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海。名爲一切種種智海。有爲界集者。三界所
有煩惱是。亦通三乘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
生死隨意生身皆是出身三界。有爲集故。無
爲界集者。唯如來一切種種諸差別智也。自
餘皆有爲故。衆生界集及虚空涅槃界集者。
爲善分別從一切智起衆生界虚空界涅槃界
各差別智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
者。身邊等五見及六十二見前地已釋訖。知
世界成壞集者。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
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壞皆悉知
之。聲聞行集者。以四諦觀厭三界苦忻涅槃
樂。又觀諸世間苦空無常不淨。無有可樂皆
磨滅法。虚積諸業果苦無有斷絶。猶如波浪
集不善法。増長生老病死三十六物。共成其
身。修二百五十戒。淨欲界業皆是無常。入第
九定出三界想入滅盡定。身智倶盡寂滅無
知。如此經下文。譬如比丘入寂滅定頭上繋
鼓不復聞聲。又有聲聞得出三界心厭患分段
身。化火焚身入變易生死。如勝鬘及涅槃經。
並同此説。聲聞二乘淨土菩薩。以觀折伏現
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非是斷煩惱。爲不了無
明。成根本智故。妄爲無明實有。妄生厭離。以
厭患心成出過三界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
住無漏界。不受後有三界之身。有如化火
焚身。如涅槃經。自有文説。皆是厭生死住涅
槃集。辟支佛行集者。十二縁行是。此四諦十
二縁三乘參互。以爲九乘。如前已述。一乘菩
薩亦修如此四諦十二縁。此十地位内次第
而説所修之法。是一種修四諦十二縁。心量
見道各自不同。菩薩行集者。出纒菩薩六波
羅蜜分修慈悲生於淨土。道滿方來處世教
化衆生。大悲菩薩依無相觀四念處七菩提
分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修大慈悲。不著
三界。教化衆生。此是依空無相無願無作解
脱門而建諸行。亦是三乘菩薩所修方便加
行所忻行門境界。但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
佛土。如此一乘經。但約如來根本普光明智
境發心所修十波羅蜜四諦十二縁四念處三
十七品四攝四無量一切助道。皆以自心根
本智爲體用。以智無依無限。所作行門報果
皆無依無限。自他身土重重玄玄互相參現。
以智無限無礙故。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
皆無障礙故。所修諸行皆以自心根本智爲
體。是三乘一乘菩薩行集。如此經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
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者。力
無所畏者。十力四無畏是也。色身者。九十七
大人之相隨好無盡。是法身集者。理無得證
無縛無解無生無滅不垢不淨是也。一切種
者。是五位加行。成勳習種者。一切衆生而隨
五蘊加行。即成無明諸業種故。菩薩五位加
行。以成一切智智之種。一切智智者。明根本
無依住無作智而生差別智。三乘名後得智。
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圓明。三世一時。不分前
後。示得菩提轉法輪集者。所説十二分教是。
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者。以金剛無礙智
慧。善分別出世法。無不明了。無不決定。皆
無錯謬。擧要言之者。總陳大綱。以一切智知
一切集者。明無不盡知也。此是總結。已上知
一切集竟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長者李通玄撰 
此已下仍釋法雲地。二佛子已下。一段三行
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化法。經云。以
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化者。明一切
衆生以自煩惱所造業。自化其形及所居境
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
業更無餘物。能與因慳因貪因嗔因愛因憎
多者先受。皆一一衆生乘諸業化皆如實知。
煩惱化者。乘何煩惱合墮何道。因果相稱皆
悉知之。諸見化者。由五見及六十二見。縁名
色便生執取。化生種種諸煩惱身。世界化者。
由自心諸業化生種種諸世界形。復於所化
世界上復更取之化生諸業。法界化者。皆從
自體清淨智。而化生諸境界等。聲聞化者。隨
無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變化等。縁覺亦然。
總明二乘。正解脱力。隨意念力。變化通用。菩
薩化者。隨諸波羅蜜力。大悲願力。自己解脱
知見。隨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變化種種身
種種行。如來化者。從無化大智普應群物恒
自遍故。分別無分別化者。以未悟者分別無
分別法。令一切衆生而開解故。又正分別時
無分別化故。已下總結。已上知一切化竟。三
又如實知已下。一段兩行半經。知十種持法。
明此位菩薩常能憶持此十無量法。憶持一
一不亂失故。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法持
知法次第故。僧持知諸念散性體無離隔故。
業持知衆生業同異故。煩惱持識煩惱相故。
時持知無始及三世劫時同異總別不遷故。
已下例知。已上知諸持竟。四又如實知如來
十微細智。此一段有四行半經。明如來於一
無依無住無作智任運遍知盡一切法故。修
行。命終。受生。出家。現神通力。成正覺。轉法
輪。住壽命。般涅槃。教法住。如是十事不作念
而恒遍知。不移時而極三世事故。已上知微
細智竟。五又入如來祕密處可有四行經。入
如來十無盡祕密處所謂身祕密處。於身塵毛
孔中現無量土無量身。無量示現成佛。無量
示現涅槃。如是十事一時同異自在。十方咸
然。總是如來普光明智。猶如圓鏡等虚空界
一時普應任物所爲皆能對現無所造作。已
上知祕密處竟。六又知諸佛所入劫智。有七
行經。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已
下。如經文自具。如是長短多少劫相入法者。
理智無故。爲衆生根延促。即劫延促。如來
以智方便一時頓現諸業境界。於一同之智
各自現。見自業時分同異。不同破迷情定時
劫長短之執。若無情計智等。一時無延促相。
無劫歳月日時分限。已上知劫相入竟。七又
知如來諸所入智。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
知如來十三種入智。所謂入毛道智者。入不
定性衆生。起方便智。令得正信智。入微塵智
者。入微細衆生道中。與之同生引生智慧。令
得人天住佛善根。入國土身正覺智者。於佛
身中及毛孔之内。示現成佛入般涅槃智故。
入衆生行正覺智者。方便行四攝行覺悟衆
生是也。入衆生心正覺智者。以衆生心與如
來心同一體性。以此如來知一切衆生。而隨
業接之故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者。一切六
道遍生其中隨根覺悟故。入示現遍行智者。
一切衆生行及九十五種外道盡同事智故。
入示現逆行智者。示作惡魔惱惑行者。或
行於非道。無不利生。如示作阿闍世王殺害
父母等事令信得業道除。入示現思議不思
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者。或令世間令知
是不思議聖行。或令世間不能了知是凡聖。
餘可准知。如經自具。已上知如來諸所入智
竟。八佛子已下。一段總結此位菩薩總能。入
一切諸佛廣大無量智
第六佛子已下。有七行半經。得十大不思議
不可説解脱門。此一段中都擧四法。一先擧
十種不思議解脱。二總擧百千阿僧祇解脱。
三并擧所得三昧之數。四并擧無量百千神
通。皆如文自具
第七段中。有四十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於
一念中能領受十方一切佛法明分。中復分
爲八段。一佛子已下。至不能持有八行半經。
明此地菩薩堪持一切諸佛大法明大法照。
餘二乘及九地菩薩而不堪持。并擧娑伽羅
龍降雨喩分。二佛子已下。至名爲法雲地。可
有六行半經。明擧大海能受諸大龍王所雨
喩。并擧此位菩薩堪受一切諸法明一念之
間皆能一時演説分。三有兩行經。解脱月
問此位菩薩一念間能受能持幾如來法明
分。四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已下。可有一行半
經。明此位菩薩所受幾許説諸法以算數難
量分。五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説已下。
至乃至譬喩亦不能及。有十一行半經。是第
一譬喩廣大不可及此位菩薩所領幾如來法
明廣多喩分。六如一佛所已下。至名爲法雲
地。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所受諸佛法雨
倍過前喩分。七此地菩薩已下。至名爲法雲
地。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以自願力慈悲廣
大饒益分。八佛子此菩薩已下。至名爲法雲
地。有四行半經。明此地菩薩能於十方世界
從兜率天宮下生倍過前微塵喩分。如此初
段中云。大法明者。十方世界出世法無不總
知總解盡故。大法照者。明能以智日所照十
方一切衆生及業常如目前一切衆生若好若
惡無有不見。大法雨者。明能隨十方一切衆
生根一時等雨法雨故。一切諸有如是廣大
佛事。此位菩薩能安能受。如娑伽羅龍王所
雨大海喩。娑伽羅者。因所雨大海得名。能雨
大海。此龍所雨唯海能受。如十方諸佛法雨。
唯此位菩薩一念能受。已下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三十五行經。明此法雲地菩薩
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參
神通徳用自在皆隨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
衆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報業所成。人天地
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依心造。如此十
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
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爲以普光明智
爲體。爲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界與虚空量
等。周滿十方世界。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
忘失智隨念皆成。以具總別智總別成壞同
異倶作。以廣狹大小自在智化通無礙。以與
一切衆生同體智。能變一切衆生境界。純爲
淨土之刹。以自他無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
身而作一身。以法身無大小離量之智。能以
毛孔廣容佛刹。以等虚空無邊無方之智。而
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來去。以如響智。而能
響應對現等衆生應形。以具足圓滿福徳智。
而恒居妙刹。常與一切衆生同居。若非聖所
加持力。而衆生不見如是十地菩薩智力神
通。雖言性等虚空。然虚空廣大無用。如是十
地之智。智滿虚空。智無體性。無造作者。一
如虚空。然隨念力周滿虚空。依果重重通化
無盡。如隨意摩尼珠雖性無能所造作。而與
一切衆意境同色。餘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經。明此大衆聞十地
菩薩神通生疑時。金剛藏菩薩入體性三昧。
現菩薩神通爲衆除疑分。於此段約有十事。
一大衆懷疑。二解脱月爲請。三金剛藏入定。
四定所現境界。五大衆皆自見身在金剛藏
身内。六現菩提樹殊特高顯。七樹下有佛坐
師子座號一切智通王。八大衆見佛。九金剛
藏菩薩罷其神通。十大衆還自見身各在本
處得未曾有。如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者。即
是無作法性身也。菩提樹。約以法性身行報
得故。樹下佛號一切智通王者。即法性中無
作之大智。自在故名王。此三法一切衆生體
常如是。只爲不自加行顯發故。餘如文自

第十有二十七行經。明此位菩薩智慧神通
下地不如不可比如來神力智慧分。於此段
中約有十法。一解脱月問三昧之名。二金
剛藏菩薩正答三昧之號。三又問三昧之境
界。四金剛藏正答。五正説法雲地得三昧之
總相。六明法雲地菩薩三業神通下地不如。
七明略説法雲地境界廣説無量百千劫難
量。八解脱月問佛神力如何。九金剛藏擧一
塊土況四天下土多少難比。金剛藏正説十
地道力猶故難宣況如來神力可説。十擧喩
約明其中意趣。如文自具
第十一段中有三十五行半經。明此地菩薩
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
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分。中約有二十
法門。一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二不捨菩薩諸
三昧力。三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四
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増勝。五於法界中
所有問難善能解釋。六喩眞金以摩尼寶鈿
厠其間成天寶冠。七自在天王服戴餘天不
如。八正説此地菩薩下地不如。九如摩醯首
羅天能令衆生心得清涼喩。明此地菩薩能令
一切衆生得一切智智。十二乘及九地菩薩
皆不能及。十一此地菩薩諸佛世尊更爲演
説十種智門。十二明此地菩薩所行智波羅
蜜爲主餘九爲伴。十三明且略説此地大綱
廣説難盡。十四擧此地菩薩受職作摩醯首
羅天王。十五明此位菩薩於四攝法善能廣
行。十六不離念佛法一切種一切智智。十七
自念堪爲一切衆生所依。十八自更懃修。十
九一念得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二
十若加以殊勝願力倍過前數。文義如經自
具。如摩醯首羅者。此云大自在。是色界上極。
於大千界得大自在。神通道力智無過者
第十二段中有四十二行半經。明擧阿耨達
池十大山王喩十地次第。智慧方便分。此一
段總有十二段經。如經自節。不煩更科。文初
擧阿耨達池。喩菩薩從十住初心。從菩提心。
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
有窮盡。復更増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明從
初發心住生在如來智慧大願水中。以四攝
行成就衆生。滿一切智海。不離初時智慧大
願水體成漸廣多。又擧大地有十山王。喩明
從如來智地起十種進修。不離智地體漸高
勝故。如五位五重十法。不離如來普光明一
切智地。起五重十十進修。如是五重五位十
十進修。總是一時一際一念。無前後三世之
勝進。以如來智爲體故。還如阿耨達池中水
流成大海。如閻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離
地體。以定慧照之可見。初發心便成佛者。此
爲可表。倣此知之。以此説十信心於普光明
殿中此殿約普光明智報生。明果中説因修
滿不離此智故。十山王者。雪山王喩初地。如
經文義自具。以次准知。以次香山王以次鞞
陀梨山王者。鞞者此云種種。陀梨者。此云持。
此山能持種種衆寶華果故。喩三地。如經文
義自具。如禪定解脱三昧三摩鉢底者。如何
如禪定。但云稱體三昧。以明識相不行爲日
未出爲昧字。爲識想冥昧。正智方現三云正。
以十一月至正月三陽生故。以三爲正。三陽
生方智明。以智爲正故。以五蘊不生世情頓
止。名之爲昧。從此能現正智。名之三昧。又
一止爲正字。三摩鉢底者。明五蘊昧能現正
慧故。云三摩鉢底。是正慧故。爲五蘊昧正智
慧現名爲解脱禪定。都云大體三昧。別擧其
行。神仙山王表四地。文義如經。乾陀羅山者。
乾者此云雙也。陀羅此云持。明此山夜叉及
大神共持。此山明五地得出世間及世間二
智慧神通諸明總能博達持故。馬耳山王表
六地位。如經自具。尼民陀羅山王。名曰持邊
山。表遠行地而能持一切衆生諸邊見行故。
乃至三界六道總能持故。斫迦羅山。此云輪
圍圍大千界。明八地無功行自滿故。計都末
底山者。計都云幢。末底云慧。明善慧地。須彌
盧山。處閻浮四洲内。處大海中。明十地法雲
中道之智滿總攝一切諸三昧故。佛子已下
一行半經。都結十地差別因一切智中差別
得名。明根本智從初發心住乃至十地及佛
地無二由智差別得名故。已上十二段。一一
如經文中。其所表地意次第經自明説
第十三段中有十四行經。明擧大海有十種
徳喩十種地昇進次第。於中義意分爲兩段。
一先擧海之十徳。二託海之十徳表法。擧十
地之智慧差別進修。其中文義。如文具足。各
各十法具足。不煩科文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經。擧摩尼珠有十種
性出過衆寶喩十種地過衆聖分中。於此段
約分爲六段。一佛子已下至如衆生心充滿
其願有六行經。明擧摩尼珠有十種性分。二
佛子已下至能爲衆生廣作佛事有七行半
經。明正擧十地之加行次第分。如第六地善
知十二因縁法。善知生老病死因縁根末體
相一如。第六地中所説。以善巧。觀生死縁生
至底喩鑚。第七地由以種種方便智爲縷。能
隨生死不受諸垢。第八地萬行任用遍諸衆
生界。智恒無體不動如幢。自餘如文自具。三
佛子已下至不可得聞有兩行經。歎此地難
聞。四解脱月已下可有一行經。是解脱月問
聞此法得幾所福分。五以次可有一行半經。
金剛藏菩薩答言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徳明所
聞法者如佛福徳。六何以故已下有三行半
經明。如聞此法得福廣大生疑分。如一切智。
是佛所得根本智。若聞法者其福徳如佛。何
爲以明因聞此法方有信解故。爲初聞是一
切智之首故。以初信因之福與果同體明非
因不果故。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爲明信
心信果成因故。即如説十信位於如來普光
明法界大智殿中説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爲
首以爲信心。以不動智佛及十箇智佛是自
心之智果故。畢竟成滿不移此智。餘義如文
自具。意如種子種果成其生因。其根本智喩
種子。差別智是加行。喩苗上之果。以此二智
各具無邊功徳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説此十地法
門所感大地六種十八相動。於此段中復分
爲三。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悉
亦如是有八行經。明法威動地天雨供養分。
二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已下至悉亦如是而往
作證有九行經。明十方同名金剛藏菩薩咸
來作證分。三爾時金剛藏已下可有六行經。
明觀衆生及所縁法欲説頌分。云十方各十億
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刹微塵數菩薩
而來此會者。明以本體十地之法廣大甚多
以十億刹塵爲遠近及多數之量。會此一切
創初入十地菩薩。因果本末法智無疑。明將
本十地果法會同創入此十地菩薩智無二故
會前九地之劣。入十地之廣大智故。以陳遠
近法之多少故。亦明金剛藏所説之法。與十
方諸佛同會不二故。世界外者。即下地位也。
來此會者。即昇進入此十地智也。歎善哉者。
明所説法契當不異也。同名者。明法藏智同
故。世界各各差別者。明差別智差別行故。悉
名金剛徳者。明差別智及行不離金剛徳故。
佛號金剛幢者。明金剛智能破一切妄業自
無體可動故。餘義如文自具。如一切智根本
智又智是差別智從一切智中用故以重言」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頌。明都歎從初地發
心已來通此十地。一時次第十地悉皆重頌。
文義如經自具。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
祇品如來壽量品菩薩住處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
此品佛自説十定之名。普賢説十定之用。以
明佛根本智是體普賢差別智是用故。明一
切施爲不離根本智之大定體故。以是義故。
還於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説寂用之門
將釋此十定品。約作五門分別。第一釋會來
意。第二釋欲説此會重敍摩竭提國初成佛
之所由。第三明何因縁故在此普光明殿中
説此十一品經。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
意。第五明依品釋文
第一釋會來意者。以從此普光明大智殿中
起信。以不動智爲昇進修行。至十地十一
地道滿行周。至於佛果。不離本智。是故此會
須來明不移因也。爲時不移。智不移。行不移。
因果一體故。還如善財見慈氏。慈氏還令却
見文殊。及入普賢身是也
第二釋欲説此會重敍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
由者。經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
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刹那際
三昧者。明從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轉法輪
并從大下降。總不出一刹那時。不移不遷故。
恐後衆生失其根本意妄生遷移故。須重敍
明始末無時可遷故。此明三世諸佛一切衆
生總同一箇不遷之體。從初信進修行。經過
五位。總不移初時歳月日時及佛根本智法

第三明何因縁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説此十一
品經者。釋曰。爲明初會菩提場始成正覺。是
佛擧自始成之果勸修。第二會普光明殿。明
是如來大智自果所居之報宅。説十箇智佛。
以不動智佛爲首。以爲信進修行之門。令
初發菩提心者從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進修
行畢竟不離如來本智本行本時還成本佛。
萬事依舊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處。説
此十一品經。用明因果依本時日歳月。總依
本故。故於此處説十一品。此十一品經。總明
成佛之際所有境界故。即是明能發菩提心
者。自成佛故。無異初會中毘盧遮那佛故。
依樣倣修。一如本故。爲約智無時。十方一切
古今諸佛。總與如今始發心者。一時成佛故。
以智照之可見。情識聞之即迷。是故表依本。
如是故還於本處説佛果始終之門。故以表
法界體中始末同際説也。此乃約實論之。不
順凡情之教説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
品。是古今一切諸佛寂用遍周無時之大體
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諸佛普光明智利
生自在及業報之神通遍周。三十忍品。是十
方古今諸佛自體無作法身一切法無生隨行
之忍門。四阿僧祇品。五隨好光明功徳品。
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經是如
來自説。六如來壽量品。是一切諸佛隨衆生
根性長短所現不同之壽而自報命與虚空之
齊年。七菩薩住處品。是佛果攝衆生之分界。
明菩薩行門常不斷故。八佛不思議品。明一
切古今諸佛智徳難思。非情識之測度。九如
來十身相海品。明佛報身依正二果難量。十
普賢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諸佛共所行自利
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來出現品。明五位修
行者。昇進位滿自佛出興。出世入纒二行圓
滿。文殊是主出纒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
於此品中二行圓滿故。令二人自相問答説
此出現之門。已上十一品經。大意如是。一一
隨文別釋。更當重明大綱。總明十一地以後
佛果位中所行法則。亦是一切菩薩一切衆
生。總不離此之體。而無遷易此時分故。明時
不遷也
第五明依品釋文者。將釋此十定一品。約作
五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何故
此處三會重重。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敍初成
正覺在摩竭提國
五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此十一地已説進修行行
及智用差別已滿此佛果普光明智位。明法
界自體寂用重重無礙。又明昇進因果修行
始終。明時法不遷故。此品須來。又明一多純
雜同別自在故。此品須來。又明十地菩薩自
知未具普賢行不見普賢身故。此品須來。如
此品自具明也
二釋品名目者。明此品如來自説十種定名。
故因説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諸
佛常恒之法。令諸五位菩薩皆同得之。一切
衆生亦同此體。普賢説用。明佛是體普賢是

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者。明信心及定體并
離世間品普賢常行。此等三事總是如來普
光明智一體因果。并普賢菩薩佛果後恒行。
總是普光明一箇智用。始終因果時日歳月。
總無時體。以此三會重重總一時有也。非是
如世情所見去已更來故。如是三會重重一
時一會。有此三種之法事故。或以三世遠近
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礙故。爲不離普光明
之智。無始無終無不印故。無終不徹故。三世
劫海總一時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體

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敍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
者。明此一部經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
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所集神天等
衆。是一重佛因果也。二於普光明殿中説佛
自成因果。令諸後學信進修行。即出毫中之
光及衆是也。三説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經。明諸
菩薩信進修行經過信住行迴向十地十一地
等六位。自行滿周。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經
是。四離世間品。是一切諸佛皆成佛果。恒以
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爲利世間品。不可
作遠離之離。此品名目恐將誤矣。譯經之士。
或可妄詳佛意。於中取意亦有義通。如此四
段經文品。初皆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
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者。明説一部之經
以菩提智無前後際一時説故。非如情量見
有前後。古人云重會三會普光明殿者。意非
然也。非但不移刹那際説此一部之經。亦乃
從兜率天降神。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
無盡劫佛亦一時。不出此一刹那際。齊成佛
故。一切衆生於本無時之内。妄生多劫延促
之相。覺已元無故。今此段經文意。明菩提智
上無延促時日往來之相故。總云在摩竭提
國始成正覺。以智照之可見。凡情思之即迷。
乃至昇天諸會皆云不離菩提樹下普光明殿
而昇忉利夜摩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體性
自遍周無表裏中間長短延促大小去來等
見故。五法界品。是一切諸佛之所共果。凡聖
共同不離法界大智慧無限徳用圓滿之果。
一切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覺。亦名
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此五段經。總明一眞
無礙大智無終始之無限經卷量等十方一切
境界於一刹那際誦持悉遍。亦名普眼經也。
意明説此一部經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刹那
際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
果也。此乃都該一部也
五隨文釋義者。約分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
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品中長科爲十
一段。第一爾時世尊已下至所謂無相有六
行經。明當十一品經之序分
第二與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
同修菩薩諸善根行。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
菩薩大衆分。第三爾時普眼已下。至三昧自
在解脱。有十六行半經。明普眼菩薩白佛問
普賢道徳諸菩薩修幾三昧神通變化而徳自
在及如來教令請普賢菩薩演説三昧自在分。
第四爾時會中諸菩薩衆已下。至神通自在
使其然耳。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衆聞普賢
菩薩名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分。第五爾時
普眼已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見耳。有十一行
經。明諸菩薩入三昧力欲見普賢遍求不見
如來爲説普賢志徳甚深汝等不能得見分。
何故不見普賢。爲明十地菩薩得出世智慈
増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見普
賢。是十一地行門常在世間。出世心亡寂
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應故。以是不見。第
六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説普賢菩薩已下。
至求請得見普賢大士。有三十二行經。明菩
薩大衆三稱普賢菩薩名慇懃求請欲得見普
賢菩薩分。第七爾時已下至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有十九行半經。是普賢菩薩爲衆
現身分。何故得見普賢菩薩。爲存想念是以
見之。以迴體從用故。是普賢身也。以明想念
皆爲佛用故。普見一切衆生亦佛用也。第八
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歎不可盡功徳。有九
行半經。明普眼菩薩以十種住法歎普賢菩
薩十種廣大所住之法分。第九爾時如來告
普賢菩薩已下至咸皆樂聞。有四十五行經。
明令普賢菩薩演説十種三昧分。第十爾時
已下有十段經。正説十種三昧作用之功分。
第十一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已下一
段。直至第四十三卷末。明普眼菩薩問普賢
菩薩如是菩薩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一
長科第一段中。六行經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從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者。此云不害國。亦
名聰慧。爲依此國人聰慧故。以人得名。又云
摩者云不竭。提云至。爲此國將謀兵勇隣國
敵不至。以主將立名。又云摩者大也。竭提體
也。此國最大爲五印土之大體故。以此國是
閻浮提之處中。以是如來示成正覺。明處中
道義故。又明大悲無害義故。又表大悲普利
不偏化故。皆如初會中説阿蘭若法。如初會
已釋。始成正覺者。明於兜率天下降神受生
説法入涅槃。總不離始成正覺一刹那際三
昧之時故。此經四品之内。皆共同有此言。明
普光明大智體無時分。明其殿體是智報境。
以智成名。以境智無二。所居之殿體皆含三
世多劫不屬時收。無古今去來之體。所有衆
生自業現量三世之事。皆現其中。不屬遷變
移時之相。如來所現一切衆生三世無限業報
及心所縁。以此普光明智恒現在前。十方世
界纖毫之事。無不知見。爲普光明大智與一
切衆生及等虚空無限境界同一體性故。能
一切無不知也。以智淨無障故。又刹那際諸
佛三昧者。明三世古今同一時故。一刹那者。
會無三世生滅時也。此刹那之時爲教化衆
生設法。會古今之名言以智實論。猶無此體
故。以無此刹那之時。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
時。總同一故。以六相門觀之可見。諸佛三昧
者。明一切如來久已情塵見亡。恒無智倶。以
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
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無功用也。自
在神通者。明根本智恒無體性。而能普現隨
根之身。設一切法。而無失時。名爲神通力
也。亦名現如來清淨之身。一時總釋。總明從
根本智隨一切衆生。起無礙廣大用故無所
依止者。明根本智無體性故。爲根本智無體
性故。方能圓照十方。成大力用故。無有攀縁
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虚妄攀縁故。住奢摩
他最極寂靜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倶
眞萬用倶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萬法
無事不眞故云最極寂靜。奢摩他者。此云定
也。明此定是佛根本智無作大體應。根本用
之寂用故。是諸佛根本智體用大自在定故。
明此會總是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具
大威徳者。明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悉
自在。若有見聞如來。皆念敬發心悉歸伏故。
餘如文自具。隨宜出興不失於時者。宜堪見
聞應時不失故。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此已上
六行經。明歎佛成道智徳竟。已下列衆如下
更明。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衆分。
於此分中約分三段。一從與十佛刹微塵數
菩薩摩訶薩倶已下。至住於菩薩無住解脱
有五行經。明歎諸菩薩志徳分。二其名曰已
下至無邊慧菩薩有九行經。有三十箇菩薩
同名爲慧明。三空禪定解脱門中所生智慧
同名爲慧分。此已上明三空解脱禪定中。一
解脱門中。具生十種慧。三空中有三十種慧
知見差別。三空者。無相無願無作空也。如是
三空門任運發生。此三十種慧。以表無盡故。
今三十箇菩薩同名爲慧者是。三念莊嚴菩
薩已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
經。有七十箇菩薩。各各隨行別名列衆分。已
上七十箇菩薩。明前三空解脱已終以七覺
行華常處生死。善能覺悟一切衆生故。此明
十地道終常入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賢
行門故。故以十佛刹微塵爲數量者。明一一
菩薩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歎徳中無不
皆入灌頂之位。即十地位也。又云獲諸菩薩
普見三昧者。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見衆生根
欲差別故。大悲安隱一切衆生者。以自十地
道滿不離方便。三空七覺方便行華引接含
識。是入普賢行故。於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
覓不見普賢者。明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
多。以此不見。十一地之位普賢入俗利生之
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從十地昇進入
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門故。是故
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物同色
不失自珠之徳。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王。
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衆生種種樂
欲。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又明雖成八地已後
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壞七地以
前三空七覺諸方便行故。是故列衆之内以
菩薩名數表之。使易解故。都擧十佛刹塵爲
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總具如是行遍周故。是
故淨名經云。雖成正覺轉於法輪。不捨菩薩
之道。是菩薩行。此十定列衆之位。總是已成
十地出世智悲之衆。不捨七地已前諸助道
門。以利衆生故。亦是一切菩薩從初發心不
離此定體。信進修行至於果滿不遷時故。此
品之初。以敍如來初成正覺之意。明説此四
十品經及出生滅度時日總不遷始終一際
故。法本如是故。非是如來神通使然。約智境
實論。不隨妄情所説多劫。以智照之可見。所
列前後五位之法及衆。各以隨位菩薩一時頓
彰。明智法界無始末也。總以此十定爲體。此
品初一段敍分及列衆歎徳。略擧大意和會
始終。於中文義隨行隨法立菩薩名。約此法
行之名。如前略擧十佛刹塵所表。以實而論。
無有盡極。但以根本智爲佛自果。餘差別智
中一切法總是菩薩行故。故以十佛刹塵爲
數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經。普眼白佛問普賢
道分中。約分四段。一爾時普眼已下至願垂
哀許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起問普賢菩薩
道徳所行法門分。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
心喜有一行經。明佛許問分。三普眼言已下
至無有休息有四行半經。明正問普賢及大
衆三昧行門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説
其三昧自在解脱可有八行經。明如來歎普
眼所問及示普賢所在并歎普賢之行及勸普
眼令請普賢説十三昧分。餘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聞普賢名獲
得無量三昧分中約有十法。一大衆得聞普
賢菩薩名便獲無量三昧。二大衆得三昧已
現前見無數諸佛。三大衆得如來十力同如
來性。四大衆獲福。五大衆神通具足。六大衆
尊重普賢渇仰欲見。七大衆悉皆周遍觀察。
八大衆竟不覩見普賢身座。九推佛威所持。
十推普賢自力然也。大意明十信已後十地
已前。以普賢行成法身及根本智。得出世中
差別智已。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純成
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門與一切衆生妄
念齊等故。同想用隨彼解脱故。以是如來令
想念普賢。經云。諸菩薩得如來力者。即十力
也。同如來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從十地
十一地昇進佛果位至此方終。尊重普賢竭
仰欲見者。明昇進普賢行故。將十地智成普
賢差別智。直至出現品始齊故。如彼品自有
所表。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同一生之佛果。却
令見文殊。憶念文殊便聞普賢名。及入無量
三昧。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其樣式。一同此
普光明殿中説十信心。令至佛果不移因位。
及具佛果後普賢行位滿。離世間品是佛果
後普賢行。云周遍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
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自
已乘普賢行昇進多求如來解脱悲智出世間
心。兼修以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自見遍
周故。如十地佛果後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
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果故。以將兼修悲
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
自利之行。即不相見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
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間解脱
故。以十一地行普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脱。純
是利生之行故。以十地已前助顯根本智於
自解脱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
爲饒益一切衆生無蘊積自己功故。是故以
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中
普賢行未及見故。是故大衆周遍觀察竟不
得見普賢身及座故。審諦觀察以智思惟可
見。餘如文自具
第五爾時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經。明諸菩
薩欲見普賢分中。復分爲四段。一爾時普眼
菩薩已下。至普賢菩薩今在何所有餘一行
經。明普眼問普賢菩薩所在分。二佛言已
下至初無動移可有一行半經。明如來示普
賢所在分。三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已下至其
身及座有兩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重更
觀普賢菩薩猶未能見分。四佛言如是善男
子已下至不能見耳有六行經。明如來爲普
眼等歎普賢菩薩志徳甚深入師子奮迅定汝
等不能得見分。經云入師子奮迅定者。明入
十地果後普賢行總是無畏自在定故。明以
無邊想念同衆生行故。明大用自眞不待念
故。師子明無畏自在也。奮迅者。明普賢菩薩
恒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方世界無
有一衆生而不遍濟。根堪可利而不失時故。
名奮迅定。猶如師子一時奮迅全分身毛一
時普震。明普賢菩薩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
周一時普用。等衆生行無失時故。不待念故。
普遍大用利衆生無休息故。無始及今同一
念故。無古今故。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
寂。是奮迅義。得無上自在用者。於大用中恒
遍周利衆生。全是定無別止息。不同十地已
前昇進有出世一心故。入清淨無礙際者。明
普賢智量等虚空無根不悉知故。無行不同
利故。生如來十種力者。明如來十種智力是
普賢生。又教化衆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賢願
力起故。以法界藏爲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
別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衆生心行無不含
容。皆爲佛事故。於一毛孔遍容十方凡聖國
土無不總含。以智無表裏中間之際量故。本
如是故。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爲與如來同
根本智爲大作用故。於一念頃悉能證入無
差別智者。明普賢菩薩於十方衆生界示成
正覺度衆生方便之行。示現一念成佛等事。
亦明始終無差別智體論之。無盡劫總是一
念。一切衆生於一念中。自作無盡劫生死之
見。若以達理智明觀。以無盡劫便爲一念。無
差別智故。如是相應。便與古今三世一切諸
佛。一時成佛故。以無分別智印。印三世時體。
本齊無先後際故。明十地菩薩由有出世心
在。猶迷十一地入纒之行故。不能得見者。使
昇進菩薩存自力能不滯前十地位故。餘如
文自具。如師子奮迅三昧者。於十方世界普
周一切衆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無
作。是奮迅義是三昧義。就大用而論。無別止
息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六段又普眼菩薩聞如來稱歎普賢清淨功
徳有三十二行經。於此段中復分爲七段。一
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倶亦不見有三行經。
明普眼菩薩以十不可説三昧求覓普賢亦不
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悉皆不見可
有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
見普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
已下至至於法界究竟邊際有十二行經。明
佛爲普眼稱歎普賢三業甚深不可以能出能
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已下至無空過者
有三行半經。明佛爲歎見聞親近承事普賢
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已下至頭
頂禮敬可有三行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皆
渇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
告普眼已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
經。明佛更勸普眼等大衆更致禮敬遍想法
界推求普賢菩薩如對目前分。七是時已下
至皆見普賢大士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
菩薩大衆依佛勸勅更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爲
現身分。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經不見普賢
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
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擧幻術文字中種
種幻相所住處喩。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
所如何求之。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沈寂生滅。却令想念明想念動用自體
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
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如
一切衆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
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眞稱之爲神。不
爲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
在知根應現名之爲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
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
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
普賢座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
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昇此位。如
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説三昧之門。猶有
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
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昇進。却生想念。方
始現身。及説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
中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
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
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治十
地縁眞俗出世餘習氣惑故。已上意明治十
地菩薩縁眞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
三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寂入生死猶如虚空
性無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衆生
及以境界以之爲體。普賢之智猶如虚空。一
切衆生以爲其體。有諸衆生自迷智者。名爲
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
身。以智無體猶如虚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
非生非滅。但以等虚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啓
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
求。云何得見。是故如來爲諸菩薩。説幻術文
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故將出入三昧及以
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
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却生想念。慇懃
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
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爲智體無所住無所
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
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所求
即無有處所可得。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
道場衆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
智性自無依名爲現在此道場故。爲能治有
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
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爲衆會故。無
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
住智。名爲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云稱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