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No. 1754_ 元照述 ) in Vol. 37

[First] [Prev]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54 [cf. No. 365]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

 釋元照述 
堪忍濁土異趣群居。安養淨邦上善倶會。是
知棘林胎獄宜奮志以長辭。寶界金池可潜
神而直往。潮音偏讃遍見琅函。海衆高棲備
聞青史。但以機宜殊等誘掖多門。或恒課密
言。或專持嘉號。或克期繋念。或潔己修齋。
各赴時縁。備存衆典。唯玆正觀畢趣無生。信
是除疑捨障之神方。長生不死之要術也。歴
觀前古受誦尤多。逮至方今樂聞益衆。忝從
早歳專翫斯文。翻嗟億劫之無歸。深慶餘生
之有頼。然則諸師著撰各尚所宗。後進披尋
莫知攸往。由是參詳名理酬挍古今。摭取優
長芟除繁瑣。述而不作。何敢侮於前修。統之
有宗。庶可貽於來學。文從簡易意在修治。月
藉指標見月而無勞執指。岸因舟度到岸而
自可忘舟。曲被未來不負韋提之虔請。仰承
遺囑敢忘慶喜之重宣。聊賛上來冀資西邁
云耳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將釋此經先列義門令知總意然後入經分文
別釋。初中分四。初教興來致二攝教分齊三
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 初教興來致二。初
通明一代教興二別叙今經教興。初通明一
代教興 大覺世尊從本垂跡爲欲開示衆生
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於是乘時利見而大有
爲焉。經曰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
見示悟衆生。則知出生示滅一代聲教半滿
雖殊莫不皆使諸有凡庸自悟己心。與十方
如來法界含靈體性平等無有差異。具足無
量河沙勝徳包攝一切世出世法。清淨本然
廣大無際十方法界微塵刹土大地山河依正
因果悉是我輩自心中物。猶如一漚浮于大
海亦如片雲點太清裹。即下經云。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當知此
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是大乘一實境
界非他法也。故占察經曰。一實境界者謂衆
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圓滿十
方究竟一相。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縁
妄現境界。令生念著計我我所。沒溺生死不
自知覺。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慈悲
方便演説諸經。華嚴頓示鹿園漸誘。歸源無
二方便多門。經云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云雖説種種道其實爲佛乘。或於此土破
惑證眞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
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説往生淨土。彼此雖
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達諸法。然後發大
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以智慧
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歴微塵
刹示生唱滅説法度生。衆生無盡行願身土
亦無有盡。華嚴云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
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爲欲調伏衆生而示現
耳。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是謂
出世大事因縁。十方皆爾豈獨釋迦。教法所
興在此而已 二別叙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
淨土縁興。故使闍王公爲逆害幽禁父母苦
切憂愁。遙望耆山請佛求救。大悲憐愍即赴
幽宮。先陳三種淨福以爲兼濟之縁。後説十
六妙觀正示往生之術。今括諸文略陳十意。
一爲愍衆生忍受衆苦無由脱故。經云。若佛
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等。又云。
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苦者説此觀地法。二
爲愍衆生爲業纒縛無由解故。如下經云除
無量億劫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三爲愍衆
生煩惱障重不能斷故。經云。如來今者爲未
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説清淨業。
四爲愍衆生福徳淺薄受貧苦故。經云。但想
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又云。如
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五爲
愍衆生隨邪背正去佛遠故。經云。若念佛者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等。六爲令衆生離諸染
著住清淨境界故。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
是人中分陀利華。七爲令衆生心易得定故。
經云。應當專心繋念一處想於西方。若不定
指一方則三昧難成故。八爲令見身成就念
佛三昧故。九爲令見身見無量壽佛故此二皆
下經文
十爲令衆生疾成佛故。下云。心想佛時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等。即彌陀經云。生彼國者皆
得不退阿耨菩提。佛意幽深凡情罔測。且用
十意括示大途則一經興致咬如指掌矣
第二攝教分齊有三。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辨
大小漸頓三簡了不了義 初明二土立教純
雜二。初娑婆入道教觀二淨土往生教觀 初
娑婆入道教觀 娑婆五濁惑業重輕根性差
別在機既雜。教亦不純。故有大小殊科偏圓
異徹。經論宗師古今判教互有不同迭相廢
立廣在他文不可備叙 二淨土往生教觀」
 極樂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衆生生者雖
分九品莫不皆發無上道心。到彼進功皆得
不退菩提妙果。故往生論云。二乘種不生。雖
有聲聞弟子皆是先發大心暫履權乘不住小
果。是知二土立教純雜不同。則淨土諸經不
勞簡判也 二大小漸頓 天台疏判教相中
祇云此是大乘方等教攝。二藏明義菩薩藏
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遠疏亦云。此經是頓
教法輪。韋提希等並是凡夫便證無生。不從
小入。故知是頓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
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慈雲法師云。小乘經
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説有淨土何況勸生。又
小乘中不談他佛亦無一字説有彌陀。是則
淨土彌陀一歴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種。不聞不
信豈非大失乎 三簡了不了義 慈雲云。佛
法有二。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大
乘復有了不了義。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
中了義法也。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
佛乘。斯之謂矣。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
心非他方也。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則迴神億刹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
豈逃乎刹那際内。故經曰。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即是開示衆生佛之知見。大乘了義豈復
過此。楞嚴勢至圓通云。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言成佛
不久也
至若法
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藥王品云受持此經
即往生安樂世界等
華嚴
極談普賢躬陳迴向普賢十大願結云臨命終時一
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等
即知淨穢身土悉是衆生自心祇由心體虚融
故使往生無礙。祇由心性包遍遂令取捨無
妨。嗟今未學不達唯心。但認點靈便爲淨土。
自謂心淨土淨不假他求。佛即我心豈須外
覓。指彌陀爲外物。貶極樂爲他邦。故慈雲云。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心淨土淨豈用迢
然求生他方淨土耶。釋曰。子不善心土之義
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夐在域外。若
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十萬億刹咫歩之間
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
唯心便不信有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自謗心
殃墜萬劫。良可痛哉。妄搆是非障他淨土眞
惡知識也上皆
彼文
古賢苦口愍物情深。儻屬意
以研詳必因玆而超悟矣
三辨宗旨有三。初定經宗二明事理三辨觀
法不同 初定經旨 宗是主義一經之主義
須辨示。天台云。此經以心觀爲宗。此則單就
能觀爲言也。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遠師善
導並云。諸經所辨宗趣各異。此經以觀佛三
昧爲宗。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觀雖十六依
正不同而主在觀佛。即下經云。於見身中得
念佛三昧。念即是觀。但語通餘佛尚濫他經。
可如首題簡別斯盡。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
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藥。破戒
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黒暗中
燈。煩惱賊中是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又云。若能觀
佛一毛孔是人名爲行念佛定。以念佛故十
方諸佛常在其前爲説正法。此人即能出生
三世諸如來種。何況具足念佛色身。又云。若
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偸僧
祇物汚比丘尼破八戒齊作諸惡事種種邪
見。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繋念在前觀佛一相
好者諸惡罪障皆盡滅等。準知觀佛功徳難
思。良由攝虚妄心冥眞實境。假彼福慧濟我
貧窮。藉彼慈悲拯我沈溺。是却惡之前陳爲
入道之初門。故楞嚴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略
擧大要餘廣如後 二明事理 理是虚寂之
強名事乃施爲之總目。名雖兩立體實一如。
其猶水動爲波墨書成字。波雖萬状水濕何
殊。字有千差墨色無二。若謂冥心住寂能所
泯亡則爲理觀。擧心動慮取捨歴然即爲事
觀。是則理事敵對。未是圓融。今依天台十疑
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此
乃眞無生。愚者爲生所縛。聞生作生解聞無
生作無生解。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
達此理横相是非。幾許謬哉。是知達事即理
理非事外。是眞無生故稱妙觀。又準南山理
事二懺須分兩根。利根達理則一切唯心。鈍
根未達則專依事行。餘經理觀唯被上根。今
經觀法通攝利鈍。利根修者莫非理觀。鈍根
修者皆歸事想。利鈍雖異皆得往生。但生彼
已階位淺深。進道遲速耳。然古今判釋互説
不同。一云十六妙境無非理觀。一云據經始
末皆是事想。一云前後十五是事唯第九佛
觀爲理。今謂初釋則遺於中下次解則抑彼
上根後説兩分最非通論。夫達理者則諸法
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嘗考經文但出所
觀之境不分理事之殊。得非能觀之人根有
利鈍見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唐高
僧辨秀嘗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説。何耶夫出言即
性發意皆如。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我正
念乎。細詳此説深會經宗。但未悉此經通收
中下耳。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爲體。下云
當起想念諦觀於日是也。二者所觀境即以
彌陀依正莊嚴爲體。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
也。能所相冥方成觀行。問起心取境那名理
觀。答了此心境皆因縁生。縁生無生體非生
滅即無生理。十疑論云夫不生不滅者於縁
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了不可
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此滅散時
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縁生外別有不
生不滅也。今明理觀一準論文。以縁生心觀
縁生境。心境雖殊縁生不異。能觀是心所觀
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議。華嚴云心佛衆生
三無差別即其義也。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
達無疑。然後晨夕念念繋想彼方依正勝境
熾然求生不妨心境。體自無生。非謂造作使
之然也。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
莫非妙理。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
不皆爾。法華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
等。又云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
起滅。普賢觀云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淨
名云一切諸法即菩提相。華嚴云一切法無
生一切法無滅。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
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金剛般若云一
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等。如是等文遍在大
藏不復盡擧。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墮偏邪
去道全遠。淨名云譬如造立宮殿。若依空地
隨意無礙。若依虚空終不能成。諸佛説法常
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相。聖量若此
正理坦然。必欲進修深須研覈三辨觀法
不同 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爲五例。一總
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二別觀自心如
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三或但觀色經
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四兼
觀色心經云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
等。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今此
觀經即當第五。就觀勝境復有五別。一觀佛
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二觀普賢行法
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相也。三觀藥王藥上
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四觀彌勒上生即
觀兜率天宮求生内院也。五即今經觀彌陀
依正求生淨土也。上三滅業破障下二忻願
求生。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極
樂淨方。然此方入道要在觀心。淨土往生義
須想佛。今擧此方觀心一種對校今經略爲
六別。一觀心則攝想歸心今經則送心他境。
經云一心繋念諦觀彼佛天台
疏云落日懸鞁用標送想之方
二觀心不局四儀此
經則要須正坐義通
餘儀
三觀心則不拘方所此經
則定須西向。四觀心則不簡餘時此經則須
除便食觀佛經云除便轉時
地觀云唯除食時等
五觀心則斷惑證理
此經則成業感生。六觀心則魔業發現此經
則聖徳護持。略明六異則知淨土觀門逈然天
別。問今十六觀可名觀心否。答若乃達境唯
心則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陰
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非今正觀矣。問或謂
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唯觀心爲要。今經觀
佛豈不相違。答觀法被機各有所主。若此方
入道斷惑證眞則觀心至要。若往生淨土修
因感報則觀佛最優。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
有此語。非謂生佛二法永不通觀。觀佛三昧
皆被未來義非徒設。問心佛無差上乘了義。
今明觀法何必強分。答理本雖融行相宜別。
將使造修有託必須境智相應。古徳有言觀
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見佛。二者西方從
因感果佛。諸經觀心即觀自心所見佛也。今
十六觀正觀西方感果佛也。據此兩分求無
疑濫故。天台十疑論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
縁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又觀彼土七寶莊嚴
備如無量壽十六觀等。今經觀佛斯爲明據。
問曰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
道不能見如來。今觀佛境豈非色見聲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猶皎月落於百川。四辨八音
若清響發於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尋聲
不了性空故不見佛。達士不爾。了色非色何
妨端想於聖容。達聲非聲豈礙側聞於妙法。
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
色聲見佛神通力。覿玆妙論寧復疑乎
四料簡異同二。初簡身土通局二辨古今廢
立 初簡身土通局二初明佛身二明佛土。
初明佛身 佛身多種經論所出隨宜不定。
今準天台戒疏且明四身。一謂法身二謂眞
應二身三謂法報應三身四謂法報應化四身。
彼云毘盧遍耀正法爲身舍那行滿報果爲
身。釋迦應跡感赴爲身隨縁不定變化爲身。
一切諸佛皆具四身。今彌陀身者經云諸佛
如來是法界身即法報也。六十萬億那由他
即淨土應身也。或現大身滿虚空中。或現小
身丈六八尺及圓光中恒沙化佛。又云無量
壽佛化身無數以至白鶴孔雀鳧雁鴛鴦等皆
是彌陀變化所作此等皆化身。然此應化合
則爲三開則成四。當知西方彌陀果徳之身。
即是法身即是報身即是應化佛身一體非一
非異隨召皆得。若乃從本垂跡則一身爲無
數身。至於攝末歸本則無數身還歸一身。華
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即其義也。遠
師疏云然佛壽命有眞有應。眞無有盡應有
短長。觀音受記經云阿彌陀佛壽雖無量當
有終極般涅槃後觀音補處號普光功徳山王。
據此定知是應。十疑論云有滿凡夫隨分得
見佛身麁相謂應佛也。菩薩見微細相謂報
佛也。故知報應由機佛身何定。如水中月隨
器不同。器大則影全器小則影缺。全缺在器
而影無展縮。水澄則影存水濁則影亡存亡
在水而影無去來。以喩身壽無不通曉故涅
槃云佛告純陀。汝今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
壽。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
無所染著等。又華嚴云如來法身藏普入世
間中。雖在於世間於世無所著。譬如清淨水
影像無去來。法身遍世間當知亦如是。又云
譬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其來無所從去亦
無所至。幻性非有量亦復非無量。於彼大衆
中示現量無量。以此寂定心修習諸善根出
生一切佛。非量非無量有量及無量皆悉是
妄相。了達一切趣不著量無量。準知佛身體
量叵得。尚非言思所及。豈容擬議於其間哉
 二明佛土又二。初正明二揀濫。初正明
諸佛國土其數無量。如華嚴云。不可説不可
説佛刹微塵數世界。又如法華云。譬如三千
大千世界摩以爲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
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等。又如彌陀經。十
方各有恒河沙數諸佛國土。是知佛土何有
窮盡。擧要言之不出二種。一者法性土。圓覺
云衆生佛土同一法性。普賢觀經云毘盧遮
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住法性
諸佛如來所遊住處強名爲土實非土也。此謂
唯心淨土。擧足道場非淨非穢而不妨淨穢。
無去無來而不礙去來。慈雲云十方淨穢卷
懷同在於刹那。三際往來足跡未移於一念。
衆生迷而不失雖日用而不知。諸佛證而無
得故乘權而起用。此唯妙覺果人所居。仁王
般若云唯佛一人居淨土即此土也。二應化
土。微塵佛刹若淨若穢皆是諸佛隨機應現
攝化衆生。應諸菩薩則有實報土。仁王云三
賢十聖住果報是也。應諸二乘則有方便土。
智論云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是也。應諸凡聖則有同
居土。同居有二。一同居穢土二同居淨土。釋
迦現居穢土非無淨土。彌陀示居淨土非無
穢土。然同居穢土聖則大小三乘凡通善惡
六趣。同居淨土聖則純一大乘凡但人天。兩
報土明諸土各赴機縁。法性是所依應化爲
能依。首楞嚴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
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大覺即法性土也。微
塵國即應化土也。應化依虚空虚空依法性。
能所本末思之可見。今經所明即是彌陀所
取同居淨土。又復西方有河沙淨土。果佛有
同居彌陀。今須定指。往昔法藏發願修成極
樂淨土彌陀果佛光臺現土其致在玆 二
揀濫 諸經所説淨土多種名字相濫故須辨
示。且如心淨土淨之言人雖引用不知本末。
此言本出維摩經。彼説菩薩取淨土法。以諸
佛淨土必假十方衆生同業共成故。歴劫化
他令修善業。攬彼淨業以成其土故。彼經云
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當知直心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謟衆生來生其國。乃
至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十善衆生
來生其國。乃至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彼文甚廣不復具引。
金光明云願我來世得此殊異功徳淨土如佛
世尊。法華經云教諸千億衆令住大乘法而
自淨佛土。又云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淨
名云常修淨土教化諸衆生。此等皆明菩薩
取土法也。又淨名經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我
見釋迦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佛以足指按
地。大千世界百千珍寶嚴飾如寶莊嚴佛淨
土。乃至云我佛國土常淨若此。又涅槃經佛
臨涅槃娑羅林間變成淨土。經云爾時大千
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衆寶莊嚴猶如
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又如今經光臺所
現極樂淨土及結益中衆見彼國。此等皆是
如來神力現起。所謂於一毛端現寶王刹是
也。仁王般若云唯佛一人居淨土。圓覺經云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此
皆法性理土所謂寂光土也。法華云衆生見
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毀。此即釋迦果
報土也。上引諸經所談淨土皆非今經彌陀
極樂淨土。諸經論中此類極多。準前簡判則
無濫矣 二辨古今廢立分五。初明福觀二
辨定散三示地位四解魔説五指濫傳 初明
福觀 下經韋提請云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
我正受。古疏以三福答思惟。十六觀答正受。
善導玄義云諸師將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
觀。今謂不然。華嚴經説思惟正受但是三昧
異名。韋提前請但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
知思惟正受秖是請觀耳。觀前方便故曰思
惟正觀成就故名正受。但修觀之人須修福
業助成觀智故。先明三福後出觀行。三福如
寶貨觀智如船桅。是則事理相資福智雙運。
安有修觀兀然端坐。不事師親不持歸戒不
誦大乘耶。故須衆善輔成正觀。單輪隻翼何
有所至哉。至後釋文更爲委辨 二辨定散
善導玄義云前十三觀爲定善。後三福九品
對前三福爲散善。今謂不然。若如所判。即應
止有十三觀那名十六觀耶。況下九品上品
結云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中下亦然。
何得後三獨名散善。止用此求不攻自破。依
法不依人涅槃極誡。至後九品當更辨之
三明地位 準玄義云古來諸師皆用大乘三
賢十聖。對上三品小乘兩凡四果對中三品。
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對下三品。彼文委
破不復具引。今謂準下九品生彼土。已方論
地位可如諸師。又據經文此土求生並是凡
夫須依玄義。彼引十段經文爲證。可驗昔非。
經云我今爲汝廣説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
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一證也。又云如來
今者爲未來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説清淨
業二證也。又云如來今者教韋提希未來衆
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三證也。又云韋提白
佛言因佛力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
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四證
也。又云汝及衆生應當專心乃至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皆見日沒五證也。又云佛告阿難
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苦者説是
觀地法六證也。又云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
故得見彼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云何觀七
證也。又云佛告韋提希及汝衆生欲觀彼佛
當起想念等八證也。又云諸佛如來是法界
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九
證也。又如九品中一一皆言若有衆生等十
證也。上來十段證明如來説十六觀止爲常
沒衆生不于大小賢聖人也上並玄
義中文
詳此十文
一二四五其文最要。則知此典專被濁世具
縛凡夫逮至彼方始論斷證耳 四解魔説
或謂修西方淨業臨終感相皆是魔者。斯由
未披教典不樂修持。喜以邪言障他正信。爲
害不淺故須辨之。且魔有四種。一五陰魔二
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上之三魔是汝身心。
唯有天魔居欲界天。乃是大權退惡進善。有
大功行方可動之。凡夫修道内心不正必遭
魔擾。若心眞實魔無能爲。是知魔自汝非他
所致。如世妖冶媚惑於人端心正色必不能
近。縱情顧盻定遭所惑。今引衆説以絶群疑。
一云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猶如白晝姦盜難
成。一云此土觀心反觀本陰多發魔事。今觀
彌陀果徳眞實境界故無魔事。一云念佛之
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既爲佛護安得
有魔。一云修淨業人必發魔者佛須指破如
般若楞嚴等。佛若不指則誤衆生墮於魔網。
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即知此法無魔明矣。
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辨之甚詳。今爲具
引。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
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説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
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
魔也
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
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撃發故
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
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
道則發魔事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
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
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
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
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衆生
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徳之力。豈不能護
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爲護
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
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
若不能鑒察被魔爲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
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經云阿彌陀佛
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衆生
力復何在耶。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衆經
皆是佛言。何得貶爲魔障乎。今爲決破邪疑
當生正信。已上
彼文
又楞嚴云禪定心中見盧舍那
踞天光臺十佛圍繞等。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資
中疏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現前與修多羅合
名爲正相。若修餘觀設見佛形亦不爲正。以
心境不相應故。況觀眞如不取諸相而有所
著豈非魔耶。資中棟判極爲精當。仍具引前
諸説永除疑障 五指濫傳 淨土教法起自
古晋廬山白蓮社。自後善導懷感慧日少康
諸名賢逮至今朝前代禪講宗師亦多弘唱。
唯天竺慈雲法師精窮教理盛振一時。出大
小彌陀懺儀往生傳正信偈念佛三昧詩並諸
圖㡧見行于世。自後鮮能繼者。時移事變相
承訛濫斯法幾息。縱曾聽習臆説最多。苟不
辨明恐誤來學。略引數事識者詳之。此方儒
典亦説西方如周書異記説。佛生時瑞氣浮
空。太史蘇由奏曰有大聖人生在西方。一千
年後聲教被此。後佛滅時白虹十二道南北
通貫。太史扈多奏曰西方大聖人入滅之兆。
又列子云昔商太宰嚭問孔子執爲聖人。孔
子對曰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
自信不化而自行等。文中子曰佛法西方之
教中國則泥。以至後世儒者多以佛教爲西
方者乃此土西天竺國非今經所謂西方也。
試略言之。夫一日月一須彌一四天下名一
世界。如此一千世界名小千界。一千小千名
中千界。一千中千名大千界。此釋迦一化之
境。今此南閻浮提乃一世界中一洲耳。此土
神州又州中一隅耳。五天竺國當閻浮之中。
神州在彼東南。以此望彼故號西方。若論彌
陀淨土。出大千界外復過十萬臆刹。智者云
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即知與此閻浮西竺近
遠天別安可濫同。竊觀古今不信淨土其障
有二。一爲他障二即自障。言他障者謂世傳
異説不辨是非。故於佛言反不信受。略列數
條餘非可盡。如僧傳慧布云。方土雖淨非吾
所願。若使十劫蓮華中受樂不如三途極苦
處救衆生也。今謂得忍菩薩可容此説。若未
得忍自不能救焉能救他。智度論云具縛凡
夫有大慈救衆生者無有是處。委如十疑論
第一疑中所破。有人云心若清淨即是自性
西方何必求生他方淨土。今謂非無此理。斯
乃教中法性理土而非今經所明也。然具縛
凡夫未登忍地。假令頓悟自心孰能恒守清
淨。法雖高妙不攝群機。但有虚言何由造入。
又云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此亦誤以四竺
爲西方也。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
世界名曰極樂。豈止十萬八千乎。略指一端。
諸餘不足議也。有人云此十六觀唯被下根
耳。今謂此經乃圓頓上乘成佛之法。是心是
佛出自今經。韋提一聞即破無明得無生忍。
五百侍女發菩提心。豈皆下根耶。又云念佛
人臨終感佛菩薩來迎皆是自心業現實無
他方佛來。今詳此説乃有多失。一則不信佛
語。觀經九品臨終感相皆佛説故。二不修佛
力。諸佛菩薩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不遺物故。
三不信佛體。佛與衆生體性平等有感必應。
佛若無應三身不備則非佛故。此三不信孰
可信耶。又有人云莫學愚人求生淨土。今謂
無量壽經説十方諸菩薩皆願往生淨土。況
普賢行願勢至圓通皆願往生淨土。補處不
退諸上善人豈皆愚人耶。又僧傳所叙古晋
高僧生融持遠南岳天台廬山十八賢皆修此
法。豈亦愚人耶。汝今滯著三界耽戀五濁。甘
受衆苦無思出離。反是智人。一何顛倒。假令
自得忍力樂住三界度生。那發此言障他修
習。又云求生淨土念佛修觀皆是執著取相
殊非超越之法。今謂著與不著取與不取在
人心智所見明昧。豈得凡見修持例皆著相於
恣不撿盡是通人。且佛言不著相者蓋令不
著我人衆生壽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
法二執即達人法二空。何嘗以繋念進修而
爲著相乎。且世人爭競我人衒耀權勢。耽荒
聲色奔逐利名。聚斂財穀繋戀妻拏。此等諸
相無始愛纒佛勸遠離反更深著。念佛三昧
無始未經。佛勸修習反疑著相。衆生迷倒一
至於此。今謂若修念佛三昧定非著相。何以
然耶。佛身無相有何可著。故智論云植佛福
田者謂慧心堅著也。隨以香華供養至佛無
盡。龍樹論師豈不解般若。而言堅著者豈亦
著相耶。夫般若空法元爲修六度者令不住
相。六度不修般若焉用。眞得道者達修無修
了念無念。所謂終日修而未始修。終日念而
未嘗念。金剛般若云無我人衆生壽者修一
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故知了達之士何嘗
不修善耶。又有説云臨命終時若見幢幡蓮
華等境界現前並不得去。今謂臨終境現自
有正念善業所感。亦有邪心造惡所招。豈得
&T019598;斥爲魔事。況惡相既現任運業牽豈由
汝意願去不去。如人造業合墮三途臨終惡
現何由不去。故知謬傳。不足取信。有人發願
云願從今生至成正覺未得道前。身無横病
壽不中夭。正命盡時不見惡相。長得人身聰
明正直。不生惡國不値惡王。乃至所生之處
値佛聞法童眞出家爲僧和合。今謂若生淨
土則無横病夭壽惡國惡王之患。任運常値
三寶出家爲僧。祇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亦
猶陳除陵願云。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託
生等。彼乃儒流不在言責。禪講宗師率多此
見。皆言但願後世不失男子出家學道。嘗試
語曰汝今已得男子出家。秖合便求出離。何
乃復求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二自障
者略説六種。一云淨土難生吾無力量非敢
過望。但不失人身足矣。一云吾毀戒破齊惡
業深重。西方淨土何由可生。一云佛説西方
權誘衆生且念爲善。皆無其實。見修淨業反
生嗤笑。一云聰明利智直悟己心。任己所爲
無非合道。豈同下士念佛修行耶一。云凡人
之生血氣所聚假名爲身。及乎死去百骸潰
散一切歸空。何有淨土是可生耶。一云臨終作
想奪彼胎陰刹那換報不歴胞胎。今謂色心
報法宿業所成。安有我神能奪他報。竊恐識
神靈妙先托彼胎。報謝趣生即非他陰。假令
可奪作想勞神求入胞胎未知何意。違出家
志背解脱門。而況我佛大慈開示淨土。慇懃
觀囑遍諸大乘。目見耳聞特生疑謗。自甘沈
弱不慕超昇。如來説爲可憐愍者。良由不知
此法特異常途。不擇賢愚不簡緇素。不論修
行久近不問造罪重輕。但令決定信心即是
往生因種。慈雲法師云唯安養淨業捷直可
修。若有四衆欲得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
重輕等罪當修此法。欲得大小戒體還復清
淨。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薩諸波羅蜜當學此
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自心安快。衆聖現前
授手接引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歴長劫即
得無生當修此法等。古賢法語能無從乎。已
上五門略標綱要。自餘不盡委在釋文。按開
元藏録。此經凡有兩譯。前本已亡。今本乃疆
良耶舍譯。僧傳云疆良耶舍此云時稱。西域
人性。剛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宋元嘉初達
于京邑。文帝深加歎異勅止鍾山道林精舍。
僧含請譯此經並觀藥王藥上經。含即筆受。
後遊岷蜀還卒江陵。又前代解釋凡有數家。
隋朝慧遠法師天台智者大師皆有章疏。唐
善導和尚亦立玄義。並行於世。而各尚宗風
互形廢立故。今所釋擇善從之。必有差訛不
紀正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終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第二別釋經文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釋
經題 據經下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初云此
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
至菩薩。加一經字共二十字。此就心境爲名
也。又云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更加經字
共有九字。此從破障感報爲名也。就初名中
觀之一字能觀智也。下十八字所觀境也。極
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無量壽下即是
正報攝後十觀。觀佛總前三觀。下二菩薩總
攝七觀。故此一題十六皆足。次名中淨除業
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觀成破障即見因也。
生諸佛前即來果也。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
即下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等。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但據諸佛
深合經旨。天台疏云擧正報以收依報述化
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此約擧要
包攝前後釋也。遠師疏云此經以觀佛爲主
故偏擧之。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今詳兩
釋後義最長。以正爲觀佛須先國土以爲由
漸後因觀佛旁及徒衆以顯周遍。是以佛觀
文中獨名念佛三昧也。題中上七字爲別題
別在今文。下一字爲通題通及衆典。上二字
標能説教主。下五字示所説行法。初能説中
佛是十號之一。説謂悦可衆心。此方化主定
是釋迦故但擧通號。下所觀境恐濫餘尊則
通別齊擧。準智度論云經通五人説。一佛二
聖弟子三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欲顯
此經是佛自説簡非餘人令生信受。然一代
時教律唯佛説特彰祕勝。經通餘人但須印
可。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説明非小聖
餘凡所知。是以他經或容不著。諸淨土經並
須標簡。二所説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下四
字即所觀境。初中大小觀法並指第六意識
爲能觀體。五陰之中善行陰攝。行前三心體
唯無記。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準下
經文或名想念或號思惟。名異體同莫不皆
指意思爲能觀耳。次所觀中梵云阿彌陀。此
翻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即四十八願中二願
光明壽命有能限量不取正覺。壽即表福是
解脱徳。光即表智是般若徳。般若解脱共嚴
法身。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觀音補處實有
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佛者具云佛
陀此翻覺者。覺有二義。一覺察義。四住如賊
唯聖覺知不能爲害。二覺悟義。無明如睡聖
慧一起如眠得悟。對彼二乘故名大覺。超彼
等覺故名妙覺。且據一相餘如別説。身相光明
具如佛觀。經者梵云修多羅此翻爲線。貫穿
理義攝持衆生。能貫能攝有如線焉。即能詮
教聲名句文。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
理行果三出生於教。故知像末唯教有功。得
道因縁出道基本。古人訶呰爲遣滯情。末學
妄癈妄生輕蔑斷佛種子壞佛法身永墜邪坑
長遭難地。縱使執指爲月認筏爲堤亦爲解
脱遠縁不失人天福報。況超拔爲利叵窮。古
疏又云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云經也 二
釋經文 經文爲三。即序正流通三分。從初
至清淨業處爲序分。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爲正宗分。爾時阿難
白佛當何名此經下盡末文爲流通分。三分
判經彌天爲始。或多或缺隨經不同不必一
&T019598; 初序分二。從初至而爲上首名證信序。
六事同證使無疑故。爾時王舍下名發起序。
法不孤起假縁發故。亦名通別二序。證信通
於衆典發起別在今經。又證信文通而義別。
如是等法局指當經。發起文別而義通。衆經
之首皆有因縁。又證信結集方安名經後序
初證信序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説之
法。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説。三一時
者始從衆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餘時也。
四佛者説教之主顯非餘人。五王舍城下説
經之處。六大比丘等同聞之衆。初指正宗所
説法
如是 稱理云如離非曰是。決定可信故云
如是 二明非自説
我聞 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隨俗假名故
説爲我。三簡非餘時
一時 如來説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云一
時。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暦數不同。流布他
方人難曉故。又復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
至後結集方綴成文。前後不一。難爲標指即
如今經闍王造逆如來説經阿難重述豈是同
時。故以一言包羅斯盡 四説教主
佛 佛翻爲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
異諸菩薩故名大覺。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
師也 五説經處二。初遊化境二依止處。初
遊化境
在王舍城 梵云羅閲祇伽羅此云王舍。智
論所解。古王剏置從本爲名。即王所居之處
 二依止處
耆闍崛山中 耆闍崛此翻靈鷲。諸靈依此而
住。又峰形似鷲或衆鷲所棲因以爲名 六
同聞衆二。初聲聞衆二菩薩衆。初聲聞衆」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倶 若論志願則
菩薩爲先。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聲聞又二。
大比丘即上首弟子迦葉阿難目連身子等。
大之一字即是歎徳。梵云摩訶此翻爲大多
勝。人天所尊故言大。遍解經書故云多。超出
異道故言勝。因名比丘有三義。乞士怖魔破
惡也。果號阿羅漢亦三義。應供殺賊無生也。
梵語僧伽此翻爲衆。四人已上和合無諍。羯
磨説戒能辨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爲衆。
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三迦葉共有弟
子千人。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其先竝是事
火外道。久受勒苦都無所證。一見如來便登
聖果。感佛恩深故常隨侍。二菩薩衆三。初
示位二列數三略標上首 初示位
菩薩 梵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云大道心
成衆生。雖名含大小行有淺深今此同聞莫
非補處 二列數
三萬二千 總擧上首眷屬之衆 三略標上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文殊師利此翻
妙徳。從法化生紹隆佛種名法王子。大本小
本彌陀經列衆甚廣。今經最略。翻傳適時各
其志也。計應更列人天雜衆。下流通云無量
諸天龍夜叉等。即知序中亦略之耳。二發起
序 諸經縁起隨事不同。今經乃以殺逆爲
發起者略有二意。一欲彰此界衆生極可厭
惡。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於餘人。意令末世
忻樂淨土故。二爲表此方機縁非遭極苦。不
念脱離求往生故。故下韋提希云爲我廣説
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等。
就中分二。初至和悦正明囚父時阿闍世問
守門者下次明欲害母 初正明囚父四。一
頻婆爲子幽禁二國大夫人密奉糗漿三祈請
戒法以濟心神四法食兼資日久不殞。初頻
婆爲子幽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
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
室内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阿闍世此云未生
怨。涅槃云由未生時相師皆言此兒生已定
當害父。又云阿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
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等。調達具云提婆達多
此云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彼出世必
破三寶故。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
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十二韋陀。因見
如來王臣歸仰利養充溢心。生嫉忌。即往白
佛求欲攝衆。爲佛所訶遂謀害佛。阿難不知
授與通法。入山修習獲得五通。乃自思推誰
作檀越。闍世太子有大王相。種種變現惑令
信受。語太子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豈不快
哉。於是推山壓佛。密迹金剛以杵擬之。碎石
迸來傷佛足指出佛身血。自號爲佛五法化
人。三聞達等五百新學受彼邪化別衆乞食。
別自布薩即破法輪僧。蓮花色尼路逢訶之。
拳打眼出即殺阿羅漢。犯三逆罪生入地獄。
闍王殺父害母共造五逆。此皆大權化事或
逆或順無非益物。爲絶後世起逆業故。經云
示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
度衆生。又涅槃云提婆達不曾墮獄造逆等。
實非聲聞縁覺境界。唯是諸佛之所知見是
也。頻婆娑羅此云模實亦名影堅。皆爲形體
充實從身立名。亦有翻爲顏貎端正。七重之
室不慮往來。復加制約欲令餓死。二夫人奉

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
蜜和糗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桃漿密以上
王 韋提希此翻思惟。先受此名即爲今日
請觀之讖。浴身令淨糗密塗身瓔珞中空可
盛果漿潜入深室故云密也 三王請戒法又
三初王陳目連二目連應機三佛遣富那説法
 初王請目連
爾時大王食糗飮漿求水漱口畢已合掌恭敬
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
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 目犍連此翻採
菽氏。上古仙人。採菽豆而食。因以命族是王
門師故稱親友。 二目連應機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
八戒 目連知已應機往赴如鷹隼飛喩神足
之疾。隼音荀。字書云鷙鳥謂猛鳥也。八關
齊戒唯局一日一夜故逐日別受。即多宗所
計。若準成論延促不拘 三佛遣富那説法」
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爲王説法 富樓那此
翻滿慈子。從父母得名。説法人中最爲第一。
善巧開誘故特遣之 四法食兼資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糗*密得聞法故顏
色和悦 食以資身法以沃心。本圖餓死反
更充盛因慈忿怒推究元由。若準涅槃與此
少異。故須委引方盡始終。經云羅閲闍王頻
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縁故生惡
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
多亦因過去業因縁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
害於我。即修五通不久獲得。遂與太子共爲
親友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太子見已生敬信
心嚴設供養。太子告言我今欲見曼陀羅花。
提婆即往三十三天求之。其福盡故都無與
者。既不得華即欲自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
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太子。遂至佛
所求索大衆白言唯願如來以此大衆付囑於
我。佛言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我猶不以
大衆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謂現通時現作嬰兒食闍世唾
於是提婆倍生惡心乃言瞿曇汝雖調伏大衆
勢亦不久當見磨滅。即時大地六反震動。提
婆尋即躄地。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汚
坌之。提婆復言若我此身必入阿鼻我要當
報如是大怨。尋起至太子所。太子即問何故
顏容憔悴有憂色耶。提婆言我今與汝極成
親愛。外人罵汝我豈不憂。太子言云何罵我。
提婆言國人罵汝爲未生怨。太子問何故。提
婆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言此兒生已當殺
其父。一切内人獲汝心故謂爲善見。毘提夫
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
汝一指。復號汝爲婆羅留枝。我聞是已心生
憂憒而復不能向汝説之。提婆以如是等惡
事教令殺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
於是太子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
守衞之。毘提夫人即至王所。時守王人遮不
聽入。夫人訶罵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
見父王不審聽否。太子嗔嫌。即往母所前牽
母髮拔刀欲研。耆婆白言有國已來罪雖極
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太子聞已即便放捨。
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飮食湯藥。過七日已王
便命終。引彼校此或異或同。方便隨機不足
怪矣。二明欲害母四。初至不令復出幽閉
深宮。二韋提下翹誠請佛。三未擧下佛知往
赴。四時韋提下見佛求法。初幽閉深宮三。初
釰欲害。二二臣諫止。三勅令幽閉。初執
釰欲害四。初王問門者。二守門實答。三王聞
瞋罵。四執釰欲害。初王問門者審其在否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二
守門實答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糗蜜瓔珞
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
爲王説法不可禁制 王制群臣不言國后。
沙門空入非門能禁故設此詞。意圖免過
三王聞嗔罵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
爲伴沙門惡人幻惑呪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
 名父爲賊母即賊伴。沙門幻術明非賢哲
 四執釰欲害
即執利釰欲害其母 即如上引涅槃經所説
 二二臣諫止三。初修諫禮二設諫詞三諫
已欲去 初修諫禮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爲王
作禮 月光華言耆婆梵語此翻固活。生時
一手持藥嚢一手把針筒。昔誓爲醫治疾存
活。從徳立號。菴羅女之子。二皆多智顯是賢
臣 二設諫詞
白言大王臣聞毘陀羅論經説劫初已來有
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
有無道害母王今爲此殺逆之事汚刹利種臣
不忍聞是栴陀羅不宜住此 毘陀經即俗典
或作韋陀梵言少異。如此間史書紀其國事。
貪位殺父此猶有理。非辜害母誠爲無道。西
竺四姓攝一切姓。刹帝利婆羅門二爲尊貴
毘舍首陀二爲下賤。刹帝即王者姓。栴陀羅
此云殺者。即此間魁劊之類。君既無道賢臣
不輔故不宜住 三諫已欲去
時二大臣説此語竟以手按釰却行而退 按
釰却行示威令懼 三勅令幽閉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爲我耶耆
婆白言大王愼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
便捨釰止不害母勅語内官閉置深宮不令復
出 闍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不爲我
者求救之詞。爲猶佐也。耆婆重諫王悔乃從。
勅閉深宮發起之本 二翹誠請佛三。初遭
苦思法二陳詞致請三悲哀禮請 初遭苦思
法遙禮伸敬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
爲佛作禮 二陳詞致請
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
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
尊者阿難與我相見 阿難是佛侍者常往慰
問。傳法利人必假王力。雖佛上聖曲順常情
以爲後範。韋提敬佛不敢輒請。願見二師欲
聞法要。阿難此云慶喜亦云無染或云忻樂
 三悲哀禮請
作是語已悲泣雨涙遙向佛禮 三佛知往赴
二。初感佛垂應二禮起見佛 初感佛垂應
未擧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
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
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知其心念即他心
智。乘空出沒即如意通 二禮起見佛
時韋提希禮已擧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
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
世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見佛
有四殊勝。一身色二蓮座三左右侍從四諸
天供養。釋迦翻能仁即應身。牟尼翻寂點即
法身。上冥下應報在其中。釋即帝釋具云釋
提桓因。此翻能天。即三十三天主也。梵即大
梵天王色界天主。護世即四王等。古疏問曰
頻婆韋提倶請弟子。何故前遣弟子後乃自
往。其意何耶。解有二義。一闍王殺父。佛若親
往則起怨嫌護彼心故。二欲行佛法須委國
王。頻婆定死闍王登位。佛若自往則障礙不
行。爲護法故韋提無此自往無妨 四見佛
求法二。初作禮申敬二請法 初作禮申敬」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絶瓔珞擧身投地號泣
向佛 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懷無暇容
緩。挽斷項纓持用獻佛。投身于地以竭其誠
二請法有二。初通問往生處二正請往生因
 初通問往生處二。初汎問宿因二正問生
處 初汎問宿因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
因縁與提婆達多共爲眷屬 我之母子愛出
天性。佛之兄弟情同天倫。反生逆害必有往
因。本唯自責兼問如來。但是傷歎往業以爲
陳請之由。經律多説。佛與提婆從因至果常
相惱害。蓋是大權影響而非實事。即法華云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
乃至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
來等 二正問生處爲三。初標忻厭二叙可
厭三立誓遠離 此之三節即示末世修行要
術。若不爾者則徒修淨業定不往生 初標
忻厭
唯願世尊爲我廣説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
閻浮提濁惡世也 無憂惱處者韋提所問。
言相通含據下佛答即指淨土。娑婆五濁人
間天上皆有憂惱。唯佛淨土依正倶勝但受
諸樂寧有憂乎。閻浮提或云剡浮贍部此翻
勝金。從樹爲名。以樹半臨海水水底有金光
色映樹故以爲名。提或云檀此翻爲洲。即別
指南洲也。據令通指娑婆大千。且從近論令
易解耳。或可閻浮於四洲中濁惡最甚故特
標之 二叙可厭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 濁
謂五濁。即見煩惱等五皆不淨故總名濁亦
名五滓。惡即十惡。即殺盜等五濁則具該依
正。十惡則別指行業。若據濁惡實該六道。特
擧三途苦果以彰可厭。遍於大千故云盈滿。
多不善聚者即上惡趣共聚此處。或可別指
人中。少有良善如下所願不見惡人怨親逆
順無非不善。闍王調達豈善聚乎。上隨文解
次約義論。此濁惡處即指世間郡邑民居親
族會處。其間心行萬差三惡盈滿皆不善聚。
又濁惡處即指我等衆生現前識心。無始至
今三業所造無邊業種日用所起三惡道行不
可窮數故云盈滿多不善也 三立誓遠離」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五濁三界五
逆十惡皆是惡聲。其中衆生造如是業盡號
惡人。極樂世界尚無惡道名即無惡聲也。諸
上善人倶會一處。即無惡人也 二正請往
生因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
觀於清淨業處 頭及四肢爲五體五處皆圓
亦名五輪。著地禮之重也。由有宿罪故受此
苦。今欲厭離故須求悔。梵云懺摩此翻悔往。
今言懺悔華梵並擧。有云懺即斷後悔是恥
前。如來説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云佛日。
極樂依正莫非主伴淨業共成故名清淨業處。
據此韋提正求觀法故云教我觀也 第二正
宗分三。初至那含放光現土審定機宜。爾時
世尊下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説是語時下
三顯示利益結勸修習 初放光現土審定機
宜三。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二韋提白佛選
定一方。三頻婆蒙光護證道果。佛恐末世
以爲十方淨土隨願可生何獨定指彌陀一國
特現此瑞以決後疑。今多此見正達佛意」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
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
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
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
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
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如來眉
間有白毫相。長一丈寸五周圓五寸外有八稜中
空如筒白如珂雪右旋宛轉。表從中道流出
諸法。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即顯此經圓
純究竟一佛乘法。故現此相異於常時。光臺
高聳喩若須彌。現土無量不可具擧。略示四
種以示可觀。七寶成者言其尊貴。純蓮華者
言其潔淨。如天宮者言其快樂。頗梨鏡者言
其明瑩。若論諸土莊嚴極衆。經文從簡各擧
一相。欲彰極樂具兼諸美令韋提見。即示放
光現土之意 二選定一方三。初通叙諸土非
是所類。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縁。三求請往生
所修觀法 初通叙諸土非是所願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
有光明 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縁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良以此界
下凡心多馳散。若不的指一方專觀一佛則觀
行難成往生多障。況彌陀光明常照誓願弘
深。是以生一土則諸土皆通。想一佛則諸佛
齊見。十疑論佛答普廣其理照然。善導專修
義亦同此 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初修方便作
意觀縁名思惟。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
如地觀云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即思
惟也。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
説即正受也。善導玄義據華嚴經思惟正受
並是三昧。與此地觀文證大同。又觀佛三昧
經云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聞是法
者思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常於夢中見佛。
又云聞是語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
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又復前
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知韋提唯請觀耳
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
光照頻婆娑羅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
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増進成阿那含
初如來現土正意在玆。機感相投潜通密應。
故佛微笑。觀佛相海經云諸佛常法凡笑必
有五色光。從口而出光照王頂。佛力加被令
増道果。蒙光見佛深悟無常。發智斷惑遂證
三果。阿那含此云不還。結惑將盡不還下界。
據此頻婆見佛得果。應與夫人同聞觀法。後
結益中但叙韋提五百侍女。乃知頻婆證果
即歸滅矣 第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二。初
如來許可二正示所説 初如來許可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
不遠汝當繋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爲汝
廣説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
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先審知否者欲明淨土
非佛自説他無知者。彌陀經云從此西方過
十萬億佛土。而云不遠者此有三釋。一佛眼
觀故如楞嚴説。天眼觀大千界如觀掌果。況
佛眼乎。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里。所謂登大
山而小天下也。二心念速故。心神無礙遐方
異域擧念即至。所謂心念疾於風也。三佛力
攝故。雖未得通乘佛神力。如十疑論説。劣夫
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所謂青蠅附於騏
尾也。淨業成者總目彼土依正二報。極樂境
界衆生未識以物比擬故云衆譬。如下云如
億千日其光如華等。或可所有言諭通名爲
譬。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所謂千
鉤之弩豈特爲鼷鼠而發機乎 二正示所説
復二。初先示福業二明正觀 初先示福業
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行事業。
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其觀。有觀無
福則闕於莊嚴。有福無觀則牽於異趣。闕莊
嚴則護報非勝。牽異趣則往生莫由。二法相
資無往不利。寄言學者剋意研求。無惑兩岐
自迷發足 今釋三福三。初通標二別釋三
結告。初通標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欲生者言其志願。當
修者教令必爲 二別釋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既是三世佛因。明知菩薩大行。第一共凡
夫業第二共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就中
四句。上二句報恩行。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
恩。下二句離惡行。不殺爲十善之首故特標
之。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就中三
句。上句即翻邪三歸。凡夫無始繋屬於魔。作
法歸投希求救護。若但受歸有善無戒。若受
衆戒必兼三歸。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
出家十具故云衆戒。受持無缺故云具足。威
儀亦戒。輕細難持人多陵犯。故特標簡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就中四句。初即發大心。菩提翻道即無上
道心。二即起大心。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
畏愼故云深信。三即生大解。教詮本智因誦
發生。四即修大行。勸誘修行不令退墮。上三
自行後一化他 三結告
如此三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
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三世果徳籍此而成故曰正因 二明正觀
四。初勅聽示説二讃請三勸囑四示法初勅
聽示説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
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
説清淨業 諦聽善思即聞思兩慧。爲未來
者正指像末也。煩惱賊害即具縛凡夫也。清
淨業即十六觀也 二讃請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悦可聖心故云快問
 三勸囑三。初明是佛所教二依教修成三
因修獲證 初明是佛所教
阿難汝當受持廣爲多衆宣説佛語如來今者
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於西方極樂
世界 阿難多聞勸令持説。由在幽宮同聞
尚少。後還耆山意令重述故預囑之。如來今
者等並是付囑阿難所説之詞 二依教修成」
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報明鏡自
見面像
教由佛説即是佛力。所謂如來異方便也 三
因修獲證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
法忍 得無生忍位當初住。若據觀法功徳力
強見生可證。準下佛觀即指生彼獲證之相。
下云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也 四
示法有三。初叙韋提見土由二爲未來請其
方便三如來答其所請 初叙韋提見土由」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
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大權
引實故示同凡。天眼六通之一。障内障外無
不徹見。凡仙小聖雖得天眼遐方淨刹亦不
能觀。異方便者若對當機即前光臺現土令
韋提見。據論垂教即下十六觀法專被未來。
欲彰權智道同故言諸佛 二爲未來請其方
法三。初叙己得見二傷他不見三正爲陳請
初叙己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
彼國土 二傷他不見
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 此
即大悲權巧利物方見。韋提位非凡小。濁惡
不善義同前釋。五苦者疏云五道皆非樂故。
修羅一道開則爲六合但有五。或取大本五
惡五痛五燒以爲五苦。即五戒所禁五種之
過爲五惡。犯此五事遭難犯法爲五痛。後墮
三途名爲五燒 三正爲陳請
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未來衆生一
生不値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業障如
此。疑無見土之理。有何方便令得見乎 三
如來答其所請又二。初標示繋想處二別列
十六觀法 初標示繋想處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繋念一處想
於西方 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須指定一
方以爲投心之處。故放光現土厥意在玆。故
十疑論中名爲一相三昧。文殊般若亦名一
行三昧。比諸觀法有三不同。餘觀不定方隅。
今此定須西向。餘觀收神歸念今此送想彼
方。餘觀遍歴自他今此定縁聖境。義門備揀
心境歴然。乖此別修終名邪觀 二別列十
六觀法 自古章疏多廣懸談。及至觀文例多
簡略。今謂觀文正當心要義須委細科釋文
言聽習之徒切宜留心。今先總分後方別解。
就十六觀大分爲二。初一種先觀此方落日
指定向方。後十五種正觀彼土依正二報。初
觀是總該下十五。下皆爲別各不相收。就後
十五復分爲二。前五先觀彼土依報莊嚴。後
十觀彼正報殊勝。就前五中又分爲二。前二
觀彼所依境界。觀水成氷見氷爲地。後三觀
彼莊嚴之相。國土莊嚴不出三種。樹即觀彼
林蔭池即觀彼流泉樓即觀臺閣。地觀爲總
攝餘三故。樹等爲別皆依地故。就後十中復
分爲四。前三觀佛。第七觀佛坐處。第八觀像
表眞。第九正觀佛相。十與十一觀佛侍者左
右分殊。十二十三總觀三聖普雜不同。十四
五六觀佛徒衆三輩差降。若此分對一經大
要皎如指掌。逐觀別分廣更如後 第一日
觀三。初所觀境二能觀想三結示 初所觀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
之徒皆見日沒 方隅渺&MT00139;無物表彰。此間
落日有目皆見顯了易觀。是可標準。疏云落
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即此意也。言作想者
想即是觀。胎中失目謂之生盲 二能觀想
四。初示修儀二示觀相三顯成相四勸常觀
 初示修儀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起想即發觀也。正坐
則身儀也。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禪法。故
僧傳中古晋高僧坐不背西蓋遵此耳 二示
觀相
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心
境相應凝然不動即定體也 三顯成相
見日欲沒状如懸鼓 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
如鼓面。懸住空中 四勸常觀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想成相起念
念相續任運不忘 三結示
是爲日想名爲初觀 結示可解 就後十五
觀前五依報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氷。第
五想水正觀彼方池沼。名同體別學者宜知
 第二水觀二。初所觀境二結示 水想正爲
觀地。瑠璃寶地擧世所無。水面結氷是人皆
識。因此見彼用似比眞。故先擧水氷後成寶
地疏云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是也 初所
觀境二。初觀水二觀地 初觀水三。初正想
水二變水成氷三變氷爲瑠璃 初正想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顯
上澄清湛然不動故云無分散意 二變水成

既見水已當起氷想 三變氷爲瑠璃
見氷映徹作瑠璃想 齊此已來當觀文畢。
此想已下屬後地觀 二觀地三。初地體明
徹二地下幢&T016254;三地上莊嚴 初地體明徹
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内外映徹 二地上幢&T016254;
二。初示幢體二珠光上映 初示幢體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T016254;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楞
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 八面八楞其状如
塔 二殊光上映
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
瑠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三地上莊嚴四。
初地面華級二衆寶色光三合此寶光以成臺
閣四華幢樂器 初地面華級
瑠璃地上以黄金繩雜厠間錯以七寶界分齊
分明 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花塼 二衆
寶色光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
處虚空 衆寶色光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
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合此寶光以成臺

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四華幢樂器」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爲莊嚴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説苦空無常
無我之音 華幢樂器四面圍繞。風動出聲
説法警衆。風生八方故云八種。彼無時節。且
對此方故云八耳。苦空等法即四念處。觀身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此四
法對破四倒。文中空字且對觀身。知倒計亡
非空何謂 二結示
是爲水想名第二觀 結文可知 第三地觀
 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第三但有躡前結
勸而已 文有四節。初思惟二正受三彰益
四辨邪正 初思惟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
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爲粗見
極樂國土 一一觀者指前總別相也。除食
時者開暫間也。有依別本改爲睡時。尋諸古
本並作食時。且凡人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
耶。或云大小兩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此局
道衆亦非通論。今謂餘諸觀法不擇時處。此
觀聖境理合虔恭。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觀
佛三昧經觀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
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斯爲明據不須
改作。初心漸想未成定相故云粗見言其未
明也 二正受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説是爲
地想名第三觀 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
或云等持。想成見地不待作意任運契合見
境分明。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言思
叵及唯證方知故云不可具説 三彰益二。
初重囑轉教二正彰利益 初重囑轉教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
苦者説是觀地法 勅阿難者以前二觀止是
此方之物以爲發觀之端。及觀寶地心達彼
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重囑轉教意見于此
二正彰利益二初破障二除疑 初破障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八十億
劫或云無量劫或云五萬或云五十億劫隨宜
不定非凡所測 二除疑
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此觀若成往
生已決。如唐高僧大行於泰山結菴修淨業。
未三七日見瑠璃地心眼洞明。至後得疾其
地復現。乃曰吾無觀想寶地復現。豈於安養
無縁哉。即日終于所居 四辨邪正二。初顯
正二簡邪 初顯正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 言作是者指前觀相。
心境相稱教行無違故 二簡邪
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乖前境量名爲他觀。不
正曰邪。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
之觀。並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餘皆例
此 第四樹觀三。初結前生後二。正明觀行
三結示 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 告
勅之語或標不標譯人之變 二正明中二初
擧所觀二示能觀 初所觀二。初示體量二明
莊嚴 初示體量三初教遍觀二示行數三明
高量 初教遍觀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
 樹相多種故云一一 二示行數
作七重行樹想 周迴七重匝繞彼國。或云
處處皆有七重 三明高量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
善那。西竺驛亭之量。經律所出遠近不定。諸
家多取四十里爲準 二明莊嚴二。初光明
莊嚴二花果莊嚴。初光明莊嚴又三。初示葉
具二明色光三明珠網 初葉具
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葉具足者無
凋落故 二光明莊嚴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
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
出緑眞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
 寶色與光五色相間。瑠璃碧色出黄光。頗梨
青色出紅光。碼碯赤色出白色。車渠白色出
緑光。若準大本。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
銀瑠璃頗梨珊瑚瑪瑙車渠等樹。或有二寶
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廣如彼説。即是衆
寶爲映飾 三珠網四。初示重數二網間宮
殿三殿中童子四珠纓光明 初示重數
妙眞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毎
樹七層毎層一重其形如塔 二網間宮殿
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 網
間宮殿如色界天梵王居處 三殿中童子
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毘
楞伽摩尼以爲瓔珞 一一下天童嚴飾。釋
迦毘楞伽此云能聖。摩尼亦云離垢亦云如
意 四珠纓光明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
具名衆寶間錯色中上者 衆寶間者不獨珠
也。色中上者異於常也 二華果莊嚴又二。
初總擧二別示 初總擧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衆葉間生諸
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行相當者當猶對
也。葉相次者如鱗接也。花果如下釋 二別
示三。初明樹葉二明樹花 三明樹果 初明
樹葉
一一樹華縱廣正當二十五由旬 三句示量。
二十五由旬計一千里
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 三句明色。
百種畫即葉上痕脈。如天瓔者状其文也
二明樹花
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婉轉葉間
 閻浮檀如上已釋。洲邊有樹海底出金光
色無比。置於暗中其暗即滅。華色同焉其花
旋轉猶世風車 三明樹果又二。初體相二
光變幢蓋。初體相
涌生諸果如帝釋瓶 帝釋瓶謂帝釋殿前有
瓶莫測其量。以葉度果其大可知 二光變
幢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
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映
現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國二也。示生
唱滅説法度生皆名佛事 第二示能觀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莖
華果皆令分明 恐其參亂故令次觀。莖等
五種即是次第。莖謂根幹必兼枝條 三結

是爲樹想名第四觀 結文可解 第五池觀
四。初示體相二明池蓮三明池光四結示
初示體相四。初擧數二明水色三明流渠四
明渠底 初擧數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一
國八池渠道相通 二明水色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
生 上二句明色相。池塘階岸衆寶合成。池
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寶成也。下二句示
出處。毎一池心各有珠玉。泉從玉出流落池
中常時盈滿 三明流渠
分爲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黄金爲磲
十四支即是渠道 四明渠底
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爲底沙 雜色金剛金
有五色又精剛者 二池蓮三。初示數二明
量三明水流花間 初示數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 一一水中即
上八池各六十億。小本經中四色四光。今言
七寶故知多別 二明量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十二由旬計
四百八十里。小本經但云大如車輪。擧其極
小者耳 三明水流花間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説
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讃歎諸佛相好
者 從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華梵互擧也。
尋樹上下尋猶循也。樹即莖也。言水循華莖
上入花中旋轉發聲却從莖下。演説有三。四
念處一也六度二也讃佛相好三也 三池光
二。初從珠涌光二光化靈禽 初從珠涌光」
如意珠*玉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二光化靈

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讃念佛念法
念僧 即小本中白鵠孔雀。今經下文鳧雁
鴛鴦等。即知珍禽非止一類。今此但擧毛色
以通收耳。讃歎三寶令歸向故 四結示
是爲八功徳水想名第五觀 八功徳一輕二
清三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飮時調適八飮已
無患。不出色香味觸四塵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第六總觀四。初正明二結示三彰益四顯邪
正 初正明二。初別觀寶樓二總觀四種 初
別觀寶樓四。初示數二諸天作樂三天樂懸
空四樂音説法 初示數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 衆寶
國者總召彼土也。一一界者準小本即池岸
上。經云四邊階道上有樓閣等 二諸天作樂」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伎即樂人
 三天樂懸空
又有樂器懸處虚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如
寶幢者言其量也 四樂音説法
此衆音中皆説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即讃三
寶 二總觀四種
此想成已名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承前樓觀兼牒前三即爲總觀。若別若總各
逗機縁。此觀依報收無不盡。言粗見者即思
惟也。下文若見此者即正受也 二結示
是爲總觀想名第六觀 三彰益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
生彼國 破障除疑 四顯邪正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並
如前釋 次就後十觀正報中四。初如來勸
囑二三聖現身三夫人爲未來申請四如來廣
明 初如來勸囑三。初勸聽二許説三重囑
 初勸聽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如
上觀依意在觀正故重勸囑 二許説
佛當爲汝分別解説除苦惱法 娑婆衆苦非
觀佛三昧無由可脱名脱苦法。三界爲苦器
六道是苦報 三重囑
汝等憶持廣爲大衆分別解説 二三身現身」
説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
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
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 前文光臺現土令韋
提見以爲依報發請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見彼
國等。今三聖共臨以爲正報發請之由故云
因佛力故得見佛等。佛立空中二聖侍立。三
聖立像斯爲明據。閻浮金色猶不可比。則知
其光不可盡見 三夫人爲未來申請二。初
見佛設禮二白佛申請。初見佛設禮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二白佛
申請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
二菩薩未來衆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
薩 即白釋迦也。菩薩存心不專爲己。雖令
我見意在未來 四如來廣明 就下十觀大
分爲四。如上已明今依次釋 第七華座觀
二。初正明觀行二總勸諦觀 華座觀者欲
瞻尊境先觀坐處。如對君上目視階陛 初
正明觀行三。初總示依處二別列莊嚴三結
示 初總示依處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
上作蓮華想 華依於地。顯是臺座非池蓮
也 二別列莊嚴二。初華葉二華臺 初華
葉六。初色二脈三光四示量五顯數六明珠
光 初色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 二脈
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 其文工巧故如天
畫 三光
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四示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
討有萬里 五顯數
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六明現光
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殊玉以爲映飾一
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蓋七寶合成遍覆
地上 光形如蓋下覆其地 二華臺三。初明
臺體二臺外校飾三臺上寶幢 初明臺體
釋迦毘楞伽寶以爲臺 即蓮心也。釋迦毘
楞即如意珠。出生無盡皆如人意故云能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