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彌勒上生經宗要 (No. 1773_ 元曉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773[cf.No.452]

彌勒上生經宗要
 釋元曉撰 
將説此經。十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
二藏是非。四三經同異。五生身處所。六出世
時節。七二世有無。八三會増減。九發心久近。
十證果前後
第一述大意者。蓋聞彌勒菩薩之爲人也。遠
近莫量。深淺莫測。無始無終。非心非色。天地
不能載其功。宇宙不能容其徳。八聖未嘗窺
&T052135;。七辨無足談其極。窈窈冥冥。非言非默
者乎。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跡可跋。朝夕之池
之深其疆可渉。是知至人之玄。猶有可尋之
跡。玄徳之遼非無可□之行。今隨跡疆之近
蹤。誠論始終之遠趣。言其始也。感慈定之光
熾。發廣度之道心。浴八解之清流。息□覺
之苑林。四等之情。等閏四生。三明之慧。明導
三界。論其終也。度苦海於法雲。發等覺於長
夢。却二障之重闇。照四智之明鏡。乘六通之
實車。遊八極之曠野。千應萬化之術事啻百
□□□今此經者。斯乃略歎至人垂天之
妙迹。勸物修觀之眞典也。彌勒菩薩者。此云
慈氏覺士。賢劫千佛之内是其□□如來。弗
沙佛時。無習慈定。熏修其心。遂成常性。從
此已來。毎稱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兜
率陀者。譯言知足。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
□□□□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
天。欲輕逸少。非沈非浮。莫蕩於塵。故名知
足。□受用具。不待營作。隨念自然。故名爲
天。菩薩從人昇天。故曰上生。行者靜慮思察
名之爲觀。聞金口。演玉句。澍法雨之沃閏。
成佛種之華菓。故言佛説。若人受持此經。觀
察彼天。則能生妙樂之淨處。承慈氏之至人。
登無退之聖階。謝有死之凡塵。擧是大意。以
標題目。故言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
天經云云
次第二明經宗致者。此經正以觀行因果而
爲其宗。令人生天。永無退轉。以爲意致。所言
觀者。有其二種。一觀彼天依報莊嚴。二觀菩
薩正報殊勝。專念觀察故名三昧。而非修慧。
唯在聞思。此但名爲電光三昧。而無輕安。是
欲界因也。所言行者。略有三種。一者聞大慈
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聞慈氏名。仰信
此名所表之徳。三者行於掃塔塗地香華供
養等諸事業。如下文説。此觀此行。合爲一根。
所生之果。略有四種。一者牙莖離土之果。二
者華葉蔭涼之果。三者妙華開敷之果。四者
芳菓成就之果。第一牙莖離土果者。伏滅前
來所作衆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華葉
蔭涼果者。不墮三途邊地耶見。因第二行所
得果也。第三妙華開敷果者。謂得兜率依正
妙報。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菓成就果
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依前二觀之所得也。
所以然者。觀察菩薩依正報故。生彼天時。親
承聖導。永不退於阿耨菩提。故依二觀。得第
四果。由聞慈氏之名。信其仁賢之徳。遠離不
聞賢聖名處。恒隨正見。成就眷屬。故依聞名。
得第二果。餘二因果。相當可知。知是觀行因
果成就。無上菩提自然而至。是謂上生之果
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諸説不同。或有説者。
此上生經是小乘教。聲聞藏攝。所以然者。説
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又説彼果爲十
善報。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或有説者。此經正
是大乘之教。菩薩藏收。略以四文。而證此義。
一者智度論説。聲聞藏中。無菩薩衆。猶如川
流不容大海。菩薩藏中。有菩薩衆及聲聞衆。
猶如大海容於衆流。今此經中既有聲聞及
菩薩衆。故知是大而非小也。金剛般若序中。
雖無初菩薩衆。後流通分列菩薩衆。是故不
應以彼作難。二者經下文中説牢度大神禮
十方佛發弘誓願。故知是大而非小也。以小
乘教中無十方佛故。三者下文説言。晝夜六
時。常説不退轉地法輪之行。逕一時中。成就
五百億天子令不退於阿耨菩提。此言實非小
乘教所容。故知是大而非小也。四者聞説是
經。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
億諸天發菩提心。准此得益菩薩行願。故知
所聞是大乘教也。評曰。此教通被大小根性。
如言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爲彌勒作弟子
者。乃至廣説。故但小不容大。大能含小。故隨
所宗。菩薩藏攝。所以後師所説是也。問若如
後説。初所引文云何和會。解云。所言具凡夫
身等者。是擧小乘所執釋作問。而答文言身
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波若波羅蜜字義炳然
者。是表菩薩位登十地。以此三昧在彼地故。
又言十善報應者。欲明菩薩十善之報。實遍
十方。非直在此。但應物機。局示彼天。以之故
言十善報應。由是道理。彌合大教。如下文言。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應説一生補處菩薩報
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故知非直十善果
義説名報應。亦示以淨報應於物機。依如是
義。故言報應。非直實報名十善果。由是不違
大乘道理也。問此中菩薩依正莊嚴。爲是萬
行所感實報。爲是隨機所應化相。若如前者。
非凡所見。是報非應。若如後者。不遍十方。是
應非報。云何得言菩薩報應。解云。彼一一相。
皆有分齊。不壞分齊。各遍十方。遍十方邊。非
凡所見。其分齊邊。是凡所覩。然分齊即遍。遍
即分齊。無障無礙。無二無別。如是功徳。無
非實報。隨分所見。無非應化。由是道理。故
説報應。就實而言。因具萬行。果圓萬徳。但
今局説在天報應。故説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經同異者。上生下生及或佛經。
相望略有三種同異。一所爲同異。二所詮同
異。三所攝同異。言所爲同異者。修觀行也。
有其三品。上品之人。或修觀佛三昧。或因懺
悔行法。即於現身。得見彌勒。隨心優劣。見形
大小。此如觀佛三昧海經及大方等陀羅尼
經説也。中品之人。或修觀佛三昧。或因作諸
淨業捨此身後。生兜率天。得見彌勒。至不退
轉。是故上生經所説也。不品之人。修施戒
等種種善業。依此發願。願見彌勒。捨此身後。
隨業受生。乃至彌勒成道之時。要見世尊三
會得度。是如下生成佛經説。是即上生所爲。
爲中品人。餘二經者。爲下品人也 第二所
詮有同異者。上生所詮。是天報應菩薩功徳。
餘二經者。詮於人報成佛等相。此後二經。互
有廣略。其所詮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攝有
同異者。上生經者。菩薩藏攝。義如前説。餘二
經者。聲聞藏收。所以然者。其成佛經。出長阿
含。下生經文。深淺不異。又説成道。未明應
現。依經得益。證小乘果。以之故知。非菩薩
藏。然縫衣之時。短針爲要。雖有長戟。而無所
用。避雨之日。小蓋是用。普天雖覆。而無所
救。是故不可以小爲輕。隨其根性大小皆珍
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處所者。説處不同。華嚴經入
法界品中。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我於此
閻浮提南界摩離國内拘提聚落。婆羅門家
種性中生。爲欲滅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
親屬故。於此命終。生兜率天。爲欲化度彼諸
天故也。賢愚經第十二卷云。爾時波羅奈王。
名波羅度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
衆好備滿。輔相増悦。即召相師。令占相之。因
爲立字。相師問言。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
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矝苦
厄。慈潤黎元。相師喜曰。此是兒志。因爲立
字。號曰彌勒。其兒殊稱。令土宣聞。國王聞
之。懷懼言曰。今此小兒。名相顯美。儻有高
徳。必奪我位。寧其未長。當豫除滅。作是計
已。即勅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汝可將
來。吾欲得見。其兒有舅。名婆婆梨。在波梨富
羅國。爲彼國師。於時輔相。憐哀其子。懼被其
容。復作密計。密遣人乘。送與其舅。令彼長養
乃至廣説。今此經言。波羅奈國劫波梨村波
婆梨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此三種説。云何
相會。解云後二經文。文異意同。所以然者。賢
愚經意。寄父表生。故言輔相生一男兒。此非
的出其生之處。上生經文。的明生處。彼土之
法。婦懷妊已。還本家産。本家在於劫波梨村。
知此二經文不相違也。華嚴經意。別顯異處。
大聖分身。隨機異見。處處異生。不足致怪。由
是道理不相違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時節者。欲顯彌勒世尊何劫
何節幾時出世。言何劫者。在第十劫。如藏
論云。二十住劫中。有五佛出世故。前五劫中
無佛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孫陀佛出世。第七
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迦葉佛
出世。第九劫中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中
彌勒佛出世。後十住劫中亦無佛出世。乃至
廣説。言何節者。劫減時出。如論説云。爲劫上
時諸佛出世。爲於劫下。偈曰。成佛於劫下。減
八萬至百。云何不於劫上時出。此時衆生難
教厭離。從百歳至十。厭離心重。最應易生。何
故不出於此時中。五濁熾盛故。又云人壽無
量時。乃至八萬歳。輪王出世。不減八萬時。何
以故。減八萬時。非此吉祥福樂品故。問依此
論文。輪王與佛出世時異。云何輪王與佛同
世。解云。輪王生時。未減八萬。末及始減。故
得相値。如賢劫經言。稍増至六萬歳時。有轉
輪王。輪王相次。經第七王時。人壽八萬四千
歳。彌勒出興。大彌勒成佛經亦云八萬四千。
阿含經及賢愚經中。止論八萬。倶舍論云。長
極八萬。短至十歳。案云。言八萬者。擧其大
數。不至九萬。故言極八。又佛出時。始減數
十。大數未闕。所以猶言八萬四千。若依此經。
六萬歳時。亦有輪王。如何論説不減八萬者。
經説増時。論説減時。由是道理。不相違也。
言幾時者。經論不同。賢劫經言。人壽二萬歳
時。第六迦葉佛出世。人壽増減至千二百歳
時。釋迦始上兜率天。於天四千歳。人間得五
十六億七千七萬歳。人壽百年時。下閻浮提。
雜心論云。彌勒菩薩。滅後生第四天。壽四千
歳。一日一夜。當人間四百年。即準人間。合五
十七億六百萬歳。然後下閻浮提。成等正覺。
賢愚經云。五十六億七千萬歳。菩薩處胎經
亦同此説。一切智光仙人經云。五十六億萬
歳。今上生經亦同此説。定意經云。彌勒五億
七十六萬歳作佛。案云。彼天四千歳。準人間
歳數。得五萬七千六百之萬年。此是以萬爲
首。而數至於五萬七千六百。此中若依千萬
爲億。即爲五十七億六百之萬歳。當於雜心
之文。若依萬萬爲億之數。即爲五億七千六
百之萬歳。近於定意經説。而言七十六萬歳
者。算位誤取之耳。七千爲七十。六百爲六也。
其餘三經。皆云五十餘億等者。並依千萬爲
億之數。而隨翻譯之家。頗有増減之云耳。天
人歳數。相配如是。而於其中。多有妨難。何
者。倶舍論説。如是此壽長遠究竟極此八十
千歳。是時諸人安坐受樂無所馳求。壽八十
千歳。住阿僧祇年。乃至衆生未造十惡。從起
十惡集道時節。壽命因此十十歳減。度一百
年。即減十歳。乃至廣説。今於彼天四千歳數。
不滿人間阿僧祇年。況從百歳稍減至十。從
十稍増至於八萬。乃至減時。準此而言。不得
相當。是一難也。又依彌勒。百歳時上。至於八
萬。減時下生。此於中劫。纔過其半。若論釋
迦。人壽千二百歳時上。稍減至十。増至八萬。
還減至百。方乃下生。此過一劫。倍長於前。而
於二處。齊言於天四千歳人間得五十餘億
等。如是相違。是二難也。若言釋迦逕多死生。
彌勒於彼逕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
不違於半劫一劫者。即違經説一生補處。亦
違五十餘億等文。是三難也。如是相違。云何
和會。此中。眞諦三藏解云。補處菩薩生於彼
天。雖無中夭。受多死生。所以然者。一由旬城
所有芥子。百年去一。乃至盡時。是一兵刀劫
量。是即人間四百年。爲彼一日一夜。一日一
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乃至四
千年中。除五十七億六萬芥子。不過二三升。
然釋迦菩薩下生之時。一由旬城芥子已盡。
彌勒菩薩下生之時。彼城芥子除其半餘。故
知於彼逕多死生。而於剡浮。唯有一生。故説
此爲一生補處。三藏法師作如是通。若依此
義。通餘經論者。諸説五十餘億等文。直理當
於彼天一生之數。不説上下之間唯有爾許
之年。由是道理。故不相違也。若準論文。於彼
天中。逕多死生。其有道理。如瑜伽論第四
卷云。四大王衆天滿足壽量。是等活大那落
迦一日一夜。則以此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
爲一歳。彼壽五百歳。如是以三十三天壽量。
成黒繩壽量。以時分天壽量。成衆合壽量。以
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壽量。以樂化天壽量。成
大號叫壽量。以他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熱壽
量。應知亦爾。極燒熱大那落迦有情壽量半
中劫。無間大那落迦壽一中劫。準此而言。彼
知足天滿足壽量。是號叫大那落迦一日一
夜。即以此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歳。彼
壽四千歳。如是大號叫壽量。燒熱壽量。轉倍
於前。極熱半劫。無間一劫。亦轉倍之。然今彌
勒菩薩。在知足天。逕半劫餘。釋迦菩薩。在於
彼天。逕一劫餘。且經號叫一壽量時已逕彼
天無數死生。況逕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無者。慈氏出世在於賢劫。
賢劫千佛。諸經同説。過去未來二劫之中千
佛有無。經説不同。如觀藥王藥上經中。釋迦
佛言。我昔於妙光佛末法中出家。聞是五十
三佛名。以心喜故。後轉教人。乃至三千人同
音讃歎。一心敬禮。即時超越無數億劫生死
之罪。其初千人者。華光佛爲首。下至毘舍。於
莊嚴劫成佛。過去千佛是也。中千人者。拘留
孫佛爲首。下至樓至。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
千人者。日光如來爲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
宿劫當得成佛。依此經文。三世有千佛也。大
智度論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後一劫
有千佛。九十劫初劫有毘婆尸佛。第三十劫
中有二佛。一名尸棄。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
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餐陀。二名迦那
含牟尼佛。三名迦葉佛。四名釋迦牟尼。賢劫
經言。從拘留秦佛。至九百九十九佛。共出前
半劫。後有樓至佛。獨用半劫。樓至滅後。更六
十二劫。空過無佛。過爾有一佛興。號曰淨光
稱王。壽十小劫。過此佛後。復三百劫。亦空過
無佛。依此經論。去來二劫應無千佛。云何和
會。解云。有無二説。皆實不虚。所以然者。隨
機見聞。有無不定。故説有無。皆不相妨。問。
賢劫之量。以何爲限。樓至如來獨用半劫。爲
一相續。故是一壽爲多。過去故爲多壽。解云。
金剛力士經言。昔有轉輪聖王。千子發心。願
求作佛。王欲試其誰先得佛。於是取千籌。以
香湯洗之。令千子取。得第一者。最初成佛。如
是至九百九十九佛。最後一子。爲第千佛。諸
兄譏言。我等成佛化人已盡。汝後作佛。何所
度邪。於是小子聞此悲泣。後復思惟。世界無
邊。衆生不盡。我今發願。願我後作佛時。壽命
與諸兄等。所度衆生。其數亦同。於是地動。佛
與其記。是因縁故。獨用半劫。以啼泣故。名啼
泣佛。於是諸兄即願作金剛神護樓至佛。賢
劫經中亦同此説。依此經文。一壽之量。等諸
兄等。言一壽者。數多爲一。一本所垂一名出
故。賢劫量者。相傳説言。六十四劫爲一大劫。
名賢劫等。所以然者。火水風劫一周轉訖。合
六十四。以此爲限也
次第八三會増減者。然通論一化説法之會。
有無數會。何得唯云而説三會。度爾許者準
度前佛所遺弟子。通論諸佛度先所遺。此亦
未必唯在三會。或一二會。度先所遺。或有四
五乃至十會。然今釋迦彌勒二佛。齊有三會
度先弟子。但其所度有多小耳。如菩薩處胎
經。佛語彌勒言。汝生快樂國。不如我累苦。汝
説法甚易。我説法甚難。初説九十六億。二説
九十四億。三説九十二億。我初説十二。二説
二十四。三説三十六。汝所説三人。是吾先所
化。九十六億人。受持五戒者。九十四億人。受
持三歸者。九十二億人。一稱南無佛者。汝父
梵摩淨將八萬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開
度。乃至廣説。案云。三會唯度小乘弟子。以皆
證得阿羅漢果故。若論大乘根性之人。令得
無生忍等果者。無非先佛之所化度。故無限
於三四會等。於中委悉文處當説也
次第九明發心久近者。佛本行經第一卷云。
昔有如來。號曰善恩。彌勒菩薩。於彼佛所。最
初發心。彌勒菩薩。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發菩
提心。然後我發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來。
我於彼佛國。作轉輪王。名曰牢。□弓初發道
心。智度論第二十四卷云。釋迦牟尼佛。與彌
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精進力故。超越九劫。
案云。釋迦彌勒各有衆多。同時前後。皆無妨
也。問論説釋迦所超九劫。爲是大劫。爲是小
劫。若是大劫。同劫成佛。何得言超。若是小
劫。在前一劫。云何超九。若言釋迦應在彌勒
之後九劫成佛。而今同在一劫成道。所以得
言超九劫者。云何而言同時發心。解云。此中
所超。準是大劫所以然者。言超劫者。非就實
行。但依獲準。示其超耳。謂三僧祇已滿之後。
脩相好業。應逕百劫。而於九十一劫。修滿故。
言超九也。論説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
知其九亦是大劫。然此二菩薩同時所發。是
不定心。若論決定發心之時。彌勒發心九劫
已後。釋迦乃發決定之心。故應在後九劫成
道。而今超九。同在一劫。此論約彼最初發心。
故言同時發心之耳。由是道理不相違背也。
餘處所説超十二劫。準此應知也
次第十明證果前後者。如十住結結經云。彌
勒菩薩方習菩薩行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
慈氏積行恒沙數劫。先以誓願成等正覺。吾
方習行而在其後。案此而言。彌勒之本在先
證果。然釋迦證果經説不同。如因果經言。善
慧菩薩。功行成滿。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
兜率天。名聖善白。梵網經言。我今盧舍那。方
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
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乃至廣説。案此而言。寄迹表本。善慧菩薩生
兜率本在十地。釋迦如來坐樹下時。本方證
果。又法華經壽量品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
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至廣説。案此而
言。釋迦證果。有久有近。彌勒成道。例亦應
爾。良由多本共垂一迹。所以異言。莫不皆實。
由是道理。不相違也
彌勒上生經宗要
  波羅捺此云
江遶
劫波利此云捉
髑髏鬼
波波利此云
守護
祇陀
此云
戰勝
須達此云
善温

  元慶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釋圓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