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玄論 (No. 1720_ 吉藏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20 [cf. No. 262]
法華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義有六重。一弘經方法二大意三釋名四
立宗五決疑六隨文釋義。第一明弘經方法
有七意。初釋法師義。論曰。法師品云於我
滅後欲説此經當安住三事。所謂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
是。慈悲有蔭覆之功喩之如來室。和忍有障
蔽之用譬之如來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爲
座。然此三門則爲次第。大悲拔苦大慈與樂。
蓋是種覺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説妙法宜
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既於惡
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難宜應忍之。是故第二
明著如來衣。雖慈悲外覆和忍内安。若無空
觀虚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
如來座。内具斯行外懃説法則道無不隆人
無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華經。次束此三
門以爲二義。慈忍爲福徳空觀爲智慧。福
慧兼習大道可弘。謂福慧法師。是以經云具
二莊嚴能問能答。所言法師具問答者弘道
之人必敷經説論。經論之中有問答。巧申
菩薩之難爲能問。妙顯如來之通爲能答。
巧申外人之難爲能問。妙顯論主之通爲能
答。摧破九十六種外道爲能問。妙顯諸佛如
來正法爲能答。又能破三乘異執爲能問。
巧顯一乘同歸爲能答。能問能答佛教宣流
故名大法師也。又慈忍爲行空慧爲解。解
行雙備説必利人謂解行法師。自有行而無
解。有解而無行無解無行。有解有行。前三
始爲弟子後一方是法師也。又經云兼除老病
死菩薩之謂也。譬如勝怨乃可爲勇。具慈忍
故則能利他。心修空觀名爲自行。倶濟之徳
名爲雄勇法師。又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
觀故不著生死。以無所染謂無著法師。又以
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非凡
夫行非賢聖行名道行法師。又經云菩薩住
二諦中爲衆生故説法。爲著有者説空爲滯
空者説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
第一義諦。依二諦説法所言不虚謂誠諦法
師又如論云。了四悉檀善識佛意。於十二
部經八萬法藏不相違背。以慈忍故依三悉
檀具空觀故識第一義。入佛法中無所執著
不相違背謂無諍法師。又即此經文又見佛
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喩爲衆講法。以慈忍故
名爲禪定具空觀故秤爲智慧。定慧圓備名
具足法師。又如經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壞。
知諸法空及不捨衆生謂難壞法師。又如論
云。以空觀故名爲菩薩。具大悲故名摩訶薩。
謂菩薩摩訶薩法師以有如是種種利益。宜
住三行弘法華經。次會此二門圓成一旨。
雖行慈忍常畢竟空。雖畢竟空常行慈忍。
慈忍不妨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
爲畢竟空指畢竟空爲慈忍。故地經云悲慧
合修行則其事也。得此觀成空有無礙。空有
無礙名無礙觀。得無礙觀有無礙通及無礙
辯。以無礙觀故心無礙。得無礙通故身無礙。
得無礙辯故口無礙。以三業無礙故得六根
清淨。備六千功徳謂根淨法師。若但修十善
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無礙耳
次泯於一句以歸無句。慈忍爲空有空觀
爲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
有名爲中道。所以論云遠離二邊名爲中道
謂中道法師。又前明二句則二諦觀。後明無
句謂中道觀。雖二諦而常中道雖中道而常
二諦。二諦不礙中道中道不妨二諦。是故論
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則是空。亦爲是假名亦
是中道義。則其事也。此之三觀名諸三昧王。
内具三觀外説法者名説法中王。謂諸王法
師也。又二諦爲二中道爲不二。經云不著
不二法以無一二故。如此卷之則不留一豪。
舒之則彌綸法界。雖舒而不有雖卷而不無。
瞻之在前忽焉後。仰之彌高鑚之彌固。若
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見斯意可尋華嚴。華
嚴云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
而現諸劫事。一切施爲皆此類也。謂無礙法
師。問。何故但擧三喩以勸弘經。答。夫説法
人必具三事。一入講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
外形既爾内心亦然。若無慈悲不入講堂不
修和忍便無法服。心若滯有不登高座闕此
三徳安可弘經。問。何故三事並秤如來。答。
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蔭他。是故慈悲名
如來室。既欲普化群生則遍忍汚辱。以此
自嚴無醜不覆。是故和忍稱如來衣。空理
虚通可導群有。踞此敷弘無縁不蓋。是以空
解爲如來座。次就安樂行品明弘經方法。經
云菩薩摩訶薩安住四法。能於後世説法華
經。四行不同後當廣説。一智慧行二離憍慢
行。三無嫉妬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
樂故名安樂行。智慧行者具足二慧。觀一切
法空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謂實慧也。而知
諸法從因縁生謂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薩
之妙悟利人天之明術。夫欲自行化他必須
正解。故先明二慧。雖有智慧恐恃解凌物美
己惡人。宜應離之。是故第二明無憍慢行。
雖不擧我凌他猶恐忌他勝己則是弘經之巨
患傷大士之本懷。是故第三明離嫉妬行。初
具二慧爲明解。次無兩過爲高行。行解内
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備此四
行則徳無不立化無不隆。欲弘大道具應習
之。問。前明三徳後辨四行。末世鈍根云何能
習。答。從初發意必須漸學。若乖此行便非
法師。次明失義。問。有所得説法有何過耶
答。此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有
法可説乃説非法非説法也法不可聞。若有
所聞乃聞非法非聞法也。問。法不可説何故
勸説法華。答。法不可言而遂言。於無言者蓋
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説。欲因假言令悟無言
耳。故淨名云其説法者無説無示。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當建此心然後説法也。正觀論云
離空欲問問不成問。離空欲答答不成答。有
所問答悉須依空。況求離苦寂滅相者。論明
依空即是斯經不可示法。斯乃經論明軌宜
可依之。又佛藏經中廣彰其失。今略示一
文以爲鑑鍼。彼云若以刀輪害閻浮提衆生
其失猶小。若以有所得説大乘者罪過於此
矣。問。有所得説法何故有是罪耶。答。斷閻浮
提人命者即有二義。一者但殺肉身。二者所
害猶少。若有所得説法者一害諸佛法身。二
遍毀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愛著爲本。
諸佛法身從無住而生。是故殺生過輕。而説
有所得罪重也。問。佛藏所説乃是一方之言
何得遍用。答。非一經意然而衆教皆爾。如涅
槃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屬。夫論魔者欲滅佛
法有所得説佛法故名爲魔。又像法決疑經
云。我滅度後諸惡比丘如文存義。作決定執
破滅我法。是人名爲三世佛怨。又涅槃辨諍
論云。若人於中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
惱。若決定解是名執著。如是執著能斷善根
故。弘法之人宜虚其心實其照矣。論弘經
難義。問。現見受持讀誦講説書寫者遍滿世
間云何。現塔品云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
遊行未足爲難。暫讀此經是乃爲難耶。答
此經反三之始歸一之初。外國多小乘學小執
已成難可移改。故能信者難也。問何以知
外國學小乘者多。答釋論云。佛滅度後有
五百部。聞大乘法説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知
皆小乘學。又龍樹傳云。讀小乘已周尋大乘。
不得遇沙門於巖下。方乃聞之。又論主呵言。
是迦旃延諸弟子輩不讀不誦摩訶衍經。聞
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曇無讖三往外國尋
涅槃經猶不得盡。又朱仕行欲將大品至漢
地。諸小乘學人皆不許之。然後求燒經爲誓
始得來耳。又如叡法師喩疑論云。天竺三
十六國皆小乘學不信方等。故知學小者多
信大者寡。問天竺乃多學小乘震旦皆信方
等。何難之有耶。答大品云是波若從南方
轉至北方。是中四衆當行之。肇公云北天之
運數其然也。震旦之望於天竺即是北方。但
世界遐廣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
終日弘宣終日不信。何以知之。靈墳踊現分
身普集盛開二身。而講者但謂證法華人不
知開迹顯本。云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實壽
量定其非數。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莫側其終。
而猶謂無常。遂同灰盡。可謂窮子反走於宅
中。獨老掩目於道上。誰肯信哉。又法師品
云。令昇寂滅之床吐無言之教。雖復破三心
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隨名存相。雖復捨三心
復滯一。何由能信。問心無所得乃是偏空
義耳。大經呵云汝等勿謂如來唯修諸法本
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蓋是二乘所見。又
大品三論可得明空。法華開權顯實。涅槃
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將非田夫唖鹽舊醫
用乳。答法花盛開三軌以空爲高座。廣明
四模以空爲安樂。子不信之即事爲驗。又
大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是三世諸
佛之根本也。又云迦毘羅城空大般涅槃空。
大涅槃是諸佛之極果也。又花數云如來覺
諸法如幻如虚空。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此明佛菩薩所悟皆空。又云遊心法界如虚
空。是人乃知佛行處。此明以了空故入佛
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
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如是五句皆無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空
耳。大經所呵者呵二乘斷見。釋論所斥外道
邪空耳。可謂乳色雖同甘毒爲異。子未別之。
不應相渾也。又今明無所得義。若有空可得
是有所得。何名無得。乃至有無得可得猶是
有得何名無得。又今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
不動等覺建立諸法。説斯爲空耳。若以凡
夫所解空之與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
是戲論不應用此。以講佛經一乘義後當廣
説也。又佛説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
以存相爲根教以無得爲主。若心同教教既
無得即心無所得乃名説教。若教同心心既
存相即教成住著。但迷倒心終不弘教。故呵
迦旃延云無以生滅心行説實相法。若以生
滅心説實相實相成生滅。若實相心説生滅
則生滅成實相。故聞説生滅皆入實相門。
但弘經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
信者難。此豈虚哉。又弘經者必多留難。憙生
退心故信者難得也。問。何故爾耶。答既弘
正道必損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藥必動
諸病。故病來政身然後疾乃得消。蓋是數之
然也。問。誰力故令留難退耶。答。大品云佛力
也。今明理而言之還是經力。以弘道力能攘
非道。故是經力也。問。子雖廣引衆經誠如
所説。但法華正明會三歸一顯實開權。云何
乃明空義。答。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是十
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爲大功徳利根者。説
摩訶衍者名爲大乘。大乘凡有六義。一出二
乘之上故名爲大。二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
名爲大。三觀世音彌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
爲大。四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五能
滅衆生大苦與大利益故名爲大。六能盡諸
法邊底故名爲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
達是空則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
礙。論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空
復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窮
深。大中之極大。是以法華盛開三軌以空爲
高座。廣明四行以空爲安樂。豈非菩埵之明
訓道場之玄範耶。難曰。夫會三歸一者正會
有中諸行。以歸一佛乘。云何乃説空耶。將非
指南爲北以曉迷徒。論雖有誠言猶未鑒意。
請爲會通令無豪滯。答。若領龍樹玄文已解
會三妙旨。子既未悟。今當重明。夫會三歸一
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鑒乎實相。實相
本亡言息慮。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爲空。以
見空相故心無所依。心無所依故能動能出。
乃名爲乘。若不見空相則情有。情有所依所
依則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動不出。雖復終
身擧手歴劫低頭無得佛義。是故歸一要悟
空豈不勉哉。次明翻譯縁起。此經凡有二
本。一正法華經。晋長安竺曇摩羅刹此言法
護之所譯出。二妙法蓮華經。晋鳩摩羅什此
云童壽。於僞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於
長安逍遙園譯出大品。後於草堂寺譯出此
經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質廣略之異。
而大意同矣。復有大悲蓮華經。廣明慈悲之
徳。異上二經。是曇無讖所出。其中復有華首
華嚴諸華經不一也。然晋有前後昔在江右
名爲西晋得五十二年。此經猶在外國。自元
王渡江左稱爲東晋。至晋安帝義熙中此經
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齊得二十三年。梁得四
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從梁至今五十年
將三百年矣。次明講經縁起。法華既有新
舊兩本講者亦應二人焉。名僧傳云。講經之
始起竺法護。護公既親譯斯經理應敷闡。
自護公之後釋安竺汰之流唯講舊本而已。
及羅什至長安翻新法華竟道融講之開爲九
轍。時人呼爲九轍法師。九轍之文今所未見。
講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後曇影道生之
流染翰著述者非復一焉。次乎齊代有清信
優婆塞劉虬。與十許名僧依傍安林壹遠之
例什肇融垣之流。撰録衆師之長秤爲注法
華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師碩學當時名高一
代。大集數論遍釋衆經。但開善以涅槃騰
譽。莊嚴以十地勝鬘擅名。光宅法華當時
獨歩。但光宅受經於中興寺印法師。印本
壽春人俗姓朱氏。少遊彭城從曇度受論。
次從匡山惠龍受學法華。而印講斯經自少
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
年卒。光宅雲法師息慈之歳隨印在鍾山下
定林寺聽法華經。下講竟住寺後石澗中累
石爲高座及以聽衆。於是自登石座霞述所
聞。印未知之密聽其所説。一言靡遺。年至
三十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題。機辨縱
横道俗歎伏。由是已來法華譽顯。余流遁
禹川疏記零落。因于講次略撰所聞目爲評
解。敢秤傳訓。蓋是以備漏失正自壞之路耳
序其評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論以通方
等。蓋是釋經之弘軌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論
者凡有二種。一通解大乘。謂中百十二門地
持攝大乘論等。二別釋一部。謂大智度論地
論金剛波若論法華論等。具解通別二論者
始鑒大乘旨趣可講大乘經也。小乘論者亦
有二焉。一通釋三藏。謂八乾度婆娑成論等。
二別釋一教如脇比丘造四阿含論以別釋四
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別釋十八部律如善
見之流。舍利弗毘曇別釋佛九分毘曇藏也。
具解通別二論可講小乘經矣。故馬鳴龍樹
造大乘論以通大乘。法勝訶梨著小乘論以
解三藏。斯則朱紫異貫涇渭分流。而宗習
數論以通方等。進無弘經之功退有傷論之
失。問。數論是弘經之長寧有乖傷之過。答。
通三藏之長如跋摩之序。障方等之失現法
華之文。故言安住四行演説斯經不得親近
小乘三藏學者。經有誠誡可不愼哉。問。安
知成論但解小乘。答。訶梨自秤正論三藏寧
非小乘必言斯實亦通方等者過在門人。非
跋摩之咎也。又羅什翻成論竟命僧叡講之。
叡序云。地水火風假也色香味觸實也。而精
巧有餘明實不足。此三藏中之實耳。非方
等之謂。序末又述什公語。秦人謂成實論所
明滅諦與方等均致。什歎曰。秦人之無深識
何以乃至於此乎。吾毎疑其普信大乘。當知
悟不由中迷可識矣。成論所明滅諦比於方
等。其猶龍燭之於螢耀夜光之於魚目。未足
喩其愚也。問。以論通教過彰於前。用數弘
經復有何失。答。釋論解四縁義。有人問欲學
四縁應學毘曇。云何乃學波若。龍樹答言
毘曇初學似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以
此詳之過逾於前。此評得失之一也。妙法
蓮華經者蓋是群聖喉衿方等之祕奧。其文
巧妙其義深遠。考經推論可謂教圓理滿。究
竟無餘之説。自古爰今受持讀誦者則尤累
滅於内。嘉瑞陳於外者不可稱言也。而人
秉五時之規矩格無方之聖化。妄謂此經猶
爲半字明因未圓辨果不足。五時既爾四宗
亦然。廢五四之妄談明究竟之圓旨。進有稱
歎之福。退無誹謗之罪。評得失之二也。外
云自見不明自強不勝。内辨長守一見喪其
無方。偏用隻文失其圓旨。故廣集異論捃採
衆師。擇善而從有能必録。至如慧基以空爲
乘本會無量義經。道生解壽量明常符法華
之論。如斯之例皆可用也。如言昔有遍行六
度之人。今教辨四車之説。又云未免二種生
死已度五百由旬。斯皆經論無文。即事鉾楯
皆所棄之。此評得失之三也。大智度論釋
無作品。明巧説波若凡有十門。最後名爲
分別深淺難易。深淺難易者如深水難度。
若巧分散則深者爲淺。而度則易也。而好事
君子廣生細章略示大意。則昏彼清實翳其
弘旨。或至前而進誦後至後而退誦前。進
無益於文理退有勞於説聽。今刪其繁重正
於乖闕使昏明殊鏡。冀有過半之功。評得失
之四也。書云華言不信信言不華。經云深
悟者愛義淺識者好文。如見後章辨果謂初
段明因。欲因果相對。又文始現六瑞於此土。
亦現六瑞於他方。欲以二六文成雙。斯皆巧
言在餘而義勢不足。文具詳之。今觀龍樹
之釋大品天親之解華嚴。唯使文顯理彰竟
無斯意。故聖軌須依凡模宜棄。評得失之五
也。次明所弘之經。此經有十種不可思
議。一者化主不可思議。諸餘經典之所無有。
如見寶塔品説十方諸佛並皆雲集。一一方
四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如來遍滿其
中。又多寶踊出謂過去佛集分身佛會。謂現
在佛集十方菩薩來會謂未來佛集。略而言
之十方三世並會鷲山。自此以外未有如斯
之盛集也。二徒衆不可思議者。十方世界一
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侍者遍滿其中。
又下方千世界塵數菩薩從地踊出遍滿十方
虚空。如是等衆不可稱計。雖復始蓮華藏終
跋提河亦未有如斯之衆謂徒衆不思議也。
三教門不可思議者。諸餘經典之所無有。如
華嚴大波若等各十萬偈尚已爲多。釋論云
法華無量無邊如大海水。又大通智勝佛説
華法經如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説此法華
經二十千萬億那由他偈。斯則教門不可思
議也。四時節不可思議日月燈明佛説此法
華經六十小劫妙光菩薩於八十小劫説法華
經。大通智勝佛於八千劫説法華經。十六
沙彌於八萬四千劫説法華經。釋迦佛説此
經時踊出菩薩問訊諸佛。如是時聞經五十
小劫説法華經。時節何可秤計故名時節不
可思議也。五者利益不可思議。如分別功徳
品初有十二種利益。始自無量恒河沙菩薩
悟無生忍。終到八佛世界塵數衆生發菩提
心。諸餘經教悟道者亦未有如斯之例。故利
益不可思議也。六者國土不可思議。如釋迦
牟尼欲容受分身諸佛故。各變八方六萬億
那由他國皆成淨土。又神力品云于時十方
世界通爲一佛國土。説餘經時或有變土或
不變土或變一土或變一會。未有如斯莊嚴
事也。故國土不可思議也。七神力不可思議。
如釋迦及十方佛一時現七種神力滿百千
歳。諸餘經典雖現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時
亦未有如斯之事。故神力不可思議也。八
功徳不可思議。如第五十人展轉聞經一念
隨喜者。勝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
衆生一切樂具及令得阿羅漢道。況受持讀
誦解脱福不可量。故功徳不可思議也。九者
結束始終融會權實。一化教門煥然可領。諸
餘經典直説而已。謂教門不可思議也。十者
開近顯遠融會眞應。無方大用三世益物。
餘教不明此經獨有。謂身不思議也。以有如
是十種難思事。持説之人累滅於内瑞獲于
外。僧弼廣載豈徒然哉
○第二序説經意
問。佛以何因縁故説是妙法蓮華經。諸佛不
以無事及少因縁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
不以無事及少因縁而動。今有何等大因縁
説是經耶。答。諸佛住三事示現説十二部
經。三事示現即是三輪。一他心輪二神通輪
三説法輪。既住三事説十二部經。當知亦住
三事説法華也。問。以何義故住於三事説此
經耶。答。三事示現即是如來三業利物。他
心輪謂意業利物。神通輪謂身業利物。説法
輪謂口業利物。問。此經何處明三輪耶。答。
如入無量義處三昧謂他心輪也。放光動地
雨華現土者謂神通輪也。從三昧起廣説法
華經終竟一經謂説法輪也。又總論教門凡
有二種。一者正果謂如來身。二者依果即
國土等。若現諸佛依正二果謂神通輪。若説
諸佛依正二果謂説法輪。應機而示此二謂
他心輪。故壽量品云。或説己身或説他身謂
説法輪也。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謂神通輪也。
序品之中盛明斯義也。又他心輪謂知病識
藥。現通説法謂應病授藥。又應生福徳爲之
現通應生智慧爲之説法。又現通則發起信
心説法則生物智慧。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
爲能度則佛法具矣。又神通輪冥密利物説
法輪顯現益縁。聖化雖多無離顯密。又神
通輪方便發起説法輪開宗授法。又神通輪
拔苦與樂説法輪滅惑生解。又神通輪顯佛
功徳業説法輪顯佛智慧業。又神通輪濟三
惡道令其離苦。説法輪勸三善道令其進行。
又説法輪顯波若徳神通輪顯法身徳如大經
四相品説。以有如是種種義故住三事也
問。昔用三輪與今何異耶。答。譬喩品云。是時
長者作是思惟。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
之。作是思惟謂他心輪。當以衣裓謂神通輪。
若以机案謂説法輪。合譬中云。如來復作
是念。若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但
成道初時即欲以三輪化物令入一乘。而根
縁未堪今始得用故與昔不同也。問。三輪有
何次第。答。三輪之中他心爲本。謂知病識
藥然後乃現神通説法輪應病授藥也。以他
心爲本。是以如來前入三昧次現神通。然
後起定説法也。問。初品之中具幾輪耶。答。
就佛爲論初品入定現瑞但有二輪。而彌勒
之問文殊之答亦是説法輪也。從方便品起
定説法竟於一經謂説法輪。其中有現通等
事屬神通輪。問。六通之中三輪是何等通耶
答。就六通義三是示現。三非示現。他心通
即他心輪。如意通謂神通輪。漏盡通謂説法
輪。問。餘三通何以不名示現。答。他心等三
能令衆生即事信驗。故名示現。天眼等三則
不能爾。故不名示現也。此通釋一經而正擬
初品也。復次欲説諸佛三種淨義故説是
經。一者五戒十善以淨三途。二者説四諦
十二因縁以淨三界。三者説方等一乘以淨
二乘。具此三淨令諸衆生得出三界内外火
宅故説是經也。復次欲明三引法門故説是
經。一者如來出世之始竟法華之前。引九
十六種邪見及在家衆生。歸五乘正法。二者
引五乘之異同歸一乘。即法華初段意也。三
引一乘之因歸法身之果。此經後段意也。此
之三引無教不收無理不攝。今具明三引究
竟法故説是經也。復次欲明權實二智相資
成故説是經。所以然者非權無以辨實。非實
無以明權。由實起權由權顯實。由權顯實故
權資於實。由實起權故實資於權。三世諸佛
智用雖多不出斯二。但迷宗之徒或執權而
喪實。或守實而亡權。今欲開顯權實二智相
資成故説是經也。復次欲説根本法輪故説
是經。根本法輪者謂三世諸佛出世。爲一
大事因縁即説一乘之道。但根縁未堪故於
一説三。即以一乘爲本三乘教爲末。但大縁
既熟堪受一乘。今欲還説根本法輪故説此
經也。問。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華
嚴教明初成道爲諸菩薩亦説一乘。二經何
異。答。教異釋不同。若如南方五時之説北
方四宗之論。皆云華嚴爲圓滿之教法華爲
未了之説。今總難之。明初成道一乘化衆生
不得。今説法華即是一乘化衆生得。若言今
説法華義猶未了者。則佛初成道欲以一乘
化物不得者。此應發始即用不了義化物也。
若佛初成道即欲以不了義化物者。此即乖
父子恩情傷諸佛本意。若言初成道是了義
化物。今説法華亦是不了義者。初成道可
是一乘化物不得。今説法華應非一乘化物
得也。又問。以何義故而法華經義未了耶。
救曰凡論滿教謂因圓果極。此經未明常住
故果未滿。滿字具明縁正二因。此經但明縁
因成佛未明正因。故因未滿。答。此經明衆
生有佛性即是正因。假萬行爲一乘即是縁
因。故因義具足。開近迹是無常顯妙本爲常
住。故果義究竟。此義後當説之。故不應言
此經明義猶未了也。又佛種種因縁稱歎法
華令人信受。若言教稱半字理猶未圓者。則
使聞經之徒不生崇仰。便於法華起輕劣心。
上失光闡之福下招誤物之罪。譬喩品未爲
之寄心也。今所釋者華嚴之與法華同明一
因一果。教滿理圓無餘究竟。但善巧方便起
縁不同。領其大要凡十四種。一者華嚴謂始
説一乘法華終明一乘。始終乃異一乘無別。
二者華嚴直説一乘。始無所會終無所開。法
華對三明一。始辨開一爲三終明會三歸一。
三者華嚴爲發始學大縁説法華爲二種縁
説。一者爲前小後大縁説。二者爲發始學大
縁説也。四者華嚴爲福徳大利根人説。法華
爲薄福鈍根人説。如初本學大中途棄大留
小。後還捨小從大故名鈍根也。五者華嚴謂
平道教。法華初則斥奪迷執然後方平道説
也。問。云何斥奪迷執後方平道説耶。答。初
斥三病爲説一乘。三病若消一乘亦廢。然後
始知寂滅之道三一二夷適縁不同大小雙用
也。六者華嚴但明一乘實慧法華具三一權
實二慧。故開方便門示眞實相。問。若爾華
嚴應無二慧。答。照一乘爲實慧鑑三乘爲
權。華嚴教門但明一乘故唯有慧。就一乘中
自開二慧。或約動靜雙用。或就空有二行。亦
得具二慧也。七者華嚴是舍那迹本身説。法
華是釋迦本迹身説也。八者華嚴加諸菩薩
説。法華如來自説。九者華嚴但對菩薩説。
法華雜對二乘菩薩説。十者華嚴竪論一乘
開五十二位。法華横論一乘不開階級。問。
何故爾耶。答。適化不同非可一類。但華嚴之
縁本信一乘故於一乘中歴位増進。故問階
級不同。法華之縁本末信一乘破其三病。始
得信一乘故未得次第歴位登昇也。又信一
乘得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學菩薩道入華嚴
法門故。法華不須更問階位也。十一者明華
嚴廣明一因一果。法華則略明一因一果。十
二者華嚴淨土中説。法華穢土説。現塔中雖
復變土令淨。而華嚴本是淨土非變而成淨。
法華穢土中説也。十三者華嚴七處八會説。
法華一處一會説。十四者華嚴一佛説法華
分身等十方佛多寶等三世佛共説。此擧七
卷對彼五帙作此判了。非就法華大本論之
也。釋論云法華如大海水何所不明耶。問。
以何故明法華對華嚴耶。答。此經領解中廣
序長者尊豪七珍具足眷屬圍遶諸人侍衞。
此皆指華嚴初成時爲諸菩薩説大法事也。
是故引華嚴以類法華。此義現信解品也。晩
見法華論釋壽量品具三身一法身二報身三
化身具有華嚴之意。以衆經皆説報身即是
舍那故也。壽量義當廣説也。復次欲示中
道離二邊相故説是經。言二邊者據昔五乘
有二種邊一者人天乘爲世間邊自餘三乘爲
出世間邊禀教之徒。謂世間乘異出世乘。
出世乘異世間乘故名二邊。至法華教明
一豪之善皆入一乘。無復世出世異乘故名
中道。又昔言有異大之小異小之大復名二
邊。法華教起會茲大小。同入一乘無復大小
異乘。故名中道也。復次欲斷二乘及菩薩
疑故説是經。如言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阿羅漢悉亦當作佛也。問。二乘菩薩
有何等疑。答。二乘之人有二種疑。一者舊疑
如身子云。三乘同入法性云何見諸菩薩受記
作佛。二乘不作佛欲以問世尊。爲先爲不先
未説法華有此疑也。又云初聞佛所説心中
大驚疑此新疑也。菩薩之人亦有二疑。一者
始行之人昔日雖聞修菩薩行得成佛道。未
知爲定成佛爲退作二乘。此舊疑也。今聞法
華明無三有一心復生疑。若無三乘佛昔何
故説有三耶。今欲斷聲聞菩薩二種疑故説
是經也。晩見論釋三請文明聲聞菩薩皆有
舊疑。現索章義説與今文符會。復次欲明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説是經。問。以何義
故。今説一乘乃言明佛性耶。答。乘若有三
可有三性。既唯有一乘則唯有一性。如毘
婆娑云一切衆生有三乘性。隨成一乘則餘
二非數縁滅。法華明一乘義則不然。故唯
有一乘唯有一性。問。此經但明一乘云何已
辨佛性。答。中論云。雖復懃精進修行菩提
道若先非佛性云何得成佛。長行釋云如鐵
無金性雖復鍛錬終不成金。若法華未辨佛
性但縁用成佛義者。既無佛性則無成佛理
亦如師子吼品廣難無性成佛義。以理推之
必明佛性。問。理推可爾有何文證。答。此經
始未多有佛性之文。方便品云開佛知見既
得清淨即是一文。佛知見者謂佛性之異名。
衆生本有知見爲煩惱覆故不清淨。法華
教起爲開衆生有佛知見。此即是佛性義。
若無佛性者教何所開耶。問。若此經已明佛
性涅槃何須復説。答。若已了悟者不須涅槃
也。問。何以知至法華即了悟不須涅槃耶
答。大經菩薩品云。如法華經中八千聲聞得
受記莂成大果寶。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故知至法華時即知佛性已得了悟也。又過
去二萬日月燈明佛説法華竟便入涅槃。故
知聞法華經已究竟悟。不須説涅槃也。又
迦葉佛時雖有涅槃而不説之。故知法華是
了義教。又壽量品云諸子有二。一不先心二
者先心。不先心者其法華時並皆得道。餘先
心者待後唱滅方得領解也。晩見法花論明
佛性義有七文。今略引二。初釋方便品唯佛
與佛究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謂如來藏
法身之體不變故。佛性亦名如來藏。故云
隱名如來藏顯名爲法身。大經云我者即是
如來藏義。次第二文釋法師品。云知佛性
水不違得成三菩提。此序方便品意竟。復
次欲結束融會。釋迦一化始終凡有七門。
今三乘人未得悟者皆得領解故説是經。一
者序歎中道法身門。謂如來法身無一切累
具一切徳。無一切累不可爲有。具一切徳
不可爲無。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法身。是故
經云如來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弊永盡
無餘。此謂無一切累也。而悉成就無量知見
力無所畏等此具一切徳。所以明此二者。良
以無患故能救物患。有一切徳故濟物無徳。
是以將明起化故前歎化本也。二者大悲門謂
如來在法身地見二種衆生起大悲心。一者昔
曾受佛化而先觀招苦。二者未經高道受三
界煮燒。此二衆生具一切患無一切徳。故有
佛所無無佛所有。爲此衆生起大悲心也。三
者垂應門。既起大悲心故應入生死。爲度物
起八相成道。是故經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即其事也。四者實化不得門。既起大悲心爲
物成道。而初成道時即欲以大悲拔其有累
大慈濟其無徳。但聖雖能授而凡不能受故
息於實化也。五者權化得門。雖一乘化之
不從。而大悲不捨欲漸引諸子故於一説三。
謂權誘門也。六者實化得門。小執將傾大機
欲動故會三歸一。謂實化得門也。七者不虚
門。許三與一似若相乖。以深見物機故無虚
妄。謂不虚門也。束此七義可爲六雙。初一是
自門後六化他門。自他一雙也。前二是法身
後五爲應迹。本迹一雙也。復五之中初一節
非但釋迦具斯七事。亦是舍那化即是釋迦
化。二佛一雙也。復四之中初一頓化不得後
三漸化得子。謂頓漸一雙也。後三之中初一
説三後二明一。三一一雙也。後二之中初正
明一次融會。一切諸佛教皆同然。三一不
虚謂教及會教一雙也。此釋譬喩意果方便
品末也。復次欲説如來十種大恩。今已悟
之人心得堅明未解之者因此改執故説此經
也。一者釋迦過去初發心時結四弘誓願欲
普濟六道。法華之縁已入斯願是爲第一通
弘誓思。二者過去世時曾爲此縁已説大法。
而此衆生曾高大化是爲第二別結縁恩也。
三者此無量衆生罪重鈍根背化起惑流浪六
趣。菩薩隨入生死方便誘化。乃至今種五
乘種子。自從背化已後訖未成道之前。經
無數劫隨逐化之。是爲第三隨逐化恩。四
者釋迦雖久已成佛爲此衆生大機將熟起故
更示成道。是故經云中止一城乃至脱珍御
服著垢膩衣。謂隱本示迹恩。五者初成道時
種種思惟方便救濟。或欲現通或欲説法或
勸或誡。同入一乘。但佛慧甚深衆生根鈍。
雖有欲化之功而無從救之理。是爲第五思
濟恩。六者子雖捨父父不捨子。故隱窮深佛
慧至道而開極淺人天之樂。謂隱深説淺恩。
故文云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謂成道已後鹿
苑之前説人天教也。七者五戒十善暫息三
途。次虚指二乘令出五趣。謂權誘恩也。八
者雖以小乘攝化。而密欲以大法教之。故説
波若付財之教。但根鈍之徒猶未悟解。是爲
第八密化恩也。九者從波若已後法華之前
中間説諸方等。現菩薩神變或説大士法門。
種種方鼓動其情。令稍鄙小心欣慕大道。謂
陶練小心恩。故文云復經小時即其事也。第
十小志遂移大機將動爲説法華。會父子天
性。今二乘之人令入一道。現在受記未來作
佛。是爲第十畢竟恩也。問。何以知具十恩耶
答。信解品云世尊大恩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故總序釋迦從初發意至于此會。始終屈曲
積劫崎嶇。有斯十種恩也。此序信解品意兼
身子等領解文也。晩見論云。欲顯佛乘與
二乘異故説窮子譬喩。佛乘如長者尊豪。二
乘如窮子鄙賤。此欲令已解者於大小堅明
未悟者改三信一。與今釋符會也。復次欲
説所化人功徳及能化人功徳故説此經。所
化人功徳者如密雲彌布其澤普洽。三草二
木隨分受潤。雖隨分受潤而不覺知。能覺知
者是爲希有。如來慈身普覆法界等潤五乘
衆生隨分受益而不覺知。若能覺知亦爲希
有也。問。云何不覺知耶。答。有二種不知。
一不知同二不知異。不知同者不知如來若
形若教爲開一道。不知異者不知五乘衆生
隨根成異。如草木不知一雲一雨謂不知同。
不自知上中下差別謂不知異。今迦葉之流
能知同異。今欲引歎中根之人述成其所領
解故説此經。二者歎能化功徳。今未解者
開悟已曉者進徳故説是經。故經云如來復
有無量功徳。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説不能盡
也。問。如來復有何等功徳説不可盡。答。上
信解品云過去結縁今日相會。蓋是一方之
化未窮無方之迹。無方迹者。慈身法雨等
益十方遍利三世。豈止此會三根人耶。又上
兩周之説及二領解皆明昔説三不説一。今
説一不説三似若偏私。是故今明如來常等
現身常等説法猶如雲雨。但三縁自聞三一
縁自聞一耳。故大經云常行一乘衆生見三。
以釋成上二周教意故説此品也。又上信解
品明昔始結縁終于今會。隨逐根情崎岴屈
曲。有若難心何能利物。是故今明如來若形
若教猶如雲雨。雖順物崎嶇無心屈曲也。又
有人疑若大慈平等何故衆生有得聞法有不
聞法。如以威徳力令五千之徒從座而去。是
故釋云天澤無私不在無根非佛大慈不平等
也。此釋藥草喩品。晩見論破大乘人。自謂
言無聲聞明法雨普潤。隨根得果不應言無。
此證上能化功徳也。二示種子無上義。種
子無上者如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明迦葉
等曾發菩提心中忘斯意。今還發心行菩提
道必當作佛。故是種子無上。此證上第一所
化人功徳義也。復次佛法有二種。一顯示
法二祕密法。顯示法者謂三乘教明三種因
得三種果故名顯示。祕密法者謂三乘人
皆得作佛。如釋論第百卷云。法華明阿羅漢
受記作佛故名祕密法。昔來已説顯示法竟。
今欲説祕密法故説此經。問。何故三乘行因
得果名顯示。三乘同作佛名祕密耶。答。顯
示法者方便教也。明三乘人各自行因皆得
成果。此事易解。如外三種子各生三牙。其相
易明故名顯示。祕密法謂甚深法。明無三乘
唯有一乘故名祕密。問。若爾者三因三果此
是祕密。何以故實無三乘。覆相説言有三種
乘。應是祕密。而道理唯有一乘無有三乘。應
是顯示。以非覆相説故也。答。若以了義爲
顯示不了義爲祕密者如後所判。今以淺近
爲顯示甚深爲祕密如前所明。此義後當廣
説也。問。何故授二乘説作佛耶。答。唯有一
乘無有餘乘。唯有一佛性無有餘性。以皆有
佛性故皆應作佛也。晩見論釋受記文。問。
聲聞人爲實成佛故與授記。不實成佛故與
授記。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積劫修行。若
不實成佛將非如來虚妄授記。答。授聲聞記
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故。如來依平等法説
於一乘。平等法者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
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功徳故與授記。菩
薩具足功故與授記。依此論明佛性名爲法
身。故知二乘有佛性故與其授記也。問。若
爾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應授記作佛。答。不
然佛性有二種。一正因二縁因。一切衆生雖
有正因無有行解等善故無縁因。無縁因故
不得作佛。今二乘人内有正因外聞法華經
生信解等善。即縁因縁正具足故得授記。二
者授二乘記。即是説法華經法華經正明一
因一果。今明二乘人已改二執發菩提心。
今爲授記令二乘人現世行因未來作佛。以
發心行行即是一因。未來作佛即是一果。又
其人即是菩薩復是人一。説此一教名爲教
一。故授二乘記。具説四一即是説法華經也。
三者暢佛本心故授二乘記。何者明如來初
成道時即欲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但初成道
時根性未堪。今如得記則暢佛本心。同大
經心喜之義。四者授二乘記令諸菩薩不復
退轉。所以然者有二乘道可有退路竟無此
理。何所退耶。又二乘是不作佛人今當作佛。
菩薩本是成佛之人云何欲退耶。五者授二
乘記。一切未發二乘心者皆不復發。所以
然者以證二乘尚自捨之。我等未得云何欲
求。以有斯益故授聲聞記也。六者授二乘記
故一切未改二乘執者。因此而改伊是羅漢。
既得授記我亦無學寧不作佛。遂改小心欣
求大道。故信解品因身子得記自序餘解即
其事也。七者授二乘記欲證一乘之旨不虚
無三之言是實。所以爾者上來雖唱三權一
實。若二乘人不得記者此言空設。今二乘之
人受記作佛。故知一乘是實三權不虚也。八
者授二乘記即是説淨土法門。謂化主淨國
土淨教門淨徒衆淨也。所以具四淨者以悟
一乘改其三執故其心淨。其心淨故國土淨。
以此淨悟悟一切衆生。即是教門及徒衆淨
也。以身子心淨故佛説四淨之教也。九者
以時衆聞二乘得記於淨土作佛故化往生。
以有此益故授二乘記也。十者欲證二乘所
解是實故授其記。夫得記者必由實解故也。
以有如此十種義故所以授二乘記。總釋諸
授記品竟。復次欲説諸佛二種法故記是經
也。一説現在法二説過去法。上來二周已
説釋迦一期出世始終方便利益衆生竟。今
説釋迦過去利益衆生法門。故説是經也
問。何因縁故有二種説耶。答。衆生有三種。
一者上根二者中根三者下根。上中二根直
聞現在説法已得了悟。今欲爲下根衆生令
得受道故説過去始末法門也。二者爲釋疑
故來。有人云應學二乘。所以然者。始行菩
薩雖聞此經不得佛記。二乘聞經便得受決。
若爾但學聲聞不必須行菩薩道。是故釋云。
此等聲聞於無量劫久行大行。但中忘斯意
故作二乘。非作二乘即得授記。即是總釋
三根人得悟一乘因縁也。法華論云。決定聲
聞不得記。退菩提心聲聞方得記。與此義相
應。三者聲聞唯有二種。一本學小乘二退大
爲小。譬喩品爲本學小乘人。今欲爲退大之
人故説是經。問。何以知然。答。譬喩品火宅
之中本有三十子。即三乘根性欲求出宅爲
説三乘。故知爲本乘人也。化城所明本欲
求佛中途懈退爲説小乘。故知二譬爲二人
也。此就文訖。而義實通也。四者欲廣歎如來
智慧明久遠。今二乘人心生欣慕改迷悟入
故説是經。所以富樓那云復聞如來神通之
力即其事也。五者欲顯法華是古佛法。三
世諸佛必皆説之。故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説
眞實。問。以何因縁故一切諸佛皆説涅槃耶
答。一乘是佛因縁。無有諸佛不説佛乘。但
説一乘自有二種。一者直説一乘。謂一因一
果。如華嚴之 □流二者先説三乘後説一乘。
即法華也。此二雖殊一乘無異。是故一切諸
佛皆説法花涅槃教起但爲斥無常病故常
樂。若衆生無有無常之病即不須明常樂。
是故佛或説涅槃或有不説也。問。云法華文
未説佛性之因法身之果。云何不須涅槃耶
答。不須説也。所以然者昔有五乘故有五
性。今唯有一佛乘即唯有一佛性。故利根之
人即知有佛性也。昔有五乘即五乘之果是
無常。今唯一佛即佛果是常。故亦不須別説
法身常也。但爲釋迦出於惡世間。一乘因果
未悟故更廣説涅槃耳。六者説過去事示生
死長遠。今二乘人深起厭心。汝於過去本
求佛道。經爾時劫退住小乘。一何可愍。我
已成佛汝應欣慕。二乘聞之遂發心求佛也。
七者説宿世之事。下根聞之因得領解。説
繋珠之譬曉諸未悟。八者三説既周。廣發
權行之迹正令諸小行知菩薩難可思議。改
志求佛也。以有如是八種義故説化城品也
復次欲説如實功徳智慧故説此經。問。云
何名爲如實福慧耶。答。如實福慧者從實理
生。以一乘是實故能生如實慧。實慧者。上
三周説法生三乘信解授記作佛。今欲説如
實功徳。如實功徳者謂受持讀誦書寫解説。
如説修行生如實福難可格量。既信如實法
得無過之福。毀如實法則獲莫大之罪。今
欲示衆生如實罪福故説是經也。二者諸佛
説法有二種門。一直説門二稱歎門。上三周
説法名直説門。今歎經力經用名稱歎門。三
者復有二門。一者一乘體門二者一乘功用
門。乘體門者上已説竟。今欲説乘功用門故
説是經。乘用門者謂能生福慧也。四者復有
二門。一生慧門二生信門。上三周説已生慧
門。餘未信者今預經功徳令生信心謂生信
門。五者復有二門。一自行門二化他門。上
來三周説法令三根人悟解故是自行門。今
傳化未聞謂化他門也。六者復有二門。一受
恩門二報恩門。上來悟解是受恩門。今得悟
之人傳示未悟。助佛揚化謂報恩門。七者復
有二門。一正説門二流通門。上來是正説門。
今示弘經之方。謂流通門釋此法師品兼釋
諸品。明功徳事流通門也。復次欲顯如來
身方便身眞實。故説此經。問。何等是身方
便身眞實耶。答。以法身爲眞實。迹身爲方
便。但本迹二身凡有四種。一者生滅爲迹身。
無生滅爲本身。如多寶雖滅不滅。顯釋迦雖
生不生。不生不滅名爲本身。不生示生不
滅示滅名爲迹身也。二者明本一而迹多。
如集十方諸分身佛。欲明釋迦爲本諸佛爲
迹。所以然者諸佛平指爲迹。各以己身爲本。
當知釋迦之與諸佛皆是迹耳。非釋迦非諸
佛乃爲統一之本。故明本一而迹多也。三者
擧釋迦及分身者。此就一佛明本迹義。如一
佛法身爲本而垂一切迹。四者以爲多寶與
釋迦並坐者。欲表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皆
同一法身故垂一切迹。攝大乘論明二種平
等。一別平等。如一佛法身爲本垂一切迹。
二通平等。謂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由來。或但
執別先通或但執通先別皆非論意也。晩見
法華論明多寶以現者示平等。故多寶如來
已入涅槃復示現身。此顯自身他身佛性法
身平等。證四義中第四義及第一義也。問。
若此品具明四種本迹義者壽量品復何所明
耶。答。佛開本迹凡有二門。一神通輪門二
説法輪門。神通輪開本迹者。從見塔品至
涌出品現十一種神通以開本迹。一者涌出
塔表佛猶存之義。二者住空表隱顯無有滯
礙。三者出聲。或謂直是塔而已未足以表猶
存之義。故須出聲也。四者雖復有聲密恐
無形非是佛聲。故開塔令身在其中矣。五
分座同坐者。欲等生滅義往之等。今明雙樹
之滅是迹而非眞。今之等往明王宮之生權
而非實也。六者集佛明本一而迹多。七者變
土。迹身既非實身迹土亦非實土。釋迦及化
佛是迹身。別有統一之本。淨穢二土皆是迹
土非法身所栖。法身別處中道第一義土。
八者接衆在空表虚心乃見法身。九者發調
達之迹以表丈六爲權。調達非惡示惡。類
釋迦不生現生。十者顯龍女成佛。昔女身不
能現身成佛。今遂能成佛者。昔明如來身非
常住今始明佛身是常。十一明下方菩薩地
覆不現地裂方顯。昔教覆故未顯法身。今
教始開故得明也。此十一種皆是神通門。
以開本迹也。二從彌勒之問釋迦之答。就説
法輪以開本迹也。問。初段開三顯一辨教之
權實。何故但就説法輪。今就神通輪耶。答。
教之權實但是説法。輪身之本迹屬神通輪
是故後門就神通輪。故下文云汝今諦聽如
來祕密神通之力。又云神通力如是於阿僧
祇劫也。又如大經開法身密廣明神通。開
波若密廣明説法。今亦然矣。又前現通即是
密開本迹。後説法身即是顯開本迹。要前密
開後方得顯開也。又密開本迹生物之信。顯
開本迹生物之解。問。辨本迹身何故具就二
輪及顯密耶。答。以果徳甚深絶因位境界宜
就二義也。又前開三顯一中亦有顯密。廣
説爲顯略説爲密。又前現塔雖表法身是常。
未辨爲始證法身。爲久證法身。故壽量廣明
近遠之義。明無量劫來久證法身。又前開
三顯一中亦有總別。初總明諸佛二智次別
明二智。今開近顯遠亦具總別二義。見塔品
總明諸佛本迹。壽量別明釋迦二身。又前
直明法身後品廣釋疑難。又前但明法身未
辨三世益物之用。後品廣明益物義也。又諸
佛隨俗凡有二種。一者身二者命。前明法身
常住後明壽同太虚。又前明無生滅後辨無
始終。無始終者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豈測其
終也。此總序寶塔品及壽量品竟。晩見論
三身具足豈非辨常之明據耶。復次欲説
菩薩要行故説是經。問。何故説菩薩行菩薩
行有幾種耶。答。菩薩有四種要行如前説也
 問。何因縁故明菩薩行。答。上以三周開權
顯實破三乘執即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竟
應修菩薩行。如華嚴善財童子。於一一知
識所皆云。我已先發菩提之心。而未知云
何修菩薩行學菩薩道。故次發心即是明修
行也。二者説菩薩行即是説法華經。法華
經正明一乘。一乘即是菩薩行。故就菩薩
行明一乘。故此經云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也。
三者上來自説及證説即竟。欲示弘經模軌。
模軌即是四行。故説菩薩行也。四者爲封言
之徒聞上開權顯實明一辨三。便謂有三一
有開有合。是故今明菩薩行諸法實相。無
上中下非一非三非開非合。三一開合皆是
方便化物。故説菩薩行。五者有人欲求佛道
畏憚生死。多諸患難故退菩提心息諸斷行。
今爲此人故明菩薩有四行令身心安樂。其
人聞已堅固不退。故説菩薩行。六者欲發起
如來壽命之果。故説菩薩行。下品明如來有
不可思議之果。所謂生滅自在無礙。如此妙
果必由妙因。是故今明菩薩行。即是妙因也。
安樂行品竟。復次欲廣説諸菩薩智慧功徳
宣通此法擁護衆生故説是經。如説藥王妙
音觀音乃至普賢等功徳智慧等。問。何因縁
故説諸菩薩功徳智慧耶。答。一乘有二種。
一者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爲大乘。二者諸
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爲大乘。如十二門論
所辨。上説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
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
大乘也。二者説諸菩薩功徳智慧不可思議。
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
心者不復發心故説菩薩行。三者凡夫二乘
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
解行増進故説菩薩行。四者淨名經云。或
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
不同受悟多種。上來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
菩薩而作佛事故説諸菩薩行也。五者欲歎
此經功力故説諸菩薩行。諸大菩薩有不可
思議功徳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
得如此功徳者當行法華經也。六者欲開祕
密藏故説此經。聲聞法中説諸菩薩乃至一
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
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
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
道。利益衆生故説菩薩行。七者欲爲利益未
來一切衆生。令得受持妙法華經。使無留難。
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
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説菩薩行。此總釋藥王
等諸品也。晩見論云。欲明護衆生諸難力
者故説觀音陀羅尼等品。示現功徳力故説
妙莊嚴王品。依過去功徳彼童子有如是力
故護法身。故説普賢菩薩品。此釋與今略同。
如是等觀諸品中意故説妙法華經也。釋論
第百卷云。法華經無量無邊如大海水。以文
無量義亦無量。故知説法華經因經亦復無
量。今但略説也。問。何故不次第論二十八
品耶。答。釋經文流通次第説之。今但序其宗
要耳。問。依何論作説耶。答。大智度論云。觀
諸品中意故明説波若因縁。今還依論意故
作此釋。釋論是解經之模軌。欲釋大乘經者
必須影之也
法華玄論卷第一



法華玄論卷第二
 胡吉藏撰 
第三釋名。具存梵本應云薩達磨分陀利修
多羅。竺法護公翻爲正法蓮華。羅什改正爲
妙餘依舊經。遠公雙用二説。加以多名謂眞
法好法等也。評曰。什公改正爲妙者必應有
深致。今當試論之。正以對邪受稱妙以形麁
得名。以九十六術爲邪五乘之法爲正。斯則
正名劣也。五乘雖正猶未妙極。唯有一乘
最爲無上。則妙名爲勝。故改前翻用後譯也。
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勝二乘也。於諸世
間爲無有上出人天乘也。故對彼麁乘以佛
乘爲妙矣。問。妙有幾種。答。略明二義一相待
妙二絶待妙。相待妙者待麁説妙。絶待妙者
非麁非妙不知何以字之。故強名爲妙。問。
何故立斯二妙。答。至人善巧一往對麁説妙。
封執名者謂道乃非麁理應是妙。是故次云
待麁説妙未是好妙。所以然者雖復絶麁猶
未絶妙。若非麁非妙麁妙兩絶乃名爲妙也。
絶待之目起自於斯。觀公經序云。寄花宣微
而道玄像表。稱之爲妙而體絶精麁。頌曰是
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二乘所以息慮補處
所以絶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評曰。觀公冥
同今意也。難曰。詳此釋者唯明果妙。乘通因
果者不應偏執。答以理言之唯果妙耳。因乘
未極則非妙也。但因學果行故隨分説妙耳。
有人但以因乘爲妙者未究妙源也。次明二
妙一開三顯一以明妙。二開近顯遠以辨妙。
此是一經之宗領。故就此以明妙即釋第二
法字也。就二中初總論十對次別詳因果。此
義若成則名爲妙。如其不成便非妙也。總
論十對者。問。此言妙者。佛果爲是常故言
妙。爲未是常故言妙。答。光宅雲公言。猶
是無常。所以然者教有五時。唯第五涅槃是
常住教。四時皆無常。法華是第四時教。是
故佛身猶是無常。又此經自説無常如下文
言。復倍上數雖復稱久終自有限。故知無常。
又藥草品云終歸於空。終歸於空者既是無
常終入無餘也。問。既是無常爲是了義爲不
了義。答。此經明一乘了義辨無常不了。故
亦了亦不了也。評曰。此經開方便門示眞實
相。開二種方便示二種眞實。二方便者謂乘
方便身方便。二眞實者謂乘眞實身眞實。若
爾前開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眞實。既是實説
名爲了義。後開身方便身眞實。云何未是實
説爲不了義。若同是方便眞實。以後爲不
了義則前亦應然。又同是方便眞實。以前爲
了以後爲不了。亦應以後爲了以前爲不了
也。又同是方便眞實。以前爲了以後爲不了。
則前分是滿教後分爲半教。前分爲深後分
爲淺。有顛倒過也。今所明者依佛口説。初段
明乘之權實後段明身之權實。乘之權實謂
究竟乘。身之權實名究竟身。若言乘權實爲
究竟身權實不究竟。是人但信初分經不信
後分經。故信不具足。大經云於十二部中唯
信六部不信六部。斯言驗矣。第二明因果
義。舊云初開三顯一以明因。次開近顯遠
以辨果。依舊判者因亦滿亦半。果則唯半不
滿。明會三歸一故一乘究竟爲因滿。但明縁
因未辨正因。故因不滿。明果雖有近遠之異
皆是無常故唯半不滿也。評曰。此釋二失。一
者云初段明因後章辨果。是義不然。昔明因
三果三今辨因一果一。何得開三顯一但明
因耶。若今日明一唯是因者則昔明三乘事
亦應然。又明今一佛果乘究竟。明昔三因三
果皆不究竟。正引物果一。云何乃明因耶。此
義文中已説。二者若言初段明因了後章辨
果未了。即因勝而果劣因深而果淺。是義不
然。又因異聲聞果同羅漢。所以然者會三歸
一故因異聲聞。猶是無常故果同阿羅漢。又
以今一因感無常之果。亦應以昔二因招常
住之報。不可以三乘因得常住果者。亦不可
以一乘因得無常果。又因滿果半則因非果
因果非因果。故非因果義也。今所明者對破
二失以明二得。初段開三顯一。一者通因果。
故昔則有因三果三。今則有因一果一也。二
者此經辨究竟之因圓滿之果。會三歸一之
因。因名滿因。開近顯遠之果。果名圜果。故
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也。又因具二因故因滿。
一者正因謂佛性。二者縁因即萬善如前説
也。果具二果一迹身果二法身果也。第三
辨三徳。初段經明權實二智即是般若。後段
辨本迹名爲法身。此二無累稱爲解脱。是
故斯經三徳斯備故名爲常。問。大經可有三徳
此經云何亦明三徳耶。答。此經明一佛乘因
一佛乘果。一佛乘因因具萬行。一佛乘果果
具三徳。二乘之因因不具萬行。二乘之果果
不備三徳。若果不備三徳則果不異二乘。因
不具萬行因不異二乘耳。豈可然乎。問。何以
知初段明般若後段辨法身。答。般若是口密
法身是身密。如四相品説。前明智之權實故
是般若。後辨身之本迹故宜明法身。解脱
者斯二無累即解脱也。第四對二縁。初辨
智之權實對聲聞説。今明身之本迹對菩薩
説。對聲聞説。身子爲小中之極。大小交接
故反小以歸大。對菩薩説彌勒爲因行之極。
與法身相隣故反因無常令證果常。若法
身猶是無常。則因果同位。因人復何所學耶。
又因亦無常果亦無常。則因位之人能測果
徳。慈氏復何所疑耶。今所明者前對小人説
大令小歸大。今對無常人説常令無常人證
常。又小劣而大勝故説大。以引小令小慕大。
無常劣而常勝故。説常以引無常。令無常者
以慕常。故有二教二縁兩段差別。若法身無
常者教無引縁之能。縁無欣教之理也。第
五明雙治。初段明一乘。異昔三乘。故以三
爲病一爲藥以一斥三。後章明今常。異昔無
常。常爲藥無常爲病以常斥無常。故有今昔
藥病相治也。若後段猶明無常者。但有前治
無後治也。則前病得消後痾不遣也。問。明果
亦異昔也。昔明八十或七百僧祇。今云復倍
上數。豈非異耶。答。雖言復倍終是無常。但
短長爲異耳。若終是無常終無後治也。若言
昔是短無常今是長無常。終是無常者。亦應
昔日麁三今日妙三。終有三也。若三一相對
昔三合不三。亦應常無常相對昔無常今不
無常也。第六擧二地。對兩生死。前會三歸
一則免於二地。人天乘入一乘故離凡夫地。聲
聞縁覺入一乘故離二乘地。離凡聖二地故發
菩提心。漸漸修行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乃至等覺。此則因義圓滿也。果若猶是
無常則未免二死。若未免二死則未度五百
由旬。若已度五百則已免無常。又若果未免
二死則果未圓。若果未圓則十地因亦不滿。
辨因之義亦不成也。今所明者。初段令一
切衆生離凡夫二乘之地發菩提心。乃至修
行菩薩行至乎等覺。後章明果永除五住。
具傾二死故果義圓。以因滿果圓斯經究竟
第七明二妙。初段明一妙後段明常妙。
初段明一妙者以道無有二故名爲一。如華
嚴云。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但一道有
二種。一者無九十六種之異故言一。二者無
五乘之異故言一。無此二種故言一道。以不
一故則便乖道。名之爲麁。道無二故稱之爲
妙。故初段正示一切衆生一道清淨也。第
二段示一道是常者。雖知一道清淨但未知
一道爲常無常。故次明一道是常。以道是
常所以爲妙。如來是證一道之人。以道常
故諸佛亦常。以道妙故體道之人亦妙。以
道一故體道之人亦一。故十方諸佛同一法
身。所以然者。非道既是無常。道亦無常者。
道與非道竟何異耶。若如由來説者。但有一
妙無有常妙。妙義不足故不名妙法華也。又
一道是常故一可稱妙。由來明一猶是無常。
故一亦非妙。若爾非但無常妙。亦無一妙。
既無二妙但有二麁。今明唯一正道。隨義説
之。以至極無二故名爲一。體非生滅所以是
常也。第八明三引。釋迦一化始終凡有三
引。法華之前謂引邪歸正。佛未出世有二種
邪法。一者九十六術出家外道。二者一切世
俗在家衆生。此二種雖異並非佛法故名爲
邪。如來出世引此二邪歸五乘正法。此二種
人中有無聞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化度之。故引此
二邪歸五乘之正。二者引異歸同。法華之
前雖免二邪仍執五異。是故引於五異歸乎
一乘。即初段意也。第三引因歸果。五乘雖
入一乘猶是因位。故引因歸果令證法身。如
聲聞領解明十信之始。彌勒疑除辨十地之
終。引此始終二因歸如來究竟法身之果。此
三引無教不收無義不盡。非止局釋迦乃貫
通諸佛。已以三引究竟故名圓滿之經。即
是了義常住。又三引究竟。是故下品明多人
得道。自法華之前但有初引未有二引。故得
道者少也。若後段猶明無常。但有二引無有
三引。又但有引聲聞無有引菩薩。以聲聞
不信一今令入一。故引聲聞。菩薩與佛同是
無常。云何引菩薩耶。又亦不得引聲聞。所以
然者。諸佛及弟子聲聞縁覺衆皆是無常身。
云何得引之。又佛若無常令二乘人而起退
心不復求佛。又三乘猶是無常名爲半字。
大經云爲聲聞説半字。此經正教菩薩。云
何説半字耶。問。三引究竟何故復説涅槃。答。
諸子有二種一不失心二者失心。不失心
子聞三引究竟皆得領悟。餘失心子聞三引
不悟。故方便唱滅爲説涅槃方得受道也。
若爾涅槃最爲鈍根人説。問。涅槃爲鈍根人
説者應淺耶。答。教非淺也。但於縁悟故轉勢
説之。如猶是一藥。不失心者前服失心者
後服。猶是一正道。利者前悟鈍者後悟。涅槃
法華更無異也。問。涅槃爲最鈍根人説者何
得經云爲人中象王迦葉説耶。答。須識二縁。
一歴教不悟縁。從見佛初生乃至聞法華不
悟者名歴教不悟縁。此是最鈍根人。至涅
槃方悟也。二者前已得悟今至涅槃更復進
悟。如迦葉等大利根人。爲此人故説涅槃也。
又有根縁不聞前教直聞涅槃。即具足識如
來究竟因果名大利根人。問。歴聞前教得悟
何故是鈍。直聞涅槃領解云何爲利。答。歴聞
諸教從小至大從淺入深。故爲鈍。直聞究
竟而悟名爲利根也。第九辨三輪義。初段
開三顯一謂教權實名説法輪。次章辨開近
顯遠名神通輪。説法輪謂始終一切教。一
切教雖多不出權實。五乘即權教一乘即實
教。昔則開一爲五今收五歸一也。神通輪謂
始終一切身一切身雖多不出本迹身。始生
終滅前凡後聖名爲迹身。無始無終不生不
滅名爲本身。昔則以本垂迹故隱本爲顯迹。
今則以迹顯本廢迹而明本也。他心輪者通
貫二教二身也。問。法華之前亦有三輪義不
答亦有三輪。但説法輪未開教之權實。神
通輪未開身之本迹。今始倶開故與昔異也
第十明二説。一者直説。二釋疑成前説。直
説者初段明無九十六種之邪異。亦無五乘
之正異。三世諸佛唯有一道也。第二段成
前説者。道雖無二若猶是無常。還同九十六
種道。亦還同五乘之道。不名一道。今明九
十六道自是無常道。今明一道是常道。五乘
之道謂無常道一乘之道方是常道。故擧常
道成前一道也。次別明因妙義。舊云此經
但明縁因成佛未明佛性正因。故因亦未妙。
評曰。前已略説。此事不輕今當廣説。此經對
麁言妙形三辨一。昔有三乘則有三性。今唯
一乘則唯一性。蓋是數之然也。若乘一而性
三蓋是數不然也。今請難之。若乘一而性
三者性既有三。則衆生或有成佛或有不成。
所以然者有於三性無有一性。是故或成或
不成。若爾者何得經云一豪之善皆成佛耶。
又若今無一乘性而成佛者。昔應無三乘性
而成三乘也。又昔有三性有成三之理。今無
一性無成一理。又無一乘性而成一者。等
無三性何不成三。又至法華雖明一乘猶有
三性者。則乘一而性三。若乘一而性三。則
昔乘三而性一。不可乘三性一豈得乘一性
三。又乘一性三即事相違。智人不信。譬如唯
成一味復云乳有五性。乳有五性者豈唯成
一味。若成一味云何復説性五。微識鹽梅
少異木石。不説此言言尚不成。義何猶立。
若言今教無有三乘性。異昔有三性者。亦應
今教有一性。異昔無一性。蓋亦是數然也。
若言今明無三性復明無一性者。既無三性
不成三乘。若無一性何猶成一。若言佛不
説有一乘性復不明無性。但覆相説一乘成
佛者。此無成佛因縁。何由得成佛。夫論成佛
者必有其義。衆生有作佛理可成佛耳。不
明有理無理何由成耶。譬如不論黄石有金
無金而忽令人爐冶。事所未聞。問。此經下
云人天兩足尊知法常無性。既言無性豈得
説一乘性耶。答。此明破性執耳。又破外道
及小乘人因中有性義。若如大經佛性之性
豈得言無耶。又難曰。既其無性亦無別佛
種異三乘種。今遂有別種異五乘種。何故
無別性異三性耶。若言萬行爲種無有性者。
此之萬行既無有性何必成佛。又一行無佛
萬行亦無佛。萬行既成佛者一行亦無何不
成耶。龍樹云泥中無瓶而出瓶者。指端無車
馬飮食何不出耶。又若言恐昔我執未除故
不説佛性者。何不畏今不得成佛而説有性。
不應觀前則怯望後便勇。以衆事推之必知。
應明佛性又應説佛性。所以然者。佛性是佛
乘本。由有佛性故假縁顯之。而但明縁因不
説本性。則捨本攀條爲不黠也。又天親釋金
剛般若已明佛性。況法華而不説。又成道五
年説如來藏經明有佛性。況法華未明。若
言此非次第教故不應引之。可言金剛般若
復是無方説耶。若言天親等不足信者。五時
是慧觀所製。四宗是光統著述。何由則受。
逆聖順凡良所未喩。若言無文佛性之説故
不用者。涅槃華嚴無梨耶之文則涅槃華嚴
應未明八識。故不可即就一經令備一切教。
則唯有一部八方何施。以有佛性故修行成
佛。是故爲妙。若無佛性則不成佛故非妙也
次別論壽量。舊云從大品至法華皆無常。
汝以何義證法華常耶。評曰。今以三證。一法
華前經證。婆數作金剛般若論云。三相異體
故離彼三相是如來。此明生住滅三相與法身
異體。離彼三相是如來一法身。則知金剛般
若已明常義。況法華在後而是無常。若法華
在後而是無常者。則般若爲勝法華劣也。大
品常啼品云。諸佛色身有來去法身無來去。
則明法身是常。況法華耶。小品經分明辨法
身不可遷滅與大品同意。第三淨名經云佛
身無漏諸滿已盡。佛身無爲不隨諸數。此
二句具足解如來常身。問。此二云何具辨法
身。答。佛身無漏者子結斷也。佛身無爲不
墮諸數者果縛斷也。子果既斷豈非常耶。
又佛身無漏故異凡夫身。佛身無爲異二乘
無常身。是故佛身常恒無有變易。又佛身無
漏五住皆傾。佛身無爲二死倶離。此異菩薩
身。菩薩從初發意至金剛已還。一念無明未
斷猶名諸漏無常。苦報猶在不名無爲。佛已
離之故是常也。又佛身無漏不可爲有。佛身
無爲不可言無。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法身故
名爲常。若是二邊則名無常也。又佛身無漏
即是解脱。佛身無爲謂法身般若。但點雖有
三不出得離以具三徳。是故名常。又佛身
無漏名之爲空。佛身無爲名爲不空。故大涅
槃具空不空義。即是常也。淨名尚辨法身是
常。況法華耶。又淨名云諸仁者此身無常當
樂佛身。既言此身無常當樂佛身。佛身猶是
無常與己身同何所樂哉。問。淨名序説明常
耳。而未是經正宗也。答。此是愚人問也。領
是淨名所説皆是淨名經宗。云何言非正宗
耶。故肇師云。始自淨土終訖供養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也。又既非經宗即與宗相害云何
説耶。又淨名有二處四會。二處者一菴園
處二方丈處。四會者佛國品菴園初會。方
便品方丈初會。問疾以去方丈重會。菩薩行
品以去菴園重會。若爾方便品是室内説之
云何言非經正宗耶。又若淨名經序與正説
相違。則餘一切經悉應然也。又子夏之序詩
元凱之序傳皆應乖正經也。次引法華文證
三説三領解以明之。方便品明一種説。一
廣辨教之權實二略明身之本迹。如云唯有
一乘法謂實教也。方便説三乘謂權教也。我
始坐道場謂迹身也。從久遠劫來讃示涅槃
法謂本身也。身子還領二事。初文領解教之
權實。次云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
法輪。亦以方便説。此領身本迹也。既言從
生出家是方便迹身者。則不生不滅爲實身
也。既以生滅爲迹身。迹身是無常無生滅爲
本身。本身則常斯一説一領也。次譬喩品明
三車爲權教一車爲實教。如來已離因果諸
患具一切徳。謂法身也。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謂迹身也。又云是時長者在門外立謂法身
也。驚入火宅謂迹身也。迹身在三界八相成
道故有生滅。本身出三界外故是無生滅也。
信解品還領二事。一使謂實教也二使謂權
教也。長者嚴飾謂本身也。脱珍御服著弊垢
衣垂迹身也。問。此明本迹誠如所言。云何用
此證常無常。答。今請問。長者眷屬圍繞爲是
法身爲是應身。若是法身云何而有眷屬圍
繞。出内取與復云何言中止一城。是釋迦應
身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復喩何身耶。今所明
者長者嚴飾即舍那身。出内取與謂舍那教。
若爾舍那形教蘊在法華之中。法華教豈不説
常耶。復云何言是半字耶。若法華是無常半
字教者。舍那佛教義亦應然。問。此中何處有
法身常文。答。中止一城既是應身。中止之前
即是法身。故以法身垂舍那之迹。則法身是
常也。問。釋迦教中何處有三身文。答。像法決
疑經云或見我身爲舍那。爲百千釋迦圍繞。
或見我身滿虚空即法身。或見丈六即應身
也。問。但應領解二身。何故此經領解三身
耶。答。此經領解一化始終故具領三身。三
身別自有科。第三周亦具二事。教權實易
知。如云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此即明身
之本迹也。領解中略而不陳例上可解。問。
若爾三周具明形教壽量。何繁説耶。答。二周
教廣身略後周身廣教略也。又初周擧二身
爲成二教。後周擧二教爲成二身。次就二
涅槃證即是。略釋涅槃義就大小涅槃凡有
三異。一者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異。二斷
三界内外惑異。三者具衆徳不具衆徳異。
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異者。方便品云我設
是方便説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是亦非眞
滅。此明昔方便涅槃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此明今教眞
實涅槃。問。此二涅槃有何異耶。答。文中已明
竟也。但有人謂此爲一乘文非涅槃也。今明
不然。經文正對小涅槃明大涅槃。小涅槃爲
方便大涅槃爲眞實。故前句明非眞實後句
明眞滅。問。此二涅槃云何開權實耶。答。如經
自説小乘人滅煩惱故名小涅槃。大乘中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名大涅槃也。問。
滅煩惱何故名小。本來寂滅云何名大。答。
小乘不知煩惱及身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故
見有煩惱生今欲滅之。是生滅觀故名爲小。
大乘人知煩惱本自不生今亦無滅。以無生
滅觀故名大涅槃也。問。以何亦證小乘人不
知本不生今不滅耶。答。即前文爲明據義可
知也。又釋論云。大乘空門者。謂一切法自
性空自相空。小乘空門者即折法明空。攝
大乘論云小乘人不知諸法性空。故不得法
無我眞如也。又淨名經云。佛爲増上慢人
説斷三毒名爲涅槃。若無増上慢佛説三毒
即是涅槃。三毒即是涅槃者。三毒本不生今
不滅。豈非即是涅槃耶。又法華論釋二乘與
一乘有無義。明無有二乘涅槃唯有如來大
涅槃。故知此經辨涅槃與小乘異。若爾身
豈同昔耶。第二明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異
者。譬喩品小乘人但離虚妄名爲解脱。其實
未得一切解脱。三界子果名爲虚妄。二乘脱
之名得解脱。一切解脱者三界内外一切子
果並皆離之名一切解脱。故大小涅槃短長
義異也。問。小乘滅三界子縛名有餘。滅三界
果縛名無餘。大乘復云何。答。滅三界内外一
切子縛盡名有餘。滅三界内外一切果縛盡
名無餘。問。小乘先得有餘後入無餘。大乘
云何。答。即一時也。障佛無明既斷無常苦
報即淨。故二涅槃一時也。出攝大乘論也。
第三明大小涅槃異者小乘涅槃不具衆徳。
大乘涅槃具足衆徳。如信解品云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得脱三界苦惱之患。小乘涅槃
無身無智故名爲空。唯有法無人故名爲空。
大涅槃者具足身智及以人法。故信解品云
無漏無爲諸法之王。此文含一切義。無漏
故謂解脱徳。無爲故具法身般若徳。無漏無
爲即是法也。諸法之王即是人。故知如來
之身無漏無爲即是涅槃人法具足。信解品
未具釋此義也。又譬喩品明如來涅槃異二
乘涅槃。義如云。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此明大小二滅異。即是
果果異也。又云是諸衆生脱三界者。悉與
諸佛禪定解脱娯樂之具。此明佛衆徳異。二
乘徳即果義異。問。大經何故先明果後辨果
果。法華文前明果果後辨果耶。答。攝大乘論
明佛二果與法華同。而兩經異者。法華爲小
乘人保滅爲正。欲以大滅代小滅。如以大車
代小車。故先明大滅。小乘人不以餘徳爲貴
後明餘徳也。大經云欲歎涅槃故銘涅槃是
果中之果居最後也。又此二實無前後。但約
義分之耳。問。擧二涅槃異欲何所明耶。答。欲
例顯二身異也。大小二涅槃既異。大小二法
身亦異。小乘五分法身是生滅無常身。大乘
法身謂無生滅常身也。若此經明法身猶是
無常者。亦應此經明涅槃不異小乘也。問。此
經明涅槃與昔不異。何以知然。此經明佛既
是無常終入無餘與小乘同也。又初品云佛
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故知與小乘不異。評
曰。此是大事宜請詳定。前引方便品及譬喩
品。佛口自説大小二涅槃爲異。何故違反佛
語而言不異。如此即是無信人也。又難曰。
若大小二乘同一涅槃則因異而果同。是事
不然。又大小乘本期在果。在果既同何須因
異。今所明者二因異故二果亦異。無復異因
終歸一因。無復異果終歸一果。問。此經云佛
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此是小乘灰斷涅槃。
云何言是大乘涅槃耶。答。言薪盡火滅者感
以爲薪應以爲火。故感盡而應息耳。問。何
以知然。答。壽量品云以方便力故説有滅不
滅。豈同二乘灰身滅智云如薪盡火滅耶。又
感盡應必滅。蓋是數之然也。大經云諸佛法
爾有爲亦然。問。有人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此明一乘寂滅三乘之相。汝今何故
以配涅槃耶。答。此是人情義耳非佛義也。佛
經前偈明非眞滅後偈辨眞滅。云何將配一
乘義耶。若以此文明一乘無三相者。前文應
云三乘非眞滅。不應言涅槃非眞滅也。問。今
正明三乘一乘云何乃解涅槃耶。答。正以涅
槃異故分三乘一乘異耳。良由一乘涅槃是
眞滅三乘涅槃非眞滅。故一乘是眞乘三乘
非眞乘耳。若不以涅槃異以簡三一者。復用
何物簡耶。講經者多迷此處希熟觀文也。復
有人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初段開
三顯一。未得説言寶所涅槃。故且用大品
實相涅槃故云本來寂滅耳。評曰。是亦不然。
若攝大乘及地論正明自性清淨爲大乘涅
槃。即是今文本來寂滅相也。彼論既釋究
竟涅槃。則知法華辨圓極眞滅。問。衆人何
故皆暗而子獨明乎。答。初釋以五時局。後解
將二段判。不細尋文故失其妙旨也。次引
關河舊説以證常無常義。昔竺法護翻舊法
華猶未見判其宗旨。自羅什所譯新本長安
僧叡法師親對翻之。其法華序云。以壽無
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分身無數萬形不足
以異其體。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
不實。普賢顯其無來。多寶證其不滅。評曰。叡
公親承羅什製斯序者。即明常其明證。蓋是
法華宗本不得不依之矣。次河西道朗對翻
涅槃。其人亦者法華統略明説法華經凡有
五意。第四意云。爲明法身眞化不異存沒理
一如多寶品説。而群生不解爲顯此義故説
斯經。又云多寶塔現明法身常存。壽量品明
與大虚齊量。評曰。道朗著涅槃疏世盛行之。
其所解法華理非謬説。明常之旨還符叡公。
道場慧觀云。同往之三會便歸一乘之始也。
滅影澄神乘之終也。滅影謂息迹澄神則明
本。故迹無常而本常。評曰。還同叡公義也。次
注法華云。非存亡之數曰壽。出脩夭之限稱
量。明法身非形年所攝。使大士修踐極之照。
不以伽耶而成佛百年爲期頤也。評曰。注釋
猶是明常而意極清玄也。何者既云非存非
亡。即是不生不滅不修不夭非常無常。與涅
槃經明法身絶百非不異也。次竺道生云。夫
色身佛者應現而有無有實形也。形既不實
豈有壽哉。然則萬形同致古今爲一。古亦今也。
今亦古也。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若有時不有
有處不在者。於衆生然耳。佛不爾也。是以極
決長壽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
耶既非彼長何獨是乎。長短斯亡長短斯存
焉。評曰。道朗僧叡但明常義耳。生公注經明
非常非無常義也。常無常皆是斥病對治悉
檀耳。第一義悉檀即是法身。法身豈常無常
等五句可取耶。問。藥草喩品云究竟涅槃常
寂滅相終歸於空。豈非終入無餘捨無常身
智耶。評曰。光宅此言不識文意也。若云此經
明涅槃空即是滅身智者。涅槃云大涅槃空
可得然耶。又若身智終無常者與二乘竟復
何異耶。今明藥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擧兩
果。一者初文云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此擧智
果究竟。顯二乘人智不究竟也。二者云究竟
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此擧斷究竟。顯二
乘人斷不究竟既明兩義。是以前後開二文
也。以後明斷究竟故。所以涅槃空無諸相。問。
何以知擧果及果果耶。答。譬喩品合大車亦
擧二果皆以如來滅度。滅度謂果果也。諸佛
定慧謂果也。佛徳雖多莫出斯二也。又龍法
師爲法華之宗。其人云。大涅槃空無諸相。又
云空無煩惱。與今意同也。印法師云終歸常
住第一義空。忠法師云終歸第一義空智慧
也。又有人云佛果無累故空。注經云空有同
盡乃名爲空。評曰。前法師皆云常住空無相。
或注經意迥越前判。謂空有倶絶故名爲空
也。問。既言壽量豈是常耶。答。若爾稱無量壽
應是常也。阿彌陀經云無量壽既非常者。今
明壽量豈無常耶。今明有四句。一者實有量
歎美長遠故言無量。如阿彌陀經。二者實無
量欲明量齊大虚故言壽量。即此經也。金光
明亦爾。三者實無量而言無量。如大經云唯
佛覩佛其壽無量。四者有量而言有量。如言
釋迦壽八十也。問。若此經明常何用涅槃耶
答。前已説竟。法華已明一乘勝鬘復何用明
一耶。大品明空解諸般若復何用明耶。又若
爾者第三時但有維摩明抑揚。思益應無用
耶。問。二經明常者有何異耶。答。此經直明
二義。一者教權實二者身眞應。略開斯二衆
便解了。大經廣明四徳三點縁正二因。故
與此經語異意同也。問。汝雖種種門説佛是
常。此就道理明是常耳。而此經文佛口自
説無常。不應違經明是常耶。如經云復倍
上數終有限極。故終是無常也。答。此經明
久已成佛。斯久已證常。證常之時尚非補
處所知。今言復倍上數者證常已後。此豈
可知。窮學不知則唯佛覩佛其壽無量。是
故常也。又復倍上數者欲敍佛無始終義也。
前明久已成佛而逸多不見其初。明無始
義。今言復倍上數彌勒不見其後。明無終
義。問曰。何故明無始終。答。見寶塔品亦因
事密表不生滅。今假微塵譬明無始終。以
身無生滅異凡夫二乘之身。壽無始終異凡
夫二乘之壽。以凡夫二乘之身爲生滅所
遷。壽則有始成終盡一期所壞。故如來身
不生滅壽無始終也。又肇法師涅槃論正
明此二義。六趣無以攝其生。力負無以化
其體。謂無生滅也。隨之不得其蹤。迎之罔
眺其首明無始終。肇公不見涅槃華嚴。還採
法華般若以作斯論。故與經意符也。問。此但
經明成佛久耳。云何是無始終耶。答。今請詳
經意。若但明成佛久者於縁竟有何益耶。所
以然者。始成之與久成皆是無常。今開久成
竟有何利。今深取佛意者。昔明始於伽耶
終乎雙樹。故是無常之壽。補處不見其初窮
學不知其後。唯佛覩佛其壽無量。考斯文
旨豈不允哉。三省愈彰再思已決也。故法華
論云。復倍上數者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
數過上數不可知故也。余見此文悲喜交至
也。又問若以近成爲方便以久成爲實説者。
法華明久成此實説。華嚴辨始成正覺便是
方便。未可然矣。又大經云我聞半偈超彌勒
九劫先得成佛。今請問之。超九劫者爲是實
説爲是權教。若是實説者則法華爲方便。又
若超九劫爲實説者諸小乘經論明超九劫。若
爾三藏爲實教法華是權經。若言法華明久
爲實。大經明超九劫爲權者。則法華爲實涅
槃爲權。又法華已開近云何涅槃更覆遠耶。
若近遠兩經迴互者。三一之教義亦應然
又問若法華開近顯遠。明久已成佛爲本近
成爲迹者。何故常不輕品更覆遠明近隱本
辨迹耶。不應一經之内前後相違。若一經之
中本迹或覆或開。則三一或會或不會也。又
若此經爲明久已成佛實説者。則初開三顯
一諸佛共同。開近顯遠則釋迦獨有也。若
言此義爲例者。下分別功徳品諸菩薩皆發
願。願我於未來説壽亦如是。豈得言釋迦獨
有開近顯遠而餘佛無耶。以此衆事詳之。但
知是寄無始終以顯法身常義。有始終者皆
是應迹。以此義通上諸經無一豪滯也。此義
難明。本迹義及壽量品文更廣論之。又設以
復倍上數之言證無常者。經有二文前文明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後明復倍之
言。若以後説爲無常者。何故不以前證爲
常。問。何故前後相違耶。答。後文擧因説果。明
行菩薩道時所得壽命于今未盡。況得佛壽
命而可盡耶。如在太子之位資財猶尚未竭。
況登天子之位俸祿可盡耶。問。云何因中壽
命不可盡耶。答。從十信至十地位。行既深
則壽亦無量。況法身之齡而可竭盡耶。又必
是無常而説是常者。此依道理則應獲福無
邊。以佛説教本爲顯理故也。若是常住而
言無常得無量罪。如釋論云實無十方佛敬
言有者則得福也。實有十方佛而言無者則
獲大罪也。今明是經究竟法身。百非不非
百是不是與大經及華嚴不異。尚不可言常
豈可言是無常耶。故名果妙。以此因果妙
故名爲妙法。次釋蓮華義。有人言外國名
分陀利。此間翻爲蓮華。蓮華有四色簡三取
一。謂白蓮華名分陀利。白者諸色中本亦是
喩白淨平等慧。問。何故佛眼喩青蓮華。答。青
者喩佛眼色取相似爲喩。白者諸色之本明
一乘是三乘之本。故取白不取三。評曰。不
然蓮華者蓋是通名。分陀利此爲別稱。何以
知然。叡師序云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而華
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
盛時名分陀利。遠法師云分陀利伽是蓮華
開發時名。然此華體以時遷名隨形變。初
出未開名屈摩藍。衰落之時名爲摩頼。當開
發盛美色香具足時名分陀利伽。大經十六
卷解十號云。人中蓮華分陀利華。二名並出。
應有通別之異。又列四華最後云分陀利華。
河西道朗云鮮白色。又餘處翻爲赤色最香
蓮華。今明蓮華是衆華中之勝分陀利。又
是蓮華中之美所以云分陀利華也。又大經
偈問云何處濁世不汚如蓮華。下菩薩品具
擧四華答。故知蓮華是通名分陀利爲別稱
也。今以通名爲翻故云蓮華也。若未開但
因而無果。若已落但果而無因。今取正開因
果分明。華譬因實喩果華譬教實喩理。問。何
故梵本擧其別稱謂分陀利。此間存其通名
稱爲蓮華。答。分陀利必是蓮華。今取分陀
利之蓮華非異蓮華也。又外國此華有三時
異名。此間無有三時異翻。故存其通稱故含
得別也。問。以何義故取蓮華喩此經耶。答。
略明十六種義。一明此華衆華中最第一。
釋論云陸生中須漫那華爲第一。水生中青
蓮華爲第一。以喩此經衆經中最爲第一。
故下云諸佛已説今説當説。而此法華最爲
深妙。問曰。已説即是法華之前謂般若等。
當説即是法華之後謂涅槃等。何因縁故言
法華最爲難信解也。答。諸大乘經顯道乃當
無異。但法華已前大小分流法華已後會三
又竟。但此經是反三之始歸一之初。故最爲
難解稱爲第一也。二明此華由種而生喩一
乘從縁而起。故下偈云佛種從縁起是故説
一乘。三明此華開合有時。開則爲晝合則
爲夜。以喩一乘隱顯有時。大縁未熟故隱
縁熟故顯。四明此華能爲瑞相。喩見法華
必知衆生皆得成佛。五明此華有三時之異
終不離一華。以喩於一佛乘分別説三雖説
三乘終歸一乘。六明此華從微至著。以喩
此經明衆生一禮之福一念之功漸漸成佛。
七明大梵王衆生之祖從此華生。喩十方三
世諸佛根本法身由此經有也。八明此華爲
人天之所愛敬。喩此經衆聖之所尊重。九
明此華雖生淤泥泥不能染汚以喩一乘雖在
三乘汚泥汚泥不能染汚。十明此華生必在
淤泥。喩一乘之人必起自生死。十一明此華
開而現實。喩此經言巧而理顯也。十二明
此華不生而已生則華實倶含。喩此經不説
而已説則因果雙辨。問曰。若華實倶含將非
因中有果因果並耶。答。蓮華未是果故非一
時。離蓮華無果亦非前後也。十三者明此華
必生於果。餘華不爾或生不生。喩一乘之因
必當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十四者明
此華爲諸佛之所踐翫衆聖之所託生。喩此
經諸佛護念教菩薩法也。十五明未敷之時
而蓮實不現。喩佛初出世説法明有三乘一
乘蓮實未現。華開實方現開方便門一乘眞
實方現。故此華有開未開。喩三乘之權一
乘之實也。十六者佛初成正覺。故蓮華藏
世界説一乘法門。今爲二乘人説於一乘。
令二乘人同入法界共在蓮華藏土。故借蓮
華以表此義。問。蓮華但是譬名亦得是法説
也。答。大集經偈云。慈悲爲莖智慧爲葉三昧
爲鬚解脱爲敷。菩薩蜂王採甘露味。是故敬
禮妙法蓮華。若觀此意具以衆徳爲蓮華也
問。蓮華有幾種。答。釋論云有三種。一人中蓮
華十餘葉也。二天中蓮華百葉。三菩薩淨土
中華有千葉或無量葉。取其最勝爲喩。即
擧菩薩華也。借近以況遠者取即目華也。
晩見法華論明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顯示甚深功徳。應知一名無量義經者成就
字義故。以此法門説彼甚深妙境界法故。
甚深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法故。二
名最勝修多羅者三藏中最勝妙藏成就故。
三名大方廣者無量大乘門隨衆生根住持成
就故。四名教菩薩法者爲教化根熟菩薩隨
器法成就故。五者名佛所護念者依佛如來
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諸佛祕密法者此法甚
深如來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來功徳三
昧之藏在此經故。八名一切諸佛密處者根
未熟衆生非法器不與故。九名能生一切諸
佛者聞此法門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諸
佛道場者。聞此法門能成阿耨三菩提。非
餘修多羅故。十一名一切諸佛所轉法輪者。
此法門能破一切諸障故。十二名一切説佛
堅固舍利。謂如來眞如法身於此修多羅不
壞故。十三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者。依
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爲衆生説天人聲聞辟
支佛等法故。十四名説一乘經者。此法門
顯示如來阿耨三菩提究竟之體。二乘非究
竟故。十五名第一義住者。此法門即是如
來法身究竟住處故。十六名妙法蓮華經者。
有二種義何等爲二。一者出水義不可盡出
離小乘泥濁水故。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喩諸
聲聞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
聞説無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故。二
華開者衆生於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
開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
門者攝成就故。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
字身頻婆羅阿閦婆等偈故也
第四辨經宗旨。問。此經以何爲宗耶。答。説
者甚衆。略陳所見有十三家。第一遠師云此
經以一乘爲宗。一乘之法所謂妙法。如譬喩
品云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爲無有上。
評曰。未見遠師序本。相傳云爾然。尋經始終
雖明一乘而一乘具有因果。何得但用於因不
取於果。此則得在於因失在於果。又且果門
已備可得稱妙。因行未圓何得稱妙。以果妙
故可得爲宗。因既不妙豈得爲宗也。第二龍
師云此經但以果爲宗。彼云妙法者如來靈
智體也。陶練滓累衆麁斯盡故云妙也。動靜
軌物故云法也。法既眞妙難以言辨。故借蓮
華爲譬。所以果智爲宗也。評曰。光宅受經於
印印禀承於龍。龍爲法華之匠。然此釋以文
義兩推實符會經致。何以知之。開宗之始廣
説之初皆歎佛慧。故云爲説佛慧故諸佛出
於世。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故知一
經始終皆明佛慧也。以理推者三乘智慧猶
未圓滿。唯佛智慧乃稱究竟。既欲引三趣
一宜令皆學佛慧。則以佛慧爲宗也。然此
慧照無不圓。累無不盡。稱之爲妙。體可軌
模名之爲法。唯此一慧爲實餘二非眞稱爲
一也。虚通自在縱任無礙目之爲乘。詳此釋
意應無間然矣。但既有妙果必有妙因。考
經始終因果斯備。若偏以果爲宗即得在於
果失在於因。義亦未允也。第三宋道場慧觀
法師序云。此經以妙一爲名眞慧爲體。妙一
爲名者。三乘異流是即非眞。終期會歸其乘
唯一。其乘唯一謂之妙法。頌曰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爲無有上。眞慧爲體
者。釋迦玄音始唱讃佛慧甚深。多寶歎善
則稱平等大慧。頌曰爲説佛慧故諸佛出於
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其序又云。會
三歸一乘之始也。此明三乘同入一乘始得
信解。故名爲始也。覺慧成滿乘之盛也。此明
佛果成滿謂乘之盛。滅影澄神乘之終也。
此明息迹歸本。明法身常恒。謂乘終也。慧
觀作序竟以示羅什。什歎曰。善男子自不深
入經藏。豈能作如是説。評曰。尋觀此釋名體
具足因果圓滿。始終兩擧本迹雙明。文旨允
契如什所歎也。第四中興寺印師云。此經
亦以一乘實慧爲體。下開宗中歎云。佛智
甚深即是實慧。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
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一乘妙境。故境智爲
經宗。所以然者非實境無以生實慧。非實慧
無以照實境也。所以銘一乘。爲實相境者體
無三僞故稱實相也。評曰。印受經於龍龍明
佛慧爲宗。而印加之以境。故以境智爲宗。
然經非無境智。但又闕因果方之於觀亦未
盡美矣。第五光宅法師受學印公之經而不
用印公之釋。云此經以一乘因果爲宗故經
有兩段。初開三顯一以明因。後開近顯遠以
辨果也。評曰。光宅所明盛傳於世末學推之。
又既有因果之文應符經旨。今以文義推尋
意猶未允。何者後明開近顯遠可得是果。前
辨開三顯一非專明因。所以然者。昔日明
三則有因三果三。今日辨一則有因一果一。
開昔因三果三皆是方便。顯今因一果一並
爲眞實。何得開三顯一以辨因耶。又因果
乃圓本迹未足如前評也。第六師云。此經
既開權顯實。則宜以二智爲宗。開三即是明
權顯一所謂辨實。以下開近顯遠義亦例然。
開近謂權顯遠爲實。未詳作者。評曰。權實二
慧總貫一經。誠如所説。考斯權實唯是果智。
終以果爲宗。同前評矣。又若以權實爲宗則
應具以三一爲體。今不可以三一爲體。何
得以權實爲宗。又初段開權顯實宜名權實
二智。後章開近顯遠宜稱本迹二身。若皆
用權實則身智相渾也。第七師云既名妙法
即以妙法蓮華爲宗。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
本眞實法性也。此法性不受惑染。不與惑
同名之爲淨。以是淨故稱爲妙也。故用此
爲題即以爲宗。蓮華者如前引大集經。取
衆徳爲華不用世間蓮華也。評曰。尋此師
學集出此方。謂第八識自性清淨亦名性淨
涅槃以爲妙法。既云是佛所得還是果義同
前評也。又攝大乘論阿僧伽菩薩所造及十
八空論婆藪所造皆云八識是妄識。謂是生
死之根。先代地論師用爲佛性。謂是眞極。
昔般若未度遠師已悟眞空。涅槃不盡生公
照知佛性。諸地論師有慚先見之明矣。又
此經所興不正明八識。八識之義別付餘解
説耳。第八師云此經以常住爲宗。所以然
者。大論佛教所宗在常。是故此經以常爲宗。
但教門未極止。是覆相明常耳。第九師云
此經以顯了明常故以常住爲宗。如下文云。
常住不滅但與涅槃明常廣略爲異耳。評曰。
此二師雖有覆顯爲異而明常義同。然非無
有常住之文。但常義是開近顯遠之意。非
一經始末之説也。又釋論云。法華經是祕
密法。明羅漢授記作佛。非正明常義也。覆
相之與顯了至壽量品自具詳之。第十師云
以萬善爲體。但使是善善必無朽皆當作佛
也。評曰。萬善爲體猶是因義爲宗。得在於初
章失在於後段。復同前評也。第十一師云
萬善爲體。此大通漫。此經既明一乘但取乘
之飾具。宜用一乘爲體。乘飾具者如下云。
其車高廣乃至駕以白牛。但取無漏大乘簡
除有漏之法也。評曰。尋此釋用一乘爲體。
與初師不同。初師總明一乘。今但取無漏
明義。既局非所用也。第十二長安僧叡法
師法華序云。尋經幽旨恢廓宏邃所該甚遠。
豈但説實歸本畢殊途而已哉。乃大明覺理
嚢括古今。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不實。普
賢顯其無來多寶明其不滅。此乃喪功於本
無忘期於二地也。評曰。叡公親承羅什。是傳
譯之宗。製斯一序。故自冠絶衆師。與光宅一
門數條碩異。初開三顯一以明因。叡公總云
説實歸本。説實歸本者一乘一因名爲眞實。
非但初段正明於因。此一義不同也。光宅云
次章明果猶是數量。叡公云壽量定其非數。
非數者常恒不變無有限數。二不同也。光宅
云此經未明常唯一法身而垂萬迹。叡公云
分身明其不實。不實者釋迦之與分身皆是
應迹。非是實身則顯法身爲實。三不同也。普
賢無來多寶不滅。乃至喪功於本無忘期於
二地。此皆辨忘名絶相無住無得不因不果
非始非終不一不二乃至非常非無常。顯諸
法實相不可言宣。四不同也。與光宅四異將
慧觀。三同既其共禀什公。一車無二轍矣
十三劉蚪集注採安林壹遠什肇融恒八師之
説。其序大意云。教凝於三一之表果玄於
丈六之外。無名無相者此經之旨歸。自非
道越三空智通十地者孰能辨。名於無名厝
説於無説者哉。評曰。尋注意與叡觀等大同
同辨無依無得忘言忘相之説也。問。已聞異
説未見今宗。爲異衆師爲同諸匠耶。答。若
以悟而言禀斯異説各蒙益者。則衆師釋無
可爲非。若聞而不悟則衆師無可爲是。一
師之意唯貴在於悟耳。宜以悟爲經宗無論
同異也。問。符經須録背文宜棄。何故朱紫
共貫之清濁尚混流。唯悟爲宗未詳可領
答。假設符經聞而不悟於縁非藥則應棄之。
如其釋背佛經。聞而受道則成甘露理應須
録。故甘毒無定唯悟爲宗。晩見攝大乘論與
一師大致符會。菩薩於一切法無有定教無
有定身。唯利益爲定也。問。若於縁取悟無
不契道。論中何故顯正破邪。答。爲縁不悟
是故破邪。如其契道無非正説也。問。唯悟
之言乃應會道。未知此説出在何文耶。答。
斯乃衆聖之本懷經論之宗領。非但會理亦
有誠文。故大經云。一切諸法無有定相。若
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以無
定相是故如來非道説道道説非道。常説
非常非常説常。法若有定是應説是非應説
非。而是非反論眞僞互説者。故知法無定相
唯悟是從。又諍論中云。我諸弟子聞是説
已不解我意。雖領正言乃成邪説。又中論云。
一切實一切非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非
實。了者於四句皆是佛法。不了者四句皆是
魔法。又釋論云。不得般若方便力故學阿毘
曇門墮有見中。學空門墮無見中。學昆勒門
墮空有見中。學非有非無墮愚癡論。得般若
方便學此四句不墮四見。又文殊問經云。十
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未
來起斯二十部。皆是如來赴縁方便。聞皆
得道故無非大乘。又大集經云。雖有五部皆
不妨如來法界及大般涅槃。又求那三藏師
偈云。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諍也。以此而推用悟爲宗。斯判宜
允。此非但欲通一教乃總貫衆經也。問。若唯
悟爲宗子前何故評其得失耶。答。若領先通
無俟今問。如其未曉更爲折之。大判前言
凡有三轍。一者於縁並悟則衆釋無非。二者
聞悉失迷則異説無是。三者自有於此即悟
於彼生迷。則此説成正彼言爲邪。故法無
定相。顯在於茲唯悟是宗事彰今説也。問。
若約縁悟爲正縁迷是邪此言通漫。自有是
佛口説非佛口説。然佛説中有了義經不了
義經。若爾者則應有正説邪説。今就文而判
何釋符經耶。答。如前所評得失已彰。問。前
明得失自是舊宗。今欲安心願聞異説。答。
夫欲安神好異者。蓋是入道之巨累通教之
尤毒。今當爲子陳之失心。有所安則情有
所寄。情有所寄則名有所得。有所得者則
有所縛。有所縛者蓋是衆累之府藏萬苦之
林苑。子欲安神事招斯過。又云願聞異説。若
云求異則異更有異。使異異無窮。古語云眞
言歸於競。辨宗逾出於好異。可謂去城逾遠
岐路逾多。乖之彌至失之彌甚。必欲會虚宗
契玄寂者。宜自同於前冥異於後。内視不己
見外聽不我聞。虚其心實其照者。即是聞
所未聞。未曾有法如此。法者稱爲法華。法
華大宗其意在此。問。若心有所依既稱有所
縛。情無所寄還復染無。其猶逃峰趣壑倶不
免於患難。故下經云。若有若無見具足六十
二。答。誠如所問。前爲借無以出有。有病既息
無亦不留。釋論云如霜雹草死草死而雹消。
若能遠離二邊乃稱妙悟也。問。有無雙離乃
可二見不生。今明非有非無即墮愚癡論也
答。子初關滯有次轍染無。今雖兩是病消雙
非疾起。可謂衆生處處著斯言驗矣。若能遠
離二邊不著中道。蕭焉無寄理自玄會。返
本之道著乎茲矣。問。雖云衆生處處著復云
引之令得出。請示玄宗令虚心無寄。答。經
言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今當示不可示。
子宜聞無所聞。此經以實相正法爲宗。明因
辨果。開權顯實皆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説爲
其用也。問。何以知實相正法爲宗。答。如前
所引。是法不可示即是實相也。又過去二
萬億日月燈明佛云。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
説。又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諸法
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文處甚多非可具擧。又
夫欲辨宗須觀經題。題云妙法者即是正法。
正法者如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皆悉寂滅相。正法絶於名相故
乃名爲妙。若四句所及何妙之有耶。問。若非
因非果亦應非正非邪非虚非實。何故名爲
實相正法耶。答。實如所問。非邪非正非實非
虚不知何以目之。爲欲出處衆生於無名相
中假名相説。故強名正法耳。故大經云低羅
婆夷實不食油強名食油。皆有類也。問。若言
非因非果非虚非實者。斯乃眞諦四亡。復何
開一乘妙旨。答。既言非因非果亦非俗非眞
非縁非觀。故釋論解般若云。因是一邊果
是一邊。離是二邊名爲中道。又云縁是一邊
觀是一邊。離是二邊乃名中道。肇公涅槃論
云。法無有無之相故無數於外。聖無有無之
智故無心於内。於外無數於内無心。彼已寂
滅乃名涅槃。豈是眞諦。問。云何因果爲用耶
答。正法實非因果。爲衆生開因果法門。故名
爲用。權實亦爾。但今明因果異舊因果。所言
因者具足二因。一者佛性二者縁因。以衆生
有佛性故修萬行方得成佛也。所言果者亦
具二果。一無徳不圓。二無累不盡。此義現
法華論後當説之。故言正法爲體因果爲用

法華玄論卷第二








法華玄論卷第三
 胡吉藏撰 
問。釋論解問乘品云。列十種大經所謂雲經
大雲經華手經法華經等。是摩訶波若經於
中最爲深大。又論第百卷云。法華是祕密
法明阿羅漢受記作佛。波若非祕密法不明
二乘作佛。又論釋畢定品云。須菩提聞法
華經明一切衆生皆作佛。又聞波若經中有
退。是故今問佛。是菩薩爲畢定爲不畢定。
又釋論大明品云。諸餘善法入波若中。論
云諸餘善法謂法華經。又云法華是波若果
名。是五處論文有三相違。初文列般若勝
而法華等劣。第二文般若淺法華深。餘三不
別淺深。此三相違云何會通耶。答。依五時
之説四宗之論。言此相害鉾楯不可會通
問。云何爾耶。答。衆師並云般若淺而法華
深。決定無有言般若勝而法華劣。故知不可
通也。問。既與舊説相違今云何融會耶。答。
須廣詳舊論意乃明所以然者。此雖數句之
文乃網羅佛教。不可輕言宜諦詳究。問。舊
説云何。答。宋道場寺惠觀法師著涅槃序明
教有二種。一頓教即華嚴之流。二漸教謂五
時之説。後人更加其一復有無方教也。三大
法師並皆用之。爰至北土還影五教製於四
宗。今依大乘經論詳其得失。釋論云佛法有
二種一者大乘藏二者小乘三藏。又云佛法
有二道一者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前約法
分兩後就人開二。又釋論云佛滅後迦葉與
阿難結集三藏。文殊彌勒亦與阿難結集摩
訶衍藏。大經云字有二種。一半字二滿字。
爲聲聞説半字爲菩薩説滿字。又云諸大衆
凡有二種。一求小乘二求大乘。昔於波羅捺
爲聲聞轉小法輪。今始於此拘尸那城爲諸
菩薩轉大法輪。又法華云昔於波羅捺轉生
滅小輪。今至鷲山轉無生滅大輪。又法華
明二種教。一教聲聞二教菩薩。教聲聞者
如雇之除糞。教菩薩者如付窮子財。從付財
已去皆是教菩薩。又唯有草菴及以大宅。
唯有中道化城及以寶所。又攝大乘論明聲
聞法菩薩法。聲聞法但斷惑障。菩薩法斷
惑智二障。又地論明二藏與釋論同。又淨名
云菩薩法藏所攝。則知有聲聞法藏所攝。
又中論云聲聞法入第一義道。摩訶衍入第
一義道。又一切經初皆列二衆。一小乘衆二
大乘衆。如是等處處經論但明大小二乘。
故唯有二種法輪不應立三教也。又以理推
之衆生根有二種。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
道。堪受大道爲説佛乘名爲大乘。不堪受
者爲説小乘。故知但應有二不應立三也。又
三教之言無的明據不可用也。次明亦無漸
教。舊云波若是三乘通教凡引四文。初云欲
得聲聞地者。當學波若乃至欲得菩薩地者。
當學般若。又云是波若中廣説三乘之教。
又云二乘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又云欲住
須陀洹者亦不應離是忍。故知波若是三乘
通教。評曰。論序説波若因縁意云。於三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