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涅槃宗要 (No. 1769_ 元曉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769[cf.No.375]

涅槃宗要
 元曉師撰 
是經有其二門。一者略述大意。二者廣開分
別。述大意者。原夫涅槃之爲道也無道而無
非道。無住而無非住。是知其道至近至遠。證
斯道者彌寂彌暄。彌暄之故普震八聲通虚
空而不息。彌寂之故遠離十相同眞際而湛
然。由至遠故隨教逝之綿歴千劫而不臻。由
至近故忘言尋之不過一念而自會也。今是
經者斯乃佛法之大海方等之祕藏。其爲教
也難可測量。由良廣蕩無崖甚深無底。以無
底故無所不窮。以無崖故無所不該。統衆典
之部分歸萬流之一味。開佛意之至公和百
家之異諍。遂使擾擾四生僉歸無二之實性。
夢夢長睡並到大覺之極果極果之大覺也。
體實性而忘心實性之無二。混眞忘而爲一。
既無二也。何得有一眞忘混也。孰爲其實。斯
即理智都忘名義斯絶。是謂涅槃之玄旨也。
但以諸佛證而不位。無所不應無所不説。是
謂涅槃之至教也。玄旨已而不嘗寂。至教説
而未嘗言。是謂理教之一味也。爾乃聽滿字
者咸蒙毛孔之益。求半偈者不傾骨髓之摧
造逆罪者信是經而能滅燋。善種者依茲教
而還生之矣。所言大般涅槃經者。若也具存
西域之音。應謂摩訶般涅槃那。此土譯之言
大滅度。欲明如來所證道體周無外。用遍有
情廣苞遠濟。莫是爲先依莫先義。故名爲大
體大用無二無別。既無彼崖可到。何有此崖
可離。無所離故無所不離乃爲大滅。無所到
故無所不到方是大度。以是義故名大滅度。
所言經者。大聖格言貫十方而一揆。歴千代
而莫二法。而且常故名爲經。正説之前先序
時事。以之故言序品。第一故導大般涅槃經
序品第一。二者廣開之内有其四門。初説因
縁。次明教宗。三出經體。四辨教迹。第一説經
因縁門者。問佛臨涅槃而説是經。爲有因縁
爲無因縁。若無因縁亦應無説。若有因縁有
爲幾種。答佛説是經無因無縁。所以然者。所
説之旨絶於名言不開因縁故。能説之人離諸
分別不思因縁故。無因強説是經。如此下文
言。如拉羅婆夷名爲食油。實不食油強爲立
名字爲食油。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有因縁
強立名字。又攝論云。若佛果是無分別智所
顯離分別。衆生。云何得作衆生利益事。如理
無倒爲顯無功用作事。故重説偈言。譬摩尼
天鼓無思成自事。如是不分別種種佛事成。
解云。若依是義無因縁而有所説。又復得言
無因縁故亦無所説。如是經下文言。若知如
來常不説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二夜經云。
從初得道夜乃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間不説一
言字。以是證知無因無説。或有説者。有大因
縁佛説是經。所以然者。如愚癡人都無因縁
有無所作。智者不爾。有深所以乃有所作。如
智度論云。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因縁及小因
縁而自動作。諸佛亦爾。不無因縁而有所説。
依是文意有因有説。若依是意説此經因有
總有別。別而論之因縁無量。所以然者。大人
發言必不徒説。一偈一句各有因縁。一言之
内亦有衆縁。此經梵本有二萬五千偈則有
二萬五千因縁。隨其一偈皆有四句。則十萬
句有爾許因縁。又一一句各有諸縁。由是言
之有無量縁。別縁如是不可具陳。總因縁者
如來宜以大因縁而説是經。所謂欲顯諸佛
出世之大意故。如法花經言。諸佛如來唯以
一事因縁故出現於世乃至廣説。又此經菩
薩品云。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
得聞大涅槃經。所以者何。大徳之人乃能得
聞如是大事。何等爲大。所謂諸佛甚深祕藏
如來之性。以是義故名爲大事。解云。今説是
經之時正臨一化之終日究意顯示諸佛大意。
所謂總括成道以來隨機所説一切言教。悉
爲示一味之道。普今歸趣無二之性。十方世
一切諸佛悉同是意無二無別。是謂諸佛出
世大意。是名如來甚深祕藏。由有如是一大
因縁。是故如來説是大經。如是總門一大因
縁即攝別門無量因縁。以其衆縁不出一意。
問彼初師義無因無説。此後師意有因有説。
如是二説何得何失。或有説者。二説悉得。皆
依經典不相妨故。雖非不然故説有無無而
非定然故不相違。説經因縁應如是知。第二
辨教宗者。此經宗旨説者不同。有師説言。經
文始終所詮衆義以爲經宗。對問而言。即有
六六三十六義。所謂第一長壽因果乃至最
後諸陰法門。或有説者。四種大義爲此經宗。
何等爲四。一者大涅槃圓極妙果具足三事
及與四徳。二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T057006;
故不能見。三者三寶佛性同體無二。四者闡
提謗法執性二乘。悉當作佛。如是四義以爲
其宗。或有説者。出世因果以其爲宗。果即菩
提涅槃。因即佛性聖行。如能陀章開菩提果。
&MT03301;歎章中開涅槃果。如來性品顯佛性因。聖
行品中説行徳因。其餘諸品重顯因果。故知
無上因果爲宗。或有説者。當常現常二果爲
宗。所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顯當常如來
所證大般涅槃。是明現常聖行等因即助顯
於果非爲正宗。若據佛意欲使衆生各證當
果。但當果未非恐難取信。是故自説所證將
成物信。以是義故二果爲宗。但從現立題故
名涅槃也。或有説者。圓極一果爲是經宗。所
謂諸佛大般涅槃。所以從宗而立題名。瓔珞
經六種瓔珞爲宗。大般若經三種般若爲宗。
當知是涅槃經一大涅槃爲宗。或有説者。諸
佛祕藏無二實性以爲經宗。如是實性離相
離性故於諸門無障無礙。離相故不垢不淨
非因非果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以離性故亦
染亦淨爲因爲果亦一亦異爲有爲無爲。染
淨故或名衆生或名生死。亦名如來亦名法
身。爲因果故或名佛性名如來藏或名菩提
名大涅槃。乃至爲有無故名爲二諦。非有無
故名爲中道。由非一故能當諸門。由非異故
諸門一味。如是無二祕藏以爲是經宗旨。但
其題目之中不能並偏存諸名。且隨時事立
涅槃名。問六師所説何者爲實。答或有説者。
諸説悉實。佛意無方無不當故。或有説者。後
説爲實。能得如來無方意故。並容前説諸師
義故。當知是二説亦不相違也。總説雖然。於
中分別。且依二門以示其相。謂涅槃門及佛
性門。涅槃之義六門分別。一名義門。二體相
門。三通局門。四二滅門。五三事門。六四徳
門。名義門内翻名釋義。初翻名者諸説不同。
或説無翻。或説有翻。有翻之説雖有諸宗。今
出一義翻爲滅度。其文證者如法花經長行
言。如來於今日中夜入當無餘涅槃。下偈頌
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又此大經第一
卷云。隨其類音普告衆生。今日如來將欲涅
槃。六卷泥洹此處文言。悟惔寂滅大牟尼尊
告諸衆生。今當滅度。以是等文當知滅度正
翻涅槃也。無翻之説亦有諸宗。且出一義。彼
師説言。外國語容含多名訓。此土語偏不能
相當。是故不可一名而翻。其文證者如徳王
品第七功徳文言。涅者不槃者識。不識之義
名爲涅槃。槃言&T057006;。不&T057006;之義乃名涅槃。槃言
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
義乃名涅槃。槃者不定。無不定義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槃言障礙。無
障礙義乃名涅槃。又下文言。善男子槃者言
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槃者名爲和合。無和
合義乃名涅槃。槃者言苦。無苦之義乃名涅
槃。此處略出是十種訓。上下諸文乃衆多。故
知不可一語而翻。問若立後師義是難云何
通。謂有難曰。經説有翻耶得無翻。如言隨其
類音普告衆生今日如來將欲涅槃。豈隨蜂
蟻六道之音得翻涅槃之名。而獨不得此國
語翻。又當此處經文既翻云之滅度。豈可得
云不能翻耶。彼師通曰。涅槃之名多訓之内
且取一義翻爲滅度。即依此訓普告衆生。非
謂其名只翻滅度。以是義故彼難善通。問若
立初師義是文云何通。如徳王品菩薩難言。
若使滅度非涅槃者。何故如來自期三月當
般涅槃。師子孔品云。諸結火滅故名滅度。離
覺觀故故名涅槃。以是文證明知滅度非正
翻於涅槃名也。彼師通曰。此等經文是翻譯
家故漢互擧綺飾其文。若使令存外國語者。
既言若使涅槃非涅槃者。又諸結火滅故名
涅槃離覺觀故故名涅槃。如其令存此土語
者。既云若使滅度非滅度者。下文例爾。由是
義故不相違也。問二師所説何是何非。答或
有説者。二説倶是。悉依經文而成立故。是義
云何。涅槃之名即含二義。所謂密語及顯了
語。依顯了語正翻滅度。如初師説。若依密語
即含多訓。如後師訓。由是道理二説悉得。若
依是意通彼難者。就顯了義有正翻。故隨其
類音普告衆生。就其密語含多義訓。是故後
文亦得善通。説言。若使滅度者擧顯了語死
滅度也。非涅槃者取密語内不識義也。難意
正言。若使死滅之滅度義非不滅之涅槃義
者。何故以是不識之名自期三月當般涅槃。
以先樹下成道之時已得不識之涅槃故。要有
煩惱乃識生死。故師子吼言。諸結火滅名滅
度者亦是顯了語之滅度。離覺覺故名涅槃者
取密語内無苦之義。入無餘時苦報滅已方
離覺覺分別心故。由是道理諸善説通也。次
釋義者。且依顯了之語以釋有翻之義。此土
釋之言大滅度。所言大者。古人釋云。莫先爲
義。謂釋勝之時莫是爲先。非約時前後言無
先也。依下經文大有六義。一者廣之莫先故
名爲大。如經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虚空無
所不至。涅槃如是故名爲大。二者長之莫先
故名爲大。如經言。所言大者名之爲長。譬如
有人壽命無量名大歳夫。三者深之莫先故
名爲大。如經言。大者名爲不可思議。一切世
間聲聞縁覺不能測量涅槃之義故名爲大。
四者高之莫先故爲大。如經言。譬如大山一
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爲大。涅槃如是凡夫
二乘及諸菩薩不能窮到故名爲大。五者多
之莫先故名爲大。如經言。譬如大藏多諸珍
寶。涅槃如是多有種種妙法珍寶故名大。六
者勝之莫先故名爲大。如經言。如世間中勝
上主人名爲大人。涅槃如是諸法中勝故名
爲大。大義如是。所言滅者略有四義。事滅理
滅徳滅擇滅。言事滅者。還無爲義。義當應化
身。正智亦亡故名爲滅。如經言。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如是事滅當體立名。言理滅者。
寂漠爲義。謂從本來無動無起故名爲滅。如
經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如是理滅寄全音。言徳滅者。永離爲義。謂
諸功徳離相離性不守自性互相一味故名爲
滅。如下文言。受安樂者即解脱。眞解脱者
即是如來。如來即涅槃乃至廣説。如是徳滅
從義受名。言擇滅者。斷除爲義。佛智能斷一
切煩惱故名爲滅。若依是義。涅槃非滅。而受
名者略有三義。一者從處得名。謂佛窮到無
住之原。是處能斷一切煩惱。斷煩惱處故名
爲滅。如經言。涅槃亦爾。無有住處。宜是諸佛
斷煩惱處故名涅槃。二者從因受名。謂智滅
或能顯於理。理顯是果。智滅爲因。從因立名
名理爲滅。如此經言。煩惱爲薪智惠爲火。以
是因縁成涅槃食。令我諸弟子皆悉甘嗜。三
者從果受名。謂智依理能滅煩惱。理爲滅因。
智是滅果。從果立名名理爲滅。如佛性論云。
道依涅槃能使煩惱未來不生。現在不滅因
中説果故名涅槃爲無生滅。滅義如是。所言
度者略有二義。謂究竟義及到岸義。到岸義
者顯顯斷義。煩惱滅者明非常義。煩惱離滅
衆生得度。非常非斷故名滅度。究竟義者滅
徳究竟故名滅度。度義如是。問若斷煩惱非
涅槃者。何故徳王菩薩品云。不見佛性而斷
煩惱是名涅槃。大涅槃以見佛性故得名爲
常樂我淨。故斷煩惱亦得稱爲大般涅槃。若
斷煩惱稱涅槃者。何故彼品下文説言。斷煩
惱者不名涅槃。不煩惱乃名涅槃。善男子諸
佛如來煩惱不起是名涅槃。解云。前所引文
爲簡涅槃大涅槃異故擧二斷以顯斷處。非
約能斷名爲涅槃。後所引文爲簡諸佛與菩
薩異。菩薩斷處猶有餘惑。故不得受涅槃之
名。諸佛斷處畢竟不生。所以得立涅槃之稱。
是答徳王菩薩難意。彼前難言。若言煩惱滅
之處是涅槃者。諸菩薩等於無量劫已斷煩
惱。何故不得稱爲涅槃。倶是斷處。何縁獨稱
諸佛有之菩薩無耶。爲答是難故依斷與不
生簡別。通而言之。菩薩亦不生。諸佛亦是斷。
別門而言。斷除之稱遣於已生之辭遮於未
起。遣已生者望前之義義在不足。故説菩薩。
遮未起者望後之義義在究竟。故説諸佛。依
是道理精別而言。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
煩惱乃名涅槃。以是義故不相違也。名義門
竟。第二出體。於中有二。先出體性。後簡虚實。
出體性者諸説不同。或有説者。無垢眞如是
涅槃體。始起功徳非是涅槃。即能證智是菩
提故。如經云。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又下文言。涅槃之體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大
品經云。諸法性空即是涅槃。占密經云。煩惱
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不
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是等文不可具陳。
故知眞如正知其是涅槃。斷滅煩惱所顯義
門即説眞如名爲數滅。數滅即是無垢眞如。
或有説者。果地萬徳不問。本始總束爲一大
涅槃體。如此經中總説三事即爲涅槃。又下
文説八自在已總結而言。如是大我名大涅
槃。法花論云。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
一切智惠名大涅槃。攝大乘論云。三身所顯
無上菩提。既説三身皆是菩提。當知皆爲大
涅槃體。如是二説皆有道理。所以然者。涅槃
菩提有通別。別門而説。菩提是果在能證徳
道諦所攝。涅槃果之是所證法滅諦所攝。通
門而言。果地道諦亦是涅槃。所證眞如亦是
菩提。例如生死有通有別。別而言之。内根始
終名爲生死。如經言。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
根滅盡。通而論之。諸雜染法皆是生死。如經
言。空者一切生死廣説乃至無我一切生死。
對此生死以説涅槃。故知涅槃亦有通別。問
若始有功徳亦是涅槃。是是即涅槃亦有生
因。若爾何故迦葉品云。三十七解脱門三十
七品能爲涅槃。作生因。作生因亦爲涅槃。而
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即得了了見於涅
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上下諸文
之中皆説唯有了因。未曾言亦有生因。答始
有功徳雖是涅槃。涅槃之義存於寂滅。寂滅
之徳合於所了。是故説言唯有了因。如説菩
提生因所生而亦有説了因所了。即是義准
當知涅槃了因所顯而亦得言生因所起。由
是道理故不相違也。體相如是。次簡虚實。問
生死之法是虚妄。虚妄故空。是事可爾。涅槃
之果眞如爲體。爲虚爲實爲空不空。答或有
説者。涅槃之體性是眞決定不空。如此經云。
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決定。又下
文言。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
廣説。勝鬘經説。三諦是有爲是虚妄。一苦滅
諦是實乃至廣説。如是等文不可具陳。故知
涅槃。是實不空。而餘處説皆悉空者。是遣妄
心所取涅槃説眞智所證涅槃。若使涅槃亦
是空者。是即如來佛性皆空。十一空内入於
何空。既非空攝當知不空。或有説者。生死涅
槃皆是虚妄空無所得。佛法之義無有一法
而不空者。如徳王品云。般若波羅蜜亦空。乃
至檀波羅蜜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
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花嚴經言。生
死及涅槃是二悉虚妄。愚智亦如是二皆無
眞實。如是等文不可具陳。當知悉空乃名平
等。而餘處説生死虚妄涅槃不空等者。爲護
淺識。新發意者生驚怖故作方便説。如大品
經化品言。若法有生滅相者皆是變化。若法
無生無滅是非變化。所謂無誑相。涅槃是法
非變化。須菩提言。如佛自説諸法平等。非聲
聞作乃至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
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不如化。佛
言。如是如是諸法平等乃至性空即是涅槃。
若新發意菩薩聞一切皆畢竟空乃至涅槃亦
皆如化心即驚怖。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
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須菩提言。世
尊云何令新發意菩薩知是性空。佛告須菩
提。諸法先有今無耶。依是文證當知餘處説
不空者皆是方便語不盡道理也。是涅槃空
及佛性空十一空内何所攝者。空空所攝故
説是空。唯佛所窮。十八空中畢竟空故。如前
所引槃若經説。若使諸經所説涅槃皆空是
遣妄心所取相者。是即諸經所説生死法空
是遣遍計所執生死。若此不爾彼亦不然。又
若涅槃是實有者。即不能離實有之言。其能
離實有言者即謂實有。宜是妄語。是故當知
彼説實有唯説自心妄耶境界耳。問如是二
説何得何失。答若如言取二説皆失。互相異
諍失佛意故。若非定執二説倶得。法門無礙
不相妨故。是義云何。若就徳患相對之門。即
生死是空涅槃不空。以妄心所取無境當知
故説爲空。能取妄心不得自在故説無我。眞
智所證道理稱心故説不空。能證眞智無礙
自在故名大我。依如是門前師爲得。彼所
引文是了義説。若就相待無自相門。則生死
涅槃等無自性。以不空待空我待無我乃至
無待待於有待故。如起信論云。復次一切染
法淨法皆是相待無有自相可説。依如是文
後説爲得。其所引文非不了説。又大涅槃離
相離性非空不非空非我非無我。何故非空。
離無性故。何非不空。離有性故。又離有相故
説非我。離無相故説非無我。非無我故得説
大我。而非我故亦説無我。又非空故得言實
有。非不空故得説虚妄。如來祕藏其義如是。
何蜜異諍於其間哉。體門竟。第三明通局
門者。於中有二。先小後大。小乘之内二部異
説。犢子部説通於凡聖。彼説涅槃有其三稱。
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凡夫等智斷結所得
涅槃名非學非無學有學。聖位所得無爲無
學涅槃。若依薩婆多部所説涅槃之名唯在無
學。無學人斷結所得無爲唯名滅等。不名滅
等不名涅槃。如智度論云。離空處欲乃至非
想地八種欲彼名斷名滅名無欲名諦。不名斷
智不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不名無餘涅
槃。盡無生智非想九種結斷彼名斷名滅名
無欲名諦名斷智名沙門果名有餘涅槃。不
名無餘涅槃。阿羅漢陰界入不相續彼斷名
滅名無欲名諦名斷智名沙門果名無餘涅槃。
不名有餘涅槃。若依大乘即有四句。一極通
門。凡夫二乘菩薩與佛音有涅槃。如此經言。
諸凡夫人依世俗道行斷結行名入涅槃。又
言得少飮食亦名得涅槃乃至廣説。聖人涅
槃不待言論。二簡凡聖門。聖有凡無。如地持
經説。三乘聖人定有涅槃名爲正定。外凡定。
無名爲邪定。内凡不定名不定聚。三簡大小
門。大有小無。法花論云。無二乘者謂無二乘
所謂涅槃。今此經云。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
諸佛亦爾故。四者簡因果門。因無果有。唯佛
一人證得涅槃。是義具如徳王説。通局門竟
 第四明二滅門者。亦有二種。先明性淨及
方便壞。後顯有餘無餘涅槃。初明性淨方便
壞者。眞如法性本來無染故曰性淨。亦名本
來清淨。涅槃即如如理凡聖一味。是故亦名
同相涅槃。方便壞者。智悲善巧壞二邊著。由
是轉依眞如顯現。從因立名名方便壞。由轉
二著不住二邊故亦名無住處涅槃。如攝論
云。諸煩惱惑滅名無住處涅槃。故即此涅槃
不通凡住。故亦名不同相涅槃。如地論云。定
者成同相涅槃。自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
方便壞涅槃。爾現智縁滅故。是二涅槃同一
眞如。但依義門建立二種門耳。問性淨涅槃
得涅槃名。爲在凡住亦名涅槃。爲聖所證乃
名涅槃。若如後者方便所證即同方便壞涅
槃義。若如前者自然所得諸凡夫人已入涅
槃。又若凡夫已入涅槃即應聖入不入泥洹。
如是錯亂云何簡別。答性淨涅槃得名有二。
別門而説。如後問意在聖所證所證之有其
二義。對分別性證本來淨。望依他性證轉依
淨。由是道理同是所證二種別義不相雜亂。
通相而論。如前問意亦在凡位。若依是義得
言凡夫已入涅槃。又得説言聖人不入。依是
義故淨名經言。一切衆生同涅槃相不復更
滅。起信論言。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入於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楞伽經言。菩
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以能善知一切諸法
本來涅槃故。當知諸佛法門非一。隨其所説
而無障礙而不錯亂。所以然者。菩薩不入勝
於凡夫已。以其善知本來涅槃故。凡夫已入
不如。聖人不入未能知自入涅槃故。由是道
理無雜亂也。雖無雜亂而非簡別。所以然者。
菩薩不入還同凡已。凡已入不異菩薩不入。
以明與無明愚者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故。雖復凡聖其性無二。而是凡聖不爲一性。
以愚者謂二。智者了達故。當知凡聖生死涅
槃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非入非不入非出非不
出。諸佛之意唯在於此。但隨淺識顯設彼説
耳。次明有餘無餘滅者。若依薩婆多宗義者。
涅槃體一。約身説二。如智度論説云。何有餘
身界涅槃。答或有説者身有二種。一者有煩
惱身。二者生身。阿羅漢無煩惱身而有餘
生身。依此生身得涅槃故名有餘身界涅
槃。云何無餘身界涅槃。答阿羅漢已滅四
太諸根盡而入涅槃。此文未分明故下即問
曰。此文不應作是説。身諸根覺性滅名無
餘身界涅槃。應作是説。阿羅漢斷一切結盡
入於涅槃是名無餘身涅槃界。此不説者有
何意耶。答彼尊者依世俗言信經故而作是
説。雜心論中亦同是説。問身智滅處何故非
涅槃。答依此宗明數滅無爲體是善故名涅
槃。身智現亡是無常滅有爲故非涅槃。現在
斷因未來生後報法不起。是非數滅無記故
非涅槃。以智從報亦同此説。若依成實論宗。
假名實法二心無處是有餘涅槃。心空及身
未來不起是無餘泥洹。身智現滅亦非涅槃。
故彼論云。二空心處滅定及無餘泥洹。問此
論宗無餘泥洹爲是數滅爲非數滅。答彼論
宗説斷集因故。苦果不起亦是數滅智。雖
非報其無常邊行苦所攝故。其報起亦入滅
諦。若依譬喩部。説斷集因故苦報不起。雖是
涅槃而非數。非非故是無記性。如婆娑云。或
有説者。有餘身涅槃界是善是道果是諦攝。
無餘身涅槃界是無記非道果非諦攝。若就
大乘即有四門。一就化現。二約實義。三對大
小。四依三身。化現門者同小乘二種涅槃。其
義同前二宗所説。但彼謂實此似現耳。第二
約實義者。就實言之。是二涅槃同以轉依眞
如爲體。但斷因所顯義門名爲有餘果。已所
顯義門説名無餘。如攝論云。煩惱業滅故言
即無種子。此顯有餘涅槃。果報悉滅故言一
切皆盡。此顯無餘涅槃。又瑜伽論決擇分説。
問若阿羅漢六處生起即如是住相續不滅無
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性而非六處相續
而轉。若更無有異轉依者。何因縁故前後二
種依止相以而今後時煩惱不轉聖道轉耶。
答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依轉依清淨眞
如所顯而彼眞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倶不可
説。問又下言。無餘依中所得轉依當言是常
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清淨眞如之所顯故。
非縁生無生滅故。又問於無餘依般涅槃者
於色等法當言得自在當言不得耶當言能現
在前。答當言不現在前當言得一分能現在
前一分不現在前。謂諸如來於無餘般涅槃
已能現在前。所餘不能令現在前乃至廣説。
第三大小相對門者。二乘涅槃名爲有餘。如
來所證名曰無餘。如勝鬘説。涅槃亦二種。有
餘及無餘。有爲生死盡滅之處所得涅槃名
曰有餘。無爲生死盡滅之處所得涅槃名曰
無餘故。第四依三身説二涅槃者。應化二身
身智猶在名曰有餘。即離生死一切過患故
名涅槃。如此經言。今我此身即是涅槃故於
法身中身智平等名爲無餘。離一切相畢竟
寂滅故名涅槃。如金鼓經言。依此二身一切
諸佛説有餘涅槃。依法身者説無餘涅槃。何
以故。一切餘究竟盡故。若依此義即取三身
爲涅槃體。又有一義。無垢眞如正是涅槃。但
望二身説此眞如名爲有餘。別餘故。若望法
身説此眞如名曰無餘。無別餘故。如攝論云。
如縁覺不觀衆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菩薩
即不如。是住波若波羅蜜不捨衆生利益事。
般涅槃亦有餘亦無餘。於法身是無餘於應身
是有餘。故言離住無餘涅槃。以不應彼處故。
又復即此轉依眞如涅槃望於三身説無住處。
所以然者。二身生滅不同眞如。是故不住於
彼涅槃。法身離相無異眞如。故非能住於其
涅槃。故對三身説爲無住。如經説言。依此三
身一切諸佛説無住處涅槃。何以故。爲二身
故不住涅槃。離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
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實。念念滅不住故。數
數出現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
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於般涅槃。二滅門
竟。第五明三事門者四句分別。初出體相。次
明建立。三明總別。四往復。出體相者。法身
體者佛地所有一切功徳。其體無二唯一法
界。法界擧體以成萬徳。萬徳之相還同法界。
法界之性不異萬徳。隨擧一徳無所不遍。如
是一切白法圓滿。自體積集故名法身。其義
具顯金剛身品。般若體者即此法身。性自明
達無所不照故名般若。解脱體者即此法身。
離諸繋縛無所障礙故名解脱。三徳實殊不
可説一。可相一味不説異。以之故名如來祕
藏。是謂三法之體相也。次明建立三事所由。
一體萬徳無非涅槃。所以偏説此三法者。以
對生死三種患故。何者。生死萬累不出三種。
所謂苦果五陰身故建立法身。以除煩惱迷
惑法故建立般若。離諸葉障繋縛因故建立
解脱。又復對彼小乘入涅槃時灰身滅智故
説法身常存大智不滅。對彼小乘身智存時
未免苦報習氣繋縛故就身智立眞解脱。建
立之由略説如是。第三明總別者。一性而言
涅槃是總況。於伊字三法是別喩對。以三點
總別成總其義有四。一者要具三法方成涅
槃。獨擧一一即不得成。如一一點不成伊字。
如經言。解脱之法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
涅槃故。二者三法等圓乃成涅槃。雖具三數
若有勝劣不得成故。如三點並必有右左。如
經説言。三點若並即不成伊故。三者三法一
時乃成涅槃。雖無勝劣若有前後不得成故。
如三點縱必有南北。如經言。縱亦不成故。四
者三法同體乃成涅槃。如説虚空不動無礙。
雖非前後而各別體不成總故。如彼三點雖
非並縱各宜別處不成一字。如經言。三點若
別亦不成伊故。如是三法具此四義乃成涅
槃。如世伊字故。三是別涅槃是總。一性雖然
再論未必然。所以足者盡理而言四種功徳
皆總皆別。皆別義者。涅槃是寂寂義。法身
是積集義。般若是照達義。解脱是離縛義。故
知四種無非別也。皆總義者。如經言。若無法
身苦報不盡。何成涅槃。若無般若闇感不除。
豈得涅槃。若無解脱不免業繋。故非涅槃。
如是餘三其義同爾。何者。若無涅槃生死未
滅。何爲法身。若無般若煩惱所纒何名法身。
若無解脱諸業所縛故非法身。法身般若解
脱具三乃涅槃成。准前可解。故知總如説四
種總別之義。一切功徳皆亦如是。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是故總別無所障礙不同。伊字是總
非別。其中三點是別非總。唯取小分以爲
譬耳。第四往復決擇門。問如是如來實徳法
身當言有色當言無色。答或有説者法身無
色。但有隨機化現色相。所以然者。色是質礙
麁形之法。顛倒分之所變作。諸佛如來永離
分別歸於理原。法界爲身。由是道理不須色。
乃至凡夫至無色界離色分別故無色身。豈
説如來還有色身。如金鼓經言。離法如如離
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何以故。一切
諸佛智惠具足故。一切煩惱畢竟滅盡得佛
淨地。以是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又言。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衆
生有感故應化二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生。起
信論云。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
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施衆生
見聞得益。故説爲用。此用有二種。一凡夫二
乘心所見者爲應身。二菩薩所見者名爲報
身。乃至廣説。依此等文。當知實徳永無色身。
唯有隨根所現色耳。而此經説如來解脱是
色等者。對惠眼根説色。非實色。如智惠非眼
而説惠眼。雖名爲眼實非色根。如是法身非
色而説妙色。雖名爲色實非色塵。由是道理
當知無色。餘處説色皆作是通。或有説者。法
身實徳有無障礙色。雖無質礙之義説色。而
以方所示現説色。雖離分別所作麁色而有
萬行所感而得妙色。如説雖無分別識而得
有於無分別識。如是雖無障礙之色而亦得
有無障礙色。如此經言。捨無常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色陰之色通有十入。
對眼之色唯是一入。故彼不能會通此文。又
小泥洹中純陀歎佛言。妙色湛然體常安隱。
不爲時節劫所還。大聖廣劫行慈悲獲得金
剛不壞身。薩遮尼揵子經言。瞿曇法身妙色
常湛然體。如是法性身衆生等無差別。攝大
乘云。爲顯異人功徳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
身起福徳智惠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謂淨土
及法樂。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依此等文
當知二行所感實報有自受用身及自受用淨
土。而餘處説法身無色者。約自性身説爲無
色。是三身門之法身義令三事門所説法身
總取始有萬徳爲體。是故説爲法身有色。問
二師所報何失何得。答或有説者。定取一邊
二説皆失。若非實報二義倶得。是義云何。佛
地萬徳略有二門。若就捨相歸一心門。一切
徳相同法界故説唯是第一義身無有色相差
別境界。若依從性成萬徳門。色心功徳無所
不備故説無量相好莊嚴。雖有二門而無異
相。是故諸説皆無障礙。爲顯如是無礙法門。
金剛身品廣説之言。如來之身非身是身無
識是識離心亦不離心無處亦處無宅亦宅非
像非相諸相莊嚴乃至説廣。當知如來祕藏
法門説有説無皆有道理。三身門竟。第六
四徳分別略有四門。一顯相門。二立意門。三
差別門。四和諍門。顯相門者。問説法身即備
四徳。四徳之義有通有別。別而言之。常是法
身之義。對彼完身是無常故。樂是涅槃之義。
對彼生死是苦海故。我是佛義。以對衆生不
自故。淨是法義。以對非法是染濁故。如哀歎
品云。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
涅槃義。淨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
是法義。且約一邊如是配當。就實通論無所
不當。如前三事總別門説是即四徳是法身
義。又此四徳是涅槃義。望餘諸皆亦如是。如
徳王品云。以見佛性而得涅槃。常樂我淨名
大涅槃。總説雖然於中分別者。四徳之相各
有二義。常徳二義者。如來通達無二之性不
捨有爲生死。以不見生死異涅槃故。不取無
爲涅槃。以不見涅槃異生死故。依是二義離
斷常。乃法身常徳義也。寶性論云。依二種法
如來法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
不滅一切諸有爲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
取無爲涅槃。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
鬘經説言。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
見涅槃常住是常見非正見故。樂徳二義者。
謂離一切意生身苦及滅一切煩惱習氣。離
意生身苦顯寂靜樂。滅煩惱習氣顯覺智樂。
如論説云。依二種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蜜。
何等爲二。一者遠離一切苦。以滅一切意生
身故。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證一切法故。
我徳二義是。謂離我見邊及無我見邊。非我
非無我乃得大我故。如論説云。依二種法身
有我波羅蜜。何等爲二。一者遠離諸外道邊。
離虚妄我戲論故。二者遠離諸聲聞邊。以離
無我戲論故。以是義故楞伽經云。離諸外道
邊禁燒無我見。令我見熾燃如劫盡火燃。淨
徳二義者。通達分別性除滅依他性故。通達
分別顯自性淨。滅依他性顯方便淨。如論言。
依二種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何等爲二。
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同相故。二者離垢清淨
以勝相故。問何故常與我對二邊顯一。而於
樂淨徳遣一邊説二。答是顯略門及影論門。
其作論者以巧便術也。第二明其立四意者。
萬徳既圓何獨立四。立四之由略有四義。除
四障故。翻四患故。對四倒故。離四於故。除四
障者。凡聖四人各有一障。一者闡提謗法障
於淨徳。貪生死爲淨法故。二者外道著我障
於我徳。不了眞我執虚妄故。三者聲聞畏苦
障於樂徳。不知彼苦即是大樂故。四者縁覺
捨心障於常徳。捨於常利而取斷滅故。爲除
如是四種障故。菩薩修習四種勝因。所謂信
心般若三昧大悲。次第得證淨我樂常。如寶
性論偈云。有四種障礙。謗法及著我怖畏世
間苦捨離諸衆生。闡提及外道聲聞及縁覺。
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翻四患者。分段生
死有四種患。謂無常苦無我不淨。爲翻如是
四種患法故於涅槃建立四徳。此義可見。不
勞引文。然何故四門開空無我。此中廢空立
不淨者。四諦道理是正觀境以理爲勝。所以
開空。今四患門是念處境爲對四倒故立不淨
也。對四倒者。謂聲聞四無倒行雖對治凡夫
有爲四倒。而翻法身無爲四徳。以不了五陰
即是法身故。爲對治此無爲四倒。是故建立
法身四徳。如寶性論云。如是四種顛倒對治。
若依如來法身復是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
中倒故對治。此例説有四種法身功徳乃至廣
説。離四相者。變易生死有四種相。所謂縁相
乃至壞相。離此四相故建立四徳。何者。以離
相無明染故立於淨徳。以離因相業所繋故立
於我徳。離於生相微細苦故立其樂徳。離於
壞相無常滅故立其常徳。如論説言。住無漏
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薩爲證如
來功徳法身有四種障。何等爲四。一者縁相。
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壞相。縁相者。謂無
明住地與行作縁。如無明縁行。無明倒地縁
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縁行此以爲
因。如行縁識。無漏業縁亦如是故。生相者。謂
無明住地縁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亦如
是故。壞相者謂三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
易生死。如依生縁故有老死。此亦如是故乃
至廣説。問諸聲聞起四顛倒。爲在正觀時爲
在出觀時。答正入觀時正證人空遠離一切
名言分別。故於彼時不起四倒。觀後起此四
倒。四倒之相有總有別。別起相者。彼計樹下
成道之身實是惑業所感之報故。謂無常苦
無我等不了是化即眞。是即倒於法身四徳。
總起相者。總觀五陰苦無常等不達五陰即
是法身。是即倒於法身四徳。建立門竟。次
第三明差別門者。四徳差別乃有衆多。且依
一略顯二四。謂於常我各説二種。樂淨之中
各開四別。二種常者法常佛常。法常義者無
生無滅是常身義。佛常義者不老不死是常
壽義。如下文言。如來長壽於諸壽中最上最
勝。所得常法於諸法中最爲第一。此言常法
即是法法。言長壽者是報身壽。又言。以法常
故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是報佛。又諸佛者
亦是化佛。依是義故攝大乘説。法身爲二身
本。本覺常住。未來依於本相續恒在。如恒受
樂如恒施食。二身常住應如是知。寶性論中
依七種因成常命義。復以三譬顯常身義。七
種因者。一因縁無邊故得常命。謂無量劫來
捨身命財攝取正法無窮無盡。既修無窮之
因還得無盡之果。偈云。棄捨身命財攝取諸
佛法故。二衆生無邊故得常住。謂初發心時
結四弘誓。衆生若盡我願乃盡。衆生無盡我
願亦無盡。爲究竟滿是本願故窮未來際常
住不盡。偈曰。爲利益衆生究竟滿本願故。三
大悲圓滿故常者。若諸菩薩分有大悲尚能
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況如來純得清淨大
悲圓滿豈能繋捨入滅盡耶。偈言。得清淨佛
身起大悲心故。四神足圓滿故常者。世間有
得神足力者尚能住壽四十小劫。豈況如來
具四神足而不能住壽無量劫耶。偈言。修四
如意足依彼力住世故。五妙智成就故常者。
遠離生死涅槃分別體證無二不動不出。是
故畢竟無有滅盡。偈言。以成就妙智離有涅
槃心故。六三昧成就故常者。世間有人淨得
禪定者尚能不爲水火刀箭所傷。何況如來
常在深定而以外縁可得壞耶。偈言。常得心
三昧故。七成就安樂故常者。既歸理原得大
安樂安樂相應故得常住。偈言。成就安樂相
應故。依此七因故得常壽。復以三喩顯常身
者。一世法不染故常住者。如來法身常在世
間四染不能染四相不能相。偈言。常在於世
間不爲世法染故。二遠離死魔故常住者。如
世門甘露令人久長生。金剛三昧滅煩惱魔
故證常果遠離死魔。偈言。得淨甘露處故離
一切魔故。三本來不生故常住者。法身之體
本來湛然。以非本無今有故非先有後無。偈
言。諸佛本不生本來寂靜故。故彼論偈總結
而言。初七種譬喩如來色身常。後三種譬喩
善逝法身常。若依別門。常命是菩提徳。常身
是涅槃徳。就通相門。常身常命皆是涅槃。其
義如前出體門説。四種樂者。一斷樂受。以離
三種分別受。二寂靜樂。遠離故無苦無樂乃
爲大樂。諸行流轉行苦得大寂靜故爲大樂。
三覺知樂。以離無知所受苦苦無所不知故
爲大樂。四壞不樂。遠離無常衰老壞苦得金
剛身故爲大樂。別而論之。前之二種是涅槃
樂。後二種者是菩提樂。通相而言。即無別異。
以菩提涅槃無二無別故。如下文云。有大樂
故名大涅槃。大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
槃乃至廣説。二種我者。法我人我。言法我者
是體實義。如哀歎品云。是眞是實是依是常
不變易者是自在義。如徳王品初偈中説。自
在有八。一多少自在。如經言。能示一身以爲
多身。身數多少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
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
二大小自在。如經言。示一塵身滿三千界。佛
身無邊實不滿於大千世界。以自在故滿大
千界故。三輕重自在。如經言。以滿大千世界
之身輕擧飛空過恒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
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爲輕重
故。四一異自在。如經言。如來一心安住不動。
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如來有時成
造一事而亦衆生各各成辨。如來之身常住
一立而令他立一切悉見故。五者對境自在
故。如經言。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乃至知。
以自在。如來六根亦不見色不聞聲乃至不知
法。令根自在。六者得法自在。如經言。以自在
故得一切。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若是
有者可知爲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
來計有得想。是即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
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諸法故名
爲大我。是意正顯諸法非然而非不然。而不
然故永無所得。非不然故無所不得。如是無
障礙故名大自在。七者演説自在。如經言。如
來宣説一偈之義過無量劫義亦不盡。而不
生念我説彼聽。一切法亦無有説。以自在故
如來演説以名大我故。八者普現自在。經言。
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虚空。虚空之性不
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
切見。是明有所現者即當有所不現。如來都
無所不現也。別門而言。眞實我者是涅槃我。
自在我者是菩提我。就實通論即無別異。是
故經中總結之言。如是大我名大涅槃。四種
淨者。一名果淨亦是有淨。以離二十五有果
故。二名業淨亦是因淨。以離凡夫諸業因故。
三名身淨。佛身常住故。四名心淨。佛心無漏
故。前二離徳後二修徳。離修雖異齊是涅槃。
如經言。以純淨故名大涅槃。云何純淨。淨有
四種乃至廣説。故總而言之。如是四徳不出
三事。三事即入於二種我。二種我者一大涅
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名如來祕密藏也。
次第四明和相諍論。諍論之興乃有多端。而
於當偏起異諍法身常住化身起滅。於此二
身諸説不同。唯於報身二執別起。別起之諍
不過二途。謂執常住及執無常。執常之内亦
有二家。一家説云。報佛功徳有生無滅。生因
所滅故不得無生。證理究竟故離相。離相故
常住不變。第二家云。報佛功徳雖生因得而
離生相。雖是本無始有而非本無今有。既非
今有亦非後無。由是道理遠離三際。離三際
故凝然常住。然道後始成故非本有始。離三
際故非有生。非有生故亦得無滅。無生滅故
定是無爲常住不變。若未能得如是正見。不
應定説有爲無爲。如純陀章云。唯當嘖自。我
今愚癡未有惠眼。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是故
不應宣説如來定是有爲定是無爲。若正見
者應説如來定是無爲。長壽品云。常當繋心
修心是二字佛常住。若有修習此二定者。當
知是人隨我所行至我至處。而餘處説非常
住者。皆就佛相非説報身。如徳王品云如來
非常。何以故。身有分故。是故非常。云何非
常。以有智故。常法無知。猶如虚空。如來有心。
是故非常。云何非常。有言説乃至有姓。此故
有父母。故有四儀。故有方所依。是七義説非
常住。當知皆此就化相説。若人不知如是之
意亦説報佛同是無常。即是邪見必墮地獄。
如純陀言。外道邪見可説如來同於有爲持
惑。比丘不應如是。於如來所生有爲想若言
如來是有爲者。即是妄語。當知是人死入地
獄。如人自處於己舍宅乃至廣説。故不應説
報佛無常。執常之家作如是説也。執無常者
説言。報佛生因所生不得無滅。生者必滅一
向記故。然依法身相續恒存。窮未來際永無
終盡。不同生死念念磨滅。由是道理説爲常
住。無老死故名不變易。如四相品云。如來成
就如是功徳。云何當言如來無常。若言無常
無有是處。是金剛身。云何無常。是故如來不
名命終。如來性品云。若言解脱猶如幻化。凡
夫當謂得解脱者即是磨滅。有智之人應當
分別人中師子雖有去來常住不變。又聖行
品云。復次善男子心性異故名爲無常。所謂
聲聞心性異。縁覺心性異。諸佛心性異。依此
等文當知報佛心是有。爲是生滅法。而初分
説定是無爲。又言。修習常住二字隨我所行
至我至處等文者爲對聲聞無爲四倒故。約
眞如法身而説爲常住。以彼聲聞不達法空。
不知如來法身遍一切處無爲常住隨於物機
現此色身。是故彼計如來色身惑業所感必
歸磨滅。五分法身雖非有漏而依色身亦是
斷滅。爲欲對治如是病故。故説法身無爲常
住。如請僧福田經中月徳居士歎佛如來涅
槃。以復法滅不久如來告言。汝等居士應修
如來常住二字。是常住法者是一切衆生二
乘六道闡提五逆人之法性。見法性者當得
吾身如今無二。如此經言。修此二字隨我所
行至我至處。故知是文正顯法身。而説慈心
不殺等因之所得者。是明了因之所顯證。有
人不知是意趣。妄執報佛亦無生滅遂同虚
空知無爲。又若徳王品説。如來非常住七種
因縁皆就化身説非常住。非説報佛。亦常者
是即彼文亦以七因成非無常。皆就法身説
非無常。不開報佛亦非無常。如彼文言。有生
之法名曰無常。如來無生。是故爲常。有限之
法名曰無常。如來無生無姓故常。有常之法
遍一切處。無常之法或言是處有彼處無。如
來不爾。是故爲常。無常之法有時是有無。時
爲無。如來不爾。是故爲常。常住之法無名無
色。虚空常故無名無色。如來亦爾。是故爲常。
常住之法無因無果。虚空常故無因無果。如
來亦爾。是故爲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攝。如來
亦爾。是故爲常。如是七因皆當法身。所以然
者。彼説報佛生因所得即有因果非如虚空。
若彼救言。隨順法身無生故常。報佛亦同無
生故常。是故此因義通二身者。他亦爾。可言
化身有知故非常。報佛有知亦非常住。是故
此因義通二身。此若不通彼何得通。又彼強
言雖是本無始有而非本無今有者。但有其
言都無其實。所以然者。若如所言是即雖非
先有後無而是先有終無。若許終無終無即
滅。若不許言既非後無何爲終無。既非今有
何爲始有。又若非後無故滅盡者。即應是本
無故有生起也。如是進退永不可救。是故彼
義智者不用。執無常者作如是説。問二師所
説何得何失。答或有説者皆得皆失。所以然
者。若決定執一邊皆有過失。如其無障礙説
倶有道理。如楞伽經云。如來應正遍知爲是
常耶爲無常耶。佛言非常非無常。二邊有過
故乃至廣説。今此言雖不常住非念念滅。如
是等文破其偏執。定取一邊不當道理。無障
礙説二義皆得者。報佛功徳離相離性。以離
相故離生滅相。究竟寂靜無作無爲故説常
住。以離性故離常住性。最極暄動無所不爲
故説無常。然離性無二無別。離相不異於離
性。故常住不妨於生滅也。離性不異於離相。
故生滅不礙於常住也。由是道理二説皆得。
於中委悉亦有多門。具如楞伽經宗要中説。
然執無常家義有未盡意。謂説法身定是常
故。若定常住即非作法。非作法故不作二身。
是故法身亦非無爲。楞伽經言。若如來法身
非作法者。言有修行無量功徳。一切行者即
爲虚妄。攝大乘説。法身五。於中言第三有爲
無爲無二爲相。非惑業雜所生故。由得自在
能顯有爲相故。釋曰。一切有爲法皆從惑業
生。法身不從惑業生。故非有爲。法身由得自
在能數數顯有爲相。謂應化二身故。非無爲
是明法身雖非惑業所生有爲而非凝然無動
作物也。又報常家雖樂常住而其常義亦有
不足意。謂始有功徳不遍於前位故。若此功
徳有所不遍即於法界有所不證。若於法界
無所不證即等法性無所不遍。如花嚴經言。
如來正覺成菩提時住佛方便。得一切衆生
等身。得一切法等身。得一切殺等身。得一切
三世等身。得一切法界等身。得虚空界等身。
乃至得寂靜涅槃界等身。佛子隨如來所得
身當知音聲及無礙心復如是如來具足。如
是三種清淨無量是明如來成道後所得色身
音聲及無礙心無所不等無所不遍。既言等
於一切三世。豈不遍金剛以前。然此道理諸
佛祕藏非思量者之所不能測。但依佛言起
作信耳。涅槃之義略判如是。第二明佛性
義。佛性之義六門分別。一出體門。二因果門。
三見性門。四有無門。五三世門。六會通門。出
體門内亦有二重。先序諸説。後判是非。昔來
説雖有百家義類相攝不出六種。第一師云。
當有佛果爲佛性體。如下師子吼中説言。一
闡提等無有善法。佛亦言。以未來有故悉有
佛性。又言。以現在世煩惱因縁能斷善根。未
來佛性力因縁故遂生善根。故知當果即是
正因。所以然者。無明初念不有而已有心即
有當果之性。故修萬行以剋現果。現果即成
當果爲本。故説當果而爲正因。此是白馬寺
愛法師述生公義也。第二師云。現有衆生爲
佛性體。何者。衆生之用總御心法。衆生之義
處處受生。如是御心之主必當能成大覺。故
説衆生爲正因體。如師子吼中言。衆生佛性
亦二種因者謂諸衆生也。莊嚴寺是法師義
也。第三師云。衆生之心異乎木石。必有厭苦
求樂之性。由有此性故修萬行終歸無上菩
提樂果。故説心性爲正因體。如下文言。一切
衆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必當得成阿耨菩
提。夫人經言。若無如來藏下得厭苦樂求涅
槃故。此是光宅雲法師義也。第四師云。心有
神靈不失之性。如是心神已在身内。即異木
石等非情物。由此能成大覺之果。故説心神
爲正因體。如來性品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師子吼中言。
非佛性者謂瓦石等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
情之物是名佛性故。此是梁武簫焉天子義
也。第五師言。阿頼耶識法爾種子爲佛性體。
如此經言。佛性者一切諸阿耨菩提中道種
子。瑜伽論云。性種性者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此意新師等
義。第六師云。阿摩羅識眞如解性爲佛性體。
如經言。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
智惠。寶性論云。及彼眞如性者如六根聚經
説。六根如是從無始來畢竟究竟諸法體故。
諸説如是。次判是非者。此諸師説皆是非。所
以然者。佛性非然非不然故。以非然故諸説
悉非。非不然故諸義悉是。是義志云何。六師
所説不出二途。初一指於當有之果。後五同
據今有之因。此後五中亦爲二倒。後一在於
眞諦。前四隨於俗諦。俗諦四説不出人法。前
一擧人後三據法。據法三義不過起伏。後一
種子前二上心。上心之内隨義異説耳。然佛
性之體正是一心。一心之性遠離諸邊。遠離諸
邊故都無所當。無所當故無所不當。所以就
心論。心非因非果非眞非俗非人非法非起
非伏。如其約縁論。心爲起爲伏作法作人爲
俗爲眞作因作果。是謂非然非不然義。所以
諸説皆非皆是。總説雖然於中分別者。於一
心法有二種義。一者不染而染。二者染而不
染。染而不染一味寂靜。不染而染流轉六道。
如下文言。一味藥隨其流處有種種味。而其
眞味停留在山。夫人經言。自性清淨心難可
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此亦難可了知。起信
論中廣顯是義。此者眞諦三藏之義。第六師
説。眞如佛性得於染而不染門也。前之五義
皆在染門。何者。隨染之心不守一性。對縁望
果必有可生。可生之性不由熏成。是故説名
法爾種子。第五師義得此門也。又即如是隨
染之心乃至轉作生滅。識位而恒不失神解
之性。由不失故終歸心原。第四師義亦當此
門也。又若隨染生滅之心依内熏力起二種
業。所謂厭苦求樂之能因。此爲本當至極果。
第三師義當此門也。如是一心隨染轉時。隨
所至處總御諸法處處受生説名受生。第二
師義合於是門也。如是衆生本覺所轉必當
得至大覺之果。而今來現説名當果。第一師
義合於是門也。由是義故六師所説雖皆未
盡佛性實體隨門而説各得其義。故下文説。
如彼盲人各各説象。雖不得實非不説象。説
佛性者亦復如是。不即六法不離六法。當知
此中六説亦爾。出體門竟。第二明因果門。佛
性之體非因非果而亦不非因果性。所以擧
體作因作果。果佛性者佛之體性故名佛性。
如迦葉品云。如來十力四無畏等無量諸法
是佛之性。又下文言。如來已得阿耨菩提所
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故無三世猶如
虚空。如是等文明果佛性。因佛性者。作佛之
性故名佛性。如師子吼中言。是因非果名爲
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又下文言。衆生佛
性亦二種因。正因者謂諸衆生。縁因者謂六
波羅蜜。如是等文説因佛性。總説雖然於中
分別者果有二種。所生所了。所了果謂涅槃
果即是法身。所生果者謂菩提果即是報佛。
對此二果説二佛性。法佛性者在性淨門。報
佛性者在隨染門。如師子吼中言。善男子我
所宣説涅槃因者所謂佛性之性不生涅槃。
是故無因。能破煩惱故名大果。不從道生故
名無果。是故涅槃無因無果。是文正顯法佛
之性唯約隱顯説爲因果也。迦葉品云。夫佛
性者。不名一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菩提之
時一切善不善無記法盡名佛性。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
情之物是名佛性。是文正明報佛之性以隨
染動心雖通三性而亦不失神解之性故説此
爲報佛性。但爲簡別怯佛性門遍一切有情
無情。是故於報佛性不取無情物也。別門雖
然就實通論者。性淨本覺亦爲二身之性隨
染解性亦作法身之因。何以知其然者。如實
性論言。依二種佛性得出三種身。佛性論中
顯是意言。佛性有二種。一者住自性性。二者
引出佛性。爲顯住自性性故説地中寶藏爲
譬。爲顯引出佛性故説掩羅樹芽爲譬。約此
雨因故佛説三身果。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
説法身。法身有四種功徳。是故説毀敗布裏
眞金譬。二者因引佛性故説應身。是故説貧
女如壞輪王譬。三者因引出佛性故復出化
身。故説羅漢中佛像爲譬乃至廣説。此論意
者。應得因中具三佛性。彼應得因如理爲體
故。如性淨門中眞如佛性通爲三身而作正
因。既説性淨本覺雖非生滅而得與二身作
正因。當知隨染解性雖非常住而與法身作
正因性。如不増不減經言。即此法身煩惱纒
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去來生死名爲
衆生。離一切垢住於彼岸於一切法得自在
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乃至廣説。起信論中
爲顯是意故引喩言。如海水因風波動。水相
風相不相捨離。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
明風動心與無明不相捨離乃至廣説。是意
欲明法身雖非動相而離靜性。隨無明風擧
體動轉。動轉之心不失解性。後復無明還至
歸本。歸本之時還成法身。是故當知隨染動
心正爲還靜法身之因。若依是門得説法身
亦是作法。以修諸行始得成靜故。如楞伽經
言。若如來法身非作法者。言有修行無量功
徳。一切行者皆是虚妄故。因果門竟。次第三
明見性門者。謂至何位得見佛性。有人説言。
佛性法界雖無二體而義不同見位亦異。是
故初地證見眞如法界而未能見佛性之義。
乃至十地猶是聞見。至妙覺位方得眼見。是
説不了。違文義故。何者。處處皆説初地菩薩
證見法身。法身佛性名異義一。而言雖證法
身不見佛性者。不應道理違諸文。次當廣説
如實義者。若於初地得證法界。即於此位已
見佛性。若第十地未見佛性。亦於彼位未見
法界。欲顯是義三重分別。一者究竟不究竟
門。二者遍不遍門。三者證不證門。若就究竟
不究竟門。唯於佛地得名眼見。此時究竟歸
一心原證見佛性之全分體故。金剛以還未
得眼見。宜是仰信但名聞見。以其未至一心
之原不證佛性全分體故。如説佛性法界亦
爾。餘一切境皆亦如是。若就第二遍不遍門。
初地以上眼見佛性。遍遣一切遍計所執遍
見一切遍滿佛性故。地前凡夫二乘聖人有
信不信齊未能見。以未能離一切分別不能
證得遍滿法界故。若依第三證不證門。二乘
聖人得見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見。所以然
者。二空眞如即是佛性。二乘聖人雖非遍見
依人空門證得眞如。故亦得説眼見佛性。如
長壽品言。若於三法修異相者。清淨三歸即
無依處。所有禁戒皆不具足。尚不能得聲聞
縁覺菩提之果。何況能得無上菩提。是文欲
明若二乘人入觀之時唯取三寶人法異相不
證三寶同體人空。即不能具無漏聖戒。亦不
能得盡無生智。是即反顯彼能證見三寶一
體故亦能得二乘菩提。三寶一體即是佛性。
准知亦説得見佛性。唯彼人雖實得見佛性
而未能知謂是佛性。如説眼識見青不知青。
雖未能知謂是青色而是眼識實見青色。二
乘者見佛性當知亦爾。證不證門文義如是。
遍不遍門之文義者。如師子吼中言。復次色
者謂佛菩薩。非色者一切衆生。色者名爲眼
見。非色者名爲聞見。法花論云。八生乃至一
生得阿耨菩提者證初地得菩提故。以離三
界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眞如佛性名得菩提。
寶性論僧寶品云。有二種修行。謂如實修行
及遍修行。如實修行者。謂見衆生自性清淨
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淨智者如實見衆生
自性清淨佛法身境界故。遍修行者。謂遍十
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衆生有一切智故。又
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境界依出世惠眼
見一切衆生乃至畜生有如來藏。應知彼見
一切衆生皆有眞如佛性。初地菩薩摩訶薩以
遍證一切眞如法界故。偈言。無礙淨智眼見
諸衆生性遍無量境界故我今敬禮故。解言。
此中如實修行即正體智。遍修行者是後得
智。是知初地菩薩二智皆能證見眞如佛性。
但正體智宜證眞如佛性實體名如實行。其
後得智見諸衆生悉有佛性故名遍行。遍不
遍門文義如是。究竟不究竟門文證者。師子
吼中言。佛性亦二。言色者阿耨菩提。非色者
凡夫乃至十住菩薩見不了。不了故名非色。
色者名爲眼見。非色者名爲聞見。瑜伽論云。
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有
何差別。答如明眼人隔於輕繋覩衆色像。到
究竟地菩薩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爾。如知
盡事業圓布衆采。唯後妙色未淨修治。已淨
修治菩薩如來二智亦爾。如明眼人微闇見色
離闇見色。二智亦爾。如遠見色如近見色。猶
如輕翳眼觀極淨眼觀。二智差別當知亦爾。
依此文證當知佛性境界菩薩未究竟。於一
切境皆未究盡。未究盡故通名聞見。得因滿
故亦名眼見。所以未窮知者略有五義。一者
本識相應最綱妄想無明所識隔金剛眼。是
故似隔輕繋也。二者萬行已備三智已得而
唯未得大圓鏡智。如最妙色未淨修治。三者
解脱二障故得淨未輕極微無明住地。是故
不異微闇見色。四者有惑障習而非親障法
空觀智故。如遠色。五者其知障氣雖是微薄
近曉惠眼事同輕繋。依是五義未能窮照。故
説如是五種譬喩。於中通難會相違文。具如
二障義中廣説。第三重内文義如是。若知如
是三重別義。諸文進退無所不通也。第四明
有無者。有無差別略有二句。一就聖位二約
凡位。聖位有無先作五階。謂前五地爲第一
位。以十度行配十地門。未得波若相同凡位
故。六七八地爲第二位。雖有出入無出入異。
齊於俗諦有功用故。第九地爲第三位。以於
眞俗倶無功用故。第十地爲第四位。具足十
度因行窮滿因故。如來地者爲第五位。就此
五位説事有無。如迦葉品説。如來十力四無
畏等無量諸法足佛是佛之性。即如是佛性
即有七事。一常二樂三我四淨五眞六實七
善。後身菩薩佛性有六。一常二淨三眞四實
五善六可見。九地菩薩佛性有六。一常二善
三眞四實五淨六可見。八住菩薩下至六地
佛性有五事。一眞二實三淨四善五可見。五
住菩薩下至初地佛性有五事。一眞二實三
淨四可見五善不善。解言。此五位中通有十
事。一善不善二者可見三少見并佛地七。是
十法在報佛因果非就法身眞如佛性。以彼
處文相不得爾故。然此十事有無總束以爲
五倒。一眞實淨三貫通五位。二者善之一事
在上四位。三者可見一事在下三位。四者常
之一事在上三位。五者我樂少見善不善四
隨其所應局在一位。所以然者。我者即是佛
義。樂者是涅槃義。佛與涅槃究竟之名故説
此二唯在果地。言少見者。爲前所説五對所
顯故此一事唯在十地。善不善者相同凡夫
未得純善故此一事在一位。一位四事立意
如是。所以常事在上三位者。任運現前是其
常義。九地以上三位雖因果殊倶於眞俗得
無功用。故説常事在上三位。所以可見在下
三位者。十地因滿佛地果員。因果雖殊同員
滿故。九地以下齊未圓倶足應滿故説可見。
所以善事在上四位者。六地已上已得般若
善巧利物故得善事。所以淨與眞實通於五
位者。此中淨者是無漏義。初地以上得眞無
漏。故説淨徳通於五位。離妄爲眞義。在見分。
不虚爲實義。當相分。無漏見相非妄非虚。故
説此二亦通五位。然此十事有無之義但約
一邊顯其階級。未必一向定爲然也。次約凡
夫位説有無者。如迦葉品四句中説。或有佛
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
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倶有。或有佛性。二
人倶無。解云。如是四句顯報佛。非就法身眞
如佛。彼處文勢必應爾故。四句差別略有四
義。顯二門故。別因果故。開四意故。遮二邊
故。第一義者爲顯二門故説四句。何者。前之
二句約依持門説五種性。其後二句就縁起門
顯因果性。謂初句言闡提人有者。不定性人
斷善根時猶有。作佛法爾種子故。善根人無
者。決定二來有善根時無。如前説作佛種子
故。第二句中善根人有者。菩薩種性無斷善
根本來具有。作佛種子故。闡提人無者。無性
衆生斷善根時永無。如前菩薩種性故。故知
此二句顯五種性也。第三句言二人倶有者。
前二句内兩重二人皆有。縁起門中因性凡
有心者當得菩提故。第四句言二人倶無者。
即第三句所説二人齊無。縁起門中果性當
時未得無上菩提故。故知此二句顯二果性。
如此經意寛無所不苞。通取二門以説四句。
初義如是。第二義者宜就縁起一門而説。前
立三句明因差別。最後一句顯果無二。何者。
初句中言闡提人有善根人無者。是明一切
斷善根人所有不善五陰亦作報佛之性。第
二句言善根人有闡提人無者。是明一切有
善根者所有善五陰亦爲報佛。第三句二人
倶有者。謂前二人所有四種無記五陰皆能
得作報佛正因。以彼一切三性五陰皆爲一
心轉所作故。爲顯三性皆爲佛性故。作三句
明因差別也。第四句言二人倶無者。謂前二
人雖有三因而皆未得報佛果性。爲顯極果
純一善性故。立一句顯無二也。二義如是。第
三意者。爲四種意故説四句。第一句者抑引
意説。引斷善根者除絶望心故。抑善根人持
善夢惡故。第二句者勸請意説。既除夢惡勸
修衆善。擧手低頭皆成佛道故。既除絶望心。
識離諸惡。惡爲禍本能障佛道故。第三句者
生普敬意。無一有情不含當果。含當果者必
成大覺故。第四句者起廣度意。雖有當果而
無觀覺。無觀覺者長沒苦海故。此四意内所
詮義者。第一句中約邪見説。第二句中約信
心説。第四同望當果指當有義説爲倶有。據
現無義亦説倶無。三義如是。第四義者。爲離
二邊故説四句。謂前二句別顯離邊。後之二
句總顯離邊。言別顯者。謂初句言闡提人有。
遮定無邊非據定有。第二句言闡提人無。止
定有邊不著定無。如下文言。若有説言斷善
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答。善男子
我亦不説置而不答乃説置答。如是置答復
有二種。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義故得名
置答。如就闡提遮止二邊。對善根人當知亦
爾。言後二句總顯離邊者。第三句言二人倶
有。是明佛性不同菟角依非無義説名爲有。
第四句言二人倶無。是顯佛性不同虚空約
不有義説名爲無。如下文言。衆生佛性非有
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虚空。虚空不
可見。佛性可見故。佛性雖無不同菟角。菟角
不可生。佛性可生故。是故佛性非有非無亦
有亦無。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衆生不斷
滅。猶如燈炎。乃至菩提故名有。云何無。一切
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是故名無。有無合
故是名中道。是故佛性非有非無乃至廣説。
若依如是離邊之意。四句皆望當果佛性。若
使四句齊望一果。總別二意有何異者。前二
人説二句者。依遮詮義以遣二邊。後總二人
立句者。依表詮門以示中道。中道之義通於
二人。是故合説。二邊之執隨人各起。所以別
説。然佛説四句意趣衆多。今且略爾四種義
耳。有無門竟。第五明三世非三世略有二義。
先就法身後約報佛。若就別門。法身佛性雖
復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平等無生無滅。
是故一向非三世攝。是義灼然不勞引證也。
次約報佛因果性者。依下文説即有三句。一
者如來圓果菩薩滿因。此二相對以顯不同。
如來圓智窮於理原。等一法界遍三世際。故
非過去現在未來。後身菩薩未至理原。雖復
已得滿因故已少見。未至極果故未具見。未
具見。邊名爲未來。未成圓果故。已少見邊
名爲現在。現得滿因故。猶未謝故非過去。如
經言。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未來。後身菩
薩佛性現在未來。少可見故得名現在。未具
見故名爲未來故。問未具見義猶是現在有。
何得説是名爲未來。又若菩薩現得少見故
名現在者。是即如來現得其見。應名現在。答
如來現得得遍三世畢竟不爲時節所遷。故雖
現得不在現世。菩薩少見未免生死猶墮時
節故爲現在。是通後難答。前問者。未具見義
雖是現有具見種子猶伏未起。由現起故名
未來。如瑜伽説。未與果當來種子相續名未
來果。當知此中道理亦爾。第二句者宜就如
來因果相對以明差別。立果望因因皆未極
不離生滅故隨三世。就果談果即有二義者。
生因所生者必滅刹那不住。故是三世。二者
已至理原體一法界無所不遍。故非三世。然
其生滅徳無不體理。故一一念皆遍三世。遍
三世徳莫不從因。故其周遍不過刹那。爾退
刹那而遍三世不從周遍而爲一念。爲一念
故隨於三世。遍三世故非過現未。是謂佛徳
不可思議。但應仰信非思量流。如經言。如來
未得阿耨菩提時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
來。果即不爾。有是三世有非三世故。問者是
經文有是有非。即應二別不就一徳。有是三
世者化身色形是。有非三世者報佛内徳是。
亦如是二義灼然可見。何勞宜就實徳而作難
解之説。答如汝所見亦有道理。爲新學者應
作是説。若非新學無定執者爲是等人應如
前説。爲顯是義故。彼下文言。迦葉菩薩白佛
言。世尊云何名因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
過去現在未來。非是過去現在未來。佛言五
陰二種。一者因二者果。是因五陰是過現未。
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在未來亦非過去現在
未來。依是文證當知宜就一果五陰亦是三
世亦非三世。第三句者宜就菩薩因果相對
以辨三世者。菩薩佛性未免生死。望後爲因
望前爲果。種子爲因現行爲果。如是因皆隨
三世未至理原。無非三世。如經云。後身菩薩
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九
地菩薩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
是。九地菩薩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亦如是乃至廣説故。問第二句中明如來
因乃取未成佛時因性。今第三句明菩薩果
廣説當成時果性。何故此中不取當果。解云。
不例立果望因。因是已修故得取。因在望果。
果非已證。所以不取。是故宜就菩薩位内前
後相望而説因果三世。三世門竟。第六會
通。於中有二。初通文異。後會義同。通異文者。
問如因果門所引文云。未得阿耨菩提之約一
切善不善無記法盡名佛性。若依是文菩提
之心六度等行皆是佛性。何故師子吼中言。
正因者名爲佛性。縁因者發菩提心。如是相
違云何會通。通者解云。以性攝行不攝故説
一切盡名佛性。以行望性有性非行故分性
行以説二因。又復性有二義。一是因義。二非
作義。就因義故盡名佛性。約非作義行即非
性。由是道理故不相違也。問如體相門所引
文言。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
物。又復迦葉品中説云。或云佛性住五陰中
果。或言佛性性離陰而有。猶如虚空。是故如
來説於中道。衆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
内外合故名爲中道。若依後文瓦石等物外
六入所攝而爲佛性。如是相違云何會通。通
者解云。若依有情無情異門。瓦石等物不名
佛性。若就唯識所變現門。内外無二合爲佛
性。此是唯約報佛性説。又復前説文説報佛
性。後所引文説法佛性。若作是説亦不相違
也。問見性門内所引論説初地菩薩無礙智
眼見諸衆生悉有佛性。何故是經不能見。如
徳王品第九功徳中言。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不
見佛性。住十住者見法無性方見佛性。又師
子吼中言。十住菩薩唯能自知當得菩提。而
未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又言。十住菩薩
唯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
是義故諸佛了了得佛性。又言。十住菩薩唯
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法。以是義故言。十
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又言。一切覺者
名爲佛性。菩薩不得名一切覺。是故雖見而
不明了。如是等文云何會通。通者解云。通相
而言。爲顯究竟不究竟異故説十地見不明
了。若依隨分證見門者。初地菩薩亦得眼見。
餘文進退隱顯門説。何者。爲顯十地是因滿
位故説得見。九地以還因未圓滿故説不見。
又復起信論説六種染中第五能見心不相應
染是九地障。未出此障故説九地見法有性。
入第十地已出彼障。是故説言見法無性。且
時一邊顯位階降。又説十住唯見終者衆生之
未終乎。六識有情之本始。於一心菩薩通達
六識之相而未證見一心之原。故言見終而
不見始。又言自知當得菩提未知衆生有佛
性者。是約遠近以説難易。謂自當果在第二
念近故易知。衆生當果即天後邊遠故難知。
是望當果佛性説也。又言。十住雖見一乘不
知如來是常住法者。是約因果顯其難易。言
一乘者正因佛性。如來常者是果佛性。十住
因滿故見因性。未得圓果不見果性。即依是
義故後文説言。菩薩未得名一切覺。是故雖
見而不明了也。餘文相違准此可通。次會義
同者。於同類義有異文句。以義類而會諸文。
佛性之義有無量門。以類相攝不出五種。一
性淨門常住佛性。二隨染門無常佛性。是二
種門皆説因性。三者現果諸佛所得。四者當
果衆生所含。五者一心非因非果。依是五門以
攝諸文。第一常住佛性門者。四相品云。唯斷
取著不斷我見。我見者名爲佛。佛性者即眞
解脱。如來性品云。我者即是如來藏。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師子吼中言。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惠。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愚者不見空與不空。又言。觀十二
縁智凡有二種。下中智者不見佛性。即是二
乘。上智觀者不見了了。不了了見故住十住
地。上上智者即了了見。了了見故得阿耨菩
提。以是義故十二因縁名爲佛性。佛性者名
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名爲
佛性。佛性者名爲涅槃。又言究竟。究竟者一
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一切衆
生皆有一乘。無明&T057006;故不能得見。如是等文
擧諸異名同顯性淨眞如佛性。三乘同歸故
名一乘。十二之本故名因縁。離一切故名爲
空性。有本覺名爲智惠。衆生中實故名爲義。
自體自照故名我見。諸名雖異所詮體一。所
以説是衆多名者爲顯諸經唯一味故。謂名我
見名如來藏者是會勝鬘楞伽等旨。又名爲
空名智惠者是會諸部般若教意。又名一乘
者是會法花經等。又名眞解脱者是會維摩
經等。爲顯是等諸經異文同旨故於一佛性
立是諸名也。第二隨染門中報佛性者。師子
吼中言。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信心故菩薩
能具六波羅蜜。又言。佛性者名慈悲喜捨。佛
性者名四無礙知。乃至佛性者名灌頂三昧。
迦葉品云。後身菩薩佛性有六。乃至初地佛
性有五。皆是過去現在未來。又言。未得菩提
之時善不善等盡名佛性。如是等文同顯隨
染門内報佛性也。第三明現果佛性者。師子
吼中言。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
非相非相非非相。云何爲色。金剛身故。云何
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
無定相故。云何爲相。三十二故。云何非相。一
切衆生相不現故。云何非相非非相。不決定
故。迦葉品云。如來佛性即有二種。一者有二
者無。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
無畏乃至無量三昧是名爲有。無者如來過
去諸善不善無記乃至五陰十二因縁是名爲
無。是名如來佛性有無。如是等文同明現果。
第四説當果佛性者。師子吼中言。譬如有人
我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我有酪實
非蘇。以巧方便決定當得故言有蘇。衆生亦
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迦
葉品云。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亦有
如來佛性亦有後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來
故得名爲無。畢竟得故得名爲有。如是等文
明當果佛性。第五明非因非果非常非無常性
者。如徳王品云。善有二種。有漏無漏。是佛性
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復有二種。一者常
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師子
吼中言。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
因者即十二因縁。因因者即是智惠。有果者
即是阿耨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是等文同顯一心非因果性。所以然者。性淨
本覺是無漏善。隨染衆善是有漏善。一心之
體不常二門故非有漏非無漏。又佛果是常
善。因是無常善。一心之體非因果非果故非
常非無常。若心是因不能作果。如其是不能
作果。良由一心非因非果故得作因亦能爲
果。亦作因因及爲果果。故言佛性者有因有
因因有果有果果。是故當知前説四門染淨二
因當現二果其性無二唯是一心。一心之性唯
佛所體。故説是心名爲佛性。但依諸門顯此
一性。非隨異門。而有別性即無有異。何得有
一。由非一故能當諸門。由非異故諸門一味。
佛性之義略判如是。上來所説涅槃佛性全
爲第二廣經宗竟。第三明教體者。先叙異
部後顯大乘。迦退論中以名句味以爲經體。
故彼論説。十二部經名何等法。答曰名身語
身次第住故。若依雜心有二師説。如界品。八
萬法陰皆色陰攝。以佛語之性故。有説名性
者行陰攝。若准婆沙第四十卷。以音聲爲教
體者是佛陀提婆義。以名句味爲教體者是
和須蜜義。倶舍論中又出是二。如界品云。有
諸師執佛正教言音爲性。於彼入色陰攝。有
諸師執文句爲性。於彼師入行陰攝。有人説
言。倶舍論中有三師説。第三師義通取音聲
名句爲體。如法界品下文説言。諸師異判如
是。衆生有八萬煩惱行相。謂欲瞋癡慢等差
別故。爲對治此行佛世尊正説八萬法陰。如
八萬法陰相。五陰中色行二陰攝。以是文證
得知評家取此第三也。雖有是説而實不然。
所以然者。彼不能顯論文分齊。監取異文作
是妄説。彼論前文已出二師説攝陰竟。次説
八萬法陰之量。一出三師義。此言諸師異判如
是已下正成第三評家之説。説法陰量已竟。
次欲更説五分法身十一切入等諸門攝義。
是故條前成後之言八萬法陰相五陰中色行
二陰攝。此言總條前二師義。是故當知彼説
謬異。當知小乘諸部之内出教體性唯有二
説更無第三也。若依成實。相續假聲以爲教
體。如彼論不相應行品云。有人言。名句字應
是心不相應行。此事不然。□□□□法入所
攝。解云。此論師意假聲詮用更無□□□□
聲性色陰所攝。詮表之用意識所得唯□□
□□□所攝也。大乘之中音聲名句及所詮
義□□□□□雖無別體不相應行而有假立
不相應行□□句行□□所攝。由是道理異彼
二宗。是義具如瑜伽論説。又彼論攝決擇分
言。云何爲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義是能依。云何爲文。謂有六種。一
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語身。四者字身。五者
行相。□者機請乃至廣説。是論意者欲顯教
體無別自□□□縁含能生物解故説諸縁爲
教體耳。於中餘□□□□□如楞伽經疏中
説 第四明教迹者。昔來□□□□南土諸
師多依武都山隱士㔁&MT00295;義云。如□□□□
説無出頓漸。花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漸□
□□内有其五時。一佛初成道已爲提胃等
説五戒十善人天教門。二佛成道已十二年
中宣説三乘差別教門。未説空理。三佛成道
已三十年中説空無相波若維摩思益等經。雖
説三乘同觀於空未説一乘破三歸一。四佛
成道已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説法花經廣明一
乘破三歸一。未説衆生皆有佛性。但彰如來
壽過塵數未來所住復倍上數。不明佛常。是
不了教。五佛臨涅槃説大涅槃。明諸衆生皆
有佛性法身常住。是了義經。南土諸師多傳
是義。北方師説般若等經皆了義。但其所宗
各不同耳。如般若經等智惠爲宗。維摩經等
解脱爲宗。法花經者一乘爲宗。大涅槃經妙
果爲宗。皆是大解起行徳究竟大乘了義之
説。即破前説五時教言。如大品經往生品中。
諸比丘聞説般若讃歎檀度遂脱三衣以用布
施。論中釋言。佛制三衣不畜得罪何犯戒爲
行施耶。以此在於十二年前佛未制戒。是故
不犯。是以文證非局在於十二年後。又彼論
云。須菩提聞説法花擧手低頭皆成佛道。是
故今問退不退義。以是文證般若之教未必
局在於法花已前。破斷五時即爲謬異。又復
若言般若教中不破三乘淺化者。大品經中
舍利弗問。若都不退定復不異。何故得有三
乘差別不唯一乘。須菩提答無二無三若聞
不怖能得菩提。此與法花無三言何別而分
淺深耶。又若般若不説佛性淺者。涅槃經説
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第一義空所。般
若及空即是佛性。何得説云不明佛性。又大
品説眞如法性。論主釋云。法名涅槃不戲論
法性名本分種。如黄石金性白石銀性。一切
衆生有涅槃性。此與佛性有何差別而不説
故是淺耶。又法花論云。所成壽命復倍上數
者。此文示現如來常命。以巧方便顯多數量
不可數知故。又言。我淨土不毀而衆生見燒
盡者。報佛如來眞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
既顯常命及眞淨土。而言是不了説者不應
道理。問南北二説何者爲得爲失。答若執一
邊謂一向爾者。二説皆失。若就隨分無其義
者。二説倶得。所以然者。佛説般若等諸教意
廣大甚深淺通復不可定限於一邊故。又如
隨時天台智者問神人言。北立四宗會經意
不。神人答言失多得少。又問成實論師立五
教稱佛意不。神人答曰小勝四宗猶多過失。
然天台智者禪惠倶通擧世所重。凡聖難測。
是知佛意深遠無限。而欲以四宗科於經旨
亦以五時限於佛意。是猶以螺酌海用管闚
天者耳。教迹淺深略判如是
涅槃經宗要
 天治元年五月廿四日書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