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也亦疋也疋配也。言兩足尊無類無配
經 爾時四部衆以供養佛 賛曰。爲授記
中。下第二段諸天供養讃歎迴向。於中有
二。初四衆八部供養。後諸天供讃。此初文
也。表蒙佛恩如佛衣覆。亦上表當成佛
果之時爲他説此覆蔭衆生。故以衣供。
故下文云有持此經即爲佛衣之所覆

經 釋提桓因供養於佛 賛曰。下諸天讃
供・有二。初供後讃。供中復二。初衣華供。後
伎樂供。初衣華供有二。初供養後靈相。此初
也。以華供者表聞法華當得佛果故
經 所散天衣而自迴轉 賛曰。此靈相也。
住虚空者顯聞法華超出四生心凝妙
理。迴轉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經 諸天伎樂雨衆天華 賛曰。伎樂供養
也。因聞法聲而悟道故作音樂表脩因
而方果滿故雨天華
經 而作是言最大法輪 賛曰。下讃歎有
二。初長行後偈頌。此中唯牒二時法輪。以
比大小。對不定姓權實相形故。據實亦比
般若空教此爲中道名最大輪
經 爾時諸天子少有能信者 賛曰。下六頌
半分四。初二頌顯昔説小今大。一頌半歎
法勝妙。隨喜。二頌擧他明自作佛生喜。
一頌迴向。此初也。五衆者梵云般遮塞建陀
此云五蘊。具十一種積聚義故名之爲蘊。
今名爲衆衆是聚義。或言五陰。皆乖正名。
依三科中五蘊之法以辨四諦。故知初權。
今此會説捨權就實難解之法言少能信。
權實相違法深奧故。依大般若初轉法輪三
乘入道。今據顯相但度聲聞。故言五衆以
明權法。深奧者祕藏也大乘妙故
經 我等從昔來我等皆隨喜 賛曰。歎法勝
妙。深生隨喜。隨者順也順佛教行故
經 大智舍利弗方便隨宜説 賛曰。擧他
明自作佛生喜。佛記他作佛彰我亦得
作。故知佛道實叵思議方便隨宜令我解
了。叵者不可也。反正爲乏反可爲叵皆字
意故
經 我所有福徳盡迴向佛道 賛曰。迴向
佛果。成波羅蜜。法供養故。即是方便善巧智

法華經玄賛卷第五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出
寫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之本者皆點本
也又朱或本者點本付或本也又中○滅也
左右正或本又ウラモフ字也皆可悉之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五
 沙門基撰 
經爾時舍利弗三菩提記 賛曰。上來第
一周法説權實化上根訖。下第二周喩説
權實化彼中根。大文分四。初佛以喩化。
二信解品中根領悟。三藥草喩佛重述成。四
授記品爲之授記。上根聰叡不假多陳。下
根三聞無勞廣説。故化中品文義倶繁。初
文有二。初鶖子請後佛説利。鶖子雖解今
復請者。略有三因。一益同類故。二利他行
故。三順佛化故。前者法説已慇懃三請。今
日已解故作是釋。初文分三。初陳自決。次
述他疑。後正申請。此初也
經 是諸千二百皆墮疑惑 賛曰。此述他
疑。以用也。有無見者邊見也。依我見生故
等取邪見。此邊・邪見攝六十二。外道所起。
今顯依言捨邪歸正故此偏説。又等餘三
見及諸煩惱并所發業。佛昔説我法能離現
前所見苦果生老病死等究竟涅槃。由欲
滅果必先斷因。是等諸人用佛此言能離
苦因我見等訖。定知當苦更不復生。證得
涅槃已得決定。今復聞佛説令捨權就
實。皆墮疑惑而起疑義。彼各不能知自
得作佛。不知先所證得是何法耶。爲是究
竟法爲是所行道。又以已同用已斷苦因
果不生故
經 善哉世尊令離疑悔 賛曰。此正申請。
因縁有二義一所由二道理。今請世尊陳
述由理
經 爾時佛告化菩薩故 賛曰。下佛説利。
大文分三。初總略指答爲許説之由。次舍
利弗若國邑下。正説法喩令其開曉。後
偈中云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
父下。勸信此經欣當佛智。初復分二。初
明已説總略指答。後更陳告爲許説由。
此初也。初説方便爲眞實之漸。初化聲聞
爲菩薩之因。即方便品云。知諸衆生有
種種欲。隨其本性以種種方便而爲説法。
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即是昔
説於權今説於實。所以如此爲化菩薩。
由此稱故釋所以也。故名總略指答
經 然舍利弗以喩得解 賛曰。此更陳告爲
許説由。然猶必爾亦如是也。然可許説

經 舍利弗其年衰邁 賛曰。下第二段正
説法喩令其開曉。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
三初陳喩。次合説。後結答。以是因縁當知
諸佛方便力故下是。喩中有二。初喩昔權
後喩今實。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下
是。喩昔權中有四。初三界佛有喩。二多諸
人衆下五趣危亡喩。三長者見是大火下見
設權方喩。四爾時諸子聞父所説下依言免
難喩。初文有六。一處所。二家主三老小四産
業五宅相六門戸。此中有三。國・邑・聚落處
所也。既説三乘明知化佛。化佛但王三千
國土。國大而寛喩大千界。邑中而次喩中千
界。聚落最小喩小千界。從大中小如次喩
故。廣雅云聚落居也。聚聚也。人所聚居。落
亦庭院也。有大長者者家主也。以下喩説除
問答中有八長者。初五喩化身諸子在宅
故。後三喩化及他受用身。三乘諸子並出宅
故。其下問答喩中有五長者。並合喩化及
他受用。如世長者有三種類。一可禀承長
者平均識達善斷是非。喩佛悲普慧圓妙決
疑網。二者可耆敬長者。年邁閭邑尊威莫
對。喩佛道高群聖神通罕匹。三可親輔
長者。資什華豐隨須精足。喩佛福智倶滿利
樂平備。智・斷・恩徳各喩如次。其年衰邁此
老少也。衰猶熟老。邁謂遠歸。喩佛久修智
見聖果圓熟。成道老遠方歸涅槃。非説今
生通彰前位
經 財富無量唯有一門 賛曰。此中有三。
一明産業有四。一財富喩七聖財滿故。
二田喩智斷二種生徳處故。三宅喩諸衆
生異熟本識。故説本識亦爲宅識。如世國
王四海爲家光宅天下。佛亦如是。以諸衆
生而爲其家。體即本識。故無垢稱云。諸有
情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衆生無量故言多
有。頌中唯指一人故言有一大宅。或如一
六合而光宅。故此言多。下言有一。亦如等
視衆生猶如一子。或此約衆生各別故言
多有。下依佛爲其主故言有一。其實此宅
一多無別。以由異熟識爲家。是故宅中堂
閣朽故災難紛起。若説禪定名之爲家。如
何有災説朽故等。家宅便別。四僮僕下合説
中喩佛神。通縱任自在故。又喩佛示現起
諸煩惱。無垢稱經菩提分品云。煩惱爲賤隷
僕使。隨意而轉。如來能以煩惱爲賤隷。甚
輕鄙之驅策斷滅。亦以爲僕使隨意而轉。
愛語羅睺叱呵調達利衆生故。下以智
慧・神通爲佛身手之力。故今僮僕非定神
通。説文男有罪爲奴曰僮。女仕從於嫁曰
僕。又給使也馭役也。僕又&MT03233;也附著於人。
童獨也。今爲僮字。五其家廣大宅相也。本
識爲家。准下合説周三界故。或無始有。或
復含容一切種子變爲三界。體通二死故
言廣大。其家即宅名別體同。六唯有一門門
者。出宅之所因。此長行中於喩及合總有
五門。一此中所説唯有一門。二所燒之門。
三狹小之門。四今在門外。五以佛教門出三
界苦。初四門在喩内。後一門在合中。門有
二種。一中大正門唯一乘教行。二邊小側門
唯二乘教行。五中初三唯説中大正門。體
即一乘之教行故。後之二門中邊・大小・正側
之門。並名爲門。體即三乘之教行故。能出
三界變易宅故。所以初門名之爲一。不名
爲三。第二佛從所燒之門安隱而出。不從
二乘教行中出。第三而復狹小不容二乘。
故知初三門唯一乘教行。第四三車倶在門
外。豈是二乘亦出一乘教行之外。第五見
諸衆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樂。然
後等與大車。即是二乘倶已出門。以此故
知後二通於中邊・大小・正側倶名爲門。與
前不同所望義別亦不相違。餘門之義至
彼文中一一當釋。今説二利行圓寛容出
二死處。故門稱一不説餘二。此説出三
界之戸非入淨土之門。彼以大空・無相・
無願解脱爲所入門。所望別故。此以教對
理以因對果名之爲門。彼以智對境名
之爲門。又此望三界名之爲出。若望淨
土亦名爲入。體是一故。此明出三界門不
明入三界門。入三界門煩惱及業。所望
異故亦不相違
經 多諸人衆止住其中 賛曰。下五趣危亡
喩。有四。一人衆甚多。二宅宇危朽。三諸方
災起。四衆子遊居。此初也。五趣種子名言所
熏。業招各異類別名五。隨其所應各爲有
支。善惡業種十種業道之所招感名爲五
百。謂十業道中各有自作教他・讃勵慶慰・少
分多分・全分・小時・多時・及與盡壽。各別十
十脩作資感・立五百名。或十業道各由十
惑之所發潤名爲五百。此等諸種處本識
内名住宅中。由此種子以爲因故五趣輪
迴衆苦不息
經 堂閣朽故梁棟傾危 賛曰。宅宇危朽有
四。一堂閣喩色。二牆壁喩想。三柱根喩行。
四梁棟喩受。其宅即識能持此四。下言久
故而復頓弊。故此如次即是唯明餘四種蘊
四識住也。堂閣朽故者。堂喩身根大而爲
主閣喩諸根依附身有。攬不淨以資持久
自生滅名朽故。朽爛故惡也。牆壁隤落者隤
音杜囘反牆墜下也。切韻作塊。泰山基隤。
玉篇作隤落駮也。切韻作穨暴風也作頽
禿也。&T025527;&MT00298;舍破也。説文亦作穨從禿貴
經亦爲塊。此二皆古文。外御爲牆内
爲壁。想蘊外變諸像如牆。内變爲像如
壁。虚而不實。遠自遷流名隤落。柱根腐
敗者行蘊之中法有衆多。其最勝者謂命根。
身之主故如舍之柱。與餘爲根。性是朽破
名腐敗。腐朽敗破也。腐與父同聲應言府
敗或云撫敗。如里名勝母曾子不入。梁
棟傾危者棟者竪&MT00299;梁者横梁。内異熟果受
爲本如棟。外増上果受爲末如梁。梁棟
依柱而有。果受依命根・業故。有臨將崩
落故名傾危。傾倒危落也。又爾雅云杗瘤
謂之梁屋大梁也。説文棟屋極也。棟中也
居屋之中者。喩受所持之法。所以瑜伽第
十六引經頌言。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
諸想同陽焔。諸行喩芭蕉。諸識猶幻事也。
日親之所説諸行一時生亦一時住滅。無垢
稱亦言。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浮泡
不得久住。想如陽焔從渇愛生。行類芭
蕉都無有實。識如幻事顛倒所起。如
瑜伽攝異門分釋。若説皮・肉・筋・骨舒緩變
異等事。配此四句。如何。三界皆具有之。
上二界中無此事故。何故煩惱能燒之火及
所依宅。三界具喩。及説所燒異熟果喩唯
在欲界人趣等中。六欲天中尚説無彼皮肉
壞故。故但應如此中所説。又解下合喩中
爲度衆生生老病死。即似配此據實。四
相遍五蘊有。下云大火從四面起。四面准
經是四相故。如是此中但是四蘊。或是病
等。取欲界法以喩三界異相苦果爲令生
厭。苦因煩惱三界通喩。亦不違理。至下
頌中當廣具顯
經 周匝倶時焚燒舍宅 賛曰。諸方災起
也。遍於五蘊名周匝。念念同起名倶時。無
端而有名欻然。煩惱隨生名火起。令其五
蘊成雜染性・不淨苦性・無常・我性。五蘊遍
壞故名焚燒舍宅。欻許音勿反。暴起貌。玉
篇欻忽也。蒼頡篇猝起也。此意説言遍縁
五蘊念念無端生起煩惱。煩惱所増煩惱
所縛。故五蘊身成不淨・苦・無常・無我。燒
總及別故言焚燒舍宅。舍言即攝堂閣等
盡故。如因舍宅火災得生。如由火災復
壞舍宅。兩相因起牙相増盛。即因五蘊生
諸煩惱。復因煩惱増長五蘊。兩相因有亦
復如是。或遍生老病死皆有煩惱。故以爲

經 長者諸子在此宅中 賛曰。衆子遊居
也。雖五趣衆生皆是佛子。等視衆生愛無
偏故。然諸異生如乞養子。若有三乘無漏
種子能紹父位。正生・側生方名眞子。故唯
言三不説四五。依華嚴賢首品十喩菩薩
二十喩獨覺三十喩聲聞。各脩自乘十種
法行三慧所攝。及十業道資無漏種方得
果圓。故言若十二十或至三十。由具一姓
二姓三姓有差別故。名十二十及以三十。
以此經中被根姓故。各依自乘修十法
行資其種姓故立十名。前五趣種順本
識故名止住中。三無漏種寄依本識名在
此宅
經 長者見是即大驚怖 賛曰。下第三見設
權方喩。有四。一見苦悲生喩。二舍利弗是
長者下示大不悕喩。三爾時長者即作是念
下思方拔濟喩。四父知諸子先心各有下正
説三乘喩。悲生者謂佛昔在菩薩等位十六
王子時。故此前言曾於二萬億佛所長教化
汝等。亦前品言爲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等。示大不悕者十六王子曾化大乘彼便中
退。前品亦言我所得智慧。乃至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此前亦言我昔教汝志願佛
道汝今悉忘。思方拔濟者見退已後思方
救之。前品亦言尋念過去佛乃至亦應説三
乘正説三乘者近更施化令住二乘。前品
亦云即趣波羅柰乃至法僧差別名。此前亦
言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正與彼
同。不但同此亦同窮子。至下當知。初
文有二。初説悲生。後陳悲事。此初也。大
火者煩惱及隨煩惱四面者五蘊皆有生・住・
異・滅前後四位。阿含經云生爲東方住爲
南方異爲西方滅爲北方。喩日出沒配
四方故。因此四位生煩惱故。或身・受・
心・法縁起四倒。由此四縁生倒根本・自
性・等流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大驚怖者父覩
火起恐燒子而驚魂。佛見惑興慮損生
而悲意
經 而作是念出意 賛曰。此陳悲事。我雖
已出諸子可悲。所燒門者一乘教行。多諸
嫉誹謗不信。障難破壞煩惱所礙。名
所燒門。故下經云此法華經多諸怨嫉。我
昔因位依一乘教觀二空理。修二利行證
二眞智。出分段生入不退地。名於所燒門
安隱得出已乘寶乘至道場訖。而諸衆生
處處生著。著界著地著分著乘。由此貪
著放縱嬉戲曾不思量。以比量智覺・現量
智知・曾不驚嗟疑怪。亦不怖畏厭患生死
因火煩惱害身。生死果苦現痛切已。殊無
厭患生死之意。不求出世無證滅心。故前
品云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如此衆生
甚可悲愍。故華嚴云譬如有人唯有一子
愛念極重。忽有人來割截其身支節手足。慈
父見已悼惻悲念。諸佛菩薩若見衆生造惡
業縁。煩惱結故入三惡道受無量苦。見是
事已即痛心悲念亦復如是。又無垢稱言譬
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今
亦如是。嬉音許宜反美也遊也。今從遊義。
亦云虚已反樂也。蒼頡玉篇戲笑也。説文作
僖樂也。切已者切迮也迫也亦割也。問此中
經云我於此門安穩得出出在子前。何故
下言我及諸子若不時出與子同時。答下
文自言長者聞已驚入火宅。合中自言爲利
衆生而生三界朽故火宅。涅槃經言譬如長
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出。諸子在後
未脱火難。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爲諸子故。
還旋赴救不顧其難。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雖知生死多諸過患。爲衆生故處之不
厭。是故名爲不可思議。故復示現與子同
出。佛實前出
經 舍利弗從舍出之 賛曰。第二示大不悕
喩。有四。初思大乘果化。二復更思惟下念
大乘因化。三作是念已下隨示大乘行化。四
父雖怜愍下無悕取大之化。此初也。諸佛智
慧名大乘果。教所詮故佛果徳故。裓音説
文從衣・戒聲。宗廟奏戒樂玉篇古來反戒
也。今傳釋云孤得反衣襟也。不知所從。然
今女人衣有前裓可當衣襟。天仙之衣應
是彼類。季節音衣裓也。從衣・戒聲。案即是
几。身有力者謂二眞智。佛以智爲體故。手
有力者謂六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是思惟。
我悉具足此二勝徳。二乘種姓衆生雖無
修行大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慧之用几案
頓授中根衆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頓
拔下品衆生衆苦。抑逼衆生從三界舍出
而救度之耶。以上根菩薩者能行一乘因
出於三界。如彼大子能自從門出。此中不
説。今此但説化不定姓二乘者故。中根獨
覺不能行一乘因不假佛神力。但應藉
佛智慧之用。如彼中子不能從門不假人
手。但授几案令其自昇從舍而出。下根聲
聞不能行大乘之因。亦不能用佛智慧力。
應與之神通。如彼小子不能從門不能
昇案。但以衣襟裹之而出。故下合云如
來亦復如是。乃至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
足方便智慧波羅蜜。故知神通者手力也外
別用故。智慧者身力也内總用故。依身有手
依智起通。故下文不次應依此配。下言
方便即衣裓・几案二力作用。彼既不能修
行大行。我用此二力頓授二乘。令得出苦
成大覺耶。彼既不能修行大行。但欲此
二方便頓拔濟於彼耶。此前生事。亦即
今生道成已後觀樹經行。於三七日思惟
是事
經 復更思惟而復狹小 賛曰。下第二念
大乘因化。上思果化已不可得。應以因
化。因化有三。一念初不能依大教行。二
若起誹謗沈縈惡道。三念示衆苦密説
大乘。此初也。是二種死三界之舍唯有
介大乘正門。爲出之處。菩薩大性能
具行之。二乘之性現熟不能依大教出。
設爲彼説彼不能行。不容彼行名爲狹
小。不容獨覺者行名狹。不容聲聞者行
名小。譬如大海雖寛無量不宿死屍亦名
爲窄。一乘因行雖廣無邊不容二行故名
狹小
經 諸子幼稚爲火所燒 賛曰。若起誹謗
沈縈惡道。衆生雖有出世種子未起現行
尚名幼小。稚者小也。未有所識者。未起現
智達於大乘深妙佛法。戀著三界。若即爲
説大乘。由著三界返生誹謗更起惑業。
或當隨落。永沈難處。順行得出誹謗永沈。
以不定故名爲或當。爲煩惱損名爲火燒。
此意若即爲説一乘耽生死故。破法不信
却墮惡趣。此前生事。今生亦爾。故前品云若
但讃佛乘乃至墮三惡道等
經 我當爲説之所燒害 賛曰。念示衆苦
密説大乘。爲音榮危反敷也施也。又榮僞反
助也因也。南人多平・敷陳害事。此人多去。
先雖火害因彼助説。怖畏事者。蟲鬼叢雜
舍已燒等・密説大乘者念試速出。雖知彼
類不能信學大乘理・行爲今證因故思密

經 作是念已汝等速出 賛曰。第三隨示
大乘行化。即前所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亦即是前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亦
下所言十六王子初結因縁。今陳生死甚
可怖畏大乘可樂。故名具告
經 父雖怜愍不肯信受 賛曰。下第四無
悕取大之化。有二。初不悕信後不驚厭。
此初也。由耽生死不肯信學大乘理行。此
説初聞大乘言教而不能依理・行修學。
返退生死名不信受。受者領納。信者證入。
不能依行證入大理名不信受。非全愚
法初順習故
經 不驚不畏視父而已 賛曰。此不驚厭。
驚怪也。畏怖也。不驚舍壞五蘊危苦。不畏
火焚煩惱燒煮。了無出苦悕作佛心。亦
不識知煩惱爲燒身之火。不知五蘊爲生
死之舍。不了衆苦等逼迫永虧聖道爲己
身之失。失者煩惱所惱衆苦所迫。虧於聖
道之作用也。如爲火燒。宅宇衰壞。失財産
等所起損惱名爲失。故東西馳走者東喩
善趣西喩惡趣。勝・劣殊故名爲東・西。輪迴
五趣耽湎四生。雖見佛聞法無求作佛
之意。故言走戲視父而已
經 爾時長者得免斯害 賛曰。自下第三思
方拔濟喩。我及諸子若不時出者。有解云以
衆生病故菩薩亦病。衆生出故菩薩亦出。實
久已出。非始今日與子倶出。正釋此者釋
迦化身出家成道入於涅槃。今身方現出於
火宅。諸聲聞等今遇佛者。亦於今時在釋
迦世方出生死故言時出。佛實居先。是故
前言我雖於此安穩得出
經 父知諸子情必樂著 賛曰。下文第四正
説三乘喩。有二。初知機後正説。此初也。知
子先心各有好者。三乘種姓隨機各別。所
宜聞法即是各各爲人悉檀。知先心者是
根勝劣智力・及勝解智力之所知也。知各所
好種種珍玩者。隨其自果諸功徳法。即遍
趣行智力之所知也。珍寶。玩弄也好也戲弄
也。有作翫習耽好之字皆非。超出有漏
名奇異物。隨得必寶故言樂著。問曰何故
與城不言先好。今此與車乃言先好。答車
是遍趣行機學可言好。城但是息苦非生
不名好。車是修生。城是修顯。故車説好城
無好言。又影顯彰倶好無失。知其欲退即
好城也。問何故車言珍玩奇異。城不説耶。
答有爲徳相可別知。車説奇玩之相。無爲
之徳一相總故但説於化城。又二無異。城中
説有門樓堂宇即珍玩故
經 而告之言皆當與汝 賛曰。此正説。有
三。初總告令取。次別示三車。後正勸出與。
若不依言出取三果。後必永劫生死沈淪故
言憂悔。此初文也。三車在門外可取以遊
戲。第二文也。由形貌有小大飱受有小多。
渡水有淺深力用有強弱。如次喩顯根
性・禀教・證理・行能・有三輩故。行能即是斷
惑等用智力功能。又羊多附人・鹿多靜處。
牛能負運具有二能。各各隨勝・以爲喩也。
此爲第三依處有喧靜。羊鹿二車有名施
設。不見不登故。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
爲體。若以涅槃爲體應即化城。下言已
入息除衆苦。云何不見車後時從父索。
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爲車體。彼亦已
登。云何言不得。故知虚指二乘所得有漏
後得智世間三昧。名爲種智稱二車體。有
名不見亦不登遊。不能分別證諸法故。
又顯彼有假涅槃説云已入隱。彼有生空
菩提智不能分別法。不與車號不與登
名。惑苦已滅故智障未斷故。彼所證得
世間禪定。虚指爲車名得出門。爲漸入大
乘因證大涅槃位。故本論云第一人者以
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戲後令入
涅槃。故三乘之教合名爲門。理出教外故
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因行。果出因中故
言門外。此中定取分別種智以爲車體。故
經數言究竟令得一切種智。亦乘亦大名
大乘義。問何故方便品。權・實。理・智。因・果。雙
彰。下之二周。理・智。因・果各互偏説。答乘有
權・實。實有因・果。果有智・理。三種別故。不
知權・實取・捨之事不成。不識果・因能・所
趣法不立。不閑理・智何有菩提・涅槃。智・
斷不圓何成道滿。所以初周化利雙盡玄
宗。中根一聞漸知權・實。取・捨雖辨未識取
因。故説三車令識一乘之行。隱果中之覺
寂説因内之智車。祕因位之理乘遣修生
於種智。理漸解故智未閑故。下根雖再聞
權實及與因智。果理猶迷。更彰理有假・眞
説本令其取捨隱果中之智品。藏因位之
雙嚴。應機不同三周少異。一乘因・果説偏・
備故果中覺・寂示圓・缺故。大慧・法身説
具・闕。故地持論中説有四車。此三加象喩
四涅槃。乘於大性名爲大乘非喩三智。涅
槃經中説有二車。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
令驢車而及之者無有是處。此以半・滿
相形非以三機運別。亦不相違。優婆塞經
説三獸渡河。喩理同證異。智度論中説三
獸被圍。喩三乘衆在生死圍。用力出圍有
其大小。又説三人得道喩三乘證果有其
濶狹。各據一義亦不相違。汝等可速出隨
宜當與汝。第三文也。今此略作五番問答。
一問智中有虚・實三種並名車。理中有假・
眞城名遍三種。何故大涅槃不名爲城名
寶所也。答息處・具徳殊。眞・滅名寶所。車本
運至果能運並名車。又已息・當求別。當求
不名城。運載總名車。近遠皆車攝。二問二
乘學智果分羊・鹿。二乘學滅果化二城。答
息處説二實有二城。對實説假故合名一。
涅槃經言聲聞之人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縁
覺之人以中涅槃而般涅槃。故知息處亦説
二城。今以所斷障同。生空理同・假擇滅同。
由此三義同故化城名一。若菩提車鈍・利
根性不同。依佛。自出不同。藉教・觀理不同。
觀諦・縁起不同。四果・一果不同。練根・時節
不同。説法・神通不同。由此七義別説羊・鹿。
又無爲無別故説一城。有爲有別故説羊・
鹿。但説無爲唯言一城。以智顯滅可説
二城。不相違也。三問何故化城立於險道。
乃至車引乃言門外。答息苦名爲城半
盡城中設。無漏離繋縛車體言門外。又分
段死無。變易在化城。初盡中道設。理出於
教果出因。二車故在於門外。又二死以對
明。化城中路設。一死以對辨。二車在門外
理實相似。四問何故與車而言遊戲。及其
與城乃言安坐。答涅槃可證城言安坐。菩
提可生故言遊戲。無爲・有爲二果別故。又
城相必住故言安坐。車相運動故言遊戲。
五問何故化城勸其前入。今説車喩令速
出來。此於第三文正勸與中爲難。答化佛
住生死是以勸前入。談眞佛在果故云速
出來。又勸行因以證果故勸前入。先住果
以招命故令出來。又勸子住城故言前入。
令取父果故言出來。又勸證涅槃所以言
入。令生覺智所以言出。如説如來及與
善逝。住因・住果所望別故
經 爾時諸子爭出火宅 賛曰。自下第四
依言免難喩。有二。初子免災難後父遂心
安。此初也。適者稱悦稱悦三乘所欣心。故名
爲適願。心各勇鋭心精進也。勇者進鋭者
利。善精進也。互相推排身精進。亦語精進
也。排&MT03232;推也推亦讓也。推音尺隹反無土雷
反。身業遞相力勵及語業相勸勵。名互推
排。爭修行業名競馳走。齊希免苦名爭
出宅
經 是時長者歡喜踴躍 賛曰。父遂心安
也。離災度難名安穩出。四衢道者四諦理
也。三乘並觀四諦理故。大般若中説四衢
道爲四諦故。離煩惱障出分段生。無擁
名露。各有所依果滿之位名地。以智安處
證之名坐。分段生死當五蘊苦・惑・業皆盡
或斷或伏。離三障故名無障礙。適父本
意故泰然見子超危故歡喜。二乘之人得
阿羅漢斷諸煩惱住有餘依涅槃。大乘之
人已入初地得無住涅槃。伏諸煩惱離分
段死。名露地坐無復障礙
經 時諸願時賜與 賛曰。上喩昔權下喩
今實。有二。初喩授實。後喩釋疑。下問答
是。初中有四。初諸子索三。二父但與一。三
釋成父志。四越子本心。此初也。玩者戲弄。
好音呼到反愛也。或呼老反善也宜也美也。
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
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分段死
已得解脱。證於四諦入於化城已名出
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達求證
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
已上雖離分段。未證解脱不名入城。不
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説菩薩入化城故。
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縱名入城未乖
通理。若爾亦應許上羊・鹿。故知但如初解
爲善。已伏煩惱出分段死。亦證四諦。亦
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智亦名於
索其牛車。問三子並出分段。二乘獨稱入
城。大子亦言出苦應亦得稱入城。答無
倦不厭苦大子不入城。伏惑離分段亦
得稱出宅。若説入城便無是難。問若其大
子不入城者。何故大子上車不入城。中・小
二子入城不上車。答厭苦求息中・小入
城。大不厭苦故不稱入。息處故説二。明
大不入城。問門外設於車車中許三種。中
路設化城何因但説二。答二車對大因門
外三車設。權城對實果中路化城施。理應
相似。所對別故。施設不同。實應齊也。又種
智彼無。勸學大。門外設三車。有餘涅槃大
不求中路二城設。設入無住不名爲假。非
化城故。問三車倶索。彰希學於智圓。二滅
不希應不求於苦息。答得果自然證滅入
城不説悕須。妙智必假更脩出宅。故車須
索。又居小得城故不須索。種智未得所以
索車。若作此解二乘入化城未得車須
索。菩薩不入城亦須索寶所。此義可然。
大乘之往寶所理亦須索。對化城而不索。
所以不論。以毎專求即是索也。經文但説
*父勸令知爲諸衆生不請友故。古相傳
云。城爲實化息苦所以不索。車是虚指所
以索之。若作此解車離城而別有。索與不
索義殊車體。古解即城化城類車須索。又
有解云車發初機故虚指。城防中退故實
化。此亦不然。何者初機索車之時已出宅
故。又體不別虚・實何殊。應説車・城體是何
法。又有解云城亦應索。化不一途所以不
説。謂下經云爾時導師知此衆人已得止
息。無復疲倦堪能前進。即是索城。此乃索
寶所非索城也。雖引此文義終難解。應
細尋之。應云下文知其疲懈爲化作城。
即是索也。或解車喩無餘涅槃。住果未得
故須索。城喩有餘涅槃。住果已得故不索。
若爾菩薩今既索車。亦應已得有餘未得
無餘。求無餘故稱索。二乘無餘任運定得。
何須脩索。故但應如前義。所説涅槃二乘
無差別。故羊・鹿應無
經 舍利弗等一大車 賛曰。此文但與一。
分四。一標與車。二明嚴飾。三顯牛相。四
彰儐從。此初也。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
智爲性。即後得智。因車以妙觀察智・平等
性智二智中種智爲體。雖五智慧皆是一乘。
今此但取菩提相中種智爲體。一切智者寛
狹雖殊三乘共有。其種智者分別四諦各無
量相。非二乘所知名不共徳。故經數言究
竟令得一切種智。無分別智導此種智車。義
如前牛非正車體。如表・無表雖倶是戒。從
僧受時及後持時唯説無表。表戒一念更不
相續。作白四羯磨和合得故。從僧乞時已
得表故。表雖是本唯取無表名持犯戒。此
車亦爾。前一大事雖取理智本・智・後智總
爲一乘。今者唯取後智名車本智名牛。不
説於理以爲車體。後化城中以眞對化乃
説假擇滅以爲化城。説大涅槃眞如妙理
而爲寶所。各據一義名爲一乘。事乘・理乘・
有爲乘・無爲乘別故。羊・鹿車體已如前辨
車體既爾。所餘萬徳屬莊挍故。若同涅槃
及勝鬘説唯取眞如以爲車體。如何各賜
諸子一車。又寧説有別徳嚴相。如何牛駕其
疾如風。如何可言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
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然小・中子亦
出門已。雖未得牛車爲説大教。或當定
得名之爲與。非時已得所詮智體。如與明
珠未得體。故勝鬘經等三種意生身即三子
也。此説初地名不退地。又頓悟者又大乘
因行。從初發心雖亦是車。今取八地已去
不退因行。七地已前猶有分段。故下經云聲
聞・縁覺・不退菩薩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方
便品解入即不退轉地故。今取前解。初地已
上離分段死名不退地。名乘一乘。楞伽由
此初地已上名三種意生身故
經 其車高廣四面懸鈴 賛曰。下明嚴飾。
有十。此中有四。一形量。二嚴飾。三攝御。四
珮鐸。高廣者形量也。喩佛種智體高三界
用廣十方。照化倶能遍法界故。衆寶莊挍
者嚴飾也。方徳所成智爲本故。周匝欄楯者
攝御也。御外不入攝内不出。即四總持。御
諸惡而不生攝衆善而不散。四面懸鈴者
&MT00871;鐸也。周遍四生説七辨以弘濟
經 又於其上而嚴飾之 賛曰。此有二嚴。
五高覆。六衆瑩。張設幰蓋者高覆也。以
四無量廣蔭群生如幰蓋故。雜嚴飾者衆
瑩也。慈・悲・喜・捨各有有情・法・及無縁。種種
衆行。助嚴飾故
經 寶繩交絡安置舟杭 賛曰。此有四嚴。
七交絡。八垂瓔。九敷設。十安枕。交絡者四弘
願也。凡所脩行皆發四大願。一以此善根
願共衆生。未離苦者願令離苦。二未得
樂者願令得樂。三未發菩提心斷惡脩
善者。願發菩提心斷惡脩善。四未成佛
者願早成佛。願如寶繩交絡諸行令當得
果。勝決定故邪見暴風不能傾損。又勝鬘
言攝受正法攝一切願。瑜伽等説總有二
願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垂諸華纓者垂纓
也。即是四攝。垂攝四生。一布施二愛語三利
行四同事。華音有二花及華。飾纓以花飾。
或華飾之纓也。重敷婉莚者敷陳設也。有作
綩綖綩音字林一遠反。玉篇綩紘也紘冠也。
今應作婉婉美文章。綖者席褥應作莚字。
切韻綖者冠上覆。玉篇冠前後而垂者名綖。
今取文縟。華氈之類綩綖以爲茵蓐。不知
義何所從。故字應從婉莚。古有解言。靜慮
爲綩綖心常安處故。四禪上下異故名爲重
敷。此理不然。無垢稱云。四靜慮爲床淨命
爲茵縟。身語意業皆無貪發心恒遊處。
常行淨命離五邪命。三業倶爾名爲重敷。
安置丹枕者安枕也。古解涅槃能息生死。
今釋滅定能息攀縁。倚之疲解故名安枕。
既安車上明非涅槃。但取滅定。枕有仙丹
枕之増壽故名丹枕。無漏滅定亦復如是。
増聖道故。此理不爾。西域無故。謂枕赤
色。内貯綿疊外以赤皮故名丹枕。亦有
解云。體即無漏信等五根。扶持聖者由如
枕故
經 駕以白牛其疾如風 賛曰。下顯牛相
有七。一白牛。體即根本無分別智導引種智
車。如牛引車故。白者衆色之本。如白蓮華
表經諸乘本故。萬徳主故。牛王有三徳。一降
怨徳。能斷二障故。二端嚴徳衆徳莊嚴故。
三運載徳濟度自他故。故喩於牛不説
象馬。馬如大乘俊頴不比小乘驢車之鈍。
故涅槃經云以馬駕車。其象以形徳大故
方牛・鹿・羊之形徳小。無住涅槃最爲勝故。
由此善戒經以象駕車。今以牛有三徳故。
大乘車駕以白牛。二膚充。正智之中内徳圓
滿故。三色潔。三障永盡戒徳具故。四形體姝
好。字林姝好貌也。方言趙・魏・燕代之間謂好
爲姝。詩云靜女其姝。傳及玉篇美色曰姝。
有作侏字莊也好也。好音呼老反善宜美
也。相好圓明人天敬愛故。五有大筋力。一遍
馳無方。智力圓遍無理不殫。二渉險不疲。
能化十方入生死險無諸勞倦。三逢怨必
勝。破一切障降生死故。具此三義名大
筋力。六行歩平正。二理雙證導生後智。怨・
親不二故。七其疾如風。正智體性一刹那中
遍縁法界。大悲所繋内圓衆徳外化群生。
無遲滯故。初地以上能速進脩觀空觀有。
不稽留故。性雖捷利然事雍容。此上七
徳有非根本正智之用。由之而有故得

經 又多僕從而侍衞之 賛曰。下明儐從。以
二智爲先。萬行・神通・六度・四攝・覺分・解
脱・煩惱利生之法。皆隨之起。名多僕從。又
佛地經云。佛有無量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常
所翼從。亦名僕從。有解車體唯大般涅槃。
所餘衆飾或性功徳。或相功徳。其牛體者即
是二智引於車故。前解爲正如前已非
經 所以者何悉皆充溢 賛曰。第三釋成
父志。有三。一標富有。二念均平。三釋所以。
此初也。充滿溢盈也。種種諸藏有爲無爲體
能含義。或二藏三藏教能含理。今取所
藏以給諸子
經 而作是念不宜差別 賛曰。此念均平。
有二。初不應與小後皆應與大。今此幼童
下是假想念也。無極者無窮極也。説二種
智名下劣車。由有種姓先發大心名爲
幼童。堪當作佛故名吾子。悲心不二名愛
無偏。七聖財飾名七寶車。各自脩智圓。有
爲智非一。名其數無量。故應平等爲心。隨
根而授名各與之。普授大乘不宜差別。
童音徒紅反。今謂童子。古謂之僕。古作僮
字。今謂僕隷。玉篇幼童迷昏未冠之稱
經 所以者何何況諸子 賛曰。此釋所以
匱乏盡也。以此一乘假使遍授一佛國土五
道衆生有性・無性・定・不定姓。尚不匱乏。何
況唯與有大乘性及不定種姓佛之眞子。恐
不足耶
經 是時諸子非本所望 賛曰。第四越本
子心。既言各乘。明知各各自得種智。不同
化城衆共同入
經 舍利弗虚妄不 賛曰。上喩説實。下喩
釋疑。即是前卷云。汝等當信解佛之所説。
言不虚妄。謂衆疑云。佛初説三後但説一。
前後既別云何佛不成妄語人耶。故此釋
之。文中有三。一問二答三印。此即初也
經 舍利弗非爲虚妄 賛曰。下答有二。初
標後釋。此標也。凡夫離欲伏諸煩惱名免
火難。離三惡趣極苦逼迫名全躯命。未
免人天當於火宅全躯命故。免音亡辨
反黜也。玉篇赦也脱也解也去也。今依玉

經 何以故而拔濟之 賛曰。下釋有二。一
免難已非虚。二況與其大乘。此初也。但
全身命出三惡道。生人天中已遇珍寶。何
況免難拔出人天三界火宅
經 世尊無虚妄也 賛曰。下況與其大乘。
有二。初不得小非虚。不違先意故。後況
得其大乘而成虚妄咎。此初也。初標後釋。
先心謂假設。許與其三車。今雖不得小不
違先假意。心境不相乖故非成虚妄
經 何況長者等與大車 賛曰。況得大乘。
而成虚妄
經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 賛曰。印可也」
經 舍利弗世間之父 賛曰。下第二大段合
説。有二。初合昔權後合今實。舍利弗如彼
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下是。初文有四。一
三界佛有合。二爲度衆生生老下五趣危亡
合。三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下見設權方合。
四舍利弗。若有衆生内有智性下。依言免難
合。初喩有六。一處所。二家主。三老少。四資
産。五宅相。六戸牖。今合有五不合戸牖。此
文有二。初一切世間合處所。二父合家主。
世間者即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無垢稱云諸
有情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故以此二種世
間名佛國土。人爲邦本。本固邦寧光宅天
下故。父者生育之義令諸衆生生長善根。
紹佛父位故名爲父
經 於諸怖畏無量知見 賛曰。下第三合
資産也。此合多田。怖畏等盡合斷田。無量
知見合智田。怖畏有五。一不活畏由分別
我資生愛起。二惡名畏行不饒益有怖望
起。三死畏由有我見失壞想起。四惡趣畏
不遇諸佛惡業所起。五怯衆畏見已證劣・
他勝所起衰惱憂患謂破家滅亡種種衆苦。
已上合説生死苦果。無明闇蔽癡多増故惑
業本故。此是苦因不了去來今。如次配無
明・暗蔽。或迷三寶如次配之。由證理斷
惑永盡無餘故諸無爲斷徳圓滿。成就知
見智徳滿也
經 力無所畏波羅蜜 賛曰。下合財富無
量。内徳智慧。及善巧方便。並已具足到彼
岸故。已上總是合資産也。若依無垢稱煩
惱爲僮僕。或依此文神通外化以爲僮僕。
智慧驅策故因説之
經 大慈大悲恒求善事 賛曰。第四合其
年衰邁。老人之相愍念逾深。故大慈大悲。
所作無癈故常無懈倦。凡作皆審思量觀察。
有始有終都無中癈。故務規勝法恒求善
事。此中即説恩斷智徳。如次配前三種長
者。自他雙益表久脩因悲智滿故
經 利益一切朽故火宅 賛曰。第五合宅
相。亦合多宅。遍三界故爲利五趣示於
中生。故前喩云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即爲衆
生示居生死。示於今身方從宅出。此明
入宅之所以也。亦有解云利益者即戸牗。
佛爲利益故入宅。衆生依利益而出宅。即
一乘教行故
經 爲度衆生三菩提 賛曰。第二大段合
五趣危亡喩。本喩有四。一衆多。二宅朽。三
災起。四子居。今合亦四。一爲度衆生合人衆
甚多。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合宅宇危朽。三
愚癡暗蔽三毒之火合諸方災起。四教化令
得三菩提果合衆生遊居。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喩四蘊中無常及苦。宅宇危朽一一皆有
生老病死。若次第配宅宇危朽義稍難知。
或宅壞中所有過失。據實宅朽理通三界。
故配四薀義如前説。今以欲界四相遷
之過失名顯三界苦。爲令衆生厭生老病
死深故。乃説生老病死宅壞過失。不爾何
故諸方災起。通三界煩惱共宅宇危朽。唯
明欲界苦果。衆子遊居中有大姓者。名爲
長者婦生眞子。未發心前名三界子。發心
已後漸得菩提
經 見諸衆生受種種苦 賛曰。下文第三大
段見設權方合上喩有四。一見苦悲生。二
示大不希。三思方拔濟。四正説三乘。此合
亦四。初合悲生。第二舍利弗佛見此已便
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下。合示大不希。第
三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下。合思方拔濟。第四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
住三界下。合正説三乘。合初喩中有二。一
悲生二所悲事。此中見諸衆生合悲生也。爲
生老病死下合所悲事。所悲事中初合苦相
後合樂著。衆生沒在其中下是合苦相。中初
明欲界七苦。後如是等種種諸苦。明色無
色界。色無色界皆具第八略攝一切五取薀
苦。明欲界苦有四。一四相交侵。二五欲乖
競。三慳貪燒逼。四諸趣輪迴。前三現世苦後
一後世苦。又四相交侵即是四苦。五欲乖競・
慳貪燒煮即求不得苦。五趣輪迴中方明愛
別離苦怨憎會苦・并種種衆苦。即是略攝一
切五取薀苦。如是總攝八苦盡矣。此文即
是四相交侵・五欲乖競。前喩中見因火以驚
心。此合中見苦果而悲意。互相彰發皆可
嗟故。前因後果倶逼迫故。皆可悲故。倶可
厭故。對法云生苦者衆苦所依故。衆苦逼
迫故。九月十月處胎藏間。如在糞穢坑中
長受寒熱等種種衆苦。生熟藏間如兩山迫
逼。正趣産門其苦難堪。乍出風飄如刀割
錐刺。不覺失聲。廢忘已前所有事業名爲
生苦。老苦者時分變異故苦。身分沈重諸根
熟昧。皮膚緩皺行歩躯曲。寢膳不安。起坐
呻吟喘息氣逆。所爲慢緩爲人所輕。世情
彌篤世事皆息。名爲老苦。病苦者四大變
異乖適故苦。百節酸疼四支苦楚。能壞一切
安穩樂事。如雹損苗頓傷興盛。由此經言。
如人壯美王妃竊愛遣信私通。王便捉獲
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頓改
爲人惡賤。病苦所逼已是難堪。更爲人所
惡亦復如是。此名病苦。死苦者壽命變壞
故苦。風刀解支節無處不苦痛。張口太息
手足紛亂。翻睛咀沫捫摸虚空。汗液交流
便洟雜落。涅槃經言死者於險難處無有
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
邊際。深邃黒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戸而無
所處。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
不得脱。無所破壞見者愁毒。非是惡色
而令人怖。叫在耳邊不可覺知。是名死
苦。昔雖假之沐浴必歸不淨。昔雖假以
塗熏必歸臭穢。昔時王位財寶榮盛。親族婦
妾萬億。于時頓捨獨往後世無一相隨。臥
置床枕横尸偃仰。父母妻子推胸哽咽。衆
人號慕披髮拍頭。雖生戀仰之悲終致永
分之痛。或埋殯墳陵肉消骨腐。或有露尸
以施身肉。禽獸螻蟻交横摣掣。或以火焚臭
烟蓬&T024445;。四面充塞人所嗟傷。悲慟絶聲咸
歸故里。唯餘灰燼獨從風塵。平生意氣獨
處陵雲。一旦長辭困沾霜月。爲妻孥而鬪
諍。競財利以紛披。捔名族以結怨酬。爭
榮華而害他命。奄然長逝永落昏途。獨受
作惡之殃妻子安然恣逸。昔時作惡祇爲
妻孥。及落三塗何期獨苦。深可悲哉深可
悲哉。可不誡矣可不誡矣。是名死苦。憂
悲苦惱稻芋經云。追感往事言聲哀感名
爲憂。追思相續名爲悲。苦事逼迫名爲苦。
煩惱纒縛名爲惱。十地經云死別離時。愚
人貪著心熱名憂。發聲啼哭名爲悲。五根
相對名爲苦。意根相對名爲憂。憂苦轉多
名爲惱。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者。鳥
由食以亡形。人由財以喪命。無量壽經云。
世間之人無田宅而生欲亦憂。有田宅而
慳守亦憂。五欲財利皆悉如是。懼五家之
横侵恐四隣之枉奪。所以生苦
經 又以貪著怨憎會苦 賛曰。此慳貪燒逼
諸趣輪迴也。已得之財貪著。未得之物追
求。故生衆苦。前之五欲亦即是此求不得苦。
金剛般若論中解施七寶滿恒沙界。不如
持經一四句偈云。因財生煩惱如世界微
塵。乃因持經滅此煩惱。故施財福小持經
福多。五趣輪迴之苦至頌當釋。貧窮困苦唯
在人間。愛難・怨會通人天。有強力天子入
天宮内。奪其妻子驅出自宮等是也。如
瑜伽第四具説諸天五趣等苦。地獄等相頌
中當説。以人天中境界殊妙多有愛別離
苦・怨憎會苦。所以偏説。應廣引瑜伽以注
此處。與非天鬪事等
經 如是等種種諸苦 賛曰。上來欲界具有
七苦。現在後世五趣等苦。具有三苦。色界唯
有壞苦・行苦有樂・捨故。對法引經色界
有壞苦云入變壞心。無色但有行苦一苦
無樂受故。欲界具八苦上界無前七
經 衆生沒在其中不以爲患 賛曰。下合
樂著。不以比智覺不以現智知。不驚其
果不怖其因。不總厭苦不求解脱。由此
馳流善惡趣間不曾以之爲患譬愚戇之
戲糞壤。若癡騃之墮炎鑪。未以塵坌爲
羞。豈以火燒爲痛者也
經 舍利弗令其遊戲 賛曰。下合示大不
希。前喩有四。初思大乘果化。二念大乘因
化。三隨示大乘行化。四無希取大之化。此
合有三。不合隨示大乘行化。初合初喩。次
舍利弗如來復作下合第二喩。所以者何下
合第四喩。佛智慧樂者合身有力。若以机
案頓拔獨覺諸苦。令其遊戲者合手有力。
以衣裓頓拔聲聞衆苦。此義意言。且以佛
果智慧及大神通二之妙用。頓拔二乘出苦
來耶
經 舍利弗以是得度 賛曰。合念大乘因
化。舍唯一門菩薩能出。若我頓授智慧・神
通。爲説大因以化二子。捨説三乘之方
便者。二乘器小不能依行得度衆苦。門既
狹小或當墮落。此意亦合密説怖事。無令
爲火之所燒害
經 所以者何佛之智慧 賛曰。合無希取
大之化也。佛慧既深何由能解。二乘智淺故
不悕取
經 舍利弗珍寶大車 賛曰。下第三大段。
合思方拔濟。有二。初喩後合。此初也。不用
智慧身力亦不用神通手力。但以言説方
便勸勉濟度諸子。出宅已後方與大車。顯
佛爲縁自脩妙行方出生死。故申勸勉。非
由佛力自不修因可得佛故。勉勗勵也。
有本作免非此義也
經 如來亦復佛乘 賛曰。此合説也。攝智
及通。但行方便勸脱三界。佛如良醫應病
與藥。但方便教知欲如何。良醫豈得刀・手
割除腹中之病不與藥耶
經 而作是言則爲所燒 賛曰。下第四大
段。合正説三乘。有四。初勸厭三界。二勸
取三乘。三引已爲證。四讃乘勝徳。此初
也。三界火宅内體也。麁弊五塵外境也。勸
離内外之苦果體勿生貪著。由貪著故煩
惱燒煮苦痛轉生。勸捨惡因。雖有妙果體
内金剛身・外細五塵淨土衆相應起欣求。
而未明説
經 汝速出三界佛乘 賛曰。勸取三乘
經 我今爲汝誘進衆生 賛曰。引已爲證。
保者當也信也證也。任者保也安也可也持
也。與汝當可爲保信證明。安可任持。言可
保言終不虚也。汝等但取勿生疑惑。三乘
之法實是好法。我爲汝保。汝但取之勤加
精進。如世買物無人保信知物非眞。有
保買之當知勝物。三乘亦爾我能保之。生
死非眞我不能保也
經 復作是言無所依求 賛曰。讃乘勝徳。
初明不同生死。後明乘之勝徳。此初也。生
死聖訶三乘聖歎。生死繋縛煩惱所増爲不
自在。三乘無漏故非繋縛乃名自在。有漏
之法名爲有依。異熟果依因有異熟因依果
成。有漏生死勝者人天。可有所求謂三種
求。三乘不然非所求取。無過失而求之
非無失而不求。三求者一欲求二有求三邪
梵行求。瑜伽論説墮欲求者。一切皆爲三
種欲生。更無増減。三欲生者。一現住欲塵
生謂人及知足天已下。二自變欲塵生第五
欲天。三他變欲塵生第六欲天。墮有求
者一切皆爲三種樂生。一離生喜樂灌灑其
身。二定生喜樂灌灑其身。三以離喜樂灌
灑其身。初二三定如次配之。於不苦不樂
寂靜生處起退求者。極爲尠小。故第四定
不立爲生。邪梵行求者謂諸外道求四無
色以爲涅槃解脱處故。今非此三求故
名無求。雖有梵行求以無漏故。即是無上
正梵行求。非邪梵行求故
經 乘是三乘安穩快樂 賛曰。下明乘之
勝徳。正乘乘已仍以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四禪・九定・八解脱・三三昧等而自娯樂。便
得無量安穩快樂。豈似生死多諸苦耶
經 舍利弗出於火宅 賛曰。下第四大段。合
依言免難。三乘分三。一一有二。初法後合。
此初文也。各有四力。内智性者因力也。性
種姓故。從佛世尊者善友力也。佛爲縁故遇
佛。不遇佛初必依佛法方得發心名善
友力。聞法信受作意力也。習種姓故。慇懃精
進資糧力也。以勤爲首攝一切行。依因・善
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專自修行求於涅
槃。名聲聞乘。聞法自行不能化他名爲自
求。非不求佛作於弟子。瑜伽釋云諸佛聖
教聲爲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而證聖
果故名聲聞。聲之聞故依主釋也。下信解品
云以佛教聲令一切聞故名聲聞。亦依主
釋或有財釋。前通定姓後不定姓。此求涅
槃者所學之種智名爲車體。非以涅槃爲
車體也。此文略故下應准知
經 若有衆生出於火宅 賛曰。此但三力。
略無因力。求自然慧者不求與佛同時出
世。非見佛已方得果故。如有經言釋迦出
世五百獨覺從山中出來至佛所。故仁王
經中有獨覺衆。先成道訖後遇世尊。非如
聲聞佛處得道。故名精進求自然慧。能證
道也。樂獨善寂者是獨覺義。出無佛世得
能證道。獨自善證寂滅理故。又以此慧深
知諸法因縁者。是縁覺義。故瑜伽云或觀
待縁而證聖果故名縁覺。觀十二縁起而
證果故。辟支佛者此名獨覺。此有二類。一
部行二麟角。初可見佛後必不見。故華嚴
云菩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有十相現。第
三於右手掌放大光明。名嚴淨世界。三千
界中若有獨覺。遇斯光已速入涅槃。若不
入者佛光力故移置他方諸佛國土。不得
見佛。明知獨覺滿百劫者成於麟角。不爾
部行。若從聲聞解脱分位作獨覺者。成麟
角喩。可得百劫時猶長故。入四善根作
獨覺者乃成部行。時餘少故。獨證者覺待
縁而覺。皆依主釋
經 若有衆生是名大乘 賛曰。初法説中有
二。初解大乘後解菩薩乘。此初也。一切智
者觀空智也。三乘同有。佛智者觀有事智。
唯佛獨成。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
不待他縁名無師智。或智性名自然智。智
相名無師智。求此知見眷屬力無畏等以
爲内徳。外能利生愍念與樂。利益拔苦。前
慈後悲。解行弘廣名爲大乘。大乘之名如前
已解
經 菩薩求此乘故出於火宅 賛曰。釋菩
薩乘及喩也。菩薩者三乘通稱。若求於此
加名摩訶薩。是大有情故。餘不得名。無著
般若論云。由與七種大性相應加名摩訶
薩。求智者菩。愍念者薩。此三乘中各有一種
一姓・三種二姓・一種三姓。定不定姓種類別
故。初後發心得果不定。如大迦葉若不遇
佛應爲獨覺。由遇佛故今作聲聞。舍利弗
等思准可知
經 舍利弗而賜諸子 賛曰。下第二大段合
今説實。中有二。初合説實後合釋疑。前
喩有四。今但合二。初合釋成父志。是諸衆
生下是。後合父但與一。文不合諸子索三
越子本心。初文復二。初擧前喩後以法合。
喩中有二。初見子得出。其心泰然自惟已
下合成父志。意可知也
經 如來亦復如是得涅槃樂 賛曰。下合
父志。亦二。初合見子得出其心泰然。後合
釋成父志。此初也。以教爲門而出火宅三
界險道。以行爲門而入涅槃之果。此中但
有出宅教門。不説行門。教亦能入能入理
故。此但説出不説於入。亦可説言得涅槃
樂即名爲入
經 如來爾時而滅度之 賛曰。此合釋成
父志。子既無差應等與大乘。何有獨令菩
薩得佛滅度。不與二乘應等以佛大般涅
槃而滅度之。不令者無令義。無令一菩薩
得餘二乘人不得
經 是諸衆生娯樂之具 賛曰。下合父但
與一。有二。初明車體後明車徳。此初也。
悉與諸佛者二乘不定及菩薩姓。等與佛乘
之禪定。解脱等。一乘莊挍萬善備故。略擧爾
所娯樂之具
經 皆是一相第一之樂 賛曰。此明車徳。
此一乘車所有莊飾娯樂之具皆是。一離雜
染相。一無漏種類。若因若果聖所稱歎。能
生衆生無漏淨妙第一之樂。諸徳本故。五樂
之中無惱害樂。無惱四中第三覺法。第四寂
靜二樂所攝。不同二乘羊鹿之車所有功
徳。非皆離雜染亦非純無漏。諸聖雖有不
歎生樂。非第一故。此名大乘
經 舍利弗無虚妄之咎 賛曰。下合釋疑。
有二。初擧喩後釋疑。此初也。前喩有三。謂
問・答・印。今但總説印可無餘。寶物莊嚴萬
徳備故。安隱第一離災障故
經 如來亦復而度脱之 賛曰。下合有二。
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何以故但不盡能受 賛曰。此釋也。我
之一乘功徳無量。能與衆生受用無盡。但
諸衆生或有有性或有無性。或有定性或
有不定性。或初樂小後方樂大。由是不盡
皆能領受。所以我昔初説三乘今説一實。
故非虚妄漸誘法故
經 舍利弗分別説三 賛曰。大文第三結答
也。由上所説道理因縁。於一乘之體分別
説有三教。於一極果説有三因。實無三
體・三果極也
法華經玄賛卷第五

  保安三年五月十二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

同年十一月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移點
畢覺印本者皆點本也有相違者以朱出之
付朱可爲指南歟黒正書本也此朱不付自
本正故此點本高名本也可祕之即五本交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六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 佛欲重宣此義有一大宅 賛曰。下頌。
總有一百六十五頌。分之爲二。初八十四
行半頌。頌前法喩。後告舍利弗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我即是父。下有八十行半頌。是
第三大段。勸信解於此經。欣當成之佛智。
初中有三。初六十五頌半頌上喩説。次十
八行頌頌上合説。後一行頌頌前結説。以是
因縁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是也。初
六十五頌半頌喩説中分二。初五十三行
半頌喩昔權。後十二行頌喩今實。初文分
四。初半頌頌三界佛有喩。第二有三十二頌
半。頌五趣危亡喩。第三有十四頌見設權方
喩。第四有六頌頌依言勉難喩。初喩長行
有六。今但頌二。一家主。一宅相。前云多有
田宅。此中有一大宅者三釋如前
經其宅久故基陛頽毀 賛曰。第二三十
二頌半五趣危亡喩中長行有四。今分爲三。
初三頌宅宇危朽。次半頌人衆甚多。後二十
九頌諸方災起。不頌第四衆子遊居。宅宇危
朽中分二。七句通明三界五蘊無常。五句別
明色身無常無我不淨空義。宅久故者
而論之識蘊無始念念生滅。猶如幻事名
爲久故。横而論之亦成頓弊。非漸漸滅。弊
者敗也。壞也。堂舍高危者。色蘊無常。以舍
替閣高必易傾。危必不安。猶如聚沫不堅
實。故柱根摧朽者。行蘊無常念念遷謝。業盡
都死故名摧朽。摧者折倒朽毀壞也。如芭
蕉故。梁棟傾斜者。受蘊無常。既失正受何
可安哉。如浮泡故。基陛隤毀者。亦即行蘊
業思名基陛。以安命根之柱故也。隤者墜
下毀者。壞也。行攝法多。業果二別故開爲
二句
經 牆壁圮坼雜穢充遍 賛曰。牆壁圮坼
者。想蘊無常。圮音父美反。毀也。覆也。坼音
恥格反。裂也。玉篇分也。已上七句。合明三
界五蘊無常。隨應有處皆如是故。已下五句
別明色身無常等義。三句無常。一句無我。一
句不淨。由此三義。是故成空。泥塗喩肉。切
韻塗鞔覆也。阤者隤也。毀落也。阤音池爾反。
説文奮衣作褫。切韻山崩曰陊。玉篇折薪
隨其木理作阤。或有爲褫不知所從。今
應爲阤。廣雅&MT03164;也。方言壞也。説文山崩曰
阤。或爲陊。覆苫喩皮膚。聊亂而且墜。爾雅
白蓋謂之苫。編白蓋爲之&T057006;屋曰苫。椽梠
者梠音力擧反。桷端木今謂雀梠。差音楚
宜楚佳二反。脱音徒活反。又吐活反。喩骨・
節・筋・脈・相連無常。椽既差矣骨節無常。雀
梠亦脱*筋脈無常。瑜伽第十九引經頌言
有城骨爲墉 筋肉而塗飾 其中有貪
恚 慢&T057006;。所任持 慈氏釋言城謂八識。
骨充塼石。筋代繩紝。肉當塗鞔形骸爲
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四種惡法。之所任
持。二是在家起。謂貪與瞋。二是外道起。謂
慢與&T057006;。在家由著欲惡行相應。於正法中
尚不信受。況能修善。設有勸説反生瞋恚。
外道恃惡説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三
寶所三寶往化彼。由&T057006;故尚不悔過發露
諸惡。況能信解修諸善法。二種心城尚不能
入。況能取爲已有。涅槃亦言是身如城。血
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爲却敵樓櫓。目
竅孔。頭爲殿堂。心王處中故以肉爲泥
塗。皮爲&T057006;苫。骨*筋爲椽梠。以上色身無常
之法。周障屈曲者。障音之尚反説文障隔也。
蕃隔曰障。玉篇之讓之楊二反。有作璋擁塞
隔界也。此喩無我。宅中周匝有障。屈曲難
越。明知無我。若有我者純一無曲。亦無障
故。雜穢充遍喩不淨也。若欲界身三十六物
所充滿故。由此三義故亦成空
經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賛曰。頌人衆甚多。
經 鵄梟鵰鷲交横馳走 賛曰。下第三段
有二十九頌。諸方災起分三。初十七頌半總
明虫鬼交加變怪之相。次十頌半別明虫鬼
叢雜紛起所由。後有一頌結成上難總明變
怪。即是總辨十煩惱相。別明紛起。即是別
明三界惑相。長行災起唯説火焚。今加虫
鬼説諸惡相。欲令衆生厭怖深故。如三毒
等毀責之故立種種名。初中分三。初有六
頌明怪鳥毒虫。稍遲鈍故喩貪等五。次十
頌明靈神異鬼。稍捷利故喩於五見。後一
頌半通結此二。初中復二五頌半別明半頌
結之。初文分五初半頌喩貪。一頌半喩瞋。
一頌喩癡。一頌喩疑。一頌半喩慢。此初二
也。此中配屬無別教文。但行相相應即義
相配。順古且然。論本不釋理未必爾。義
順故未必不然。貪愛有四。一現有愛。二後
有愛。三貪喜倶行愛。四彼彼喜樂愛。皆據別
行相。以現可見故。鷲梟鵄鵰如次配上品
四愛。烏鵲鳩鴿如次配下品四愛。或性鈍
貪・現怪貪・大力貪・動身貪・非法貪・發語貪・
卑下貪・多婬貪・如次配八。八鳥多貪故以
爲喩。瞋喩有十一。一蚖。音愚袁反。又五丸
反。依遺教經黒短蛇也。漢書玄蚖。韋昭解
曰。玄黒。蚖蜥蜴也。崔豹蛇醫也。大者長三
尺。其色玄紺善魅人。蠑蚖・蜥蜴・蝘蜓・守
宮。四種別名。玉篇蛇醫也。在舍爲守宮。
在澤爲蝘蜒。准此遺教應言黒蚖。錯爲蛇
字。今解蚖有二。一蜥蜴。二黒短蛇。故遺教
經言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彼不錯。但名
黒蚖非蠑蚖也。有爲黿。愚袁反。謂是水
虫惡性之物。理亦不然。彼爲黿字非此蚖
故。二蛇。自餘凡蛇也。三蝮。蝮蛇也。爾雅蝮
蚖博三寸。首大如擘。江准以南謂&MT01450;爲蝮
有牙最毒。鼻上有針。一名反鼻蛇。色如
綬文文間有鬣。大者七八尺。螫手則斷手。
嶺南多有。四蝎。五蜈蚣。字林蝍蛆甚能制
蛇。緑身赤足者良。黄足者。不堪用。人多
炙之令赤非眞。六蚰蜒。江南大者即蜈蚣。七
守宮。山東云&T044667;&T045262;陜以西謂壁宮。以血
塗女人臂。必有私情。洗之不落。可以守
宮。亦云在石爲蜥蜴。在澤爲蝘蜓。在舍
爲守宮。通名蠑蚖。八百足。九鼬。余救反。切
韻虫名似鼠作鼬。獸名似猿作&MT03231;。玉篇&MT03231;
似貍搏鼠。與切韻別。鼬似鼫啖鼠。亦呼
爲鼪鼠。由此經本有作鼬作&MT03231;。依字林作
狖古文作雖非但余救反。亦余季反。建平
名也。山海經鬲山多蜼。郭璞云。似獼猴
面大。蒼黒色尾長四五尺。似獺尾頭有
岐。天雨即自倒懸於樹。以尾塞鼻。江東
養之捕鼠。爲物捷健。爾雅蜼仰鼻而長尾。
今依切韻作&MT03231;字。此乃猿類。状如狗形
此非惡性。故不取之。應作鼬字。與&MT03231;
去聲呼乃是黄&MT03241;之儔。性能傷殺。其形小
也。依古文作蜼。若依玉篇作&MT03229;。依字林
作狖。有作㹨不知所從。十貍。野猫也。應
作貍。無狸字。説文云從豸・里聲。十一鼷
鼠。説文小鼠。玉篇有螫毒。食人及鳥獸。雖
至盡不知亦不痛。春秋所云食郊牛角者。
今謂甘口鼠。此等多毒故以喩瞋。瞋之別
相縁十事生。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愛
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
七不可意境。八嫉妬。九宿習。十他見。總瞋
爲一別行爲十。合配十一。隨煩惱中忿恨
等五名諸惡虫輩。逢縁生起名交横馳走。
又猛利瞋・被惱瞋・報怨瞋・現相瞋・害毒瞋・
不斷瞋・嫉妬瞋・煩惋瞋・私切瞋・損殺瞋・潜
計瞋・如次配之。交横馳走結上瞋也
經 尿屎臭處而集其上 賛曰。此喩於癡。
三十六物如尿屎等。癡増上故寶著其身
如蜣蜋虫集其惡處不覺不淨。耽迷生死
愚於三際起七九種故名諸虫。類非一
故如瑜伽第九説。臭處者不可愛樂。可厭
皀。臭謂惡氣。處音昌與反。息也。謂惡氣
息。切韻又云鵄恕反。玉篇居也。止也。既作
去音便惡處所
經 狐狼野干骨肉狼藉 賛曰。此喩疑也。
狐音扈都反。玉篇妖獸鬼所乘狐有三徳。
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必守丘。野干色青黄
如狗。群行夜鳴。聲如狼。能縁木巣於危巖
高木。孤形稍大。野干形小。而兩形相類大
小有殊。故禪經云見一野狐。又見野干。狼
可知矣。此疑三寶三世三界。故説三獸。咀
音慈呂反。又鋤呂反。嚼音在爵反。玉篇咀唅
也。味也。唶也。或爲齟字。嚼噬也。噍也。茹
也。唅之名咀。噬之名嚼。以足躡履名
&T050460;。斷*筋骨名&T066643;。傷皮肉名齧。&T066643;
諸反。嘗至齒作嚌。不知&T066643;字所從。恐
&T066643;應作&T066552;齧。齧挽曰&T066643;。其&T066643;有作
截音。未詳。齧音五結反。噬齩也。多噬爲齧
至齒爲嚌。由此骨肉遂致狼藉。疑發於口
如咀嚼。心疑諦理如踐&T050460;。疑苦集之軟法
&T066643;嘗至齒。疑滅道之堅法如齧傷皮肉。
因此生死之尸狼藉擾攘
經 由是群狗變状如是 賛曰。初一頌半喩
慢。後半頌結之。慢有七九。名群狗。多因
疑生故名由是。搏撃打也。撮持取也。搏音
補各反。手撃也。玉篇拍也。捬也。撮音子活反。
手取也。釋名撮卒也。謂暫卒取之。玉篇與
四圭曰撮同。謂三指撮也。手把作攥子括
反。今非彼義。高擧陵他名搏。望他順已名
撮。卑劣慢不如於他如飢羸。闕小悕望故。
心雖高而悚慄名障惶。觸緒事生名處處。
心恒不足如求食。皆卑慢相。心慢蔑他名
鬪諍。身起慢相名摣。摣音側加反。釋名摣
叉也。謂五指倶往叉取。玉篇五指捉撃也。
也。切韻以指按作戲。掣音尺制反。字書牽
也。玉篇引而縱之。又尺析反。曳也。謂五指
捉曳。指按而曳撦攞引縱。或復向前而&T066620;
摣。卑身就他故。向後而挽名掣。我慢却偃
踞故。有作&T066606;字。説文齒不正也。非此義。語
起慢言。名啀齜嗥吠。聚露脣齒名啀齜。出
聲大吼名嗥吠。啀音五佳反。犬鬪也。齜音
士佳反。齒不正作齜&T066606;。開口見齒作齜。啀
又不知喍字所出。皐者熊虎聲。玉篇咆也。
咆鳴也。若哭作號。結其舍恐怖變状如是」
經 處處皆有食噉人肉 賛曰。下十頌明
靈神異鬼。喩於五見。分五。初三頌半喩邪
見。二頌半喩戒取。一頌半喩身見。半頌喩
見取。兩頌喩邊見。初中分二。一頌總喩邪
見自體。二頌半喩差別行相。此初也。魑刃知
反魅美祕反。説文玉篇老物精也。通俗文山
澤怪謂之魑魅。張平子西京賦云。山神
虎形名魑。澤神猪頭人形有尾名魅。魍音
文兩反。魎音良奬反。通俗文木石變怪名
魍魎。春秋及玉篇云。水神也。添夜叉・惡鬼。
總有五類。喩邪見縁撥五門縁撥五法心
心所等有五行相。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
非四見諸餘邪見・損傷善法。毀壞良田。
無所不生名處處有。損害逾廣如噉人肉」
經 毒虫之屬各自藏護 賛曰。下二頌半差
別行相。中分二。初一頌明由邪見生鈍煩
惱亦由煩惱復生邪見。後一頌半明由邪
見生諸惡見及不善行。所餘煩惱名爲虫
獸孚音撫夫反。信也。玉篇姥伏也。卵孚也。
生也。通俗文&MT04986;付反。卵化曰孚。廣雅孚生也。
方言鷄伏卵而未孚是也。乳音濡主反。又而
遇反。蒼頡篇玉篇乳謂養子也。生雖平・去
二音。應從平音。玉篇生産進也。生養造也。
因物造變謂之生。産亦生也。鳥養卵名孚。
獸養子名乳。由邪見故長諸煩惱如孚
乳。生諸煩惱如産生。逐撥五門之邪見。
煩惱別別生長名各藏護。藏護者資養義。或
諸煩惱虫獸之屬。生長邪見名自藏護等
經 夜叉競來甚可怖畏 賛曰。明由邪見
生諸惡見及不善行。諸惡見等如夜叉。日日
増長名競來。因起煩惱更生惡行。名爭取
食。食是資長義故惡身行滿名食既飽。邪見
轉多名惡心轉熾。遂形於語名鬪諍聲。三
業惡行邪見所増損害彌多名甚可畏。故由
邪見生三惡行。非由邪見親發身語。因
勢遠生故作是説
經 鳩槃荼鬼縱逸嬉戲 賛曰。下二頌半
喩戒取。中分二。初一頌半喩總行相。後一
頌喩別行相。此初也。然諸古師先無正文
多取小乘以解戒相。今依新文大乘義解。
學者應知。鳩盤荼者可怖畏。鬼此喩戒取。
重執隨順諸見戒。生不縁餘法。如踞土
埵。字林蹲坐虚也。踞音居御反。垂足實坐。
倚也亦蹲也。埵音丁果反。小土聚隅也。堅土
也。玉篇丁戈反。小塊累也。亦堅土也。堁也。
有作堆音聚土也。非也。若單執戒爲勝因
生取名離地一尺。執順戒之禁爲勝因
生取名二尺。或執爲勝如一尺。更執爲因
如二尺。戒取必須具此二相。不爾是邪見
所攝。不須別配上界二取。不説餘惑
上界故。雖執欣求出世滅果。去生人天
名往。還沈惡道名返。常沈生死虚功苦
行名遊行。執爲最勝乖背正道名縱逸。
執爲正因染著生死名嬉戲
經 捉狗兩足怖狗自樂 賛曰。別明行相
也。外道所求涅槃解脱非眞勝法。生死可
惡。喩如於狗。得彼戒禁猶如兩足。涅槃因
故。如足。戒・禁別故稱兩。或執爲勝爲因
名兩。堅著戒禁如捉狗足。執行順己如
撲足倒。撲音蒲角反。倒也。通俗文爭倒曰
撲。有作朴。音普卜反。打也。玉篇撃也。手搏
也。今非此義。亦非朴字宣揚苦行及彼涅
槃。以示衆生如令失聲。執著若戒若禁能
到涅槃。如以狗足加狗之頸。以此安處
而修苦行以求涅槃。義同怖弄於狗耽翫
不捨。雖苦謂樂。以娯己情故名自樂
經 復有諸鬼叫呼求食 賛曰。此喩身見。
倶生身見無始恒行故名長大。分別起者與
不善性無慚愧倶。喩如裸形。裸是露義。無
羞恥故。無明所覆名黒迷無正理名痩。
堅執五蘊曾不暫輟名常住中。諸煩惱
因之而起。我語取因此而生。名發惡聲。處
處廣起我見滋長如叫求食
經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賛曰。喩見取也。其
頭如山。咽喉極小如針許大。不堪受食。見
取亦爾。執自見等爲因爲勝謂大。如山。
不受他見如針極小
經 復有諸鬼或復噉狗 賛曰。下二頌喩
邊見分二。初頌喩總行相。後頌喩別行相。
此初也。首如牛頭頭有二角。一邊見中含
常・斷故。常・斷必依我見後起。如依牛頭
有二角故。或食人肉喩斷見也。損害善深
由執斷故。全不肯脩如食人肉。或復噉狗
喩常見也。不妨善生損害淺故猶如噉狗」
經 頭髮蓬亂叫喚馳走 賛曰。喩別行相
也。因此邊見生六十二見中四十七見如
髮蓬亂。因此見故共諸外道互相非斥。如
殘害&MT02565;險。外道妄見名*&MT02565;險。故*&MT02565;惡險
阻也。無正教食及正理水以資長故。如飢
渇所逼。内心既爾。外發聲計著如叫喚。身
急隨之行如馳走
經 夜叉餓鬼恐畏無量 賛曰。此結成也。
外道起煩惱虚妄顛倒故。如夜叉餓鬼。在
俗起煩惱耽著無知故。如諸惡鳥獸。牒上
所明。由起彼故不達正理。貧無智慧如飢
急。在俗遍生・老・病・死四位。處處遇惡縁以
惑生。如飢急四向。外道不得正視涅槃因
門。妄行苦行而觀正理。如看窓牖不正
行故。如是諸難恐畏無量。略説苦惑。諸難
尚爾。況諸惡業理喩何窮闚有作*窺。小視
也。凡相竊視。南楚謂之*窺
經 是朽故宅其焔倶熾 賛曰。下十頌半別
明虫鬼叢雜紛起所由。有三。初二頌明主
在無災主無災起。次一頌明由火焚蕩宅
宇崩摧。後七頌半屬此紛披虫鬼擾攘。此
初文也。屬音之欲反。屬謂由屬。意説菩薩因
位在宅。及成佛已在世。利物生死煩惱災
難便息。佛入涅槃。菩薩隱沒物益寢息。生
死煩惱災難遂生。亦由主在宅中 嚴治脩
織勗勵子息。災難不生。主若離家無人脩
飾。既無勗勵子息放逸。災起宅崩。故三界
宅由佛若在災難不生。由佛若無災難斯
起。故言屬于一人。喩佛菩薩也。不由外
道唯由佛法。故言一人。又屬音時燭反屬
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説佛爲主。並
屬佛故。其人近出入涅槃。隱離三界生。名
爲近出。如宅無主。忽然火起喩諸煩惱。損
敗身器。如火損舍。應爲屬字。無端而有
名忽然火起。從生至死觸途皆起名四面
一時。因此發生無量惡業名焔倶熾
經 棟梁椽柱牆壁崩倒 賛曰。由火焚蕩
宅宇崩摧。棟梁者受蘊。椽者骨節是色蘊。柱
是行蘊。爆聲者喩生苦。爆音博教反。火深
烈也。又普駁反。説文灼也。謂披散起。玉篇
補角・蒲角・頗角・三反。灼也。熱也。亦爲曝字。
憤起也。古作&T029389;二形同。震裂者喩
苦。震者驚擗之義。老苦在身如雷驚擗。甚
可怖故。或爲振字。摧折喩病苦。摧殘身命
衰折盛壯。墮落喩死苦。壞壽命故。生老病
死并柱合是行蘊無常。於三蘊後想蘊之前。
明四相者。欲明生等遍五蘊故。牆壁崩
倒。喩於想蘊内外無常。上來受・色・行・想・四
蘊無常。在識宅有。前文。已明宅中火起。總
説五蘊有生・老・病・死・無常敗壞。深可厭
患。問宅中災難。倶是煩惱。何故或説爲火。
或説爲虫鬼耶。答燒迫身心喩之於火。無
知損害。譬之虫鬼。欲令驚怖厭深。所以種
種爲喩。識爲所依。喩之於宅。煩惱依起故
譬火虫。四蘊倶是能依故説由火摧落。不
説虫鬼亦依火遊
經 諸鬼神等不能自出 賛曰。下七頌半屬
此*紛披虫鬼擾攘。有三。一頌半喩欲界災。
三頌半喩色界災。二頌半喩無色界災。此初
也。諸鬼神等者喩欲界出家外道・在家俗人
衆苦所逼。遂揚聲大叫等者。等取虫獸。故
十地論云。外道知生・老・病・死。生厭。故揚
聲大叫。今通在家。又在家起貪等鬪諍。外
道起諸見鬪諍。揚聲大叫此爲總句。由起
貪等性鈍煩惱。如鵰鷲等。由起諸見疾利
煩惱如鳩盤荼等。此爲別句。雖苦所逼揚
聲大叫。在家俗人癡愛故生惱。出家外道以
苦欲捨苦。此皆名爲周慖惶怖不能自出。周
慖者怱恾驚懼也。又爲章字。周流也。周流周
遍驚懼不安之状。下有惶怖應爲周章。由
下悶走已爲周章。此應爲慖。體亦即怖惶。
怖者驚懼。故惶悚怖怕也。此依初揚聲大
叫解。若依後解在俗及外道起利鈍惑常
鬪諍故。以此怱遽於生死驚忙於旦夕
豈知惑火以焚燒虫鬼毒之傷害而求出離
者也。設欲求出無方自得
經 惡獸毒虫亦住其中 賛曰。下三頌半
喩色界災。有三。一頌喩俗人外道倶生彼
界。一頌喩雖有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
一頌半喩雖求離欲執彼爲勝煩惱復生。
此初也。色界定深猶如孔穴。在俗生彼如
虫竄之。外道鬼生。故言亦住。竄音七亂反。
逃也。玉篇藏蔽也
經 薄福徳故飮血噉肉 賛曰。此喩雖有
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聖人有淨定煩
惱不生。彼雖有淨定無眞福慧。名薄福徳。
更爲貪・癡・慢・疑・身・邊見等煩惱所燒名
爲火逼。不能斷滅此等煩惱。仍起見取互
相非*斥名相殘害。執自勝道如飮血縁
見細故。起戒取堅執如噉肉。縁事麁故。
噉音土敢反食也。或作啖音屯敢反
經 野干之屬四面充塞 賛曰。雖求離欲
執彼爲勝。煩惱復生也。野干者欲界疑之
屬者所餘煩惱。並已死者先伏斷故。由
取定爲勝。起色界中愛・見・慢・疑等種種煩
惱。名大惡獸。此展轉増長如競來食噉惑
火既炎燒炙彌廣因定生惑不可愛樂如
臭烟。臭煙繁欝名&MT01288;&T024658;&MT01288;音薄紅反。唯有
&MT03228;二字。氣如蓬亂。應爲蓬字。有作熢
字。依玉篇即熢火之熢。亦無蓬音。&T024658;音蒲
沒反。大也。盛也。若塵起作&T006468;火香作馞。
今之臭氣馞馞如蓬繁亂。或氣臭大勃起如
蓬。有作&T024445;字不知所出。遍四定生無一
處非有。如四面充塞
經 蜈蚣蚰蜒隨取而食 賛曰。下二頌半
喩無色界災。初一頌半喩下三地惑。後一頌
喩生有頂地惑。此初也。蜈蚣等類。喩彼凡
夫。爲下色界惑火所燒。求生無色如走
出穴。生下三處。鳩盤荼鬼。喩彼外道。外道
多執二上地。以爲涅槃。撥諸凡夫不執以
爲殊勝涅槃。因凡起惑如鬼見虫隨取而
食。食者資長義。隨逐彼生惑更増故
經 又諸餓鬼周章悶走 賛曰。此喩有頂
煩惱。生彼外道名爲餓鬼。三有頂故名頭
上。煩惱更生名火然。無正教食・法水・充濟
名飢渇。煩惱所逼如熱惱。恒不安處名
周章。周是周流義。還淪五趣名悶走。
有本爲*障是惶怖義。上來説喩。意令厭怖
種種變名。智者應悉
經 其宅如是衆難非一 賛曰。此文第三
結成上難。難既衆多不能具述。衆音有二。
職隆之仲二反
經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賛曰。下第三大段
有十四頌。見設權方喩。長行有四。此中亦
爾。初三頌見苦悲生喩。次五頌示大不
喩。次三頌思方拔濟喩。後三頌正説三乘喩。
初文有二。初二頌頌見苦。後一頌頌悲生。
見苦中初二句喩佛出三界。次一頌半喩更
聞衆生處難所悲之事。此初文也。主者親
也。上也典也領也守也。門有二種。一教門。
二行門。佛住果中出因門外。即是位居妙
理。亦是理出教門一乘門也。故言門外。由
長行言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
今言在外立。有四義。一住待之状待子出
宅故。二將行之貌。將行入救故名爲立。三
立者不行之相待機熟而垂濟故未即行。
四立者起成之義。衆生在生死。未起未成
佛如坐。佛已起而成故立也
經 聞有人言歡娯樂著 賛曰。此喩聞衆
生處難。前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方便品
云我以佛眼觀今言聞者有二義。一自・他
影彰。不但自見衆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
所傳説親・疎相顯。二眼覩苦生親故名見
法待機濟疎故與聞名。無始已來放縱馳
流。起煩惱分別名先因遊戲。受三界苦果。
名來入此宅。從無始來因惑・業故。感於
識等。背理乖眞義名來入。入者處義。非先
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脱分即名爲出。良
爲不修故名爲入。三乘種姓未發現行。設
發大心退求小果名稚小。稚音直利反。幼
弱也。愚癡所蔽名無知。於此苦果放逸
六情名歡娯。貪染諸境名樂著
經 長者聞已令無燒害 賛曰。此頌悲生
喩。入宅救之悲生名驚。隨順生死名入
火宅。由此入故後亦與子同時方出。循環
赴救不顧其難。名宜救濟應時濟故
經 告喩諸子相續不斷 賛曰。下五頌喩
示大不*悕。有二。初四頌密示衆苦以授大
乘。後一頌無怖取大。初復有二。初一頌半
總告惑・苦還生。後二頌半別告惡處令厭。
此初也。説衆患難者。宅壞火災。虫鬼紛擾。惡
鬼者外道諸見。毒虫者白衣餘惑。此二爲縁
所生一切煩惱災火連綿不息。蔓莚者連續
之貌。有解上去下平呼。既如草蔓。亦如莚
廗之長也。或爲延如草蔓延長連續不斷。
或蔓亡怨反。莚餘戰反。西京賦云。其形蔓莚。
廣雅蔓長也。莚遍也。二皆去聲呼之。如野
火連綿勢長不斷絶之義。因宅火生。名
火蔓莚。因火宅壞名苦。次第相續不絶。此
意顯示因惑生苦。縁生之中無明・行後有
識等五。愛・取・有・後有生・老死。因苦生惑
生死相續無斷絶期。觸・受後有愛・取。老死
後還有無明。故説生死名爲輪轉
經 毒蛇蚖蝮況復大火 賛曰。此別告也。
毒蛇等瞋也。夜叉惡業也。鳩槃荼戒取也。
野干疑也。*狗慢也。鵰鷲貪愛也。百足之屬如
是等種種煩惱也。既乏法食飢渇故生惱。惱
急紛披甚可怖畏。覩其惑相此是苦難極惡
處所。已不可樂。況大火因所感燒之果宅。
晝夜煎迫。何可貪哉。或復如是煩惱。虫鬼
擾攘。惡相苦已難處。況此乃是損害燒煮。今
後世中災難大火。不作此解。虫鬼即火。何
所差別。難處有二義。一難可安處。詩云。
莫我遑處處居也。安也。二苦難處所
經 諸子無知嬉戲不已 賛曰。此一頌無
悕取大
經 是時長者益我愁惱 賛曰。下第三段
有三頌。思方拔濟喩。有二。初一頌轉益悲
生。後二頌正思拔濟。此初也。衆生受苦煩
惱増長。轉益菩薩之悲心也
經 今此舍宅設諸方便 賛曰。正思拔濟
也。愖者樂著。湎者醉亂。嬉戲縱逸。餘意可
知。愖媅皆丁含反。愛樂也。翫著作耽。三字
皆得。湎音無兗反。亦嗜著也。亂也。古文湎。
有作媔愐不知所從。湎説文愖於酒也
經 告諸子等妙寶好車 賛曰。下第四段三
頌。正説三乘。喩分三。一頌總告許車。一頌
陳車在外。一頌説車所從。此初也
經 羊車鹿車汝等出來 賛曰。陳車在外
也。果出於因門。理逾於教外。故言出門外。
車體無漏不繋名外。若離三界。無施化處。
故。在三乘門外也。佛住宅外故呼子出。義
如前釋
經 吾爲汝等可以遊戲 賛曰。説車所從
也。涅槃寶所無爲。先有。不言我作。車是菩
提。有爲之體。所以言作。作是起義。牛車種
智。由教・行生。故名爲作。羊鹿二車名教施
設。亦言我作。雖並是作牛車作體。羊鹿作
名。故皆名作。稱機而濟名隨意樂
經 諸子聞説離諸苦難 賛曰。下第四大段
有六頌半。頌依言免難喩。分二。初一頌半
子*免災難。後五頌父遂心安。此初也。即時
奔競者互相勸勉。馳走而出者精進勇猛也。
到空地者。隨其所應。離三障處二空之地。
即二乘無學及入初地。出分段死之苦難
也。無復生故。惡果名苦。惡因名難
經 長者見子我今快樂 賛曰。下有五頌。
父遂心安。分二。一頌半見已自慶。三頌半喜
極告他。此初也。四衢者四諦理也。子既出住
四衢。父遂坐師子座。得無畏故。表心安
故。由此次言爾時諸子知父安坐。故師子座
是父座也。善適父心故言快樂。即是昔者
得菩提。後生猶在因數説*法時示將垂
濟。義同將行救待於子。所以言立。今子
果滿已出火宅。父無行待心安稱坐
經 此諸子等四面倶起 賛曰。下三頌半喜
極告他。分二。初二頌明諸子昔日在難。後
一頌半明我今救得稱心。此初也。善根難起
名生育難。育者長養。無明長蔽善根不大。
名愚小無知。沈沒三界名入險宅。或昔教
化而今悉忘。故名爲小來入火宅。在俗駈
駈。如多毒虫。外道邪學如魑魅可畏。煩惱
熾盛如大火猛焔逢縁即生如四面倶起」
經 而此諸子我今快樂 賛曰。此明我今
救得稱心自喜慰情。復告他人知自意快」
經 爾時諸子三種寶車 賛曰。已上五十三
行半頌。頌昔説權方。下第二段有十二行
頌。頌今説實。長行有四。今此亦然。初三頌
諸子索三。次一頌半釋成父志。次六頌父但
與一。後一頌半越本子心。前後不同故。初
文分二。初一頌半標索三車。後一頌半牒
先父許。此初也。體父之意無憂慮。故言知
父安坐
經 如前所許唯垂給與 賛曰。牒先父許。
故敢承望。當機學時願垂賜與。唯者敬諾
之辭。敬諾於父。用悕三乘
經 長者大富造諸大車 賛曰。第二釋成
父志也。長者大富有爲・無爲庫藏衆多。周
給一國猶用不盡。何況諸子。故以珍實而
作大車。教之脩習果滿生故。總而言之。一
切種智無漏五薀爲此車相。捨無常色獲
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故。若説眞如
爲此車體即是寶所。云何言作。化城教設。
亦可説言我所化作。豈説寶所亦是作也。
牛車既作明體菩提
經 莊挍嚴飾處處垂下 賛曰。下第三段
有六頌。父但與一。分四。初四頌裝挍。次一
頌牛相。次半頌儐從。後半頌總標與車。初
有九嚴。此中有六。一總嚴。二欄楯。三&MT00871;鐸。
四交絡。五鬘蓋。眞珠羅網是也。施音式枝
反。六華纓以金華飾纓。故名金華諸瓔更
非別物
經 衆綵雜飾以覆其上 賛曰。此有三嚴。
七雜嚴衆綵等是。八茵蓐。説文車中重廗。即
長行綩莚也。切韻云。茵者褥也。蓐者草褥
褥。作草華之文。或以草爲褥名爲茵蓐。有
作裀者。玉篇衣身也。若作茵虎皮也。釋名
云。文茵車中所以坐者。用虎皮爲之。有
文綵。因以下輿相連著。蓐三蒼薦也。應作
茵・蓐字。繒通五色綾錦之屬。絋者軟綿
之類。將此綾錦・軟綿之類。作其茵蓐。故
知蓐作草華之文。九&T057006;葩即替丹枕。長行
取滅定。倚息疲倦。此取善巧智用遍在淨
命茵蓐之上。故喩&T057006;癿。所望別故亦不相
違。此有六徳。一神用無方名上妙。二微
密難知名細。三積功累行用因華作。脩習
所成名&T073554;&T073554;音徒協反切韻細毛布也。今
謂不然。別有&T073554;華織以爲布。今白&T073554;是。毛
作者褐也。四迥過一初神徳難思名價直
千億。五自性澄皎名鮮白。六體離二障名
淨潔。以上六徳後智妙用。遍被淨命之中
&T057006;褥上
經 有大白牛以駕寶車 賛曰。此牛相有四
徳。一白牛。二肥壯即膚充也。三筋力。四端美」
經 多諸儐從等賜諸子 賛曰。上半儐從。
下半標與。儐音必刃反相也。玉篇導也。出接
賓曰儐。入賛禮曰相。又儐進之也。陳也。或
檳。今前導爲儐。後隨爲從。以上所説
車之相貌與長行同。具牒指數。與前異者
隨文略解。諸有讀者應對長行一一解釋。
恐繁且止
經 諸子是時自在無礙 賛曰。第四越子
本心也。遊四方者喩化四生。得智覺故。
嬉戲。得滅理故快樂。獲神通故自在。離諸
障故無礙。或自在有十。一財。二心。三壽。四
業。五生。六勝解。七願。八神力。九法。十智。如
餘處説。復有四自在。一相。二土。三智。四業。
今皆獲得
經 告舍利弗世間之父 賛曰。上六十五頌
半頌喩説。下十八頌頌合説。准前爲二。
初十一頌頌合昔權。後有七頌頌合今實。
昔權有四。初一頌頌合三界佛有。次三
頌頌合五趣危亡。次五頌半頌合見設權
方。後一頌半頌合依言*免難。此初文也。同
前長行
經 一切衆生無有慧心 賛曰。下第二有
三頌。合五趣危亡。分三。初一頌合人衆甚
多。衆子遊居。無種姓者雖不同眞子亦養
子故。一頌合宅宇危朽。一頌合諸方災起。
此初文也。深著世樂。起惡深也。亦有本云
深著五欲。取初爲正。通三界故。無有慧心。
無善意也
經 三界無安熾然不息 賛曰。初一頌宅宇
危朽。五蘊倶爲四苦所逼。遷謝變改。後一
頌諸方災起。遍生老病死四位之中。皆有猛
火煩惱熾然。熾音處志反。盛也
經 如來已離安處林野 賛曰。下第三有
五頌半。合見設權方。分三。初三頌合見苦
悲生。次一頌合示大不悕。後一頌半合正
説三乘。無思方拔濟。初復有三。初一頌明
自出宅。次一頌宅屬於我。後一頌明已力
能。此初也。證涅槃故寂然。出生死故閑居。
常在定中。深放曠故。安處林野。定是功徳之
叢林故。如有頌言 象王居曠野 放暢
心無憂 智者處山林 逍遙寂靜樂
經 今此三界悉是吾子 賛曰。宅屬於我。
生皆我子
經 而今此處能爲救護 賛曰。明已力能
非餘能也
經 雖復教詔貪著深故 賛曰。一頌合示
大不悕。教者訓。詔者明。雖明訓之不信大
乘。耽欲深故。或云教招。招者誘也。明白引
訓故
經 是以方便出世間道 賛曰。合正説三
乘也
經 是諸子等不退菩薩 賛曰。第四合依
言*免難。心決定者不疑四諦。得證眞諦。
具六通者得阿羅漢。餘二果可知。論説不
退住初地已上。出分段生故。三明者宿命
明・天眼明・漏盡明。如次能知去來今世除
三際愚。所知勝故。三獨稱明
經 汝舍利弗得成佛道 賛曰。下有七頌
頌合今説實。分二。初兩頌合父但與一。
後五頌歎乘徳勝。此初也
經 是乘微妙爲無有上 賛曰。五頌歎乘
勝徳。分四。初一頌歎乘四徳。次一頌聖所
稱歎。次一頌娯樂之具。後兩頌第一之樂。此
初也。此有四徳。一微妙深勝故。二清淨離
障故。三第一最勝故。四無上莫過故
經 佛所悦可供養禮拜 賛曰。聖所稱歎。
不但佛悦而可歎之。亦可爲衆生三業倶

經 無量億千及佛餘法 賛曰。頌娯樂之具」
經 得如是乘直至道場 賛曰。頌第一之
樂。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者。三乘倶登初地已
上。乘此一乘種智。經兩阿僧祇。方至佛位。
若二乘者乘無漏教・及有漏乘。一大阿僧祇
方入初地。如是總名日夜劫數。三種意生
身。乘此無漏寶一乘故。直至道場佛之位
矣。菩提・涅槃薀生道處名爲道場。或乘種
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大般涅槃之道場
也。或至佛果眞如道場。此乃因乘。方至果
乘。由是上來總説教・理・行・果倶是乘體
經 以是因縁除佛方便 賛曰。頌長行中大
段第三結答之文。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
佛乘。分別説三。以是上來所説理故。於
十方界而諦審求。更無二乘之體。除佛方
便教説有三。亦更無三極果之體。除説其
因方便有三
經 告舍利弗令出三界 賛曰。正喩化中大
文有三。上來已總略指。答爲許説之由。及
正説法喩令其開曉。自下第三有八十行
半頌。勸信解於此經欣當來之佛智有二。
初有十四頌半。顯法有權實。令捨權取實。
後有六十六頌。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
初中復二。初二頌明父子情深見苦能拔。後
十二頌半正顯權・實。令其取捨此初也。累
音力委反積也
經 我雖先説唯佛智慧 賛曰。下十二頌半
正顯權・實。令捨權取實。中有二。初一頌
半。總標昔權今實。後十一頌別顯今實昔
權此初也。我雖先説汝等滅度。但能盡彼
分段生死。以得涅槃。後有不續。其變易生
非別業招。不障無學入無餘故。此隱不説。
汝之滅度而實不是大般涅槃實滅度也。汝
等所應更脩作者。唯佛智慧性爲法身。相
爲大慧。智證理故。二障不生。便得解脱。
名大涅槃。三事具足故
經 若有菩薩皆是菩薩 賛曰。下十一頌。今
實・昔權。中有二。初九頌半明今實昔權。後
一頌半結之。初中復二。初二頌顯今實。後
七頌半顯昔權。此初也
經 若人小智眞實無異 賛曰。下七頌半顯
昔權。中有二。初六頌明權四諦。後一頌半
釋得權處。初文有四。二頌苦諦。一頌半集
諦。一頌半滅諦。一頌道諦。此初也。深著愛欲
者所愛内身。所欲外境・皆苦諦故。初頌説苦
諦。意不棄世諦而入眞諦故。後頌衆生歡
喜。故得入聖得未曾有。眞實無異釋苦是
諦。諦是實義。遺教經言。佛説苦諦不可
令樂。是實苦故
經 若有衆生方便説道 賛曰。此集諦也。
苦因者集諦業・煩惱也。道者因義。即體集諦。
苦諦因故。又説道諦斷於集故
經 諸苦所因名第三諦 賛曰。此滅諦也。
貪爲苦本。本在苦生。若滅貪本苦果便滅。
所依止者苦果身也。爲滅集苦説滅諦也」
經 爲滅諦故名得解脱 賛曰。此道諦也。由
道證滅。離苦縛故。名證涅槃得解脱也
經 是人於何一切解脱 賛曰。釋得權處。
初二句問。後四句答。但離虚妄煩惱・業・苦
分段生死名得解脱。證得有作四聖諦故。
未得二障・二業・二死皆都滅盡。一切解脱法
空無作四聖諦故。有作四諦者分段生死爲
苦諦。業・煩惱爲集諦。有無餘依涅槃爲滅
諦。生空智品以爲道諦。無作四諦者。變易
生死爲苦諦。所知障爲集諦。無住涅槃爲
滅諦。法空智品爲道諦。故勝鬘云如是八聖
諦。非諸聲聞・縁覺所知
經 佛説是人令至滅度 賛曰。明今實昔
權。中第二結也。此意有二。一佛説二乘住
權。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二我意
亦不欲令二乘住權者即至無餘之滅度
也。意欲令取大般涅槃無上之道。不令住
權便究竟滅
經 我爲法王故現於世 賛曰。上十四半明
法之權實。令捨權取實。下六十六頌。示人
之是非令學是除非。分四。初二頌半明我
識根器所以能説。汝等不識。勿妄宣傳。次
八頌明信者位高。皆久植徳本。次三十六頌
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後十九頌於有智
者應爲説之。初中復二。初一頌我識根器
所以能説。後一頌半汝等不識勿妄宣傳。
此初也。爲法王故通識藥・病。法於自在別
法藥。安隱衆生。別識根器。能應機説故
現世間
經 汝舍利弗勿妄宣傳 賛曰。此明汝等不
識勿妄宣傳。法印者一乘妙理。印大乘教
令決定故。我爲利益故説此印。汝既不
識藥之與病。勿妄傳授恐禍生故
經 若有聞者阿鞞跋致 賛曰。下第二段有
八頌。信者位高。皆久植徳本。中有六頌。一頌
位高能信。一頌半往遇佛縁。曾聞方信。一頌
半若有能信汝之所説即見我等。一頌智深
能信識淺不能。一頌決定姓二乘所不能信。
後二頌不定姓二乘方順生信。此初也。有聞
此經心生隨喜。身心二頂敬而信之當知是
人住不退地。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亦有本
云阿惟越致・阿毘跋致從阿鞞跋致爲
正。餘音訛也。信・位・證・行・四不退中。皆能
爾故根機熟故
經 若有信受亦聞是法 賛曰。第二昔遇
佛縁。曾聞方信有宿因故
經 若人有能信并諸菩薩 賛曰。第三若
信汝説。則見我身比丘・菩薩・三寶無異故。
三寶同體故。若別體者當必見故。見之因
故。我等皆欲令聞此法。理無別故
經 斯法華經迷惑不解 賛曰。第四智深能
信理深妙故。淺識不能。謂愚凡夫
經 一切聲聞力所不及 賛曰。第五決定二
乘。所不能悟乖本心故。不愚法者可有
信義無順修行
經 汝舍利弗非已智分 賛曰。第六不定姓
二乘。方順生信。汝最上根尚信我語方漸
證入。況餘不定聲聞姓耶。菩薩聞之能思擇
入。尚音常兩反。玉篇時亮反。庶幾也。且也
經 又舍利弗莫説此經 賛曰。下第三段。
三十六頌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有二。初二
頌外道凡夫。若有七惡應勿爲説。後三十
四頌半。脱其爲説。彼懷不信。惡因果相。初
中有二。初一頌具四惡應勿爲説。後一頌
具三惡亦勿爲説。此初也。四惡者。一憍。恃
族姓色力聰叡財富而醉逸者。二慢。具七
慢。以陵人少徳謂多。五千之輩。三懈怠。放
逸。縱蕩而無厭者。四我見。外道之徒。若深
厭生死欣求出世。自卑尊人下心愛法。
懃不縱逸。遣惑觀無我。信順此經方
應爲説。故具四惡。不應爲説。下皆准知
經 凡夫淺識亦勿爲説 賛曰。此有三惡。
一淺識詐現聰明。識達不遠。二深著五欲。
在家五欲耽醉身心煩惱重者。三聞不能解
愚鈍凡夫無種姓者。愚法定姓二乘之屬。皆
勿爲説
經 若人不信世間佛種 賛曰。下三十四頌
半。脱其爲説。彼懷不信。惡因果相。有二。初
四頌半不信故種惡因。後三十頌不信故
受惡果。初復有二。初一頌不信故。善滅。後
三頌半不信故惡生。此初也。滅有漏因名
斷世間種。滅無漏因名斷佛種。由信此
經初熏有漏善種子。故生於人天受勝妙
樂。資長無漏法爾種子後漸入聖。新生無
漏。展轉乃至成佛之果。故信此經。能爲世
間近人天因。遠成佛因。當來成佛利樂無
邊。若自不信毀謗障礙不令流行令他不
信。豈非斷於二類種耶。乃爲挑壞天人
眼目。或斷一切世間之佛種。損破無漏種
子法故。由此經説。若有勸發菩提心者佛
種不斷。故謗此經斷菩提心名斷佛種。
法不行故亦斷法種。既不發心不證聖道
亦斷僧種。今從勝説唯斷佛種
經 或復頻蹙如斯經典 賛曰。下三頌半不
信故惡生。有二。初二頌於法不信起三惡
業。後一頌半於人不信起四惡行。此初也。
頻蹙者身不信相。若蹙眉作顰。今云頻者
數數蹙。亦併也。眉併一處。蹙音子六反。迫
也。亦作&MT03160;。疑惑者心不信相。誹謗者語不信
相此中應言。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或復頻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説
此人罪報。文中倒也
經 見有讀誦汝今復聽 賛曰。於人不信。
起四惡行也。於四人不信。一讀。二誦。三
書。四持。理准總應於行十種法行人邊倶
起不信。此中略故但擧四人起四惡行。四
惡行者。一輕賤。二憎嫌。三嫉妬。四結恨。略
説此四最輕罪因其實打罵・殺縛・盜劫・誹
謗説過。忿害等惡皆重罪因。略而不擧。當
聽其果
經 其人命終至無數劫 賛曰。下三十頌由
不信故。受惡果相。分二。初二十八頌明不
信果。後二頌結成。初中復二。初二十二頌別
歴三趣。受異熟果相。後六頌總歴四趣。受
増上等流二果之相。初中有三。一頌半受地
獄果相。次十頌半受畜生果相。後十頌受
人中果相。不説餓鬼餓鬼多由貪生。不
信此經生貪者少故。略而不説實非無也。
下文亦有。前第一卷説五趣。以六門分別。
上已釋三門。一名。二體。三開合訖。今更辨
餘三門一處所。二果相。三壽量。處所者捺落
迦有三。一根本。二近邊。三孤獨。根本即是
八熱。八寒。八熱者。一等活。二黒繩。三衆合。
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燒燃。七極燒*燃。八
無間。此八苦器處所縱廣皆十千由旬。八寒
者一皰。二*皰裂。三喝哳沾四郝郝凡五虎
虎凡六青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有等活。等活下四
千踰繕那有黒繩等七。如是以下六捺落
迦相去皆隔二千由旬。其八寒地獄皆小於
熱地獄。此上所説根本地獄。有義地獄上下
重疊。略計無間底去地并有十二萬八千由
旬。此釋不然。妙高去水下但説八萬。即踞
金輪定不可爾。故有釋言此下過三萬二
千由旬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七。餘七
傍相當非上下。初寒與等活齊。初寒下二
千有餘七寒。七寒亦傍相當。非上下。其八
地獄廣十千由旬。不説上下。瑜伽但言此
下三萬二千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那
落迦。初寒在等活傍。此下二千有餘寒那
落迦。那落迦處廣十千。不別説上下相去皆
四千及一一地獄皆十千。故婆沙有二説。倶
舍乃云下過二萬至無間底。極爲淺近。近
邊即是八熱門外面各四門。倶舍説爲十六
増也。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孤獨即是山間
壙野樹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處 傍生
之類本居大海。流住餘處 正法念説下
過五百由旬有琰摩王國。後流餘處 人
住四大洲八中洲。一一各有五百小洲。以
爲眷屬 天住六欲色無色界。四大王衆天
居妙高山半腹之中第四層級。倶舍説住初
金山頂。三十三天住妙高頂。自餘諸天皆漸
次住已上空中。須彌山頂去下八萬踰繕那。
已上諸天皆去地一倍。夜摩天去地一十六
萬。知足天去地三十二萬。除無雲天乃至
已上皆准當知。無色界天在欲色界隨先
入定處而便受果故 非天根本住在妙高
山北北海之下 餘傍小者。隨在四洲。如前
已説 受果相者。謂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
極治罰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噉苦。餓
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渇苦。人趣有情。多分
受用匱乏追求種種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
用衰惱墜沒之苦。八熱地獄受苦相者。一等
活苦相。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増上所生種
種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殘害悶絶躃地。次
虚空中有大聲言。此諸有情可還等活可
還等活。次彼有情欻然復起。如前苦具還受
殘害。由此因縁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
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二黒繩苦相。謂彼
有情多分爲彼所攝獄卒以黒繩拼之。
或爲四方。或爲八方。或爲種種圖畫文像。
彼既拼已隨其處所若鑿若斲。若斫。若&MT04376;
由如是等種種因縁長時受苦。業盡方出。
三衆合苦相。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
爾時便有彼攝獄*卒驅逼令入兩鐵羺頭
大山之間。彼既人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
切門中血便流注。如是兩鐵羝頭馬頭象頭
師子頭虎頭亦爾。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壓
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
有大鐵山。從上而墮。令彼有情躃在鐵地。
若斫。若刺。或擣或裂。既被斫刺及擣裂已
血便流注。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
一兩山迫。二鐵糟壓。三鐵山墮。四號叫苦
相。謂彼有情尋求舍宅。便入大鐵室中。彼
纔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燒燃。極燒然。遍極
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長時受
苦。業盡方出。五大號叫苦相。與此差別。謂
彼室宅其如胎藏。苦既過前。發聲遂大。六
燒*燃苦相謂彼獄*卒以諸有情。置無量踰
繕那三熱大鐵熬上。左右轉之。表裏燒薄。又
如炙魚。以大鐵串。從下貫之徹頂而出返
覆而炙。令彼有情諸根毛孔口中悉皆焔起。
復以有情置於如前大熱鐵地。或仰或覆
以三熱大鐵椎或棒或打或築遍打遍築。
令如肉搏。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
一左右燒薄。二鐵串貫炙。三鐵棒推打。七
極燒*燃苦相。與前差別。謂以三支大熱鐵
串從下貫之。徹其兩膊及頂而出。由此
眼耳鼻口毛孔猛焔流出。又以三熱大銅
鍱遍裹其身又復倒擲如前。三熱彌滿灰
水大鐵&T055114;中而煎煮之。其湯湧沸。令此有情
隨湯飄轉或出或沒。令其血肉及以皮脈悉
皆銷爛。唯骨璅在。尋復漉之。置熱鐵地上。
令皮肉血脈復生如故。還置&T055114;中。餘如大
熱那落迦説。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
三。一三*支串貫。二鐵鍱纒裹三熱湯煎煮。
八於無間大那落迦。所受苦相。謂於東方
多百踰繕那三熱大鐵地上。有猛熾火刺。
騰焔而來刺彼有情。穿皮入肉斷筋破骨。
復徹其髓燒如脂燭如是擧身皆成猛焔。
如是餘方火刺亦爾。由此彼有情與猛焔
和雜唯見火聚。從四方來火焔相雜無有
間隟。所受苦痛亦無間隟。唯聞苦痛號叫
之聲。知有衆生。又以鐵箕盛滿三熱猛焔
鐵炭。而簸揃之復置熱鐵地上。令登大熱
鐵山。上而復下。下而復上。從其口中拔出
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攝。如
張牛皮。復更仰臥熱鐵地上。以熱鐵鉗鉗
口令開。又以三熱大熱鐵丸置其口中。即
燒其口及以咽喉。徹於腑藏從下而出。又
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喉及口徹於腑藏。從
下而出。所餘苦惱如極燒然。長時受苦業
盡方出。此苦有六。一四方火刺。二鐵炭揃
簸。三上下鐵山。四鐵釘釘舌。五令呑鐵丸。
六洋銅灌口。今此略説麁顯苦具非於大
那落迦中無餘苦具。上説根本八熱苦相。近
邊苦相者。一一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四
門。鐵牆圍繞。從四門出。二門外皆有四園。
一謂煻煨。煻煨齊膝。彼諸有情出求舍宅。
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並即銷爛。
擧足還生。二謂屎糞。*屎糞爲泥。此諸有
情爲求舍宅從前出已。漸漸遊行陷入其
首足倶沒。又於泥内多有蠰矩吒虫。
身長一尺嘴白頭黒。穿皮入肉。斷筋破
骨。取髓而食。三鋒刃園。此別有三。一銛刃
路。有利刃劍。仰刃爲路。彼諸有情從前出
已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悉皆銷爛。
擧足之時還復如故。二劍葉林。彼諸有情從
前出已往趣彼陰。纔坐其下微風遂起。劍
葉墮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便即躃地。有
黒梨狗。&MT01111;掣背胎而噉食之。三鐵刺林。有
鐵設柆末梨林状如皂莢刺樹。彼諸有情
從前出已便來趣之。由狗等趁遂登其上。
當登之時一切刺鋒向下而刺。彼欲下樹。
嘴復迴向上貫刺其身。遍諸支節。爾時便
有鐵嘴大鳥。上彼頭上或上其髆。探啄眼
精而噉食之。四烈河園有廣大河。沸熱灰
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尋求舍宅。從彼出
已來墮此中。猶如以豆置之大&T055114;。*燃猛熾
火而煎煮之隨湯騰湧周旋迴沒。於河兩
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及以大網。行列
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羂或以
網漉。復置廣大熱鐵地上。仰彼有情。而問
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須。彼答言我今竟
無覺知。然爲種種飢苦。所逼。時彼獄*卒即
以鐵鉗鉗口令開。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
其口中。餘如前説。若彼答言我今渇苦。獄
*卒即以洋銅灌口。長時受苦。業盡方出。
其孤獨那落迦所受苦相。處所雖小種種
苦具。無不具足。如妙吉祥問大採菉豆子
經廣説其相 八寒相者。一皰那落迦。受生
有情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
縮。猶如瘡皰。二皰裂那落迦。猶如皰潰。膿
血流出其瘡卷縮。三喝哳沽。四郝郝凡。五虎
虎凡。此三那落迦。受罪。有情苦音差別以
立其名。六青蓮華那落迦。由重廣大寒苦觸
所觸。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膚破裂。或五或
六。七紅。蓮那落迦。過此青已色變紅赤。皮
膚分裂。或十或多。八大紅蓮那落迦。謂彼身
分極大紅赤。皮膚分裂。或百或多其傍生趣。
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爲諸強力之所殺害。
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
撻。與彼人天爲資生具。由此因縁具受種
種極重苦惱其餓鬼趣略有三種。一由外障
礙飮食。二由内障礙飮食。三飮食無有障
礙。由外障礙飮食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
趣中。常與飢渇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
猶如灰炭。頭髮蓬亂其面黯黒。脣口乾焦。常
以其舌舐略口面。飢渇慖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爲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
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
膿血。自不欲飮。如是等名由外障礙飮
食。由内障礙飮食者。謂彼有情咽或如針。
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寛大。由此因縁。
縱得飮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噉若飮。
如是等名由内障礙飮食。此前文説其咽
如針。皆是此輩。飮食無有障礙者。謂有餓
鬼。名猛焔鬘。隨所飮噉皆被燒然。由此常
受飢渇大苦。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
分食糞飮尿。或復一分唯能飮噉極可厭
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
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縱得餘食竟不
能噉。如是等輩是名飮食無有障礙 其
人趣中多受是苦。謂倶生飢渇遺乏苦小來
貧窮故。所欲不果。匱乏苦麁疎飮食。匱乏
苦逼切追求。攝受匱乏苦爲他卑下。被主逼
切等。苦時節變異。若寒若熱。匱乏苦黒闇等
中。障所作事業。皆悉休廢匱乏苦又受變壞
老病死。苦由那落迦等中謂死爲樂。故於
彼趣不立爲苦 其天趣中無解支節苦。
而有死墮苦。如經中説有諸天子將欲沒
時。五相先現。一衣垢染現。二華鬘萎顇。三兩
腋汗流。四身便*臭穢。五天及天子。不樂本
坐。時彼天子偃臥林間。所有綵女與餘天
子共爲遊戲。彼見此已生大憂苦。復受陵
篾悚慄之苦。由有廣大福聚成就及廣大五
欲天子生時。所餘薄福諸舊天子見已惶怖
受大憂苦。此上所説通六欲天。其下二天又
受斫截破壞驅擯殘害之苦。由與非天共戰
諍時。天與非天。互相違拒。即執四仗謂金
銀頗胝琉璃。共相戰鬪。爾時諸天及與非天。
或斷支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傷身。斷
節。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歿。天與非
天。互有他勝。然天多勝力勢強故。然其彼二
若爲他勝。即退入自宮。已之同類竟不慰
問。由此因縁便懷憂慼。若天得勝。便入非
天宮中。爲奪其女起此違諍。若非天得勝
即入天宮。爲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
復有強力天子。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
驅擯出其自宮。是故諸天受三種苦。謂死
墮苦。陵篾苦。斫截破壞殘害驅擯苦。上説欲
界苦。色無色界有情無是等苦。由彼有情
受苦器故。然由麁重苦故。説彼爲苦。
有煩惱故。有定障故。於死及住不自在
故。由此三界皆有苦故。不可愛樂。唯無漏
界一切麁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
上説果相 其壽量者。贍部洲人壽量不定。
彼人以三十日夜。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歳。
或時壽無量歳。謂成壞劫。或於一時壽八萬
歳謂住劫初減時。或於一時。壽重漸減乃
至十歳三災起時。東毘提訶人壽増定二
百五十歳。西瞿陀尼人。壽増定五百歳。北拘
盧洲壽定千歳 又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衆
天一日一夜。以此數爲月。以此月積爲年。
彼壽五百歳。人間百歳是三十三天一日一
夜。以此數爲月年壽命千歳。如是乃至他
化自在天日夜及壽各増前倍。又四天王衆
天滿足五百歳。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
即以此積爲月年。彼壽五百歳。如是以三
十三天壽量成黒繩地獄壽。以時分天壽
量。成衆合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壽
量。以樂變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壽量。以他
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然壽量。極燒然壽量半
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謂如從八萬減
至十歳。十歳復増至八萬歳。名一中劫是
無間劫量。非天壽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餓鬼
壽量不定 又寒地獄於八熱大地獄次第
相望。壽量近半。近邊孤獨二地獄中。壽量不
定。上説欲果五趣壽量梵衆天壽二十中劫
一劫。梵輔天壽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壽六
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壽八十中劫二劫。以上
諸天壽量相望各漸倍増。唯除無雲。當知彼
天壽減三劫。空無邊處壽二萬劫。識無邊處
壽四萬劫。無所有處壽六萬劫。非想非非想
處壽八萬劫。上來所説除北拘盧洲餘一
切處悉有中夭。雖一切化生身死皆無滓
穢。然即今時人鬼傍生皆有滓身。天及地獄
與識倶沒。無滓穢身。然正法念等説一百
三十六地獄者。八大地獄一一皆有十六近
邊四門園觀。計有一百二十八所。并根本
八。都計合成一百三十六。不數八寒及孤
獨處若計此者地獄甚多。瑜伽論云。此下
過三萬二千有等活。明知地獄在此洲下。
小乘説不同若依正法念經。在須彌山下。
有大地獄。上説壽量 其身量者贍部洲人
身量不定。或時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自肘
三肘半量。餘三洲人亦隨自肘三肘半量。身
或高大。四天王天身量如一拘盧舍四分之
一。三十三天身量復増一足。一足者一拘盧
舍分爲四分。一分中半名爲一足。帝釋身量
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此上欲
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増一足。梵衆天半踰繕
那。梵輔天一踰繕那。大梵天一踰繕那半。少
光天二踰繕那・以上諸天各漸倍増。唯除無
雲。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無色無形不説
身量。然論復言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
端空量地界。仁王經列無色界衆。阿含經説
無色界天涙下如春細雨。佛邊側立。皆是化
作。隨時大小非業果身 其大地獄中身量
不定。若作若増長。極重不善業感身廣
大。餘則不爾。其寒地獄獨一。近邊。傍生。餓
鬼。亦爾 諸非天身量如三十三天。此説根
本非天。若在此洲身量便小不定。略依要
義分別諸趣。餘一切義如理當知 釋經
文者梵云阿鼻至。此云無間。瑜伽云以彼
受苦無間隙故。火無間故。由謗經故。具
受一劫。一中劫也。命極至此劫盡。更生。如
是展轉至無數劫般若經中説謗大乘故。
此方地獄盡生於東方。如是展轉遍十方
獄。十方獄盡還生此中。故此説云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非但唯墮無間獄中。亦墮餘處。
此中偏擧一重處故。此雖一業從初受爲
名但名生報。三乘通逆。謂殺父・害母・殺阿
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薩遮尼乾子經
説大乘五逆。一破塔壞寺。焚燒經像。盜用
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法。障礙留
難隱蔽覆藏。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
持戒破戒・打罵呵責・説其過失禁閉牢獄。
或脱袈裟逼令還俗。責役驅使債其發調。
斷其命根。四謂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
阿羅漢。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見謗無因果。
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故。今不信此經。入無
間獄已如是展轉乃至無數。倶舍論説。五
逆之中。破僧最重。定受無間一劫之苦。今乃
過彼故言劫盡更生等
經 從地獄出受斯罪報 賛曰。下第二段有
十頌半。受畜生報有四。初三頌半受狗野
干果。二頌受駝驢果。二頌受野干果。三頌
受蟒身果。此初也。畜音丑救反。六畜也。又
許救反養也。許郁。丑六二反聚也。今從初
二。大乘一業能感多果。從初爲名。皆彼果
故。此中言從地獄出當墮畜生等。下准此知
&T058204;音苦骨反。三蒼頭禿無毛。通俗文・切韻・
白禿也。音同窟。又&T058204;痩者皮肉乾枯之貌。下
有枯竭故。前釋善。今此&T058204;字或讀作五轄
反。應爲髻字。仍未詳音。梨音力脂反。方言
面似凍梨。有作黧字。玉篇力奚反黒也。老
也。字林黒黄也。通俗文斑黒曰黧。或作梨
字亦色斑駁也。全黒爲黮。黮有二音。一徒
感反。與禫同&MT00300;黮色。又他感反桑之葚之
色也。若青黒色作黤於檻反。嬈音了反。
惱也。戲相擾作嬲。擾亂作嫪。奴巧反。玉篇
嬈或作擾音。戲弄也。狗有十果。一&T058204;。二
痩。三色黧黮。四疥癩。五觸嬈。嬈打惱也。六
人所惡賤。惡音惡故反。七常困飢渇。八骨肉
枯竭。九生被楚毒。十死被瓦石。此等惡果各
應説因之所招感。恐繁故止
經 若作馲駝獲罪如是 賛曰。此二頌駝驢
果此有四果。一負重。二杖捶。三念食四無
駱音洛。亦爲駝有作駱。馬色也。非此
義。駝駞皆得
經 有作野干或時致死 賛曰。受野干果
有四。一疥癩。二無一目亦無雙者。若偏信
小乘唯不信大乘故無一目。三打擲四致

經 於此死已獲罪如是 賛曰。受蟒身果。
有五一。身大。二聾。三騃。騃音五駭反癡也。
四無足。五小虫食。有作踠。音於阮反。今此
體屈故應作踠。有作宛。於遠反。玉篇宛小
孔也。四方高中下曰宛。切韻屈草自覆也。本
非宛轉字故應從踠。唼音玉篇所甲反。鳧
雁口食曰唼。今既入口應作&T004261;。子答反。古
作唼者即鳥食&T005290;喋字。&T005290;音所甲反。喋音
丈甲反。字林唼血亦作唼
經 若得爲人所依怙 賛曰。下有十頌。得
惡人果。有二。初七頌有惡報。後三頌無善
果。初中有四。三頌惡形容。一頌無依託。二
頌薄福祐。一頌横羅殃。此初也。有十七果。
一鈍。二矬昨和反短也。三醜陋盧候反亦醜
也。四癵力員反。手拘病。乃是。字應從此。有
作攣非此義。乃是綴鷹拘也。今既是病。應
作癵字。五躄必益反。手拘名癵脚跛名躄。
有作癖。腹中癖病。非脚跛。六盲。七聾。八背
傴於武反。背曲不申也。九人不信。十口臭。
十一鬼著。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四他使所
里反。十五多病。十六痟痩痟音相焦反渇病
名。十七無依怙胡古反恃也。或開痩爲一。
痩病與痟病別。便成十八。上來一頌意業
果。一頌語業果。一頌身業果。由意爲導首
引痤陋等故
經 雖親附人尋復忘失 賛曰。無依託也。
附音符遇反近也。有二果可知
經 若脩醫道而復増劇 賛曰。薄福祐。有
二果可知
經 若他反逆横羅其殃 賛曰。横羅殃也。
抄音初教反。或作𥘤或作鈔。玉篇抄掠也。
強取物也。竊私也。横羅非理來也
經 如斯罪人永不聞法 賛曰。下三頌無
善果。有三。一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一
頌常根缺此。初二也
經 於無數劫諸根不具 賛曰。此根缺也。
初頌有一。佛前後難。第二有六難。地獄・畜
生・餓鬼・北洲・長壽天・爲生難處。世智辨聰。
難。爲狂聾心亂永不聞法。第三頌有一。諸
根不具難。合有八難故無善也
經 常處地獄獲罪如是 賛曰。下有六頌。
總明歴四趣。受増上等流果。分四。初半頌
地獄。半頌餓鬼。一頌畜生。四頌惡人。此初三
也。園觀者古段反。樓觀也。若舍作舘。餘惡
道者餓鬼等也。以謗正法慳貪自居不順
脩學。故生鬼趣。前據此少。故不別説
經 若得爲人以爲衣服 賛曰。下四頌惡人
果。有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状。一
頌半惡行。此初二也。瘖亦唖不能言也。有
作喑。字林喑喑也。唶音子夜反。唖有作唖。
字林乙白反。笑聲也。切韻唖口不能言。疽
音七餘反。亦癰也
經 身常臭處獲罪如是 賛曰。此惡状及惡
行也。深著我見癡増上故。貪瞋可知
經 告舍利弗莫説此經 賛曰。上二十八
頌。明不信果。此二頌結成
經 若有利根乃可爲説 賛曰。六十六頌。
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中有四。上已三
段。下第四段有十九頌。於有智者應爲説
之。有二。初十七頌應爲説相。後二頌結
之。初中有三。初一頌半從來未發心驗有
佛種姓乃可爲説。次十頌半雖已發心有
六度習乃可爲説。後五頌雖有性・習復能
有重法求法之心方可爲説。此初驗有六
徳。一利根聞速解故。二智慧別是非故。三
明了不迷暗故。四多聞先有學植故。五強
識精彩齊爽故。六爲説法華。好求佛道非
求餘道。樂超塵俗。或性求覺路不樂愚
迷乃可爲説
經 若又曾見乃可爲説 賛曰。雖已發心
有六度習。中有六。一頌半曾種施習。一頌
精進習。一頌半定習。三頌戒習。一頌半忍習。
二頌慧習。此初也。曾見佛故久種施習可
爲説之。此下所驗隨擧是事如菩薩地。勘
撿説之
經 若人精進乃可爲説 賛曰。初一頌*懃。
一頌半定也
經 又舍利弗乃可爲説 賛曰。此三頌戒習。
初一頌半捨惡近善縁。安樂行品當説其
相。後一頌半堅持淨戒。潔音古屑反。亦清也」
經 若人無瞋乃可爲説 賛曰。初一頌半忍
習。後二頌慧習也。質直安受苦忍。常愍耐怨
害忍。敬佛諦察法忍
經 若有比丘乃可爲説 賛曰。下五頌復
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大乘。後
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求法
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者小乘經
也。善戒經説。内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
乘・餘四明論。若内究竟於日日中二分學
大乘内明。一分學餘經。此中全不許學餘
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脩
經 如人至心乃可爲説 賛曰。此明諦求。
有二。初一頌諦求。後一頌半不求。外典至
心不輕。捨外道教。乃可爲説。至誠感神剋
念作聖故
經 告舍利弗妙法華經 賛曰。於有智者。應
爲説。中有二。上來應爲説相。此乃結之
法華經玄賛卷第六
  保安三年十二月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
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令法久住往生
極樂也
本卜者皆點本已高名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六
 沙門基撰 
  ◎信解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難。來意有
二。一云鶖子上根聞法説而喜領。四人中
品。承喩曉而忻悟。故譬喩後信解品生。二
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有七増上慢。
爲對除此説七譬喩。中前品爲第一。求勢
力人。起顛倒求功徳。増上慢。求人天妙境
界果報。爲此説火宅喩。此品爲第二。求聲
聞解脱人。一向増上慢。云我乘與如來乘
無別。以如是顛倒取對治。專求聲聞解脱。
爲此説窮子喩。前以無爲乘及後乘無異
説乘是一。勸令入於大乘。彼便迷執。今説
如長者之比窮子。有爲乘及初乘是異。勸令
捨於執著。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名者。
略有四門。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鞵
買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於菩提心不
喜樂。便於正覺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體
疲懈。既聞喩説同前鶖子。疑悔皆除。故稱
信解。信即忍欲之淨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
已作佛解佛説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
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
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淨復
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淨。解乃所達之
理明。解深信淺初後並説。由信故爲入大
乘之基。由解故作證眞宗之本兩能雙擧
故名信解。信即印順所聞之名。解乃悟趣
權實之稱。於權於實倶信倶解。三信顯由
他。解明自悟。前云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
順此經。非已智分故顯由佛四人方信。既
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則順他以
心淨。解乃顯已而能知於人。於法並信並
解。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簡鈍根正見信而不
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
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
解。十地菩薩證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
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爲雙簡。是信之
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爲信解。
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淨心。解乃悟會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