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經文句記 (No. 1786_ 知禮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也題含四義文理一如。今疏存略不無其以。
蓋題讃佛實通能所以。所讃果佛反讃因人。
生善破惡二倶不便。然或以所讃爲能讃。生
他善業破他事惡。斯何不可故知略也。二
私謂下章安約因果互讃釋。言一佛是能讃
者。經云。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説
是言。經雖獨讃樹神意兼前二。故云三番是
所讃。言三番是當佛等者。釋疑也。恐人疑云。
既讃兼能所。何以獨題讃佛。故釋云。佛通現
未皆是讃佛爾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次第下明品之次第二。初明諸品所歸
亦是今品之來意也。何者下釋諸品次第。序
品敍大體等者。向疏釋經敍乎五章。今唯敍
體者。蓋指極果所游所契。而高而廣。法性是
佛地之所證。爲今經之大體也。下壽量洎諸
品功徳皆不出大智大用。言窮源等者。妙
覺中理之源已窮。邊際之事亦極。故種智
泯照萬行休息。是唯一性更無異途。故曰經
之大體也。壽量果地二智已圓。故冥深廣之
體起長短之用。懺讃空導豈越大用。諸品功
徳無違應體。故下云皆金光明之力也。如是
下二示今文讃意。明由上一十七品之利益。
故有下六十二行之歎辭也。善始令終者。序
等三分既皆獲利。故三菩薩荷佛深恩而興
讃歎。故有讃佛品也。令亦善也。三*釋文二。
初標科。二釋義二。初經家敍。疏文可見。經
云。從此至金寶蓋國者。欲張大其衆滿中菩
薩。皆讃釋迦教主也。比見有人不曉斯旨。
謂讃彼佛。經疏非闇。一何昧哉。或恐後學隨
他所解。謬釋經文。今略引疏示之。原乎讃品
之來者。蓋三番菩薩。並由上聞經得利故。
讃佛及教。豈關他佛。況疏云。一佛是能讃。若
謂讃彼佛者。能讃一佛何指釋迦定起耶。經
疏冷然故不繁引。二正説偈二。初分文別釋
二。初分文即智者就題分偈。故合六十五行
半文爲三。即以如來定起三行經文。合在樹
神段中。故云二十八行半樹神説。分文可見。
疏不委釋。故注云云。應云六十五行半文爲
二。初六十二行半三番菩薩説。二後三行如
來定起説。故下章安總釋。乃云其文有四。即
斯義也。具如下釋二釋義三。然此三番菩薩
讃辭疏不分釋。達者必辭意倶明。恐新學者
不曉。今粗科釋。初諸菩薩讃三。初寄言讃
三。初讃能説教主自行功徳三。初讃大小相
海二。初如來下一行讃金色光一大相。經云
如來之身者。標起也。金色微妙等三句者。
讃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二身淨下
二行半讃身清潔等三小相。經云身淨者。即
讃第十一身清潔一小相也。柔軟者。讃第十
二身柔軟小相也。圓足無垢二句讃第二十
身滿足小相。亦是讃容儀滿足。三其音下二
行重讃梵音。一大相也。亦是兼讃言音深
遠小相海也。梵聲者。譬佛音深遠故。師子
吼聲者。譬佛音無畏也。大雷震聲者。譬佛音
破迷也。云六種聲者。諸文皆云八音。一極
好。二柔軟。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
七深遠。八不竭。譯人増減不須和會。亦可先
擧妙如梵聲者。即八音中深遠音也。師子吼
大雷震即擧不女音也。以佛住首楞嚴定常
有世雄之徳。久離雌耎之心。故所出音聲能
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也。上
既已列二種聲。下但云六種聲者。即擧迦陵
頻伽孔雀等六種聲也。以迦陵頻伽翻極好
聲也。二清淨下一行半讃尊特。上以大小相
間而讃。蓋顯身相大小咸遍。辭意雖含尊特
未彰。故今復讃身相光明倶無限齊。經云威
徳者。巍巍堂堂之相也。二智慧下二句讃智
斷功徳。上句讃智徳。下句讃斷徳。三世尊
下總結尊特。大論云。尊特身佛者。巍巍堂
堂。譬如須彌映臨大海。所有大小相好亦巍
巍堂堂。然如來自行具足三身功徳。諸菩薩
唯讃尊特者。上冥下應已攝三身。斯乃讃智
之巧。學者思之。二爲諸下六行半讃所説教
法化他利益二。初敍説教因由。在文可見。
新經云。欲利益諸衆生故。常行法施。乃至令
得大果證常樂故。二讃所説教法二。初如來
下二句讃經宗體。體指序品如來所游深廣
無界。超諸因理故稱第一深義。擧深該廣即
甚深無量也。宗指壽量極果所得。過諸菩薩
亦稱第一也。法報體一深義可知。二讃經力
用三。初能令下二句讃上懺品滅惡。寂滅
者。寂諸業行之惡。滅於果報之苦。二能與下
二句讃上讃品生善。上是如來敍昔龍尊讃
佛。意生今日當機之善。故能與無量快樂。三
讃空品雙導二。初能演下一行讃能導空法
妙。經云甘露者。即長生不死之藥也。文詮中
道妙空實相眞諦。能過二死迷變可生四徳
常身。故斯理空即名甘露。仍由染體本淨空
名妙法。從此而入復名法門。二能入下二行
讃滅惡生善深。懺得斯空二死惡患之報即
謝。三徳涅槃之宅可入。言解脱者。有二意。
若就解脱惑業之縛。即破惡也。若取無染自
在之淨。即生善也。度三有等。破惡生善可知。
三結讃人法者。功徳智慧結上讃能説教主
尊妙人也。慈悲精進。結上讃所説教法宏深
也。法之宗用如是者。皆慈悲精進所致也。
二絶言讃三。初如是無量下一行絶言讃。故
不能稱計説喩。二諸天世人下二行絶心讃。
故盡思度量。不能得知大海一滴少分也。三
我今略讃下一行指廣結讃。可見。三若我功
徳下一行讃已迴向。迴向有三義。現文有二。
理含其三在文可見。二信相説二。初經家敍。
二正説偈二。初世尊下一行總讃相好功徳。
千數者。擧大數也。二別讃大小相海五。初
別讃二種光相二。初色淨下。四行讃色具光
相。色淨遠照下。即第十四金色光相。光明熾
盛下。即第十五身光相。然二種光相若據生
身。皆有齊限。如云身光面各一丈。今云如日
千光。乃至悉能遠照無量佛土。故知信相昔
爲龍尊讃佛尊特。發願未來得値釋迦。今日
讃佛。豈忘其本。是則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
讃也。二能滅下一行明光具與拔。昔爲龍尊
讃佛身放大光。滅盡三界一切諸苦。令諸衆
生悉受快樂。今日讃佛。還讃光明滅苦與樂。
在文可見。二諸根下一行總讃諸根相好。如
大相中有身端直。皮膚薄細。舌大覆面。齒白。
齊密。眼如金精。睫如牛王。小相中有鼻高好
孔不現。耳輪輻相埵成。身清潔柔軟等諸根
皆見者無有厭足。三又比讃一小相二。初髮
紺下一行讃髮相。孔雀項蜂王等皆比髮有
紺色。如八十好中有髮色青珠好等。二清淨
下一行半具功徳。清淨慈悲無量禪定。久皆
莊嚴。故髮好柔軟。四復明相好功徳二。初明
相好具功徳二。初相好下一行明嚴身克果
之用。可見。二如來下二行明攝生感讃之功。
若相若好隨大隨小。悉能調伏令心柔軟受
諸快樂。故爲諸佛所讃。二其光下二行明功
徳具光明。功徳高廣猶如須彌顯出大海。五
齒白下二行半又比讃齒毫二大相。三樹神
説二。初經家敍。言道場菩提樹神者。即如來
得道之場在此樹下。然樹本名畢鉢羅。佛坐
其下得菩提智果。立此爲名。故今女天依此
樹住亦以爲名也。西域記云。昔佛在世。高數
百尺。屡經殘伐。猶高四五丈。莖幹黄白枝葉
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毎至如來涅槃之
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此在中印度摩竭陀
國大城西南四百餘里。修苦行處不遠。有此
樹也。二正説偈四初二句總讃。南無者。歸命
之辭也。清淨者。佛性論有二種。一性淨本無
惑染故。二相淨對治離障故。今總讃如來中
邊智滿法報應圓。故謂無上正覺也。二別讃
二。初廣讃能説教主三。初甚深下一行半就
所覺顯明讃佛法身。甚深妙法者。法性高廣
諸法融妙。圓智圓覺遍一切處。衆邪染障本
自離故。如來隨順斯理覺了其性。一切魔外
涅槃非法。禪戒非道。猶如大樹盤根厚地。唯
佛金剛大智獨拔而出。成佛正覺者。所謂出
纒大法身也。然準圓佛大智覺了本性非法
非道。應離三乘七方便涅槃非法戒定非道。
方曰遠離一切。法者。即所生果法也。道者。即
能生因道也。苟未離無明相分。皆曰其非
也。二知有下二行半就能覺智行讃佛報身
三。初約法。知有下二句讃報智也。知者照也。
有即俗非有即眞。本性清淨即中。以一切種
智知照三諦。則冥深契廣事理周極。名佛無
上報智也。希有下二句讃佛助行功徳。重言
希有者。歎美之鄭重也。下皆例然。因中戒
定萬行有排障敵惡之力名功。助發大智成
佛大果名徳法華云。久修業所得即無上報。
故謂如來功徳也。二希有下一行約喩。即喩
上報身智行也。大海喩智也。須彌喩行也。
其智冥理窮實相底故。方之大海。釋論謂智
度。大海佛窮其底。因中萬行積功累徳。喩彼
須彌如華嚴涅槃。皆云析骨書經如彼妙高。
三希有下二句總合。智行契理三法一如。故
曰無邊行也。三希有下一行半。就垂世形益
讃佛應身。優曇花者。具足云優曇鉢羅。此
言瑞應。亦云靈瑞。輪王出世時感此華。泥洹
經云。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曇鉢羅。有實
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故云時
一現耳。無量大悲者。垂應本也。以大悲故不
住涅槃。二釋迦下一行半。略讃所説教法。如
來將欲口輪説法。必須意業鑑機。如日照物
無所不遍。爲欲利益者。準金光明之力用。須
明十種利益。方盡垂世説法之意也。三請佛
出定二。初讃今所入定爲請見由。三初善哉
下二行就果佛讃所游定。諸根寂滅者。以了
眼等性常具無減修。諸惑死生悉已寂滅。故
常居寂定。而復游入者。將軫法輪表不妄説。
又三世佛説必須入定。故首楞嚴經云。雖知
諸法常是定相。而示衆生諸禪差別。言善寂
大城者。正讃所入定也。即向經初法性三昧。
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諸法。寂滅無非法性故。
防生死之非禦涅槃之敵。即中道善寂而名
大城也。亦名無垢清淨三昧等。既是佛之境
界故。受無垢清淨之名。爲諸佛行處也。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此經雖則結歸方等。説
在般若時後。懺讃善惡皆推空導。故空品謂
無量餘經已廣説空。故此經中亦譚其空。爲
入理門也。佛游三昧亦從空入。聲聞之人雖
從空入。猶爲身果所纒。如來空智明見聲聞
身果性相皆空。諸佛境界亦空。如是一切無
量諸法者。指上自他依果國土淨穢。推性推
相不見差品。一切衆生依正境界。推求性相
皆同眞淨。無復其異。然推乎性相者。即空
觀遣情顯理之要門也。一家明觀諸處共論。
其如講學之人亦多昧之。今家承用則依中
論智論。準理準義開拓觀門。故於權教實教
事觀理觀。悉已明之。學者須知。且如性相
二空本是一空觀法。備遣情計故有兩番行
相。是知若善修一空觀者。必遣二種執性。如
法華止云。知法常無性。荊谿謂應無性性無
相性。諸文爲辨性相。寄前後説。故以二諦
分之。乃云。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四
句推名不見名。是眞諦破相。相破即相空也。
荊谿釋云。若有性執世而非諦。破性執已世
乃名諦。是以名爲世諦破性。性執破已但有
名字。名之爲假。假即是相爲空相。故觀理證
眞是名眞諦破相。空非前後二諦同時。故知
性執破已。雖名世諦。初軫其觀即須觀眞。四
句推性雖不執性。其如惑存轉計其名。既不
見理但名世諦。仍觀法性眞理破名字相。相
執破已方證其眞。故名眞諦破相。或初觀眞
諦四句推性。便了陰界色心名字無四句相。
即名眞諦破性破相。豈待轉觀破相。方用眞
諦耶。若爾。推性何故云不自他共等。推相自
謂不内外中間等。句法既別顯理用觀自異。
何謂祇一四句空觀破二種執耶。答向謂寄
前後説。對所破執相。故推性則謂不自他等。
推相乃言不内外等。考乎觀門豈有異途。故
荊谿云。内秖是因外秖是縁等。況止觀明性
空觀畢。乃引中論諸法不自生等四句爲證。
洎明相空觀畢。亦引斯論諸法不自生等四
句。以斯照之。應無別觀。又止觀但名一總空
觀者。即二空觀也。問法華疏約眞俗假實。
明生法二空。荊谿釋云。眞諦即法空。俗諦即
生空。俗假眞實。乃引玄文世諦破性。眞諦破
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爲證。若以性相
二空秖一空觀。何引人法二空對顯二諦耶。
以人空時亦未法空。故性相二空。若例人法
空者。應二空須異。何謂性空未顯於理。相
空無別觀耶。答小乘得人空時容有未得法
空。如云見惑若破得須陀洹果。名得生空。
此則少顯眞理。進破思惑方得法空。其理究
顯。大乘人法境融。觀道不異。如大品云。色
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四陰如我用觀亦然。
縱有惑分麁細執破前後。用觀必無異時。而
法華疏約人法空名二諦者。爲對所破寄分
眞俗。故引世諦破性名性空。眞諦破相名相
空爲證。其如用觀委明行相。須於我人生境
破性破相。方得生空。復於陰界入法寄俗
寄眞。推此二空窮斯眞理。名爲法空。方是
用觀行相委悉故止觀云。於性相中求我人
知見不可得。是生空。於性相中求陰界入不
可得。是法空。而疏以俗諦對生空者。蓋此
生空體是法執。故以俗諦顯此空相。故云俗
假。假即虚妄也。法執若破妄染究盡。方名眞
諦。故云眞實。實即究竟也。荊谿體斯疏意。復
以玄文寄世諦顯性空等義。而爲證也。故云
眞俗不二二空倶時。問既云二諦不二二空
倶時。顯是一理一空。又何分二諦。及明二空
耶。答其實所顯理是一。能觀觀亦一。爲對
所破執故。而分二空。顯空淺深故。而寄二
諦。是故性相空中性空約理。理既未顯但名
世諦明空。空猶未盡但名性空。仍於世法。
又觀眞諦破此執名之相。相若破已理顯。方
名眞諦。觀成方名相空。故寄二諦顯二空相。
故知若曉性相二空。對所破而分眞俗者。則
寄二諦明人法二空。準理亦然。是則人空空
未實故。乃寄俗顯。故云俗諦即生空也。法空
空既已淨而寄眞顯。故云眞諦即法空也。矧
又雖用生法互融之觀。而照眞俗不二之境。
其如衆生無始多於生境計我起執。不二之
觀亦於生境。先當其用。故破人執時且名生
空。既法執在復觀其法本無其執。離四句相
方名法空。故大師謂始覺人空終覺法空。然
此二諦顯二空相。通圓之教行相亦同。但通
用其觀止照眞理。故寄俗寄眞顯性顯相。明
斯二空唯在眞理。而圓實之教體生體法推
性推相。唯是中道法性。法性無生無性。名世
諦破生破性。此生此性即法。法體本空名眞
諦破法破相。雖寄二諦。悉用中道而顯二空。
通無此觀。學者思之。然委明二空推所執能。
人執隨法執亡者。具如前疏空品記文。三狂
愚下二句指。凡愚不了請現。上讃佛所
三昧空智。遍了諸有差異。悉皆泯亡。唯眞智
獨存更無染異。樹神分曉悲愍凡迷狂亂愚
癡。不了性相倶空。故請佛出定。二騰昔常願
見正請出定四。初我常下五行。正敍昔願行
請現。我常念佛者。念即觀照之異名也。心
遊法界常照三身。敍昔觀力未充。欲求深證。
故助之以誓願。跪之以合掌。加乎戀慕。哀
泣雨涙修行大悲等。並助常念之觀也。言最
上大悲者。即無縁悲也。正助合修故曰最上。
問樹神在會明見如來入定説經。何故今方
頻言欲見於佛耶。答今有二意。一者如來入
定本爲説經。説經既畢。要須出定。欲出其定
須得其請。故佛出定能印三番所説皆實。既
一期事畢。乃樹神致請殷勤。故敍昔常願見
復加願行。欲使未來亦得見佛。故云願使我
身常得見佛。二者樹神久已分見如來眞身。
増念佛之觀。更求上證。故寄請佛出定。
頻陳欲見。苟得如來酬請現身。即己心中眞
佛顯發更明。故下結云。唯願慈悲爲我現身。
二約定具慈悲請現三。初世尊下二行。明慈
悲能護迷暗。樹神自昧如來上位眞身。故請
佛加願。使我身常得見佛。復愍於他迷瞽所
及。不見佛之眞體故。敍世尊常護一切。是
故渇仰欲見者。即引己及他請佛現身。二聲
聞下一行半。約聖凡未發性明。即樹神撃
請今佛出定也。佛雖在定明了性淨。猶如琉
璃表裏通徹。照機起應皆不動於寂定。如來
雖久已明了。其如衆生未發上定。故樹神頻
請出現發悟斯機。乃擧六喩顯乎聲聞色體
非性明體。所證眞理閴寂無知。如空之虚無
亦燈之煙焔。術之所幻聲之谷響。神通之化
水中之月。皆非實性。不能即寂即現也。衆生
之性虚妄現在。如夢所見都無實相。三就佛
行處明見請現。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愍照。故
請如來出定。令我及衆得安樂故。三一切下
一行半。愍凡聖不知請現。樹神以凡夫小聖
共迷佛所遊境界。故請佛現身。即令明見唯
心佛現。經五通神仙者。別擧人趣中有術成
仙者。發得五通。雖有他心宿命。而不知佛所
定。照理起應不離衆生心體。無漏二乘雖
有三明六通。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
也。四我今下一行。指已信不疑請現。樹神
述已於佛行處明了無滯。雖知本無隱現。上
擧他衆共迷佛境實有動靜。故敦請出定云。
惟願慈悲爲我現身。問今佛入定説法對告。
起禮舍利。既有往來時會共見。樹神焉知
如來在定未出。而致請殷勤耶。答樹神大權
久與佛同事。昔爲流水救魚。樹神現半身示
數。長者既已成佛。樹神豈猶滯凡。故今一動
一靜皆扶佛化。何不知之有。矧凡出定入定
皆有其儀。佛雖起坐往來。其如未示出定之
相。樹神敦請至勤。方現出相。其相者。必須
先示微微動搖其身。次乃黈氣嚬呻徐緩而
起。方知如來示出定相。故法華謂安詳而起。
此經云。出微妙音。故知定起皆有其相也。
問新經自云。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三昧
起。觀察大衆而説頌曰。金光明妙法最勝諸
經王。今之讖本何故至三番讃畢。方云從三
昧起耶。苟譯者所見不同。其如集經者梵
本編文。安次如何耶。答梵本不同豈須和會。
其如學者無由曉經。今略試評之。在理或
當冀無私隱。且夫此經古師謂是偏方之教。
即一時赴機之説也。故天台結歸方等部攝。
斯由機分大小應赴權實。赴權小者。令見
佛從定起説法。應實大者。則知佛在定而告。
亦如華嚴中。令見女子身中入正受。男子
身中起出説等。當時應物既殊。故集經者
或言定起方説。或云説畢定起。然佛滅度後
集經者。又匪一途。亦有窟内窟外所集。亦
云。梵語有&T049271;有切等。致譯經者。所覩梵本不
同。如讖師曾遊五天必覩梵文正本。見云佛
在定而説必須信受敬譯。淨師本弘小典晩
接梵文。或見云佛從定起方説。正符所宗。
故編譯無改。至列聲聞菩薩等衆。皆云於日
晡時從定而起。到佛會所。古師嘗推譯者。未
爲雅當信亦有之。然聖師所爲必非徒然。凡
流膚學莫盡考乎厥由也。求過得過。附贅之
尤亦已甚矣。學者體而思之。問大師既依讖
本釋經。何故云入遊法性出敍經王耶。答如
來常在法性上定。應機順物示入定相。雖心
遊寂理口出其言。故謂出敍經王。蓋寂不阻
照説無妨定。非謂身出其定也。四酬請起定
二。初爾時下一行。明經家敍起定。爾時者。即
當樹神請畢之時。佛示出定之相。乃云以微
妙音而讃歎言。即微細妙好之音。而悦豫四
衆也。二善哉下二行。明佛定起能讃。佛讃樹
神意合前二。以諸菩薩及妙幢。能讃佛所説
教。皆是快言。如來序品已來明大體大宗
大用。是金光明妙三法也。故云快説是言。
若衆生聞此三法。即能發解證悟。明了常住。
故云入甘露無生法門耳。二章安總釋二。初
約義釋二。初約佛讃義二。初約定果讃因二。
初正明讃因義二。初示義。私謂下總釋也。其
文有四者。前大師分科止爲三段。以如來定
起三行之文。合爲樹神段中。故註云云。
今章安開釋方爲盡理。文現可見。二引證。
二示印成讃教。三番菩薩皆先讃佛次讃説
教。即讃如來。從序品已來。是説一經大體大
智大用菩薩修因也。何者序品明遊法性。佛
指所遊是諸經王等。三番謂佛是説一經之
大體也。壽量明佛常果。三番爲佛是説一
經之大智智即宗也。懺讃空品。謂佛是説一
經之大用也。四王至捨身品。皆是説菩薩修
因也。三番讃教。既稱佛所説。故如來定起
印成。即讃樹神等快説是言也二讃通三業。
章安因明今品果佛定起。能讃因人快説。復
考經之上文。亦有果身禮舍利之義。舍利者。
翻骨分也。即因身爾。上懺品佛讃大懺。讃品
佛讃龍尊。是大讃。皆言大者。一懺一讃等法
性大體。知罪福性空也。四王品能請。善集
品能説。鬼神品等能聽。捨身品能行。皆是快
説者。共能了金光明教。能詮所詮是體宗用
三。即一切三法。故皆名快説也。信相龍尊四
王等。並是因人。故謂因口所説。孱字士限
現也。身口非意不行。故云任運例成也。二約
出定義二。初據起問入。二答始末在定二。初
明住法性定。問諸經先須入定定起方説今
經何故一向在定。而有所説耶。答若論法性
上定。豈有出入説默之異。既示其定蓋順物
機。物機所宜適樂不同。諸經示同往佛皆先
入定。履歴法縁對治散心。妄有所説。故須入
定定起方説。此經首尾在定而能説者。意同
向理。又示金光明無量甚深自在無礙。寂照
融遍。故説畢定起印成三番快領如來所説
法也。二彰法性圓融。言若作入法性者。顯
理含容不阻出入。上唱法性無量甚深。一出
一入有説有默。豈逾法性。故云法性自在。言
四佛者。即四方佛也。五佛者。并釋迦耳。同處
各處等者。信相室與靈鷲山雖異。若了唯心
者。見唯妙土則弟子衆一。故五佛同處共一
身一智也。是則四無來去一無住在。其執權
教者弟子衆異。謂妙幢所居共佛耆山。夐隔
多里。故四佛五佛匪唯各處。亦見異身異智
實來實去定住定在。雖此殊別無離法性。故
云隨人所覩皆無障礙也。二約觀釋二。初明
事三業境。言觀心者。標明觀釋也。先明諸菩
薩讃具三業。爲妙觀境。然讃雖在口。身須恭
謹。心仍尊重。三業齊運讃義方成。二明理三
觀成二。初明於事觀理。言三觀心者。寄身等
境示空假中能觀三觀心也。近有講人不知便
謂。後人妄加心字。亦由向迷心爲所觀。致有
踳駮。斯之疏謬不可云也。止如十六觀經本
明佛觀。疏云。心觀爲宗。或不見斯意。乃妄
有穿鑿。今之學者切宜思之。觀身不得身者。
先明身觀。推檢四大本無實性。名身性空。但
有名字即身相也。名字多種。且擧六度十度
等。如身行布施名檀。身離諸非名戒。身受所
辱名忍。身勤前行名進。身能安靜名禪。身
了體空名慧。身行其巧名方便。身立盟誓名
願。身利及於他名力。身出生死名智。身乃至
身行八萬塵沙法門。行者隨受名字。達名無
名名身相空。推檢性相雖空。而色心諸法宛
然。故空不定空。假不定假。非空非假皆眞實
妙性。名顯中道也。觀身既然口意例解。二明
事得理成三。初明無觀倶失。身等爲境能
發其觀。觀成境現事理雙明猪揩金山。方之
可解。二以衣物爲例。三衣者。僧伽梨鬱多羅
僧安陀會也。六物者。兼尼師壇鉢多羅漉水
嚢也。是知六外無三。亦如四禪八定定外無
禪。蓋衣名則局物名稍通。衣者遮覆之義也。
鉢多羅等且非遮覆。故通名物也。亦如無色
四處受想慮亡。則無支林喜樂之名。故通受
定名也。色界四處雖通靜慮。受想尚行則別
受禪名。故知解之則事三理六倶明。昧之則
三六四八倶暗。三得理倶成。境由觀顯。理觀
若成身口意三。名妙色心。故亦名六觀亦名
事理成也。無六亦無三者。牒上例中若不解
之文也。可見
  維昔先禀法智大師。嘗講次撰記解釋經
疏。方終一十七品會乃歸寂。其最後讃佛
一品。經旨幽邈疏科尚簡。而鉤索深隱固
亦難矣。予雖不敏。忝久親講授。遂纂集
舊聞繋諸卷末。亦冀覽者豈貽續貂之譏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