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聽飮噉隨&T021355;而出。若噉凡草&T021355;即出乳。
噉下忍草&T021355;即出酪。噉中忍草&T021355;出生蘇。
噉上忍草&T021355;出熟蘇。噉上上忍草&T021355;出醍
醐。若牛出五味譬漸法也。牛出醍醐譬
頓法也。牛出三味譬不定法也。佛亦如
是。偏圓滿足在佛心中。聽機扣撃説則不
同。善趣機撃出人天法輪。析法機撃出二
乘法輪。體法機撃出巧度法輪。歴別機撃出
漸次法輪。圓頓機撃出無作法輪。又兩機撃
出第四第五味。又一機撃出第二味。又四機
撃出四味。除第一味。又三機撃出三味。除
第一第二味。又一機撃出第五味除四味。
復次三藏道場所得法。如乳在牛。起道場
即説乳法輪。通佛道場所得法。如酪在牛。
起道場即説酪法輪。別佛道場所得法。如
五味倶在牛。道場起説次第五味法輪。圓佛
道場所得法。如醍醐在牛。道場起即説醍
醐法輪。問大經云。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應
是乳法輪。答乳有多種。麁牛出乳乳則爲
害。善犢之乳是乳最良。問乳既多種醍醐不
一。答經以羅漢支佛爲醍醐。故知優劣。此
中大有義宜熟思之。例三義往推。上諸説
法迹而非本。始滿始説中間被拂。中間滿中
間説。尚皆方便。況今滿今説寧非迹耶。執
迹則倶失拂迹則倶解。非迹非本不思議
一也。復次已説爲迹今説爲本。已本今迹倶
迹倶本云云。或實本權迹四句云云。體用乃至
事理四句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七本眷屬妙者。經云。此諸菩薩下方空中
住。此等是我子。我則是父。下方者下名爲
底。大品有諸法底三昧。釋論云。智度大道
佛窮底。當知。此諸菩薩隣佛窮智度底。虚
空者。法性虚空之寂光也。從本時寂光空中
出今時寂光空中。今時寂光空中者。不識
本時者。故言我經遊諸國。乃不識一人地
湧。千界皆是本時應眷屬也。所以無三者。
時節既久權轉爲實。但一無三。或可擧一
例知有三也。從本垂迹迹中始成佛。時亦
有業願通應。中間所化亦有四種。文殊觀音
調達等。或稱爲師或稱弟子。於惑者未了。
若拂中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
疑本。二義倶失云云。問迹本相望千界塵則
少。増道數則多。本迹法身淺深異耶。答法身
先滿無増無減。約化縁廣狹耳。問若爾初住
二住化縁多少。法身亦應無淺深。答菩薩位
未窮。約實證判淺深。佛位已滿但約權化。
有四句論廣狹云云。問明因果等。皆約迹
佛指本。明眷屬而召本到迹何耶。答因果
等法幽微難曉。故約此指彼。眷屬是人。召證
爲易。或可將本人示迹人。或將迹法顯
本法互現意耳。八本涅槃妙者。經又復言。其
入於涅槃。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非實滅度者。常住本寂也。唱言滅度者。調伏
衆生也。悉本時涅槃非迹涅槃。迹者大經明
聲光所集。始諸弟子終于蝮蠆。無邊身菩
薩弟子之位。身量無邊。豈有大師倚臥背
痛。此乃生身示病示滅。法身無疾常存不
變。或取析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
或取體法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生
身迹滅者。如阿含中。結業之身父母所生。棄
國捐王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八十
二歳老比丘身。詣純陀舍持鉢乞食。食檀
耳羹食訖説法。果報壽命中夜而盡。入無餘
涅槃。以火闍毘收取舍利者。此三藏涅槃
相。若釋論云。六地菩薩見思已盡。七地去誓
扶餘習。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
應慧斷習成佛。可度衆生縁盡息化。入無
餘涅槃。此通佛涅槃相也。若地人云。縁修顯
眞修菩提。果滿成大涅槃。亦稱爲方便淨
涅槃。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是名色解脱。受想行識解脱。
乃是分段變易因盡。獲常住有餘涅槃。兩處
陰果身盡。獲常住無餘涅槃。此與前異。是
別佛涅槃相也。大經云。大般涅槃常住不變。
能建種種示現調伏衆生。如首楞嚴廣説。
名大涅槃常樂我淨。此與前異。即圓涅槃相
也。經曰。今日座中無央數衆。各見不同。或
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減一
劫。或見如來住世無量劫。或見丈六身。或
見小身大身。或見報身坐蓮華藏世界海。
爲百千億釋迦牟尼佛。説心地法門。或見法
身同於虚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
界虚空。或見此處娑羅樹林。悉是土砂草木
石壁。或見此處金銀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
處三世諸佛所遊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
思議。諸佛境界眞實法體。此明佛身依正各
有四相。即前四涅槃相也。大經與此經義
同。大經以常住爲宗。迦葉初問長壽。佛答
中處處多顯未來常住。少明先成壽命。爲
法華已説故。彼經雖一兩處説。不可判爲
近成短命。今經正明發迹顯本。無量壽命爲
宗。少説未來常住。雖一兩處少説。不可判
爲無常。二經互擧。利根知本常未來亦常。
解未來長壽。亦解本來長壽。其義是同。又
此經數數現生現滅者。生非實生滅非實
滅。常住義顯。又二萬燈明迦葉。皆不説涅
槃。秖於法華明本常未來常。彌見法華明
常義顯云云。以三義故知諸涅槃迹而非
本。今始入故入復出故。拂中間故。此迹涅
槃皆從本垂。云何執迹。謂言是本。是不識
迹本也。若拂迹顯本。則二義不迷。非迹非
本不思議一也。九本壽命妙者。上因妙中以
智慧爲命。此則非長非短。由非長非短之
慧命。能爲長短。此中正明長短壽命。經處
處自説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年紀者是壽命
也。大小者長短也。經中間處處年紀大小者。
約迹而懸指本也。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
身。八十二盡。身灰智滅畢竟不生。通教佛誓
願之身。化縁若訖亦歸灰斷。滅已不生。此
兩佛但齊業齊縁。不得非長非短之慧命。
不能作長作短大小之壽命也。別教登地
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湛然安
住。無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論年
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
也圓教登住時亦如是。此等皆因中菩薩。非
常非無常。能作常無常大小之壽。況後心
乎。況妙覺乎。如此等壽三義。皆迹中因果之
壽。此壽皆從本地因果圓滿而垂此迹。迹
既如此況復本也。經我本行菩薩道時。所
成壽命今猶未盡。指於本因。因壽尚未盡。
況本果壽。若執迹則不知本。今拂迹則識
本。亦識不思議一也。十釋本利益妙者。文
云。皆令得歡喜。歡喜即利益相。若迹中三
乘共十地別十地。開權顯實按位妙入位妙。
如是等益。乃至聞壽命増道損生。皆是迹
中益也。乃至中間權實之益。亦是迹益。以迹
望本。本亦應有偏圓利益。所以下方菩薩
皆住虚空者。皆居寂光本益也。故本本以
垂迹。借迹以知本不復具記也
○第六約三世料簡者。文云。如來自在神通
之力。如來大勢威猛之力。如來師子奮迅之
力。即是三世益物之文。若過去最初所證權
實之法。名爲本也。從本證已後方便化他。
開三顯一發迹顯本者。還指最初爲本。中
間示現發迹顯本。亦指最初爲本。今日發
迹顯本。亦指最初爲本。未來發本顯迹。亦
指最初爲本。三世乃殊。毘盧遮那一本不
異。如百千枝葉同趣一根云云。問現見無量
佛。悉是釋迦分身。爲當猶有餘佛。餘佛復
有分身不。答普賢觀云。東方有佛名曰善
徳。彼佛亦有分身諸佛。若爾亦有諸佛。諸
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彈指謦欬是二音
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彼佛四衆遙伸供
養。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雪聚遍覆此
間諸佛之上。故知有諸佛。諸佛亦有分身
也。問三世諸佛皆有分身者。云何復言多
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若全身不散。
云何復言遊於十方。證法華經二意云何
通。答釋論解念佛中云。多寶無人請説法。
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法華經。
若從論釋。乃是化作全身。非無分身也。師
云。若言不得説法。那告四衆我滅後起一
大塔。非都不説法。應是不説法華。故發
大誓願。不碎生身之骨。全身不散出證圓
經。如入禪定者。表於不滅出證常經。表於
不偏不偏不滅圓常義。顯口唱眞淨大法眞
是常。略擧二徳我樂可知。鈍者讀文猶自
不覺也。問三世諸佛皆顯本者。最初實成若
爲顯本。答不必皆顯本。今作有義者。最初
妙覺指初住爲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覺。亦
指初住爲本。初住之前。竪無所指横有體
用。即指體豈非本耶。又發願故説壽長遠
如文云云。又解。最初之佛雖無長遠已今權
實等。本迹之可顯而有體用教行理教事理
等本迹之可顯云云。若作無義。若最初始成
佛。既始得本。未論垂迹無久迹可發。無
久本可顯云云。若久成佛如釋迦之例。以東
方爲譬。若久此者。即以四方爲譬。又久者
十方爲譬。若近此者。則減東方爲譬。若都
無者則無所譬云云問若實初成。無久本可
顯。云何經言是我方便諸佛亦然。答雖無
長久之本。若須用方便者。佛有延促劫智。
能演七日爲無量劫義云云。問佛若有久
成始成。有發迹不發迹。亦應有開三顯一
不開三不顯一耶。答若菩薩聲聞共爲僧者。
則有開三顯一。若純菩薩爲僧者。何須開
顯耶。問若不開三顯一。五佛章云何。答同
是聲聞菩薩共爲僧。出五濁世可如此。出
淨土佛則不然。問破十麁顯十妙。則無明
惑盡一實理彰。今更破迹妙爲麁顯本爲
妙。破何惑顯何理。答無明重數甚多。實相
海深無量。如此破顯無咎。又問若爾還以
妙破妙。所破之妙妙而更麁。亦應還以麁
破麁。所破之麁例更是妙。所破四住例亦應
妙。答就頓明義。秖四住即是於妙。況破四
住智。寧非妙耶。又問若爾但有頓義。應無
漸義。答若分漸頓。漸之能所倶麁。頓之能所
倶妙云云。問中間有偏圓權實。而同稱是權
者。亦應同稱爲偏耶。答通義則爾別義不
然偏圓約法法則已定。故偏非圓圓非偏。
權實約教。迹中施設同皆是假故就假論權
耳。問既有帶麁妙。復有不帶麁妙。亦應
有帶妙麁不帶妙麁。答此應四句。帶麁
妙。即別教也。不帶麁妙即圓教也。帶妙麁
即通教也。不帶妙麁即三藏也。又帶麁妙
如通。不帶麁妙如圓。亦帶麁亦不帶麁
如別。非帶非不帶如圓接別。如圓別接
通。又約五味。麁不帶妙如酪。妙不帶麁
如醍醐。亦帶麁亦不帶麁如生熟蘇。非帶
麁非不帶麁如乳云云。問二麁既不同。那
忽同呼爲麁。答事有淺深故爲二。倶非妙
理故同是麁。問應帶方便實。不帶方便
實。答例問亦應有帶二一不帶二一。答
例。通論本迹秖是權實。別論高下宜用本
迹。横論眞僞宜用權實。本迹約身約位。
權實約智約教云云。問本地十妙約六重本
迹。攝屬何耶。答非已今非中間。乃是體用
教行理。教等共論十妙也
○第七判麁妙者。若迹中已得十麁爲麁。
十妙爲妙。未開十麁爲麁開十成妙。具如
前説。迹中若待麁妙若開麁妙。此妙不異
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爲麁。本中先成若麁
若妙。若開麁妙亦不異迹妙。而是先得先得
稱妙。又迹中事理始得爲麁。本中事理先得
爲妙。迹中理。教教行體用權實等亦如是。
又若未發迹顯本者。但解迹中事理之麁
妙。終不能解本中之事麁。況解本中之理
妙。彌勒尚不達。何況餘人。若發迹中之事
理。即顯本中之事理。亦知由本中之事
理。能垂迹中之事理。迹既由本則本妙迹
麁既有本迹之殊。故言麁妙。妙理則非迹
非本。不思議一也。理教教行體用權實已今
等亦如是
○第八明權實者。照迹中十麁之境爲權。
照迹中十妙之境爲實。乃至中間三世所
照。十麁之境爲權。十妙之境爲實。若權若
實悉皆是迹。迹故稱權。如是中間無量無量
不可説節節權實。餘經尚無中間一番之權。
況一番之實。尚無中間一番權實。況無量
番。尚無中間權實。況有本地權實。中間權實
皆名爲權。本初照十麁十妙皆名爲實。迹
權本實倶不思議。不思議即是法性。法性之
理非古非今。非本非迹非權非實。但約
此法性論本迹權實麁妙耳。但以世俗文
字有去來今。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也。復次
分別權實則有三種。謂自行化他自行化
他。具如境妙中説。本地自行所契權實二智。
名佛自行權實。從本已來乃至鹿苑。種種方
便隨他意語。説此二智迴轉無方。名佛化
他權實二智。化他雖有二種皆名爲權。自
行雖二種皆名爲實。是名自行化他合説
權實。復次迹中約實施權。意在於實而實
意難測。何者。化城是權而人作實解。是不
識權亦不知實。若廢權顯實。意在於權
權則易測。何者。既知化城一事是佛權施。
則遍達恒沙佛法。遠通久劫方便。故華嚴中
明。爲阿鞞跋致多明事數。即其義也。若開
權顯實者。達事法已權意即息。亦不離權
遠求於實。權即是實無復別權。故言開權
顯實也。迹中既有三意。如此迹由本垂。本
亦如是。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云云
○第九利益者。前明生身益。次明法身益。
生身兩處得益。迹門會三歸一開權顯實。生
身菩薩得利益者。於十妙中得五妙益。何
者。境妙則通一切具有。乘妙則別究竟在佛。
感應神通説法。皆是果上之益。若未證果不
論此益。若於六即位中得四即益。理即究
竟即例如前。但得名字即中。智行位眷屬功
徳。乃至分眞即中。智行位眷屬功徳。如身子
得記。四衆天龍歡喜説偈云。大智舍利弗。今
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悉當得作佛。即是
生身菩薩。聞迹門説法得益之。相也。發本
顯迹説佛壽長遠。觀佛三昧得大増長。從
此亦有生身菩薩。得十妙中之五益。六即
中之四益。損生増道云云。從二住去至一
生在。皆是法身得五益。何以故。應生聞本
地功徳。觀佛三昧轉更深廣。不可稱量。不
比前來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轉深功徳亦
大。故分別功徳品云。佛説希有法。昔所未
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説得法
利者。歡喜充遍身。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
尼。即是生法二身得益之相。若論實道得益
兩處不殊。而權智事用不得相比。喩如慧
解脱倶解脱。無漏不二而功徳優劣。前迹門
得道止齊無生法忍。本門得道齊餘一生在。
以塵爲數。多小深淺豈同於前。當揀彼文。
從發心處即是六根淨位。乃至一生在。即是
最後分眞云云。又流通利益者。前流通迹門。
是諸發誓菩薩及諸羅漢。得授記者。此土他
土弘經。論其功徳觀文。但明冥利。不説
顯益。今説本門。付囑一切諸佛所有之法。
兼得迹門法也。秘奧之藏。即是本迹中實相
也。一切甚深之事。即是本迹中因果也。如此
等法。付囑千世界微塵菩薩。法身地弘經。
何但如生身此土他土弘經耶。十法界身遊
諸國土。則有冥顯兩益也。疑者云。法身常有
佛何須菩薩弘。但弘之在人待時待伴。
如佛雖在世。而文殊入龍宮。法身處雖有
佛復須外縁。故佛付囑吐舌摩頂。種種相
貌殷勤付囑。令弘此法得無量微妙功徳。
其有聞者。妙益不可稱數。故文云。若有聞
佛説壽量。一切皆歡喜。得無量無漏功徳之
果報。即此意也
○十觀心者。本妙長遠豈可觀心。雖不即
是亦不離心。何者。佛如衆生如一如無二
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迹用廣大不可稱
説。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亦
願我如速如佛如。故文云。聞佛壽無量。深
心須臾信。其福過於彼。願我於未來長壽
度衆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
吼。説法無所畏。我等於未來一切所尊
敬。坐於道場時説壽亦如是。此即觀心本
妙。得六即利益之相云云
△問大妙云何。答此應三雙六句分別云云
文云。佛自住大乘。又云。如是大果報。又云。
有大車而題稱爲妙。如涅槃云。大般涅槃
微妙經典。而題稱爲大。即妙是大即大是
妙也。大品云。色非深非妙。乃至識非深非
妙。此是大破妙。此文云。一切法空寂。無漏無
爲無大無小。此是妙破大。如大阿羅漢。此
大猶修於妙。如滅止妙離。此妙猶更修大
。問若大妙一等。餘經倶應稱妙。答餘經
通論。約理大妙不殊。而別帶方便。此經不
帶方便。故別稱妙。小乘得入發迹顯本。故
別稱妙。問大小倶稱妙。大小倶明常。一往
斥之云云。小乘滅止妙離名同理異。不得是
常。並云不得是妙。答妙名不可思議。小乘
眞諦亡言絶慮。通得是不思議。通名爲妙
耳。次當縱之。亦得以三無爲稱常而常
異。又並既倶稱常。亦倶會一。答會諸見同
入眞而會異。又並倶無常倶麁倶不會耶。例
通而義異。云何大乘無常。大乘非但無無
常。亦無於常。以無於常。故言無常。云何大
乘是麁。夫有言説即名爲麁。云何大乘不
會耶。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更何所會云云
△次釋蓮華者爲四意。一定法譬。二引舊
釋。三出經論。四正解釋。定法譬者。權實
難顯借喩蓮華。譬於妙法。又七喩文多。
故以譬標題。又解云。蓮華非譬當體。得
名類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
作名。如蛛羅引絲。倣之結網。蓬飛獨運
依而造車。浮槎汎流而立舟。鳥跡成文而
寫字。皆法理而制事耳。今蓮華之稱
非是假喩。乃是法華法門。法華法門清淨。
因果微妙。名此法門爲蓮華。即是法華
三昧當體之名。非譬喩也。餘經多自釋
名。此經無解。或是其文未度耳。而此兩釋
皆有道理。今融二意。問蓮華定是法華三昧
之蓮華。定是華草之蓮華。答定是法蓮華。法
蓮華難解故草華爲喩。利根即名解理。不
假譬喩。但作法華之解。中下未悟。須譬乃
知。以易解之蓮華。喩難解之蓮華。故有三
周説法。逗上中下根。約上根是法名。約中
下是譬名。三根合論雙標法譬。如此解者
與誰爲諍耶。今且依法譬爲釋也。二引舊
解。叡師序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
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遠師云。分陀利伽是
蓮華開喩。然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
名也。大經亦云。人中蓮華分陀利華。二名並
題者。應有通別之異。今取蓮華是通。分陀
利是別稱。道朗云。鮮白色或翻爲赤色。或翻
爲最香。如此皆是開盛之義。擧分陀利則
兼之矣。問梵本擧別此方用通何也。答外
國有三時名。此方則無。但擧通名通自兼
別。他解蓮華有十六義。蓮華從縁生。譬佛
性從縁起。蓮華能生梵王。譬從縁生佛。蓮
華生必在淤泥。譬解起生死。蓮華是瑞見
者歡喜。譬見者成佛。蓮華從微之著。譬一
禮一念皆得作佛。蓮華必倶譬因果亦倶。華
必蓮譬因必作佛。蓮華譬引入蓮華世界。
蓮華是佛所踐。譬衆聖託生此十譬秖是今
家。譬行妙中片意耳。蓮華生淤泥淤泥不
染。譬一在三中三不染一。蓮華三時異。
譬開三秖是一蓮華有開有合。譬對縁有
隱有顯。蓮華於諸華最勝。譬諸説中第一。
華開實顯譬巧説理顯。蓮華有三時異。譬
權實適時。此六譬秖是今家説法妙中片意
耳。如光宅云。餘華華果不倶。譬餘經偏
明因果。此蓮華華果必倶。譬此經雙辨因
果。弟子門明因師門明果。故借蓮華爲喩。
今謂此解語略而義偏。若迹門師弟各有因
果。文云。我盡行諸佛所有道法。道場得成
果。即師之因果。會三歸一即弟子因。得記作
佛即弟子果。本門云。我本行菩薩道時即師
因。我得佛已來甚大久遠。即師果。我昔教
其初發心。即弟子因。今皆住不退悉當得
成佛。即弟子果。彼義偏略故不用。且助成
其語。如四微色法。不當華之與蓮。而約微
論華論蓮。今實相之理不當本迹因果。而
約理明於本迹因果耳。又如四微不當開
之與合。而約微論開合。實相不當權實。
而約實相論開權顯實發迹顯本耳。三引
經論者。法華論列十七名。一無量義。二最
勝。三大方等。四教菩薩法。五佛所護念。六諸
佛祕藏。七一切佛藏。八一切佛密字。九生一
切佛。十一切佛道場。十一一切佛所轉法輪。
十二一切佛堅固舍利。十三諸佛大巧方便。
十四説一乘。十五第一義住。十六妙法蓮華。
十七法門攝無量名字句身。頻婆羅阿閦婆
等。餘名悉不解釋。唯列十七名。次解蓮華。
有二義。一出水義。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
水故。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喩諸聲聞入如
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説無
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故。二華開
者。衆生於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開
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今解論意。
若言令衆生見淨妙法身者。此以妙因開
發爲蓮華也。若言入如來大衆坐蓮華
上者。此以妙報國土爲蓮華也。何者。盧舍
那佛處蓮華藏海。共大菩薩。皆非生死人。
若聲聞得入於此。即妙報國土爲蓮華也。
彼論望今意。乃是行位兩妙耳。大集云。憐愍
爲莖。智慧葉。三昧爲鬚。解脱敷。菩薩蜂王
食甘露。我今敬禮佛蓮華。又以戒定慧陀
羅尼爲纓珞。莊嚴菩薩。今解經。當是菩薩
攬四法成假名人。如蜂在華。復以前四法
自資。如蜂食華也。四正釋者。若依大集行
法因果爲蓮華。菩薩處上即是因華。禮佛
蓮華即是果華。若依法華論。以依報國土
爲蓮華。復由菩薩修蓮華行。報得蓮華國
土。當知。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
顯。爲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擧世華
爲譬。亦應何妨。然經文兩處。説優曇鉢華
時一現耳。此華若生輪王應出。若説此經。
即授佛記法王王世也。此靈瑞華似蓮華。
故以爲喩。若從此意即是借喩。喩於妙法。
夫喩有少喩遍喩。如涅槃云云。但少喩以月
喩面。不得求其眉目。雪出況象。不可覓
其尾牙。今法華三昧無以爲喩。喩此蓮
華耳。夫華有多種已如前説。唯此蓮華華
果倶。多可譬因含萬行果圓萬徳。故以
爲譬。又餘華麁喩九法界十如是因果。此
華妙喩佛法界十如因果。又以此華喩佛
法界迹本兩門。各有三喩。喩迹者。一華生
必有於蓮。爲蓮而華。蓮不可見。此譬
約實明權意在於實。無能知者。文云。我意
難可測。無能發問者。又云。隨宜所説意
趣難解。二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譬權
中有實而不能知。今開權顯實意須於權。
廣識恒沙佛法者。秖爲成實使深識佛知
見耳。三華落蓮成。即喩廢三顯一。唯一佛
乘直至道場。菩薩有行見不了了。但如華
開。諸佛以不行故見則了了。譬如華落蓮
成。此三譬迹門。從初方便引入大乘。終竟
圓滿也。又三譬譬本門者。一華必有蓮譬
迹必有本迹含於本。意雖在本佛旨難知。
彌勒不識。二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意在
於迹。能令菩薩識佛方便。既識迹已還識
於本。増道損生。三華落蓮成。譬廢迹顯本。既
識本已不復迷迹。但於法身修道圓滿上
地也。此三譬譬本門始從初開終至本地。
二門六譬各有所擬。初重約佛界十如施
出九界十如。次重開九界十如顯佛界十
如。三重廢九界十如成佛界十如。三譬攝
得迹門始終盡。若得此意。十二因縁四諦三
諦等智行位。乃至功徳利益。亦用此譬。譬
云云。第四重約本佛界十如。施出迹中佛
界十如。第五重開迹中佛界十如。顯出本中
佛界十如。第六重廢迹中佛界十如。成本中
佛界十如。始終圓滿開合具足。是爲少分以
蓮華爲譬也。多分喩者。釋論解師子吼義。
從深山谷種生長。身力手足爪牙頭尾。震吼
等譬。譬師子吼法門。亦如大經明波利質
多樹黄嘴皰果等。遍喩行人。今亦如是。從
初種子乃至蓮成。喩於妙法也。譬如石蓮
烏皮在外白肉在内。四微爲質。卷荷欲生
微細衆具。開華布鬚蓮實房成。初後不異
蓮華。始終十義具足。譬佛界衆生。始自無
明終至佛果十如。是法無有缺減。總譬
竟。譬如石蓮。黒則叵染硬則叵壞。不方不
圓不生不滅。劫初無種故不生。今不異
初故不滅。是名蓮子相。一切衆生自性清
淨心。亦復如是。不爲客塵所染。生死重
積。而心性不住不動不生不滅。即是佛界。
如是相淨名曰一切衆生即菩提相。即其義
也。譬如蓮子雖復烏皮淤泥之中。白肉不
改。一切衆生了因智慧。亦復如是。五住淤
泥生死果報。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是名佛界
如是性。故言煩惱即菩提。又諸法不生般若
生。即其義也。譬如蓮子在淤泥中。而四微
不朽是名蓮子體。一切衆生正因佛性。亦復
如是。常樂我淨不動不壞。名佛界如是體。
大經言。是味眞正停留在山。草木叢林不能
覆滅。即其義也。譬如蓮子爲皮殼所籠爲
泥所沒。而卷荷在心。而有生長以氣。一切
衆生心亦如是。雖爲苦果所縛集惑所沈。
而能於中發菩提心。甚大雄猛。如師子乳
如師子筋弦。是名佛界如是力。經言。若發
菩提心動無邊生死。破無始有輪。閻浮人
未見果。而能勇猛發心也。譬如蓮子雖復
微小烏皮之内。具有根莖華葉鬚臺衆具頓
足。是名蓮子如是作。一切衆生初發菩提心。
亦復如是。明解決定慈悲誓願。上求下化誓
取成就。志不疲退。是名佛界如是作。華首
經言。一切諸功徳皆在初心中。即其義也譬
如蓮子根依淤泥而華處虚空。風日照動
晝夜増長。榮耀頓足。一切衆生亦復如是。
從無明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出離生死。
入法性中因行成就。値於佛日被神通風。
其心念念入薩婆若海。此名佛界如是因。經
言。於無量劫所作功徳。不如五莖蓮華。上
然燈佛得功徳多。此是眞因成就。即其義
也。譬如蓮華鬚蘂圍遶在華内蓮外。此名
蓮華如是縁。菩薩亦如是。於眞因中具足
萬行六波羅蜜一行一切行。資助於因。如
鬚在華内。若得果時衆行休息。如鬚在蓮
外。是名佛界如是縁經言。盡行諸佛所有
道法。即其義也。譬如蓮華華成結蓮而華
葉零落。臺子成實。此名蓮子如是果。菩薩亦
如是。眞因所感。無上菩提大果圓滿。究竟成
實。是名佛界如是果。故經言。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即其義也。譬如蓮實房臺包
遶。此名蓮子如是報。菩薩亦如是。大果圓
滿無上報足。習果之果依於報果。如實依
臺。經言。如是大果報久修業所得。即其義
也。譬如泥蓮四微。處空蓮四微。初後不異。
此名蓮子本末等。一切衆生亦如是。本有四
徳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徳顯名爲法身。性徳
修徳常樂我淨。一而無二。是名佛界十如本
末究竟等。經言。衆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即
其義也。是用蓮華譬十如境竟。次用蓮華
譬十二因縁者。烏皮淤泥水草重覆。通如
上説也。即是無明支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
内有卷荷華鬚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
支。含潤愛取有支。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
是老死支。若能芽鋒萌動。鑚烏皮破即是無
明滅。不復在烏皮内生。即是諸行滅。出&T021400;
殼外即是老死滅。此略譬四種十二因縁
也。次用蓮華譬四諦者。烏皮譬界内苦。白
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
滅可知。此通譬四種四諦也。次用蓮華譬
二諦者。蓮藕莖葉等譬俗。蓮藕莖孔空譬
眞。此通譬七種二諦也。次用蓮華譬三
諦者。眞俗如前。四微擬常樂我淨。譬中道
第一義諦。此通譬五種三諦也。四微無生無
滅譬一實諦。劫初無生今時無滅。譬無諦
無説也。用蓮華譬境妙竟。次更譬九妙
者。内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
鬚葉生性譬假智妙。蓮臺四微生性譬中智
妙。此三生性譬一心三智妙也。蓮子雖小
備有根莖華葉。譬行妙。莖即慈悲。葉即智
慧。鬚即三昧。開敷即解脱。又葉以譬三慈
者。覆水青葉譬衆生縁慈。覆水黄葉譬法
縁慈。倚葉譬無縁慈。倚荷若出蓮生不久。
無縁慈成得記不久。又根華子葉利益人
蜂即檀。香氣即尸。生泥不辱即忍。増長即
精進。柔濕即禪。不汚即慧。齊此譬行妙也。
蓮譬理即位。芽鑚皮麁住位。芽出皮細住
位。鑚泥欲定位。齊泥未到位。出泥在水四
禪位。禪定如水能洗欲塵。處水増長譬無
色位。齊此譬觀行蓮華位。出水譬破見思。
相似蓮華十信位。處空含而欲敷。譬十住
位。鬚臺可識譬十行位。隨日開迴譬十迴
向位。敷舒成就荷負蜂蝶。譬十地位。鬚葉
零落臺子獨在。譬休息衆行。妙覺圓滿果上
無事。眞常湛然此皆譬位妙也。蓮有四微
譬眞性軌。蓮房内虚莖藕中空。譬觀照軌。
臺房圍遶譬資成軌。此譬三法乘妙也。蓮
成處空影臨清水。譬顯機顯應。影臨濁水
譬冥機冥應。影臨風浪之水。譬亦冥亦顯
機應。大經云。闇中樹影夜影臨水。譬非冥
非顯機應。此等譬感應妙也。若風搖蓮華。
東昂西倒向南映北。下風則合上風則開者。
即譬東涌西沒中涌邊沒等。此譬地動瑞。日
暮華合譬入定瑞。日出華開譬説法瑞。遠望
則紅近望則白。赤華青葉相映輝赫。譬放光
瑞。流芳遍野譬栴檀風瑞。蘂粖飄颺譬天雨
華瑞。風雨飄灑翻珠相棠。譬天鼓自然鳴瑞。
此等皆譬神通妙也。華合未開。譬隱一乘
分別説三。華葉正開譬會三歸一但説一
乘。華落蓮存譬絶教冥理。若知如來常不
説法。乃名多聞。此等譬説法妙也。從一藕
邊更生一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業生
眷屬妙。從一蓮房墮子。在泥更生蓮華。展
轉復生無量蓮華。譬神通眷屬妙。掘移彼
藕。採彼蓮子種於此池。蓮華熾盛譬願生
眷屬妙。彼池飛來如遊絲薄霧。入於此池
蓮華熾盛。譬應生眷屬妙。魚鼈噞喁其下。
蜂蝶翔集其上。譬衆生果報清涼之妙益。見
者歡喜譬於因益。採用其葉譬三草益。採
用其華譬妙小樹益。採用其蓮譬妙大樹
益。採用其藕譬妙實事益。此等譬功徳利
益。如是等譬及餘無量譬喩以譬迹中十妙
云云。次譬本者。譬如一池蓮華始熟。熟已墮
落。投於泥水方復生長乃至成熟。如是展
轉更生熟。歳月既積。遂遍大池華田布滿。
佛亦如是。本初修因證果已竟。爲衆生故更
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發心復示究竟。數
數生滅無數百千。本地垂應俯同凡俗。更
修五行。烏蓮更生莖葉。譬更修聖行。蓮子
四微稍稍増長。譬更修天行。荷葉始生譬
更修梵行。蓮子墮泥。譬同諸惡更修病
行。蓮芽始萌。譬同小善更修嬰兒行。如是
三世益物不可稱計。遍滿法界。無非分身
垂迹開迹廢迹等益云云。若非蓮華。何由遍
喩上來諸法法譬雙辨故稱妙法蓮華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下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八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第二釋通名者。經一字也。具存胡音。應云
薩達磨分陀利脩多羅。薩達磨。此翻妙法。分
陀利。此翻蓮華。已如上釋。脩多羅。或云脩
單蘭。或云脩妬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譯不
同。或言無翻。或言有翻。釋此爲五。一明
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歴法明經。
五觀心明經。言無翻者。彼語多含此語單
淺不可以單翻複應留本音。而言經者。
開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間聖
説爲經。賢説子史。彼聖稱經菩薩稱論。既
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既不可
翻而含五義。一法本亦云出生。二云微發
亦云顯示。三云涌泉。四云繩墨。五云結鬘。
今秖作五義不可翻。今於一中作三。三
五十五義。一教本二行本三義本。今廣釋之。
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説。以四悉檀因縁
則有言説。世界悉檀。説則爲教本爲人。對
治則爲行本。第一義悉檀則爲義本。所言
教本者。金口所説一言爲本。泒出無量言
教。若通若別當時被物。聞即得道故。經言。
一一脩多羅。復有無量脩多羅。以爲眷屬。
若後人不解。菩薩以佛教爲本。作通論別
論。申通別經。令佛意不壅尋者得道。良由
其論有本故也。諸外道等雖有所説。不與
脩多羅合。戲論無本不能得道。經是行本
者。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開明眼目。救治
人病。如教脩行則起通別諸行。從此至彼
入清涼池。至甘露地泥洹眞法寶。衆生從
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經是義本者。尋
一句詮於一義。尋無量句詮無量義。或尋
一句詮於無量義。尋無量句詮於一義。若
通若別尋詮會入。故經是義本。束此三種
爲法門者。教本即是聞慧。行本即是思慧。
義本是脩慧。見眞法本之義尚已多含。故不
可翻也。或言出生例此可知。二含微發
者。佛以四悉檀説。言辭巧妙次第詮量初中
後善圓滿具足。如大海水漸漸轉深。聞教之
者。初聞世界悉檀。次第領受。分別法相微
有解生。漸漸増長明練通達。又遍讀諸異
論廣知智者意。多聞強識以至成佛。就此
即約教論微發。初聞爲人。對治即能起行。
始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無漏行。見道修道
遂證無學。從小入大終于妙覺。是約行論
微發。初聞第一義悉檀。展轉増廣入於聞
思。煗頂世第一。次入見諦得眞第一義。次
入脩道至無學。從小入大見似眞中道。起
自毫末終成合抱也。束此三發爲法門
者。依小乘即三種解脱發。依大乘初住中。
有教發是般若。行發即如來藏。理發是實相
微發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三含涌泉者。
從譬爲名也。佛以四悉檀説法。文義無盡
法流不絶。若聞世界説一句。解無量句。月
四月至歳。如風於空中自在無障礙。説初
心解已如涌泉。何況後心何況如來。猶如
石泉流潤遍益也。若聞爲人對治。起無量
行恒沙佛法種種法門。一行無量行入善境
界。登八正直道。若聞第一義理若虚空。虚
空之法不可格量。遍一切處。是名義涌泉。
束此爲法門者。教泉是法無礙辯。行泉即
辭無礙辯。義泉即義無礙辯。樂説通三處。涌
泉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四含繩墨者。佛
以四悉檀説。初聞世界裁愛見之邪教。不
爲邪風倒惑。得入正轍。即教繩墨也。若聞
爲人對治。遠離非道。入好正濟道品之路。
即行繩墨也。若聞第一義裁愛見此岸。得
至彼岸。不保生死亦不住無爲。即義繩
墨。束此爲法門者。教裁邪即是正語。行
裁邪即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義裁邪即
正見正思惟等。繩墨已自多含。故不可翻。
五含結鬘者。結教行理如結華鬘令不
零落。世界悉檀結佛言教不零落。爲人對
治結衆行不零落。第一義結義理不零落。
束此爲法門者。結教成口無失。結行即
身無失。結義即意無失亦是三種共智慧行。
亦是三陀羅尼教不零落。是聞持陀羅尼。行
不零落行陀羅尼。義不零落即總持陀羅
尼。若作嚴身釋者。即是約教名智慧莊嚴。
約行名福徳莊嚴。約義即是所莊嚴。所莊
嚴即是法身。爲定慧莊嚴也。一切衆生皆
有法身。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若修學
定慧莊嚴法身。則一切見敬也。舊云。經含
五義。今則經含十五義。豈可單漢翻胡。名
含之釋如此云云。訓者訓常。今釋其訓。天魔
外道不能改壞。名爲教常。眞正無雜無能
踰過。名爲行常。湛然不動決無異趣。名爲
理常。又訓法者。法可軌行可軌理可軌。今直
釋訓已含六義。況胡言重複而可單翻耶。
二言有翻者。亦爲五。一翻爲經。經由爲
義。由聖人心口故。今亦隨而釋之。謂教由
行由理由。一切脩多羅。一切通別論。一切
疏記等。皆由聖人心口是名教由。一切契
理行。一切相似行。一切信行法行。皆由聖人
心口。故以行爲由。一切世間義。一切出世
義。一切方便義。一切究竟義。皆由聖人心
口。故以義爲由。教由世界。行由爲人對治。
義由第一義悉檀。又言經者緯義。如世絹
經。以緯織之龍鳳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
説經。菩薩以世界緯織。經緯合故賢聖文
章成。又約行論經緯。慧行爲經行行爲緯。
經緯合故八正文章成。又約理論經緯者。
詮眞爲經詮俗爲緯。經緯合故二諦文章
成。二翻爲契者。契縁契事契義。世界説是
契縁。隨宜説是契生善。隨對治説是契破
惡。是爲契事。隨第一義説。是契義。三翻法
本者。即教行理本如前釋云云。四翻線者。
線貫持教。行理令不零落。嚴身等義如前
釋。又線能縫義。縫教使章句次第。堪可説
法。如支佛不値十二部線。不能説法。世
智辯聰亦不得經線。正語不成。又線能縫
行。依經則行正。違經則行邪。又縫理者。理
所不印。墮六十二邪。理所印者。會一究竟
道也。五翻善語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
教。世界悉檀説即善語教。爲人對治即善行
教。第一義説即善理教。是名脩多羅有五
種翻也。三和融有無者。昔佛法初度胡漢
未明。言無翻者。乃是河西群學所傳。晩人
承用加以此代彼。今傳譯煥爛方言稍通。
豈苟執無翻。猶以多含爲解。若多含者。何
局五耶。若有翻者。以何爲正義。寧種種。翻
那得多。若翻脩多羅爲經者。脩多羅有九。
謂通別脩多羅藏等。何不見周正十二部中
經部。三藏中有經藏耶。若翻爲契法本等
者。亦應改正十二部中有契部。法本部線
部善語教部。三藏中應有線等藏。彼諸處皆
不從此翻。何獨通脩多羅耶。釋論云。般若
尊重智慧輕薄。何得用輕翻重。若爾即是
無翻家證。夫實相尊重不可説。遂得作胡
言而説。何不得作漢語而翻。若不可翻
亦不可説。此即有翻家證舊云。涅槃含三
徳不可用滅度爲翻。又梁武云。滅度小
乘法。不可用翻大涅槃。此未必爾。經言。
有涅槃大涅槃。亦應有滅度大滅度。此經
云。如來滅度豈非大滅度。既以小滅度翻
小涅槃。何得不以大滅度翻大涅槃。若謂
滅度偏不含三徳者。今作含釋。滅者即解
脱。解脱必有其人。人即法身。法身不直身。
必有靈智。靈智即般若。又大即法身。滅即
解脱。度即般若。但標滅度含三宛然。何得
無翻耶。若執一言則彼彼相是非。不達佛
意已如上説。今和融有無虚豁義趣。若言
無翻名含五義。於一一義更含三義。彌見
其美。若作有翻於一一翻。亦具三義。轉益
旨深。任彼有無何所乖諍。大經云。我終不
與世間共諍。世智説有我亦説有。世智説
無我亦説無。如此通融於二家。無失而有
理存焉。復次圓義無方處處通入。乃如上
説。若正翻名。世諦不得混濫。今且據一名
以爲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從古
及今譯胡爲漢。皆題爲經。若餘翻是正。何
不改作契線。若傳譯僉然。則經正明矣。若
等是無翻。何不標微發涌泉等。今正用經。
於多含義強。含三法本三微發三涌泉。諸
繩墨結鬘等義。亦含契線善語教。訓法訓常
等。無不攝在經一字中。餘句亦如是。諸大
小乘教。皆以經爲通名故。不用餘句也。
四歴法明經者。若以經爲正翻。何法是經。
舊用三種。一用聲爲經。如佛在世金口演
説。但有聲音詮辯。聽者得道。故以聲爲經。
大品云。從善知識所聞也。二用色爲經。若
佛在世可以聲爲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
應用色爲經。大品云從經卷中聞三用法
爲經内。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
紙墨但。心曉悟即法爲經。故云。脩我法者。
證乃自知云云。三塵爲經。施於此土。耳識利
者。能於聲塵分別取悟。則聲是其經於餘
非經。若意識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決。法
是其經於餘非經。眼識利者。文字詮量而
得道理。色是其經於餘非經。此方用三塵
而已。餘三識鈍。鼻臭紙墨則無所知。身
觸經卷亦不能解。舌噉文字寧別是非。
若他土亦用六塵。亦偏用一塵。如淨名曰。
以一食施於一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
法等者於食亦等。此即偏用舌根所對爲
經。或有國土以天衣觸身即得道。此偏用
觸爲經。或見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爲
經。或寂滅無言觀心得道。此偏用意爲經。
如衆香土以香爲佛事。此偏用香爲經。他
方六根識利。六塵得爲經。此土三根識鈍。
鼻不及驢狗鹿等。云何於香味觸等。能得
通達。問根利故於塵是經。鈍者塵則非經
耶。答六塵是法界。體自是經。非根利取方乃
是經。何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
此色。能詮一切法。如黒墨色。一畫詮一。二
畫詮二。三畫詮三。竪一畫則詮王。足右畫
則詮丑。足左畫則詮田。出上詮由。出下
詮申。如是迴轉詮不可盡。或一字詮無量
法無量字共詮一法。無量字詮無量法。一
字詮一法。於一黒墨小小迴轉。詮量大異。
左迴詮惡右迴詮善。上點詮無漏下點詮
有漏。殺活與奪毀譽苦樂。皆在墨中。更無
一法出此墨外。略而言之。黒墨詮無量教
無量行無量理。黒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黒
墨從初一點至無量點。從點至字從字至
句。從句至偈。從偈至卷。從卷至部。又
從點一字句中。初立小行後著大行。又從
點字中初見淺理後到深理。是名黒色教
行義三種微發又從黒色涌出點。出字句
偈不可窮盡。涌出諸行無盡。涌出義無
盡。是名黒色具三涌泉。又約黒色裁教行
義邪。又約黒色結教行義鬘。又以嚴身。又
色是由。由色故縛有六道生死。由色故脱
有四種聖人。又色訓法。法色故能成教行
理。又色是常。色教不可破。色行不可改。色
理不可動。又色不可翻。色義多含故。又色
可翻名色爲經。故見色經時知色愛見。
知色因縁生法。知色即空即假即中。色即法
界。總含諸法。法界文字文字即空。無點無
字無句無偈。句偈文字畢竟不可得。是名
知字非字非字亦字。墨色是經。爲法本者
若於墨字生瞋。斷他壽命。若於墨字起
愛而作盜婬。乃至於墨起癡。而生邪見。
當知。墨字是四趣本。若於墨字生慈生捨。
乃至生正見者。當知。墨字是人天本。若知
墨字是果報無記。無記是苦諦。於報色生
染即是集諦。知字因縁所成苦空無我是道
諦。既知字非字不生字倒。諸煩惱滅即滅
諦。知字四諦。知字四諦能生煗頂。若向若
果賢聖解脱。當知。墨字是聲聞本。若於字
不了名無明。於字起愛恚是諸行。分別字
好醜是識。識於字名名色。字渉於眼名
六入。字塵對根名爲觸。納領染著即是受。
纒綿不捨是愛。竭力推求是取。取則成業
名爲有。有能牽果是名生老病死。苦輪不
息。是則十二因縁本。若能知字非字。無明
即滅不至於行。乃至不至老死。無明滅則
老死滅。當知。此字是辟支佛本。若知字即
空非滅。已空字性本空。空中無愛恚。乃至
無邪正。字不可得。知字者誰。云何衆生妄
生取捨起慈悲誓願行六度。濟衆生入
如實際。亦無衆生得滅度者。當知。此字是
菩薩本。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無二邊
倒名淨。淨則無業名我。我則無苦名樂。
無苦則無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諦。非
字是眞諦。非字非非字是一實諦。一諦即三
諦。三諦即一諦。是名境本。若知墨字從紙
筆。心手和合而成。一一字推不得一字。一
一點推亦不得字。則無所不得心手即不
得能。無能無所知能所誰。是一切智本。
字雖非字非字而字。從心故有點。從點有
字。從字有句從句有偈。從偈有行從行
有卷。從卷有帙從帙有部。從部有藏從
藏有種種分別。是道種智本。雖非字非非
字。而雙照字非字。是爲一切種智本。雪山
爲八字捨所愛身。是爲行本。我解一句乃
至半句。得見佛性入大涅槃。即是位本。我
得三菩提。皆由聞經及稱善哉。字即乘本。
若忘失句逗還令通利。與其三昧及陀羅
尼。即感應本。依文學通即神通本。依字故
得語即説法本。説字教他即眷屬本。勤學
此字祿在其中。即利益本。如此解字手不
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誦衆典。佛
不説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
如此學問豈不大哉。當知。黒字是諸法本。
青黄赤白亦復如是。非字非非字。雙照字
非字。不可説非不可説。不可見非不可見。
何所簡擇何所不簡擇。何所攝何所不
攝。何所棄何所不棄。是則倶是。非則悉非。
能於黒色通達一切。非於一切非通達一
切。是通達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
法正。若於黒色不如是解。則不知字與
非字。黄白赤青有對無對。皆不能知。若於
黒色通達。知餘色亦如是。此即法華經意。
以色爲經也。聲塵亦如是。或一聲詮一法
云云。耳根利者。即解聲愛見因縁。即空即假
即中。知脣舌牙齒皆不可得。聲即非聲。非
聲亦聲。非聲非非聲。聲爲教行義本種種
等義。皆如上説。即是通達聲經。香味觸等
亦復如是。文云。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
實相不相違背。即此意也。外入皆經。周遍
法界者。内入亦如是。内外入亦如是。經云。
非内觀得解脱。亦不離内觀云云。是則一
塵達一切塵。不見一塵一切塵。通達一塵
一切塵。於一識分別一切識亦不見一識
一切識。而通達一識一切識。自在無礙平等
大慧。何者是經何者非經。若欲細作。於一
一塵識例可解。有翻無翻以三義織之。後
用三觀結之云云。歴諸教分別經者。若
言理絶文字。文字是世俗。寄字詮理理可
是經。文字非經。六塵等皆是經詮。非正經
也。此即三藏中經耳。若無離文字説解脱
義。文字性離即是解脱。六塵即實相無二無
別。如上所説者。圓教中經也。帶三方便
作此説者。方等中經也。帶二方便如此説
者。般若中經也。帶一方便作如此説者。華
嚴中經也。五明觀心經者。皆類上爲四也。
一類無翻者。心含善惡諸心數等。當知。此
心諸法之都何可定判。若惡是心。心不含
善及諸心數。若善是心。心不含惡及諸心
數。不知何以目心。以略代總。故知略心
能含萬法。況不含五義耶。華嚴云。一微塵
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即其義也。心是法
本者。釋論云。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無
心無思覺。無思覺無言語。當知。心即語
本。心是行本者。大集云。心行大行遍行。心
是思數。思數屬行陰。諸行由思心而立。故
心爲行本。心是理本者。若無心理與誰含。
以初心研理恍恍將悟。稍入相似則證眞
實。是爲理本。心含微發者。初刹那心微微
而有。次心若存若亡。次漸増長後則決定。暢
心而發口。是語微發。初心習行行猶微弱。
次少樹立。後成大行即行微發。初觀心不
見心理。更脩髣髴。乃至相似眞實即理微
發。心含涌泉者。心具諸法障故不流。如
土石壓泉。去壅涌溜。若不觀心心闇不明。
所説不長。若觀心明徹則宣辯無方。流溢難
盡。豈非語涌泉。若不觀心行則有間。以觀
心故念念相續。翻六蔽成六度。六度攝一
切行。是行涌泉。若能觀心如利钁斲地。磐
石沙鹵理水清澄滔滔無竭即義涌泉。心含
結鬘者。觀念不謬得一聞持。穿文無失。觀
心得定共力。穿行無失。觀心得道共力。
穿義無失。又觀心得定慧嚴顯法身。此皆
可解。又心是繩墨若觀心得正語離邪倒
説。觀心正則勉邪行。心無見著則入正理。
事行如繩理行如墨。彈愛見木成正法器
也。是爲心經多含。略示十五義云云。二類
有翻明觀者。心即是由。三義由心。一切語
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
由於慧心。經云。諸佛解脱。當於衆生心行
中求。心是經緯以覺爲經。以觀爲緯織成
言語。又慧行心爲經。行行心爲緯。織成衆
行。心豎縁理爲經。心横縁理爲緯織成義
云云。又觀境爲經觀智爲緯。觀察迴轉織
成一切文章。又心即是契觀慧契境是契縁。
契樂欲心爲契教。契便宜對治心爲契行。
契第一義心契理心爲法本。心爲線者如
云云。心爲善語教者。法之與語倶通善
惡。今以善法善語定之。心之與觀亦通善
惡。今以善心善觀定之。即是善語教。善行
善理故。心具三義。心是可軌者。若無觀則
無規矩。以觀正心王心王正故。心數亦正。
行理亦爾。心王契理數亦契理。故名可軌
也。心常者。心性常定猶如虚空。誰能破者。又
惡覺不能壞善覺。邪行不干正行。邪理不
壞正理。故心名常。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爲
觀。觀慧彌成於事無乖。如火益薪事理無
失。即文字無文字。不捨文字而別作觀也。
三類和融有無明觀者。可解云云。四類歴
法爲觀者。若小乘明惡中無善。善中無惡。
事理亦然。此則惡心非經。則無多含之義。
隘路不受二人並行。若大乘觀心者。觀惡
心非惡心。亦即惡而善。亦即非惡非善。觀
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惡。亦非善非惡。觀
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歴一切心。歴一切
法。何心何法而不一三。一切法趣此心。一
切心趣此法。如此觀心爲一切語本行本
理本。有翻五義無翻五義。一一於心解釋無
滯。遍一切心無不是經。大意可領。不俟
多記也
△第二顯體者。前釋名總説文義浩漫。今頓
點要理正顯經體。直辨眞性。眞性非無二
軌。欲令易解是故直説。後顯宗用。非無
初軌偏擧當名耳。體者。一部之指歸。衆義
之都會也。非但會之至難。亦乃説之不易
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大經云。不
生不生不可説。又云。有因縁故亦可得説。
今略開七條。一正顯經體。二廣簡僞。三一
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遍爲衆經體。六遍
爲諸行體。七遍一切法體。正顯體。更明四
意。一出舊解。二論體意。三正明體。四引文
證。北地師用一乘爲體。此語奢漫未爲簡
要。一乘語通濫於權實。若權一乘都非經
意。若實一乘義該三軌。顯體不明故不用。
又有解言。眞諦爲體。此亦通濫。小大皆明
眞諦。小乘眞諦故不俟言。大乘眞諦亦復
多種。今以何等眞諦爲體故不用。又有解
言。一乘因果爲體。今亦不用。何者一乘語
通已如前説。又因果二法猶未免事。云何
是體。事無理印則同魔經。云何可用。有人
解乘體通因果。果以萬徳爲體因以萬善
爲體。引十二門論云。諸佛大人所乘。文殊
觀音等所乘。又引此經。佛自住大乘即果也。
諸子乘是寶乘。是因乘也。又引普賢觀。大乘
因果皆是實相。私問因果之乘爲變爲不變。
若變誰是能通。誰是所通。若不變因果。則
並皆無此理。若別有法通因果。當知。因
果非果者經體也。十二門論云。大人佛不
行故名乘。豈應以不行證因果乘也。法華
佛自住大乘者。此乃乘理以御人。非住果
徳也。普賢觀明因果。皆指實相。云可將
實相證於因果耶。今皆不用。有人明因
乘。以般若爲本。五度爲末果。乘以薩婆
若爲本。餘爲末。又因乘狹果乘廣。又般若
相應心是一體乘。不相應心是異體乘。又無
所得相應行是近乘。低頭擧手有所得是遠
乘。又六度有世出世雜是遠乘。三十七品但
出世名近乘。又四句度與品悉無得。又度
與品倶有得。又度雜品不雜。又品雜度不
云云。私謂。般若爲乘本者。於今經是白
牛非經體也。薩婆若爲乘本者。於今經
是道場所成果。亦非乘體。因乘狹者是縱義。
果乘廣者是横義。悉非今經乘體。般若相應
心無所得近遠等。於今經悉是莊校儐從。都
非乘體。那忽於皮毛枝葉而興諍論耶。喧
怒如此誰能別之。有人引釋論。以六度爲
乘體。方便運出生死。慈悲運取衆生。於今
經般若是牛。五度是莊挍。方便是儐從。慈
悲是軒亦非乘體。中邊分別論云。乘有五。
一乘本謂眞如佛性。三乘行謂福慧。三乘攝
謂慈悲。四乘障謂煩惱。是煩惱障行解等是
智障。五乘果謂佛果也。唯識論云。乘是出
載義。由眞如佛性出福慧等行。由此行出
佛果。由佛果載出衆生。攝大乘論乘有三。
一乘因謂眞如佛性。二乘縁謂萬行。三乘果
謂佛果也。法華論明乘體。謂如來平等法
身。又云。如來大般涅槃。此兩文似如隱顯
耳。發心低頭擧手等名乘縁。十二門論明乘
本。謂諸法實相乘主。謂般若乘助。謂一切
行資成乘至。至薩婆若。此五論明乘體同
而莊挍小異。於今經明乘體。正是實相不
取莊挍也。若取莊挍者。則非佛所乘乘
也。二論體意者。何意須用此體。釋論云。諸
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
是佛説。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説。大
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
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説。故身子
云。世尊説實道。波旬無此事。何故小三大
一。小乘明生死與涅槃異。生死以無常爲
初印。無我爲後印。二印印説生死。涅槃但
用一寂滅印。是故須三。大乘生死即涅槃。
涅槃即生死。不二不異。淨名曰。一切衆生常
寂滅相。即大涅槃。又云。本自不生今則無
滅。本不生者。則非無常無我相。今則無滅
者。則非小寂滅相。唯是一實相。實相故言
常寂滅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此大小
印印半滿經。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
如世文符得印可信。當知。諸經畢定須
得實相之印。乃得名爲了義大乘也。三
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三軌之中取眞
性軌。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
取如是體。四種十二因縁中取不思議不生
不滅。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種四諦
中取無作四諦。於無作中唯取滅諦。七種
二諦中取五種二諦。五二諦中唯取眞諦。五
三諦中取五中道第一義諦。諸一諦中取中
道一實諦。諸無諦中取中道無諦也。若得
此意。就智妙中簡乃至十妙。一一簡出正
體。例可知也。若譬喩明義。如梁柱綱紀一
屋。非梁非柱即屋内之空。柱梁譬以因果。
非梁非柱譬以實相。實相爲體非梁柱也。
屋若無空無所容受。因果無實相無所成
立。釋論云。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又譬
如日月綱天。公臣輔主日月可二。太虚空
天不可二也。臣將可多主不可多也。爲此
義故。須簡出正體。如三軌成乘。不縱不横
不即不離。顯示義便。須簡觀照等。唯指眞
性當名。正意分明三軌既然。餘法例爾云云
四引證者。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顯實相
義。又云。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説。方便品
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偈中云。
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又云。我以相嚴
身爲説實相印。身子領解云。世尊説實道
波旬無此事。又云。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
佛。法師品云。開方便門示眞實相。安樂行
云。觀諸法如實相。壽量云。如來如實知見。
普賢觀云。昔於靈山廣説一實之道。又云。
觀於一實境界故。知諸佛爲大事因縁。出
現於世。秖令衆生開佛知見。見此一實。非
因非果之理耳。經文在茲可爲明證也
○二廣簡僞者。夫正體玄絶一往難知。又邪
小之名亂於正大。譬如魚目混雜明珠。故
須簡僞。即爲六意。一就凡簡。二就外簡。
三就小簡。四就偏簡。五就譬簡。六就悟簡。
一就凡簡者。釋論云。世典亦稱實者。乃是
護國治家稱實也。外道亦稱實者。邪智僻
解謂爲實也。小乘稱實者。厭苦蘇息。以偏
眞爲實也。如是等但有實名。而無其義。何
者世間妖幻道術亦稱爲實。多是鬼神魅法。
此法入心迷醉狂亂。自衒善好謂勝眞實。
立異動衆示奇特相。或髑髏盛屎。約多人
前張口大咽。或生魚臭肉増状餔食。或裸形
弊服誇傲規矩。或直來直去不問不答。種
種譎詭詃誘無智。令信染惑著。著已求脱
叵得。内則病害其身。外則誅家滅族。禍延
親里現受衆苦。後受地獄長夜之苦。生生
障道無解脱期。此乃世間現見何實可論。鈍
使愛論攝。若周孔經籍。治法禮法兵法醫法。
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間墳典孝以治家忠
以治國。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敬上愛下仁
義揖讓。安于百姓覇立社稷。若失此法彊
者陵弱。天下焦遑民無聊生。鳥不暇栖獸
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馬内向。當
知。此法乃是愛民治國。而稱爲實。金光明
云。釋提桓因種種勝論。即其義也。蓋十善意
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諸天歡喜求天然報。
此法爲勝。故言勝論耳。又大梵天王説出
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論攝耳。世
又方術服藥長生。練形易色飛仙隱形者。
稱此藥方祕要眞實。此亦愛論鈍使攝耳。二
就外簡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藥求知聰
利明達。推尋道理。稱此藥方爲勝爲實者。
藥力薄知不能鑒遠。觸藥則失藥歇則失。
亦非實也。若此間莊老無爲無欲。天眞虚靜
息諸誇企。棄聖絶智等。直是虚無其抱。尚
不出單四見外。何關聖法。縱令出單四見
外。尚墮複四見中。見網中行非解脱道。若外
國論力。受梨昌募。撰五百明難。其一云。瞿
曇爲一究竟道。爲衆多究竟道。佛言。但一
究竟道。論力云。云何諸師各各説究竟道。佛
指鹿頭。汝識其不。論力言識。究竟道中其
爲第一。佛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捨其
道。爲我弟子耶。論力即悟歎佛法中獨一
究竟道。又如長爪云。一切論可破。一切語
可轉。觀諸法實相。于久不得一法入心。
釋論云。長爪執亦有亦無見。又云。亦計不
可説見。如斯流類。百千萬種虚妄戲論。爲
惑流轉。見網浩然邪智瀾漫。觸境生著。或
時襵揲有無爲有。無有無無爲無。有非有非
無爲有。無非有非無爲無。百千番牒悉皆見
倒。生死諸邊非眞實也。大經云。被無明枷
繋生死柱。遶二十五有不能得脱。即此義
也。三就小簡者。聲聞法中亦云離有離無
名聖中道。大集云。拘隣如沙門。最初獲得
眞實之知見。然小乘不運大悲不濟衆生。
功徳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窮實相。則智慧
劣弱。雖云離有離無名聖中道。乃以斷常
二見爲二邊。眞諦爲中道。眞無漏慧名爲
見。證涅槃法名爲知。雖斷見思除滅分
段。而住草庵。非究竟理。對前生死有邊。即
是涅槃無邊。二倶可破可壞。非眞實道。故
不名實相也。四就偏簡者。諸大乘經。共二
乘人帶方便説者。名字既同義須分別。如
摩訶衍中云。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説道斷煩
惱。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得者。二乘之人
雖共禀無言説道。自求出苦無大悲心。得
空則止。鈍根菩薩亦爾。利根菩薩大悲爲
物。深求實相。共實相者智如螢火。是故非
實。不共實相智如日光。是故爲實。大經云。
第一義空名爲智慧。二乘但空空無智慧。菩
薩得不但空即中道慧。此慧寂而常照。二乘
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實相。菩薩得寂
又得寂照。即是實相。見不空者復有多種。
一見不空次第斷結。從淺至深。此乃相似
之實非正實也。二見不空具一切法。初阿
字門則解一切義。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
異。無三無一二乘但一即。別教但二即。圓
具三即。三即眞實相也。釋論云。何等是實
相。謂菩薩入於一相。知無量相。知無量相。
又入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無量相。
別教雖入一相。又入無量相。不能更入一
相。利根菩薩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
相。即中故更入一相。如此菩薩深求智度
大海。一心即三。是眞實相體也。華嚴不共
二乘。但約菩薩三智次第。得亦非正實。不
次第得者是正實也。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
三人爲虚一人爲實。大品三慧説三智屬
三人。前二不深求淺而非實。後一人深求
一心三智。是故是實。此經汝實我子無復四
三之人。十方諦求更無餘乘。但一實相智。
決了聲聞法。但説無上道純是一實體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八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八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大經云。一實諦者則無有二。無有二故
名一實諦。又一實諦名無虚僞。又一實諦
無有顛倒。又一實諦非魔所説。又一實諦
名常樂我淨。常樂我淨無空假中之異。異則
爲二。二故非一實諦。一實諦即空即假即中
無異無二。故名一實諦。若有三異則爲虚
僞。虚僞之法不名一實諦。無三異故即一
實諦。若異即是顛倒未破。非一實諦。無三
異故無顛倒。無顛倒故名一實諦。異者不
名一乘。三法不異具足圓滿。名爲一乘。是
乘高廣衆寶莊挍。故名一實諦。魔雖不證
別異空假。而能説別異空假。若空假中不異
者。魔不能説。魔不能説名一實諦。若空
假中異者名顛倒。不異者名不顛倒。不顛
倒故無煩惱。無煩惱故名爲淨。無煩惱則
無業。無業故名爲我。無業故無報。無報故
名樂。無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名常。常樂
我淨名一實諦。一實諦者即是實相。實相者
即經之正體也。如是實相即空假中。即空故
破一切凡夫愛論。破一切外道見論。即假故
破三藏四門小實。破三人共見小實。即中故
破次第偏實。無復諸顛倒小偏等。因果四諦
之法。亦無小偏等三寶之名。唯有實相因果。
四諦三寶宛然具足。亦具諸方便因果四諦
三寶。何以故。實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諦即
是眞實相也。又開次第之實。即是圓實證道
是同故。又開三人共得實。深求即到底故。又
開三藏之實。決了聲聞法。又開諸見論實。
於見不動而修道品故。又開諸愛論實。魔
界即佛界故。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諸
法中悉有安樂性。即絶待明實是經體也。正
譬簡者。今借三喩正顯僞眞。兼明開合破
會等意。一譬三獸渡河。同入於水。三獸有
強弱河水有底岸。兎馬力弱。雖濟彼岸浮
淺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強倶得底岸。三
獸喩三人水喩即空。底喩不空。二乘智少
不能深求。喩如兎馬。菩薩智深喩如大象。
水軟喩空。同見於空不見不空。底喩實相
菩薩獨到。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到又二種。小
象但到底泥。大象深到實土。別智雖見不
空。歴別非實。圓見不空窮顯眞實。如是喩
者。非但簡破兎馬二乘非實。亦簡小象不
空非實。乃取大象不空。爲此經體也。此約
空中共爲眞諦。作如此簡也。二譬頗梨如
意兩珠。相似形類欲同。而頗梨但空。不能
雨寶。如意珠亦空亦雨寶。頗梨無寶以喩
偏空。如意能雨以喩中道。此就有無合爲
俗簡僞顯眞。今經體同如意也。又但約一
如意珠爲譬者得珠。不知力用。唯珠而已。
智者得之多有所獲。二乘得空證空休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