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受無盡衆生故。毘盧遮那名爲法界王也。今
此上首諸尊。同共集會印持如是法。故彼一
切同類衆生。各各生希有心言。我之所尊無
與等者。亦復在此衆中。當知此法甚爲希有。
以生希有心故。隨於一切法界門而種善根。
乃至長夜興不善根。欲破壞正法者。既至道
場。見彼所宗奉大天。又蒙不思議法食之施。
惡心即滅棄捨魔事。或生一念隨喜之心。以
生一念淨心故。便可於中開出大悲胎藏漫
荼羅也。復次此漫荼羅種種法門。雖同一法
界。然其功用淺深各有差別。如一地所生一
雨所潤。然諸藥草性分不同。若醫王觀之。則
知如是藥草。於某病中非對治所宜。然於
某病則勢力珠勝。若於此等普門方便中。一
一分別不謬。乃堪作大阿闍梨也。十萬偈大
本中。彼諸聖尊。各自宣説自所通達法界門。
種種異方便法。今此略本。但擧其普通趣道
之要法耳。若行者如法修行不虧法則。蒙不
思議加被時。自當曲示方便無所不通也。阿
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
荼羅也。初欲畫時。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座位
形色性類一一相應。即觀如是大悲藏即是
我身。方起手畫之。如是深行阿闍梨。必則於
一切時。常不離如是佛會也。畫了作法事時。
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王宮殿。在須彌
山頂。所有一一莊嚴。皆如下品中説。如是明
了已。方可請召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五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阿闍梨所傳漫荼羅圖位具列如左
  上方右方左方下方
○如來如意寶△能授一切尊滿一切
願也
□妙金剛IMAGE降三世尊
○如來甲冑□蓮花部女奉教者
○如來羂索□蓮花部奉教者□青金剛
□如來怖魔□蓮花三股戟□金剛蓮□金剛鐸IMAGE
○如來臍□蓮花戟
□如來馬藏□蓮花尊□寂靜金剛
○如來脣□金剛蓮□大迅利金剛□金剛羂索
□如來十力□蓮花輪
○如來牙□蓮花刀□金剛牙□金剛刀
□如來大護□蓮花徳菩薩□那弭荼金剛因立名
又云短也
△無所畏大護者IMAGE□大水吉祥□赤體金剛
○如來無所畏□大吉祥□佛奉教者
□如來鈴鐸□僧吉祥IMAGE
○如來商佉□佛吉祥□越無量虚空
□如來三昧耶金剛□金色菩薩△月黶尊IMAGE
○如來正勤□名稱慧菩薩IMAGE
□如來三昧耶□白色菩薩□難降大護者 女○
形○
○如來舌△壞諸怖畏大護者IMAGE□金剛部生
□如來豪相□大勢至菩薩
○一切如來座□毘倶胝菩薩IMAGE□金剛連鎖IMAGE□不可越護門者IMAGE
□如來大勤勇□觀世音菩薩□執金剛
□如來眼□多利尊IMAGE
○如來心□觀音母□金剛母IMAGE
□如來鑠底□大白菩薩
○無堪忍如來無
堪忍
□資財主菩薩□金剛針
□水自在尊□遍觀菩薩□金剛鉤□相向守護門者IMAGE
□如來念處□吉祥菩薩△金剛無勝大護者IMAGE△如來使者
○如來刀□帶塔徳菩薩
□如來輪□寶徳菩薩△軍荼利金剛IMAGE□金剛拳
□如來蓮花□鹿皮衣形
□如來頂□蓮花軍持△大力金剛IMAGE□無戲論金剛
○如來結界□蓮花鬘
□如來施願□蓮花斧□虚空無垢金剛□金剛斧
○如來平等説□蓮花索
□如來口□蓮花鐸□素囉多金剛
○如來腰□蓮花螺□大身金剛□金剛輪
□如來焔光□蓮花部使者□大勝金剛□金剛捧
□如來鉤□蓮花部使者
△馬頭觀世音
□廣眼金剛
□虚空眼□蓮花捧□拔折羅金剛*IMAGE聖不動尊
  右第一重竟
  □無垢光童子IMAGE□賢劫菩薩IMAGE○大慧菩薩IMAGE□賢劫菩薩
□光網童子IMAGE□寂慧菩薩IMAGE□金光菩薩
□男奉教者IMAGE△行慧菩薩IMAGE△無垢慧菩薩IMAGE○金色菩薩
△寶徳菩薩
□男守衞者IMAGE○勝妙天菩薩IMAGE○無盡意菩薩IMAGE□賢徳菩薩
□男使者IMAGE○花幢菩薩
□女使者IMAGE□寶嚴菩薩IMAGE□不思議慧菩薩IMAGE△計都菩薩
△六面尊△大慈起菩薩IMAGE□無垢光菩薩
△寶印手菩薩IMAGE△無像菩薩IMAGE
△降閻摩尊
○救意慧菩薩IMAGE
□地慧童子IMAGE△清淨慧菩薩IMAGE
○寶掌菩薩IMAGE
□優波計設尼IMAGE□施一切無畏菩薩IMAGE□虚空慧菩薩IMAGE
IMAGE文殊師利□地藏菩薩IMAGE△除一切蓋障菩薩IMAGE○虚空藏菩薩IMAGE
□計設尼IMAGE□虚空無垢菩薩IMAGE
□質多羅IMAGE○寶作菩薩IMAGE□除疑怪菩薩IMAGE△法慧菩薩IMAGE
□請召者IMAGE○除一切惡趣菩薩IMAGE○慧歩菩薩IMAGE
○持地菩薩IMAGE
□女使者IMAGE △悲念菩薩IMAGE亦名大
悲纒
□剌泥弭菩薩無牆
□男使者IMAGE□賢意菩薩△泥弭菩薩
□女守衞者IMAGE○寶冠菩薩IMAGE□除一切熱惱菩薩IMAGE○寶幡菩薩
□女奉教者IMAGE△發心即轉法輪菩薩IMAGE○海慧菩薩IMAGE□金光菩薩
△光明菩薩
□寶冠童子IMAGE
□善住意菩薩IMAGE△妙慧菩薩IMAGE○妙幢菩薩
□月光童子□無邊幢菩薩
□善財童子□賢劫菩薩□賢劫菩薩IMAGE□賢劫菩
  右第二重竟
  △火天護方神□伊舍那護方神△涅哩底護方神*IMAGE風天護方神IMAGE
△火天□鳩槃荼衆眷屬△女羅刹IMAGEIMAGE風神后
△火天后□阿名掲拏羊耳
△婆私瑟吒大仙□阿濕嚩掲拏馬耳△羅刹衆IMAGE△迦樓羅女IMAGE
△竭伽大仙□戍婆掲拏箕耳□賢劫菩薩△迦樓羅IMAGE
△未建荼大仙□雜寶藏神IMAGE○童男菩薩
△瞿曇大仙△荼吉尼IMAGE
△荼迦IMAGE
○比丘衆△非人眷屬
△一切人眷屬
△迦葉大仙□童男菩薩○日光菩薩
△諸執曜神等□比丘衆□西南日輪遍照勝徳佛童男菩薩
□比丘衆
△毘逝耶后□離塵勇猛菩薩
△日天子□東北方定勝手徳佛○菩薩衆□寶勝菩薩
△逝耶后□菩薩衆○比丘衆□西北方一寶蓋佛
□那羅延并眷屬□比丘衆○童女菩薩□比丘衆
□魔天他化自在天□童女菩薩△苾&T005319;蟻㗚知□*童女衆
□化樂天□女部多IMAGE
□兜率陀天□部多藥叉類IMAGE毘那夜迦□賢劫菩薩
□焔摩天□住雪山藥叉將IMAGE△摩訶迦羅黒神○小訖㗚瑟怒二龍王
○訖西瑟拏二龍王
東方提頭頼吒天
王并揵闥婆衆
□娑多祁哩藥叉將IMAGE
IMAGE
○優婆路係多二龍王
□舍支夫人IMAGE□半遮羅藥叉將IMAGE△毘盧遮十眷屬IMAGE○路係多二龍王
□帝釋三十三天□毘灑迦夜叉將IMAGE
IMAGE
○優婆臂多二龍王
□童子菩薩□痾吒嚩迦藥叉將IMAGE△毘舍支十眷屬IMAGE
□比丘衆□毘沙門子藥叉將IMAGE○優婆束訖勞二龍王
□歡喜菩薩○束訖勞二龍王
□上方歡喜徳菩薩□摩尼拔陀羅神IMAGE沙伽羅龍王
□菩薩衆□護方神后IMAGE△寒冷地獄○阿那婆達多龍王
□童女菩薩□倶吠囉護方神毘沙門IMAGE△熱惱地獄○得叉迦羅龍王
□吉祥功徳天○摩迦斯龍王
□阿難陀□滿賢藥叉將IMAGE□毘樓博叉王IMAGE○矩利迦龍王
□須菩提□訶栗底母男五
女五
○羯句吒迦龍王
□舍利子△閻摩歿㗚底后○和脩吉龍王
□大目連□散支大將IMAGE△閻摩后○阿難陀龍王
□大迦葉□童男菩薩△閻摩但荼大蓮花龍王
波頭花龍王
□無量音聲佛頂□比丘衆△閻摩羅法王○商佉龍王
□廣大佛頂□勝授菩薩△質呾羅笈多訊獄者○縛嚕拏后IMAGE
○嚩嚕拏龍王IMAGE
□火聚佛頂□北方勝徳佛△夜黒天□毘樓勒叉護方天王IMAGE
□勝佛頂□菩薩衆□辨才天IMAGE
△如來錫杖□比丘衆□童男菩薩○優婆遜那守門者IMAGE
○如來鉢□童女菩薩□比丘衆 通門
○如來牙□賢劫菩薩□離優菩薩○遜那守門者IMAGE
□豪相□主田農神□南方無優徳佛○地神IMAGE
△無能勝尊□主象馬廏神□菩薩衆○龍王并后眷屬IMAGE
□釋迦牟尼佛□比丘衆○童男菩薩
△無能勝妃□主王庫藏□童女菩薩○比丘衆

○佛母□主外道福處神
□別異地獄○行慧菩薩
○如來鑠底印△主嚴穴神□賢劫菩薩○西方寶焔佛
□童男菩薩□主伏藏神△遮悶拏○菩薩衆
○比丘衆
□比丘僧□主磧神△嬌吠唎○童女菩薩
□普光菩薩□主尸林神△吠瑟拏味○主平相侵神
□東方寶性佛□主波池神○主日歴神
□菩薩衆□主龍泉神△嬌唎○主時分神
□比丘僧□主井神△燕捺唎○主業作神
□童女菩薩□主空中宮菀神△嗟捺唎○主宿神
□佛袈裟□主宮室神△未囉弭○主宿對神
△佛軍持□主海神□緊那羅妃IMAGE○主夜神
□白傘佛頂□主室宅神
□主巷曲神
□緊那
○童男菩薩
□主月神
○主日神
□最勝佛頂IMAGE方神○比丘衆○六時神
□摧碎佛頂IMAGE□主街陌神○蓮花手菩薩○主直神
□主河神○東南蓮花勝徳佛○主廿八宿神
○主十二宮神
□最高佛頂□主道神○菩薩衆○月后名赤色
□辟支佛□主曠野神○比丘衆○月后名月
 □主郊野神○童女菩薩○月天子
□大梵并明妃眷屬□主痁肆神△慕訶嚢○月后名月
□四禪天□主城神△闕名火神○童男菩薩
□無色天
□淨居自在天子□主村神△劫微○比丘衆
□普花天子□主洲神△芒嚢娑○蓮花勝菩薩
□光鬘天子*IMAGE主鳥神△訖灑也○下方蓮花徳佛
 □主山神△社吒囉○菩薩衆
□意生天子□主悉地物神△句&T005579;誕嚢○比丘衆
□名稱遠聞天子□主悉地神△沒栗拏○童女菩薩
○賢劫菩薩
□大自在妃并眷屬□主仙藥神△露係多□阿修羅女眷屬IMAGE
□大自在天并眷屬□主藥計神△芒嚕多□阿修羅眷屬IMAGE
□摩醯首羅子及妃□主藥神△捺嚕迦
□持明妃□悉地持明妃IMAGE娑摩醯捺羅○摩睺羅伽女IMAGE
持明仙□悉地持明仙IMAGE△諸火仙等○摩睺羅

  右第三重竟
阿闍梨言。第一院東方如來鉤。乃至如來甲
等。皆是毘盧遮那三昧。一一作天女形。如漫
荼羅方圓以辨其色。坐白蓮臺上。手中復持
蓮花。花上各以物像用爲*摽幟。如鉤輪刀槊
商佉鈴鐸羂索甲冑等。皆依本相畫之。頂相
豪相口舌牙脣等。准例推可解。如來臍於蓮
上圖作連環圓好之相。如來腰亦頗旋曲如數
珠鬘形。如來藏如輪王馬寶藏相不現之形。
如來施願當作與願手。如來法及辨説等或
持經藏或作説法手。念處十力等皆是止觀
相應法。作寂然三昧之容。三昧耶當作佛頂
相。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徳。凡手中無物可
幖幟者。皆應置之。若漫荼羅不作尊形但
示祕密印者。於金剛座上作蓮華臺。臺上如
前畫作*幖幟。其作字漫荼羅者。經中有種子
字。當如法置之。如經不載。當取梵名中最初
字爲種子字。或可通用阿字也。北面蓮花部
諸尊。若經中不説形相者。通作紅蓮花色或
淨白色如金色尊等。則依名辨之。所持印相
亦如佛部中説。然用蓮花爲*幖幟。如蓮花輪
像。當以四蓮花葉如十字之形用爲輪輻。
輻外作刃環圍之。蓮花刀當於蓮上置刀。刀
鋒上又用蓮花以爲摽幟相。金剛杵戟等皆
亦如是。蓮花羂索以蓮華爲兩茸。鐸則以蓮
花爲繋。鬘則貫穿蓮花以莊嚴身。或於所持
花上置之。戴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或
在所持花上。蓮花尊則於花上重置蓮花。寶
徳尊蓮花上有寶。能授一切願明王能滿一
切希願。其状非一如觀世音手持蓮花。花上
或置如意寶。隨息災増益降伏事。在彼相應
壇中。大吉祥二手各持蓮花。水吉祥或蓮中
出水或手垂出水。被鹿皮尊當以鹿皮嚴身。
如梵天像。其契印漫荼羅例同前説。通用娑
字爲種子也。南面金剛部諸尊亦可依經。初
所列名者皆具置之。隨作方圓三角半月等
壇。身色亦爾。或持一股拔折羅。或持三股五
股。上下二鋒等種種金剛標相。如經中所説
隨意置之。其刀斧鉤針等。皆以金剛爲*摽
幟。刀則刃鋒柄飾。皆作金剛杵端銛鋭之形。
羂索連鎖兩端皆如三股拔折羅像。輪以十
字金剛爲輻輞。利刃環遶圍之。鐸以一股金
剛爲上繋十字金剛爲舌。餘皆例推可解。契
印漫荼羅。亦於金剛座上置白蓮花。花上各
表其物。若作字漫荼羅。執金剛所統眷屬通
縛字。餘金剛通用𤙖字爲種子也。第二院
諸菩薩衆。若經中具載形相者。一一如其本
教畫之。無文者通用眞陀摩尼印。當持蓮花。
花上置如意寶。周匝焔鬘圍之。或隨彼名中
義趣以表其相。如寶冠菩薩即於花上置冠。
寶網菩薩則於花上置網。寶掌菩薩掌中
寶。發心轉法輪印手中持論。所有諸闕位
處。皆置賢劫菩薩。其使者奉教等。皆作卑
下之容。其使者操持刀捧状如夾門守禦。奉
教者或執持於*捧印或瞻仰所尊。若受指麾
教勅。守護者則如守門通信有所諮白。各隨
其類也。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具大威勢。其
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爲座面有三目。色如
玄雲作極忿怒之状。當撿文殊梵本具足圖
之。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説形相者。亦可
依彼圖畫入曼荼羅時中。此諸尊。毘盧遮
那經不載眞言手印。即別出餘經者。當依彼
經授與眞言手印。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
之也。第三院十方佛等。各依常相圖之。若作
契印當以如來頂相。種子則以阿字。聲聞縁
覺一同比丘儀式。是中縁覺小差別者。謂或
有肉髻等大人之相。若契印當用鉢袈裟錫
杖等。其種子字如經中眞言所説。東方日天
之前或置摩利支天女。如陀羅尼集出之。北
方夜叉八將圖中闕少者。其形大抵相似。皆
被甲冑持伽駄印。身相圓滿端正。以彼趣所
求無乏常快樂自恣故也。羊耳馬耳象耳等。
皆是鳩槃荼眷屬。其形不同夜叉。皆露身垂
毛作非人之像。耳同畜獸。圖云持明仙者。是
餘藥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專依呪
術得悉地人。直言諸仙者。皆圍陀事火之
類。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又有夜叉持明。是
彼類中福徳最勝。天趣之所攝者。與世仙又
殊也。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
各以本名爲摽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
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
花嚴中更有足行神身衆神。是護諸跂行之
類及護身神。亦可依次列之。西方非人趣者。
當知毘盧遮那普門身中。純是雜類鬼神傍
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最多
也。路係多是赤色。辟多是黄色。訖嘌瑟拏
是黒色。其青色亦是中攝。若依此方中明義。
則當各別出之。訖勞是白色。皆是一類龍王。
各依本色畫之。若加鄔波字者其色稍淺。遜
那鄔波遜那亦是護門大龍王。皆右手持刀
左持羂索。主年月時分神等皆作天女形。執
持花枝等以爲標相。若主善事者。其花亦令
色相圓備。若主惡事者。則持萎萃花果等。其
主六時神。亦可持六枝之花。作隨時榮落之
像以表其事。主晝夜者。亦可以花敷花合明
之。他皆放此。南方苾陵吃*嘌知。是摩醯
首羅子。身極枯痩。以常降伏怨敵。假使骨肉
消盡要令得勝。故爲此形。私謂即是智度所
云。常修苦行割肉祀火。感生諸惡神者。所以
位在南方。其十二火天。經中略説形像。有一
神闕名者。但依諸火天總相形。餘如圖中所
示也。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一切衆會
中。諦觀大日如來。目不暫瞬者。時佛如所示
現普門漫荼羅。演説諸尊圖位竟。祕密主以
普眼觀此一一諸尊。皆不見根本亦無住處。
悉是蓮花臺藏實相之身。出生種種方便不
可窮盡。爾時深自慶幸發希有心。倍於此法
生難遭想。將欲更問深義。故先説偈也。初
偈意言。一切智慧者。出興於世間。如彼靈瑞
花。時時乃現一耳。佛優曇花雖則難遇。然
此眞言法要倍復難遇之。何以故。此是如來
祕藏。長夜守護不妄授人。苟無頓悟之機則
不入其手。世尊在世猶多怨嫉。況末代乎。復
此經。自釋難現因縁。若衆生一見此漫荼
羅者。無始以來惡業重障。摧滅無餘。必定得
大菩提記故。非鈍根薄福之人所能遭也。一
見尚難。何況次第修行。當知是人轉復希有。
常爲普門海會之所稱歎名聞十方。又同大
日如來有種種名號。故曰無量稱也。經云。
行此無上句者。即是修行無上菩提句。此阿
字門爲一切眞言之王。猶如世尊爲諸法之
王。故曰眞言救世者。次二句明救世之業。所
爲能令行人成金剛性。止斷諸惡趣一切苦
不生也。經云。若修如是行。妙慧深不動者。若
具存眞本。應言慧極深不動。如大海之心以
極深廣故。又極遠離二邊故。乃至大風起時
不能搖動。若行者入此眞言大海心時。亦復
如是。以妙慧甚深無量。又極遠離二邊故。一
切諸法不能動搖。如娑竭羅龍王降雨六天
時。於自宮三業都無動作。若解如是義者。則
知漫荼羅種種方便。皆悉住於實際也。經云。
時普集會一切大衆。及諸持金剛者。以一音聲
讃歎金剛手者。彼諸大衆。聞佛廣演曼荼羅
圖位竟。欲問此中法界幖幟及金剛事業。敬
重世尊故未敢發言。以金剛手能觀察衆心乘
機説偈。必知欲決疑網。普利無量衆生。是故
稱讃證明勸令發問。又十佛刹微塵衆等以
一心一味。令一人誦此法音。非謂人人倶時
別説也。偈云善哉善哉大勤勇。汝已修行眞
言行。能問一切眞言義。我等咸有意思惟者。
眞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門。汝於持三密人中
最爲上首。故能問世尊普門深義。如仁者所
欲問佛義。我等亦皆有是思惟。今悉同心
欲當速陳説也。次言。一切現爲汝證驗。依住
眞言之行力者。言我等初發心時。由住此無
上句故。乃至能於金剛慧海甚深不動。是故
必定師子吼。於汝前所説偈現作證明。我等
諸有所作。皆由住眞言行依眞言勢力。而
得成就。若汝諮問如來祕密方便者。諸有求
大乘人。當於眞言行法皆得通達。以通達故
不久勤修。亦與我等無異。以見如是利義故。
以一音聲同心勸助也。爾時祕密主蒙大衆
勸發已。即説伽他廣問世尊。初一偈問綵色
義。有四句。第一句問云何是綵色義。第二句
問當以何色。第三句問云何安置此色。先於
何處。内耶外耶。第四句布色時以何色爲先。
此是造漫荼羅時一種支分也。次偈問諸門
摽相。有三句偈。第一句問門旗形量。第二句
問門廂形量。第三句問建立諸門法度形量。
如是種種祕密摽幟。阿闍梨皆應善通達之。
又是一支分也。次有二偈。大凡有八問。第
一句問云何奉食及花香等。第二句問寶瓶
法則。當知一切諸供養具皆在其中。阿闍梨
當隨事相辦其性類。又是一種支分也。第三
句問云何引召弟子入漫荼羅。第四句問云
何作灌頂法。第五句問云何儭奉所尊。然此
中復有二種。若初心行人依世諦漫荼羅。云
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若已修習瑜伽作
祕密灌頂。云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正作
法時。所有加持教授方便皆此中攝。又是一
種支分也。第六句問護摩處所。亦有淺密二
釋及息災増益降伏等諸異方便。第七句問
眞言部類字義句義。第八句問三昧門淺深
差別之相。凡阿闍梨未善通達如是法者。不
應建立漫荼羅。又成三種支分也。如是問竟。
大寂法王告執金剛言。汝當一心諦聽。次説
偈言。最勝眞言道。出生大乘果者。大乘果即
是佛無上慧。要由如是方便得生。由汝善言
能請問我故。今普爲諸摩訶薩。開示演説也。
初一偈答色義云。染彼衆生界。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説。是名爲色義者。猶如世間染色。
能染淨疊使同味故。以味解色。如云袈裟味
者。即染作袈裟色也。今此漫荼羅色義亦
然。以法界不思議色染衆生心。同一淨菩提
味。復次如世間染衣先以。灰水洗。則易受染
色。今以囉字門焚燒弟子心垢。使成灰燼。然
後以嚩字門大慈悲水洗之。使純一清白離
諸戲論。然後染作法界漫荼羅。令種種普門
身。皆同實相色也。次有兩偈通答三問。問中
云當以何色。今此答中具用青黄赤白黒五
色也。偈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是答
云何布色。何處先起何處後起也。潔白以爲
初。赤色爲第二。如是黄及青。漸次而彰著。一
切内深玄。是謂色先後者。是答是色誰爲最
初也。潔白是毘盧遮那淨法界色。則一切衆
生本源。故最爲初。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
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
黄色是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萬徳開敷
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是無量壽色。既到
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漫荼羅。
如淨虚空中具含萬像。故第四。黒色是鼓音
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迹。皆爲顯本。本者即
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若捨加持神力。
則一切心量衆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
而最居後也。復次如世間淨帛。先受染色故。
最後黒是染色之極。以最深故不可復加。是
以居後。漫荼羅色義亦然。白是越百六十
心垢義。此名信色故最初。赤者大勤勇義。
是精進色故第二。黄謂一念相應時。定慧均
等七覺開敷。是名念色故第三。青者大空三
昧義。是名定色故第四。黒者謂大涅槃義。即
是如來究竟之慧。是名慧色故名第五。或有
説言白色最初。黄爲第二。赤爲第三。青爲第
四。黒爲第五者。此約受染淺深有容有上之
義。又白是信義最初。黄者猶如金剛不可俎
壞。即是進義故第二。赤謂心障淨除光明顯
照。即是念義故第三。餘如上釋。法門所表各
殊也。復次白是寂災色如來部義。故最初。黄
是増益色蓮花部義。故第二。赤是降伏色金
剛部義。故第三。青是成辦諸事亦出生隨類
之形。故第四。黒是攝召義。即諸奉教忿怒等
所爲衆務。故第五也。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
五色。然更相渉有種種深淺不同。巧慧者善
分布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
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
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如來以普門善巧。圖
作悲生漫荼羅。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
之形猶不窮盡。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
當觸類而長自在施爲。寂滅眞如中當在何
次。如偈中所説。且擧一途法門提其綱領耳
經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圖畫法。
當先建立内心祕密蓮花藏竟。次造第一重
伊字三點諸内眷屬。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
諸大眷屬。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又諸
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先以白色爲
周界竟。次於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黄色。
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黒色。其第二重。亦
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
布純白一色。皆極令均調正直。漸次右旋布
之。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縁等。隨作一純色界。
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
者。明此菩提心五種根力漸次増廣。乃至住
於大般涅槃。則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黒色
最居外也。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
同六趣爲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
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
菩薩位。故第三漫荼羅。唯以白色爲界也。第
二漫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
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黄是如來念處萬
徳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
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
色爲界也。第一重漫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
青色黒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
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黒謂如來壽
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
色。此二句是如來祕藏。非普爲一切衆生。故
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者。即是如來自
證中胎花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
何有淺深之殊。而諸衆生。有漸入者有超昇
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云一切
内深玄也。經云。建立門*幖幟。量同中胎藏。
廂衞亦如是。花臺十六節者。漫荼羅夾門。皆
竪幢旗以爲*幖幟。謂之門*幖幟。二摽相距
尺量。令與中胎正等。上置横括。其廣亦然。幢
竿上皆置偃月。月下置旗幟像。取繒帛裁令
正方。可隅角破之以爲兩幟。各附幢竿之外。
上鋭下垂也。四維際亦置幢竿并偃月。其摽
幟兩向置之。於大勤勇門偃月上。各置如意
寶。金剛手門偃月上。各置拔折羅。蓮華手門
偃月上。各置商佉。其四維上亦皆置寶也。夾
門廂衞處如亞字形。而於中間通道。毎於曲
際皆置金剛撅。撅首如一股拔折羅形。其下
銛鋭。一箱六撅兩邊總十二撅。四門并四角
總二十八枚。三重例爾。并備五色線。皆以不
動眞言或降三世眞言。加持一百八遍或一
千八十遍。阿闍梨正作法夜。既畫*曼荼羅
竟。先觀中胎及第一院知無闕少。即下金剛
撅。其金剛撅。以金剛線周匝圍之。至通門
處。則止不須横斷。三重皆如是置之。若不能
爾者。其第三院。必應具依此法勿得闕少。至
通門處。當擧線隨門摽。屈曲而上使不閡頭。
既結界竟。當依門出入不得輒越餘處。毎出
入時。仍須誦不動眞言。若是瑜伽阿闍梨。
亦可周匝以線圍斷。若須出入時。想擧此線
而於下過。過已即還如故。或去門遠急須出
入者。當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以無罣礙身。勿
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六撅間迴屈
處。皆令尺量均停。仍須通行道往來界院。最
外門廂衞兩邊。亦與中胎正等。故云廂衞亦
如是也。花臺是灌頂處。蓮花壇規製。大同中
胎八葉之藏。極小者劑十六指。餘義下當更
説之。但開一門。其門令向大壇也。偈云。應知
彼初門。與内壇齊等。謂第一重門相。當准約
九分令廣狹正齊。使門之中道正當花藏之
心。所餘第二第三。亦以此爲率分之。自然漸
次増廣各得其所。於第二重門廂曲中。置二
龍王兄弟。難陀在南拔難陀在北。其餘衆寶
莊嚴。大同祕密漫荼羅位品。阿闍梨言。若作
深密釋者。四面方相正直均平等。是四念處
義。四門是四靜慮。亦是四攝法。門摽是四梵
住。廂曲是四正勤。四維是四眞諦。金剛線即
是修多羅。以此連持三十七品作法門分
也。所以外門摽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中胎
正等者。明如來一一法門。皆與法界相稱。乃
至無有毫氂増減。又合所行中道。正當蓮花
臺實相之心。其普門之迹遠而逾廣。故云智
者於外院。漸次而増加也。偈云。略説三摩地。
一心住於縁。從此以下。答漫荼羅中三昧支
分。若未修瑜伽者。不得作阿闍梨。以闕支分
故法事不成也。經中。初略釋三昧名義。次深
廣説之。初略釋者。謂心係縁一境而不馳散。
是等持義。故偈云略説三摩地一心住於縁
也。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種。上謂觀
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中謂觀文殊師利等
諸菩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一一
如漫荼羅所示。色像威儀祕密摽式或印或
字。但一心住縁不復馳散。即是彼尊三昧門。
以要言之。如漫荼羅海會佛刹微塵數一一
善知識。皆一種入法界三昧門。若總觀如是
普門大衆。一心住縁而不馳散。即是普眼三
昧門。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如一門及一切
門者。或但入正遍知部三昧門。或但入蓮花
部三昧門。或但入金剛部三昧門。或以文殊
眷屬普皆集會爲一三昧門。餘三菩薩亦爾。
隨行人心量大小。種種不同也。行者修習瑜
伽。或觀本尊或觀祕密印或觀眞言時。有種
種境界現前。不與本觀相同。皆是邪觀也。如
於定中。或見日月衆星光明粲麗。或見大蓮
花王遍滿空中。或見寶樹樓閣殊勝莊嚴。猶
如天宮及諸淨刹。或復豁然不復有身心。相
或見諸佛菩薩無量大衆。或聞種種異聲。或
見懸崖巉絶至無間獄。以不依本所縁故。皆
不應取。但如常一心意。雖得與定境相應。
應須深修觀察十縁生句。不應味著也。若見
異境界以爲殊妙而取著之。名爲我慢定。亦
名慳執定。但與正觀相應時。自然得見倶胝
佛刹。此中佛。謂百千衆事刹爲淨處也。如是
相應時。即知承前已來種種事相非無因縁。
以如是如是因縁故。有如是如是事相。不由
他悟而無所罣礙也。復次深祕釋者。諸於一
一善知識法門身眞實相中。心住於縁。不生
妄想戲論。是等持義。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
是毘盧遮那三昧。於法蓮花印一心不亂。是
觀自在三昧。於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祕密
主三昧。乃至梵釋諸尊。各於一法界門而得
自在。若於彼解脱身一縁不亂。各彼淨天眼
三昧。若於大悲藏雲海中一心不亂。名普眼
三昧。亦名普現色身三昧。若使如來於無量
阿僧祇劫。演説是中廣義。猶不窮盡。今欲以
兩偈攝之。使究盡無餘。故云廣義復殊異。大
衆生諦聽也。此中復二。初明如來三昧印。次
明三昧道中差別印。偈云佛説一切空者。即
是入阿字門。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亦無
定相可名三昧。住如是一心法界。名爲正覺
之等持也。所以然者。若出此心性。外有境界
可縁。即非常住之境。爲四相所遷時。住縁
之心亦復隨境界流。云何名爲定耶。是故正
覺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
自知心。從久遠以來。常如實際無有變易。即
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縁故。得名爲等持也。此
正是毘盧遮那本尊。所現無盡莊嚴藏。亦不
離如是本尊。若他觀者。皆名邪觀。故次説必
定印言。三昧唯證心。非從異縁得。若據梵本
質言之。當言彼更無異得。意言。更不從餘處
得之也。次云。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
大般涅槃經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
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
般若波羅蜜。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
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性者。亦即名爲入如
來定。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復次瑜伽
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
具見十佛刹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
印。互不相雜。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
則奇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縁故。名爲世間三
昧。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句。淨
除一切妄相戲論。與空寂相應。即悟如是漫
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
等觀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
未空故。未得名爲大空。及坐道場自證心性
時。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
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
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
三昧者。即是住於佛無礙慧。佛説是人一切
智智究竟圓滿。所以經云。故説爲大空。圓滿
薩婆若也
本第二卷初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
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説一切聲聞縁覺菩
薩三昧道者。如來已説究竟三空三昧印。爲
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復説三昧道中差
別印。三重漫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
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佛。此等一切諸佛。
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説彼三昧道。若現世
天身者。則説彼天三昧道。若現聲聞身者。則
説聲聞三昧道。若現辟支佛身者。則説辟支
佛三昧道。若現菩薩身者。則説菩薩三昧道。
若現持金剛身者。則説金剛三昧道。當知此
中偈頌。如是無量刹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
能具載。然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
自當了了聽聞。如正説時無異。是以故名爲
佛加持日也。經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
速疾力三昧者。謂入此三昧時。則證知一切
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能次第觀
察無量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門。知如是如
是若干衆生。於彼彼三昧門中。應得入道。知
彼善知識。已爲若干衆生作種子因縁。未爲
若干衆生作種子因縁。或有衆生入如是法
門。可得超昇成佛。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得
成佛。如是等種種根性不同。進趣方便皆亦
隨異。乃至遊戲其中。次第修習出入超世間。
於一一門。各得能成就無量衆生。故名一體
速疾力三昧也。爾時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
種三昧道。同歸一體皆是佛乘。復爲執金剛。
説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初有二偈。明成
佛之外迹謂我初坐道場。以此一體速疾力
三昧。降伏天魔軍衆。然是中更有難降伏處。
所謂煩惱等魔。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迹。難
可覺知。於一念中亦皆殄滅。故云降伏四魔
也。以大勤勇聲者。謂佛以誠實言告魔波
旬。我於無量無數劫。爲調伏衆生故。棄捨身
命不可稱數。而今悉已成就。有入道之機
故。我將證菩提。爲彼等衆生開發淨眼。汝之
勢力何能留礙耶。適發此聲時。一切衆生怖
畏悉除。天魔迷悶擗地尋皆退散。若有衆生
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乃至除無間獄中無量
怖畏。何況天魔鬼神等怖耶。故言以大勤勇
聲。除衆生怖畏。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説。乃
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等八部衆生。徒見
此伏魔之外迹。是故有名稱生號爲大勤勇
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故
次有二偈明菩提實義。我覺本不生者。謂覺
自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
成也。一切衆生不解如是常寂滅。想分別妄
云有生。淪迴六趣不能自出。今雖聞正法
音。還於種種有爲事迹中。推求挍計冀望成
佛。何有得理耶。出過語言道者。從此已下皆
是轉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之
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亦不可傳授與人。
智度謂之言語盡意不行處也。諸過得解脱
者。一切妄想分別。名之爲過。即是生滅斷常
去來一異等種種戲論。以不知諸法實相故。
悉皆可破可轉。若了諸法本無生際。即於如
是一切過失。皆得解脱。是故金剛之身。遠離
百非也。遠離諸因縁者。若法界體有生滅之
相。則有因有縁可得宣説。而今法從縁生。則
無自性。若無自性。則是本來不生。因縁和合
時亦無所起。因縁離散時亦無有盡。是故如
淨虚空常不變易。大經亦云。唯有如來離諸
因縁也。知空等虚空者。本來不生即是畢竟
空義。以自性淨無際無分別故。同於大虚。是
故以世間易解空。譬不思議空也。如實相智
生者。心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佛
坐道場如法相解時。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
餘。是故薩婆若慧與虚空等也。已離一切暗
者。於一切法相不如實知。即是無明。是故覺
本不生時。即生遍法界明。以一切種觀一切
法。無不見聞觸知也。第一實無垢者。此最實
事更無過上。名爲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
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無復垢汚。皆
是轉釋本不生義也。次有二句結云。諸趣唯
想名佛相亦復然者。言六趣衆生與毘盧遮
那。本無二體。但隨衆生種種妄想。立種種名
耳。佛亦如是。一切世間徒。見我降魔成道方
便度人之迹。隨彼心相而稱説之。或云大沙
門。或云大勤勇。乃至花嚴所説。於一世界中
有無量異名。非謂自證法中。如其所説而可
表示也。次一偈復釋通世諦。明起教所由。故
云。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爲度諸世間。而
以文字説。謂以佛眼觀之。如是種種名言。
復不出第一實際。而諸衆生入道因縁。種種
不同。若應以文字語言得度者。則如來不動
實際。以自在神力。加持彼彼聲字而演説之。
若衆生如法修行。得與三密相應時。則知世
諦不異第一義諦也。經云。爾時執金剛具徳
者。得未曾有開敷眼。頂禮一切智。而説偈言
者。具徳。謂具足一切如來祕密莊嚴之徳。如
連花増長具足時。蒙日光所照。自然開敷端
嚴可愛。執金剛亦爾。心蓮花眼遇菩提印光。
朗然開敷萬徳皆備。美暢於内彰於外容。亦
有青蓮花目開敷之相。而説伽他領解前旨
也。初云。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者。具存梵
本。應云一切諸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議。智謂
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方便謂領解前偈中
加持神力。復次智謂心蓮花臺具足。方便謂
葉蕊開敷。二種具不可思議。故云希有也。次
云離一切戲論。法佛自然智。是廣歎不思議
智。而爲世間説。滿足衆希願。是廣歎不思議
方便。若法依師而得。從於衆因縁生。即是戲
論生滅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
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如内證天甘
露味。假令種種方便爲未嘗者説之。終不能
解。然佛大方便力。以無相法身。作種種名相
加持。令諸衆生以因果法。證得非因非果法。
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次云。眞言相
如是。常依於二諦者。是結成不思議二智。領
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以知名相即實際故。
能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淺略即是深
祕故。能以深祕爲淺略。隨衆生所成義利。皆
實不虚。若能解此世諦時。自當通達第一義
諦。故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也。次有一偈。明
信解佛菩提印得無量福聚。故云。若有諸衆
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
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是故諸天世人福祐
者。皆悉供養。若行人信受如是義者。即法身
舍利所依。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恭敬也。復次
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爲佛
塔也。如第三漫荼羅。以自心爲基。次第増加。
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
高。又從中胎八葉。次第増加。乃至第三隨類
普門身。無處不遍。故此制底極廣。蓮華臺達
磨駄都。所謂法身舍利也。若衆生解此心菩
提印者。即同毘盧遮那。故云世間應供養
敬制底也。經云。時執金剛説此偈已。諦觀
毘盧遮那。目不暫瞬。默然而住者。時執金剛。
已聞畢竟三昧印。欲問三昧道中差別印。若
以語言白佛恐乖至理。是以默然觀佛一心
而住。即是甚深發問也。復次執金剛默然住
者。欲表如來照機義故。如常教所傳。云佛於
晝夜三時。觀可化衆生而度脱之。此隨聲聞
心量。自作如是説耳。若佛眼觀而後見。不觀
則無所見。觀時則智慧生。不觀則智慧不生。
是則生滅明暗之境。不得名爲平等大慧也。
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慧法爾無礙。常照法界
根縁。如大海潮終不過限。是故金剛手適有
可傳之機。如來即爲演説。不待問而後答也。
復次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所行
處不異畢竟處。是故默然無言。如來了知第
一義諦即世諦。畢竟處不異所行處。是故廣
分別説。爲令衆生通達二諦相故。更相發明。
而實同歸一致也。就如來答中。略有四句。
第一句云。復次祕密主。一生補處菩薩。住佛
地三昧道。離於造作知世間相。住於業地堅
住佛地者。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如餘
經所明。此是一生所繋菩薩。從此上生兜率
天宮。次繼佛位。故名一生補處也。今此經
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
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増長。當知亦爾。迄至第
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
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
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
處。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
爲牢強精進。進入佛道。故云住佛地三昧道
也。離諸造作者。作謂修治地業。乃至莊嚴佛
土成就*衆生。以有智分別心。猶是世間之
相。今此菩薩。正行大空三昧。遠離從縁生法
微細戲論。故云離造作也。如世間相。謂實知
世間實際。畢竟不異涅槃際。而能不動實際。
悉見世間本起因縁。是故住此三昧道中。念
念進趣如來地。住於業地。梵音質言之。當云
作地。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皆得善巧。瓔珞
亦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堅住佛地。即是
於如來堅固不動。名之爲住。與前住字義
殊。如人渇乏求水。已經歴多時。忽得覩見清
涼池。中間更無障礙。但一心進趣無復異縁。
是名補處三昧道。已到清涼池中希願盡息。
亦爲佛地。故雖同名大空定。而義有差別也
經云。祕密主八地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
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自在
者。如上已説十地道。若次第而進當説佛地。
若漸下者當説第九地。何故説八地耶。以一
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
不見衆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
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
提心難地。是故別説。從此進入九地中無別
説。從此過患難故。不須別説行處印也。從初
發意以來。深觀十縁生句。入此地時得度性
空彼岸。故云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復以
善巧方便。於如如不動中。起十縁生無邊大
用。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親近種種善
知識。普學無量度人門。隨諸衆生應以何等
像類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説法。是
故世間見如是事迹故。號爲觀世自在者。是
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正
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
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
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
欲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
滿其所願。然未能絶起用之迹。使諸有所作
皆如金剛。故分爲二印耳。復次此中。應
初法明門三昧道。於上品中已説。故不重言。
又如上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
道法門。作如此説耳。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
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從初發心時。即具行
大空三昧。其謂不然。則於一生之中。不能頓
滿諸地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衆住有縁地。識生
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
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
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縁地。依此
等三昧爲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
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縁。世間以
集爲因。以苦爲果。出世間以道爲因。以滅
爲果。如阿含中廣明。毘尼中擧要言之。所謂
諸法從縁起。如來説是因。彼法因縁盡。是大
沙門説也。以知因縁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
斷常二邊。得眞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
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爲諦也。從無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
際。若隨此而輪。名之爲順。既見四眞諦已。
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説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不隨
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爲因。故曰得
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説種
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
是印者。是名邪行也。經云。祕密主。縁覺觀察
因果。住無言説法不轉無言説。於一切法證
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縁覺三昧道者。因果即
是十二因縁法。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
無我。以厭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
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縁實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
皆是滅法。此與聲聞異也。阿含云。十二因縁
者。有佛無佛法位常住。龍樹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別名。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
處。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説法。意在於此。
辟支佛所入漸深。故云住無言説法。言不轉
者。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故不可轉以
授人也。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能於無
言説法中。爲作名字轉受衆生。辟支佛智慧
有礙。是故不能演説。復次辟支佛。觀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爲境界中。皆亦
戲論風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極滅語言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縁覺三昧也。此二種
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然但是所行道中一
種心相。非謂不思議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當直過
無礙。若不善知識知。則爲所留礙也。經云。
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間
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果
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若
滅。皆繋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
人不解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計著自
心以爲内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
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
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