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華嚴經略策 (No. 1737_ 澄觀述 ) in Vol. 36

[First] [Prev]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37 [cf. No. 279]
再刊華嚴略策序

大統國師嘗棲託清涼聖境著華嚴疏數百萬
言。文深江海義高山嶽。洋洋焉巍巍焉。非後
世學者之所輒窺測也。此略策也省約大疏
爲四十二條綱要殆盡。豈使去丈就尺謂乎。
於其體製始設問答。終曰謹對毎條皆然。考
之文體明辯説書格式有宋蘇軾書三篇。皆
始置問對終曰謹對。註家曰説書者人主好
學則觀覽經史。而儒臣因説其義以進之。題
與篇首有問對字。蓋被顧問而答之詞也。此
書體製與彼一則亦是被顧問而記之者耶。
據高僧傳國師在唐歴九宗聖世。爲七帝門
師驗知蒙其顧問。題曰略策抑亦取對策之
意耶。此書行世既久。但惜語儘脱落字多陶
陰。予今參訂大疏旁及他書。孖孖校讐再鋟
梨棗。冀世之學者閲此略策遡彼廣疏。其猶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云爾
寛政七年乙卯冬十月
 瑜伽宗沙門謙順謹識 



大華嚴經略策一卷四十
二條
 清涼山大華嚴寺鎭國沙門澄觀述 
  第一釋經題目   第二明經宗趣
第三釋佛名號   第四處會法主
第五不起昇天   第六説經時節
第七經之部類   第八翻譯傳通
第九華藏體相   第十生佛交徹
第十一十信圓妙  第十二惑障不同
第十三如來十身  第十四聖賢位次
第十五十波羅蜜  第十六説十之由
第十七地獄頓超  第十八二乘聾瞽
第十九普賢行願  第二十文殊祖師
第二十一悲智雙流 第二十二止觀雙運
第二十三動寂自在 第二十四事理相融
第二十五彰其十玄 第二十六辨玄所以
第二十七法界名體 第二十八證入淺深
第二十九善財南求 第三十知識別證
第三十一圓融行布 第三十二果海離言
第三十三十定之名 第三十四十通差別
第三十五十通六通 第三十六十忍淺深
第三十七佛不思議 第三十八十身相海
第三十九功無功由 第四十教起源由
第四十一三藏二藏 第四十二十二分教
第一釋經題目 問諸經得名或人或法或因
或果體勢多端。不審此經從何立稱。仰當剖
析以示詮題。答某聞至趣無言非言莫顯。欲
窮妙理必假筌罤。故無名之中強立名字。大
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者能證人也。大以
體性包含。方廣乃業用周遍。佛謂果圓覺滿。
華喩萬行披敷。嚴乃飾法成人。經乃貫穿常
法。一經體用盡大方廣。五周因果皆佛華嚴。
斯乃人法雙題法喩齊擧。有體有用有果有
因。理盡義圓該攝無外。包難思之義理爲一
部之宏綱。委細宣陳恐煩視聽謹對
第二明經宗趣 問夫言必有本理必有歸。
未知此經宗何法門意趣何向。仰當具答示
其所歸使於簡文得見幽致。答夫擧領提綱
毛目自整。尋根得本條流自明。無宗之宗宗
説兼暢。此經以法界縁起理實因果不思議
爲宗也。法界者是總相也。包事包理及無障
礙皆可軌持具於性分。縁起者稱體之大用
也。理實者別語理也。因果者別明事也。此經
宗明修六位之圓因契十身之滿果。一一皆
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縁起門。語理實則寂寥
虚曠。故經云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虚空不
分別。超諸取著絶言道眞實平等常清淨。語
縁起則萬徳紛然。故經云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此二無礙故事理交徹互
奪雙亡。此二相成則事理照著。以理實而融
因果則渉入重重。會斯二而歸法界則融通
隱隱。故經云於有爲界示無爲法而不滅壞
有爲之相。於無爲界示有爲法而不分別無
爲之性。由斯自在靡所不通。唯證相應故超
言念。包含無外盡是經宗。論其意趣覽之成
觀速證佛果謹對
第三解釋佛名 問諸經論内多説釋迦或談
遮那則三身別稱。此經何理即此釋迦或名
毘盧遮那。仰出所以兼釋梵名。答夫教隨機
異權實多途。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内。今
一乘玄旨一體不分。即實之權釋迦標號。即
權之實即是遮那。故經云或名毘盧遮那或
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釋迦此云能仁。牟尼
此云寂默。毘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
光事理齊照圓明獨朗假立其名。實則一娑
婆界有百億十千之名。窮法界中名名無盡。
隨宜攝物一多在機。亦假無盡之名彰無盡
之徳耳謹對
第四處會法旨 問説時方人爲生物信。法
身雖遍説必有方。未知此經於何而説復幾
會説。爲佛獨説爲託他人。仰答事由使無惑
也。答法身無在而無不在。即體之用應必有
方。略説七處不同。實則處窮法界。言七處者
第一會菩提場。第二會普光明殿。第三會忉
利天。第四會夜摩天。第五會兜率天。第六會
他化自在天。第七會逝多園林。而三會普光
故會有九。第一會在菩提場説如來依報因
果。第二會普光法堂説十信法門。第三會忉
利天宮説十住法。第四會夜摩天宮説十行
法。第五會兜率陀天説十迴向法。第六會他
化自在天説十地法。賢聖有隔故越化樂。第
七重會普光法堂説因圓果滿法。有十一品
經。前六因圓後五果滿。第八三會普光法堂
説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第九會室羅伐城
逝多園林説入法界法門。而第九會末歸菩
提場則十會圓明頓彰玄極。言爲佛獨説爲託
他人者此經欲表諸佛齊説故。於諸會多是
十方諸佛加菩薩説欲明一説一切説故。第一
會十方諸佛加普賢菩薩説普賢是華嚴海會
主故表普法故。第二會文殊爲主而十首共
談表十信門萬徳首故。第三會法慧菩薩説
表十住法慧心増故。第四會功徳林菩薩説
表十行法門行森聳故。第五會金剛幢菩薩
説表十迴向高出歸向義故。第六會金剛藏
菩薩説表十地法含藏出生不可壞故。第七
會亦普賢菩薩説表因圓果滿普周法界行徳
皆普故。第八會亦普賢菩薩説沒六位名收
六位行爲二千行法。擧一圓收始自初心終
極等覺皆共同修乃至成佛不捨因故。第九
會如來自入師子嚬申三昧令諸大衆頓證法
界示相而説。普賢文殊二聖開發百城善友
並皆同説故此一會曲分爲二。一即本會如
來現相二聖開顯頓證法界。二即六十一經末
終盡八十諸善知識爲善財説明漸證法界。
漸頓該羅本末交映皆證法界故。略明會處
顯文若斯。若散取經文總有十處。初此閻浮
二周百億三遍十方四盡塵道五通異界六該
刹塵七重攝刹八復重收九猶帝網十餘佛
同。則約會略擧三千界塵廣周法界。無盡説
主通三種世間無不説也。束此九會以爲四
分。第一會從世主妙嚴品至毘盧遮那品有
十一卷經文。名擧果勸樂生信分。第二從第
二會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現品有三十一品
四十一卷經文。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三以
第八會離世間一品有七卷經文名託法進修
成行分。第四以第九會入法界一品有二十
一卷經文名依人證入成徳分。若展九會爲三
十九品。初會六品。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
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
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第二會亦有六品。一
如來名號品。二四聖諦品。三光明覺品。四菩
薩問明品。五淨行品。六賢首品。第三會亦有
六品。一昇忉利天宮品。二忉利宮中偈讃品。
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徳品。六明
法品。第四會有四品。一昇夜摩天宮品。二夜
摩宮中偈讃品。三十行品。四十藏品。第五會
三品。一昇兜率天宮品。二兜率宮中偈讃品。
三十迴向品。第六會一品。十地品。第七會
有十一品。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
阿僧祇品。五如來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上
六明等覺因圓。七佛不思議法品。八如來十
身相海品。九隨好光明功徳品。十普賢行品。
十一如來出現品。第八會唯一品即離世間
品。第九會亦唯一品即入法界品。初三會各
六品爲十八品。四五兩會共有七品成二十
五品。第七會十一品故有三十六品。六八九
三會各唯一品故有三十九品。又束三十九
品以爲三分。初世主妙嚴品爲序分。二現相
品已下爲正宗分。三從入法界品六十一經
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已下竟經爲流通
分。三十九品調冠。眞宗九會四分彰其大
格。現文若此具本難彰。尋其名題方知綱要
謹對
第五不起昇天 問去住不同人天處別。如
何經説不起覺樹而昇三天。又許不起而昇
理應齊等。如何獨三賢會而有此言。故昇忉
利天宮品云。爾時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
而昇須彌頂帝釋殿。二昇夜摩三昇兜率獨
有此言其故何耶。答法性寥廓縁起難思。我
佛世尊融法界以爲身。總縁起而爲用。體用
無礙一多自在。不分而遍。不去而周。感而遂
通見有前後。閻浮有感見在閻浮。天宮有感
見上昇天。非移覺樹之佛而昇彼天。故法慧
菩薩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
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
悉亦然。如來自在力。明知去住皆物見也。請
以喩顯。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
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爲此月不離
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
千月去。去住見殊。諸有智人自曉玄旨。又問
言帶前赴後事理應齊。何以三賢獨有斯旨
者顯異義故。謂初二會相隣次故不假帶前。
此三人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三會同詮賢
位。六已證入不假帶前。第七即位中普賢
於妙覺居然不假。第八頓彰六位體用已融。
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唯三
會要令成鉤鎖一法界會故謹對
第六説經時節 問如來出現垂五十年。一
化始終三時五時之異。不審此經何時説耶。
仰具説時以袪疑滯。答夫心冥至道則渾一
古今。法界無生本亡時分。況無涯之説念
圓融。實則正覺始成頓彰圓妙。自狹至闊略
有十重之別。初唯一念二盡七日三遍三際
四攝同類*劫五收異類*劫六以念攝*劫七
*劫念重收八異類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
收末即非*劫爲*劫。略敍十重擧一全收非
長非短能長能短謹對
第七經之部類 問聖教之詮廣略非一。未
知此教爲廣爲略爲具爲闕耶。答無言之言
言窮法界。無説之説物無非詮。略就言詮以
爲十重差別。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三十
九品是。以其梵本有十萬偈今所譯四萬五
千故。二下本經即是具本十萬偈文四十八
品。即龍樹菩薩於龍宮所見總有三本此當
下本。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本有四十九萬八
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經亦彼所見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
數品。此中上二本並非世人心力能傳。五普
眼經即善財童子所見第三善友海雲所持。
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
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尚
不得少分何況能盡。總持菩薩方能受持故。
六同説經即一類世界盡法界虚空界容毛端
處。以言聲説無窮盡故。七異説經謂樹形等
刹世界既異施設亦殊。不可定其若色若言
部類難準。八主伴經如遮那佛説則十方佛
爲伴如十方爲主則遮那等盡爲伴故。九眷
屬經謂餘非器不聞此通方之説。隨宜説教
皆入此門故名眷屬經耳。十圓滿經謂上諸
本總融爲一無盡教海故。一文一句皆攝無
遺。以所詮難思故能詮難喩。略申十類以示
玄門。然其略詮亦收義理。猶如海滴濕性同
故謹對
第八翻譯傳通 問夫教自西天東流華夏。
貝多梵字紙素翻傳必承明詔之恩要假群賢
詳議。未知此典譯在何朝譯主何人。而新舊
同異仰申旨的令識鴻源。答自佛日沈輝西
天結集。漢明之代教始東垂。此不思議經晋
朝方有前後傳異四本不同。一晋義熙十四
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於揚
州謝司空寺即今上亢興嚴寺翻梵本三萬六
千偈成晋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
觀潤色。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
訶羅此云日照於西京太原寺即今長安崇福
寺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脱文。一從摩耶夫
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
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摩善財頂十五行
經。即八十卷經之初。大徳道成律師薄塵法
師大乘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潤文。三大周
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
東都佛授記寺即今敬愛寺再譯梵文兼補諸
闕計九千頌。通舊總有四萬五千偈合成唐
本八十卷。其梵本即則天大聖皇后遣使于
闐迎來此方。大徳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
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
禮法師潤文。四即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
却脱日照所補文殊菩薩案善財頂十五行
經。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
補文安喜學脱處遂得文續義連今之所傳即
第四本。若有八十卷初無文殊案善財頂之
經即第三本也。然如來説教能隨類音結集
成經。事準西域賢達傳譯必音善兩方一言
三詳兢兢誡愼。使上冥聖意下隨時機。故
得傳通功深益遠謹對
第九華藏體相 問華藏刹海如來依報修淨
土觀所感。未知於中安立形體有何形状。莊
嚴法化可得聞乎。修何等因成茲刹海。立何
行業遊處其間。仰示入門知所歸趣。答我佛
國土依正圓融。體即眞如量周法界。語其嚴
飾等一切之刹塵。法化横周竪窮無際修因
嚝遠算數難量。圓機圓修方造其境。然隨機
隱顯淨穢虧盈。稱物淺深大小互現。雖虧盈
而淨穢交徹。雖大小而通局相融。識智叵量
言豈能盡。故依經説略示其状。此華藏世界
有二十重。其最下一重到第二重近遠者即
一佛刹微塵數世界方至第二重也。從第二
至第三第四乃至二十重漸漸増遠近數等
也。今此娑婆即第十三重也。於華嚴藏最下
先布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此風輪上持普光
摩尼香水海。海出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持刹海其蕊香華内有蓮臺。臺上有金剛
輪圍山周匝旋繞。裏面即是大地。四方均平
清淨堅固。於中有不可説佛刹數塵香水海。
一海一種。一一種中各有不可説佛刹微塵
數世界。其一一海間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
水河右旋圍繞。然其地面體是金剛。衆雜妙
寶以爲嚴飾。一一境界皆具世界海微塵數
清淨功徳之所莊嚴。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
來刹自在。皆我世尊往修多劫大行所招。故
經云世尊往昔於諸有微塵佛所修功徳淨
業。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又云
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安住
於虚空。是知雖有無盡莊嚴一一皆稱法界。
若觀成者即生其中。萬行之因無不趣往。然
其總意若報若應皆無障礙。略申其十以顯
難思。一事理無礙。二成壞無礙。三廣狹無礙。
四相入無礙。五相即無礙。六微細無礙。七隱
顯無礙。八重現無礙。九主伴無礙。十時處無
礙。隨一無礙即具一切無礙。觀成居然自往
謹對
第十生佛交徹 問衆生與佛迷悟不同。生
則六道循環。佛則萬徳圓滿。如何有説即生
即佛二互相收。渾亂因果全乖法理。答夫眞
源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衆生
及佛。迷眞起妄假號衆生。體妄即眞故稱爲
佛。迷則全迷眞理離眞無迷。悟則妄本是眞
非是新有。迷因無明横起似執東爲西。悟稱
眞理而生如東本不易。就相假稱生佛。約體
故得相收。不見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
佛須臾。經云法界衆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
悉了知。此是如來境。如來纔成正覺普見衆
生已成正覺。衆生正在迷中向佛心中受苦。
冀希玄之士無捨妄以求眞謹對
第十一十信圓妙 問十信爲初智滿爲後。
合抱雖因毫末毫末尚未凌雲。妙覺雖由信
成信心豈能攝位。今云信中攝位圓妙頓彰。
雖聞斯言未曉斯旨。仰陳所以用遣疑情。答
夫教有淺深根有勝劣。從微至著漸教誘於
劣機。初心頓圓圓教被於上士。既圓信圓解
萬行圓修頓悟頓成萬徳圓備。若朝爲越女
暮作呉妃。夕産王宮旦稱太子。豈要階降方
爲人君謹對
第十二惑障不同 問二障塵沙尚非所喩阿
僧祇劫未得斷名。十地聖人分分漸損。如何
一斷一切斷耶。既越常規難以取信。答惑本
無從迷眞忽起。迷而不反爛漫無涯。若纖雲
拂空其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風忽
倏爾雲。盡千里無點萬像歴然。方便風生
照惑無本性空顯現衆徳本圓。八萬塵勞皆
波羅蜜。恒沙惑障並是眞門。眼翳未除空華
亂起。但淨法眼何惑不消。滯執堅牢居然多
劫謹對
第十三如來十身 問經論共説佛有三身。
或開不出受用自他或合但分眞應。據何理
致遂説十身。請陳十名兼示體相。答夫眞身
寥廓以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
用。窮源莫二執迹多端。諸佛就機一多異説。
約體相用略説三身。總約自他分二受用及
與眞應。盡理而説十身方圓。言十身者略有
二種。一融三世間以爲十身。二如來一身自
有十身。謂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
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徳
身九法身十智身。然此十身即佛十徳。具體
具用有應有眞。但融無二門故稱圓妙。云何
十徳一覺樹道成朗然大悟。二願周法界兜
率上昇。三化應多端若水分衆月。四力持永
久有全身碎身。五相好無邊碎塵難數。六威
勢映奪如月映星。七感而遂通如意速疾。八
福徳深厚若海包含。九法性眞常湛然周遍。
十智慧決斷頓覺圓明。十徳不離一身更無
別佛。不同三身四智體用不同。言融三世間
十身者一衆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
身五縁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
身十虚空身。於一如來身既有十身。餘九身
亦然便成百身。又互相作便成千身。而眞應
相融一多自在。冀當仰信無滯常聞謹對
第十四聖賢位次 問大小乘經皆立次位。
未知此教次位如何。答理無淺深證有階降。
以無爲法賢聖不同。或階位歴然或無所
位次各取一義未盡源流。今無位無差不礙
位次差別。略有二門。一者行布二者圓融此
二相資互無障礙。言行布者次位歴然。故渉
四天別陳六位。第二會雜修十信顯十甚深。
第三會忉利天宮方説十住。第四會夜摩天
内彰十行法門。第五兜率陀天説十迴向。第
六他化天内説十地法門。第七普光法堂正
説等妙二覺。第八一會正顯圓融言十信者。
一信心二進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戒心
七不退心八護法心九願心十迴向心。雖具
十心未成次位不立階差。但彰十種甚深以
顯隨縁行願。而其徳用該攝始終已如上説。
言十住者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
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
眞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文義宏深備於
本會。言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違
逆行四無屈橈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
著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眞實行。然即如
次是布施等行。十度法門雖兼多門十度爲
主。言十迴向者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迴向
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
向五無盡功徳藏迴向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
迴向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八眞如相迴向
九無縛無著解脱迴向十入法界無量迴向。
一一位中備修諸度而爲所迴向。一一迴向
三處。一迴向無上菩提。二迴向一切衆生。三
迴向眞如實際。前二爲隨相迴向。後一爲離
相迴向。隨離不二事理齊修。悲智雙運則親
能證入。言十地者一歎喜地二離垢地三發
光地四焔慧地五歡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然此十地由
修十勝行斷十種障礙證十眞如。故分十地
一一地皆有四道。一方便道二證道三助道
四無住道。謂各修加行爲方便道。正證眞如
以爲證道。兼修諸行以爲助道。權實雙流不
住生死及與涅槃爲不住道。言第七會明等
妙二覺者有十一品經。前之六品明等覺位。
謂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
五如來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言等覺者已
超十地等於妙覺。約等妙覺亦名如來。雖等
而修亦名菩薩。經廣顯相。言妙覺者有五品
經。謂一佛不思議法品總明佛徳。二十身相
海品別顯大相。三隨好光明功徳品別明隨
好。四普賢行品總顯圓因止五出現品總彰
果用。朗然大悟離覺所覺故名妙覺。上辨行
布。前後階差淺深不雜。二明圓融者以性融
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或初攝後或後攝初。
初後攝中中攝初後。四十二位成四十重相
攝之義。故第八會具有六位所明行法。而沒
位名頓彰諸行。初心頓覺亦許頓修。故普慧
菩薩發二百問。普賢菩薩申二千答爲二千
行。一一圓收。謂隨一行即攝二千行。行行皆
爾爲圓融也。然行布圓融説有前後義乃一
時。若不備歴四天無以彰其行布。若不一會
頓説安能顯其圓融。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
乃理性徳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
性是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
布故則一爲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則無量
爲一。無量爲一則融通隱隱。一爲無量則渉
入重重。故唯智知凡情難測謹對
第十五十波羅蜜 問諸經之中多説六度。
今言有十其故何耶。答欲登妙位非行不階。
行雖千門不出十度。爲治六弊説六度門。欲
顯圓融復治十障故説十度。然一一度各各
相收。從其増微以爲十種。一施二戒三忍辱
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七方便八願九力十
智。施謂財法無畏無不皆捨。戒乃防非止惡
内外無瑕。忍則順違不干諦察忍可。精進則
離身心相萬行増修。禪定則念慮皆亡安心
理境。般若則心無分別善達性空。方便則渉
有常空施爲無礙。願度則上求下化窮盡未
來。力度則思修功成萬境不動。智度則決斷
無惑證法怡神或一念之中十度齊起。故經
云不取衆相而行施。本絶諸惡堅持戒。解法
無害常堪忍。知法性離常精進。已盡煩惱入
諸禪。善達性空分別法。具足智力能博濟。滅
除諸惡稱大士。十度廣義備於大疏謹對
第十六説十之由。問諸經之中法相隨義三
身四智五眼六通隨數減増不可一準如何此
教多説十耶。答眞理圓融非相不顯。欲彰圓
妙故寄十以明之。十是一周數之圓故。多則
難盡少不顯圓。又盡理而言十方備足。故五
眼開爲十眼。三身具説十身。欲令觸目圓融
一一皆入法界。故多説十斯可知也謹對
第十七地獄頓超 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
阿毘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
言經力或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
常照。仰申所以用遣大疑。答圓滿教海徳用
難思。諸佛威神利樂頗測。然其化物要在有
縁。地獄罪人昔聞圓法。具金剛種得遇佛光。
光流成道之時即是根機已熟。冥機扣聖感
應道交。亦似萌芽久含陽氣東風一拂頓爾
抽條。位雖頓圓因亦積善若非其器亦不遇
光次第久修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響逐
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謹對
第十八二乘聾瞽。問地獄極惡尚遇佛光
聲聞聖流何頓聾瞽。又法華拂席遣而不聞
不輕令聞久而獲益如何此典獨異餘經。仰
出所由以曉疑網。答因縁多門教化萬品。根
有大小益有淺深。地獄圓種成益頓超。二乘
無機對而不見。其猶雷霆震地聾者不聞。日
月麗天盲者不覩。斯理昭著其何惑哉。又大
聖化儀理非一準。法華威遣以勵會中。不輕
令聞知有遠益。諸聲聞輩不謗不修留其不
聞以彰絶分。顯法圓妙不共二乘各有指歸
義無乖越謹對
第十九普賢行願 問此經他經皆説普賢行
願何者是耶。請具分析。答一乘教旨創燭於
高山。十身妙因必資於大行。行皆稱理一一
普周。一行之中攝一切行一切行海全在一
塵。以萬行沸騰而一道眞善當體已稱普賢
行矣。斯之普行普賢所行。亦以此行成普賢
矣。人法相假皆得此名。簡非次第行布之行。
徳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略收十門以
顯無盡。一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
二所化普要化無盡衆生界故。三所斷普要
斷無邊煩惱海故。四事行普要無一行而不
行故。五理行普一一事行徹性源故。六無礙
行普事理二行互交徹故。七融通行普隨一
一行攝無盡故。八所起用普用無不周故。九
所行處普上之八門遍帝網刹一切處故。十
所行時普窮三際時念劫圓融無竟期故。上
之十行參而不雜爲普賢行。散在諸經本教
遍具謹對
第二十文殊祖師 問文殊菩薩現是因人那
稱佛母。既爲法身菩薩何以偏住清涼。或言
親禀釋迦。復言來自金色。或言諸佛之祖。或
説菩薩之師。仰盡源流彰其準的使參玄之
者不惑見聞。答至聖至神難窮其本。憑教憑
理略述見聞。示迹因人久成正覺。體周法界
應必有方。得果不捨因門迹爲釋迦弟子。昔
爲妙光菩薩以爲九世祖師。況無不從其發
心。故爲諸佛之祖。偏主摩訶般若復爲佛母
之名。依不動之眞源言自金色世界。震旦之
人有感偏居清涼之山矣。首楞嚴經略陳其
本曰龍種上尊王如來。央崛經説其現成即
謂摩尼寶積。處胎經説十方皆證菩提數越
塵沙聖莫能計。同萬類之變化入帝網之刹
塵。湛一寂之眞源無成無滅。口欲談而詞喪。
心將縁而慮息。無相現相清涼應現於多端。
即身無身金容煥目而無覩。執相者迷其至
趣。觀空者惑其見聞。惑見聞者偏求有外之
空。迷至趣者執水月爲珠寶。故中人悦象或
滯於二途。下士忽虚相以爲妖異。妖異乍生
於日夕。豈千秋萬歳之常然。況宣公上禀於
諸天神僧顯彰於靈境。高齊八州以傾俸。有
唐十帝之迴光。清涼聖居理無惑矣。眞源普
遍復何疑焉。冀當仰其聖靈。無得測其深淺
謹對
第二十一悲智雙流 問甚深般若直造心
源。何要悲心渉事流動。答佛法大海要唯此
二。智造眞境悲以兼濟。有悲無智愛見是生。
有智無悲墮二乘地。今以忘機之智導無縁
之悲。不滯空有二邊不住涅槃生死。故雖渉
有化物而未始迷空。雖觀寂滅無心而化四
生九類。如二輪之致遠。具悲智而果圓謹

第二十二止觀雙運 問於佛法中智爲上首
但應修智。六度萬行皆證菩提。何以經中偏
明定慧或説雙行。雙行之相云何可見。答智
慧雖尊非定不深其照。萬行雖廣此二獨尊。
其猶易之乾坤。亦似天之日月。禪非智無以
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故寂智雙流方
成佛果。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
力莊嚴以此度衆生謹對
第二十三動寂自在 問契夫寂理内外並
冥。何能施爲更起大用。答聲聞事寂事外求
眞動而非寂。菩薩體理即事而眞。動而無動
不礙常寂。故不起滅定而現威儀謹對
第二十四事理相融 問事相萬差理唯一
味。如何經説事理無礙而相即耶。答事外求
理二乘偏眞。照事即理菩薩大悟。色外無空
全色爲空。空外無色全空是色。色謂縁生之
法空謂無性之理。由縁生故無性即色事而
是眞空。由無性故從縁即空理而爲色事。一
體二義有事理之名。二義一體故得交徹也
謹對
第二十五彰其十玄 問切聞華嚴深義謂之
十玄。請列其名略申其義。答十表無盡一一
造玄。隨擧一法即具斯十。一謂同時具足相
應門。如大海一滴含百川之味。二廣狹自在
無礙門。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三一多相
容不同門。若一室千燈光光渉入。四諸法相
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五祕密隱
顯倶成門。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六微細相
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
境界門。若兩鏡互照傳曜相寫遞出無窮。八
託事顯法生解門。如立像竪臂觸目皆道。九
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T037173;翔百年。十
主伴圓明具徳門。如北辰所居衆星同拱。十
無前後擧一全收。斯爲華嚴不共玄旨謹對
第二十六辨玄所以。問事理懸隔一多不同
如何無礙重重渉入。答因廣難量略陳一二。
一法無定性故。以一非定一故能即多。多非
定多故能即一。經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
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此初
發心。二法性融通故。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
不得即入。若唯約理則無可即入。今不異理
之一事全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
依理皆於一中現。若一事攝理不盡則理有
分限失。若一事攝理皆盡而多事不隨現則
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攝理皆盡多事豈不
於一中現。故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
法道場中等謹對
第二十七法界名體 問何名法界法界何
義。答法者軌持爲義。界者有二義。一約事説
界即分義。隨事分別故。二者性義約理法界。
爲諸法性不變易故。此二交絡成理事無礙
法界。事攬理成理由事顯。二互相奪即事理
兩亡。若互相成則常事常理。四事事無礙法
界謂由以理融彼事故義如前説謹對
第二十八證入淺深。問有得有證爲増上慢
如何説有漸頓證入。答有得有證取相爲非。
無得無證是眞證入。故般若心經云以無所
得故菩薩心無罣礙。諸佛則得菩提。理無淺
深何有頓漸。寄淺顯理漸入漸深故名爲漸。
直就體明理不可分故名爲頓。頓外無漸漸
即頓收。漸頓該羅非一非異。如斯證悟漸頓
兩亡。假以言詮強名頓漸謹對
第二十九善財求南 問道無不在善友普
周。十室之中必有忠信如何求友要往南方。
答理無方隅人無不在。欲有表示寄於一方。
以事理求略有五義。一者擧一例餘。一方既
爾餘方亦然故。二者西域居人宅多東向。自
東向南順日月轉。表於善財隨順人法故。三
南者正也。表離二邊東西邪僻故。四南者明
也。發生萬物。聖人南面意在此故。五南者生
義。北主於陰表法盡滅。南主陽也萬徳是生。
略表法門故云南矣。亦有非要南方。如諸夜
神表地證相離方所故。聖纔立意海印發揮
未有一法而無所表謹對
第三十知識別證。問既爲善友必解行已
周。何乃各得一門皆云彼非我分。豈可一文
一藝而爲師傅者耶。答法門無邊入門各異。
欲表所主各別不盡難思法門。故言唯知一
門餘非我分。故經云諸佛境界無有邊各隨
解脱能觀見。猶如百川同歸于海。又令善財
歴事無厭。若一友具説則不假詣多不得善
財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賢一
時頓圓。多是即一之多一多無礙故難思議
也謹對
第三十一圓融行布。此義已見行位之中。
但遍歴一切
第三十二果海離言 問修因契果諸教爰
同。華嚴之中自説五周因果。依正二報燦然
可觀。十身圓融前後頻有。何言果海本離言
詮。若離言詮何由證入。答佛法雖廣略有二
門。一者宗通。二者説通。宗亦名證説亦名教。
即教證二道。宗通示修行説通示未悟。尋言
契理必以教爲筌罤。得意亡言必在虚心體
極。今言果海約證相應。可寄言詮皆名因分。
因則可修可説。果則亡修離言。然果假因成
證須修入。攬因成證證乃心冥。境智尚*亡言
詮何有欲令*亡言得旨。故稱果海離言。得意
*亡言因果本*亡能所謹對
第三十三十定之名。問何名十定。答定謂
心一境性。體離一多隨境用差故百千不等。
今寄十顯圓以表難思。皆從體用得名而相
融無礙。一普光大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
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清淨深心行大
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智光明藏
大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
一切衆生差別身大三昧。九法界自在大三
昧。十無礙輪大三昧謹對
第三十四十通差別 問何名十通請列其名
及其體用。答通謂無擁精義入神通大用自
在。亦寄十顯圓。言十通者一他心智通。二天
眼智通。三知過去劫宿住智通。四盡未來際
智通。五無礙清淨天耳智通。六無礙體性無
動作往一切佛刹智通。七分別一切言詞智
通。八無數色身智通。九入一切法智通。十
入一切滅盡三昧智通。皆以無障礙大智而
爲其體。有此十用故立十名謹對
第三十五十通六通 問十通六通有何差
別。仰申同異以釋疑情。答十通六通大同少
異。欲彰圓極開六爲十。言六通者一神境通。
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
漏盡通。云何開耶。答他心宿命此二不開。餘
四各分爲二故成爲十。謂天眼約見現在未
來分成十中第二第四二名。天眼即見現在。
四名盡未來際劫。是見未來。天耳約聞音聲
言辭分成五七。五名天耳即聞音聲。七名分
別即言辭也。神境約業用色身分成六八。六
名無體性無作往一切佛刹即是業用。八名
無數色身偏語現身。漏盡約定慧不同分成
九十。九約智中無漏名一切法智通。十約定
中漏盡名滅盡三昧。故六成十。然其業用皆
同法界包攝難思全異六也謹對
第三十六十忍名體 問何名十忍仰列名
體。答忍謂忍可即智慧爲體。深淺法喩寄十
顯圓。一音聲忍聞深教聲不驚怖故。二順忍
隨順理事故。三無生忍了法無生妄念不起
故。四如幻忍了法縁生如幻不實故。五如焔
忍了境如焔不可取故。六如夢忍了心如夢
從思起故。七如響忍音聲如響縁合虚故。八
如影忍身等如影業縁現故。九如化忍無而
忽有無眞實故。十如空忍究竟如空不可取
故謹對
第三十七佛不思議法。問何名佛不思議
法。答諸佛果法名之爲法。無不離相一一融
通爲不思議。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言語同斷
故不可議。心言罔及爲不思議。經云菩薩住
此不思議於中思議無有盡。入是不可思議
處思與非思倶寂滅。如是方名眞不思議謹

第三十八十身相海 問何名十身相海。答
十身之義即菩提願化等已見上文。言相海
者觀佛三昧經説如來相略有三類。一下品
説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中品説有八萬
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
萬四千光明。三上品説相具無盡相。如雜華
經爲普賢説。雜華即華嚴也。此經文列九十
七大人相。結文云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
數相。一一體以衆寶莊嚴。用周法界深廣難
思。故名爲海。廣如本經謹對
第三十九功無功用 問成功立徳三教所
同。如何此經賛無功用。答縁修積行即説立
功。造極體眞須*亡功用。無功則功流萬世。
無用則用周十方。無功之功曰眞功矣。如乘
船入海頓息篙橈而擧帆隨風萬里非遠。功
用行息是息*篙橈。無相智圓即錦帆高擧。無
依無住即乘無功用風則永處法流長遊智海
謹對
第四十教起源由 問諸佛設教各有源由以
何因縁華嚴教起。答因縁無量略有其十。一
謂法爾常規。如大王路千聖同轍故。二酬昔
行願。昔發大願救度一切非此法門無能救
故。三遂通物感。凡厥生靈皆含佛智。若無有
感佛應不生。下有澄潭方落月影。機宜叩聖
應彼説經故。四明示眞門。謂不識寶玉不得
其用。不知妙法安可求之。五開物性源。以諸
衆生性含智海識洞眞空衣蔽明珠室埋寶
藏。但妄隨境變體逐相遷鼓撃眞源浩蕩無
際。今令知心合體達本忘情。瑩模内之金容
剖塵中之經卷。使少作功力疾至菩提。故談
斯經以爲顯示。六宣説勝行。謂行布圓融。七
令知地位。亦具二種並如前説。八彰果徳莊
嚴。謂依正二果。依報如華藏世界正報如上
十身。九示其終歸令歸法界。法界之義亦如
前説。十廣利今後。令一披讀終獲菩提。暫少
聽聞成金剛種謹對
第四十一三藏二藏 問經説三藏復説二藏
此經爲屬何藏所收。答三藏之中正唯修多
羅藏兼詮餘二。言三藏者一修多羅此云契
經。二毘奈耶此云調伏。三阿毘達磨此云對
法。即經律論三名爲三藏也。言二藏者一聲
聞藏二菩薩藏。即上三藏隨大小乘開合不
同。此經即大乘菩薩藏攝也謹對
第四十二十二分教 問何名十二部經。答
十二分教舊名十二部經。恐濫部帙改名分
教。十二分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此有三相。
初總相二別相三本相。總者始從如是我聞
終至歡喜奉行皆曰修多羅。別者於前總中
分出十一部也。本者於彼別中初略後廣也。
二祇夜此云應頌。如十住品發心住品頌故。
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如發心品及出現品
是也。四伽陀此云諷誦。如三天偈讃。五尼陀
那此云因縁。如三家五請及觀善財。六優陀
那此云自説。如十地初本分是及普賢行品
是也。七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如大威光經
文是也。八闍陀伽此云本生。如説諸善友往
生時事也。九毘佛略此云方廣。此經一部全
受斯稱。涅槃經云所謂大乘方廣經典其義
廣大猶如虚空故。又雜集論開爲五義。方廣
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説故。亦名廣破廣破一
切障故。亦名無比法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一
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演説廣大甚深
義故。十阿浮達磨此云未曾有。如不起而昇
四天及示行七歩等。十一阿波陀那此云譬
喩。如出現品是。十二優婆提舍此云論義。如
問明品是。又問因何有斯十二分教。答梁攝
論云從眞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出後得
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出十二分
教也謹對
大華嚴經略策一卷
  正徳元龍舍辛卯極月吉日舊刻
寛政七年乙卯十月校訂再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