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論記 (No. 1828_ 遁倫集撰 ) in Vol. 42

[First] [Prev+100] [Prev]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果。有法喩合。法中分三。第一多見諸佛起行
之勝利。由二縁現見諸佛。地經説二種見佛。
一神通力見色身佛。二言佛力見法身佛。菩
薩如是下第二明能練三縁。一自利縁。二利
他縁。三迴向縁。由此三種已下第三明所練
信等。明淨但明。那庾多者如數一十百十萬
億。十億名洛沙。十洛沙名倶胝。十倶胝名那
庾多。測云。倶胝則當此方非數。那庾多者
當此方京數。喩中工匠喩淨意樂菩薩。火喩
三縁。金喩信等。第七明受生。當彼攝報果。判
爲兩段。一攝在家果。二若樂發起下攝出家
果。此菩薩住此地中多作鐵輪王王贍部洲
得大自在。是在家上身果。遠離一切所有慳
垢等。是在家上勝果。就出家果中有十二句。
一證百三昧。二見百如來。三知百佛變化住
持。四能動百世界。五能住百界。六光照百
界。七能化百類。八留命百劫。九知前後際名
百劫事。十入百法門。十一化百身。十二於一
一身現百眷屬。第八明威力。當彼佛智果。當
知已下第三牒結。上辨八門。初牒結。次指大
本。後釋會異名。摩怛理迦者爲本母。今此論
中解十住義。與彼經説十地爲摩怛理。謂經
有論故義則易解也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下終






瑜伽論記卷第十二之上論本第
四十八

 釋遁倫集撰 
論本卷第四十八
釋増上戒住中。初問。次解。後結釋會名。解中
有三。初解十意樂。即地論名發起淨分。二辨
住相。彼論名自體淨分。三辨校量。地論以前
例後故無此文。若準下結文即爲九段。下之
諸地亦隨結文。即判若干段。準之可知。前初
地行十意樂極圓滿故超入二地。十意樂中
前九自利後一利生。即由如是十種意樂成
上品。故等已下第二明自體淨。於中初明住
體。二於此住中下明住相總有五句。初兩句
明律儀戒。次有一句明攝善法戒。後有二句
攝有情戒。言於此住中性戒具足者。初地雖
無故犯猶有誤犯。今於二地故誤並無故具
足。是爲一句。二極小邪惡犯戒尚無。況中上
品即離種毀戒垢。三又於十種圓滿業道顯
現等者。謂能去十惡業道故十善業道圓滿
自性顯現。如是性戒具足。能以妙慧於世間
染不染諸業現行異熟等流果及出世諸業等
流皆如實了知。四明自斷惡修善復勸他行。
五明等觀衆生愍其受苦。第一義苦是其行
苦。是諸菩薩安住下第三辨校量。於中有二。
初辨調柔果。後辨攝報果。至支趣果是見解
攝局在初地故此不論。依如正法師解。爲顯
不迷道之方便而修正行故除支趣果。又以
前類後故不以説。道理十地皆有*支趣果。願
果者與初地同。不異前故亦不論之。調柔果
中先總指同前。後擧喩以顯。言廣見諸佛善
根清淨如前應知者。謂前初地中云。謂於佛
法僧供養攝受故。以四攝事成熟有情故。以
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故等。擧喩顯中先喩後
合。迦肆娑者青黒礬石也。舊論云迦私娑藥。
地論云礬石。以金體有微細垢故置礬石除
之。於此住中下辨攝報果。初明在家果。次云
當知威力過前十倍即示出家果。舊論云。神
力十事如修多羅説。依如十地經云。一者於
一念間得千三昧乃至十二。於一一身能示
千菩薩以爲眷屬。此中云十倍者。初地得
百。二地得千。故即舊云十事者謬也。有釋。此
云威力即名願知果。今解不爾。結釋會名中
有三。初條結略説。次指經廣説。後釋會異名。
前中九句。初一句結十意樂。次有兩句結律
儀戒。次有一句結攝善法戒。次有兩句結攝
有情戒。次有一句結調柔果。後有兩句結攝
報果。増上心住中亦問答結。答中九句。依地
論判。初句是二地趣入三地方便。次句即是
初住地心。次句即是正位地心。後有六句明
厭果即地滿心。初句中云已得十種清淨意
樂者。二地中自分行。復由餘十淨心下明二
地勝進行。乃至入増上心住。此十淨心依如
地論説。一者依彼起淨深念心。如經淨心故。
二者依不捨自乘。如經不動心故。三者於
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欲。如
經厭心故。四者依他現欲不貪。如經離欲故。
五者依不捨自乘道利。如經不退心故。六者
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固心故。七者
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者依禪
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心
故。九者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故。十
者依利益衆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故。依彼
論判。此上即釋趣行分。次有一句明初住地
心。謂菩薩安住乃至能起廣大悲愍意樂。謂
菩薩安住増上心住時。所有種種過患能壞
一切諸善行者皆能於彼諸行深心厭離等。
言生依義心者。謂生利樂義之心。義謂利義。
次有一句明住地心。謂從觀諸有情乃至皆
聞正法以爲縁起。於中初觀有情脱苦方便
唯是其佛無障礙智。次推佛智由彼學起無
分別智。次推此智由依定起。謂即三地所修
定等。又推此定知因教起聽聞爲先。觀見此
已下有六句。是厭分果。初於正法訪求無倦。
二從菩薩發起如是精進已下能正修法隨法
行。三從既多住已復還棄捨已下棄捨靜慮
隨樂愛生欲界。言如是菩薩離欲貪故名斷
欲縛者。離欲得定也。棄捨靜慮等持等至故
名斷有縛者。棄上不受名斷有縛。先從勝解
行地乃至畢竟不轉者。景云。先從勝解地入
眞如觀已斷見縛邪貪恚癡畢竟不轉。泰云。
由從勝解行地於法眞如修勝解故。於初地
中已斷見縛。依諸見縛所起邪貪恚癡亦隨
滅也。若分別我見見縛收。於初地中斷種子
盡。若倶生我見乃欲縛有縛所攝。第四地中
伏令不起至於金剛方斷種子。邊見亦通分
別倶生如向我見斷之。前之前後若邪見二
取分別起故。此三見唯見縛收。初地菩薩斷
種子盡。四從廣見諸住已下明調柔果。稱量
等位者。前之二地如練礦未盡。稱兩有咸燒
之稍輕。今於三地如礦盡金淨。稱兩住定。五
明受生。六明威力。並是攝報果文。景云。所有
威力下明願智果中威力果。今解不爾。結中
初結略説。次指經廣説。後釋會異名。由發聞
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等者。謂求法時聞慧
照法光明故言聞行正法光明。由聞生修故
言等持光明等。由内心淨者。謂此地證内修
慧光明故言内心淨。無漏若淨意名爲内心。
謂即定也。覺分相應増上慧住中問解結也。
準下結文即知解中有十三段。初中云謂諸
菩薩乃至應知其相等者。依如地經説。當以
十法明入第四地何等爲十乃至廣説。地論
釋云。法明入者得證地光明。依彼智明入如
來所説法中。彼智名法明入。彼所説法正觀
思量如實知二處順行故。此思量有十種差
別。思量分別衆生假名差別。如經思量衆生
界明入故。依經分別如經思量世界明入故。
依染分別如經思量法界明入故。無盡分別
如經思量虚空界明入故。染淨依止分別如
經思量識界明入故。煩惱使染分別如經思
量欲色無色界明入故。淨分別如經思量勝
心決定信界明入故。思量大心決定信界明
入故。是中煩惱使者。謂三界。後二句。一依
煩惱不染。二依不捨衆生聲聞等同不同義
故。今此論云謂若假設等者。景云。此中但有
十法明入略所説義。謂若彼假設者是第一
明入。衆生是聚假有。若由於中假設者是第
二。於世止住假立世界入。亦是聚假有。若由
此假設者是第三。即是有漏善等三性染法。
由此法界三性之法假設衆生及器世界。若
平等勝義者是第四。是大虚空。亦可説彼眞
如名爲虚空故。此中説平等勝義。若染惱故
清淨故成染成淨者是第五。以識是染淨所
依止處故。云成染成淨。若由繋縛煩惱所染
者即是第六七八。思量欲色無色以繋縛別
建立三界故。若由無上清淨所淨者即是第
九第十。思量勝善大善二法明入。二乘無漏
涅槃不染名爲勝善。大乘無漏過彼二乘故
名大善。第二明成就智。云如契經説不壞意
樂而上首至皆悉成熟者。謂十種法智能成
於智。智是所成。此十是成熟智之法。是此中
義意也。不壞意樂而爲上首者。基師解云。即
十法中之第一故言上首。舊地持云。成熟不
壞淨爲首。地經當第二同敬三寶名不壞淨。
今解即當彼第一不退轉心。不壞即是不退
轉義。經云初智故云上首。彼經云。諸佛子是
菩薩得大地。即依如來家轉有勢得内法故。
以十種法智教化成熟故。何等爲十。一不退
轉心故。二依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心故。
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諸法自性不
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清慧故。六分別觀樂有
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八分別觀衆生
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
十分別觀無有盡故。言長如來家者。謂初地
名生如來家。既生彼已今此地等名長如來
家。得彼法體者。舊地持云得自在。經云得
長家已得勢力自在。又得體法得如來之體。
謂眞如是體法。又十自在言體法。第三辨
修習菩提分法。言觀一切種菩提薩埵増上
力故者。此明修覺分。縁菩提名覺。是所求
境。薩埵此言有情。是所化境。又能求覺有
情。又薩埵是勇猛義。勇猛求大菩提。第四辨
斷身見等。謂此地能離伏第六識中我見。其
餘貪瞋等尚在。其第七識在入八地伏也。由
彼斷故已下第五明制業開業。遠離習近。既
如是已下第六明心調柔。準地論有十心。一
潤益心。二煗心。三調心。四安隱樂心。五不
染心。六轉求上上勝行心。七轉勝智心。八
求世間心。九恭敬諸師隨順受教心。十隨所
聞法修行心。今此論有三句。一滋潤柔和總
攝彼初三心。亦可滋潤是初潤益心。柔是第
二煗心。和是第三調心。二有所堪能攝彼
安隱樂不染心。三其心轉復種種行相皆善
清淨攝彼後五心。又善知恩已下第七明隨
順功徳皆隆盛。如地經説。是菩薩如是成知
恩心知報恩心轉柔和同止安樂直心煗心。
無稠林行無有諂曲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
説者意。此論擧初二句等取餘句。尋求上地
至遠得安住者。是第八修治地業支大精進。
地經明十精進。一者不休息精進。乃至第十
善分別是道非道精進。如彼廣説。明意樂
勝解淨修治。第十明聖教怨敵不能映動。地
經云。是菩薩深心界清淨。深心界不失。信解
界轉明利。生善根増長。遠離世間垢濁。斷諸
疑心無有疑網。現前具足成熟喜樂。如來現
如無量深心現前成熟。今判彼文屬當此
句。謂乃至善根増長未配第九句。遠離世間
垢濁已下配第一句。亦可總屬第九句釋之。
廣見諸佛已下第十一明善根清淨。名調柔
果。多作已下是第十二三句是名攝法果。蘇
夜摩者。此言善時分。下釋會名中言菩提分
法如實知焔能成正法教慧照明等者。景云。
於四地中修道品智名焔。能立教智名慧。名
焔慧地。基云。謂正法教是所照。此智能照正
法教故名焔慧地。諸諦相應増上慧住中問
解結。解中有十。一修十種平等意樂得入五
地。言如契經説應知其相者。如十地經。五地
中諸佛子若菩薩得第四菩薩地善滿諸行已
欲入第五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深淨心得入
第五地。何等爲十。一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
故。二未來佛法。三現在佛法。四戒淨。五心
淨。六除見疑悔淨。七道非道智淨。八行斷智
淨。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十化度一
切衆生淨平等深淨心故。論曰。勝慢對治者。
謂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地已
説解法慢對治。今此地中説身淨分別慢對
治。乃至廣釋。解云。謂於四地自謂得生淨勝
佛家。得彼道品内淨法故便起身淨慢。正障
法身平等之義。今修平等正治彼心。此十心
中前三觀法身修平等心遣於前地生佛家慢。
後七遣於佛家所得自利利他道分内法上起
慢心。此中景基等解言。謂無等覺者。謂覺三
世佛一切功徳一切法平等。謂佛是無等。覺
此無等名無等覺。以三世佛即爲三平等。即
無平等也。言與諸覺等者。即是次六。隨順
諸佛法與三世覺等爲因故言與諸覺等。雖
有六種要攝爲三。所謂三學。初一是戒。次一
是定。後四是慧。雖分有七所謂七淨。名戒
淨。二名定淨。三名見淨除身見。四度疑淨除
疑。五道非道淨除戒取。此前五種大小若同。
後二名異。小乘六名行淨。七名行斷淨。以小
乘趣滅盡故。大乘六名行斷。七名思量菩提
分法上上淨。以大乘中依其斷超勝求。如此
七淨即六平等。以合度疑見二爲一。度疑見
平等故。若約位辨。戒定在見道前。次三在見
道。後二在修道。言超過所餘諸有情界者。即
是第十教化衆生淨平等深淨心。大悲化益
超過二乘異生等類。此十中前九自利後一
利他。言及以諸法如其平等者釋平等名也。
當地論云以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名平等深
淨心。若依測師。言謂無等覺與諸覺等者。是
經中前三句是諸佛法。言及以諸法如其平
等者。是經中後七句是隨順諸佛法。第二明
善觀諦。云多分希求智勝性者。住五地中多
分希求觀諸諦智。於四聖諦至應知其相者。
準經本有十四諦。四是本十是末。末解本四
非有別法。十諦者。一世諦。二第一義諦。三相
諦。四差別諦。五説諦。六事諦。七生起諦。八
盡無生諦。九入道諦。十菩薩諸地起佛智諦。
初二諦即眞俗二諦。次四名苦諦。次一名集
諦。次一名滅諦。後二名道諦。前之九智化小
乘人。後之一智化大乘人。彼經廣説。此中但
有略義。謂依曉悟他乃至名如此説者。謂依
曉悟他等。初三奘法師兩釋。依曉悟他此一
句。謂以四聖諦教二乘。二乘非佛乘故説爲
他。依自内智此第二句。謂以教大乘種姓衆
生。大乘種姓衆生是佛自乘。故名依自内智。
依倶處所此第三句。謂前二是別教。此一句
是總教。大小二乘爲此二乘別總人等説四
諦名爲此説。又釋。此三句即三轉法輪。依曉
悟他是示相轉。謂示諦求他謂言此是苦乃
至此是道。依自内智是證相轉。謂此苦我已
知乃至此道我已修。依倶處所者謂勸轉。謂
教言此苦我已知汝應知乃至此道我已修汝
應修。爲此三轉故説名爲此説。即爲三行相
也。次即謂三藏。契經是經。調伏謂毘奈耶是
律。本母謂摩呾理迦是論。由此三藏故我説
四諦名由此説道前三故合爲六種也。依於
現在衆苦自性是苦諦。依於未來苦因生性
是集諦。依於因盡彼盡無生是滅諦。即因盡
之滅果盡之滅。依於修習彼斷方便性是道。
如此説四諦名如此説。即十行相也。測云。曉
他者。即地論説十相智中前之九智是作小
乘智。對大名他。依自内智者是後之一智。對
小名自。此二句智即十相智。依倶處所者
四諦智通攝自他名倶。爲此三句説兩門智。
依於契經等者。此三句智由三藏教故説。依
於現在衆苦自性等者。此兩門智所縁境。如
此説者。此四諦道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實
法分別智觀。即此四諦差別説十諦爲教化
衆生方便智。如是於諦善巧菩薩已下第三
明毀壞諸行悲愍有情。以慧正毀者。地經云。
如實知一切有爲行皆是虚妄詐誑或凡夫。
攝受乃至心支正願者是第四句。及即於彼
乃至皆悉成熟者是第五句。謂即以意樂
正願爲能攝。正念慧行等是所修起念慧慚
愧等。諸勝徳中念慧在初。故言念慧爲上首。
諸作意乃至成熟有情者是第六句。如契經
説已下第七明引*支世間工巧業。於中分二。
初明引*支工業所由。後結之。前中有十二
句。初句是總。後十一句別釋。所以善五論。
言能益有情世俗書論印算計等者。是中書
等有四種障對治。四種障者。一所用事中忘
障。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
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二邪見濡智
障。以因論聲論對治此二故論。三所取物不
守護障。此對治故印。四取與生疑障。此對治
故算數。數者一一爲二二二爲四如是等。算
者一從十横如是等。其餘一切已下第八明
善根清淨。牟婆羅寶者。當此言瑪瑙寶。謂前
地於金上已加末尼寶。今此地更加馬瑙寶。
受生多作已下第九明受生。珊都史多此名
喜足。此即攝報果中在家之果。若在人中亦
有出家之果。所有威力當知此説千倶胝數
者。是第十句也。縁起相應増上慧住中問解
結。解中有十。一初明十法成滿得入此住。如
地經言。當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爲
十。一者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乃至廣説。今此
中云謂於一切法由有勝義自性平等性故乃
至有無無二平等性故等者。如舊地持有一
二等數標名。此論有十一故字。不可數之。
且準舊論言。一者第一義自性平等。當此中
第一由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即當經第
一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此中意謂由縁勝
義理故一切法平等。如舊論第二無言説行
無相平等。當今云言説造作影像無相平等
性故。當經言第二無想平等也。此中意謂一
切言説造作影像等皆由想起。今此相亦無。
無想平等也。於理本無相有是妄生故。如舊
云三者無生平等。當今言即由此相自然不
生平等性故。當經言無生平等。景言。即前依
他因縁生法無自然生故名無生平等。基解。
此意謂即由此心想無故自然無名苦生。又
即由此於言説造作依他性平等故執有自然
生者。此自然不生但是因縁生故言無生平
等無自然生也。前解爲勝。如舊論言四者因
縁不超平等。當今因亦不生平等性故。當經
云無成平等。今又云自然與因皆不生故者。
雙牒前二句以起後也。經言無成平等者。疏
云以無生故亦無苦性。成起現前。三藏云。因
是能成果是所成。執有自在天等爲因。因既
不能生。故言不成平等。以從因縁生故。自
然與因皆不生者。謂執有自然生及自在天
等爲因生皆不成也。基更解云。生前不平等
謂心想造作等無故苦自然不生。非但自然
不生。今因亦無故不成平等。自然與因皆不
生者。即雙重解果因倶生義。即第三不生
第四不成平等也。如舊云第五畢竟寂滅平
等。當今言畢竟本寂平等性故。經云第五寂
靜平等。此中意謂雜染本來寂靜故。若依基
釋第六是能照智故。第五第六皆約眞如爲
論。三藏開此畢竟本寂平等性故一句。成第
五第六寂靜平等本淨平等。次下句別是第
七平等。問曰。此二何別。如舊解第五離染因。
以第四三是離染果故。今第六是明離淨相
對治滅。今如何別解言畢竟本寂之言倶是。
舊經第五寂靜平等一句正是眞如。下現有
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當舊離
諸虚僞平等。舊經本淨平等即是正智離虚
僞戲論也。問曰。如舊論文可通。如經本淨即
眞如云何通。此第六是正智故。義曰。如經亦
是正智照本寂故名本寂。非體是本寂。又解。
此現有體事等一句是經第七。無戲論平等。
其第五六畢竟本寂。開之如前。景言亦同。如
舊論云。第六離諸虚僞平等。當今現有體事
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當經云第六
本淨平等。此中意謂眞如體相常淨。故擧能
證智以顯。如舊云第七無取捨平等。當今
遠離一切取捨造作平等性故。舊經第七一
切法無戲論平等。此中意謂遠離能所分別
戲論相故平等。基言。遠離一切取捨造作平
等性故。即此煩惱衆苦雜染離繋解脱平等
性故者。當地持第七取捨平等。當經第八無
取捨平等。若準經以畢竟本寂爲二勝。若合
爲一即開此故字爲二。雖然不依經文。此中
意者謂煩惱衆苦得解脱故一切取捨平等
也。如舊云第八一切法離平等。當今言即此
煩惱衆苦雜染離繋解脱平等性故。經言第
八一切法無取捨平等故。此中意謂於染淨
法無捨取相故平等。景云。此一復次地經無
也。如舊言第九妄想境界如幻如化平等。當
今言分別所執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
故。經言第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
中像炎化平等故。此中意謂我我所實非有
故平等。如舊云第十妄想境界有無無二平
等。當此中言無分別智所行有無無二平等
性故。經言第一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意
謂若成若壞無二相故。如是菩薩住此住中
下第二明覺悟縁起生解脱門。以一切種縁
起正觀觀察了知者。如地經説十番觀因縁
集法。所謂因縁分次第故。一心所攝故。自
業成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先後際
故。二苦集故。因縁生故。因縁生滅縛故。隨
順有盡觀故。如彼經論廣釋故。言一切種正
觀依縁起智能引發空無相無願三解脱門
者。觀縁起生滅故。無我故是空行。以有生滅
無常流轉道理及斷之得無爲故名無相行。
以是有漏有爲深可厭壞不生希願故名爲無
願。是此中意也。由是因縁已下是第三一切
邪想不現行句。菩薩如是善於勝義至一切
有爲。是第四方便攝受生死句。謂菩薩善達
眞如故悲愍有情。知煩惱繋故衆縁合故離
我我所及諸染汚。不是離煩惱衆縁合外別
有繋有情。如是知故不捨生死住在涅槃。爲
愍有情不應永滅一切有爲入般涅槃。應入
生死教化有情。是此中意也。如是乃至而亦
不住者。是第五無著智現前等句。經云菩薩
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捨一切衆生故。即
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
前照已。爲滿助菩提分法因縁。而不與有
爲法共住。觀有爲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
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論言無障礙智者。
謂如來智。然此未成熟名爲光明現前。基言。
謂無著智現前故不染生死。般若智現前故
不入涅槃。前謂正智後謂後得智。又倶通二
智且約智悲二行別之。言又即此住有猛利
忍等者。如經言菩薩住現前地般若行増上
成熟。得第三利頂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
故。測云。此即於第七前方便上品忍。如是乃
至當知亦爾。是第六證得無量三摩地。如經
云。是菩薩住此地得信空三昧。乃至第十離
不離空三昧。是菩薩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門上
首百千萬空三昧門現前。餘二三昧亦爾。由
此乃至意樂不壞者。是第七句。如經言。菩薩
住此地。復轉滿足不壞心決定心。乃至第十
滿足方便智行心。論不壞心者堅固不退故。
是不壞心有九種。一信觀不壞如經決定心
故。乃至九化衆生行不壞如經滿足方便智
行心故。於一切種乃至不能引奪者。是第八
於佛聖教不可引奪功。基師解云。何故前初
地非他引今復論之。且義別初地。謂眞如
教非他引。或一切教非他引。非總相非他
引。非別相非他引。今此於一切種聖教非他
引別相中非他引也。餘如前説已下是第九
善根清淨句。今此地中如瑠璃寶珠。於前金
上莊也。即一切地準前當知。言四風輪者。或
四方也。風受生多作已下是第十。第十一句
可知。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問解結。解中
有十二。初明妙慧所引進道勝行成滿得入。
已得十種妙方便慧者。此慧即是入住方便所
引世間不共一切有情而於一切世間進道勝
行。景言。行隨世間故爲共。世法不染故名不
共。趣求彼地名爲進道。學後地行名爲勝行。
基云。此進道勝行作有相行縁事相有差別
故名世間。非涅槃樂之所纒縛故名不共。以
體是無漏故以有相故亦名爲共。有情所不
能行故名不共。作縁事相故名共。測言。由智
不住生死故名不共。由悲不入涅槃故名爲
共。如經廣説應知共相等者。地經言菩薩善
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地者。當以十種方
便智支起殊勝行入。何等爲十。乃至廣説。論
主判十爲四。初一名爲身財因事。第二名爲
護惡因事。第三名爲護善因事。後七名爲化
生因事。今此中云謂依能起世間興盛攝受
福徳者。意謂依能起世間興盛因之事菩薩
行之攝受福徳也。即第一身財因事。經云善
修空無相無願而集大功徳助道故。二依於
有情利益安樂増上意樂者。諸多於有情而
起於惡。故有情是惡因。今以利益安樂増上
意樂於彼有情故不起惡也。即是護惡因事。
經言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衆生而不捨起四
無量故。三依爲菩提福徳資糧菩提分法後
後勝進者。爲證菩提果故速集資糧也。即護
善因事。經言起功徳法作増上波羅蜜行而
無法可取故。四依不共聲聞獨覺者。即是化
生因事。七門中第一願力取生作上首教化
餘衆生故。經言得遠離三界而能應化起莊
嚴三界行故。五依有情界者。是第二門説對
治故。經云畢竟寂滅涅槃而能爲一切衆生
起滅貪瞋癡涅槃行故。六依諸法界者。是第
三門爲滅諸障故。經云隨順幻夢影響化水
中月鏡中像自性不二而起涅槃無量差別心
故。七依諸世界者。是第四門於大法衆會集
故。經云善知一切國土道如虚空而起莊嚴
淨佛國土行故。八依諸如來身智者。是第五
門見聞親近供養修行生福徳故。經云知諸
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故。
九依諸如來語智者。是第六門轉法輪故。經
云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説相而隨
一切衆生起種種差別莊嚴音聲行故。十依
諸如來心智者。是第七門所問善釋故。經云
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能分別種種
相劫數修行隨一切衆生心差別觀故。菩薩
與彼共相應故已下第二明通達如來境界起
無間缺加行。從初乃至如來境界者。謂與前
十種妙方便慧共相應故。能達一切如來境
界。以前慧所行處是佛境界故。言及爲彼起
無功用無相等乃至不遠離道者。景言。八地
之中眞觀無功用故。言無功用無相無分別。
俗觀仍有功用。能知俗諦猶如幻化。故云無
異分別。八地觀彼二諦境界名觀無量佛境
界。二觀但起名起無間。眞俗雙觀復名無缺。
今七地菩薩爲起八地如此觀行故。精勤修學
一切威儀。若行若住恒常作意。一切位中不
遠離道。基云。又爲佛境界故起無功用無相
無遍計執分別。無量後得智依他分別。觀諸
佛境界起無間缺。常精勤學一切威儀行住
作意不離心口身而作是行。於一切分位行
是不遠離之道也。此無功用無相觀佛境界
是道。於威儀中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遠離
之。故下結文云通達如來境界起無間無缺
勤加行故。彼於一一心刹那中已下第三明
一一刹那圓證一切菩提分法。地經言菩薩
於十地中悉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但第七
地勝故得名。乃至廣説。今即於此第七住中
具足發起一切佛法覺支圓滿者。於七地中
念念恒起十波羅蜜故。言具足覺支圓滿。此
住菩薩加行行圓滿所攝故者。功用究竟也。
妙智者。則空方便智也。神通行清淨者。引發
世間殊勝行。離相修習名爲清淨。能入第八
住者。功用行終得入八地無功用位。若依測
師等釋。從此住菩薩加行行圓滿所攝故至
能入第八住故者。判爲第四有加行行圓滿
攝句。從由是菩薩已下乃屬第五句。今取景
師判文。順下結故。由是菩薩此住無間下第
四明安立染汚不染汚。謂第八地無功用故
一向清淨。七地有功用故名雜。此第七地初
得無相是第八地前導故名不染。未得根本
無相尚有功用有所希求未能任運無相故墮
雜染。今此住中已下第五明有加行行圓攝
句。如地經云。菩薩住遠行地中不名有煩惱
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行故
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足故不
名無煩惱者。景云。修斷煩惱上中二品在
見道中已伏不行。爲衆生故七地已來仍起。
下品煩惱時復現行。今言貪等上首煩惱皆
悉除斷。據七地中入觀時多出觀起惑時節
極少。以從多故言貪等皆悉除斷。基云。此住
一切貪等皆悉除斷。據地滿心非八地心斷。
如是或如佛地論自當分別。當知此住非有
煩惱下釋云。一切煩惱不現行故地滿爲論。
如前釋非離煩惱下釋云。求佛智未得。由有
相似愛佛菩提執在故非離煩惱。故下結文
言有加行行圓滿故。如是行者已下第六明
三業清淨。依於意樂清淨業轉世間功巧業
皆得圓滿。所以偏明。第七地中功巧業滿者。
凡是工巧營造必便功用所作事成。從初發
心爲利衆生學諸工巧依求財物擬行給施。
乃至七地所學工巧方始妙成。以第七地功
用究竟工巧成滿故也。佛讃則行不讃不行。
如四地説。於第五住已得工巧。今至七地轉
得圓滿。故三千世界共許爲師。略不言除等
位菩薩。以等位菩薩亦不相師故。第八地中
諸靜慮等如異熟住不須加行任運現前。今
此地中未能任運。如第八地異熟住故有功
用。故諸靜慮等方能現前。由修行相現在前
故。地持與此少異。彼之一切禪定菩提分法
皆現在修而不受法報。此諸菩薩已下第七
明逮得不共二乘三摩地。如是方便乃至三
摩地門者。地經云。菩薩住第七地中入名善
擇智菩薩三昧等。乃至菩薩如是大智通門
滿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菩薩三昧門淨
治此地。舊論云。菩薩於此住思惟方便入善
伏三昧。生百萬三昧。菩薩如是一切煩惱皆
悉遠離乃至勇猛加行者。景云。七地菩薩由
離諸惑一切分別所隨三業皆悉不行。而不
捨離尋求菩提勇猛加行。基云。由有微細分
別難可了知。無麁分別故名爲無相。前地等
有麁分別名有相。此皆隨順菩提之分別故
不捨離。妙善修治無生法忍之所顯*支者。長
入眞觀無生法忍念念増明。故言善修無生
法忍。無生法忍即正證無分別智。又諸菩薩
已下第八明念念能入滅定。第六住中所入
滅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者。景法師云。但言
第六住不前五住者。擧終顯始。從初地至六
有出入觀異不恒滅定故擧第六。類顯前五
亦暫入滅。亦可前三地相同世間不論得彼
滅。四五六相同二乘。四地初得道品無漏譬
於初果未得滅定。五地菩薩如第二果亦未
得滅定爲此不論。六地菩薩譬第三果得滅
定故所以偏論。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如阿羅
漢故念念中恒入滅定。問若七地念念恒入
滅。是則二智究竟不行。答據堪能念念入。未
必念念恒入滅。若據眞觀離相假名滅定。即
念念入也。三藏云。西方兩釋。一云。八地已上
方入滅定。七地已下頓悟菩薩即不能入。所
以者何。七地已來超三界惑而現在前故不
能入。今云六七地中能入滅定者。據正體智
相應定數縁寂滅故名滅盡定。非二十四不
相應中滅盡定。一云。初地已上皆入滅定。故
楞伽云。佛告大慧。從初地乃至六地入滅盡
定。聲聞縁覺亦入滅定。乃至聲聞縁覺即不
得入。七地菩薩念念入滅定。今云第六地所
入者。以第六地中分得無相故能伏煩惱。能
伏煩惱能破入滅定障。又三藏云。六地已還
由作無量加行方入滅定。第七地亦由方便
欲入即入。是故假設爲言能念念入。非謂相
續義故名念念。所以然者。六地已還亦有多
刹那相續入故。然此菩薩甚希有奇業至能
不作證者。重顯七地菩薩常入眞觀實際境
中。而不作證起利他行。彼由如是已下第九
明現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間行。景云。能行一
切同有情行異於菩薩所行妙行故言不共。
菩薩妙行雖同世間而非彼性。如經廣説。測
云。雖復處染而不染著故云不共也。此中總
義下出彼所指經中現同有情相似之行。總
義有八。一同福業事。二同攝受親屬徒衆事。
三同異生求受生事。四同初發心者發起進
求三解脱住。五同信樂下乘爲他調伏事。六
同受用諸欲差別事。七同外道爲佛迴轉事。
八同世人隨他心轉隨大衆轉。餘如前説下
第十明善根清淨。受生多作已下第十一二
受生威力文相可知。基云。此地中十二段
如結準配知。第五有加行行圓滿攝故者。
上文似與第四顛倒結。第四合第五。第五合
在第四。三藏云。此第五有加行行圓滿者。即
是今此住中一切貪等皆悉除斷。以有加行
行圓滿故所以斷除餘惑。還是依次結非顛
倒法。無加行無相住中問解結。解中有十一。
初明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滿得入。案地經
説。一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二無成。三無相。四
無出。五不共。六無盡。七不行。八非有有性。
九初中後平等。十眞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
論釋彼忍於四種無生中應知。一事無生。二
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差別無生。
初七句是事無生。後三如次配後三無生也。
如遠師等釋云。一切法無生有十句。解此無
生之智名入智也。今更言一切法第一義。謂
除二執所顯眞如。今明除二執及所顯眞如
名入一切法第一義智。謂依三世如其所應
下出十種。景云。此與十地文非無少異。大
意相似。基云。如地持文。可是疏家別解之。
今文之不具十法。十法謂依三世如其所應。
隨於三世有此計執故隨所應。此十皆除遍
計所執。本來無生等十句如次配。地經釋言。
遠師云。謂於三世者。此第八地以前七地爲
過去。當地名現在。餘後二地名未來。此中初
四當配三世。其義云何。於過去有初二謂無
生無起。現在無相。未來無成。過去分爲二。初
地名生。二地至七地名起。言無生謂無初地
淨法生。無起者無二地以去起。起即起作。此
二謂除過去計。言無相者。執當八地有無生
法忍相。今除此執相言無相也。即現在也。言
無成者。謂無九地以去乃至成佛菩提。有此
成佛菩提執。今併除之。以舊論但有此四。無
次三種。有後三種。測言。三藏依勘梵本華嚴
經有十種無生觀。一無生。二無起。三無相。四
無成。五無失。六無有有性。七無流轉性。八無
止息性。九初中後平等性。十於眞如無倒證
入無有分別平等性。此十種與大本華嚴及
十地論所釋經本有同。大本華嚴經十句中
前五句一向同之。無第六無有有性句。無來
無去二句當此無流轉性無止息性也。無初
無中無後一句亦如十地論。彼論云。初中後
平等。後入如來智一句語略。亦不當梵本地
論。經云。初句與梵本同。第二句無成者與梵
本顛倒。彼梵本無成在第四也。第三無相句
亦當梵本。第四無出此亦顛倒。當梵本第二
無起句。第五無失亦與梵本同。第六無盡第
七不行不當梵本。第八非有有性當梵本第
六無有有性。後二大分與梵本同。今依梵
本華嚴經以配釋此文。如三藏所釋。言謂
依三世如其所應本來無生無起無相者。釋
家具有二釋。一言於眞如中無未生事故云
無生。無曾起故言無起。無現在相事故言無
相也。若依次第。先説過去。次説未來。後現
在。然不依此次第。故言謂於三世如其所應
也。一言本來無生者無過去生。無起者無未
來起。無相者無現在相。若依次第。初説過去。
次説現在。後説未來。然不依次第。故言如其
所應也。此上三觀約三世果事以辨無生觀。
依餘因性無成無壞者。一切有爲是因。能生
諸法名爲成因。亦能滅諸法名爲壞因。以其
眞如不能成能壞餘因故。言依餘因性無成
無壞。此兩因觀約餘因性以辨無生觀。此上
五句約彼事明無生觀也。依第一義畢竟離
言者。以第一義眞如不可言説故。以依他性
雖是離言自性猶可爲名言所顯。今此眞如
實性是離言自性畢竟不爲名言所顯。故言
畢竟離言也。諸自性事者。即此眞如是諸法
實性。故言自性事。事者體事也。言説造作影
像自性者有二義。一言説影像自性。二造作
遍計所執影像自性。由體相故及因性故都
無所有者。無有有性而有二義。一無有以無
諸自體相故。二無有性謂無有有家因性。由
體相故者即當無有也。因性故者即當無有
性也。此體相及因性由無所得故。故言都無
所得也。又釋。言由體相故者。成上言説影像
自性。及因性故者。成上造作影像自性。如是
二種都無所有也。此即約體性以辨無生觀
爲第六句。即由如是雜染體性無流轉性者。
於眞如上無十二縁生流轉性故言無流轉
性。即第七句。無止息性者。依眞如上亦無十
二縁生還滅性故言無止息性。止息依流轉。
流轉既無止息亦無也。是爲第八。依此無智
邪執爲因至一切時分染平等性者。由十二
縁生以無明惡見爲因。於彼離言諸有體事
即是因所生事。於眞如上無初中後。初中後
兩釋不同。一約三世辨初中後。過去名初。未
來名後。現在名中。二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以辨初中後。能引所攝無明行爲初際。所引
識名色六處觸受及能生愛取有爲中際。所
生生老死爲後際。今此眞如無此三位差別。
故言依此無智乃至染平等性也。是爲第九。
依於眞如至平等性故者。此約能觀智離於
分別顯平等理性以辨無生。是爲第十句。言
能除雜染者。即地經云。是菩薩遠離一切心
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如虚空平等入一切
法如虚空性。此文以釋伏難。上來約眞如等
無遍計所執以辨無生。恐行人無分別智亦
被除遣故有此文。三藏解云。遠離一切心意
識憶想分別者有二釋。一云。分別諸法自性。
亦意識分別差別名憶想分別。一云。遠離一
切心意識者。遠離八識心王。分別者。遠離數
法分別也。無所貪著者。翻譯家錯。應云無所
滯礙。論釋於下地中有三事勝。一無功用自
然行。如經無所貪著故。三藏云。總明無生智。
無有功用無所滯礙。如虚空平等者。論云。二
遍一切法想。三藏云。此明後得智。遍縁諸法
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者。論云。三入眞
如不動自然行故。三藏云。亦是正體智縁智
虚空平等眞如也。言得入第八純清淨住。基
云。以有漏心隔故名雜。純無漏名純淨。此八
地上相續家釋。七地有功用故名雜。八地無
故名純。言隔不隔此八地去有漏心間
家義。測云。一向煩惱不行故名純。住此住中
已下第二明由前觀得無生忍。於無生忍證
得第一最極清淨忍者。初地亦得無生忍。此
二何別。基解。如顯揚第六。無生忍有三種。所
執性名本來無生忍。依他名自然無生忍。圓
成名苦垢無生忍。其初地證斷二分別執故
名得本來無生忍。八地以去眞俗雙行得自
然苦垢二無生忍。又八地以去證一味純觀
眞如故名得苦垢無生。以前證得餘無生忍。
又以前得分段無生忍。八地以去證變易無生
忍。又初地等不入惡道無生忍。八地以去非
有漏心間生無生忍。於一切法正尋思已者。
三藏云。七地已前皆有尋思及如實智。今云
正尋思已者。由前第七地尋思力。第八地已
上如實智生。非第八地有尋思。所以然者。八
地已上於一切時恒入人法二空觀故。又解。
復有出觀非加行法故不作尋思觀。爾時乃至
永不復生者。景云。昔已來由邪分別妄法恒
起。今已不起分別。因未來妄法永不復生。測
云。於此八地中一切人執及意識法執皆不
現行。故云一切邪分別執皆悉遠離。此如實
智乃至極清淨忍者。景云。功用位修有未清
淨。今此八地如實智觀離功用故名極清淨。
此如實智即無生觀。此文即説八地猶作尋
思如實智觀。將知九地十地亦作此觀。唯諸
如來永離尋思十地猶有。基云。何故不論四
尋思。尋思是由非無生忍。以是唯有漏故。如
實智通無漏。是此八地無生忍體。故前二文
重解無生忍智。故前云此復云何。謂諸菩薩
由四尋思於一切法正尋思已若時護得四如
實智。故知此智即是忍體。有尋思已之言。故
知尋思不在八地已去。以無有漏心故。以前
皆有有漏心故。其後得智但相似作義無妨。
其實作尋思唯有漏。意欲引生無漏如實智。
無漏智既稱法即是如實。何故更作尋思觀
引生如實智。假設作時位是相似非眞作之。
是諸菩薩已下第三明除四災患。舊名離四
惱。景師云。地經説三喩。一滅定喩。二夢寤
喩。三生梵天喩。今此所明四種災患是彼喩
中所離過也。初二是彼滅定喩中所離之過。
謂第一即彼滅定喩。合云住報行成。第二即
彼云離身口意務。第三即彼第二喩。合云從
初已來見諸衆生墮四大河發大精進力廣修
行道至不動地即離一切想有功用行等。第
四即彼第三喩。合云一切佛心菩薩心菩
心涅槃心不行何況當行世間心也。泰師云。
言四者除斷有微細相現前行者。菩薩入觀
之時麁細相倶不起。出觀之時細相猶起。今
入八地無出觀。故除斷微細現行取相也。又
此菩薩於深住極生愛樂者。是第四句。即
於如是法門流中至神通事業者。是第五句。
地經云。菩薩得此不動地已。本願力住故。諸
佛爾時彼法流水門中與如來智慧。乃至蒙
佛七種勸。一勸汝爲成就諸佛法故懃進莫
捨此忍門。二勸雖得寂滅解脱當愍念衆生。
三勸應念本願悲智。四勸莫共二乘伹求法
性。五勸觀佛無量身立等應起示現。六勸爲
得如來無量法門故應起此法。七勸應觀通
達十方無量國土衆生法差別事。廣釋如彼
經論。基云。問此住菩薩無功用。何假須勸。義
曰。以得無相故名多入無相。不樂進修。諸佛
七勸令起無相觀。起無相觀已。自然如異熟
任運勝進不待加行。如是蒙佛覺悟勸導引
發無量分身妙智者。是第六句。地經云。金剛
藏語解脱月言。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
智門轉者。是菩薩爾時即入涅槃棄捨利益
一切衆生。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
門故。於一念中所起智業願從初發心以來
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云云。乃至非算
數譬喩喩所能及。所以者何。佛子先以一
身起行智故。今此菩薩地中得菩薩無量身
差別故。集無量行力故等。乃至廣説。基云。引
發無量分身者。即引發令生五分法身也。得
十自在下第七明得自在。案地經。先説三自
在。謂器世間自在行。衆生世間自在行。智正
覺自在行。次觀説十自在。此中但説十自在。
得自在故隨所欲住如意能住者。此明命自
在。隨樂安住靜慮至如來能住者。明心自在。
若暫思惟乃至悉能現行者。財物自在。普於
一切能惑生業者。明業自在。及於一切後生
處所自在往生者。明生自在。隨所愛樂至皆
能起作者。如意自在。一切妙願至皆佛稱遂
者。明願自在。隨於事物至皆成無異者。勝解
自在。隨所欲智所智境界皆如實智者。明智
自在。普於一切名句文身皆得善巧者。明法
自在。如是菩薩乃至應知其相者。第八明自
在勝利。按地經云。菩薩得十自在已即時名
爲不可思議智者等乃至廣説。論釋大勝者
有三種大。一智大。二乘大。即三業淨。三彼二
住功徳大。廣釋如彼。又能棄捨下第九善根
清淨。按地經云。佛子譬如本眞金。善巧金師
作莊嚴具已。繋在閻浮提王若頭若頂。閻浮
提人餘寶莊嚴具無能奪者。如是菩薩住不動
地。彼諸善根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
薩所不能壞。菩薩得以地大智光明滅諸衆
生煩惱闇障。又言。譬如千世界王大梵天王
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
照其中。如是菩薩住此地中能放身光照
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衆生。漸
能滅除諸煩惱火令得清涼。此住菩薩受生
威力至應知其相者。第十一句也。受生者。地
經云。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
界。自在最勝。威力者。如經説。於一念間得百
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及見佛等。乃
至廣説。無礙解住中問解結。解中有七。初明
於第八地甚深住中不生喜足入勝進地。經
明十句爲法師方便。今此中云甚深不生喜
足者。即當經中第一句。經云。佛子菩薩以如
是無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脱
故。復於増上智殊勝性愛樂者。當經第二句。
經云。復轉求如來究竟智故。隨入者。當經第
三句。經云入如來深密法中。餘之七句此中
略也。亦可隨入言即通攝後八句也。基云。問
前八地除四患中。第二除斷於上清淨住。精
勤思慕。何故此地上有於智殊勝性愛樂趣
入。義曰。前有所希求是染法執。七地起之八
地斷之。今此地但無漏觀中愛樂智勝無礙
解非染法執。故不同前也。是諸菩薩至應爲
他説一切諸法者。是第二句。基云。問何故八
地已上名無加行。此地有超加行智之言。義
曰。前七地中於上解脱須勤加行方乃趣得
名加行。於佛地中欲爲有情説法任運而説
非加行。今此住已趣入上解脱。故無加行智
任運如異熟増勝。然欲爲有情説法時不能
如佛任運説。須作意起説。即無漏觀中起作
意説法名起加行。故不同前。普於一切説法
所作下第三明此所作事如實知。地經明稠
林有十一。一衆生心行稠林。二煩惱行。三業
行。四根行。五信行。六性行。七深心行。八使
行。九生行。十習氣行。十一三聚差別行稠林。
三藏云。信者錯翻。應是勝解。故華嚴經云勝
解脱也。今此文云當知此中説法所作者。正
出稠林。此下文相極難。三藏勘釋論以釋此
文。言謂於一切近稠林行者。此總擧十一稠
林。如心行等十一稠林即是菩薩所觀境也。
如此雜染如此清淨者是心行稠林也。即染
淨心行故。由此雜染者即是煩惱稠林業行
稠林。由此清淨者是根行稠林。謂信等五根
也。若所雜染者若所清淨者謂信行稠林。即
是勝解。若與煩惱相應名所雜染。若與清淨
法相應若所清淨。若非一向者説性行相稠
林深心行相稠林。是菩薩所觀。或是有性或
是無性非一向也。若是一向者是使行稠林
心生行稠林。謂諸屬煩惱一向染故。菩薩息
苦等五生是清淨故之言一向也。問伎行稠
林與前煩惱稠林何別。答煩惱是上心。使是
種子。故有此別。若通二種者。謂習氣稠林及
三聚行稠林。此通攝性行稠林等四種習氣
故云二種。又攝三聚有情故云通二種也。景
師云。謂於一切近稠林行如此雜染如此清
淨者。總擧染淨法也。由此雜染由此清淨者
擧淨因也。若所雜染若所清淨者明染淨果
也。若非一向者邪定正定聚也。若通二種者
通三聚也。言稠林行者。如經説有十一。地論
云。稠林者衆多義故。難知義故。行者不正信
義故。廣説如彼論。如是菩薩已下第四明方
便善巧成大法師。云於説法中方便善巧者
牒上第二句。於説所作方便善巧者牒上第
三句。基言。説法威儀名於説善巧。稱機宜説
名於説所作。又所詮合理名於説善巧。稱機
益物名於説所作。於一切種成大法師者。地
經云。菩薩住善慧地中。略説作大法師住在
大法師深妙義中護諸佛法藏。論釋是中説
者持者二句示現。住在大法師深妙義中者
有二十種能作法師事。一時。二正意。三頓。四
相續。五漸。六者次七句義漸次。八示。九喜。
十勸。十一具徳。十二不毀。十三不亂。十四如
法。十五隨衆。十六慈心。十七安隱心。十八憐
愍心。十九不著利養名聞。二十不自讃毀他。
乃至廣釋。獲得無量陀羅尼門者。經云。得衆
義陀羅尼。乃至第十得種種義陀羅尼。得如
是等陀羅尼門。滿足十阿僧祇百千。於一切
種音詞支具剖析善巧者即詞無礙。辯才無
盡者樂説無礙者也。成就如是法陀羅尼領
受堪能者。如經云。是菩薩於一佛所以十阿
僧祇百千陀羅尼門聽受法。如一佛聽法餘
無量無邊諸佛亦爾。菩薩由此勝無礙解引
發言詞能坐如是微妙法座者。由餘三辨引
發詞辨。所作自在。堪昇法座。廣説四無礙。如
彼經中。若於是中者。釋論云。謂説法時大集
會中也。若於是處者。謂説法國土處也。宣説
正法盡所有門者。隨其根宜説正法盡彼法
門。若由此故乃至皆悉成就者。由此機根於
諸有情或謂勸導或謂慰喩。此等堪能悉皆
熟。善根清淨受生威力如經應知者。第五
六七句也。善根淨者。如經云。譬如眞金作莊
嚴具已繋在轉輪聖王若頭若項。一切小王
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諸莊嚴具無能及者。如
是*菩薩住此地中善根轉勝明淨。一切二
乘及下地菩薩所不能壞。又云。譬如大梵王
三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深稠林處皆悉能照。
如是*菩薩住此地善根光明照諸衆生煩惱
心稠林處照已還攝。受生者如經説。住此地
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勢力主三千世界於
中自在。威力者如經説。於一念間得十阿僧
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三昧及見佛等。乃至
廣説。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初問。次解。後結
釋會名。解中準下結文。既無別結。是則文難
開判。若依地論。第十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
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
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
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今此文但
有前六略無後二。今準前來判爲九句。初明
九地行滿堪入十地爲灌頂王。地論名方便
作滿足地分。如經説。佛若菩薩如是無量智
善觀智乃至第九菩薩地善釋智。善滿足清
白法等。乃至名爲得至一切種一切智智受
位。地論釋地方便作滿足地分者。於初地至
九地中善*釋智業應知。此善釋智有七種相。
一善修行故有三句。如經善滿足清白法集
無量助道法善攝大功徳智慧故。下有六相
配經下六句。廣釋如彼。得離垢等乃至現在
前故者。第二明得三摩地現前。地論名三昧
分。言得離垢等無量無數勝三摩地者。如經
言。佛子菩薩隨順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即
得菩薩名離垢三昧而現在前。乃至第十名
現一切諸佛現前住菩薩三昧而現在前。如
是等上首十阿僧祇百千諸三昧門皆現在
前。言作彼所作者。當彼經中次云菩薩入此
一切三昧善智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
受。言一切智智等者。當經次云最後三昧名
一切智智受勝位菩薩三昧而現在前。得一切
佛相稱妙座乃至普能引導所化有情者。第
三明得一切佛相稱妙座灌頂化導。地論此
名爲得受位分。如經云。是三昧現在前時。即
有大寶蓮華王出。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
千大世界。乃至廣説。論釋是中得受位者。隨
何等坐。隨何等身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
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説六事
應知。乃至廣釋。今此中云得一切佛相稱座
者。是第一隨何等*坐。*坐處有十相。一云生
相。如經即有大寶華王出故。二量相。如經周
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三勝
相。如經衆寶莊嚴故。四地相。如經過世間境
界故。五因相。如經世間善根所生。六成相。
如經行諸法如約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義
相。如經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爲
正觀故。八功徳相。如經過諸天所有境界故。
九體相。如經大瑠璃摩尼寶爲莖等故。十莊
嚴具足相。如經華身有無量光明衆寶間錯
其内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故。言身者是第二
隨何等身量。如經説。爾時菩薩其身殊妙稱
可華座等。言諸眷屬者。第三隨何等眷屬。如
經説。爾時大寶蓮華王眷屬蓮華上皆有菩
薩等。得大光明往來普照者。是第四隨何等
相。如經説。是菩薩昇大寶蓮華王座。及眷屬
菩薩坐蓮華座入三昧已。爾時十方一切世
界皆大震動。一切惡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
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嚴淨。皆得見聞一
切諸佛大會。第五隨何等處者。即是光明所
出處也。如經説。何以故。佛子是乃至功徳
智慧而現在前故也。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
灑其頂等者。第六隨所得位。如經説。如是佛
子爾時諸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
通。乃至入彼頂時名爲得位等。基云。謂以法
水灌灑其頂名一切相。此乃一切智智也所
作也。於彼解脱方便佛事等者。第四明於解
脱方便得如實智逮得無量解脱總持神通。
地論名入大盡分。則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脱
大。二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今此云
彼解脱方便佛事者是三昧大。三昧能與解
脱爲因故。言解脱方便佛事。言得如實智者
是智大。逮得無量解脱者是解脱大。陀羅尼
門者是陀羅尼大。大神通力者是神通大。廣
説如彼。及此増上乃至安立者。第五明得大
念智訓詞安立。地論名地釋名分。釋名有三。
一得大念力能受諸佛雲雨説法故名法雲。二
法身普覆復降注法雨滅煩惱塵故名法雲。三
降注法雨生物善芽故名法雲。今此中云及此
増上大念大智者。是第一釋名。増上引發訓
詞安立者。是後二釋名也。然此釋名下自當
釋。今先略標以充分次。及大神通増上引發
者。第六明神通事。若依地論。此下並有神通
力無上有上分。無上者比餘衆生神通力故。
有上者由比於如來神通力故。善根清淨者
是第七句。經云。佛子譬如善巧金師善治此
金爲莊嚴具。以無上摩尼寶珠間錯其中繋
在自在天王若頸若頂。其餘天人莊嚴之具
無能及者。如是*菩薩第十法雲地中不可思
議智行一切衆生聲聞辟支佛從初地乃至住
九地菩薩所不能及。又云。譬如摩醯首羅天
王光明過一切生處衆生光明。能令衆生身
心清淨。如是菩薩住此地中智慧光明乃至
住九地菩薩所不能及。受生者第八句。經云。
菩薩住此住中多作摩醯首羅天王具足自
在。威力等者是第九句。經云。於一念間得十
不可説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三昧
及見佛等。廣説如經。當知已下第三結釋會
名。文分爲三。初結上略説。次指經廣説。
會異名。又此菩薩自如大雲未現等覺無上
菩提若現等覺者。基云。第十地有三心。一入
二住三滿。此滿心中名等覺菩薩。如來名妙
覺。其入住不名等覺。若在入住二心*若未
現等覺。若在滿心各已現等覺。又等覺是
佛。未必是等覺菩薩。言此菩薩在當地未成
等覺亦能化生如雲雨説法。若成等覺佛已
亦能化生雲雨説法。言與佛相似。如等覺菩
薩名等覺。上來廣明住中別辨説。自下總
明。文分有五。初明修證分齊。二明斷障分
位。三明清淨漸次。四明攝前功徳品中八法
在此十三住中。五明以大類少次第相當。初
中分二。先通伏難。後明諸住修證經劫多小。
前中難意。十地菩薩一一皆修萬行。云何前
説初地修檀二地持戒三地修定四地道品等
耶。故論爲通。如是所説後後住中支分功徳
非前前住一切都無然下品故不墮其數等
者。前地雖修未成滿故所以不立。至後地滿
方建立之。泰法師言。若依此菩薩十二住中
所修功徳性。初種姓住中亦具足有。然未成
滿故未立餘十一住名。雖有此釋不及前解。
第二文中分三。初總別分別諸住劫量。次定
劫大小辨修長短。後明精進能轉不轉。前中
先別後總。別云。又即於一一住中至得成滿
者。一一住中經中多水火風等大劫修習方
滿。然一切住已下是總論也。言此就恒常勇
猛精進及言此即定等者。景師解云。初僧祇
中行有興廢。但是空過。不修行時節却不取。
唯約智行以剋取時。初地已去時行相扶無
空過時。以得淨意樂故。次經第三無數大劫
乃至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者。基師云。何故
此不言證得如來。義曰。此三劫皆在因故不
言證佛。佛三劫外故。又前明二劫文皆有次
第之言。乃至證得極喜住等。今此第三無次
第之言。故不言如來地。但守自位。第二定劫
多小中言若就後説乃至不過此量者。遠師
云。以不思議經中百二十數作一僧祇量。又
解。百二十數中初有百三爲初劫量。次有十
四爲第二劫。復有三數爲第三劫。景師云。此
文分明。又引瓔珞經云。第十地滿更經多劫
學象王歩等方得菩提。證三祇外更經多劫。
以小乘三祇滿後更經百劫修相好業。此事
不然。舊攝論云。或説三祇或説七僧祇或説
三十三。今定明三大劫僧祇即得成佛不過
不減。此處論文言但經三無數大劫不過此
量。瓔珞經就第十地中義分無數小劫。於中
修習象王歩等猶是三祇數内而無有過。泰
師云。以經正。但以論主以多攝小故云不過。
又解。論辨實義不同小論。又云。瓔珞經者前
秦世竺佛念譯而今三藏不信。備云。瓔珞經
不在目録。不堪用證。第三精進能轉不轉中。
意謂地前行有興廢同住菩薩得有超。初地
上無起。中劫者刀兵劫也。大劫者水火劫
也。自下第二明斷障分位。此云三住斷除二
障。是彼二障三處過義。謂於極喜住中乃至
入如來住者。謂於初地斷惡趣煩惱。滅惡趣
者多是分別。從多爲論故云斷惡趣煩惱。又
伏修惑上中二品全不現行。於第八地中
除惑上中二品。伏其下品總不現前。金剛心
時頓斷一切惑種子。三藏云。依對法説。一切
煩惱皆伏至後金剛方斷。此中文説第八地
斷者。但斷惑種體上有不調柔性亦名斷麁
重。非斷種體。其初地中斷見惑麁重并麁重
所依見惑種子總名麁重。第八地唯斷麁重
未除修惑種。以修惑種於十地中所受報身
分段變易所有功能助業牽生故留不斷。故
第八十云。於十地中但修所*智障對治不修
煩惱障對治。泰云。舊來諸師殘氣名爲習氣。
今則不爾。煩惱種子亦名習氣。亦名隨眠。當
知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有三種等者。景云。
此云在皮膚實者多就樹木。樹心貞固名實。
舊云皮膚骨。亦名皮肉心。此二種名通約情
非情法爲喩。佛地皆斷實者。據解脱道證斷
名斷。類斷煩惱障亦應名佛地斷。而言最上
菩薩斷。有據無礙斷。類斷所知障。無礙正斷
亦應言最上住斷。此據影略互顯。基云。何故
煩惱障不言在皮等。義曰。煩惱有品。以三品
言之。今此障不然。故以在皮等言也。三藏云。
此之據麁重不據所知障種子文。備師據所知
障。於三住中乃至修斷資糧者。景云。種姓解
行住修極喜住斷惑資糧。從初地修道乃至
七地修第八地斷道資糧。九地修十地道資
糧。此乃偏據三祇滿處説三住斷。理實煩惱
障中修惑諸住不斷。備云。如所知障於十地
中地地別斷修道煩惱亦於諸地諸地別斷。
而約究竟處説故言三住斷也。餘地斷未究
竟故言修斷資糧。基云。所知障地地斷。何故
今言資糧耶。義云。雖斷自地由起後地諸惑
此三處斷之。並後地自地永不行故。不同餘
地。不言資糧也。第三明清淨漸次中以合三
慧爲一。故伹十一。第四明攝前功徳品中八
法在此十三住中。功徳品云。有八種法能具
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於如
是菩薩藏中顯示諸眞實教。三者即於如是
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
廣大威力之教。四者於上所説如理聽聞。五
者如理思量爲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
爲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爲先修果成
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今此
云謂於第一第二住中至聽受思惟者。種姓
解行。二住中攝前五法於菩薩藏者。是八法
中前三皆是菩薩藏故。生信勝解聽受者即
彼第四。思惟者即彼第五。論實以後諸地非
無此五。據謂上用増時分齊語。言第三住中
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者。即攝第六一
分。謂趣勝意樂爲先。以初地中初得無相。趣
向無相之前行。故得一分。言於餘一切乃至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者。此攝
第六一分。謂入修行相也。共初地通攝第六
無相修。此即修習無相修。如此廣大非如初
地得名前行修。於上三種淨行所攝菩薩住
中修果成滿者。八九十地攝彼第七入修行
相爲先修果成滿也。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
竟出離者。攝彼第八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
竟出離。第五明以大類小次第相當。聲聞有
十二住。景云。一是種姓即在未發心時本有
種姓。二在七方便。三在見道乃至初果。第四
戒學。第五定學皆在進斷欲界修惑方便道
中。第六在斷上三品惑。第七在斷中品三惑。
第八斷下三品惑。此三是慧。第九已得四根
本定與彼無色爲加行道。第十是三無色。以
三無色有眞無漏捨一切相名無相住。十一
從斷非想九無礙及得滅定。十二是阿羅漢
果眞實諦。攝論疏中亦作此判。以小乘十二
但類菩薩學地十二住。不取第十三如來住。
釋家又解。依未至定離欲初禪初禪方便道
名第九。以四根本禪爲第十。以捨欲界種種
非法相故即取四空乃至非想。第九無礙及
得滅定爲第十一。無學爲第十二。前八如故。
泰云。初住是五停總別解脱分善。此就習種
姓説。若解性種亦通無始生死。第二住是煖
等四位與見道爲加行也。第三在眞相見道
戒定慧三學位者得初果已後起勝進道時爲
欲修惑。復修習戒定慧三學則爲三住也。後
之四住大同釋家又解。基云。如諸聲聞乃至
第四住亦爾者。此中聲聞非得初果住時如
菩薩第四住。菩薩第四住在第二地離初地
故。今準聲聞在初果進趣心中爲論。故與菩
薩相似。又住果時亦得類菩薩以戒得初果
亦有故。何故要似菩薩屬初地時名第四住。
前解爲勝。失所傳故。其下心學慧學準此在
進趣心應知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者。菩薩地四
處此爲第三。由前隨要便得究竟攝利自他
故名究竟瑜伽處。有五品。攝生爲初故言第
一。就五品内。初有三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
辨勝進行。後有一品對行辨果。前中有二。初
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後之一品辨行所依地。
前中復二。初明五生利衆生行。後明六種攝
衆生行。前中分三。初擧數列名。次次第解釋。
後明五生攝生用盡。解除災生中。先問。次
解。後結略指廣。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現在五
苦。後辨斷除邪見惡行。五苦者。一飢饉。二
疾病。三兵甲。四怨敵。五治罰。言持有神驗諸
明呪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等者。以願力復
以呪力攝受自身支節上下皆成良藥。分割
施他除他疾疫。増上中基云。謂初住作一天
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爲小千界王。第
九爲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薩生摩醯首羅天
即淨土。其實在下二界間。以無漏業生故名
究竟上。此據未得竟法界受用爲論。景云。
具應言摩訶。摩訶是大。醯首羅此云自在。最
後生中。或生波羅門大國師家等現等覺者。
景云。是變化身行相成道。若實報身最後生
者。其身妹大生大蓮華量同法界。基述三藏
言。有經言。佛告慈氏。汝波羅門家生。我刹帝
利家生。我是右脇而生。汝是頂上化生。我
受八十。汝年六萬歳等。此則有經與彌勒
經相違。勘問。攝生周盡文云唯除凡地菩薩
受生此取有智菩薩爲五生者。有二釋。一云。
唯取入於十信已上乃至十地爲此五生。不
取十信已前外凡種姓菩薩所受生也。二釋。
唯取大地有智菩薩爲物受生。不取地前凡
地菩薩。以於衆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來
所受五生通於變化。八地已上唯變化生。三
藏存後釋好
攝受。亦前明爲物樂受五生。於五生身以六
種攝攝益有情。次明攝品。就中初明六種攝
受。於中初開六門。次依門釋。後明六攝義周
盡。第二明攝受時難。於中初明遇十二難事。
後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於中文相難
可取別。基法師云。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對一
所治。第十一爲釋上第十一第二艱難之事。
論云。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
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於其中應審簡補特
伽羅即第二。由審簡擇前有情故柔軟美語
自不起惱。或於此中攀縁勇猛攝受因轉者
即第三。雖物尠小運心攀縁薄布今遍起攝
因。若發正願者即第四。雖無力能普爲營
事。但發正願後有爲時普爲營助。或於其中
間制御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諸受樂者多
著放逸攝心不散能離流散。或於其中安狂
其心者即第六。無能利生安心恭作後當果
心。猛思擇者即第七。起思擇心可攝不可攝
捨之。不生厭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
於其中而行放捨者。前釋第十言。於此物難
捨故不應生戀而取施與之。或此釋前第七
此生可捨前猛利思擇。合釋第八。或於其中
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次第却釋前第九。可
知。若以此前行放捨却釋前第七者。此即合
解第九第十。或於其中善巧方便釋前第十
一對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釋前第十十二。可
知。或有釋。前對治如前配。或於其中安住其
心下乃至而自安忍來解前第六對治。或於
其中而行放捨釋前第七句對治。或於其中
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釋第八第九第十三
句。此中精進爲一。熾然爲二。無懈爲三。如次
爲三。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釋十
一十二。如前釋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
九句。不可依勘。雖有多言而未爲決。今更釋
之。新舊二論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
難。謂此中初云諸菩薩遭諸難事或於其中
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者。舊論菩薩
於諸衆生不觀輕重而爲方便。此即治前第
一難。第二云或於其中應審揀擇補特伽羅。
舊云或察於人而行於非。治前第二難。第三
云或於其中攀縁勇猛攝受因轉。舊云或勇
猛方便爲造因縁。治第三難。第四云若發正
願。舊云或修正願。治第四難。第五云或於其
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舊云或淨信心。治第
五難。第六云於中安住其心。舊云或專心。治
第六難。第七云猛利思擇。舊云思惟觀察。治
第七難。第八云不生厭倦。舊云不倦。治第八
難。第九云而自安忍。舊云或時柔軟。治第九
難。第十云或於其中而行故捨。舊云或時行
捨。治第十難。第一云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
然無懈。舊云或時精進。治十一難。第十二云
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舊云或時巧
方便。治第十難也
瑜伽論記卷第十二之上終


瑜伽論記卷第十二之下論本第四十
九至五十卷

 釋遁倫集撰 
論本第四十九
  地品
攝益自他階級名地。前明生攝二品是行。行
必依故次明地品。文中有三。初明攝十三以
爲七地。二明初地離惡趣因縁。三明十種淨
修地。前中云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爲地
者。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今何以通取有。據
實通在佛中。前唯約因位。故略不明佛也。今
實録之。故兼取佛。無加行乃至墮在第三決
定中故者。景云。前功徳品中明三決定。一種
姓決定。有種姓者必成佛故。二發心決定。發
心已後必定不退故。三無虚行決定。此三決
定位地難知。十信已前名種姓。十信名發心。
十解已去名無虚行。此中論文既説八地名
第三無虚行決定。即知前之七地名發心決
定。地前總名種姓決定。以其他前未有無漏
現行但有成熟無漏種子故。基云。發心決定
謂入初地。今第八地名不虚行決定。有釋此
第三謂在初地。今取前解如顯揚文。在初地
謂得自在時。又釋此第八地第三僧祇。如異
熟住任運起行故。更無有漏心隔名決定云
也。第二明離惡趣中。云百一十苦。如第四十
四卷。言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
自身代彼領受者。淨意樂有二種。一無漏謂
入地上。二勝故名淨即此地前者是。第三明
修諸住能淨十法。於中初牒前起後開列三
竟。第二依章次第別解。第三總結。如前住
品所説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者。此牒前
也。今於已下明起後也。安立能治所治者是
一章門。略義者第二章門。次第者第三章門。
後依此三解釋可知
  行品
上來三品辨自分行訖。次此一品辨勝進行。
依地起行。故地後明行。行有四種因以標名。
文中有三。初通明四行。第二偏解波羅蜜行。
第三重解四行。前中又三。初擧數列名。次釋。
後結。釋第一行中有三番。釋初云前説六種
波羅蜜多等者。前説六度品也。其方便等四
是前六助伴。此爲一番。言如前説十二行相
方便善巧者。謂如前菩提分法品中明内六
外六十二種善巧也。五種大願並如彼品。其
實十願。據勝者論故云前五也。十力方便。如
力種姓品也。安立者。謂安立教。次辨二智差
別。第六縁眞第十縁俗。此爲第二番。復有異
門謂無量智名方便者。或取四無量相應智
或前五無量智爲方便體求後後智殊勝性名
願體。此文分明説智希求名願體魔不壞道
理名力。力還是智。如實智境名智。此爲第三
番也。釋第四行。云如前所説二種無量一所
調伏等者。問曰何以取此名成熟有情行。義
曰此所成熟也。由有此故起行成熟之故兼
取也。第二偏解波羅蜜多行中有三。初解波
羅蜜義。第二由三因縁次第建立。第三攝彼
六度以爲三學。就初解義中。基云。有二到彼
岸。一時到彼岸。謂三大劫。二體到彼岸謂
如在因染故未顯。在果明顯故名到彼岸。三
菩提岸。二乘名因不名員果。大菩提名果到
彼岸。三藏又云。此有四。加善根到彼岸大乘
善根而勝二乘也。故此中論云過餘一切世
間聲聞獨覺善根者。若即準此下論文唯有
前三者。以善根能得妙果不取善根爲也。就
解第二門中初開三章。後依章釋。當知所餘
波羅蜜多即此所攝者。六弊故立六度。當知
後四度即前六攝。如相續解脱經中。行別相
攝方便度是前三伴。願度是精進伴。力度是
定伴。智度是慧伴。若依地經。後之四度通伴
前六。即前六中善巧攝生名方便。能増上進
名之願度。魔法不動名爲力度。差別異知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