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彌陀經通賛疏 (No. 1758_ 窺基撰 ) in Vol. 37

[First] [Prev]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補大覺之尊三會度無量之衆。即是此類。故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
來生我國。究竟各到一生補處。以本願力故
生彼即入補處之位
經曰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賛曰。第三勸生彼國。現在未來一切衆生聞
我向來説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問慈氏天
宮快樂不少。勝侶頗多。何須堅勸往彼西方。
答若論兜率即勝人間。乃並西方全成微劣。
勝劣既異。彼此各殊。勸生西方捨劣求勝也。
勝劣有異者。淨土十勝天宮十劣。淨土十勝
者。一化主所居勝。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
繋勝。四淨方無欲勝。五女子不居勝。六修行
不退勝。七淨方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
念佛攝情勝。十十念往生勝。天宮十劣者。一
所居國土劣。二所化壽役劣。三界繋攝屬劣。
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雜居劣。六修行有退
劣。七穢方非淨劣。八國土莊嚴劣。九善念攝
情劣。十修行勞苦劣。有斯十勝十劣所以勸
生彼國
經曰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倶會一處
 賛曰。第四勸生利益。諸上善人者。善者過
現益物謂之善。人即前聲聞不退及補處等
菩薩也。倶在西方一會處也。同師進業必假
良縁。朋家作仇事資惡黨。孟母移居於勝處。
宣尼不飮於盜泉。蓋恥惡而慕善也。慕善則
芳蘭襲慶。朋惡則鮑肆葷風也。勸生西方親
之勝侶也
經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
國 賛曰。自下第二擧極樂之因殊。文分五
段。一遮少善。二説多因。三聖衆來迎。四衆生
生往。五結勸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
根得往殊常淨土。問十念彌陀頓生淨土。據
斯所説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縁不生彼土。
答十念得生淨土。接引懈怠衆生。却談多善
因縁。乃被精進勸學者或廣或略理不相違
佛説阿彌陀經通賛疏卷中


阿彌陀經通賛疏卷下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經曰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
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
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賛曰。第二
説多因也。善男子者。梵云烏波索迦。此云近
事男。索者男聲也。堅持五戒堪可親近承事
比丘僧故。善女人者。烏波斯迦。斯者是女聲
也。亦持五戒堪可承事比丘尼故。西天分男
女二聲故。聞説阿彌陀佛者。謂於善友處聞
此阿彌陀教中往生之事。或自尋覽執持佛
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無間隔故名
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問淨土論云。女
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云何相違。答只如女
子念佛。至意專精命盡欲生轉成男子便生
淨土。有何不可。根缺亦爾。文殊般若經云。若
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妙國土者。應當隨彼國
土佛名。一心誦念願往生者。必得往生。觀佛
三昧經云。此念佛三昧欲使成就有五因縁。
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諂慢。四不
恚不嫉。五勇健精進。鼓音聲經云。令念彼佛
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云。持戒專
念七日亦得往生。平等覺經及大阿彌陀經
並説三輩得生。如彼中説
經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
其前 賛曰。第三聖衆來迎也。其人者。既七
日念佛行人也。臨命終時者。此一報壽命臨
欲終時。即彼佛與諸聖衆即彼國菩薩聲聞
等現身於念佛修行人前。如梁朝珍禪師見
白銀臺或見化佛來迎也
經云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賛曰。第四衆生往生。不顛倒者
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國也。蓮華化生顏貎
端正如諸菩薩。心無顛倒意想正修。便別穢
方頓生淨土。故云即得往生。問衆生惡業無
量。如何念佛滅除業障便得往生淨土。答十
疑論説有三義故能敵惡業。一者在心。爲造
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眞實心。以實除虚有何
不可。如千年之闇不能拒朝日之光。二者在
境。謂造罪縁於顛倒境界。念佛縁於勝妙功
徳。以眞遣僞有何不可。三者在淨。謂造罪是
染意。念佛是淨心。淨勝染劣詎可相比。如童
&MT01570;刀能斷千丈之索。一星之火能燒萬束
之薪。又觀經云。於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罪業既除得生何惑。西域之人臨命
終時皆以幡像前引。親友知識助念彌陀令
發往生之意。是此教也。又華嚴云。將欲沒者
令其憶念想見如來。命終得生淨土。見有臨
命欲終。勸念佛名。又示尊像。令其瞻敬。令生
善念即得往生。問臨終作善便得往生。何假
預前修諸勝業。答人生壽夭難測短長。或即
病因昏迷。或即非時奄逝。既闕生前之善。難
逃後世之殃。預作善縁恐防斯咎。問往生之
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論中有二師義。一師
云極善極惡無中有。二不揀善惡但有捨報
受生者皆有中有。爲傳識故。除現世變身即
無中有。淨土既是極善中有定有。有者爲

經曰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説此言若有衆生聞
是説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賛曰。第五結
勸往生。我見是利者。我者世尊稱我也。見是
利者見是殊常勝利益。故勸生彼國也
經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讃嘆阿彌陀佛不可思
議功徳。賛曰。第三諸佛證明。文分爲三。初
陳自讃言。二引他佛證。三釋經名字。此即初
也。如我今者自指也。彼佛功徳不可以心思
言議故也
經曰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妙音佛 賛曰。第二引他佛證。稱
讃淨土經云十方諸佛。此略擧六方便爲六
段。且擧東方。毎一方各有五段。一指國土。二
擧佛名。三辨多少。四明證相。五引證言。今初
兩段合一唱也。東方者指國土。亦有阿閦下
擧佛名。先引東方者。西域以東爲上。所以先
擧。阿閦梵語此云無動。不被煩惱四魔違順
等動故。須彌相者。謂金容尊状若須彌。大須
彌者。謂諸相甚大如大山王。須彌光者。大如
山王身光故。妙音者。其聲微妙清徹遠聞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辨多
少。四明證相。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是辨多
少。各於其國辨明證相也。如是等佛數比河
沙而不具列故言等也。恒河數者梵云殑伽。
訛略云恒河。是河神之名。河從彼稱。殑音其
&T072904;反去聲也。經中説河沙爲喩。無熱惱池出
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義。一由沙多。二
由世人共爲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
經劫壞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説妙法。五
衆人共委。故多爲喩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
里河以爲喩。明證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者。即各在本國舒舌相也。三千大千世
界者。准大論云。千須彌山千日月千四天下
及千梵王是謂小千。以小千爲一數至千名
大千。故名三千。非小中故爲大千。倶舍論云。
小千至初禪。中千至二禪。大千至三禪。倶同
一成壞遍此故云遍。故云遍覆三千大千世
界也。表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感此舌相也。證
小事即覆面門以至髮際。今證大事故至三
千。今説因微果勝恐衆生疑。此乃抛苦惱之
要門。證常樂之疾路。事既廣大。現瑞非輕。舒
舌相而遍覆大千。證西方而眞快樂
經曰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引
證詞。經文易見。誠者實也。問汝等者。爲是六
方諸佛告語自國聽徒。爲當釋迦勸試祇園
之衆。答觀此經勢而有二意。一他方諸佛告
自國聽衆。二釋迦轉引彼佛意言證彼西方。
令一會衆生信敬也。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
即是此經也。准此具足應名稱讃阿彌陀佛
不可思議功徳。其文略也。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者。諸佛護持明記憶念也。即衆行雖廣難
方念佛之功徳。福然多。爭並持經之力。故使
六方諸佛以神力而護持。沙界聖人乃一念
而憶念。故云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問若釋迦
談於淨土。可言佛所護念。諸佛不説此經。何
説佛所護念。答王言是勅。佛語成經。既稱讃
於淨方。此説便成經也。或可佛所護念者即
指釋迦所説阿彌陀經也。問靈山開塔要假
召集分身。舍衞啓筵何故不邀諸佛。答召佛
開其寶塔。赴彼佛之願心。證土啓相信誠顯
此尊之悲意。但各居自國不至此方也
經曰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
大焔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賛曰 第二
南方也。分五如前。此前二段也一指國土
二擧佛名
。可知。
日月燈佛者。身光智光内外倶照故。名聞光
者。有大名聞光照内外。或聞名見光生覺悟
故。大焔肩者。身光發焔出於肩故。或肩者齊
也即身光智光皆發焔齊也。須彌燈者。身光
如燈焔有破暗故無量精進者。利樂有情也」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辨多
少。第四明證相。行相如
經曰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引
證詞。亦同前釋
經曰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
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 賛
曰。第三西方。同前五段。此二文也。無量壽
者。即西方本尊。依二義得名。如前已解。問儒
宗尚無自伐其善。何故彌陀自讃難思。答據
其文勢即是諸佛稱讃。又設若彌陀自讃。於
理何違。引轉衆生令生勝意。無量相者。相好
無量故。無量幢者。身量功徳高而復峻由如
幢也。大光者。身智二光無不照故。大明者。得
佛三明無不知故。即正遍知也。寶相者。内外
二相皆可寶重故。淨光者。淨者無漏。光者身
智二光。故言淨光也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第四
文也。如上説也
經曰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文
也。引證詞可知
經曰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焔肩佛最勝音佛難
阻佛日生佛網明佛 賛曰。第四北方證也。
文五同前。焔肩佛義同於前。最勝音。音聲美
妙勝過餘故。難阻佛者。諸魔不能阻礙故。日
生者。依智慧日流聲教故。或依智慧日令衆
生生諸善法故。網明者。施此教網令衆生生
於明解故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第四
文如前可知
經曰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段
文意可知也
經曰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
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賛曰。第五下方
證也。文五同前。此二文也。師子佛者。如於
師子獸中自在。佛於法中自在故得此名。又
世師子伏諸猛獸。佛即伏四魔也。名聞者。名
振十方故。名光者。聞名見光生覺悟故。達磨
者梵語。此云法也。以法爲身。即有爲無爲諸
法所依止故。法幢佛者。廣開大法高峻如幢
故也。持法佛者。持過去佛法付未來故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第四
文相可知
經曰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文
也。行相同前
經曰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
佛香光佛大焔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
王佛寶華徳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 賛
曰。第六上方佛。文五同前。此初二文也。梵音
者。聲相美妙聞者悦心故。宿王佛者。宿者星
也。月是星中之王。佛者是十地菩薩二乘凡
夫之王也。得自在故。香上佛者。戒徳馨香更
無過上故。香光佛者。馨香自遠光彩教門故。
大焔肩佛者。身肩發焔故。雜色寶華嚴身佛
者。心華發明自嚴飾故。或可雜色衆寶以嚴
其身飾形可以美价故。娑羅樹王佛者。如大
樹王能覆癊故。佛能覆癊諸衆生故。寶華徳
佛者。身智功徳如寶可重故。見一切義佛者。
義者境也。佛具五眼見一切境故。如須彌山
佛者。福智如山巍巍高峻故
經曰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賛曰。第三第四
文可知也
經云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讃不可思
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賛曰。第五文
也。同前可知
經云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
所護念經 賛曰。第三釋經名字。文分爲三。
初徴問。次通釋。後結勸。此初也。世尊云汝舍
利弗還知此經如何得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經曰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
説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
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賛曰。此是第二通釋也。善男子善
女人等是所護人也。聞是阿彌陀佛及聞六
方恒沙佛名者能護念人也。是諸善男子善
女人皆爲一切諸佛所護念者。得正護念也。
即受持經及佛名男子女兒因聞諸佛及釋迦
佛説修淨土經方始得生淨土。即此經是諸
佛所匡護明記憶念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阿之言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
等。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問
爲但念阿彌陀佛即得不退。爲更有餘方便。
答非但稱念禮敬。又應至心於諸佛前懺悔
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由懺悔故轉諸定業。如
如意珠隨願即得不退轉。爲由諸佛護念故
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也
經云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
所説 賛曰。此第三結勸也。是故者結上之
詞。皆當等者勸勵之語。汝等信我上來所説
及六方諸佛之言
經云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
生阿彌陀佛國者 賛曰。自下第四三生發
願。文分爲四。第一發心往生。第二彰其勝益。
第三位居三世。第四勸生彼國。此即初也。已
發願者過去。今發願者現在。當發願者是未
來。欲者希望也。生者即五蘊假者也
經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賛曰。第二彰其勝益。念佛發願故。
一即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衞。遂令求道之
心不退願生之志不轉。故言不退轉。若已發
願已得不退。今發願者即現在今得不退。當
發願者當得不退轉也
經曰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賛曰。
第三位居三世。已發願者爲過去發願者已
生。今發願者爲現在者即生。未來發願者爲
未來未來發願當生
經曰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賛曰。第四勸生彼國。
若有信心深重煩惱輕微。知大覺以誠言獲
良願而當往也
經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讃諸佛不可思議功
徳彼諸佛等亦稱説我不可思議功徳 賛曰。
第五彼尊讃歎咸曰希奇。文有四段。初讃功
徳難思。二歎化行濁世。三嗟訝成佛。四説法
幽玄。此文是初。我讃六方諸佛能爲衆生作
眞實語。衆生因此心無疑惑。又彌陀如來慈
悲接引。我等偏讃彼佛。彼佛復讃於我
經曰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
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
衆生濁命濁中 賛曰。第二歎化行濁世。而
作是言結集家叙也。釋迦梵語。此云能仁。牟
尼此云寂默。得姓之縁如別處説。言甚難希
有之事者。即是忍苦教化衆生之事也。能於
娑婆國土者。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堪可忍受
苦惱之事故也。五濁惡世者。略以五門。一釋
名。二出體。三對治。四癈立。五相攝。初釋名
者。濁是滓穢義。如食滓穢。下惡可汚名之爲
濁。此言意説劫増之時。三災漸輕煩惱轉薄。
衆生向好惡見漸微。命根轉長漸漸向勝。已
上好可忻名之爲清。衆生無苦化佛不出世。
諸化佛出世必向劫減。小三災漸起煩惱轉
厚。衆生向惡染見漸増。命根轉短漸漸向劣。
下惡可厭故立濁名。五者是數。帶數釋也。次
望別名皆持業釋也。或以別揀總。亦依主釋。
二出體者。地持論云。謂今世人多皆短壽。極
長百歳。是名命濁。此以本識名言種子。由業
所引功能差別命根爲體。善業力弱命根漸
短。由殺生業之所感故。若諸衆生不識父母
不識沙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怖不畏今
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惠施不作功徳。不修
齊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濁。雖第八識名爲
有情。今説由近惡外縁故。五蘊假者作惡無
善名有情濁。合以第八識及五爲性。若此衆
生増非法貪。或惠刀劍或施器仗。諍訟鬪亂
諂曲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是名煩
惱濁。除五見外所餘一切煩惱隨煩惱皆煩惱
濁體。此非法貪惠刀劍等令行殺害。或慳好
財但捨刀劍。因非法貪諍等竟起。乃至諸餘
惡不善法通攝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由性數
習逢惡境牽煩惱尤重。若於今世法壞法沒。
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
爲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若飢饉劫起疾
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濁。此以色蘊四塵
爲體。或通五蘊。仍是不相應時爲其體。依四
五蘊而建立故。煩惱増多惡業尤重。便招惡
果三災遂生。三對治者。智度論中立四悉檀。
悉檀宗也。一世界悉檀。二爲人悉檀。三對治
悉檀。四第一義諦悉檀。劫濁衆生濁世界悉
檀治之。識器世間衆生世間悉皆虚幻。厭怖
修道即永離故。命濁以各各爲人悉檀治之。
識知人由善業所得。修持淨戒行不殺等。命
自長故。或爲三乘之人各説自乘涅槃之果。
便除生死所有命濁。煩惱濁見濁對治悉檀
治之。修習隨應對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
檀破五濁故。入第一義證會眞宗。四癈立
者。何故唯立五濁不増減耶。答衆生有二。
一惡行。謂在家白衣。二邪行。謂出家外
道。白衣無慧煩惱増時名煩惱濁。外道邪解
浪推求時立爲見濁。又諸鈍惑名煩惱濁。諸
餘利惑名爲見濁。由此二因得當果時離合
不同。復分二濁。合二内果名衆生濁。惡衆生
故。合二外果總名劫濁。惡器具故。劫謂時分。
時無別時。依法辨故劫濁故以惡器爲體。此
惡衆生及與外果。雖復總陳是二濁果未辨。
何者。正惡果體今顯根本故立命濁。或内惡
果名爲命濁。外惡果者名爲劫濁。此惡因果
由誰而有。謂惡衆生故名衆生濁。由此五濁
據増行相。欲令生厭故偏説五。五相攝者。薩
遮尼乾子經云立十二濁。一示現劫濁。二示
現時濁。三示現衆生濁。四示現煩惱濁。五示
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七示現不淨國
土濁。八示現難化衆生濁。九示現説種種煩
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現魔濁。十二
示現魔業濁。劫濁及時即劫濁。衆生及難化
衆生即衆生濁。煩惱及説種種煩惱即煩惱
濁。命即命濁。外道亂即是見濁。此八即五濁。
餘之四種謂三乘差別不淨國土。魔及魔業
非五濁攝。五濁據勝唯實雜染。十二濁通能
化能障佛示現故。問何故釋迦百歳時生。彌
勒八萬歳出。答各據本願出時不同故
經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賛曰。第三
嗟訝成佛。縁此界境唯穢惡人不足是非證
菩提。如火内生蓮。得解脱似氷中出燭故

經曰爲諸衆生説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讃
曰 第四説法幽玄。難信之法者。只如此典一
朝誦佛十念精進誠超五濁之穢方登初地之
淨域。豈非難信哉。上來第五彼尊讃嘆咸曰
希奇訖
經曰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賛曰。下第六段我佛叙陳獨稱難事。文分爲
四。初叙行難修。二叙果難證。三叙法難信。四
總結甚難。此即初也。行此難事者。即三僧祇
劫萬行備修。捐身命以殉菩提。捨國城而爲
郡衆方成正覺。豈非難事也
經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賛曰。此第
二叙果難證。如上已解。其文可知
經曰爲一切世間説此難信之法 賛曰。此
第三叙法難信也
經曰是爲甚難 賛曰。此第四段總結甚難。
結上三事。上來已解正宗分訖
經曰佛説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説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賛曰。第三流通分文有四段。初説經事畢。
二聽法縁終。三聞法歡忻。四退辭佛去。四段
合一唱也。佛説此經已者。是第一説經事畢。
及諸下文皆結集之語也。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説者。是第
二聽法縁終。言世間者即有情世間也。可破
壞故。天人者。天即欲界六天。天者即光潔自
在名天。人即人趣。謂多忍義名人。阿修羅此
云非天。如人不仁名曰非人。修羅亦爾。歡喜
信受者。是第三聞法歡忻。顏舒曰歡。神悦曰
喜。故云歡喜。即意識相應喜受也。此經乃三
乘妙旨。衆聖要樞。出生死之鴻源。證眞常之
疾路。得路得聞圓備。豈不樂哉故云歡喜。問
先標聽徒之處兼明菩薩聲聞。經終作禮歡
忻何故不明菩薩。答&T051759;影略説不必倶陳。作
禮而去者。是第四退辭佛去。五輪倶屈。三業
歸誠。咸別世尊各還本土故云作禮而去
佛説阿彌陀經通賛疏卷下

  此慈恩所撰阿彌陀經通賛一卷者。祐世僧
統於元豐元祐之間。入于中華求得將到
流通之本也。助洪願。付於廣教院。命工
重剶。自戊辰十月十九日起首。至十二月
十日畢乎矣。所有功徳。自利利他。此世來
生福慧圓滿。普與含識同會樂方。時大安
五年已已二月晦日記
  海東大慈恩玄化寺住持廣祐僧統釋韶
顯題

  件書等以嘉保二年孟冬下旬。西府郎會
宋人柳裕傳語高麗王子義天。誂求極樂
要書彌陀行願相應經典章疏等。其後
裕守約。以永長二年丁丑三月二十三日
送自義天所傳得彌陀極樂書等十三部
二十卷。則以同五月二十三日家時興福
寺淨名院到來。懇誠相臻。清素自&MT01655;。仍以
彼本。已重新寫。善種不朽。宿心爰成。欲爲
自他法界往生極樂之因縁矣
  康和四年壬午四月二十二日未剋藥師
寺西室大房書寫畢
  願以此書寫善根。先二親消滅罪障。次桓
賢終往生極樂矣。生年三十一。但此書者。
桓賢沒後門弟之中常住僧房修學爲宗之
輩可傳領也
  嘉暦元年丙寅六月十七日依衆議誂有
小生分書寫所奉奇符春日社西新談議
屋也
 大法師源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