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希請。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經 爾時佛告世尊 賛曰。下第二段佛爲記
別。有三。初記阿難次記羅睺。後記二千。
記有四。一佛記・二衆疑・三佛知告之・四
阿難證説佛記。初長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
三利益・四國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壽・八
讃歎・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測
名如山高而難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縱
任專擅名自在。無所障礙故名通王」
經 當供養三菩提 賛曰。此記因行
經 教化二十妙音遍滿 賛曰。此有四記。
一利益・二國名・三土相・四劫名
經 其佛壽命復倍正法 賛曰。此記住壽
經 阿難稱其功徳 賛曰。此記讃歎
經 爾時世尊然後成正覺 賛曰。此一頌因
記。後四頌果記
經 號曰山海慧種佛道因縁 賛曰。果記有
六。初半頌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國名。半頌
利益。半頌讃歎。二頌住壽。利益衆生修佛
因行
經 爾時會中得如是決 賛曰。第二衆疑
經 爾時世尊三菩提心 賛曰。下第三佛知
告之。有三。初説始因。次陳後行。後結得
記。此初也。倶舍論説。釋迦初逢釋迦發心。
如彼頌曰 於三無數劫 逆次逢勝觀
燃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今説中途
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經 阿難常樂故獲斯記 賛曰。此陳後行
及結得記。故華嚴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
他寶自爲半錢分。多聞亦如是等。故不唯
多聞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經云。若欲求
除滅無量諸過惡。應當一切時發勇猛
精進。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聞爲
導引故復如經云。多聞能引樂。多聞攝衆
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故知此文據
一相論。四意趣中衆生意樂意趣。於一善
根或讃或毀化不定故。然諸佛因行。初地已
往徳力皆齊。成佛之相亦復如是。但以本願
有異宜見不同。故有差別。故此結言本願
如是
經 阿難亦識本願 賛曰。第四阿難證説。
有二。初經家叙證。後彼自陳説。此初也」
經 爾時阿難護持諸佛法 賛曰。彼自陳説
顯自位高。示化爲侍故言方便
經 爾時佛告猶如今也 賛曰。下第二羅睺
羅記長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繼嗣・
此初二記
經 是蹈七寶華三菩提 賛曰。此後二記。
蹈音徒倒反。玉篇踐也履行也。釋名云。蹈道
也以足踐之如道
經 爾時世尊一心求佛道 賛曰。四頌爲四。
一常爲我子。二爲諸佛子。三陳密行。四説
勝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
經 羅睺羅密行以來無上道 賛曰。此後
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
時有見者
經 爾時世尊二千人不 賛曰。第三爲二千
記。有四。一佛見問・二阿難答・三正記別・四
二千喜領。此初也。柔軟者調順根熟。寂然者
心澄妙理。清淨者非惑所惱。一心者更不
異思
經 唯然已見 賛曰。此阿難答
經 阿難護持法藏 賛曰。下記。長行有二。
一記因二記果。此初也
經 末後同時皆悉同等 賛曰。下果記。有
二。一名同二餘同
經 爾時世尊後當成正覺 賛曰。五頌爲
五。此有二。一頌標一頌因
經 各於十方國漸入於涅槃 賛曰。此有
三。一頌標名同。一頌名・土等同。一頌神用・
名同。長行所無
經 爾時學無學如甘露見灌 賛曰。第四
二千喜領
法華經玄賛第八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爲令法久住
往生極樂也
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朱此者書本自體也
爲相違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八
 沙門基撰 
  ◎法師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
有三。一者上來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
八品名爲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經中
唯説一乘。此品又云開方便門顯眞實相。
即以一乘正爲經宗逗二乘者不定姓
又并授記訖。後十九品名爲流通。流通
此經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無開權顯
實正説一乘之處。雖此品・及持品。漸有
八部比丘尼等授記。因言總記。非更説一
進令修學而與記故。皆是流通。流通之
中分之爲三。初之四品讃重流通。讃法讃
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學行流
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後之八
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禀命行故。亦即三
周説流通也。問餘經流通文少義略。今此
經内因何廣哉。答此品下云我所説經無量
千億。其中此經最難信解。諸佛祕要常自守
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説。義旨深遠生信者
少。故此流通多於餘經。又化大機易可成
熟。化迴心類稍難信解。故多流通種種勸
勵。初之四品讃重流通中初三品讃重。後持
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師一品顯於此經。若人
若法倶可尊重可軌可模。寶塔一品顯法
可重。説此經處塔涌聞法。天授一品雖亦
明法意明能弘經人。其人可重爲重法故。
於其人所不悋躯命以身爲床。其持一品
既矚此三。讃重義廣。遂願弘通。故此四品
名讃重流通。餘二流通至文當釋。此乃最
初品之來意。二者説十九品名爲正宗。初
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來八品正明
權實三根得記。次下四品歎人美法勸募
持行。科判四品不異流通。故此品來。三者
論中有七喩・三平等・十無上。第十示現勝
妙力無上故。餘殘脩多羅説。即是論云已下
示二種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
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説。初四
倶彌勒品。即分別功徳品及隨喜功徳品是。
倶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即法師功徳品
是。告常精進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説
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衆生行苦行力・五護
衆生諸難力・六功徳勝力・七護法力。持
有三品。法師安樂行持品。初法師品總明能
持・所持人。之與法。次安樂行明持經者所
修行法。後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
上辨權實正逗二乘之機。未説能持・所持
可尊可重。今明此義故此品來 釋名者
可軌可持名之爲法・可習可範目之爲
師。此教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爲法。此法可
習名爲法師。故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
也。遺教經言。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品之
中讃經可重。法即是師故名法師。此法
法師。能學法者可爲範訓匠群物。
有法之師名爲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
名法師品。品下雙説法・及學者並名法師。
義通爲勝 釋妨難者。問爲佛前佛後弘
持此者並名法師爲但滅後。答倶名法
師。此中多以滅後名爲法師。其現在得弟
子之稱。然現得記此中亦説名法師故。又
以現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説。滅後持者甚
爲難故。所以獨得法師之名。又現習學者名
爲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師。問持品亦持
此經又亦可軌。何故此品獨名法師。答雖
標總稱即是別名。無別能故。餘品更有別
義可名。況於此中雙歎人・法。倶可師故
又持品現在説法名持。此説滅後勸歎勝
能名法師品。問此品亦有授記。何故不名
授記品。答以少略故從多爲品
經 爾時世尊三菩提 賛曰。此品之中大
文分二。初一段長行及頌明人法師。後一
段長行及頌明法法師。初文有二。初明對
佛現前法師。後明不對佛前法師。此初也。
以藥王久持此經。燃身供養故呼藥王。名
因藥王告八萬者。意正告彼授彼記
故。所記衆中有八部四衆三乘類別。辨中邊
論有十法行。於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
二勸他・三讃歎・四慶慰。今隨喜者即是讃歎。
擧一例餘。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
光初。胐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創暉遂有斷
癡之勢。亦如雲霞始布有資萬卉之能。慈
悲肇興帶蔭群生之氣故也。隨喜一句
當得菩提。信學此經定證何
經 佛告藥王三菩提記 賛曰。下明不對
佛前法師。有二。初明聞已傍隨喜者。後明
正行六種法師。此初也。正樂聽聞功徳無量。
今但擧一聞隨喜者。例餘自作・勸他・慶慰
功徳何窮。又上解初學法師。下解久學法
師。大菩薩故
經 若復有人合掌恭敬 賛曰。下明正行
六種法師。有二。初明正行六種法師悲願
來此後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説法華經下。
明六種法師可尊可種。初中復二。初明於
偈法行。後何況盡能受持下。明於
多法行。初中復二。初標行六行者於諸佛
所。成就悲願生此人間。後若有人問何等
衆生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初中復二。初
明六種法師。後明悲願來生。此初也。六法
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説・五書寫・六
供養。此明初五法師於經一偈行後一法師
行供養行於經一偈及於一卷皆行供養。
種種下財供養也。始從敬視如佛乃至合掌
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視如佛意業。合
掌恭敬身業。二種内財。前隨喜語業。餘是
外財。十法行者。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
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此擧易
行。且説六種。其餘四種施他・聽聞・思惟・修
習。應皆行之難故不説。於經卷云供養。
餘五於一偈者互影彰故。輕重異故易難
別故
經 藥王當知生此人間 賛曰。此明悲願
來生。此間計位觀因不應來故
經 藥王若有人問必得作佛 賛曰。下顯
是勝因來世作佛。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 何以故而供養之 賛曰。下釋。有二。初
顯人尊可爲供養。後顯位高悲願生此。此
初也。瞻視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達理
故。由是勝因當得成佛利益大故
經 當知此人妙法華經 賛曰。此顯位高
悲願生此。能説此經是聖者故。不爾云何
名大菩薩。或即凡夫久修學者簡異二乘及
初學者名大菩薩。菩薩名通二乘人。有及
初學故。或成就發心菩提當得勝果。已
成因故能説是經
經 何況盡能廣演此經 賛曰。此明於多
法行。捨淨業果淨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
往生生此處故。智度論云。不退菩薩深
愛法故聞則深心身毛皆竪。念佛慈悲則惻
愴泣涙若聞深法則大歡喜。譬如軍敗怖懼
倒地。悶絶死者。親族見之欲知活者。以杖
鞭之則起隱軫。不起隱軫即知不活。菩薩
亦爾。若聞説佛功徳妙理。歡喜毛竪色異悲
泣。當知此輩必得菩提。異此聞經都無異
相。當知此輩無菩提分。般若論云。福不趣
菩提二能趣菩提。何況於此盡能受持。非
菩薩無是哀愍
經 若是善男子廣爲人説 賛曰。下明
六種法師可尊。可重。文分爲二。初明五
可尊。後釋所以。五可尊者。一説者爲佛使。
毀者罪過佛。三讀誦佛莊嚴。四在處應
讃禮。五應四事供養。此初也。三業順佛故
成佛使等使者意業。遣者語業。事者身業。
又傳佛教名使。用佛語名遣。同佛行
名事。世尊三業所爲所作。皆以此法利衆
生故。竊説一句當同佛業。公然多説理
愜佛行
經 藥王若有惡人其罪甚重 賛曰。二毀
者罪過佛。惡世損多故。大集經云。毀罵犯
戒比丘。過出萬億佛身血。大般若勝天王會
云。若殺大千界微塵數佛得罪尚輕。毀謗
此經罪過於彼。永入地獄無有出期。今
毀讀誦者亦復如是。若損害佛不損二利
行。佛不生惱故。損讀誦者損二利之行
生煩惱故。又雖毀佛佛無愛憎。不廢説
經利益彌廣。若毀讀誦者爲有怨親廢其
修習。又罵佛甚爲難。罵讀誦者甚爲易。誡
勿爾故作是説。又佛在時衆生根勝。雖
有罵佛不退善心。雖自損深損他淺故。
佛無已後衆生垢重。毀持經者。一切聞已多
退道心。自他損重。故作是説。華手經云。若
人壞亂菩提心者。乃爲毀滅一切衆生大
法光明。罪過五無間。五無間逆不毀壞一
切佛法故。毀菩提心者則爲毀壞一切佛
法。又佛滅後依法讀誦甚爲難有。能爲惡
世衆生善友。故毀罵者罪過罵佛。呰音茲此
反。毀作訛。玉篇口毀曰呰呵也
經 藥王肩所荷擔 賛曰。三讀誦佛莊嚴。具
佛衆徳 故讀誦此經當具相好等一切莊
嚴。故華嚴經説。菩薩有十種莊嚴。一大慈莊
嚴救護一切衆生故。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
故。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四迴
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徳妙莊嚴故。五功
徳莊嚴饒益一切衆生故。六波羅蜜莊嚴度
脱一切衆生故。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衆生
煩惱愚癡闇故。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
根故。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
乘故。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勝
鬘經説。攝受正法善男子。荷負重任。不但
持經者能擔四生。亦爲佛肩之所荷擔。佛
所重故稱佛心故。爲有二義。一作二被。上
來被義。言作義者。即是自肩。亦擔如來肩
所荷擔大菩提也。即爲荷擔阿耨菩提故。
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擔也掲也。負也」
經 其所至方應以奉獻 賛曰。四在處應
讃禮人尊。處勝故。五應四事供養。眞實福
田故。堪受妙供故。饌飮食也。具食也。或
爲撰字
經 所以者何三菩提故 賛曰。此釋所以。
由此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王
等極祕密故。譬如用毒爲藥大醫所堪。小
師不能。故付菩薩不付聲聞化聲聞
故故説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菩
提也。言契眞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經 爾時世尊并供養持者 賛曰。下十六頌
分三。初二頌總叙法師可尊應可供養之
所由。次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徳。後一頌結成
法勝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頌得任運
即眞智性二空眞理。後一頌得眞智相。
一切種即後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爲
二故。勸自受持。并供持者。於自然智但
勸供養。明自受持得之何
經 若有能受持廣説無上法 賛曰。下十
三頌頌前法師之徳。中分二。初三頌歎法
師勝。後十頌頌可尊可重。此初爲三。初頌
佛使次頌捨淨土。後頌隨願自在
經 應以天華香供養説法者 賛曰。下十頌
頌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頌正歎法師可
尊可重。後六頌校量罪福勸生尊重。初
四頌爲二。一頌重説法。三頌重受持。此初
也。以説法者自然必得勝妙果報。故略讃
之。如契經説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
説利多人。如佛大師應供養。愛彼善説故
相似。倶舍亦云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
得聖者施果亦無量
經 吾滅後惡世行於如來事 賛曰。此三
頌重受持。一頌勸敬。一頌供養。一頌佛使。
演説讀誦等皆是受持
經 經若於一劫中其罪復過彼 賛曰。下六
頌挍量罪福勸生尊重。爲二。初二頌挍量
罪。後四頌挍量福。此初也
經 有人求佛道其福復過彼 賛曰。下四頌
分二。初二頌對佛挍量。後二頌聞法挍量
供養。此初也。讃佛易故心輕利少。讃持者
難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經 於八十億劫我今獲大利 賛曰。此以聞
法挍量供養 財供・法供有優劣故。法供養
者謂聞法故
經 藥王今告汝法華最第一 賛曰。第三大
段顯法勝故。人成可尊
經 爾時佛復告難信難解 賛曰。下第二
段明法法師。中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三。
初明法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在在處處若
説若讀者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下。
明説法儀則。初中復二。初明法法師深妙。
後明由此人法師復成勝徳。初中復二。初
法難信解。後勿妄宣傳。此初也。三世經中
此難信解。令捨權以就實。無生而有生。
知難信。道理幽玄迂迴而方證。故*知
難解
經 藥王此經況滅度後 賛曰。下勿忘宣傳
妄授與人已上。誡之勿傳。諸佛已下釋其
所以。佛常自守未曾顯説。今方説之。佛在
自説。聲聞之中猶有怨嫉増上慢者。尚起避
席。況佛滅後誹謗不信
經 藥王當知手摩其頭 賛曰。此明由法。
其人法師復成勝徳。有七勝徳。一佛衣覆。
柔和忍辱具慚愧故。爲佛慈悲之所覆故。
二佛護念。由此根熟佛善護念諸菩薩故。
三有大信。四有志願。以欲勝解而爲自
體。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
勝義舍故。七佛手摩頭。佛教被心。佛所記
別佛攝受故
經 藥王在在處處尊重讃歎 賛曰。下明
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有二。初明是法身
舍利。後明用此人成法師亦爲勝徳。初中
有二。初標後釋。標中有五處。一説處・二讀
處・三誦處・四書處・五經卷住處。十法行中
供養施他聽聞受持思量修習。不離此四
處故。所以者何。下釋中有二。初顯是全身
舍利。後應爲供養。明理・智二皆圓滿。故。即
是具足法身・報身。由此返照開示悟入佛
之知見。通取菩提・涅槃理・事雙盡矣。是以
佛教造像書法身舍利安於像中云。諸
法從因生。如來説是因。彼法從縁滅。大沙
門所説。是爲法身舍利。故無量義經云。亦名
堅固舍利。准金光明經如如・如如・智名法
身。故經有處即有全身
經 若有人三菩提 賛曰。下明由此人成
身。亦爲勝徳。有四。一禮供此塔得近
菩提。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三見聞此經
得近正覺。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此初也。
趣向法身故。此近初發心菩提
經 藥王多有人菩薩之道 賛曰。二見聞
此經善行勝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數名行
善行。文有七行。一見・二聞・三讀・四誦・五書・
六持・七供養。故知説思修等眞爲善行
經 其有衆生三菩提 賛曰。三見聞此經
得近初地正覺。有三・一法・二喩・三合。此初
也 若聞是聞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經 藥王譬如知水必近 賛曰。此喩也。有
人喩學出要者。渇乏喩在生死無正法
水。須水者。論云喩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
教所詮之理性。初地菩提。須規求也。於高
原者廣平曰原。喩佛正法覆四生羅萬像。
出過衆道之先。難可登陟説爲高原。即
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
原故。穿鑿求之者。鑿者鏨也穿也。以妙慧
爲先。三業爲作具。簡擇推尋求菩提故。猶
見乾土者。即昔日權二乘教跡。全無大
之相名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
故。轉見濕土者謂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
之勢與濕土名。遂漸至泥者喩聞此經教。
知水必近者。論云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近於所詮佛智慧
也。即顯二乘教爲遠。大乘教爲近。空教爲
疎中道教爲親
經 菩薩亦復三菩提 賛曰。下合有二。初
標後釋。此標也。聞・解・習三如次三慧。十法
行中初八聞慧。次一思*慧。後一修慧
經 所以者何而爲開示 賛曰。此釋所由。
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遠・傍
因 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種智慧。並屬此
經 由經得故此經攝故。開方便門者即攝
遠・傍。昔説二乘教理行果顯眞實相者攝
近・正因。今説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盡故
並屬此經。又深固者深謂妙而難測。固謂
不可破壞。佛所攝受佛所祕藏。如王
印非餘人物故。幽遠者大劫修因。妙智證
故。非佛不克。無人能到窮眞本源。今化
菩薩故謂開示
經 藥王若有増上慢者 賛曰。四聞經驚
疑新學・具慢・初學菩薩・凡夫聲聞故。初聞
便驚・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爲新學及増
上慢。未入三位
經 藥王若云何應説 賛曰。下第三大
段明説法儀側。有二。初教示儀軌。後若依
我軌儀佛便隨順。初文有三。一問・二示・三
結。此問也
是善男子廣説斯經 賛曰。下示。有二。
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 如來室者一切法空是 賛曰。此釋也。
恒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爲室。維摩
以空爲舍。理究竟處自利舍故。此明於事。
説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到
父舍。以中道大乘爲舍。以中・外相形名
之爲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違。心
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
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賢・善
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爲上服。今説惡
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説和忍爲衣。亦
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即慚・愧故。安身心於
空境。覩三事以漭然名空爲座。維摩以
四靜慮爲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定爲
床。今據智所縁依以法空爲床。亦不相
違。大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
空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説法處師子座有
四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升座。二
衆有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
相。顏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説外道經書心
無怯畏。四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
法。一不輕自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
説。四不爲利養。對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
問難説法等相。應廣如彼
經 安住是中是法華經 賛曰。三結
經 藥王我於聽其説法 賛曰。下若依我軌
儀佛便隨順。有三。一令聽・二得見・三令
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衆。二化
四衆令聽。三令八部往聽
經 我雖在異國令得具足 賛曰。此令得
見及不忘念。逗音徒鬪反逗留也又住也
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竇字。教能竇繹義
故。逗音説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從徒鬪反。
有作𧮡不知所從
經 爾時世尊信受者亦難 賛曰。下十八頌
分二。初十六頌半頌前所説。後二頌
明能説・能受二倶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頌
頌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四頌頌法身舍利
人近菩提。後十一頌半頌説法儀軌。此
初也
經 如人渇須水決定知近水 賛曰。下四
頌頌法爲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頌
半喩。二頌半合。此初也。燥音蘇浩反。亦乾
也 經 藥王汝當知近於佛智慧 賛曰。此二
頌半合也
經 若人説此經處此爲説法 賛曰。下十
*一頌半説法儀軌。中有二。初二頌半頌
儀軌後九頌頌佛隨順此初。有二。一
頌半標教。一頌釋之
經 若説此經時集之令聽法 賛曰。下九頌
頌佛隨順。分六。初一頌明行忍行。次三
頌明我在餘國。令化四衆供養聽法。一
頌爲作衞護。二頌現身令憶念。一頌具徳
方見佛。一頌令八部聽法。此初二也
經 若人欲加害爲作聽法衆 賛曰。一衞
護。二令憶念。寂寞者空無貌。一見佛具
是徳者具是忍辱。寂處讀誦一令八部聽。
經 是人樂説法得見恒沙佛 賛曰。此
二大段明能説・能受二倶益相。初頌能説者
益。後頌能聽者益。罣障也。礙止也
  見寶塔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
意有四。一者論云。爲除三種無煩惱人染
慢説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種種乘異二信
生・死涅槃異。三信彼・此身異。三平等者。一
乘平等如前已説。二爲除信生死・涅槃異。
故現多寶如來塔。入涅槃已後現身故。三
爲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佛身。論
云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
身故。由身平等但説一身攝諸佛身。又
顯自他身無差別故。十方分身佛集身無
異故。彼身即我身。由後二義故此品來。
二者論云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
上。示現多寶如來塔。多寶塔涌分身佛集。佛
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等國土頗梨爲地。又佛變八方各四百萬億
那由他國土爲淨。示佛國淨。顯今法勝
不唯穢土以化生。亦於淨佛國土以施化。
佛國由來清淨。故此品來。此爲義殘。三者初
四品明讃重流通。上法師品顯於此經若人
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顯法可尊。但説
經處。多寶必聽。以爲靈證。勸發信心。故此
品來。四者智度論云。有佛出世無人請説。
便入涅槃者。如法華經多寶世尊。無人請
故便入涅槃。後佛化身及七寶塔。證法華
故一時出現。阿難傳經以同聞爲證。佛説
此經以佛爲證。故此品來。雖傳此解意旨
難知。多寶既滅作塔無請。如何有衆 釋
品名。佛體所居名塔。衆珍所成名寶塔。
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
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倶擧。故名寶塔。
見音戸練反顯現也。所現即寶塔名現寶
塔。見音又古電反見覩也。由塔上升衆人
皆覩。所見即寶塔。寶塔之見故名見寶塔品
解妨難者。依論此品既明淨土十方佛
集。何故不以爲品名。答因塔上昇希開。必
召佛集將安諸佛。所以變爲淨土塔現爲
因方有佛集變爲淨土。證經爲驗。唯在
見塔。故以爲名。問何故不於淨土爲二乘
説。説已證法方有淨土。答欲顯二乘後
迴趣大。初在穢方後居淨土
經 爾時佛前虚空中 賛曰。下文初長
行。中有二。初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將至
頌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下。募
衆説經方陳付囑。初文復二。初塔湧印説
證經之可信。故塔未開。多寶便歎如前所
説者皆眞實故。後塔開聽説證經之可重。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下
是。初塔爲證後身爲證。證教證理次第證
故。初文有三。一支提應現。二靈祇敬奉。三
歎佛神功印經妙徳。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
下是。初文有五。一標有塔・二明分量。三涌
住。四嚴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論解十
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
多寶如來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淨。二
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現無量佛。七遠
離穢不淨。八多寶。九同坐。此説多寶品中
九種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淨者。解下
光照見於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等佛國。頗梨爲地等清淨土。二塔者解此塔
現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縱廣量。或所見
淨土量。及十方各變量。四略者此釋何故略
唯一多寶佛證。更無餘佛證耶。五住持者。
解下佛答大樂説。此塔有多寶全身舍利
住持所由。六無量佛者。解下釋迦十方
無量分身佛集所由。七遠離穢不淨者解下
釋迦變此娑婆世界爲清淨。復更兩重八
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爲清淨。亦無
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寶者。解佛名寶
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釋迦多寶二佛同坐
所以。顯各有表。論陳不依經之次第。隨義
總釋。論云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謂佛
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經。故須
塔涌。不爾但佛現何須塔涌耶。高五百由
旬者。論云量者示現一切佛土清淨。勝出世
間善根所生。故大而且淨。世間善根生非淨
而小。故佛地經云。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五者
五根。百者百行。百行業道各資五根。方始得
故。高五趣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
十五有故。從地涌出住虚空中者。塔在東
方。言涌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
還處世以濟衆生。生死・涅槃二無異故。又
涌出者表説一乘超二乘故。住虚空者。表
教詮於眞理空故
經 種種寶物充遍世界 賛曰。下明嚴相
有二。初明八嚴。後重明幡蓋嚴相。此初也。
外嚴寶塔表内佛身・及法華經。皆有功徳
以爲嚴飾。一種種嚴喩萬徳具。二五千爛
楯喩信・進・念・定・慧力。各以百行業道資長
方成五百。各除十惡故成五千。三龕室千
萬表禪定甚多。龕音口含反。龕塔也。一曰龍
貌。非此義今從初。玉篇作龕枯耽反受也
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徳高顯。五幡表諸總
持轉滅諸惡。六瓔珞表三念住。七寶鈴表
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證眞滅惑即
是無垢賢栴檀香。遍四生中滅諸煩惱能
證眞如
經 其諸幡蓋七寶合成 賛曰。此重明嚴
飾幡蓋之相。表具七聖財
經 高四天王宮 賛曰。此所至也。表高出
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經 三十三天尊重讃歎 賛曰。此靈祇敬
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華。後八部供讃
經 爾時寶塔中皆是眞實 賛曰。此歎佛神
功。印經妙徳。有二。初歎後印。如文可知
經 爾時四衆却住一面 賛曰。下第二段塔
開聽説。證經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
明開塔。是時大樂説菩薩以如來神力故。
白佛言下是。後明見讃。即時一切衆會皆
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
初請。後答請中有二。初衆人心請。後樂説言
請。此初也
經 爾時有菩薩發是音聲 賛曰。樂説言請」
經 爾時佛告有如來全身 賛曰。下答有
三。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論云住持者。示
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
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
故。在此經教全身住持
經 乃往過去號曰多寶 賛曰。下釋有四。
一佛身。二本願。三誡勅。四願遂。此初也。何故
一多寶爲證非多佛耶。論云略者多寶如來
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攝
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顯一乘攝諸義盡。
何故多寶爲證非餘佛耶。論云多寶者示現
一切佛土同寶性故。欲明事中報化佛等土
同爲寶性。亦表所詮理妙清淨無差別故」
經 其佛本行菩薩讃言善哉 賛曰。二陳
本願
經 彼佛成道已起大塔 賛曰。三彰誡勅
經 其佛以神通願力善哉善哉 賛曰。四
願遂也
經 大樂説善哉善哉 賛曰。三結告也
經 是時大樂説見此佛身 賛曰。上辨因
由。下明開塔有四。一請。二答。三重請。四
許開。此初也
經 佛告大樂説乃出現耳 賛曰。下答有
二。初陳多寶本願。後召化佛。此初也。彼佛
説經塔涌爲證。塔開佛現化佛爲證。又我
塔開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證説。明此經
而可信故。願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開
經 大樂説今應當集 賛曰。此召化佛。問
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
答隨順初見且説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
得分身不廣。又身無異他即我身
經 大樂説禮拜供養 賛曰。此重請也
經 爾時佛放國土諸佛 賛曰。下許開。有
二。初集分身。後正開塔。爾時釋迦牟尼佛
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下是。初文有四。一
此光照去。二彼佛言來。三變土延賓。四持
慰主。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是。問佛之
分身聖心極鑒。何必要須光照方始言來。
答佛之分身不假光而應集。但以欲令此
生遠見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來。衆
生不知佛之神力。爲令知佛神力及所
説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説
一乘無餘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東方。
二例餘方。初文有六。此初見佛。問何故
須現無量佛耶。論云示現彼此所作業無
差別故。彼此佛業教化衆生。初權後實。所
作同故
經 彼諸國土寶網羅上 賛曰。此文有三。
一土相。二眷屬。三覆蓋。何故須照一切佛
土清淨耶。論云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
種寶間錯莊嚴故。表一乘中具萬徳故。幔
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
武安反。幔上安網以寶爲之。如幔之飾
故言網幔
經 彼國諸佛爲衆説法 賛曰。此文有二。
一説法。二助化
經 南西北方亦復如是 賛曰。例餘方也」
經 爾時十方如來寶塔 賛曰。第二彼佛
言來
經 時娑婆世界懸諸寶鈴 賛曰。第三變土
延賓。有四。一變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廣變。
四佛方安。初中復二。初變土後移人。此初
有三。初現淨。次滅穢。後香華林。藪者散木
爲林。澤無水曰藪。何故變穢爲淨耶。論
云示現一切佛國土平等清淨故。釋迦
惡衆生現故。有此不淨如無垢稱説。問何
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身佛集始變淨
土。答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之相。分身
爲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寶順二乘
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成故
居淨刹。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問何故
主人須三變土。答欲顯分身佛數多故。
又顯次第至三極者。顯此一乘三乘極故。
又顯本穢凡夫位也。初變大千表至聲聞。
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至獨覺。後更
變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極滿足故。
問客佛世尊何須再坐。答欲令三變至於
道故。若爾何故不三坐耶。答再證法華文
義深故。又并多寶即是三坐。三證三變
經 唯留此會衆置於他土 賛曰。此移人。
根熟堪聞故留。無縁不堪故去
經 是時諸佛而挍飾之 賛曰。第二化佛
便坐。有三。初佛・侍倶來。次樹・座之相。後佛
座不足。此初二也。問何故諸佛各唯一侍。
答證經開塔不假侍人之能。傳訊・軌儀一
人足辦。問侍者何處坐。答何須坐。問何故淨
名待客假燈王。釋迦延賓侍者無坐。
答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經 爾時諸佛猶故不盡 賛曰。此佛坐不

經 時釋迦牟尼*佛皆令清淨 賛曰。下第
三又廣變。有二。初一變二百。後一變二百。
已到・未到佛有異故。初文有五。初變土量。
二變惡生。三變淨相。四變惡土。五變土嚴。
此初也。放光警覺有縁召佛。十方皆照。坐・
佛必須齊等設座唯在八方
經 無有地獄置於他土 賛曰。變惡生」
經 所化之國以爲莊挍 賛曰。變淨相
經 亦無大海諸山王 賛曰。變惡土也。
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薩於鷲峯山散花者。
不變會處故。所以上言唯留此會。此理
不然。上言唯留此會衆堪聞法故。五趣
皆移。豈復待客變土爲淨。獨留山處雜穢
以示於客。必無此事。據實山處亦變令無。
下言令於山中散花者。説舊山處故。又
以淨覆穢名之爲移。未發心見穢已發
心見淨。隱穢彰淨名之爲移。移相移心
故。但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不言移惡
處置他土故。設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
殊龍宮將出花現山中。何處有山已移之。
故大般若經第三卷云三千大千世界。蘇迷
盧山・大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大蘇迷
盧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經 通爲一佛國遍布其地 賛曰。變土
嚴也。寶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寶交雜
飾於露幔。又以寶交飾或顯露。或以幔覆
之。又以寶交雜覆露於幔皆名露幔
經 釋迦牟尼*佛遍布其地 賛曰。此第二
變二百。文亦如前
經 爾時東方來集於此 賛曰。下第四佛方
安處。有三。初一方安。次例餘方安。後遍
滿安。此初也
經 如是次第遍滿其中 賛曰。例餘方安
及遍滿安
經 是時諸佛亦復如是 賛曰。集分身中
有四。此爲第四持華慰主。有二。初明遣
使。後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擧一
方諸佛。後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處。次
令傳語。後教散花。齎音節稽反持遣也。切韻
齎。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應作匊」
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住虚空中 賛曰。下
正開塔。有三。初事訖住空。次時衆起覩。
後釋迦正開。此初也。塔湧在空故隨塔住」
經 一切四衆一心觀佛 賛曰。時衆起覩」
經 於是釋迦牟尼*佛開大城門 賛曰。佛
正開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鑰音以灼反。
玉篇門鍵也。説文關下杜也。方言關東謂之
鍵。關西謂之鑰。鑰是古字耳。有作籥。字
林書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關西
以書篇爲書籥。非此義
經 即時一切衆會而來至此 賛曰。第二
大段開塔聽説。證經之可重中。下第三段
明見讃。有二。初見身聞言。後讃歎散華。
此初也
經 爾時四衆及釋迦牟尼佛上 賛曰。
讃歎散華
經 爾時多寶佛可就此座 賛曰。長行中。
下第二大段募衆説經陳方付囑。有三。初
塔中同坐。次衆處空中。後勸説付囑。初文
有二。初命後坐。此命也
經 即時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 賛曰。此
坐也。問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論云示現化
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爲成大事故。
即爲成一大因縁。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
床。衆生亦同一乘座故
經 爾時大衆倶處虚空 賛曰。下衆處空
中。有二。初請。後引。此初也
經 即時釋迦*牟尼佛皆在虚空 賛曰。此
引住空。表聞一乘住佛果故
經 以大音聲付囑有在 賛曰。勸説付囑
也。此乃釋迦之所募勸。准偈當知
經 爾時世尊不懃爲法 賛曰。下四十八頌。
分二。初十二頌。頌前塔湧・聞法證經勝妙。
後三十六頌。頌前募衆説經*陳方付囑。初
中復二。初一頌半塔涌印説。奬勸衆人。後
十頌半開塔・聽説以勸衆人。此初也
經 此佛滅度常爲聽法 賛曰。下開塔・聽
説以勸衆人。有二。初二頌因縁。後八頌
半頌開塔。不頌前第三見讃。此初也。梵云
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央盡也。有作鞅
於兩反。説文頸靻也。非此中義。靻音之列
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
住。復言所住文義便重。故應從此言在
在所往。所往至處・及所在處也
經 又我分身令國清淨 賛曰。下頌開塔。
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頌變土。二頌半佛
坐。二頌顯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經 諸佛各各然大炬火 賛曰。佛坐也。
音其呂反。玉篇束薪灼之
經 身出妙香令法久住 賛曰。顯身出香
利生説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
長讀文似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
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
定客出。如風摧枝化人從已如風靡草易
可成故
經 告諸大衆當知此意 賛曰。下三十六頌
頌前募衆説經*陳方付囑。中分三。初九頌
半陳募説經。次十九頌對比勝劣。後七頌
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初中有三。初三頌半
募持・讀・誦者令其自誓。顯現在佛知彼之
心。次四頌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後二頌募
説法者即爲見我等勸令發願。此初也」
經 諸佛子等諸世界者 賛曰。募護法者
令其自願。分四。一頌募護法。一頌護法即
爲供養我及多寶。一頌説多寶護法。一頌
護法即供養化佛
經 若説此經宜發大願 賛曰。此二頌。一
頌募説法者。即爲見我身多寶及化佛。
一頌・勸令發願
經 諸餘經典是則爲難 賛曰。下十九頌對
比勝劣中分六。初五頌對比説難。次二頌
對比書難。次二頌對比讀難。次二頌
比爲一人説難。次三頌對比聽難。後五
頌對比持難。此初也。初四擧易。後一對比
此經難信難解難入。理智深妙故陶練
難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擲音直炙反投
也。古作擿
經 假使有人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書
難。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掻也掊也。今取掊
音薄友反
經 若以大地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讀難」
經 假使劫燒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爲
一人説難
經 若持八萬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聽

經 若人説法是則爲難 賛曰。下五頌對
比持難。中分二。初三頌對比。後二頌結成
持勝。此初也
經 我爲佛道則持佛身 賛曰。結成持勝」
經 諸善男子自説誓言 賛曰。下七頌半重
募諸人結成勝行。分五。一頌半募持邀誓。
一頌半順佛心。一頌半順正行。一頌紹佛
位。二頌利世間。此初也
經 此經難持諸佛所歎 賛曰。歎順佛心
經 是則勇猛無上佛道 賛曰。順正行也。
梵云杜多此言除棄。訛云頭陀。此有十二
如瑜伽聲聞地説
經 能於來世住淳善地 賛曰。此紹佛位。決
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爲純字唯是善也」
經 佛滅度後皆應供養 賛曰。此利世間。
初一是智眼後。一應受供。華嚴經云。若
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中不動 彼之所
作未爲難 信是法者爲甚難 大千塵數
衆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徳未爲
難 信是法者爲殊勝 若以掌持十方
刹 於虚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爲難
信是法者甚爲難 十佛刹塵衆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徳未爲難 信
是法者爲殊勝
法華經玄賛卷第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經院藥
師寺善明房得業仁奉讀受了
  僧覺印并攝釋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
移點已了僧覺印爲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朱者皆點本也高名書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九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提婆達多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
有三。一者論解六記中。第四無怨記云。與
提婆達多記者。示佛世尊無怨惡故。故此
品來。二者四品讃重流通中。此爲第三。顯
持此經人可尊重。不悋躯命以求此法。
於怨家所以身爲床。故此品來。三者顯此
經妙用利益無邊成道亦疾即是海會大衆龍
女成道。故此品來 釋名者。提婆天也。達多
授也。佛之黨弟。斛飯王之子。從天乞得。天
授與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此品亦明龍宮涌出・龍女成道。何
故唯以天授爲名。答天授良縁乃釋迦之
師傅。餘雖顯勝徳非佛自事故。不以爲
品名。又從初立名天授往事。龍宮古涌出
等現事故。問何故龍宮涌出・龍女道成不別
爲品合天授耶。答文殊順縁之善友。非違
己之良縁天授不然。顯經可重故以違縁
爲品目。勸人持經。不以順縁爲品名。倶
經良友。故合爲品
經 爾時佛告無有懈惓 賛曰。此品大文分
二。初明天授與佛自身。違縁善友。欲顯但
能持經不問怨親皆是善友。後明文殊與
一切衆生順縁善友。説經益多速疾之力。
初復分三。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經。次明
天授由經當來作佛。告諸四衆提婆達多下
是。後結聞經獲益。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
下是。初文有二。初明往昔求法。後明結會
今古偈後文是。初中復二。初長行及偈明求
法。後二頌求法所由。初長行分三。初明求
法。次明仙許。後明隨順。求法有三。初明
求法。次明修行。後明訪求。撃鼓宣令下是。
此初也。惓音渠眷反正應作倦。玉篇懈也
劬也極也止也。亦作券字。或作惓。不知
惓字所從
經 於多劫中心不退轉 賛曰。下明修行。
有四。一位高能下。二劣心能勝。三難財能
施。四難位能捐。此初二也
經 爲欲滿足委政太子 賛曰。此後二也。時
世人下難位能捐・難財能施中。初施意。後所
施。所施中初外財後内財。捐棄也癈捨也。在
君爲政在臣爲事。今棄君政非己任也」
經 繋鼓宣令供給走使 賛曰。此明訪求」
經 時有仙人當爲宣説 賛曰。此明仙許」
經 王聞仙言身心無倦 賛曰。下明隨奉。
有二。初難行能爲後難事能久。此初也。乃
至者中間所經無量事業。謂打罵之曾不
退等
經 于時奉事令無所乏 賛曰。難事能久
經 爾時世尊身當爲奴僕 賛曰。五頌半頌
前中分三。初二求法。一頌半仙許。二頌隨
順。此初也。推撃也。有作槌都迴反槌樀也。
字從木追。有作搥直涙反。關東謂搥關西
謂棏。棏音竹革反。槌樀並非經義
經 時有阿私仙吾當爲汝説 賛曰。此仙許
也。阿私仙者此云無比
經 時王聞仙言身心無懈惓 賛曰。此隨順
也。蓏作瓜音讀。玉篇菓謂桃李之屬。
蓏謂瓜瓞之屬。又有核曰菓無核曰蓏。
又木實曰菓草實曰蓏。又木上曰菓地上
曰蓏
經 普爲諸衆生今故爲汝説 賛曰。此二頌
求法所由。勸示勤學
經 佛告諸比丘善知識故 賛曰。此明結
會今古。有二。初結會後領荷。領荷有二。初
領十一別徳。後領二種別徳謂成覺・度生」
經 告諸四衆住不退轉 賛曰。下明天授由
經當來作佛。行損害故近雖沈沒。由經力
故當成勝果無垢稱云示現作魔王者多
是不可思議解脱菩薩。唯有香象能與香
象捔力鬪戰。非驢所堪。故知天授示現爲
也。授記有二。初記現在後記滅後。現在有
四。一自體。二界名。三住壽。四利益
經 時天王佛不退轉 賛曰。此記滅後。有
四。一法住。二起塔。三供養。四利益
經 佛告諸比丘蓮華化生 賛曰。下第
段結聞經獲益。信心不疑當具五徳。一
不墮三惡趣。二生佛前。三常聞此經。四生
人・天受樂。五佛前化生。凡難有八。謂三
惡趣爲三。四生佛前佛後。五諸根不具。六
邪見世智辨聰。七邊地即攝北洲。八長壽天。
成實論説四輪摧八難。一住善處謂生中
國。除五難謂三惡趣・邊地・長壽天。二依善
人謂遇佛。除生佛前佛後。三發正願謂
正見。除邪見・世智辨聰。四宿植善根。除諸
根不具。今言不墮地獄等者離三途難。生
佛前者除生佛前後。常聞此經除邪見・世
智辨聰。生人・天受樂除諸根不具。佛前化
生除邊地・北洲・及長壽天
經 於時下方當還本土 賛曰。下品第二大
段明文殊順縁善友説經。益多速疾。中分
四。初智積請歸。二釋迦留止。三文殊涌出。
四智積談議。此初也。驗此文意。智積請歸
明説經訖。故知八品正宗爲勝。問何故白
多寶。釋迦留待。答侍者請還故白多寶。賓
主之道釋迦留之
經 釋迦牟尼佛可還本土 賛曰。二釋迦留

經 爾時文殊師利詣靈鷲山 賛曰。下第三
文殊涌出。有二。初*涌出詣山。後下華致
敬。此初也。問初標經首。及答彌勒並在會
中。何故此言龍宮涌出。答利益多端去住
咸益。佛創説一乘便即隱而不現。今爲證
驗方出龍宮。此亦何失。從海*涌出傍詣
靈山
經 從蓮華下却坐一面 賛曰。此下華禮
敬。既致禮世尊亦慰問菩薩。問分身既在
不獨兩尊。何故文殊獨禮二聖。答逐近偏
歸。未必要須普禮。相隣致敬不假普禮分
身。又現前易禮遠處難歸。故知東土上人
偏禮二聖。觀音奉珠但爲兩分。分身猶在
亦復何愆
經 智積菩薩其數幾何 賛曰。下智積談
議。有二。初辨所化多少。後辨所化遲速。偈
後智積問下是。初顯二益。一所度衆二所化
難。皆從聲聞以入大故。後亦二益。一道成
速二轉惡身。去畜生之貌轉女人之質。皆
是經力所致然也。初文有六。一問化多少。
二答數無央。三龍宮涌出。四文殊指示。五
智積讃揚。六文殊告化。此初也。仁者周禮
云仁者有六徳。一曰仁鄭玄愛人以及物
曰仁。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親曰仁。
殺身成人曰仁。仁忍也。好生惡殺曰仁。
善惡含忍曰仁
經 文殊師利自當有證 賛曰。答數無殃。
須臾者玉篇云俄頃也。有云自當證知聲不
及此
經 所言未竟大乘空義 賛曰。龍宮湧出。
有二。初湧出詣山。後文殊化徳
經 文殊師利其事如是 賛曰。文殊指示
經 爾時智積令速成菩提 賛曰。智積讃揚」
經 文殊師利妙法華經 賛曰。文殊告化
經 智積菩薩速得佛不 賛曰。下辨所化
遲速。有四。初智積問。二文殊答。三智積疑。
四龍女現。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能至菩提 賛曰。文殊答。有
十六徳。一龍。二女。三小。四慧利。五知根。六
得總持法此聞持也。七得定。八了法。九得
不退。十辨才。十一慈念。十二具徳。十三迅
辨。十四所説深遠。十五仁慈謙沖。十六和雅。
如上此女速至菩提。刹那頃者時之極小也。
倶舍論説。百二十刹那爲怛刹那量。臘縛此
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爲年。於中半減夜。華嚴經説。十信
菩薩八相成道。今或説此勸示衆人。伽耶
山頂經淨光天子問有幾發心文殊答有四。
一證發心謂入初地。二行發心次六地。三不
退發心八九地。四一生補處發心。謂第十地。
今此龍女或即第四發心。化爲龍女。小而能
學法華速得菩提。勸奬衆人非爲實爾。文
殊問菩提經云。此四中初過聲聞。次過獨覺。
次過不定地。後安住定地。據増勝爲論不
違前經。法印經菩提心有七。發菩提心論。
有十發心。菩薩地有四縁十種發心。恐繁
且止
經 智積菩薩便成正覺 賛曰。智積疑也。
有四。一時長。二行廣。三處遍。四意大方得
菩提。故生疑也
經 言論未訖度脱苦衆生 賛曰。下龍女
現。有四。一龍女現讃。二鶖子申疑。三龍女
道成。四時衆獲益。此初。有二。初現已歸
敬。後以頌讃歎。三頌半中。初二半讃。後一
申誠。此諷誦偈
經 爾時舍利弗是事難信 賛曰。下鶖子申
疑。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速得成佛 賛曰。此釋。有三。
一穢身不得。能依勝法依勝人故。二時少
不得。果妙大故。三障礙不得。離障無礙方
圓覺故。超日明三昧經説。上座比丘謂慧
施曰。不可女人身得成佛道。有三事隔
五事礙故。何謂爲三。在家從父母制。出嫁
從夫制。夫亡從子制。亦同俗書三從之義。
五礙同此。即彼經云。不得作梵天者。奉
清淨行無有垢行。修四等心善達四禪。
及昇梵天。婬恣無度。乃爲女人。故不得作
梵天。不得作帝釋者。勇猛小欲乃作帝釋。
雜惡多態爲其女故。不得作魔王者。十善
具足尊敬三寶。奉事父母謙順長年。乃作
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爲女人故。不得
作輪王者。行菩薩道慈愍群萌。供養三
尊・先聖・師・父乃作輪王。主四天下化行十
善。尊崇道徳爲輪王故。無有淨行爲女
人故。不得作佛者。行菩薩心愍念一切。
大慈大悲被大乘甲。消五蔭化六衰。行三
三昧解二無我。證無生忍體達一切。乃得
成佛。女無此事故不得成。菩薩地言。一切
女人成就煩惱・諸染汚智。諸佛不以惡身
能證無上大菩提。故説女人不得作佛
經 爾時龍女復速於此 賛曰。下龍女道
成。有二。初獻珠發喩。後示現道成。此初。
有四。一獻珠。二返問。三直答。四結喩
經 當時衆會演説妙法 賛曰。示現道成
有二。一見因二見果
經 爾時娑婆悉遙敬禮 賛曰。下時衆獲
益。有四。一喜禮。二得益。三無垢界動。四衆
會信受。此初也
經 無量衆生得受道記 賛曰。彼土衆生得
益也
經 無垢世界而得受記 賛曰。無垢界動。
有二。初明見動。後明此益。由見彼動便
證道果
經 智積菩薩默然信受 賛曰。衆會信受也
  持品
二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來意有三。一
者初科四品明讃重流通中。初之三品讃
重人・法勸人流通。此之一品時衆奉持。二
者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三。上來初八
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次上三品歎人美
法勸募持行。此持一品禀命捨權持行實
法。故此品來。三者論云持力有三。謂法師
品・安樂行品・勸持品。法師通能所持。安樂
行唯所持。此品唯明能持。故此品來
釋名者。持者住令不壞。書寫・供養・乃至
修行皆名爲持。非唯十中一受持也。前明
募説亦讃書讀等人。今此云持。故知持通
十行令法久住。衆生利益總名持故。亦有
經題名爲勸持品。本論亦言勸持品。因前
佛勸而令持之。或此品中。佛顧菩薩亦即
勸持。理雖未爽然經多分單名持品
經 爾時藥王説此經典 賛曰。此品大文分
三。初二萬菩薩請此方持。以衆生等多諸
惡故。次四類聲聞請他方持。此處難化不
能堪故。後顧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此彼
倶持力勢大故。初文有三。初請護持。次明
惡人。後明不怖棄命持經。此初也
經 後惡世遠離解脱 賛曰。此明惡人。有
六。一世惡。二生惡。三根性惡。四煩惱多惡。
五貪名利惡。六不欲解脱惡。増不善根即
多煩惱
經 雖難可教化不惜身命 賛曰。此明不
怖棄命持經。由具六惡雖難可化。我不
怖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而
折伏之。棄命持法
經 爾時衆中廣説此經 賛曰。下第二段四
類聲聞請他方持。有三。初五百。次八千。後
尼衆。此初也
經 復有學無學心不實故 賛曰。此八千
請。初標後釋。此國有八惡願於餘國持
經 一處惡。二人惡。弊困極也。又作嫳音扶
列反。輕薄易怒貌。弊姎也。姎音於悦反。三慢
惡。四徳惡。五瞋惡。六濁惡。近外道故起諸
見也。七諂惡。諂諛也。佞也傾身似有下也。
睎意噵言謂之諂。身語諂也。八心不實。口有
心無。智度論云。世間衆生善好者小。弊惡者
多。或雖行善貧賤鄙陋。或雖富貴端正而
行不善。或樂布施而乏資財。或富有財慳
貪自弊。或見𡩷默無説。便謂憍高不爲卑
下接物。或見卑下引接恩慧普滋。便謂欺誑
諂曲。或見能善言論。便謂恃此小智憍慢。
或見質直無僞。便共欺誑調挵。將爲癡鈍
陵辱。或見調善柔軟。便共蹴踏罵毀。若見持
戒修行。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敬。如是十
種弊惡衆生實難教化。爲此等輩難可教
化願他國持。法鼓經中。迦葉白言。世尊我
終不能攝受惡人。寧以兩肩荷負須彌
至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
法・謗法・汚法・非法音聲。世尊我寧屬他爲
他僕使。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背法・違
法・壞法非法音聲。世尊我寧頂戴大地山
海經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
法自高毀他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恒受聾盲
瘖瘂。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爲利
出家受他信施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捨身疾
般涅槃。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螺
聲之行。而身行諂曲口言虚妄。如是諸惡
非法音聲。故此聲聞不願於此持法華經
經 爾時佛姨母目不暫捨 賛曰。下第三段
尼衆請持。有二。初授記後持經。初文有二。
初二類得記。後二類喜領。初文復二。初母後
妻。初中復二。初請後記。此初也。佛之小母。
母之雁行故稱姨也
經 於時世尊三菩提記耶 賛曰。下記有
二。初問後授記。此初也。梵云喬答摩。此
云日炙種。亦云甘蔗種。男聲中呼。佛是
釋迦姓之本望也。今云*喬答彌。於女聲
*中呼日。炙甘*蔗種。是佛母故以彌聲呼。
訛云憍曇彌。若毀之曰泥土種牛糞種故
彌。瞿曇姓。廣此所因如西域記
經 憍曇彌倶爲法師 賛曰。下記中。初彰
已説與授因記。後受果記。此初也
經 汝如是漸漸三菩提 賛曰。此正記果。
初姨母。後傳記
經 爾時羅睺羅母獨不説我名 賛曰。下
妻。有二。初念後記。此初也
經 佛告阿僧祇劫 賛曰。此記。中初因後
果。果中初體後壽
經 爾時心安具足 賛曰。此二類喜領。初
長行後頌
經 諸比丘尼廣宣此經 賛曰。第二持經
經 爾時世尊摩訶薩 賛曰。下第三段顧八
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持。中有二。初佛視後請
持。此初也。以身加之發起衆心令持經
故。所以視之。故論本中名勸持品以身勸

經 是諸菩薩我當云何 賛曰。下請持。長
行有三。一讃徳。二念請。三言請。此初二也。
徳中初位次。阿惟越致此云不退八地已上。
後轉法輪下是所成徳。心念有二。如文可知」
經 時諸菩薩遙見守護 賛曰。此言請中。
初請持略有七行。無施他・聽聞・供養三行
易而略之。後請護
經 即時諸菩薩我等當廣説 賛曰。下有二
十頌。分三。初一頌標當説。次十八頌釋當
忍受。後一頌結誓。此初也
經 有諸無智人我等皆當忍 賛曰。下十八
頌釋當忍受。中分二。初十六頌行忍持。後
二頌勸説持。初文有四。一頌罵打忍九。頌
半慢謗忍。三頌毀辱忍。二頌半擯默忍。此初
也。罵音莫下莫霸二反。詈音力智反。詈亦
罵也。今解惡言及之曰罵。誹毀呪咀曰詈
經 惡世中比丘我慢心充滿 賛曰。下九頌
半慢謗忍。有三。一頌擧慢相。次七頌誹謗
忍。一頌半結成忍。此初也。邪智故世智
聰諂曲故讃朋所事。餘之二慢其相可知
經 或有阿練若如六通羅漢 賛曰。下七頌
誹謗忍。中有四。二頌顯惡人。一頌明假行。
二頌誹謗行。二頌説惡行。此初也。梵云阿練
若此云閑寂處。離村一倶盧舍。六百餘歩」
經 是人懷惡心好出我等過 賛曰。此明假

經 而作如是言分別説是經 賛曰。此誹謗

經 常在大衆中説外道論議 賛曰。此説惡
行誹音府謂反亦謗也。玉篇甫違反。謗音
補矌反。玉篇毀也詛也。對人説其惡也
經 我等敬佛故皆當忍受之 賛曰。結成
忍也
經 濁劫惡世中護持佛所囑 賛曰。下三頌
毀辱忍。分三。一所忍事。一忍辱意。一結護
持。鎧音苦愛反甲也
經 世尊自當知皆當忍是事 賛曰。此擯默
忍也。爲此經故擯出我者。我當忍之。擯
斥逐也
經 諸聚落城邑願佛安隱住 賛曰。此二頌
勸説持
經 我於世尊前佛自知我心 賛曰。此結誓

  安樂行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
五。一者初科三流通中。上來四品讃重流
通。自下七品學行流通。學弘此經正行助
行。令無傷毀。雖已讃重若不説所學能行
弘經之行。末世多難頻生傷毀。不能弘通。
故説七品學行流通。一安樂行。二湧出。三壽
量。四分別功徳。五隨喜功徳。六法師功徳。
七常不輕。其安樂一品所學弘經之行。湧出
等六能行持經之人。人由法以成徳。法藉人
以弘宣。若無所學之行其人何由建徳。故
安樂品爲所學行。若無能行之人其法無
因廣布。故湧出等爲能行人。故前品後此品
來也。二者後科十九品爲正宗中有三。上
來十二品明一乘境訖。次下二品明一乘行。
此安樂行品明所行行。後湧出品明能行
人。故次此二品來。三者爲除七染慢中。第
六集功徳人。謂有功徳人説大乘法。而取
非大乘増上慢。爲此説髻中明珠與之。求
三乘果者名集功徳人。昔雖總相爲説大
乘。彼心未定退趣一乘。而將爲勝取非大
乘。説功勳小但賜餘物。如今既發心定欣
大乘建功既大。故解明珠與之。論云第六
人者説大乘法。以此法門一乘與之。令二
乘同十地行滿。今者如來密與解釋。如解明
珠與之。此品明之。故此品來。四者論解
第十無上。七力中持力者。謂法師・安樂行・持
品。此安樂行是所持行。前持品既明能持。必
有所持之行。故此品來。即四安樂行文是。此
是文殘。前説明珠是後文故。五者論云。六
者示現説無上故説髻中明珠與之。以此
法賜如解珠與。所説之法更無上故。雖文
有異倶説珠故。是前義殘。故此品來 釋
名者。離危怖曰安。適身心爲樂。威儀可
軌語言有則。心除諂慢之流。志蘊慈悲之
品。縁渉靡輟名之爲行。安樂是果。行是因
義。安樂之行是依主釋。若修因時離諸危
怖。適悦身心名安樂行。即持業釋。行通平・
去。行此經時獲安樂故
釋妨難者。問此品亦明解寶珠事。何故
不爲品名。答因明勝行讃經勝徳。非欲
對機正明珠事。故但以此安樂行爲名
經 爾時能説此經 賛曰。此品之中大文
分二。初啓請後開示。此初。有二。初讃揚
希有。後請説軌儀。云何後世無傷損説
經 佛告安住四法 賛曰。下開示有二。初
告所問因安樂四行。後於品末頌中有二
十一頌半。因便總告果安樂之相。讀是經
者常無憂惱下是。初告有三。一標答。二顯
答。三結答。其後顯安樂果。頌次前一頌半我
滅度後下是。此即初文。四法者下四段文。皆
有長行及偈各是一行。一正身行。二正語
行。三意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諸善利他
行。由此四行攝諸行盡。由質直故無惡
不離。自利行滿。由慈悲故無善不生。利他
行滿。經從勝説第三質直。第四慈悲。實皆
通也。准下經文。初身行中亦明心行者。教
行之時。其心安住空有之門。由住二門。以
爲根本引餘行生。非是初行亦通於心。初
行唯明離惡身行修善身行。故於四行中
皆應説有空・有二種。唯在初行中説空・
有行者。例餘三行皆應具有。故住空・有二
種是修四行之。通運身心。四名法者。法謂
軌持。法是所依三業能依。此二倶是所行之
行。安謂安處。住者依止。能行行者安處三
業。依四行中名安住四法。或法者因義。要
諸菩薩先觀人法三事體空。遂能身離邪
惡之儀。語合正善之則。滅諂誑之想起慈
悲等之心。息自瘡疣離他譏毀。大教弘而
未已。多生益而無墜。此中之大意也。又前
法師品入如來室。即此第四大慈悲心。著如
來和忍之衣。坐如來法空之座。是此第一通
行。滅妄想於空門。起眞心於有府。故可以
身語調而利濟心意順而道圓。是此之所由

經 一者演説是經 賛曰。釋身行。中有三。
一標行處親近處。二別釋。三結之於末後
五句頌是也。或有經本爲長行者今取作
頌爲正此標也。處謂處所即前法也。三業
諸行所依行處可親近處。行謂遊息或復道
理。如世説言。汝向何處行在。意言何道理
中行在。其説經者於一切時。心常遊息此
處所中。或安心神於是道理處所中故。故
名行處。親謂親輔。近謂習近。處義同前。行
者身心所應親輔。所習近處名親近處。行
謂内所行寢息身心行。親近謂外境。外縁
狹習。是此二種麁相差別。身行有親・疎
有總・別獨名親近處。餘三不爾。但爾總得
安樂行名
經 文殊師利摩訶薩行處 賛曰。別釋中
分二。初明行處後親近處。行處即是四行
通因。起四行時應依此門而方起也。行處
有三。一問。二釋。三結。此初也
經 若菩薩心亦不驚 賛曰。下釋有*三。初
修有行次修空行後雙拂二行。此初也。
唯修有行以非空滯生死而無所證。唯
修空行以非有滯涅槃而無所利。顯成
無住空・有雙觀。不同凡夫及二乘也。同無
垢稱。行不住道。又唯修有行以非空妄想
以之而更長。但習空行而非有。眞心無因
而不生。故滅妄想於空門。起眞心於有府。
有・空雙觀方成中道。即是此之行處也。有行
有四。一住忍地。且如説法之時怨害能容。
苦逼能受・諦法能印。二柔和善順。身隨妙行。
語起善言。心無惡想。外離麁礦名曰柔和。
内契玄宗名爲善順。三而不卒暴。卒謂卒
爾。暴謂縱横。終不卒爾縱横。非理三業擧
措既未圓善。一一起時皆須審諦。安徐思
念智爲前導。然後動發見可而進。知難而
退。名爲不卒。設思而起亦不非理名爲不
卒暴。卒音麁沒反。若倉猝作*猝。猝音切
韻則沒・子出二反。倶非此用。玉篇爲倉卒。
亦爲*猝字。暴音薄報反。古作&MT03166;字。四心
亦不驚。設於大義曾所未聞。他所詰徴
違宗返己。供養・親近・打罵・疎背・名利・威
勢・毀辱・擯默・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一
切安固不動。心亦不驚。故有頌言 諸佛常
遊於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熱風
邪分別 不能傾動不拘礙 或住忍辱地
總句。語常柔和。善順身安而不卒暴。内心恒
亦不驚。三業順此理而行於有。何經弘而
見擁。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長之義。以
忍爲依生長善故。喩之於地。又云從喩
爲名。行忍之時如地而忍順違不動。故
鑿深谿而不怒。搆崇堂而不愛。遇萬物
而皆載。任徳用而逾大。掘擾發於甘泉。種
蒔竟無希賚。故行三忍標以地名。熟思熟
思。可謂菩薩摩訶薩矣。或地是位義。於一
切位常行忍故
經 又復於法如實相 賛曰。此修空也。行
者分別執著之義。於法無所行者。於一切
法中唯見衆生及法皆空 而不分別。執著
爲有。而觀諸法如實相者。既觀我・法二空
爲門。復觀諸法如來藏性。法之眞理如實
體相。我法體無名之爲空。其如來藏名爲
空性。不觀二空門不見空眞性。故此二種
同名空觀
經 亦不行不分別 賛曰。上來所觀空有。恐
滯空有之中。故今雙觀拂。謂雖觀空而亦
不行滯著空中。謂雖觀有而不分別滯著
有中。應倶無住而明觀法。若有所住者則
爲非住。故下頌雖依人法二空解此二種。
總是於法而無所行。攝於理無違。又復於
法無所行觀諸法空。頌言不行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故。亦不行・不分別如次不行我・
我所執。觀衆生爲空。頌言亦不分別是
男是女等。由觀此二我法爲空。便證二空
如實之性。又於法無所行者謂不行所説
法中。唯觀實相眞如。亦不行者不行我能
説中。亦不分別所授化者。即觀三事法。人
二種體性爲空。而觀眞如實相爲有。又一
切法有二。一妄二眞。於諸妄法應無所行。
捨諸妄故。於法眞性應常觀察。求證達
故。雖作此行亦不作眞智行。於實相爲
有。亦不作俗智行於分別爲空。故般若
云。應無所行而行。是名爲行。不行故無
所不行。不分別故無所不分別。不行不
分別故。妄幻皆除。無所不行不分別故眞
咸達。由此雙修照辨一切。於事依他
住忍地等。於理成實觀如實相。所執人法
皆照爲空
經 是名菩薩行處 賛曰。結也
經 云何名菩薩親近處 賛曰。下明親近
處。有二。一問。二釋。此問也
經 菩薩變現之戲 賛曰。下釋有二。初離
外惡縁不可親近處。返顯不離外善縁
可親近處。即是人境。後外觀眞法可親近
處。返顯外觀妄法不可親近處。即是法境。
互影顯彰。即分爲二。然觀眞法應通餘
行。通引四故。寄初行明不唯初行。初文有
二。初釋後結。離諸惡縁。初修戒行常好坐
禪。次修定行。後親近處觀空境等方修慧
行。初文分三。初四爲一段。次一爲一段。後
五爲一段。初中復二。初明離四後明不離。
此中三離。一損害縁。二惡見縁。三壞亂縁。菩
薩雖復普化群生始行之人應爲簡擇。非
久學者亦復如是。又此許令説法導利。但
和其光。不得隨順同塵交好。所以離之。遮
初不遮後。遮同不遮異。遮順不遮違。許
化不許好。故不相違。若近王等唯自増損
如律中説。若入王宮有十種過。呉王同輦
一代爲榮秦*主讓妻千齡受恥。外道邪人
恒伺法短。故律不聽自手與食況應親近。
尼揵子者離繋外道也。文筆經書者。詩歌之
類爲文。碑誌之屬爲筆。書者周禮六藝。五
曰六書謂象形等。書著也著於竹帛等如
音中解。今擧彼類西方與此不同。路伽
耶陀者先云惡答對人正言路迦也底迦。
云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惡徴問人。
正言縛摩路迦也底迦。云左順世外道。執與
前乖者名左順世也。下一者言貫上二處。
那羅等者文畫其身。變現戲者作世幻術
等。兇音許容反惡也。玉篇肝鞏反恐懼也。今
此從初。有作凶危咎也。惡不過也。阿含經
言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愚者常喜悦猶
如光音天。掉戲之人如無鉤象・穴鼻駝牛
難可禁制。又偈云汝已剃髮著染衣。執持
瓦鉢行乞食。云何樂著戲笑法。既無法利
失功徳。由此不應相扠撲等。扠音丑佳反以
拳加人。又作掴字。撲音蒲角反應作&T016305;字」
經 又不親近諸惡律儀 賛曰。第四惡業縁。
旃陀羅云屠者不律儀也。正言旃荼羅此
云嚴幟。惡業自嚴行持標幟。搖鈴持竹爲
自標故。此中擧六。雜心有十二。謂屠羊・養
鷄・養猪・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呪
龍・屠犬・伺獵・涅槃經十六。牛羊猪雞爲利故
買。肥已轉賣。爲利故買。買已屠殺。即爲前
八。九鉤魚・十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十
三捕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呪龍。對
法第八有十四。屠羊・養猪・捕鳥・捕魚・獵鹿・
&T072933;・劫盜・魁&MT02365;・害牛・縛象・立壇・呪龍・守
獄・讒構・好爲損等。此文意説。意思廣重損
害寔深。計利養命終身不輟。皆名不律儀
故言好爲損等。故此經言諸惡律儀。畋音徒
賢反取禽獸也。又徒見反地平畋。畋今從
初。有作田爲田除害也。&T061900;音語居反亦捕
也。應作&T062890;。玉篇&T061900;語去反捕魚也。又作漁
&T062890;又作魚非也
經 如是人等無所悕望 賛曰。此明不離。
許和光而化之。不許同塵。故不親狎」
經 又不親近無所悕求 賛曰。此第二段。
初離後不離。第五劣友縁。涅槃經言菩薩怖
畏二乘如惜命人。寂調音天子所問經云。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飢渇羸痩寧。忍
飢渇終不食於雜毒之食。菩薩亦爾。寧慳
嫉破戒惡口懶墮志念無智。終不悕求二
乘果地。佛告天子。如貪人食是輪王毒。故
二乘者持戒精進。即是菩薩破戒懶墮。故不
應親近。來爲説法不悕親侠利養恭敬
經 文殊師利以爲親厚 賛曰。下第三段。
初離第六長染縁・第七非器縁・第八譏呵縁・
第九非軌縁・第十散亂縁。後明自行。五離中
此文有二。第六長染縁。第七非器縁。十誦律
云。譬如熟食人之所食。一切女人亦復如
是。令人愛著不能捨離。智度論云清風無
形猶可捉。蚖蛇含毒猶可觸。女人之心
難可得。執劍向敵猶可勝。女賊害人難
可禁。四分律説。數往白衣家有五種過。
一數見女人。二見數相親。三轉親*侠四便
生慾想。五或時致死次死苦惱。故應遠離。
五種不男者謂生便・除去・嫉妬・半月・灌灑。
由有二過。男女煩惱恒倶行故。好人難得
非法器故不應親近
經 不獨入他家不樂與同師 賛曰。此中有
三。第八譏訶縁・第九非軌縁・第十散亂縁。
瑜伽論言。應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
惡友攝四善友。離十四垢業者。長阿含云。
身語惡業有四。殺・盜・邪婬・妄語。不依此四
作諸惡事。惡因有四。謂貪・瞋・癡・慢。不依
四起惡業。離六損財法。一耽酒・二博戲・
三放蕩。四迷著伎樂。五惡友相損。六漸隨彼
説。此六之中各有六種。如是合名十四垢
業。藏隱六方者長阿含説。羅悦城中有長者
子。名曰善生。積世相傳於清旦時恒禮六
方。令六方神常護家業。所作諧偶忽然値
佛。問有是法不。佛答言有。與汝不同。父
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子爲西方。親友
爲北方。僕使爲下方。沙門高徳爲上方。六
方之中各有五事。言常藏隱在此六中。不
生憍擧隨其所應。若能住此六方之中故
言藏隱。遠四惡友者。長阿含説。一者如親
惡友。畏而伏之實無親意。二者美言惡友。
言順意違。三者敬順惡友。心雖敬順然於
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諫心。四者同事惡友。
爲惡事伴。或同飮酒・博戲・婬逸・及歌舞等。
此四之中各各有四。言四可惡而常遠之。
攝四善友者。長阿含説。一止非善友。惡事相
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怜故。三利人友
樂事相與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
之中各各有四。皆廣如彼不能繁引
經 常好坐禪初親近處 賛曰。此修定行
及結也。常離闠閙獨處閑居。誡初學者應
自靜住。誡久學者身雖處鬧。心常靜故。理
實四行諸惡皆離。諸善皆修。且談説經多所
起者。故上下文唯説惡行以勸修習。非
唯爾許。説經比丘於餘戒行已具持故。上
明人境下明法境
經 復次不轉 賛曰。第二親近處。學慧行
中有二。初教觀後結之。教觀中初空觀後
有觀。眞俗二諦觀也。空觀有十八句爲三
釋。一云此中唯觀遍計所執空。顯眞如無
相一體之法。下有觀方教作俗事觀。十八句
中分爲八類。此有二類。初三句依三性以
顯眞。由眞體妙自性難知。故依詮顯。初句
依遍計所執無以顯人法皆空故。第二依
圓成實性。第三依依他起性染法顛倒。眞
如淨法不顛倒故。次三句依常住以顯眞。
有爲有三品。中品可遷動。可隨下品退
敗可隨上品進轉。無爲不爾
經 如虚空不起 賛曰。此有三類。初一句
離二得以顯眞如。太虚空無能得所得性
故。次一句擧内證以顯眞如。名言不及唯
智證故。次三句非有爲以顯眞如。涅槃經言
無因縁故名無生。以無爲故名無出。無
造業故名無作。此名無起體非因縁生。非
體先有從他新出。亦非從業新所起作
經 無名無障 賛曰。此有三類。初二句離
詮旨以顯眞。無名相故。次一句離妄法
以顯眞。無妄能取・所取相故。後四句擧體
妙以顯眞。大品經説超三世故無量。越十
方故無邊。離惑障品名無礙。離所知障品
名無障。此中總顯法性眞如。是如實相無所
執人法。亦非依他顛倒之體。體性常住非二
得得。故唯内智證非因縁造。離名離義離
能所取。非三世十方攝無惑智二障。應以
此理而觀眞性。即前所云於法無所行。而
觀諸法如實相。或初三句顯我如實性故大
自在故。次三句顯常無進退故。次七句顯
樂無生等故。次五句顯淨離妄三世十方
等故。由對二性故成四徳。或初六句空行
境。次五句無相行境。後七句無願行境。同
觀眞如起三觀故
經 但以因縁有故説 賛曰。此有觀也。上
觀一切法眞空以起欣。此觀一切法妄有
而生厭。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
作是觀以因縁。有。從二障倒・或四七倒・或
心亂倒生故説爲有。非眞實有深生厭
仁王經言。世界虚幻起。譬若虚空華。如影實
皆無因縁故誑有。攝論亦言。亂相・及亂體應
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心逢俗
境應作是觀。或此釋伏難。謂有難言。若此
性空語言道斷。云何復説爲空等耶。由待
從彼顛倒所生。虚妄有法説爲空性。非空
體有。空亦空故。中論頌云。若有所不空應
當有所空。所空不可得何況得於空。由此即
答空亦無體。此依三論非中道宗。又有解云
此待妄有顛倒生法故説爲空非空定空。言
因縁者因由縁藉之義。無垢稱云。説法非有
亦非無。一切皆待因縁立。此意説眞非體
實無。但非體定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經 常樂觀如是第二親近處 賛曰。結也」
經 爾時世尊及親近處 賛曰。初二十七行
半。頌前中分二。初二十三行頌。頌前二處。
後。四頌半頌得安樂果。初中復二。初一頌
半勸示。後二十一頌半頌前二處。此初也
經 常離國王皆勿親近 賛曰。下頌二處。分
三初。十三頌半頌外人境有法二處。次二頌
半頌初内有空法行處。後五頌半頌外眞法
境親近處。長行中初説行處。次説親近處。
親近處中。初離外妄有。後觀外眞空。今頌
初離外妄親近處。次方明内行處。後頌外
眞法親近處。乍觀文勢初雙頌行・親近二
處。結文雙結故。然初文内無行處文。但以
頌言於此惡縁無所畏心。無所悕望而
爲説法。義由柔和及善順等。方無怖畏無
所悕望名爲行處。故文雙擧。實唯近處。十
三頌半外親近處。中分二。初十二半頌近
處。後一頌結。初文復二。初六頌半頌離五
縁。後六頌頌離四縁。不頌散亂縁。初復分
二。初四頌半頌離。後二頌不離此初也。初
頌半離四縁。一損害。二壞亂。三惡業。四
惡見。後三頌離一縁。謂劣友。前開後合。亦
非次頌
經 若是人等而爲説法 賛曰。頌不離也。由
觀空有以遊止心。故無畏等。名爲行處」
經 寡女處女一心念佛 賛曰。此六頌頌
離四處。一長染・二非器・三非軌・四譏訶。文
爲五。一頌長染・非器二縁。二頌重頌
惡業。魁音苦迴反師也。膾音古外反割也。細
切爲膾。衒音戸練反行賣也自媒也。一頌重
頌壞亂長染。一頌頌非軌。屏音必郢反蔽也。
若隱僻作偋音卑政反。又蒲定反。一頌譏
訶里者五家爲隣五隣爲里。二十五家里居
也。方居一里之中。乞食法有十三種。一住
正戒。二住正威儀。三住正念。四住正見。
五依法。六依時。七依處。八依次。九離貪。
十離取著。十一離瞋惱。十二離麁礦。十
三離憍慢心。此中初四住正乞食。次四住軌
則。後五捨煩惱。如經廣説。乞食爲二事。一
爲自資行正道故。二爲利生具檀捨故。
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纓珞經乞食
爲二十事。寶雲經説隨所乞得分爲四分。
一分擬與同梵行者。一分擬施貧下乞兒。
一分擬施水陸衆生。一分自食。然以一
食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自食當懷食
想。如食曠野子肉等。願得法身離諸過
失。念報施主恩如是想食。又如無垢稱
説大迦葉問疾無垢示之
經 是則名爲能安樂説 賛曰。結也。無所
畏等名爲行處。離惡外縁名爲近處
經 又復不行菩薩行處 賛曰。此頌有空法
行處初頌法空。後一頌半生空。前説二處
即有觀故。頌更不頌住忍辱等
經 一切諸法是名近處 賛曰。此五頌半頌
外眞法親近處。爲三。初一半頌十八句中生
法二空離有爲無爲。次二頌如山心定。後二
頌亂頌餘句。隨其所應如義應知
經 若有比丘無有怯弱 賛曰。此四頌半明
安樂果。分二。初一頌半標。後三頌釋。離過
非故所以無怯。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經 文殊師利説法華經 賛曰。結也
經 文殊師利安樂行 賛曰。第二正語行。有
三。初標勸。次別示後。五頌顯安樂果。此初

經 若口宣説好惡長短 賛曰。下別示。長
行有二。初離惡後脩善。善脩如是安樂心
故下是。初離七惡。此即初四。智度論云善
人相者不自讃毀不讃毀他。若毀法者。百
喩經説如二人洗父之脚。互相誹毀便令損

經 於聲聞人怨嫌之心 賛曰。此離三過。
怨音於願反。無平音。又屈者作寃。枉作
惌。屈草自覆作宛。故無也。嫌音戸兼反心
不平也。非但獨離爾所語惡。隨説經要且
説爾所。下皆准知。明善亦爾
經 善脩如是一切種智 賛曰。此脩善有
三。一順意爲説。二各以大乘。三令得種

經 爾時世尊隨問爲説 賛曰。十六頌半分
二。初十一頌半頌前。後五頌安樂果。頌前
分八。此文有二。一頌安座處一。*頌半軌儀。
著新淨衣。浣故名淨。正法華云淨潔被服。
此下復云内外倶淨。有作新染非也
經 若有比丘和顏爲説 賛曰。第三若逢縁
至和顏爲説
經 若有難問入於佛道 賛曰。第四問答。
得所令他得利益
經 除懶墮意咸令歡喜 賛曰。初一頌第五
自除惡染。後一頌半第六示其所説。嬾墮是
放逸與懈怠別
經 衣服臥具安樂供養 賛曰。初一頌第七
自不悕求。後一頌半第八教安心想。智度
論云大慈怜愍爲衆説法。不爲衣食名聲
勢力。大慈悲故心清淨故。得無生忍。如有
頌言 多聞辨智巧言語 美説諸法轉人
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訥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不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説法無妙行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説諸法轉人心 行
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
之大將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
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
蜂王集諸味 説如佛言隨佛意 助佛
明法度衆生 如是法師甚難値。得入
旃檀林而但取其葉。既入七寶山而更取
水精。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樂。返求利供
養是皆爲自欺。故令不悕而爲説法
經 我滅度後説不能盡 賛曰。此五頌安樂
果。分三。一頌標。二離惡。二獲善
經 又文殊師利求其長短 賛曰。第三意離
諸惡自利行。長行中有二。一示行。二示
果。示行有二。初教離惡後教脩善當於一
切衆生下是。離惡有四此爲初二。初行有
三並意業。一離嫉妬。二離諂曲。三離
詐。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語業
經 若比丘有所諍競 賛曰。後二離惡一。
不惱他二不戲論。爭音側莖反捔也。諍鬪
也。二皆得
經 當於一切亦不多説 賛曰。脩善有三。
一脩意業住三想中。二修身業恭敬禮拜。
三脩語業平等説法少説貴説
經 文殊師利尊重讃歎 賛曰。安樂果中有
四。一無惱亂。二得善友。三得衆聽。四轉入
法。此四果皆與前行相應。恐文繁廣故略
不説
經 爾時世尊云汝不得佛 賛曰。六頌分
三。初二離惡。次三脩善。後一勸脩。此初
也。初頌離七惡以質直。後頌離三過以傳
授。僞詐不實也。蔑音莫結反。説文相輕侮也。
切韻無也。若輕作蔑
經 是佛子説法説法無障礙 賛曰。明脩
善分三。初一於生脩四行。次一敬菩薩。後
一於佛起父想
經 第三法如是無量衆所敬 賛曰。此勸脩

經 又文殊師利生大悲心 賛曰。第四心脩
諸善利他行。長行中分三。初明行法。次文
殊師利是菩薩等下明安樂果。後於無量國
下歎經勝妙。初文有二。初教慈悲後教作
念。此初也。行法縁慈欲與法樂。故於在家
出家起慈。此於菩薩種姓中起不怖生死
苦。故於非菩薩。謂一闡提二乘等身。多怖
衆苦故起悲心。行衆生縁悲及法縁悲。其
實慈・悲二類雙運。今據増上。亦不相違。華
嚴經説。佛子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衆生。
一觀無所歸依。二隨逐邪道。三貧無善根。
四長寢生死。五行不善法。六欲縛所縛。七
在生死海。八久遠長病。九無欲善法。十失
諸佛法
經 應作是念不信不解 賛曰。下教作念。
有二。初念惛迷後念化導。此初也。失如來
方便隨宜説法者。即法華經開昔逗小説
三乘。示今逗大明一實。不近善友耳不曾
聞。心曾不知不自覺悟。又不問人設聞不
信。雖信不解惛迷之相
經 其人雖不問住是法中 賛曰。此念化
導。謂所化人今雖不聞等。後彼住於九地
或是七地或凡聖地。或隨何方域地。我成佛
已必當引之住大乘法中
經 文殊師利無有過失 賛曰。下明安樂
果分二。初總標無失離諸危怖。後明有
得勝果安樂。此初也
經 常爲比丘皆得歡喜 賛曰。下明有得
勝安樂果有二。初明得三徳。後釋所由。
此初也。一得名利。二諸天隨侍。三問難歡

經 所以者何聽所護故 賛曰。此釋所由。
義深故佛護。佛護故有得
經 文殊師利受持讀誦 賛曰。下歎經勝
妙。有二。初標勝妙。後喩合成。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降伏諸國 賛曰。下明喩合
成。有二。初喩・法合昔授權方。後喩・法合今
施實教。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下是。
初文復二。初喩後合。喩中有五。一法王施化
喩。二衆魔拒逆喩。三聖者伏除喩。四隨功授
道喩。五末賜此經喩。此初也。強力者勝生
死故。輪王有四如瑜伽説。金輪望風順化。
銀輪遣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輪奮戈
定。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喩。
今化二乘既是化佛。即取鐵輪王爲喩。起
兵戰故。威勢謂神通智慧。諸國謂生死業惑。
降伏者斷滅義
經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賛曰。衆魔拒逆喩。
分段・變易生死。及煩惱・所知障品。三種魔類
並示現天魔等。名諸小王拒逆佛化難
可除斷名不順命
經 時轉輪王而往討伐 賛曰。聖者伏除喩
也。象・馬・車・歩四名種種兵。喩聲聞・縁覺。
各有有學・凡・聖。令其伏斷名往討伐
經 王見兵衆即大歡喜 賛曰。隨功授道
喩。有二。初歡喜後賞賜。此初也。除斷惑
障・並分段生・死三魔之類。非伏天魔・及所
知障品三種魔軍名戰有功。順契佛心故
大歡喜
經 隨功賞賜奴婢人民 賛曰。*賞賜有三。
初喩無爲功徳。合中言賜涅槃城故。次喩
内有爲行徳五根五力等。後喩差別果徳禪
定解脱等如次配經三箇或字。總相配喩。
或斷徳生空理如田。衆生畢竟空爲宅。因
中擇滅如聚落。無學果滿擇滅涅槃如城邑。
慚愧忍辱爲衣服。五分法身・六恒住爲嚴具
禪定解脱等爲種種珍寶。七聖財爲金銀等
六通爲象馬車乘。生空智爲奴驅策現前
故。八勝處爲婢勝伏所縁故。十遍處等爲
庶處處遍滿故
經 唯髻中明珠至必大驚怪 賛曰。末賜大
乘喩也。明珠即是法華大乘。是佛心首所持
故言髻中。見功猶小不斷智障品之四魔。
法華會前尚住權智未爲説此。王眷屬者
謂大菩薩。必驚怪者。見不順機而説妙法。
故生疑怪
經 文殊師利王於三界 賛曰。下合亦五。此
合法王施化
經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賛曰。此合衆魔拒

經 如來賢聖諸至與之共戰 賛曰。此合聖
者伏除
經 其有功者令皆歡喜 賛曰。此合隨功授
道。初喜後賜禪定等者合喩中下二或字。涅
槃城者合初或字。准前喩配義可知也
經 而不爲説是法華經 賛曰。此合末賜此經」
經 文殊師利而今與之 賛曰。下喩法合今
施實教。有二。初喩法合今與實。即記第
立集功徳人増上慢。後喩合與第一。即
十無上中説無上也。初文有二。初喩後合。此
初也。諸兵衆者謂十地菩薩也。實破四魔
破分段故。既小能破變易四魔爲説。無量
義經亦名妙法蓮華。二乘聖者隨其所應。
全破分破分段三魔。當必能破變易四魔。
發心悕大當必破故。如世軍將功勳小者。
待施功而愛*賞。志意驍雄預賜勳傭之旨。
奬進其心。故説爲與此猶未入十地之位。
且賜明珠之教。入十地已分破變易四魔。
乃賜明珠之體
經 如來亦復亦大歡喜 賛曰。下合有二。
一喜。二與。此初也。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
起大心當破變易。有大功勳。故佛歡喜
與此法華。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不發
大心。當破變易四魔。名大功勳者而皆賜
此經。趣寂聲聞不與之故。退心有學亦與
之故。或復今者且據退心二乘無學已破分
段四魔。名大功勳。不説趣寂。四魔有二。一
分段。二變易。如破魔章説。今隨要者。分段
三魔體性可悉。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
魔。變易三魔理亦可知。八地已上諸大菩薩
示現爲天魔。故無垢稱云。示現爲魔王者
多是不可思議解脱菩薩。唯有龍象能與龍
象爲戰諍故。如前已説。然彼降位降時不
同。如理趣疏。今依大集經説。知苦・斷集・
證滅・脩道。如次能壞蘊・煩惱・死・及與天
魔。復次觀有漏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如次壞蘊・煩惱・死・及天魔。復
次觀空・無相・無願。具此三已迴向菩提。如
次壞四。復次觀身・受・心法如次壞四。智
度論云。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
故破蘊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
心入不動三昧。故破天魔
經 此法華經而今説之 賛曰。此明與之。
此經是佛之因。多饒怨謗。而今與之如解
明珠
經 文殊師利今乃與之 賛曰。此喩合與
第一。即説無上。有二。初所詮理最先故得
無上
經 文殊師利而敷演之 賛曰。此能詮教最
先故無上
經 爾時世尊佛所讃經 賛曰。合初十四頌
半頌第四行。中分二。初四頌頌安樂行。後
十頌半頌經勝徳初文有二。初一頌總標後
三頌別頌。此初也。哀慈也愍悲也
經 後末世時令住其中 賛曰。此三別頌。
一頌一句頌起慈悲。一頌三句頌起思念
經 譬如強力明珠賜之 賛曰。下十頌半
頌經勝妙。中有二。初四頌喩後。六頌半合。
此初也。初三頌喩權後。一頌喩實。權有三
喩一王。二功。三賜
經 如來亦爾説此諸經 賛曰。下六頌半頌
合。中分二。初三頌半頌合昔權。後三頌頌
合今實。此初也。今亦唯有三。一頌半法王。
一頌功。一頌賜。説此諸經者説此會已前

經 既知衆生爲汝等説 賛曰。此合今實
有二。一頌半頌合今實。一頌半頌合與第

經 我滅度後如是四法 賛曰。此第三段結
成四行
經 讀是經者如日之照 賛曰。下二十一頌
半。是第二大段明通安樂果。中分三。初四
頌半明寤時果。次十六頌明夢中果。後一頌
結前果。此初也。一頌半自體無六惡。一頌
衆生敬慕天爲僕使。一頌外三惡不侵。一頌
無畏聰慧
經 若於夢中而爲説法 賛曰。下夢中果。
分五。此初二文。初一半見佛。後一半見自
説法
經 又見諸佛合掌聽法 賛曰。此六頌半
見佛授記。曲分爲四。一頌半見佛説法。二
頌身處證悟。一頌標記。二頌正授
經 又見自身常有是好夢 賛曰。此二頌半
見身寂靜脩行見佛
經 又夢作國王如煙盡燈滅 賛曰。此四頌
見身捨俗成道。分四。一頌見脩行。一頌
成道。一頌半利生。半頌入滅
經 若後惡世中如上諸功徳 賛曰。此結
前果
法華玄賛卷第九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
往生極樂也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左借名
所所或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九
 沙門基撰 
  ◎從地涌出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
三。一者七品明學行流通中。前之一品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