路。濁辱清虚。情存有處。哀哉苦
哉。不離煩務。夫日隱雲中。雖明而不照。智藏
惑中。雖眞而不道。何以然者。自未出纒也。是
故疎不可會。親不可離。其未道者。不可妄爲。
夫決歸者。而不顧於後。決戰者而不顧於首。
決學者而不貴於身。決道者而不貴於事。其
入無跡。其出無覓。了無所得。攀縁自寂。寂而
不生。自體無名。無名之朴。理無外欲。恒沙功
徳。宛然自足。夫殼居者。不知宇宙之寛大。形
處者。不知虚空之廣大。故晦中無明。明中無
晦。諸法念念。各不相待。物隔情離。違情難
會。夫赤棗含蟲。内壞外隆。沙水同流。上清下
稠。國藏於佞。天下不政。形藏於心。萬物皆
淫。所以然者。以其有病也。故物有靈。靈必有
妖。妖必有欲。欲必有心。心必有情。情動爲
欲。妖發爲精。精惑於神。欲惑於眞。故爲道
者。不可以隣。夫古鏡照精。其精自形。古教照
心。其心自明。夫約天地爲上下。約日月爲東
西。約身爲彼此。約心爲是非。若無彼此。是
非何爲。但以物隨情變。情逐物移。内外搖動。
識物乘馳。其生也人。其死也魂。相似相續。夢
有形身。實彼非此。實此非彼。鳥跡空文。奇特
以現。難思難議。陰報陽施。冥道罔象。因果自
縻。其事如幻。種種模面。焔水乾城。都無實
現。斯謂不眞。惑亂餘人。清虚之理。畢竟無
身。夫神通變化者。其猶於龍昇天。覆宇宙
者其猶於雲凝。斯未可貴。斯未可眞。若取其
爲實者。而未爲道也。或有形而麗。或有語而
辨。或有智而聰。或有用而巧。若取以爲道者。
亦未爲善也。有必不眞。作必不常。乾坤尚壞。
器物何剛。唯道無根。虚湛常存。唯道無體。微
妙常眞。唯道無事。古今常貴。唯道無心。萬物
圓備。故道無相無形。無事無意無心。善利群
品。率益人倫。可謂一切物無不賓。夫萬物有
侶。唯道獨存。其外無他。其内無復。無内無
外。包含太一。該羅八冥。周備萬物。其状也非
内非外。非小非大。非一非異。非明非昧非生
非滅。非麁非細。非空非有。非開非閉。非上非
下。非成非壞。非動非靜。非歸非逝。非深非
淺。非愚非慧。非違非順。非通非塞。非貧非
富。非新非故。非好非弊。非剛非柔。非獨非
對。所以然者。若言其内。通含法界。若言其
外。備應形載。若言其小。包裹彌遠。若言其
大。復入塵界。若言其一。各任其質。若言其
異。妙體無物。若言其明。杳杳冥冥。若言其
昧。朗照徹明。若言其生。無状無形。若言其
滅。今古常靈。若言其麁。束入塵盧。若言其
細。山嶽之躯。若言其空。萬用在中。若言其
有。閴然無容。若言其開。不入塵埃。若言其
閉。義出無際。若言其上。平等無相。若言其
下。物莫能況。若言其成。撲散衆星。若言其
壞。鎭古常在。若言其動。湛然凝重。若言其
靜。忙忙物聳。若言其歸。往而不辭。若言其
逝。應物還來。若言其深。萬物同任。若言其
淺。根不可尋。若言其愚。計用萬途。若言其
慧。寂寞無餘。若言其違。有信有依。若言其
順。物莫能羈。若言其通。不達微踪。若言其
塞。出入虚容。若言其貧。萬徳千珍。若言其
富。曠絶無人。若言其新。自古宿因。若言其
故。物莫能汚。若言其好。無物可保。若言其
弊。物始依然。若言其剛。摧挫不傷。若言其
柔。力屈不尪。若言其獨。恒沙物族。若言其
對。眞一孤轂。故道不可以一名言。理不可
以一義宣。蓋略陳其説。何能以盡其邊。是以
斬首灰形。其無以損生。金丹玉液。其無以養
生。故眞生不滅。眞滅不生。可謂常滅。可謂常
生。其有愛生惡滅者。斯不悟常滅。愛滅惡生
者。斯不悟常生。其迷悟二名。不見眞成。取捨
之意。隨虚妄情。故常空不有。常有不空。兩不
相待。句句皆宗。是以聖人。隨有道有。隨空道
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兩語無病。二義雙
通。乃至説我。亦不乖無我。乃至説事。亦不
乖無事。以故不爲言語之所轉也。夫鑄金爲
人。但觀其人。不覩其金。其名也迷。其相也
惑。所以然者。皆失乎眞。然則一切皆幻。虚妄
不實。知幻是幻。守眞抱一。不染外物。清虚太
一。其何有失。亡心喪意。體離衆疾。一相不
生。寂靜凶吉。吉猶不隨。凶何所爲。吉凶之
事。二倶無依。夫入道之徑。内虚外淨。如水凝
澄。萬象光映。其意不沈。其心不浮。不出不
入。湛寂自如。内外不干。識物不關。各任其
一。復何用言。夫火不待日而熱。風不待月而
涼。堅石處水。天瞽猶光。明暗自爾。乾濕同
方。物尚不相借。何況道乎。王以萬有爲人。人
歸於王。王依於人。合者同一。其名曰佛。三界
獨尊。覺了無物。非作而作。所作已畢。天人之
師正遍知悉。權應形事。引導衆疾。理靜虚無。
光超慧日。普照十方。上同下吉。不欲異人。不
欲異塵。不欲異義。不欲異因。平等不二。圓通
一身。可謂大象之眞。其理難見。假設方便。數
詰言論。任物而現。夫欲外者塵。欲内者身。欲
聞者心。取塵者爲欲界。依形身者爲色界。依
計心者爲無色界。滅此三者。名爲道諦。諦滅
者爲道也。然此道者。權未正也。虚兮妄兮。三
界不實。幻兮夢兮。六道無物。不遣一法。不得
一法。不修一法。不證一法。性淨天眞。而謂大
道乎。是以遍觀天下。莫非眞人。孰得此理。同
其一倫。其學者希。其得者微。可謂渺漠而
難知。其知者師。其化者夷。無心動作。作而無
爲。無爲而爲。無所不爲。和光任物。物無所
羈。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
山。識物靈照。内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號玄
玄。巧出紫微之表。用在虚無之間。端化不動。
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覩無所。寄
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
其容。幽顯朗照。物理虚通。森羅寶印。萬象眞
宗。其爲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
成。光超日月。徳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
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横。恒沙妙用。混沌而
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
在陰入之坑。哀哉哀哉。其爲自輕。悲哉悲
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閴
寂無動。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特
無根。虚湛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
冥。其化也形。其爲也聖。其用也靈。可謂大道
之精。其精甚眞。萬物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
倫。故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任用森羅。
其名曰聖
  離微體淨品第二
其入離。其出微。知入離外。塵無所依。知出微
内。心無所爲。内心無所爲。諸見不能移。外塵
無所依。萬有不能羈。萬有不能羈。想慮不乘
馳。諸見不能移。寂滅不思議。可謂本淨體自
離微也。據入故名離。約用故名微。混而爲一。
無離無微。體離不可染。無染故無淨。體微
不可有。無有故無依。是以用而非有。寂而非
無。非無故非斷。非有故非常。夫性離微者。非
取非捨。非修非學。非本無今有。非本有今無。
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滅。非三界所攝。非六
趣所變。非愚智所改。非眞妄所轉。平等普遍。
一切圓滿。總爲一大法界應化之靈宅。迷之
者則歴劫而浪修。悟之者則當體而凝寂。夫
妄有所欲者。不觀其離。妄有所作者。不觀其
微。不觀其微者。即内興惡見。不觀其離者。即
外起風塵。外起風塵故。外爲魔境所亂。内興
惡見故。内爲邪見所惑。既内外縁生。眞一
宗隱。是以迷離妄染者。所謂凡夫。迷染妄離
者。所謂二乘。達本性離者。所謂菩薩。了了見
知三乘無異者。所謂平等眞佛。然至理幽邃。
非言説可顯。非相示可知。夫欲示其相。則迷
其無相。欲顯其説。則迷其無説。然欲不説不
示。復難以通其義。故玄道離微。至理難顯。夫
所以言離者。體不與物合。亦不與物離。譬如
明鏡光映萬象。然彼明鏡不與影合。亦不與
體離。又如虚空合入一切無所染著。五色不
能汚。五音不能亂。萬物不能拘。森羅不能雜。
故謂之離也。所以言微者。體妙無形。無色無
相。應用萬端。而不見其容。含藏百巧。而不顯
其功。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然有恒沙
萬徳。不常不斷。不離不散。故謂之微也。是以
離微二字。蓋道之要也。六入無跡謂之離。萬
用無我謂之微。微即離也。離即微也。但約彼
根事。而作兩名。其體一也。夫修道者。莫不斷
煩惱求菩提。棄小乘窺大用。然妙理之中。都
無此事。體離者本無煩惱可斷。無小乘可棄。
體微者無菩提可求。無大用可窺。何以故。無
一法可相應故。是以聖人。不斷妄。不證眞。可
謂萬用而自然矣。夫求法者。爲無所求。故無
名之朴。亦將不欲。斯可謂之妙覺。夫離微者。
非妄識之所識。非邪智之所知。何謂妄識。爲
六識也。何謂邪智。爲二智也。是以體眞一故。
非二智所知。體無物故。非六識所識。無有一
法從外而來。無有一法從内而出。又無少法
和合而生。可謂之太清。可謂之眞精。體離一
切諸見。故不可以意度。體離一切限量。故不
可以言約。是以維摩默然。如來寂寞。雖説種
種諸乘並是方便。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夫知
者知離。見者見微。故經云。見微名爲佛。知離
名爲法。以知離故。即不與一切煩惱合。以見
微故。即不與一切虚妄倶。無虚妄故。即眞
一理顯。無煩惱故。即明瑩自然。夫離微之義。
非一非二。非以言説可顯。要以深心體解。朗
照現前。對境無心。逢縁不動。勿忘離微之道。
逐識星馳。口説心違。理將不寔。可謂無晝無
夜。無靜無喧。專一不移。方乃契會。若妄有
所取。妄有所捨。妄有所修。妄有所得者。皆不
入眞實。背離微之義。壞大道之法也。夫眞者
所以不合求。爲外無所得。夫實者所以不合
修。爲内無所證。但無妄想者。即離微之道顯
也。夫離者虚也。微者冲也。冲虚寂寞。故謂之
離微。夫聖人所以無妄想者。爲達離也。所以
有奇特之用者。爲了微也。微故無心。離故
無身。身心倶喪。靈智獨存。絶於有無之域。泯
於我所之居。法界自然。煌煌盛用。而無生也。
故聖人處無爲而化行。不言之教。冥理應合。
寂寞無人。是以含通大象。包入萬物。譬如虚
空。普偏周備。夫迷者無我立我。則内生我倒。
内生我倒故。即聖理不通。聖理不通故。外有
所立。外有所立。即内外生礙。内外生礙。即物
理不通。遂妄起諸流。混於疑照。萬象沈沒。
眞一宗亂。諸見競興。乃爲流浪。故製離微之
論。顯體幽玄。學者深思。可知虚實矣。夫色法
如影。聲法如響。但以影響指陳。未足封爲眞
實。故指非月也。言非道也。會道亡言。見月亡
指。是以迷離者。即爲諸魔。愛取諸塵。樂著生
死。夫迷微者。即爲外道。非分推求。横生諸
見。夫諸見根本者。莫越有無。何謂爲有。謂
妄有所作。何謂爲無爲。觀察無所得也。是以
因有無二見。即起種種諸見。諸見既起。即邪
見不眞。故名爲外道。夫生死根本者。所謂存
亡。身存爲生。身亡爲滅。計著妄想。取外境
界。具足身見。愛彼未來殊勝生處。受妙果報。
故謂之魔。若體解離者。一切不著。無所染愛。
即超魔境界。若體解微者。一切寂靜。無有妄
想。即超外道種種邪見。故經云微妙甚深離
自性也。是以微無有見。離無有著。無見無著。
寂滅爲樂。何謂爲苦。以不了微故。即内有所
思。不了離故。即外有所依。外有所依故即貪。
内有所思故即縁。縁貪既起。遂爲魔境所使。
晝夜煌煌。無有暫止。具受塵勞。故名爲苦。何
謂爲樂。爲了微故。即内無所思。爲了離故。即
外無所依。外無所依故即無貪。内無所思故
即無縁。無縁故即不爲萬有所拘。及諸塵勞
所使。清虚寂寞。無所繋縛。自性解脱。故名爲
樂。夫離者理也。微者密也。何謂爲理。不離一
切物。何謂爲密。顯用藏術。又離者空也。微者
有也。空故無相有故形量。是以非有非空。萬
法之宗。非空非有。萬物之母。出之無方。入之
無所。包舍萬有。而不爲事。應化萬端。而不
爲主。是以小室寛容。一念多通。非心所測。非
意所識。可謂住不思議解脱之力。何謂不思
議爲體離微。何謂解脱爲無所羈。離者法也。
微者佛也。和合不二名爲僧也。故三名一體。
一體三名。混無分別。歸本無名。又離者容也。
微者用也。容故含垢。用故無侶。無侶故即妙
化常行。含垢故即萬有能處。又無眼無耳謂
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
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
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繁興
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
用故聖化無窮。若人不達離微者。雖復苦行
頭陀遠離塵境。斷貪恚癡伏忍成就。經無量
劫。終不入眞寔。何以故。皆爲依正所行住
有所得故。不離顛倒夢想惡覺諸見。若復有
人體解離微者。雖近有妄想習氣及現行煩
惱。然數數覺知離微之義。此人不久。即入眞
寔無上道也。何以故。爲了正見根本故也。又
所言離者對六入也。所言微者對六識也。若
混六爲一寂靜無物。非五四三。非九八七。但
聖人應機設教對執不同。究竟理中都無名
字。譬如虚空離數非數離性非性。非一非異
非境非離境。不可言説。過於文字出於心量。
無有去來無有出入。夫經論者莫不就彼凡
情破彼根量。種種方便皆不住於形事者。若
不住形事即不須一切言説。及以離微之義。
故經云隨宜説法意趣難解。雖説種種諸乘。
皆是權接方便助道之法也。然非究竟解脱
涅槃。譬如有人於虚空中畫作種種色象。及
作種種音聲。然彼虚空實無異相。亦無受入
變動。故知諸佛化身。及以説法亦復如是。於
實際中都無一異。是以天地含離虚空含微。
萬物動作變化無爲。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
通有五種。智有三種。何爲五通。一曰道通。二
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何謂
妖通。狐狸老變木石之精。附傍人身聰慧奇
特。此爲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
中陰了生神龍變化。此爲報通。何謂依通。約
法而知縁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爲
依通。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既持。種種分
別皆隨定力。此爲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
縁化萬有。水月空華影象無主。此爲道通。何
謂三智。一曰眞智。二曰内智。三曰外智。何謂
外智。分別根門識了塵境。博覽古今該通俗
事。此爲外智。何謂内智。自覺無明斷割煩惱。
心意寂靜滅有無餘。此爲内智。何謂眞智。體
解無物本來寂靜。通達無涯淨穢無二。故名
眞智。故眞智道通不可名目。餘所有者皆是
邪僞。僞即不眞邪即不正。惑亂心生迷於體
性。是以深解離微達彼諸有。自性本眞出於
群品。夫知有邪正通有眞僞。若非法眼精明
難可辨也。是以俗間多信邪僞少信正眞。大
教偃行小乘現用。故知妙理難顯也。夫離者
無身微者無心。無身故大身無心故大心。大
心故即周萬物。大身故應備無窮。是以執身
爲身者即失其大應。執心爲心者即失其大
智。故千經萬論莫不説離身心。破彼執著乃
入眞實。譬如金師銷鑛取金方爲器用。若執
有身者即有身礙。身礙故即法身隱於形&T021400;
之中。若執有心者即有心礙。心礙故即眞智
隱於念慮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沈隱。六神
内亂六境外縁。晝夜惶惶未有休息。夫不觀
其心者不見其微。不觀其身者不見其離。若
不見離微。則失其道要也。故經云佛説非身
是名大身。亦復如是。此謂破權歸實壞假
歸眞。譬如金師銷金爲器。滅相混融以通大
冶。言大冶者爲大道也。此大道冶中。造化無
窮流出萬宗。若成若壞體無増減。故經云有
佛無佛。性相常住。所以言融相者。但爲愚夫
著有相畏無相也。所以言相者。爲破彼外道
著於無相畏有相也。所以言中道者。欲令有
相無相無二也。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若
復有人了相無法平等不二。無取無捨無此
無彼。亦無中間。即不假聖人言説理自通也。
夫以相爲無相者。即相而無相也。故經云色
即是空非色滅空。譬如水流風撃成泡。即泡
是水非泡滅水。夫以無相爲相者。即無相而
相也。經云空即是色色無盡也。譬如壞泡爲
水水即泡也。非水離泡。夫愛有相畏無相者。
不知有相即無相也。愛無相畏有相者。不知
無相即是相也。是故有相及無相。一切悉在
其中矣。覺者名佛。妄即不生。妄若不生即本
眞實。夫無相之相謂之離。離體無相也。相即
無相謂之微。微體非無相也。是以爲道者。生
而不喜死而不憂。何以故。以生爲浮以死爲
休。以生爲化以死爲眞。故經云起唯法起滅
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夫大智無知。大覺無覺。眞
際理空不可名目。是以涅槃大寂般若無知。
圓滿法身一切限量相寂滅也
  本際虚玄品第三
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
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種種顛倒者。但爲一
念迷也。又此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
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云道始生
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
即分爲二。二生陰陽陰陽爲動靜也。以陽爲
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内虚爲心。濁氣外凝爲
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於陽陽應於動。色應
於陰陰應於靜。靜乃與玄牝相通。天地交合
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虚氣而生。是以
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萬法也。既縁無
爲而有心。復縁有心而有色。故經云種種心
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
三界種子。夫所以有三界者。爲以執心爲本
迷眞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爲
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
散滓穢爲欲界。所謂塵境也。故經云三界虚
妄不實。唯一妄心變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
無爲。内有二生即外有有爲。内有三生即外
有三界。既内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
煩惱也。若一不生即無無爲。若有人言我證
無爲。即是虚妄。若二不生即無有爲。若有
人言我證有爲。即是虚妄。若三不生即無三
界。若有人言定有三界。即是虚妄。是故經云
有有即苦果。無有即涅槃。諸聲聞人取證無
爲。猶有有餘也。乃至十地菩薩。皆有住地無
明微細障也。故以一爲無爲以二爲有爲。以
三爲三界。言無爲者有二種。一者證滅無爲。
二者性本無爲。言證滅無爲者。所謂一切聖
人修道斷障體如如也。故經云一切賢聖皆
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性。本無爲者所謂本來
法爾非修非證。非人所合非法所契。人法本
空體淨眞諦。故經云實相之理非有爲非無
爲。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是以非有爲故。即
不可修學。非無爲故即不可滅證。若有修有
證者。非性本無爲也。故經云一切法以不生
爲宗。宗若不生即無無生。無生不生不可爲
證。何以故。若有證即有生若無證即無生。依
本太冥。夫不生者即本際也。不出不沒猶如
虚空無物可比。但一切有爲之法虚妄不實。
縁假相依而有存亡。窮其根趣還本實際。但
一切衆生失本。外求竛竮辛苦修習。累劫而
不悟眞。是以將本求末末妄非眞。將末求本
本虚非實。夫本者即不合求。何以故。本即
不求本也。譬如金不求金也。末即不合修。何
以故。妄不求妄也。譬如泥團不可成金也。夫
身心之法虚假不實。俗人多以修身心而覓
道者。同彼泥團而覓金也。若約身心即是道
者。聖人何故説離身心。故知非道也。若本眞
者亦不合修。何以故。無二法也。夫聖人生而
不有死而不無。無有妄想取捨之心。所謂萬
生萬死公正無私。法爾自然中無我造。但彼
愚夫妄想内起惑心種種見生。故非眞實不
能明了。然其本際自性清淨。微妙甚深體無
塵垢。是以千聖萬賢種種言論。皆是化説於
眞非眞説化非化。是以本際無名名於無名。
本際無相名於無相。名相既立妄惑遂生。眞
一理沈道宗事隱。是以無名之朴通遍一切
不可名目。過限量界一體無二。故經云森羅
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印即本際也。然本際之
理。無自無他非一非異。包含一氣該入萬有。
若復有人自性清淨。含一而生中無妄想。即
爲聖人。然實際中亦無聖人法。如微塵許而
有異也。若復有人自性清淨。含一而生中有
妄想。自體濁亂即爲凡夫。然實際中亦無凡
夫法。如微塵許而有異也。故經云佛性平等
廣大難量。凡聖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
遍螻蟻。乃至微塵毛髮莫不含一而有。故經
云了能知一萬事畢也。是以一切衆生皆一
乘而生。故謂之一乘。若迷故即異覺故即一。
經云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又云一念知一切
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言一切以
一法之功而成萬象。故經云一切若有有心
即迷。一切若無無心即遍十方。故眞一萬差
萬差眞一。譬如海湧千波千波即海。故一切
皆一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異既非
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眞一。夫眞一者
非名字所説也。是以非一見一。若有所見即
有二也。不名爲眞一。又不名爲知一。若一
知一即名爲二亦不名爲一。若有所知即有
無知有知不知即有二也。是以大智無知而
無不知。熾然常知。常知無知假號爲知。非
我非所非心非意。夫有爲數法即有所知。若
無爲法。猶如虚空無有涯際。即無知不知。夫
聖人所以言知者。爲有心有數有爲有法。故
可知也。所以言無知者。爲無心無數無爲無
法。故不可知也。若以有知知於無知者。無有
是處。譬如有人終日説空。但人説空非空説
也。若以彼知知無知者。亦復如是。夫聖人
所以或言我知者。皆是對迷約事。破病除疑
實無二者。知無知也。所以説無知者。爲彼愚
夫不了眞一。著我我所妄計能知所知。故説
無知無分別。彼愚夫聞已即學無知。猶如癡
人不能分別。是以聖人因彼虚妄。即言如來
了了知見。非不知也。愚夫聞已即學有知。由
有有知即有知礙。亦名虚知亦名妄知。如是
之知轉非道也。故經云衆生親近惡知識長
惡知見。何以故彼諸外道前知未來。後知過
去。中知身心。身心不淨故不免生死。夫一
切學無知者。皆棄有知而學無知。無知者即
是知也。然自不覺知。復有棄無知而學有知
者。知即有覺。有覺故心生萬慮意起百思。還
不離苦。彼知二見皆不能當體虚融如理冥
契。遂不能入眞實也。夫眞實者離知無知。過
一切限量也。夫見即有方。聞即有所。覺即有
心。知即有量。不了本際無方無所無心無量。
即無有見聞覺知也。所以眞一無二。而現不
同。或復有人念佛佛現。念僧僧現。但彼非
佛非非佛。而現於佛。乃至非僧非非僧。而現
於僧。何以故爲彼念心希望現。故不覺自
心所現。聖事縁起一向爲外境界而有差別。
實非佛僧而有異也。故經云彼見諸佛國土
及以色身而有若干。其無礙慧無若干也。譬
如幻師於虚空中。以幻術力化作種種色象。
彼幻人癡故謂彼空中先有此事。彼念佛僧
亦復如是。於空法中。以念術力化作種種色
相起妄想見。故經云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
者。五識爲伴侶妄想觀伎衆。譬如有人於大
治邊。自作模樣方圓大小自稱願。彼金汁流
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則鎔金任成形像。其眞
實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現於像。彼念佛僧亦
復如是。大智融金者。即喩如來。法身模樣
者即喩衆生。希望得佛故以念佛。和合因縁
起種種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謂非
相。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縁起諸相。然則法
身非現非非現。離性無性。非有非無無心無
意。不可以一切度量也。但彼凡夫隨心而有
即生見佛之想。一向謂彼心外有佛不知自
心和合而有。或有一向言心外無佛即爲謗
正法也。故經云聖境界離於非有非無非所
稱量。若執著有無者。即是二邊亦是虚妄。何
以故妄生二見乖眞理故。譬如有人於金器
藏中。常觀於金體不覩衆相。雖覩衆相亦是
一金。既不爲相所惑。即離分別。常觀金體無
有虚謬。喩彼眞人亦復如是。常觀眞一不覩
衆相。雖覩衆相亦是眞一。遠離妄想無有顛
倒。住眞實際名曰聖人。若復有人於金器藏
中。常覩衆相不覩金體。分別善惡。起種種
見。而失於金性。便有諍論。喩彼愚夫亦復如
是。常觀色相男女好醜起種種差別。迷於本
性執著心相。取捨愛憎起種種顛倒。流浪生
死受種種身。妄想森羅隱覆眞一。是以懷道
君子通明達人。觀察甚深遠離群品。契合眞
一與理相應。夫眞一難説。約喩以陳究竟道
宗非言可示。夫眼作眼解即生眼倒。眼作無
眼解即生無眼倒。倶是妄想。若執有眼者即
迷其無眼。由有眼故即妙見不通。故經云無
眼無色復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眞眼。如
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經云譬如根敗之士其
於五欲不能復利。諸聲聞人亦復如是。唯其
如來得眞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不
以二相故即不同凡夫有所見也。悉能見故
即不同聲聞無所見也。彼二見者妄見有無。
然眞一之中體非有無。但妄想虚立得有無
也。夫聖人説言我了了見。或言不見者。但爲
破病故説見不見也。然眞一理中離見不見。
過限量界度凡聖位。故能了了見非虚妄也。
是以非色法故即非肉眼所見。非證法故即
非法眼所見。唯有佛眼清淨非見非不見。了
了而見。不可思議不可測量凡夫絶分。二
乘芥子。菩薩羅縠。故知佛性難可見也。雖
然如是故。經云佛性普遍無問凡聖。但自身
中體會眞一何用外覓。晝夜深思内心自證。
故經云觀身寔相觀佛亦然。夫觀身實相者
即一相也。一相者即空相也。但空無相故即
非垢非淨。非凡非聖非有非無非邪非正。體
性常住不生不滅即本際也。何以如來法身
眼耳鼻舌。乃至身意諸根互用者。爲體眞一
也。以無限量無分劑故。即法身虚通一切無
礙。何以凡夫眼耳諸根不通遂無互用者。爲
妄想分別界隔諸根。精神有量。分劑不通。眞
一理迷遂無互用。故經云凡夫想識惑妄不
通。執著根塵而有種種差別。是以聖人通達
眞一。無有妄心界隔根塵。故能同用無有心
量。夫何謂眞一以眞無異。無異故萬物含一
而生。即彼萬物亦爲一也。何以故以本一故。
即無二也。譬如檀生檀枝終非椿木也。然彼
眞一而有種種名字。雖有種種名字終同一
義。或名法性。法身。眞如。實際。虚空。佛性。涅
槃。法界。乃至本際。如來藏。而有無量名字
皆是眞一異名。同生一義。蓋前三品者亦復
如是。夫何以名廣照品者。所謂智鑑寛通慧
日圓照。包含物理虚洞萬靈。故言廣照。何謂
離微品者。所謂性該眞理究竟玄源。實際冲
虚本淨非染。故曰離微。何謂本際品者。所謂
天眞妙理體瑩非修。性本虚通含收萬物。故
言本際品也。是故合前三品。一義該收出用
無窮。總名寶藏。是以闡森羅之義府。論識物
之根由。虚洞太清。陰符妙理。圓之者體合眞
一。了之者密悟玄通。故明法界之如如。顯大
道之要者也
寶藏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