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宗要 (No. 1725_ 元曉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25 [cf. No. 262]
法華宗要

 元曉師撰 
將欲解釋此經。略開六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經
宗三明詮用四釋
題名五顯教
攝六消文義
初述大意者。妙法蓮華經者。斯乃
十方三世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滅入
一道之弘門也。文巧義深。無妙不極。辭敷理
泰。無法不宣。文辭巧敷花而含實。義理深泰
實而帶權。理深泰者。無二無別也。辭巧敷者。
開權示實也。開權者。開門外三車是權。中途
寶城是化。樹下成道非始。林間滅度非終。示
實者。示□生並是吾子。二乘皆當作佛。算數
不足量其命。劫火不能燒其立是謂文辭之
巧妙也。言無二者。唯一大事。於佛知見開示
悟入無上無異令知令證故。言無別者。三種
平等。諸乘諸身皆同一揆。世間涅槃永離二
際故。是謂義理之深妙也。斯則文理滅妙無
非玄。則離麁之軌乃稱妙法。權華開敷實菓
泰彰。無染之美假喩蓮花。然妙法妙絶。何三
何一至久至冥。誰短誰長茲□□總入之不
易。諸子瀾漫出之良難。是如來引之□權羡
□車。於鹿苑示有□之麁身。駕白牛於鷲岳
顯無限之長命。斯迺□一以破三。三除一捨。
假□以□短。短息而□忘。是法不可示。言辭
相寂滅。蕩然靡據。肅焉離寄。不知何以言之
強稱妙法蓮花。是以分坐令聞之者。當受輪
王釋梵之座。逕耳一句之人。並得無上菩提
之記。況乎受持演説之福。豈可思議所量乎
哉。擧是大意以標題目。故言妙法蓮花經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正以廣大甚深一乘實
相爲所詮宗。總説雖然。於中分別者。一乘實
相略説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此經所説
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三界所有四
生衆生。並是能乘一佛乘人。皆爲佛子。悉是
菩薩。以皆有佛性當紹佛位故。乃至無性有
情亦皆當作佛故。如寶雲經言。菩薩發心便
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衆生愚癡瘖瘂無
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菩薩之所棄捨。如
是衆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菩
提。發此心時。魔宮震動。又言。菩薩成佛衆願
滿足。方便品説。三世諸佛但教化菩薩。譬喩
品云。一切衆生皆是吾子故。又言。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佛子□道已。來世得作佛。斯
則無一衆生而非佛子。所以廣大。此衆生界
即涅槃界。是故甚深。如論説言。三界相者。謂
衆生界即涅槃界。不離衆生界有如來藏故。
是謂能乘一佛乘人也。此一乘人所乘之法。
略而説之有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
乘之因一乘之果。一乘理者。謂一法界。亦名
法身。名如來藏。如薩遮尼揵子經云。文殊師
利白佛言。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説
三乘法。佛言。諸佛如來説三乘者。示地差別。
非乘差別。説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説
三乘者。示小功徳知多功徳。而佛法中無乘
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法無差別故。金光明經
言。法界無分別。是故無異乘。爲度衆生故分
別説三乘。又此經言。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
竟實相。論釋此云。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
體。不變相故。又下文言。同者。示諸佛如來法
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
無有差別故。案云。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一切
衆生平等所有。能運一切同歸本原。由是道
理無有異乘。故説此法爲一乘性。如是名爲
一乘理也。一乘教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
初成道乃至涅槃。其間所説一切言教。莫不
令至一切智地。是故皆名爲一乘教。如方便
品言。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縁
譬喩言辭。而爲衆生演説諸法。是法皆爲一
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
種智故。是教遍通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所以
廣大。故一言一句皆爲佛乘。一相一味。是故
甚深。如是名爲一乘教也。一乘因者。總説有
二。一者性因。二者作因。言性因者。一切衆生
所有佛性爲三身果而作因故。如常不輕菩
薩品云。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論釋此言。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又言。決定増上慢二
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
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當知依此
經意而説趣寂二乘無性有情皆有佛性悉當
作佛。言作因者。若聖若凡内道外道道分福
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無上菩提。如下文言。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擧一手。或復
少傾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無
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廣説。本乘經言。凡聖一
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悲經言。
佛告阿難。若人樂着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
行布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
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
槃。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説是人必入涅槃。
尼健子經一乘品言。佛語文殊。我佛國□所
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
示現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
相。皆同佛法一橋梁度。更無餘度故。案云。依
此等文。當知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
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
故。如法花論顯此義。云何體法者。謂理無二
體。無二體者。謂無量乘皆是一乘故。而下文
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
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者
爲顯種子無上義故。旦約發心善根而説。非
謂餘善不得佛果。是故□違前所引文。由是
言之。若凡若聖一切衆生内道外道一切善
根。皆出佛性同歸本原。如是本來唯佛所窮。
以是義故廣大甚深。如是名爲一乘因也。一
乘果者。略説有二種。謂本有果及始起果。本
有果者。謂法佛菩提。如壽量品云。如來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
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案云。此文
就一法界顯一果體。非有體故非實。非無體
故非虚。非眞諦故非如。非俗諦故非異。如本
乘經云。果體圓滿無徳不備。無理不周。無名
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
説。又言。二體之外獨在無二故。是明法佛菩
提果體。始起果者。謂餘二身。如論説言。報佛
菩提者。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言。
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
劫故。應化菩提者。隨所應見而爲示現。謂出
釋宮樹下成道及與十方分身諸佛。如寶塔
品之所廣明。總而言之。一切衆生皆修萬行
同得如是。□菩提果。是謂一乘一乘果也。如
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
切衆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案云。此文正明如
來所願滿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衆生。
如應皆令得佛道故。如寶雲經云。譬如油鉢
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衆
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大雲
密藏藏經云。大雲密藏菩薩曰言世尊。唯願
如來。爲未來世薄福衆生。演説如是深進大
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
故。佛出世難。此大雲經聞者亦難。云何偏爲
未來之。吾當遍爲三世衆生廣門分別。花嚴
經云。如來轉法輪。於三世無不至。依此等文。
當知諸佛初成正覺。一念之頂遍化三世一
切衆生。無一不成無上菩提。如昔所願已滿
足故。設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願即不滿
故。雖實皆度而無盡際。雖實無際而無不度。
以無限智力度無限衆生故。而此經下文言。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
數。論釋此云。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
本願故。衆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
謂菩提不滿足故。所成壽命復位上數者。示
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過上數量不可數知
故。此論意者。爲明約今衆生未盡□如是時
本願未滿。非謂菩提已滿。而其本願未滿亦
非本願未滿。而説佛法已足。如花嚴經云。一
切衆生未成菩提。佛法未足。本願未滿。是故
當知願與菩提不滿。等則已滿則等滿。如是
名爲一乘果也。合而言之。理教因果如是四
法。更互相應共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説此四
名一乘法。猶如四馬更互相應共作一運故
説四馬名爲一乘。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理
教及因共運衆生到薩婆若。此事可爾。果既
到究竟之處。云何與三共運衆生。解云。此有
四義。一者由未來世有佛果力。冥資衆生令
生善心。如是展轉令至佛地。如涅槃經云以
現在世煩惱因縁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
縁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
今衆生令得増進。如本乘經云。自見己身當
果。諸佛摩頂説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故。三
者此經六處授記。記當得成阿耨菩提。由得
此記。&MT03242;心進修當果屬彼□得運彼故。下文
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四者此經中説一切
種智。無□不盡。無徳不備。一切衆生同到此
果。衆生縁此能詮所詮發心。勝進逕四十心
遊戲神通化四生類。故説衆生乘於果乘。乘
乘能運因地衆生。如下頌諸子是時歡喜踊
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由方是四義當知果
乘與餘三法共運一人。人人四法因縁和合
遠離諸邊不可破壞。除此更無若過若増。如
是名爲廣大甚深究竟一乘眞實相也。所詮
之宗略述如是
第三明能詮用者。如法師品云。一切菩薩阿
耨菩提皆屬此經。開方便門示眞實相。此文
正明是經勝用。用有二種。謂開及示。開者開
於三乘方便之門。示者示於一乘眞實之相。
總説雖然。於中有三。先開次示。第三合明開
示之用。先明開義即有二種。謂所開之門及
能開之用。所開之門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
有四義。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説教。依主立名
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順三機。持乘作
名名方便教。三者爲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
後説一乘正教。對後正教名爲方便。四者於
一乘理權説方便非眞實説。是方便義對眞
實説名爲方便。依此四義故名方便。此名爲
門。有其二義。一者出義。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義。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門有二名。
若言佛門人門。則門非佛人。若言板門竹門。
則門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門者。同板竹
門。門即方便。是故名爲方便門也。開方便門。
方便有其二義。若望出義説三乘時。開而不
閉。望其入義説三之時。閉而不開。雖出三界
未入一乘故。今説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開
方便門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當知諸佛方
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此言正開方便
之門。諸餘言語例此可知。次明示用。於中亦
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眞實相。謂如
前説。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
道所不能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
名眞實相。而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
如是正觀乃名眞實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諸
有所得無道無果不動不出。故知如前非三
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
得。云何説此爲眞實相。解云。此言不然。所
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
得非究竟者。是則有得爲非無得爲是亦入
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觀。若言寄言説無
所得而非如言取於無得是故無得不入四句
者。他亦寄言假説一乘而非如言取於一乘
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當知遂言倶非。不
如言取二説無異。問若不取言皆爲實者。彼
三乘教亦應是實。答通義皆許。而有別義。以
三乘教下都無三理一乘教下不無一理故。
三是權。一乘是實。雖不無一而非有一。是故
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眞實其相如是。能示□
用有其二種。一者則開之示。如前開三是方
便時。即知一乘是眞實故。如開門時即見内
物。二者異開之示。異前開三別説一乘。聞之
得悟一乘義故。如以手□方見内物。如下文
言。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如是
等言是示眞實相也。第三合明開示用者。一
開示中合有四義。一者用前三爲一用。前三
乘之教即爲一乘教故。二者將三致一。將彼
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會三歸一。會
昔所説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四者
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
乘義故。此經具有如是四種勝用。故言開方
便門示眞實相。問。用三爲一。將三致一。是二
未知以何爲證。答。方便品言。佛以無數方便
演説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
三爲一之證也。又言。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
竟。皆得一切種智。此言正是將三致一之證
也。問。會三因果歸本一者。爲當三皆非實
故歸於一實耶。爲當唯二非實故歸於一實
耶。若如後者。何故經言。我有方便力開示
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復言。唯是一事實餘
二則非眞。答。或有説者。三皆非實。如前文
説。而言一實二非眞者。三中之一與無三之
一倶。是佛乘。通説是實。餘二不用開別言非
實。由是義故二文不違。或有説者。唯二非實。
如後文故。而説三乘皆方便者。於一實中加
二非實合説爲三。是三非實。如人手内實有
一菓方便言三。三非是實無三菓故。考而論
之。一菓是實。二是方便。有一菓故。如智度論
云。於一佛乘開爲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爲
三聚亦得言會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二聚歸。
會三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也。或有説者。前
後二文各有異意。不可一會。所以然者。三乘
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通教。別教三乘
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教説三僧祇劫唯
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業。最後身中修於
定惠。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如是因果以爲佛
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論通教所説三乘。
佛乘是實。定餘二非眞。以彼教説於十地中
具修六度萬行圓滿致薩婆若。此薩婆若果不
與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眞實此爲佛乘。豈
是方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
示三乘法者。是顯別教所説三乘也。唯是一
事實餘二則非眞者。是對通教所説三乘。其
餘諸文皆作是通。問。若説別教三乘因果皆
是方便故歸一者。爲歸一因爲歸一果。答。於
一佛乘分別説三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
□何聲聞縁覺若因若果皆於一因分別爲
二。如經説言。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
無生法忍。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因故終
致一果。彼教中説。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
少分。如經説言。我實成佛已來。百千萬億那
由他劫故。當知彼説佛乘因果同歸於此一
乘果内。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
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
故。通而言之。應作四句。一以方便因歸眞實
因。謂菩薩因及二乘因。二以方便果歸眞實
果。謂於樹下成無上覺。三以方便因歸眞實
果。謂樹下佛前菩薩行。四以方便果歸眞實
因。謂二乘人之無學果。總攝如是四句。以説
會三歸一。問。方便教中有人天乘。何故不會
此二唯會彼三。答。會三之言亦攝此二。所以
然者。法花教中説。三乘有二。一者三車所譬。
出喩品。二者三草所呪。出藥草品。此義云何。
人天二乘合爲小乘。如小藥草。聲聞縁覺名
爲中乘。如中藥草。依彼別教發心菩薩。説名
爲大乘。如大藥草。會此三乘即攝五乘。然彼
人天會因而不會果。果是無記。不作一因故。
彼因善法有二功能。報因功能亦不會之。有
受盡故。等流因用是今所會。無受盡故。會此
因義入第一句。問。會三歸一其義已顯。破三
立一云何可知。答。欲知此義。有廣有略。略而
言之。破四種三。一執三教定非方便。二執三
人定是別趣。三執三因別感。四執三果別極。
破此四種所執之相。遣其四種能執之見。是
故建立一乘眞實。謂立一教故則破三教。立
一人故則破三人。立一因故則破三因。立一
果故則破三果。立一理性通破四三。以四一
皆同一乘理故。略説如是。廣而論之。爲破十
種凡聖執故。説七種譬及三平等。此義至彼
第六門釋。第三明詮用竟也。第四釋題名者。
具存梵音。應云薩達摩分陀利修多羅。此云
妙法蓮華經。言妙法者略有四義。一者巧妙。
二者勝妙。三者微妙。四者絶妙。言巧妙者。此
經巧開方便之門。巧滅執三之見。巧示眞實
之相。巧生已一之惠。以是四義而作眞軌故。
言妙法言勝妙者。此經能宣一切佛法。能示
一切神力。能顯一切祕藏。能説一切深事。以
此四義最爲勝妙故名妙法。如神力品云。以
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
神力。如來一切祕密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
事。皆於此經宣示顯示顯説。故言妙法。言微
妙者。此經所説一乘之果。無妙徳而不圓。無
雜染而不淨。無義理而不窮。無世間而不度。
以是四義故名微妙之法。如譬喩品云。是乘
微妙清淨第一出諸世間爲無有上。故言妙
法。言絶妙者。此經所説一乘法相。廣大甚深
離言絶慮。以是四義故爲絶妙之法。如方便
品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衆生類
無有能得解故。此四義中。巧妙勝妙之法當
能詮用立名。微妙絶妙之義從所詮宗作目。
合而言之。具含如是。巧勝微絶十有六種極
妙之義十方三世無二之軌以是義故名爲妙
法。妙法之名略釋如是。蓮花之喩有別有通。
通者。此華必具華鬚臺實四種。合成殊爲美
妙。喩於此經具四妙義合成一經。故名妙
法。別而言之。即有四義。一者。蓮花之類有四
種。中分陀利者是白蓮花。鮮白分明花開實
顯。喩於此經了了分明開權顯實之巧妙也。
二者。此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時名屈摩羅。將
落之時名迦摩羅。已敷未衰處中之時開榮
勝盛稱分陀利。喩於此經大機正發之盛時
宣示顯説之勝妙也。三者。此花非直出離泥
水。亦乃圓之香潔衆美具足。喩於此經所説
佛乘出煩惱濁離生死海衆徳圓滿之微妙
也。四者。此花非直荷廣&MT03243;深。亦乃不着水渧
不染塵垢。喩於此經所説一乘法門廣大道
理甚深離言絶慮之絶妙也。由是四義有同
妙法故。寄是喩以立題名也
第五明教攝門者。是法華經何教所攝。爲是
了義爲不了義。有説。此經是不了義。所以然
者。大分佛教有三法輪。一者有相法輪。唯爲
發趣聲聞乘者。依四諦相轉法輪故。如阿含
經等。二者無相法輪。唯爲發趣菩薩乘者。依
法空性轉法輪故。如般若經等。三者無相無
上法輪。普爲發趣三乘者依諸法空
無自性性而轉法輪無上無容故。如解深密
經等。此中前二是不了義。第三法輪是眞了
義。是義具如彼論廣説。此法華經是第二攝。
如偈説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
道已。來世得作佛。故。是故當知第二無相法
輪所攝。既屬第二。是不了義。此義即以二文
爲證。一者即彼解深密經云。一向趣寂聲聞
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
行方便化道。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
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
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乃至
廣説。二者對法論言。衆生意樂。樂樂者。如
爲不定種性者捨離下劣意樂故。記大聲聞
當得作佛。又説一乘。更無第二。案云。彼經既
是究竟眞實了義説。説言聲聞永不成佛。是
知法花説諸聲聞當得作佛。是方便語不了
義説。是故阿毘達磨□云。是隨衆生意樂而
説。非是直説眞實道理。修多羅者。以文爲勝
阿毘達磨以理爲勝。由有如是二種明證。當
知法花一乘之教定非究竟了義説也。或有
説者。法花經是究竟了義。所以然者。如來一
代所説教門。略攝不出三種法輪。何者爲三。
一者根本法輪。二枝末法輪。三者攝末歸本
法輪。根本法輪者。謂佛初成道花嚴之會□
爲菩薩廣開一因一果法門謂根本之教也。
但薄福鈍根之流深不堪聞一因一果故。於
一佛乘分別説三。謂枝末之教也。四十餘年
説三乘之教陶練其心。今至法花之會始得
會三歸一。即攝末歸本教也。如信解品明。長
者居師子坐眷屬圍遶羅列寶物。即指花嚴
根本教也。喚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脱珍御服
着弊垢衣。謂隱一説三枝末教也。如富長者
知悉下劣□伏其心乃教大智。謂攝末歸本
教也。是□諸門處處有文。當知此中初後二
教同是究竟了義之説。第二教者。於一説三。
皆是方便不了義説。爲成此義。明證有二。一
者修多羅。二者阿毘達磨。修多羅者。略引三
文一者如安樂行品云。此法花經能令衆生
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説而
今説之。是諸如來第一之説。於諸説中最爲
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
乃與之。二者化城品云。是諸佛方便分別説
三乘。唯有一佛乘□處故説二。三者勝鬘經
云。阿羅漢辟支佛。四智究竟得蘇息處。亦是
如來是方便有餘不了義説。如是等文不可
具陳。阿毘達磨者略引三處文。法花論云。決
定増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
薩與授記。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心故。二者
智度論説。問。阿羅漢先世因縁之所受身必
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得阿羅漢
時。三界諸漏因縁盡故。更不復生三界。有淨
佛立出於三界。乃至無有煩惱之名。於是國
立佛所聞法花經具足佛道。三者寶性論云。
問。説闡提無涅槃性常不入涅槃者。此義云
何。爲欲示顯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爲欲迴
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依無量時。故作
是説。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依是等文。當知諸
教説有二乘定不成佛。及説無性有情等言。
皆是方便不了義説。若説一乘更無第二一切
衆生皆當作佛。如是經典是眞了義。問。若立
初師義者。後師所引文云何和會。彼師通曰。
諸一乘教所説諸文。皆爲護彼不定性者。皆
是方便。故不相違。法花論文及寶性論。亦爲
述後方便教意。智度論文説阿羅漢生淨土
者。是約不定種性聲聞。由是道理亦不相違。
問。若立後師義者。前所引證云何得通。彼師
通云。深密經説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
上正等菩提者。是明決定當入無餘永不能
令不入無餘直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説爲
一向趣寂。然彼聲聞入無餘時。住八萬劫或
住六萬四萬二萬。然後起心即入大生於淨
土具足佛道。若論不定種性人者。唯住有餘
依地入大。如瑜伽論分明説故。是故彼經亦
不相違。對法論文説一乘教爲方便者。是述
三乘權教之意而非究竟道理之説。如彼執
三乘者説云。十五有漏□無記者。是約麁相
境界而説。非是究竟眞實道理。是故當知彼
對法論或有述於方便教文。由是道理不相
違也。問。二師所通一據相違。何者爲實何者
爲勝。答。皆是經論。有何不實。所以然者。爲
護一向趣寂者意。則如初師所通爲實。爲護
不定種姓人意。則如後師所説爲實。皆當物
機各得和通故。若就道理判其勝負者。彼師
義狹而且短。彼説佛□不遍一切故。又説二
□竟斷滅故。第二師義寛而復長。返前短狹
其義可知斯則以短狹義會寛長文。文傷□
□會。用寛長義容短狹文。文狹則無傷義。則
易會。由是道理後説爲勝。是故當知此法花
經乃是究竟了義之教也。今依是義以通諸
文。諸文相違皆得善通。所以然者。以諸了義
究竟教内不無方便不了之言。如解深密經
中説言。一切聲聞縁覺菩薩同皆共一此妙
清淨道。皆同是一究竟清淨如。□是道理爲
彼經宗。所以彼經是眞了義。而彼經説寂趣
聲聞終不能得坐於道場。如是等文是方便
説。爲護決定二乘意故。作是方便不了義説。
由是道理夫人性等説彼以爲不了義説。如
是二文不相違也。又此法花經中説言。爲□
□故。化作寶城。更止息已終引佛果。依是道
理以説一乘。是爲經究竟了義。此經亦有不
了義語□直説言唯有□□無二無三是文爲
□□定□□説無趣寂二乘之行。而實不無
趣寂二乘之行。是故説無是方便語。由是道
理對法論説爲方便者。亦有道理也
法花宗要
 弘安六年八月十七日相承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