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探玄記 (No. 1733_ 法藏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是。第十六髀相有二。初右髀相名普
示現雲者。衆寶現嚴故。妙法光現故。出
聲寶嚴故。念念示心海故。二左髀相名普
照一切迴向海雲者。用中放光。普照一切
衆生。令趣向佛海故以爲名 第十七&T050509;
相有二。初右&T050509;相。伊尼延者此是鹿名。以
&T050509;似佛故以爲喩。智論第五云。如伊尼延
鹿王&T050509;相。隨次傭纖也。用益中初光照震動。
次佛音普聞。次化身充滿。次身光淨刹。後化
滿法界。文並可見。二左&T050509;相用中。光遍無
量開化法海 第十八毛端相有一。初毛
内現刹。是標名也。於一毛孔悉放等顯徳
也。一毛孔示現等明勝用也。智論中一一孔
一毛出相毛不亂。青琉璃色毛右靡向上
 第十九足相有十三相。初金剛足下相
名菩薩海莊嚴者。用中釋顯。謂光照開菩
薩法故。出化菩薩故。光住菩薩海故。以爲
名。智論足下安平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
所受。不容一針也。二足趺上相名明淨雲
者。衆寶莊嚴者體攝衆徳。智論足趺上眞金
色於上毛青琉璃色其足嚴好如雜寶履種
種莊嚴也。放妙下明用益。釋名可知。三足
指間相名覺雲者。用中初示覺相。次照所
覺法。次現覺法。次現覺處。後照覺用時。
未來未有。若爲照。以依九世。如彼現故。
智論足指網縵。纖長端直。次第傭好。指節參
差。指爪如淨赤銅。四千輻輪相名照法界
海者。用中初嚴照刹海。次嚴照佛海。後照
淨法界海故以爲名。智論千輻輞轂三事具
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雖毘首
羯摩天不能化作。五足相名示現一切諸
佛雲者。用中初發行雲聲教雲花嚴雲。示
現世界故以爲名。六足相名自在光明雲
者。示現佛光明故云自在常放等。顯業用
可知。七足下後分者是足跟相也。普照下明
用中。初照法界現化身普覆。後一一身出
音聲海。充滿法界故以爲名。智論跟廣平
相。八足底相名深寶原底者。體具寶嚴。用
窮深底。如文可知。九中初一切寶等名體
合擧。後於念念下益用倶陳可知。十名普雲
藏者。體具普雲光明照藏。十一名平等光
雲者。出生下明業用中。音聲稱法界故云
平等。次一一相下光稱法界故云平等光
也。十二名示現莊嚴雲。初體具徳嚴。次用
嚴佛刹。次佛雲滿刹。次嚴因法海。後照因
果法。同嚴法界故以爲名。十三名諸佛自
在普示現雲者。放不思下明業用中。先現
佛光自在。後顯佛聲自在雲可知。上來總
十九處略明九十四種大相竟。佛子下大
段第三廣結大相者。以別説難盡。是故總
結。非略能盡。故須顯廣。然一箇蓮花藏界
已遍法界。況復説十。復顯無盡。是則無盡
無盡非普眼而不覩也。相海品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
 乙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六此盡性起品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小相光明功徳品第三十
初釋名佛者。標人表徳。小相者形大辨體。
光明者依體起用。功徳者用所成益。此則依
人顯徳。體用爲名。二來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顯所照利益之
相故。今此品正明益事。爲大相難明故辨
小相。小相復多。但論一相。一相有多時之
益。且説一時。此一時益復難明故佛自説
也。以此而論。前大相業用無邊無邊。極難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宗明如來相徳利用。略作二門。
一定分齊者。既三十二相有八十隨好以
嚴。則知十蓮花藏微塵數相一一各有塵數
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廣與三十二中諸
相不同。則知隨好亦甚深廣大不可量也。二
辨業用者。如八十隨好但嚴形佛生淨
信。今此明小相。佛爲菩薩時相輪隨好最
下位處用。謂放一光照十世界塵數刹。地
獄衆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十眼耳等。即
此天子毛孔香普熏衆生。亦得十地白
輪王。又此輪王放光復令無量衆生復得十
地十眼等。如是展轉盡於未來傍無邊際。
皆不可説。菩薩小相既爾。如來大相之海。利
用自在不可説不可説也。四釋文中二。先
略。後廣。前中亦二。先明果用攝益。後又菩
薩下明因用攝益。前中何故佛自説者。古人
釋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竟。
但佛説。又釋*明相極至小。用極廣大。此
事難明故佛自説。告寶手者能採取故。海
王隨形好者是足下相輪處。大相邊。隨好之
小相也。以餘大相業用難明故説最下相輪
之用。又以相輪大相猶難明故説隨好。隨
好猶多故説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猶亦難明
故。説在兜率爲菩薩時之攝益。就此因
用二。初令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
上已以下令不著天樂成饒益行。亦是前
身光益。後是空聲益。前中令淨十眼等者。
以彼衆生宿有見聞普賢法種。復遇舍那
法界光觸故得十眼普賢之益。二天上益中
初示聲名不可樂者不令著樂故。下正説
法有四因縁得生天上。初不放逸者厭惡
對治。二宿植勝善。三曾遇善友。四今佛加
持由此生天。示此因果不應放逸 第二
廣辨中亦二。先廣前光救惡道。後廣前聲
益天處 前中亦二。先明放光。後明照益。
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輪大相中光。於彼者於
彼大相處有此海王隨好小相。一名清淨
者簡去多光。今但説一。普照下明照益中。
隨衆生境界者所住差別亦是所觀不同。隨
善根者隨其宿種何乘善根。隨意者意樂差
別。亦是欲願不同。皆稱根成益。越於餘益
故云乃至阿毘等。以此下文但説彼照地
獄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餘也 第二廣天
上饒益中有六。初因勸釋疑。二汝等應當
下正勸報恩。三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依
勸興供。四是故諸天子下教發心悔過。五
説是法時下聞教獲益。六爾時諸天子於一
一毛孔下明得益傳通成無盡行 初中三。
先勸次疑後釋。初中善哉者歎其所得明
有重恩。次顯舍那所住。勸不忘恩故令敬
念。二爾時諸天子下正生疑怪。何由者
何也。謂從何因由出此音聲。三爾時音聲
下釋疑顯法。於中亦三。初總次別後結。總
釋云此聲是善根功徳所成。亦無來處。二諸
天子如我下別釋中有六門。一空聲無我喩。
喩佛離二我。復疑云若實無我誰來成佛。
二釋天聲無從來喩。喩佛勝果無來處。復疑
云佛果證理可無來。凡愚苦報應有體。三
猶如汝等下苦報無本喩。喩善起天聲亦
無方處。復疑云勝報劣報可倶無體。佛果大
用豈不有耶。四如普照王下明果用無作喩。
喩天聲是定慧所起無作成益。復疑云若爾
何故現有所益天報。五譬如須彌下明天樂
無來喩。喩天聲應無方面。復疑云少益可
無來。多用應有倦。六諸天子譬如下明天
聲廣益無疲喩。以此天聲則稱性故。常無
所有故。所益衆生亦如是故。是故無疲。於
不可化衆生不生厭惡。於難受化衆生不
生疲倦。於易心化衆生不生放逸。於
已化竟衆生不生憍慢。此上六種是喩況。
亦即是法説。末後結辨。舍那者以是初門總
勸故。離垢三昧有二位。一約因終。如第十
法雲地菩薩所得。離自二障微細垢故。二
約果初。如此文是。將現成佛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能利衆生令離垢故。二乘不能
知者結用深廣故也 第二大段從汝等應
當下明依前正勸。於中分四。初明報恩大
益。勸其修行。於中有法喩合結四文可知。
二諸天子其有衆生下明背有損。勸其捨
離。三諸天子汝昔下明昔受重恩。今應長
善。四譬如下示以正法勸令修學。亦是示
天樂空令究竟不著。於中初擧無我有用
喩。喩天報依正似有實無義。五欲具等依報
五蘊等明正報。以縁起無作即有常空故
不生滅也。若如是下結成破執之定 第三
大段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明依勸興供中
二。先隨相事供養亦二。初興供天宮不見
菩薩。遂生無見。後觀見閻浮將欲往供。復
生有見。二時天妙音下示平等慧。於中有
四。謂法喩合結。不命終者令離無見。不生
彼間者令離有見。以體實普遍。非眼所見
而能起用。化不失時。捨離等結離執也
第四大段是故諸天子下正教發心悔過法。
於中二。初擧法總教。二問答別示。初中先
教發心者。以是衆行本故。佛正因故。正法
器故。次教住三業淨戒。威儀是身語戒。意
淨是意業戒。次教懺四障。業報約因果分
二。煩惱及見約利鈍分二。以増上耶見
能斷善根故別分出也。後以法界等教懺
悔方便。此是普賢廣大懺悔甚深懺悔故稱
法界也。二時諸天子下問答別示中。先問後
答。問意云。既以如是三業爲憶念四障
對佛懺耶爲若爲耶。答意但觀罪空非直
障滅。亦乃即此成於大行故。以此門教令
懺也。答中先顯答起所由。謂外縁内因二
力。次正答中有十。初推障無體但由倒起。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此之謂也。二
天聲隨説無我喩。喩業所作雖有因果而
求不得。經云若欲求除滅端坐觀實相。此
之謂也。前中總説因果名隨業報行。別隨
三學故云隨戒等。喜是慧也。三少福不聞受
化者。聞喩喩業不作不受作已定受。四聲
非生滅喩。喩業感報故不滅縁成故不生。
又釋業性即不生滅而不失業報。五天聲
無盡喩。喩業若不懺滅受報無盡。又釋業
即空無可盡也。六天聲不墮邊見喩。喩業
性離斷常。七天聲隨應喩。喩業作善惡即
有苦樂報應。八鏡舍萬像喩。喩業影現本
識而實無來去。九幻師眩目喩。喩業體本
性空似有誑凡夫。十若如是知下結成眞懺
悔 第五大段説是法時下明聞法獲益。於
中有四。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或當初地
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發心益。三天女益。此
二地前益。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以是普賢
五位相攝大善巧法。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即得十地。明與三乘漸次教不
同也。於中初得位益。二成行益。三勝報益。
四滅障益。五見佛益。六結益分齊。謂雖得
十地因滿。簡不同果故云猶未能見等也
 第六大段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展
轉通成無盡行。於中有二。先於毛孔出
法界供具供養於佛。二顯供具所成利益。
於中有三。先花益廣見諸佛故。二香益廣
滅惑障故。三蓋益廣成大行故。就香益中。
一法二喩三合四結。又釋此四中。初二聞香
得樂。次一滅障。後一成善。前中身心快樂
者定香熏故也。滅障中於五塵内外各五百
煩惱者。四分律中雖有五百結總數。亦無
別列名。既不見經論。古來諸徳皆作解釋。
有一師釋云。衆生煩惱根本有十使然。一
惑力復各有十。即爲一百。計應分爲九品。
但上品重故開爲三品。中下輕故各爲一品。
合爲五品。即爲五百。於内外境起合爲一
千。此是根本使然。以自五塵爲内。以他
五塵爲外。一一各千即爲五千。別迷四
諦即成二萬。并本一千即有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又有釋云。以十
惡爲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
自五塵爲五百。迷他五塵爲五百。合爲一
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實諦。
或迷説誠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
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
二諦亦是二萬。并本一千總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也。若
依賢劫經別有八萬四千。如上九地釋。此
諸煩惱皆悉除滅者。現種使習一切皆盡。以
普滅非別故。何位滅者通五位故。云何滅
者如虚空故。本來盡故。三見蓋利益中三。
初明見此法門之蓋故。得一恒沙輪王善
根。皆如白淨寶網等。此是世界性中萬子已
去輪王。如愛見善慧王等。非是金輪千子
王四洲等。謂一恒沙箇白淨寶網輪王善根。
暫見此蓋。頓得成就。二菩薩摩訶薩下明
得此王位所化利益。於中初所化廣多有
法喩合。二放曼陀羅下明所益殊勝。亦有法
喩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
佛光普照。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
所出香花蓋等。復益衆生令得輪王。亦是
十地。三輪王放光照餘衆生。亦令得十地。
之三位皆悉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
以此却推。總是如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
光既爾。餘光亦然。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
小相既爾。其餘大相海等即不可説不可説
也。文意如此。思之。言此等衆生悉先修善
者。明宿有見聞一乘修普賢善根。故喩中
如在欲界已得初禪。身雖未轉得彼天
樂。如是衆生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
轉。令本身肉眼而得普見。是法力故也。是
即三祇可以念屆者明一攝一切也。塵劫
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也。如是遲速
無礙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三如是成就
清淨下釋顯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齊故。今於十眼中肉眼
最麁。釋其分齊。餘眼深妙。可以類知。於中
二。先明見世界廣大。後亦於念念下見佛
廣多。前中四。初明一重廣大。於中並取下
塵點盡處已來刹并本塵。總合爲一廣大之
刹。二問答辨難。三佛告寶手下重積數顯。
謂以如上一廣大刹復數至此千億等。復
末爲塵。此一一塵各與一切佛刹之塵數
等。菩薩取此諸塵經八十反。種一一生得
一切佛刹微塵等果。四菩薩下結肉眼見。謂
如此數量。如此廣大。是此肉眼所知所見
分齊境界。明知此眼深廣無邊。智論云。五眼
中肉眼但見三千大千世界内事。若見大千
界外即何用天眼爲。解云彼約三乘漸次
教説故不同也。二亦於念念下明見佛身。
如錠光珠照矚廣大復明淨故。下辨珠分
齊。亦非餘位所見故。結屬輪王。如是廣大
肉眼是第三重益者。通釋向上輪及天子皆
有十眼等。准釋可知。小相光明品竟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初釋名者。先辨義名。就第二修因契果生
解分中有二。上來明修生因果竟。自下二
品明修顯因果。亦是上明差別因果。下顯
平等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
體因果。二品名者徳周法界曰普。用順成
善稱賢。攝徳表人名爲菩薩。對縁造修目
之爲行。普賢之行。普賢則行可知 二來
意亦二。先分來。謂會前差別因果令歸平
等。即會前從第二會至菩薩住處品來差
別因。歸此普賢圓因故。性起品會不思議
品來三品差別果歸平等性故。是故來也。
又釋上來差別明三乘因果。此下明一乘因
果。明與上三乘爲所依故也。又推前差
別至此本位故來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
顯故也。二品來者。前品明前位修果。此品
辨後位了因。義次第故是故來也 三宗趣
者有二。先宗後趣。宗明普賢行略有十種。
一達時劫。二知世界。三識根器。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六鑒事相。七常在定。八恒起悲。
九現神通。十常寂滅。此上十種各有十門。
如時劫中。一陀羅尼門。一念中有多劫等。
二相即門。三世即一念等。三微細門。多在一
中現等。四帝網門。重重顯現等。五不思解
脱門。隨智自在現脩短等。六一身普遍門。
身遍即入三世劫等。七一身普攝門。三世劫
海在一毛孔等。八現因門。遍前後際常行
菩薩大行願等。九現果門。普於三世現成正
覺等。十現法門。普於劫海雲雨説法等。前
五意業自在。後五身語自在。如約時劫有
此十門。餘九亦各十。准之即略辨百門普賢
行。餘義具如文顯。第二趣者。明此普行意
在對顯性起果用。問此與性起何別。答有
三別。一此約因彼就果。二此是能發彼爲所
發。三此通修生彼唯性起。餘如性起品説
 四釋文者。就後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賢
圓因。後品顯性起滿果。就此品中分二。
謂長行與頌。就長行中亦二。謂正説及瑞
證。就正説中亦二。初序説所因。後正顯
所説。又釋亦可爲三。初擧略顯廣。釋成普
義。二從菩薩起一瞋下擧惡顯善。亦是擧
剛顯柔。釋成賢義。三從佛子是故下辨六
十行門。釋成行義。是故名普賢行也。就初
中二。先總標小説。二何以下釋*小所因。
前中如向説等者釋有二義。一約近如前小
相品所説。令諸天子成普賢行。是微*小説。
以隨所化愚癡衆生惑業障重墮惡道者。
顯小相用故爾也。若約障輕智慧衆生。辨
大相業用即廣大不可説不可説也。二約遠
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説。以
前五位漸次因三徳差別果。雖諸門内亦
有普賢圓融之義不同三乘。然其門相階
降同彼三乘。逐機就病不盡法源名微
*小説。此下二品明普賢因果。逐於法性。不
就染機以分階降。名廣大説。文意如此。
就釋中先徴後釋。釋中先總釋。一切如來
者。謂如此隨病就機*小説。三世諸佛皆悉
同爾故也。二別釋中。所隨衆生惑染雖多略
顯十種。一無明。二諸纒。三計我所。四著我
見。五四倒。六*耶見。七横計。八欲縛。上備苦
因。九具足苦果。十遠離出道。三爲如是下
結。既爲如此具縛衆生。如來出世説法。豈
能具盡法性。第二明普賢行中先明所治
廣大有百千障。後顯能治廣大有六十行。
前中三。謂標釋結。標中雖諸煩惱皆悉遍障
一切聖道。然*瞋一種親障菩薩大悲攝物。
是故偏擧於*瞋以例餘惑。又釋以*瞋障
最重故偏説之。決定毘尼經中菩薩寧起百
千貪心不起一*瞋以違害大悲莫過此
故。菩薩善戒經亦同此説。釋中言百千等
是總擧。何等下別辨百門。於中寄位分五。
初障十信行。二不樂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
菩薩清淨諸根下障十行。四誹謗佛法下障
十迴向大願行。五不樂菩薩共住下障十地
眞證行。菩薩萬行不過五位。起一*瞋心一
切頓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令能
障同所亦皆無盡故。起一*瞋成百千障。
理實無盡。結中有結有釋可知。第二辨釋
普賢能治行中。先正顯後結勸。初中有六
位。皆依前起後。初中佛子是故者。是前一
*瞋成於百千邪法障故。勸令修習十種正
法。用以翻之。然此十法非直翻前*耶*瞋。
亦乃疾得菩提故也。正辨中十句攝爲五
對。初二約人。一不捨下。二不慢上。次二
約法。一不謗教。二不迷事。次二約心行。
一樂行。二堅心。次二約因果。一果智。二因
辯。後二約悲願。一悲。二願。第二清淨中。初
依前正法明行成離染故云清淨。十中亦
爲五對。初三於教法淨。一信二求三護。次
二於理法淨。一廣二甚深。次二於化法淨。
一了器二増善。次二於時劫淨。一不著二
觀察。後一結成性。第三正智者由離染障
令智明淨故云正智此十亦爲五對。初二
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次二知持辯
智。次二具身語智。後二照依正智。第四巧
隨順入者。以得正智能迴轉所知互相順
入故也。此十亦爲五對。初二身土無礙。次
二時法無礙。次三根境無礙。諸入是境也。又
釋智入所知也。非根是眞理。又亦是境。次
二言相無礙。後一三世無礙。第五直心者以
迴轉自在令正趣眞實故云直心。此十亦
爲五對。初二念機設教次。二住深廣法。
次二住教義法。次二住行法。後二住果法。
並正心趣向故名直心。起信論云。直心者正
念眞如法故。第六巧方便者依前正直起
此巧便。初三依證起説。一照深理。二出勝
智亦是顯理性。三巧設言。次二證眞達俗
分別別相。是俗諦法也。後五入法自在。於
中前四入法。謂一入理法。二入果法。三入
行法。謂行巧便能一入一切。四入教法。謂
多門善巧故也。後一於上所入自在不轉
故。第二佛子是故下結勸。初勸聽受。何以下
釋顯要勝。以普賢行必一攝一切故。是故
以少功力疾得菩提。此方便者是功用也。
正説竟。第二感證中二。先感瑞。後證成。
此二各二。謂此土結通。初感中三。初所因謂
佛力法力。二動地。三雨供。問此會在他化
天説。何因結通乃云如此四天下佛坐道場
耶。答以菩提樹下本故結歸彼也。又雖昇
天以不離覺樹故。若爾何故前十地等皆
不同此。答前約同教。通結天宮及彼覺樹。
本末合説。此就別教。會末歸本。唯據道場
意存於此。下性起品等皆同此釋。二證成中
亦三。初所由。二力同前。二來人數量。三作
如是言下讃述證成及結通等。並可知 第
二偈頌中二。先序意。後正頌。前中二。初示
相。謂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觀十方是設教分
齊也。觀法界是顯義理深廣也。二欲明下述
意。謂爲欲述此十種意故説此偈頌。一
明因行。二顯果徳。三説大願。四行起時處。
五機熟現佛。六稱根授法。七所説利益。八
修因得果。九果現淨身。十語業開覺。此十
種義。下偈頌中並具顯之。正頌中有一百
二十一頌分二。初二十二頌顯説之分齊。
餘九十九頌正辨普賢行相。此等並不是
重頌前文但與前綺共顯普賢行用。謂前
略此廣。前體此用故。亦有諸徳。將配前長
行。文無相當故。知意異。不可抑度。就前
四初二頌誡聽許説。二一切諸劫下八
頌明此菩薩於過去佛弘誓願行。三於一賢
劫下十一頌明於現未佛修三輪行。於中
初七擧現未佛。後四於成三輪淨行。四行
者下一頌結説分齊。自下第二正顯普賢行
相中亦二。初有六十九頌明自徳大智行。
二度無量衆生下三十頌明外化大悲行。前
中明普賢十種大智行。一初七頌明善入帝
網大智行。二深入微細下十七頌明深入時
處微細智行云云。三世界及如來下五頌明了
三世佛心祕要行。謂世界名及佛名。此等最
麁猶於多劫説不能盡。況佛心中所知境
界。謂眞妙法界等。然此菩薩亦能了知成普
賢大智行。四如是未來世下四頌了未來攝
化業行。五現在十方下四頌通達現在佛境
界行。六菩薩具出下五頌明六根化用行。七
深入智境下十頌明器世間自在行。八菩薩
知諸法下六頌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九清
淨法身下五頌明非身不身法身行。十譬如
工幻下六頌明非量不量淨心行。上來自徳
智行竟。就第二外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
六頌化物令發菩提行。二如來淨身下二
頌讃歎現佛攝生行。三有一頌分布過佛
舍利行。四有一頌能知未來佛徳行。五如
是三世下四頌明法輪深入行。六無量無邊
心下五頌了物心器染淨行。七一切衆生下
三頌了物業報縁起行。八如是諸根下五頌
了達根境無礙行。九有一頌了知五種説
法行。十末後二頌明三世相是自在行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
初釋名者。寶王是摩尼寶珠。最可珍貴故名
寶也。以能出寶自在故。寶中最勝故。衆寶
所依故。故名王也。喩性起法亦具三義。謂
出智義。最勝義。所依義。佛性論如來藏品云。
從自性住來至來至得果故名如來。不改
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又眞理名
如名性。顯用名起名來。即如來爲性起。
此等從人法及法用題品目。又別翻一本
名如來祕密藏經。又一本名如來興顯經。又
此下文具有十名。並可知。二來意者。前品
明能發之因。今辨所顯之果故次來也 三
宗趣者。明性起法門。即以爲宗。分別此義
略作十門。一分相門。二依持門。三融攝門。
四性徳門。五定義門。六染淨。七因果。八通
局。九分齊。十建立 初分相者。性有三種。
謂理行果。起亦有三謂理性得了因顯現
名起。二行性由待聞熏資發生果名起。三
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理行兼
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爲果性。應機化用名
之爲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今
此文中正辨後一兼辨前二也。二依持門
者。一行證理成。即以理爲性。行成爲起。此
約菩薩位。以凡位有性而無起故。二證圓
成果。即理行爲性。果成爲起。此約佛自徳。
三理行圓成之果爲性。赴感應機之用爲
起。是即理行徹至果用故起。唯性起也
三融攝門者。既行依理起。即行虚性實。虚盡
實現。起唯性起。乃至果用唯是眞性之用。如
金作鐶等。鐶虚金實。唯是金起思之可見
 四性徳門者。以理性即行性。是故起唯理
性起。此與前門何別者。前約以理奪行説。
今約理本具行説。問理是無爲。行是有爲。
理顯爲法身。行滿爲報身。法報不同爲無
爲異。云何理性即行*耶。答以如來藏中具
足恒沙性功徳故。起信論中。不空眞如有大
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等。涅槃云。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解云此即
無爲性中具有有爲功徳法故。如來藏經模
中像等。及寶性論眞如爲種性等皆是此義。
是故藉修引至成位名爲果性。果性赴感
名爲性起 五定義門者。問。下文云非少
因縁成等正覺。此乃是縁起。何故唯言性起
耶。釋云有四義。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説
不可説性。機感具縁。約縁明起。起已違縁
而順自性。是故廢縁但名性起。二性體不
可説。若説即名起。今就縁説起。起無餘起。
還以性爲起。故名性起不名縁起。三起
雖攬縁縁必無性。無性之理顯於縁處。是故
就顯但名性起。如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縁相。即屬縁起。今明
所起唯據淨用。順證眞性故屬性起
六染淨門者。問一切諸法皆依性立。何故下
文性起之法。唯約淨法不取染*耶。答染淨
等法雖同依眞。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
歸性起。問染非性起。應離於眞。答以違
眞故不得離眞。以違眞故不屬眞用。如
人顛倒帶靴爲帽。倒即是靴故不離靴。首
帶爲帽。非靴所用。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以染不離眞體故説衆生即如等也。以不
順眞用故非此性起攝。若約留惑有淨
用。亦入性起收。問衆生及煩惱皆是性起
不。答皆是。何以故。是所救故。所斷故。所知
故。是故一切無非性起 七因果門者。問
菩薩善根亦順性而起。何故下文唯辨佛果。
答以未圓故不辨耳。若約爲性起因義及
眷屬義皆性起攝。如下文藥樹王生牙時一
切樹同生等。若從此義。初發菩提心已去皆
性起攝。唯除凡小。以二處不生牙故。若據
爲縁令彼生善。亦性起攝。如日照生盲等
 八通局門者。問此性起唯據佛果。何故下
文菩薩自知身中有性起菩提。一切衆生心
中亦爾。答若三乘教衆生心中但有因性無
果用相。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衆生界。是
故衆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爾者則但是性
而無起義。非此品説。文意不爾。以明性起
唯果法故。但以果中具三世間。是故衆生
亦此所攝。問既局佛果。何故下文通一切
法。答若三乘教眞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佛
性唯局有情故。涅槃云非佛性者謂草木等。
若圓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身。是
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 九分齊門者。既此
眞性融遍一切故。彼所起亦具一切。分圓
無際。是故分處皆悉圓滿。無不皆具無盡
法界。是故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等。如因
陀羅網無不具足 十建立門者。問法門
涯。何故下文唯辨十種。答顯無盡故。何
等爲十。一總辨多縁以成正覺。二正覺身。
三語業。四智。五境。六行。七菩提。八轉法輪。
九入涅槃。十見聞恭敬供養得益。此十略收
佛果業用故不増減。此十義通前九位。皆
具准之。餘義下文當現。四釋文者。此品
長分爲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説分。
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
分。就初分中有二。先毫光加請主。二口光
加説主。前中亦二。初光加。後加益。前中有
十。初明出處。眉間者表證道離二邊故。白
毫者表性起。是諸教之本故。二顯光名。明
如來法者欲表説佛性起法故。三因業。四
舒業。五敬業。六覺業。七止業。八降伏業。九
示現業。十卷業。入妙徳頂者正明加相。何
故加此菩薩者如名表説性起法故。入頂
是加持之相故。二爾時下辨加益。於中二。
先大衆益。初心喜等成法器益。二念法益。
二妙徳益中。以光入頂三業改儀。以成請
相初身儀袒跪。二意無異念。三語偈讃請。
讃請中十偈分六。初一歎佛申禮。二有五
頌歎佛放光。三有一頌歎前光益。四有一。
頌歎衆有堪聞之徳。五有一頌歎佛有開
示之徳。六末後一頌請佛示説主。何故不
請佛乃求餘説主。以光入身時已令知覺
非佛自説。又同上多例。知非佛説故別
求説主也。二口光加説主中。前既請示故。
今示之亦二。先加後益。加中亦十。初明出
處。口放光者表教道傳通也。二光名無礙
者表辯才無礙故。言教自在故。無畏者不
懼理深故。處衆無畏故。餘義同前。入普
賢口者令説如佛説故。又是口傳故。又若
出口入耳爲令聞也。今出口入口爲令
説也。何故唯加普賢。表此所説是普法故
等是加相。何不入頂。以兼教故。又涅槃經
中。佛自口放光還入自口。表收滅故。彼經
云如來光明出已還入。非無因縁。必於十
方所作已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與此別
也。二爾時下明加益中。過百倍超過同類
以表法勝。恐濫同佛故對簡之。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問。二爾時普賢下答中三。
先引古事。二類今答。三聞名益。初動地者。
明本分提名表此大法將興之感。出論難
光者。明此妙徳聞名發生請問之覺故能
請問十門性起。若不爾者知何所請 第
三請分中亦二。謂長行與頌。長行中三。先擧
法請。二歎衆請。三歎説請。就歎衆中三。
初標衆大。二善學下歎徳具。三成就如是下
結衆集。就歎徳中略歎十徳。一淨戒業。二
念慧成。三滿二嚴。四住佛儀。五具佛行。六
正念下大定徳。七大悲徳。八決定下大智徳。
九勝通徳。十住果徳。三結可知。三仁者下
歎説者有堪説徳。亦顯十徳。一殖多善。
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深密。五善除疑。
六達教法。七善知根。八隨器説。九順佛智。
十結無盡。善哉下結請。善哉有三種。一法
要妙。二衆堪聞。三仁堪説故云願説也。二
偈請中有十九頌分三。初一頌半標歎説
聽。二正請十門性起。三清淨眞下歎徳勸
説。就正請中。初二句請。初總門。二次句別
請身業。三次句語業。四次句意業。五次句所
知境。六次句所行行。七次句示所得果。有本
此中更有二句。謂修習等。八次二句所轉法
輪。九次二句所入涅槃。十佛子下四頌半請
第十見聞敬養益。並如下答中廣釋。三清淨
下歎徳勸説中有六。初一請普賢説深廣
境。二次一歎衆樂聞徳。三次二勸以巧言
因喩説。四次二重擧三業以請説。五次二
歎衆會希有以勸説。六次二結請顯衆樂
 第四説分中答前十問即爲十段。一一各
二。長行與頌。十中。初答性起正法者是總
相故。身業等九種是別相故。皆是性起。同
異成壞皆准可知。又釋此初是所依之法。餘
九是能依之徳。依法成徳同名性起。又此
十門皆約縁顯性。性從縁現故名性起。亦
有諸徳。將此十中初一爲因。後九爲果。文
相非順 就初長行中三。先約法略説。二
就喩廣陳。三據法通結。此三各有十門。於
中初之十門有將配十地一一別釋。恐不
順文。有將此十於下廣説一一別配。文亦
不順。今釋此略一一皆通十廣釋中。下十結
文亦一一通結十廣釋。是故此中因縁數總
有四種。一云十種者據初略也。二云百者
約初略十入廣十中。一一具十故有百門。
三云千者就後十結一一結百故有千門。
四無量阿僧祇等者。彼廣等中一一各有多
門。如四智風輪十光明等。又亦通攝身等九
中諸因縁故無量等也。釋文中二。初告衆。
二顯釋顯釋中二。初總歎甚廣故云不思。二
所以下釋成。初總釋有二義。一以因縁廣多
無量名爲不思。故下云非少因縁等。二甚
深微妙名爲不思。故下云無有作者亦無
成者等。此二並非下位測量故云不思也。
二以十種下正顯。於中有標釋結。釋中初一
是行本。由此大心長劫熏習不捨衆生。是
故於今現成正覺。二久修衆善。正直深心
引此善根現成正覺。三以慈悲救生無限
盡故現成正覺。四積行廣多大願無竭。盡
於未來現成正覺。五雖積徳成滿。而度生
増善情無厭足故現正覺。如與盲比丘
貫針等。六二利徳圓是以成佛。七巧智多端。
應機出現故成正覺。八福藏圓。九智嚴具。
是故出現正覺不可窮盡。十若不成佛。無
由宣説無盡法義故現正覺。此十皆是果
成之處説彼因縁。但是爲生現佛之因不
取自徳。又亦即以爲生現佛爲其自徳。更
無別自。是故攝因無不皆盡。如是因縁既
無自性。無自性理爲本起用故名性起。結
文可知 第二就喩説中亦十。一一中皆
三。先喩次合後結。前請中言因縁及譬喩爲
我分別説。前十辨因縁。此下明譬喩。亦有
因縁義。初是大千興造喩。喩佛衆縁共起性
起徳。於中喩内。初總擧多縁。二別辨雲雨。
三因雨起風。一名能持者。衆生業力於空
劫處。世界將成。於上空中先起雲雨。若無
風持。雨水無停。壞餘世界。是故業力起初
風輪。水若不減。無由得起諸天宮殿。是故
業力起次風輪。雖能消水處起無由。是故
業力起第三風。減一節水起一天宮。如是
漸下至成須彌山及大地等。雖起總處。不
能辦彼別類莊嚴故。彼業力起第四風。令
此世界方得圓滿。此器世間先成。衆生世間
後成。廣如倶舍論辨耳。四結業因中。言菩
薩善根者同受用故。地前菩薩生穢土故。
五結多縁。此四爲首。理實無量故云如是
無量也。六法如是故下明縁起法爾
無自性。無有作者。明能作體空。亦無成
者。明所作性空。二法合中。於上六句略無
第五。餘次第合。此中四智有人將配聞思修
證。文相不順。今釋四中一總持細法智。次
二依法起行智。一滅惑。二成徳。後一依因得
果智。前三既因。何故皆言如來智耶。釋以
在果位説彼往因故云曾於過去等也。果
中但取攝化之果故云令衆生等也。四如
來無漏下結。餘並可知。第二洪澍大千喩。此
即是前風所持雨以喩佛深廣難知徳。謂得
無盡陀羅尼力名成就諸力。若約一乘。十
信已去菩薩是也。若三乘八地已上能受此
法。問此門但顯法之難知。何成因縁。答以
彼大水是衆生業感令成世界。彼大菩薩機
所感故。如來興世説此法雨故。是因縁。第
三大雨無從喩。此亦是前所説大雨衆生業
力。從雲所澍本無停佇。後消滅時亦無去
處。況性起頼縁無來去徳。謂於佛無從。
入機無去。由此佛興故。是因縁。第四大雨
難知喩。亦名摩醯知滴喩。此亦是前劫初大
雨況佛性起大機堪受徳。謂已具修十地
行力。是故器大方堪受此。古人釋云以性
起有四。一教廣。二行大。三因深。四果遠。是
故二乘不能知也。第五大雨成敗喩。況佛
滅惑成智徳。各有五種。初能滅炎熾。二能
起處所。三能壞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諸
寶。五能莊嚴分別大千界處。法中初二滅
障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後一以法照機可
知。第六一雨隨別喩況佛一味隨器徳可
知。第七有二喩。初先成色界喩。況佛勝縁
先濟徳。下一喩釋疑。謂二先成由業力。
法異由機別故也。第八喩中三。初蓮花表佛
喩。二風輪起處喩。三是爲結。初中依五卷
大悲經第三云。何故名賢劫。阿難此三千大
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爲一水時。淨居天以
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
妙蓮花一一蓮花各有千葉。金色之光大明
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
事心生歡喜。乃至讃言。奇哉希有。如此劫
中。當千佛出世故號此爲賢劫也。解云此
中花名如來起者。爲表佛出世。又此中應
云生千蓮花。故下云知如花數諸佛出世。
同大悲經也。又一節水減。一風輪起。成一
處所。十風次第成處滿足。法合況佛成辦大
事徳。初佛出世合上大水。先授菩薩記。合
上花生表佛。又能善知下合上知如花數
佛出。二復有光名離垢下合十風。亦有諸
徳。將配十地次第別釋。文似少順恐非其
意。但知各是一義皆表佛徳。應感不同。如
來大悲下合上結文。佛子如來性起下釋疑。
初辨正理。二衆生念言下擧疑情。三此非如
來下釋疑。四外疑云既非佛造。佛復何用。
釋云佛但爲善友。因縁所成無作無性。是故
還同性起本法。第九四輪相依喩。況佛體用
依持徳。然水輪所依之風有四義。一持水
名安住。二性無移改名爲不動。三相續一
期名爲常住。四體性密徹名爲堅固。依倶
舍論厚十六洛叉等。法合中初合四風。後
合四輪。前中一攝取。二授法。三守護。四照
實亦有配四攝合四風。並可知。合四輪
中。饒益衆生合前地輪。慈悲合水。方便智
合風。如來合空。依持可知。第十大千饒益
喩。況佛興世利生徳。令得三學益。慧中一
内得眞實。二外用照明。餘並可知 第三結
勸知中十句。一一皆通結前十門。謂一皆多
故。二皆廣故。三皆深故。四皆妙故。五皆大
故。六皆常故。七皆遍故。八皆續故。九皆等
故。十皆益故。上來略辨。總顯千門性起因
縁竟 第二偈頌中有六十五頌分二。初
二十八頌歎深許説。頌上總答。二譬如大
千下三十七頌頌上十喩。前中二。初二十四
頌歎法難量甚深。後是故下四頌明許説分
齊。前中亦二。先二十二頌歎所知甚深。後如
來甚深下二頌顯能知器淨。前中亦二。初二
總顯佛徳深廣難量。後一切諸如來下二十
頌別顯佛徳十門難量。各二頌顯佛一徳。初
二顯佛難思徳。先總擧。後別辨可知。下約
喩中各先喩後法。二末塵喩喩佛無限徳。三
量空喩喩佛廣大徳。四數心喩喩佛無量徳。
五法界喩喩佛甚深徳。六如如喩喩佛離相
徳。七無際喩喩佛無礙徳。八性空喩喩佛性
淨徳。九離言喩喩佛無比徳。十鳥迹喩喩佛
體用徳。又釋此十即是頌前結文十句。於中
唯第九門却頌前第七句。餘並依次配釋可
知。次二顯能知淨中。初頌總勸淨意。後一
別辨。上半令離想。見顛倒下結淨意樂。
下四許説中。初二誡聽總許。後二別擧下九
門以明許説。於中如來深境界一句中攝
如來行及菩提。餘門依文皆具。自下別頌十
喩中。初有九頌頌初喩。於中初五頌總後
四頌別。二有四頌頌第二喩。三有三頌頌
第三喩。四有三頌頌第四喩。五有三頌頌
第五喩。於中但頌法合略不頌喩。六有二
頌頌第六喩。七有四頌頌第七喩。八有二
頌頌第八喩。九有二頌頌第九喩。十有三
頌頌第十喩。末後二頌歎益結説。上來答
總門性起正法竟 第二別答性起九門中。
先明身業。以是所依本故。就長行中二。先
總告標門。二此菩薩下釋顯義相。此中有五
百門分別。初約法總顯有五門。二就喩別
辨有十身。即爲五十。三通結能知亦十門。
即爲五百也。准例亦應有千。但以總中略
故也。初中二。先總標徳廣。二何以下釋成。
先反釋後順釋。各有五。謂法是行所依。行是
能依身。是行所成。刹是身所依。衆生是所化。
各盡法界。皆言無量。二就喩別辨中。略辨
如來性起十身。一無邊周普身。二周遍無著
身。三大用成益身。四平等應機身。五潜光密
用身。六圓迴自在身。七一多無礙身。八無思
成事身。九體用益生身。十隨念滿願身。況此
十身亦擧十喩。一一中各三。謂喩合結。就
初中明虚空周遍喩。以虚空無形状故。
非能行至諸處故云非至。然此無礙一切
處遍故云非不至。況佛無邊周普身。言隨
應現身者釋疑也。第二虚空離染喩喩周遍
無著身。各有標釋可知。第三日光饒益喩
喩大用成益身。各有總別釋成合。中別内十
益。一滅惡生善益。二發解除惑益。三與樂
拔苦益。四授法長道益。五信成遣障益。六見
理順事益。七照境無遺益。八無縁慈善益。九
開發心花益。十行成究竟益。下釋成可知。第
四中有二喩。初日光等照喩喩佛平等應機
身。合中有六位機感。謂三乘及三聚無念而
照益。後喩釋疑。謂若但機感有異法不異。
何故現見聖教不同。釋隨彼悕望教亦不
同故也。第五日照生盲喩喩佛潜光密用身。
喩中初無見後密益。合中有二。先略合。後佛
子下廣顯。就略中初生盲不信。生盲有四。
一耶見。二犯重。三愚癡。四耶命。各無信
眼故是生盲。後佛子下慧日潜益。初息苦益。
後斷集益。二廣顯中二。初辨能益光明。後
顯所益衆生。前中先列十光。初一發戒。次
二成定學。次二成聞慧。次一成思修。次二
成證智。後二成後得智。下結廣有千。古人
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
五位勝進行。二所益中有四。初利益菩薩。
先令得普賢位十十之徳。後因得彼法。成
就種智。於中諸入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利
益二乘。以不求種智不能利生故但滅
自惑。三利益生盲凡夫。一令身樂。二心調。
三成行。謂四念處也。四利益惡道衆生。於
中二。先身光救惡道。二慈音破耶見。又釋
有七。一拔苦得樂。二因起耶見。謂初迷佛
力。後執梵作。三爾時下慈音示正。四彼諸
下救成正見。五歡喜已下起報恩行。六佛
與授記。七結光利益。第六日光奇特喩喩
佛圓迴自在身。合中明佛此身有四奇特。一
無相現超過。二常身即延促。三住體恒現
影。四一身普對現。菩提器者。古人云。以心
海澄清離諸妄念故佛影現。今更釋。謂是
成菩提之器故也。又隨所聞法者是地前
機隨解脱地者是證地器也。第七梵身普應
喩喩佛一多無礙身。亦無起念等可知。第
八醫王巧術喩喩佛無思成事身。喩中二。先
顯醫王現徳。二彼大醫下明殞後持身如
本救物。合中亦二。初合醫王現徳。二無量
億下合中咒藥持身合殞後持身。於中三。
初到彼岸者正合命終。以生死永盡故云
到岸也。二善學等者合藥塗咒持令隨有
起化住持不絶。三如來以少方便等合雖
無思念具四威儀療治衆病。第九摩尼利
益喩喩佛體用成益身。合中二。先體後用。大
福智藏者福智是體以能出生故云藏也。
合摩尼藏能出衆寶。二光用中初令諸外道
捨*耶同正色。二成淨因。三得樂果。合前
雨寶也。目佉者此云面。即寶名也。第十寶
王稱念喩喩佛如意滿願身。除佛神力下釋
疑可知。第三結勸知中亦十。一信心多。二
入深等證法廣。三住眞等住理玄。四無生等
結體常。五三世等圓三際。六悉能等捨妄
情。七入未等達彼岸。八正法等化用遍。九
一切法界者化體周。正法充滿之言貫下二
句。十一切佛等果徳圓。以此十種知前十
身故成五百門也。頌中四十二偈頌前十
身。於中第四第八各有五頌。餘門各四頌應
知。答身業竟 第三性起語業。謂前明身。
次明語。前色。次聲。義次第故。釋中長行内
三。初總略説十。二別廣辨十。各具前通
故成百門。三後以十門通結前百故亦有
千門。分別音聲細取各各無量。如下結中
皆言無量也。就初總説中二。先辨所知音
聲有十種。一體廣。二徳妙。三悦機。四演法。
五開悟。六應時。七増戒。八増定。九増慧。十
稱性故云如響無主也。下顯能知益相。以
此能知如所知故。是故同彼。極無邊也。略
論五種各有列名釋義。知見出生者列名
也。此有二義。一此知見即是出生長善根
者釋出生也。二知見佛聲能出生長養衆
生善根故。餘四各二釋。一約能知。一約所
知可知。又此五中。一約多。二深。三廣。四
常。五實。並可知 二廣辨中顯如來十種音
聲亦以十喩。第一劫盡唱聲喩喩佛平等説
法聲。謂無主平等説法無廢。於中三。初法
説中。量約分齊。主約體性。智約業用。非量
等者。一云以普遍故不可量。成詮表故
非無量。二量亦不可得。無量亦不可得故云
也。非主等皆同二釋。二喩中。先徴。次辨。後
結。依倶舍論生無色界有二因。一因力。謂
近習及數習。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報欲
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
壞時法爾有聲。又不得越次生二禪等。仍
待火至初禪始生二禪。乃風至三禪始
生第四。合中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出四
聲説四乘法。聲體平等無主無作。餘並可
知。第二響聲隨應喩喩佛無方應現聲。第三
空聲開覺喩喩佛教誡放逸聲。合中五。先
總。二別説二乘法。三出生無量下別説大乘
法。四衆生聞下正答所益。五如來妙音下
明聲絶相離言。而有聞機説法故也。大乘
莊嚴論云。若諸佛六十種音聲是有法非無
法者。諸佛不能以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
僧祇國土。以音聲無法非法故。諸佛能以
音聲遍至等。乃至廣説。第四寶女妙聲喩喩
佛法蠡圓音聲。謂一音出多音。一一説多
法。各隨異類解故也。第五梵聲各聞喩喩
佛根熟獨聞聲。不出衆外者以根未熟故。第
六水隨器別喩喩佛一異無礙聲。第七龍王
降雨喩喩佛長養善根聲。不從外來者離
佛無聲故。不内出者離機無聲故。第八龍
王漸降雨喩喩佛漸次説法聲。亦是審根授
法聲。合中二。一先現身雲七日思惟不即
説者待根熟也。後漸説法又亦不煩説深
法故也。第九龍王連注喩喩佛種種差別聲。
謂聲異説異。並從淨法界流故。無異之異
也。第十龍王遍降喩喩佛普雨法界聲。喩中
有六。一雲。二電。三雷。四風。五雨。六結合中
亦六。先合十身雲。初總九別。別中初四約
外相。次四約内徳。後一稱性。二合依身雲
放十電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
起説。從所依爲名。十種可知。四合風。謂
將説法時。先從慈悲起後智。警覺加被令
身心柔軟以成法器。然後説法。五合十法
雨。初坐道場菩薩者是現坐道樹臨將成
佛。雨不壞法者有三。一是金剛三昧微障
沮故云不壞。二出纒眞如故云不壞。三
降諸魔軍不令得壞。二後身菩薩者是已
處胎出生。未坐道場。雨密教者是佛祕密
之教即入密智也。娯樂自在者是大神通法
也。上二是等覺位。三一生菩薩者是未處
胎。前同彌勒等智位普照大法雲雨也。四
得記者是第八地雨大莊嚴法者是九地上
大法也。五得忍者是初地至七地。雨功徳
等者。福貴如寶。智敷猶花。二行相續名爲
不斷。以七地已還有間斷故。雨此不斷行
法也。六向行者是地前三賢位。以趣向正
證故云向也。雨不退等者。以得位故。利
他不疲。名入化門。自行不厭。名入甚深。
七初發心者是十住位。初發心住雨。如來定
等令修止行。大慈等令修觀行。止觀雙。
修二利倶起。八爲縁覺雨深等者。知無明行
感識等果名離斷見。果起因流故離常見。
又順觀離斷見。逆觀離常見。雖離斷常而
亦不壞。得解脱果。九令得四諦智藏降四
住惑怨。十爲三聚衆生。初正定。二耶定。三
不定。各順已根令得法益故歡喜。六結中
正覺心等合龍王心平等也。但以下合衆生
根不同感説有異。第三通結十聲。先總。次
別。後結。別中十種無量一一各通結前十聲。
於中各先列無量名。後釋無量義。義皆可
見。上來相乘總以一千門分別音聲竟。頌
中有四十頌頌前十段。一一各四頌如次
應知。答音聲竟。第四性起意業。先身語。
次明意。故從麁漸細明次第也。於中標
門釋義。釋義中先約法總辨。二就喩別顯。
三總結所知。初中言心意識非即如來者此
辨定法體。謂此文中欲明佛心。然佛心等
並轉依成智。是故就智歎佛意業故云但
知智無量等也。此文意明佛無心意但是
智故。攝論第八云。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
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爲所依止。心種類
故。以心爲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
類。解云非謂此位而有心也。若爾豈此智
數無所依王。釋有多義。一云理實佛地有
淨八識。但云智者就強勝説。論云如來無
垢識圓鏡智相應故也。言智無量故心亦無
量者約數例王。擧能依顯所依。佛地論等
具明此義。當知此約初教辨。一云理實佛
地唯是大智。不説八識及餘心法。經云佛
無心意識等。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餘
一切皆絶等。并此經文及攝論等同顯此義。
當知此約終教而説。一云佛地大智内同
眞性。以照即寂故。十藏品中如來大智不生
不滅等者是此義。當知此約頓教説。一云
佛地大智即理即智即王即數。或開或合以
前三説不相離故。無障無礙具十智故。當
知此就圓教説耳。二就喩別顯中略擧十
種大喩。喩如來十種大智。一虚空無依喩喩
佛平等無依智。謂能與他作増上縁故。能
爲他依。自不依他故無所依也。又釋以位
滿故更無所依也。又釋因智依果果智無
依。又釋世間智是加行。離世間智是後得。
同依根本。本智無依。何故不言依眞如
*耶。釋依是悕求義。證眞圓滿更無趣求故
名無依。又釋智性自離故。更無所依。若爾
餘智豈不爾耶。釋此智證理極故。第二法
界無改喩喩佛性無増減智。如三乘能證自
有淺深所證法界無有増減。合能依後得
隨世虧盈。所依眞智性無増減。第三大海潤
益喩喩佛益生無念智。謂加持衆生資其
念力故云潤澤心也。第四大寶出生喩喩
佛用興體密智。合中一合佛海有智珠。二
合出寶之用。三列四名。辯法師云。此即能
生四乘智慧。一能生聲聞乘。二能生縁覺
乘。三能生菩薩乘。四能生人天乘。衍英等
云。初證道智斷惑障。二名助道智斷於智
障。三不住道智捨於報障。上三自利。四利益
衆生智即利他行。今釋一無住著智。謂無染
不著有。方便不住無。二分別法相智。謂剖
折有爲無爲差別。三稱法開演智。謂説異不
礙同故云不壞法界也。上三約法。四化不
失時智。此約機四。合深勝有標釋可知。
同法花中王髻明珠唯有功勳臣方得見等
五合方正可知 第五寶珠消海喩喩佛滅
惑成徳智。喩合中各有三義。一總擧。二列名。
三顯功能。若俗書中大海有沃燋石消大
水。又云注於尾廬令海不増。又小乘中以
阿毘地獄在大海下。火氣上呑以消海水。今
此文中爲究竟説故不同前。合中四智。有
古徳將配四三昧智。初是大乘光明三昧
智。二是集福徳王三昧智。是賢護三昧智。
四是首楞嚴三昧智。又英云。初是禪定智除
不善障。二是方便智除著禪障。三如理智除
煩惱障。四如量智除所知障。今更釋初能除
流散染業障。二能除昧定著淨障。三能除
根本無明障。四障盡成果智。此四皆從麁漸
向細。佛子下結要勝可知。第六虚空含受
喩。喩佛依持無礙智。釋中云如來智無所
不至者。謂以佛智遍於一切衆生心中。是
故衆生從自心内種性生智即是從佛智
生。還依佛智住。而於佛智無有迫迮。第
七藥王生長喩喩佛種姓深廣智。喩中有六。
初明樹處及名。二明從生因深。三樹功廣大
以此樹能生一切諸樹故云也。四釋顯樹
名。五簡非生處。六不失生性。合中亦六。初
擧法同喩故云亦如是。二從一切下合從
生因深。謂初是本性住性。於過去等是習所
成性。三世無量下明所生果滿。於中有四
句。初内徳圓。二皆悉下外化廣。三除滅下益
不虚。四巧方便下辨果相有六事。末後云
持無増減者。謂果徳生已盡於來際。用歇
無減。新起無増也。三佛子下合名及釋名。
謂得果不捨因故名不斷菩薩行。四彼如
來下合功用廣大。亦六事成利他行。謂由
佛因地慈悲爲根。今根堅不斷故生菩薩慈
悲行也。二以巧便爲本名爲莖。此能策成
菩薩勤行。三淨法界界是分齊義。義名枝流
也。流出菩薩十度之行。四禪解脱成蔭之葉
生他戒等葉行。五七覺内敷之花成他善嚴
之相。六無上果力令得記果。亦由佛智爲
本能生菩薩行位。是故佛智爲性。能成菩
薩行等名起。五合二處不生者以彼二處
無起義故。問准上文。依佛智生三乘善
根。皆是性起。何故此中簡去二乘。答前據
性起所益非是性起自體。以彼但是能依
故。若爾菩薩亦是能依。何故取耶。釋以彼
二乘無大菩提心。不順性故不名爲起。菩
薩不爾故不同也。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深
坑。以火燒灰斷故。犯戒等合水輪處。有四
過失。一犯戒約不懺悔者。二耶見約爲斷
善之因。三貪著據不可轉改者。四非器就
無出世道器。戒此亦是通結上三。若直看
此文。似初約定性二乘後約無性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若據後文合不捨生
性。即知非畢竟無。以此二位約現在説。若
約當來皆悉能生也。以於二處不生不名
爲減餘處能生不名爲増。故知定有也。第
八劫火燒盡喩喩佛知無不盡智。合中略
擧四境無不知盡。釋中言不可破壞者能
知之力無竭故也。第九劫風持壞喩喩佛巧
便留惑智。謂授與菩薩令留隨眠或滿
菩薩行至於佛果。第十塵含經卷喩喩佛性
通平等智。於中三。法喩合。初中二。先標謂
佛果智與衆生中因性本覺無差別故。是
故即在纒之因具出纒果法。以圓教中因果
無二。餘聖教中未見斯義。二何以故下釋
因具果。既言無衆生身如來智不具足者。
即知若有不具者彼非衆生數。何得更有
無性有情。若倶有者何故不知。釋以顛倒
故。若顛倒不知者何以知有。釋若先無者
離倒之時何處得有。既云離倒智起。明知
不無。一切智者是始覺智。無師智者是本覺
智。無礙智者是始本無二智。喩中亦五。初塵
藏經卷。二天眼見經。三傷無饒益。四作念
破塵。五出經饒益。合中六句。初智在衆生
中合塵内有經。一切塵者是一切衆生也。
以妄念無體細末如塵。性徳圓滿如太經
卷。迷妄覆眞如塵藏經。二以倒故不能
比知。不能證見。復不信此教。三佛眼觀見。
四傷無饒益。五我當下教除妄染合作念
破塵。六如來即時下如念而作合出經饒
益。第三大段總結可知。頌中三十七頌。初一
頌前總説。餘頌十喩於中初二各三頌。三
四各四頌。五六亦各三。第七有五頌。第八亦
有三。餘二各四頌。是故三十六如次頌十
喩。答意業竟 第五明性起境界。前既有
能知大智。今明所知境也。於中先徴問後顯
釋。顯釋亦三。先擧能知。二顯所知。三總結
彼知。初中若不得此無量無邊智。無由得
説廣大境也。下辨所知中二。初當相明
廣。二約智辨廣。初中亦二。先辨列十境。二
顯其廣大。前中有五義。一約二諦境。初五
約俗量智境。後五約眞理智境。言非境界
境界者非是識所變境故云也。二約三性
境初五依他性。次四圓成實。後一遍計
執。三約五海境。初一衆生海。次二及第九世
界海。次二是根欲性海。次三是法界海。後一
是佛海。謂佛智是非境故。四約前明難品佛
境十種相攝可知。五釋文中。初一是所化。
二是化所依時。三世劫等。三所化處。四化所
用法。五化所成行。六法界體不壞。七法界用
無礙。八體用倶實。又釋此三初眞如體大。次
相大具恒沙功徳名法界。迭不相妨名無
礙。後體相無二名實際。又釋此三如次即三
無性眞如。九虚空是事無爲境。十境智不二
名非境界。以不異智之境名爲非境。即
以此非境爲如來境。二佛子下顯境廣大
可知。第二約智顯廣中三。先法次喩後合。
初中以當相難明故。約智海以顯境深廣。
然智必依心故云心境界也。恐迷此事故。
釋云隨心無量生智亦爾也此同前門初心
意非即如來等准之。又釋如來所智之境並
是如來智海中事。是故下文廣説智海。即是
釋境界也。又釋境界有二義。上來十種約
所縁明境。此下約分齊明境。即以如來智
慧大海爲分齊境。喩中有三。初龍王心雨
喩喩佛依心無本智。二海從龍願喩喩佛心
願所起智。三海水宏深喩喩佛深廣無涯
智。此喩中先明海水深廣。一四洲河水多。二
龍王雨水多。三龍王池水多。後結四種無量。
三佛子如是下法合中亦二。先合海深廣。謂
顯法過喩非此所比即爲合也。後合大海
中有四種無量。初發心等合海中水無量。二
道品等合海中末尼等寶無量。三無量衆生
等合海中衆生無量。四大地等合海中有大
地無量也。三佛子是爲下總結所知。頌中
十偈。初二頌法説。次四頌初二喩。後四頌
第三喩。可知。答境界竟 第六性起行者。
前明智所依境。今辨依境所成之行故次
明也。就辨釋中。長行内三。謂標釋結。初中
標二行。古人釋無礙行者明俗諦行。二如如
行者明眞諦行。今更釋初是會事同理。理
不礙事。是無礙行。二事盡理現名如如行。
又釋初是量智於外事用無礙。二是理智内
證如如也。二如如過去下釋中有五喩。一
眞無遷變喩喩佛至絶三際行。即釋如如行
也。下四釋無礙行。二此法界無形喩喩佛體
無限礙行。三飛鳥翔空喩喩佛圓無分齊行。
四金翅搏海喩喩佛勝用濟生行。五日月行
空喩喩佛無功成事行。皆以後釋前可知。
三結文可知。頌中十偈頌五喩。各二頌頌
一喩。可知。答行竟 第七明性起菩提。前
既對縁造作。必有示現菩提故次明也。於
中略作五門。一釋名。菩提此云覺。謂大智
開悟故以爲名。舊云道者非也。二體性。攝
論云二智二斷爲菩提體。若依此經通一
切法。如文知之。三種類有五。一菩提有二。
謂性淨菩提及修成菩提。出大品經。二有三
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縁覺菩提。三諸佛菩提。
出十地論。三有五菩提。一發心菩提。二伏
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
提。亦出大品經。解云五中初一是十住初位。
二是三賢位。三是初地見道。四修道滿。五
是佛果究竟道。四有十菩提如離世間品
説。五通一切法。經云一切法即菩提等。解云
三菩提約初教。二五約終教。一切法就頓
教。十種據圓教。通即可知。第四業用者。謂
縁二諦斷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印群機
現萬像。具十身遍十方。周於毛端微塵等
處。通因及果業用無邊。如此文中具足。五
釋文者。就長行内辨釋中。釋菩提義略有
十門。一明體性。二顯業用。三辨甚深。四顯
廣大。五現因果。六離虧盈。七無増減。八依
定起。九周法界。十遍心中。初亦以十門
明菩提體性。一覺解爲性。言一切義者眞
俗境義也。二斷障爲性。滅除疑或者斷二
障也。三證理爲性。謂證離能所故云不二
等。四別擧離所取相故云無相。五離能取
見故云無行。六令此相見永不再起故云
無退。又釋四當體離相。五性不遷流。六隨
流不變。七具多功徳故云無量。八盡於未
來故云無邊。九性淨爲性。謂在纒無縛出
障無脱。十中道爲性故云離二邊。上來亦是
内證平等。第二知處非處下明業用門。謂
隨縁外照故成業用。於中三。謂法喩合。初
法中亦十門。一知處非處即十力中初也。二
知字。三語。四他心。五根。六煩惱習。七性。八
宿命知過去。九天眼見未來。十漏盡知現
在。此三世同一念知也。此十所知境現菩提
智中故説知也。非謂有能所等。二喩中明
大海印現喩。喩此菩提現機洞照徳。三合中
心念諸根等略擧前十境也。而無所現者。
與能現不殊故即自體顯照故名爲覺。起
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
眞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乃至名一切種智。解云此即無思
顯照同體之境名菩提業用。不同餘位有
能所取也。第三佛子一切下明甚深門有
四義。一離名故深。二絶言故深。三無譬故
深。四不滯寂故深。故云但隨等也。又釋此
是釋疑。謂既非言譬所及。何故上下皆以
言喩説耶。釋顯如文。即無説之説。非喩爲
喩可知。第四佛子如來下明廣大門。於中
有三。初擧身廣大。二類顯語意。三總結多
門。初中言成菩提時住佛方便者明此菩提
由方便對機説有成也。此増數十身故有
十三種耳。初一是衆生世間身。謂得能同
一切衆生身之身也。等猶同也又釋等猶遍
也。即遍以一切衆生而作自身故云也。下
皆二釋准之。二同一切染淨之身亦即可
知。三同器世間國土身也。亦即以國土爲
身。四同於一切九世十方諸劫之身。亦即
以彼爲身。五同一切佛證道之身。六等一
切佛智覺之身。亦前如道平等。此是覺道平
等。上二智正覺世間身。七以彼能詮言教爲
身。即如論中名言説法身。八以所詮法界
爲身。九同大虚無爲之身。十同因陀羅網
法界之身。互相渉入故云無礙。十一用無
不起身故云出生也。十二徳無不備身故
云一切行。十三體無不寂身故涅槃也。又
此十三攝爲六對。初二人法一對。次二時處
一對。次二境智一對。次二教義一對。次二理
事一對。虚空爲事也。次二因果一對。行是因
也。後一總結平等。二類顯中依身辨語意。
語意亦十三。同身可知。三總結中。身等一
一各等法界故皆云無量也。第五佛子如
來身中下明現因果門。於中三。謂標釋結。
標中以菩提身等衆生故。是故衆生悉於
中現。以彼所現同能現故。是故衆生無不
成佛。此文是大節。幸不輕之。問此中所現
衆生成佛爲是約事。爲是約理。若是約事
何故下釋皆悉一性以無性故等。若是約
理何故標中乃云有發心修行等。答此是別
教中義。若不約諸宗分別無由得解。何
者然諸衆生若於人天位看具足人法二我
實物。若小乘教中看此衆生唯是一聚五蘊
實法本來無人若大乘初教唯識所現如幻
似有。當相即空無人無法。若約終教並是
如來藏縁起。擧體即如。具恒沙徳。乃是衆生
故。不増不減經云。衆生即法身法身即衆生。
衆生法身義一名異。解云此宗約理衆生即
是佛。若約頓教衆生相本來盡。理性本來
顯。挺然自露。更無所待故。不可説即佛
即等也。如淨名杜默之意等。若圓教即
一切衆生。並悉舊來發心亦竟。修行亦竟。成
佛亦竟。更無新成。具足理事。如此經文。問
若爾何故現有衆生不即佛耶。答汝今就
初人天位中觀彼衆生。當相即空猶亦不
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故汝見現有衆
生。我不約彼説此成佛。但令情見若破。法
界圓現一切衆生無不成佛。問若爾何故諸
佛更化衆生。答教化衆生亦有淺深。今即
此菩提身中現衆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
不同餘宗故。下結中名如來無極大悲度
脱衆生也。問既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
耶。答若成佛門中總成。若修行門總修行。
若發心門總發心。若離此等總即。空無所
有。准大縁起門思之。言乃至涅槃者。於
八相中擧乃至末故也。二皆悉下釋成中。
云何現。同一眞性故。如是現。何以衆生同菩
提性。略以十因釋成此義。一以衆生依於
菩提無自性故。是故同於菩提成正覺等。
二無自染相故。三無所盡故。四本來不生
故。五亦無新滅故。上四同爲一句。六我性
自空故。七衆縁之生非是生故。八設起覺
智無所覺故。九所依法界亦無性故。十本
性空界無體性故。三如是等下總結中。無盡
智者照用無限故。自然智者不待功用故。
無極大悲者同體攝化故。問准此釋結。似
約理性説衆生成佛。何故標中有發心等
五位因成佛等八相果。答此是以法性融通
門釋。謂事隨理以融通故。得相即相入故
也。又餘教中觀無生唯照理性。此圓教中
具足一切佛菩薩法。依宗准之。第六佛
子譬如下體離虧盈門。於中二。謂喩合。初虚
空常性喩喩菩提性無増減徳。以體常滿成
無不成。性無二故。第七佛子設有下明用無
増減門。於中三。謂喩合結。初化現無形喩
喩菩提成不平等徳。喩中初化多心者喩各
各修多因也。心化如來者喩成多果也。以
此因果倶無色相。是故化與不化等無有
異。合結可知。第八佛子如來應供下明依
定起用門。於中三。初擧一定門。謂順理
機名爲善覺。依此定門出衆生數等菩提
之身。二類顯。如一定既爾餘一一定各出
爾所身。如多三昧既各如是。餘一一法門。
謂大悲大智大總持等一切法門。各如是出。
即知菩提之身無盡無盡不可稱説也。三結
可知。第九復次佛子下明周遍法界門。於
中三。先標中亦三。初一毛道者謂於空中
容一毛處名爲毛道。即於此處見前門中
衆生數等菩提之身無不圓滿。二類顯一
切毛道一一皆爾。三類顯一切法界處悉重
重普遍。二何以下釋成周遍義。三如來下結
法屬人。謂此盧舍那佛於菩提樹下成菩
提時。究竟具足如是等類。周遍法界。重重
菩提。是故佛身不思議不思議也。此即遍於
非情一切處也。第十復次佛子下明遍心中
門。於中二。先擧自。二例他。初自中先標。此
明佛地果徳。菩提遍在菩薩及諸衆生身心
之中。非是菩薩有菩提因性佛文中正辨
佛菩提故。二何以下釋成。以菩薩心既無
自性無自性法即佛菩提故云不離。若爾無
自性理即性淨菩提何必要是佛果位法。釋
以佛果大智内契眞原融同一性。是故如理
普遍衆生。衆生心中菩提之性既與果法
無有差別。則衆生身中有果徳菩提。非唯
因性。此亦諸教不同。若小乘宗總不辨佛
性。若三乘宗一切衆生位中但有因性。如涅
槃云。佛性是因而非果。若一乘宗亦具果
法。如此經文。問此菩薩心不離如來菩提
者。似是發菩提心縁菩提爲境故云不
離。何必即是心之自體。答若爾衆生既未發
心。不縁菩提爲境。不應例觀彼亦有菩
提故。不約所縁也。二例他中。先例。二無
量下結徳。無處不有者明普遍也。不可壞
者雖遍在染不爲惑業所壞。亦不爲治
道所破。不可思議者同染而非壞。是不思
也。同因而是果。亦不可思也。三結中方便門
者結前十門。知見菩提並是善巧之義也
頌中十二偈。初二頌初體性門。次二頌第二
業用門。次二頌第六體離虧盈門。次二頌第
七用無増減門。次二頌第八依定起用門。後
二頌第五顯現因果門。及頌初門業用中法
説也。餘門略無頌。答菩提門竟。第八明
性起轉法輪。謂前得菩提次轉法輪。以爲
次第。長行中三。標門辨釋結知。釋中有七
門分別轉法輪義。一體相。二深廣。三無盡。
四無住。五分齊。六出生。七知益。初中略以
十義明其體相。一一切願者是法輪所依。二
一切法者是所轉之法。三轉無所轉者會相
明體。四本無所起者稱性辨體。五三轉圓滿
者徳相圓滿。謂示相勸知引證爲三也。六皆
悉清淨者是梵輪故。性淨故。經云三轉法輪
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此之謂也。七悉能
等者離障故。破見故。業用故。八離欲等者離
無所離故。九一切諸法等者離言故。十一切
法等者離相故。此第十中故字。通上九義一
一皆有准之。第二菩薩摩訶薩下明深廣門。
於中有四義。各有標釋。初一廣。次一深。後
二亦深亦廣。初中先標廣大。如來下出因釋
成佛如來音聲於一切世間文字語言無
不至故。皆轉法輪也。二中先標甚深實性
故者釋成深義。三中先標深廣。佛轉法輪無
主故者釋成。以各從縁成無自體故。同爲
一性。悉是法輪。四中先標。無流故深也。無盡
故廣也。内外無所有者釋成也。第三佛子譬
如文字下明無盡門。於中先文字無盡喩。後
合法輪無盡可知。第四如來法輪悉入下
明無住門。於中有法喩合三也。字母無住
喩喩入縁無住徳。於中一切處是總也。別
擧五處可知。第五一切衆生諸語下明分
齊門。於中二。先標後釋。若小乘一説五音是
法輪聲。餘問阿難天雨等皆非法輪攝。若
三乘中佛一切音聲等皆是法輪。餘即皆非。
若一乘一切衆生言音等亦入法輪。約用皆
得成法輪故。第六復次佛子下明出生門。
於中四。一標門。二何等下徴起。三如來下總
擧。四何以故下別釋。別釋中先通辨。謂欲
轉法輪入此三昧者是所依門故也。無礙
者是辯才也。無畏者言無怯懼。二如來入此
下正顯出生多音。釋成總中衆生念心等
音也。悉令衆生等者稱根授法故令喜也。
第七佛子若如是下顯知法益。明如上而
知順大菩提。不爾即非。三結文可知。頌
中十偈。初一頌初體相門。次一頌第三無盡
門。次二頌半頌第四無住門。次三頌半頌第
六出生門。末後二頌却頌第二深廣門。第五
第七略無頌。答轉法輪竟。第九明性起
涅槃。謂轉法輪既訖。次辨涅槃以爲次第。
涅槃之義略作五門。一釋名。二體性。三種
類。四業用。五釋文。前四如別説。釋文中。長
行内釋中。長分有八門。釋大涅槃。一體實
眞常。二簡異灰斷。三不礙出沒。四隨器虧
盈。五起盡隨縁。六存亡常湛。七用窮來際。
八總結所知。就初門中三。先擧法勸知。
當云何知。謂如如般涅槃等當如是知。二
如如下正辨所知。先標一如門以會涅槃。
謂即此雙林北首涅槃。即同眞如平等一味
不生不滅故。云猶如眞如涅槃亦爾也。下九
例然。並是如之異名。意顯涅槃同彼眞性
令明淨。故約此多門説也。三何以故下釋
法同喩。亦是釋事同理。何故不約彼性淨
門説此眞如即是涅槃。乃言猶如耶。釋云
若約眞如實際即涅槃者。此即但是性無
有起義。若但取彼化現涅槃。即但是起無
有性義。今顯起同不起。明是性起。即是
約會事同理説性起。涅槃下喩説中此義
彌顯。第二簡異灰斷門。於中有標有釋
中不爲菩薩説究竟永滅者是約人顯實。
謂於二乘亦説如來永斷滅故。今就大機
實教盡理故不説也。下釋中有二。初欲令
菩薩稱實見彼三世諸佛總無涅槃。前門
同理性而常住。今辨實徳亦無滅度。何故
不云總無涅槃。乃云不説究竟涅槃。釋云
爲諸菩薩亦説方便示現涅槃。但非究竟。
十住斷結經第六卷云。佛告最勝。三世諸佛
世尊有名號已來。吾未見泥洹者。此經下
文善財知識長者。開栴檀佛塔見三世諸佛
無涅槃者。二出生妙色應機不絶。然無分
別用常寂故。不令菩薩見有起用入滅之
二。亦不令著此無二處。標釋可知。第三佛
子但如來下明不礙出沒門。於中先標。謂
應機有出沒。不礙實不遷。二何以故下釋
顯無礙可知。第四佛子設有日出下明隨器
虧盈門。於中先喩後合。謂擧日影隨器現
不現喩。喩佛隨器有虧有盈故。無性攝論
第十云。問若如來是常住者於一切時何故
不現。答衆生界罪不現。如月於破器。
破器中水不得住月影不現。此非月過。是
器之失。衆生身中無奢摩他清潤定水。佛影
不現。非如來過。是衆生失。解云梁論中器
喩持戒也。又攝論明顯現甚深有現不現。
由於機非如來咎。此經明滅度甚深有滅
不滅。由器全不全亦非佛過。又此中涅槃
亦是器感故云應見等也。第五譬如大火下
明起盡隨縁門。於中有三。喩合結。初擧火
隨薪有無燒不燒喩。喩佛隨彼化縁有起
盡故。攝論第十云。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間
火有處燒燃有處息滅。諸佛亦爾。於諸善根
未成熟者。現等正覺。令其成熟速得解脱。
於諸善根已得成熟已解脱者。現般涅槃
無所爲故。解云此上二喩攝論並依此經
而作。第六復次佛子如大幻下明存亡常湛
門。於中亦三。謂喩合結。先擧幻師隨捨不
捨喩。喩佛隨機此滅彼存本智常湛。言如
來幻身常住如法界者明佛修生之身亦同
法界爲常故也。第七復次佛子如來示現下
明用窮來際門。於中有十。初定力現身。二
光現花座。三依座現佛。四數齊所化。五具
徳滿願。六應機化益。七化窮來際。八體離
有無。九明常住所由。十正結知見。此等並
是如來雙林北首入涅槃之時有此事也。第
八復次佛子此菩薩下總結能知相。於中十
句。一無量無邊者。結上簡異灰斷門明大
涅槃功徳無邊。二究竟法界者。爲萬徳所依
結存亡常湛門。故上云如來幻身常住如法
界也。三無障礙者。結起盡隨縁門。明滅與
不滅無有障礙。四不生滅者。結隨器虧盈
門。故上云其實如來不生不滅也。五淨如虚
空者。結不礙出沒門。故上云其實如來無有
出世亦無涅槃是故同虚空也。六安住實際
者。結前最初體實眞常門。謂上文實際等十
義可知。七隨其所應示現者。通結諸門内應
機現用文也。八本願所持不捨衆生。九不
捨刹。十不捨法。此三結末後用窮來際門。
謂願力持故盡窮來際等可知。頌中初二
頌第四。次二頌第五。次二頌第六。次四頌
第七。後二頌初門。餘三略不頌。答涅槃竟
 第十明性起見聞敬養善根。前既示涅槃。
今明供養。餘迹成益不虚故次明也。長行
内釋中三。先就法。二約喩。三簡喩異法。初
中先總辨。所謂於佛。若見佛及像。若聞名
及稱念。若三業恭敬。若四事供養。於此四
位所種善根。廣多無限不可稱説故云功
徳無盡。下別顯中略擧三種果。一斷滅惑
障果。二於一切下徳窮來際果。三起諸佛
下成大菩提果。又初唯斷果令得涅槃。後
唯智果令得菩提。中間通二。謂棄有爲隨
順無爲故也。第二喩中亦三。初呑少金剛
喩。喩前第二徳窮來際果。謂微少善根性不
可盡也。二小火能燒喩。喩第一斷滅惑障
果。謂少善根性能滅惑。又釋前滅所知障。
後滅煩惱障。三藥王多益喩。喩第三成大菩
提果。合中二。初以佛合藥樹。見聞等明佛
在世作六根境。故寶性論云。諸佛如來身如
虚空無相。爲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
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
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大同
此經也。二若有得經卷下合地土等明佛
滅後益。上來明廣饒益。二佛子乃至不信下
明深饒益。如來祕密藏經罵藥服之得力
等。罵沈燒已還香等。罵佛猶勝敬外道等。
五卷大悲經但出家人袈裟著身。假令左手
携男右手携女。從一酒家至一酒家。佛
言我記此人。不出賢劫當般涅槃。如是
等文同明如來法不思議也。第三簡喩異
法。有標有釋。以非世喩所能類故云過
思議也。但隨下明方便説喩。非是比類。是
爲下結可知。偈頌在下。顯其鉤鎖故也。
上來説分竟。第五大段顯名受持分。於中二。
先興二問。後還兩答。何故此中辨名持者。
顯義實故。以性起是法體故。要妙故。答中
先答名。依光統等總作十名。一名諸佛祕
密藏經。以是諸佛内證法故。二名世間不
能思議經。以凡小莫測故。三名如來所印
經。以此深廣是如來所印之法故。四名大
智光明經。佛智垂光令得明故。五明開發
示現如來種*性經。性起品名從此而立。又
釋令佛種性起用現前名開示也。六名
長養菩薩功徳經。前依種*性發心起行。今
令此行隨修漸長。七名世間不能破壞經。
明彼行體常在世間。非八法所壞。又釋非
四相所遷故也。八名隨順如來境界經。以
彼行因能順果故。九名令衆生皆清淨經。
令於佛果生淨信故。又利他令離雜染
障故。十名分別説佛究竟經。上約義。此句
約教。以所説佛果性起是究竟法故。又義
上十名皆以後釋前可知。二佛子如是經典
下答奉持。於中有四。初辨定法器。二擧益
勸信受。三信順成益。四明勸修成益。初中
三。謂法喩合。初法中二。先總標器非器。二
以下釋成。前中先標器乘不思議乘。乘
者運載義。但運載有二種。一次第運載。謂從
微至著。階位漸次。以至究竟名可思議乘。
二一運載即一切運載。謂十信滿心即攝諸
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一向專求者非直
所乘之法相攝無礙。能乘之行亦不雜餘念。
如下法界品云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
生皆得。皆由直心精進力故。二不爲餘人者
簡非器。但餘有三種。一凡夫。二二乘。三權
教中初住菩薩。謂乘可思議菩薩。如此下
文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不信等。
二何以下釋中一乘深廣普該群品。何故不
爲餘人説耶。釋只爲深廣普該。非狹機所
受故也。不入衆生手者。手有七義。一約
位。謂修學此經。必定超出衆生境故名不
入手。以此非是世法攝故。二約心。謂若不
發起大菩提心非此經器。云不入手。是故
若不發心終日執卷未曾入手。三約行。謂
此經是行菩薩道者之所要。若起惑造業。
名衆生行。經非彼要故不入手。是即若爲
名聞利養講讀此經。篇數縱多。未嘗入
手。四約智。謂諸世間執見之智名衆生智。
經超彼見名不入手。是即若受持此經。執
見不破。無與此經曾不相見。是故要須
違衆生見順此法者方名入手。十地云。若
聞即迷悶者。論釋聞作聞解。不得不聞等。
五約信。謂雖未能破見正入。於此情外難
思議事能決定信。亦名入手。若不信者名
不入手。故法集經云。是經雖行閻浮提。於
諸佛所護衆生中行。於能信深法者常住。
如是衆生心手中行。解云。信能採納。同手
義故。賢首歎信云。爲清淨手受衆行斯之
謂也。六約二乘人亦不入其手。七約權教
菩薩亦不入手。以雖聞不信故。唯除菩
薩者。既言不入一切衆生手。此言有濫故。
今簡除翻前七種簡取法器。則是乘不思
議乘菩薩。喩中五句。合中亦五。一此經
合七寶也。二不入手合無堪持也。三唯除
眞子從種姓中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
四種如來相等者合具聖王相。五若無此等
者合若無太子七寶散滅。以無修行教法
不行故名經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
行滅故。何以故。下釋無眞子經滅所由可
知。第二擧益勸信中二。先明聞信之益。有
標有釋。少作方便者以依普門互相攝故。
一得一切得故。如善財一生龍女速疾等。二
明聞信難得。謂若菩薩依於三乘漸次教
中。縱經爾所劫修習六度道品等行。以根
未熟故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若不爾者。瓔
珞經等十千劫中修信成滿。豈可無量億那
由他劫修行六度。猶不信此經。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薩也。此同法花中若不信此
法。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亦同上
文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爲甚難。問
所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愚云何得信。
答宿有種性。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劫難
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怪也。問此
等不信。是何位菩薩。答文無正斷。准其劫
數。十千已過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人。問
更至何位則能信此。答極至此位。必定信
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問何故
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乘菩薩不至
地上而能信耶。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便
故。不同二乘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十信
滿心具一切位。同時而得也。言假名菩薩
者但依權教。修行未得一乘實行也。不從
種性生者。方便非是佛正因故。未順三
世佛本性故。第三佛子若菩薩下明信受利
益。於中十句。一成眞子。二順佛境。三具因
法。四住上境。五背下位。六長佛行。七因位
滿。謂十地終極爲菩薩彼岸。八入果法。謂
於佛祕密自在神通難測量處能善達也。
九得果位。謂唯佛無師也。十窮果際。故云
深入也。於此十中初三成三賢益。次四成
十地益。後三成佛果益。信受此法成此等
益應知。第四佛子菩薩聞此下明修行益。
於中亦十句。一悲智心。謂平等是智無量是
悲也。二遠離下背向心。謂直心向理也。三面
對下念慧行。謂念對面現慧照平等。四分別
下達因行。五具足下成果智。六遠離一切下
離染行。七發清淨下廣大行。八深入下其深
行。九平等觀下觀果行。十深入此等下證玄
行佛子下結益相可知。頌中但頌前第十
見聞等益。不頌名持等。八偈分四。初二頌
法説。餘六頌三喩。各二可知。第六表瑞證
成分中二。先表瑞亦二。先此土。謂動地雨供
表法眞實。後如此下結通十方。即顯一説
一切説也。此亦通結前所説法。皆順根成
益故。令菩薩皆大歡喜。二證成中亦二。先
果。後因各有一證一切證。就佛果證中亦
二。初現身證有三。初現身。二讃説。三引證。
二説此經時下擧益證。於中五。初菩薩位滿
益。一切明是智也。二衆生發心益同號勝境
者。以縁性起勝法爲境。發心因立此名。三
是故下明佛護持意。四如此下結通普遍。謂
乃至法界虚空等世界一一各有所許菩薩所
許衆生。各得斯益。五出遍所因略出八因。
是減數十也。初二能説所説爲一對。次二能
感所感爲一對。謂善力是能感也。次二能化
所化爲一對。謂縁根熟。化不失。即時縁會
故也。後二能成所成爲一對。謂普賢行是能
成因也。第二菩薩證成中。何故此品有因果
二證者。顯性起玄妙故。爲因果本故。佛果
所得故。菩薩所學故。此經上下證有四句。
或唯佛證。如發心品。以初心成佛事恐難
信故。二或唯菩薩證。如前諸會。以諸位所
行菩薩得故。若爾何須證*耶。釋以一一
行位攝於一切。事越常規。是故須證。三或
倶。如此品。所由如前。四或倶非。如第一會
等。以彼文未盡故。就此文中二。先一證。後
一切證。初中有五。一菩薩來此充滿法界。
二示現下十門辨其徳用。三時彼下歎此所
説。四佛子下述已顯同。謂名同處同主同行
同説同句同字同義同理同。五顯已來意爲
作證故。佛力法力。略出二因也。下結通一
切證可知 第七重頌分中二。先序意。後正
頌。序中先觀衆。後顯意。顯意中有十一句。
欲重顯前十門性起。初性起正法是前初門。
二無量功徳明身業。三正法不壞明音聲善
説。四智慧同。五具佛法超辨如來行。六群生
心是境界。上云心境界是如來境界。七化不
失時。是應時示得大菩提也。八分別一
切等。是轉法輪也。九變化是示現涅槃。十身
無異是法身常住。上二顯涅槃。十一出生一
切等。是見聞敬養。廣生勝善。下正頌中七
偈。初二頌前説分。次三頌前顯名受持分。
後二歎勝勸持。就初中。所成就威儀者。明
佛動止所作非言能説非譬能況。此顯佛
果性起當相難明故也。若爾何故上文十門
性起。並是如來所成威儀。廣以言喩而辨説
耶。釋爲益衆生令得解故。方便影響以少
分喩説。巧顯眞實令其懸會。非謂彼法
即如此喩。故云以非喩等。此約縁方便以
顯性起。次三頌頌顯名受持分。中初一明
現在具徳方堪得聞。謂精進頌前一向專求
等。智慧頌前乘不思議乘等。微密及如來
藏頌前經名。次一頌明具宿因力。聞便生
喜頌前種如來善根等。次一明天佛讃護
顯聞益相。後二歎勝勸持中。初一約人
歎法。上二句顯此經是佛勝人之内藏。
句顯佛以此内藏被大菩薩令其歡喜故。
上結通云令諸菩薩皆大歡喜。此之謂也。
後偈中上二句約用歎勝。明諸菩薩縁此
勝法出生普賢無流聖道。下二句結勸奉
持。釋性起品竟。總第六會了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六
 乙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七盡此
第□會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
將釋此文四門同前。初釋名有三。一者分
名。謂此明第三名託法進修分。即依託行
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會名者。約處名
普光重會。今何故於此而重會者。以前普光
是生解之初。今明依解起行故重會之。若
爾何不三四等處亦重會邪。釋前是生解之
法。可寄多處。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
會。三品名者有四。一下文有十義。至彼當
辨。二別翻一本名度世經。三更有一本名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四此品名離世間亦
有四義。一約妄執爲世間。即空爲離故。上
文云一切諸世間皆從妄想生。是諸妄想法
其性未曾有。二約縁起爲世間。無自性故
名爲離也。上文云三世五陰法説名爲世間。
斯由虚妄有。無則出世間。三約行。謂常在
世而非世攝故云離也。四約位。人天是世。
二乘爲離。二乘爲世。菩薩爲離。菩薩分段
變易倶爲世間。佛果究竟方以爲離。今此所
辨。六位行故。因果二位倶即世而非世故
云離也。品内明此故以爲名。二來意者亦
三。初分來者。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
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行徳分。則依解起
行。義次第故。是故須來。二會來者。前第六
會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圓。次顯正行處世
無染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性起品明顯
性果殊勝。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來也
 第三宗趣者二。先約類。二約義。前中亦
二。先約人。後約法。人有化主助化。化主以
内證行海爲體。助化以入定動地爲相。餘
並同前準之。二法中教事内。以略標二百
問爲本。廣答二千爲相。讃成益物爲用
義。理中平等性海爲體。塵算行徳爲相。與
教相應爲用。餘相即等並准之。二約義者
有四。一法。二行。三倶。四泯。初中二。先明
世間。後明離。前中有三類。一約事相世
間有二。一器世間。二五蘊世間。此就依正
分之。如餘論説。二約麁細亦有二。一有
爲世間。二無爲世間。此據分段變易爲二。
以變易非是三有攝故名爲無爲。勝鬘
云。有爲生死無爲生死者是此義也。三約
染淨有三種。一器世間。二衆生世間。三智
正覺世間。初是所依。次是所化。後是能化。
如地論説。二明離者有二。初明世間即是
離。二明世間之離。前中有三種。一不同
故名離。如智正覺名爲世間。而不同世
故名爲離。二相望離。如無爲世間望於分
段。亦名爲離。三性自離。如諸世間皆無自
性。本來無生故亦名離。論云世間與涅槃
無有少分別。是故世間即爲離也。二超出
世間名爲離。中亦三。初不同離及相望離。
皆超出他世名爲離。性離之理亦非世攝。
是故倶名超出世間方爲離也。二約行中亦
三。一行從縁起名爲世間。自性無生即名爲
離。二行能滅惑令背於世故名爲離。三
行成妙果永超二死故名爲離。此三如次
同前三離。又同三種佛性等思之。三約倶
辨中。以世間爲境。悲智爲行。以悲故常
行世間。以智故恒離世間。又以世間與性
離無二爲境。悲智無二爲行。境行通融亦
有三句。一智無不悲故世無不離。是故常
在世間未曾不出。二悲無不智故離無不
世。是故恒超世表無不遊世。三雙融故動
靜無二。唯是一念。謂無念也。是故菩薩無念
智念。常行世間。常出世間無障無礙。
四倶非中亦三。一約境世間與離形奪兩亡。
二悲智倶融。二念雙泯。三境行相由形奪齊
遣。絶待離言不可説也。思之可知。下文二
千行相是此等義。思以准之
第四釋文者。此會之中長分爲八 一序分
 二三昧分 三起分 四請分 五説分 
六結勸分 七表證分 八偈頌分 就序
分中有三。初明器世間圓滿。二顯智正覺
世間圓滿。三衆生世間圓滿。初義如前釋。第
二中成等正覺等者。此是受用身二十一種
功徳。如攝論第五及佛地論第二並廣此
文。今依彼二論略示少分。初一句是總。餘
二十句是別。初中具後二十殊勝徳故名爲
正覺。即稱正理而開覺。又離邪障之覺故
名也。又正覺約理智。等覺約量智。可知。
論名不二現行。別中二不二念者是一向無
障殊勝功徳。以離二障故。異凡小。住二
處故。又釋於遠時方等境無知不知二念
故。即由此故名等正覺。三無相念者。彼論
名趣無相。是調化方便功徳。令他趣證無
相涅槃故。又釋名能入無二功徳。謂自能
入離有無相清淨眞如。亦令他入故。四住
佛住者。是觀所調化功徳。謂住大悲常觀
世間故。又是任運佛事不休息功徳。恒住
聖天及梵住故。五等一切佛者。是得一切佛
似事業功徳。又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
業無別功徳。謂所依智同。益生意同。報化業
同故云等也。六到無礙趣者。是永斷所治功
徳。謂證得二障習滅。及修彼治道成就現
前故。七得不還法者是伏外道功徳。謂證教
法彼不能轉。伏彼顯已正道法故。八無礙
境者。是伏魔怨徳。謂違順中境不能礙心。
及世八法不能拘礙。九住不思議者。是安
立法教功徳。謂諸勝教出過尋思非餘能
測故。十離三世者。論名遊於三世平等法
性是記別三世功徳。謂記別去來皆如現
在。分明無倒故名平等。此中離者離於三
世。記不明了故也。十一於一切世界普現
身者。是同時普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化
身功徳。十二知一切法者。論名於一切法
智無疑滯。是斷一切疑功徳。謂於諸法自
斷疑。得決定智。令他亦得。十三具足成就
一切妙行者。論名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是
入種種行功徳。謂隨所化有情所宜。現同
類身。令彼入故。十四永滅疑或者。是達
當來法生智功徳。謂過二乘境微細善種。
如瓦石中細金種子。如是等境無倒遍知故。
十五離虚妄身者。論名不可分別。是自身
無染徳。謂非惑業苦雜染分別所起故。又
隨其勝解。如應現身如末尼珠。雖無分
別。増上力故現金色身等。十六能與菩薩無
量智慧者。論名一切菩薩正所求智。是成
就佛種不斷方便功徳。謂諸菩薩依諸有情
調伏方便。皆由如來増上力故。得聞法思
修。次第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屬展轉
相續無間而轉。十七住佛無二彼岸者。論
名得佛無二住勝彼岸。是諸身諸度極成滿
徳故。謂法身無二。度行滿故。十八具足乃至
法門者。論名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究
竟是受用身及土。隨機應現互不雜等。此不
可沮壞是彼不間雜也。十九究竟無量無邊
者。論名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是三身方處無
有分限功徳。又是證眞如離有爲無爲中
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此佛地在後
句中。又釋世界無中邊故。佛現亦無中邊。
無中邊故。即總無邊也。二十法界等者。論
名極於法界。是證得果相功徳。謂窮清淨
法界故。又是窮生死際。常現起作一切有
情利樂功徳。謂依淨界流起經法益生
故。二十一虚空等者。論名盡虚空性。窮未
來際。雖經劫成壞。而空常無盡。此同自實
徳也。未來際無盡。期利他勝用。常無休也。
第二會初唯有初十句。准此釋知之。問佛
地經及解深密經辨十八圓滿受用土中。歎
受用身有此二十一種功徳。今此佛身在摩
竭國。即是變化。何因亦得具此功徳。設此
化身約地上見具此徳者。何故見佛而不
見土。又此見化即爲報者。豈地上菩薩不
得兼見變化身耶。答是知此中約十佛功
徳。見通五位。處該染淨。以二千法中亦有
地前四十位故。地前地上同所見故。摩竭花
藏融無二故。餘如前説。第三衆生世間圓
滿中有二。初擧數歎徳。二列名歎徳。亦是
前擧數總歎。後是列名別歎。前中二。初擧
數簡定。二具足下歎顯勝徳。前中一擧數。
二簡大異小。三簡終異始。四簡客異主。
歎中二。先別歎。後總結。前中亦二。初十
句歎因位自分徳。二於一念下歎果位勝進
徳。前中亦二。初五句歎巧惠徳。後五句歎
攝生徳。前中初句總標。謂此中夫一菩薩即
已具成一切菩薩所有方便智慧故也。下四
別顯中二。初釋前二義。後雙顯功徳。前中
二。初釋成方便。謂具此調生入法之巧故
云方便也。不令衆生墮二乘地故。縱入者
亦令起故。要當令住菩薩法中故。名善巧
勝方便也。二釋上智慧中二。先量智知世
界染淨差別。二理智觀達解脱眞境。又釋前
句知世界相不同。後句知相入相即爲解
脱境。如十解脱等。二顯功能中二句。一滅
障徳。二成行徳。謂由前巧惠故。障無不
盡。行無不具可知。二攝生行中亦五。初一
句總標。謂善攝等者巧識根器也。深入無量
等者深解法藥也。下四別釋亦二。初二釋
上二義。後二顯化歸體。前中二。先釋識器
中。一了衆生報類差別。二知心之所念。三
知彼煩惱使有輕重。四知根機有生熟軟
中上等。五知其所縁境界差別。六知彼入
法方便所宜。又亦知是起行方便。二三世下
釋上深解法藥。謂三世佛説顯法勝也。善
聞者巧聽故。受者領納故。持者不忘故。廣説
者授群機故。下二釋化歸體。一雖能遊入
無邊世間教化衆生而常超出世間之表。
二何以處世而恒出耶。釋以解有爲即是無
二法界故也。第二勝進中十一句。初一總。謂
速成佛果。依新譯花嚴不思議佛境界分中。
普賢文殊等。並是他方諸佛爲欲與毘盧遮
那佛爲衆會故現菩薩身。故知此等並實
是諸佛。故云得一切佛智。下別顯果用。一
自現佛身。謂念念無間盡未來際。當現成
佛。自爲法主。常作菩薩。爲他助化。二能
令他成佛。謂以殊勝巧便之力迴轉衆生。
要合當得大菩提時。必當得故。三得自在
智。謂一切衆生心所行境無量無邊。直爾遍
知。已爲希有。況今入一而知一切。明其智
徳極自在也。四得自在身。謂不離果位現
因身故。五得自在位。謂雖現因身而不
轉果智。以因果無二故。六得自在行。謂不
捨隨事行而入於無行。以約境理事無礙
故。約智寂用無二故。七得自在悲。謂雖已
成佛。爲衆生故。更於無量劫常修菩薩
行。未曾休息。八顯自在徳。謂此自在希有
之寶難値遇故。九攝化自在。謂轉法輪明
化法體。調伏者顯法勝用。令逮得等者顯所
成益。見理深徹故云明淨。又令離所知障
故云明也。令離煩惱障故云淨也。智照法
界名爲法眼。十結同諸佛。謂同三世諸佛
所有清淨功徳及所住位地。所成行相所起
大願。此諸菩薩皆悉成就。與彼無二故。二具
足下結徳無盡可知。第二列名歎徳中三。
初列名中。行相遍周。備滿法界。同名普也。
二結數可知。三歎徳十句。初一總。謂具得
賢無邊之行及普賢無障礙願。此歎普
賢徳也。別中一攝法上首行。二受持正法。
上二歎普正法徳行也。三化諸衆生令佛
種不斷。此普化徳也。又釋次後更有佛興
故云佛種不斷。四了知諸佛與諸菩薩次
第受記之法。又釋知諸佛滅後次第受記諸
佛興世。此普惠徳也。五隨諸下成佛説法
行。此普眼徳也。六隨處現佛行。此普光徳
也。七令離惑染行。此普觀普照徳也。八能
業行。此普幢徳。高出業障也。九令
證法界行。此普覺徳也。此上九種。若望宿
誓今成即是普賢願攝。如十大願等。准配知
之。若望現縁所作即是普賢行攝。是故此
文亦願亦行。序分竟 第二爾時普賢正受
下明三昧分。於中有二。先入定。後辨益。前
中普賢入者。以是會主故。表此行法普周
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花嚴定略作四
門。一釋名者。以因行花嚴感果相令顯著
故。二體性者。法界行門心海爲體。以等持
廣大無限量故。三明業用者有二。一依
此顯説花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徳中。
言得佛花嚴三昧宣説諸佛經典。二依此
顯示花嚴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
智慧諸功徳一切自在難思議花嚴三昧勢力
故。解云以諸行法深廣多端。不能別説故
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法也。四明位
地者有四句。一若攝始歸終。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雲地説。二若攝終歸始。在信位滿
心得。如前賢首品説。三若始終無礙。遍一
切位。如前二説不相離故。以彼始終括中
間故。四若超絶始終總不依位。如此文。
但約行法以辨其相故。二益相中二。先動地
以驚悟機縁故。後出聲令聞法音故。即
此亦是三昧業用。何故此中無加分者。以
所顯行法依前解起無別法故。若爾何故
更須入定。謂攝解成行故。次入定。法不異
前故。不須加。三昧分竟。第三起分以三
昧事訖故。説時至故。定無言説故。是起也。
安祥者審諦之状。謂從定起已。念不亂故
云安祥也 第四爾時普惠下明請分。於
中有三。初總擧問意。二正辨問辭。三結請
願説。何故前諸會入定前問。此不爾者。以
前諸會從相入實以成正解。此中依體發
起以成正行故不同也。又未入定前。衆則
不知誰爲説法。故先入此定。令衆知主而
起問故。何故普惠問者。表滿法界之惠
堪發起故。何故一人問者。表此行法各獨
成。故知諸菩薩雲集者。知問時至。故知顯
法之縁已具故。此明問所依也。問普賢者
以無盡行法從遍&T004187;法界而流出故。二明
所問法中有二百句。其別行度世經。彼中別
作六翻問。還作六翻答。古來相傳皆依彼
文。用科此經。即爲六段。初二十句問十信
行。二從何等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
行。三從何等爲持下三十句問十行位。四
從何等爲寶住下二十九句問十迴向行。五
從何等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證行。六何等
爲觀察下五十一句問因圓果滿究竟位中行。
此經上下總有三遍。説六位中。此當第二
約行説六位。以普賢行該六位故。是故度
世經云。唯爲解説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
無疑也。彼經六段雖不配於信等六位。既
云從始至終。次於末後明成佛果爲終。
故知最初信行爲始。此不待言。故知決定
約六位耳
第五大段爾時普賢下明説分中。初總告。
二正答。於前二百門。一一皆以十門答
故有二千行法。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
作五門 一約因果 二分行位 三顯
普別 四明互攝 五辨行相。就初中
有四句。一約大位以分前五位等。總爲
因行。後成佛等總爲果行。二細剋而辨二
百門行。一一皆悉徹於佛果。是故諸文之
末悉皆結云即得佛等也。是則皆通因果二
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
攝生等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云雖得
成佛而不斷菩薩所行。是故此行皆是果行
 二分行位者。謂二千是行。實稱位。位攬
行成。位虚行實。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總屬位收。以行並
是位中行故。三總屬行攝。以普賢行體不
依位故。唯有自分勝進即爲究竟。四一行
遍六位。一位該二千。如是無礙而不壞前
後故。是普賢行也 三顯普別者。謂一行
相必遍一切。然恒不雜。不雜故別義元分。
必遍故。普義該收。猶如錦文朱紫窠別故
得成文。朱紫綖通織而非繍。當知此中行
相亦爾。即普是別。即別爲普。皆無障礙。思
之可見。若爾此則普別具足。何獨名爲普
賢行耶。釋非謂守普而不能別。亦非作
別而失於普。實謂能別而不壞普者是普
賢也 四互收攝者有四重。一以位收位。
六位之内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
具二千爲萬二千也。上云在於一地普攝
一切諸地功徳。此之謂也。二以門收門。即
二百門中一一各收一切門故。即成二百箇
二百爲八萬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
内一一各攝一切行故。即成二千箇二千
也。過億兆名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所
説二千行等。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之説
也。以此一塵之略説不離十方之廣地。是
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超
無際之虚空。下云虚空可度量。菩薩徳無
盡。斯之謂也。五辨行相者。隨文解釋應
知。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爲六。如
前應知。初二百句答前二十信問。明信
位行中。於中分三。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滿。
二從十種入下八十句明勝進行圓。三
從十種不可壞智。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中。何故最初明依果者。以是行起所
依寂居首故。文中有四。一擧數總標。二列
名釋義。三結説分齊。四歎勝勸學。下諸文
中多皆具此亦有不具。至文當知。言依
果者簡非從因所生之果。亦非世界依報
之果。但是諸行。或依前起後。或互相依。各
得増長故以爲名。即相依之果名爲依果。
又釋如世界依果是衆生所依。依果若増即
失所依正報不立。今菩薩亦爾。以此十法
爲所住依果。此若斷絶則失所依非爲
菩薩。如忘失菩提心即非菩薩。是故文中
取不忘失以釋成也。十中皆先標名後義。
初句是總以菩提心是萬行之本。是故二千
之首。唯此建初。謂依此不忘菩提之心方
令餘行悉得生長。二雖内有勝心。若外無
善友行亦無成。若不順同善友無功。即非
依果。是故要以隨順和合釋成依果也。三
雖遇善友。若宿無善根不能順修。又亦病
等餘障礙故。是故要依宿善更増新行。四
雖有宿善。若不得所行諸度之法無所造
修。五雖得行法。若不達於理法虚通。即觸
途皆礙。是故依一切法皆得出也。六雖得
理法。若無大願即便滯寂不増菩提。七雖
有自分之行。若不勝進廣修無由究竟。八
雖内具二行。要須外依勝侶。以一生菩薩
於餘菩薩爲兄爲長。方堪爲依。此據極
説。九雖依菩薩。理宜興供於佛以成堅
信。十要唯如來是究竟所依。以於菩薩能
正教授令離倒故。又能正教授故。離倒教
授故。第四歎勝勸學中。佛以無上果智爲
所依果。菩薩住此十法。當亦得彼故云也。
又釋菩薩未曾不依菩提之心。以恒不忘
故。二菩薩未曾不依善友。以常隨順與和
合故。三菩薩未曾不依善根。以常長養
故。餘亦如是準之。第二十奇特想者。前依
因縁以成諸行。今依勝想以攝善根。十中
初以隨喜他善根作己善根故云奇特。二
凡小等善皆堪成佛故云種子。三下至闡
提皆菩提器。以悉有佛性故。四以一切菩
薩願同己願故。五以一切法性淨非生死
故。六他同己體。他行即己行。又他所行是
己行法故生自想。七一切法即是眞如故。又
一切法悉堪成覺故云佛法。八一切語言皆
堪作法輪故云道也。九知菩薩善根皆是
諸佛慈悲體分故云慈父也。十知一切如
來悉同一體故云無二。此十皆超意外之
想故云奇特。若得此想即得能轉一切法
之想。以一切法皆隨想轉此是佛徳也。第
三十種行者。以依勝想之解起此大行故
次明之。十中初四戒行。於中初二攝衆生
戒。次一律儀。後一攝善。次一三昧行。次二智
慧行。一加行。二正證。次一嚴佛土行。後二報
恩行。第四十善知識者。以行起必示依善
友故次明也。初一令發堅心。二令習修善。
三令滿度行。四令得智行。五令成悲行。
六具辯才行。七無染著行。八無厭倦行。九成
普行。十入佛智。第五有十精進者。雖遇善
友。若不策懃無由進行故次明也。此中意
爲何義故修此精進。爲欲作此十種所作。
於中入一切法者智證入也。令衆生滅惡
者滅其苦因也。餘如文顯。第六有十正悕
望者。由前精進。悕欲自他。令行究竟故次
明也。於中初一約行本。次二約離過。次二
約成行。一行因。二行果。次三約證入。一證
位。二證法。三證道。謂由證法故離謗也。後
二約勝進佛果。一佛願滿。二佛智圓。言無
上平等大智悕望者。是佛地無功用故云平
等。攝生無盡亦云悕望。第七有十法成就衆
生者此有二義。一以此十法通用成就一
切衆生。二各別成就一類衆生。別中一成慳
貪貧窮衆生。二憍慢衆生。三愚癡衆生。四佷
悷衆生。五貪愛衆生。六樂二乘衆生。七不
厭世間衆生。八不欣佛果衆生。九耶歸
依衆生十*耶智狡滑衆生。以此十法。如次
教化。令其入道故云成就。第八有十戒者。
依前十法成就衆生故。惡無不離。善無不
積故次明也。此十中初者。若失壞菩提心
即是破菩薩戒。乃至第十若取著如來身。即
是犯戒。餘亦如是准之。此十隨其所應
三聚所攝。第九有十種自知受記者。依前
離過徳成自驗己行。必當得果決定無疑
故云自知受記。一自驗菩提心一向不迴
故。二自驗所修菩薩苦行無厭足故。三設
多劫修謂若須臾故。四自驗不違佛教法
故。五自知於佛所説深法決定信故。六自
知所修善根悉具足故。七自知能令衆生
住菩提心故。八自知於善友不違其教
同善根故。如善財等。九自知於善友起佛
想成故。十守大菩提願常不忘故。於此十
行自驗有一即知定當得佛受記。又瑜伽
菩薩地中菩薩由六相佛受記。一安住種姓
未發心位。二已發心位。三現前住。四不現
前住。五有定時限。謂爾所時證菩提。六無
定時限。謂不説時限與授記。又善戒經云。
非但種姓人得受記。非種姓亦得受記。解
云如不輕菩薩敬四衆與受記者。約非種
姓人。遠亦當得故亦受記。如十信中記
是種姓人。以約種姓決定故。如發心已去
決定不退故。是三賢位。如梁論第六。十行
菩薩名受記者是也。初地已上證理成就故
受記。如地論。如第八地中受記是無功用
行成故。如燃燈佛邊得記等。此中十種約圓
教。通諸位。據始。在十信中。餘義如別説。
上來九十句明自分行竟。下第二從十種
入下即八十句辨勝進行。於中初十入者。
既自分行成。次明勝進入諸所入之處。入猶
證也得也。初二入大願行。三入八萬四千
法聚等。四入十度等。五入行位圓滿故云
具足。六入差別大願。七證入眞性。八入嚴
刹。九隨心現神力。十入於一切世界示現
出生。第二十種深入如來者。前明入因境。
今明轉勝入果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
以三輪攝化。後一示入涅槃。前八中初四
語業。一總擧法輪。二所轉巧便法。三能轉之
妙音。四正調衆生。次二身業。一依身現
通。二現多異身。後二意業。一定。二慧。又以
三世諸佛悉亦同作如是作用故云亦共
入也。此中信内亦得此法者。是圓教中普
賢行相故也。第三有十種入衆生心行者。前
即上入佛境。此辨下入衆生故也。初三總
明入三世衆生心行。次二別入善不善衆
生。六明入欲樂心行。七入根利鈍。八入其
種姓差別。九煩惱輕重。十起治不同。謂根未
熟者待時故。已熟者不待時。又釋時者待
其熟時調伏故。非時者方便開覺不待時
故。又因此十入。則普入一切同佛果也。第
四有十種入世界者。前知衆生正報。今知
其依報故也。於中初二約染淨。次四約麁
細。次二約形状。謂伏者向下。仰者向上。後
二約佛有無。又普入一切者以不離此十
故。第五有十種入劫者。前明入處。今辨入
時故也。於中前五入別劫。後五入相攝劫。
前中初三別入三際劫。次二別入多少劫。
後五相攝中。一以少攝多故云可數不可
數。二以多攝少。三以會事入理劫入非
劫。四從理起事非劫入劫。五二事相即。謂
前可數等約縁起相由門。非劫等約法性融
通門。此一切劫即一念者。通約二門無礙自
在故。又由皆是數識所現故得自在也。第
六有十種説三世者。前約劫。此約世故明
也。於中前九別説。後一總顯。別中未來説
未來。既是無盡。過去説過去何不亦同耶。
釋以未來續起故云無盡。過去不起故不
云也。又現在説現在。即與現不殊故云
平等。過未説過未。何不亦同耶。釋以過未
之過未是無故。現在是有故不同也。餘義
如十世章辨。第七有十種入三世間者。前
既達時劫無礙。今明入時中之法故次明
也。於中初一總明所入。餘九別明所入。此
中一以語言爲道。顯所詮義故。二性者文
字性。類即字界等。三施設者言教假施設故。
四想者依想立名等。即名等異名如論云
阿毘達摩想爲標幟等。五名字者正顯名句
字身體等。六語言者明音聲語業。與前何別
者。前成能詮。此中通擧。如惡阿等聲。七無
盡者明上諸門。並是虚假施設無有盡故。
八離欲者體不可得故。九寂滅者性清淨故。
明此十法皆通過未等三世之中故云入
三世間也。又釋前語言道是所詮法。以是語
言所遊路故。二性是理性亦是所詮。此義理
世間。次四是言説世間。後三是實相世間。又
釋十中初一器世間。次六衆生世間。後三智
正覺世間。雖有三釋初釋順文。第八有十
種捨離憂惱等者。前既達解時法。起行攝心
故離憂等。謂行成遂志。捨離憂惱。時無空
過。心無厭悔。於中初四供佛近友。求法
聞法。此四自利行。次三攝生。一説法。二調
令離過。三令住佛道。次一重明自行廣。次
一重辨化他廣。後一明二行滿足出生佛果。
上來八十句明信中勝進行竟 自下第三
從十種不可壞智下有三十句。明前二行
究竟。於中初十種不可壞智者。謂稱法而
知更無改易故云不可壞。於中知衆生
等約染法。知三寶等約淨法。知世界等
約亦染亦淨。知法界約非染非淨。並可知。
第二有十種陀羅尼者。前既知法不壞。此
明持法不失故也。智論以定慧爲體。佛地
瑜伽増上念慧爲性。以慧照法。念憶持故。
智論中正翻云持。能持種種善法令不散
失。如完器盛水等。或云遮。能遮諸不善心
等不令生故。瑜伽等有四。謂法義咒忍與
此十種不可相攝。以類別故。此中初二
持教法。一持修多羅法。二持阿毘達摩法。
三持理法。四持慧法。五持定法。六持異方
語法。七持三世異義。八持辯才法。九持無
礙耳根法。十持果法。安住者與相應故。第三
分別説十佛者。前明持法。今辨解佛故也。
又此信滿明得佛果故明也。若爾後解位
滿亦得佛果。何不明耶。釋以信初故。解准
此故。此十佛義具如別章。今略釋名。一自
然開悟名爲正覺。正覺即佛。二自體無礙大
願成滿。願即是佛。三萬行因感故云業報。四
萬徳積成任持不失。五應機化現。六稱理普
周。七唯心所現。八常恒在定。九眞性不變。
十無功大用名如意佛。如末尼珠等。又釋
同下十種見佛處。以彼釋此應知。上來二
百句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信十行相純熟

自下大門第二從十種發普賢心下有二百
句。答前二十句問十住中行法。於中麁分
爲四。初六十句別明十解中。初位發心住
義。二從十種波羅蜜下六十句明餘九住中
所成内徳行。三從十種説法下三十句明諸
住位中外化攝生行。四從十種勝法下五十
句明無礙殊勝行。就初中。創得住位以大
心爲本。是故最初明發普賢心。於中初三
下救護衆生心。次三上求佛果心。後四厭
離有爲心。具此三心乃名大菩提心。又釋
初六護小乘心初三護狹心。後三護小心餘
四護煩惱心。是故異於凡小名菩提心也。
又此十心各是一行。亦不相收。以顯無盡。
各先標後釋可知。二有十種普賢願行法
者。謂依前大心起廣願行故次明也。於中
前九因行廣。後一成果廣。以普賢通因果
故也。前中初二自行廣。次一益生廣。餘通二
行廣。皆廣立大無限之誓願故同云普賢
願。依願成行名願行法。三有十種大悲者。
依前普賢行法中別辨大悲。以深要故次
明也。是故論云。菩薩以大悲本故別顯也。
用此悲心縁念衆生無曾暫廢故云常觀。
於中一苦逼無歸。二設欲求依乃倒求耶
道。三設欲向正乃貧無宿善。四設有小善
樂著生死不能開覺。五設欲求覺唯倒行
不善。六設有修善不能離欲。七設求離
欲還復輪迴。八無始無明久遠所病。九不
欲佛因。十失佛果法。又釋此十初二顛倒
衆生。一無眞。二逐僞。次四欲求衆生。一乏
出因。二無出果。三具縛因。四處縛果。次二
有求衆生。一深。二遠後。二梵行求衆生。一
道求。二求異脱。菩薩縁此起大悲心。要當
救拔。四有十種發心因縁者。悲願行起必
頼所因故次明也。又前明所發心體。今辨
發心所因故也。或四縁發心如瑜伽地持等。
或七縁如智印經起信論等。並如前説。今
顯十縁以明無盡。於中前五下以衆生爲
縁。後五上以佛果爲縁。論云菩薩以菩提
薩埵爲所縁境此之謂也。前五中初一總。
後四別。別中初二除苦與樂。後二除愚與
智。後五中亦初一總。後四別。別中初二順教
見相。後二順義顯徳。餘義可知。五有十種
親近善知識者。既發心已。理宜近善知識。
具菩提心。而得増長。故次明也。又釋此上
五十門行悉並同時説有前後。以依善友
方能發心等故。於中有五。一標意。二徴責。
三總釋。四別辨。五結數。別中十内。一身業
走使。二語順教命。三意不乖隔。四身心倶
悦。亦慶見善友。五情無異求。六唯期出道。
七同其勝行。八同彼要期。九敬師如佛。十
同果圓成。又前六事友。後四同修。六有十
種清淨者。依前發心得此淨報故也。此是
發心家近果。於中初六三業淨。謂前三體淨。
後三用淨。次眷屬下二明伴主淨。後二明願
行淨。並可知。上來別明初住位竟。下第
二從十種波羅蜜下有六十句通明餘住
中所成内徳行。於中初十正明諸住所行之
行。於中十度並約深勝以釋。是故檀中不
云捨財等。乃云捨一切有淨佛戒具佛忍
等應知。第六般若約正體智故以如如爲
境。後四多並是後得智。第七應名方便。以
能深入佛力故立智名。第十應名智。以能
領攝諸佛法故從境爲名。餘並如前十行
處説。二有十隨順覺知者。由前行成。能於
所知無倒了達故云隨順覺知。於中一知
依報染淨差別多門。二知衆生正報異類難
思。三知縁起之法一異無住。四知眞如法
界平等離相。五知虚空無爲無際。六七八知
三際世界。又亦知一切倶是過去倶是現未。
九知諸佛具萬行在一念中。十知諸佛同
一行以遍三際。三有十決定智者。由前隨
順無倒覺知故能得此決定智成。於中初二
知法分明。一知在於一念者顯能知迅速
也。二以無礙智知者顯能知自在也。以無
所知障故云無礙耳。次五知衆生。一知心
樂欲。二知根同眞性。亦同是菩提根。三知
煩惱細習。四知正使之行。五知所化善惡。
後三知菩薩及佛可知欠一門
檢餘本
。四有十種
力者。由智既決定多有堪能故明力也。於
中初一總。餘九別。別中初二解依他性如幻
化。三解圓成性。四解所執性即空故無染
也。五求行法。六敬養善友力者。以法從
彼。得求力無壞故也。七由迴向力能令
善根至佛果故。八由信解力能於甚深佛
法免誹謗也。九於求大果心堅強不退。又
釋前五解力。後五行力。五有十種平等者既
有智力堪能故。能於諸事作平等眞觀故
次明也。於中一情絶怨親。二眞俗一味。三
染淨理均。四一道無二。五同會一性。六果法
豈殊。七因無異願。八十度齊備。九行契理
原。十法身等無二。又釋前五行等。一等悲。
二等智。三等淨。四等行。五等修。後五徳等。
一果徳等。二願行等。三六度等。四因行等。五
法身等。六有十種方便佛法句者。前既平等
正證理。宜起於後得巧便設教故次明也。
於中初知一切法。但有言説。此約遍計性。
二似有如幻。三速滅猶電。四無性從縁。五
縁作本淨。六言有但名此上約依他性。七
無生眞。八無相眞。九無性性眞。上約空如
來藏。十具徳法界是不空如來藏。由以佛法
句顯此十義故同立此名。上來内徳成訖
下第三十種説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攝生
行。於中初十於教能説。次十於法能持。後
十於言能辨。初十中初二説理法。一深一
妙。次四説行法。一具徳法。二佛智法。三順
度法。四生果法。後四説因果法。初一説三
世染法因果。後三説淨法因果可知。二有
十種受持者。前既宣之於口。今此蘊之於
心故次明也。於中初七記因法。後三記果
法。前中一記持行法。二記持教法。三記順
法之喩法。四巧令生解法。五令生總持法。
謂少文攝多義等。六答難斷疑法。七菩薩
行位法。後三中一佛定法。二佛慧法。三佛通
法。三有十種辯者。前明記持在心。今明巧
宣於口故也。於中一不取情謂故名爲
辯。是知若在性執。縱巧言百端未足爲辯。
二順法無行。三顯無著法。四此辯亦空方爲
辯也。五體無無明。六辯同佛持。七辯法令
他自悟。八於無名相法。巧以名言説令他
於言不作言解。九説衆生義門辯。上應
機令喜辯。又前五是無作淨辯。後五有作淨
辯。上來外化攝生行竟。下第四説十種勝
法下有五十句。明無礙殊勝行。亦是當位
成滿行。於中初十勝法者。前以辯才無滯
遂顯徳相挺過凡小故云勝法。於中一悲
勝。二智勝。三修勝。四行勝。五戒勝。六迴向
勝。七策懃勝。八降魔勝。九因行勝。十成果
勝。二有十無著者。前行徳超昇故。今於境
無執故云無著也。又前即行高殊勝。今即
下離染著。此十皆是自心顯現意言所作。是
故智慧於中不著。初於化處不著。二於所
化不著。三於化法不著。四正作化業不
著。五化所成善不著。六應機受生不著。七
於自本願不著。八於所行行不著。九於
因不著。十於果不著。由自安住此無著智。
即能速轉異念衆想。得佛無上智無著。三
有十平等心者以成無著智故。於衆法中
心無分別故云平等心也。此與前十平等
何別者。前約法辨平等。此約心辨故云平
等心也。於中初八約因等。後二約果等。前
中一於所長養。二於所發言。三於所化生。
四於所化因果。五於所知法。六於染淨土。
七於好醜人。八於所行行。後二中一功徳
智。二正證智。於此十中皆不生異念故云
平等心也。四有十種出生智慧者。從前平
等體寂出生後得勝智故云也。於中初入
衆生性者證入衆生眞性也。出生智者入已
出生後得智也。餘文入出皆准知。二刹無
一異者約體倶絶故。又攝相從體故明無
異。以體從相故明無一。又多則一故無異。
一即多故無一也。三知世界如帝網。四知
土形相。五巧入法體無一無異。三釋同刹
應知。六知異類之身報。七知倒惑身之因。
八知究竟一乘通同別也。九知法界自在
徳。十知佛種不斷徳。五有十種變化者。前
依正證起後得。今依後得起自在用故次
明也。謂轉變本無。化現令有故云變化。於
中初一變他衆生身。如文殊變鶖子等。二
變自身作異類等。三變染刹爲淨等。四
變現香花等。五化現言聲等。六化現願行。
七化現調生如滿足王等。八化現成佛。九
現轉法輪。十化現舍利等。又釋此十亦
是以實用化顯其平等。上來四段二百句文
總是釋十住位竟
自下大門第三從十種持下有三百句。答
三十句問十行位中行法。於中分三。初六
十句明大志曠遠行。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
十句明定慧業用行。三從十種園林下有
一百五十句。明徳備成滿行。就初中有二。
先有二十句明依起大欲行。後四十句明
依起勝念行。前中初十持標行所依。謂依此
任持力方能起大志。此中通攝地持中三持
及地品中十持准辨應知。於中初三則三寶
力持。衆生是僧寶也。四大悲所作名業持。五
十大願力令行相續。亦由佛力持故。佛果
化用盡未來際。六十度行力住持所餘。七衆
生及菩提爲所縁境持。起菩薩悲智行心。八
以眞如理爲妙也。九福。十智。各有勝力故
云持也。問此持與前十陀羅尼及十種受持
各何別耶。答陀羅尼是總持文義等。受持約
領納憶持等。此中據加持等故不同也。二
有十種大正悕望者。依前持力起此廣大
無邊欲樂名大正悕望。與前正悕望何別
者。前約自分故不言大。今據勝進故不
同也。何故起此大欲願者。以行成由此故
也。上文云智慧王所説。欲爲諸法本。應起
清淨欲志求無上道。此之謂也。於中一定
望順佛令喜。二定望供佛令盡。三定望
同法成行。四定望長時修行。五定望離畏。
六定望令衆生先已成佛。七定望盡嚴刹
海。八定望令衆生滅惡因果成善因果。九
定望直心見佛聞法。十定望盡窮來際轉
大法輪。第三有十種深入佛法者。明悕望
不已便能深入。是故依前大欲能盡佛法
深遠邊際故云也。下四十句中初二十爲所
依。後二十爲所起。前中初此十深入内證。於
中初四入器世界佛法。一切世界一一各別
入一切世界。故云一切世界悉分別入一切
世界也。次二入衆生世間佛法。次三入智
正覺佛法。後一總就法界入於佛法。以理
就行分故云於無一異而説一異。謂五乘
位異成佛爲一。行同歸理故云入無所入。
二有十種依止者。前顯行深入。今辨所託
縁。於中一依善友教授。二依多聞熏力。三
依善住處資縁不乏。四依悲力。五深證大
行。六依滿本願力。七依本菩提心。八依佛
果。是所求故脱第九第十
須檢餘本
。三有十種發無畏
心者。前既有所依。道令行心深勝。於可
畏事。能無所畏。以無有難作而不能作故
也。於中一以奮大勇猛故。能於十種難作
事中而悉能作。一惡業難滅。二遺法難護。
三惡魔難降。四身命難捨。五外道難伏。六
物心難稱。七大衆難喜。八八部難調。九下
乘難離。十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畏也。
又智論第六云。菩薩有四無畏。一以聞持
善説。二知根欲説令得解脱。三一切方中
不見有難而不能答。四不見有疑而不
能釋。四有十種發無疑心者。前以於難
無懼。由此自知所作皆易故無疑也。於中
一以十度攝生。二三供佛嚴土。四大心無
疲。五滿本大願。六定作世燈。七巧説諸法。
皆堪攝生。倶是佛法。八定成正覺。九會事
即理。十滅倒顯智。上來六十句明大志曠
遠行竟。下第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十句
明定慧業用行。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融
慧超情行。次十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
行。後十法門下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就
初中。初十約行。次十約語。後十約智。約行
中有十種不思議者。由前心決無疑故令
所修無測也。於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至佛
果故云不思。如尼倶陀子小樹大。二由本
願力無思任運果用無盡。如滅定前願力等。
三如幻法不有而有。四依無住而不失善。
五得理不捨事。六在因能現果。七得果不
捨因。皆不思議也。八解法無礙。於中五對
十句。一約迷悟境。謂凡於無相妄見有相。
聖於凡有悟見無相。又即相是無相。無相
即是相。一事雙離故難思也。餘對準之。九解
發心等菩提。以始齊終。次句以終等始。後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解心不錯故無三
倒。三倒如前發心品釋。十中四句。初盡
不盡*流而無二。二佛法世法一而不雜。三
攝事同理入而無入。四釋成無二。不變者
一味故無二也。是故倶難思也。二有十種巧
方便微密語者。正以内行難測遂令發言
巧密。汎論密語有五種。一説彼深密法
故名爲密語。如上性起中名如來密藏等。
二以一言説一切法等爲密語。三以近而
不聞。如鶖子如聾等。遠而無限。如目連尋
聲等。名爲密語。四言近意遠。如説三乘爲
究竟等。亦名密語。五以異言説異法。如
説覺不堅爲堅等。今此文中唯約初義
説。於中初一約教法。得意玄故。會同異
故。二示同涅槃密現受生。三如東方入定
西方密出等。四巧説衆生善中有惡等苦中
有樂等。五巧説衆生不染而染爲垢。染而
不染爲淨。六巧説一中有一切等。七壞處
有成。如法花中天人見劫盡此土常安穩
等。八於佛普遍現生入滅。見此密處而發
言故。九解衆生。即涅槃不復更滅。而不捨
大願攝生。以爲巧密。十自悟不由他。而求
善友不息。以爲巧密。三有十種巧方便分
別智者。前既巧説密處。今智達明了故云
也。初二知世界一淨一染。次三知衆生機
器。次三知三乘行相。後二知世出法。又釋
初二器世間。次七衆生世間。後智正覺。又釋
初二何處化。次三何所化。次三化置何處。後
二以何法化。上來三十句明融惠超情行
竟。第二有十種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
行。於中初十明定體。後十明業用。又初明
深定。後顯普周。前中一明入定處。謂遍一切
種種刹。二明入定身。謂以一切衆生身而
入定故。如童子身入正受等。三明定照法
實。四定中見佛。五定持多劫。如十明品第
十智明説。六定出身雲。如海幢比丘等。七
或以佛身示現入定。八爲覺悟衆生入
定。後二各於一念中得一切菩薩定慧。具
足二行入定。又初一入定處。次一入定身。
次六入定用。後二入定時。二有十種一切處
者。前明入定。今辨從定起用遍一切處
也。一悲託處。二身依處。次三起解處。一解
正報根性。後二解依報劫壞。三災中略無風
災。次一是所供處。次二所成處。一依一正。後
二是所作處。一*惠一福。上來深定普周行
竟。第三有十種法門者下四十句明業用
自在行。於中初十明自在現法門。初一身普
現。二多處異現。三令多入一。四不失住持。
五上同果現。六無處不遍。七無時不遍。八
一刹現多身。九一身現多處。十一念普示
現。此等並是法性融通門等故名法門也。二
有十種神通者。正以身現法門。業用無限
故云也。一宿命。二天耳。三他心。四天眼。次
五神足。一現神力。二示多身。三速往來。四
能嚴刹。五現化身。後一*流盡示成菩提。此
十皆以通慧爲體故名智通。悉從定起齊
名出生。三有十種明者。前以無壅曰通。
今委顯爲明。於中初一知衆生業果差別。
二知衆生於寂滅境起淨信心。三知衆生
證入理智。上三知所化。四語業。五意業。六
身業。此三顯能化。七於境轉分別想爲正
智因。八知理平等起行無礙。初知三性理
不礙起行成佛。九知衆生眞心稱理隨縁
顯事不失化用。於中初知稱理現事不
失化用。二何以故釋成無礙。初中又初一
向化他。二不失自行。三何以下釋成。前中
初四句知衆生眞體。二知因下八句知衆生
縁起相事者。是從因縁所生報也。三知愚
癡下六句三對知衆生染淨差別。四知生死
下八句四對知衆生理事無礙。五知轉下八
句四對知衆生道器差別。初知轉依未轉。二
知治道起未。三知惑滅道立。四知行成根
報別。下句總結成化。謂稱縁起而觀察也。
十中有七。初善能離著。二不見下善起行
願。三見一切下善植徳本。四自在下善起勝
通。五知種種説下善能照境。六永斷下善益
自他。七除滅下善能得果。並可知。餘義如
前十明品説。四有十種解脱者。前大智明
起。今辨無明障盡故云解脱。解脱有二種。
一作用自在名爲解脱。如上不思議法品十
種不思議解脱等。二於縛離繋名解脱。如
此所説。於中初四於凡夫得脱。初二脱惑
障。一鈍使。二利使。次一脱業障。後一脱報
障。五於小乘得脱。六於地前得脱。七於
地上因位得解脱。八於微細著微細礙得
解脱。亦是道累外自在故云解脱。脱後二
門也。上來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竟。下第
三從十園林下一百五十句明徳備成滿行。
於中分四。初四十句明報徳圓滿行。二十
種發不動心下二十句明心住堅深行。三十
種智慧觀察下五十句明智徳殊勝行。四從
十種不可稱量下四十句明徳重高深行。就
初報徳圓滿行中。初十遊賞園林。次十栖止
宮殿。次十於中娯樂。後十將出束帶故曰莊
嚴。就初十園林中。一一皆初擧園林名體。
後以義釋成。謂遊觀適悦故也。前七自分因
行。後三勝進果行。前中初二利他行。後五自
利行。一時。二處。三違。四順。五修行。以道品
等從佛流出故云慈父境也。後三中一念
果法。二現法輪。三示正覺。二有十種宮殿
者。前園林外遊。今宮殿内安故次明也。亦皆
先標名體。後釋顯義相。謂若妄失菩提心。
即令正行無所栖止故云也。此一爲行本。
次七明利他行。初四化三界衆生。色界中分
二故。四梵者四無量也。無色是難處。爲滅
彼難菩薩生中也。次三中一通化。二化眷
屬。三化憍慢。後二自行成滿。一修因。二得
果。三有十種樂者。既住宮殿情忻勝利故
云樂也。於中初八因法中樂。後二果法中
樂前中初六自利法。後二利他法。第四有十
種莊嚴者。既樂心成以勝徳自嚴故次明
也。於中初二力無畏。次二義法辯。次二願行
嚴。次二攝刹雨法。後二持行現化。上來
報行竟。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堅深行。於
中初十心堅。後十深入。初中一捨有心堅。二
向法。三供佛。四悲觀。五慈攝。六專求。七常
修。八信堅。有根信者生佛果故。不濁信者
不雜無明故。離垢信者不求世有故。明淨
信者正證理故。供佛信者向果故。不退者因
行堅故。不壞者外縁不動故。九窮果。十行圓。
二有十種不捨深心者。以行堅不動乃窮
達深理故云也。又令此心不離慇至。故云
不捨深心也。於中一智。二悲。三顯化意。四
近友。五供佛。六求法。七持淨戒。八攝同行。
九持佛法。十修願行。下第三有十種智慧觀
察。下五十句明智徳殊能行。於中初十者。
以能心慇不捨。遂令智慧巧觀所作。於中
一觀教法。二觀行法。三觀通力法。四觀巧
便法。五佛持者。若約用明佛神力加持。若
約體法身住持萬徳。上觀法自在。六内持。
七外説。上説法自在。八觀深。九觀廣。十觀
多。十一觀無礙。上觀法深廣。是増數十故。
剩一門也。二有十種分別者。既能觀察。遂
能簡擇諸法故云分別也。於中初二分別
依他起性。一法一喩。次一知遍計性無所有
故無可諍也。後七分別圓成實性。一知恒
沙功徳。二體實無依。三堅若金剛。四則是
法身如來。五法身體寂。六證道所攝。七體相
一味。三有十種無垢者。由簡擇深法除障
離垢故也。此中離十種垢。一無異求垢。二
無疑惑垢。三無邪見垢。四無所知障垢。五
無不欲佛果垢。六無訥言垢。七無怯弱垢。
無障大悲垢。以悲是菩薩所住故。又
無障十地之無明。以十地是菩薩所住故。
九無散動垢。十無微細礙著垢。又釋初三
約心淨。一深心。二信心。三解心。次一約境
淨。次五約行淨。後一約果淨。四有十種智
印者。以離垢障令徳堅固揩定不動故次
明也。於中一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故明
印也。變易苦者是壞苦也。二於他不饒益
忍行決定。三於深佛法信忍決定。即法思忍
也。四決定成佛當度衆生。五決定解教等
諸佛故。六大欲決定有十一句。初善欲是
總。餘十是別。七決定不惜身命求佛果。八
於善根未熟衆生令生長。九已熟衆生令
入法。十因圓果滿。五有十種智慧光明者。
既行能決定遂令照用無礙故也。於中皆先
明所照。後顯能照。初二求果見佛。次二見
機授法。次二依友示佛。次二攝生説法。
次二佛持行滿下第四有十種不可稱量下。
四十句明徳重高深行。於中初十明尊重行。
次十勇修行。次十高勝行後十深廣行。初十
中明行用難測。凡小莫闚故云也。於中一
住眞不證難。二成善不取難。三解理不疑
事難。四長劫無怠難。五得滅不住難。又釋
四不厭生死。五不住涅槃。六無劫説劫難
七非行起行難。八解了唯心難。三界是處
識。三世是數識也。心無邊者通攝餘一切法
也。九悲廣無限難。十得果不受難。由此難
測故過凡小。言不能稱。智不能量故云
也。二有十種發無懈怠心者。既行用超過。
遂令勇猛無間故也。於中初三破邪授正。
次二滿行攝生。次二成果調物。次一多刹
現佛次一一切廣施。後一一念頓解。於中
有五。初擧所解之法有九門。二如是等下
對辨能解之相。三於一切下略明解不顛倒。
四無二智下廣顯無倒解相。五法界等下辨
無倒智業用。三有十種須彌山王正直心者。
正以勇猛中成大心決定。正向菩提不
可傾動故云也於中初一修能證智決定。
二觀所證理決定。三決定令此福慧趣入
所證無垢白淨眞如。四決定成熟求法之
行。離盜法者。謂從他聞法言我自解。不
稱讃師。准觀佛三昧經。墮地獄如箭射
也。起一切施心者欲擬法施於一切衆生
故也。五大忍度生行如如捨者觀如捨相故。
大忍法者大智現前故。六成就超魔境界
行。於中四。初成就勝法。二不味此勝。三但
求正法。四擧因釋成。七精進勇修行攝。論
云愚修雖小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
懃勇謂須臾。八不捨惡人行。九孤子勇修
行。十即空成有行。於中。初無有一法等。
正明見理實無。二而菩薩下明不捨悲願。
三擧法釋成。謂即此無所有。出生菩提故。
四而此菩薩下明稱理造修。亦不生如是
恐怖。若一切空我有何義求無上道也。四
有十種入深智慧大海等者。前明志山堅
聳。今顯智海宏深故次明也。謂以如大海
之智慧。深悟證入此十種法。成無上菩提
故名也。非是入此智慧海中。以別顯中云
入無量衆生界等故得知也。一入衆生界
無量。二入世界無量。三入虚空界。四入法
界。五入三世佛無邊善根界。六七八入三世
諸佛界。九能供多佛。十能求多法。上來總
答第三十行位行相竟
自下大門第四從十種寶住下有三百句。
答前二十九問。明十迴向位中行相差別。
以十自在中章門十句不在問中故。有三
百答二十九問也。於中分三。初一百一十
句明迴向位中行體堅固義。二從十自在下
一百二十句明行用自在義。三從十種遊戲
神通下七十門明行位圓備義。就初行體
中分二。初四十門明行體成就高栖彼岸。
二從十不壞信下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諸
勝徳。就前中初十種寶住者。住於正法可
貴之所故云寶住。又以無住爲住。亦名
寶住。於中一近佛。二聞法。三自在受生。四
知法自在。謂總別無礙。五智斷自在。謂資糧
道息。加行道離。無間道斷。而不證實際者。
異二乘故。留惑故。到實際岸者。到法無我
際故究竟也。六悲智自在。謂知衆生空而
行化度。七知理事無礙法。八知理無不礙
起行。九於空善巧所願不虚。十聞多佛異
説善解會通。謂以四意等而決故也。以佛
智不思故多異説。法體不殊故云言無二
也。二有十種發金剛心者。既所住可貴。能
於大乘無限齊法。以堅固心窮盡其際故
名莊嚴等也。於中一知三世無際法。二引
多菩薩自策勵已。三嚴無際世界。四福惠
治及無際衆生。五以善根供無際佛。六
深解無際佛法。謂釋中云一切攝取者。謂
無相不壞相爲攝取。以無相攝相故。相攝
無相故。云一切攝也。七能忍無際苦惱級
者。俗書云。斬賊首爲級。賜爵一級。因以爲
名。住不二法者。苦及我不二。即法思忍也。
八無際無際時。於無際無際處行菩薩道。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十即寂起用行。於
中四。先住空寂。二而亦不捨下明起事用
行。三何以故下擧大願釋成。四善知是法下
明雙融大願行。三有十種發大事者。於所
作大事令發起現前故云也。於中初三福
業大。次三化業大嚴土爲攝生也。次二明
勝進攝福。九成佛。十説法。四有十種究竟大
事者。前於大事但能起現前。今明所作成
滿故云究竟。於中一供盡佛境。二滿本所
請。三求盡正法。四次二増因出果。次二願
行成滿。後三供人聞法。第二有十不壞信
下有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諸勝徳。於中
初四十門明信惠善巧。後三十顯心行攝
位。就前中初明十種不壞信者。於深入
法淨信不壞。破不信障。初六信行縁。後四
信行體。前中信衆生者。信是所化悲境故
也。又信其有如來藏佛性等故。二有十種
受記者。既内懷堅信。外蒙記別故有受記。
前明自知受記。今明諸佛與記故爲別也。
於中一種解脱分善根聞法毛竪等。二得
初地見諦名諦滿等。三於修位中廣行諸
行。四對現衆前。五對衆不現前。六因悟自
心本之覺義。七法忍位成。八化功已立。九
劫數已滿。十位至自在。餘如前説。三有十
種善根迴向者。以已善根順同善友故云
也。初二同心。次一同行。次二同修。次二同
治。謂正念能治現前。清淨所治已離。次一
同位。後二同證。則無異。同者謂此菩薩善根
迴向與善知識善根。一體無異故名爲同。
非是別體相似名同。四有十種得智慧者
以迴向徳熟得智能自在故明也。於中初
四自分。一解施。二樂法。三入佛境。四能遣
疑。後六勝進。一悟實。二入權。三解小善
生佛。四具徳。五往佛。六悟法。由解此等
故得智自在也。第二有十種發無量無邊廣
心者。下三十門明心行攝位。於中初於無
限之境發稱境之心故云也。一廣念所求。
二廣念所度。次二廣念所顯。一會事。二顯
理。次二廣念因果位。七廣了業報。八廣嚴
刹。九入大衆。十觀圓音。二有十種藏者。
既以大心普周故。令徳窮海奧故次明
也。一字藏。二義。三持。四辯。五*惠。六通。七
巧。八見佛。九入劫。十喜敬。此等皆有含攝蘊
積同名藏也。三有十種調順者。既積徳盈
滿剛獷斯盡故。次明也。一離謗。二離疑。三
捨慢。四捨自見。五背下乘。六離散動。七
捨異見。八離三不善。九降魔怨。十離六弊
此約遮釋。若就表言。所作行熟至順調柔故
也。上來釋行體堅固竟 下第二十自在下
有一百二十門明行用自在。於中初十總明
自在。後一百一十別顯自在。前中十自在者。
作用無礙延促由已故云自在。此中十自在
同第八地中釋。此中莊嚴彼名財物自在。此
中解脱彼名信解自在。准梵本應名勝解。
此中神力彼名如意自在。一一皆標名後釋
義。同前可知。法集經第二卷中亦明此義。
第二別顯中。初列十章。後以百門次第解
釋。列名中第九約身力。第十*約智力。餘
如下釋。後次第釋中。先辨衆生自在。以是
所化故。於中初五於衆生中轉變自在。後
五於衆生中作上首自在。又釋初一總。餘
九別。別中起其願。樂想不斷名持。二依物
授法。三令得益名變。四令入法界。後五
上首身可知。二刹自在中。初三以麁入細
自在。漸次深入乃至無盡。次三身上無礙自
在。一身滿刹。二刹滿身三撖令動。次二嚴
刹自在。後二現佛現刹自在。何故皆得如
是自在者。釋略有五義。一了達縁起相由
門故。二達法性融通門故。三定力自在起
勝通故。四得解脱力能迴轉故。五智力了
如幻夢法。隨自心現得自在故。並由所知
障盡故得然。餘上下文皆同此釋應知。三
法自在中。一一多自在。二要由智出。三理事
無礙。四總別善巧。五無言之言。六巧轉一
乘。七多劫説一。八即染成淨。九巧現多端。
十體不礙用。四身自在中。初二自他無礙。
次二果徳無礙。次二依正無礙。次二定慧自
在。後二理事自在。亦是染淨自在。眞妄自在
也。五願自在中。一因願同求故。彼即自也。二
果願同現皆爲衆生。三願令得果。四常願
不息。五無身現身。謂離凡夫識身不著二
乘智身。又離取相識身。亦不著無相智身
而能現身。由願力也。次二同事教化。八修
因多時。九成果多處。十普雨法雨。並由願
體無障礙願力不待作意。自然成就故名
願自在。六境界自在者。於分齊境界迴轉無
礙。於此十種勝劣相違境中。皆得勝現劣
故稱自在。一理事相違。二*耶正。三染淨。四
因果。五靜亂。六眞妄。七凡聖。八悲智。九體
用。十大小。謂處大現小故也。七智自在者
智。不自顯。約所知顯之。初二能化智。一説。
二持。次三知所化智。一知根。二知欲。三
知惑治。六亦上入十力。七下知三世。八
示正覺。七知根業。十達音聲。八通自在中。
一神足。二天耳。三*流盡。亦是應成。四語業。
五宿命。六幻通。七義法智通。八教法智。九敬
護。十理法智。九神力自在中。初二幻通力。塵
中現者塵内先有非是外入。次三如意通力。
初二正中現依。謂毛孔是正報故。後一毛繋
圍山。次三於劫自在。一多少自在。二示現
三災不惱衆生。三劫災壞時持其資具不
令壞損。後二於處自在。一遠擲。二解空。十
力自在。是悲智之力故不同前門。一調生
力。二嚴*上力。三法身力。四常修力。五開
覺力。六攝行力。七度生力。八自覺力。九種
智力。十大悲力。各先標名後釋義。皆業
用不屈稱爲力也。下通結可知。上來行
徳自在竟。下第三十種遊戲神通下七十門
明行徳圓備。於中初二十門明行徳殊勝。
後五十門明行徳圓滿。前中初十明*住志
行成遊賞自在故云也。於中初二以染正
報對淨依報以明相作。此中有四種自在。
一依正相作。二染淨相作。三染正淨依相作。
四此上相作已甚希有。況各不壞不雜故爲
極自在。名遊戲通也。下並准之。次二以佛
身對二乘明相作。問佛是果人。菩薩因人。
何故因人能令佛身作二乘耶。答此是普賢
位中菩薩與佛齊故。又釋是佛下就容其作
故。次二因位果位相作。次二生死涅槃相作。
而不著涅槃者生死不染涅槃也。亦不究竟
無餘者明生死不亡也。此中唯是果位方便
淨涅槃。此中非是性淨涅槃。性淨涅槃與生
死相作不足爲奇。後二明定用相作。二十
勝行者。以遊履自在故。令所作皆悉精微
故云勝行。於中初三攝生行。前二以法就
機。後一攝機同法。次三知法行。一因果相
出。二有爲無爲相出。三生死涅槃相出。後四
三業行。一語業。次二身業。後一意業可知。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門明行徳圓滿中。初十
力者。正以徳勝智用堪能故云力也。皆有
標釋。於中初七自分因力。一不染三界。二
不壞四信。三巧修行上三自行。四知物心。
五滿物願。六常化。七現乘。上四利他行。後
三勝進果力。一現佛身。二悟菩提。三轉法
輪。二有十種無畏者。正以智力功強外無
所懼故云也。於中初二具持文義答難不
畏。三了達二空不畏妄念。四威儀無缺
畏。五三業無失畏。六不畏魔等。七無有
不能聞持畏。八悲願不畏生死涅槃。九
示同二乘而不畏二乘。十不畏機感而不
能現。三有十不共法者。正以智力雄猛凡
小莫闚故云不共。又釋既皆云不由他悟。
即知行起。自心非他所共故名不共。一自
己行。二化他行。三迴向行。四巧便行。於中
有三。先巧離二乘。二於生死中下巧順世
間。三於世間下巧窮彼岸。五智慧行。於中
三。先總擧定慧。二常在涅槃下別辨十門自
在智慧。三菩薩成就下總結歎勝。六三業隨
智行。七悲代他苦行。八慈受他供行。九自
淨淨他行。十位滿常修行。四有十種業者。
正以内徳不共令所作必然故云業也。於
中初一約處。次三約人。次一約時。次二約
用。一身行。二身光。後三約護持。一護法。二
説法。三願持。此等多約境事爲名。各有標
釋可知。五有十種身。由業因既備身果現
前故也。此亦是迴向位滿所得十身。初二
約體以不來入趣故。後於趣中亦無可
出去故云也。次五約用。一順同世。二不失
眞。亦是世間所知眞實。三用盡來際。四五
正以隨縁不變故得堅固不動也後三約
相。一福相。二理相。三果相。此十身與前十
行品中第九行内十身有同有異。相攝可
知。上來有三百答十迴向中行相竟。此
上十業十身自古諸徳多將入後十地位中
收。然別行度世經六翻問答中。此在第四末。
今依彼經。科判此文入迴向攝。自下大門
第五從十種身業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
問。十地位中行相。於中分四。初一百二十
門明十地中三業殊勝行。寄在於初地。二
從十種方便下九十門明造修離障行。寄
二三地。三從十種離生下九十門明造修純
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四從十種足下二
百門報相圓滿行。寄八地已上位。就初
中分三。初二十明身業行。二次四十明口
業行。後六十顯意業行。就初中先依身起
業。一遍一切處。二趣一切機。三同一切
生。四遊一切刹。五詣一切佛。六&T016254;一切土。
七碎一切山。八現一切事。九覆一切生。十
現一切佛。皆是身之作用同名身業。二有
十種身者。准前問應名淨身業。下口業中
亦同此。又此是行法爲身故不同前。於中
初二六度四攝。次二慈悲。次二福智。次三體
用。後一成果。第二有十種口下四十明口
業。初十明口業體應名語業。以口是身分
攝故。於中一離惡口。二離兩舌。次二離妄
語。一麁二細。餘六離綺言。此並約遮釋。若
約表十種各顯一徳。如文可知。二有十種
清淨業莊嚴菩薩口業者。顯語業淨因以
嚴其語故云也。於中初二攝法行。次二離
過行。次二攝善行。次二法施行。後二聞法行。
由此十行使語業嚴淨也。三得十守護者。
由發言誠諦。幽靈懸鑒故加守護。於八部
之外。加梵王衆及佛法王爲十可知。四成
十大事者。由内因誠實。外縁加護。致令語
力廣大成其所作故也。一能斷疑。二能普
至。三動其根。四入其性。五拔其使。六除其
習。七生淨信。八起深樂。九令證理。十得
大果。第三有十種心下六十門明意業。於
中初十明意業體。後五十顯意業用。就前
中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
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
邊心。此並是意樂之心也。二有十發心者。
心體既滿理。宜發起勝用故也。於中初
六明利他心。次二自利心。後二勝分中利他。
又釋初一總。餘九別。並是利他心可知。三
有十種滿心者。前既發心修成所作遍滿
法界故云也。於中一悲心廣。二智契深。三
解脱用。謂是九世即一念名爲解脱。四滿八
相。五遍知器。六了眞諦。七解俗網。八滿無
生。九達心界。十現等覺。四有十根者。由
前心滿堪爲法器。能出生故名根也。一信
根。二樂根。謂信増爲樂。三精進根故不退
也。四定根住位。五慧根。六悲根。七堅智。八
明慧。九爲法身器。十作報身根。五有十種
直心者。以生後體立正向所作故云直
也。於中初二直背下。次二直順上。五於違
不動。六於順無染。七隨法能持。八悲不擇
處。九入深義。十習廣教。第六有十深心
者。由前正向令信樂慇至故曰深心。於中
初二深離障。次二正入法。一行二解。五知
法無礙。六入異方便。七成辨所作。八定深。
九願深。十悲深。上來初地行相竟
下第二十種方便下九十門明二地已上行
相。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方便行。二
從十種入衆生下三十句明慈悲方便行。三
從十種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就前
中初十方便者。巧修正行故。初六是捨相
方便。巧修六度可知。後四是攝生方便。一
慈與樂。二悲代苦。三授智。四與法。二有
十種樂修者。正以善巧無礙而能欣求諸
行故云也。一樂勝善。二樂異嚴。三樂廣大。
四樂甚深。五樂四無量。六樂持戒。七樂慈
忍。八樂明解。九樂神通。十樂聽法。上辨
因。後一顯所成果。三有十種解脱深入世
界者。謂樂修不已。能以解脱勝力令一切
世界相入等故以爲名。於中初以多入一。
二以一入多。三一佛滿十方。四示界全空。
五同佛莊嚴。六一菩薩滿一切。七入毛孔。
八入衆生中。九一果處遍。十一妙音滿。第二
有十種入衆生下三十明悲方便中。初十
明無縁大悲。巧會物性故名入衆生性。又
令衆生界有所入故名入衆生性。性亦名
界。界有二義。一分齊義。二爲因義。文中前
五明相入自在。一攝事入理。次二多事入
一。四攝末入本。五多界入一。後五迴入化
用。初一入所化器。後四入能化相。初一入
隨類相化。餘三可知。二有十習氣者。由善
入物性令成串習氣分。以爲行因。即熏成
習氣也。一行本氣。二成行氣。三下化。四上
見。五受生。六大行。七十願。八十度。九理智。
十量智。三有十熾燃者。前習因既立。能發
生現行繁興大用故名也。初二嚴土攝生。
次二依縁成善。次二慈悲。次二行巧。後二
因果。第三有十種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
行中。初十趣者到行到果名爲趣也。初二六
度三學。次二妙智眞境。次二依法成善。次
二依人起行。後二成佛説法。前八趣因。後
二趣果。二有十種事能具佛法者。由此十
事現前。令諸佛法無不成滿故云也。初二
信人法。次二離過失。次二信入勝境。次二
住正離耶。後二念佛信果。於此十中遂
作一種。如教成就。即令佛法皆悉具足。況
具十事。三有十種退失應遠離者。既能具
足佛法。便能修道在縁不退故云也。初四
失利他行。後六失自利行。觀令遠離 下
第三有十種離生。下九十句明四地已上至
七地來出世間行。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
因行體廣。二從十種名號下二十明行用殊
勝。三從十種無量下四十顯行徳成就。前
中初離生者是捨有爲行故名離生。又得
無生故名離生。又顯行熟純離生澁等過
患故名離生。廣釋如婆沙中。又大小乘同
辨離生位在見道。今此寄在四地已上出
世間位。於中初二約智悲。次二就捨著。次
三離惑就生。若二乘捨惑離生。不能隨有
親近衆生。菩薩反此。八離而不離。九不離
而離。十得果不捨因。二有十種決定法者。
正以離生之患能得法決定。初五自分行。
一生佛種中。二入佛境界。三解。四行。五成
善。後五勝進行。一住果體。二得果用。三順
果位。四同果身。五同佛住。三有十出生佛
道者。於法既決。能從縁出生聖道故云
也。於中初二順人信法。次二願善不虚。次
二時處廣長。次二無間普遍。後二願行攝生。
第二有十名號下二十句顯行用殊勝中。
初十正以實徳内充。嘉名外響故云也。菩提
是所求。薩埵是能求之士。以從所求名菩
提薩埵。於中初四約所求菩提境爲名。一總
擧菩提。二約過小乘。三約過因位。四約體
勝殊。次二約自行爲名。一*惠無比。二上
精進。次二約所知解爲名。一能示上法於
衆生。二能知十方於諸佛。後二約徳爲名。
一福高。二*惠深。又如瑜伽第四十六云。一切
菩薩隨徳假名有十六種。所謂名爲菩提
薩埵摩訶薩埵。乃至十六名爲法師。顯揚第
八。莊嚴論第十二皆同此説。莊嚴論云。此十
六名皆依義立。一切菩薩總有此名。又商主
天子經有五義立名。一於菩提分住持入
故。故名菩薩。二入大乘故。滿大智故。故名
摩訶薩。三不可求法智徳入故。故名最勝薩
埵。四不與煩惱共住。爲諸衆生滅煩惱
故。發精進故。故名淨薩埵。五令諸衆生行
淨道故。故名極淨薩埵。二有十種道者。以
名徳稱實遂得行解虚通故云道也。於中
約増數以明十種。初一約行本。以菩薩萬
行皆菩提心爲本故。二約實*惠方便*惠。亦
是正助二行。三約三空定。遊出三界故云
道。四約四行。除四障。一業障。二嫉妒障。三
謗法障。四樂世有障。亦是異求障。智論云。行
是悔過等四行。疾至阿毘拔致地。五約五
根。六約六通。七念中於六念上加念衆生。
是悲心也。八正道可知。九次第定者並是寂
用雙行故。是菩薩道攝。於中初禪可知。二
從喜悦者是二禪利益支也。離退過者是二
禪離覺觀障也。三息喜悦者是三禪也。四離
世苦樂者是第四禪也。見佛等明定用。并四
無色定及滅盡定爲九也。十力道中知欲樂。
先知。後爲説法現身等。餘並可知。第三有
十種無量道下四十句明行徳成就。於中
二。先總標四名。後各別顯釋。初無量道者。
謂是菩薩智所遊路無邊際故。一事空。二理
性。三正報。四依報。五時劫。六施設。後四是
佛三業力用。淨識爲體。二道具者以前染淨
等無際限。菩薩起道之縁亦同無際故云也。
約前所知十種廣大。顯能知集起亦同無際
更無別法。三修道者對縁造行故名修
道。非是見修等修。又攝論中總集修亦在地
上。同此也。初三別約三無性修。一無相觀
中不見所執染法可著。亦不見淨法可依
出離。由此能令三業無失。二於無生觀中。
不見染分可減淨分可増。以無生理實
故。三於無性性觀中。不見前二性爲有。不
三無爲無。又眞如相非有體非無。上
約正證智。四約後得智中。別就依他性以
成修行。觀唯識如幻等成不顛倒行。五作
三空不離三界。爲欲在中長善根故。六
於教法不著。七於理中恒沙法不壞。八於
眞體平等。九起行勇猛。十於佛徳平等不
疑。四莊嚴道者。謂修道行互相交飾故名也。
又釋皆以逆行用嚴道。於中初五自行無
染。一在亂常定。次二處小常大。次二在欲
行禪。次三隨有攝化行。一化樂世。二化
耶道。三化犯戒救苦。九自行成滿。於中
三。初得法滿。二爲一切衆生下巧便示現。三
何以故下釋成善巧。十因圓果滿。於中三。
先因圓得果。二而亦不斷下明得果不捨
因。三何以故下釋成行相。可知。下第四
從十足下二百門明八地已上報徳純熟
行。於中分五。初二十句明手足外用行。二
從十腹下三十句明内徳盈滿行。三從十
莊嚴下二十明外相嚴備行。四從十頭下
七十明六根業用行。五從十行下六十明
四威儀動止行。就初中。十足行用進渉表其
脚足。從下爲初。是故先辨。於中初二約行。
一戒一進。次二約通。一總一別。次二約心。
一信一願。次二約法。一護一聽。後二約徳。
一福一斷。二有十手者行用取授表其身
手。於中初四自行。一取。二與。三恭下。四敬
上。次四利他。一除疑網。二拔欲泥。三濟四
流。四授正法。後二明二行滿。一除惑病。二
破無明。第二有十腹下三十句明内徳盈
滿中。初腹者如世人腹含容不淨。今明菩
薩行腹。反彼説淨。於中初三約戒淨。一持
戒心。二正護戒。三不覆過。次一約定淨。謂
定心無著也。後六約惠淨。一斷惑障。二
滅業障。三納實法。謂如食滿腹之想。四悟
縁起。五覺八正。六破*耶見。二有十藏者。
前總擧其腹。今明前腹内五藏相。似有攝
藏義故次明也。於中初六下攝衆生。後四
上攝佛果。前中初三總攝。一授解。二令行。
三成徳。謂成僧寶也。後三別攝三聚衆生。
*耶定衆生令得生善根者。此約菩薩爲
外縁力也。涅槃經一闡提人雖斷善根。由
佛性力故。未來善根還得生長者。彼約内
因力也。後四上攝中。一攝佛十力。二攝四
無畏。三攝不共法。四攝佛證智。三有十心
者。前通明腹内諸藏。今別明心藏。爲最勝
故。五藏主故。中實故。集起故。於中初二攝
善心。一勇。二懃。次二破惡心。一破惡縁。二
破惡因。次二成行心。一堅。二淨。上六自行。
次二攝生心。一令悟。二慈救。謂梵住是慈
也。後二成徳心。一深。二固。第三從十莊嚴
下二十明外相嚴備行。初十猶同世人服飾
嚴身。初二慈悲嚴。次二願求嚴。次三攝生嚴。
後三攝徳嚴。二有十器杖者。前既束帶嚴
身。今固執持器杖。顯行能除障故。初五以
順杖破障。次三以違杖破障。如奪賊器
杖還用害賊。後二成徳建功杖也。第四有
十頭下七十句明六根業用行。先明頭者
以身之上故。於中初一斷徳深。次三福徳
高。次一悲徳堅。次二智徳廣。次二攝生徳。後
一護法徳。二有十眼者。行徳淨勝照了於
縁故同眼也。十眼義略作四門。一釋名。二
體性。三諸門。上三如別説。四釋文中。智論
中。無常肉眼畏大風故不見他方。此經是
眞常肉眼見十方色故。無量壽經慧眼見
眞。又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與此不同准釋
可知。此中皆從根境立名可知。後五中智
眼分別事法。無礙眼見事不礙理也。普眼
五事平等。餘並可知。三有十耳者如
理聽聞故。依聞起行故。初二離違離順。次
二棄小欣大。次二愍苦離樂。次二求佛究
法。後二了俗至眞。四有十種鼻者。飮嗅
行香依鼻増道故云也。於中初四聞香體。
雜集論唯有三種。此文有四會釋可知。次
三聞香表用。瑜伽等中上二界既無鼻舌兩
識。亦無香味二塵。此中聞非想等香者明
其不無微細香等。以菩薩鼻識過人天故
能了知也。後三聞出世人法香。五有十種
舌者明語業自在。依之増善故也。於中初
五約辯説顯徳。後五約順用顯位。六有
十身者明身業自在。應機現形故。於中初
三現凡身。次五現三乘身。後二現體用身。
一用一體。七有十意者明意業自在。於中一
信。二聞。三思。四修。五止。六觀。七總調。八調
内思。九調外境中。十明佛定。第五有十種
行下六十門明四威儀動止行中。初十行
者。謂發動遊行故。初二能聽能説。次三自調
化物。次一成己淨惠。次二下化上敬。後二
得果存因。二有十種住者。行有止息故
明其住。若小乘令住四念等。今明菩薩住。
此十行初一住行本。二住行相。三住正慧。
四住定處。五住戒處。次二順人法。次二
忍圓。後一住果滿。三有十種坐者。住戒有
疲故明安坐。菩薩處此。而成行攝生故也。
初四同世坐以攝物。後六以法坐而成徳。
一辨。二持。三定。四慈。五悲。六力。四有十種
臥者坐亦須臥顯憇息歸靜故云也。初二
定加行。一息諠。二趣定。次一得定。後七定
果。一起慈。二離悔。次二惠悟。次一如願。
後二作滿。又如經中不得仰伏左脇等臥
唯以右脇思明相等。今此菩薩就法以明
攝用歸體故爲臥也。五有十種住者明智
有栖止故云住也。前明能住。此辨所住。又
前明身住此明心住。是故前屬四儀。此約
心行也。於中初四住四等。次一住六度。次
三住三空。後二行位滿。六有十種行者。遠
師釋。前明利他行此明自利行。又正云前
明始終方便故以樂聞等爲行。今此明淳
熟修故以正念等爲行。又厚云。前是四威
儀中行住之行。此説始終起行之行。今謂亦
是前約身儀。此約心行。若爾何故前十亦
有心起行耶。釋此經菩薩身外事。並就内
行以顯其相。例皆如是故不疑也。於中初
四自行。一加行。二覺法理趣。三後智順佛。
四起六度行。次四攝生行。一總擧。二同事。
三愛語。四利益。謂示同貪等而覺悟彼也。
後二二行成滿。上來總五百二十句明上第
五大段十地位中相竟 自下大門第六從
十種觀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因圓果
滿行。於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圓究竟
行。亦是等覺位相似。二從十種住兜率天下
一百九十明現果圓滿行。亦是妙覺位相似
 就前中分三。初有一百四十門明因行
體性。二從十種義下八十門明方便造修
行。三從十種魔下一百門明因行除障。就
前中二。初四十明起行方便。二從十種施
下明十度行體。就前中初二十明意業觀
察。次十身業奮迅。後十語業哮吼。前中初十
種觀察者。觀解方便故。善達所行通塞相
故。於中初三觀所化。一知業。二知報。三知
根。謂能不迷理性無根而能觀隨事根別。
次六覺法寶。一理法。二果法。三教法。四行
法。五六觀位法。一滅障。二得記。後一定法。
亦是所成果用。二有十種周遍觀察者。謂審
察窮盡故。解能起行故。又釋亦得前是審慮
籌度。此明擧目周察故也。初六令衆生
得六度行故。後四令他得四丈夫法。一近
友。二聞法。三思惟。謂不捨悲也。四修行。
令得菩提故。又釋後四是自利。一重人。二
順法。三悲。四智。三有十種奮迅者。謂實行
内充。威徳外溢。又建功玄極。威肅勇健故
名奮迅。初一身勝。二心大。三教威。四行用。
五破*耶。六滅惑。七達法。八廣持。九具辯。
十圓果。四有十種師子吼者。既勇健無畏。
即能決定宣唱故名也。依涅槃經師子吼有
十一事具如彼説。此中一覺心吼。二大悲
吼。三報恩吼。四大誓吼。五淨戒吼。六積徳
無厭。七積智無足。八證理決然。後二果成
決定。此皆先顯所成決。後結能成之行可
知。第二有十種淨施下一百門明十度行。
初十施者輟己*惠人故。一捨心施。二滿
願。三一心。四了田。五無簡。六不著。七捨身
財。八求大果。九益衆生。十淨三輪。二有十
種戒者防三業非具止作故。於中初七自
分中。初三律儀戒。次三攝善戒。一過凡。二
背小。三順大。次一攝衆生戒。謂巧拔犯禁
故名微密。後三約勝進。亦三聚可知。三有
十種忍者。情安於法故。初三耐怨害忍忍
他三業所惱故。次五安受苦忍。一不害他。
二不惜命。三不輕小。四受割截。五忍苦
惡。後二法思惟忍。一離惑。二得法。四有十
精進者順理懃策故。初五明三業精進。身
語初二。意業三心。亦是懃勇精進。六無足精
進。七難壞精進。八成事精進。九入理精進。
十用進。五有十禪者攝心不散故。初四方
便。一出俗。二近友。三在靜。四離鬧。次二
正定。一初得。二堅成。次二發*惠。一起智。二
斷惑。上八是現法樂住禪。九利益衆生禪。
十引起神通等禪。六有十慧者正解照理
故。初三解法慧。一解因不即果。二解縁不
離果。三解果不斷常。次四攝生慧。一拔
邪。二知器。三授法。四降魔。後三證理慧。
一見法身。二攝勝徳。三覺平等。又釋初三
加行。次四後得。後三正體可知。七有十慈
者與樂意故。初一離怨親。二令得實益。非
但口言。謂令離苦因也。三救苦果。四授樂
因五令得斷果。六令求智果。七身放慈光。
八心廣如空。上八縁衆生慈。九法縁。十無
縁。並可知。佛地論中法縁慈縁。五蘊假法
與此不同。八有十悲者拔苦意故。於中初
總顯。餘九別辨。別中初六對物起悲。後三
授其所益。一愍其容妄故爲滅。二傷其
眞隱故爲顯。三念彼不知故令悟。九有十
喜者慶物獲益。於中一慶自發心。二慶
捨所有。三慶救毀戒。四慶和諍訟。五慶
護正法。六慶樂正法。七慶物同行。八自
慶供佛。九慶他得定。十慶他智滿。十有
十捨者情無取著故。一捨貪嗔。二捨世法。
謂八法中利衰依身。稱譏毀譽依口。苦樂依
意。又利及稱譽是生樂因。衰及譏毀是生苦
因。以因果通説故有八也。三捨非器。謂於
法器衆生知時授法。於非法器捨而不嫌。
四捨二乘。五捨惑染。六捨背有。七捨異語。
八捨非時。謂根未熟待時且捨。九捨非縁。
謂有衆生應受佛化。非是菩薩所化。亦不
強化。是故捨之。十捨異見。上來明因行體
性竟。第二有十種義下八十門明造修方
便行。於中初四十明自分行。二從十種明
足下四十顯勝進行。前中初十義者所詮旨
故。依義成行故明也。一如教旨。二解俗諦。
餘八解眞諦。一離相。二離染。三絶言。四平
等。五一味。六證得。謂正智證理順如而來
故名如來。七眞。八滅。並可知。二有十法
者。自性執持故以法成行也。初一實行法。
次四離障法。次三離相法。後二果法。三有十
功徳具者。成福之縁故云具也。一謂不斷
三寶。是功徳法由何成。此由勸衆生發菩
提心。是故此勸名功徳之縁具也。餘句例
然。二巧迴向。三正惠教他。四悲心不倦。五
能捨身財。六勤修相好。七不輕小善。八不
蔑小人。九敬養大人。十捨心廣大。四有十
種智具者。成智因縁故云具也。於中一近
勝人。能得智故名具也。下並准之。二内調
心。三住念*惠。十智顯無盡。如前説。四樂
眞法樂。五六度四等自折伏故。六出家守心
欲恚癡爲三覺也。七觀法空淨。如因陀羅
陳者是帝釋與修羅戰時。列兵在空。影現
大海故也。八深解二空。九到無相彼岸。十
因漸得智。謂五重漸次相資得也。自分行竟。
第二有十種明足下四十明勝進行中。初
十明足者委解曰明。周備稱足。又惑闇盡故。
智用滿故。初七解行。後三別顯三明可知。
二有十種求法者。依求正法以成勝行。初
五深心求法。謂自有實心不能勤求。自有
勤不能捨命。有能捨命不能爲他捨。菩
薩不爾故。皆能也。後五廣心求法。初二
爲智深法住。次二爲授法斷疑。後一爲滿
足正法。三有十種明了法者。既求得法委
解照達故云也。於中以普賢法了知三乘
凡聖差別法。初一約外凡法。二内凡之始名
信行。三内凡之終名法行。四住聖之初名八
人。有人釋約八忍爲八人。今釋大般若中
名第八人。謂從阿羅漢却數至須陀洹向
爲第八也。五正得初果滅衆結者。滅八
十八結見所斷惑斷惡道生死流。六得第二
果觀欲味是患盡。餘三品惑未盡故。潤
一受生故云還來受生。七得第三果。三果
唯捨欲界。此約實法。通離三界。八羅漢。九
縁覺。十菩薩。四有十種向法者順向普賢
法界故。一若違善友即背法門。是故反此
名爲向法。餘皆准此。二覺悟諸天不令著
樂名向法也。三常懷慚愧恒向法門。四
背二乘名向法。五實心辦事。六捨小。七
捨*耶。八背染因縁。九稱根説法。十内住
法界。上來造修行竟。第三有十種魔下一百
門明離障行分二。初五十明離障成行。後
五十明離障加持。前中初二十明所離障體。
次十明離障方便。後二十顯見佛成行。前中
初十魔者於道有障。初一簡去無取五蘊
故云貪著也。以彼非魔故。二簡不染無知
等故云染也。以所知障等非是魔故。三簡
善業故云障礙。四是第六識心慢非是餘
識。五蘊壞名死故云捨離受生。六他化天魔
陵妒故。七作罪不悔令善皆失。又退失善
根心不生悔故名爲魔。八味定廢道。九曲
情相附。如依人不依法等。十迷於所求不
起大願。此十種魔皆持業釋。謂蘊即魔故。
乃不知即魔。問此十魔攝四魔不。答或
攝。謂陰天死各一。餘皆煩惱收。或不攝。彼
四與六各是一門故。以顯無盡故。彼據別
門。此約普故。二有十種魔業者。前據魔體。
今辨所因故云也。又此十業招感天魔。一
既忘覺心所修善根唯感人天。豈非魔業。
此是*耶善根故。二求世報名惡施。業報差
別經若有行布施。急性多瞋怒死作大力
龍。三厭捨惡人。棄大悲故。四内有四門。一
慳法。二呵法器令退學。三求利説。四非
器説深。五不如聞行。六樂小乘。七心瞋
口説。身惡眼視。八謗法輕人。九文詞世論。
十捨危就安。十一慢法散動。剩一是増數
十也。三有十種捨離魔業者。對障修治故
捨。一他力捨。二自力捨。三誠信力。四憶
本力。五離放逸。六求本法。七樂深法。八歸
佛。九念佛。菩提樹者以善根迴向。要於此
樹成菩提故。十善根同性。又同一果也。四
有十見佛者行障既離。佛境斯現故云見
佛。十中各標名釋義。初一安住世間者。示
於涅槃無著也。成正覺者。示於世間無著
故名無著佛。又釋無著是不滯義。謂不滯
體寂。現於世間示成正覺。此是總句。下九
別顯。一由願力出現故。上云佛願力故皆悉
見。二示往善業得此妙果。令他信知業
不虚。又釋以勝福業感此相好之身。令物
生信故。三淨識體住持善根順成正覺。又
持淨土等。四雖現世間而常住涅槃故。前
即持令順起。此即欲度常滅。無礙故也。問
此豈成總句釋。若不爾何成正覺。五即是
理法界故。遍一切有爲行處。又此現覺之身
即遍一切處故名法界佛。如結通處佛。如
上即佛身充滿諸法界也。六佛雖普遍機
感心中。方乃安住心即是佛。上云應受化
器。悉充滿也。又是淨心縁起集成故云安住。
七雖現心中常在深定。以於多處皆無著
故。八體性不變故云決定。此通在纒等。由
此等乃成正覺。不爾即非也。九如能化意
普覆群機故。又如所化意皆普覆故。又如
末尼珠。普覆應機無思念故。又釋如意是
自在大用故。此中十佛六相總別等准之。又
此十佛攝爲五對。初二能所一對。謂初是所
出後是能出。次二依正一對。謂初是正報。後
持是依報。次二常遍一對。謂涅槃常恒法界
普遍。次二現住一對。謂應現心中住定無
著。後二體用一對。初體性不動。後用充法
界。餘門如別説。又法集經云。菩薩入十種
法能知諸佛。何等爲十。所謂習氣佛。果報
佛。三昧佛。願佛。心佛。實佛。同佛。化佛。供養
佛。形像佛。乃至廣説。五有十種佛業者。前
明所見佛體。今辨得佛之因。又此起行順
佛故名佛業。各有標釋。初一總約化生。次
二顯自利行。次二約別化生。一化悔纒者。
二化凡小心。次二於惡時護法行。一正法
難時。二魔事起時。八不取小果。九不斷本
願。十成無礙行。於中七句。一求道不礙
離。二於如來下無染不礙求。三令一切下
嚴刹不礙空。四教化下化生不礙無。五諸
通下具果不捨因。六示現下示圓不捨
分。七現大下現寂不礙生。上五十句明離
障成行竟。第二有十種慢業下五十明離
障加持行。於中初二十内成離障行。後三十
辨外加持行。前中初十擧障。後十現治。前
中慢業者。執我自高陵他爲業。初輕人。
次二慢法。四自擧。五妒他。六謗法。七自恃。
八求師過。九不能問。十明慢障道。二有
種智業者顯對治行也。謂既識障惑不
令増長。成情從理。敬重法行故名智業。
初二信法念佛。次二近人樂法。次二敬他
自淨。次二順理重行。後二成徳滅惑。並此
智之作用故名也。第二有十魔所攝持者下
三十辨外加持行。初十明怨障加持。即所離
障也。後二十明佛法加持。即能治行也。前中
由内行乖理。外魔得便故名攝持。又行乖
理即是魔攝。初二怠心捨法。次二起貪自
度。次二捨願起斷。次二成小捨大。後二捨
悲謗法。二有十佛攝持者既離魔攝。即佛
加持遠*耶入正。理宜故也。初二約心攝。次
二約起行攝。次二約悲智攝。一悲。二智。次
二約巧*惠。一巧。二*惠。後二約智斷。一斷。
一智。並此佛力攝持令成此等行也。三有
十種法攝持者。捨過從法故爲攝持。初四
即四法印法。次二十二縁生法。次二即三乘
法。後二此淨法。一性淨。二斷淨。並由法力。
成此等行故名攝持。上來總三百二十門
明因圓究竟訖
第二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門明果用
圓滿行。此等多約八相現化。明於佛用者。
以此亦通普賢等用。不向淨土實報處説
也。又釋此唯菩薩作用故。唯示八相成佛
非餘實成。又釋彼實成佛無成不成。不可説
故。就八相説也。於中分六。初二十在天
行。二從十種降神下二十明入胎住胎行。
三從十種生下十明出胎行。四從十種大
莊嚴下四十明在家同俗行。五有十種出
家下六十辨出家期道行。六有十種覺如來
力下四十明成佛果徳行。初中前十在天行。
後十現終行。前中一生菩薩在彼天時作何
等事。謂作如此十種事業。一謂於彼化欲
界天。二化色天。三化三千界生。四爲十方
同類説下生法。五授彼十方同處法化。六
説法降魔。七眷屬樂聲化欲諸天。八詣佛
聞法。九供養多佛。十多身益生。二命終示
十事者。所作既了將欲下生現茲十明。大
乘方便經下卷中。菩薩如其本願處兜率天
宮。能得阿耨菩提轉于法輪非爲不能。
菩薩思惟。閻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
聽受法教。兜率天人能下閻浮提聽法。是
故菩薩捨兜率天於閻浮成佛。一輪光滅
苦。覺彼令知。二毫光驚覺宿世有縁。三手
光嚴界。併除非器。四膝光覺天。令辨供隨
侍。五心光覺力士。六毛光覺助化。七堂光
照處眷屬同生。八樓光照母胎内現閣。九
足光延壽。十小相中光應現八相。餘結百
萬等可知。第二有十事降神下二十。初十
明入胎。後十明住胎。前中何故入胎。爲十
事故。一化小根。二攝眷屬。三念不亂。四
現奇廣益。五稱物本願。謂彼應在胎中化
故。六同人類故。七機宜見故。八同類共集。
九定力現奇。十供佛聞法。問據此上文兜
率命終即入胎等。何故梁攝論明化身二十
年在中陰中。答眞諦三藏金光明疏中釋云。
少乘別部師云。聽待父母受生竟故。
二十年在中陰。今釋並是機感現形。所見各
別故也。二有十微細趣者明胎中廣攝。幽
密難知故名微細。初一現本因行。次八現
八相。後一現神力。並在胎内同時齊現。第
三有十生者。於右脇出時有此十種。一内
離癡闇。二外放大光。三未來更無此最後
邊。四稱理而生。五如幻似生。六頓現十方。
七内智具。八外光用。九定慧滿。十震動益。第
四有十大莊嚴下四十明在家行。初十明
初生未行之前。大誓自嚴故也。一拔欲泥。二
開慧眼。三得勝身。四摧憍慢。五接退屈。六
令大益。七見佛力。八覺同行。九救疲頓。十
蒙光觸。皆奮起大志用以自嚴。二有十事
行。七歩者創起遊行。顯自在之貎。初一示
有倶生力故。二若在家有輪王七寶。出家
七聖財寶。三滿他本願。四自現超過。五現
大人行相。六履地現金。七加他與力。八同
數相表。九示現自悟。十稱己最尊。後身菩
薩爲化衆生。同卅七數故不増減。三有十
事現童子地者。幼稚無染現學攝生故也。
初三符同世務。次二常無過失。次三色力
救生。後二供佛受法。四有十事現處中
宮者彩女圍遶顯行無染。一以同行在
*彩女中故如下文監*惠女等。二以不同
二乘捨欲之善故云欲明菩薩善也。如文
殊在龍女宮坐夏等。三處彼能捨以化著
樂。四順同濁世。五在欲而行禪等。六七應
本期。謂受化在此故。八以世樂供佛。九
現定力自在。十爲守護法。上來在家行竟。
第五有十事出家下六十門明捨家期道行。
於中初明出家内。初二令厭捨染。次二顯
勝令欣。次二令其捨惑。次二現於挺出自
在之徳。後二順果同因。二有十事現苦行
者。明示同異道摧諸邪見。初一有小乘機
衆生。謂菩薩生在王宮未經苦行練神。何
能得道。故示化彼也。二外道耶見以自餓
爲道。菩薩示餓。六年而不得道。食乳糜後
方覺菩提。是故破彼見邪。三化無業報邪
見者。如大乘方便經第二卷中。佛於往昔迦
葉佛時。爲化外道五人令得無生忍故。
須爲五人罵迦葉佛言禿頭道人。何有禿
人能得菩提。實以般若觀空而發此語。示
現此業。得報不失。苦行六年令餘衆生信
知。一生菩薩方便之業猶有此報。況我等耶。
乃至廣説。四順五濁者。謂五濁衆生皆有
重罪。憂惱覆心不得解脱。爲除彼憂示
此業報。令彼念言。菩薩謗佛尚得解脱。況
我等耶。即當悔除。亦如彼經説。五策懈怠。
六令求法。七令離我樂。八顯殊勝者示
此苦行。非此正故對顯菩薩之勝行也。九
策未來。十待根熟。三有十事詣道場者。
明捨邪趣正。亦是因圓趣果。於中初二
現處。次二現身。次二嚴處。次二見佛入
定。後二愛供觀佛。並於趣向道場行路之
時有此十事。四有十事坐道場者處此受
道故。初四約處現相。次三約三業現相。
後三成徳相。一滿金剛喩定。二受古佛所
坐。餘經受吉安草坐。三納所應化生。五
有十種奇特者。大果將臨。奇相先現故名
也。初二佛加讃。次二人物歸向。次二得定總
持。次二通慧具。亦是上供諸佛。下識化器。
後二明身業體用。一體二用。六有十種降
魔者。彼對魔怨顯勝幢獨絶故云也。依
方便經下卷。若非佛力召來。彼等惡魔莫得
近佛。爲欲界中此最尊勝。尊勝若降餘皆
隨伏。波旬四兵滿三十六由旬。圍菩提樹
欲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
切散壞。八萬四千八部大衆發阿耨菩提心。
廣如彼説。此化魔眷屬也。諸天本見魔王
自在。將謂勝佛。爲決彼疑故云降也。四
示征以入道。五顯己徳力。六起他信力。
七八爲未來軌則。謂修行之時未免魔障
不宜放逸。九顯惑劣徳勝故。十順惡世法
故。第六有十種覺如來力下四十門明成佛
攝化。於中初十成佛。次二十轉法輪。後十入
涅槃。初中覺如來力者。前降魔當無間道斷
障也。此當解脱道證果也。初中魔是惡縁。
煩惱是惡因。此二是所離障也。究竟行是治
道成也。次二得定自在。次二二徳滿。一自
徳圓。二化徳備。次三三業具。後二同諸佛。
一三業同。二十力同。是故結名如來。不名
菩薩也。二有十轉法輪者。大覺既圓機熟
時至。理宜開甘露門授以正法。餘經此中
有梵王請。於中初十明所轉法輪。後十顯
能轉之因。就前中若小乘等法輪四諦下各
有見智明覺等四行。今此十行以顯無盡。又
彼四行既在諦下。今此亦在十諦之下。各
有十行成百行法輪。並如前法輪章辨。於
中初三可知。此等並是所轉之法非能轉
者。具此等也。四順入佛果無礙之法。五悲
心普覆法。六教法不虚。七顯宿因法。八顯
教聲至一切處。九説盡一切時。十轉該一
切法。三因十白淨法等者。顯能轉之因是
佛無流清淨法界故云白淨。由此轉入衆
生心中成聞熏種子也。出生無相者。依此
種子出生無相聖智也。決定不虚者。更無
異因故。攝論中。多聞熏習從最清淨法界
等流生無流現了。是此義也。一由佛過去
弘誓願力。令此法入衆生心中。出生無相。
決定不虚。餘亦如是。二宿世大悲所任持
故。三現在不捨衆生故。四稱根説法。五不
差時故。六不令生厭。又非不足。七知三
世智。後三殊勝三業。四有十義示現大涅
槃者化縁既畢。息用歸眞故名示現大般
涅槃。初二顯有爲失。次二顯涅槃徳。五令
求法身。六無常決定。七明愛必有離顯不
自在。八總擧三界皆不堅牢。後二顯涅槃
體相。一體二相。佛子一切如來下總結三世
諸佛化儀齊等。上來一百九十句明第六究
竟位中行法竟。上來總辨二千行門六位差
別。明大門第五普賢説分竟 第六大段從
佛子是爲菩薩清淨下明結勸修學分。於中
二。初結義勸修。二從佛子此經出生下結
名勸學。前中亦二。先結義。後若有衆生下
勸信修行。前中初總結。二引證。結中障盡名
淨。徳高曰勝。用廣稱大。理深爲妙。此四之
中淨勝是行。大妙爲法。二諸佛所説下引證。
謂如上所説並是三世諸佛所説。令有智等
明説有益。二佛子若有下勸信修行中三。
先標益。二何以下釋成。三佛子下結勸。第二
佛子此經出生下結名勸學中亦二。先結
名。二是故下勸持名中有十。一生諸行。二
出妙徳。三入深智。四攝法門。五離世間。六
遠二乘。七顯不共。八普照法。九長善根。十
度衆生。前中功徳義花者。是功徳妙行。間錯
如花。以成嚴飾。如上功徳花聚十行相似。
花嚴之名依此而立。此十並是所詮之義。從
義立名也。二勸持中先總勸。若菩薩下擧
益勸持可知。上來結勸分竟
第七大段從説此出生下明表瑞證成分。於
中二。先明説經表瑞。謂動地放光。二爾時
下諸佛證成。於中四。一總讃善説。二佛子
汝已下別歎説徳。此中久已善學。中間決定
證知。今時臨機快説。三我等下顯已同説。
明現説不殊故。四是故下述已護持。令未
來不斷故。上來表瑞證成分竟。第八大段
從爾時普賢下明偈頌分。於中有二百三
十一頌分四。初有一十六頌顯徳廣難説。
二從持衆生善根下一百三十三頌半明略
示行徳差別之相。三從常依如來下四十三
頌正略頌前二千行相。四從菩薩修諸下三
十八頌半頌前結勸修學文。就初十六頌中。
各二頌爲一結。則爲八事。一歎供佛攝生
行。二於上二事皆無染行。三摧魔滅惑行。
四現化爲物行。五救生求果行。六六度四等
行。七捨自存他行。八總結廣多許説*少分。
第二持衆生下一百三十三頌半略示行徳
差別之相中。總分爲二。初六十七頌明託
事表法。顯行相殊勝。二從一身無邊際下六
十六頌半明行用廣大。就前中有十五種
行相。初八頌明法樹鳥獸行。二生死下四頌
導迷治惑行。三菩薩爲法王下四頌明法輪
王行。四甚深智慧海下四頌明大海須彌行。
五深心下四頌明金剛法雨行。六白淨下四
頌半明法城金翅行。七淨戒下四頌明日月
照臨行。八自在下四頌辨法王梵主行。九遠
離下四頌離過成徳行。十無量方便下四頌
明四大珠寶行。十一菩薩功徳下四頌明花
香幢蓋行。十二菩薩無上下四頌明龍象希
燈行。十三菩薩功徳河下四頌明河船
藥行。十四菩薩等如來下六頌等同佛果行。
十五菩薩悉成下四頌半明障盡徳圓行勝
行。略示結勸。令聽行相殊勝竟。第二一身
無邊下六十六頌半明行用廣大中。分爲十
行。初六頌明三業深廣行。二菩薩現如是下
五頌半明供佛受法定慧行。三示現種種下
四頌明逆順行成徳滿行。四或現聲聞下五
頌半明隨類現身難思行。五或在天宮下八
頌半明八相念劫法印行。六如是知衆生下
七頌明了衆生根欲行。七菩薩一念中下七
頌半明身心迅用甚深行。八猶如人夢下六
頌半明智悲廣大玄絶行。九觀色如聚沫下
十一頌明智徳圓明照法行。十廣入甚深下
五頌明結徳殊勝無盡行徳用。略示結所
説。但以功成徳立行該法界。其旨深奧。詎
可言哉。聊擧一塵之説以擬玄趣也。三常
依如來下四十三頌正頌前二千行法。於中
頌前六位則爲六段。初四頌前十信位中
二百門行。二一切妙功下四頌前十住位中
二百門行。三住持一切劫下六頌前十行位
中三百門行。四金剛妙寶住下六頌前十迴
向位中三百門行。五清淨身身業下十頌前
十地位中五百門行。六觀察善逝智下十三
頌前因圓果滿究竟位中五百門行。第四菩
薩修諸行下三十八頌頌前結勸修學。中分
三。初一頌總結所説。謂結前二千名擧
小分。二無量劫下三十三頌半別結徳用。三
末四頌結廣勸修。就前別中二。先二十一
頌半別結徳用廣大。二淨身下十二頌結別
行徳殊勝。前中分五。初五頌半明於刹自
在。二無量金剛山下六頌明三業自在。三過
去一切劫下三頌明三世間自在。四深知下
五頌明身智自在。五示現如是下二頌結自
在無盡。二淨身下十二頌別結行徳殊勝。中
分三。初六頌半明輪王七寶宮殿器杖。二陀
羅尼下三頌半明林泉遊觀飮食乘御。三此
等下二頌結上諸行多劫修得。三末後四頌
中。初二結徳無盡。後二擧益勸修。離世間
品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七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八此盡十
住知識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初釋名有三。一分名
者。謂廣依勝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
成徳分矣。二會名。約處名祇洹重閣會。謂
表此法濟物攝生故在給園。又顯悲依本
重出之相故在重閣。三品名者。入是能
入。謂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所入法有三義。
一是持自性義。二是軌則義。三對意義。界
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
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
法因爲義故。是故説法界。聖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
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辯亦然故也。
三是分齊義。謂諸縁起相不雜故。初一唯依
主。後一唯持業。中間通二釋。心境合目故
云入法界也 二來意者。初明分來。謂前
顯託法進修。今辨依人入證。義次第故是故
來也。會來品來。亦同此説 三明宗趣者。
亦分會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爲宗。於
中分別作三門。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
初中先明所入法界義有五門。一有爲法
界。二無爲法界。三亦有爲亦無爲法界。四非
有爲非無爲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有爲法
界有二門。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爲法
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二三
世諸法差別邊際名爲法界。不思議品云。一
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未
來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界悉
無有餘等。二無爲法界亦有二門。一性淨
門。謂在凡位性恒淨故。眞空一味無差別
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
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爲亦無爲者亦有二
門。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
爲。此十六法唯意識所知。十八界中名爲法
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
眞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
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
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迴向品云。於
無爲界出有爲界而亦不壞無爲之性。於
有爲界出無爲界而亦不壞有爲之性。四
非有爲非無爲者亦二門。一形奪門。謂縁無
不理之縁故非有爲。理無不縁之理故非
無爲。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經三十九云。
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爲是有爲法。爲
是無爲法。佛言非有爲法非無爲法。何以
故。離有爲法無爲法不可得。離無爲法有
爲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爲性無爲性。是二
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
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由離相故非有爲。
離性故非無爲。又由是眞諦故非有爲。由
非安立諦故非無爲。又非二名言所能
至故。是故倶非。解深密經第一云。一切法者
略有二種。所謂有爲無爲。是中有爲非有爲
非無爲。無爲非無爲非有爲。乃至廣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