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彌陀經通賛疏 (No. 1758_ 窺基撰 ) in Vol. 37

[First] []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58 [cf. No. 366]
阿彌陀經通賛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絶衆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徳。非
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濕
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
宮獲眞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増強。
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呑萬善。是以高
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
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
根宜之次第。大哉逈抛空有之門獨頴斷常之
表 佛者覺道已圓 説者悲心演法。阿彌
陀者無量壽也 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
王不易 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衆詮。貫則
通連妙理。故云佛説阿彌陀經也 經如是
我聞等。賛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
總叙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
四翻譯時人。第五論於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且初第一總叙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願
願渡衆生。今赴宿因故説諸法。故法華經方
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
衆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云。毎自作是念。以
何令衆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
中若今果位。毎皆發願願令衆生猶如我身
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説諸經。又如論説。菩
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歩觀
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説偈言。我生胎分盡。是
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脱。當復度衆生。爲酬此
願故説諸經。問世尊説法處會頗多。何故祇
園又談慈典。答餘處説法意趣不同。維摩經
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
爲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爲破無常輪。有情
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捨無常故。二爲破
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故。生歸淨土蓮
華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淨也所
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淨也。爲破不
淨輪故。三爲破苦輪。諸衆生爲苦逼迫故。令
歸淨土除此苦故。爲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説
此經。又爲接引二種衆生故。一爲接引懈怠
衆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説此經。因微果
著令身不退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
往生等。二爲散亂衆生馳流諸境沈淪惡道
故説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問處處
説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答別
經之内雖破三輪。斷捨時長。不同此典。故説
爲破三輪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徳總
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
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
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
状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
顯於眞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
經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
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説有宗。説阿
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説空宗中百十二門般
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
是。有爲無爲名之爲有。我及我所名之爲空。
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
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
三法無去來宗。大衆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
説假部等是。五俗妄眞實宗。説出世部等是。
六諸法但名宗。一説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
般若等經龍樹等説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
宗。華嚴法華等及無著等説中道教是。此經
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爲宗。更有二宗。
一不説法宗。二説法宗。且不説法宗。龍軍等
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
説法。由佛慈悲本願縁力。衆生識上文義相
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縁名爲佛説。
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眞非眞説聚集
顯現以爲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
於其中間不説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
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
名無戲論。豈不説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
根本願縁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
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爲佛説。聞者識上雖
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
親説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
識生。彼此互爲増上縁故。由此護法等隨機
就事教説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
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説教。問白蓮
華教待請方宣。淨土經文因何自説。答説法
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淨土以自宣爲
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捨穢土趣向淨方
之旨也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
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眞如爲體。二攝
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
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縁四蘊收
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
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爲教
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爲體。若取影
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爲體者。
即應眞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
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爲體。
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
別處説。用者彰穢顯淨爲用。又顯實證眞之
用也 第四飜譯時人者。此經前後有其四
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
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
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讃
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
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
羅什法師所譯。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
攝。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
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
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
判爲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
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
是一。衆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縁覺作四諦十
二因縁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
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
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
來一代時教爲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
有説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
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
者。佛一代時有説四諦縁生五八戒等總名
漸教。三梁朝眞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爲
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
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後説有教。五年度五倶
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
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
説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
年至臨涅槃時説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
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
爲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
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説阿含經等是。
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説八部般若。三
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後四十九已來説楞伽思
益法華經等。廣説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
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説華嚴法界觀等
是。五晋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
爲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倶
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後
三七日内爲提謂長者説三歸五戒十善等。
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云。提謂經説。
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
罪。世尊言四大本淨吾我本淨。提謂得不起
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
是證聖。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
年前説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
説者是。四倶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説八部
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説
法華楞伽等經是。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倶
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
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爲宗主判教爲三
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倶空。且生空者即
廣説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
等是。三倶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
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
勒菩薩爲宗主判教爲三時。一有教。一代時
教説有處是。二空教。但説空處是。三非空
非有教。但説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
等無。是眞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
師將時就教爲正。難眞諦云。佛成道後第二
七日説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
後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説
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爲正。
此經詮淨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
非有教也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
心向大者名爲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
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
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云。但説初
果迴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説
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迴心方名漸
悟。若七方便迴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
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
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爲悟。何必證悟。況
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
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説五果迴心而論劫
數。亦不遮七方便迴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
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迴心皆是漸悟
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
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淨土
頓抛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云若一日乃至
七日一心不亂等


阿彌陀經通賛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經云佛説阿彌陀經 賛曰。下第六正釋本文
分二。初解題目。二釋經文。此初也。佛説者即
能化教主。阿彌陀者。唐言無量壽等也。經者
攝貫等四義也。以勝顯劣。依主釋也。或以別
簡總亦依主釋也。依人得名也。正釋經文者」
經如是我聞 賛曰。此經之中總有三段。初
如是我聞下乃至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
衆倶名爲序分。二從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乃至是爲甚難已來爲正宗分。三
從佛説此經下是流通分。序者。由也始也。陳
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故名序分。金僊
演法各有所宗。陳淨域以境殊勸令生而忻
慕故云正宗分也。陳事既終時衆獲益。欲顯
教門不墜冀其遠代流通故名流通分也。若
依古師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論序分有五。一
爲令生信。總顯已聞言如是我聞。二説者聽
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三説必有
主。欲顯主尊法必殊勝故總稱佛。四説必依
處。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化身所居。非報
土也。五所被機舍利弗等。如是我聞即爲初
也。爲令生信總顯已聞。故以三門分別。一説
之所由。二立之所以。三正釋其本文。説之所
由者。如大術經等説其本縁。佛臨涅槃時佛
令有疑當問。時優婆離阿&MT00297;樓馱教阿難問四
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爲師。二依何
處而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四一切經首
當置何言。佛言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爲
汝大師。依四念處安止其心。惡性比丘梵檀
治之。此云默然。故不應打罵但默擯故。四一
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後阿難結集還
依佛教故也。二立之所以者。爲令衆生生信
順。故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
生智也。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爲入法之所
基。智爲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
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説之法皆可順從。由
順故説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爲十
釋。一趣極果之初因。依仁王經等。趣聖位之
初因。證諦理之頓漸。故四十心以信爲首。最
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徳起三妙觀。大菩
提心以善根爲自體。以善友爲良縁。以不退
屈而爲策發。攝大乘之清淨増上力堅固心
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二入諦理之
基漸。諸論皆説。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
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
伏。由此經初創令生信。三通妙眞之證淨。能
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信
三寶故能越惡道。由信戒故離貧賤因。故論
亦説有信現觀。四荷至徳之嘉。依毘婆沙論。
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
信爲手。以捨爲牙。以念爲𩒐。以慧爲頭。於
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飮噉以鼻爲手。故學
佛法者最初生信。五聖七財之元胎法財初
故。學者大賣無規法寶教獲聖財。故初生信。
顯揚論云。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
即一焉六善八因之俶落。善法本故。瑜伽論
云。人諸善法欲爲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
受所引攝。定爲増上。慧爲最勝。解脱爲堅固。
出離爲後邊。欲爲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者數警覺故。觸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對勝
縁故。受所引攝者領在心故。定爲増上者心
澄寂故。慧爲最勝者擇善惡故。解脱爲堅固
者息纒縛故。出離爲後邊者覺道滿故。信既
爲欲依。故最初令起。七啓機門之勝手。攝教
手也。倶舍論云。拔衆生出生死泥。陳正宗爲
佛教手。序令生信爲衆生手。兩手相攝出淤
泥故。智度論又云。如人有手至於寶山隨意
所取 若其無手空無所得。有信心者入佛寶
山得諸道果。若無信心雖解文義空無所得。
亦此所攝。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淨故。成唯
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性渾
濁故。九建名道之良資 宣尼云。兵食信三不
可棄。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如大車無輗
小車無軌。其可以行乎。故先令生信。十欵哀
誠之佳待。春秋云。苟有明信。澗嵠沼沚之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