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No. 1788_ 慧沼撰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滅者。正捨名斷在解脱道。若將捨名斷在金
剛定。此中二説如成唯識第十卷明。由斷苦
果一切習氣皆永捨故能顯法身
經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依根本心滅故得
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 賛曰。明得
身也。前之二身是始起故名之爲得。法身本
有云得至法身。准前可知。問。此之三身各何
時得。答。准大莊嚴論・成唯識等並在金剛已
後。佛地方起故。彼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
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佛地論云
成所作智起三業化依不正義。初地已上即
得此智。正義唯在佛地得起。以在十地依有
漏根發無漏識。明昧異故故不得起應身。既
由平等鏡智所起之身合名應身。故佛地起。
非於十地有鏡智。法身亦爾。以出纒位名法
身故。成唯識云。在大牟尼名法身故。此約圓
滿得。若據分得及相似得。位有前後。在十信
位分得化身。許彼菩薩八相成故初地已去
得應法身。勝天王般若説有十法身。十地之
中各得一故。上位菩薩化下位故分得二身」
經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賛曰。結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二末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
 三身品末
翻經沙門慧沼撰 
經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
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
賛曰。第五同異分別門。分文爲三。三佛別故
化身化二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
事。故諸論等云。轉五識得成事智。多以八相
現諸事業故名同事。應身爲化地上菩薩令
受法樂。意樂同故故云同意。又同有化菩薩
之意。法身如如所依之體諸佛無異故云同
體。故無性攝論第九云。諸佛法身當言有異
當言無異。依止意樂作業無別故當言無異。
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説法身受
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
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
化身如受用説。即法身由三無別。受用變化
但意樂作業。此門意令知心化同異。逆配此
三。彼文雖通今此經中各據増勝別配三身。
理亦無失。以其五識於因位時事業各別。第
七意識恒執有我令自他差。今在果位證平
等理。故五識所起化身同事。第七所起他受
用同意
經善男子是初佛身隨衆生意有多種故現種
種相是故説多 賛曰。第六一多分別門。文
亦分三。前門談體。此門説用。以諸異生異趣
異見云意有多。隨意有多故現化身有種種
相。或説八相。或隨諸類而以現形。設若二乘
已得聖者亦是一分異生。所知障在故云隨
所化衆生意
經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故説一
賛曰。應身所化地上菩薩得弟子名。證平等
理故名一意。現一相者但現佛相。無六趣別。
所現佛身非無大小勝劣差別。十地位別見
有勝劣故
經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説
名不一不二 賛曰。以眞如妙體超過一切
種相。謂非去來非青黄赤白等一切種相。非
執相境界故者非彼執心所縁之境故。唯識
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是故説名不一
不二。一二相形。眞中絶待故故非一二。故此
意令知現身同異
經善男子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
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是法身者是眞實有
無依處故 賛曰。第七有依非依門。文亦分
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別。謂變化身從應身起。
應依如起。復他受用從他起化。華嚴經説。是
摩菟摩化。謂從他起化。法身本有。不依他起
故是眞實。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從他變故
無依處。又遍法界。亦無別方所依之處。或可。
此門約性相別。自受用身亦應身攝。如爲依
持始從彼起。縁生非實故大莊嚴論第三云。
平等謂自性身一切諸佛等無別故。受用身
謂食身。此身與平等食由依起故。應知受用
身復是化身因。又云。食身以自利爲相。化身
以利他爲相。故通二説。論云。言食身者於大
衆中作法食故
經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説於常以有
義故説於無常 賛曰。第八常無常門。文分
爲二。初總標次別解。此總標也。以有義故而
説於常通於三身。説無常者不遍法身 下云。
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説爲常。或可。如如智
合名法身。四智無常故總標云或説無常 下
約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約非煩惱爲
之行法云非行法
經化身者恒轉法輪處處隨縁方便相續不斷
絶故是故説常
賛曰 下別釋也。三身爲三。初明化中初辨常
後無常。此辨常也。化身八相但擧一相。謂轉
法輪。或此望生。令得利益爲轉法輪。所現諸
相皆名轉法輪。咸令所化有情益故。隨生住
處及隨應化處各各有多名爲處處隨縁。隨
所化縁方便。隨能化方便。十二種方便等相
續不斷。是故説常即相續常。如常受樂常施
食等
經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
賛曰。明無常也。非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
用不顯現者所成功徳非頓現起。隨利生縁
方始起故。如薩婆多云。世尊有受用法。逮初
成佛時一時起得。用不頓起此亦如是。或約
現涅槃云用不顯現。是應身用故
經應身者從無始來相續不斷 賛曰 下明
應身。初明常後明無常。此初常也。初牒身名。
次顯應體。應身依法起。法是應本性故從本
性稱無始。故攝大乘云。所依常故應化亦常。
故今所依無始應身亦無始。若爾化身亦應
無始。答。應説不説互相影顯故。若自受用刹
那相續。若他受用此處滅餘處復續
經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 賛曰。明
法身用力無畏等不共之法。應身能攝爲依
持故
經衆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説常 賛曰。明
常也。衆生界無盡故現命無盡。由此説常。此
約縁常有隨縁應説常。無性攝論云。佛受用
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説如來身常。
此問。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於等流身及變
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不永絶故。無性釋
云。謂此二身雖是無常然依法身常。法身常
故亦説爲常。言身常者或體是常。或依常身
故名身常。是異門常。非自性常。乃至云猶
如世間言常受樂。雖非受樂常無間斷。而得
説言此常受樂。佛受用身當知亦爾。準大莊
嚴論第三云。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
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由無間常故一切
諸佛食身常住。由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
常住。此中食身攝自他受用説。爲自利即自
受。爲他説法名爲食身。即他受用。而攝論
等同
經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
賛曰。辨無常也。不顯現言具如前解
經法身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 賛曰。辨法
身常。初辨常後釋難。初中初標無異相。次正
釋常。初也。唯就如如名爲法身。云非行法無
生滅異相。又釋如 下云法身者二無所顯。二
無者非有非無四種二相。又非行法者非煩
惱有爲有漏行法能證。無分別智亦法身故」
經是根本故猶如虚空是故説常 賛曰。正
辨常住。如如是諸法之眞性云是根本。無形
相故如虚空所以名常。是故説常總結
經善男子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
勝境界 賛曰。釋伏難。分文爲三。初釋難。次
展轉解。後總結成。此初也。外伏難有二。初
何故不以餘智餘法名爲法身。以無分別智
及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離無分別智更無
勝智過此。離法如如亦更無勝境過此。是故
合二名爲法身。又云。若爾能所縁者別。如何
合名法身。次展轉釋
經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種如如如如不一
不異 賛曰。展轉釋也。智如二種不一不異。
何以故。如是智境智是有爲故不一。然智託
境生。如是智性。故不異如。若異智不是彼性。
如破勝論。地性應非他性。以異地故。如水火
等故此亦然。故成唯識第八云。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
經是故法身慧清淨故滅清淨故是二清淨
賛曰。結成。初成後結。成云。由有能證淨故得
慧清淨。由有所證淨故得滅清淨。是故法身
是二清淨。此中先取二清淨。却取是故法身
是二清淨。合名法身
經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賛曰。結也。言具足
者是圓滿義。以智境勝更無淨勝過此。是故
法身具足清淨
經復次善男子分別三身有四種異 賛曰。
第九四句分別門有二。一標總數。二別解釋。
此初也
經有化身非應身有應身非化身有化身亦應
身有非化身亦非應身 賛曰。開四句
經何者化身非應身 賛曰。別解釋四句即
爲四段。初句有三。一徴二釋三結。此徴也」
經謂諸如來般涅槃後以願自在故隨縁利益
 賛曰。解四句。解初句也。謂諸如來通一切
佛。般涅槃後謂八相中現涅槃相後。以願自
在。宿大悲願自在之力。隨機感縁或留影像。
或餘類身不作佛形。現形不定而爲利益。是
化非應。據實證得涅槃之後。所起成道八相
化身亦是此句。然爲簡他受用平等智起。唯
色相佛住有餘依亦應化身。故説現種種相。
入滅已後所留影等。及遺形骨爲化非應。故
舊經云。以願自在故遺身。不爾中二句應説
言般涅槃後。但是證得無上果後之所起故
經是名化身 賛曰。結
經何者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 賛曰。此下
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見之身。謂作佛
形逗於地前。四善根位菩薩所見名應。不
作餘形故非化。即梵網經周匝千華臺一國
一釋迦。一臺有千葉。千百億釋迦即是千箇
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由此
經言。三千大千一佛化境。若二乘等所見一
佛但化一四天下。非大千故。據地上見他受
用身亦名應身非化。今略不論
經何者化身亦應身謂住有餘涅槃之身 賛
曰。釋第三句。謂爲二乘所現之身作人天類
故是化。現成正覺故名應。於王宮身現成佛
故名住有餘涅槃之身。初地至七地受分段
身。菩薩所見他受用身亦此句攝。義亦無違。
準此即攝佛欲盡。除八地已上所見他受用。
彼不名化故
經何者非化身非應身謂是法身 賛曰。釋
第四句。初直解。後釋難。此初也。即自受用及
自性法身合名法身。然佛三身諸説不定。如
佛地論及成唯識説佛四身區分無雜。餘即
通説。如攝大乘論。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
他受用身名爲應身。説有人天菩薩聲聞間
雜見故。若自受用等覺菩薩尚不能知。況有
餘衆生。設他受用爲地上現亦無聲聞等。説
有之者如佛地論。有其三釋。第三釋正。謂二
乘人迴心向大以彼名説。楞伽亦爾。又攝大
乘四善根位所見佛身亦他受用攝。問。何以
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法身攝。答。彼論第九
云。應知法身幾徳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
脱勝處等。彼論第十又云。諸佛法界即是法
身。應知恒時能作五業等。又彼論若受用身
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
明非自受。問。若爾彼論復云。受用非自性身。
以色身可見故。豈自受用無色身耶。答。他受
用身但唯有色名爲有色。不爾應云以五蘊
故非自性身。何但言色。唯彼三身義同此經。
又解。彼論自他受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
眞如理云諸佛法界即是法身。説具功徳者
彼自釋云。謂佛法身成實勝義眞如所顯。此
即意説法身自性功徳相應。説身差別相應
無失。準此意同勝鬘所説出纒名法身。與恒
沙性功徳相應。非相功徳。六因明受用非自
性身。且約他受用。非謂自受非受用攝。準此
即與大莊嚴論・法華經論・般若經論説三身
同。與此經別。故各相從。且法華經論説。化身
者即此亦應亦化。同應身。亦可。自他受用倶
名應身。説壽量無邊是應身故。法身唯如。彼
經云非實非虚等。然上諸文並約多分。於中
或有於他受用身處説自受用。自受用處説
他受用。或法身處説應化身。或於應化身處
説法身。由是性相同處而説。文有相雜。準此
應知
經善男子是法身者二無所有所顯現故 賛
曰。假釋難也。難意既云非應非化是法身者。
如何前云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
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又云。是
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
法身得顯現故。法身既非應化二身。此如何
成。如世間人身身各別。事業意體各各不等
故。又如前説。日月水鏡因光現影。亦不得成。
今爲釋之。文分爲四。初標次徴三釋後成。此
即標也。標意法身即是遠離無二。復由如智
如如而證方能顯得。故能爲依起諸事業。前
言別者相用別論門。言如日月因光水鏡現
影等者相性合論門。若説自性法顯應者即
攝相歸性門。故無性攝論云。諸佛法界即法
身。應知恒時能作五業。一救濟災横業。令見
佛者盲者得眼。聾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
論自問云。如説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説盲
得眼等能見法身爲法身業。答。見法身者。由
昔大願引發勢力。成滿法身次第發起變化身
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由昔資糧引發勢力。
證得法身任運起用。如機關輪。以末歸本。言
見法身實唯見化。故下結成云。是故當知境
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爲滅
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言二
無所有者眞諦三藏云。如下五種二無所有。
所顯現故者出過五種二境之外曰顯現。於
五種二是無所有也。標中通二。一境二無所
有。二智二無所有。由如境勝超此五二無。由
無分別智順證此五二無境故法身顯現。略
不明其餘方便行大悲願等。然此二無即生
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顯之
經何者名爲二無所有 賛曰。徴也
經於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 賛曰。釋
也。分二。初境無二。後明智無二。此境無二。
初總後別。此總也。相即人我相處即法我。由
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處。故成唯識論云。
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人我體無。但妄想
見。如目有醫見毛輪相。故諸經論名相無
性。由法如如遠離二無云二皆無。故成唯識
論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經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數非非數非明非暗
 賛曰。別顯二無。非有非無者離有無四句。
一有。二無。三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但擧第
四顯離前三。非一非異者復離此一異四。初
一。二異。三亦一亦異。四非一非異。亦擧第四
顯離前三。非數非非數者超分別情數名非
數。是無分別境云非非數。又超過數量故非
數。是法攝故非非數。云非明非闇者即諸經
不垢不淨。始離染時非今始淨云非明。設在
染時非染云非闇。由此勝妙心言略絶。準攝
大乘無三種二。初無有無二相。非有相者以
一切法遍計所執皆無有故亦非無相。以空
所顯自性有故。有爲無爲無二相者。以業煩
惱非所爲故非有爲相。於能示現似有爲法
得自在故非無爲相。異性一性無二相者。以
佛身體是其一故非異相。無量依止各差別
證得故非一相。倶一無故名無二相
經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不見非有非無
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
暗 賛曰。明如如智。即無分別智如境而證
故不見此總別五無。圓修道滿
經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
有中間 賛曰 下結成也。此成境智二種平
等故合爲法身。境智二種非一非異不可分
別。無有中間彼此差別故合名法身
經爲滅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
 賛曰。此結成法身爲應化依能起種種利
益事業。境清淨故爲滅諦本。智清淨故爲道
諦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爲滅道本
故。應化依此起種種事業。如攝大乘略明五
業。故云種種。言五業者。一救濟災患爲業。能
令盲者得眼等故。二救濟惡趣爲業。拔不善
處置善處故。三救濟非方便爲業。令諸外道
捨非方便求解脱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四
救濟薩迦耶爲業。授彼能超三界道故。無性
釋云。謂於其中僞身見轉。即是三界有漏諸
法。於彼説授出離法故。五救濟二乘爲業。拯
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
處令修大乘行故。問。令得二乘豈非業耶。答。
此即是前第三四業
經善男子是身因縁境界處所果依於本難思
議故 賛曰。第三大段答因。即顯依因得果。
答修行問。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説修行次
第。此意令修因者須知次第。因次第者由依
果次第故。辨中邊論第三云。器説爲異熟。力
是彼増上。愛樂増長淨如次即五果。論釋云。
器謂隨順善法。異熟謂得勝身以爲道器。力
謂由彼器増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此意
由依勝身與昔善力合今善法成増上品。愛樂
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樂。増
長謂現世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
淨謂斷障得永離繋。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
異熟即前
二増上果。即善法成上品由善異熟
増上力故善法成上品。是増上果。三等流果。
即由先世數修善力。令今世於善法深生愛
樂。是前等流果。四士用果。由現數修能令善
根速得圓滿。是士用果。此依法士用説。五離
繋果。由前斷障得永離繋。是離繋果。今者此
段意明此義。彼論次文辨果差別。有其十種。
一後後果。謂因種姓得發心果。如是等果展
轉。應知此意説前前爲因。後後爲果。以後後
位因前得故。故後後位即是前果。此總説也。
二最初果。謂最初證出世間法即初地。三數
習果。謂從此後諸有學位即十
地位
四究竟果。
謂無學法即佛
五隨順果。謂因漸次應知即
是後後果攝。六障滅果。謂能斷道。即最初果
能滅障故説爲障滅此意擧初以
顯後智亦爾
七離繋果。謂
即數習及究竟果。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
繋故。八殊勝果。謂神通等殊勝功徳。九有上
果。謂菩薩地超出餘乘未成佛故。十無上果。
謂如來地。此上更無餘勝法故。此中後六是
前四果差別義説。大文分三。初總標二別釋
三勸修。此初標也。有五義。一身者即器異熟
果。二因縁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縁即
増上果。由善身器爲増上力令善増故。三境
界即擧等流果所縁之境。即彼諸善菩提涅
槃並是其境。縁此勝法起愛樂故。四處所者
即士用果。由數修善菩提速圓是所求處。大
乘意樂大菩提故。五果依於本是離繋果。果
依本者此離繋果不離法如如。難思議故者
總歎難思。非二乘等境
經若了此義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
藏 賛曰 下釋也。初釋器異熟果。二依於此
身下釋因縁。即増上果。三不退地心已下明
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已下明離繋果。
其境界者總此諸法差別十者。是此五果差
別之義。此即初也。若了此義者初總勸信也。
是身即是大乘。爲増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
乘。是如來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諸善漸漸増
長爲如來性。又未現起諸無漏種及眞如體
爲如來性。事性理性倶名佛性。是如來藏即
異熟果識。楞伽經中説。阿梨耶識者名空如
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有
漏第八虚妄故名空。識中無漏諸種子體云
不空如來藏。離虚妄故。言具足者即具足有
有漏無漏二種子故
經依於此身得發初心修行地心而得顯現
賛曰 下釋因縁。即増上果。由異熟果身増上
力故。便得發初心修行地心
經不退地心亦皆得現一生補處心金剛之心
 賛曰。明士用果。士用果中有差別。果中八
果。一後後果。二最初果。三數習果。四究竟
果。五障滅果。六有上果。七無上果。八殊勝
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得於初地證不退故
總爲數習果及有上果。後後果通佛地
經如來之心而悉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
悉顯現 賛曰。四究竟果及第七無上果。於
中初總後別。此總也
經依此法身不可思議摩訶三昧而得顯現依
此法身得現一切大智 賛曰。明別究竟果
及無上果。於中復三。一得定智。二現應化。三
顯四徳。此得定智也。亦是得障滅果。得定智

經是故二身依於三昧依於智慧而得顯現
賛曰。現應化
經如此法身依於自體説常説我依大三昧故
説於樂依於大智故説清淨 賛曰。三顯四
徳。初別明。後總結。此別明也。自體如如故説
爲常。常故説我。由三昧故得大樂。簡因及二
乘名大三昧。由智斷障故得淨徳。問。寶性論
及攝大乘等説信爲淨徳因。此何説智。答。彼
除不信之渾濁故。及別因故信爲淨徳因。此
約斷染。及通故智爲淨徳因。又常我約體。樂
淨者以因及體互相影説
經是故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 賛曰。總
結。自在則我徳
經依大三昧一切禪定首楞嚴等一切念處大
法念等大慈大悲 賛曰 下明殊勝果。分文
爲三。初法次喩後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殊
勝功徳。後明智品殊勝功徳。依定發慧。故先
明定品。定品分三。初標次列後結。或初辨所
依。次辨能依。後結。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
唯雖多有八。一禪。二定。三念處。四大慈悲。
五陀羅尼。六六神通。七八自在。八一切法平
等攝受。此初四也。禪即四靜慮。定謂四無色
定。故薩遮尼經云。何如來禪定。答。有次第
定。及首楞嚴等。或即大乘光定集福徳王定
賢守定健行定。傳言。首楞嚴者即健行定。正
音蘇楞伽摩。此云健行擧其上首。定實無邊。
所以言等。總別略標。禪定是總。首楞嚴是別。
一切念處謂三念處四念處及六念等。言大
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師故先
説法念。或此即壞縁法念住。薩遮尼第七云。
法念處者謂觀内法外法内外法作二種想。
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至坐道場未曾
中失。此據果説。乃至云。不以肉眼・天眼・慧
眼觀。何以故。三眼無相貎故以法眼觀。此通
因説。擧一等餘。大慈大悲者即四無量。以與
樂拔苦勝故擧明。薩遮尼經第六有三十二
種大悲觀。思益經第二有三十六種大悲。皆
廣如彼説
經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
等攝受 賛曰。第五總持徳。一切神通者六
通徳。如薩遮尼第七云。天眼通者功徳智慧
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乃至亦見菩薩聲
聞五道衆生所修行業悉無餘等。乃至餘五
悉廣如彼。一切自在者即十自在等。已如上
説。又薩遮尼第七云。得四如意成四自在。一
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法自在。四神力自
在。命如前釋。身自在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
亦現威儀。爲衆生故。若欲與諸一切衆生同
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即知出世
世法得無礙辯。隨衆生意説令住正信。是名
法自在。神力自在者廣現神通等是。一切法
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衆生平等故。能攝受
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種相普於有情
其心平等。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
是亦爲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於
諸有情住哀愍倶平等之心。三於諸有情深
心發起一子愛倶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
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倶
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五如於一有情
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
以利心倶於諸有情住平等心。大莊嚴第七
五平等。法華論及攝大乘各三平等。或可。一
切法平等者。但諸定品一切功徳法平等攝
受。或此攝受屬下結文云。攝受如是佛法悉
皆出現。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攝受
經如是佛法悉皆出現 賛曰。結也
經依此大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 賛
曰 下明智品殊勝功徳。文三如定。此即總標
及別明也。大智即一切智爲其根本。十力等
即一切種智。或大智即眞如智性故。十力等
三廣如餘辨
經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
悉皆顯現 賛曰。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者依
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有百八十不共之法。
此是如來殊勝功徳。一三十二相。二八十種
好。此二廣如餘經論辨。今但略明三十二相。
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説。一世尊足下具有
安平相。二世尊足下有千輻輪文相。三手足
柔軟相。四手定指間有鞔網相。五手足諸指
圓滿纖長。六足跟廣長與趺相稱。七足趺充
滿與跟相稱伽無
此相
八世尊雙&T050509;如瑿泥耶仙鹿
&T050509;。九雙臂修直平立摩膝。十陰相峰密。十
一毛孔各一毛生。十二髮毛端皆上靡。十三
身皮細滑。十四身皮金色。十五七處充滿。十
六肩項圓滿。十七髆腋充實。十八世尊容儀
洪滿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廣端嚴。二十世
尊體相縱廣量等。二十一世尊頷臆并身上
半如獅子王。二十二常光一尋。二十三齒相
四十齊白深密。二十四四牙鮮白。二十五常
得五味。二十六舌相薄長覆面輪際。二十七
梵音和雅隨衆樂聞。二十八目睫紺青齊整
不亂。二十九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
三十面如滿月眉如帝弓。三十一眉間毫相
光逾於珂雪。三十二烏瑟膩沙猶如天蓋。然
與瑜伽開合有異。瑜伽開第十八洪滿端直
爲身不僂曲。復開二十三爲齒無隙齒鮮白。
開二十一頷臆爲二。合第七足趺與跟相稱。
合四牙入齒。合十九修廣端嚴入縱廣量等。
無面如滿月。此隨世俗説相不同。故説有別。
依前列相頌曰。等現柔網纖跟趺&T050509;臂密。毛
生靡潤滑。皮金七眉滿。體儀修廣高。師子光
具齒。牙味舌音睫。晴輪毫相蓋。四十九云。
所化有情於其種種惡業現行深生喜樂。如
是種種現行惡業是所對治。感相隨好種種
善業是能對治。又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
丈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爲因而能
感得。何以故。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
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大丈夫相。大般若又云。
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能以財法
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爲甚奇希有之法。又
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殷重。
五無餘之所感得。依寶女經第四。修因并相
少有差別。無上依經第二明所修因。與瑜伽
四十九同。説相少別。由翻者耳。又説修行四
正業得三十二相。一者決定無雜瑜伽論名
決定修作。二者諦觀微密伽名委悉修作。三
者常修無間伽名恒常修作。四者不顛倒心
伽名無罪修作。第一業得足下平相。第二業
得九。一足下輪文。二足踝滿。三手足十指網
密。四皮細軟。五七處滿。六兩肩平兩腋滿。七
臂傭圓。八舌廣長。九師子臆。第三業得五。一
指纖長。二脚跟長。三身端不曲。四横竪等量。
五顏貎圓淨。第四業得餘相。與瑜伽同。十住
毘婆沙第六亦明三十二相等因。薩遮尼乾
子經第六亦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廣如彼
釋。相好總用眼舌身男四根依處及舌根爲
體。若諸菩薩種姓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
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淨勝意樂地
乃名爲得。若在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
若在如來當知相好善淨無上。問。何故但立
此三十二爲大丈夫相。答。四十九云。如是諸
相是有色故劣中勝品。諸有情類易了知故。
雖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爲大丈夫相。唯
立此爲大丈夫相。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云。
云何如來八十隨好。善現一指爪狹長。二手
足指圓纖傭柔軟。三手足各等相間充密。四
手足圓滿如意軟淨。五筋脈盤結深隱不現。
六兩踝倶隱。七行歩直進如龍象王。八行歩
威容如師子王。九行歩安平猶如牛王。十行
歩進止猶如鵝王。十一迴領右旋如龍象王。
十二支節漸次圓傭好妙。十三骨節交結猶
若龍盤。十四膝輪妙善堅固圓滿。十五隱處
姣好圓滿清淨。十六身皮潤滑塵垢不著。十
七身容敦肅常不怯弱。十八身支堅固稠密
相著。十九身支安定敦重不掉。二十身相猶
如仙王嚴淨。二十一身光周匝恒自照耀。二
十二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二十三臍深右旋
圓淨光澤。二十四臍厚不&T032876;不凸妙好。二十
五皮膚遠離疥癬點贅。二十六手掌充滿足
下安平。二十七手文深長直潤不斷。二十八
脣色光潤如頻婆果。二十九面門不長不短
大小如量。三十舌相軟薄廣長赤色。三十一
發聲威振明朗清徹。三十二音韻美妙如深
谷響。三十三鼻高修直其孔不現。三十四世
尊諸齒方整鮮白。三十五諸牙圓白光潔峰
利。三十六世尊眼淨青白分明。三十七眼相
修廣如青蓮華。三十八眼睫齊整稠密不白。
三十九眉長不白緻而細軟。四十雙眉綺靡
修次紺色。四十一雙眉高顯潤如初月。四十
二耳厚廣大輪埵成就。四十三兩耳綺麗齊
平離過。四十四容儀見者無生染愛。四十五
額廣圓滿形相殊妙。四十六身分上半如師
子王。四十七首髮脩長紺青稠密。四十八首
髮香潔潤澤旋轉。四十九首髮齊整不亂不
雜。五十首髮堅固不斷不落。五十一首髮光
滑塵垢不著。五十二身分堅固逾那邏延。五
十三世尊身體長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諸竅
清淨圓好。五十五身支勢力殊勝無等。五十
六世尊身相樂覩無厭。五十七面圓脩廣如
秋滿月。五十八顏貎舒泰含笑先言。五十九
面貎光澤遠離頻蹙。六十身支清淨無垢無
臭。六十一諸毛孔中常出妙香。六十二面門
常出勝妙之香。六十三首相圓妙猶如天蓋。
六十四身色紺青如孔雀項。六十五法音隨衆
應理無差。六十六世尊頂相無能見者。六十
七手足指約分明嚴好。六十八行足去地四
指文現。六十九自持非他身無傾動。七十威
徳遠振見喜怖安。七十一聲不高下出和悦
言。七十二隨類言音隨意樂説。七十三一音
演説隨類得解。七十四説咸依次必有因縁。
七十五平觀有情讃毀等現。七十六所爲先
觀威儀善淨。七十七世尊相好無能觀盡。七
十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顏容常少
好巡舊處。八十手足胸臆喜旋徳相。瑜伽四
十九云。謂兩手足具二十指。及以節爪皆悉
殊好即爲二十。兩手兩足表裏八處並皆殊
勝即爲八種。兩踝膝股六處殊好即爲六種。
兩臂肘腕即爲六種。腰縫各一兩核爲二。陰
藏爲一。兩臀爲二。臗臚臍三即爲三好。兩脇
腋乳爲六隨好。腹胸項脊各一隨好。除𩒐已
下六十隨好。上下齒鬘爲二隨好。𪙫齶爲一。
兩脣爲二。頤善圓滿爲一隨好。兩頬爲二。兩
目爲二。兩眉爲二。鼻二孔爲二。額妙爲一。角
鬢兩耳爲四隨好。頭髮爲一。頭有二十合前
八十略爲頌曰。手足二十八。踝膝股臂肘。并
腕成十二。腰縫核陰臀。臗臚臍有十。脇腋乳
爲六。腹胸項脊四。𩒐已下六十。鬘齶脣頤六。
頬目眉鼻八。額鬢角耳五。頭髮殊妙一。無上
依經又有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
八者即如大乘所説。佛十八不共法。一無有
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妄失念。四無不定心。
五無種種相。六無不擇捨。七者欲無退。八精
進無退。九念無退。十定無退。十一智慧無退。
十二勝解無退。十三一切身業智爲前導隨
智而轉。十四語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十五
一切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
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
知現在世無著無礙。如本師無垢稱經疏辨。
并如倶舍説。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處復爲
十八。又有經云獨得法者如彼經説。如來獨
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一也。如來獨得無有
邊際變化神通。二也。如來獨得無量無盡神
通處。三也。如來獨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無
邊知化他心通。五也。自在無礙天耳神通。六
也。知無色界衆生種子。七也。通達聖衆般涅
槃後。八也。智慧明了無有不定答。九也。大波
羅蜜善能答問。十也。分別説法無有過失。十
一也。開化衆生無有空過。十二也。如來獨得
第一導首。十三也。如來獨得不可害滅。十四
也。如來獨得金剛三昧。十五也。一切諸法非
色非心心不相應如來了知。十六也。無礙解
脱。十七也。三不染法。十八也。斷滅習氣。十
九也。一切種智。二十也。如來獨得金剛聚身。
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一
切諸相與處相應明淨具足。二十三也。所授
記別無有不定。二十四也。於勝負心佛不聽
許不得見佛。二十五也。轉一切種勝妙法輪。
二十六也。荷負衆生能捨重擔。二十七也。入
般涅槃後更起心。二十八也。如來獨得修因
圓滿無餘。二十九也。如來獨得至果圓滿無
餘。三十也。如來獨得利益他事圓滿無餘。三
十一也。如來獨得辨才無盡。三十二也。如來
獨得説一切法悉能如理。三十三也。解云。此
中雖有三十三數。般若唯取果有三十二。以
修因滿非果徳故。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
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者第三結也。謂
諸功徳勝過一切名希有。超諸情計名不思
議。然準瑜伽三十六。無上菩提有五希奇。一
於諸有情非有因縁而生親愛。二唯爲饒益
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於多煩惱
難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
眞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此等希有不可思議皆依大智而得顯現
經譬如依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種種珍寶悉皆
得現 賛曰。擧喩。準觀佛三昧海經。如意寶
珠是金翅鳥王心。輪王出世以爲珠寶。若無
輪王入海。海龍王爲鎭海珠。大智度論云。是
佛舍利劫末之時。變成如意寶珠利益衆生。
依珠能出一切所須。此大智定亦復如是
經如是依大三昧寶依大智慧寶能出種種無
量無邊諸佛妙法 賛曰。法合可知
經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 賛曰 下明
離繋果。初標次釋後成。此標也。法身三昧智
慧由定智爲能證法身所證故得解脱。即三
事涅槃或體或義。而下言雖有三數而無三
體。或據義説。或法身定慧及與解脱非定一
異。故無三體。非謂唯法身
經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
名中道 賛曰 下釋。過一切相自體勝故離
十相。謂六塵男女生滅。不著於相離諸執故。
不可分別非心言故。非常非斷離二邊故。此
中有四。一離諸相。二不執著。三非心言境。
四離二邊。由斯四義故名中道境契於正智。
正智名中道。中道之境亦名中道
經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不
増不減 賛曰。重釋成。雖有分別體無分別
釋前無分別。雖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數差別
而非分別心縁。非語境故云體無分別。雖有
三數而無三體釋過一切相。雖有法身三昧
智慧三數而無條然別體。不増不減釋非常
非斷。不増故非常。不減故非斷
經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 賛曰。釋
前不著相。三昧智慧無能執。法身無所執。猶
如夢幻者喩非夢不分別。意取夢所見境
經法體如如是解脱處過死生境越生死暗
賛曰。成前中道。法體如如法身。是解脱生死
之處即是解脱。過死生境出有漏果離苦諦。
越生死闇離苦諦因。斷集諦故是中道
經一切衆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
薩之所住處 賛曰。此即勸修也。明不修不
得。返顯修者即得。初法後喩。此法也。明衆生
不修不得此大涅槃諸佛菩薩常所住處。問。
此明得果次第。未辨修行次第。何故勸修。答。
果起依修欲生下修行次第。所以明也。故下
喩意合明因果也
經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處求覓遂得
金礦 賛曰 下喩明。前明五果。喩亦有五。譬
如有人即譬前依於此身異熟果。願欲得金
喩得發初心増上果。處處求覓遂得金礦喩
等流果。喩前修行地心中資糧位。依憑教力
起信心知自身中有佛性。法身理事兩性倶
得如金礦。爲障所覆如得金礦
經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 賛曰。喩
修行地心中加行位心漸次學除所取能取。
住唯識觀等如擇精者
經爐中銷錬得清淨金 賛曰。爲燒練喩不
退地心一生補處心金剛心。得淨金喩如來
地心士用果
經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
性不改 賛曰。望得涅槃爲離繋果。得常樂
我淨如作鐶釧等。然不失眞如性。若望菩提
總士用果。諸鐶釧等即定智生一切功徳。能
不失定慧性並如金不改。上來大段科解相
貎看行相漸深求遠意。亦應允當。若依古釋
即譬喩下屬下修行。初喩次法。準舊可知。修
行文下自有譬喩。故不依古
經復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勝解脱修
行世善 賛曰。第三大段答因中有二。初辨
果。次此下修證次第。準諸文例應先修因後
方得果。今此乘前明三身。後即先明得果次
第。雖知得果次第然若不修行如何得果。故
今次明修證次第。又如瑜伽三十八云。已説
菩薩所應學處。如是應學我今當説。此意前
菩提品明二斷二智。菩提最勝是所應學。意
令生忻如是應學。即令忻求起修妙行故。今
此下明修行次第。將欲趣果由四種力。一因
力。二善友力。三作意力。四資糧力。此四是因
資糧已滿便成正覺。此一是果。今此文中分
之爲二。初法説後喩説。法説之中如前分五。
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勝解脱是所學處無
上菩提大般涅槃超過二乘名勝解脱。修世
善者謂善法欲。遠加行因。隱彼種姓寄現行
縁以爲因力。準瑜伽三十八。於其八種勝解
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爲先決定喜樂。一者於
三寶功徳勝解依處。二者於佛菩薩威力。三
者於眞實義。四者於因。五者於果。六者於應
得義。七者於應得方便。八者於善言善語善
説求勝解脱。即決定喜樂故。唯識論第六云。
於實徳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忍即信因。樂
欲謂果。心淨信體。此云求者即忍樂欲爲善
本故。欲爲勤依因修世善
經得見如來及弟子衆得親近已 賛曰。善
友力文分爲四。初得親近。二請求勝法。三彼
聞思惟。四正爲解説。此初也。此中應説善友
之相善友作業親近善友。初二如瑜伽四十
四廣辨。親近善友者彼云。由四種相方得圓
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
恒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
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爲供養。三於
善友如法衣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資身什
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正法義
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
奉敬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經白佛言世尊何者爲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
得清淨行 賛曰。請求勝法。瑜伽三十八云。
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何
義故求。初問求何法。次問求軌儀。後問求法
所爲。何所求者當於五明處求。求法軌儀者。
謂諸菩薩於善説法當應安住猛利愛重求聞
正法。爲欲聽聞一善説法。假使路由猛焔熾
然火熱鐵地。無餘方便可得聽聞是善説法。
即便發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
善言義。過於自身及諸資具所有愛重百千
萬分。於善説法常樂聽聞無有勞倦亦無厭
足。淨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徳故
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詰難心。有敬重心無
高慢心專爲求善。非顯己徳爲欲安立自他
善根。不爲利養恭敬因縁。無雜染心遠離貢
高。遠離輕慢遠離怯弱應時而聽。殷重而聽
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求
悟解心專一趣心聆音屬耳掃滌攝持。聽聞正
法於所聞法作四種相。一妙寶想以難得故。
二良藥想除病義故。三如財物想不散義故。
四如涅槃想滅苦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
故作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因故作良藥想。
由法是神通因故作如財物想。由法是正無
盡因故作涅槃想。次明求聞法意。求内明時
爲正修行法隨法行。爲廣開示利悟於他。求
因明時爲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論是惡言
説。爲欲降伏他諸異論於眞實教未淨信者
令其淨信。已淨信者倍令増廣。求聲明時爲
令信樂典語衆生於菩薩身深生敬信。爲欲
悟入詁訓言音。求醫明時爲息衆生種種疾
病。爲欲饒益一切大衆。求工巧明時爲少功
力多集珍財。爲欲利益諸衆生故。爲發衆生
甚希奇想。爲以巧智平等分布饒益攝受無
量衆生。云何而説爲何義説。正所應求即是
所説。爲此義求爲此義説。此意爲自他利求
還令衆生行自他利故説。今言何者善不善
者問所求法。何者正修即問聽法等儀則。又
問何者得清淨行即所爲求
經諸佛如來及弟子衆見彼問時如是思惟
賛曰。善友爲思
經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淨欲聽正法即便
爲説令其開悟 賛曰。正爲解説。即善友作
業。未解令悟。已解令廣知爲開
經彼既聞已正念憶持 賛曰。第三作意力
起如理作意爲正念持不捨
經發心修行得精進力除嬾惰障滅一切罪
賛曰。第四資糧力。即三大劫所修萬行爲菩
提資糧。五位之初名資糧者別得總名。如色
處等。以創發心求菩提故與資糧名。餘得別
名。有勝別行故。此資糧力中分二。初地前後
地上。此初也。地前有四。一發心修行。二得増
上力。三者除障。四者滅罪。發心修行十住
位。所以十住之初名發心住。創發無上菩提
心故。已前雖發未入僧祇。此入僧祇初故得
發名。發心多種。善法欲位種姓發心十住位
中。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證得發心。今此
勝解發心得精進力。忍第一位以得五力信
爲勤依。非正伏惑。勤能伏惑故此説之。除懶
惰障者擧精進行正相違障。據實分別一切
二障此位倶伏。此除苦因。滅一切罪者苦果。
至増上忍及世第一位。一切惡趣八難苦果
皆得不生。多説見道離此二者據斷種説。此
據伏位及決定得故。成唯識論云。雖見道生
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説能起煩惱。是
根本故。又云。二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
果等
經於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入於初地
賛曰。明入地上。十地爲十文各有二。初除障
後得地。由於初地得四證淨故。於學處離不
尊重。學處即戒。或一切應修名爲學處。體不
離三寶及以淨戒得證淨故。離不尊重心。永
斷分別故。息掉悔心即異生性障雖異生性
障具攝一切分別二障。然由掉悔障定増故
此令修定。因定發智。合此定智故成於法身。
故偏説除。理實通餘體。又將斷正斷倶得斷
名。將斷位長在前。正斷位促正入地心。此多
依初而説斷障。故先言息掉悔心後説入初
地。餘皆準知
經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賛曰。
由第二地持戒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中有三
差別。饒益有情菩薩行勝。初地滿心將入二
地修戒力増。將欲能斷正現行故能饒益生。
説除利生障。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
經於此地中除不逼惱障入於三地 賛曰。
即闇鈍障。唯識等中約障總持聞思勝慧名
闇鈍。此約障忍名逼惱。或彼約障本是愚癡
故名闇鈍障。此據其末即瞋恚等名逼惱障。
或由三忍。以貪樂等具不能忍苦。即貪逼惱。
見他怨害而不能忍。即瞋逼惱。聞於二諦不
能印忍。即愚癡逼惱。入三地時得此三忍。故
除逼惱障
經於此地中除心軟淨障入於四地 賛曰。
心淨謂菩提分法。軟謂微細煩惱現行障。即
軟煩惱是此淨障。或此煩惱依心王故從主
爲名。名心軟淨障
經於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於五地 賛曰。
此地所修無差別道。即無分別智能證無差
別如故得眞俗無別。生死涅槃無別故後得
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爲方便。涅
槃方便體根本即無分別智。起用即悲智。能
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障。涅槃非障。厭於生
死樂彼涅槃心者是障。障此方便。今除此障
得入五地
經於此地中除見眞俗障入於六地 賛曰。
所言眞俗如常辨。各有四種。諸論之中約通
相故。且説五地作四諦觀。然能眞俗二合而
觀除眞俗相違障。不爾不能眞俗合觀。由作
四諦觀故。然未能除染淨二相。以染淨相依
眞俗生。今從根本名眞俗障。據實即是麁相
現行障。此染淨相望生滅相染淨爲麁。由所
知障現行執此麁相而起名麁相現行障。五
地將除入六正斷。或據方便由入五地除眞
俗相違障。能合觀二故。入六地前後互影故
此別説
經於此地中除見行相障入於七地 賛曰。
見行相障者即細相現行障。執生滅相。由六
地中作縁生觀。雖除染淨相見有生滅相。障
無相道不見生滅。妙無相道即不見生滅。今
此見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或六地中作
縁生觀。見生死流轉不見有無爲。今七地中
除斯二相長時能作無相觀故。故唯識論云。
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執有滅者尚
取還滅細滅相故。般若心經等亦云。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盡者即滅。滅即無爲。不見滅相
即妙無相道。擧不見滅影不見生。名細相現
行障。形前麁相説此名細見行相障。即據所
執而説。行相即是生滅行相。見行相之障
經於此地中除不見滅相障入於八地。賛
曰。滅相即無相。由七地中多取滅相。純於無
相作意勤求未能任運空中起有勝行。障無
功用無相妙觀。不見滅相者是無相觀。入八
地非但不見滅相。亦不見相土二相。故於此
二亦得自在。故八地中斷二種愚。一於無相
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且擧初影除於

經於此地中除不見生相障入於九地 賛
曰。不見生相者對前滅相。應是諸法生相。由
入八地樂觀寂滅故不見有縁生之相。約總
相説。然第八地於利他中猶不欲行。即不別
見有衆生。捨益衆生行故。第八地論云。諸佛
七勸方出無相觀故。第八地能伏此不見衆
生障得入九地。又釋。由不見衆生異於身有
彼生即我故。不見身外有別衆生。以此故能
常益。今八地初見身外有別衆生故。障此不
見衆生相故名爲障。即不見衆生之障名不
見衆生障。故辨中邊論云。爲常益有情故觀
畢竟空。成唯識亦云。九於利他中不欲行障
故。入九地能畢竟斷
經於此地中除六通障入於十地 賛曰。即
於諸法未自在障。於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
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且擧六神通影大
法智雲。又釋。於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
是牒前修因。入於初地明所得果。即後後果
由善根位離不尊重三寶正法故。除懶墮障
滅一切罪。又復能離自在障故息掉悔心。即
天親般若論云。於内心修行執我爲菩薩。此
即障於心違於不住道。不住道者即是初地
執我能修違初地道。無著菩薩般若論云。除
喜動障。由謂我能修斯勝行多生喜動。喜動
即掉擧。以此爲障障入初地。由除此障得入
初地即離不尊重等。皆是地前非入初地。已
下十障皆應準知。於初地中行三施故能利
有情。故除相違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除逼
惱有情障已得入三地。三地修定除心軟淨
障。心即心學。除諸定障離硬強心名爲心軟
淨得入四地。入四地中修菩提分觀名善方
便故。除此障已得入五地。入五地中能令眞
俗互相隨順而不相違。故除見眞俗障得入
六地。入六地中作縁生觀。除見四諦染淨行
相障得入七地。入七地時多作無相觀。除見
縁生生滅相障得入八地。入八地中任運能
觀無相之理除増減相。淨法生時眞如不増。
煩惱滅時眞如不減。生者増也。擧其不増影
彰不減。得入九地。入九地中應説不欲行利
有情障。就滿位説能伏除彼六神通障。應説
入第十地能除六通障。以第十一障是第十
地滿位能除故。説十地除所知障。隱第九障
所以不論。此解順文。前解順理。兼準舊經後
解爲勝。何以故。舊經地地皆言斷已能入。明
非是伏。或可。伏盡名爲斷已。由此二釋任情
取捨
經於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來地
賛曰 下明果位。初明除障得滿佛地。後顯佛
地具三清淨。此即初也。除所知障無間道斷
二障微細種及習氣。就勝障菩提云除所知
障除根本心。即種習所依。除染第七種。恒染
倶故。無間道斷餘七有漏善及無記及相應
心所名根本心。第八通二依。六識唯習依。此
斷有二説。如唯識第十明
經如來地者由三淨故名極清淨云何爲三一
者煩惱淨二者苦淨三者相淨 賛曰。顯三
清淨。文段分三。謂標徴列。煩惱淨二障及業。
苦淨即二死。相淨即習氣。由斯三淨更無過
上名極清淨
經譬如眞金鎔銷治錬既燒打已無復塵垢
賛曰。喩顯。喩顯有四喩。初三喩法如如法身
本淨。後一喩如如智現行始淨。法身本淨有
其三種。即前三淨。三喩如次。然初二喩共一
法合。以惑業二因果相從故一法合。又三淨
者即法身般若解脱三義。法身本常如金。般
若鑑照如水。解脱無礙如空。皆據性得一如
義説。初喩分二。初喩今淨。後成本有。此初
也。譬如眞金喩道前如。鎔銷練治喩道中。既
燒已喩道後
經爲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
賛曰。喩成本有。猶此等文舊人或云。三身現
常或復當常。鎔銷練治爲顯金性本淨故。六
度行於法爲了因。除垢染故得金體淨。非謂
無金
經譬如濁水澄渟清淨無復滓穢 賛曰。分
段如前。義可準知
經爲顯水性本清淨故非謂無水 賛曰。喩
成本有
經如是法身與煩惱雜苦集除已無復餘習爲
顯佛性本清淨故非謂無體 賛曰。合準喩

經譬如虚空煙雲塵霧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
空界淨非謂無空 賛曰。空相似染道前。若
屏除道中。除已是空界淨道後。與勝鬘經説
喩相似
經如是法身一切衆苦悉皆盡故説爲清淨非
謂無體 賛曰。法合文相可知
經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
賛曰。上喩法如如。在纒名如來藏。出纒名法
身。亦即顯涅槃性皆本淨。至果顯淨名所顯
得。顯由智證次辨智性。亦無始有。在因位時
名不空如來藏。至染盡位者大菩提四智心
品。是所生得。所生據現非種。始生種本有故
故下文云。是覺清淨非謂無覺。即善戒經云。
姓種姓者從無始來法爾所得六處殊勝。此
六處言意説六處中意處含持種子。此性種
姓無始法爾。是性所得故依修行得至大果。
文分爲三。初喩次合後結。喩中有五。一能修
行者喩。二現處無明喩。三厭怖生死喩。四修
行望出喩。五得果知妄喩。此中有三。譬如有
人能修行者喩。於睡夢中現處無明喩。在無
明闇如夜睡夢。此生死因故。唯識論引經云。
故契經説。諸異生類恒處長夜無明所盲。惛
醉纒心曾無醒覺。見大河水漂汎其身厭怖
生死喩。見其苦果如河漂汎。或喩四流漂生
五趣。見謂知覺心生厭怖
經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 賛曰。修
行悕出喩。運手喩修妙行。動足喩捨三障。生
死不續喩截流。金剛位滿言而渡。在無間道
菩提在未來。因圓能至云得至彼岸
經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夢覺已不見有水彼
此岸別 賛曰。得果知妄喩。由謂因由。由三
大劫三業重修。擧身心二影顯語業。勤行不
懈遂致作佛。故者決定。所以決定由精進不
懈退故。從夢覺已在解脱道不見生死水之
此岸。不見涅槃果之彼岸。以如如如如智倶
無二相倶平等故。彼岸五種。一境。二教。三
理。四行。五果。此五窮達名到彼岸
經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既滅盡已是覺清淨非
謂無覺 賛曰。法合。但合大意。非必段別合
也。非謂本來無無漏心。但由妄想無明重障
障不令生故。成唯識第五引經云。眞義心當
生。常能爲障礙。等勤修三學妄想滅已至妙
覺位是覺清淨。非謂本來無覺自性。前云非
謂無心。心積集義。通因果名。後云非謂無覺。
覺覺了義。唯據果稱。各據一義
經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説爲清淨非
是諸佛無其實體 賛曰結也。如是法界。法
界通理事故寶性論解阿毘達磨經無始時來
界。即依如理解。攝大乘成唯識。即説本識
名無始界。寶性論中據迷悟依説。攝大乘等
據流轉依説。各依一義。故法界言通於二種。
今此説界既結第四。即唯有爲無漏第八。若
通結四即通理事。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
倶起説爲清淨。非是諸佛本無此實。無漏之
體望有漏倶名實
經復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
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 賛
曰。第四大段結前因果告示令知。復分三。初
牒前因果勸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義故下
重更廣明。後是故諸佛下結成勝妙。此初
也。於中復二。初牒因果。後勸令信解。初中復
三。初牒出體門。即離障得身。次牒身相依起
門。後牒依因得果。得果中初得果次不異。此
牒出體門。初總標告。諸功徳法所成之身總
名法身。次下別明斷障得身。斷煩惱等障具
足法身。令心不決名之爲惑。惑體即障。根本
煩惱及隨煩惱二所得果爲煩惱障體。業謂
造作。謂有漏三業。業體即障。智謂無漏本後
二智。智體非障猶所知障礙智不生名爲智
障。智之障名智障。此從所障智以爲名。若名
所知障。所知非障。覆所知境礙智不生。所知
之障名所知障。由惑障淨智慧得生爲應身。
由業障淨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淨所
覆理顯得現法身
經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
現應身依應身故能現化身 賛曰。此牒依
起身門。初喩後法。空體遍常又性本淨故喩
法身。應化無常故喩電光。依起可知
經由性淨故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三
昧清淨能現化身 賛曰。牒依因得果門。此
得果
經此三清淨是法如如不異如如一味如如解
脱如如究竟如如 賛曰。牒得果門中雖有
三數而無三體。初攝用歸性。次結不異。此初
也。此三清淨不離如如。故是法如如。如體不
別不異如如。一無漏故一味如如。離縛故解
脱如如。證實際滿故究竟如如
經是故諸佛體無有異 賛曰。結不異也。由
前五如如故諸佛體不異。意顯如同。修之皆
得故云諸佛體無有異
經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説於如來是我
大師若作如是決定信者此人即應深心解了
如來之身無有別異 賛曰。勸令信解。令信
解意爲修之方便。言善男子呼虚空藏菩薩。
若有已下一切男女但能説佛是我師者。決
定信者。此人即應能深解了如來無別。或云。
如來是我大師。能決定信應如所説深心解
了。或勸地前。應決定信如來無異。地上菩薩
深心解了如來無別
經善男子以是義故於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
除斷即知彼法無有二相亦無分別聖所修行
 賛曰 下重更廣明有二。初廣前因果無異。
第二如是見者下廣前信解。就初分五。初於
境起勝行。次如如於彼不能斷障。三如如一
切下得因圓。四如如法界下得果滿。五一切
諸障下結不異。此即初也。以是義故標擧之
詞。於諸境界所知境。由於此境不正思惟故
見異相不能修行。能正思惟即知無二境。無
邪分別。智無二相便能起修。是聖所修行
經如如於彼無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
切諸障悉皆除滅 賛曰。能斷障能於彼彼
見無二相。故云如如於彼。所斷障多復云如
是如是。連環而起故却牒前
經如如一切障滅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
最清淨 賛曰。得因圓在金剛定無間道位。
牒十障滅云如如一切障滅。所證如如及所
得智十地位別。復云如是如是
經如如法界正智清淨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
足攝受皆得成就 賛曰。得果滿在解脱道。
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功徳不離三身故。云
具足攝受皆得成就
經一切諸障悉皆除滅一切諸障得清淨故是
名眞如正智眞實之相 賛曰。結無異也。以
一切障滅得一切障淨故證清淨如如。即此
清淨是名眞如正智眞實之相。眞實之相即
不二相
經如是見者是名聖見是則名爲眞實見佛何
以故如實得見法眞如故 賛曰。廣前信解。
分文爲三。初令如證知。二是故諸佛下明同
諸佛。三然諸如來下結成見實。此初也。初令
如證知。次徴所以。後正解釋。聖者正也。見者
解也。能如所證而知之者即是正解。或以凡
夫能如證信解同聖者之證見。故眞見佛。徴
釋可知
經是故諸佛悉能普見一切如來 賛曰。明
同諸佛。文分爲三。初佛能普知。次二乘不了。
三凡夫不測。此即初也。以見如如理圓不二
故見一切諸佛如來
經何以故聲聞獨覺已出三界求眞實境不能
知見 賛曰。二乘不了。初徴後釋。何以故。唯
佛普知。定性二乘聖者雖出三界無種智故。
設求眞實境不能以本智知。不能以後得見。
或不能現量知。不能比量見
經如是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顛
倒分別不能得度 賛曰。凡夫不測。初法次
喩後合。此法也。無姓愚夫不能得測。或復疑
無。或顛倒執。此計爲我故
經如兔浮海必不能過所以者何力微劣故
賛曰。喩。初標次徴後釋。以無大姓唯有有漏。
智力微劣故。所不能度故。解深密經云。我於
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護法菩薩等
釋。凡謂無性愚謂趣寂。又此或據凡夫二乘
根未熟位不能解了。根熟能知。或如法華經
中所説。三乘不知據未圓滿知。唯佛圓滿知。
言彼不知。將成汝能依言而解甚爲希有
經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不能通達法如如故
賛曰。法合也。無本智故不能通。無後得智故
不能達
經然諸如來無分別心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具
足清淨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賛
曰。結成見實。由佛無分別不見二相證法如
如故。達諸法實空相故於一切法得大自在。
得智如如故具足深智慧。由此唯是佛境界。
不共餘人同。金剛般若經。如來説般若波羅
蜜多即非般若波羅蜜多。是名波羅蜜多。天
親菩薩釋云。説波羅蜜唯獨佛彼岸。非波羅
蜜非彼餘人之彼岸故。名波羅蜜者結是佛
彼岸。此亦如是
經是故諸佛如來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
身命難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議
過言説境是妙寂靜離諸怖畏 賛曰。結成
勝妙。於無量至苦行是行因。不惜身命。由四
因縁。一爲求法。如雪山童子。二爲報恩。如法
護王子等。三爲救貧。如金色師子等。四爲
救命。如薩埵王子等。方得此身顯得果。最上
無比等是歎勝果。究竟故無上。無倫匹故無
比。超情計故不思議。越語詮故過言説境。大
涅槃故是妙寂靜。生死息故離五怖畏。謂不
活畏・死畏・惡道畏・惡名畏・大衆畏
經善男子如是知見法眞如者無生老死壽命
無限無有睡眠亦無饑渇心常在定無有散動
 賛曰 下品第三大段結勸修行。文分爲三
一結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諸如來下結前得
果令求證。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義。初中有
三。初擧信解益。次不信有損。三説利勸行。此
初也。但能一念如是。知見法眞如當得菩提
永無生老死等。爲遠因故必當得故。故法華
經藥王品云。聞此經者不老不死。不久取草
坐於道場。若如來徳前。已説竟後文復説。故
此説者是信解者當所得果。或再三重擧如
來之徳令生信解。得金剛身故無生老死。離
五蓋故無睡眠。破魔軍故無飢渇。餘文可知。
雖然前解結好
經若於如來起諍論心是則不能見於如來
賛曰。不信有損。起諍論心不能信解是即當
來不能見證三身如來。亦不能依教比見如

經諸佛所説皆能利益 賛曰。説利勸行。初
標後釋。此標也
經有聽聞者無不解脱諸惡禽獸惡人惡鬼不
相逢値由聞法故果報無盡 賛曰。釋得益。
初得涅槃。次離損害。後報無盡。般若論云。於
法爲了因亦爲餘生因。聽經故得解脱者是
了因。果報無盡者謂得菩提是生因。辨中邊
論行此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
利他不息。聽聞大乘果報勝故超二乘。大悲
利他以不息故無盡。由此諸惡皆不相逢
經然諸如來無無記事一切境界無欲知心
賛曰。結前得果令求證。於中分二。初結所得
意令生欣。後明聞得益勸人修學。結所得果
中有無量種。但結前所得中十八不共法及
大慈悲自利利他功徳影顯餘故。初結十八
不共後結慈悲。初中有五。一無無記事者無
不明記無妄失念 下有四威儀中無非智攝。
即智爲前故。二一切境界無欲知心。即欲無
減。或一切境皆任運知。不假尋求方能解了」
經生死涅槃無有異想如來所記無不決定
 賛曰。三即無種種想。四及復三世智無滯
礙故。所説法無不決定。并一切種妙智能知
蘊等諸法門故所説決定。或四無畏或復語
業智爲前導故説決定
經諸佛如來四威儀中無非智攝 賛曰。五
身業智爲前導故無非智攝
經一切諸法無有不爲慈悲所攝無有不爲利
益安樂諸衆生者 賛曰。結前所得大慈大
悲利他功徳。利益拔苦。安樂與樂。大悲故拔
苦利益。大慈故與樂安樂。又佛本願只欲利
他修大慈悲。求無上果故所施爲無非是爲。
慈悲攝者又擧不共者自利勝。擧慈悲者利
他勝。故略結兩門
經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光明經
聽聞信解 賛曰。此明聞得益勸人修學。文
分爲四。一明聞得益。二徴三釋四成。初中初
聞經信解。後明得益。聽聞聞慧。信即思慧。解
即修慧。或擧最劣。但因聞慧能信能解。或但
信解非是證解尚獲斯福。何況勝行
經不墮地獄餓鬼傍生阿蘇羅道常處人天不
生下賤恒得親近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常生諸
佛清淨國土 賛曰。得益離於八難。初離三
惡道即爲三。阿蘇羅若依小乘鬼畜趣攝。若
依大乘是天趣攝。即邊地攝。生人天者翻前
惡趣及邊地。不生下賤即除諸根不具生盲
生聾。恒得近佛者離佛前後難。聽聞正法者
離世智辨聰難。常生佛國離長壽諸天難。依
成實論四輪摧八難。一住善處謂中國。除五
難謂三惡趣長壽天邊地難。二依善人謂遇
佛除生佛前後。三發正願謂正見。除邪見世
智辨聰。四宿植善根除諸根不具。今聞此經
但能信解具推八難。故威力勝。能除障。故非
但除障亦疾得菩提 下釋成中辨
經所以者何 賛曰。徴也。聞經能信解能除
八難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由得聞此甚深法故 賛曰。釋也。由受持
大乘集十功徳。一成就一切善根種子。二臨
命終得一切喜樂。三於一切處得隨意生。四
於一切生處得自性念生智。五所生之處常
得値佛。六恒在佛邊聞大乘法。七成就増上
信根。八成就増上慧根。九得遠離惑智二障。
十速得成就無上菩提。由此所以故遠離八

經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爲如來已知已記當得
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賛曰。成前所
以。能聞此經生信解者。則爲如來已知名身
已見色身。明此人功徳唯佛知見。餘不能知
見。言知即得何假言見。言見亦得何須云知。
答。準天親般若經論云。佛非見果知以願智
現見。但言知者謂佛見果比知其因故今言
見。見者願智。擧心能了。若爾但見何須言知。
謂但見色今亦能知四蘊身故。非作但佛知
見。即爲佛記憶。又復當得不退菩提。雖未即
得當能證得。隨其何位當證四不退。謂信住
證行四種不退。信不退十信第六心。住不退
十住第七心。證不退初地。行不退入八地
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
耳者當知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衆
 賛曰。重更廣成前二勝益。欲令聽受修行
此經。有三勝益。一不謗三寶。二増長善根。三
令行六度故。此初一也。由知佛常住不謗如
來言究竟滅。知説決定故不謗法。知能得成
故不謗僧。又由聞信能爲不壞信因故。不謗
毀輕賤三寶
經一切衆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令
増長成熟故 賛曰。増長善根。此未發心求
菩提者令發心求即令種善根。已發心求令
増勝解行位初僧祇。令長第二僧祇。令成就
第三僧祇。然上二類但言聞經者得六波羅
蜜令他人行。此互影顯。自他倶然
經一切世界所有衆生皆勸修行六波羅蜜多
 賛曰。後能令行六度。此意明自聞信能成
此三。既聽聞已後化他作斯之三事。又能信
解破四種障。初不謗佛等除闡提不信障。令
種善根除外道著我障。皆行六度除聲聞畏
苦縁覺捨心。既有多益故應修行行自他利」
經爾時虚空藏菩薩梵釋四王諸天衆等即從
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佛足 賛曰。品
第四大段領解持學。文分爲四。一虔恭領解。
二世尊我等下發願持學。三世尊讃印。四勸
廣流通。初中初虔恭後領解。此虔恭也。既聞
勝法表進菩提。故從座起顯當作佛。現吉祥
兆偏袒右肩。心符教理故合掌。心尊重故恭
敬。敬逾深故頂禮佛足
經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説如是金光明王
微妙經典於其國土有四種利益 賛曰。領解
也。有四。一標二徴三釋四結。此標也。啓悟所
知白佛。呼尊號故云世尊。指所悟解故云若
説如是金光經典。標利益數故云有四種益」
經何者爲四 賛曰。徴也
經一者國王軍衆強盛無諸怨敵離於疾病壽
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 賛曰。釋也。隨
所標四即爲四段。此初也。國王大臣利益有
四。準懺悔品文。於其國土獲四種善利。一者
王無病患離諸災厄。即此離於疾病。二者壽
命長遠無有障礙。即此壽命延長。三無諸怨
敵兵衆勇健。即此軍衆強盛無諸怨敵。四者
安穩豐樂正法流通。即此吉祥安樂正法興
顯。依懺悔品文開之成八。此文有六如文可

經二者中宮妃后王子諸臣和悦無諍離於諂
佞王所愛重 賛曰。第二臣作利益有三。一
和悦無諍 下云更相親穆尊重愛念。一更相
言貫尊重及愛念。二離於諂佞由輕財重法
不求世利故無諂佞。由此嘉名普曁衆所欽
仰。三王所愛重。準下亦爲沙門婆羅門大國
小國之所尊敬。今擧勝者略不言餘。既王愛
重一切尊敬。故亦得壽命延長安穩快樂
經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
安樂無枉死者於諸福田悉皆修立 賛曰。
國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謂能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修行十善尊敬三寶。二無病不逢
七難。七難者藥師經説。他國侵逼難。自界叛
逆難。非時風雨難。遇時不雨難。人衆疾疫
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由王軍衆強盛
無外逼難。臣佐和悦復無諂佞無自叛難。吉
祥安樂興顯正法無非時風雨等難。三無枉
死者不逢九横。九横者如藥師經。一横遭病
患致亡。二横被王法誅戮。三横爲非人所損。
四横爲火所焚燒。五横爲水之所溺。六横爲
惡獸所噉。七横墜山崖。八横爲毒藥等殺。九
横爲飢渇所困。今此金光明經行於國内。人
無九横故無枉死。云横者非無宿因而受惡
果。約今生論。雖不造惡而逢此縁。名之爲横。
聞經悉除。國王流通正法臣佐輕財重法。妃
后和悦無復諂佞。人人修行正行故致斯福。
四修植福田
經四者於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爲諸天増加守
護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諸衆生歸敬三寶皆
願修習菩提之行 賛曰。總爲諸天之所加護。
不但加護國王臣人。亦加護持經之者。不爾
下文不應云我等亦常爲弘經故隨敬如是持
經之人。所在住處爲作利益。準文應云四者
常爲諸天増加守護。於三時中四大調適。慈
悲平等無傷害心等。以文言便後説守護。或
由經力四大調適。故天増護但屬於後。諸天
復令諸衆生等歸敬三寶修菩提行。準舊經
文。令諸衆生誠心歸仰歸仰三尊。其文少闕。
文但言天。天謂諸菩薩一切如來尊重名天。
故爲欲色諸天及諸賢聖常所守護
經是爲四種利益之事 賛曰。結也
經世尊我等亦常爲弘經故隨逐如是持經之
人所在住處爲作利益 賛曰。第二發願持
學。隨逐是人有二意。一爲聞經。二爲守護
經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 賛曰。
第三世尊讃印能行利益。故讃善哉。述其經
利。順正理故即云如是
經汝等應當勤心流布此妙經王則令正法久
住於世 賛曰。第四勸廣流通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
 盡滅業障品 
  夢見懺悔品第四
夢見懺悔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
釋難。來意有四。一上之二品明所得果。次下
五品明所修行。分之爲四。初二品明地前行。
次一品明十地行。次一品因爲釋疑令起願
行。次明護法行。以陀羅尼護其行法。令不退
故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後一正起行。將希
勝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斷惡二者修
善。惡若未除難修妙行。故六門陀羅尼經云。
我之所有衆魔之業。若未先悔終不發心縁
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悔滅。又如四正勤。初
二斷惡後二修善。是故將修妙行先教懺悔。
然懺悔心難以頓發故。託夢金鼓説法警之。
故下文云。此之勝業汝過去供佛及由諸佛
威力加護。爲欲滅業障之先非故此品生。雖
此品中及滅障品亦有生善謂發願等。以從
正所明名爲離惡行。又各從初名爲懺悔滅
業障品。非無修善。二者所修勝行莫過三學。
謂戒定慧。由戒能爲離惡道因。由定能爲出
欲界因。由慧能爲離三界因。又復由戒能爲
定足。定爲慧足由戒爲本方得定慧故。遺教
經云。當知此戒諸善功徳安穩住處。能生諸
定禪及滅苦智慧。此懺悔者是戒學攝修學
之始。是故先明有此品生。三者佛有三身謂
法應化。如次即斷智慧徳。謂由戒滅惡爲斷
徳因。定能起化爲恩徳因。慧能決斷爲智徳
因。法身斷徳爲根本故先明其因。故此品生。
四爲機宜。一爲妙幢宿善根力詣佛陳彰。二
爲時會宜先聞説夢懺悔法方能覺悟故此品
來。依眞諦釋有八因縁。二釋名者。梵云颯
拏達利舍拏阿鉢底提舍那。颯拏此云夢。達
利舍拏此云見。阿鉢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
説。人有所犯須向他説。罪即得除故云説罪。
而言懺悔者順古人翻。非爲正説。若云懺悔
梵音云懺摩。義當此云容恕或愧謝。或云懺
摩。略此云知厭離。亦義云改悔。言懺悔者
音訛略也。正應云夢見説罪品。夢之見罪之
説。夢者是總見者是別。以別屬總云夢之見
云夢見説罪品。釋難者。問。妙幢聞説未了。何
故中間還家因夢聞説懺除始復詣佛陳耶。
答。鼓元因夢見覩。善縁逼使還家。若當身在
衆中不睡。夢如何起。問。妙幢身當在座何不
直示悔方。要待歸寢夢中方現金鼓教懺。答。
時衆宜聞説夢方始發其懺端。復爲妙幢宿
縁聞已慇心懺悔。問。宿縁并佛威力現鼓出
懺悔音。何不現鼓衆中妙幢夜獨夢見。答。衆
會機別。宜展轉聞。復爲妙幢願縁説已餘方
領解。問。妙幢夢中聞説懺悔即成自懺罪不。
答。此由宿願因夢驚覺寤方能懺。非夢聞説
即是懺悔。故下蓮華喩讃品云。願我當於未
來世生。在無量無邊劫夢中常見大金鼓得
聞顯説懺悔音。乃至云。夜夢常聞金鼓音。晝
則隨應而懺悔。既云願聞悔音晝則隨懺。明
爲先聞非即正懺。不爾夢成懺悔事者。何須
更説滅業障品。若云令餘發心懺悔。豈可夢
懺罪並除耶。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妙幢夢
聞懺悔得益。二詣佛陳説覺悟於餘。三世尊
讃印示其所以。四大衆聞説皆願奉行
經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妙法已歡喜踊
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 賛曰。第一妙幢夢
聞懺悔得益分二。初聞法心歡思惟而去。次
夜夢金鼓説懺悔音。初即經家敍。後彼得夢。
初也。聞壽無量疑斷心歡一心思惟。大悲世
尊權巧方便。我等亦當如是期願行自他利」
經於夜夢中見大金鼓光明晃曜猶如日輪
賛曰。夢鼓説懺於中有四。一夢見金鼓。二因
覩三寶。三聞鼓説法。四聞已念持。此初也」
經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於寶樹下坐
琉璃座無量百千大衆圍繞而爲説法。賛
曰。因覩三寶
經見一婆羅門桴撃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