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經文句記 (No. 1786_ 知禮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初正解題二。初正釋鬼神二。初釋。鬼歸者。尸
子曰。人死曰歸。云云者。觀佛三昧經云。修羅
與天帝戰時。空中刀輪而下。修羅軍衆身支
墮落。即便怖畏竄隱藕絲。若依俗釋者。鄭玄
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
禮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二釋神。二
此品下對上題品。二此品下明來意。二*釋文
二。初分文。二釋義二。初長行二。初正釋義
二。初列二釋二。初擧事。別佛從等者。果後慈
悲熏法現像説法化人。此乃應身。被機之佛
從本覺如。起始覺智合本眞如。名報身佛。是
始覺也。一切諸法元是諸佛所行之處。即法
身佛。是本覺也。三佛歴別者。修二性一能起
所起能顯所顯。條然異故。事供別者。四事供
養資持應佛。萬行功徳資成報佛。稱理之智
顯發法佛。資成顯發皆供養義。三佛既異三
供亦別。二圓供養前有理智。以歴別故貶之
爲事。今聽經事以融即故褒之爲法。第一供
養者。不思議供也。能聽所聽體不二故。秖於
文字了具三身。能説是應解脱徳也。能詮是
報般若徳也。所詮是法身徳也。不解新伊但
論能所。豈顯圓佛及圓供耶。文字若非祕密
之藏。那生諸佛恭敬之心。非祕妙者。安能
圓供三世佛耶。注云云者。令如向釋也。二
又別下敍重聞二。初標示。謂四願一勸也。二
若欲下釋出二。初出四種願。欲問經示行人。
欲以妙具供三世佛。及知他佛甚深行處。大
師何故。即以知字而爲報佛。所知是法二必
垂形。是則三身皆屬行者。因既濫果供養義
乖。此解違經。如何取信。答前揀事別正却此
情。經云。欲知豈非行者甚深行處。既是法身
能知之心。寧非報佛文字之應現亦唯心。若
生佛條然能所永異。斯出小教何預圓宗。今
就圓宗解四願欲。若迷三世諸佛三身同在
刹那。法界六塵頓彰。妙解是可思議正當違
經。二聽經下明一事滿四。三世諸佛覺智爲
命。而與衆生同一心性。乏熏修故即不受供
養。諸佛壽命不滅而滅。以隱爲滅也。今以
聽經爲供養故。即是受供諸佛壽命。不生而
生以顯爲生也。行人應了。生佛無差聽經智
生。即諸佛現。以諸如來同一智故。觀行相似
分眞之佛。與究竟佛無二無別。又了智生即
三佛生。即一而三不縱不横。此乃欲供欲知
三世諸佛。秖聽經一事四願倶滿。三偈頌
二。初分文。二蠱道下隨釋科節。並如分文。
列經若入是經者。一言於經即有三種。
謂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經。若
不然者。安得入經。即入法性。所入法性無量
甚深。三義具足名金光明。稱此安住名之爲
如。即見釋迦三身妙體。須論觀行相似分眞
入經見佛。經若百由旬滿中盛火應從中過
者。爲法亡躯也。經文殊師利云妙徳。彌勒
云慈氏。經勇捍。説文云。多力也。五擧能
致天龍以勸修二。初翻現文疏。從摩醯去
也。閻摩羅王或閻摩羅社。此云雙王。閻摩
雙也。羅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
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又苦樂並受亦名
爲雙。那羅延此云鉤鎖力士。難陀此云喜。
跋難陀此云賢喜。兄弟二龍風雨應時。能令
人喜。賢謂性又賢善故。毘摩質多此云淨心。
正法念經翻爲響高。亦云穴居。正云吠摩質
咀利。此云綺畫。又云寶飾。帝釋婦公舍支之
父。佉羅騫陀此云廣脾。二脱因却解初段
脱因等者。初段文云。能令一切衆生解脱。度
無量苦諸有大海。既云一切衆生解脱度諸
有海。須於界内及以界外各脱三障。故以因
果對於業報。諸有由惑故當煩惱。經優鉢羅
華下四句四色。蓮華優鉢羅是青。波頭摩是
赤。拘物頭是黄。芬陀利是白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五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釋授記品二。初解題二。初正解五初明。
今是二種四種記者。首楞嚴三昧經。佛告堅
意。記有四種。一者未發心記。或有流轉六道
生於人間。好樂佛法過百千萬億劫當發心。
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乃至供養
佛化衆生。皆經若干劫當得菩提。二適發心
與記者。是人久劫種諸善根。好樂大法有慈
悲心。發心即住不退地故。故發心與記三密
記者。有菩薩未得記而行六度功徳滿足。天
龍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薩幾時當得菩提劫
國弟子衆數。如何佛斷此疑即與授記。擧
衆皆知。此菩薩獨不知。四無生忍記者。於
大衆中顯露與記也。今是二種者。即適發心
記及無生記也。二授者下約訓釋二字。三此
中下明所記之人。四亦名下釋記異名。五從
佛下明授非受。二此是下來意。昔行經者。金
龍尊王讃佛發願而爲行。經十千枯魚聞法
熏修而爲行。經以爲因方猶將也。今得記&T040879;
將來作佛證驗。今日若親弘經。若爲外護不
久得記成佛下虚。二釋文二。初分文。二釋
義二。初與記二。初與三大士記二。初同縁者。
集過去同縁此經不説。或見彼經二正與記。
世界轉名淨幢者。應論四句者。一名轉土不
轉轉名淨幢是也。二土轉名不轉。如往古釋
迦取土名娑婆。今釋迦亦名娑婆。三名土倶
轉。如觀音補彌陀處。四名土倶不轉。如今銀
光補金幢光照佛處。世界名字如本不異。此
中是一者。恐誤合云二也。二與十千天子記
二。初分科。二釋義二。初聞經生解。或相似
解或分眞解。經無定判故須從容。經心無垢
累等如下釋疑疏中明。二正與記。既云於是
世界而無別名。即是還名娑婆。此乃土轉名
不轉。一句注云云者。令如向釋也。二疑記二。
初分文。二釋義二。初疑問三。初行淺記深。
二如餘下約權疑實。引錐指地者。謂無有容
錐之地。不是捨身命之處也。從假入空非止
一世者。菩薩性地經於三祇修六度故。直行
等者。歴別漸次其相如是。三爲衆發問。大
權解頓自必無疑爲他故問。二佛答二。初分
文。二釋義二。初擧現行四。初明三事和合。
二證聽經功徳。順前三教上求下化。亦得名
爲修法供養。但以偏漸故經多劫。一聽此經
頓達妙性。一攝一切名眞法供。既生圓覺。即
三世佛皆受供養。能知諸佛甚深行處。三身
頓顯。今萬天子來此聽經。若不能滿四種願
欲。安得受於成佛記&T040879;。驗知前品所説不虚。
三聞記下明稱經悟人。無有成佛。不具三身。
三身之果由於今日。聞金光明以爲妙因。從
法性明生慇重心。應身因也。從法性光起無
垢心。報身因也。從法性金起虚空心。法身
因也。此金光明與其三徳無二無別。三徳
爲本無量功徳之所莊嚴。或似或眞顯此三
徳。是故如來授與果記。聽經之益其相如是。
四以隨下指今昔因縁。經皆因縁者一聞得
記豈無因縁。此乃總標有妙善根。別標遠
因縁。以隨相修別標現因縁。言因縁者。感
應也。或内心外教而爲因縁。何以故下釋出
現因縁行。隨實相而修者。以十乘觀而爲行
也。不思議境名實相也。即境爲觀此觀順境。
名隨相修。非今宗意。此句莫銷。然此十觀
修有三根。上根一觀。中根二至七。下根具用
十。今萬天子一坐聞經。或但用一或在二
三。是信行根。依言而修入似眞位。有妙善根。
下釋出遠因縁。善既云妙。乃昔聞圓而爲根
種。故云縁實相而種善根也。二從亦下擧遠
縁。經誓願因縁者。流水品云。未來之世當施
法食也。乃以此文對下二品而爲略廣五釋。
除病流水二。初*釋除病品二。初*解題*二。
初來意即廣答遠縁四字是也。意通流水文
在此中。二由醫下釋題方等。經王標除病目
不止除於果報病苦。義合該收惡業煩惱十
種之病。故下文云。治諸衆生所有病苦。悉令
除差。文意含攝十種行人。故上正論品疏云。
半名世論半名出世論。今豈不爾。又荊谿云。
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故文云。直聞是言
病即除愈。爲中下根更須後法。是故文云。
至長者所爲合衆藥。故知不獨除果報病。二
釋文二。初通後品分文。二就二品釋義五。
初縁本。二從像下遠縁二。初分文。二釋義
六。初明父。二善女下生子。經受性聰敏。敏達
也。孝經云。參不敏何足以知之。三是時下國
人遇病。四善女下其子請。三初見人遇病。
二作是下思惟。經衰邁。説文衰減也。損也。
廣雅邁歸往也。謂壯力已往也。禮記八十曰
髦。注云*髦惛忘亦亂也。顫四支動也。掉振
也。机杖者。坐則凭机行則執杖。三即至下正
問四。初問四大増損。二問飮食犯觸。三問
治病醫方。四問病動時節。五父爲説二。初
分文。釋經二。初分文。二隨釋四。初答四
増損二。初佛敍父醫欲答。二正答時節五。
初釋時節二。初依俗法。謂孟仲季者。孟始
也。仲中也。季末也。二依佛法一歳三時以四
月爲一時也。何故沒秋時耶。爲破下凡有二。
一爲破常計。二爲開迦提。以秋是收成物皆
結實。易起保著故不言秋。爲開安居者。爲
後安居人續結。令成爲前安居人。開迦提月
也。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四月十六
日是前安居。十七以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
安居。五月十六是後安居。若四月十六日
結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盡名夏竟。至明相
出十六日後。至八月十五日以來。名迦提月。
明了論云。本言迦絺羅爲存略故。但云迦提。
此翻功徳衣。以前安居人坐夏有功。五利賞
徳。律中受此衣故。一畜長財。二離衣宿。三
背請。四別衆食。五食前後至他家。西域記以
迦提翻昴星以昴星直此月故。於昴星月中
得受功徳衣故。是知若不沒秋中後安居。不
名坐夏。以後安居人至八月十五方解故。二
釋若二二説三。初依俗法土寄四季者。三六
九十二月也。各十八日者。四季共七十二日
也。秖是陰陽二月者。皆以奇數爲陽偶數爲
陰也。陽土陰土者。從冬至一陽生爲陽遁故。
十二月三月是陽土。從夏至一陰生爲陰遁
故。六月九月是陰土。若論下二陽土二陰土
亦是二二故。加本月足滿六時。二依佛法
皆起於十六日者。彼以十六日爲朔也。三又
云下復依俗法。皆以奇偶之數分陰陽也。三
釋三三本攝二。初正釋二。初依俗法二。初
以孟爲本。二又云下約五行説。二依佛法
三時三月以爲其本。各攝一月故云三三本
攝。二釋妨既三爲一數。是故俗法及以佛法。
皆約三論。但以俗法本之與攝。秖在三中故
名三三本攝。若佛法者。即以三三爲能攝本。
乃以三一爲所攝月。亦得名爲三三本攝。四
釋隨時消息二。初依俗法。二依佛法。夏之
後分冬之初分。隨俗名秋。隨此兩間消息斟
酌。五釋代謝増損二。初通内外釋。春動肝病
等者。肝藏屬木。木春王則可治。脾屬土。木剋
土故脾難治。心藏屬火。火夏王則可治。肺屬
金。火剋金故肺難治。肺屬金。金秋王則可治。
金剋於木故肝難治。腎屬水。水冬王則可治。
水剋於火故心難治。二約佛法料簡二。初問。
二答意者。佛所制法非爲養身。但爲修心及
以禁足分二。初約破常。答凡夫四倒常樂我
淨顛倒之計。託縁而成故廢秋時。令諸弟子
不保常樂。二約坐夏答既開後安居免於坐
秋。則前安居人得立迦提月廢秋之意。爲
此二縁。二從有下答犯觸二。初正明犯觸。
其中先論六事犯觸。多行倚者。倚立也。次
若火下四大動病火少。痰多者火減故水増
也。飮食下通明六種犯觸。過量等者。封君達
云。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虚。
常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愼
房室。苦菜別示妨食。二略明六大。白虎通曰。
府者。何謂也。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
府者。爲藏宮府也。胃者。脾之府也。膀胱者。
肺之府也。三焦者。腎之府也。膽者。肝之府
也。大腸小腸心之府也。疏中兩膀胱唯一藏。
黄帝脈經云。上焦自頭已下至心。中焦自心
已下至臍。下焦自臍已下至足。廣雅云。膀胱
脬也脬字匹交切。腹中水府。三蒼云。盛尿處
曰脬。三從多下答病起。時節生與起時相不
同者。微發爲生動用爲起。微著不同也。夏
日等者。四病四時生起所以也。四從有下答
治病方法二。初分文。二風病下隨釋三。初未
病藥防。二飽食下正以藥治也。但擧病發
者。以病顯藥。當用對病妙藥治也。三風疏
下病退藥補。二此中下示銷文所出。良以眞
諦善閑世術兼有神通故銷此文全憑彼疏。
六善女下知已遍治二。初分文。事釋二。初分
文。二釋義二。初病輕聞説即差。二經善女下
病重服藥方除。此品事醫意含法藥。除病不
一非可卒陳。次示觀心略申其意。其文在即
故注云云。二觀釋者。此品所詮是佛自敍宿
命所作淨佛國因。文中雖説除果報病。意乃
通結四教機縁。是故大師事解之後。示觀心
法。明彼流水結縁之意。如觀音疏釋。於七難
帖文。但在事中。火等至觀行釋方明三障四
教。今豈不然。問既結四教生土之機。何故但
約停心方便。而論觀心。答語似三藏停心之
法。意則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數
息等四。四教行人無不修證。今之觀解約此
而論。彌顯除病結縁之意分三。初明觀之藥
病。三毒者。謂貪嗔癡偏起也。言等分者。謂
三毒等起也。然貪嗔癡性本相反終非三心。
一時並作。但是不定雜雜而生。故云等分。
一分乃有二萬一千四分。共成八萬四千塵
勞之門。此則十界衆生心病對前果報身病。
是外故。今四分名爲内病。數息等四對前甜
辛種種之藥皆是事治故。今四觀名爲法藥。
二宜聞下示行之根性。自有衆生聞説四觀
四病得差。屬信行人。自有研心修此四觀四
病方差。名法行人。信行則是學讀之人。法行
則是坐禪人也。今明二人皆通四教三眼。是
下明對病用藥二。初明四分起相。二明四觀
治相。初四。初約五根對時。此就五行對於五
藏。藏主五根根屬四時。眼耳鼻舌偏屬一時。
身通四時。如常所説。二妙好下明五欲致病。
以其五欲麁妙偏總對根不同。致令四分増
損有異。須知五欲遍界内外。故使四分通別
天殊。迦葉斷通故稱少欲。未斷別故聞琴起
舞。請觀音云。斷除三毒根成佛道無疑。既論
三毒寧無等分。此四亦由實報五欲麁妙偏
總對根而起也。三明三受犯觸。違情苦受。順
情樂受。不違不順平平受。此三偏起也。總
三起等分名覺觀。縁慮紛紜也。四慢時下明
四分病因。五欲三受既從外境。蓋是四分
助發之縁。今擧慢等内心惡習。乃是四分
親發之因。慢心發嗔乃至放逸發於覺觀。并
前犯觸通界内外。例五欲説。二慈心下明四
觀治相。前説外縁及以内因起四分心。皆所
觀境即是病相。今明四觀。正明能觀四種法
藥。慈心治嗔者。嗔既通於界内界外。能治慈
觀不獨觀於衆生作父母想與世間樂。觀一
切法無性無相。能與衆生涅槃之樂。觀一切
法無非法界。能與衆生究竟之樂。以此治於
三種嗔心。是故釋論明三種慈也。不淨治
貪者。不獨修於實想假想。破於凡夫依正之
染。亦能破於二乘涅槃之染。亦破菩薩執於
次第三諦之染。故起信論云。始覺能破六種
之染。因縁治癡者。不獨觀於三世無常因果。
破於凡夫斷常之癡。亦能次第觀於三諦十
二因縁。破於二乘有無之癡。又能一心觀於
四種十二因縁。破於菩薩縱横之癡。是故大
經觀十二因縁具四種智也。數息治覺觀者。
不獨數息觀於生滅。而破凡夫有者散亂。
亦能數息修俗諦三昧。深入縁起破於二乘
偏空亂意。又體數息息息皆中諸法趣息。破
於菩薩二邊亂意。故請觀音於數息法得三
乘道。住首楞嚴身。如琉璃毛孔見佛。然此
四治或可四人各修一法。以其四法各含三
觀人人自可依次不次而治三惑。或可四治
秖對三觀。慈心即假觀。不淨即空觀。因縁
即雙照中觀。數息雙遮中觀。此三自可約
次不次次。復不定或可三人各一。或一人
前後。若不次者。唯是一人一念而進。觀音
疏中尚以三毒直對三觀而論次第及不次
第。況慈等四非三觀耶。若其圓人四分偏總
而發起者。即於一心融妙三觀。對病用之。
即止觀中勝別意也。二流水品二。初
二。初兼除病釋名二。初釋流水二。初引
文標二名。二接經釋二義二。初釋二義二。
初別釋二義二。初釋與水。二釋流水。初則大
慈與樂次則大悲拔苦。初又二。初列二水二
釋二水。今此一類世樂且在果報之益。出世
唯明一實之益。若論此時結淨國縁。合遍人
天及以四教。二釋流水二。初列二水。流除
者。流去其水即是除義。二流除下釋二水。言
業因者。於果報外九益皆能除於業因。今十
號等乃以能除顯於所除。十二因縁經稱甚
深驗。三歸十號皆是圓説讖。本雖無三歸之
文。最勝經有眞諦所譯。必亦有之授法之儀
闕之不可。二請父下雙成二義。二既有下單
示題二。初問。二文中下答。經文與題二名互
顯。巧不過此也。二釋長者子。法華疏中具十
種徳。名長者。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
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
十下歸。子者下亦如王子公子也。故經云。持
水大長者家中後生一子。名曰流水。二此文
下取授記出意。二釋文三。初明第三結縁
近由二。初分文。二釋義二。初弄引二。初行恩
布徳。二國人稱美。二善女下正近由三。初
明眷屬。二時長者子將下見魚之縁。即禽獸
馳奔也。三時長者子遂下正救魚。私開爲二。
初明因縁二。初因流水興悲。二時有下縁樹
神示數。二善女下與水食二。初與水四。初取
樹枝覆日恃依也。二作陰涼已下知水源決
絶捕捉也。決棄其水。決音穴。廣雅云穿也。説
文云。下流也。周易藩決不羸亦音穴也。三時
長下就大王借象。廏馬舍也。釋名云。廏聚也。
馬之所聚也。二時長下施食二。初察魚飢
惱。徬徉上扶方切。下以章切。廣雅徙倚
也。又徘徊也。二善女天下取食施與。二從未
下明第四結縁二。初分文。二釋義四。初發誓
願。二復更下思惟説法。三作如下正説法。先
稱十號次説因縁。十號在悟在果因縁。在迷
在因。迷悟因果其名雖殊而體不異。
以十號果是究盡三徳。十二因縁是本來三
徳。三徳不改因果寧殊。故普賢觀云。大乘因
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諸法是
修二實相是一性。此三圓融不縱不横。全體
爲因全體爲果。衆生雖迷十號無減。諸佛悟
極十二不虧。以世間相皆常住。故今先唱果
果理已顯。令其解生。初稱寶勝者乃是別名。
名於一佛如來等十乃是通名。三世十方佛
佛皆具。若以通從別合得名爲寶勝如來寶
勝佛寶勝世尊。此三既然。例此合云寶勝應
供寶勝正遍知乃至寶勝天人師也。此十通
號大經大論出其名。天台慈恩出其義。相状
已顯。今傍諸釋更約三。三及一總結以銷十
號。令知一一無非祕藏。此義若明則不辱於
果人名字。初三既以如來爲首。即法身中三
也。如來是眞如屬法身。應供利生是解脱。正
遍知具一智是般若。以其法身必具二徳故
也。次三既以明行足爲首。即解脱中三也。三
明之行是解脱。善逝能趣極是般若。解三世
間一一常住是法身。以其解脱必具二徳故
也。後三既以無上士調御丈夫爲首。即般若
中三也。見性名丈夫故當般若。天人師軌訓
衆機是解脱。佛是復本大覺是法身。以其般
若必具二徳故也。此九即三此三即一。一無
一相三九宛然三千世間九世刹那。一多延
促究竟自在。故言世尊。十二因縁束爲三道。
無明愛取三支屬煩惱道。行有二支屬業道。
識名色六入觸受及生老死屬苦道。此雖昏
迷繋縛輪轉。而全體即是三因佛性。皆不可
思議。隨人觀察顯發不同。故大經説下。中
上智觀。此乃得三乘菩提。若上上智觀得佛
菩提。以前三教智有思議。故觀十二止得三
乘。唯有圓教不思議智體無明等。即是性染
非佛天人修羅所造。一一常住當處圓融。方
曰因中具於果性。又玄文中三道三識雖本
有位。與果後三徳無二無別。得此意已方可
分別十二別名。無明謂不了六受即空假中。
行謂依不了心動作業行。識謂業牽中陰識託
母胎。名色謂二滴爲色心但有名。六入謂名
色増長成六入根。觸謂六根對外爲塵所觸。
受謂觸生三受苦樂平平。愛謂迷三受故於
樂染著。取謂愛染纒綿四方求索。有謂由取
造業須有來報。生謂有業既熟未來陰興。老
死等謂生須變滅悲惱縈纒。此十二支或約三
世。或約二世。或約一念。雖三不同。皆以十二
而對三道。即事而理。一一究竟清淨自在。不
縱不横而高而廣。如是觀者得佛菩提。略三
歸者。義已具也。蓋三寶三徳體本不異。既稱
南無寶勝。十號豈非歸命果上三徳。復説甚
深十二因縁。乃是心依因中三徳。迷悟極際
三徳無差。一體義備。三皆具足。常樂我淨眞
是歸依三寶義究竟成。當知讖師意趣深妙。
四魚生天報恩四。初魚報生天。凡初生天
以自業力有三種念。一自知從其處死。二自
知今此處生。三自知先作何業得來生天。
既知曩事故下酬恩。二天酬恩下地經樓屋
者。重屋曰樓。或作樓臺者誤也。釋此爲二。初
事因縁十號。且就能詮屬言教故。同於水食。
名爲事也。二理秖於四事而解四徳。故成理
益。以十千魚由戒緩故。受鱗介身。由乘急故。
今遇大乘眞善知識。故能於事深解妙理。受
食得命即表眞常。受水得樂表涅槃樂。於十
二棘林解自在我。依十號法獲天報財。於世
淨命解性淨徳。此四法益因流水得故。持四
萬眞珠瓔珞報恩供養食等四事。既表理益。
四萬珠瓔豈但事供。蓋表千界萬如。是法一
一皆具常樂我淨。即四十千眞珠瓔珞非嚴
而嚴。嚴於法身。此乃財供而成法供若不爾
者。豈得名爲有妙善根得記縁耶。三時閻下
王見光瑞。四長者據教定答。三明第五結會
古今。經羅睺羅此云覆障。以六年在胎因立
斯號。新云羅怙羅。此云障月。然本迹事不
可審知。傍文思之。十千今昔必是所化餘皆
能化。此之能化據華嚴等諸經所説。皆是劫
海修其實因。熟其十千令今得脱。若取法華
久成之意。皆是迹中接此等機令今得記。此
宗講者内心合知。六釋捨身品二。初釋題
*二。初問捨多題少。二此從下答從要立題。
受者須身。虎飢所逼正須身肉。壽命財位非
彼所求。夫行門無量。根由宿熏。四種三昧
逐人所尚。於隨自意善行六度。樂行檀者。
於身命財無所悋惜。自行教他隨喜讃歎。皆
在於施。若於善師及依實教。修檀行者體能
施心及受施境。所施身等即空假中。事行理
觀合一而修助道。正修相資而進。既稱本習
忻然而爲。或因事卒行宿縁會故。或積
年要誓令觀成故。或顯陳所願令物効故。或
密遂其心息他謗故。悲重故。密慈重故。顯心
若眞實四悉倶成。心若詐欺二利皆失。然佛
談本事令人効行。故疏云。引昔捐躯誡今師
弟。勿悋法財。問大論云。捨身易捨心難。論
欲行者捨執著心故以難歎。欲息事施故以
易斥。何不依論遠離執心。今人爲何好捨
身命。答抑揚取捨皆遵佛教。悉赴人心。佛談
正助不同。人樂理事不等。今品特示捨於身
命。安得以論難易爲譏。又復空説捨心而執
己見。膠固自體一毛不拔。毀他捨命爲非。既
乖隨喜之心。寧逃嫉善之咎。願聞佛説隨力
奉行。二*釋文二。初分文。二釋義四。初問。
小人即國病者。小蟲一萬枯魚。魚關未來法
食之誓。獲成佛記例。病差者定於後世爲解
脱機。是故皆蒙二世之益。感深契極者以不
二解導難行行。此感至深。捨身命財與後際
等。此契唯極。衆聞獲益正當此時。是故樹神
乘機發問。二答二。初分科。二釋義十段悉
如科列。二就本下正明捨身二。初分文。二
釋義二。初長行四。初明本眷屬二。初分科。二
釋義五段如分科列。二從作下捨身方便二。
初分科。二釋義二。初述觀解。二起誓願願行
相扶者。行即觀解。非此觀解莫成其願。非乎
誓願行則有退。疏適産七日至樹神數魚等
者。此文追解前第四見産虎文也。疏可見。
經從作是念言下述觀解。觀有二種。一助
觀。二正觀。從初至甚可患厭是助道觀也。
以三藏教假想。對治戀著依正之心。從是故
我今下正觀也。至無諸塵累等。即空觀也。無
量禪定至諸佛所讃。即假觀也。從證成如是
至法樂。即中觀也。説乃前後修必一心。二從
是王子下述誓願。先作方便。次作誓言下正
起誓。六句不出四弘。初二依滅諦發成佛願。
三四依道諦發悲智願。第五依苦諦發度生
願。第六依集諦發斷惑願。此依界外滅諦爲
首。驗發圓心也。三正捨身二。初科。二釋。經
六種震動者。謂動起涌三種是形。震吼撃三
種是聲。今於形聲略言其二。故言震動。四捨
身後悲戀二。初科。二釋如文。二偈頌二。初
分文。二釋義三。初通明昔行。二我念下別頌
長行二。初分文。二釋義五。初頌上本眷屬。二
頌上捨身方便。三頌上正捨身。四頌上眷
屬愁苦。五頌上父母愁苦私開二。初經。是
時王子當捨下頌見相時愁憂二。初王妃憂
惱二。初見相。二於是下述相六。初正述惡
相。二是時下述已迷悶。三王聞下王臣憂惱。
四爾時下國人驚愕。五爾時下王妃敍徳。六
我所下驗相失子。二爾時下大王求覓二。
初慰諭其妃。二大王下求覓其子。二先所下
頌知終後悲苦三。初使者迴白二。初前使慰
王二。須臾下後使告實。二是時下大王悶絶。
三復有下王迎二子三。初臣述失志。二是
時下王並思惟。一亡二存對並思忖。亡者叵
尋存者宜取。三爾時下迎子慰母。三從佛下
結會二。初科。二釋三。初結會人。經輸頭檀
或閲頭檀。此云淨飯。摩耶此云天后。調達亦
提婆達多。此云天授。父母從天乞子。天授與
之。是佛堂弟。瞿夷此云明女。悉達有三夫人。
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各有二萬婇女。五
比丘者。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拘利太
子。陳如十力迦葉。二是母親。餘三是父親。舍
利弗此云身子。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彼之
子故名身子。目犍連此云胡豆姓也。上古有
仙居山。常採菉豆而食因以命族。尊者是彼
之後也。二經爾時下結會塔。具云塔婆。義翻
方墳。或云聚相。謂累木石。及寶高以爲相。茶
毘後分云。佛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支佛塔
十一層。羅漢四層。輪王塔無復層級。以未脱
三界故。十二因縁經八種塔並有露盤。佛塔
八重。菩薩七重。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
四。二果三。初果二。輪王一。凡僧但蕉葉火珠
而已。雖兩經異説。而凡僧並無層級。邇世所
立雖無露盤。既出四簷猶濫初果。儻循蕉葉
火珠之制。則免僣上聖識者宜効之。舍利此
云身骨。三經是時下結會誓願。三説是下大
衆所益。四樹神下結問意。經怖懅其據切。
廣雅云。畏懼也。瘭必遙*切。疽疾也。奄忽。忽
謂倏忽也。鶵士虞切。鳥子也&MT01201;如輪*切。目
動也。抆武粉*切。拭也。躃旁益*切。倒也。慟
哀過也。惙陟劣*切。疲也。七讃佛品初*解題。
*二初明讃之能所二。初大師約因人讃果釋。
能讃是三番菩薩者。一是經初陳列之衆。二
是信相發起之人。三是樹神善女。此雖衆兼
道俗。形混人天。既發大心咸名菩薩。所讃是
一佛世尊者。即釋迦教主一佛也。斯欲異前
讃品能讃是往世金龍一人。所讃是三世極
果諸佛也。然准前釋題品目。具含四悉。今
文略示。欲明其相者應云。題標讃佛義含
能所。即世界歡喜也。二能讃善生必托縁
起。縁中最勝莫過讃佛。故三菩薩能讃。即
爲人生善也。三所讃爲能讃。乃印成三菩
薩説無虚謬。即破惡對治也。四如來讃樹
神快説果地大體大智大用。即入理第一義
也題含四義文理一如。今疏存略不無其以。
蓋題讃佛實通能所以。所讃果佛反讃因人。
生善破惡二倶不便。然或以所讃爲能讃。生
他善業破他事惡。斯何不可故知略也。二
私謂下章安約因果互讃釋。言一佛是能讃
者。經云。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説
是言。經雖獨讃樹神意兼前二。故云三番是
所讃。言三番是當佛等者。釋疑也。恐人疑云。
既讃兼能所。何以獨題讃佛。故釋云。佛通現
未皆是讃佛爾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次第下明品之次第二。初明諸品所歸
亦是今品之來意也。何者下釋諸品次第。序
品敍大體等者。向疏釋經敍乎五章。今唯敍
體者。蓋指極果所游所契。而高而廣。法性是
佛地之所證。爲今經之大體也。下壽量洎諸
品功徳皆不出大智大用。言窮源等者。妙
覺中理之源已窮。邊際之事亦極。故種智
泯照萬行休息。是唯一性更無異途。故曰經
之大體也。壽量果地二智已圓。故冥深廣之
體起長短之用。懺讃空導豈越大用。諸品功
徳無違應體。故下云皆金光明之力也。如是
下二示今文讃意。明由上一十七品之利益。
故有下六十二行之歎辭也。善始令終者。序
等三分既皆獲利。故三菩薩荷佛深恩而興
讃歎。故有讃佛品也。令亦善也。三*釋文二。
初標科。二釋義二。初經家敍。疏文可見。經
云。從此至金寶蓋國者。欲張大其衆滿中菩
薩。皆讃釋迦教主也。比見有人不曉斯旨。
謂讃彼佛。經疏非闇。一何昧哉。或恐後學隨
他所解。謬釋經文。今略引疏示之。原乎讃品
之來者。蓋三番菩薩。並由上聞經得利故。
讃佛及教。豈關他佛。況疏云。一佛是能讃。若
謂讃彼佛者。能讃一佛何指釋迦定起耶。經
疏冷然故不繁引。二正説偈二。初分文別釋
二。初分文即智者就題分偈。故合六十五行
半文爲三。即以如來定起三行經文。合在樹
神段中。故云二十八行半樹神説。分文可見。
疏不委釋。故注云云。應云六十五行半文爲
二。初六十二行半三番菩薩説。二後三行如
來定起説。故下章安總釋。乃云其文有四。即
斯義也。具如下釋二釋義三。然此三番菩薩
讃辭疏不分釋。達者必辭意倶明。恐新學者
不曉。今粗科釋。初諸菩薩讃三。初寄言讃
三。初讃能説教主自行功徳三。初讃大小相
海二。初如來下一行讃金色光一大相。經云
如來之身者。標起也。金色微妙等三句者。
讃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二身淨下
二行半讃身清潔等三小相。經云身淨者。即
讃第十一身清潔一小相也。柔軟者。讃第十
二身柔軟小相也。圓足無垢二句讃第二十
身滿足小相。亦是讃容儀滿足。三其音下二
行重讃梵音。一大相也。亦是兼讃言音深
遠小相海也。梵聲者。譬佛音深遠故。師子
吼聲者。譬佛音無畏也。大雷震聲者。譬佛音
破迷也。云六種聲者。諸文皆云八音。一極
好。二柔軟。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
七深遠。八不竭。譯人増減不須和會。亦可先
擧妙如梵聲者。即八音中深遠音也。師子吼
大雷震即擧不女音也。以佛住首楞嚴定常
有世雄之徳。久離雌耎之心。故所出音聲能
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也。上
既已列二種聲。下但云六種聲者。即擧迦陵
頻伽孔雀等六種聲也。以迦陵頻伽翻極好
聲也。二清淨下一行半讃尊特。上以大小相
間而讃。蓋顯身相大小咸遍。辭意雖含尊特
未彰。故今復讃身相光明倶無限齊。經云威
徳者。巍巍堂堂之相也。二智慧下二句讃智
斷功徳。上句讃智徳。下句讃斷徳。三世尊
下總結尊特。大論云。尊特身佛者。巍巍堂
堂。譬如須彌映臨大海。所有大小相好亦巍
巍堂堂。然如來自行具足三身功徳。諸菩薩
唯讃尊特者。上冥下應已攝三身。斯乃讃智
之巧。學者思之。二爲諸下六行半讃所説教
法化他利益二。初敍説教因由。在文可見。
新經云。欲利益諸衆生故。常行法施。乃至令
得大果證常樂故。二讃所説教法二。初如來
下二句讃經宗體。體指序品如來所游深廣
無界。超諸因理故稱第一深義。擧深該廣即
甚深無量也。宗指壽量極果所得。過諸菩薩
亦稱第一也。法報體一深義可知。二讃經力
用三。初能令下二句讃上懺品滅惡。寂滅
者。寂諸業行之惡。滅於果報之苦。二能與下
二句讃上讃品生善。上是如來敍昔龍尊讃
佛。意生今日當機之善。故能與無量快樂。三
讃空品雙導二。初能演下一行讃能導空法
妙。經云甘露者。即長生不死之藥也。文詮中
道妙空實相眞諦。能過二死迷變可生四徳
常身。故斯理空即名甘露。仍由染體本淨空
名妙法。從此而入復名法門。二能入下二行
讃滅惡生善深。懺得斯空二死惡患之報即
謝。三徳涅槃之宅可入。言解脱者。有二意。
若就解脱惑業之縛。即破惡也。若取無染自
在之淨。即生善也。度三有等。破惡生善可知。
三結讃人法者。功徳智慧結上讃能説教主
尊妙人也。慈悲精進。結上讃所説教法宏深
也。法之宗用如是者。皆慈悲精進所致也。
二絶言讃三。初如是無量下一行絶言讃。故
不能稱計説喩。二諸天世人下二行絶心讃。
故盡思度量。不能得知大海一滴少分也。三
我今略讃下一行指廣結讃。可見。三若我功
徳下一行讃已迴向。迴向有三義。現文有二。
理含其三在文可見。二信相説二。初經家敍。
二正説偈二。初世尊下一行總讃相好功徳。
千數者。擧大數也。二別讃大小相海五。初
別讃二種光相二。初色淨下。四行讃色具光
相。色淨遠照下。即第十四金色光相。光明熾
盛下。即第十五身光相。然二種光相若據生
身。皆有齊限。如云身光面各一丈。今云如日
千光。乃至悉能遠照無量佛土。故知信相昔
爲龍尊讃佛尊特。發願未來得値釋迦。今日
讃佛。豈忘其本。是則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
讃也。二能滅下一行明光具與拔。昔爲龍尊
讃佛身放大光。滅盡三界一切諸苦。令諸衆
生悉受快樂。今日讃佛。還讃光明滅苦與樂。
在文可見。二諸根下一行總讃諸根相好。如
大相中有身端直。皮膚薄細。舌大覆面。齒白。
齊密。眼如金精。睫如牛王。小相中有鼻高好
孔不現。耳輪輻相埵成。身清潔柔軟等諸根
皆見者無有厭足。三又比讃一小相二。初髮
紺下一行讃髮相。孔雀項蜂王等皆比髮有
紺色。如八十好中有髮色青珠好等。二清淨
下一行半具功徳。清淨慈悲無量禪定。久皆
莊嚴。故髮好柔軟。四復明相好功徳二。初明
相好具功徳二。初相好下一行明嚴身克果
之用。可見。二如來下二行明攝生感讃之功。
若相若好隨大隨小。悉能調伏令心柔軟受
諸快樂。故爲諸佛所讃。二其光下二行明功
徳具光明。功徳高廣猶如須彌顯出大海。五
齒白下二行半又比讃齒毫二大相。三樹神
説二。初經家敍。言道場菩提樹神者。即如來
得道之場在此樹下。然樹本名畢鉢羅。佛坐
其下得菩提智果。立此爲名。故今女天依此
樹住亦以爲名也。西域記云。昔佛在世。高數
百尺。屡經殘伐。猶高四五丈。莖幹黄白枝葉
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毎至如來涅槃之
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此在中印度摩竭陀
國大城西南四百餘里。修苦行處不遠。有此
樹也。二正説偈四初二句總讃。南無者。歸命
之辭也。清淨者。佛性論有二種。一性淨本無
惑染故。二相淨對治離障故。今總讃如來中
邊智滿法報應圓。故謂無上正覺也。二別讃
二。初廣讃能説教主三。初甚深下一行半就
所覺顯明讃佛法身。甚深妙法者。法性高廣
諸法融妙。圓智圓覺遍一切處。衆邪染障本
自離故。如來隨順斯理覺了其性。一切魔外
涅槃非法。禪戒非道。猶如大樹盤根厚地。唯
佛金剛大智獨拔而出。成佛正覺者。所謂出
纒大法身也。然準圓佛大智覺了本性非法
非道。應離三乘七方便涅槃非法戒定非道。
方曰遠離一切。法者。即所生果法也。道者。即
能生因道也。苟未離無明相分。皆曰其非
也。二知有下二行半就能覺智行讃佛報身
三。初約法。知有下二句讃報智也。知者照也。
有即俗非有即眞。本性清淨即中。以一切種
智知照三諦。則冥深契廣事理周極。名佛無
上報智也。希有下二句讃佛助行功徳。重言
希有者。歎美之鄭重也。下皆例然。因中戒
定萬行有排障敵惡之力名功。助發大智成
佛大果名徳法華云。久修業所得即無上報。
故謂如來功徳也。二希有下一行約喩。即喩
上報身智行也。大海喩智也。須彌喩行也。
其智冥理窮實相底故。方之大海。釋論謂智
度。大海佛窮其底。因中萬行積功累徳。喩彼
須彌如華嚴涅槃。皆云析骨書經如彼妙高。
三希有下二句總合。智行契理三法一如。故
曰無邊行也。三希有下一行半。就垂世形益
讃佛應身。優曇花者。具足云優曇鉢羅。此
言瑞應。亦云靈瑞。輪王出世時感此華。泥洹
經云。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曇鉢羅。有實
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故云時
一現耳。無量大悲者。垂應本也。以大悲故不
住涅槃。二釋迦下一行半。略讃所説教法。如
來將欲口輪説法。必須意業鑑機。如日照物
無所不遍。爲欲利益者。準金光明之力用。須
明十種利益。方盡垂世説法之意也。三請佛
出定二。初讃今所入定爲請見由。三初善哉
下二行就果佛讃所游定。諸根寂滅者。以了
眼等性常具無減修。諸惑死生悉已寂滅。故
常居寂定。而復游入者。將軫法輪表不妄説。
又三世佛説必須入定。故首楞嚴經云。雖知
諸法常是定相。而示衆生諸禪差別。言善寂
大城者。正讃所入定也。即向經初法性三昧。
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諸法。寂滅無非法性故。
防生死之非禦涅槃之敵。即中道善寂而名
大城也。亦名無垢清淨三昧等。既是佛之境
界故。受無垢清淨之名。爲諸佛行處也。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此經雖則結歸方等。説
在般若時後。懺讃善惡皆推空導。故空品謂
無量餘經已廣説空。故此經中亦譚其空。爲
入理門也。佛游三昧亦從空入。聲聞之人雖
從空入。猶爲身果所纒。如來空智明見聲聞
身果性相皆空。諸佛境界亦空。如是一切無
量諸法者。指上自他依果國土淨穢。推性推
相不見差品。一切衆生依正境界。推求性相
皆同眞淨。無復其異。然推乎性相者。即空
觀遣情顯理之要門也。一家明觀諸處共論。
其如講學之人亦多昧之。今家承用則依中
論智論。準理準義開拓觀門。故於權教實教
事觀理觀。悉已明之。學者須知。且如性相
二空本是一空觀法。備遣情計故有兩番行
相。是知若善修一空觀者。必遣二種執性。如
法華止云。知法常無性。荊谿謂應無性性無
相性。諸文爲辨性相。寄前後説。故以二諦
分之。乃云。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四
句推名不見名。是眞諦破相。相破即相空也。
荊谿釋云。若有性執世而非諦。破性執已世
乃名諦。是以名爲世諦破性。性執破已但有
名字。名之爲假。假即是相爲空相。故觀理證
眞是名眞諦破相。空非前後二諦同時。故知
性執破已。雖名世諦。初軫其觀即須觀眞。四
句推性雖不執性。其如惑存轉計其名。既不
見理但名世諦。仍觀法性眞理破名字相。相
執破已方證其眞。故名眞諦破相。或初觀眞
諦四句推性。便了陰界色心名字無四句相。
即名眞諦破性破相。豈待轉觀破相。方用眞
諦耶。若爾。推性何故云不自他共等。推相自
謂不内外中間等。句法既別顯理用觀自異。
何謂祇一四句空觀破二種執耶。答向謂寄
前後説。對所破執相。故推性則謂不自他等。
推相乃言不内外等。考乎觀門豈有異途。故
荊谿云。内秖是因外秖是縁等。況止觀明性
空觀畢。乃引中論諸法不自生等四句爲證。
洎明相空觀畢。亦引斯論諸法不自生等四
句。以斯照之。應無別觀。又止觀但名一總空
觀者。即二空觀也。問法華疏約眞俗假實。
明生法二空。荊谿釋云。眞諦即法空。俗諦即
生空。俗假眞實。乃引玄文世諦破性。眞諦破
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爲證。若以性相
二空秖一空觀。何引人法二空對顯二諦耶。
以人空時亦未法空。故性相二空。若例人法
空者。應二空須異。何謂性空未顯於理。相
空無別觀耶。答小乘得人空時容有未得法
空。如云見惑若破得須陀洹果。名得生空。
此則少顯眞理。進破思惑方得法空。其理究
顯。大乘人法境融。觀道不異。如大品云。色
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四陰如我用觀亦然。
縱有惑分麁細執破前後。用觀必無異時。而
法華疏約人法空名二諦者。爲對所破寄分
眞俗。故引世諦破性名性空。眞諦破相名相
空爲證。其如用觀委明行相。須於我人生境
破性破相。方得生空。復於陰界入法寄俗
寄眞。推此二空窮斯眞理。名爲法空。方是
用觀行相委悉故止觀云。於性相中求我人
知見不可得。是生空。於性相中求陰界入不
可得。是法空。而疏以俗諦對生空者。蓋此
生空體是法執。故以俗諦顯此空相。故云俗
假。假即虚妄也。法執若破妄染究盡。方名眞
諦。故云眞實。實即究竟也。荊谿體斯疏意。復
以玄文寄世諦顯性空等義。而爲證也。故云
眞俗不二二空倶時。問既云二諦不二二空
倶時。顯是一理一空。又何分二諦。及明二空
耶。答其實所顯理是一。能觀觀亦一。爲對
所破執故。而分二空。顯空淺深故。而寄二
諦。是故性相空中性空約理。理既未顯但名
世諦明空。空猶未盡但名性空。仍於世法。
又觀眞諦破此執名之相。相若破已理顯。方
名眞諦。觀成方名相空。故寄二諦顯二空相。
故知若曉性相二空。對所破而分眞俗者。則
寄二諦明人法二空。準理亦然。是則人空空
未實故。乃寄俗顯。故云俗諦即生空也。法空
空既已淨而寄眞顯。故云眞諦即法空也。矧
又雖用生法互融之觀。而照眞俗不二之境。
其如衆生無始多於生境計我起執。不二之
觀亦於生境。先當其用。故破人執時且名生
空。既法執在復觀其法本無其執。離四句相
方名法空。故大師謂始覺人空終覺法空。然
此二諦顯二空相。通圓之教行相亦同。但通
用其觀止照眞理。故寄俗寄眞顯性顯相。明
斯二空唯在眞理。而圓實之教體生體法推
性推相。唯是中道法性。法性無生無性。名世
諦破生破性。此生此性即法。法體本空名眞
諦破法破相。雖寄二諦。悉用中道而顯二空。
通無此觀。學者思之。然委明二空推所執能。
人執隨法執亡者。具如前疏空品記文。三狂
愚下二句指。凡愚不了請現。上讃佛所
三昧空智。遍了諸有差異。悉皆泯亡。唯眞智
獨存更無染異。樹神分曉悲愍凡迷狂亂愚
癡。不了性相倶空。故請佛出定。二騰昔常願
見正請出定四。初我常下五行。正敍昔願行
請現。我常念佛者。念即觀照之異名也。心
遊法界常照三身。敍昔觀力未充。欲求深證。
故助之以誓願。跪之以合掌。加乎戀慕。哀
泣雨涙修行大悲等。並助常念之觀也。言最
上大悲者。即無縁悲也。正助合修故曰最上。
問樹神在會明見如來入定説經。何故今方
頻言欲見於佛耶。答今有二意。一者如來入
定本爲説經。説經既畢。要須出定。欲出其定
須得其請。故佛出定能印三番所説皆實。既
一期事畢。乃樹神致請殷勤。故敍昔常願見
復加願行。欲使未來亦得見佛。故云願使我
身常得見佛。二者樹神久已分見如來眞身。
増念佛之觀。更求上證。故寄請佛出定。
頻陳欲見。苟得如來酬請現身。即己心中眞
佛顯發更明。故下結云。唯願慈悲爲我現身。
二約定具慈悲請現三。初世尊下二行。明慈
悲能護迷暗。樹神自昧如來上位眞身。故請
佛加願。使我身常得見佛。復愍於他迷瞽所
及。不見佛之眞體故。敍世尊常護一切。是
故渇仰欲見者。即引己及他請佛現身。二聲
聞下一行半。約聖凡未發性明。即樹神撃
請今佛出定也。佛雖在定明了性淨。猶如琉
璃表裏通徹。照機起應皆不動於寂定。如來
雖久已明了。其如衆生未發上定。故樹神頻
請出現發悟斯機。乃擧六喩顯乎聲聞色體
非性明體。所證眞理閴寂無知。如空之虚無
亦燈之煙焔。術之所幻聲之谷響。神通之化
水中之月。皆非實性。不能即寂即現也。衆生
之性虚妄現在。如夢所見都無實相。三就佛
行處明見請現。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愍照。故
請如來出定。令我及衆得安樂故。三一切下
一行半。愍凡聖不知請現。樹神以凡夫小聖
共迷佛所遊境界。故請佛現身。即令明見唯
心佛現。經五通神仙者。別擧人趣中有術成
仙者。發得五通。雖有他心宿命。而不知佛所
遊定。照理起應不離衆生心體。無漏二乘雖
有三明六通。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
也。四我今下一行。指已信不疑請現。樹神
述已於佛行處明了無滯。雖知本無隱現。上
擧他衆共迷佛境實有動靜。故敦請出定云。
惟願慈悲爲我現身。問今佛入定説法對告。
起禮舍利。既有往來時會共見。樹神焉知
如來在定未出。而致請殷勤耶。答樹神大權
久與佛同事。昔爲流水救魚。樹神現半身示
數。長者既已成佛。樹神豈猶滯凡。故今一動
一靜皆扶佛化。何不知之有。矧凡出定入定
皆有其儀。佛雖起坐往來。其如未示出定之
相。樹神敦請至勤。方現出相。其相者。必須
先示微微動搖其身。次乃黈氣嚬呻徐緩而
起。方知如來示出定相。故法華謂安詳而起。
此經云。出微妙音。故知定起皆有其相也。
問新經自云。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三昧
起。觀察大衆而説頌曰。金光明妙法最勝諸
經王。今之讖本何故至三番讃畢。方云從三
昧起耶。苟譯者所見不同。其如集經者梵
本編文。安次如何耶。答梵本不同豈須和會。
其如學者無由曉經。今略試評之。在理或
當冀無私隱。且夫此經古師謂是偏方之教。
即一時赴機之説也。故天台結歸方等部攝。
斯由機分大小應赴權實。赴權小者。令見
佛從定起説法。應實大者。則知佛在定而告。
亦如華嚴中。令見女子身中入正受。男子
身中起出説等。當時應物既殊。故集經者
或言定起方説。或云説畢定起。然佛滅度後
集經者。又匪一途。亦有窟内窟外所集。亦
云。梵語有&T049271;有切等。致譯經者。所覩梵本不
同。如讖師曾遊五天必覩梵文正本。見云佛
在定而説必須信受敬譯。淨師本弘小典晩
接梵文。或見云佛從定起方説。正符所宗。
故編譯無改。至列聲聞菩薩等衆。皆云於日
晡時從定而起。到佛會所。古師嘗推譯者。未
爲雅當信亦有之。然聖師所爲必非徒然。凡
流膚學莫盡考乎厥由也。求過得過。附贅之
尤亦已甚矣。學者體而思之。問大師既依讖
本釋經。何故云入遊法性出敍經王耶。答如
來常在法性上定。應機順物示入定相。雖心
遊寂理口出其言。故謂出敍經王。蓋寂不阻
照説無妨定。非謂身出其定也。四酬請起定
二。初爾時下一行。明經家敍起定。爾時者。即
當樹神請畢之時。佛示出定之相。乃云以微
妙音而讃歎言。即微細妙好之音。而悦豫四
衆也。二善哉下二行。明佛定起能讃。佛讃樹
神意合前二。以諸菩薩及妙幢。能讃佛所説
教。皆是快言。如來序品已來明大體大宗
大用。是金光明妙三法也。故云快説是言。
若衆生聞此三法。即能發解證悟。明了常住。
故云入甘露無生法門耳。二章安總釋二。初
約義釋二。初約佛讃義二。初約定果讃因二。
初正明讃因義二。初示義。私謂下總釋也。其
文有四者。前大師分科止爲三段。以如來定
起三行之文。合爲樹神段中。故註云云。
今章安開釋方爲盡理。文現可見。二引證。
二示印成讃教。三番菩薩皆先讃佛次讃説
教。即讃如來。從序品已來。是説一經大體大
智大用菩薩修因也。何者序品明遊法性。佛
指所遊是諸經王等。三番謂佛是説一經之
大體也。壽量明佛常果。三番爲佛是説一
經之大智智即宗也。懺讃空品。謂佛是説一
經之大用也。四王至捨身品。皆是説菩薩修
因也。三番讃教。既稱佛所説。故如來定起
印成。即讃樹神等快説是言也二讃通三業。
章安因明今品果佛定起。能讃因人快説。復
考經之上文。亦有果身禮舍利之義。舍利者。
翻骨分也。即因身爾。上懺品佛讃大懺。讃品
佛讃龍尊。是大讃。皆言大者。一懺一讃等法
性大體。知罪福性空也。四王品能請。善集
品能説。鬼神品等能聽。捨身品能行。皆是快
説者。共能了金光明教。能詮所詮是體宗用
三。即一切三法。故皆名快説也。信相龍尊四
王等。並是因人。故謂因口所説。孱字士限
現也。身口非意不行。故云任運例成也。二約
出定義二。初據起問入。二答始末在定二。初
明住法性定。問諸經先須入定定起方説今
經何故一向在定。而有所説耶。答若論法性
上定。豈有出入説默之異。既示其定蓋順物
機。物機所宜適樂不同。諸經示同往佛皆先
入定。履歴法縁對治散心。妄有所説。故須入
定定起方説。此經首尾在定而能説者。意同
向理。又示金光明無量甚深自在無礙。寂照
融遍。故説畢定起印成三番快領如來所説
法也。二彰法性圓融。言若作入法性者。顯
理含容不阻出入。上唱法性無量甚深。一出
一入有説有默。豈逾法性。故云法性自在。言
四佛者。即四方佛也。五佛者。并釋迦耳。同處
各處等者。信相室與靈鷲山雖異。若了唯心
者。見唯妙土則弟子衆一。故五佛同處共一
身一智也。是則四無來去一無住在。其執權
教者弟子衆異。謂妙幢所居共佛耆山。夐隔
多里。故四佛五佛匪唯各處。亦見異身異智
實來實去定住定在。雖此殊別無離法性。故
云隨人所覩皆無障礙也。二約觀釋二。初明
事三業境。言觀心者。標明觀釋也。先明諸菩
薩讃具三業。爲妙觀境。然讃雖在口。身須恭
謹。心仍尊重。三業齊運讃義方成。二明理三
觀成二。初明於事觀理。言三觀心者。寄身等
境示空假中能觀三觀心也。近有講人不知便
謂。後人妄加心字。亦由向迷心爲所觀。致有
踳駮。斯之疏謬不可云也。止如十六觀經本
明佛觀。疏云。心觀爲宗。或不見斯意。乃妄
有穿鑿。今之學者切宜思之。觀身不得身者。
先明身觀。推檢四大本無實性。名身性空。但
有名字即身相也。名字多種。且擧六度十度
等。如身行布施名檀。身離諸非名戒。身受所
辱名忍。身勤前行名進。身能安靜名禪。身
了體空名慧。身行其巧名方便。身立盟誓名
願。身利及於他名力。身出生死名智。身乃至
身行八萬塵沙法門。行者隨受名字。達名無
名名身相空。推檢性相雖空。而色心諸法宛
然。故空不定空。假不定假。非空非假皆眞實
妙性。名顯中道也。觀身既然口意例解。二明
事得理成三。初明無觀倶失。身等爲境能
發其觀。觀成境現事理雙明猪揩金山。方之
可解。二以衣物爲例。三衣者。僧伽梨鬱多羅
僧安陀會也。六物者。兼尼師壇鉢多羅漉水
嚢也。是知六外無三。亦如四禪八定定外無
禪。蓋衣名則局物名稍通。衣者遮覆之義也。
鉢多羅等且非遮覆。故通名物也。亦如無色
四處受想慮亡。則無支林喜樂之名。故通受
定名也。色界四處雖通靜慮。受想尚行則別
受禪名。故知解之則事三理六倶明。昧之則
三六四八倶暗。三得理倶成。境由觀顯。理觀
若成身口意三。名妙色心。故亦名六觀亦名
事理成也。無六亦無三者。牒上例中若不解
之文也。可見
  維昔先禀法智大師。嘗講次撰記解釋經
疏。方終一十七品會乃歸寂。其最後讃佛
一品。經旨幽邈疏科尚簡。而鉤索深隱固
亦難矣。予雖不敏。忝久親講授。遂纂集
舊聞繋諸卷末。亦冀覽者豈貽續貂之譏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