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No. 1735_ 澄觀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爲淨土。是報身
所居。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
作彼王耳。徳中。三界之頂非無相不超。
非離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釋名歎徳。
多從義便以順類殊。若約實徳無不互
有。皆可虚求衆海雲集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世主妙嚴品第一從第二經
盡第五經
自下大文第七稱揚讃徳分。亦是發起序。文
中有三。第一總結威儀住。第二此諸衆下。
總顯徳行因縁。第三所謂下。別明得法讃
佛。前中有三。初結衆集。次明相異。後顯意
同。今初。數廣徳深故名衆海。起於自地集
空道場。多數大身重重無礙雲之象也。又
浮雲無心龍吟則起。菩薩無住佛現爰來。二
無邊下相異也。不唯上列。故云品類無邊。
旋環不空故云周匝遍滿。大小等形妍媸等
色。部主徒從各有區分。故云差別。三隨
所下意同也。隨所來方參而不雜。皆得見
佛各對目前。其猶百川各全覩月。同無異
念。故曰一心。諦矚欽承瞻而且仰。不唯直
覩丈六。乃徹見法界身雲。第二總顯徳行
因縁者。以上列中隨宜別歎。今方總顯徳
行齊均。又與下。別得法門以爲總故。前同
生衆中共集善根亦是別故。又前共集明主
伴所由。今曾攝受顯眷屬所以。影略其文。
此文多勢且分爲三。初明離障見淨。二如
是下受化根深。三種無量下徳行圓備。初
後是因中一是縁。以因奪縁。大衆自見以
縁奪因。佛力令見因縁和合。無定親疏
故因縁間説。又初段徳行現深。後二因縁宿
著久攝。今見即縁成因。感應道交故常居
佛會。今初離障見淨者。煩惱即煩惱障也。
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
一切者謂分別倶生。若種若現。言餘習
者。二障氣分麁重。麁重如畢陵上慢迦葉
不安。今皆位極菩薩智現情亡。證理達事
心鏡瑩淨。故云已離。若諸位圓融。一斷一切
斷。亦通初位。言摧重障山者。通以喩顯。
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體堅厚崇聳如山。
又別則智障菩提惑障圓寂。通則倶障及
一切佛法。故名爲重。言見佛無礙者。斷
障果也。然有二義。一就能見以明無礙。由
斷二礙智明理顯。理顯故見法性身。智明
故見佛智身。理智冥一見無礙身。無礙亦即
涅槃。二約所見明無礙者。具十無礙已
如上説。第二如是下。受化根深。於中初總
後別。初中如是者。指前斷障之衆。劫海者。
明攝時曠遠。言四攝者。即攝化之方。謂布
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攝縁與彼資持故。
愛語是攝體。正示損益故。利行是攝處。安
住善處故。同事謂釋疑。令彼決定故。後一
一下別示攝相。於中向言劫海曾攝。何所
攝耶。謂一一佛所。何時攝耶。種善根時。將
何法攝。謂種種方便。攝相云何。謂教化成
熟。教化約始成熟。就終攝意云何。令其安
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謂唯爲佛果修佛
因耳。第三種無量下。徳行圓備。前攝何益。
令徳圓故。於中先辯因圓。後入果海。今
初文有五句。一種無量善。已超七地殊勝
善根故。二悉已下。已超八地大願滿故。三
所行下。已超十地行滿障淨故。四於出離
下。前明徳圓。此具出道一道無量道。已超
生死不住涅槃。故云善出。五常見下。結成
見佛。謂徳高十地是以常見。非比量見故
曰分明。不取色相名爲照了。又塵毛刹海
佛遍重重。有徳斯覩名分明照了。二以勝解
力下。入果海也。此一段文望前是別。總具
徳中別入果故。望後是總。四十衆中解脱
標故。今且屬前。於中二。初乘因入果。是比
智知。如見鸞翔知太虚可沖。矚龍躍知
宏海可汎也。謂以勝解力印可佛言知福
慧之深遠。以信解力贍仰佛化。知慈悲之
廣大。是入如來功徳大海。亦是勝解印持
果徳。二得於下。明分得果用。言解脱門者。
佛果障寂大用無礙。故稱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也。衆各證契故
名爲得。此解脱即門。佛得其總衆海得別。
又佛解脱但名解脱。衆所得法稱之爲門。
以能通入彼果用故。此解脱之門。又衆所
得法。離障自在名爲解脱。智所入處亦名
爲門。以因解脱入果解脱。亦稱爲門。
此解脱即門。然總別圓融因果交徹。重重無
礙方爲眞解脱門。故下或歎佛果徳。或歎
因行。或約天等所得欲影顯。故次遊戲神
通。正明入相。遊戲者出入自在。神通者難
測無壅故。約觀心者。心境無礙稱爲解脱。
由此入理故號爲門。若以門爲門非能通
矣。門即如實。何所通耶。正入雙亡爲眞門
矣。如此入者。則本覺湛然名窮果海。眞非
妄外則因果圓融。心境無涯則解脱無際
矣。第三所謂下。別明得法讃佛。四十衆
中。各先長行得法。即經家序列。後説偈讃
即當時所陳。然衆集偈讃並在一時。文不
累書故編之作次。而各得一者。顯佛徳無
盡故。乘別入總。盡衆不能及故。故海慧
云。如來境界無有邊。各隨解脱能觀見。而
普賢得十者。顯等佛無盡故。文中先異生
衆。後同生衆。前中三。初諸天。次八部。後諸
神。今初分二。先色天後欲天。前中有五。今
初自在天。長行十法第一法界等者。即法
身解脱也。法界虚空界即用。所遍處空即事
空。法界之言義兼事理。謂非但遍空。亦遍
空内色心等事。及空有稱眞之理。又但言
空則一重遍。今云法界則重重皆遍。何者。
謂空界容一一塵處及彼事物一一塵中。皆
稱眞故。各有無邊刹海。佛身大用皆悉充滿
故。下頌云無窮盡也。言寂靜者體也。然有
二義。一明前大用。用無用相不礙常寂。二
由此智用即寂同眞。是故隨一一用遍一
切處也。言方便者用也。亦有二義。一明前
寂無寂相不礙大用。二内同眞性不礙外
應群機。故云方便寂用無礙。所以稱力。二
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者。智身解脱也。此有
三義。一以普眼於一切法。無不能觀。二
觀一切法不壞事而全理。三於一法中見
一切而無礙。並名自在。三知一切法不生等
者。自共相解脱也。亦有二義。一知不生等
内證眞理。二無功用行外應群機。然不生等
佛法之體。釋有多門略申一兩。一別釋。以
不生滅約境。不來去約行。初不生滅略有
五義。一就遍計。由是妄執無法可生滅也。
又情有即是理無。故不生也。理無即是情有。
故不滅也。不滅不生是一法也。又求遍計
相。不可得故。不生能顯無相性故不滅。不
滅即不生。亦一法也。二就縁起性。謂法無
自體攬縁而起。即生無生。既本不生故。
無可滅也。又縁起無性故不生。無性縁起
故不滅。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
成。是故不生即不滅。不滅即不生。爲一物
也。又推縁無起故不生。能顯無生性故不
滅。三約圓成性。謂非是有爲。故無彼生滅
相也。又非妄心境故不生。聖智所證故不
滅。又體非遷變故不生。隨縁令法起故不
滅。不滅即不生。爲一物也。四通就三性混
融。於一法上。就遍計故不生。就圓成故不
滅。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滅。就三無性故
非不生非不滅。五然此四句合爲一聚。圓
融無礙頓思可見。二不來不去者。約行謂
正智背捨妄執而無去。向證眞理而不來。
又依體起用而不去。應機現前而不來。又
往應群機而不去。恒歸寂滅而不來。不來
即是不去無二爲一味也。由此大智無念應
機。如摩尼天鼓無思成事。故云無功用行
也。二通釋者。不生不滅亦可約行。不來
不去亦可約境。謂妄念斯寂猶若虚空。何
生何滅。又雖起大用見心無生。用謝歸寂
了本無滅。又常稱眞理寂照居懷。於此心
中有何生滅。此約行釋不生滅也。約境
釋不來去者。猶如空華無可去來。又縁會
即來。來無所從故無來。縁謝而去。去無所
至故無去。又諸法即如如豈來去。三展轉釋
又何以不生滅。由無來去故。何以不來去。
由無生滅故。又既無來去。則非一非異。
不生不滅則無斷無常。智契前理故無功用。
不礙生等故云行也。是則不生之生。生之
不生。無功用故常寂行故。常用寂用無二。
是於功用得解脱也。斯爲正法之要。義味
難盡無厭繁文。四現見一切法等者。觀義
解脱也。現見之言揀比知故。眞實相言。
略有三義。一以智觀事實事不虚故。故下
經文。觀有爲法如實相故。二以慧觀理實。
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爲實相。三以無礙
智知無二實。窮實故深盡邊故廣。稱智慧
海。不爲相縛是解脱門。五與衆生等者。
慈障解脱也。離諸危怖曰安。適悦身心爲
樂。見佛則獲二利故安樂也。煩惱不生故
得定也。佛徳難思故樂。定無邊斯爲大方
便也。六令觀等者。悲障解脱也。衆生癡故
造業。造業故受苦。闇故不見未來。不見
未來即顛墮。故大怖之極莫越愚癡。令觀
本寂則癡相本空。尚不造善。豈當爲惡。七
善入等者。業障解脱也。佛現十方是無邊
境。了無依性稱爲善入。尚不依佛寧造業
思。八普往十方等者。即無相解脱門也。雖
身應十方寂然不動。智宣諸法怕爾無依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九入佛等者。即名
相解脱也。佛智契如名入寂境。寂而能應
故。普遍十方身智發光。又令物入無相故
靜。無名故寂。十中此天王名。與前列中少
倒。前名極精進名稱光。上下諸文多有此
例。或義存名異。或廣略參差。皆譯者不善
會耳。法門名住自等者。此離二取相能
益自他解脱門。自悟處者。即離覺所覺。自
覺聖智常現前也。而以無邊等者。謂縁無
邊法界。度無邊衆生。得廣大菩提也。二上
首説偈中二。先彰説儀。後明正説。今初。焔
海是當衆上首。仰承佛力爲衆申心。十地
論云。承佛力者顯無我慢。普觀十方示無
偏心。今觀己衆通局小異耳。然頌總有四種。
一名阿耨窣覩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
數字滿三十二。即爲一偈。二名伽陀。此云
諷頌。或名不頌頌。不頌長行故。或名直
頌。謂直以偈説法故。三名祇夜。此云應頌。
四名嗢駄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
多義。施他誦持故。今此即伽陀頌也。下皆準
之。爲何意故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
攝多義故。二諸讃歎者多以偈頌故。三爲
純根重説故。四爲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
故。六易受持故。七増明前説故。八長行未
説故。今此正唯前二。義兼五六。二正説中。
十偈次第。各一法門結集。取此以爲長行。
非此頌前也。然此中長行。與偈有多不同。
謂偈字則定長行多少不同。而長行則約天
得法。偈中即是歎佛。此必然也。若二文互
望。或因果之殊。或體用有別。或互相影略。
或難易更陳。或法喩不同。或能所遞擧故。
傳授者善消息之。二文相映於義易了。今
初天中初二句。即前所遍法界虚空。兼明
能遍。佛身。則十身皆遍。無窮盡者。一出現無
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虚空之
常住。次句寂靜也由無性故。不可取爲一
異倶不倶等。後句方便合二爲力。此偈是説
者自法故不結天名。下並準知。二中初句是
上自在佛爲法王。於法自在故。次句觀也第
三句普也。後句結法屬人爲他説故。然其
結名義同法門。恐繁不配。他皆倣此。三中
初句無功用也。不思議是標。離分別是釋。
次句即不生等。相即生等無即不義。第三
句即行也。長行約要先知法無生。方得成
無功用。偈則要無分別。方能見法無生。内證
與外用同時。所以二文前後。四中初句明
廣。次句明深。即上智慧海也。第三句自見
法實。故能令物不迷事理。五中初句方便定
也。次二句與安樂也。六中初句即前癡闇。謂
長迷妄境鎭覆眞心也。次句即令觀寂靜。
次句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明。是前
滅義。七中初二句。即善入無邊境。無邊境即
所應處也。無有比善也。次句無性者感而
應故。無依者思念寂故。由此能令物不造
業八中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説法。次一句即
不動無依。九中初句。即入寂靜境。次二句
即普現光明。十中初十一字。即無邊境爲
所縁。求菩提即自所悟處。次句既縁其境。
必起通化。前文略耳。第二明第四禪廣果
天。長行十法中。一普觀等者。此應根授
法。明於不知根説法無果障中得解脱
也。斷疑生信是説法果故。謂觀機識病稱
根説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二中隨憶
念言。略有二意。一隨念何佛如名應之。
二隨念有淺深。令見佛有麁妙。此於現身
得解脱也。三中法性平等者。唯一味也。
無所依者。離能所也。莊嚴身者。證眞莊嚴
即非莊嚴。故雖現世間還如法性。不依
諸有。此於有依得解脱也。四中知世間法
者。謂衆生世間心法各異。知已隨宜現通
説法。故云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
能思議。以此莊嚴如來教海。此於安立教
法遲鈍障得解脱也。五一毛等者。約偈不
思議解脱力也。無礙有二義。一唯就所
現。則毛中多刹自互無礙。二雙就能所。
一毛不大而多刹不小。一多大小皆無礙也。
又由無大小相故。此於取著障得解脱
也。六普門者。一門攝一切門。名爲普門。
隨一一門。各全收法界故。於其中觀察
法界。深智契達故名爲入。此於隨相中
得解脱。七中衆生無邊根器各異。應形説
法種種不同。既根熟不休故窮劫長現。此
於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脱。八中觀一切等
者。謂觀事入理理超情表。云不思議。此於
諸業報得解脱。九中法門無邊出者。爲要
根器萬品故。出要難思。此於著相得解脱。
十中種種方便。但隨所應終成種智。名入
佛法。以大悲出現皆等雨故。此於不欲利
生得解脱。上云出要令離妄苦。今云入
法令得眞樂也。頌中觀己衆内三類天者。
上五淨居非所被故。十偈次第一如長行。
初中前二句。即所疑境界。境界之言。通分
齊所觀。普令者觀根爲説故。生信解者斷
疑也。信佛大用分齊難測故。斷佛上疑生
其正解。信佛所觀之境。則斷法上疑。亦生
正解。謂如有疑云。爲存因果非眞空耶。
爲是空故無因果耶。今明只由眞空能立
因果。因果立故乃是眞空也。第四句釋一
切之言。佛以利生爲意樂故。既該一切故
廣大無盡。二中初句即憶念。次二句令見佛。
三中初句。則法性平等無依。次二句即莊
嚴身。謂如法性爲嚴。故無依處。四中初一
句。即了一切世間。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
議莊嚴海。五中初二句。即毛孔現刹。上云
不思議佛刹。但以横多。今云過去。乃竪窮
前際。皆示現者。如鏡現像。次一句是無障
礙。令應度者見即佛神通。依佛鏡智而觀。
乃法性恒爾。六中初二句即普門。次一句
即法界。末句義兼於入。七中初二句。即
爲一切衆生種種出現。次句即無邊劫常現
前。謂約機隱顯佛無去來。故常現也。八中
初句。即觀一切世間也。次二句。即入不思
議法也。若約理論深。是深非甚。今不壞事
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攬理以成事。名爲幽
奧處。兼上二法常寂然。釋上義也。以諸法
即寂故。不可以理事思也。九中初二句。
示一切衆生。次一句顯出要法。十中初二句。
即觀應化衆生。次句令入佛法。第三明三
禪長行十法。第一門即寂普現名爲方便。
説即是道。由説入佛解脱海故。此於體用
有礙得解脱也。又方便言。亦通入解脱之
方便也。第二門隨一切等者。謂不能普現
得解脱也。光影之言。略有二釋。一謂因光
發影。影但似質而不似光。依智現形形
隨衆樂。不隨自智。隨樂即應名普示現。
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謂佛月不來影現心
水。影多似月少似於水。謂水動則流光蕩
瀁。水濁則似晦魄。臨池若止而且清。則
圓璧皎皎。此亦隨自他意也。此就天王且
隨天衆所樂。偈就於佛無不應也。第三門
佛境界有二。一如如法性是佛證境。二十
方國土是佛化境。嚴淨亦二。離相息妄則
嚴如境萬行迴向則嚴化境。此二無礙大方
便也。此於無巧莊嚴得解脱也。第四隨
諸等者。謂大悲深厚故。隨入生死衆生無
邊故。永流轉而示導也。此於無大悲捨
衆生障得解脱也。第五門佛調衆生。或
折或攝或兼二行。雖悲願多門。皆令趣無
上道。若憶念此。居然受化不滯於權。此於
勝所縁有忘念障得解脱也。第六得普門
等者佛以稱法性之總持。包攝一切總持
故。云普門。復能流演無盡故。得稱海。此於
聞思有忘失障得解脱也。第七門。謂佛出
難値引之令値。信心難生勸之令生。信
含衆徳。所以名藏。下經云。信爲寶藏第一
財故。此於嫉妬邪見障得解脱也。第八能
令等者。上令信佛此令信法。仰依即信
領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則奉行。因得解脱
名而出離。此於迷覆衆生障出離道。得解
脱也。第九門。謂衆生界法界。調伏界虚空
界。皆無邊無盡。菩薩悲智以方便界。開
示法界。行調伏界等虚空界。於有限礙障
中得解脱故。第十觀衆生等者。由悲故
憐愍。由智故觀察。觀察煩惱知病行。已
化而度之。此於無悲無方便障。得解脱
也。頌中十一頌。初十次第如前長行。依梵
本列名中。此長行闕第十一天。彼名星宿
音妙莊嚴天王。下言妙音者略而未迴。
第一頌中初二句。是了達方便。依法性而
現故。後二句説即是道。説不思議解脱。
令衆同歸。二中初二句。明光影普現無依
故如影。第三句成上二義。以無生故如
影無依。略不明隨天所樂。三中初句標
方便。無量劫修兼顯大義。次二句。正明方
便嚴佛境界。四中初二句。即衆生永流轉。
謂無明所盲覆本淨心。造業受身故恒居
生死。次句即隨而示之。五中總相頌佛調
生行。初句高次句深後句廣。六中初二句即
普門陀羅尼。次一句即所流出。示教者示其
善惡教。使修行稱性無偏。故遍而無盡。七
中初二句値佛。次句生信藏。不信則佛難
値。正信唯佛能生。既値佛生信。反覆相成
今之一遇。何得不信。八中初二句。即所聞之
法。以無性爲法之眞性。次句即令衆生信
喜。出離淨則出不信濁。成無漏故。九中初
句能調伏人。前因此果耳。化衆生界即調
伏行。無邊無盡爲不思議。思惟悦生是名
爲入。十中初二句。即衆生無量煩惱。謂利鈍
二使。愛見羅刹皆甚可怖也。次一句。以悲
愍之以智令離。十一中既闕長行。對名略
顯。初二句星宿莊嚴義也。謂佛光流於法
界。粲若星羅。次句即妙音莊嚴化衆生事。
不出三輪。上云妙音。擧一立稱耳。若長行
立名。應云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脱
門。第四二禪長行十法。初中二義。一内證
眞樂。經論共説樂。有五種。謂一因。二果。三
苦對除。四斷受。五無惱害。無惱害樂更有
四種。謂出家遠離樂。禪定適悦樂。菩提覺
法樂。涅槃寂靜樂。今當第四。若通取受字
兼禪定菩提則含因果。言恒受者。以無
所受受諸受故。若待境界即非恒也。二
而能降下。外建大義。降神現相除苦因果。
此於涅槃體用障。得解脱也。第二門。謂無
縁大悲與性海相應。拔世憂患故出生喜
樂。無盡名藏。此於惱害心得解脱。三一念
等者。修福徳因。感依正果福之力也。雖多
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頓現。此於時劫得
解脱也。第四門。謂以佛力不動成住壞三
皆如空劫。常清淨也。此於遷變得解脱也。
五愛樂等者。謂信樂佛菩薩法。敬奉修行。
則二障得解脱也。第六門。地謂地智義。謂
證淨。即離念超心地也。方便者。教導及入
地之由。入住出等也。以無盡辯演無盡法。
故能經劫。七一切等者。通有二義。一現多
身興多供供多佛。皆稱眞故名大方便。
即長行意。二一念八相遍法界。故名大方便。
即偈中意。於上自在名爲解脱。八於定慧
障得解脱。九果滿應機。是於現身化生。無
堪任性得解脱。十見佛大願雲愛樂隨學。
此於自輕障得解脱。二頌中十偈次第依
前。今初前三句。明寂靜樂。通擧因樂以顯
果樂。後句降現之用。二中初句即所相應海。
次句即能應大悲。大悲荷物故名爲地。次
句即生喜藏。憂除故。喜患除故樂。三中初句
能現。次二所現。四中初二句。即普使成住
等。次一句頌如虚空清淨。以三災彌綸。而
淨土不毀故。然三四二偈似如前却。且順文
釋耳。五中初二句。咸敬奉是愛樂。餘是聖人。
次一句。即上法及信受也。六中初句經劫住。
次二句即地義。方便無邊。是一切也。七中
通頌八相普周。略無供養。八中初句是前智
慧。次句神通。次句無盡及海。以隨根令淨是
深廣故。九中初二句。即徳海滿足。次句出
現世間。十中三句。通明前昔誓願力。第四
句。結中便顯深信愛樂藏。以文云大歡喜
故。第五初禪長行十法中。一普住等者。大
用應機故普遍説法。用而常寂故行淨無染。
得心無行故行淨。了境無相故無染。二佛
爲定境。住定則所見深故。三普入等者。法
海難量名不思議。一言演盡名爲普入。四
圓音隨類名音聲海要無分別方入佛聲。
五能憶等者。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以宿
住智明記。六衆生報異隨業有差。佛示現
受令生正信。七於法自在方能隨類調
生。八佛身無相。等法性之清淨。現而同化。
爲寂滅之行矣。九不著諸有故。能常現三
業。無邊更無可依。十觀性無相猶如虚空。
何有可盡。察用隨宜。如撃水文隨撃隨
生。復何可盡。偈中先上首觀衆。開成四天
合則梵身。即衆亦有。經云梵衆梵身梵輔。梵
眷屬身即是衆。輔即眷屬。十偈。初中初句。
法身普遍道場。次句智光説法。次句行淨
無染。境相智行既亡。則大用影像亦寂。後
句通以喩顯。雲不離空空不礙雲。以況
寂用。二中初二句。入禪之境。如來法身即
是心性。若能觀之爲上定故。次句示入方
便。雖多同入一寂。三中初句即不思議法。
次二句明普入義。以一言説盡故。一言説
盡之辯。劫海亦不能窮。顯法無盡也。約能
包則一言説盡。約能久則劫海莫窮。然一
言但説刹塵。未是無盡。設欲一言盡者。則
二三兩句相違。一言説盡。劫海更何所演而
得無窮。更有所演前則不盡。又不可重
説。若欲通者。總望則可説盡。隱映重重則
不可盡。如撃水文小撃大撃遍撃。各隨文
生。盡未來際撃盡未來文生。爲難思法
也。四中圓音之義。文略有三義。一廣無邊。
二別詮表。三無分別。如次三句。餘如出現
品辯。五中初二句。即教化衆生方便行。三世
諸佛皆以利他爲向菩提。自清淨業故。次
句前就梵王。故云憶念。今據如來故身現
耳。一毛尚現何況全身。六中初句業相差別。
次句報相差別。次句現同世間。七中前二
句。即隨類調生。調法自在故。能隨類廣遍。
次句顯明前義無思成事故。八中初二句。
明佛體性。即前清淨寂滅。不可盡下略顯四
義如空。次句佛用應現爲行。既皆如化不
失寂滅。九中初二句。所現無有邊。次句勤
現無依著。十中初二句。常思大用無盡。謂
安住大悲宮。能現大事故。次句常觀法體
無盡。自下第二欲界諸天。文有七段。第一他
化天王。長行十法中。一謂現衆生前自在調
伏。使其成熟化法無盡。故名爲藏。二觀世
樂相。皆苦故應捨。觀世樂性即入聖樂。三
隨樂斷疑令起正行。四一言普攝諸義。遍
於時處爲物而説。五倣佛修慈。六示現等
者。大悲十力摧彼慢高。而無摧心。故云示
現。七以智慧光照諸世間。令離三毒之闇。
則無惡趣之果。瞋癡障重故。與偈互陳。八
十方等者。爲念佛三昧純熟故。隨念何佛
即能得見。如休捨解脱等。九應念現成。十
普入等者。寂用自在現世調生。總名威力。
偈中亦十。初中初句體遍。次句用周故能現
前。次句教藏能成。後句所成自在。開於法
藏悟深法門。即成熟也。二中初二句二樂。
次句令入。三四可知。五中三句。共顯如來
大慈。初二句擧劣顯勝。次句以喩正顯。謂
世慈有相。若須彌之高大海之廣。終可傾
盡。佛慈稱性。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即不
可盡。又如空有普覆常攝。廣容無礙難壞
無盡。略擧一無盡耳。六七與八文亦可知。
九中初二句。明佛體普遍無成不成。次句
隨衆生心現成正覺。十中普現十方。即普
入一切世間。餘皆威力自在。第二化樂天長
行十一法中。一爲物開示諸業。如化化雖
體虚而有作用爲力。業亦從縁無性而報
不亡。二捨離等者。攀取縁慮是惑病之本。若
心。境無得則捨攀縁。三闇滅智生如月盈
缺。四示現等者。梵聲微妙故云悦意。應
遍十方故云無邊。五知一切等者。此有三
義。一福徳之相。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
故無有盡。二謂清淨慈門等無限因所生故。
一一因果皆稱眞故。一一即無有盡。皆同
虚空。三大慈悲行是福徳相。使盲聾視聽
等。皆慈善根力故。涅槃經中。有聞讃佛爲
大福徳。怒云。生經七日母便命終。豈謂大
福徳相。讃者云。年志倶盛而不卒暴。打之
不瞋罵之不報。是故我言大福徳相。怒者
聞而心伏。故慈爲無盡福相。然與前義相成。
六三達圓智了三世劫。此就天王且言宿
住耳。七開悟等者。此門闕偈。上下文中屡
有開悟。即同法華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
悟攝入。謂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彼論
云。開者無上義。謂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
即雙開菩提涅槃。謂以知見之性爲涅槃。
知見之相爲菩提。衆生本有障翳不現佛爲
開除。則本智顯故。示者同義。三乘同法身故。
悟者不知義。不知唯一實事故。今令知
成報身菩提故。入者令證不退轉地故。即
是因義。爲證初地已上爲菩提涅槃因故。
廣如彼釋。八稱性之光有阿難遍。九一切
等者。謂契理具修長劫無倦。故衆魔外道所
不能摧。十善惡等殊苦樂等異。皆知性相。
十一示現等者。無邊品類一毛頓現。更無
來去尤顯難思。偈中脱於第七。唯有十偈。
初中初句總。次句開示。後二句顯如化力。
差別業者果不亡故。二中初句所攀縁。後二
無得。然縁境有二。一眞二妄。眞佛有縁亦
成妄惑。況於妄耶。種種觀者五求不得故。
謂佛有耶常見爲惑。謂佛無耶邪見深厚。
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無所有。非唯一佛
十方亦然。應化示現非眞實。故求實無得
即見眞身。眞即無縁佛尚應捨。何況餘境。
三四可知。五中初二句福徳相。次句無盡相。
相好者經云。盡人中福不及一天。乃至云
盡世間福不及如來一相等。六中約天之
智普知。約佛一毛能現。七中初二句。明
毛孔過空。謂靈智證理非如虚空。眞理超
事故亦非比。無限理智不可分析。隨其
少分即融攝重重。故一毛之量便越虚空。
次句別示越相。謂毛孔不大而無涯。即廣
陜無礙故。杜絶思議之境。前即一光外展。今
即一毛内廣。文綺互耳。一毛本自遍空十
方。豈得難滿。八中初句長時修。次句無餘
修。次句無間修。具此三修故進力難壞。而
言廣大波羅蜜者。至第五經釋。九中初
句。總顯業之性相即縁生。果報之不亡。便
是無性之非有故。不可有無思也。次句。佛
如是説天如是知。次句以法性示業性。
十中初二句。小一現大多爲一難思。次句
現時不來不現不去。又難思也。第三知足天
長行十法中。第一天得總相法門。諸佛將興
皆生彼天。下生之時普應法界。頓闡華嚴
爲圓滿法。二盡虚空等者。光明色身皆遍
空界。了不可取故云清淨。三以淨願力滅
惑業苦。四五可知。六普化等者。普即無偏。常
即無間。示其眞樂即如來藏。七自覺智境
佛已入之。故示物同悟。八以淨福堅菩
提心。九謂仰觀下化。十即照現迅疾也。偈
中。初偈前半即出世義。上句體智倶遍。下
句悲用皆普。後半即圓滿教輪。前句即實
之權爲妙門。後句會權入實爲圓滿。二中
可知。三中初二句。以行淨願。次句雜染本
空故。前令滅佛法本具故。今令滿妄盡眞
顯。二言相成。四初中二句。依體普現。若月
入百川。尋影之月月體不分。即體之用用
彌法界。體用交徹故不思議。次句稱根説
法。五中前半。即所淨之衆生。具三雜染
故。於中上句標。下句略示惑相。慢是根本
憍逸隨惑。憍謂染自盛事。慢謂恃己陵他。
放逸即是縱蕩。憍謂染法所依。慢能長淪
生死。放逸衆惑之本。故偏擧此三。蕩者動
也。謂境風鼓撃飄蕩馳散。次句能淨法門。
謂不取於相當體寂故。六七及八文並可
知。九中通顯上既親近必當敬養聞法以
聞調他。爲眞供養。列名中云星宿幢。今故
莊嚴與長行互出。十中前半。所知衆生心。
上句標深廣。下句顯相。念慮不住多於草。
故廣也。深者有三義。一恒轉如流故不住。
二本體寂然故不動。三從縁妄起無別所
依。次句即一念悉知。第四時分天十法。一善
根若發憂惱自除。二以無限方便。普證法
身之境。三悲摧惑苦故名爲輪。四以三達
智知機授法。五陀羅尼等者。總持入理故
名爲門。以慧爲體。故云光明。若取助伴
則兼念定。念即明記故能憶持。定乃心一常
無忘失。四無礙等。一切諸法。皆是所持。六
可知。七轉法等者。轉法示菩提之道。即是
成熟衆生之方便。八十眼圓見隨宜往調。
九超出等者。超出業障使離惡因。不隨魔
作捨惡縁也。十等雨法雨誘令進善。使
彼受行。誨令斷惡得心清淨。此就於天偈
通一切。偈中亦十。初偈通顯。前半彰已
已離。後半開發能離善根。二三四五文並可
知。六中初句即業性。言廣大者。一念造一
切故。無窮盡者。未得對治無能止故。有
多門故。次句善入智了。自入開示令他入。
次句入門多種。七八亦可知。九中初句見佛
爲縁。次二見佛二益。一正智生必内超業
障。二佛爲眞導豈外逐魔縁。既不隨魔安
造魔業。十魔並離故致諸言。十亦可知。第
五三十三天衆長行。有十一法。初中承力故
憶念。念過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
二。一亦念未來。二過去。自互相望亦有三
世。生大喜者境殊勝故。慶自福故。二能令
等者。然佛身無染淨大小。亦無勝劣猶若
虚空。雲屯即闇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
言小。今妄雲盡而智光照。故清淨。性空
現故。廣大妙色顯故無比。皆解脱力故曰
能令。三大慈不揀怨親。若雲無心而普覆。
四恒見等者。人天世主多恃威徳。故佛現
超之令其敬喜。五知其因果差別。使物勤
修。因果並得名福。六開示等者。示佛調生
令菩薩倣習。七初成後壞住時轉變。乃至
毛孔細刹。皆悉知之。言轉變者。福人出世
則琳琅現矣。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八憶念
等者。佛毛現因調行。天憶則能思齊。九
一切諸樂以佛爲因。具勝徳故。就樂増勝
説諸天耳。十開示等者。受生善根即念佛
力。開示令不迷惑。則去放逸而進修。十一
疑自疑他疑理疑事。有多種種。如聞空
疑斷聞有疑常。聞雙是則疑其兩分。聞雙
非疑無所據。又聞空疑有聞有疑空等。
互相疑也。今開之使悟。偈中亦有十一。初
中云平等者。化儀同故。又但以世俗文字
數故説有三世。非謂如來有去來今。二
中初句廣大。次句無比。次句清淨。然古徳
明通有六義。一廣謂總法界爲身故。二
遍全遍一塵至十方故。三妙色即無色。無
色之色故。四勝無有比故。五益利物無涯
故。六用光破闇故。三中前半即慈雲。上句果
大。下句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
方便立。倶稱深廣故致海言。次句即普覆
也。次後六偈文並可知。十中初二句。即前
善根少功徳者。以少況多彰因爲勝。次句
即人天受生。故離三惡怖。十一中初句。即能
開之法是寂滅智通。次二句由普應故。疑皆
斷也。第六日天長行十一法。既爲日天多
辯光益。初一名及法門。皆是總也。謂佛身
智光。猶如彼日無私而照。是曰淨光此光
體也。次辯光用略有四義。一約心高下齊
明。故名普照。二約處則窮十方界。三約時
盡於未來。四約功用常無間斷。如斯利益
即大智之功。二以一切等者。衆生本有佛
智。如海潜流。今佛以隨彼彼類身設種種
方便。務在開悟令其證入。三衆生愛染漂
泊無依。佛徳無礙應爲其主。隨修絶染名
淨功徳。一行契理即曰無邊。況其具修耶。
四修一切等者。以智導悲爲物受苦。故深
歡喜。五謂體離障惑用而遂通。故云無礙。
若身若智倶得稱光。周而不偏故云普照。
身心明利是益精爽。爽明也。大集經云。國王
護法。増長三種精氣。一地精氣。謂五穀豐熟。
二衆生精氣。謂形貎端嚴無諸疾疫。三善法
精氣。謂修施戒信等。今文正在第三。益其
福智義兼前二。法力遠資故。六淨光等者。
身智二光淨物身心。信解深廣于何不喜。
七晝則勤心修善業故。八大悲海等者。謂無
縁大悲坐於道樹。出多奇寶故。色相寶者。
應言寶色相圓明可貴故。以寶爲體。寶莊
嚴故具十蓮華
故云種種。一一色相用周法界。名現無邊
境。如是皆從大悲海流。悲海包納不揀賢
愚故。九慧除癡翳法眼則淨。淨見法界法
界即藏。藏如前説。十發生等者。謂於佛所
發生清淨心。曾一供養能令其福續至菩
提故。如出現品食金剛喩。況相續耶。十一
使物居業莫越日光。令人進徳寧過法
義。偈中亦有十一。初中前半淨光普照。後半
常爲利益滅惡生善。破愚爲智等爲多方
便。二三可知。四中前半即一切苦行。此有
四難。一背己利世難。二行相唯苦難。三處
經諸有難。四時劫無量難。於此具行故云
一切。次句明深心歡喜。亦有四義。一爲物
苦行滿本願故。義在初句。二智照苦性本
空寂故。即光明照空。三遍淨無染非雜毒
故。即遍淨如空。四自他有果非無利故。即
第三句全。五六可知。光網之義如賢首品。
七中通明擧劣顯勝。以辯難思。故能成辦
諸妙功徳。言世不及者。世雖多光益非究
竟。佛光雖少必徹眞源。不可盡故以一況
諸。八九與十文亦可知。十一中初句。即能
照法門。猶一日宮千光並照。隨擧一法有
無量門。然有二義。一約相類。如一無常門
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得失成壞三災四相。
外器内身刹那一期。生滅轉變染淨隱顯。皆
無常門餘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盡也。
次二句普運照義。一日周天則日日無盡。
一門歴事則劫劫難窮。方便多門終歸一
極。廣者無邊。大者無上。第七月天長行十法。
初名法亦總。謂光有身智二殊。法界亦事
理兩別。事即機之身心及所依刹。身光照身
令覺照刹令淨。智光照心破癡照理令
顯。身智二光相即。則所照四法亦融。以之
稱普。並除惑障倶得淨名。二觀察等者。
悲心普觀授以多法。令入無邊法界。三衆
生藏識皆名心海。前七轉識名攀縁轉。轉謂
轉生。亦流轉也。縁境非一立種種名。故經
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喩云。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絶
期。既知機殊隨應授法。四與一切衆生等
者。謂示物聖樂令得初地。此樂本有染而
不染。爲不思議。五謂以菩提心爲家。二利
爲作業。並以身口爲牛利智爲犁。耕於心
地下聞熏種。生信解芽起正行莖。開諸覺
華獲菩提果。自利則以不放逸隨時守護。
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不令魔惑禽獸
侵犯。從因至果得成就也。六慈悲等者。謂
慈護現樂悲救其苦。令見因果斷惡修善。
名眞救護。七以佛智風持大悲月。使明見
正覺離苦清涼。八開示等者。一切法有二
種。一足所迷。謂縁起不實故如幻。縁成故無
性。二是能迷。謂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
無相。又縁起法有二義。一無相如空。則
蕩盡無所有。是相空也。二無自性如幻。則
業果恒不失。即性空也。此二不二爲一縁
起。是故兩喩共顯一法。既不迷能所則悟
眞如。成正智火。九悲願爲物現相好形。是
大業也。十普斷等者。毛光普演何疑不斷。
偈中亦十。初二可知。三中初句。即心海攀縁
轉。若以生滅八識。即彼第八亦名爲轉。以
恒轉故云念念殊。恒故非斷轉故非常。新
新而生。念念而滅。念念殊故體恒不即。彼如
來藏功徳常具義亦不離。如彼瀑流。離水
無流離流無水。又如海波濤有漂溺故。多
畜養故。法合思之。次句明了知謂此識深
細唯佛智知故。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不
令外求稱機故喜。四中初二句。明失聖
樂。聖安樂者。即聖智涅槃。本有今無故沈迷
妄苦。次句明與示其性有。樂非苦外名不
思議。見性得樂性即是門。五中但是法説。
如來即田主也。悲佃物田爲利入有。是所作
業。爲利同於求果入有似於耕犁。説法即
是下種。勸善正當守護令熟可知。六中前
悲救護。語其本心。此明智光彰其所用。悲
智相導能眞救也。七中初句。佛爲福依月
爲涼本。次句應言大風持宮。而今云爾即
是轉喩。大地如佛宮室如福。次句即照現
義。亦清涼義。八中可知。九中初句。佛如虚
空。大業性也。次句大業體也。不利衆生非
大業故。次句大業相依光有影。可以知動
靜。依鏡有像可以辯妍媸。然彼影像無自
性相。如來相好當知亦爾。十亦可知天衆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已下入
第三經
自下第二有八段。明八部四王衆。初
四段皆初一是天義如前釋。今初乾闥婆王
長行十法。初一即東方天王。謂攝受折伏逆
順多端。善巧應機故名自在。二普見等者。
謂令衆生見佛一切功徳嚴。佛一毛而爲
利益。一一皆爾。故云普見。三以慈愍方
便除憂則喜生。憂苦既如海廣深。喜樂亦
難盡名藏。然則世之憂喜生乎利害。利害
存乎情僞。苦樂存乎吉凶。吉凶存乎愛惡。
愛惡盡則吉凶苦樂皆亡。情僞息則利害憂
喜永斷。如此方爲永斷憂苦。喜樂生焉。
四永斷等者。謂得決定智光。則邪惑永斷。
五謂慈雲普蔭。材與不材皆涼。慧澤廣霑。
三草二木咸發。六現廣等者。現身益物也。
稱性普應故廣大。具相清淨故妙好。七佛
出説法是大名稱。佛法衆僧倶稱爲寶。令
此遠聞義云普散。八現一切等者。身光普照
塵不能染。見者必歡。智光悦機惑累不生。
又歡喜也。故云大喜。九法水遍滋菩提實
行。行既樹立見者必歡。無復二乘一切皆菩
提樹也。十善入等者。一多無礙名爲佛境。
天王智達故云善入。偈中亦十。前五可知。
六中初句現身。次二句一切獲安樂也。世間
即一切也。無盡樂總顯也。謂佛現於世足
履影覆。若在人天現増快樂。若在下苦七
日之中身心安樂。乃至終獲涅槃之樂。故
云無盡。次句別示出世因果之樂。先因後
果。先世後出世皆次第義。又總取偈意。佛
身清淨是解脱因。生無盡樂是解脱果。世無
盡樂又解脱因。能現淨身又解脱果。又佛身
清淨是樂見因。樂見即爲清淨身果。衆生樂
見是安樂因。無盡安樂是樂見果。無盡安
樂是淨身因。能現淨業是無盡果。如是展
轉因果名次第成。七中初二句。寶所濟機。
堅謂難壞密謂無隙間。無空處智不得生。
次句正散寶也。八中結句。應云普放寶
光如是見。而云妙音譯者之誤。妙音屬前
師子幢故。九中初二句。法水普滋。次句道樹
普榮也。又方便多門是開權也。入菩提行
是顯實也。種種方便但爲一乘是普滋也。
十中初二句佛境也。次句安樂也。佛力能
現無所動者。遮妄見也。非促多劫就一
刹那。非展刹那受於多劫。本相如故名無
所動。隨應度者佛力令見。第二鳩槃茶王
長行十法中。初即南方天王。謂内惑外讐
皆名怨害。安住忍力並能伏之。二修習等
者。二利之行趣果曰門。深廣難窮名無邊
海。三知其現欲如應化伏。四普成就等者。
鈍識者現之以通。利智者示之以法。遍世
多劫名普成就。並如虚空故云清淨。倶能
照世即是光明。三輪化生是所作業。五世
間惑苦可畏不安菩提涅槃安隱無畏。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