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阿彌陀經義疏 (No. 1761_ 元照述 ) in Vol. 37

[First] []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61 [cf. No. 366]
佛説阿彌陀經義疏并序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
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歴塵
點劫懷濟衆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
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内外兩財隨求而必應。
機興縁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徳
總彰於四字。是以知識廣讃感獄火化爲涼
風。善友教稱見金蓮状同杲日。八十億劫之
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嗟乎識昏障厚信寡疑多。貶淨業爲權乘。嗤
誦持爲麁行。豈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沈
迷。悖戻慈親深痛一生之虚喪。須信非憑他
力截業惑以無期。不遇此門脱生死而無路。
聞持頗衆正恊於時縁。著述雖多鮮窮於要
旨。盡毫端而申釋敢㩭前修。舒舌相以讃揚
誓同諸佛。太虚可際。鄙志奚窮。敬勉同舟深
崇此道矣
將釋此經。先以義門括其綱要。始可入文釋
其義趣。初中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
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
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初中言教大略有二。
初明教興二辨教相。初中大本經云。佛言如
來以無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
闡道教普令群萌獲其法利。開示五趣度未
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此明出世大意。該
於衆典。是謂通明教興也。次據今經略言五
意。一欲令衆生知娑婆苦求出離。故經云。彼
國衆生無有衆苦。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
下明依正莊嚴勸生彼國。三令攝心安住念
佛三昧。故下云。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
心不亂等。四令破障脱苦得清淨樂。故下云。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等。五令生彼
國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
等。此明説經正意局在今文。所謂別叙教興
也。次辨教相。淨土教觀通明現在十方諸佛。
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是
經。即其證也。又準下文。善男善女聞經受持。
不歴階漸皆不退轉阿耨菩提。故知一切淨
土教門皆是大乘圓頓成佛之法。定非偏小。
如別委論。二明理者。理即教體。亦分爲二。初
通二別。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爲體。
方謂方廣。等即平等。實相妙理横遍諸法故
名方廣。竪該凡聖故言平等。故知横竪一切
諸法悉自縁生。皆不思議無非實相。此通一
代大乘所詮之理。二言別者。今經即以彌陀
修因感果依正莊嚴不思議功徳爲所詮理。
良以因中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感無得
聖果。點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無非
實相。即下經云。如我今者讃歎阿彌陀佛不
可思議功徳。若非妙理。那稱不思議乎。三明
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別。初通明大行。不出
發無上道心修六度萬行。備在衆經。不復具
擧。二別論者。修行淨業感生淨土。別是一門
出離徑術。就淨業中復有多種。諸經所示行
法各殊。觀經三福妙觀。大本一日一夜懸繒
幡蓋。十日十夜奉持齋戒。大悲經中一日稱
名展轉相勸。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繋念現前。
九十日中恒不坐臥。鼓音聲經十日十夜六
時禮念。陀羅尼集誦諸神呪。大法鼓經但作
生意知有彼佛。權巧赴機行法不一。教門雖
異無不往生。今經專示持名之法。正是經宗。
於今爲要。故當委示。不可籠通。括束經文且
爲五例。一心起忻厭厭苦忻樂。二身須西向
正立合掌。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繋心佛
境專一不亂。五期死無退 決誓求脱。若此稱
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況一日七日乎。四明
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別。一者近果經云。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前
稱佛結業成因。捨此穢苦感彼淨樂。即獲法
性淨身住同居淨土也 二者遠果下云。衆生
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此謂生彼國已聞
法得忍。修菩提道斷惑。證眞究竟成佛。即證
清淨法身居法性土也。上列四章略提梗概。
餘如後釋。仍委他文。次釋文中。此經凡有兩
譯。一姚秦羅什法師譯。即今本也。二大唐玄
奘法師譯。今見藏中立題各異。如下所明。自
古解釋凡有三家 唐慈恩法師通讃一卷。今
朝孤山法師霅溪法師皆有疏記見行于世。
今之所出各從其志時有異同。臨文目見。次
正釋文相又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中此
經本名稱讃不可思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總十六字。經字爲通題。上十五字爲別
題。上八字屬教。即經所説依正莊嚴稱名往
生皆是彌陀修因感果威神願力不思議功徳
也。下七字屬機。即依教起行。專修成業 衆聖
冥加攝持。不退直至菩提也。奘師唐譯即用
本題云稱讃淨土佛攝受經。語雖少異義意
大同。對文可見。今經秦譯隱略本題在六方
佛後。即下云汝等衆生當信是等。據宗取要
別建此題略有五意。一則上符經旨。經中唯
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標題首。二則下適
機宜。彌陀名號衆所樂聞。故用標題。人多信
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標佛名。稱讃護念任運
自攝故。四義存便易。梵號兼含耳聞淳熟故。
五語從簡要。後世受持稱道不繁故。且如唐
譯。從本立題而未聞流布。又如大本。從華標
目。而罕見誦持。乃知秦本深體聖心。故得四
海同遵百代無古。感通傳説。羅什法師七佛
以來翻經。信非虚矣。今釋此題。上五字爲別。
局今經故。下一字爲通。同衆典故。就別題中。
上二字標能説教主。定是釋迦。但擧通號。下
三字示所説人。簡非他佛故標別號。通別互
擧譯人之巧。傾出我口暢悦彼心。以教合機
故稱佛説。阿彌陀此翻無量。經自釋云。彼佛
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
彌陀。此謂無邊量也。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謂無
數量也 光表佛智。壽表佛福。以此福智嚴本
法身。三徳圓備以立嘉號。餘如下文。通題中。
梵云修多羅此翻爲線。線能貫攝。即喩教詮。
文理連貫包攝群機。訓法訓常義如常説。次
釋經文。大分三分。初至大衆倶爲序分。二爾
時佛告下至是爲甚難爲正宗分。三佛説此
經下至末文爲流通分。初中諸經皆有證信
發起二序。此經但列證信獨無發起。往生傳
序云。此乃十二分教無問自説之經。其猶母
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
之耳。今以義求略爲二意。一表他方淨刹非
二乘偏小境界。縱有權行。示同不知。不假因
縁。孤然自説。彰其特異。即下諸佛歎釋迦云。
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説此世間難信之法。是
也。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如母愛子 憐其
小騃。不能請問。召以誨之。彰其深切。故下如
來囑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説。是
也。就證信中。此即阿難結集奉教安列。六事
爲證明非虚謬。令物信故。六縁不具教則不
興。名六成就。諸經之首。解釋極繁。此但略提
大要。餘廣如彼。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辭。即
指正宗所説法門。契理曰如。離非曰是。信故
聞持名信成就。二我聞者。阿難自言親從佛
聞非他傳告。即聞成就三一時者。主伴會集説
聽始終。簡非餘時。即時成就。四佛者。釋迦教
主。金口親宜非餘所説 即主成就。具云佛陀。
翻云覺者。覺名乃通 此局妙覺究竟極果。十
號之一也。是爲通號。五在舍衞等者。説經有
處。擧舍衞乃遊化之境。擧祇園即依住之處。
即處成就。舍衞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
國故。祇陀施樹。給孤買園。共成佛刹故以爲
名。六與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衆同會。非我
獨聞。即衆成就。衆有三類。初聲聞衆。二並諸
下即菩薩衆。三及釋提下人天衆。聲聞常時
侍佛。威儀復勝。故在前列。菩薩隱顯無定。形
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衆形服全乖。故列
于後。初中有四。初示數。二皆是下歎徳。三長
老下列名。四如是下總結。初中。大比丘者。上
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屬弟子並不
列。比丘或云苾芻。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
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徳令魔怖。又云破
惡。禀戒破業。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號如
後。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爲衆。四人已上秉御
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
云衆也。佛初成道度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連。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
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隨侍。
或云重其最初歸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預會
也。歎徳中。阿羅漢亦有三翻 初云應供。堪爲
物養。即乞士果也。次云殺賊。摧伏魔怨。即怖
魔果也。三云無生。結盡苦亡。即破惡果也。即
如下列會中上首。人天大衆知其徳業識其
儀貎。故云衆知識也。列名中。徳重藹高故稱
長老。語局初人義該諸位。舍利弗此翻身子
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聰明在眼珠。時人以
子顯母爲作此號。又云舍標父。利標母。雙顯
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摩訶目犍連。摩
訶翻大。同名者衆。加大簡之。下皆類之。目犍
連。文殊問經翻莱茯根。莱茯讀
爲蘿蔔
眞諦云。勿伽
羅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名尼拘
律陀。乃是樹名。父母祷神樹得子。因以名焉。
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書
而應。從徳命族。眞諦翻爲光波。上古仙人身
光炎涌。状若波燃。亦云飮光。能映餘光使不
現故。名畢鉢羅亦是樹名。由祷樹得故。迦旃
延翻文飾。亦云肩垂亦云好肩。亦名柯羅。此
翻思勝。皆從姓爲名。拘絺羅此翻大膝有云膝
蓋大故
舍利弗舅。與姊論義常勝姊。姊孕不勝。知懷
智人。遂往南天竺。讀誦衆經無暇剪爪。時人
呼爲長爪梵志。離波多亦名離越。此翻星宿。
或云室宿。父母從星乞得。因星作名。或云假
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聲。有人引智論。嘗宿
空亭證二鬼諍屍。依實判歸小鬼。大鬼怒拔
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因其煩惱不測誰身。
故云假和合。又心懷疑惑。逢人即問。見我身
否。衆僧語云。汝身本是他之遺體。非已有也。
因即得道故以爲名。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
或言周利云大路邊。槃陀伽云小路邊。生於
道傍故以爲名。難陀此云善歡喜。亦翻忻樂。
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試。佛爲説法忻樂得道。
故有處名牧牛難陀。或云即律中跋難陀也。
阿難陀此云歡喜。或云無染。淨飯王聞太子
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生兒。擧國忻然。因
以爲名。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業
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眞諦云。羅睺本言修
羅。能手障日月。應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
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捨故云覆障。憍梵
波提此翻牛齝
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
百世曾作牛王。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時人
稱爲牛齝。亦由此故名是爲牛迹。避人見
笑。常居天上。賓頭盧頗羅墮。上是據姓。
賓頭盧此翻不動。言其
所證
頗羅墮眞諦翻捷疾。
或利根或廣語。言其
根性
婆羅門中一姓也。迦留
陀夷此翻黒光。或云麁黒。從形貎爲名。劫賓
那此翻房宿。
祷星感子故以爲名。又初出
家欲往見佛。夜雨寄陶師家宿。又一比丘隨
後而來。前比丘推草與之。在地而坐。後比丘
即爲説法。豁然得道。後比丘即是佛。共佛房
宿。
從得道處爲名。薄呴羅此翻善容。亦云
偉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無
病無夭。昔持一不殺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訶利勒菓故身常無病。感今勝報。
故以爲名。阿&T072933;樓馱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
盧頭。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云如意。或
云無竭。昔於飢世施支佛稗飯。九十一劫果
報充足。故以爲名總結中。略擧上首一十六
人。不可盡列。故云如是等。南山云。學在我後
故爲弟。解從我生故稱子。次菩薩中三。初示
數。二文殊下列名。三與如下總結。初中。同聞
極多。略擧四名故云諸也。菩薩梵言之略。天
台戒疏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
衆生。或云。菩薩翻覺有情。覺謂上求。即是智
也。有情謂下化。即是悲也。列名中。文殊師利
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
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徳。義亦同之。紹隆佛
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爲法王。菩薩入正
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該下
諸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言其悲智非偏小
所及。乾陀訶提此翻不休息。衆生無盡修因
感果無窮已故。常精進者。衆生無量。上求下
化無暫懈故。總結中。然菩薩名通於初後。如
上所列。莫非深位補處。或是權現影響故云
諸大也。三人天中。釋提桓因具云釋迦因陀
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
華梵雙擧。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復盡擧故
云無量也。更兼道俗四衆龍鬼八部。故云大
衆倶。序中從略。文見流通。第二正宗分大分
三段。從初至倶會一處。先讃二報莊嚴令生
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
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讃勸信受持。
科分三節曲盡一經。有智試觀。思過半矣。初
中又二。初總標依正。上二句指對告人。衆
集即告。故云爾時。身子大權智慧第一。知言
解意深契佛懷。故諸經便多令對語。彌勒下
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
大將。乃知身子才辨超倫。及至此經殊無一
詞申疑請問。從始至末盡是如來呼以告之。
即向所謂示同不知義見于此。從是已下即
所告事。上四句標依報。淨土多種。如別所論。
今此所標同居淨土。如世邦國方向遠近。二
皆是定。對此極苦故名極樂。亦名安樂亦號
安養。十萬億刹凡情疑遠。然彈指屈臂刹那
可到。一以十方淨穢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
速不思議故。十疑論云。但使衆生淨業成者。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
是生淨土時。爲此觀經云彌陀淨土去此不
遠。又心業力不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等。
下三句標正報。但言化主必兼徒衆。簡非過
未故云現在。舍利下二別釋依正。又二。從
初至莊嚴釋依報。舍利弗於汝意下次明正
報。初中又二。初略釋名義。又舍利下廣明勝
相。初中上三句徴問。下四句釋通。無衆苦者。
對顯娑婆令生忻厭。三界六道總名苦果。於
中復有八苦五苦三苦。生・老・病・死・貧困・愛
別・怨會・求不得爲八苦也。殺・盜・婬・妄・飮酒
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苦
苦・壞苦・行苦名三苦也。諸經論中略示名數。
諦論忍土。一切皆苦無一可樂。火宅牢獄未
足爲喩。彌陀淨土境界殊絶。聖賢同會聞法
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餘樂不能過
此。秖無諸苦。已爲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
窮。故云極也。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
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不取正覺。善導云。願
生彼國。必須勵心克己畢命爲期。上在一形
似如小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
無爲法樂。直至成佛不退生死。豈不快哉。
次廣明中。依報國土耳目所對。不出聲色。據
經後結成就莊嚴。止有三處即爲三段。初欄
網樹池唯是妙色莊嚴。二金地華樂則兼色
聲莊嚴。三鳴禽風樹止是法音莊嚴。故今科
約與昔全殊。請考經文無宜執舊。就初莊嚴
分二。初至香潔即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列相
又二。初至極樂擧欄網行樹以顯名。又舍利
下二引池閣寶蓮以示相。初中上七句示相。
下二句結名。言行樹者周迴七重。一一樹高
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
下七層皆垂珠網。状同佛塔。觀經云。妙眞珠
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
有五百億妙華宮殿。一重樹下一重欄楯故
亦七重網是珠瓔復依樹上。則知皆是下二
句止顯樹欄之體耳。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玻
璃是爲四寶。初正示若準觀經。七寶華葉無
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莖枝葉七寶間錯。此中
略擧。委在他文。周匝圍繞。有云凡佛菩薩居
處皆然。非謂一國土止有七重耳。結名可解。
下諸莊嚴例順此結。二池閣中分四。初明池
水。二池畔階道。三階上樓閣。四池中蓮華。初
中七寶池者。彼有八池。七寶所成。池中之水
亦七寶色。名八功徳。一澄清。二清冷。三甘
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渇。八長
養諸根。毎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從中出流
注池中。金沙布地者。觀經云。渠下皆以雜色
金剛以爲底沙。二中階砌亦即四寶。三明樓
閣。乃列七寶。觀經云。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
五百億寶樓。瑠璃梵語。此翻不遠。去波羅奈
城不遠有山出此寶故。玻璃亦云頗胝迦。此
翻水玉。或云水精。硨磲下並華言。如車之磲。
磲謂車輞。赤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珠。體
赤故。碼碯。應法師云。此寶色赤如馬腦焉。大
本云。設我得佛。自地至空。宮殿樓閣池流華
樹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
妙超諸天人等。四示蓮華有五。一形量。二顯
色。三光焔。四香氣。五潔淨。對文可見。若準觀
經。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
團圓正等十二由旬。既言七寶。非止四色。十
二由旬。非止車輪。然車有大小。難爲定準。此
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爲量。十住
毘婆沙云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
其輞。瑠璃爲轂。周圓十五里。準此。未及半由
旬。亦約小者耳。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云。華
有大小。彼據極大。此約最小。今準大本。池中
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則知大小不
同。經中但是隨宜趣擧。不必以此較經優劣。
二結示中。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皆
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歴劫熏修之所成
就。故云功徳莊嚴。故觀經云。如此妙華是本
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自餘皆爾。豈唯華座乎。
四十八願結云。彼佛於大衆中建此願已。一
向專志莊嚴妙土等。下結諸文並同此釋。第
二莊嚴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初中有三。
一天樂。二金地。三天華。初常作天樂者。準觀
經。作樂有三。水觀中云。百億華幢無量樂器
以爲莊嚴。八種清風鼓此樂器等。又樓觀云。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
懸處虚空。不鼓自鳴等。準下經云。風吹樹網
如百千種樂。故知彼土天樂非一。二黄金爲
地者。準觀經。彼國皆瑠璃地。以黄金繩雜厠
問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今言黄金。乃地面
莊嚴耳。三天華又三。初六時雨華。其土下二
盛華供養。即以下三供已還國。初中彼國光
明常照。既無日月則無晝夜。順此方機且言
六時。準大本中。彼以蓮開鳥鳴爲曉。蓮合鳥
棲爲夜。曼陀羅此翻適意。言其美也。又翻白
華。取其色也。二中其土衆生。通目九品。衣
裓眞諦云。外國盛華器也。纔生彼國即獲六
通。日往他方爲聞法故。觀經云。應時即能飛
行。遍至十方歴事諸佛。又遊歴十方供養諸
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等。十萬億者趣擧大
數。三中食時謂中前也。大本云。彼國宮殿衣
服飮食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
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飮食自然盈滿。雖有此
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
足。事已化去。時至復現等。寄歸傳云。五天道
俗多作經行。直來直去唯遵一路。如織之經。
故曰經行。四分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
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結示
同前。第三莊嚴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結示。初
列相中復有二種。初至所作衆鳥演聖法。舍
利下二風樹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
下釋疑。正示有三。先列衆禽略擧六種。前三
易識。舍利此云春鸎或云鶖鷺。迦陵頻伽此
翻妙聲。在&T021400;中鳴已超衆鳥。共命者。兩首一
身報同識異。故法華中翻爲命命鳥是也。準
觀經。更有百寶色鳧雁鴛鴦等。是諸下次明
演法。和雅謂聲音感人。演暢謂説法無滯。五
根者。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
聖道故總名根。即此五法能排業惑故名爲
力。七菩提分即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
喜。四除。五定。六捨。七念。無學實覺七事能
到故名爲分。八正道分者。一正見。二正思惟。
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
八正定。前二慧學。中三戒學。後三定學。即是
離明三學。初果已去見眞諦理皆名正道。亦
名聖道。餘如法界次第委明。准觀經云。常讃
念佛念法念僧。或説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
蜜。故云如是等法。其土下後顯益物。念佛知
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徳大又念
佛願速證誠。念法願勤修學。念僧願親參預。
又念自心佛體自覺了。念自心法軌生聖道。
念自心僧隨縁和合。三寶多種隨機淺深。當
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淨專念三寶。
晨夕所存更無他意。兩土昇沈於茲可見。次
釋疑中二段。初至有實遮其疑情。是諸下二
決所疑事。初中三節。先遮疑情。濁世禽畜罪
業所招。極樂淨土何縁有此。所以下次伸意。
彼國唯有人天兩道。法藏願云。設我得佛。國
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舍利下三擧
況。大本云。彼國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
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二決疑中
彌陀變化者。準觀經。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
出金光。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當知
衆鳥即是彌陀化身。欲使法音遍布遠近。顯
知非是罪報所生也。二風樹妙音分二。初示
相。即前樹網風動成音。其音美妙如衆樂焉。
聞是下顯益同前。結示可解。第二明正報中
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號。舍利下二徒衆莊
嚴。初中復二。初徴問。汝意云何。審其解否。
既無所對故爲釋通。阿彌陀此翻無量。一者
光明二者壽命。無量是通。光壽爲別。初光明
無量者。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現起光。今
此乃是彌陀常光。大本云。無量壽佛威神光
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號爲
無量光佛。乃至我説彼佛光明。晝夜一劫尚
不能盡等。又佛觀云。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
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
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
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捨。當知我輩處佛光中。都
不覺知。佛光常攝。略無厭棄。猶如盲人居日
輪下。又如溷蟲樂在穢處。撫膺自責實可悲
痛。二壽命無量又二。初明主伴壽量。舍利下
二示果成劫數。初中佛壽有二。法報二佛一
向無量。應佛皆具長短二量。今此淨土彌陀
應身示其長量。大本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
稱計。假使十方無量衆生皆成聲聞縁覺。都
共集會竭其智力。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不
能窮盡。又云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長短
亦復如是。故云及人民也。阿僧祇此云無數。
或云阿僧祇耶。翻無央數。二示劫數。言十劫
者。準法華。大通智勝佛時。彌陀乃是十六王
子之一數。釋迦既經塵劫。彌陀豈得不然。楞
嚴勢至章云。我於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準大本中。即
阿彌陀也。今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
機之説。不足疑矣。二徒衆莊嚴分二。初至祇
劫説正示聖衆。舍利下二結勸往生。初中又
二。初至莊嚴通列兩衆。又舍利下別顯行功。
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結示。初中聲聞弟
子即中三品。諸菩薩衆即上三品。總攝初心
不退補處。衆總三乘獨無縁覺
應以斷證同聲聞攝
故大本云。彼國聲
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説。神智洞達威力
自在等。往生論説二乘不生。蓋是定性取涅
槃者。今此謂曾發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
法華獲記眞聲聞。涅槃知常出家菩薩之類
也。次結示中此亦彌陀所化。來生彼國修因
證果。威神説法。爲國莊嚴。義同前釋。二別顯
中衆生生者。通九品收。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轉。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則知
生彼國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墮。十疑
論云。彼國有五因縁故不退。一彌陀願力攝
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鳥樹林常説法。四純諸
菩薩爲友無諸惡縁。五壽命永劫。餘廣如彼。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等。衆類
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祇耳。問得忍
補處祇合垂形五道入三塗處救苦衆生。何
以長居淨土。答隨其志願攝化有殊。或遊戲
十方。或往來三界。宣揚法化利樂群生。準大
本云。十方恒沙佛國無量菩薩悉生彼國。恭
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又云於此世界
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又復授記
十方菩薩。皆當往生。廣如下卷。二結勸中初
正勸。衆生聞者通指末代聞上所説。勸令發
願。願必引行。行必感果。所以下伸意。如是者
指前所列三乘聖衆。皆是善人。欲明此界三
惡充滿皆不善聚是可厭耳。第二正示行法
分三段。初至彼國簡餘善不生。若有下二正
示修法。我見下三結顯勸意。初中如來欲明
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爲少善根。所謂布施持
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
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爲少善。非往生因。若依
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
多福徳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
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
女人聞説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
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徳多善根多福
徳因縁。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至今六百餘載。
竊疑今本相傳訛脱。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
念持名。其人下二臨終感聖。是人下三正念
往生。初二句索持機不簡男女次二句勸信
受。或披經典。或遇知識聞必生信。信故持
名。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隨人要約。今經
制法。理必依承。若準大本觀經。則無日限。下
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聲也。後一句教
繋想。此一句經正明成業。先須斂念面向西
方合掌正身。遙想彼佛現坐道場依正莊嚴
光明相好。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
露無依。譬如嬰兒墮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
危忙。一志依投懇求解免。聲聲相續念念不
移。雖復理事行殊定散機異。皆成淨業盡得
往生。不然則無記妄縁定成虚福耳。善導問
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有何意耶。
答曰。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
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
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云彌陀世尊本發深
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
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
得往生問達法本空心淨土淨。何須念佛求
生淨土。答若眞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持。何
妨念佛。若貶念佛。未曰達人。何以然者。既達
法空則不住於相。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超
越二邊從容中道。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
流入薩婆若海。臨終決定上品上生。豈非心
淨佛土淨乎。故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
土。達生體不可得。此乃眞無生。非謂生法外
別有無生也。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
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即斯謂也。問觀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須念他佛耶。答
祇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梵網戒云。常
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汝
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
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之
佛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爲物護。是故諸經
勸令念佛。即是以己未成佛。求他已成佛而
爲救護耳。是故衆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
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問四字名號凡
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衆善。答佛身非相。果
徳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三世皆有
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
邊聖徳攬入識心。永爲佛種頓除億劫重罪。
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徳也。
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
樂而不聞佛名。藥師經云。若彼佛名入其耳
中墮惡道者。無有是處。阿難諸佛境界誠爲
難信。皆是如來威力。非聲聞支佛所能信受。
唯除補處菩薩耳。瞻察經云。欲生他方現在
淨土者。應當隨彼世界佛名專意念誦一心
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善根増長速獲不
退。當知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等。餘諸佛名
聞持尚爾。況我彌陀有本誓乎。末俗障重多
忽持名。故委引聖言。想無遲慮也。二感聖中。
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執持名者。臨終攝引
彌陀本願。大經云。十方衆生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
前者。不取正覺。聖衆現前亦有多別。或眞佛
化佛觀音勢至隨其品位。委在觀經。或謂臨
終見佛以爲魔者。或云自心業現。實無他佛
來者。斯蓋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自障障
他爲過不淺。如別所明。三正念中。凡人臨終
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
起邪見。或生繋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
顛倒。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内熏慈光外
攝脱苦得樂。一刹那間。下文勸生其利在此。
三結顯中。我見是利即躡上科。故説此言。覆
示前段。正報中文對文可見。大段第三勸信
中三節。初至佛所説引諸佛同讃勸。若有人
下二約三時因果勸。如我今者下擧諸佛互
讃勸。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讃。東方下
次引諸佛讃。初中如前所説依正殊特持名
脱苦。莫非彌陀大悲願行。從因至果功徳利
益殆非心思口議所及。二中又二。初盡六方
正列。於汝意云何下釋經名。初中但列六方。
若依唐譯則列十方。今謂但擧六方四維自
攝。但言略耳。下諸佛名相承不釋。今以義詳。
或從色相。或取言音 或約行業。或從譬喩。大
略不出果徳三身。收無不盡。文或偏擧。義必
兼含。初東方分二。初叙現通。二引讃詞。餘五
例此更不重分。初中阿閦鞞。此云不動。法身
體寂無遷變故。若就因行。毀譽敬慢同一如
故。次列三佛皆從喩名。衆山之中須彌最勝。
諸佛法身超過諸法。初言相者其状同也。次
言大者出過喩也。三言光者光則表智法兼
報也。妙音説法稱機即應佛也。河沙佛土略
列五名。故云如是等。各於其國者。正當釋迦
説此經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讃令信是經。若
據諸佛。言無虚妄。但由衆生障重信難故。現
舌相表示誠言。諸佛常舌上至額際今此現
起。長廣量等隨宜大小。何止大千乎。次引讃
詞。當信是句絶稱讃下即經本題。上句指前
釋迦所説。下二句如後經文所解。餘見題中。
下五並同此釋。二南方中。日月燈三皆破闇。
或次對三身。或單喩智徳。名聞光者。名聞十
方。如光遍照。大焔肩者。言相則兩肩光焔。在
智則雙照眞俗。須彌燈者。山燈即喩法報二
身。無量精進。從行爲名。方便度生未嘗暫懈。
衆生無量。悲智亦然。三西方。前三皆名無
量。初即壽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證。法身。無
上故喩如幢。大光大明並喩佛智。自行化他
破障除惑。寶相者。應佛相好如寶可貴。淨光
者亦即法報。問初無量壽即是彌陀。若自勸
讃。於義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極樂法藏所
成之彌陀。四北方中。焔肩同前。但無大字。
最勝音同上妙音。難殂者。法身堅密不可壞
故。殂音叙。又音疽。壞也。日生者。如世晨曦
破晦暝故。網明者。法門交映如帝網故。五下
方中。獅子者。衆聖中尊故。以獸王比焉。又獅
子一吼獸聞皆死。喩佛説法魔外消亡。名聞
名光。義同前釋。達磨翻法。單云法者。所證法
身軌持萬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
持者。任持常住故。六上方中。梵音者。梵即淨。
法音清朗衆樂聞故。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
王。所謂月也。經云。衆星之中月天子爲第一。
或可北辰居天中。而衆星拱之。而辰星爲宿
中王。亦喩法身出過諸法也。香上者。衆徳如
香。超諸菩薩更兼智徳。故云香光。焔肩須彌
同前故不釋。雜色寶華者。以萬行因華嚴法
身果徳。下寶華徳義亦同之。娑羅此翻堅固。
冬夏不凋。即喩法身無變易故。見一切義者。
洞達諸法甚深義趣。諸佛果海徳量何窮。三
世道同。理無差異。隨機順物一相爲名。以意
裁量。略如上解。後賢披閲更試講磨。次釋名
中分三。初至念經徴前經名。上句已見前文。
故但問下二句。恐未曉故問釋之。舍利下二
示義。又二。先叙聞持。是諸下次明得益。初中
聞經受持者。牒上二報莊嚴。正明行法二大
章也。及諸佛名者。牒上引佛勸信。第三一章
初科所引六方名也。次得益中。諸佛護念直
至菩提。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
退失。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
子。大論云。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
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
正覺。即佛果號。薄地凡夫業惑纒縛。流轉五
道百千萬劫。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
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可謂萬劫難
逢。千生一遇。誓從今日終盡未來。在處稱揚。
多方勸誘。所感身土所化機縁。與阿彌陀等
無有異。此心罔極。唯佛證知是故下三勸信。
信我語者。謂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諸佛豈
虚妄乎。次三時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結
勸。初中已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發願
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別對可知。欲顯淨
土。唯恐無願。有願必生定無漏失。十疑論云。
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爲
生死業縛等。次結勸中。若有信者。簡彼不信。
任不發願自甘塗炭。是誰之咎。三諸佛互讃
中二段。初我讃諸佛。彼下諸佛賛我。初文如
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勸信。二中又二。初
出彼讃詞。當知下二顯示誠實。初中釋迦翻
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眞。
合此爲佛。則三身備矣。他不能爲故甚難。擧
世未見故希有。下列二難。於此惡世修行成
佛一難也。爲諸衆生説此法門二難也。初中
娑婆亦云索訶。此翻堪忍。悲華經云。是諸衆
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準佛刹經有二義。
初義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薩乘者。成就忍辱。
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終
不放逸。故云堪忍。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
謂能具造十惡業故。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時
分。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歳時
即入劫濁。見者。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
利使也。煩惱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衆生
者。攬陰爲人。假名衆生。命者。刹那生滅。催
年促壽。第二難中。念佛法門不簡愚智。不擇
豪賤。不論久近。不選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
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刹
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二顯實中。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讃不虚。意
使衆生聞而信受。第三流通分。正説既終。衆
喜受持。展轉傳布遍於四海垂於萬世。故因
衆散以爲流通。一切世間總收四部。別擧三
趣。以決序文。阿修羅此翻非天。受樂如天。懷
諂同鬼。從行爲名。歡喜則出離有門。信受乃
憶持修習。得法閧懷。仰恩荷徳。傾誠展敬。
志願流通
阿彌陀經義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